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9-29 03:34:4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高年级;反思习惯;培养

每个人都有过迷茫与困惑。当我们完成一道课题、实现一个目标,却又会发现,在曲折追寻的过程中,事实上我们可以避开许多弯路,而这,即是反思。而作为祖国未来的小学生,学会反思,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走向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身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已不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实践的能力,让他们实现自我的突破与升华。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思考的过程,同样也应该是一个充满反思的过程,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开始主动去寻求学习的捷径。基于此,在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不但是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一、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遭遇过类似情形:每当告诉学生某道题错了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很快把自己的答案擦掉,或者是重新再做,或者是等待老师告诉他怎样做,尤其是在判断对错的习题练习中,一旦接收到来自于教师怀疑的信息后,从不会问“为什么?”“错在哪儿?”等问题,而是毫不犹豫地更改答案。还有的学生在进行单项练习时完全没有问题,知识、方法掌握得都非常到位,但一到做综合练习就茫然无绪,错误百出。学生对熟悉的、练习过的题型得心应手,对没有练习过的陌生题型就无从下手;而对于数学知识的复习整理,能自主完成的学生还不到一个班级的5%。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是学生对自我行为的判断与评价,没有反思,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最初的学习水平,无法实现跨越与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反思的机会,培养反思能力,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有效策略

1. 利用“问题解决”进行反思

“问题解决”是针对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并不是简单的提问与回答,而是通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猜想、判断、推理、验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最终获得问题解决有效策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帮助小学生加强知识与能力的双沟通。

如在讲“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对问题进行反思:先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任意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又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面积应该如何计算?由此是不是能推断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将知识串连成一条由简入难、前后连贯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探究、反思过程中,回顾旧知,获得新知。

2. 利用“错误资源”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种种错误,如在混合运算中常常忘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应用题中屡犯屡错的答案中的“单位”漏掉不写的问题等。这些错误的确会让教师感到头痛。然而换个角度来看,通过这些“错误资源”,教师很容易就能看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加以合理利用,提高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如讲“分数加法和减法”时,在计算完简单的分数加法后,有一个学生非常得意地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分数加法的简便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母相乘是和的分母,分子相加是和的分子!”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在黑板上列出了另外一组算式“1/2+1/4=”,并让该同学按照他刚才的“简便方法”去计算,亲自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然后,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看看这位同学的说法是否行得通。该同学和大家一起认真思考反复验证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结论:这个方法不是错误的,而是缺少一个前提条件,即在分母互为质数的情况下适用。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完成反思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思考、交流中碰撞、调整,变得灵活且具有创造性。

3. 利用“自我评价”进行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目的就是引导小学生适时进行总结,在肯定自己的基础上找出不足,并形成反思结论。

如在学“比例”时,有一道要求用比例来解的应用题:某一企业2012年2月份前4天用电2.8万度,照此计算,那该企业2月份共用多少万度电?在学生计算之前,我先提醒学生2010年2月只有28天。结果有同学列出算式:2.8/4=28/X。我要求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并针对反思写出结论,学生认真审题思考后,写出如下结论:算式列错了,因为算式左边是用电的度数和天数的比,正比例解题应该是右边和左边一样,但是我右边却写的是天数和用电的度数的比!下次应该注意!这种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反思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了“劈破旁门见月明”的喜悦。

反思,是小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实现再认识的自我检验过程,是优化他们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为小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和机会,让小学生具备良好的反思意识,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小学生的反思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反思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高年级数学;良好习惯;学习行为

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性教育阶段,是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的,以及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接受良好的品质道德、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最佳时期。所以,根据小学教育大纲,需要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达到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基础教育上提高全民素质水平,争取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和有纪律的社会公民,从而带动我国的文化教育发展。在小学教育体制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形成,高效率的获取知识和吸收知识,同时也会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

