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语文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6 00:09:46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1

老师,谢谢您唤醒了我。

春去秋来,日升日落,一个欢笑与泪水的记忆从我的脑海中逝去……平时对我们待如子女的语文老师一下子变成了学校的副校长,可我们没有忘怀语文老师对我们的百般呵护,但是“严师出高徒”这一句话在们心中永远没有消失;我们语文老师上课严厉是学校出了名的,但下课后语文老师就像平时的同学一样很和睦。

我心目中的语文老师在我的记忆里她曾经说过越难的课文,她越要教会我们。语文老师说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上认真听才是上他的课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样语文就很容易掌握了。

我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认真仔细。

初一:yftyfytf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2

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学性;文学素养

听过很多老师的示范课,我体会最深的便是老师授课的教学重点常常放在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而对于文本的分析与品位则是放在第二位,以一位老师讲授《离骚》为例,这位老师用了一节课便讲完了《离骚》,期间用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梳理了字词,然后用剩下的时间讲授如何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诗歌鉴赏题。从人物形象的划分到答题技巧,都讲授得非常详细,而对于屈原本人的人物形象则较少涉及,尤其是文本的品析成为一大空缺,这样的现象并非少数老师的教学风格,这也就涉及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问题,尽管这一问题在很早以前便引起巨大的争论。

语文自1904年独立设课以来,其名称几经变化,从清末的中国文字到随后的国文再到北洋政府时期的国语再到政府时期的国语、国文,直到1949年,语文这一词才真正出现。语文命名的几经流变,我们便可以感受语文教育存在许多的论争,对于语文性质的论争亦是多如牛毛,同样对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讨论亦是无数。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更赞成语文教育应当回归文学性的观点。

从语文的教材资源上看,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顾名思义就是文学的作品,其显著特色也就在于突出的文学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时又怎能无视其文学性呢?尽管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课文不是文学作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但这些课文大都含有文学因素,有语言形象生动之处,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也完全有可能突出其文学性,因此语文教学与文学性不应割裂。

我们所讲授的课文,不应该将它视为答题技巧传授的一个跳板只为高考服务,而应该作为师生感知语文奥秘的钥匙。语文教学应当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果语文教学少了文学性,仅仅停留在工具性的层面,语文教学也就无法脱离“瓶颈”。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教师这一角色不可或缺。古人便有“尊师重傅”的传统,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这一地位即便是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当下也无法被撼动,因此,在语文教育文学性问题的讨论上,我着重分析教师与语文教育文学性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但是在当下,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一直处在停滞阶段,甚至呈倒退趋势,这当中存在一定的原因。我们知道教师在学校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比如:(1)家长人和朋友、知己的角色;(2)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心理调节的角色;(5)研究者的角色。还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作为语文老师,同样也无法避免此类的角色冲突,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家庭角色与教师角色、个人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下,老师不能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语文教学上,不能花较多的时间积累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中文学性缺失也就成为必然。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中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集中性的语文教育到高中便截止了,即使上了大学,大学语文也只是一门公共课。在之后的教育中,再也不能进行如此密集的语文训练了,也就意味着在之后语文教育文学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凸显,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强调文学性也就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力。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应提到日程上来,语文教育的文学性又是语文素养提高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意识到语文教学文学性的重要性。不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与文学理论,但要让学生明白语文也很美,语文不仅仅局限于答题的技巧,一个字,一句话细细品味,亦会发现其中趣味横生。

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的文学性,我们语文老师应当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文学常常和浪漫相联系,保持一颗浪漫的心,我们才能静下心来品味文字文学的美。生活的平淡总会磨平我们的热情,忙于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常常难以脱离其中,当一首诗置于眼前时,我们难以看到其中的诗情画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保持那颗浪漫的心,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保持对文学的浪漫。只有自己被语文材料感动时,我们才能去感染自己的学生,而前提是:保持那一颗浪漫的心,捕获文学的感动。

我们语文老师一起交流时,大都表示保持语文教学文学性很难。语文教学文学性与当下语文考试要求存在很大的冲突,两者之间无法很好地调和,重视了文学性教学便会挤压了技巧的传授。有的老师刚参加工作时也想极力追求语文教学的文学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中考高考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己渐渐也就不太注重这些了。

