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1 02:29:54

所见教学反思

所见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教学反思;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行为及结果进行重新认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名年青教师快速成长的必要一环。教师通过对教学的反思,可以剖析自己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加以推敲,积累经验,进而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促进专业化成长。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关键是教师对有效教学反思的途径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运用了多少。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对有效教学反思途径的一些思考。

一、在学习中反思

教师的工作虽然需要经验的积累,但更需要理论的指导。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他们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他们清晰地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不是教学活动本身,但它却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的作用。教师在实践中往往发现不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出困惑的状态。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教师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因此,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必须借助于理论分析。

当今社会,教师不可能对知识的更新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意识到,从教前的培训对我们的职业是远远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在整个教学期间不断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对教师而言,短期进修培训、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研究生学习等都是他们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在参加这些学习班的时候,学习者可以随身带上一个备忘录或笔记本,将自己在学习中的感悟记录下来。

二、在日志中反思

教学日志是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因此,在撰写教学日志时,不仅要从教材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师生互动、多媒体使用、问题设置、作业设计等方面挖掘亮点,同时也要寻找不足,要对教学活动的得与失有所思有所悟。要写好教学日志,首先要明确日志应记录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不是预先设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教学实践后回顾、反思、总结出来的。其次在写作形式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事实上,写日志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在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和评判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力图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过程,是教师步入反思境界的有效途径。

三、在交流中反思

教师对以往教育经历的反思与个人理解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有同事参与相互讨论、共同分析,提供不同意见、多种声音,这样可以促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反思。如果教师生活在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会促使每位教师的思想得到升华、教学行为得以改善,促使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促使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水平。在对话讨论中,教师必须坦诚地说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同探讨、相互对话中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策略才能为所有参与者共享。研究发现,专家型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善于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达到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目的。因此,同事们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行动的影像,当我们聆听他们讲述相同的经历时,就可以检查、重构和扩展我们自己的实践理论。

通过同事进行教学反思,一要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主要是来自学校的支持;二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有了这两个外在条件的支持,教学反思才有可能。

四、从学生中反思

教学是由师生双方组成的双边共同活动,师生之间借助于反馈互通实现一种独特的交流,从而使师生双方获益。学生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课程安排及课堂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使教师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通过学生,教师会把教学当做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

通过向学生征询意见这种师生互动的操作是比较简单的。首先,确定向学生征询意见的主题,当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不加限制地提出对自己的教学意见;然后向学生明确解释自己向他们征询意见的动机,并告知学生应注意的规范,每位学生填写意见时可以匿名;接着学生认真回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并逐条加以审思和记录,期间教师不要有干预行为;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教学意见加以整理分类。对于合情合理的教学意见,教师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言明要真诚接受,并告知学生可以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监督,即使暂时还难以改进的教学意见,也要作出真诚的说明。

以上所探讨的几种反思途径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由于都具有反思的特性,它们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途径综合起来使用,也可以自己创造出新的反思途径。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深人进行的有效措施.教师只有做到常思常想,常想常新,善于捕捉灵感的火花,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达到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57

所见教学反思篇2

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的处理是否恰当

教学目标的达成始终是衡量一节课的标准,是一节课的“魂”。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而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

为了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教师要采取许多的方法和措施,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到位;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人意。所以,课堂中的点滴得失,成功与失败,教师皆应将其记录在案,认真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

反思二:教师的备课是否有效

以往教师的备课方式是“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注重写教案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忽略了课堂的实际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而不注重分析。而新的课标是“以学论教”,这将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在课堂简单地再现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思索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带领学生走进书本,又要走出书本。

通过教学反思,我们教师要更多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了解他们对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哪些东西事先没有考虑到,没有在教案中体现到,将这些反思应用到教案的改进中去,可以使以后的备课更加有效,更加贴近学生。例如,可以在教学设计中并行设计“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两大部分,既考虑教,又考虑学,可以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和课后小结,便于教师分析学生、思考方法、总结经验、补充遗漏。

