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范文

时间:2023-10-05 11:05:54

竹里馆篇1

风轻轻地吹过,如纤细的柳叶拂过我的脸,真是舒服极了。我盘打着双腿坐在竹林中。地上铺满了一堆绿得发亮的竹叶,闻着一阵又一阵的竹叶的清香,感到心旷神怡。

我坐在琴前,弹奏出一曲动人的乐章。那一个个音符打破了夜色的宁静。这首乐曲令我感到如痴如醉,仿佛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

我对着远处,嘬着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惊起了山上的鸟儿。

竹林的幽深没有人知道,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竹林里,附近一片黑暗,抬头看见一轮皎洁的明月,我想,只有那天上的明月照耀我、陪伴我。

竹里馆篇2

        关键词:小型专题博物馆 展示 特色

一、引言

小型专题博物馆由于场地,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决定了其规模影响不可能和大中型博物馆竞争,但是这些众多的小型专题博物馆拥有的观众却占了全国博物馆观众的很大多数,其社会教育作用不可等闲视之。如何发挥小型博物馆自己的特色,更多的吸引观众、服务观众是小型专题博物馆工作人员要研究的课题。

长期以来小型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布置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器物、版面、文字说明,再加上讲解员讲解这一传统模式,内容与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因而对参观者而言确实已缺少足够的吸引力,以致造成许多博物馆出现门可罗雀的窘境。

为改变这一现象,较多的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的形式上更新理念,大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诸如动漫、幻影成像等手法,较好的反映和体现了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但由此而来带来的是昂贵的经济代价和必须有宽敞的展览场地这一现实问题,而这又恰恰是小型专题博物馆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难题。

如何根据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弱点、特点,因陋就简最大限度的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小型专题博物馆更吸引观众,太仓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值得借鉴。

江南丝竹起源于江苏太仓,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太仓市文化局兴建了江南丝竹馆,意图通过这一小型专题博物馆的建立让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发扬。

        由于展览场地有限、资金缺乏,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的丰富内容,做好江南丝竹馆的设计、布馆、展示工作,让参观者在有限的范围内了解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得到一些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视觉上的享受,太仓江南丝竹馆在以下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二、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

太仓江南丝竹馆整个场馆占地面积77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从大门进入依次为小天井、门厅、戏台、天井、露台、花篮厅、后天井、及两边的回廊。其中天井和露台占去整个面积的二分之一多,余下的27平米的门厅,80平米的正厅和两边各长约20米的回廊,真正能作为展览的可用面积极少。为最大限度的展示江南丝竹内容,充分体现江南丝竹的魅力,设计时将江南丝竹馆在总体上作了参观、教学、接待三个区域的划分。

 两边各20米长的回廊作为主要展览参观区,将江南丝竹的形成过程、流传范围、传承与发扬等主要内容在回廊里布置陈列,将展览的内容从室内移至室外,这样既增加了展示的空间,也避免了因展厅的狭小而导致参观时的局促。

另辟18平米的一间展室作为教学区,专门陈列了江南地区最典型的丝竹乐器和原始的民间乐谱、完整的丝竹曲目歌带、碟片等丝竹实物及太仓丝竹班社情况一览表等内容。

        将最大的一间约45平米的建筑作为接待区,配备了电视、音响用来播放丝竹音乐和丝竹资料片,并设有桌椅供参观者喝茶小憩,同时配备了古琴等乐器,参观者在这里既可欣赏优美的丝竹乐曲,也可自弹自娱。

        院中可容纳十余人的精美古典戏台作为丝竹表演区,演奏人员可在此向参观者现场表演,这样的功能划分将室内、室外、回廊、场地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有分有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既解决了展览场地的局限,又丰富了展示的内容

三、格调统一,展示形式和建筑特色有机结合

江南丝竹馆是一幢前后二进具有江南风格的庭院建筑、因此设计者将整个展示的格调也设计为江南园林风格,让展示的形式和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借鉴了江南园林特有的漏窗表现方法,将16块展板量身定做成矩形、八角形的漏窗形式镶嵌在回廊里,使展板和回廊组成一个整体,这样既避免了矩形展板单一呆板的模式,又使展板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在门厅中,制作了高约2米、宽约2.5米的仿红木屏风,用于和大门外街面的隔断,屏风同样采用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风格,中间镶嵌圆型刻有“江南丝竹馆”的彩绘浮雕玻璃,周边镂空雕刻牡丹、月季花卉图案,透光的彩绘玻璃,产生了一种迷离斑斓的效果,使人一进大门,便有置身于江南园林的感觉,成为江南丝竹馆的一大亮点。

