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聚源中学范文

时间:2023-09-26 08:47:48

都江堰聚源中学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1

千里汉江从汉中宁强县发源到湖北武汉汇入长江,一路奔流而下,孕育了无数奇石。此次安康奇石展以“汉江奇石”为主题,源头水尾各地汉江石在安康聚首亮相,又集聚汉江流域各市协会及各赏石专家、精英藏家展开“汉江奇石论坛”,更有民间自发形成的赏石团体——千里汉江石友俱乐部进行了换届选举。此次奇石博览会活动有特点、奇石有看点、销售有热点,是颇为成功的一次展会。

汉江石资源丰富,画面石极具特色:

汉江产石丰富,从大类上讲画面石、造型石、色质石都很丰富,且都极具观赏价值。从特点上分有水墨石、彩陶石、古陶石、釉光青、卷纹石、矿物晶体、生物化石等等,其中每个大类下面又都有若干种小类。而在各河段所产奇石,特点也各有不同。

因汉中段是源头,这里产石型大、气质多粗犷;安康段的彩陶石明艳异常,水墨石素洁清雅;十堰段,石头体量适中,而深沉釉光青更是近一两年赏玩的最热石种;襄阳段汉江石个头虽小,却很精致,文字石出现较多,且书法味浓,“火爆石”基本属于襄阳独有。

汉江奇石论坛及千里流江石友俱乐部换届选举:

来自汉中、安康、十堰、襄阳、南阳等三省五市的的汉江奇石玩家,说品种,论赏玩,提问题,谈发展,在各个层面上都有务实而独到的见解,给汉江流域各地奇石的发展与欣赏提供理论支持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千里汉江石友俱乐部是以“汉江流域”为概念,民间自发形成的赏石团体,凝聚了更多的汉江人,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人进入赏玩汉江石的队伍中。

此次博览会及论坛,为进一步促进和推动汉江流域奇石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繁荣和发展、加强协会间信息交流与合作、树立汉江奇石品牌、弘扬汉水文化、打造中华名石走出较为成功的一步。

精品展与摊位的销售都各有亮点: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2

古堰画乡之所在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距市区仅20多分钟的车程。古堰画乡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地名。古堰是指碧湖镇有千年历史的通济堰;画乡泛指以大港头镇为中心散落在瓯江两岸的村镇集群的文化定位。2005年4月,在丽水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大背景下,古堰画乡用“生态”、“文化”、“休闲”三大特色全力打造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商品油画生产基地和生态度假中心。一幅油画让古堰和画乡两条平行线逐渐靠拢产生交集,一艘画舫将两地串连成线……

古堰画乡如今已经是浙江丽水一张闪亮的名片,每年来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这片青山绿水是如此诱人,既有着当下时代的印记,也有着历史的传承。

大港头镇距离丽水市莲都区府23公里,位于丽水市区西南部,大溪南岸,瓯江中游龙泉溪与松阴溪汇合处。这里帆影重重、船桨声声,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堪称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

千年时光悠悠,往日繁华的瓯江河港,今日美丽的古堰画乡,大港头镇依然成为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典型样板,发展“乡愁经济”的典范。世界水利遗址通济堰的古堰文化与巴比松油画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奏出生态、文化、休闲三大元素融合的特色乐章,形成极具特色的古堰画乡特色小镇,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特色小镇发展的新路。

2016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浙江省共8家,丽水莲都区大港头镇位列其中。

“丽水巴比松”名声鹊起

清代处州诗人朱小塘曾有诗赞大港头镇:“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也能热闹如城市,六县来船并一州。水涨溪头树细回,天寒沙嘴雾迟开。客船风送春帆饱,讶带瓯城雪影来。幽花雨畔堤香,新柳风摇夹道长。笑指逸官真一乐,卧乘轻舫到松阳。寒露成群几日晴,千山万壑入诗情。湖边也敌西湖景,曲曲长亭树下行。”如今诗音袅袅,而大港头的美丽依旧。

1500年前修造的通济堰,溪水依旧哗哗地流着,滋润着沿途3万余亩农田和乡民,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作为浙江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不仅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并且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片水就吸引着众多的艺术爱好者前来采风,成为附近美术爱好者的写生创作场所青睐之地,并逐渐发展成一个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为创作主体的“丽水巴比松”画派。

巴比松画派起源于19世纪的法国,是世界美术史上重要的风景画派别。而巴比松原本为法国巴黎枫丹白露森林进口处,风景优美。在隔了两个世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国浙江省丽水市,却诞生了中国的巴比松画派,这个诞生地就是古堰莲都画乡小镇。作为浙江省首批通过的37个特色小镇之一,古堰画乡小镇用自己独有的艺术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

作为全国有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起源地,古堰画乡小镇建立了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中心”,集聚了很多艺术家在当地落户,开展美术创作和作品观赏销售,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艺术特色小镇。

莲都区成立了古堰画乡景区管委会,将原来隶属于两个不同乡镇的古堰和画乡两个景区划到管委会下统一管理。虽然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撑,而古堰画乡的文化产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从2005年至今,古堰画乡先后成立了丽水油画院,修建了古堰画乡美术馆、摄影馆、江滨画廊古街区、通济堰水利文化长廊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并推出了石头画、树洞画等,让艺术的元素遍布景区的每一个角落。

“古堰画乡,我希望她能成为画家和游客的家、心灵的归宿。目前,景区正围绕国家5A级景区建设目标,着力谋划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古堰乡风情小镇。”瓯江风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徐建林表示,“我们着手建立巴比松大师工作室,陆续开工一些新项目,比如画家村画廊一条街、旅游商品一条街等,让巴比松的特色人文与古街风景更好地融合。”

如今,“丽水巴比松”已成为古堰画乡的点睛之笔。为进一步推介莲都区优越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历史环境,推动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建设,扶持丽水巴比松油画产业做大做强,2015年5月21日,丽水巴比松画家首次组团,携带精挑细选出的33幅丽水巴比松油画作品远渡重洋,在法国巴黎南郊的巴比松市举办的文化艺术节中展出,与法国巴比松画家结下友好情谊。64岁的女画家朱小红准备将余生托付给画乡。她在镇上租了房子,打算长住下去。“每天在这里看山、看水、写生、发呆,这样的慢生活,我很喜欢,我要在这里安度晚年。”

艺术小镇的产业链

古樟、码头、老街、画室,走进画乡,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一切显得如此的惬意和恬静。画乡一条街――江滨古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临水而建,一直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是画乡的核心区域。徜徉在古街上,你会发现无论是墙上、变电箱或是空调外机上都挥洒着“创意”的3D油画;画室、画廊、奶茶店、布鞋行慵懒地“躺着”,和古街的氛围相得益彰。

这里岁月静好,可以品鉴色彩艺术与乡土风情和气息,这里的人文底蕴与生活情怀相融一体,呈现出中国隐居式的乡土美学,还原了乡土中国的一抹原色。

古堰画乡小镇不仅是一个主打旅游的景区,更是一个培育产业的大平台,诸如油画产业、民宿产业、旅游地产等均是其中的代表。今年,小镇更是基于全域旅游提出了“旅游+油画产业”“旅游+民宿产业”“旅游+养生农业”“旅游+创客产业”的产业融合思路。

油画产业是莲都区古堰画乡的基础产业,景区现有画廊企业几十家,画家、画工300余人,油画年产值达3500万元。“古堰新韵”小镇音乐节等文创项目,更是为莲都区的旅游产业增添了多元化的要素。通过音乐与生活美妙融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联姻”的集聚效应,古堰画乡或将新增一张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新名片。

古堰画乡还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生态乡。如今当地政府已摸索出一l“茶旅融合”的转型之路,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养生农业,这也正好与整个丽水自2016年8月起大力推进“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小镇正依托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突破传统单一的茶叶生产模式,形成集茶叶生产、科技示范、观光采摘、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景区的美丽蜕变也吸引着众多的创客来此安居创业。穿行于大港头镇与堰头村街头,茶馆、咖啡屋、书吧、地方小吃、民间手工艺等各类业态在两旁竞相落户,目前有188家、近200名创客在此创业和生活。同时,古堰画乡亦是中国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之一,全国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学生超过15万人次。针对“全民参与、惠及全民”全域旅游的落地,当地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统筹景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放手发动群众,每周一开展“全民保洁日”,每月19日开展“六乱”整治大会战,让一个个“盆景”串联成一道道“风景”,形成一片片“景观”。伴随着丽水市贯通高铁,小镇旅游市场发展更加火爆,小镇已明确以生态旅游业为主导,按照“三基地一中心”(美术写生基地、油画创作基地、行画生产基地和生态休闲度假中心)的发展定位,将搭乘“5A景区创建”和“特色小镇建设”两股强劲的东风,以“三美融合,主客共享”为主线,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愁艺术小镇,力争在2017年底完成5A级景区创建,并成为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先行示范区。

艺术家的心灵原乡

2016年,古堰画乡小镇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小镇融入的古堰文化、画乡文化、摄影文化、瓯江山水、自然田园、乡愁印象等元素令人印象深刻,一举斩获最美乡愁艺术小镇奖。

