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漫步范文

时间:2023-11-17 21:54:03

诗人漫步篇1

人们习惯于将“逍遥学派”(Peripatetiker)与亚里士多德及其弟子联系在一起,但真正的开创者乃是苏格拉底。他边走边说,思达天人之际,言及上下千年,道说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吟咏博地凡夫的悲欢离合。

《斐德若篇》中的苏格拉底,被塑造成了一个唯美的浪子。炎炎夏日,苏格拉底出城漫游,巧遇斐德若,于是二人同行,漫步在易丽苏河畔。一场关于神话、、书写、知识、记忆以及修身的对话在如斯美景之中展开。

斐德若发问:传说中的风神残暴地掠走了美丽的俄瑞提亚公主,这是真的吗?苏格拉底诡秘一笑,那些智者早就解释了,没有风神,只有自然的北风,美丽的公主被卷走了。恰恰就是这些自作聪明的智者,自以为是地去解释神话,用所谓的理智去驱逐怪力乱神,可是并不晓得,他们对自己一无所知。智慧的开端,乃是自知无知。

可是,如何认识自己呢?苏格拉底喜欢“二人同行”,以他人为对话伙伴,也就是以人为镜像而知自己之得失。即便没有伙伴,也要假设二人同行,边走边说,让心灵在静默之中对话,顿悟心中的道德律则。《会饮篇》中的苏格拉底,漫游到了悲剧诗人聚会之所,与悲剧诗人、喜剧诗人、修辞学家、智者一起赞美爱神,祈祷爱神。

苏格拉底的灵魂在对话之中,自己唤醒了记忆深处曼提亚女祭司第俄提玛的教诲。在古灵精怪之人的引领下,苏格拉底再引领对话伙伴和后世读者作灵魂漫游,沿着“美的阶梯”,历经身体之美、制度之美、风俗之美、学问之美,最后上达“美本身”的灵境。

古代贤哲身影淡化,逍遥漫步者稀,而追名逐利者众。坚守自我认知的现代人,自然就是“轴心时代”贤哲的传人。没有目的地的漫游,乃是思想自由的隐喻,以及通过自由思想实现自我认知的象征喻说。奋力回归自然的卢梭,将漫游建构为一种诗学、一种政治学。

追随卢梭漫游,我们直逼社会契约之前、人类共同体之前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当然是一种极限的假设,人为预设的一种神话境界。这种极限构想之目的,在于征服一种苍苍莽莽的“实在绝对主义”,及其经纬天地的神秘强权。做梦就是漫游,漫游就是肉身四处闲逛,思想背叛理智,表达偏离主旨,将诗兴逸韵注入到肉体寄寓的空间,将空间之中的一切都转化为“诗意的代码”。随后的浪漫诗人将这种“诗意的代码”体系化,使之臻于至境,一种诗性的哲学模式于焉呈现,成为现代诗风的典范形式。众多诗人、画家、作家在荒凉的山崖、幽暗的森林、广漠的海滨以及星夜的草地上踯躅独行,徜徉在自然风光之中,做梦与叹息,边走边唱,且对时间的流逝充满了敏感。与古代希腊诗人和哲人为友,浪漫诗人在失落的梦幻之中安置自己对幸福的渴望。

也许,正是因为人能够漫游,人类才有无限可完善性。人类的无限可完善性,乃是浪漫主义诗人最为坚实的信仰之一。所以,诗人席勒感伤于希腊群神式微、圆满人性的破碎以及古典梦幻的破灭,呼吁现代人通过审美教育来养育“敏感的自然之友”,遁迹孤寂蛮荒而拒绝伤风败俗,“将静谧的自然幸福树立为远景目标”。

1795年,席勒挥笔写成哀歌《散步》,颠覆卢梭的孤独散步者形象,将哀怨的做梦者改造为快乐的漫游人。诗人祝福群山、太阳、苏醒的原野、平静的蓝天,而把漫游者置放在画面的中心,使之成为“风景的主体”,自然则成为被静观的对象。漫游者走过原野,穿越群山和森林,散步在丰饶的河岸、整齐的田畦,经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走进村庄,进入疏离茅舍,最后抵达巍然壮观的城市。