在展示的内容上也尽量照应到与形式的统一,除必不可少的文字外,将大量的图片、实物等展示内容做成如仿青铜浮雕的“魏良辅像”、“吴伟业像”、仿青砖雕刻的“王锡爵家乐班演奏图”、木板雕刻的“丝竹演奏图”等江南民间传统形式的各类工艺品,间以木雕角花、浮雕图案做辅助装饰。这些用石膏仿制的青砖、石雕图案,线条流畅、雕刻细腻、起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制作成本,获得了参观者的好评。

同样的形式贯穿于门厅的前言、接待区的仿古院墙、展室的橱柜等地方,整个丝竹馆的展示手法都不游离于江南园林特色这一大环境,既统一又有变化,产生了较好的艺术视觉效果。让参观者在了解江南丝竹的同时也得到环境装饰的艺术享受。

四、加强互动,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

作为专题性的小型博物馆应当成为给大众提供高雅文化交流的场所。设计时以此作为江南丝竹馆的功能定位,在观众参观了以图片、文字、实物展示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内容后将观众的视点引到古戏台的丝竹表演现场,清新流畅、细腻柔美的丝竹旋律通过台顶雕花穹隆藻井良好的音响效果传至整个丝竹馆。好多丝竹音乐爱好者,参观之余也登台演奏,与乐师相互切磋技艺,往往是台上丝竹声声,台下掌声阵阵,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示的结合,将展示与参观揉为一体,丰富了参观的内容,增加了参观的亮点,激发了参观者的兴趣,拓展了丝竹馆与社会大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五、结语

        开馆后的江南丝竹馆,以较少的资金投入、有限的展示场地,较好的反映了江南丝竹的起源、发展、继承的过程,对弘扬江南丝竹,更好地宣传保护江南丝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江南丝竹馆也因此成为展示太仓新貌的一个靓丽窗口。

        通过实践证明:小型专题博物馆要吸引观众,服务观众必须做到功能定位正确、表现手段新颖、展示规划合理,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小型专题博物馆才能有效的起到宣传、教育的社会功能,达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参考文献:

[1]太仓文化丛书.太仓.(内部资料).

竹里馆篇3

今天,我们早早的就起了床,还好,天气非常凉爽,是个外出的好天气,我们坐车到了乌镇的景点东栅。顺着青石铺成的路前行,道路两旁是翠绿葱郁的竹林,翠嫩的竹笋露出尖尖的额头,小草带着露珠在阳光下伸着懒腰,近处的桃花开出美丽的花朵。鸟儿在竹林间跳跃显的异常活泼。

我这才发现,这里的房子都是白墙灰瓦,可以用六个字代替:小河、流水、人家。我还发现这里的房子唯一不同的特点就是都挨着小河,另外房顶上还有一些像动物的东西,我问老师是什么,老师说是防火墙。我们在这些房子前画了一幅画,觉得自己画的不错。老师又让我们去看杂技,道具是把八根竹子绑在一起,再把它固定到一条船上,一个男子必须在竹子的顶端表演各种杂技,还不能掉到小河里,杂技开始了,我们看到这名男子技术实在是太高超了,竟然能脚勾着竹子,手不扶的表演,真厉害!到了中午饭的时间了,我们吃完饭,又迫不及待的去参观了,我们又去了茅盾故居,看见了他的原名,叫沈德鸿,还看见了他的120个笔名和他亲手种下的两棵树,分别是南天竹和棕榈,往前走,看见了蓝布坊,钱币馆,木雕馆等等,蓝布坊里有许多蓝印花布从高高的横架上垂下,仿佛时光定格在微风吹动的瞬间。钱币馆里有各种各样的钱币,钱币都很旧,说明已经摆放在这里好长时间了。从钱币馆出来就到了木雕馆,里面的作品都很漂亮。忽然,下起了小雨,我们只好回到了宾馆。