反思三:课堂是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

新课标关注的是学生,是学生的“学”,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学习的空间是否得到了保证,这也应该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这一切都应该及时反思,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例如,新课程倡导学生科学探究,我们也经常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过程,但往往流于形式,形同于花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反思:我们认为应该思考、讨论的问题对学生理解知识有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到底有没有价值?能否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许多情境的设置是不是都有效……这些问题的反思都会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反思四: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是我们一节课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融入了课堂,学生总会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一些“创新的火花”,这些智慧不仅能启发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例如,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中,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结果大家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找到的原因越多,学生的兴趣越浓,也真正地学会了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所产生的效应,记录在教学反思记录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比如,教学中的错误,一些突发的事件等,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加以改进。

反思五:教师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将促使教师重新反思一堂“好课”要求教师具备的教学能力是什么。也许一个板书并不漂亮、口语表达并不是很利落的教师也能上出一堂好课。新课标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的板书和口语表达能力已不再是一堂好课的必要条件了。只要这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可见,教师需要对“教学能力”进行新的思考和认识: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已不够了,自主实践将会引发学生形形的问题,这就需要储备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管理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了,安静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是教师课堂教学管理的新课题;课堂环节的设计能力依然是必要的,但似乎又有些不同,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新的课标改变了学生,更多的是改变了教师,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正发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更要加以反思,寻找不足,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创新思维,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已教学能力提高的阵地。

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教学反思既可以是对自己的反思,也可以是对他人的反思,还可以采取集体反思,教师在反思中寻找低效、无效教学的根源,通过自省,把合理的建议、改进的措施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提高了自己,也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贵在及时,一有所得,及时写下,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成败得失,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我们深刻的思考,是我们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所见教学反思篇3

一、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反思教学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求打破常规教学中“不动脑筋地遵循学习理论或缺乏分

析的教学实践”的做法,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他身处的教学情境、对其自身的教学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背后的个人心理活动进行反思与探索。

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以学习者的身份投入到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鄙人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说课;(2)听课与评课;(3)征求学生意见;(4)写教学日记。

众所周知,再好的教育教学方式,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反思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反思活动,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方面:首先,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其次,为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如,讨论教科书的内容,借助于提问,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次,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允许学生犯错。所谓的“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二、学生在反思教学中的地位——参与者、合作者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在反思性教学中,学生是反思总结者,学生通过不断地、自觉地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学习

进度、学习心理的自我调节和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一次反思就会有一点发现,进行一些探究就学会一些东西,学习能力也就随之增强,正所谓“学海无涯,总结是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成了学生自己的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使那些缄默的背景经验知识显现,暴露出当中的问题,探寻问题的答案,改组和重建背景知识,使知识结构日趋合理。其次,学生还要不断反思他人见解的合理性,看他们是否与自己的经验体系一致,是否符合经验事实及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当然,学生的这种反思意识和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教师的逐渐引导与督促,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反复运用一定的反思方法。学生反思的方法主要有:(1)找出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及关键,弄清自己是怎样寻找思路的;(2)对解题方法重新评价,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法;(3)思考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技巧值得吸取,是否有某种技巧在以后的类似场合用得上;(4)弄清从当前的问题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或吸取什么教训,并及时做好反思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的主体,是内省自我的主体,学生通过反思自己而使自己更成熟和完善。这种内省不是“闭门思过”,而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获得的。在反思性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反思者,还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因此,个人的视野是很狭窄的,有时思维跳不出固有的框架。因此,置身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共性”与“交互”主体性的培养,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培养出来的主体性,才能把认知、伦理和审美融为

一体。

诚然,学生要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也需要转变观念。学生要克服对“教师知识权威”的恐惧,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自己才是教学的最终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交往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总觉得自己知识贫乏,不敢表露自己的观点,这是由对知识的错误认识所造成的。学生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对其肯定、赞赏和表扬,以树立其信心。

三、确立师生双方合作、交流、互动和探究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合作、交流、沟通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进入教学情境,对各自的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教师的反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只有师生经常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潜力,会给教师以启迪;学生接受和掌握的许多新知识,会增添教师知识结构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技能。学生的反思是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他们在与同伴和教师的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自下而上”的知识经验,克服了自己思维和知识上的盲点,从而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