1.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特点

小学高年级级学生处于“儿童-青春期”成长的过渡时期。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我意识,思维能力也不是很强,需要不断的提高,并且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又缺少自制能力。所以,在小学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围绕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对学生的智力进行有目的性的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2.1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活动是重要环节,还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并且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的学习思想与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和学习水平的差异性,设计数学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数学的应用实践能力。首先,在课程的安排上,需要督促学生和教育学生进行学习的预习,并且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的学习方法,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增强预习效果。其次,在课堂数学教学中,需要安排一定量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定向的训练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在活动中和学生进行合作性的交流探究,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的解决,在获得学习效果中得到资信,在失败中学会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最后是课后复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在课后的自我实践中巩固课堂上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2.2分层次教学方式

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行为习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是如此,需要教师的正确、耐心和细心的引导与督促。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宏观的分析学生学习习惯,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长时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抄袭现象等。第二类,缺乏学习习惯,学习的满足心理比较严重,认为只要按时交作业、考试及格等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造成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化。因此,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此二类学生需要老师付出的更多一些,需要和家长进行沟通,管理并且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一类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比较好,并且其自制力和自觉力也比较好,因此需要帮助这类学生树立高远目标,在不断的进步与突破中获得重视与自信,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3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反思质疑学习习惯

质疑与反思虽然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是二者在教育中的共同点都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识,也不是同化与复制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逻辑思维的构建过程中,不但需阶段性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判断错误,并且及时的修正。所以,数学的课程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反思与质疑能力,通过反思中的内化,并且通过质疑发现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在培养学生数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诱导性教学,例如:“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一点、更简便的方法吗;这样做对吗”等。在不断的提问学生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质疑与反思,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且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解题思路。

第二,培养学生反思与质疑习惯的实际应用。经过检验的知识能够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且反思与质疑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思考。例如:在布置课堂作业习题时,可以多设计几个不同思路问法的问题,但是答案是一样的,使学生锻炼自己的反思思维,寻求一题多解。在小学高年级的书写解题教学中,需要定向的培养学生的反思与质疑习惯。

3.数学中的辅教学

3.1品德教育的辅

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思想的形成,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过渡期,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思想会使学生走进误区,难以抵制和分辨不良习惯,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推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班级中,设计一些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上进心,从而通过榜样的带领下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

3.2总结归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归纳总结是对知识的一种梳理和归纳,可以使学生达到预习效果,也能够巩固知识。在对数学内容的总结归纳中可以加深对公式定义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反复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学习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月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2(10-18).

[2] 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5).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有效反馈;小学数学;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反馈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重要环节。从目前来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反馈不够全面、反馈不够深入、反馈不够及时、反馈不够自主、反馈信息不够准确等。基于此,唯有重新调整反馈策略,才能让反馈发挥出实效,也才能真正利用有效反馈,让思维碰撞精彩。

一、教师反馈,促进思维碰撞

为了增强反馈的有效性,数学教师必须抓住适当的时机进行反馈。例如,可以在学生出错时进行反馈(注意抓住典范,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从正反例入手),也可以捕捉课堂上的亮点,进行激励性反馈等。

(1)捕捉出错时机,进行针对性反馈。在检查时,有些学生因为掌握知识不到位或者不够深入,会犯一些比较常见的错误。此时,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出错的时机,进行针对性反馈,让检查式复习更有效果。一般而言,数学教师多以提问式进行检查,并进行反馈。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公倍数与公因数”这一内容时,等学生初步学完这一内容,教师利用提问式反馈,并捕捉提问时学生出错的地方,进行有效反馈。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快速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吗?出示题目:6和9,求这两个数的公倍数。生:(开始思考)生1:老师,我分别列了这两个数的倍数,发现18、54……是6和9的公倍数。总之,它们的公倍数是无限的。师:你能找出它们最大的公倍数吗?生1:我觉得能,只要把数列到最后。师:还有其他观点吗?生2:老师,我觉得不能,因为我们根本列不完它们的倍数,所以也就找不出最大的公倍数。师:那我们来请生1列一下它们的公倍数,看看能不能列完?生1:(开始上黑板列6和9的公倍数,列了两三分钟后,自己发现是列不完的,开始放弃。同时,自主纠正观点:经过列举,我发现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只有最小公倍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18。)师:(赞扬学生出错了能主动纠错,并说这一小错误是大家容易犯的。)在以上案例中,数学教师巧用学生的“错误观点”,进行及时反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倍数。此外,教师反馈的过程也是与学生思维产生碰撞的过程,有效的反馈能让学生的思维获得更大发展。