我冲了个澡,舒舒服服的把自己扔在了床上,因为明天就要到同里了。

竹里馆篇4

气势恢宏的景区售票大厅、古朴典雅的游客接待中心、碧波万顷的关公湖、美观大方的星级厕所、江南风韵十足的小吃水巷、怡情荡神的竹林氧吧、钟灵毓秀的水帘仙宫溶洞、休闲度假的乡村农家宾馆,正在以动人的姿态诠释着北国水乡――重渡沟。

重渡三绝

一绝:重渡沟的水。北方景区普遍缺水,而重渡沟确是得天独厚,上百个泉眼、数百股泉水从地球深处喷涌而出,汇成了亿万斯年源源不断的兰溪清流。水的执着,大山的刚毅,碳酸钙的品质,雕琢出姿态万千、形状各异的瀑景:飞虹瀑狂放不羁;泄愤瀑一波三折,冰粉玉碎;水帘仙宫瀑布纤手轻抖,丝舒帘垂……

二绝:重渡沟的竹。受天女植竹之惠泽,铺天盖地、遮天蔽日的万亩竹林又给重渡沟平添了一座满目涌翠的天然画廊。游客在这里观光、休闲、度假、既可观看赏心悦目的竹林风光,又可居住宽敞明亮的竹楼客栈;既能睡竹床、坐竹凳、躺竹椅、跳竹竿舞,又能吃竹筒米饭、尝竹笋烩莱、品竹叶香茗、听竹箫悠扬。临走还可带上一些制做精巧的竹制器具和竹编工艺品留作纪念。

竹里馆篇5

说到熊猫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熊猫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国宝,它们的姿态往往都是憨厚可爱的。遗憾的是,在我们江南,却没有熊猫。今年“十一”期间,听妈妈说南山竹海邀请来了贵宾——熊猫,我立刻迫不及待地拉着妈妈乘坐班车到了南山竹海。

我们气喘吁吁地爬到了山顶,而通到熊猫馆的唯一路径是缆车,而我们也十分累了,正好乘上揽车。没想到是让乘客站着的,我只好紧紧地抓着扶栏,沿路上了“鸡鸣村”。我飞快地冲在前面,妈妈在后面跟随着我。“游览由此向前由此向前。”我看见前面一张蓝色的指导牌,就跑了过去。“那里那里!”我走进了一个很安静的大厅,“那里那里!”我来回穿梭,怎么也走不完,我喘着粗气,慢悠悠地走着。我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路牌:左 熊猫馆。我的劲又上来了,冲进了“熊猫馆”。刚到熊猫馆,只听见一群小朋友的声音:“熊猫!熊猫!”我朝声音的来源看去,只见一群人围在天梯上,我急促地朝天台奔去。站上天台,我喘了几口气,细细打量起正在园内游走的熊猫起来:身上的颜色只有黑白两色,隐藏在黑眼圈中的眼睛,圆圆可爱的耳朵,小巧玲珑的鼻子,还有脖子那一圈的绒毛和脚上的绒毛都是黑色的,其余全是白色的。我朝妈妈招招手,妈妈来到了我的身旁。一只熊猫蹲在它的“家门口”,呆呆看着它的家。另一只看起来更活泼可爱,游走在我们面前。它们看到笼子打开了,都回到了家,我们这些游人都走了下去。

洞穴里面别有风情,假山、洞穴应有尽有。饲养员从二楼丢下一捧新鲜的竹叶,那只憨态可掬的熊猫走向了竹叶,而另一只也爬上了假山。我的目光锁定了那只走向竹叶的熊猫,我一直很奇怪熊猫是怎么样吃食的。只见那只熊猫调过头,吊起了一根竹叶,用手抓起,坐了下来,然后悠然自得地躺了下去,把竹叶放在自己的嘴边,“啊呜啊呜”地自顾自吃了起来。不一会儿,一根竹叶就只剩下一些小小竹叶了。聪明的大熊猫丢掉了那根竹叶,站了起来,站在竹叶丛中,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拿起一捧竹叶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好像旁若无人。我“噗哧”一下笑了出来,熊猫真不愧是我们的国宝,好可爱呀。我以为一捧竹叶熊猫吃的肯定很慢,没想到熊猫真是“赛刘翔”,一会儿就吃完了一捧竹叶。熊猫多么的人性化呀!多么活泼可爱的生灵呀!它趴在竹叶丛中,一会会儿解决掉了很多竹叶。我拿着手机,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张熊猫吃竹子时姿容可掬的照片。那只熊猫大概吃饱了,走到了熊猫面前,它们到了一个角落,我跑到了观看角落的最佳角度,之间两只熊猫躲在了角落里,亲昵地互相蹭来蹭去,两只熊猫互相咬着耳朵,憨态十足。要回家了,我恋恋不舍得再看了熊猫一眼。

