故国不堪回首范文

时间:2023-12-13 05:08:47

故国不堪回首篇1

对于那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犹为深刻,简短的数字里已然能感受到作者做为亡国之君的痛苦。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地学会了回望,回首过往,再对比如今的现状,或多或少都有一般感慨。

昨晚你的感慨很深。甚至在零点后,你还是拿起手机跟我发了一条信息:回首过去,真的觉得不堪回首,简直是一团糟。

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甚至知道你会失眠。

你在现状的迷茫,缘于你过去那一次次地对自己的放弃。

你在最好的年华放弃了重新深造的机会,你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依赖。

我眼睁睁地看着你在纠结中辞去了那一份让人垂诞的工作,接着一步步踏入迷茫。

我看到你为了抗争所做的纸级的努力,结果,把健康都做为了筹码。

往事不堪回首。

你的痛苦,可想而知。然而我们都懂得,每一个都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自己选择的路,哭着跪着也得走着爬着下去。

我只希望,当你在深夜回望那不堪的过往之后,能够渐渐地找到一个目标,然后尽己所能地去努力。

故国不堪回首篇2

他,自出胶庠,心疏利禄,被父兄之荫育,乐日月以优游。思追巢许之余生,远慕夷齐之高义,他眼中,国乃“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繁昌。兴趣盎然地看这段历史,叹他心无朝政,但偏偏被推上政治舞台;叹他只想在名缰利锁之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却偏偏被国事所困,成为不了一代风流才子。

作为昔日一国之君的他,故国已土崩瓦解,一切辉煌、幸福都随之已经成为不可触摸的往事。旧事如梦,不堪回首,历史涛声,无限惆怅。兴趣盎然地看这位被囚之君,内心却常想:假如历史可以重新来过,那位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的千古词帝,是否还能不问政事,专修词艺?

不曾识干戈,不曾意料到自己变成任人宰割的“臣虏”,他不忍目睹破碎的山河,不忍面对逝亡的百姓,于是独上西楼,剪不断心中的似水柔情。他被拒于汴京,日夕以泪洗面,泪泣琵琶间,抚奏一曲千古帝王的凄凉,于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道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花秋月的美好,囚徒生活的凄惨,故国山河依旧,可人事已非,江山虽美却不能归,抚今追昔,何得肝肠寸断涕泪双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恣肆又绵尽无期。他一袭白衣立于窗前,问自己,人生终究是痛苦的,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归依何在?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火光扬,朱阁上,饮一壶镶琉璃的觞,而又杯尽人亡……

对历史感兴趣的我,感叹他悲凉一生中的千年遇难,感叹他彷徨的身影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感叹他悲哀地随着牵记而去。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以读史为乐,倾听历史的回声,心有所悟,趣味无穷。

故国不堪回首篇3

风轻轻地吹过,远处亭中有位身穿粉红色古装长裙的女子,自身保持着尊严,贞淑娴静的温柔的女子。那娴雅的美,真是“珍重芳姿尽掩门。”原来是她—宝钗。风吹动她的裙,随着风的旋律摆动。她凝视着天空,感受着风的存在,从她的心中咏出那份对风的呼唤“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天。”是风!是风给她如此是思想。

穿过那古街,来到一座破烂不堪小楼外。风把那首千古名诗传了出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沿着楼梯往上走,是他—李煜。他坐在那儿遥望着那洁白的月亮独酒斟酌。他看到了国家的兴亡,听到了风中传来悲伤的歌声,潇洒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最后死在了小楼里,风把他的灵魂带回那遥远的故国。

风吹过,带来了无穷的思想。风无影而实存,充满了令人领悟的味道。伸出你的双手领悟风带来给你生命的含义。风在昭示着什么?放宽自己的胸怀,扩展视野,将自己的情感寄予风,让它如风一样自由洒脱。不必害怕,如风一样,大胆地向前进,抛开世间的荣辱,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

故国不堪回首篇4

[关键词]赫哲族;生态批评;人与自然;萨满教;叙事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英美初露端倪(1)。1978年学者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批评”的概念。90年代至今,生态批评发展迅速,在多国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生态学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生态批评则是这棵树上开出的美丽花朵。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它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在20世纪末一跃成为文学批评理论的“显学”。(2)在构建多元生态理论体系方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呈现出丰富的生态智慧。文学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载体。(3)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大众在其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同我国其他55个民族一样,赫哲族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其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理想通过民间口头文类口耳相传、代代传承。