诗人漫步篇2

关键词:教育;诗意;诗人气质;文化内涵;浪漫情怀

有人说“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师把生活中富有诗意的阳光播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自己也从容优雅地行走在简单纯净的大地上,云淡风轻。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更多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琐碎、是枯燥、是无奈、是烦恼、是倦怠。面对尘世的喧嚣,我们很难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充盈,表面清高内心却疯狂地超越着正常的生活轨道,向着畸形的方向靠近,急躁、冒进、彷徨、有时甚至是抱怨和牢骚。拂去心灵的尘埃和浮沫,我们内心深处其实是向往那种生机勃勃、清新明媚、浪漫潇洒的诗一般的事业的。

的确,教育之所以高尚,是因为触摸的是诗一样的文字,谱写的是诗意的清泉的乐章。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教育需要诗意,语文更需要诗意。

语文本身就是诗意的,它星辰雨露、风花雪月、沧海群山、碧空彩云、人生百态、酸甜苦辣。有李白恣肆徜徉的山川大河,有杜甫牵肠挂肚的时代变迁,也有司马迁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有东坡俊朗豪迈的热情奔放,有易安多愁善感的沉静细腻,也有周树人嬉笑怒骂的犀利泼辣;有三国战争的波澜壮阔,有水浒人物的赤胆忠义,也有神魔鬼怪的奇幻迷离。流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诗意的情怀,怎么能在碧波荡漾的海洋倜傥地驾驭语文教学这叶扁舟?

诗意语文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呈现一种审美的抒情的境界,追求一种悠然而有余韵的优美和精致。无论是教师的服饰、仪态、语言,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情感表达,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的细节都力求充满诗之意、诗之境、诗之韵,同时还要有情动于中、声形于外的铿锵诵读,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领悟汉语,去欣赏春花秋月,去感受真善美丑。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这种诗意弥漫到课堂上,还要把它播撒进学生的心灵中,让孩子们的心灵因充满幻想而变得诗意盎然,让他们在精神享受的过程中,为他们的精神生命奠基。

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洋溢着诗意的浪漫飘逸和优雅高贵。

在与语文牵手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尝试对诗意语文教学的追求。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一次次创设清新脱俗的舞台,与孩子们一起漫步在芬芳的文字天地,与孩子们嬉戏在迷人的文山书海,与孩子们沉醉在浪漫的想象世界,与他们一起去经历,去想象,去感悟,总能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清雅的诗人气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说过“诗人是令人敬慕的。其实,教师也在用心血写诗,而且写着人们关注的明天的诗――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就是要让这种由墨香浸润的“气华”转而沉淀成一种诗意的气质,一种诗意的魅力,让学生在无形之种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以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效。语文教学其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人格,一种崇高的灵魂,一种灵性的挥洒。缺少这种诗意的引领,语文教学只能是空壳!教师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他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都能透露出其诗性的文化气质,都能打动学生的心坎,都能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

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能写出富有诗意的文章,内容缤纷精彩,语言行云流水,情感激情飞扬。把每一片落叶,每一片飞花,每一丝情愫都凝化成诗意的存在。也许不一定华丽,但一定隽永;不一定深奥,但一定深刻;不一定炫目,但一定震撼,学生怎能不在这诗意的甘露浇灌之下如沐春风?诗意的语文老师,应该有诗情画意的课堂语言,有时如和风细雨,有时似惊涛骇浪;有时如春花秋月,有时似高山流水;有时如大江东去,有时似涓涓细流。这样的语文课堂,怎能不令学生激情飞扬,兴趣盎然。

诗意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有充满诗意的浪漫情怀。浪漫的语文,呼唤浪漫的情怀。语文,从古远走来,从蛮荒走来,从我们祖先浪漫的心灵中走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将古人的浪漫情怀推向了极致。一个有浪漫情怀的人,才能像屈原一样痴迷执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个有浪漫情怀的人,才能像李白一样想象雄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有浪漫情怀的人,才能像范仲淹一样进退洒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充盈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语文老师如果没有飘逸的浪漫情怀如何能把这诗意的语文天地演绎的缤纷绚烂?

诗人漫步篇3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继承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离不开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积淀,正因为有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有力支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才实现了继承与超越。古典主义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根植土壤,其在主题思想与体裁、题材及技巧上都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的精髓部分,因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