反思性教学是师生主动参与和探究的过程。在反思性教学中,师生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主动地加入到自己教学活动的对话中——包括自我对话、与他人的对话,特别是教师主动加入到学生的探究中,以对知识的渴望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在对话中,师生互相表达与倾听各自的想法,随着思路的明晰化、外显化,师生可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形成新的知识经验。

反思性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的具体环节:

1.提出问题

教师给出或学生给出题目,教师在给出题目之前必须思考:在学生的知识范围内能否解决,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如,为了让学生体验“教学过程”,请学生试讲一节课,内容自定。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考虑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参与的机会,获得更多的情境性知识。不管是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还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都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在其他人

的点拨下自己的水平能迅速提高。

2.独立探索,创设实践情境

学生根据选定内容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如,怎样备课、查找何种资料、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同时,教师应当努力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当然,这对中学生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积极引导,在这个活动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其能从中获得反思进而得以提高。

3.合作学习

师生交流各自的感想,各抒己见,可让学生分析并指出同学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自己将如何处理,从该同学的见解上能获取什么经验等。最后,全班学生就共同问题展开讨论并交流心得。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谈话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

4.师生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讨论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学生参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闵钟.论教师研究的合理定位[J].教育评论,2001(5).

[2]王琛泽.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国外教育动态,1993(1).

[3]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0-371.

[4]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4).

所见教学反思篇4

第二条 建立信息联络员制度,搭建基层教职工沟通平台,搜集教职工思想动态,形成教职工日常思想动态信息反馈网络。信息汇集中心设立在学校工会。各部门信息员名单在学校工会备案。

第三条定期开展教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把握教职工思想动态,化事后发现为事前预防,本着实事求是、代表多数、倾向性与及时性的原则,确定我校教职工思想动态与信息收集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教职工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倾向性言论、思想动态及各种代表性意见;    

2、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的评论、反映;

3、对政府、学校大决策、重大事件、重要活动以及对思想教育、生产研发、服务管理等工作的评论、反应等等; 

4、其他有收集价值的意见或建议。

第四条 学校教职工思想动态与信息的收集反馈以年级或处室为基本单位进行,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教职工思想动态与意见反馈分析会,各部门每月25日前把教职工最关心的、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倾向,书面上报学校工会。

第五条  对教职工思想动态分析实行“反映问题——解决方案——反馈意见——落实跟踪”的闭环管理机制,以健全的信息沟通和反馈制度,实现沟通渠道的上通下达,推进问题的及时解决。

1、学校工会在部门上报的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汇总,形成书面反馈意见,书面送达学校党政有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以便针对反馈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相应的工作。  

2、学校工会要在信息反馈15日后30日内向所反馈的党政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所反馈问题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以及问题不能解决的原因。学校工会要将反馈问题的解决、落实办法和结果,在中级教职工会议上进行反馈说明。     

3、学校工会在学校中高级教职工会议上各部门每月书面情况通报,同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对反馈问题的解决、落实办法和结果。     

第六条 为确保教职工思想动态收集反馈工作有据可查、信息准确、工作责任落实,由学校统一印制下发《山东省曹县第一中学工会信息反馈表》,由各车间、部门组进行情况调查摸底、分析汇总、统一填写和上报。     

第七条 对所属教职工中重大或特急思想动态信息,各信息员应迅速将情况向学校党委管理层汇报,不受每月上报一次的限制。     

所见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16-03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反思是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被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外有学者提炼出“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要由知识传递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反思是必经之路。

一、什么是反思呢

反思是“根据情境和推论对自己的信念或知识结构进行积极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涉及了一系列观念,也包含其结果。

反思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的一种回忆、思索、评价的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同时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进步和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发展为目的。所以,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会经常地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和成就进行质疑,并就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近期和远期影响进行思考。教学反思对教师学会如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有效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教师由不成熟到专业成熟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完善的过程,完全不反思的教师是不存在的。总结过去的工作,吸取教训,推广经验这不是反思是什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因此成就自己的专业化道路。区别就在于教师的这种反思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二者都应该包括两个过程:第一,回顾教学事件。第二,寻找更好的办法。但自发的反思只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了某一方面做得成功或感到失败,于是,确认好的办法或是寻找更好的办法。自发性反思有自己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但这个标准是不完整的,不系统的,也可能是不够科学的。而且这个标准存在的形式也可能是潜意识的,因为教师并没有教育教学必须反思的意识,所以,成功感或失败感就只能称为感觉,跟着感觉走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思考,这样的反思不具有持久性,因为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它可以使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却不会让一个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有质的飞跃。在新课标实施以前的反思大部分都属于这一类型。自发性反思可以能使教师正确总结经验,接受教训,从而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成长。但也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经过反思产生自以为正确而实际上并非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自觉性反思则不同是理性的,是教师已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寻求正确理论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持续不断地批判性的思考。