古堰画乡小镇以“乡愁艺术”为主题,以文化体验、养生度假为主导,以旅游产业发展为方向,充分发挥秀美的景观环境、瓯江水域良好的生态条件和田园乡村文化艺术资源的优势,大力挖掘水利文化、绘画艺术、民俗文化等本地特色资源,把乡愁和艺术融入“山、水、村”中,体现小镇的真实、质朴,体验其中的乡风、乡景、乡情,感受其中乡愁的灵魂。

很多画家来到古堰画乡之后,愿意在此安家,他们将此地视为自己的心灵原乡,这里不仅有优美的风景,更有令人宁静的魔力。

来自辽宁省本溪市的油画家唐伟,结缘此地已十年。2007年初,在友人的推荐下,唐伟第一次来到丽水大港头考察,就喜欢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纯朴民风。自此,他扎根古堰画乡生活、潜心创作。唐伟说,每年在兰州从事教学工作结束后,他都会花四五个月的时间在古堰画乡作画。目前,他以丽水山水为题材所创作的作品已达200多幅,许多作品已被国内外书画院收藏。在唐伟的画里,丽水乡村的小桥、流水、人家、荷花、古树、小船都被一一呈现在他的作品中。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管建新不止一次来到丽水,他说,丽水的变化很大,但是不变的是古堰画乡的自然风光和政府传承油画文化、发展油画产业的决心。他感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不断的投入,是画家们精心创作的动力,而古堰画乡这块天然的风景地需通过画家的优秀作品进行更好地传播,相辅相成。

唐雪根是古堰画乡的名人,在老街上的街头和巷尾都有他的工作室。

唐雪根已经70高寿了,虽是江南人,一头的银发,神采飞扬,却透露着北方人的那种豪迈。“十年前的一天,他选择了钱江潮作为油画创作母题,从那一天开始,成了油画界的‘弄潮儿’,将艺术的生命交给了这个闻名世界的钱塘江大潮。”这是别人描述他的一段话,唐老喜爱画钱江潮,一画就画到两鬓斑白。近两年,唐老一直在创作一幅60米长、3米高的超长油画作品《东方潮》,他表示需要一件有分量的作品,犹如宝塔不能没有塔顶。

可为什么他会把画钱江潮的工作室安在古堰画乡呢?“古堰画乡就如其名字一样很安静,很安详,钱江潮虽澎湃,但是我作画的心得平静,这里非常适合创作。”画乡的美,拴住了他在这里作画的心。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3

1.都江堰的资源优势及开发现状

1.1概况及资源优势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处岷江出山口,位于川西北高地向成都平原过渡地带。东西宽54km,南北长68km,面积1208平方公里,现辖6街道、13个镇、1个乡(2014年),距成都市仅38km。都江堰地跨川西龙门山地带和成都平原岷江冲积扇扇顶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分布,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都江堰的生态资源主要分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的占全境6/10的山地丘陵区域,包括龙溪—虹口部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城镇青城外山、玉堂镇赵公山、向峨乡莲花湖等,还有一些零散分布在灌溉区的如中兴镇王婆岩等。自然生态资源包括:(1)生物景观资源,包括了数量众多的植物类和动物类旅游资源,全境的森林面积共736km2,森林覆盖率达61%,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动物资源有脊椎动物种类586种,鸟类367种、爬行类22种、两栖类23种、鱼类75种、昆虫总数在10000种以上。(2)地文景观,包括山景、峡谷、洞穴、沉积与构造、灾害地质景观等。例如光光山(4632m)、青城第一峰(1600m)、赵公山(2431m)、火烧山(1731m)、圆包山(2489m)等山峰;有深溪沟、响水洞、白沙河、磨子沟、飞泉沟、五龙沟等峡谷等(3)水域景观,包括河流、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等,有白沙河、龙溪河、螃蟹河、金马河、黑石河等,龙池湖和紫坪浦、莲花湖等水库,以及响水洞、大飞水、虹口大瀑布等众多瀑布和飞泉。(4)天象气候景观,青城山的日出、云海、晚霞、青城“圣灯”及龙池、赵公山景区的云海、浓雾、雪景等。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都江堰“一水三分田”的东部和南部平坝区域,还有西南部青城山的一部分,即是占全境4/10面积的灌溉区,这里受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响,河渠密布,水系发达,自古就有着极为发达的农耕文明和灌溉文化,在与自然环境长期融合中更成为一种原生性地域特色文化,主要包括世界水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道教发源地,自古以“幽甲天下”著称的青城山;距今45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古蜀人重要聚居地的芒城遗址;茶马古道遗迹,此外,道家养生之术、茶文化、古寨遗迹、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美食,川西林盘的人居文化等,因其生态环境良好,还曾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都江堰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花卉、果木、苗圃、园林等特色农业,境内广泛分布的三木药材基地,盛产猕猴桃、茶叶、笋用竹、无公害蔬菜等生态农产品等。都江堰市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主要集中北部和西部的山地,自然资源禀赋高,生态环境优美,开展生态旅游的先天条件好。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道教发源地青城山、龙溪—虹口部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灵岩山省级森林公园、青城镇青城外山、玉堂镇赵公山、向峨乡莲花湖、中兴镇王婆岩9大片区。

1.2生态旅游开发现状9大片区中,都江堰水利工程、青城前后山、青城外山片区早已成为成熟旅游景区,但现实中依然存在旅游产品较单一、老化等问题;而玉堂镇赵公山、向峨乡莲花湖、中兴镇王婆岩等片区尚未进行比较成熟的旅游开发。总体而言,都江堰的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小,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规模小,交通不够便捷,接待能力有限;生态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多以观光型为主,参与体验性不够;市场定位不明确,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市场份额小;主要依托现有的自然景区和生态旅游资源来开展的生态旅游,同质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2.都江堰的生态安全格局及开发策略

都江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分主要是以其主要的生态功能(生态维护和保养、交流互通、生态维持和改善、隔离缓冲)为依据,在考虑人均占地面积,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生态敏感性(高程、坡度、地质灾害、地表水)等因素,将都江堰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四种类型的生态功能区。

3.都江堰生态旅游产品设计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必须遵循几个原则::①可持续发展原则。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尽量避免旅游开发给资源、环境带来破坏。②原汁原味原则。尽量保持其原生性、自然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色。③社区参与原则。将环境、资源与社区居民利益紧密结合,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依法有序开发原则。根据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地域生态旅游开发,针对不同区域,侧重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1)山地生态源区龙溪—虹口部级自然保护区:登山探险旅游、云雾观赏摄影旅游、白沙河峡谷观光、虹口大瀑布观光等;珍稀动植物考察、“威尔逊”峡谷植物考察、冰川遗迹考察、大熊猫栖息地考察、虹口飞来峰和大崩山地质考察、丹霞地貌和峡谷地貌考察等。冬季滑雪旅游、白沙河峡谷河流漂流、森林氧吧养生旅游、徒步穿越、登山旅游等。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动植物观赏旅游、森林观光旅游、森林浴养生旅游等,“春看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赏雪”四季观赏旅游;珍稀动植物科考旅游。青城山景区:青城日出、云海、“圣灯”等天象观赏旅游等;道教文化生态体验旅游;道家休闲养生旅游。(2)蓝绿生态廊道生态廊道的形态和生态功能决定了以线状的廊道开发为主的策略,根据途经河道或路段周围的景观特征,分点、分时、分段开发一些生态观光及休闲娱乐类的旅游产品。绿色廊道:都江堰水利工程景区观光、景观化路段骑游观光、生态农庄休闲旅游等。蓝色廊道:“天府之源”灌溉文化探寻旅游、景观化河道沿江观光;沿江休闲度假旅游、水上运动项目等。(3)平坝生态楔组团其散落镶嵌进水网和路网间的分布形态,能与规模化的农业基地形成有效的联动,比较适合开发的是一些基于现代农业的农业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产品:湖泊休闲度假旅游(莲花湖、翠月湖、青城湖)、特色化的“川西林盘”聚落休闲度假旅游、川派盆景观赏旅游、三木药材基地养生度假旅游、猕猴桃种植园休闲体验旅游,农耕文化体验旅游等。(4)城市生态楔缓冲带这个区域成片状分布,起到隔离缓冲的生态功能,环绕城市周边,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蔬菜水果和作为离城市最近的体验田园风光的休闲娱乐场所,比较适合开发一些休闲度假及体验娱乐类的旅游产品,如都市农业休闲旅游等。

4.小结

都江堰的生态旅游开发,在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能更加有效的把握旅游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生态源、生态楔、缓冲带和生态走廊,这几个不同生态功能的区域有机组合到一起,能更好的实现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更有效的循环。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样要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分,为生态旅游的区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四个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开发策略,为都江堰生态旅游更合理有序的开发提供了生态保障,同时也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4

关键词:精准扶贫;营销;农产品

四川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气候区域表现差异显著,自然资源充沛,四川农业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及项目的实施,对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进行研究,旨在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内涵建设。

一、制约精准扶贫的因子

落实到实处,开展精准扶贫各类工作存在各式各样的障碍,甚至造成偏差,我们需要正视此类问题,以实事求是,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的态度开展实际工作。

(一)精准识别难度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增长,各地狠抓脱贫与精准扶贫的工作,在各类实践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然而,精准扶贫的首要是搞清楚“指向”问题,贫困的对象是谁?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如何进行帮扶管理……?已有的帮扶机制和制度是否需要建设和完善,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为了满足精准识别条件,哪些人被识别进贫困户呢?许许多多的识别或是认定问题需要界定,标准、尺度是否能够得到统一,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形成一套认定及帮扶机制,照章办事,对个别特殊现象进行论证后,也能够有章可依。