一、主题思想和体裁的继承

主体性的体现、主观情感的表达、想象性思维的发挥,这些都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者所重视的三大元素,而这些元素通常都是凝聚成文本主题思想的关键部分,于是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主题思想纷纷达到了一定的理性程度及文学高度,但这些都离不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题思想上对古典主义的充分继承。无论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还是一首古典主义的诗歌作品,其都是创作者心灵、情感与体验的表达,融入了创作者理性的主题思想,因而读者才能从诗歌作品中感受到其所特有的审美魅力。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作品《西风颂》中,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在诗歌体裁上继承了古典主义,而且还将古典主义的理性创作思想运用在诗歌创作当中,于是乎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备受广大读者喜爱。在创作中,雪莱虽然继承了古典主义诗歌的十四行诗体裁,但是为了突出其诗歌中的理性主题思想,雪莱对十四行诗体裁进行了重新创造,具体表现在采用三行诗的结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跨行诗与跨段诗的手法,还巧妙互换十四行诗与三连韵诗的位置。因而,《西风颂》这首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在体裁上就具有了一种恢宏的气势,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创新,这与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具备理性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因为只有诗人雪莱在诗歌创作中充分植入理性思想,这样才能驾驭整首诗歌在体裁上的重新创造,从而确保诗歌作品的浪漫独特性与主题思想内涵的深远性。

二、题材和技巧的继承

由于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主题内涵、主题意识的表达需要通过作品题材与内容才能得以被读者感知,因而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在对作品的题材与内容选取上十分用心,这一点在古典主义文学创作中同样备受作家们的重视,所以足以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在题材选取上对古典主义文学的继承性。当然,选取具有现实意义、针对性的题材与内容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来说十分重要,但作家们借鉴与运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将讽刺技巧、比喻技巧、幽默技巧等运用到浪漫主义诗歌作品当中,能够进一步升华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文学意蕴,从而更好地传达浪漫主义文学作家的创作思想及情感。

在选取题材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大多都会选择那些极具表明自身主题思想与主题意识的题材,包括社会中统治者的残暴一面,从而传递出作家们对社会的关注,对民众的文学关怀,对一切残酷、阴暗现实的辛辣批判。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布莱克、拜伦等,这些诗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都具有古典主义的影子,在作品题材与技巧上借鉴及继承了古典主义;雪莱的《麦布女王》、布莱克的《经验之歌》、拜伦的《唐璜》等,这些优美的浪漫主义诗歌作品都传达了诗人们对黑暗社会与残暴统治者的批判,寄寓了诗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济慈的诗歌《赫坡里昂》中,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则借用古典主义幽默写作技巧在诗歌中传达他对英国民众的文学性关怀。

结语:综上分析,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古典主义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不同时期的文学都是在相互继承与相互超越中实现发展的,对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同样适应。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是建立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对古典主义文学进行了充分的借鉴与继承,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作家们对古典主义主题思想、体裁选用、题材选取、技巧运用的明显继承性。不可否认,古典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力,正因为有着古典主义文学的积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继承其精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超越,进而推动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不断完善及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莎烈.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古典主义的继承与超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84-86.

[2]田春,孙辉.论康德艺术观的古典主义倾向[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3):21-24.

作者简介:

崔伟丽(1977年―),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石家庄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教学。

诗人漫步篇4

>> 诗意栖居的家园 心怀浪漫,诗意栖居 “美丽融侨・幸福家园” 湿地 人类的诗意家园 浪漫的诗意人生美学 诗词教学的浪漫“诗意” 在语言家园里诗意栖居 腹有诗书,回归诗意家园 2008秋冬Etro演绎诗意浪漫 浪漫的爵士 诗意的华彩 诗意现实中的浪漫意象 讲述浪漫故事,抒发诗意情怀 诗意的浪漫与清醒的深刻 东方暴力美学的浪漫诗意 米拉公寓 打包浪漫的神奇家园 探寻大学生诗意栖居之精神家园 在诗意的阅读中构建心灵的家园 诗意的文化殿堂 成长的精神家园 “立美教育”筑造诗意精神家园 让综合性学习内容充满诗意与浪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诗意东侨 浪漫家园 诗意东侨 浪漫家园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宜居城市 陈言波 摄

梦幻东湖 水鸟之家

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福建省三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之一。

蔚蓝的东湖,如平和冲淡的心,又像镶嵌在城市中的蓝宝石。3800亩的湖泊,倒映着东侨美好的希冀,承载着水鸟美妙的生活。

晴朗的日子,阳光碎落一湖,走在沿湖栈道之上,常常可见白鹭的踪影。它们时而飘忽若神,凌波微步;时而驻足凝神,思考鸟生;时而扑翅互博,你追我逐。

除了白鹭之外,东湖中还栖息着上百种鸟类。苍鹭、鸬鹚、红嘴鸥、反嘴鹬、红喉歌鸲……它们有的在东湖定居,有的只是暂时迁徙途经。不论是定居者,还是过客,它们或灵动或静美的身影,都丰富了摄影家的作品,装点了城市的风景。