二、自觉性反思的特点

教师要打造自己的专业底气,提高专业化水平,就要进行自觉的反思。自觉的反思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必须有在正确教育理论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因此,每位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新课标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第二,反思是一个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觉性的反思应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反复循环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达到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的反思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当然这种持续性不是简单地循环,它是在一定计划指导下的有目的地向着既定目标攀升,这有点像爬盘山公路,教师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中自觉寻求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向一定的教育理论专家讨办法,所学的理论得以内化为教师个人的思想,教师也能以自己的实践反思、充实、丰富、论证或修正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理论实践。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这样实现的。

第三,自觉性反思应该表现为一种写作文体。思考的结果如果不形成文字,就会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就不会是成熟的。这种文体形式可以是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案例的形式,也可以是札记、体会、感想、启示、教后记的形式或者是论文。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就目前的新课程而言,教师教学的反思主要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多重性

它不仅是知识,而且还有技能,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既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又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必经之路。这种参与不应该是勉强的,而应该是积极的,自愿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首要条件。

2.反思教学资源的构建性

它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和建议乃至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要重视课外、校外、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对校内资源比较熟悉,如信息资源、图书馆、陈列室、实验室及各类教育设施。但对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很不够,如计算机网络资源、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努力,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还有对于学生的情感体验,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等隐性资源不可被忽视。

3.反思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共同交往中产生的情景、问题等,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情感的交融等。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平等交流,不但是信息交流,还应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利用好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富于创造性和乐趣。

4、反思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课改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提供求疑、创新。教师容许学生出差错,出分歧;容许超标(课程标准)、超本(教材)、超时(固定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反省和自我评定。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古今中外的、自然的、社会的各种信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搜集信息,实地考察、实验、专题研究、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讨论、辩论、交流、参观访问、各类竞赛,社区、家庭活动,甚至科学幻想等活动,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5.反思新课程教学的合作性

就新课程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合作完成任务。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

6.反思教学对象的主体性

主体性在构成上有三个层次,即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交往,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信心,形成发展的内驱力。

7.反思教学困境的存在。对引起困境进行的情境所具有的独特性及其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进行充分思考,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答,或对教育困境进行重新建构。

四、反思的类型及方式

教学反思从范围上说有教师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教师集体的行为。

1.教师集体的反思有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某一位老师把自己对某个教育教学事件的回顾与反思公开在同事面前,大家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起讨论交流。另一种情形是经过教师集体讨论形成某种方案,待该方案实施后,大家对实施情况进行诊断,通过一番审视和反思进而得出结论或提出某些改进意见。这种集体的反思本质上是一种校本的教研或培训。既有教师个体的反思,又有集体的反思,这样进行的反思往往是深刻的,是具有理论指导的,是可以共享的。其反思成果是可以作为有益的经验来传递的。

2.我们平时讲的最多的反思其实是教师的个体反思。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来实现

第一、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作为课前反思的方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做到未雨绸缪。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生活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学生,面对这种教法会有什么收获?如果我是学生,对课堂提问会怎么回答?当教师这样换位思考后,教学的设计会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形成文本后这样的设计应叫“学案”,比“教案”更妥帖,也更适用教学。

第二、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来反思。

第三、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

我们平时说的反思大部分都属于这种方式,如写的教学反思、阶段教学回顾,课堂教学录像自我观察分析诊断等。

第四、通过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课堂言行神态、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变化等)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应该作为我们反思的主要方式。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用心的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中的成功与缺陷。

第五、通过家长对学生发展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

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做一些工作。如面向家长的问卷调查,满意度测评,召开家长座谈会等,通过家长的意见来反思自己教学得失,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也是获得反思的一种方式。

