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王维范文

时间:2023-09-23 18:40:39

竹里馆王维篇1

关键词:诗歌和绘画 诗情画意 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09-01

王维是盛唐一位文艺全才,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擅长于诗文、书画,也精通音乐,还善于弹琴与奏琵琶。他尤以诗歌和绘画最为突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但他的一生可分为两阶段。前段胸怀大志,仕途顺利。后段遭遇当朝政治逐渐走向腐败,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规避政治斗争,他自甘退隐,隐居于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追求田园般的闲适生活。

1 诗中有画

王维首先以诗人著称,现存诗近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义务教育九年制初中阶段共选用了王维的三首五言古诗,即《使至塞上》《终南别业》《竹里馆》(都选自《王右丞集笺注》)。本文就以这三首诗为例,先进行诗歌赏析后,再进行诗画结合,从而进一步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美意境。

(1)《使至塞上》是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西北边塞时所作(全诗八句四十字)。诗人将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合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是中年时期的王维,此时的他位居要职,正是舂风得意、积极向上之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各有两句的首尾都是叙事,说的是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番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朝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诗人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去慰问战胜了吐鲁番的大使崔希逸。他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过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王维在《使至塞上》这首边塞诗中,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为我们后世展现出了幅优美动人的边塞风光及军中生活的画卷。诗画本一律。在这篇必读课教学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绘画基础,给本诗(还有以下的《终南别业》和《竹里馆》)插配有关的图画,随着诗人的笔触,走进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画境界中去。

(2)《终南别业》也是八句四十字。这首诗重在表现王维本人隐居在终南山间之时而悠然自得的心境(而没有去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后半身的王维感到人生无常,便隐居在终南山和“蓝田别墅”等地方,过着半官办隐的清闲生活。这首《终南别业》和《竹里馆》就反映了这时候的王维。

(3)《竹里馆》是王维《辋川集》第十七首,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之情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后两句写了夜深人寂,惟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而伴。这四句二十字的五言诗,构成了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2 画中有诗

文学史论一直把王维与李白、杜甫、孟浩然相提并论,称为诗坛“四杰”。他的代表作品有《雪溪图》《辋川图》《江山雪霁图》《山阴图》等(相传大多数作品都是后世的摹本)。

(1)王维的山水画喜爱用雪景、剑阁、栈道、晓行、捕鱼等题材,善于画平远之景。其画以笔墨精湛、渲染见长,具有“深重”的风格特点。例如,现收藏于台北的《雪溪图》,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王维的唯一传世作品。该画面至下而上地依次分为三部分:下部的近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富有诗意的庭院。画面的中部是占据大面积的水景,上部是远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平远构图。《辋川图》据说是宋代的郭忠恕所临。画面中峰峦簇木,秀丽清润,院落楼阁皆工整,人物生动自然。

(2)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创造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表现了他诗人兼画家的特色。王维作诗,形象生动鲜明,如象在画中所见;他作画,“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颇有诗意令人回味无穷。从他以后,诗画结合成了中国艺术舞坛上的一股潮流。

(3)王维的绘画境界已经突破了前人那种山川景色的描写,而是把诗的情怀注入绘画作品之中,以诗入画,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特别是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使山水绘画有了“以文化成”的灵魂,从表现山水的外在面貌,发展到表现文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文人宣泄情感的最好途径,最后汇成了势不可挡的“文人画”巨流,以至在中国形成了文人成为绘画主流的现象。他的画一变勾斫为渲淡渐近自然,意境幽深接近天趣,在山水画和山水诗中,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下、八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竹里馆王维篇2

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郑燮《新竹》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竹里馆王维篇3

【摘 要】《辋川集》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语言精美,意蕴深远,本文通过对诗歌文本的分析,发现在诗歌所营造的和谐画面中,有一位或悄然静立于景致之外或热情参与画面美感的抒情主人公,他热爱自然,对朋友真诚,品味高雅,又思维活跃,基本上符合王维本人的实际形象。

【关键词】王维;《辋川集》;抒情主人公

王维的山水诗自然清新、澄净秀雅,充满诗情画意,为后人所称道。他擅用五律、五绝,来表现山水的美和诗人独到心境,篇幅短小,语言精美,意境悠远,其中《辋川集》堪称其代表。《辋川集》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首,是王维在辋川闲居时所作,描绘了辋川的自然风光。辋川即辋川别业,在陕西蓝田县南辋谷里,那里山清水秀、峰峦叠嶂,古木奇花、郁郁葱葱,深得终南之神韵。这组诗全部以辋川景点的名称来命名,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多方位多角度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诗人不仅以细致的笔墨绘出景物的鲜明特色,并让读者透过景物,看到一位或独立于景物之外或热情融入其中的抒情主人公。本文将从诗歌文本本身出发,力求寻找并展示此抒情主人公形象。

一、热爱自然

《辋川集》是一组描写辋川自然景观的诗歌,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在这和谐美好的画面中,我们不难觉察到抒情主人公的存在。他睁开自己发现美的眼睛,将自己热爱自然之心,倾注到大自然的每一处角落。

他时刻欣赏自然的美丽。白天,他站在北垞的高地上遥观风景,“北垞湖水平,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湖水静平清澈,倒映着绿树朱栏,南来的辋水蜿蜒悠长,消失在青茂森林的尽头,水树相接,水白树翠,境界壮阔。夜里,他借月色漫步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水清且浅,白石显现,绿蒲新长,鲜翠青葱,邻家少女,月下浣纱,主人公此时应是远望浣纱少女的背影,不忍打扰这份美丽。他能细致观察事物的动静。看雨中白鹭翻飞,“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灵动的水波不时跳跃相溅,晶莹的水珠四处迸散,惊得白鹭上下飞;看辛夷花山中自开自落,“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春日的辛夷,静静在山涧绽放,静静自开自落,主人公面对这样一派纯真自然、没有目的的花朵盛会,用双眼捕捉花瓣飘落的瞬间,用心灵感受自然的和谐,此时他已化为一朵辛夷。

二、待友真诚

王维一生交游很广,据陈铁民先生考证,诗人与裴迪、储光义、綦毋潜、祖咏、卢象等人都有深厚情义,这从诗人那些广为流传、深情款款的赠别诗中即可体会。在《辋川集》中不难发现诗人与朋友交往的痕迹,如《临湖亭》、《茱萸沜》、《宫槐陌》、《欹湖》、《柳浪》等作品。在这些诗歌中,笔者看到了一个待友真诚、热情的主人公,他对待朋友,不论是相迎还是相送,都充满浓浓的情谊。