现代都市 昼夜如

晴朗日子,城市尚未睁开睡眼,万丈霞光已在天空中垒起五彩山峦。霞光之下,一排排兼具现代气息与闽东特色的高楼,亦是东侨浪漫的风景。林立的高楼,犹如一个又一个伟岸的巨人,撑起一片繁荣的天地。一扇又一扇玻璃窗反射着光芒,璀璨、夺目。

夜幕降临,辽阔的天空是幽幽的蓝,厚厚的云彩也成了蓝莓色的棉花糖。远山的轮廓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林立的高楼、延绵的道路都闪耀着糖果的色彩。那一片是薄荷糖的绿,那一片草莓糖的红,那一片是麦芽糖的黄,那一片桑葚糖的紫……五光十色落进了湖水之中,糖果融化了,水光摇曳着夜的甜美与温柔,流动的空气中似乎都是清甜的滋味。 东侨新姿 杨光 摄

新城古诗 流光往事

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东侨一直不忘保留一片悠然的诗意。

位于北部新区的西陂塘公园,正是这片天地诗意的见证。昔日陆游出任宁德县主簿,县衙公务不多时,陆游便出去溜达,用一双浸润着诗意的眼睛,赏尽了宁德的乡野风情。“霁色清和日已长,纶巾萧散意差强。飞飞鸥鹭陂塘绿,郁郁桑麻风露香。”陂塘之中,水波盈盈,绚烂多姿,陂塘之畔,芳草萋萋,飞鸟悠游。

时光如水,沧海桑田。古朴的情愫,终于遇见了现代的情怀。如今的西陂塘周边已成为东侨产城融合的北部新区。新能源千亿产业集群等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在此落户。

今日的东侨,是宁德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平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同的面貌。

倘若大诗人陆游穿梭时空,窥见当下的东侨,不知会有何感叹?

诗人漫步篇5

【关键词】李白 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社会原因

The rainbow of times

------Brief analysis of the social reason of the formation of Li Bai’s active romantic poem style

Li Zhiguo

【Abstract】The biggest character of the poems, written by Li Po, is the romanticism.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about the style just from his works, we should put him in the big social environment, the royal Tang Dynasty to analyze the forming reason off his romantic style. First, the flourishing sign in the society of Tang Dynasty is the base on which he got great achievement and the romantic style existed. Second, the culture achievement that Tang Dynasty has had is the pabulum that his romantic style has drawn. Third, that he is edified and affected by Confucianism, Taoistic idea and chivalrous idea has advanced the formation of his special style.

【Keywords】Li Bai Active romantic poem style Social reason

在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队伍中,李白可谓是独树一帜。他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纵横驰骋、腾挪变幻,展现出一往无前的吸收与创造,也诠释出他一生中存在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现实的痛恨等。于是,他开创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浪漫主义。如果只从他的作品中去了解其风格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将李白放在盛唐这一大的社会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首先,唐朝社会全面繁荣的盛唐气象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存在和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

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最强盛的王朝,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定的时代孕育着特定的风气。政治上的开明、文化上的兼容并包性,使得大唐帝国逐步形成并孕育着一种乐观自信与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

李白就是生活在这个文化交流与交融的伟大时代。当时的文化氛围,正是他得以成长的沃土。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

其次,唐代已有的的文学成就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诗风汲取的营养。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域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心理和气质上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促使了盛唐诗人对新生事物、气象的追求。

李白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已有文学成就李白都是兼收并包、广为接纳,并加以批判地继承,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吸取不尽的给养。因而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气回荡着,反映出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其三、李白所受儒、道、侠思想的熏陶与影响促进了他独特风格的最终形成。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目标的基石。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李白也深受道家“无为”、“无用”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代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力量。

诗人漫步篇6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起承转合;四格漫画;融合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从上古歌谣、《诗经》、《楚辞》发源,历经汉魏六朝的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即使是元明清时期,亦颇有佳作传世。其所描述的内容涉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离情别绪、伤春怨秋、吊古讽今等方方面面,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精神,体现出不可或缺的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典诗词对于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本文拟从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的起承转合出发,探讨其与四格漫画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方式。