第六、通过同事的听课评价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当然,对同事的听课评价我们应该作认真的分析、鉴别,分清哪些属于自己课堂教学真正存在的问题,哪些属于不同见解。对于自己教学真正存在的问题,应找出原因,思考对策。

教学反思从时间上说有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也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对新理念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思考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体现了什么样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之类的问题,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在高中阶段,必须获得哪些将来必需的数学知识?你将通过何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你在教学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得到不断的发展?这些问题实际都是新课改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应有的体现。

2.教学前反思

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扬弃,总结成就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使未来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课前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讲授内容要求的难度、材料的呈现方式,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动机和兴趣的了解与激发、教育技术的应用等。

3.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课中)反思指向于当前的教学,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包括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纪律与管理技能,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师生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任务完成时间安排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等。

4.教学后反思

课后反思指向于过去的教学,对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任务的完成与目标达成进行总结,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对教学知识的扩展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行研究,写好教学后记或教学心得。

六、 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失误)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一个教训,提醒自己在今后教学教学中避免失误。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或不平常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而言之,写课后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七、反思的指向

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课堂与学生实际收获之间的差距。

反思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问题意识,从看似没有问题去发现问题,从问题成堆的地方聚焦问题。同时,教师还要进行反思性学习,坚持写教学案例或教育随笔。这是由反思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郭云. 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中的应用[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9:46+55.

[2]张伟. 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初探[J]. 考试周刊,2008,20:18.

所见教学反思篇6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当前网络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建设好、利用好和管理好网络,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来讲,需要通过连接单位、学校、部门和青年之间最便捷的渠道――网络及时信息反馈机制,即通过网络信息汇集、信息处理和信息反馈的有效过程,来对广大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日频、交融日深、交锋日烈。我们面临着激烈的文化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时代的要求。反馈是控制论的概念,指的是系统输出的全部或一部分信息通过一定的通道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机制是引发研究对象发生规律性变化,决定研究对象存在状态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就是利用网络互动性强、快捷的特点汇集舆情、处理舆情并将处理的结果适时反馈,从而形成舆情汇集、处理、反馈的工作机制,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目的。 网络新特点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网络的互动性所决定的。在网络公共平台上,只要是不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要求的各种信息都可以。而各种意见的推出,都有人关注;各种建议面世,都有人呼应。正是这种互动性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同时,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是网络的反馈性所决定的。比如,在高校,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青年学生们在网上讨论学术问题、生活问题、社会问题以及倾诉自己的心情等。而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一经出现在网上,便往往很快得到网友们的响应;学生们有什么困惑,也能得到众多网友的热心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个人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困难或向学校提出建议和意见,喜欢在网上得到帮助与答复。现在,许多高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收集网上舆情,并有专门人员在网上同大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有的学校的领导还亲自上网回复学生们所反映的问题。这种信息反馈,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思想互动,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反馈中达到了最佳的教育和引导效果。 建设和谐环境要求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在网络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青年们对学校、单位和部门的意见或建议多采用电话、电子邮件、QQ、博客、播客等方式反映。对青年们的意见和建议失语或反应滞后,都有可能使这些意见和建议在网上形成炒作或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而如果这些意见和建议迅速得到回复或采纳,就可以使青年们产生满足感、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会使他们对学校、单位和部门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广大网友就曾把总书记2008年6月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同网友在线交流对话,称为“网友过节”和“幸福网事”。因此,通过网络进行反馈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的转化,即通过网络,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广大青年群体的教育,以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同时,一个问题又可由多个教育者甚至大学生自己进行多角度的解答,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真做深做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的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是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输出信息,再反送回输出端,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比如,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经宣传部门或学工部门转传到学校相关部门、院系或校领导,而相关部门、院系和校领导又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宣传部门或学工部门,然后再反馈给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中间环节越多,信息传递的效率越慢,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网络所具有的来势猛的特性要求信息反馈必须迅速,否则将延误决策时机,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中,要十分重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反馈速度.