他迎客湖上,把酒共饮,“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临湖亭》),轻舟迎来贵客,悠然从湖上划来,在四面荷花盛开的临湖亭中,与客临窗畅饮,共叙人生,此时一个热情开朗、把酒畅饮的抒情主人公跃然纸上;他面对“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的茱萸,想到“山中倘留客,置此芙蓉杯”(《茱萸沜》),他打算把这些红绿可爱的茱萸果实放到酒里待客,并借茱萸之典,祝朋友无灾无难、生活平安;他面对生长着“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的山间小路,提出“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宫槐陌》),要及时清理小路以接待来访的高僧,可见他平时与僧人多有交往,亦很敬重他们,怕落叶而有所怠慢;他湖上别友,日暮送君,“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欹湖》),太阳西下,吹箫送客,好友深情回望,只见白云在青山回旋舒卷,主人公亦深情与其对望,足见友情之深厚。

三、品味高雅

作为才子型诗人,王维生活品味很高,在《辋川集》中,亦有不少诗歌展现抒情主人公的生活内容,月夜竹林弹琴(《竹里馆》)、傍晚吹箫别友(《欹湖》)、临湖饮酒赏荷(《临湖亭》)等,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品味高雅可见一斑。

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主人公独坐深幽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在这无人知的深林,只有净洁如洗的明月清辉遍洒,与他结伴,竹琴相伴本已高雅,加上明月,更是高雅之至,一个高雅闲逸、离尘绝世、怡然自得的主人公鲜明于此;他“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欹湖》),斜阳脉脉,与友相别,没有高声话别,没有低声啜泣,唯有这箫声,呜咽悠远,依依两情,尽在这无言胜似有言中表达,引人无限遐思,一个身披霞光、品位高雅、吹箫凝神的主人公鲜明于此;他“当轩对尊酒”,感受“四面芙蓉开”(《临湖亭》)的盛况,他与友人面对清湖新荷,当轩对樽,饮美酒而共论诗文,赏芙蓉而更添情趣,如此一个意趣高雅、适心幽闲、任真忘我的主人公鲜明于此。

四、思维活跃

王维才华横溢,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在《辋川集》中,不少诗歌表现了主人公的活跃思维,不仅有对事物的深沉反思,而且有对眼前事物的热烈联想。

他对事物有深沉的反思。“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主人公面对孟城坳,满目只有枯木败柳,因而对来者今人产生深切的感叹,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云:“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主人公此刻心中亦在反思,今日我悲昔人的繁华,安知他日来者不悲自己?今古盛衰之感尽展。“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华子岗》),主人公站在华子岗,面对飞鸟在无垠的连山、无边的秋色里飞翔,感受自然的无穷,由飞鸟到无尽的连山,由空间的永恒到人生的哲理,他的惆怅之情难以言表。大自然空间的广阔无穷、飞鸟的自由自在,衬托自己的渺小与被束缚,一言“惆怅”,意旨深悠绵远。

他对事物有丰富的联想。“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主人公面对建在高处、被云雾环绕的亭子,展开美好遐想:不知亭中的彩云会在哪化作细雨滋润人间?此联想极为美妙,停伫的云彩,在主人公心里已化为细雨,滋润人间万物了。“日饮金屑泉,少当千馀岁。翠凤翔文螭,羽节朝玉帝”(《金屑泉》),主人公想象着每日饮用金屑泉水,能够长命至千岁,在幻想中,他持羽节来到神圣庄美的宫廷朝见玉帝。仅一潭泉水,就想到了长生不老、朝拜玉帝,足见想象丰富。

综上所述,《辋川集》中的抒情主人公深切的热爱着大自然的一切,不论是对白天美景的展示还是对黑夜静谧的勾画,不论是对动态画面的捕捉还是对静态事物的展示;他真诚的对待朋友,不论是热情地相迎还是深情地相送;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弹琴高歌,饮酒赏花,展现高雅的品味;他思维活跃,对事物不仅能够深刻反思,又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他的生活单纯而多彩,充满了人性和文人情趣。以此来管窥王维亦官亦隐的生活状况:王维并非是索隐山林后孤灯清影的苦禅寂灭,而是心中时时充满对生活的奇思妙悟。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陈铁民.王维新论[M]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竹里馆王维篇4

【关键词】梁九章 寒香馆法帖 《墨梅图》

清代中晚期,在佛山古镇,由顺德迁居而来的梁氏,因商而富,于松风里一带,置地建屋,迅速繁衍壮大。同时好读业儒之风浓厚,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梁蔼如、梁九图、梁九章、梁九华等一批文化名人。他各筑园林斋轩,与远近士林雅士悠游唱和,盛极一时,后连聚一起称为梁园,与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清代广东四大名园。梁九章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一、生平经历

梁九章,“原名九莲,诞日阶前瓷盘所栽莲开九花故名”,又名子元,字修明,号云裳,“生乾隆丁未(1787年)七月初二日,终道光壬寅(1842年)三月初六日,五十有六”[1]。汪兆镛《岭南画征略》称:“梁九章,字云裳,九图从兄,工画梅,嗜石,喜收藏书画。”[2]梁九图在文学艺术上的建树颇多,其所筑十二石斋当时享有盛名。梁九章是他的亲兄长,而非“从兄”。在梁氏谱牒中,二人同为自顺德迁居佛山的梁玉成(家谱载号恕堂)儿子,梁九章为“恕堂公长子”,梁九图为“恕堂公六子”。[3]因此汪氏所记明显错误。

如同当时的大多数文人一样,梁九章从小就走上了读书科考的道路,但事实上在仕途上并不显达。史载梁九章“嘉庆丙子(1816年)顺天乡试选国史馆,誊录一统志臣工列传,告成议叙得四川布政司经历”,[4]“道光戊子(1828年)科充四川乡试巡察官、武乡试巡绰官,升用知州”[5],“大吏奇其才,每畀重任艰巨辄胜,旋以亲老回籍不复出”[6]。可知他一生主要的宦历是在北京和四川任职,职位不高,在京时间最长,大约从1816年至其1828年离京入川,达十余年。