一、史诗的地缘性物理空间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史诗“伊玛堪”是赫哲族人民最为喜爱、传唱最多的口头文学样式。“伊玛堪”故事大多以莫日根为核心贯穿全篇,围绕主人公身世、获取萨满神通经过、结拜、婚姻、遇难、搏斗及凯旋祭神等主要情节板块展开叙事。散韵结合的“伊玛堪”叙事结构庞杂,塑造一系列性格鲜明的英雄群像,曲调如唱如诉,曲调种类不一。学术界一般认为“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民族英雄史诗或尚未发展为成熟的英雄史诗的英雄叙事诗。

(一)赫哲族的生态环境

文学艺术的产生首先与人们长期生活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赫哲人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对赫哲人表达内心情感及表达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三江流域是赫哲人的家乡,这里江河密布、湖泊荡漾、沼泽铺茵,完达山的余脉蜿蜒在饶河、虎林、抚远、同江等县境内。完达山中的茂密森林,素有“林海雪原”之称(4)。奔腾的河海、肥沃的土地和茂密的山林是赫哲族人民世代的居住地。在“伊玛堪”中,这些生态环境作为史诗表达空间的一部分,被忠实地记录着、不断地传唱着。伊玛堪老歌手葛德胜讲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开篇这样描述:“早先年,在松花江、黑龙江两江汇合的地方,南岸有一个村子叫莫勒洪。这里依山傍水,山上有数不尽的飞鸟走兽,江里有捕不完的鱼。”(5)同样,在《沙伦莫日根》中有“乌苏里江源头有个叫伊曼的小村子”、“松花江下游有个叫悦勒固的村子”。(6)像这样在史诗讲唱中讲述赫哲人的生态环境,几乎在《伊玛堪》的每个篇章里都可以看到,赫哲人怀着安乐、祥和的心境进行讲唱,流露出对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与追求。在“伊玛堪”中,用于狩猎和捕鱼的森林和江河,不仅是赫哲族人民的生态环境,它们也是赫哲人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介。《木竹林莫日根》中,萨其尼绣的花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她绣的葡萄鸟来叼,她绣的花儿蝴蝶围着飞,绣的天鹅天上飞,绣的鱼儿会游水,绣的江水起浪花,绣的大山青又翠,绣的太阳喷金光,绣的月亮放光辉”,(7)这折射着人们在生态环境中怡然自乐的生活体验,也寄寓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性认知和直观感受。

“生态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和生命共感。这种生命关联是基于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的生命活动正是在这种自然生命之网的普遍联系中展开的,建立在各种生命之间,生命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基础上的”。(8))在“伊玛堪”中,有些人与动物的故事传达了人们对真善美世界的追求与向往,有些篇章表达了人们对于动物世界畏惧或敬畏,有些故事则向人们昭示出人类、动物、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一望无际的林海草原和崇山峻岭之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如丹顶鹤、狍、鹿鹭鸶、紫貂、狐狸、野猪。人们将这些动物的形象及人与动物的关系融入故事之中,一代代地传唱着。《吴呼萨莫日根》讲述了一只天鹅对人类施恩、教人们辨善恶、保佑他们平安的故事。“吴希那一箭射去,一只天鹅张嘴就给叼住了,在吴希那的头顶一边飞一边说――狐狸的话听不得,黑瞎子嘴亲不得,你这个莫日根太不懂事理。天鹅说完话,把吴希那的箭扔了下来,箭杆上还挂着包袱,打开一看,是一对爱米神。这是专门保护人平安无事、幸福生活的保护神。吴希那朝着两只远远飞去的天鹅磕了个头,站起来,拿着包袱赶快往回走。回到家,把门一推开,一只脚刚买进门,就看见媳妇躺在炕上,身边有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孩儿,这可把吴希那高兴坏了。”(9)这里的天鹅有灵性、通人性、有情感,与人是平等的,帮助人类实现祈子的愿望。“伊玛堪”以人类的视角去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秉持的却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而是将人类作为大自然繁衍生息的参与者,作为大自然生物圈中的一员,平等地对待动物。(10)其中所呈现的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的关系,是赫哲族人民的集体无意识。

(二)赫哲先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

故国不堪回首篇5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后主李煜囚居汴京时所作,全词短短56个字,是词人悲与愁、血与泪凝结而成,字字珠玑,精美绝伦,堪称名作。