一、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古典诗歌章法结构上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讲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特点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起承转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结构章法之一。这种结构章法并非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意为之,而是后代研究者在广泛研究前代诗人的创作后的理论总结。从先秦开始,各个时代各种体式的诗歌中都有应用。正如傅若金《诗法正论》云:“以绝句言之,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律诗第一联是起,第二联是承,第三联是转,第四联是合。古诗长律亦以此法求之。《三百篇》如《周南・关睢》则以第一章为起承,第二章为转,第三章为合。《葛覃》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第四章为合。《卷耳》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第三为承,第四为转合。《湍尽贰扼斯》《桃夭》《兔D》《]q》《汉广》,则每章四句自为起承转合。《汝坟》则以第一章为起,第二章为承,第三章为转合。《麟趾》每章则以第一句为起承,第二句为转合。”(傅若金 9-11)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律诗绝句中使用起承转合是常见的,就是在《诗经》中,也有起承转合的使用。

简单讲,起指起句,一般讲究开门见山,直接扣题;承,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伸深化,要从容;转,转句,要变化,既是结构上的转折,也是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合,合笔,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讲究渊深隽永,作为情感和主旨的聚焦之处,结句一定要浑然圆融,婉曲蕴藉,戒言尽意穷,索然无味。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所云“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即是此意。

而四格漫画,顾名思义,就是以四个画面分格来完成一个小故事或一个创意点子的表现形式。四个画面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非常相似。四格漫画的特点有三:短小精悍;简单有趣;轻松随意。也就是说它更着重的是点子创意,画面不需很复杂,角色也不要太多,对白精简,让人容易轻松阅读。

要使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变成可能,重要的是将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与四格漫画所讲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对应起来。王昌龄《出塞》是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诗歌的内涵极为丰富深厚。作为一首绝句,按照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可做分析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起),万里长征人未还(承)。但使龙城飞将在(转),不教胡马度阴山(合)。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起,是开端。这一句起得非常高妙,以明月照边关代称战争,以具有特定含义的时间名词秦、汉,将眼光投向深远的历史中。“万里长征人未还”是承,是发展。在深远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战争的最主要的要素还是人。因此承句是对于起句的延伸深化。起承两句,塑造了具有历史厚度和空间广度的群像,这一群像的震撼力非常强大。如何用四格漫画表现这种比较抽象的开端和发展,值得深思。

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两组四格漫画据此诗而来。起承两句的画面分别如下:

图一两格包含起承二句之意,第一格忠实地画出了明月照边关的意象,画面非常精美,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战争的表现过于含蓄;第二格是一个特写,撷取千千万万远征之人遗留在后方的妻子儿女间的对话来表现承句之意,尤其突出了妻子含泪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不足之处在于概括力,诗歌所呈现出的群像的震撼力没有得以表现。

反观图二,第一格画面中,既有明月照边关的意象表达,也有战争的必须要素战士奋战且死伤遍野的画面,这一画面所交代的内涵与原诗之意非常吻合,且对于原诗句是有具体诠释的。

图二之二,更有震撼力,一排排荷戟带刀的征人正前仆后继奔赴前线,毋须多言,那种视死如归义无反顾自然蕴含其中。战争的义与不义不是他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至于生死也不是他们所能掌控的,他们只需在战争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即可。这一格与图一的第二格堪互为表里。这是表,那一幅是里。结合起来看,所揭示的内容有更丰富有力。

起承两句渲染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的残酷性已经到达极致,“但使龙城飞将在”是转,这一转,是面对无望的战争找寻仅存的希望,既然鹫不可避免,那么但愿有良将守边,可使百姓免于水深火热。“不教胡马度阴山”即是此意,这是合笔,是结句。但转合两句,却也有另一层含义:“龙城飞将”自是良将,但古往今来也屈指可数;大多数的战争中却是视士兵生命如草芥的庸才。这两组四格漫画中,对这两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图三两格中,第三格是一个伟岸的背影,便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画面简洁有力,将军的坚毅果敢可视可感。第四格是将士拼杀卫国的身影,画面中规中矩,但对于主题的表达稍有欠缺。窃以为,第四格有平和安详的要素为佳。

图四之一,其中身着红色披风的将军,并非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而是泛指历朝历代战争中数不胜数贪功冒进的庸才。披风的鲜红喻指的正是:将军的赫赫战功,是多少士兵的鲜血染红的。可知画作者对于此诗的解读有进一步深化:能体会到本诗所要表达的对于战争的谴责更多于对于忠臣良将的思慕。这一幅与图三第三格亦可互为表里:此为里,是对原诗翻出一层的理解;彼为表,是对于原诗的忠实表现。合而读之,此诗境界可全然而出。