在京期间,梁九章虽然官位低微,但素好文艺鉴赏,结识了多位享誉当时的文人名士,“久居京师与翁鸿胪方纲、郭编修尚先、李太守威诸公游”[7]。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人(今属北京),历任广东、江西、山东学政,于金石、考据、诗文多有造诣,精书画鉴赏,善书法,是乾、嘉时期文坛的著名人物。梁九章入京时翁氏已届暮年,交往时间不长。郭尚先(1785―1832年),字元闻,又字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大理寺卿,精于鉴藏,善书法,工兰竹,有名于当代。李威,字畏吾,号凤冈,福建龙溪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1778年),官中书舍人、刑部郎中,嘉庆十七年(1812年)调任广州知府,精擅书画,为时人所推重。梁九章与他们交游,不仅增加了学识,而且获得了不少书法珍品,特别是这些人的书作手迹,后来摹刻《寒香馆法帖》皆有选入。

梁九章在1828年前往四川为官,逗留时间应该较短,很快就南返归乡,从此再无外游。他在佛山过着怡情雅乐的隐士生活,“筑寒香馆于汾水曲,古梅奇石环列左右,汾水为粤城上游要地,南北士大夫往来络绎,道过者多与之订缟交,而应酬赠答,佳章隽句又往往清丽缠绵”[8]。寒香馆“在佛山西贤里”[9],与梁九图的十二石斋相望而立,两者交相呼应,成为远近文人雅士集会唱和的佳处。当时佛山本地的名人显宦如吴荣光、骆秉章,广东士林翘楚如谭莹、张维屏、黄培芳、罗文俊、鲍俊、吕翔等,还有外省入粤文士江葆森等,皆曾流连其中。顺德文人吴炳南甚至长期寄住下来,终日追随左右。吴炳南,“字韶征,一字星侪,又字华溪,广东顺德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举人,书画琴弈,靡不精妙,著华溪诗钞”[10]。吴氏与梁九章情谊深厚,梁九章死后,“吴星侪哭以诗云:石多顽趋今无主,梅有花神亦哭君”[11] 。

二、摹刻《寒香馆法帖》

梁九章嗜古好藏,对奇石、书法非常钟爱,特别是书法墨迹,加之家财富裕,行迹所到皆留心收集。在北京和四川为官期间收获颇丰,卸职回乡后,随身携归大量古今名帖、名人手迹,藏之于寒香馆,时常与同好文友展卷品评赏玩。道光丙申年(1836年),梁九章将多年集藏的书法碑帖,选取精者,摹刻上石,并以馆号命题为“寒香馆法帖”。

“寒香馆法帖”原刻石,八十余件,双面刻字,现存于博物馆。刻成后,曾上墨拓印。从留存的拓本看,全书分六卷,首页有梁九图亲笔题名“寒香馆藏真帖”。该帖问世后颇受推许,“当时粤中鉴藏家南海则有叶氏风满楼,吴氏筠清馆及梁氏寒香馆而三”。[12]关于刻印法帖的缘起和基本情况,梁九章在帖尾言道:

仆少时即喜购古人书法,迨壮游京师宦西蜀,所得日伙,年来老病侵寻,翻阅渐疏,半饱r蠹,古人遗迹恐就湮没,爰择其尤欣赏者廿二家,手摹勒石,俾垂永久,庶无负好古初心云尔。[13]

从其自述中可知,寒香馆法帖所选原本主要是在北京和四川宦游时征集,包含二十二家的作品。体例上基本按时间顺序从晋至清代排列,每家作品居前,后附诸家品评题跋。从内容看,这些题跋或为原帖所附历代流传,或为梁氏亲朋文友所题。

三、《墨梅图》赏析

佛山市博物馆收藏有梁九章的一幅《墨梅图》中堂,此画为绢本墨色,纵123厘米,横44厘米。画面撷取梅树中间一段,梅枝自右下斜出,以侧锋淡墨挥写主枝,浓墨点枯枝。主干挺拔苍劲,用笔老辣,分枝疏影横斜。梅枝交叉处花朵竞相盛开,枝梢处则含苞未放,以淡墨白描圈花瓣,浓墨点萼。全图布局舒朗雅致,梅花清新淡雅呼之欲出;大部留白,尽显寒梅傲雪盛开之风姿(见图1)。

梅枝右侧空白处有作者落款:“乙未沐佛节仿金寿门笔意于寒香小馆,云裳居士梁九章。”落款下方钤有白文方印“九章”以及朱文方印“云裳”(见图2)。由款文可知,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沐佛节,梁九章四十八岁时在其寒香馆师法金农的墨梅绘画技法而创作此图。金农为清代著名画家,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人物、山水等,尤精墨梅,与同时期的丁敬、吴西林并称“浙西三高士”,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14]金农所画墨梅,密萼繁枝,梅干多用浓、淡墨随意写之,顿挫有如篆书,花瓣用意笔圈之,并在老干和花萼上点以重墨,表现一种幽冷疏散的意境。梁九章本人亦爱梅,曾特意建“梅园”种植梅花,尤喜画梅。其梅花画作,“时论称其秀逸中见古劲,当与金冬心并驱争先”。其咏梅佳句“与君同住梅花园,日写梅花数百枝。不及会籍童二树,三千三百十三诗”颇为清丽缠绵,爱梅之深由此可见一斑。[15]

画右跋文乃邓维霖手书,主要叙述梁九章生平事迹、墨梅图来历及题跋之缘由,跋后钤白文“邓维霖印”(见图3)。跋文如下:

云裳先生名家子,幼聪颖殊常,清超拔俗。少日肄业成均,屡应京兆试,不售,居史馆久。法书名画,极意搜罗,藏l甚富。京师名公卿多与交游,争出所藏鉴定,咸服其精识。工绘事,尤喜画梅,笔意雅近金冬心。`h考满,官四川,历巴、渝、岷、峨诸盛,益得江山之助,积健为雄。解组后日臻静逸,殊有暗香疏影之致。画境至是,凡数变矣。尝集唐宋迄民国朝二十二家原迹,未经前人上石者,刻为寒香馆帖六卷,名重一时,与先生墨宝同为世所珍惜。而其出处性情,大略陶彭泽、林和靖为近。余生少晚,恨未一亲道范,他作又皆毁于兵燹,零落殆尽,为可也。此幅为其从子竹虚观察所藏,世间不易再觏者,吉光片羽,定有吉祥云呵护之。癸酉嘉平之官永绥,将发之前日,竹虚观察嘱题数语,并以志别。南海后学邓维霖倚装敬跋。