(二)人才引入和技术注入是否到位

欠发达地区的通讯信号、互联网信号是否已经覆盖,当地人们是否能够熟练地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操作,是否有专门的培训机制,都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方面。如雅安石棉县安顺乡将首批采购的145000株花椒苗集中发放到麂子坪村295户少数民族群众手中,拟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态花椒3000亩,并现场开展苗木储运、定根栽植、肥水管理等技术培训200人次。后期,再次给贫困户发放能繁殖母猪仔,跟进管理,养殖专业人员进行跟踪指导。首先要有产品,才谈得上后期如何卖出去,如何使营销渠道多元化和系统化。若是精准扶贫工作仅仅浮于表面,物资发了就发了,没有后续的技术支持,试问如何达到帮扶的效果呢。

(三)精准专项管理不易

档卡资料的跟踪与完善是实现精准扶贫专项管理的依据,正如施工需要完成施工日志、培育植物需要观察日记一样,档卡资料的记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显示个体的帮扶情况。事实上,档卡资料的完善或多或少存在偏差,比如一户一个扶贫贴心袋,帮扶责任人确实送到贫困户家里了,并且里面装了帮扶责任人的名片,袋子是需要放到贫困户家里,但是转眼贫困户给自己的孩子上学当书包了,如此一来,遇到相关部门走访,容易出现偏差。毕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档卡资料并不能充分体现出记录的实际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多做论证和尝试,酌情管理。

二、制约地方发展网络营销的因子

“酒香不怕巷子深”放在信息经济时代,营销的传播力量必不可少,需要推动才能深受市场欢迎。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植被环境,因此,农业发展方向也各不相同,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传播渠道是发展互联网营销的前提,制约地方互联网营销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结构因子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华东和华南地区的GDP较西部地区偏高,四川省一直以来都是人口外出大省,外出劳务人口主要去向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由此,导致很多欠发达地区家庭中,老的老,小的小,无法投身于农业发展和创新,比如雅安市石棉县西充小学,有三个年级,分别是学前班、一年级及二年级,共有33名彝族小学生,其中有不少留守儿童,教职工3名,其中包括1名校长。如此家庭结构,无人投身于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及培育,更谈不上利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的传播和销售渠道。

(二)经济和文化因子

由于四川省为多民族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第二大藏区。除了省内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外,民族区域(包括享受少数民族待遇)贫困县有54个,“四大片区”贫困县(市、区)有88个之多,如宜宾的珙县、达州的宣汉县、乐山的马边县等等。以雅安市石棉县为例,石棉县是雅安市4个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县区之一,该县长期以来,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因素制约,该县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和教育质量,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由于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底蕴不同,最终导致省内各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三)人口流动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就是人口外出大省份,尤其是省内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主要去向多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及一线大城市。当然,四川省的劳动力流入也是一大现象,但是外来人口必然不如本地人口对当地资源熟知,对发展本地经济的助力也是有影响的,人口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制约地方发展网络营销的因子。

三、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渠道建设

将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农产品进行线上、线下两个方面的建设是提高销量的重要渠道,就线上渠道而言,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建设必不可少,将从建设特色农产品门户网站、整合资源进行规模建设、建设特色农产品协会、鼓励本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完善各类支付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其网络营销的渠道建设。

(一)建设特色农产品门户网站

众所周知,都江堰以种植猕猴桃闻名,随着物流、电商的飞速发展,红心猕猴桃更是畅销国内外,在市场日益竞争激烈的今天,消费者们往往更多地依据互联网信息作为其消费参考因子,因时制宜,都江堰多家猕猴桃种植商户成立公司,建设公司网站,便于消费者们搜索和了解猕猴桃的系列信息。如都江堰市小平家庭农场,在该门户网站上不仅链接其淘宝店铺,还从猕猴桃苗木、红心猕猴桃、红豆杉苗木及生态跑山鸡构成其主要特色农产品,同时提供原生态农场采摘的服务。都江堰市同昌猕猴桃种植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提供以上咨询外,还通过其门户网站为消费者们展示企业文化、都江堰旅游等主题资信,丰富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特色农产品的门户网站建设势在必行,便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和认知农户的主要营业项目,促进销售。

(二)整合资源进行规模建设

每年都江堰市猕猴桃采摘节的盛大举办,聚集了各地消费者前来围观,再加上“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巨大旅游吸引力,如此整合优势资源后,都江堰的猕猴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整个市场得到极大的提升。都江堰市猕猴桃采摘节是集产业发展、文化交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猕猴桃盛会。通过红心猕猴桃的采摘体验、都江堰“全城猕恋”、向峨猕猴桃博览体验周、产销对接订货会、商贸合作、技术推广、理论研讨等活动,充分提升都江堰猕猴桃品质的知名度,对外助推和宣传都江堰特色优势产业、现代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成果,进一步促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以此为借鉴,石棉县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由此形成的安顺场渡口、安顺场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安顺场古镇、田湾河等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实现石棉县特色农产品创销的重要吸引力,农旅产业融合将成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各类农博会或农产品会展博览会的举办,进而举办各类农博会分会场,把分会场设置在消费者较为集中的区域,均是整合各类农产品资源的主要渠道。如2015年11月,第三届四川农业博览会暨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在成都新世纪会展中心举办。雅安石棉县在此展出丰富的石棉本地特色农产品,有黄果柑、老鹰茶、花椒等,无疑会展营销正是提升特色农产品形象和知名度的传播途径。然而展会毕竟是短时间的,展会之后如何实现展会营销的延续效应是商户、企事业单位、推广人员等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需要重视并建设的项目。

(三)建设特色农产品协会

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是由都江堰域内从事猕猴桃种植、加工、营销、管理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与猕猴桃科技推广人员等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自1998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都江堰猕猴桃产品研发、品牌宣传推广、对外合作及交流等相关工作,通过近20年的努力,2007年,“都江堰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6成都市最受消费者欢迎十大优质农产品品牌”、“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农产品金奖”等荣誉。在浙江大学CA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的《中国农业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中,截至2015年,“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14.02亿元。以特色农产品协会为依托,作为地区特色农产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的主办方,不仅有利于统一管理和经营,更加有利于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实现该特色农产品自身品牌的不断增值。反观雅安市石棉县,拥有黄果柑、枇杷、杨梅、老鹰茶等特色农产品,在网络营销的渠道建设方面目前仍未形成正式、规范的体系,对实现其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创收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鼓励本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

近年来,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基本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快,东西部地区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差距缩小,四川劳务输出出现人口回流现象。2016年2月,从省统计局的《人口流动对四川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报告中获悉,四川省劳务输出继续呈现人口回流现象,尤其返乡投资兴办企业数量猛增。据统计,2014年省外务工人员回流152.47万人,实现就业123.39万人,回乡创业4.56万人;2016年前三季度,四川省外出务工人员回流135.95万人,实现就业121.27万人,回乡创业3.43万人,投资兴办企业12454个,实现产值901.14亿元。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不仅增加了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而且直接提高了城镇化率。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已成为潮流,这类人员拥有较多的实战经验和对本土资源的熟知等优势,对发展本地经济具有推进作用,建议各地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用乡情、友情、亲情感召和引导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近就业。以税收减免、工商免费、财政支持、小额贷款及创业用地优惠等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自主创业。

(五)完善各类支付方式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POS机刷卡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QQ红包支付等已经越来越被消费者和商家们接受并使用,在此基础上,建完和完善各类支付方式显得非常必须。如易联汇华(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爱e付(iEASYPAY),即在智能手机上安装“趣生财钱包”APP和商家所提供的一半手掌大小的刷卡器即可轻松为消费者提供刷卡服务。目前爱e付已累积40万用户,服务10万家中小企业,领跑公司支付业务向更便捷、更快速、更安全的有益方向稳步发展,所服务的商户数量以每天超过1000家的速度在增长,日处理交易峰值达到3亿元人民币,年累计处理交易规模逾百亿。爱e付和ETC相同的是其设备的提供及安装是免费的,在进行刷卡的同时通过扣除手续费获利,这也为微小型企业的消费支付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资讯。

四、精准扶贫视角下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创新

(一)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

精准扶贫的运作,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运作机制,由政府作为主导,社会参与,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律,引进并支持多元化精准扶贫开发主题,实现各类精准扶贫资料的优化组合,提高各地精准扶贫效益。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多元化资金的支持,大力引进和建立多元化资金的投入机制,以精准扶贫资金投入为导向,以扶贫对象自身投入为主体,以引进外来资金、信贷及各类社会投入为补给,共同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的精准扶贫机制,完善各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多项渠道精准扶贫机制。

(二)农旅产业相结合

大力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发挥当地优势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农旅产业化经营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收入的提高,旅游经济及其附加产业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群的偏爱,在此大环境中,增强当地特色农产品的营销体制运行,对增强当地经济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精准扶贫对象由面及点

