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汪国真范文

时间:2023-09-20 00:01:00

诗人汪国真篇1

汪国真在当代从诗人华丽转身成为书画家、作曲家,在诗歌、书画甚至还有音乐作曲等各个领域均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并创出自己风格和特色。他经常创作年轻诗歌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进步,因而被称作青春期诗人。汪国真的诗作尽是鸡汤语录体,但汪诗有适合的读者群,就是中高考的考生,这也是被称作青春期诗人的来源。汪国真是目前为止为数极少的单靠写诗就发家致富的诗人,仅正版诗集收入就上百万,他为诗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诗人的职业化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汪国真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人生的中后期,他的古诗词修养和书法造诣算不上多高,但都很像样。这对他的读者群及读者群的后代们的示范意义不容小觑。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诗人汪国真篇2

那是一个很闲暇的周末,我在家里休息,感觉无聊的时候,便上网浏览一下新闻,不料一则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著名诗人汪国真于2015年4月26日凌晨两点十分去世。这个消息犹如雾霾一般笼罩在我的心头,一种窒息一般的感觉向我袭来。我随手抓起手机给我相熟的文朋诗友打电话求证。我在记忆里快速搜寻着某某人和汪国真很熟,我蓦地想起了《中国国门时报》文化周刊主编、女作家华静出版的散文集《给心找个家》就是汪国真给题写的,于是我拨通了华静的手机,华静在电话那一端迟疑了几秒钟后语调很沉重地说:“汪国真老师的确走了。”汪老师真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去到遥远的天国,做一个人的远行。我14年前采访他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恍若就在昨天。

那是2000年的一个初夏,我刚到《金秋科苑》杂志(2001年改为《今日科苑》)做编辑、记者不久。有一次我给总编辑收拾办公室,无意中发现一张汪国真的名片,我大喜过望。汪国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有名气的诗人,我和那个时代的人们都很喜欢阅读他的诗歌,或多或少地得到过他的诗歌中包含的青春励志的精神哺育。当我流露出要采访汪国真的念头的时候,编辑部一位女同事极力支持我,当我想到这张名片是总编辑的,还是和他打个招呼为好。那时候总编辑不在编辑部,我打通电话说明了缘由。总编辑说:“汪国真是名人,不一定接受你的采访,你不妨一试。”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名片上的手机号码,电话那一端,传来一位中年男子温文尔雅的声音:“喂,您好!我是汪国真,请问您是哪一位?”我听到汪国真的回应后,立马感到热血沸腾,心里好像在说“啊!真的是汪国真呀,我听到汪国真的声音了!”我由于激动,说话都有点儿结巴起来:“您…您好…您是汪国真老师吗?”汪国真回答道:“我是汪国真!请问您是哪一位?”我接着说:“是这样的,汪老师,我是《金秋科苑》杂志的编辑、记者,我是陈家忠,想对您做一下采访,不知道您方便接受我对您的采访吗?”汪国真爽快地说“当然可以!您看什么时候?”我说:“那就在今天下午2点如何?”之后汪国真告诉我在民族饭店见面。

我如约而至,很快在民族饭店茶厅看到了静候我的汪国真,我走到他的面前说:“汪老师您好呀!我是《金秋科苑》杂志陈家忠记者。”他连忙起身,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微笑地看着我道:“陈记者,您长得很有精神呀!也很年轻!”他优雅地挥了挥手,示意我坐下,招呼我喝桔黄色的橙汁。他说:“您在电话里对我说,您很喜欢阅读我的诗歌,您说说看,能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哪几首?”我知道他是在考我呢,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可不能掉链子呀,不然专访就泡汤了呀。我立马说出他流传广泛的《热爱生命》、《山高路远》、《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等等,末了,我还背诵了他诸多诗篇中的名句,诸如“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诗人听后一脸灿烂起来了。我们的专访就是在这样以诗会友的高雅、轻松的情境中开始了。