由上述跋文可知,此画曾为梁九章侄子梁元超所藏。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腊月,邓维霖即将前往湖南永绥赴任,临行前一天,梁元超为其送行并请其在此画题跋。梁元超,原名世谦,字有大,一字竹虚,佛山松桂里梁氏族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其父梁应琨与梁九章为堂兄弟。梁元超少年聪颖,经史咸通,国子监生,由员外郎衔捐纳郎中分部学习。咸丰八年(1858年)签分户部山西司兼湖广司行走,咸丰九年(1859年)以本籍捐输团练,后被派到湖南任补用知府。同治十年(1871年)署岳州府知府。[16]梁元超酷爱金石,曾先后购得汉砖百二十方以及晋以下各砖,珍如拱璧,回佛山后在新美坊梁家庄修筑“百二汉砖吟馆”。馆前穿池种柳,荷红衬绿,广邀文人骚客,征诗雅集,一时传为盛事。[17]

画上方自右至左分别为曾国荃、何与罗岸先三人所题跋文并钤以印文(见图4 )。跋文如下:

岭南有奇秀,林峦表葱`。水木湛清辉,云物穷谲变。梁君妙丹青,荆关今再见。画梅脱尘埃,玩赏倾时彦。泥污弃轩冕,早入高士传。嘉道风徽歇,实誉犹独擅。伯仲王元章,奚止冬心羡。炎书试披寻,坐观殊忻忭。雅足散敲蒸,索竟忘倦。名笔不可得,袭埒隋卞。甲戌夏日竹虚仁兄大人嘱题。沅甫曾国荃。

梁云裳先生此作法金冬心先生,意于暗香疏影间,别以秀逸奇峭之笔出之,盖学古而不泥于古,正所谓善学古也。然流风余韵,亦足以想见其为人,盖林和靖之俦欤。光绪戊寅清和月书于竹清石寿之斋,应竹虚观察大人雅嘱,丹山老人何题。

凡画梅家莫不以王元章为称首,金冬心先生得力于此,参以禅意,自谓见多龙窝,非世俗所能辨识。此卷吾粤梁云裳先生作,云仿寿门。静玩之,神合冬心而笔力过之,其气格直逼王元章矣。窃思云裳先生笔墨,世不多见,今始得窥钜制,信非寻常涂抹家所可拟,而知之者鲜。以先生世代簪缨,居吾粤乡,先生之望犹轻忽落是,则当代之隐君子负异才而不闻于世者,曷可胜道。此固有心人同一慨叹也。癸酉秋(竹虚仁)兄(雅)嘱,乃跋后敬陌数语,以志向往。禺麓罗岸先书于恒敬轩。

据题跋可知,曾国荃题跋的时间是同治十三年(1873年)夏,此时曾国荃已“称病,奏请开缺回籍调养”,正在湖南长沙赋闲。而梁元超亦恰好在湖南岳州任上,这段跋文见证了两人的交情。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又名子植,湖南湘乡(今双峰县荷叶镇)人,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

罗岸先题跋的时间比曾国荃稍早,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罗岸先,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同光年间,番禺人。其能诗工画,善画山水,笔法近文徵明,时得其静秀之致,亦工人物、草虫。[18]其一生以卖画为生,传世作品以花卉较多,设色明艳,气格清新。[19]

何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在广州河南蒙圣里的“竹清石寿之斋”画室写下这段题跋,此时他已年过古稀,画艺日臻化境,在当时的广东画坛已颇有名望。何,字丹山,号烟桥老人,又号七十二峰山人,南海九江烟桥人。“家贫,性聪敏,经师指教,辄有妙悟。所画花卉翎毛,取法新罗山人,翎毛尤为擅绝;所写柳燕,自饶活趣;更工于竹树鹩哥。”尝论画不难于描绘,而难于命意,结构布局次之,点缀又次之。[20]其作画重视观察自然,取材现实,笔致高秀,静气近人。[21]

画左自上而下分别为黄庆莱与林彭年所题五言诗及作诗缘由(见图5、图6),释读如下:

久寄孤山想,归来画意深。元章新翰墨,靖节古胸襟。峻骨图中证,寒香象外寻。一枝藏雪影,清白写芳心。此云裳刺史妙墨也,清心峻骨,如见其人。竹虚观察命题小诗,书此以钦佩,时同治甲戌上元日,黄庆莱初纂。

绘梅当绘神,看梅当看影。磅礴万古心,几人识幽性。岭南有佳种,高据罗浮顶。我欲携之w,独锄明月径。常令冰雪中,暗香通梦境。坐观横斜姿,古艳肺肝沁。今日展此图,丰骨肖苍劲。面壁匪十年,莫去甜俗病。著笔却无多,天然见秀靓。陡觉悬尘斋,槎耐清冷。岂特金寿门,前身逋定。今古叹寥寥,画手谁与并。愿子什袭藏,通化愁俄顷。竹虚仁兄世大人嘱,弟林彭年题。

林彭年,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咸丰至道光年间,原名殿芳,字朝珊, 亦字朝三,南海丹灶上林村人。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武英殿、实录馆协修及纂修官、提调官、富新仓监督官,山东监察御史官,累迁至贵州镇远府知府,卒于贵州。林彭年“为人朴诚敦厚,内希濂洛关闽之绪,外欲拓以开物成务之才,至于富贵温饱非其志也”[22]。林彭年与梁元超均为佛山人氏,梁元超比其年长,两人均长期在外地为官,具有相似的经历。

竹里馆王维篇5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新技术;低碳材料

.

引言: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本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探究土地资源节约、环境生态绿色、生活方式低碳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展示了城市让市民生活更加富裕、和谐、美好的发展愿望。这一主题贯穿于世博会的申办、场馆的建设、园区内的展示和会后的持续利用等整个过程中。

本届世博会强调展示了低碳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减少碳的排放量的措施。作为世界低碳技术的一个新范本,向你展示了低碳城市的新理念。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上运用了大量的低碳建筑材料,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㈠ 低碳新材料的应用。PTFE涂层玻璃纤维材料:世博轴阳光谷采用了新的低碳材料和新技术,索膜选用了一种名为PTFE(聚四氟乙烯)的涂层玻璃纤维,膜材料厚度仅为1毫米,但强度高,设计张力达到5吨/。它的功能是能够保持空气的流通并将阳光从40多米的高空“采集”到地下,使绿色植物在地下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此外喇叭口还有下水口、蓄水池的作用,为园区内提供5万立方米的生活用水,并可节约20%的空调运行费用。

植物树脂蛋白材料:世博会瑞士馆外层的神秘面纱是典型的低碳材料,它是从发酵的大豆纤维中提取生物树脂,然后把它附着在不锈钢制成的网状结构上,这种材料形状可以随意塑造并会随时间自然降解对环境无污染。帷幕的每一部分都能独立产生和储存能量,并以LED灯的形式将其利用。瑞士馆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帷幕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追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世博瑞士馆 植物树脂蛋白材料