第一,要科学处理网络舆情,完善网络信息反馈手段。信息的处理,包括信息分类、加工、整理、提炼、存储等方面,就是要把从各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分别进行加工处理。同时,对信息要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为领导决策提供事实依据。此外,还要将整理、分析过的信息存储起来,作为以后研究和决策的资料。第二,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疏导网络负面情绪。对网络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占领网络阵地的重要步骤之一。尤其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及时反馈机制,可以有效疏导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与困惑。但是,网络信息反馈是产生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准确把握信息动态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发挥多部门的共同努力,这是做好舆情及时汇集、及时反馈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还要抓紧时间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信息反馈工作,特别是要积极疏导负面情绪,以防止由个体情绪发展为群体情绪。第三,建立高水平的教育队伍,巩固网络信息反馈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高水平的网络教育队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能否贯彻落实。因此,要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并且熟悉网络语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这是建设好、利用好和管理好网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牙哈镇中学:吐尔逊古力。居曼

所见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大学—中学合作;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封闭、教师培养主体单一、教师实践资源不足、“教书匠”式技能模仿,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重点不突出和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造就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校自2004年开始,开展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主要内容

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为目标,以实践性反思理论为指导,以大学—中学协作共同体为依托,以“观摩与观察、亲历与体验、交流与合作、反思与建构”为途径,以“体验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提升”为策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于大学—中学合作”

师范大学是教师新知识、新思想的“集散地”,是教育教学理论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中学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智慧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师范大学要培养优秀教师应当以中学为实践场所。因此,师范大学和中学必须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大学—中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中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生活场景,使师范生亲历实际学校现场、感受真实教学情境、体验教师鲜活生活,获取教师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校建立了两种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一是校—校合作,我校与100所优秀中学合作,建立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等。二是校—县合作,我校与九江县等20个县(区)合作,建立校—县合作“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大学—地方政府—中学”的合作机制,建立了160个合作基地,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教育实习。同时,我们聘请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参与我校师范生到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指导实习、送教到校等实现两类共同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我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模式就是以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学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2.“三层”

我们在培养未来教师实践能力时,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要把握“知行思”三个要素。

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体验、内化”三个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使认知、体验、反思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认知:通过读解与示范、观察与观摩、见习与咨询等,使师范生了解和初步把握中学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心理咨询等方面工作流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实践、实训、教育实习、感受、体验等强化手段,使师范生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内化:通过对话、交流、讨论、互动、合作、叙事、反思等,使师范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超越技能,提升和发展能力,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3.“五段”

“认知、体验、内化”三层是实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为此,我们根据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名师示范:聘请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学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示范课,让师范生感受中学名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引发认知失调,确立心中的榜样,树立实践能力的标竿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求知欲望和努力的动力。

教育见习:把师范生安排到地处南昌辖区市内的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通过师范生实地观察、观摩,了解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聘请学生见习学校优秀学科教师为导师,并全程负责师范生见习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散为主的形式,学生根据导师安排不定期到中学开展见习活动。教育见习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教师一日工作与生活、课堂教学、学习指导、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教研活动、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等。

模拟实训: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感知,主要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案例赏析和学科课堂教学初步体验;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主要是进行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语言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评价技能、作业技能、反思技能、教学智慧等),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整合与提升,主要是进行学生教学模拟训练、教师集中点评和学生自主训练与提升。

现场实习:在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采取“集中连片、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模式。“集中连片”指把师范生集中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若干个县区且彼此相邻,便于指导和管理;“混合编队”指将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混合编到同一实习学校;“巡回指导”把学校各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学科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在一个县各实习学校巡回指导。“多元评价”指实习成绩由多个主体、从多个评价要素开展评价;“顶岗实习”指让师范生充当直实的教师角色,真实履行学校教师职责,接受全真情境训练,“真刀实枪”地磨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置换研修”指置换出教师到我校进行集中研修或安排到“1+100”共同体学校跟岗研修。

实践反思:在“1+100”共同体学校(见习、实习后提升)、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实习学校)、以及大学(返校后)结合进行,主要形式有对话、交流、互动、叙事、反思、建构,实践反思主要反思内容有: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各阶段各具体项目问题的反思,贯穿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把每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以及现象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日志,反思要做到及时、全程、深刻。反思的重点是示范课、教师授课、典型案例、自己学习备课或授课、学生、各类教育现象等。