我带了一本《金秋科苑》杂志给他,他很认真的翻看着,看罢把杂志放在桌子上,对我说:“您对我采访写成文章发在哪个栏目呀?”我说:“我们杂志有往事悠悠栏目。”“往事悠悠栏目好!”汪国真微笑地说。我从包里拿出早已拟好的采访提纲、笔记本和笔,逐一对诗人做了提问。他告诉我他的新诗在上个世纪90年代深受广大青年朋友的青睐,先后出版了《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等诗集。到了新千年之后,他和整个诗坛一样沉寂了。他在写新诗之余,搞了书法、作词和谱曲,那几年好多宾馆和旅游景区都有他的书法作品。当我询问他很敏感的话题一一“你成名后,一定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女士向你投来橄榄枝吧?”汪国真嘎然停止微笑,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说“这个我不能回答!”我们尴尬了一二分钟,都用嘴唇去吸允吸管中的橙汁。为了缓解尴尬的气氛,汪国真给我哼唱了由他作词和谱曲的新歌,他忽而慢慢用手掌敲打桌面,忽而闭着眼做陶醉状,时而欢快,时而低沉,优雅的歌声在茶厅弥漫着。午后的阳光飞洒在他的身上,我知道说起诗歌,诗人的心灵一定感到特别的愉悦。

我当然没有放弃求教他的机会,我从提包里取出我的手抄本诗集《起步集》,约收录我多年来创作的新诗100多首。他很认真地翻看着,一边看,一边说“您的诗歌比我的诗歌写得还好!”我不由得报以羞涩道:“汪老师,我哪里敢和你相提并论呀?您是老师,您多给予指教!”汪国真很真诚地说:“我说的是真的,你的新诗写得很有灵性和激情。”我看了一下手表,我们14时开始采访,时针不由得走到15:30分,我对他的采访提纲都提问完了,到了结束采访的时候了。我取出早已准备好的题词本,请他给我留下墨宝,他提笔写道:“山至高处人为峰。”临别的时候,我记得我还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抓紧把这篇专访写出来,并送给他审阅再发表在《金秋科苑》杂志上。后来我看了好几遍采访记录,并仔细回忆我采访他的点点滴滴,可是文思枯竭,无法下笔。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采访名人,在我的心目中,汪国真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我竭尽全力也无法去攀越,也只有仰望的份儿了。索性不再去写这篇专访,权且把那次采访当成一次诗歌的约会。后来再也没有联系过他,我只是偶尔从报刊或互联网上去追逐他的文学艺术行踪。

当14年后,我在互联网上得知诗人驾鹤西游的不幸的噩耗时候,我回忆起与诗人见面的情景,不由得心存内疚和不安,作为记者去采访被采访人必须要写文章并发表的,可是由于我的懒惰和任性,没有实现对诗人的承诺。当我得知诗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举办的消息时候,我对自己说,我要给诗人送最后一程。那天在八宝山殡仪馆东厅给诗人送最后一程的人约有两三千人,大家表情写满肃穆和凝重,依次排着长队,手捧一朵白色的菊花,我看见有好多人哭泣着。我环顾了他生前文朋诗友送给他的花圈,挽联也是非同一般,大多是采用诗人诗中的名句,如“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的儿子汪黄任在花圈上写“生命是自己的画板,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着色”。汪国真的妹妹汪玉华在花圈上写“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诗人安卧在白色的菊花丛中,人们分成一组6人分别向诗人的遗体三鞠躬。东山厅重复播放着诗人的音容笑貌的视频资料,屏幕上打出这样几个字眼“诗人没有离去,他只是换了一种活法……

诗人汪国真篇3

我原本以为寻找汪国真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可以通过他的工作单位找他,可以通过出版社找他,我没想到我错了。其实对于汪国真的了解仅限于诗,有关于他的个人资料可以说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工作,他这两年又没有什么新书出版,找出版社也无从下手。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还是见到了汪国真。

92年夏天,我曾经在西单的街头碰到过汪国真,那正是他从绚烂归于平淡的开始。我记得当时看见他走在人群当中,样子显得有一些落寞,所以我一直觉得这几年他应该过得很不快乐,可是我又错了。谈起当年,他也显得很自豪,但并不是特别的兴奋。

经过90年代初被少年人无限崇拜的日子,汪国真淡出诗坛。除了继续在一些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他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和创作书画上。最开始,汪国真只是想弥补一下自己字形难看的缺陷,但是没想到潜心练习之中,汪国真开始有了真正的兴趣。这些年,汪国真远离变幻不测的传媒,独享生活的清闲,本以为不会再有人扰乱他的生活,但是出乎他的预料,就在接受我们访问的当天,互联网上一条虚假新闻再一次把汪国真推到大众的面前。新闻说,窘迫的汪国真连遭不幸,因为开火锅店失败,导致生计成了问题,由于2001年复出失败,只能靠卖字为生。在我们来到他工作室,拍摄他作画的场景时,提及此事,性情温和的汪国真表示非常气愤。汪国真列举了许多事例来反驳这则新闻的无中生有,认为这是所有关于他的假新闻里的最为离谱的一次。