我国各地人口分布不均,分散性较大,集聚性偏小,精准扶贫对象要定位于扶村、扶组、扶户,不能过于粗放地来开展扶贫工作。由面及点地开展精准扶贫就是为了夯实基础,不能过于浮在表面,沉下去把各项基础扶贫工作做扎实,以主导产业为指向,农旅产业相结合,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努力将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机制完善。开展农旅产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推进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渠道和机制的建设是发展地区经济内涵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夯实基础,继往开来,为实现小康经济再上台阶。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5

[关键词]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过境地;竞争;合作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3―0027―06

1问题的提出

旅游地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始终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地理学背景下区域旅游研究的核心部分。在空间竞争方面,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初就始有研究:如克赖斯特尔(Christaller,1964)等对游憩活动与地理空间的结构以及竞争关系的探讨,德士(G.Deasy,1966)、葛莱斯(Griess,1966)对美国宾夕法尼亚两个互相存在竞争的景点研究等;中国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但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也相继有学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张凌云(1989)对旅游地空间竞争进行了交叉弹性分析,保继刚等(1991,1994)分别对滨海沙滩、喀斯特石林以及名山旅游地等进行过分类研究,特别是在形象竞争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现了“阴影区理论”(王衍用,1999)、“旅游地屏蔽理论”(许春晓,2002)和“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理论(杨振之,2003),还有大量的实证研究。随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深入,旅游地的空间关系研究重心也开始有所变化,但是基本上沿袭了一条由“竞争――合作――竞合”的发展模式。麦卡(Mccann,1977)、格雷(Gray,1989)等对区域旅游协作发展的阶段以及特点进行了总结,简摩(Jamal,1995)等建立了一个应用于区域或社区基础旅游目的地规划的内在组织协作理论框架,此外国内的明庆忠、郑荣富、黄震方等学者也相继对区域旅游合作问题进行过探讨。近年来,空间“竞合”关系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陶伟等(2002)提出竞合是指基于竞争前提下的有机合作,其实质是推动和实现区域旅游的一体化,竞合模式对协调旅游空间竞争和空间合作的关系起到显著的协调作用;吴泓等(2004)以淮海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笔者认为,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从根本上表现为形象、产品、产业、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如果处理得当,对发展区域旅游功莫大焉。

研究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处在同一旅游线路上的不同旅游地之间产业和产品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问题,它是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的典型代表。从相关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目前旅游学术界较少有学者进行过专门的研究。笔者在进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旅游线路上不同旅游地的性质差异,研究“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产业空间布局的差异和游客等行为主体的消费行为规律与其差异性的关系。

2“旅游目的地”、“旅游过境地”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确切定义,仍然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

国外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它被认为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美国学者冈恩(Clare A.Gunn)于1972年提出了“目的地地带”的概念。所谓的“目的地地带”包括:主要的通道和入口、社区(包括吸引物和基础设施)、吸引物综合体、连结道路(吸引物综合体和社区之间的联系通道)。并且认为这些要素的整合有利于旅游开发的成功。其实这个“目的地地带”的范围可以更广,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岛屿或一个城市(Hall,2000;Davidson & Maitland,1997)。这种传统的观念,近年来仍为部分学者所坚持。如英国的布哈利斯(Dimitrios Buhalis,2000),就曾明确地提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区域,这一区域被旅游者理解为一个具有用作旅游营销和规划的政策和法律框架的独一无二的实体。这些定义无一例外地强调了目的地管理与规划意义。但是,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也可以是一个知觉的概念。如澳大利亚学者李珀尔(N.Leiper,1995)认为目的地是人们旅行的地方,是人们选择逗留一段时间以体验某些特色或特征――某种感知吸引力。

国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定义上多强调它是一种地理空间集合的关系。保继刚等(1996)认为,一定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集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魏小安(2002)从效用的角度指出,旅游目的地就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也有统筹兼顾者,如杨振之(1996)在《旅游资源开发》一书中除了强调旅游地是一种地理空间集合外,还强调旅游地要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格局。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由于旅游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制度背景不同,对旅游目的地的定义方式和关注重点也各有不同。从范围上来看,旅游目的地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它可以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跨越国家界线,小到一个景区,一个城镇、村落。从旅游者主体来看,旅游目的地与游客的旅游目的、动机和行为有关,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主要停留在什么地点,最终达到什么地点,这就是游客的目的地,其他地方就为过境地。此外,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尚需以下要素:地理空间、基础设施、接待设施、产业链条等。因此,我们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对客源市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为基础,形成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综合协调发展并能实现旅游者最终目的的区域。

而旅游过境地的概念是相对于旅游目的地提出来的。一般说来,旅游目的地含有直接吸引旅游者前往游览的吸引物;而旅游过境地是指在长线旅游产品中,旅游者在达到或离开主要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地方。在旅游过境地,旅游者或单纯过境,或作短暂停留并参与消费,或顺访某些景点并参与消费。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在线路上分别处于“主角”与“配角”的地位,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博弈的利益关系。如果把整条旅游线路比作一个舞台,为了共同演好一幕剧,需要“主角”与“配角”齐心协力,但是,“主角”与“配角”之间的竞争也不容置否。这些在实际中就表现为旅游地之间的联合和竞争的关系。其关系如图1所示:

3“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作用机制

3.1 形成机制

分布在旅游线路上旅游地的资源要素、产品要素、可进入性(包括区位条件)和市场需求状况将直 接决定旅游地在整个线路上的地位及旅游地的产品组合,并决定这些产品在游客行程中的日程安排,同时还决定着游客在整条线路中停留时间的分配和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性质也紧跟旅游线路产品组合的日程安排发生变化。总的说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旅游资源级别最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最强、市场需求最大的旅游地往往会成为旅游目的地,而其他旅游地会成为过境地。受可进入性和周围旅游产品组合的影响,游客在每一过境地的停留时间和购买行为差异较大,这对旅游地的性质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会产生影响。旅游地按性质可分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过境地(见图2)。

旅游过境地一般有3种情况:①线路的交通道;②本身不是景区,只在线路中提供餐饮等服务,游客逗留时间短;③本身是景区,既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也是服务中心,但旅游产品不是核心产品,游客逗留时间也不长,在旅游线路上居于次中心地位,后两种情况又称为非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

事实上,旅游目的地也可以根据其依托地不同,将其分成一般意义上的目的地和终极目的地两种。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①作为产业中心的城镇。②大城市(交通枢纽、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等);而终极目的地,一般是指一些景区(点),它提供线路的核心旅游产品,是游客的梦想地,游客逗留时间最长。旅游目的地通常都具有整套完备的服务体系,是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

3.2影响机制

旅游地性质定位引起旅游线路上旅游产业链“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组合分配的变化,也调整了整条线路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见图3)。显然,在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布局成体系、成规模;而在过境地,根据每一过境地性质的不同“六大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侧重点不但不同,而且更不会成体系、成规模。

从游客的行为规律角度来看,游客会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满足其需求的吃、住、行、游、购、娱全面消费;而在过境地只能实施单纯的或部分的消费行为,甚至不采取任何消费行为。游客的消费行为规律体现在旅游地的性质上,同一条线路上的旅游地性质不同,旅游地产业的空间布局就会不一样。具体而言,旅游目的地就应该成为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提供给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面而综合的旅游产品。而旅游过境地,则提供单一的或部分产品,为非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尤其是线路长的时候,更应注意游客的行为规律对不同景区、城镇产业布局的影响。比如,在一条线路上,有的景区只能远观,不能进入,游客停留时间短,不会发生消费行为;有的城镇游客只是住一宿,吃两顿或一顿饭,这样的消费行为就决定了产品供给的方式。

对旅行社而言,旅游地产业布局完善,同业中形成多个竞争者,供应方数量多,形成买方市场。一方面,旅行社在经营线路时可选择的饭店、购物点多,旅行社可以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实际运作中,导游、司乘人员也可获得较多的佣金折扣;另一方面,旅游线路沿线产业布局不完善,旅行社无法从供应方渠道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沿线各景点、城镇的旅游产业布局并不完善,如酒店、餐饮娱乐和购物点依然是卖方市场未形成竞争态势,因而旅行社不能在竞争中获得较好的协议价,获利空间较小。受利益的驱使,旅行社将产业布局完善的旅游目的地作为首推对象。

对投资者来说,投资旅游目的地比投资过境地的获利空间大。因为旅游目的地是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人流的最终聚集地,既可投资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吸引物的景区项目,也可相机投入住宿、餐饮、商店等多种项目。同时,由于形象遮蔽的原因,投资过境地风险系数很大,除非过境地的风景区对部分客源市场有吸引力可作为这部分客源市场的目的地。所以受投资回报率的影响,投资者的投资重点也明显偏向旅游目的地。

以图4中四川省“九环线”为例:

在这条“九环线”上,虽然分布着众多的世界级旅游地,但是,只有九寨沟和黄龙的旅游资源级别最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最强,是不折不扣的终极旅游目的地,而“东线”的广汉、江油、平武和“西线”的都江堰、汶川、茂县、松潘受九寨沟和黄龙的“形象遮蔽”都只能作为旅游过境地。单就“西线”而言,20世纪80年代末成都――都江堰段高速公路未开通,因路况原因使汶川成为旅行社安排游客停留的中途站,其餐饮业非常发达,一些投资商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在汶川投资旅游项目,住宿、餐饮和购物设施急剧向这里集聚。但是,自2000年成都――都江堰段高速公路通车、219国道改造后,茂县取代了汶川的地位,餐饮、娱乐、住宿业迅速发展,现有宾馆、饭店、购物点40多家,日接待游客量达8000人次,年旅游收入达3000万元,享有九寨西环线“黄金中转站”之称。随着过境中心的转移,先前在汶川大量旅游项目的投资成为浪费。目前九黄机场已经开通,到九寨、黄龙旅游的可进人性大大增强。茂县现有的旅游地位必会受到威胁,而紧靠九寨、黄龙的松潘县旅游经济会迅猛发展起来。