㈡ 传统低碳材料的运用。西班牙展馆的外立面是由藤条编织的藤板拼接而成的,这种材料既生态环保又可重复利用,由于世博展示期间正好是夏天,藤条的外立面既透光线,又透风。顶部的太阳能电磁板也便于日后拆卸,整个建筑做到了低碳环保。

世博西班牙馆西班牙馆内

竹屋是马德里南部的一片社区民居建筑,它被一层竹皮包裹,创造了一种原生态氛围.同时可以很好地调节光线,为建筑物提供一层温度、声音和视觉的屏障。

马德里的竹屋世博挪威馆

挪威馆由15棵模型树撑起,展现挪威特有的海岸、森林、海峡和群山美景。这些模型树的原材料来自木头和竹子,可以在展后易地再利用,体现了绿色低碳的世博理念。

㈢ 废弃物的重新利用。万科馆采用了“秸秆板”的自然材料。秸秆板是以秸秆为原抖.经热压成形制成的建材。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由此制成的秸秆板就将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以有机碳的形式固化下来。万科馆利用植物废料作为建筑材料体现了节能低碳的思想。

低碳新材料对新建建筑的启示

世博会是展示建筑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技术与材料平台,通过对低碳材料的展示与运用,给了我们很大启示。

1.注重新材料的开发利用,充分应用新技术整合新材料,发挥科技对于建筑建造的推动作用。例如用ETFE,透明混凝土等新材料用于体育场馆、展览建筑,商场等公建的建设, ETFE膜具有有效地透光性和热学性能,冬季保温,夏季散热,同时也大大减少了人工照明,这种低碳环保型材料适于被广泛应用。

2.加强对传统绿色建材的应用,很多传统的材料及环保又美观,比如天然的竹材,木材等。以它们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不仅满足建筑材料的强度的需要而且又具有美观环保的的特点。例如英国的lighthouse零碳住宅,就是运用可再生的木材作为立面材料,及节能又环保。对于强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我们可将复合木材,竹材等作为隔墙使用,这样既美观又节省了再次装修的费用。据计算它们的碳排放量特别低,因此加大对传统复合材料的利用,可大大降低建筑的排碳量。还有对其他材料例如低碳水泥等的研发利用也可降低建筑对外的排碳量。

3.重视对于建筑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建筑拆除后的废弃物会对周围环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因此将未被破坏的建筑材料重新利用,直接作为建筑材料,或将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和各种废钢配件等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粉碎后,可以代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打混凝土垫层等。将建筑垃圾重新利用以减少二氧化碳排,还可利用植物的茎杆等部分进行加工制成满足建筑材料的建材。以固碳的形式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结语

低碳的理念不仅仅在世博会召开期间被津津乐道,而且应该成为人们低碳思维方式的一种引导,我们应该通过世博会将“低碳”意识深入到生活得每一个角落。低碳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世博会向我们展示了大量新的低碳技术及低碳材料,为以后建设低碳建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官方网站

⑵北京多相建筑设计工作室. “麦垛”―万科馆. 建筑学报 2010,(5)

⑶王彦,陈泓,张旭. 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时代建筑.2009,(4):98-100

竹里馆王维篇6

中国文人多雅趣,他们大多棋琴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而且也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玩花弄草,从而来寄托闲情逸致、文人雅兴,也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而竹,则更是他们的喜爱之物了。他们不但写竹,还在自己的庭院里种竹,喜欢在竹林中交友、饮酒、做诗,或感受竹林清风,或聆听竹叶滴露,于是竹的灵秀雅致,潇洒清爽便纳入诗文中。如魏晋时期果的王徽之称“不可一日无此君”,书法家王羲之有《邛竹杖贴》、戴逵有《松竹赞》等。

唐代诗人王维也是一位爱竹人士。他虽身居官位,却一直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常在风景优美的辋川别业和终南别业与裴迪等好友及一些僧道交往,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可谓自然洒脱,我们仿佛看到王维独坐在一片幽静的竹林中弹琴长啸,意兴盎然,而诗人笔下幽静的竹林,既是一幅林中妙景,也是一种心中妙境。

孟浩然一生游历山水,怡然自得,也曾在竹林中写下大量意境优美的诗歌。“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孟浩然《洗然弟竹亭》),竹林是清静高雅之地,身在其中,他们不觉放开怀抱充分品味那份闲适的情韵;“阮籍推名饮,清风满竹林。”(孟浩然《听郑五弹琴》),这里的竹已然成为抚琴者的知己,聆听着他们心灵的歌声,而竹林的响声仿佛也给以回应,一唱一和,尽兴尽情。

杜甫“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元稹“种竹厅前看”。韦应物“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数十竿。”刘禹锡有“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的断语。苏轼更是一位爱竹人士,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甚至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他诗中有竹,画中有竹,在这些珍贵的诗画中,流露出的是他对竹深深的爱,竹俨然成了他生活里不可缺失的伙伴,也见证了东坡一生的坎坷。

在这些诗文中,竹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竹意象已隐隐地被人性化了,成为文人丰富各异的性情的外化,同时我们也能从中看出文人热爱宁静淡泊的生活,追求闲适雅趣之风尚。

二、傲骨风貌

《说文解字·竹部》说,“竹,冬生草也。”段玉裁注:“云‘冬生’者,谓竹胎生于冬,且枝叶不凋也。”一语道破了竹傲骨凌云,坚贞不屈的品性,而这些也正是传统文人所坚守的。于是,大量的竹诗文都歌咏了竹的此种品性。

缏娟绮窗北,结根未参差。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荫曲池。(谢朓《秋竹曲》)

此诗借歌颂竹不畏严寒、忠贞荫池之性,表现了诗人坚贞不屈、忠心不二的情操,此刻的竹已内化为人,与正人君子合二为一了。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渴《金谷园怀古》)“翠叶与飞雪争采,贞柯与层冰竟鲜。”(齐王俭《灵丘竹赋》)都赞美了竹不惧严寒的品质。白居易在《题李次云窗竹》中也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宋代画竹名家文同赞曰:“竹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遂瘁疮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显示出竹在逆境中不畏挫折,顽强搏击的进取精神。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磷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会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则在结句运用《庄子》凤凰栖于梧桐典故以显竹之高志,着意刻画了竹刚硬、耐寒等特性,而透过表层意义,我们即能体悟到诗中的文学符号竹所表现的全然是作为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的个性、人格与志向。再如:

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苏轼《霜筠亭》)

这首七绝抓住了竹耐寒的特性加以描绘,大抵表达了不畏艰险者自幼即已培育了坚毅的性格,只有在危难之际方显示出其英雄本色的意旨。

而最能歌咏竹之坚贞傲骨、不畏严寒的品性的诗歌应是清郑燮《竹石》画眉上的题诗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我们仿佛看到了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坚贞不屈的丛竹正毅然决然地挺立于刺骨寒风之中却岿然不动,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竹边正立着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迎着风霜,捻着胡须,吟诵着诗歌,一身傲骨与正气,他们的精神气场是那样的浑然一体,他们的人格品性又是那样的相映互辉!