(2)捕捉课堂亮点,进行激励性反馈。由于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总会在课堂教学中给人以惊喜。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堂亮点,进行激励性反馈。但是,在进行激励性反馈时,不应停留在“好”“真棒”等层面上,而应使反馈语言更为具体。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这一内容时,教师捕捉了学生的思维亮点,进行激励性反馈,让学生备受鼓舞,从而更为主动地学习。师:请同学动笔计算一下0.36×4=?生1:结果是1.44。师:你是如何计算的呢?生1:我把4个0.36加起来,然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师:这是一个方法,但是,还有没有更为便捷的方法呢?生2:我把0.36看成36,然后乘以4,得出144。因为因数的小数点是两位,所以,我就点上两个小数点。师:哇,你真棒。老师非常欣赏你从另一个角度计算出小数乘以整数的方法,并且能总结出小规律,思路非常不错,值得大家学习。在以上案例中,数学教师巧用激励性反馈,鼓励学生,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做题。

二、自我反馈,促进认识自我

学生的教学行为过多依赖外部反馈,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我反馈,让学生通过自我反馈,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自我反馈的过程也是思维转动的过程;而自我反问,更让学生从深层次认识自我。例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数学“测量物体的体积”这一内容时,在提问到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想法。针对如何测量土豆的体积时,有学生提出“将土豆放进容器中,测量上升水的体积即可得出土豆的体积”。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反问引导学生自我反馈,如“你觉得利用这个方法测量是不是最好的?”“利用这个方法测量土豆的体积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再次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从而提高反馈的实效。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我反馈意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提出控制与调控策略,促进发展。

三、综合反馈,促进调整提高

综合反馈信息,有助于促进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自身反馈和学生反馈,让反馈更真实,并进行合理调整(主要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调整)。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数学“校园的绿化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然后学生再进行反馈。教师反馈如下:老师发现,在遇到不规则图形时,大家就觉得很难计算出面积。但是,我们可以发散思维;如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者是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看成多个规则图形,然后根据所学的知识计算。学生反馈:有时知道需要割补图形,但是对于割什么、补什么就不太确定了。此时,数学教师综合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出示更多不规则图形,先让学生学会割和补;然后,再设计成情境问题,让学生活学活用。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师要重新审视反馈,并采取实际行动,注重反馈,让思维碰撞精彩。值得注意的是反馈要及时、深入、全面,只有这样,反馈的效果才会更突出。

参考文献:

[1]郭亚玲.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及其反馈[J].成功,2013(8). [2]覃家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

201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基数 序数 低年级 形象思维 错误分析 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1-027

基数与序数是两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这两个概念产生混淆,分不清哪里该用基数,哪里该用序数,从而导致解决问题时错误百出。课堂教学中,应通过怎样的方法,使一年级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基数与序数这两个概念,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问题呢?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让教师尴尬的基数与序数的教学

前几天,王老师诉苦说:“现在教学涉及基数与序数的内容,真是让人头痛,考虑到学生对‘之间’不理解,我特意用画图法来教学。教的时候,学生挺理解的,但真的让学生自己练习了,各种错误都出来了。”张老师也说:“我认为数数法或画图法太麻烦了,如果数字大一些,再用这种方法不是费时吗?我主要教学生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如15-10-1=4(人)等,可是我感觉自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学生好像还是不懂。看来,我还得再花一节课的时间来巩固这个内容的教学。”两位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那么,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教材内容(如下图)。

这是教材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最后一道例题,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的大小及对基数、序数的理解。同时,教参又从解决问题的角度,作了如下建议:(1)注重读题训练,因为捕捉信息、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2)注重策略指导。教师应注重对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王老师教学时只注重用画图法解决问题,弱化了学生对数的大小、顺序的理解;张老师的教学不仅违背编者的意图,而且不遵循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把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置之不理,却让学生用难以理解的列式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让学生头痛的基数、序数

错解类型1:漏数或重复数

题:有一排饮料,第7瓶与第14瓶之间有( )瓶。

有学生通过画图列出8、9、10、11、12,最后将答案定为5瓶;有学生则列出8、9、10、11、12、13、14,最后将答案定为7瓶。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数数时存在漏数或重复数的现象,不能一一对应,导致数数不准确。

反思: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点,处理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利用小棒摆一摆、数一数,或利用直尺进行读数、写数等。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只有牢固掌握11~20各数,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错解类型2:曲解题意

题(1):小动物们排成队,小鹿位于队伍的第11个,小猴位于队伍的第15个,那么小鹿与小猴之间有几个小动物?