其实,考试要求与语文教学文学性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兼顾。在学生非毕业学习阶段,语文教学可以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趣味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到了毕业阶段再注重语文答题技巧的训练,此时,学生经过较长时间学习的积累,已具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水平,他们的解题能力更容易提高。有几位名师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他们的学生高考成功的事例就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可我们普通老师不敢这样大胆尝试,一方面对于保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没有抱太多的信心,常常虎头蛇尾;另一方面也不敢承担这种风险,怕受到家长学生甚至领导的责难,毕竟高考无小事;当然,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也有局限性。这样,诸多的因素导致了语文教学文学性的缺失,期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还是应当有信心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我们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在众多的束缚之下,我们暂时不追求彻底的改变,但我们要努力尝试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松绑。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坚持文学性一小步,那么语文教育文学性也会渐渐地得到凸显。我们无法改变高考这一指挥棒,无法改变外在的条条框框,但是我们可以着眼于我们能够改变的范围,至少课堂属于老师,我们在坚持大框架的前提下,努力走出一小步,为语文教学文学性增添一份色彩,扩大一点空间。

参考文献: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3

论文关键词:作文评语,传播,心理,满足性评语,非满足性评语

 

作文评价作为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作文分数与等级划定和作文评语两部分。作文评语内容相对丰富、形象相对丰满,包含的信息量大,能够更细致深入地传播教师的观点和建议,传播功能大,受学生的关注度也高。它不但对作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形成­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作文评语类型的划分,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在普遍范围获得一致认可的划分标准和具体类型。

1作文评语的传播学意义

教学评价学认为,教育评价一般具有鉴定、导向、管理的功能。作文评语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同样具有上述功能,但是,同时,它同任何一种教育评价一样都不必然具有某种性质的功能。

因为它同任何传播中的信息一样,在本质上是一组经过传播者编码而包含一定具体意义的符号满足性评语,传播后产生符合或不符合传播者期望的不同的影响。具体来说,作文评语作为一种反馈信息而存在。如果我们把作文写作、作文上交、作文评语传授看做一次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那么在这个信息传播过程中,作文文本即是信息,学生是该信息的传播者,教师是该信息的受传者,教师给出的作文评语就是该信息传播过程的反馈部分,作文评语成为一种反馈信息,同时,学生成为该反馈信息的受传者。

反馈,在传播学中指“传播者发送出去的给定信息,作用于受传者后产生的结果再回传至传播者,并对信息的在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②,它是信息传播尤其是现代信息传播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我们平时探讨的信息传播中反馈的作用多是从传播者立场出发,看反馈信息对于其确认传播效果,调节后续信息传播行为的重要意义。在此,因为师生普遍意义上的指导与被指导的特殊角色关系,我们从受传者即教师立场出发,通过其反馈信息即作文评语在“传播——反馈”的效果圈中调节传播者即学生的后续信息传播行为即作文文本写作的重要意义来看作文评语。

2影响作文评语传播效果的因素

制约信息传播效果因素有三:传播者,传播技巧和传播对象。

传播者制约传播效果主要在于其“可信性”的大小。“可信性包含两个因素,第一是传播者的信誉”;“第二是专业权威性”。师资队伍日益强大,中学教师可信性尚不存在特大问题。同时,霍夫兰的“休眠效果理论”认为,信源可信度与传播内容本身的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受传者逐渐淡漠甚至忘却,“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③”所以,这里我们把教师的可信性做一个平衡的假设满足性评语,而关注传播内容本身。

3作文评语的编码过程的影响因素

符号经由编码过程方可成为信息。其传播效果的理想与否关键取决于该编码过程。所有探讨作文评语如何写作的问题也就是作文评语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如何被编码的过程。

信息编码包括编码程序与编码结构。编码的程序与结构即编码过程中信息因素的排列组合。一则评语往往包括各种异质性评语,如诸多一线教师提出的“欣赏性评语”、“激励性评语”和“惩戒性评语”等。这些异质性评语就是我们这里所讲的作文评语作为一种反馈信息所包含的该等级的信息因素。所以,对于评语类型的界定就成为了形成作文评语信息编码的关键问题。