图四之二,画面中持戈背面的是侵入的胡马,正面的那个虚化的形象则是“龙城飞将”的具象化,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画面的优点在于,在那个虚化的“龙城飞将”的身后,是得以保全性命的士兵与士兵们身后可以安居乐业的百姓。这个画面背后的蕴含令人赞叹。

这两组漫画作品,各有优劣,可反复斟酌补足之。通过这种实践分析,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适合用四格漫画来表达。

二、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有其势在必行的必要性。原因有二:

(一)中国古典诗歌在新时代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

1.偏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是确定的,有一些作品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其长久以来的传播过程中,纸媒几乎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在新媒体已经遍地开花的时代,其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时代差异造成的文字阅读障碍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和传播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字――文言文。文言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高度的凝练性,寥寥数字即可表达十分丰富的内容。随着时展,语言更新的速度也日新月异,许多内涵丰富的文言文逐渐变得艰涩深奥,难以读懂。而这种阅读障碍的产生,必然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造成极大的困境。

3.新媒体时代各种新媒介的冲击

新媒体环境下阅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少人已经习惯于将手机作为最重要的阅读媒介。手机阅读有着非常卓越的优越性,这是事实:一来,手机的普及性使得阅读这件事情变得门槛很低且非常方便。网络上的电子图书,一般来讲价格便宜购买方便。不用抱着厚厚的沉重的书本,一部手机就可以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作品装进去,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二来,各种读书类的APP,更使得这种阅读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这,对于传统的阅读和传播方式产生的巨大冲击不难想象。如何在将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也纳入到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体系中,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4.网络流行的各种恶搞行为所导致的对于传统文化包括古典诗词的误读

曾经风靡一时的“杜甫很忙”风潮,将中学语文课本中诗圣杜甫的一幅画像当成了恶搞的对象。有论者说此举可以舒缓各种压力,还可以开拓思维,不必过于紧张,但是作为天天与青年学生打交道的教育者,却深深知道,这样的风潮对于诗圣杜甫及其作品在学生中的普及并无任何作用。在我播放了“杜甫很忙”的视频后问学生,是否知道杜甫是何许人也,代表作品有哪些,学生照旧不甚了了。

网络上还有一个流行的段子:“唐诗基本可以总结为: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送别满基情。宋词基本可以总结为: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上宫中愁。剩女宅家里,萝莉嫁王侯,名媛丈夫死得早,MM在青楼。”这样的总结,究竟有何益处?对于了解唐诗宋词的人,自然知道其中的某些话或许有些许的道理,可大部分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对于不了解唐诗宋词的人,对堪称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两颗明珠的唐诗宋词会误解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还会有人对这样的作品产生兴趣,探究阅读吗?

在笔者任教的课堂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次讲汤显祖的《牡丹亭》,请学生谈谈对于其中人物的看法。有学生提到,《牡丹亭》其实就是讲柳梦梅这个潘咳绾文嫦最后终于娶了杜丽娘这个白富美的故事。不能不说,学生的说法有趣又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帮助理解则可,若是出现在书面文字中,不免又减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悠长韵味。

综上所述,陷入困境的中国古典诗歌传播必须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寻找更多的传播途径,使其传播效果最优化,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便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二者融合可以促进四格漫画内容的丰富和更新,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对于四格漫画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丰富和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而且为了配合中国古典诗歌这个特殊的内容,其表现手法也会有相应的发展。

一般而言,四格漫画在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是强调叙事,以短短四格涵盖了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情节转折及幽默的结局。而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等等,其融入,必然会导致其内容的拓展以及表现手法的发展。

三、融合方式初探

在二者具体的融合过程中,要学会用现代生活情景演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桥段,巧妙嫁接或引用当今的一些热点事件、词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四格漫画感兴趣。在保证四格漫画的基本格式的前提下,内容、形式、风格等都可以灵活多变,最终归结到“感染力”上。要吸引读者看下去,作品必须有亮点,或者叙事好、或者构图设计好、或者创意好、或者画面好、或者搞笑有趣味,或者发人深省等等。与此相反,平铺直叙,过于书面、说教则不可能有生命力。

(一)根据诗歌侧重点不同,采用适合的方式

1.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诗词,重在内容的讲述,在进行四格漫画创作是可以改编,向趣味性方向发展,在情节安排创新上可以大胆一些,情节和表现形式只是一个载体,把故事中要传达的道理讲明白就行。哪怕用现代人生活情境和事件去演绎故事都可以,只要能准确生动的传达出诗词故事内涵就可以了。