从诗人到书法家,汪国真悄悄完成了这个转变。在近年的研习中,汪国真临摹过欧阳洵的楷书,尔后是王羲之的行书,然后是怀素和张旭的狂草。如今,当汪国真悄悄地为许多媒体题写刊头,为许多风景名胜题写诗词的时候,有心人也许会惊讶地发现,这个挥墨题记的汪国真,就是当年令无数少年狂热追崇的汪国真。

我对汪国真很坦率地说,见到你以后,我有一点失望,因为你太正常了。的确,他的样子、他的言谈举止、他的性格一点儿也不像一个诗人。他绝对谈不上浪漫,一点儿也不怪,好像没有一点儿诗人的气质,无论他的工作,还是家庭生活都和所有的人一样,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

还有谈话,和汪国真谈话就像读他的作品一样,这中间没有眼泪,没有坎坷的经历,也没有离奇的情节。汪国真一直过着很平淡,也很平凡的生活,但有时候他也会有一些让人很吃惊的选择。比如研习书法。我让他写几个字来表达他现在的心情,他想了想写了“风华”两个字。他说这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这两个字让我很感动。因为从中我看到了时光的变迁。我想无论什么时候,人们再看汪国真的作品,都能够想到他们曾经有过的青春往事。

汪国真简介:

诗人汪国真篇4

中国民航大学 刘净然

"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我读到汪国真诗集(所谓的全集)最后一首小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旁边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看来,我应该多读些学术论文,才是正事。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一口气读完汪国真的诗集,让我感受了诗中的简、清、静、情之意境,也让我领悟到功能主义的读书态度不可取,这就像很多人在学习外语时,想找个老外聊天,关心的只是有人聊,而非有的聊。读书本应是件随心所动的事情,有了诗意的心情时,又何必在乎自己是否到了读诗的年龄?

汪国真

诗人汪国真篇5

一、故事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不少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很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则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又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脑力活动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老师可适时介绍: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听后也忍俊不禁。

二、想象悟情。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发挥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再现、丰富作品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在《赠汪伦》教学过程中,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汪伦为什么此时才踏歌送行?学生有的说:“李白怕汪伦伤心,事先并未告诉,所心汪伦得知消息后,匆匆赶来。”有的说:“汪伦正在家里准备美酒赠李白,所以姗姗来迟。”有的说……教师又启发学生想象:李白此时可能会做些什么?学生有的认为李白“嗖”地跳船上岸,与汪伦道别;有的说李白看着汪伦,想着汪伦这些日子对自己的款待,忍不住吟诗一首(即《赠汪伦》);有的说……不难看出,学生对李汪之间的深情已有较为深刻的领悟,诗中之情也有了依附,这样悟情是真真切切的、扎实有效的。

三、朗读见情。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充溢着音乐的旋律。此外,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有的音调要缓慢、低沉,像陆游的《示儿》,朗读时要把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出来;有的则要用热烈诚恳的音调来朗读,如《赠汪伦》中表达的诗人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而《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则要用热情奔放的音调指导朗读,才能把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澎湃激情表现出来。

四、绘画察情。文字是抽象的,图画是形象的文字,采用“吟诗(词)作画,以画讲诗(词)”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化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图画,符合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符合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如教学低年级《草》时,教师让学生画一画草的枯荣,画一画藏在土里的草根,画一画春风一吹,小草又冒出地面的情景。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画一画中理解诗的意思,感悟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五、以境启情。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学古诗词时,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创设情境,善于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情感的信息畅通无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送行画面,再现当时当地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当学生看到孤独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时,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情深”。

六、以知促情。诗人作诗(词)有其特定背景、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便不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在粗知大意后,教者说明,这首诗是诗人柳宗元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显然,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象之景呢?白雪象征着皎洁,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渔翁自喻,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诗人汪国真篇6

论文摘要:吴嘉纪是清初一位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以“冰霜高洁.刻露清秀”的诗风自成一家。本文主要分析了他的送别诗和寄怀诗,并Z,L~L类诗歌的题材内容、抒情风格、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探讨,分析诗人诗歌创作的心理成因及采用多种意象手法,揭示其诗歌创作以凄冷为主调的多样化诗风和善于运用真朴而自然的白描手法的独特风貌。