参考文献:

[1]赵丽.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竹意象[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要: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 其天姿秀色被普遍欣赏的同时,人们更是发现了竹子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的自然品性。而在与竹相关的诗文中,淡泊与傲骨文化精神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竹诗文;淡泊;傲骨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竹里馆王维篇7

鲁豫代言欧林雅生态竹纺,标志着国内竹纤维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

竹纤维源起于中国,被东南亚和欧美国家称为“中国纤维”。竹纤维是从竹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再生植物纤维,是继棉、麻、毛、丝之后人类应用的的第五大天然纤维。资料显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竹纤维在我国就已经投入到服装行业,但当时竹纤维的许多优良性能尚未得到开发,没有获得市场的充分认可。21世纪初,经过我国科学工作者和行业企业的不断努力,竹纤维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成熟,竹纤维才以其绿色理念和独具的抗菌、除臭、吸湿放湿、抗紫外线等优良特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迅速开始了竹纤维的产业化运营,竹纤维产业才真正进入市场导人期。

通过近来五六年的发展,我国的竹纤维产业走过了蹒跚学步的市场导入期,竹纤维生产和使用技术日臻完善,最终形成了包括竹子生产、竹纤维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及成品设计加工等产业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集群,并拥有了全国范围的竹纤维产业联盟,引导和规范整个竹纤维产业沿着持续、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全国涌现出了上百家竹纤维企业,湖南长沙欧林雅家纺有限公司也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长沙欧林雅家纺有限公司通过深度整合竹纤维原材料生产、纺纱、织染、成品设计制造等行业资源,相继研发了竹纤维面料的毛巾、袜子、内裤、内衣、文胸、吊带、T恤等数百种产品,投放市场后叫好又叫座,真正使得自然、绿色、环保、健康的竹纤维成为纺织品市场的新宠。而今,遍布全国的上千家欧林雅生态竹纺专卖店每年为欧林雅公司带来了超过2亿元的销售收入,奠定了欧林雅生态竹纺在中国竹纤维领域的行业霸主地位。

2009年1月,欧林雅生态竹纺以具有高度亲和力、公信力且简约、时尚、知性、健康、自信的鲁豫为品牌形象代言人,用新闻主播的口吻诠释了欧林雅生态竹纺所倡导的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再一次把欧林雅生态竹纺的品牌形象引入极致。欧林雅的广告语“自然与你更亲近”迅速蹿红成为年度热门关键词。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鲁豫代言欧林雅,其根本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欧林雅品牌形象的提升,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我国竹纤维产业从此结束了混乱无序的低层次竞争阶段,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市场成长期,标志着一个具有数十亿市场容量的家纺行业全竹时代的真正到来,也昭示着越来越多的财富大赢家由此催生。

欧林雅成为全球金融危机下创业投资的避风港

市场经验证明,一个具有光明前途的新兴产业将会孵化出无数财富精英,竹纤维产业也不例外。而对于创业投资者而言,在行业高速成长期切入市场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与之前的市场导人期相比,创业投资者可以规避因行业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有限、竞争混乱等不利因素所带来的风险,而与往后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相比,又少了因市场饱和、需求减退所带来的消费疲软之忧。所以一些在竹纤维产业成长期进入市场的英明的创业投资者而今已经饱尝了赚钱甜头。

湖南常德石门县的王开明经营欧林雅生态竹纺专卖店以来,生意一直如日中天,其位于石门县五交化门面的43平方米的欧林雅生态竹纺专卖店,2008年12月的销售额是12万元,2009年1月的销售额是14万元。零售价55元的生态竹纺女士无感内裤单款平均日销量超过30条,最高一天高达68条。如此销售记录恐怕连其他一线传统品牌内衣专卖店都望尘莫及。更让人意外的是,王开明几乎独霸了当地政府所有主要职能部门的全部团购业务,欧林雅生态竹纺成为他们用作职工福利、会议纪念、活动礼品等项目的不二选择。而王开明店面零售方面消费上万元的顾客也不在少数。在石门县城开餐馆的王玉华在王开明的欧林雅生态竹纺专卖店里已经买了1.5万多元的产品,在她的家里,从厨房到客厅到卧室,到处都是欧林雅生态竹纺的产品。王玉华对欧林雅生态竹纺产品情有独钟,有时候在王开明店里买的产品多得连她自己都搬不回去,每到这种时候,都是王开明开车帮她送回家。

无独有偶,在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于河南郑州加盟商徐丽霞开业当天销售额超过1.3万元、湖北秭归加盟商郭爱琼开业又再次传来捷报,当天销售额达到1.8万元。