熊猫,你胖乎乎的,懒洋洋的,可爱极了。虽然只有短短30分钟,却让我记忆深刻。熊猫,下次我一定还来看你。

竹里馆篇6

刚下车我们四个小孩就象出笼的小鸟一样冲向大门。我发现这个大门很独特与众不同,它是就地取材——用竹片一块块拼成的扇形状的拱门,进入景区内我们马上被眼前的迷人景色深深吸引了:高高低低的山峦连绵起伏,漫山遍野的竹子和树木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好象给山上铺上了一条绿毯子。数不清的竹子倚山抱石,姿态万千:有的高耸秀拔,好像舞台上表演的时装模特;有的粗犷雄伟,好象战场上严阵待命的士兵。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大家有说有笑的漫步山道,不知不觉来到了南山静湖边。静湖不大,象一颗夜明珠镶嵌在竹海这块绿翡翠之中,山水相映,烨烨生辉!走在水榭长廊上,听着“叮叮咚咚”的湖水声,仿佛在聆听钢琴家弹奏动听的乐曲,穿过水榭长廊,我们来到了小鸟天堂,一群群小鸟在竹枝上空盘旋,“唧唧喳喳”唱着欢快的歌,一座座小巧玲珑的鸟屋分布在竹林深处,“欢迎!你好!”鸟屋里不时传来鹦鹉学舌的声音,我们在这里观看了孔雀表演:孔雀开屏、孔雀唱歌、孔雀和人跳舞。离开小鸟天堂,我们来到了竹工艺精品展示馆。馆内陈列着几十种竹雕作品,有寿星献桃、寿星童子、科学家等刻画人物肖像的,有满载而归、荷塘趣事、丰收等反映生活趣事的,每一个作品都栩栩如生,精雕细琢,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到了竹海度假区,大家都有点累了。便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喝了些饮料还吃了冰淇凌,不久我们四个小孩又争先恐后向山顶攀登,爸爸妈妈被我们远远的抛在身后。穿过醉翁亭、千年紫滕、乐山亭,我们终于到达了吴越第一峰。站在山顶向下望时,我想起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有名的诗句。听着优扬的祈福钟声和沙沙的竹涛声,大家不禁心旷神怡、疲累全消。

我们下山后沿静湖另一边走,看见湖里有几只雪白的天鹅和乌黑的野鸭在戏水,难怪古诗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一会儿相互嬉戏一会儿又打起架来,挥动着翅膀有力的扑打着对方,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有时友好有时争吵,友谊却越来越深!

山下的农家餐馆很多,我们来到了一家比较大的餐馆,热情的服务员给我们准备了竹炭火炉,我们品尝了当地的野味和鲜嫩的竹笋。午餐后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南山竹海。

竹里馆篇7

今年53岁的周秉益,1964年出生于浙江象山县大徐镇一个普通农家。周秉益童年时代就喜欢画画,也许受做木工的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尤其对中式家具上的各种雕花感兴趣。

上世纪80年代初,象山县文化馆开办了当地第一期美术培训班,授课老师中有宁波市的油画家陈继武。已经初中毕业回乡务农的周秉益,因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参加了这期培训班。短短几个月下来,周秉益的专业课成绩在培训班数一数二。但他毕竟只有初中文化,培训班的很多学员后来去考美院了,而他只得回家务农。

不过,这次培训的经历,让周秉益与竹根雕结缘,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县文化馆有一家工艺美术品公司,象山最早一批搞竹根雕的高手郑宝根、何幼真等都在这里。当周秉益第一次看到那些神奇的竹根雕作品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后来,他找打铁匠定制了全套的雕刻工具,开始了自己的竹根雕从艺生涯。

竹根雕,就是利用毛竹的竹根天然形B,通过艺术构思,雕刻成各种造型生动的工艺品。仅有美术基础知识的周秉益,通过刻苦摸索,从零开始自学竹根雕技艺。他买来书自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学、色彩学、美学,还把父母兄弟、乡亲作为画肖像的对象。为了增强雕塑的造型能力,他用橡皮泥反复练习。如此苦心钻研一段时间后,周秉益的竹根雕渐渐小有名气。