此词的显著特色之一,是作者在小小的词篇中运用了多重虚写,并且每一处虚写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映照呼应,血脉相通,达到高度的完美和谐。全词共八句,其中七句使用虚法(第七句除外),每句虚写都指向一个核心:个人失去的永不复回的惬意生活与永恒的无言的自然之间的深刻矛盾。

词的开篇,词人使用虚写的笔法将“春花”“秋月”组合在一起,现实中这两者是不会出现在同一画面里的,词人此笔的目的,无非是用两者借代凝聚和包含了人间最美妙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良辰美景,与此同时,词人已借“春花秋月”写出了往返不息、永恒、变化的宇宙,其高超的概括力令人惊叹不已。第二句虚写的“往事”在如此广大美丽的背景下显示出的只是无常的悲哀,因为现实的痛苦让词人艰于呼吸视听,为了逃避,只好把思绪沉浸到“往事”,进入“虚”的境界中聊以,虽然“往事”如“春花秋月”般美好,但再也不能如四季轮转回来,返照现实,倍增痛苦。接下来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词人在“回想”与“遥想”两幅虚景中分别用“东风”和“故国”对前两句中的“春花秋月”和“往事”做了更明确的注释,昨夜吹起的东风撩拨起词人绵绵的心事,愁肠百转,于是由东风联想到即将开放的春花,又想到秋月,进而想到“故国”许多“春花秋月”的“往事”。由此可知第三句实为虚写之源,“故国”是情思凝聚之根。“雕栏玉砌应犹在”和“只是朱颜改”承前四幅虚写,与“故国”一脉相承。一个“应”字透露玄机,将词人思绪从现实拉回到“往事”的回忆中。“故国”的“雕栏玉砌”虽在,可是江山易主,曾经的“朱颜”却已改变……词人心中油然涌出几多心酸,几多凄凉。这两幅虚写与前四幅虚写相组合,连贯而下,场景不断缩小,意像渐渐精巧,情感渐浓渐充实,而笔势不曾衰减。一、三、五句的虚笔借象征化了的景物――“春花秋月”“春风”“雕栏玉砌”表现无限与巨大,二、四、六句以“往事”“故国”“朱颜”的虚写表现有限与渺小。在无限与有限,巨大与渺小的徘徊对比中,词人的悲愁和无限的宇宙蓦然混为一体了,最后将满腔的悲与愁,恨与痛倾注到比喻的虚景中,有力地化作一江波涛翻滚,向东流去的江水。正是由于“恰似”的勾连全词的脉络更为畅通,结构在严密中更见灵动,“恰似”的出现,使往事之恨像春花秋月一样无穷无尽;故国之思,又如东风一般无始无终;朱颜之悲,浑如雕栏玉砌一样坚固长久,痛悼 “往事”“故国”“朱颜”之“几多愁”,又恰似“一江春水”连绵不仅。无尽与有限,对立如此鲜明,连结又如此紧密。为词如此,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在联想与想象的虚写中,隐含着人生的哲理;唱叹往复的方式,使小词的哲理性更为鲜明。作者以浓郁热烈的情感拥抱人生,在入情之时,又深契哲理。以情入理,是本词的另一显著特色。开端的“春花秋月”,状无限之景;“何时了”,抒无限之情,一唱一叹。次句的“往事”,述说一去不还之过去;而“知多少”,在无可奈何的喟叹中,体现着对无情真理的认知。“往事”一唱,“知多少”一叹。“小楼昨夜”之“东风”,是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明的规律的又一次显现,而“又”字的沉重叹息,抒发了目接无限春景之人更缭乱的伤情。“故国”“回首月明中”,仍以景唱之,“不堪”,则以呜咽贯之。下阕的“雕栏玉砌”“在”,是对长存景物的想象,“应犹”,是在想象中的痛苦的呼唤,在对“朱颜改”的必然性认知的同时,作者又用“只是”这样不留余地而又无限忧伤的语气抚膺长叹。结尾时,作者又以穷根追底之姿,用“问君能有”的疑问句带出“几多愁”的呼号,在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广袤无垠的景色之前,以“恰似”之强烈语调领起,真是情景相生,唱叹相应,使读者在强烈的抒情中气氛中,深悟人生。如此吟唱复长叹的内在感情旋律,使全词如长江之水,虽有起伏转折,绝无断裂支离之感,只见其烟波浩渺,气象万千。