竹里馆王维篇8

    谢琅樵 (2522一2564)原名颖苏,初字采山,二十岁以后改为管樵,三十岁以后改署馆樵,号馆城樵者、北溪钓隐、北溪渔隐、懒樵、懒甫、懒云山人、埔云山人、懒翁等。嘉庆十六年生于福建漳州府诏安县。谢馆樵幼承家学,擅长书画、解音律、甚至工技击,酷爱丹青,弱冠即噪画名。“笋庄”正门额有“武举”两字,盖其先人为武举出身,故谢馆樵少时不仅习诗文绘事,且能拳击,非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者比。年青时曾参加科考,但未中试,后来放弃功名,游历各地,宣泄胸中抑郁之气。游踪多在闽、粤、浙,最远至北京,也曾渡海来台湾。同治三年(1864)佐幕提督林文察,太平天国事件殉难,卒于漳州万松关瑞香亭。[1着有《笋庄吟、》、《谈画偶录》(《北溪剩稿》)、《笔记》、《馆樵真篆》等。有关谢馆樵的家世,各家所记有些差异或部分缺失,根据同时代的文献考证较详实可靠者,首先,是从谢馆樵的父亲梅宾先生的遗稿,经同乡诏安人沈聚堂编辑《雪溪诗钞》并有序言:雪溪公三子一女,长维裕字坦叔,次颖苏字馆樵,季颖锋,而女则吾师。锋善隶书。坦叔先生生性谦朴,读父书,补弟子员,授举子业,藏有诗集未刻……若馆樵先生,生负灵异,九岁善画,十岁能诗书,篆刻无不精妙,少有大志,常谓:“丈夫生逢乱世,当立功疆场,何局促于书生,博领青衫哉?”冲龄不讲业,壮岁行军……甲子之秋由闽省归,将庆母寿……尝曰:侯霞漳发逆之削书,假归故里水阁,坐笋庄,检故筐,将选先人遗稿及兄姊诗歌文词,一一刊行,始了毕生之愿,亦得聊慰吾父于九原。[2〕另外同乡的(清)沈景唐也为《雪溪诗钞》撰序简介谢馆樵:吾邑谢君馆樵,名士也。少承家学,工诗、词、古文,而善画……同治甲子之岁……摩身报国,死绥甚烈,女兄芸史欲表章之,以家传属余,未有以应。[3当谢洗湘过世十几年后,邱炜差(1874一1941)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来到诏安过年时,听闻了诏安才女的轶事,颇有触发,决定为她作传,同时也了解其弟谢馆樵的才华与生平经历,也在文章内容加入关于谢馆樵的记事,并有深刻的论述。他在《五百石洞天挥鹰》书中说:拙着《赘谈》辑芸史《咏雪斋诗》颇伙,而未及其遇。丙申,居诏安城东草堂度岁,辄从谢家子弟得芸史轶事。思欲传之,今为草具于此……有弟馆樵颖苏,绝类其姊,乃使分,读父书,携成童,部能卒业。及体满归,复使互易,而课亦然。馆樵旁涉艺事,能书能画能篆刻,未冠,名出里间,大人先生争罗致之,不恒家食。芸史久依膝下,诗文专业所造独精,常寄和弟作梅花诗,郎今传诵之积雪满天。馆樵自叹不及,数贻书索姊近稿,遇淋漓写生时出以补白。「4〕连横《台湾诗乘.卷四》(1921年)云:“馆樵名颖苏,号懒云,漳之诏安人;父声鹤亦能诗。少负奇气,工技击,精书画,尤善水墨兰竹。”连横在《台湾通史.卷三十三.列传五.林文察》(1921年)内文中记载了谢馆樵:“颖苏,兴化人,字馆樵,善画兰竹,书亦秀逸,久游台湾,慷慨有烈士风;士论壮之。”然而,连横却将谢馆樵误为兴化人。另在《雅堂文集.卷一序跋.题谢馆樵墨竹卷子》:“诏安谢琅樵先生颖苏,号懒云山人,又号书画禅。少负奇才,喜谈兵,精技击……琅樵善书画,工水墨兰竹,间作山水、花卉,亦有潇洒不群之概。……”「5〕连横根据谢馆樵在台作品中常有此铃印,而认为珍樵又号“书画禅”,实为谢馆樵的闲章。

    (二)谢馆樵的交游

    谢馆樵交游的对象颇广,上至名公巨卿,下至市井小民。谢馆樵游历大江南北,结识的人甚多,从史料文献及其字画作品款识与印谱得知部份人士。游历之地以诏安、福州、厦门等居多,乃至渡海来台流寓数年。名公巨卿有颜伯煮、林则徐、徐继舍、徐宗干、鹿泽长、杨承泽、邵连科、林文察等,文人士绅则有杨庆深、陈偕灿、朱兰诧、张用禧、洪范、林树梅、吴尚沾、杨浚等。其中,徐继舍、鹿泽长、邵连科、杨庆深、陈偕灿、朱兰诧、张用禧、洪范、林树梅等人,是之前研究台湾书画的学者专家未关注的交游对象。道光九年,时年十九岁的谢馆樵在福州期间见过林则徐,《谈画偶录》曾记其事云:小西湖蓄洪桥之水,以灌林田,中巫少穆居里时,鸿工浚之,重修湖上开化寺、宛在堂、为游宴之所,寺中多荔子树,每岁夏,少穆仿姑苏画舫以迎客,时余与口口常作汗漫之游,少穆出寿山巨默试饮,余曾尽十二献,俨然负大户名。距今口载,同游诸君皆化异物,聚散之感,不堪回首矣。[6〕咸丰七年三月,时在台湾的谢馆樵作《拟林则徐七言联》行书八言联:最养百华惟资晓露,能生万物无过春风。上款:咸丰丁巳清明节后,书于台阳静远山庄。下款:馆樵颖苏。可见谢馆樵与林则徐交游关系,纵使林则徐过世七年,谢馆樵忆写林则徐任云贵总督(1847.7一1849.10)所题的《最养能生》七言联:“最养百花惟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杨庆深于道光十二年春,为周凯观察延聘至鹭门玉屏主讲,吕世宜、叶化成受教于他。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福州的谢馆樵与杨庆深交游,谢培樵写《篱菊图》并题诗赠给杨庆深,隔日,谢馆樵又作《卧渔图》,杨庆深则为他作《题谢馆樵卧渔图》诗:拍拍飞亮小小舟,荻花枫叶答篷秋。此中自称高眠稳,一枕华晋到十洲。芦汀竹屿事幽寻,九十九湾烟水深。令我披图先意夺,羡君翻有拓君心。宦海归来又七年,好山好水每流连。何时同泛深溪模,君为持纶我扣舷。赚篱曾写菊精神,诗笔元晖绝点尘(昨承写《篱菊图》题诗惠赠)。似此遥情酣逸趣,可知人影即花身。「7〕林树梅与吕世宜、叶化成乃同窗的学友,如同谢馆樵一样文武兼修、投笔从戎的爱国诗人、英雄好汉。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十五日前,谢琅樵与林树梅重逢于厦门,拿出其姊《咏雪斋诗草》给林树梅赏读题跋,林树梅跋后归还给即将北上的谢馆樵(前往建宁幕府),并吟诗为谢馆樵送行道别,其诗《喜晤谢管樵,即送之建宁幕府(君善书法,画竹尤妙,着有《笋庄吟‘》)》:神交十载最相知,再晤欣看鬓未丝。狂草笔端云并涌,瘦吟胸次笋争奇。倾尊共订游山约,启隙教评咏雪诗(出其女兄皖湘《咏雪集》索序)。郑重去筹康济策,不须惆怅话临歧。由诗中得知,当时谢馆樵与林树梅相交已十年的知己朋友。清季流寓台湾一年多的大诗人杨浚,与谢馆樵交游,同治二年秋天,谢馆樵所作的《墨兰》,后来由苏元(号笑三)收藏,杨浚于光绪六年(1880)十月客游厦门访苏元时,见到已逝的友人谢馆樵之画,油然而生诗情题跋:“竟夕西风一忍饥,娟娟颜色是耶非。美人迟暮都如此,独抱瑶琴月满衣。光绪庚辰十月,客游鹭江,行有日矣。笑三词友出亡友馆樵《墨兰》索题,倚装书此,即请邹政,雪沧弟杨浚”。谢馆樵后来追随台湾雾峰林家的林文察来到漳州万松关,于太平天国事件中,不幸双双阵亡。谢馆樵在万松关的瑞香亭军中作《军中题画竹句》行书:十载从军百险经,浮云世态事难平。凭将满腹牢骚气,尽付毫端作雨声。架戟如林甲帐开,妖氛未靖岂甘回。枕边静听萧萧竹,犹是冲锋破敌来。何须抑郁自摧残,胜负兵家亦等闲。喜气写兰怒写竹,且留书画在人间。从诗句中可见谢馆樵历经冶桑,却依然豪气壮志,将满腹牢骚之气渲泄在纸笔,快乐时画兰,气愤时写竹,将内心真实的感情藉由笔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留下可贵的书画作品于世上。