吴嘉纪(公元1618—1684年),字宾贤,号野人,别号陋轩,安丰场(今东台市安丰镇)人,是清初较为杰出的遗民诗人,史载其“与人交,性冷难合”,…因而其交际有限。较之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他一生游历不广,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台、泰州、扬州之间,最远也只到过南京、镇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吴嘉纪的著作《陋轩诗》中,却有近三分之二为送别、寄怀类诗歌,涉及的人物有五十多人,这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对“两心不觉胶投漆,因诗与我成相知”(卷十五《管鲍篇呈汪舟次》)的友谊十分珍惜。明亡后的十五年间,吴嘉纪蛰居东淘,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与王太丹、荚、沈耽开等遗民诗人交流、唱和。“右诸子皆为明儒,萃生于万历年间,同处东淘左右。国变后,隐居不仕,沈冥孤高,与沙鸥海鸟相出入。结社于淘上,有所怀抱.寄托诗文”。由于共同的遭遇,许多遗民结成了比较固定的“遗民小社会”.而遗民诗人之间笃于友谊。歌颂友谊之真挚、热烈,在中国历代诗人中也确乎少见。晚年,悲凉和孤独的共同境遇使得他们更加渴望用友情来相互抚慰,因而友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怜朋友少,只是别离多”。(卷十四《送缄子》),朋友分离自然会恋恋不舍.因而怀友、念友诗作频出。综观吴嘉纪的交往对象,大多是不甚出名甚至是无名的人物。因此他们送别诗中也无对奢华酒宴及纷繁歌舞情景的描写,但诗人对于朋友的感情却是真挚醇正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类诗歌中。

一、送别类诗歌

《诗经》云:“燕燕,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涕泣如雨。”E3]古人送别如此伤感,皆因交通不便,相见甚难。津口渡头~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山川一何旷,巽坎难与期”。因此,自古以来,送别、寄怀成了诗歌创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吴嘉纪送别诗的写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对朋友旅程的描写,或实或虚,或忧或喜,或春光明媚,或愁云惨淡。如其《送乔东湖之吴门》(卷八)云:“出门忽大笑,雪尽见青山。挂席东风来,浦禽鸣关关。草木带行李,春晴无愧颜,前路游趣佳,掉头海岸远……”好友去苏州,诗人牵手相送,两人交谈甚欢。送别路上春光明媚、草木翠绿、小鸟鸣唱.好似诗人正携友游春。送别的苦楚诗中无迹可寻,“挂席东风来”、“前路游趣佳”等句隐含了诗人对朋友游历东吴的欣喜和祝福。再如《送王季鸿之西泠》(卷三):“西湖春二月,桃李争芳妍;观者皆快意,游子独怆然!此乡虽云乐,不如归旧川。”同样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但对于漂泊求食的王季鸿来讲,西湖的美景、桃李的芳香却抵消不了思乡和穷困的悲愁。诗人不禁为老友掬一把同情之泪。同时,诗人还在诗中想象了朋友在旅程中的情境,如《送汪左严北上》(卷三):“村冷鸡早鸣,桥危马暗渡。悚星照童仆,残梦经道路。淮甸隔云望.金台仰面遇。三策献庙廊,知音笑相觑。”诗人仿佛是伴随着汪左严一路北行,其境其景犹如身临其境。对于朋友的离别,吴嘉纪很少流露出如“沾巾”、“涕泪”等儿女情长.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却溢于言表:“看君策斑马,自首搔天涯。”(卷三《送汪左严归新安》)“去者方愉悦,送者忽彷徨。”(卷三《送程翼士》)“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采花带叶故乡路,独倚杖黎看去人。”(卷十《四月一日,送汪梅坡之东亭》)面对老友离别,诗人时常感叹:“酒伴纷纷去,天涯独黯怀。”(卷八《送汪三于鼎归新安》)希望朋友们“别时去我远,记得频回顾”(卷十四《忆老朋》)。吴嘉纪的送别诗虽有离愁别绪之抒发.但没有故意渲染离别的痛苦、无端的哀怨,而是以一种较为平和、自然的情调和坦率的情感,给人一种恬淡、真挚的感受。