《虞美人》词,实为李后主一生心血之结晶,其如天籁自鸣,浑化无痕,章法绝妙,唱叹有致,是无意于技巧而终于达到了高超艺术境界的杰出范例。

故国不堪回首篇6

当我知道他就是一代才子帝王,并且是乱世中的才子帝王时,对他便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不能不位他的一生扼腕悲叹了。

你不应该生于乱世,你不应该生于帝王之家,你不应该去当什么皇帝。你生来就不是当帝王的料。你没有帝王的霸气,本来自己的性格就十分懦弱,在太子之争中你退避三舍,潜心于诗词文艺,毫无政治军事经历,根本就没有治国之能。你自己也说自己愿意做田舍翁。你写到:“浪花有意千重浪,桃花无言一对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鸥,万顷波中得自由。”你真正羡慕的,不过是那天地辽阔,那万顷波涛,自由自在的生活,远离熙熙攘攘的无聊纷扰。写几首歌咏风华雪月的词倒是很不错。这既有自己的天赋,又有家庭的熏陶,师傅的指导。历史却和你开了个大玩笑,硬将你推到前台,你的兄弟相继早逝,只有你是唯一的皇位继承人。

你没有得到父亲留下的太平基业。虽然其祖父李?c休养生息,与邻国和睦修好,出现一个几十年的太平盛世,但你的父亲李?即位后,立即发动对外战争,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得不向周世宗称臣纳贡割让领地。国土丧失,国位受辱,迁都避难,积贫积弱不堪,父亲李?就给你留下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半壁江南。对于一个被逼到皇位上又毫无治国经验的懦弱男儿,真是难为你了。

你没有得到尽忠尽职而又谦谦君子的辅佐之臣。俗话说,江南多名士,可是文人相轻,互不买账,恃才傲物,心高气傲,居功自傲,最后结党营私,贪生怕死。李家三代都爱人才,因而许多人慕名而来,也都受到重用。可是这些人中真正心胸开阔,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又有几人?不是恃才傲物居功自傲就是结党营私,到最后大敌当前时,则卖国求荣,贪生怕死。

陆游曾说:亡国之君,必先坏其纲纪,而后其国从焉。你国之亡,并不是亡于无人,而是亡于识人不明,用人不察。当你回首不堪往事的时候,哀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时候,是否明白过来?

这真是内忧外患之情景。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偏偏你不具有英武之气,也无英武之能,又怎能出英雄呢?又怎能重整祖上基业雄霸天下?被人掳去也就不足为怪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土沦丧,最后被人掳去,暴死他乡,李煜的一生又有哪一点幸呢?你非常清醒自己的志向和能力,其苦痛,又怎堪几句诗词与人说明白?面对无限江山,月明中故国不堪回首,那心头的一番滋味又有谁人能知晓?那如一江春水的愁绪又有几人能体会?

悲哉,李煜!你不应该生于那样一个时代。

故国不堪回首篇7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元宵词后发现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元宵词的艺术手法比较固定,常常使用比兴、铺叙和对比。

一、宋代元宵词中的比兴手法

(一)什么是比兴?

比兴手法的使用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了。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六义”中的两种。宋代朱熹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指诗有寄托之意。

(二)比兴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宋朝的元宵佳节是最令词人兴奋或生发感慨的时刻,再加上大量的节日娱乐活动、热闹气氛的渲染,大量的元宵词也应时而生。华灯、鳌山、银盏、素月、桂花、箫鼓、凤辇、歌、酒、车马、笑语、雪柳等相应的元宵节特有的事物充斥在词中,同时,元宵词中注入个人情感,丰富了元宵词的内容,也提升了其“词史”的地位和品格[1]。这意味着词不再是唐五代时期只为了应歌娱人而作,而是有了寄托,我们以下列两首元宵词为例:

苏轼《蝶恋花》: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由“灯火”、“三五夜”、“吹笙”等意象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元宵词,作者以元宵夜灯、月、游人的场景为发端,引出自己对人生际遇反复的慨叹,以及对光阴催人孤独老去的无奈,这正是使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

蒋捷《南乡子》:

翠幰夜游车。不到山边与水涯。随分纸灯三四盏,邻家。便做元宵好景夸。

谁解倚梅花。思想灯球坠绛纱。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

词人以“翠幰”、“纸灯”、“绛纱”这一幅“元宵好景”为发端,引出了自己对时代盛衰的慨叹。“旧说梦华犹未了,堪嗟。才百余年又梦华”,由此可见挥之不去的还是梦里的故乡情结。