那时的周秉益是个自由职业的文化“打工者”。他有时去工艺美术品公司教学徒;有时去山间野外遍寻原料,为工艺美术品公司做计件竹根雕产品;有时行走乡间,为寺庙里佛堂雕刻佛像金身……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象山县涌现了许多生产竹根雕工艺品的企业,象山也被誉为“中国竹根雕之乡”。周秉益和他的姐夫一起,创办了一家特种古董工艺雕刻厂,主要为台商生产定制的佛龛。那时,周秉益创作了老寿星、观音等许多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每年拿去广交会上销售。后来,因这类产品不再畅销,许多从业者另谋出路。1994年,周秉益与人合股,在县城开了一家滨海娱乐中心。此后几年,他虽然也断断续续做了几件竹根雕,但只是偶尔为之。

几年下来,娱乐中心的经营走上正轨,周秉益不用在这上面多操心了,但他总感到心里空落落的。这“空”的原因,是因为他与竹根雕创作渐行渐远。

1999年,周秉益在对自己的人生作了一番深思之后,重新拿起了刻刀,开始了专业的竹根雕创作。当年,他就收获了成名之作《红颜》。这件作品在1999年浙江根艺展上荣获金奖,在2003年第8届中国根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竹根雕创作过程中讲究的是手、眼、心并用,而在周秉益看来,要创作一件满意的作品,最关键还是在于立意。他说,竹根雕从选材、立意、意象产生,到构思布局、取舍、打胚、修光、调整统一、抛光上油,创意的灵魂最重要。他认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命力,就是造型与题材的创新。当然,这必须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一些传统题材的竹根雕作品上,周秉益追求的是传统艺匠的“工”、“意”,也就是刀法的运用、线条的流畅、雕工的精美。而他的一些现代作品则更讲究形式上的美感。他辩证地提出竹根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雕而不雕,不雕而雕”、“绝处求生”和“心雕”。在创作实践中,他还自创了竹根雕局部施雕法、乱刀法、内结构雕法和大写意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

2006年,周秉益被评为第三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成为象山竹根雕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多年来,周秉益创作的50余件作品,在部级、省级和国际性展览评比中获奖。他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得主,还是中国根艺美术最高奖“刘开渠根艺奖”、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传统工艺美术“天工奖”金奖得主,许多作品被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和海内外名人行家收藏。2008年,中央电视台9套专题报道了周秉益的艺术创作经历。2010年,周秉益的竹根雕作品《警》《刻舟求剑》《松林雅集》等入选上海世博会展出。他还多次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省市有关部门推荐为文化使者,赴以色列、希腊、阿曼、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作品展示和技艺表演。

周秉益坦言,自己是从泥土里跌打滚爬出来的,更是“绝处求生”的艺者。所谓“绝处求生”,就是像他这样的出身从事艺术创作,在摸索的过程中酸甜苦辣,冷暖自知。他表示,从事竹根雕创作,需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从内容、形式、技艺不断创新。

竹里馆篇8

关键词:竹子;结构性能;建筑空间

引 言

如今我们的城市被大量的代表时尚潮流的玻璃塔房充斥着,这其实反映出一种求新追洋的不自信态度。或许我们应该在创作中进行反思,仔细研究本土建筑的法则,并以空间和材料为全新的表达方式加以阐释。

竹是一种高大、生长迅速的植物,因此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便宜并且容易加工,因此它也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结构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1 自然材料与现代建筑的基本属性

时至今日,建造房屋的成本对于我们来说越来越高。而环境成本主要是制造材料,例如水泥的生产就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而它产生的工业废料通常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同时也会对水和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将自然材料用在建筑上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事情。常见的自然建筑材料包括:岩石、草捆、竹子、积木、夯土、沙包、天然回收材料、掩土、土墙和泥砖。

这些建筑材料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它们只需要最低限度的加工的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是再生的、自然的以及是当地现有的材料,并非工业或者认为制造的。从建筑形态上来看,它们也是最能体现现代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的。

在这些自然材料之中,被频繁的使用的就有竹子――这种在亚洲常常被当做高速公路和桥梁的建筑材料。竹子生长迅速,是一种极易更新、极端灵活的建筑材料,生长快、产量高是它的特征,因此竹材在印度被称为“穷人的木材”。