2.对于“情感性”较强的诗词表现,通常注意处理两个极端:

其一是覆和破坏,有恶搞的意图,反传统观念,有寓教于乐的意思。不过这个“度”很难把握,容易造成恶俗现象,扭曲愿意,失去文化传播的意义和价值。

其二是深挖故事内在的情感,走情感路线。抒情,唯美是很好的表现形式,尽量用情感唤起读者的心理认同,使之产生共鸣。日韩 漫画风格很具代表,用绘本漫画表现手法效果会很不错。对白(独白)可以通俗易懂一些,要真切,有发自内心想说的话的情感状态。

3.对于“意境性”很强的诗词,可以参考中国古代诗画名作,会有很大启发,这里是通过四格漫画创作把虚幻的意象转成具象的图景。这里难度最大,需要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美,把自己体会的虚幻的意境表现出来,用插画的形式表现可能更能感染人。

4.对于注重“吟唱”诗词,要尽量保留诗句原貌,这类诗词中大量的经典诗句是需要原文朗诵、吟唱才能体会其意义和价值,不能强行的改编,会很大损伤诗词的原文学意味。建议尽量保留诗词原貌,直接配图,能准确客观表现诗词的原意就行,只做书籍插图 配置,起到辅助认识的作用即可。

(二)构建系列作品

在进行足够的练习、自由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作系列作品。前期的联系和自由创作可以为后期的系列作品创作提供参考、积累素材甚至是后续的模板。然后统一角色、统一风格,分期推出系列作品。

总之,中国古典诗歌与四格漫画的融合是双赢的,既可以很好地传播中国古典诗歌,又可以更新四格漫画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意义重大。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为引玉之砖,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傅若金:《诗法正论》.国家图书馆藏明代胡氏文会堂刻本.

[2]何文焕编:《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3]毛翰.诗歌押韵与起承转合.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第16卷第1期80-82.

[4]吴正岚.宋代诗歌章法理论与和“起承转合”的形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40(2):114-120.

[5]黄强.论起承转合[J].晋阳学刊2010(3):124-129.

诗人漫步篇7

【关键词】浪漫主义;生态批评;英国文学

一、生态批评的概念

生态批评主义是一种全新审视文学的视角,它是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以来,地球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而形成的“拯救型”产物。生态批评主义是站在对自然和生命尊崇的立场上,对文学作品中作者对自然的表现进行鉴赏与批判,具体的说,生态批评主义源于人类自身对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活动的一种反思,在文学作品中是以批判的视角看待文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崛起,达到了繁荣的时期,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柯勒律治、济慈等作家的经典作品加以研究,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视角探讨这一类文学中体现的意义。

二、浪漫主义经典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产物,到19世纪快速发展,是19世纪文学代表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浪漫主义文学最高出现于英国,英国涌现出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代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流派:1.消极浪漫主义,即代表作家大多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文学作品中较多的留恋过去,其代表人物有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人;2.积极浪漫主义,即代表作家大多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文学作品中较多的正视现实,并且批评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其代表人物有雪莱、济慈等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针对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中的代表各选一人,对其文学作品加以分析。

1.柯勒律治在消极浪漫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柯勒律治少年丧父,一生基本上是在贫穷病苦和鸦片的阴影中度过的。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其对于工业革命和城市文明比较厌恶,更加向往自然与农村生活,其代表经典文学作品《古舟子咏》就体现了这一点。《古舟子咏》讲述了一位老水手奇特的航行经历,在航行过程中,他遇到了冰雪、大雾,一只信天翁飞来指引他航行到了一个安全的地带,可是他却无故的将信天翁射杀,此后,海上无风无浪,船只无法航行,水手无处安生。后来,老水手每天都忏悔着这一切,于是在看到海蛇后涌起了对自然万物无尽的爱,正是他对自然的怜爱,天使出现救下了所有“死去”的水手。

在诗歌中,柯勒律治将信天翁比作自然界的保护神,如果人们不尊敬自然,那么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就会被打破,人们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互相伤害似的惩罚,对于自然和人类双方而言都是极其惨痛的。令人庆幸的是,诗歌的结尾,老水手对大自然充满了关爱与敬畏之心,而自然也会回馈给老水手真诚的对待,帮助人们的生活环境回到一切正规之中。

这首诗歌的价值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角度来说,较好的宣传了对自然的仁爱与赎罪思想,19世纪的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最大,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也对自然带来了持续的伤害,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必须唤起对自然的关爱才能促进人类生活的持续发展。