4.“七化”

为保障“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阶段的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顺利实施,我们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

组织实施协同化:建立“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和20个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依托校—校、校=县两大协同组织,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大学与中学合作、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共同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学主要负责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负责提供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为师范生观摩、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场所、提供亲历、体验、感悟的真实情景,指导师范生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两大协作组织,很好地解决了优秀中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少,而县域中学优秀指导教师不足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多的问题。

实施指导团队化:每个师范生均安排由三个指导教师组织的指导小组:一是大学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南昌市内“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是“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个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针对所指导的师范生,定期交流情况、分析状况、研究方案,共同负责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团队指导项目化:根据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等各阶段目标、要求和任务,我们给每阶段设立了若干具体项目,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以项目驱动和激励师范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为牵引和抓手,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完成实践任务。其中,名师示范设置了教师体态、语言、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4个项目;教育见习设置了涵盖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12个项目;模拟实训设置了三字一画一话、课件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拟、班级管理技巧等13个单项技能和2个综合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育实习设置了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指导学习、班级管理和组织活动、教研活动等6个实习项目;实践反思设置了反思教学、反思课堂、反思管理、反思现象等4个反思项目。通过具体项目,使各阶段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思路清晰、实践指向明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情境化:情境化有二方面意思:一是指各具体实践项目的问题是具体、实际的问题,是源于教学实际情境,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是根据中学教学实际来设计各实践阶段的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具有真实性、日常性、丰富性的特点。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阶段具体项目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学校情境或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指向性、教育性的特点。教育见习、现场实习等各阶段都是在合作的中学基地进行的,让师范生置身于实际教学情境、亲历真实的教学场景、感受鲜活的学校生活;实践反思是对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案例的反思;模拟实训是在学校部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进行,学校部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尽可能创设真实课堂教学情境,部级老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大批优秀中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各类教学实践能力的视频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库以及网络交流、展示平台。还有32间微格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并能做到实时录制和自动分析,同时,与5所优秀中学教室联网,中学教师可及时诊断学生教学问题。

项目管理工具化:根据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各阶段目标、要求和设置的项目,我们分阶段研制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两类管理和实施工具箱。包括各实践阶段目标与任务、规划与步骤、流程与安排、项目与实施、学生心理变化与指导策略或实践重点、策略与指南、交流与互动、记录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等,提供了各种工作流程图、应用图表、标准式样、模板,让师范生明确任务、清楚观察或分析项目和视角,帮助师范生了解和记录每天的实践经历,记录和思考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学期里发生教学故事,并呈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是师范生通向教学实践的求索之路上实践指南,也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脚手架。

管理过程反思化:互动、反思既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把“互动、反思”作为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撰写反思日志,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对话,如:名师示范和教育见习的每个项目结束前,要求师范生要开展小组成员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每天坚持开展实习小组内以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不断引导师范生及时深度反思业已进行的实践,理性提炼业已取得的经验。

通过持续和及时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师范生技能转化、超越、内化,达到“内化于心”,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实现了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评价内容多元,即:把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参与交流研讨互动情况、开展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形成优秀实践成果等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效促进过程跟踪、动态监督的实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即实践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1+100”共同体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及实习生自己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通过实施多元评价,倡导重过程、重参与、重反思、重成果的实践教学,引导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思维,形成了“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行动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等立体化多维时空的学习方式。

二、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1)提升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师范生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录用人数和成绩均为各高校之首,毕业生深受学校欢迎;师范生参加全国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2项、二等奖35项。

(2)搭建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践平台。为实施该模式提供了实践条件、环境等平台支持,一是整合学校教师教育实验实训资源,建立了集“师德教育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学科探究能力发展”、“教师特长拓展”四大平台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2013年7月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依托校—校1+100共同体和校—县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了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该基地2013年4月被评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三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了集师范生网络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力实训、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于一体的都是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理化生地理教育实验、学科专业实验、教师职业能力在线测评、网络资源共享与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做到“有网络就可训练、有需求就可实训、有时间就可实验”。