2 自然材料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及影响

竹子作为最常用的自然建筑材料之一,常常被用作家具建造和设计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它可以看做是一种很坚硬的木材。在以前的建筑建造过程中,甚至可以把竹子代替钢筋来使用。例如五十年代初期,俄罗斯建筑师参与建造的武汉市红钢城八、九街坊的红房子里,在楼层中间的建筑结构中就是用竹子或木板与钢筋相结合,作为支撑建筑的主体结构。

竹子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浙江一带的主要自然资源,那么参加中国龙泉建筑双年展的建筑师们要如何运用当地的特色材料来为他们的建筑添彩呢。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当代青瓷艺术馆,就利用了重竹搭建的三维空间框架,支撑起不规则的水平屋顶。该建筑横跨一条小溪,溪水流经此地,进入主要河道。[1]

当然竹子作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并不一定要对它进行一番加工,甚至直接将他搬进建筑中,就可以影响建筑整体的氛围。中国古今庭院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篁拂窗,清气满园;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在宁波博物馆中,王澍先生就将竹搬进了馆内,只因江浙一带庭院为其主要特征,因此为了营造庭院氛围,我们可以在馆内的走廊、甬道看到竹的身影。

3 自然材料在建筑表皮上的整合与表达

中国的西双版纳也善用竹子,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傣家竹楼。竹楼冬暖夏凉,防潮防震,除盖顶有时用草以外,柱子、大梁、小梁、椽子,挡板,档梯等,全是西双版纳盛产的竹子。这种建造方式包含着傣族人民对竹楼的眷恋,同时也说明竹子在民间的悠久历史。一个个竹楼掩映在翠竹丛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也采用了竹子作为枪毙的装饰。设计师一方面利用毛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已达到“自然”的艺术效果。馆内的中庭是用极简的体块处理,与墙面的毛竹纹理的肌理效果相结合,这种将传统乡土建筑的材料、构造和布局方式与现代材料、技术的融合,在质感、色彩、形体等方面获得含蓄的对比效果,体现出冲突中的和谐,对比中的统一,不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还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认同。

在这个过程中墙体材料先后经过多次试验,也曾尝试过木板等其他材料,但最后江南随处可见的毛竹成为最佳候选。竹的韧性与弹性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得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另一方面借助“竹”的特性,来隐喻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2]

4 竹建筑的多元化发展

竹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对原竹建筑却仍然缺乏基本的科学认识,例如竹材的强度分级和连接问题仍然在探索中;而且原竹建筑在工艺技能上颇为考究,需要多年专业的现场培训,因此恐怕不能满足如今市场的建筑需求度。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探寻传统和现代竹建筑的历程中,人们将竹建筑的建造方式和其他材料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传统的原竹结构是以竹子和泥土或是石灰为天然原料,埃塞俄比亚的一种名为Sidama的传统民居就是采用的竹子和泥土。这种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一个有纵横交错的竹片编织而成的大棚,并在侧壁涂上泥土,屋顶盖着厚厚的茅草。由于竹屋不设任何窗户,所以通风和采光较差。这种建筑形式虽然不适合居住,但是在建筑师保留了改传统的建筑形式并对其构造加以改进后,用于商业目的。

而现代的原竹结构则是用竹子和水泥或者混泥土,这一类型的竹建筑多以杆系结构为主。南美一带的民居的建筑形式多为现代的原竹结构,这种竹屋通风、采光皆良好,并充分利用了竹子本身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尤为突出。原竹在经过防腐防虫后巧妙地设计为结构柱、结构梁和屋架。

随着建造技术的改进,这种小型的竹建筑逐渐发展扩大。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有九个场馆融入了竹的元素。其中印度馆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竹穹顶,而德中同行馆则完全是一座由巨龙竹和竹胶合层积材共同构造的时尚建筑。[3]

5 结 语

如今,竹子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运用在建筑、家具中,随着对其独有材料属性的了解日益增强,竹子也会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中国是竹的故乡,养竹用竹历史悠久,相信在我们的日常衣食住行中看到竹的倩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国广乔治.竹建筑及乡村重塑――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中国龙泉・2014.世界建筑,2013.

[2]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的创作笔记.时代建筑,2009.

[3]刘可为,奥利弗・弗里斯.全球竹建筑概述――趋势和挑战.世界建筑,2013.

上一篇:凤凰花开的路口范文 下一篇:明月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