4作文评语的类型划分

关于作文评语类型的划分,学界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范围内获得一致认可的划分标准和具体类型。目前作文评语类型的划分,多是中学一线教师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潜在地遵从教育评价学的划分标准,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对作文评语做出类型界定,如前所列的“欣赏性评语”、“激励性评语”和“惩戒性评语”等。

本文无意亦不必破前人之说,只是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中学生接触语文作文评语的心理需求的立场上对作文评语做一个另一种出发点下的类型界定。

4.1作文评语类型划分的心理学依据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理的个体发展分为不同的阶段,如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不同的阶段“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④”即其普遍具有的相对一致的心理特征。如果我们将中学生看做一个青少年的集合体,该集合体在接收到作文评语并决定看与不看之前已经预先存在某种普遍的相对一致的心理诉求。该诉求的普遍一致性是我们在此划分作文评语类型的一个认识论基础。

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我中心”再度凸显;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多依赖外界认可,故多寻求“他人积极的关注,形似如赞许、尊重⑤”。 对作文评语的“心理需求”也典型地表现为期待教师的肯定、赏识和鼓励。阅读作文评语的过程成为该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语文作文评语成为其获得心理“满足”的媒介,这个过程中就应然地存在了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概念。

4.2作文评语传播过程中“使用与满足”的模式图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基本模式图来表示

附注:接触和拒绝是中学生对于语文作文评语的两种选择结果样式即选择接触语文作文评价和拒绝接触语文作为评语。

满足与非满足是中学生接触语文作文评语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结果样式即满足和非满足其心理需求两种。

心理需求经验即在多次接触活动积累和形成的中对于接触语文作文评语的一般、一贯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被满足经验即中学生接触语文作文评语的心理需求的被满足与非被满足的经验。

需求图式即中学生在接触语文作文评语之前的预先存在的对于语文作文评语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具体心理需求即在具体接触某则语文作文评语前的具体的心理需求。这种具体的心理需求可能是符合其业已形成的需求图式,也有可能不符合。

显然,中学生在接触作文评语的过程中产生了“满足需求”和“非满足需求”

两种结果样式。而这两种结果样式同时又会作为“需求被满足经验”,和“需求经验”来共同作用形成“需求图式”,这个需求图式又和“某次具体需求”相互作用产生“接触评语”和“拒绝接触评语”两种选择结果样式。

4.3作文评语具体类型划分

由此可见满足性与非满足性结果样式是以中学生心理需求为划分角度的两个互生性概念。它们不仅是一次作文评语接触活动的结果样式,同时也是下一次作文评语接触活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其所依据的角度的合理性及其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把教师的作文评语划分为满足性作文评语和非满足性作文评语两大类。

一、满足性作文评语。满足性作文评语是指满足中学生作文评语接触活动前心理需求的作文评语。如前文所述,青少年意识里或者潜意识里把作文写作和学习当做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并期望“获得赞赏和满足”⑥。 因此满足性评语典型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作文文本的肯定、赏识和鼓励一类话语。“具体心理需”求允许非典型性。

二、非满足性评语。顾名思义,非满足性评语是指没有满足中学生作文评语接触活动前心理需求的作文评语。如前文所述满足性评语,满足性作文评语与非满足性作文评语是一对互生概念。非满足性评语典型表现为教师对作文文本的否定、批评和惩戒一类话语。

必须注意的是:满足性评语不等于我们通常所讲的“好”的评语;非满足性评语也不等于“不好”的评语。因如前文所述,该类型划分角度是中学生的心理需求而非评语本身的褒贬性质。

以上便是本文从青少年在接触语文作文评语前的心理需求出发,依据传播学理论对于语文作文评语类型的界定。界定只是作文评语如何写作的第一个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立而不破,本文只是提出一个探索性理论概念,更多商榷该还存在一线的教学实践当中。

注释

①支敏《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运用》,2006年8月。

②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第69页。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④张向葵 刘秀丽《发展心理学》,2002。