吴嘉纪还有一些在清廷做官的友人,特别是诗人晚年,好友汪楫、汪懋麟等都一一出仕,诗人一方面坚守自己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也对朋友们的选择表示理解,在为友人欢喜的同时隐藏的却是自己心酸的泪滴。如卷三《七夕送王阮亭先生》其一:黄河新秋时,凉风吹去舫。帆底宦游人,欲发重惆怅。月高银汉斜.双星默相向。回首望广陵.烟树浮新涨。一鸟失其群,云宵自飘扬。

诗人对王士稹深怀知遇之恩.虽知与王“出处虽不同,吾曹各努力”(卷三《七夕同诸子集禅智寺硕公房,再送王阮亭先生》),但在1665年秋王士稹离扬赴京仍让当时扬州许多遗民文人“耆老泪盈把”。诗人借“鸟”的意象对王阮亭的前程表示祝福对于汪楫、汪左严等人的出仕,诗人既赞扬他们的才能,义能对他们进行善意的忠告。如《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卷八)中对汪楫既有“可怜天下才.逡巡就小官”的惋惜.又有“良骥不好枥.美瑜不恋山”的鼓励,更有“黄鹄已高翔,鸥鸟难随飞”的自励。诗人常对友人提出劝告.如“依然是负米,勉矣宦游人”(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爱憎实自致,攀条君寞哀”(卷八《诗四首赠程云家》)、“羊裘懒与轩车近,恐使弹冠薄钓缗”(卷八《正月六日,王于番邀同程云家泛舟西溪》),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玉洁冰心、真挚感情。

二、寄怀类诗歌

吴嘉纪寄怀诗数量也较多,由于诗人独寓一隅,对远方的朋友思念已久,故情动于衷而发于言。诗歌显得更情深味醇。如《寄吴公调》(卷一):“昔日穷愁里,看余发旧林,悬知游子况,尚在故人心,书去梦魂远,花开离别深,喈喈啼绿树,求友愧作禽。”友人分别后的情况一直为诗人所关心,梦中不由想起昔日读书交游之景.诗人恨不得变成一只禽鸟飞向友人。可见其思念何其之切。诗人惦念友人,更关心他们生活的细节,如:“春风至芜城,曾否苏疚疾?”(卷j三《早春寄汪三韩》)“问君远归来,.啼无衣?”(卷十五《寄吴介兹》)诗人对那些奔赴家乡的友人有“饥雀恋空仓,赢骥怀故轩”(卷四《寄汪虚中》)之理解,安慰他们“荣达事事好,不如老亲傍。人生得终养,短褐庸何伤!”(卷七《寄邓孝威》)。

吴嘉纪重友情。不仅因为其时常感到孤独。更是其内心情感渴望的表现,因而是一种寂寥中更为炽热的情感。诗人有“不得来携手,思君颜色凋”(卷二《寄程浊庵》)的思念之苦,有“同心思离居,白发禁久别”(卷五《寄汤严夫》)的心灵相交,更有“极尽余生乐,朝朝扣尔门”(卷五《秋日怀孙八豹人六首》)的重逢盼望。特别是对于与自己一样漂泊求食的友人,诗人常在诗中为他们的命运呜不平,如他的好友王又旦,诗人以“扬州青铜镜,多年陷泥滓;雕文已半蚀,妙质幸犹在。”(卷五《古意寄王黄湄》)来痛惜其不得重用。同时.诗人还以“悠悠天地间,真赏那易得”(卷四《寄汪虚中》)来劝慰失意的朋友,以“黄金散尽归乡邑,惟有贫交不忘君”(卷十一《寄澄塘吴仁夫》)来表达自己对友情的忠贞不渝之情。

吴嘉纪还有一些酬赠诗,多为应酬而作,如《十月六日罗母初度赠诗六首》(卷二)、《程临沧、飞涛两尊人双寿诗》(卷三)、《诗四首为隆阜戴节妇赋》(卷十)等,诗中多为歌德颂节之语,其艺术价值相对较低,故不在此赘述。自古以来,“柳”已作为留别的意象存在于诸多送别诗中,而吴嘉纪的送别、寄怀诗中较少有些意象,出现“柳”字的只有两处,其一为“暮春作客意无赖,况复折柳天一涯”(卷十二《送汪叔定》)。此处“柳”被组合成“折椤”一词,也不过是送别的代称,并无更多的含义。其二为“何日鸣琴重到此?海鸥陧柳最相思”(卷七《送分司汪芾斯先生归钱塘》)。此处“柳”作为景物衬托相思之情,已非蕴含无限凄离别情之“柳”。