学生通过画图去掉了第11个与第15个,答案为3个。

题(2):小叶昨天从一本书的第10页读到第18页,小叶昨天一共读了这本书的( )页。

受上题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得出答案为7页。很明显,“几和几之间”与“从几到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样是运用画图法来解题,但学生把这两道题理解成同一个意思,导致解题错误。

反思:对比呈现问题,提高读题能力。

一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可以通过读题、比较等方法来开展教学。如前面提到的“在小猴与小鹿之间有( )只小动物”与“从第10页读到第18页共读( )页”,这两道题的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之间”是除去头尾中间部分的意思,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从几到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如排队做操,教师口令:1号到10号为第一组,11号到20号为第二组,以此类推。通过游戏,使学生将得到的感悟与题目中的问题对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错解类型3:方法选择不当

学生将上述题目中第7瓶与第14瓶之间的瓶数计算列式为14-7,将小叶读的页数计算列式为18-10-1。

反思:解题方法多样化,学会从中择优。

面对众多的解题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像张老师,硬要学生用计算列式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无法理解才会错误百出。

除帮助学生理解“之间”的意思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理解“第几”的意思。如第7瓶,表示这瓶的位置是第7,又表示它的前面有6瓶,算上第7瓶,一共有7瓶;第14瓶也是如此。问第7瓶和第14瓶之间有几瓶,列式为14-7-1=6(瓶),14-7的意思是把第7瓶和前面的去掉,再减1是把第14瓶去掉,这样剩下的才是它们之间的瓶数。张老师所教的列式法如果建立在前面数数和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那么学生就易于理解了。

三、教学基数与序数的对策探讨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参与身边的活动,才能进一步去理解基数、序数,并加以运用。

1.充分挖掘生活资源,丰富对知识的直接体验

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玩之前让学生说一说“鸡妈妈带着几只小鸡做游戏”“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各是哪只小鸡”等,让被捉到的几只“小鸡”一起表演一个节目,或让第几个被捉到的“小鸡”表演一个节目,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理解。

2.培养读题分析能力,学会比较分析与整理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对信息的搜集、分析等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同样是学生排队的题目:①排队做操,小红的前面有8人,她的后面有6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②排队做操,小红是从前往后数的第9人,从后往前数的第7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③排队时,从前往后数,小红排第8;从后往前数,她排第6,那她们这一排一共有几人?通过题①和题②的对比,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学会从不同角度表达同一意思;通过题①和题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相同数字因表达不同含义也就不同,使学生了解读题的重要性,明白只有仔细分析题意才能正确解答。

3.逐步养成检查习惯,在反思中拓展思路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果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一年级学生由于刚入学,不知道怎么去检查、反思。如上述的习题“排队时,从前往后数,小红排第8;从后往前数,她排第6,那她们这一排一共有几人”,若学生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并且能正确说明每个算式的意思,他们的反思能力就有了一个质的提升。

总之,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理解应贯穿于解决问题始终,通过问题的解决,逐步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坊间曾有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或许道出了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思维认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尽管聊城市这所公立小学敢于对“标配”课程动刀改革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取消低年级数学课招致人们的质疑与吐槽却在所难免。这不仅缘自此举不无对传统社会共识的挑战,更难脱其有悖孩子成长规律的不妥之嫌。

据称,该校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学课程逻辑性强,并不适宜“记忆力好,逻辑性差”的低年级孩子。但在笔者看来,这种认知未必不是一种误区。诚然,数学的确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需要开发孩子们抽象思维的课程,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而言,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简到繁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对孩子们逻辑思维的培养,也需要从小抓起。岂能独独放过一二年级?恰恰相反,正是由于低年级孩子“逻辑性差”的客观现实,才更有必要加强对这方面能力的启蒙与引导。