然而不管是汶川,还是茂县、松番,它们作为旅游过境地由于自身缺乏持久的吸引力,对终极目的地十分依赖,导致很容易受到目的地可进入方式改变的影响,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

3.3转化机制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而且由于市场需求的差异化等原因,有时候一个旅游地还可能同时具有目的地和过境地的双重身份,比如,一个旅游地对大众市场来说可能是过境地,但对于专项市场来说就是目的地。

影响旅游过境地与目的地之间相互转化的因素有很多,但概而言之也不外乎两个大的方面:即旅游地自身的条件(内因)和客观外部环境(外因)。从内因来看,涉及到旅游地资源潜质、形象塑造与宣传、产品结构、产业(服务)体系、开发进程以及开发者的经营管理水平等;从外因来看,涉及到交通线路、市场需求状况、口碑相传效应、居民地社会因素、宏观政策引导以及不可预见性的突发事件等。

举例来说,单纯的过境地,原本只作为线路的交通道,游人过而不问,但如果其周边有新的景区开发出来,并且市场需求状况良好,那么势必会集聚一部分人气,进而也会促使过境地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这时单纯的过境地也就有可能转变成有特色的旅游城镇或者景区;单纯服务地,周边可能不会再有新的景区开发出来,但是其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般也只提供服务,如果这种服务是全方位的,成体系的,并且拥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那么则有可能转变成作为游客集散中心地的城市(镇),成为大尺度空间旅游必经的中转地(如“九环线”上的茂县);非核心旅游产品服务地,拥有一定程度的旅游资源,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转化成目的地。这里大致有两种情况:其一,本身是老景区,可能由于产品老化,或者是处于“形象遮蔽”之下,或者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等 原因而使其缺乏吸引力,不能提供游客想要的核心旅游产品(如四川的新都宝光寺和桂湖);其二,属于新开发的景区,但是由于可进入性、资金或者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开发进程缓慢,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迟迟不能到位,也不能提供核心的旅游产品,游客到此多半也是出于好奇的缘故(如湖南的莨山)。对于前者,如果能够在产品差异化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旅游产品创新,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重新定位、重新包装,则很有可能摆脱形象遮蔽,从而向着某一功能型的终极目的地转化;而对于后者,则只能依靠政策的手段和管理的手段加快其开发进程,从而延伸现有的旅游线路,最终成为旅游者能够通达的旅游目的地。

反之,如果旅游目的地经营管理不善,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供给滞后,加之交通改道,那么再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也有可能向着非完全旅游产品供给中心过境地、单纯服务地甚至单纯过境地退化(见图5)。

4个案研究:都江堰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化

4.1 背景分析

都江堰市位于四川省“九环线”西线上,距离成都市很近,仅30分钟车程,而且其境内拥有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处在九寨沟一黄龙的“形象遮蔽”之下,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笔者在主持《四川省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分析了都江堰旅游经济的现状,指出团队游客4―5日游受旅游时间成本和经费成本的支配,在都江堰景区停留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青城山景区不超过2个小时,然后直奔九寨沟。散客更是将九寨沟一黄龙作为终极目的地,特别是自驾车游客,几乎不在都江堰市停留。致使都江堰市的酒店业受到了很大影响,29000多张床位空置率高达50%以上,餐饮娱乐业也发展不起来。因此,对于外地和海外游客而言,像都江堰这样的旅游地只会成为观光游客的过境地,这也是由游客的旅游行为规律所决定的。像都江堰这样的老观光旅游产品,对成都市这样的近程市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致使都江堰市失去了自己的基础市场。因此,都江堰市作为观光型旅游地将是永远的过境地,只有对都江堰市的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都江堰市对部分目标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才能确定下来。

4.2形象定位

在对都江堰市旅游形象定位时,笔者采取了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确定不同的旅游形象和不同的产品特色定位的方式。比如,对省外和海外游客,以青城山一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作为旅游形象;对成都市、重庆市和四川省的其他地区,以休闲、度假和会议旅游城市、人居环境典范城市作为都江堰旅游的新形象。

4.3产业结构调整

都江堰有着国内少有的亲水环境,山、水、城、文化融为一体,空气质量、水质量等环境质量居于四川首位,区位条件优越,从成都到都江堰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适合建为成都郊外的一个著名的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目的地和人居环境的典范。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都江堰市的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特别是对都江堰的城市规划提出了合理的调整建议,使都江堰市的城市建设充分考虑到旅游功能,对城市的旅游经济产业带的布局做出了重点规划。在都江堰市区背后的灵岩山的山前地带和流经城内的5条江的两岸,规划为休闲、度假产品供应区,作为度假酒店、度假公寓、休闲广场和酒吧、茶吧、水吧、特色餐厅、饭馆等餐饮娱乐产品和购物产品的供给区;在沿青城山的山前地带,也作为休闲度假产品的供给区,将运动休闲与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结合起来。

4.4效果检验

继产业结构调整之后,都江堰市政府针对成都市民消夏在城内新建的沿江广场上推出了啤酒节,效果良好,也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团队游客。旅游房地产业也快速发展,房屋价格从规划前的每平方米700多元升至3000多元,不少成都市民和外地人(甚至包括、青海、甘肃等省的居民)在都江堰购置房产,都江堰的人居环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都江堰市已开始从一个单纯的观光型旅游地转变为观光、休闲、度假、会议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也比较合理,城市的旅游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5结论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过境地是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上必然分布着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旅游地,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就竞争而言,旅游目的地在线路旅游经济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的性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内、外部因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它们之间就会相互转化。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旅游过境地来说,只有在充分把握自身的资源条件、产品特色、区位优势和细分目标客源市场等要素的前提下,重新进行差异化定位,进而实现由此功能的“过境地”向彼功能的“目的地”或者由此线路的“过境地”向彼线路的“目的地”转化。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为“过境地”自身发展找到出路,而且在形象、产品的差异化基础上更容易跟线路其他旅游地形成“叠加”效应,进而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的整体实力。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6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都江堰

旅游文化的挖掘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都江堰风景区,如何在开发中把握分布、蕴含于其各处景观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把握这一处举世瞩目的世界级景观,对于开发者合理规划景区以留住旅游者驻足欣赏,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都江堰风景区占地面积虽然并不大,但是其各处景观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却复杂而深刻。因此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布局合理的景观文化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旅游景观文化设想

1.1旅游文化

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最早关注旅游文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它是“在吸引和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1]可见,概念提出者非常关注其完整性。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亚类,但绝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是一个组合品,具有自身独立的完整性。但它又不是无所不包的,它只是文化与旅游活动的深度结合,在旅游活动产生的过程中,旅游文化应运而生了。其它文化因为旅游者的欣赏可以转化为旅游文化,但是不是所有其它文化就直接成为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泛文化现象目前十分严重,以至于一提到旅游文化,大家就自然的将其等同于关于旅游景观的文化。导致其核心部分的关于旅游者的文化,如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等反倒被漠视了。本文不拟对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批判,之所以提出此问题,主要是为了明确界定旅游文化中的子类别才能在关于旅游文化的研究中正本清源。

1.2旅游文化分类

要对旅游文化概念进行深入认知,就必须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旅游文化的关键修饰词是“旅游”,因此从“旅游”一词来认识旅游文化就非常关键了。目前国内旅游文化的分类大多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开展,也容易操作。就是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等。但具体操作有所不同,如李琼英、方志远在其《旅游文化概论》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消费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2]如刘敦荣在其《旅游文化学》中将旅游文化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审美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文化、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3]笔者认为,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应将分类简单化,以便于操作,因此本文认为旅游文化应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者行为文化、旅游客体文化-旅游景观文化、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经营文化。其它一切类别的旅游文化均可归入其中一类,这样方便学术交流、构建深入研究平台。而本文关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也是建立在这一分类上的。

1.3旅游景观文化与旅游景观文化系统

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陈宗海认为它“探讨旅游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旅游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旅游景观观赏者和旅游景观之间的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景观文化有其完整的结构和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4]旅游景观文化构成了解读和理解旅游景观的核心,是发展旅游业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景观尤其如此。旅游景观文化是旅游景观的内心世界、精神领域,旅游者要是无法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旅游景观的壮美、悠远、深邃等美学特征。而深刻的把握旅游景观文化则是我们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我们的开发才能完美的展示旅游景观的魅力。

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是对于旅游景观文化的整合,它将旅游景区的文化看成是有生命的独立整体,分别由各个功能不同的部分组成。旅游景观文化系统运用系统论的观点解读旅游景观,它通过对旅游景区的深度文化解读,从文化上解构整个旅游景区,然后通过功能配合,以空间布局为表象、以文字表述为内容,建构景区文化系统,为旅游景区开发提供文化支持,为旅游者欣赏旅游景观建构更方便的平台。