这两首词都是先描述元宵节的盛况,然后才引入自己的感慨抱负,“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正是比兴的特征。元宵词有寄托,它的品格才会高,如果单纯地写元宵盛况,就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干,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元宵词会采用比兴手法的原因。

二、宋代元宵词中的铺陈手法

(一)什么是铺陈

铺陈就是“诗经六义”中的“赋”,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直接铺陈叙述,直说其事,反复叙说。

(二)铺陈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首先,北宋王朝承平一百七十载,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得以发展,都市生活繁荣。同时,都市经济的发达带动了元宵节庆的繁荣,从而为元宵词注了大量的内容。宋代词人在惊叹元宵佳节盛况的同时,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热闹场面,在记录的过程中,便不自觉地使用了铺叙的手法。

如万俟咏的《雪明鳷鹊夜慢》:

望五云多处春深,开阆苑、别就蓬岛。正梅雪韵清,桂月光皎。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半天中、香泛千花,灯挂百宝。

圣时观风重腊,有箫鼓沸空,锦绣匝道。竞呼卢、气贯调欢笑。暗里金钱掷下,来待燕、歌太平睿藻。愿年年此际,迎春不老。

词的上阕从元宵灯节的夜景入手,烘托了“香泛千花,灯挂百宝”的赏灯主题。节日的京城经过盛装打扮,像阆苑仙境、蓬莱仙岛、光辉灿烂;元宵佳节,寒梅映雪、桂树飘香、月光皎洁。皇帝的宫殿彩灯高挂,绚丽的华灯映透了半天的云彩。下阕则转换角度,表现佳节里京城的繁荣与喧闹。宣和时期,“上元节烧灯胜于前代,为彩山峻极而对峙于端门”[2]“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酒坊茶肆。……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3]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以及少女贵妇,都成群结队,拥挤于人潮中,鼓乐喧腾,人声鼎沸,杂耍表演,呼卢,万俟咏的词用铺叙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幕幕动人的场景。

其次,宋代词体形式的发展,给元宵词的铺叙手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由于元宵节具有特定的时空规定性,这就要求应时应景的元宵词具备一定的叙景纪实性特点。显然,传统的小令受其篇幅的制约已经无法展示元宵盛况,而以铺叙体物为特征的慢词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在柳永、苏轼等人的努力下,慢词在北宋日渐流行,对元宵节景象和气氛的描写变得生动而具体。

我们可以进行以元宵节为题材的小令与慢词对比:

欧阳修《生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情感婉约,感慨青年男女恋情的曲折,风格朴素自然。

柳永《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这首词极尽铺叙之能事,写出了元宵佳节欢腾的场面,有转换的嶰管青律,高耸的鳌山彩灯,喧嚣千门万户,灿烂的火树银花,闹腾的箫鼓……这样一派太平时代的欢乐场面,通过慢词这种形式详详细细地铺叙了出来,生动具体。

两词相比,在描述元宵佳节的盛况中,慢词占尽了优势,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个极好的空间。

三、对比手法在元宵词中的运用

(一)什么是对比手法?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如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

(二)对比手法在宋词中的运用

靖康巨变后,金人的铁蹄粉碎了宋人的太平梦,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不少南渡词人发出了今夕何夕的咏叹。宋代朝廷南渡后,文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哉!”(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词人的今昔之感已超出了自身的遭际,而偏重表现为一种故国之思,即在对昔日汴京繁华的追忆与怀念的背景下,与当今处境进行对比,抒发了饱含个人身世的悲凉。

如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作,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上阕写元宵佳节,照例应该畅快游玩,然而作者心绪萧索,拒绝了“酒朋诗侣”的邀请,其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

下阕则是对往日的回忆。元宵佳节毕竟是最为当时人所重视的繁华喧闹的节日,无心出游的作者虽将自己锁在屋中,还是不由想起往日在汴京尚为少女时无忧无虑的时光,然而离乱后,人已衰老,心更憔悴,已经失去了游玩的兴致,心中的创伤更是使自己对夜间活动存有戒惧,对喧嚣的环境也有所不堪。前后心境的对比,将南渡士人心理上的巨大阴影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结局又起波澜,“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者既担心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之感,加深自己内心的痛苦,又怀念能够纵情欢笑的幸福时光,想要通过偷听别人的笑声来给自己萧索的心灵带来慰藉。

整首词一波三折,语淡情深,意蕴凄苦悲凉,南宋末年刘辰翁在《永遇乐》词序中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再如阎苍舒《水龙吟》:

少年闻说京华,上元景色烘睛昼。朱输画毂,雕鞍玉勒,九衢争骤。春满鳌山,夜沉陆海,一天星斗。正红球过了,鸣鞘声断,回莺驭、钧天奏。

谁料此生亲到,十五年、都城如旧。而今但有,伤心烟雾,萦愁杨柳。宝箓宫前,绛霄楼下,不堪回首。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

此词上片,是描写作者闻说旧日汴京上元繁华热闹的境况;而下片则是叙述十五年后,作者亲到故地后所见,无论宫前楼下,均是一番不堪回首的景象。作者所听闻的是“朱输画毂”、“春满鳌山”;而后所看到的却是“伤心烟雾”、“萦愁杨柳”,一盛一衰,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感伤与嗟叹尽在其中。最后词人又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愿皇图早复,端门灯火,照人还又”,表现出一番强烈的爱国之情。

其他如蒋捷的《瑞鹤仙·乡城见月》、《女冠子·元夕》,也都是追忆往昔元宵夜的欢乐情景,抒发世易时移的沧桑感慨和故国之思的佳作:“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眼前虽然是“香尘暗陌,华灯明昼”,一派祥和景象,词人却“懒携手去”、“缃帙离离,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鋼无寐,满村社鼓。”其他如向子諲《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等词,都是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故国之思。

宋朝的元宵词是元宵诗词史上的一个高峰,综观大量的元宵词,我们会发现,它们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是如此地相似,无论词牌名怎么变,无论内容怎么变,这些词一如既往地使用着比兴、铺陈以及对比的艺术手法。比兴手法的大量使用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铺陈手法的使用既与词的发展密切相关,又与宋朝繁盛的城市经济以及元宵节的狂欢密切相关;对比手法的大量使用则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这段屈辱的历史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这些手法的大量运用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文学史的发展、经济基础以及政治时局密切相关的,是历史的必然。

注释:

[1]杨海明:《宋代元宵词漫谈》,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2]蔡涤:《铁围山纵谈·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6页。

[3]孟元老著,邓之城注:《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参考文献:

[1]谢佩源,李永田.词[M].北京出版社,2004:164.

[2]逯雪梅.宋代元宵词的士人心态[J].阅江学刊,2011,(3).

[3]祁高飞.宋代元宵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2010.

故国不堪回首篇8

是什么原因使这头雄师在经历了超过100年的风雨后仍笑傲于商用车市场?又是什么原因使得斯堪尼亚的产品被誉为公路之王?其产品背后的关键人物是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沧桑百年的历史长河,来掀开斯堪尼亚颇具神秘的面纱……

坎坷的梦想之路

VABIS公司在创始初期,主要生产火车车厢。在此之后的几年里,随着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产品更新换代,一种带发动机的车辆越来越受世人的欢迎。1897年VABIS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辆卡车,这就是斯堪尼亚公司乃至整个瑞典的第一辆卡车。

1906年公司注册了商标,象征着力量、速度、敏捷和勇气的鹰面狮身兽和自行车踏板曲柄组合图形,成为了斯堪尼亚百年的品质和历史传承的标志。

1910年11月,为了更好地提升产品品质,增加竞争优势,在马尔默公司的执行董事佩・阿尔佛雷德・诺德曼的极力促成下,位于马尔默的Maskinfabriksaktiebolaget Scania公司和VABIS公司合并成立了斯堪尼亚-VABIS公司。公司刚刚合并,立即引起了马车、手推车和自行车生产商的极度恐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批承运商开始放弃马车而转向机械车辆。1912年至1916年期间,斯堪尼亚公司股息每年都在快速增长,而同时来自亨利・福特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的鼓舞,促使斯堪尼亚-VABIS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投资。公司对马尔默的工厂进行大规模扩建,在南泰利耶工厂建起了自己的铸造和锻造生产线,进而发展到对电动设备的开发与制造,斯堪尼亚-VABIS公司一跃跻身欧洲领先的标准轻型卡车制造商行列。其后对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促成了斯堪尼亚-VABIS公司在1920年卡车市场中获得巨大成功。

技术为先峰回路转

20世纪的斯堪尼亚公司被公认为瑞典工业界的“睡美人”。虽然当时工匠们在类似于传统式农村作坊的车间里进行生产,但是他们拥有的良好品质和高超技术,使斯堪尼亚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斯堪尼亚公司成为当时广为传颂的非常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制造企业。