⑤张向葵 刘秀丽《发展心理学》,2002年,第287页。

⑥张向葵 刘秀丽《发展心理学》,2002年,第287页。

参考文献

[1](日)梶田睿一著,李守福译《教育评价》(第一版),1988年08月

[2]支敏著《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运用》,2006年8月

[3]张向葵、刘秀丽等著《发展心理学》,2002年

[4]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育

很欣赏一个观点: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的高度就是生命的高度,就是人的高度。很欣赏这样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它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担负的任务是通过对话构建学生立人的基础。很欣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给语文下的定义:“语文即人自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就是为了谋生吗?甚或就是如2003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湖南省那位中学语文老师说的,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娶美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语文,人的回归

在教学中,我要求大家心中有语文。比如赏析文学作品,我们通过一个个孤立的文字,走近作者的心灵,走进时代的风雨之中,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观照历史人生,体察社会万象,把握生命的律动;比如语基训练,我们体贴着母语情怀,张大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的双臂,在孤独无由的文字之中抚摩到历史的心跳,感受到母语无声胜有声的亲和力;比如写作指导,我们高扬“我手写我心”的旗帜,真诚为人,真诚为文。“人”“文”合一。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自古以来就是关于“人”的显学。当前语文界对“人”的发现与彰显,正是语文本真的回归。作为审美的、心灵的语文,从教与学两方面说,它是一种镜像,认真观照,它让我们发现自己。

人的回归,形而上地说,是以人为本;形而下地说,是学会交流,学会感动,学会悲悯,学会憧憬。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在其作品《品格的力量》中说:“性格的本真是人生最高超的境界。”我想,感动、悲悯、憧憬等就是此境界的具体表现。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敏感,是对生命的敏感,是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敏感。敏感而敏锐,敏感而聪睿,敏感而反省,敏感而建设。建设中成长,建设中成就,以至高蹈,以至超越。

二、语文,与梦想有关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我看到了一份惊喜之情。我知道,在大家的文字背后,蕴藏着对乌托邦理想的一种蒙眬的期待。同学们的文字,除了忠于现实的部分,更多地是表现自己的梦想,借助人物来展现心灵;大家的文字,也会批评现实生活,而且力透纸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取悦群体的意味。思想的底蕴,除现实的关怀之外,还要有形而上的关怀,思想的翅膀还有待自由无羁,在更广阔的领域飞翔。乌托邦的浪漫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乌托邦的语言作为寓所的方式存在。一切的现实以外的愿望,靠语言来运转,靠语言来承担,一切都在语言当中。而这样的语言,往往就是精神自由的所在。我相信,乌托邦的思想只有在少年的心灵里才会产生真实的价值,才会被描绘出更灿烂的彩色。而这些,都让我们的心灵里有一份可爱的幸福的栖息之地。

语文,作为心灵与审美的载体的母语的语文,从甲骨文的看图绘形发展到现代文字的点横撇捺,有些相似于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被写成一个个符号化的汉字,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丢失,毋宁说是加载:个体类聚成了万千,现象类聚成了思想。文字承担着,语文在文字之上和之外更大地承担着:现实的,未来的。语文是一座桥,一座接通现在与未来的桥。

三、语文,让我们发现自己

语文是无用的。每次给新同学上第一堂课,开堂锣鼓就是这句话。当然,紧接着还有第二句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许多人只知道第一句话,而且习惯于用“有用”“无用”来选择取舍,这是语文的无奈。我不主张为此而去开发语文的工具作用,寻找语文的功利价值。这样做,不仅无奈、无益,而且最终像药不对症那样会更大地伤害语文。我们必须承认语文的无用性。以前有种说法,语文是精神食粮,这还是实用主义思维。把语文比喻为食粮不如比喻为衣服,最初始的需求,衣服可能是遮体或御寒,超越了这种“工具化”或功利化的需求后,衣服就是身份表达的心灵需求和情怀表达的审美需求了。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5