2旅游景观文化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当今旅游景区的开发和规划多从旅游功能入手,多从为旅游者提供流动空间的建筑布局入手,较少考虑景区文脉的关联性,即使有所考虑,也多零散,不注重景区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导致很多游客对于景区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深刻认识,往往停留在娱乐休闲放松的层面,难以上升到增智益神和精神升华的层面,以至游客对于很多风景名胜无法理解其文化内涵,造成客源的流失,也无法形成回头客源。因此,现在总体看来,自然景观被接受程度较高,而人文景观则较低。这一方面与从业人员素质和游客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旅游开发本身有关。旅游景观文化系统高屋建瓴,整体、深度的把握景区文化,将整个景区文化统合成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它关注旅游景区文化的哲学命题,关注旅游景观的意境和内涵。以这种系统统领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然更加切合景区的文脉,容易展现景区景观的意境和神韵,此类旅游开发是“写意”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切合,具有可持续的科学意义。在当今工具化规划文本和开发方案大行其道的背景下,它的构建无疑让我们的规划重新关注文本的价值命题,把握旅游景观的神韵,更加科学和高效的开发我们宝贵的旅游资源,避免出现“焚琴煮鹤”的悲剧。

3都江堰景区旅游景观文化系统的构想

3.1都江堰景区文化解读

都江堰风景区分为离堆公园、渠首三大主题工程、二王庙和玉垒山公园四大部分,其景观各有侧重,包含不同的文化意涵。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水利文化。是人们在利用水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从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到离堆公园的园林建设,都江堰景区处处渗透着水利文化的影子,水利文化就是都江堰景区的灵魂。例如,鱼嘴分水堤的创建,它不同于传统堤坝,为拦水的横“一”,是一个分水的竖“1”。就是这个“一”字写法的简单变化,在人类治水的历史中却经历了血与泪的洗礼与磨练,这个变化昭示了在人与水的关系中,人类终于站起来了,掌握了主动权,变水患为水利。这种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大禹,并将其发扬光大。竹笼和杩槎在水利工程的建造中的运用,也是都江堰水利文化典型的代表。竹笼以柔克刚、聚少成多,在都江堰治水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其二,园林文化。是人们在利用空间进行审美时,构筑建筑物、栽种花木、掇山理池等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它包括建筑小品、假山、人工池、动物以及安排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和思想。作为风景名胜地的具有景区,园林文化在离堆公园、二王庙、玉垒山公园均有体现,而离堆公园尤为突出。其中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无论是一处假山的堆叠,还是一丛花木的摆放,都非常讲究。其中众多的川派树桩盆景的离堆的亮点。比较遗憾是后来修建的堰功道一改中国传统园林的幽深、曲折为平直、对称的西洋园林风格。二王庙和玉垒山的园林建造也十分出色。作为道教建筑群的二王庙因地制宜,布局严谨,建筑杰出,为川西道教宫观的代表。而玉垒山各处建筑的建造也非常注重与环境的配合。

其三,祭祀文化。是人们为表达对于不可征服神秘力量的敬畏而形成的仪式、节日、禁忌,并因此修建的寺庙、神坛等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江堰景区的伏龙观、二王庙、城隍庙均包含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内容。除此之外,二王庙的庙会、都江堰放水节等节日和活动都蕴含大量祭祀文化。

其四,其他文化。此外,都江堰景区还有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

3.2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

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主要包含水利文化、祭祀文化、园林文化、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诸方面。但由于交通文化、军事文化等涉及面较窄,与景区核心文化价值关系相对疏远,因此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主要集中于水利、祭祀、园林三方面。其地位分述如下:

3.2.1水利文化为核心

由于水利文化涉及都江堰景区的大部分地区,而且是都江堰景区的核心魅力所在,所谓“拜水都江堰”,这里的水其实准确来讲就是“水利”!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甚多,水文化发达区域也应以长江中游平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而水利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则都江堰当仁不让。因此水利文化在景观文化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3.2.2园林文化为依托

红花也要绿叶配,再有文化底蕴的名胜如果没有美景点缀,也是不够完美的。都江堰景区植被覆盖率高,奇花异卉、亭台楼阁、山溪盆景点缀其间,使其更加耐看,增加了景区的魅力。游人在或走或停之间,美景满眼、步移景异、美妙异常。离堆公园、二王庙、金刚堤、玉垒山公园均有园林做背景。因此园林文化为都江堰景区文化系统的依托。

3.2.3祭祀文化为皈依

二王庙、伏龙观、城隍庙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敬神、庙会、放水节都是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二王庙、伏龙观都是为了祭祀都江堰的修建者的。这种传统的祭祀活动表达了当地先民淳朴的感恩心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二郎的生日、六月二十六李冰的生日,人们都要在二王庙举行隆重的庙会,将他们当神仙进行祭祀。从宋朝起,每年清明放水节,地方政府高官要亲自主持都江堰放水大典,沿袭至今,形成了一个盛大的集会和节日。这些祭祀文化对于弘扬水利文化精神,净化和升华旅游者的精神世界都有莫大的好处。这就如同宗教旅游者的朝觐一般,可以升华旅游者的精神。因此祭祀文化为景观文化系统的皈依。是我们建立景观文化系统的目的—增智益神、提升旅游者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在开发旅游景区时高屋建瓴,从文化的深度解读旅游景区。而都江堰景区景观文化系统的构建需以水利文化为中心,园林文化为背景,祭祀文化为皈依。

参考文献

[1]查尔斯·R.戈尔德耐,J.R.布伦特·里奇,罗伯特·W.麦金托什.旅游业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

[2]李琼英,方远志.旅游文化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9.

[3]刘敦荣等.旅游文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9.

[4]陈宗海.旅游景观文化论[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5]杨济中.“秦修都江堰”的十大疑点[EB/OL].hp:///product.free.10008640.1/.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7

汶川大地震后,我曾在心中默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到那里,帮助那些或许和我有关的人们,无数的人们。当川航的飞机在万米高空颠簸不已的时候,我在想象着那片遥远但却即将到达的土地,我能为你们做什么呢?这次赴都江堰,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了福建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赴川活动,得知消息后,我踊跃报名,杂志社领导和同事给予我莫大支持,分担了我的大部分工作,使得我顺利成行。作为第三批福建青年志愿者阳光分队领队,十天来,我结识了一位位可爱可敬的队友,也在生命印记里留下了不能缺少的都江堰。

6.14

都江堰,我们来了

都江堰,我们来了。一律的黄色装束,绑在右手上的黄丝带,像一只只跃跃欲飞的蝴蝶,着急寻找自己的使命。一路上,不时瞥见倾斜破损的屋舍。到了营地,泥泞的草地,忙碌的交接,目送第二批福建青年志愿者阳光分队队员踏上返乡的路程。

夜幕降临,缺水没电,还好旁边的路灯明晃晃的。很快,队长叶一舵教授组织大家在帐篷里开会,安排明天的工作。有不少漏水的帐篷,没有防潮垫的,没有睡袋的,经过协调将大家大致安顿好后,负责后勤的我也开始了在都江堰的第一个夜班。都江堰迎接我们的这第一个夜晚,是个绵长无序的雨夜。住在隔壁帐篷里的志愿者李遥半夜也醒来巡查。对面高速公路的车渐渐少了,雨渐渐停了,两点多,接下半夜的胡顺华起来了。躲在帐篷里,闻着发了霉的棉被,由于太过疲劳,我倒头就睡着了。尽管草地坚硬。

6.15

城殇

早上跑了下原先的大本营――青城桥头安置点、灌温路口、勤俭人家等地的阳光心理学校,了解了大致的情况。在阳光心理学校,小朋友们看见黄色显得十分欣喜,毕竟这是他们熟悉的颜色。前面两批阳光队员,给他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

所经之处,残存的楼宇,物理上的创伤举目皆是。清一色的帐篷,空空的楼房,伤城如是。终于找到了一家小型杂货店,我和吴萍娜为大家采购了些生活用品,老板说感谢你们,感谢你们志愿者。第一次感觉到,志愿者是个具体而温暖的词汇。汇集在都江堰的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面孔不一,但都有着一颗爱心。

6.16

复学了

6月16日是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震后复课的第一天,全体队员参加了复学仪式。北小实外是都江堰市第一所复学的小学,也因此成为我们心理救援工作开展的重点。在复学仪式上,罗家永老师挥舞的《中国人》手语操,让全场师生感受了中国人的力量传递。我们这只黄色装束的队伍,成了北小实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操场上的帐篷里,琅琅书声再次响起,操场上快乐追逐的学生们,让我们看到了恢复秩序后的安宁,这种内心的平和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重要,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应该成为他们一辈子的阴影。

6.17

志愿者的支持者

今天我负责看守营地,想起为那些志愿者们写点东西来。

小何,四川团省委的联络员,成都人,川师大大二学生。她在16日下午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学校告诉她,她的男友可能在返回汶川途中遇难。她比我们想象中的都要坚强,在默默地帮我们整理内务后,才在大家劝说下返回成都。她帮我们照看了两天的营地,在我们外出期间还主动帮我们打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我们都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祈祷,希望她能早日好起来。