(3)建立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工具箱。开发了一套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工具箱(手册),围绕“五段”实践环节,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教师指导工具箱(手册)和学生实践工具箱(手册)。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建立大学—中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1+100和1+20两类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围绕共合作同体建设、合作项目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互利机制、协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大学—中学合作长效机制。

(5)深化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近五年来,累计新增教师教育类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余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20余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50余项;出版教材5部。教学研究成果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获江西省优秀教材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4个专业获教育部质量工程国家特色专业;2门课程作为部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立项建设;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学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被评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所见教学反思篇8

孔子显然有着一样的忧虑,和黄宗羲不同的是,他首先以人师的立场反省自己: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由之,他提出了为师者的第一要务――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并常求知道没有学过的,亦就可以为人师了(毛子水《今注今译》)。

“故”,在古代通“古”,所以有人将之解为古代文章典籍;皇侃称之“所学已得之事”,朱熹注为“旧闻”,我们将之推为一切既有的知识和经验,大体不错。

换用今天的教育话语,就是:时时重温教育经典,反复研习教育案例。

然而,“温故”未必都能“知新”。现实中言必名家,但生搬硬套;勤于笔耕,而进步甚微的大有人在。叶澜教授一语道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温故”只是掌握学习材料,“知新”才是学习目的,从温故到知新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反思”。

叶老师的“反思”隐含着自省的意思,有类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则更推进一步,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也就是对一个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推敲直至完全理解而止。这就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这提示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看到别人好的做法,或自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要急着去效仿或复制,而应进一步去思考为什么他(我)能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他(我)还能做得更好吗?

关于“温故”,孔子的做法如下:

首先,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时,要“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切近自身实际。对于教师而言,基于问题的学习才更有方向,才更有学习的动力,才更有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价值。

其次,在“学”与“思”的辩证互动中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前面已有所述,“思而不学”,则是一味凭空发想,不从现有的经验和现实出发,容易陷入“空虚自喜”、自以为是的境地,这样的人当老师,自然就是一件“殆”事了。

再次,其实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用“行”(实践)来检验“学”与“思”的成果。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经》会得再多,不能运用于政务、外交,又有什么用呢?

今日偏有这一类人,也学,也思,教育经典,言之凿凿;思维活跃,举一反十,偏偏凌空三尺,远离教育实践,空谈“性”“命”,专以生产理念为务,亦奚以为?亦奚以为?

“温故”之外,孔子尤重向旁人学习,“友多闻,益也”,通过朋友增加闻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人,以事为鉴;孔子说,“不友不如己者”,有人抓住这一句针砭孔子交友功利,可是这种“功利”如果是本着一颗虔诚的学习之心,想必也是可以原谅的吧。

除此,孔子指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如果同事做得比我好,我会否衷心地表达赞誉,进而真诚地向他请教呢?唯真的“敏而好学”者,才有“不耻下问”的胸襟。

孔子的学习对象还有自己的学生,所谓“教学相长”。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这是整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唯一一次批评。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以德行、好学、善思身列孔门十哲,堪称优等生,可孔子却对他从不向自己提出质疑感到不满。相反,子夏从诗经学习中得到“仁”与“礼”的道理,孔子大为高兴,“起(启)予者,商也”,对子夏给予自己的启发大加赞赏。

孔子肯向学生学习,是基于对“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论语・子罕》)的体察,这一点,对今天的老师尤具现实意义。

面对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面对见识、思维远超前代的学生,追求新知,与学生共同成长,自是今日为师者应有之精神。

何以“温故而知新”,才“可以为师矣”?我们想起刘华山老师(2015年中国心理协会终身成就奖得主)说过的一段话,并以此为这一部分做结:

我的教学信条是“不断否定,精心雕琢”。很多人认为教学是最容易做的一件事,是任何一个有知识、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是可以通过拷贝PPT课件就能复制的产品。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实际上,好教师讲课不是像一个传声筒那样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从事教育工作这30多年来,几乎每次教学中,我都会事先用半天时间修改课件,不断否定自己,融入新的知识和思考。教学需要不断积累,反复打磨。我很认同一位书法家对教师劳动的刻画:

琢磨倍仔细,

精巧千思虑。

耗尽满腔血,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安全事故赔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