纵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编制,数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自有其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知识结构。越过低年级的启蒙而起步于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势必打破了原定教材的教学进度,造成低年级学生逻辑思维的教育空白,这未必有利于对孩子们素质的全面培养。再说,也并没有证据表明一二年级的学生就不具备尝试逻辑思维的能力。目前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数学课程是打基础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数字和立体图形,体会和感知是这个学段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因此数学课在这个学段是必要的。

在该校校长看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数学课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越来越强,一二年级那些需要费力学习的东西变得容易”,该校三年级数学老师也反映,学生理解得很快,一二年级几节课的内容,现在只需要一节课就能讲完。这或许可以被视为是该校从事此项改革的思维支撑和教改业绩。但这种“自夸”却不值一驳。让四五年级学生学一二年级知识,岂不更快更好?提前两年的接触效果如何与三年级的“大器晚成”相提并论?素质教育重在对学生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简单知识传授。

教育改革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不能一味追求反传统的标新立异。破解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之“困”,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探索与改良,着力激发孩子们对逻辑思维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而不是因噎废食或知难而退的干脆取消。鉴于国家严令禁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学语境,数学课教学更需按原定“标配”有序实施。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增强趣味;科学练习;提升能力

一、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教学现状中的弊端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 。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 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比0. 大,■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

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①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②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结语: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真正做好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设计与实施的教学工作,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和反思,针对学生主体,适应时代的要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才是永恒不变的定律。教学无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挖掘小学高年级特定阶段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真正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将知识更好地理解,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盈盈,肖晓羽.数学(五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2]王双.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初探中小学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学

研究,2010(4).

[3]肖晓羽,胡琴竹.数学(六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6.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一、年初制订培训计划

每年年初由学校教科室牵头制订具体的年度校本培训方案(目的、内容分解、要求、措施、三级培训学分目标、评比等),教师人手一份。制订计划的目的是使教师心里明白本年度要参加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学时、要求、目标,从而按时参加学校制订的各级培训并获得所得学分,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业务能力同步更新与提升。

二、年终考核奖惩兑现

每年年终以教科室为主,教务、办公室、工会等部门配合,统计列出全体教师全年通过三级校本培训所获得的分数,各级获奖成果论文数、发表成果论文数分别按照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及省市校级别折算分数,按照总分高低排名,依据学校管理制度进行评优奖励,以此激发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重视培训后的总结反思

1.在培训和学习中成长

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创建书香校园“读经典名著、读教育专著”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感想启发等)比赛活动,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使思想c时俱进,使自己的素养不断提高。多读书,读好书,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年轻教师要利用周六日休息时间自觉学习再学习两小时,学习最新的教学技术,积累经验。

2.在反思和汇报课述说中成长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成长。教师在平时教学后应坚持写教学后记反思,在一节课后,及时记下自己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及反思。经常上网查找相关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录像,学习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对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模仿、学习,吸取他们的教学长处。例如听取了校本培训课堂渎贵梅老师的语文课,有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纵然学科不同,但是在椟老师精彩的课堂中,我们也可以吸收其长处,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3.在实践和探索中成长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教研组提供的机会上好公开课,给自己展示才能的舞台,为教学研究提供载体。

4.在总结和评比中成长

分上下学期做好学期校本培训工作的总结讲评通报(提醒学分不达标的老师),理清得失。写好总结心得,由学校推荐到上级参加成果论文评比。近三年,湖南省岳阳市岳化第五小学(以下简称“五小”)教师通过参加各级校本培训,所撰写的成果论文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16篇,二等奖28篇,三等奖59篇,优秀奖22篇,发表在省部市级杂志的论文达19篇,每年学校负责分别扫描复印装订成册存档。

四、落实校级校本培训

学校坚持隔周举行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培训,时间为1小时,事先主讲者根据学校教师队伍业务状况实际精选材料,反复修改后打印提纲,每人一份(并附科教信息、校园内外),使教师参加学校培训暨业务理论学习有根有据有本。培训时由教科室组织签到进行登记考勤,每次给予学分。没有参加的扣个人学分。学期末学校培训资料装订成册存档(五小近五年资料齐全可查)。每学期由学校教科室统一印发记录本,扉页有学校统一印贴的培训制度与要求。每学期培训主题不一,但全年(学期)确定总主题、分类分学科主题(公共主题如班主任、师德、学生品行鉴定等),以便有针对性参加校本培训。