李遥重庆人,软件程序工程师。他说话时淡定从容,包括自己在离开都江堰10分钟后发生地震时的惊险,还包括地震后第一时间返回,从废墟里挖出幸存者,在营地坚守至今的事情。一个月来,他协助看护我们营地的物资,帮我们与当地的相关部门联络沟通。在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总是说生死之交,不必太多的客套。我们离开后,他留下来清理物资,都整理清楚后才返回家。

沈茜,都江堰人。汶川地震后,她的学校阿坝州师专也陷入一片废墟之中,被太多的爱和事迹感动,抱着纯粹的感恩之心寻找着志愿者工作。机缘巧合,和我们相识了,经常帮我们看守营地,整理内务,协助阳光心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本队伍一致同意吸纳其为第三批队员,编号17。

6.18

能量圈:团队的力量

在晚上的分享会和工作交待完成后,在钱兰英、巨东红老师的提议下,大家在草坪上围成了一个圆圈。轻闭双眼,手拉着手,互相传递能量,到都江堰后第一次感觉到放松,感觉到队友的支持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我的体内。这种团队的能量传递的确很有意义。理解、支持和合作,是一个团队保持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6.19―6.20

当代最可爱的人

马踏飞燕雕像下,我们和成都空军某后勤部的战士们举办了一次联欢。夜晚依旧是那么的深沉,但士兵们长久以来的疲劳被喜悦之泪一扫而空。而我们的女同胞们给予他们的长久的温暖的拥抱,让他们难以自持地落下男儿之泪。一个多月难以入眠的夜晚,不知道在他们生命里留下什么样的黑色回忆,他们的身躯撑起了灾区一个个感人的奇迹,但是关爱和呵护来不及涌入。你们一次次不屈的抗争和危难之中伸出了援助之手,真的无愧于人民子弟兵的称号。

6.21

感恩的心

21日下午,阳光心理学校举行告别仪式。中班的刘精带领全班同学来到室外,围成一圈表演手语舞《感恩的心》,当同学们唱到“天地虽宽这条路却难走,我看遍这人间坎坷辛苦,我还有多少爱,我还有多少泪,要苍天知道我不认输……”在场队员无不动容。孩子们哭成一团,中班班主任茅飞珠老师紧紧地抱住了他们,毕竟告别是件残酷的事情。这群孩子中最小的七岁,最大的十一岁,心理援助活动像一缕缕通透的阳光,给予灾区的孩子们带来温暖、关怀和力量。他们在灾难中学会了坚强,也懂得了感恩。我们也收获了感动。

6.22

加油中国、加油四川

夏日的都江堰,空气里到处是潮湿的记忆。22日上午,共青团福建省委的领导前来看望我们。期间碰到三位西南财大的教师送来6箱牛奶,我们转赠给奎光小学。由于阳光心理学校大部分学生将入学奎光小学,为此阳光心理学校挂牌仪式在奎光小学举行。仪式上,分管志愿者工作的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徐姗娜在讲话前,克制不住泪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告别时,《中国人》的歌声再次响起,“加油中国、加油四川!”我也强忍着泪水,看到阳光心理学校在奎光小学生根落地,我们都很欣慰。这是爱的延续。我们还会回来的。

6.23

别了,都江堰

离别了。

我记得安置点“爱心食堂”到“奋斗食堂”的名字变迁,从最初的免费伙食到如今的适当的收费,灾区人民自强不息。天佑自助者。

我还记得半夜值班时,滴滴答答的雨水击打在水桶里的清脆,我也记得大家起早摸黑探讨业务分享工作,互相给予支持的深情拥抱,还有灾区人民给予我们的理解和感动。

短短的十天行程,仿佛是一次凝重的精神之旅,尽管疲惫,但心灵通畅。

所有的苦难必然过去,一切不幸,都不应该继续成为幸福的羁绊。那些坚强的人们,永远是我们值得注目的英雄。要知道,高岗上一轮静静的明月,不知道经历过多少黑夜和寒风。

都江堰聚源中学篇8

论文提要:都江堰并非战国末年秦国所修,而是古蜀国时代,距今三四千年前所修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全中国高中以上文化的人,以及全世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外,都知道吧?这成语出自。这篇传记,几十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课中的篇章。从这篇传记可以知道:作者司马迁对秦昭王了如指掌,他对秦昭王的言行音容的描写,将一个贪婪`、自私、蛮横而又不守信用的王者小人形象留给读者,此外、等史籍反映出的秦昭王的丑恶嘴脸,也令几千年的读者,对秦昭王产生鄙夷,仇恨之情。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向秦王上《谏逐客书》的直接原因是,秦王驱逐为秦国修水利工程郑国渠的客卿郑国,从而一并驱逐其他客卿。既然当时秦派出的官员正在千里之外的都江堰大修水利,为何同时在秦国本土修水利的工匠郑国却要被驱逐并杀头呢?太不可思议了。重视蜀地水利却反对秦本土水利,可能吗?后经郑国和大臣们握理力争,秦始皇才同意已修一半的郑国渠继续修。

除开之外还在其他篇章,如、等文章中,用几千字描写秦昭王,甚至包括秦昭王时代的一些小事。如汉中守任鄙卒等,都有记载,而洽洽在比秦修长城还要伟大的秦修都江堰一事上,,司马迁只字不提,司马迁写秦史,资料抄于,今天,我们翻遍秦史,找不到半个字说秦修都江堰一事,在第一个记载都江堰的中国水利史专著中,亲自到过都江堰的司马迁把都江堰的开凿年代,排列在夏禹之后,春秋之前,而.并非秦代.

司马迁去世后300多年,有一个人名叫应劭,是东汉末年桓灵时代的山东泰山太守,他并未到过四川及都江堰.他曾经屠杀黄巾起义农民数千人,又俘虏起义农民的家小老弱几万人,因而升官.并非史学家的应邵,是''秦堰说''的始作俑者,他在其志怪小说中,首先提出'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该书亡佚,约成书于公元197----204年,后人有辑佚)

对于应劭首倡的’秦堰说',历来有史学家文化人表示怀疑,东晋的蜀州(江源,今四川崇州市)史学家常琚在其史学专著>中,就用曲折的方式,否定了'秦昭王修都江堰'之说.常琚在其>中抬出一个上台第三天就死了的秦孝文王,说’’秦孝文王使李冰为蜀守'',三天内,除去登基大典,生病延医,驾崩,出丧等,根本上没时间完成一位封疆大吏的推荐,考察,选拔,任命,下诏,谢恩等漫长复杂的程序环节.作为专业史学家,作为都江堰本地人,常琚这样与''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的提法唱对台戏,其良苦用心是:要让后世的细心的史学家从中发现矛盾与蹊蹺,从而让后世的细心的史学家来完成推翻''秦堰说''的历史使命.都江堰本地人常琚的说法,肯定比没到过四川都江堰的应劭的说法可信.

然而,由于虚拟的''秦昭王修都江堰''的说法在东晋已成气侯,致使常琚也不敢正面向''秦堰说''挑战,只能以一个上台第三天就死了的秦孝文王来架空’’秦堰说’’.

从魏晋以降,蜀人为抵制`淡化''秦堰说',又造了一个神通比所谓的''秦守李冰''更广大的治水之神----二郎神.在四川,在都江堰,二郎神在民间的信仰与崇拜,长期千多年一直压过''秦守李冰'',出现了清末四川巡抚崇实所叹的’’子掩其父’’现象..唐.杜光庭,将凿都江堰之功,归于大禹,而不言所谓的’’秦守李冰’.

据清.乾隆>(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载:''疏江亭'',又名导江亭,在治西二里.相传大禹导江于此,后人有碑尚存.’’明.杨升庵写道::''井居需养非秦政,作堰淘滩是禹神'',明确将修都江堰的功劳,归之古蜀先王大禹,而非是秦王朝的政绩..清.嘉庆年间,都江堰由谁开凿,之事,再起争议,后来咸丰年间,成都水利的司马粟公将上歌颂大禹治水的名句'蔡蒙旅平,和夷底绩''用斗大的字,刻于二王庙内最显眼的位置,至今犹存.清人胡渭中,明确否认秦守李冰''穿成都二江,而将其事归之大禹.

1943年,有一些史学家在三卷九期发表文章,质疑''秦堰说''考古学家卫聚贤说;现在成都一带,标明为'专修河堰'的工人,都是羌人''灌县都江堰的修堰,亦多用羌人.可见羌人蜀人,作为大禹后裔,早有治水修堰的传统.黄芝冈教授在中说:李冰即古蜀国国王鳖灵(令),鳖灵合呼即为冰.,冰亦即中的水神冰夷,而非秦昭王派出的’秦’守冰’’.

川大教授蒙文通在中说’’:蜀土有二江,其来旧矣!’’,认为成都二江早在秦昭王派人来“修堰”之前就存在,而决不是秦昭王派人来修建的。此外,蒙文通《巴蜀史的问题>>、'喻权域`魏达义,郭发明,剑虹等论文,都对’’秦堰说’’提出了怀疑.