[关键词]面批作文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35 

英语作文是高中阶段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运用的一种体现。英语作文也是高考必考的一个题型,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成为英语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作文教学时注重的是英语作文的指导与训练,忽视了英语作文的批改,即使批改也是在批改时喜欢用红笔到处划圈圈,死盯着学生的一些语法和用词错误牢牢不放,教师只把自己的注意力重心和焦点集中在学生的一句一词的表达准确与否问题上。结果这种指导方式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并没有提高上来。近些年来,通过对英语作文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并且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和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后,我认为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作文指导时应该注重英语作文的批改方式,而且应该采用面批学生英语作文的方式。我认为对学生进行面批英语作文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最行之有效方式。 

一、面批英语作文能够及时指出学生写作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在英语写作时,我们经常发现许多中文式英语。每当学生写完英语作文时,我们教师如果能够当场面批,就能当场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帮助学生分析所犯错误的原因,了解此错误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不利影响,最后要求学生今后在写作中要克服和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二、面批英语作文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师生感情 

我们老师每天都在忙于备课上课,同时还要管理班级,因此师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少,而面批学生的英语作文为我们师生提供了近距离沟通的机会。我们教师当面批改作文,不仅指出学生写作中的不足之处,更重要的是鼓励和表扬闪光点。学生则当面聆听教诲, 及时领会改意,加深印象。这样使学生既感到是朋友的交谈,又感到是行家的教诲。这就让学生心存感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样一次心贴心的面批,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加深感情。正所谓“面对面平等对话,批的是作文,交流的是情感”。 

三、 面批英语作文能够更好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最迅猛的时期,此时他们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分辨力差,自尊心强,笔批太多的圈圈点点,一味地指出错误,会使他们觉得遭到贬低和否认,伤害其自尊心,久而久之使他们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在面批英语作文时不用打红叉的方式来表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错误,不用把学生的作文改得密密麻麻,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耐心地指导和讲解,在指出错误的同时不断给予正面的肯定,这样能最大程度地消除学生的焦虑感,学生就不会有太多的受挫感,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进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 

四、面批英语作文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英语作文的整体成绩 

一般来说,一个班级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在面批时就不能一刀切,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不会审题的,教给他们基本的审题规律;不知道如何积累素材的,指导并敦促他们多写日记,读书笔记等;不懂行文结构的,指导他们要善于模仿。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要多积累词汇,并基本掌握英语简单句的表达方式,学会应用简单句把要点全部写出,同时注意主谓一致、时态正确,词语搭配正确,同时也鼓励他们要敢于动手写作文;对于中等生来说,要求他们能熟悉掌握基本句型的表达,适当使用他们所学的各种从句、分词短语、固定句型等,并正确使用恰当的连接词完成写作任务;对于写作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要求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鼓励他们应用较多的语法结构和高级词汇和多变的句式,让他们向满分作文靠拢。 

五、面批英语作文可以更加增强我们教师的责任心 

采用面批英语作文不同于传统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面批作文需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批改,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实践证明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我们英语教师有责任心,有耐心能够坚持连续对学生进行3次面批作文,那么学生的英语作文水平一定会有很大提高。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6

【关键词】语境教学;作文教学策略;课例研习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95-02

荣维东教授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写作教学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写作课程经历了三种范式:结果(文章)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结果中心范式以作品为中心,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心、材料、词句、详略、格式、结构等写作知识要素;过程中心范式以作者为中心,强调过程指导,注重将“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行文、修改”等写作过程知识传授给学生;交流中心范式则以读者为中心,强调写作是特定语境下的书面表达与交流。话题、角色、读者、目的、体式等语境因素制约着文章的风貌,并贯穿写作过程的每一环节。其中,在以交际为取向的写作课程范式中,写作是一种社会的交际行为,“任何交际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语境是写作前后发生和进行的信息环境,对写作行为有约束和限制作用,也有指示、提醒、激活、生成、衔接、补充等作用。”

目前,西方各国正处在以交际为取向的写作课程范式。“而在我国,尽管三种范式都有存在,但仍以文章中心为主导。”“语境脱落是我国写作命题的通病。”那么,如何根据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创设语境进行写作教学呢?语境可以在哪些方面推动写作学习呢?邢E老师的课例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邢E老师的课例《运用构思图表写童话故事》,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心独白”及“动作衬托”两种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来改编童话故事《狐狸和乌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发挥了学习支架、评价工具等工具资源的支持作用,还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在构思、评改和呈现阶段有效地组织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其中,语境的设计和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活写作欲望,明确表达方向