近年来,通过开展校本培训,老师们尤其是年轻老师逐渐树立了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努力优化了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努力使自己朝着成为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的方向而努力。2015年12月湖南省岳阳市教育体育局组织的全市“自制自编教案学案、原创首创习题试卷、实用实惠教具学具、规矩规范学生作业”优秀案例评选中,我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励。魏婷、柳靖等老师分别获得教(导学)案、试卷类二、三等奖;学生聂嘉欣、叶善斌的作业获得一、二等奖。

以前,部分老师对科研不太感兴趣,对如何撰写案例感到困惑,不愿意动手也感到无从下手,对如何反思、小结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感到迷茫。通过近年来的校本培训,效果是明显的。老师自觉尝试写教学随笔、教育叙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老师们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疑惑或闪光点,写教学随笔,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情况,而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即为教育教研的课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注意积累小结记录,到学期末或年终,一个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故事就在我们老师们中间竞相传阅,一个个富有启迪的教学案例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一句句课改语录沁人心脾。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8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若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注意如下原则。①综合性原则。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各知识有着紧密联系,在复习某个知识点时,可融合相关知识,让学生系统化学习,学会构建知识网络。②自主性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复习。如教师可指导学生编写习题,归类分项,讨论交流。如复习简单应用题的结构与解答思路,教师先呈现例题:某工厂有90个男工、50个女工,总共有多少个工人?要求学生列式后讲讲,该题运用哪些数量关系?哪个数量是问题?哪个数量是条件?而后指导学生练习编题,并交流讨论:这些题目可分成几大类,各自属于哪类关系?③针对性原则。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知识点多、时间短。若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需要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学生疑点与知识误区等设计习题,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理解知识,有所进步。④灵活性原则。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一些启发性、探究性习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

二、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模式

1.教学预热:知识回顾

在复习教学中,回忆是重要构成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现与提取。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有关问题或要求展开知识回忆,然后口述,并交流讨论。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名称回忆单元内容、已学内容;或者指导学生根据复习提纲系统回忆等。如复习“整除概念”,教师可整理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1)复习整除的意义:①如下各式中,哪些式子表示整除?4.2÷1.4=3;20÷0.5=40;16÷4=4;68÷6.8=10;给出思考时间,学生举手回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这些式子为什么表示整除?整除和除尽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将这两个概念填入相应位置。

(2)复习概念系统:在数的整除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概念?这些概念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能被2、3、5整除的数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哪些概念十分重要?

2.教学引导――梳理总结

在复习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然后由点、线、面加以归纳总结,从而建立知识体系。同时,在梳理知识时,可依照复习内容的信息量展开分步分项整理。其次,注意讲解分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让学生更透彻、更全面地理解知识,有效记忆。如复习“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教师可通过例题讲解解题方法与思路,突破难点。例题:明明有12本图书,丽丽的图书是明明的3倍,芳芳的图书比丽丽的2倍少4本。请问芳芳有多少本图书?指导学生找出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列式计算后学生汇报结果。然后教师讲解与分析解题思路: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丽丽的本数×2- 4=芳芳的本数。现在没直接写出丽丽的本数,但根据明明有12本图书,丽丽的图书是明明的3倍,用12×3可算出丽丽的本数,芳芳的本数等于12×3×2 - 4。小结:找基本数量关系,弄清解题思路是复合应用题的解题关键。例题中基本数量关系:丽丽的本数×2 - 4=芳芳的本数,算出丽丽的图书本数是该题的解答关键。

3.教学巩固――实战练习

在复习课教学中,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学生运用与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还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而在设计或选择练习题时,教师应注意启发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习分析对比,学会融会贯通。其次,在练习或教学后,教师还需要注重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提出学习建议等,从而强化复习效果。

上一篇:紫苏叶的功效范文 下一篇:群众满意度测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