2.济慈在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济慈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擅长描绘自然景色的代表,在其代表性文章中,对自然的描绘都非常的华美,《秋颂》是其描绘自然篇幅较多的诗歌,其创作背景是在19世纪印尼特火山爆发之后,受火山爆发的影响,英国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天空几年都是灰暗的,直到三年后的秋季,英国的自然环境才从印尼特火山爆发中缓和过来。温润迷人的秋季来临,欣欣向荣的果实生长,这一切触发了济慈的内心情感。他在《秋颂》中描绘了一个安宁且和谐的秋景,在诗歌结尾,济慈感叹道:“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你也有你的音乐――”此时,何柳、飞虫、微风、蟋蟀、知更鸟、羊群、燕子等自然界的一切和谐共处,诗人无法不感叹这个秋季的来临,实在让自己流连忘返,不再一心期盼着春天的到来。

在诗歌中,诗人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万物,表明了济慈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表明了济慈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果不热爱自然,那么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是需要很长时间去愈合的,这也在侧面反映出诗人对于工业革命对自然带来破坏的忧思与不满,于是只能用完美的秋季之景映衬出工业革命给自然带来的满目疮痍。济慈作为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在诗歌结尾描绘的完美的秋景也极大程度上获得了读者内心的共鸣,使人们意识到了自然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三、结语

生态批评主义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作用是促进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关注与关爱,利用生态批评主义的视角对浪漫主义文学加以研究,能够促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变工业革命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无论是消极浪漫主义文学还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其只是在对生活的态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对自然的描绘中,都体现出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与关爱。在研究过程中,生态批评主义更加发挥其价值,读者进一步感知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文学作品也进一步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张剑.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12.03:123-133+160

[2]刘燕.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初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2:167-168

[3]惠玲.刍议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渗透[J]. 作家,2013.06:120-121

诗人漫步篇8

唐诗宋词自古就是中华文化经典。在万余首唐诗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抒发忧愁的诗,在多数宋词中也是这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挚友离别的忧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夫妻之间的深情忧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国家前景的担忧。千愁万怨凝结其中,组成一曲豪迈悲壮,铿锵有力的交响曲。读其则“黯然销魂”,思绪为之所牵。仕途被无情地否认,才华被世俗所冷落,这是大凡人所无法忍受的。但诗人词人们却顽强地支持下来,直到阴霾尽散,光明复返。这是诗人,词人坚毅的精神。

但是,浪漫主义在唐诗宋词中也佼佼不群,脱颖而出,另辟新途,与现实主义形成了诗词中的“绝代双骄”。人们在水深火热的社会中苟延残喘,自然而然地生成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想和追求。大凡诗人寄情山水自然,悠然自得,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如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牧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们把满腔柔情与赞颂都赋予了山水,同时也把自己的失意与忧愁全部发泄其中。风雨过后仍然是个男子汉,贵在能摔倒就爬起,不屈不挠,行事无愧于心。其实,浪漫背后深藏的是无尽的忧愁,伤恨,苦恼。

浪漫主义像一曲华丽的提琴曲,琴曲悠扬而悦耳动听,若听其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心情舒畅,思绪纷扬。这是盛夏樱花里的浪漫主义世界。在这里世界不在残酷,没有刀光血影的厮杀,只有母亲般的与温柔。

在漫长的诗海中,最能警醒世人的莫过于咏史诗。如杜牧的《泊秦淮》《赤壁》,杜甫的《蜀相》《秋兴》。诗人以史实告诉我们,必须摒弃旧念,开创新文学,不拘泥于古老文献的束缚。结果,一个辉煌的时代被开创,独具一格的唐诗出现。这是创新的力量,社会是慢慢走向进步的,新陈代谢是不可避免的。从最初《诗经》的四字句开创为五言,七言,乃至后来宋词的无规律,也成了进步之最。所以咏史诗的作用不仅在于促进社会进步,还在于警醒世人。

在遭遇挫折时,我们往往会想:天无绝人之路。若有同病相怜者,则会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遇琵琶女慨赋六百一十二言长诗,带序的《琵琶行》则是最好的例子。“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在琵琶女带泪哭诉中,白居易更是心牵肚肠,留泪挥毫写下千古名篇之一的《琵琶行》。可见,诗词歌赋大抵是作者有感而发,并非什么托假之辞。端的是作者的字字肺腑之言,一腔豪迈之情。

上一篇:短跑训练计划范文 下一篇: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