“写作动机关键是要解决‘为什么写、为谁写、写了有什么用’的问题,就是写作任务环境、读者、写作目的等问题。”“基于交际语境的真实写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写作动机的缺失问题,写作内容材料的贫乏,文章的详略、体式、语言的选择问题等等。”荣维东认为交际语境主要涉及六个重要因素:读者、作者、目的、话题、文体和表达,而这些语境因素是激发写作动机的重要力量。

在课例中,学生的写作任务是狐狸(或乌鸦)的口吻来改编童话,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超出了其语文经验。“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需要具有针对性地选择话题和处理话题,以找到学生写出自己经验的感触点。也就是说,要确保学生实际写作的话题,一要落在学生经验的区间内,二要能触动学生的言说欲。”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先设计了小猪和大野狼分别讲述《三只小猪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叙述视角会有不同的故事”,这弥补了学生语文经验上的缺陷,也为后面能用狐狸(或乌鸦)的口吻来改编童话提供了范文支架。同时,小猪和大野狼分别站在自己的立场讲述同样的故事,但不同的心理活动,加上音频中朗读者绘声绘色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能够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通过前面的铺垫和引导,邢E老师总结本课的写作任务:“如果你是小狐狸,如果你是小乌鸦,你要告诉别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就是我们的心理活动。”很明显,这句话凸显了写作情境,让学生更加意识到自己是虚拟“狐狸(或乌鸦)”的身份,将你的心理活动告诉给不了解你内心想法的读者。

邢E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了本次写作任务中作者的身份、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及意图,这让学生有了写作动力,明确表达方向。

二、利用语篇语境,提炼写作策略,促进写作内容生成

荣维东认为语境是指语言运用的一切因素,包括语篇语境、交际语境、社会文化语境以及认知语境四个层次。其中,语篇语境“指的是构成言语作品(包括口头和书面)的词语、句子、段落的上下文、前言后语,以及声音交流时的语气、语音、词语、句子与言语交谈的前后联系。”语篇语境对写作具有提示、生成作用。

本课的写作任务是让学生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来改编童话《狐狸和乌鸦》,前提是要符合原本的故事内容。换句话说,是要在符合原有语篇语境的前提,描写心理活动,改编童话故事。因此,基于这一教学目标,在激活学生写作动机后,邢E老师先出示原文,让学生找出三次狐狸骗乌鸦过程中,描写狐狸和乌鸦情感变化的词语,这不仅照应了原本故事的内容,也为后面六次的语段写作提供了心理情境。如,邢E老师出示描写狐狸第一次骗乌鸦的语段:“我在树林里找吃的,我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我巴望着,馋得直流口水。我眼珠一转,______”,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语段前文的语境编写后文,让学生写作有方向。

除此之外,在构思阶段,在引导学生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写出狐狸第一次骗乌鸦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邢E老师设计了三次语篇情境:“我在树林里找吃的,我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块肉。我巴望着,馋得直流口水。我眼珠一转,______”“此时的我,因为太多天没有找到吃的,一时饿得眼冒金星,瘫倒在地上。此时,我看见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的乌鸦,我心里想______?”“此时的我,因为太多天没有找到吃得,只能靠果子和草根。我原本火红美丽的皮毛已经像枯草一般失去了光泽。此时,我躺在树底下,看见叼着肉站在树枝上的乌鸦,我心里想______?”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次情境的设计是越来越具体地描绘出狐狸的饥饿,从而更能凸显出狐狸那种巴望的心态,也为学生后段的写作拓宽思路。在转化阶段,邢E老师则是直接出示六次分别描绘狐狸和乌鸦的语篇语境,让学生依据不同的情境运用“内心独白”“动作r托”两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写作处于一定的语境中,能够有话可说。

由此可见,在这一过程中,邢E老师依据不同的叙述视角,为三次乌鸦被骗的过程,设计了六种不同的语篇语境,学生可自由选择一种语境进行写作。这里的语篇语境设计是丰富的,且具有选择性,同时又紧扣着“运用‘内心独白’‘动作衬托’两种方法描写心理活动”这一核心教学目标。