    二、谢馆樵的绘画师承及丰富学养

    (一)谢馆樵的绘画师承与诏安画派

    1.谢馆樵的绘画师承

    关于谢馆樵的师承,吴名世说其和沈古松(1809一1864)童年时均曾向诏安画派启蒙期画家沈锦洲问津,拜师学艺。在《诏安县志》则记载谢琅樵与沈瑶池少时拜沈锦洲为师:沈锦洲,仕渡人,初习工笔画,以牡丹、凤着称,然过守矩镬,不为鉴赏家所重视。中年以后改习半工写,一祛局踏涂泽之病,而出以凝练浑朴之长,学者翁然宗之。谢颖苏、沈瑶池少时皆执赞其门焉。[s]然而,谢馆樵不局限师承本地画家,还拜外来的画家方琴、郑崇礼(羽中)和益伶等为师,扩展自己的视野。

    2.诏安画派

    诏安画派最早提出的是吴鲁(1845一1912)跋谢馆樵的画时所言,并评论诏安画派画家的特点与缺点,他说:“诏安诸家放笔为直干,苍松翠柏,尺幅中具有千寻的气势,视江浙诸家,直驾其上,惟每流于粗犷,所以难得和其齐名。”稍晚的邱炜夔在《五百石洞天挥座》(1899)书中说(《续修四库全书》第一七O八册,页217):同治时,吾漳诏安谢馆樵贰尹颖苏,画擅兰竹,书学颜米,行间笔下,雅具一种不凡之致。喜与名宿骚士游处,一时俗派,都无所染,诏安虽多画家,同时若沈古松瑶池、许禹涯钓龙、吴织云天章、胡汉搓悼章、沈雪湖祖文,举望尘不及,此外之摹稿填粉全昧门径者,更无论已。今日谈诏派画,端推君为第一流。邱炜菱指出诏安画派重要成员有沈瑶池、许钓龙、吴天章、胡悼章、沈祖文、谢馆樵等人,他特别推崇谢馆樵为诏安画派第一流画家。在吴名世《诏安画派之源流》文中将诏安画派分为四个时期,说明较具代表性画家及其源流关系:一、开山的刘国玺;二、启蒙期的沈锦洲,谢馆樵、沈古松童年均向其问津;三、发达期的谢沈吴许;四、旁流支派之畅衍。谢馆樵和沈瑶池、吴天章、许钓龙并列为诏安画派发达期之代表画家;旁流支派之畅衍,则包括方拱辰、锤元音、胡悼章(《诏》文误植为桌章)、马兆麟、沈瑞图。诏安画派的特色,以山水画而言,主疏淡,学米元章烟云缥缈,兼有沈石田、倪云林及清初四王画风,笔意趋于简淡;花鸟学半工写,笔简而神肖;人物以写意行之,线条劲练,以点睛取神,亦有写真画,神形毕肖。「9〕

    (二)谢馆樵的学养源自家学及古代书画家。

    谢珍樵生长在书香世家,父亲谢声鹤,字梅宾,又字羽仙,号雪溪,是一位研究经学者亦是词家,能画工诗,是邑中着名诗人,着有《雪溪诗钞》九卷。叔父谢廷熔(字迹山)是儒士亦善书,流传的《草书》作品,笔气融贯,卓然自成一家。因此,谢馆樵从小即受父亲与叔父耳濡目染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姊洗湘(2801一1871)字芸史,小字仙,以诗名,有《咏雪斋诗钞》传世。兄维裕(?一1865)字坦叔,亦善诗文,生性谦朴,读父书,补弟子员,授举子业,藏有诗集未刻。弟颖锋善隶书。有位才华洋溢的女诗人姊姊,谢馆樵不仅常会收到其姊芸史的诗,拜读领略的同时亦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除了将其姊的诗句题在他的画作上,诗画相得益彰,而他个人亦常自作诗词题于画上,加上一手好字,使得谢馆樵具有“诗书画三绝”之誉。谢馆樵从小就以古代大家及前人为师,聪颖过人,据他的《谈画偶录》云:余幼喜绘事,以口口大家为师,务脱近时诸画家习气,壮年纵游四方,所见既广,各体兼备……囊于三山市镇,见新罗山人所画山雀小帧,虽用墨不多,极有山篱野径之趣,小鸟噪起,披图如闻其声。是日颇有画兴,检出挂屏间,奈笔与心违,莫能得简淡之致为自叹耳。[10〕

    可见谢馆樵对华虽的花鸟画深为折服、赞叹不已!临仿之却不得其门而入,后来才逐渐摸索体验得道也。谢琅樵绘画作品中题识临、仿、樵历代名家,如五代的董源、徐熙,元代的吴镇、管道升、高克恭,明代的夏爬、沈周、唐寅、吕纪、董其昌、陈淳、徐渭,清代的石涛、王翠、蒋廷锡、郑燮、李障、华虽、张敌、(释)可韵……等等,可谓遍临古人、博采众长。

    三、谢馆樵的书画艺术成就

    (一)谢馆樵的书法艺术特点

上一篇:科技托起强国梦范文 下一篇:我是小小推销员口语交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