然而,真正让斯堪尼亚公司柳暗花明的转折则出现在1927年。当年斯堪尼亚-VABIS在原有发动机的基础上推出一款功率可达100马力的6缸发动机,卡车的设计也日趋成熟,过时的链条传动被传动轴和装有滚动轴承的车轮所取代。这种在传统技术上的革命铸造了斯堪尼亚公司今后发展的基石。

1929年,斯堪尼亚-VABIS的总设计师奥古斯特・尼尔森在美国出差时受到“平头巴士”的启发,3年之后推出了第一款“平头巴士”。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质量,斯堪尼亚-VABIS生产出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苛刻环境的高端卡车,受到用户广为的好评和认可。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斯堪尼亚-VABIS巴士依然保持着奇迹般平稳的市场需求。当失业率越来越高的时候,斯堪尼亚-VABIS的工人不但能保住工作,甚至偶尔还要加班,他们成为20世纪30年代瑞典机械制造业工人心中的偶像,被人们称为“VABIS精英旅”。

正是斯堪尼亚汽车和发动机的非凡质量,在20世纪促进了公司的快速成长。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辆1928年制造的斯堪尼亚卡车由于湖面浮冰开裂而沉入湖底。在半个世纪之后,一个当地老爷车协会将卡车打捞上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卡车的发动机,底盘和车体均处于良好状态,卡车随即被修复,重新驶上了公路。由此斯堪尼亚卡车的产品质量再一次得到事实的验证。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挑剔的客户也刺激斯堪尼亚公司向前发展。这部分客户为数不多,但却很难使之满意,例如邮政局和公路局。他们对标准化的车辆并不满意,而需要具有独特性能的车辆。于是,斯堪尼亚公司的工程师们往往与客户工作在一起,听取他们的要求,完善他们的工作,制造出让专业客户满意的汽车产品。不过,严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斯堪尼亚卓尔不群的制造工艺,这在之后的二次大战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0世纪40年代,斯堪尼亚-VABIS逐渐由一家以熟练技工为主的制造公司发展成为高效的现代工业企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斯堪尼亚-VABIS公司几乎完全变成了一家军工企业。公司负责为瑞典军方供应汽车,其中也包括军用特种车辆――坦克、装甲人员运输车和四轮驱动越野载重卡车等。在军用车辆上,公司首次采用4缸、6缸和8缸发动机。这些发动机的设计奠定了斯堪尼亚模块化设计理念和高度组件标准化的基础。

1943年底,斯堪尼亚-VABIS开始为和平时期生产做准备,并转向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公司准备开发新的卡车车身系统并设计新的巴士。产品质量在这一时期日益提高,在短短的两年内,平均客户投诉大幅下降。至此,公司已经做好走向世界并扩大生产的准备。

前瞻性的先进技术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20世纪60年代是瑞典国内卡车市场快速增长的时期,同时也是斯堪尼亚-VABIS的扩张阶段。瑞典对于卡车尺寸、重量等参数的政策比较宽松,鼓励了生产商为了满足更重的运输任务开发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强度更高的底盘及重型传动系统,由此斯堪尼亚公司在欧洲市场获得巨大成功。

斯堪尼亚-VABIS于1954年推出Regent卡车,很快Regent就成为卡车领域的旗舰车型并保持这一称号多年之久。在更新并扩大瑞典重型运输公司的车队规模方面,成为同行业中与沃尔沃实力相当的市场竞争对手。

到50年代末,斯堪尼亚-VABIS在瑞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0%-50%。在最重量级的卡车领域,其市场份额一度曾超过70%。然而更为迅猛地是当时急剧增长的对外出口。

经过数年的发展,斯堪尼亚-VABIS在瑞典及海外增设了多个生产基地。荷兰人阿德里安・比尔斯成为瑞典之外第一个斯堪尼亚卡车的经销商。他在质量和服务方面的高标准要求为斯堪尼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创建了典范。1956年,斯堪尼亚公司进入巴西,并在瑞典之外开设了首家生产厂。在巴西的成功运营,为斯堪尼亚公司通往国际市场开辟了道路。从此斯堪尼亚公司的卡车和巴士,迅速进入全球市场。从白雪皑皑的挪威山峰到烈日炎炎的非洲沙漠,到处都有斯堪尼亚卡车的踪迹。