三、依据语境,创设活动,改善表达效果

我们一般把作文教学过程分为作文前的学生准备与教师指导(简称“作前指导”)、作文中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简称“作中指导”)、作文后的学生活动与教师指导(简称“作后评改”)三个阶段。其中,“作后评改”侧重于教师对学生习作后效果的讲评,这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写作要求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但是,传统的作文评价都缺少语境意识,导致这一作用无法发挥实效。

“文章写好不等于写作行为结束,它还只是半成品,须待读者阅读之后,通过作者与读者视界的融合,才有意义的生成。写作是由作者和读者合作完成的,最终是由读者完成的。”“为了学习的需要,写作学习中的‘读者’应当是具体的、学生熟悉的、适合学生年级水平的,在这些可能的读者中,‘同学’无疑是最符合条件、最为现实也是最为方便的一类读者。”在课例的修改阶段中,邢E老师设计了“故事连环画”的游戏PK赛,让“狐狸组”和“乌鸦组”互相提任评委,给对方选手打分。这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兼顾两重“读者”身份:一是不但以作者的身份出现,还要以虚拟的读者身份出现,对自己所写的内容进行评判和检视,使作品能取得读者最大限度的认同。二是要以“真实”读者的身份,对对方所写的内容进行评判。同时,邢E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出示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这就形成了一个交际语境氛围。但这种交际语境设置的作用与第一环节“创设任务情境”的语境不同。前者是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在这种语境中,通过小组和教师的点评,学生能够根据表达目的,去审视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表达内容,从而改善作文的表达效果。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02-103.

[2] 孔凡成.情景语境作文教学的经典范例――评洪宗礼《你看他(她)像谁》[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B):74.

[3] 叶黎明.体式、活动、语境――小学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4,(6):20.

[4]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64.

[5] 周子房.自叙文写作:讲自己真实的故事[J].中W语文教学,2016,(11):36.

[6]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84.

[7]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87-301.

[8]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实施 心理健康 教育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根据中学语文课本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课本中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就会发现课本处处都暗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体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尊严感、对社会集体的荣誉感、对亲人的关爱、对友情的珍惜等,而这正是道德情感的主要内容。如新课标实验教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地毯下的尘土》一课,它告诉了我们:做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并告诉了读者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上特点,针对他们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并与课文中的人物米妮相比较,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培养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二、利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所潜在的心理教育问题,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它在中考中占分比例之重,众所周知。“见其文如见其人”,也就是说,从一个人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思想品德有多高、文学素养有多深,心理素质又多好。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的有利条件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处处有语文。

学生有时对很正常的事物也会产生幼稚的想法,这是不足为奇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启发。《“可恶”的广播声》写了进入中学后,早晨起床铃把学生从甜甜的睡梦中叫醒,之后是上操铃、吃饭铃、上课铃、下课铃……这铃声还不算,最可怕的是“广播声”,由于我校换了新领导,“新官上任三把火”。是的,就是在他们刚上任的一段时间,对学校的校风进行了大抓特抓,大讲特讲,校风变好了,可校园内多了另一种声音――“广播声”,这声音一般是紧接着一道道铃声,持续时间之长,贝分之大,回音之强,音域之广,远远超过铃声。

该生对广播声充满了厌恶感,全文都是在发泄着不满,结尾又叹到“唉,这可恶的广播声,你何时才能消失呢。”。我肯定了学生写出了真实的心里话,最后写了这样的一句话:“为何不把广播声当作一曲赏心悦耳的乐曲?为何不把广播声当作催人奋起的警钟?……”这一个一个反问句,如当头棒击,促其猛醒,

在讲评和指导学生作文时,我教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法、心境迁移法和利用反衬法来写作,这样既可以激励他们写作的热情,又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还可以提升他们分析鉴别的能力。

三、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针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举足轻重的。如组建语文兴趣小组和小记者等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采取大手拉小手、派对学习等的方式,不但让那些成绩差,认为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克服了心理障碍,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提高了他们语文探究学习的能力。

我心中的语文作文篇8

关键词:小学;作文;爱心;评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15-01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话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寮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意义上说,小学生作文不但是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在生活实践中的亲身体验。教师的作文评语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学习心理,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而进行引导。