1982年,笔者在,1987年,笔者又在发表的内容摘要在当年的,,等刊物转载.2000年,成都金沙

古蜀国文明遗址出土,为怀疑''秦堰说''的学者们提供了物证,此外,笔者进一步查找了大量史料,以充实论据..2004年5月,央视拍摄都江堰专题片,采访笔者,笔者在片中简述了李冰是古蜀国国王开明,二郎神是古蜀国的开山祖宗蚕丛王(纵目人)的观点.当年8月该片在

古今中外建置城市的一个必要前提是交通,在古代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电动车。。。。。,舟船便是常用快捷的交通工具了。成都曾多次出土3000多年前的船棺,说明那时成都己普遍行船。行船的前提是有河流湖海。成都本无自然河流,只是李冰在成都开凿了人工河二江之后,成都才有了河流。《史记。河渠书》说,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以行舟,有余则用溉浸”说明人工河的首要目的是交通,其次才是溉灌。2000年,成都金沙古蜀国文明遗址出土,该遗址和成都平原另一处古蜀国文明遗址三星堆一样,雄辩地证明了早在秦灭蜀之前,蜀国就是交通便利农产丰腴的天府。2005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以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原封不动地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年,以金沙遗址为基础的大型歌剧《金沙》进京演出,轰动全球。金沙的数千件金器、玉器青铜器牙雕、木器、陶器绘画漆器等图像令人叹服,令人照搬复制摹仿.

能创造那样灿烂文化的古蜀国人应当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水用吧?要吃饭必须种水稻,种水稻必须有灌渠,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成都平原上的灌渠,是在金沙文明时代就有,还是在一千多年后的‘秦昭王’末年才有?如果是后者,将无法解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定律。没有都江堰水利水利工程,则不可能有金沙文明和三星堆文明

假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真的如应劭所说,是秦灭蜀之后60多年,才由秦昭王派人来蜀修建,那么,从秦昭末年上溯到周代、商代、夏代,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人民都不吃大米饭,不种水稻,不穿衣裳,不种桑柘,不行舟楫,不运商品,而要饿着肚子,光着身子苦盼两千年后由几千里外的秦国的昭王派出救世主来修建都江堰,来开拓天府?

事实上,天府早在秦昭王之前很久就存在,司马错在劝秦惠王灭蜀时,就说蜀国是天府,,可以利用天府丰厚的物产财力,浮江伐楚,进而夺取天下。事实上,秦昭王27年(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因蜀攻楚黔中,拔之'、秦昭王30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些利用蜀国物资伐楚成功的前提是:蜀国必须是富饶的天府.而天府的形成,是都江堰带来的。所以说都江堰是早在秦灭蜀之前就存在着,都江堰不是秦堰,而是创造了辉煌的金沙古蜀文明、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古蜀国本土人民修的蜀堰。按应劭说法,则司马错、张若浮江伐楚时,成都还没有二江,没有都江堰,秦军拿什么浮江?难道战船在陆地行走吗?能创造出金沙太阳神鸟金箔艺术的古蜀国人民,要穿衣裳吧?制衣要栽桑养蚕吧?而栽桑养蚕的发明人,正是古蜀国人。蜀字象形,象一条夸张目(眼睛)的蚕虫,古蜀国开国之王蚕丛王,正是古蜀国先民图腾崇拜的对象。黄帝为什么要娶古蜀国的嫘祖为正妻呢?因为古蜀国人善于种桑养蚕。缫丝织帛。古代成都又叫锦城,即缘于此。

那么,为啥应劭以志怪小说形式出现的‘秦堰说’能掩蓋《史记》将都江堰开凿时代放在夏禹之后,春秋之前的正确表述呢?因为《史记〉严肃,一丝不苟,因为‘秦堰说’裹着花稍的糖衣。古人云:‘言之无文,其行不远’,在文肓众多的古代中国,大多数人不能通过读史书获得历史知识,只能口耳相传。一个说法,要流传广泛,流传长久,必须有文彩有离奇、有世俗味儿。笔者2005年游镇江,问当地人辛弃疾〈北固亭怀古〉写的北固山在哪,路人皆不知,我改问甘露寺在哪,行人都知道,其实甘露寺就在北固山,因有皇叔招亲,龙凤呈祥的传奇色彩,所以一般人都知道。笔者在都江堰问行人,知不知道清朝主持维修都江堰的官员丁宝祯,行人都不知。笔者改问宫保鸡丁,行人都知道。其实丁宝祯就是丁宫保,

〈史记〉的正规严肃的记载,被“秦堰说”掩盖,正是民间追求传奇世俗心理起了一定作用。 〈史记。河渠书〉是第一个记载都江堰的,它将开凿都江堰放在夏禹之后,西门豹治水(前440年)之前,该书说:'于蜀,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话无离奇.,无怪力乱神,很雅训。我们再看晚于 300多年的应劭,是怎样将'秦堰说'裹在离奇古怪的情节中,以吸引受众的:

“秦昭王遣李冰为蜀郡太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江水有神,岁取童女二人以为妇,不然为水灾.主者白:出钱百万以为聘.冰曰:不须,吾自有女.到时装饰其女,与以沈江水.径至神祠上.神坐,举酒酹曰:今得傅九族,江君大神当现尊颜相进酒,冰先投杯,但澹澹不耗.冰历声曰:“江君相轻,当相伐耳!”拔剑忽然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属曰:“吾斗疲极,当相助也。若欲知我,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薄乃射杀北面者,江神遂死。

上述情节显然是抄袭春秋时西门豹治邺时与河伯娶妇迷信活动斗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不可信之处:一是太守主薄都是汉以后官名,战国无此二官名;第二,人不可能变牛,;第三江中并无江神;第四,把人神化;第五,从〈史记〉看,冰凿离堆穿二江在商周时代,而不是战国末年的秦昭王时代。

可是,虚假的东西因有花稍诱人的外衣,因而以假乱真,正如前人所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婢女,应劭为什么要抬出秦昭王?因为秦昭王时代是秦国军事胜利最多的时代,是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武功基础的时代。再则,秦昭王在位时间长达56年,有空可钻,第三,应劭崇尚武力,崇拜铁血人物,在黄巾起义中,更幻想有秦昭王式的铁腕人物下凡,稳定社会和政权。“成者为王败者贼”,秦灭蜀,秦是成者,蜀是败者,败者吃亏被埋没,被掠美。

为了恢复历史真象,我们不妨把编年体的〈〈史记。河渠书〉(不是〈〈史记。秦本纪〉〉)抄录如下:

1段-----“夏书曰:禹抑洪水。。。。。。

2段----自是之后,。。。。。。于蜀,蜀守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3段----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

4段----而韩。。。。。。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抵瓠口为渠,。。。。。。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这段140多字,出现6个秦字,它详细记载了秦修郑国渠其中秦王的态度言行及郑国的对话等,详尽而生动)

5段----汉兴三十九年,孝文时河决酸枣。。。。。。

6段----其后四十有余年。。。。。。

7段----是时郑当时为大农。。。。。。

8段----其后河东守番系言。。。。。。

9段----其后有人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

10段----其后庄熊罴言。。。。。。

11段----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

12段----天子既临河决。。。。。。

13段----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深刻了解秦昭王,在〈〈史记〉〉中用几千字描写秦昭王的司马迁,不可能在秦昭王修都江堰这种大事上只字不提。细读〈〈史记〉〉,可知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的时代,决不可能是与秦修郑国渠同时的秦昭王——秦始皇时代,而是比郑国渠早千多年的商代,比成都金沙文明遗址所反映的年代还要早些,与蜀地故老传说中的凿玉垒山,凿江沱的鳖灵王(古蜀国开明王朝的第一代蜀王,又称开明)相对照,鳖灵即冰,冰即鳖灵。

李冰身份由古蜀国国王被打扮为战国末年秦昭王的太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东汉末年桓灵时代的黑暗腐败,谶纬迷信,造神成风,卖官鬻爵,谎言充斥,宦官专政。。。。。为官者打胡乱说,信口雌黄比比皆是,形成社会风气习惯性撒谎。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与臣每论及此,未尝不叹息于桓灵也!’叹息什么?叹息小人当道,谎言成风。应劭作为灵帝时升官的官员,当然难避说谎的嫌疑。事实上,应劭首倡的秦堰说,就是一个千古的大谎言。

关于‘蜀守’的守字,应作为诸候王讲。〈〈史记〉〉中,守有至少两种不同含义。守作何解释,要看守所处的不同时空。据司马迁自序,司马迁的祖先在周朝时,是程国守(诸侯王)后来,‘失其守而为司马氏’,说’诸候为天子守土,故称守.’〈〈吕氏春秋。君守〉〉中的守字,也当诸候国君讲。夏、商、周三代,天子巡视诸候,叫巡守。‘‘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国语。鲁语下〉〉:’社稷之守者为公候,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将李冰排在商周时代,当然只能是古蜀国诸侯王.另据载:周赧王元年,(前314年)’秦惠王以张若为蜀国守.’其时,秦灭蜀才2年,还未设郡,故张若为蜀国守,即蜀国最高长官.比蜀国守张若早千多年的蜀守冰,只能是蜀国守,即蜀国国王..作为东晋的地方史志远离中央政权'不必避讳国字,而处于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强化的时代,处于汉武帝用兵西南夷,平乱西南夷的时代,作为官方史官司马迁,只能避讳在西南出现国中之国,忌讳写出’蜀国守’字眼

.这就是司马迁将’蜀国守冰’省写为’蜀守冰’的原因.

上一篇:华兹华斯诗歌范文 下一篇:春节联欢晚会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