20世纪70年代,斯堪尼亚-VABIS凭借其涡轮增压14升350马力的V8发动机在长途汽车领域一枝独秀,成为一家在整个欧洲拥有一个密集的维修网络的公司。由于有了斯堪尼亚的大功率发动机,短短几年时间内其销售额就在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大陆市场急剧攀升。这种极富前瞻性的发展策略,为斯堪尼亚在20世纪70年代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80年-1981年,斯堪尼亚推出了最新设计的斯堪尼亚系列卡车。这些卡车的重量在16-36吨之间,不仅发动机、变速箱、传动轴和后传齿轮均采用高度模块化设计,而且汽车组件如车轴、车架,尤其是驾驶室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斯堪尼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根据不同运输情况,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1987年-1988年,斯堪尼亚推出了3系卡车,并于1989年赢得“年度最佳卡车”奖。在3系卡车中,斯堪尼亚进一步完善了其模块化设计理念。凭借着模块化组合系统的成功应用,斯堪尼亚公司做到了按照客户要求去生产卡车,率先将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宗旨引入客户服务。

20世纪90年代,斯堪尼亚全球产量稳步增长,年产量从30000辆提高至50000辆。此外,斯堪尼亚在其他领域也占据着全球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斯堪尼亚的发动机广泛应用于船舶、发电机、推土机、拖拉机、起重机、自卸车、水泵和岩石破碎机等,成为这些机械设备真正的永不停止的动力心脏。

斯堪尼亚公司开发了多种模块化组合生产方式,能够为各种运输任务生产不同种类的适应性非常好的车辆。这种模块组合方式不仅能为不同的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同时在不显著增加配件总数量的情况下生产出新的车型,使其生产和制造系统的全球化合作得以现实。斯堪尼亚为每个专业工厂规定了各自独立的职责,这些工厂的生产管理队伍负责对他们工厂的流程进行持续开发和改善。目前,车辆和组件可在全球各个大陆之间流动,以缓解运输高峰的压力。全球化的合作生产格局正在形成。

尖端科技打造全球品牌

斯堪尼亚产品在性能、生命周期、成本以及质量和环保方面,在世界汽车市场均居领先地位。斯堪尼亚致力于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运输解决方案,力求成为用户最好的运输合作伙伴,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运营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满意度。

斯堪尼亚还积极开发新能源,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物乙醇作为汽车替代燃料,大力推广生产乙醇燃料车辆。乙醇的应用不仅能缓解燃料紧缺状况,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因使用矿物燃料而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

在过去的15年里,斯堪尼亚公司正在将机械、电子产品与车辆进行有机地整合。斯堪尼亚公司与爱立信和Mecel公司合作开发一种程序,能够在远程中心对燃料消耗、发动机温度及其他信息等进行实时监控。该程序可使卡车司机通过GSM网络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与呼叫中心相连接,通过自动卫星定位系统,对卡车的位置和行驶路线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用户就可获得预定路线的天气预报信息、交通堵塞及类似问题的警告。在发动机出现故障、发生意外事故、刑事案件等突发事故时,用户还可通过这套系统迅速与总部联系,做出相应的应急措施。该程序还可提供远程控制的培训教程,使司机能够在工作中获得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

2004年,斯堪尼亚凭借着世界领先的技术,对安全的承诺和对驾驶者舒适性的深度关注,获得了享誉世界商用车界的“2004年汉诺威卡车大奖”的殊荣。

斯堪尼亚重视中国业务发展

斯堪尼亚与中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累计共有700余部斯堪尼亚卡车进口到中国,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和云南等地从事原木运输。另外还有大约200辆斯堪尼亚的卡车,被用于坦桑尼亚铁路援助项目的建设当中。

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斯堪尼亚在中国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一向关注新兴市场增长的斯堪尼亚公司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2002年斯堪尼亚中国区代表处正式开始运作,打开了一扇斯堪尼亚公司了解中国市场的窗口。斯堪尼亚中国区首席代表何墨池先生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多年,有着丰富的阅历,可以用流利的中文与任何中国客户进行交流。这位来自瑞典的“中国通”对记者说:“中国市场的发展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在中国着眼于长期的发展,我们将为中国市场客户提供符合他们个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并努力成为中国客户的长期最佳合作伙伴!”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端重型卡车和巴士品牌,斯堪尼亚的血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作为一个当今全球高端卡车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斯堪尼亚充满自信地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公司的发展,正如其象征符号――神秘的狮身鹰面兽一样,充满力量、速度、敏捷和勇气。

上一篇:我心归去范文 下一篇:小马驹童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