关于作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话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寮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因此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评语中教师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耐心的心灵交流。从不是很长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作文评语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默默地进行着文字交流,思想的交流甚至心理辅导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尝试着用多情而火热的评语打动学生.评中含情,评中生情,把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一、作文评语是师生思想交疏的桥梁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都有着渴望被理解?被注意?被爱护的心理。有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蹲下来,你就能看到孩子眼中丰富。多彩的世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蹲下来,把学生当作朋友。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中,我一直运用爱的效应,给学生以良好的期待和真诚的爱心,创设了良好的评价氛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写《_.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中,一位学生写道:自从上学期期末考,我的作文写砸了,我发现您的目光跟以前不一样了,你知通我心里有多难受呀!您已不再爱我了,是吗?老师,您是否会觉得我是一个笨蛋呢?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我在旁边评道:老师忽略了你,并非有意,原谅老师,好吗?但请相信,老师永远爱你。你应当相信自己的能力,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与挫折!后来,这位学生又恢复了自信,热衷于写作,迫不及待地打开本子阅读评语,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那种眉飞色舞,逐个相告的神态让人历历在目。那长长的惊叹号就像一根通向知识殿堂的绳索引导学生前进,那一份喜悦和自我勉励不胜言表,作文水平也一次比一次出色。不看老师的评语的现象不见了,学生开始喜欢老师的评语了。做过班主任的作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作文评语往往是与那些难教育的孩子进行交流的窗口,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我们都能有意外的收获。跳出作文这一固定的模式,把作文当作沟通师生情感的通道,那么,我们会意识到,要求学生作文,不如疏导学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达到以情促文的目的。

二、作文评语是感染学生强大的内驱力

班上一位学生,她家境贫寒,为此在同学面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一次在写作文《自我形象设计》时,她的笔名取为“丑小鸭”,个人标志设计是画了一只独自躲在小角落里的小鸭子。我看后触动颇大,为了使她很快自强起来,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一只不起眼的丑小鸭,飞进了老师的丛林里,我喜欢她的纯洁与善良,我欣赏她的诚实和坦率,我更相信她有着坚不可摧的翅膀,你信吗?这样的一只丑小鸭,真的会成为茂密从林中的一只骄傲洁白的天鹅!她看后,感动地哭了,给我写了一封信,那感人肺腑的话语也让我激动不己。如果说学生的作文离不开情,那么教师的评语更离不开爱。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兴趣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老师对他的赞扬鼓励。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重要的人”,他的鼓励和赞扬会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时,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对自身持肯定、相信的态度。当学生把作文当作向老师表露情感的舞台时,教师的评语就是展开教师对学生寄寓深情的天地。

三、作文评语是学生把准远航方向的“帆”

叶圣陶先生在有关作文的书信中说过: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此后之实践,乃为有效。要实现这些要求,要使评语能用之此后之实践,就必须注意评语的启发性和鼓励性。有位学生,她自小由外婆抚养,十岁后才返回家中。调皮捣蛋的弟弟、对弟弟爱护有加的妈妈和终日忙碌的爸爸使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造成了她的忧郁、敏感、自闭的性格。这一情况在《我告诉您一个秘密》中反映出来。为了让她树立生活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感受围绕在她的身边快乐和幸福,我又为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每个人的幸福是因为有亲人的存在,幸福着能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经历风雨,幸福着能共同呼吸清鲜的空气……当这一切消失时,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孤单和痛苦呀!试着敞开心胸接纳并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会发现原来幸福是这么的简单。老师希望你能以微笑面对生活的每一天。同时我还画上了一个纯真的笑脸送给她。这位同学看过评语后,心中的郁闷便渐渐消除了。这篇评语辗转交到学生家长的手中,家长专程到学校和我商量一起如何帮助孩子的办法。当笑容重新回到学生的脸上时,她的篇篇文章又充满了孩童的欢乐。后来学生还把原来的笔名“不想回家”改为“忘忧草”,而“笑脸”这幅画便成了她心中的另一个秘密。

上一篇:小学六一儿童节活动方案范文 下一篇:给哥哥的一封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