吴嘉纪送怀诗中以“酒”为意象是较多的。与友人诗酒话别是历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它既是一种礼俗,又能反映诗人的别愁心理。元人杨载《诗法家薮》中指出:“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韩愈《知音者诚希》诗有:“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写出了以酒为知音送行,并寄予了某种企盼。嘉纪喜好饮酒,他的好友方文说他:“平生无所好,寓意诗酒中。酒多令人病,诗多令人穷。”吴嘉纪诗中则有“悲歌饮浊酒,醉上黄金台”(卷五《送汪长玉之蓟门》)、“酒当邗水劝,冷傍破衣生”(卷十三《至邗次日,送希文往真州》)、“劝尽村醇人转醒,停杯问汝往何处”(卷七《送吴苍二归新安,兼怀汪虚中、扶晨、于鼎、文治、郑慕倩诸子》)、“后夜酒醒思旧伴,乌啼残月不胜愁”(卷四《送吴仁趾》)等,正是这酒的悲壮,酒的祝愿,酒的醇浓,使虚与委蛇的应酬之气荡然无存.滤出的是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心意。

吴嘉纪送别、寄怀诗中还出现“月”、“烟”、“雨”、“水”等意象,如“水阔邗江月,梅深皖国春”(卷八《送汪左严之太湖教谕任》)、“不寐听鸣雁,芦中晓月圆”(卷一《送汪耳公之沙丘》)、“春风几人别,暮雨一舟孤”(卷一《送吴仁趾》)、“浩荡烟波上,忘机一海鸥”(卷五《送汪溶之西泠》)等,这些意象的运用,能更好地衬托出淡淡的离别情思和对友人远去的怀念。寄寓着恬淡而又深沉的相思之情.传达出袅袅的离情别绪。

诗人汪国真篇7

让我说什么

让我怎么说

当我爱上了别人

你却宣布爱上了我

该对你热情

还是对你冷漠

我都不能

对于你,我只能是一颗

无言的星

在深邃的天庭

静静地闪烁

闪烁,却不是为了诱惑

只为了让那皎洁的光

照亮你

也照亮我

照亮一道纯净的小溪

照亮一条清澈的小河

2、《让星星把我们照亮》是诗人汪国真创作的现代诗歌。本诗主要写的是诗人深陷爱情的痛苦之情。

3、作者简介

汪国真,祖籍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诗人汪国真篇8

“严汪,你知道怎么回去吗?”李诗竹问。

“这就是你所谓的‘严重的问题’?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严汪说。

“你真那么有把握?李鬼可说这片森林一旦进入就很难回去。”李诗竹还是担心。

“你是信李鬼还是信我?乖乖跟我走,绝对能出去!”严汪不再跟李诗竹??拢??潘?氖志屯?白摺

“喂,等会儿!我说——”李诗竹还没说完,就被严汪打断了:“你说什么呀你说,闭上你的嘴,看我带你走出这片森林!”

严汪踌躇满志地拉着李诗竹照着自己的路线大步往前走,李诗竹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开始这支两人组成的队伍看着还多少有些气势,等到严汪终于接受他们只是在森林里徘徊这件事实后,刚才那股子冲劲荡然无存了。

“我的天啊,李鬼真说对了!我—们—怎—么—出—去—啊!”严汪大喊一声,干脆倒在地上。

没想到这回李诗竹来劲了,他一把将严汪扯起来,带着轻蔑的口气:“怎么?你想放弃了?还枉我在李鬼面前表扬你呢。”

“谁,谁说我要放弃了?我只不过歇口气而已。”严汪为自己辩护。

李诗竹看了严汪一会,突然发问:“对了,你不是会飞吗?你飞出森林不就可以了?”

李诗竹这么一说,严汪“噌”一下就站起来,立刻又显出志在必得的样子:“对呀,我会飞呀,我带着你飞出去不就行了!”

严汪说罢立刻抱起李诗竹,双脚一蹬,马上离开了地面。

随着他们越飞越高,李诗竹逐渐看见了森林的全貌,说实话,这片森林并不大,可是仔细看,会发现森林似乎被分成了许多区域,这些区域正以微小的变化移动。

“嘿,这森林果然会动!”严汪觉得奇妙,还想多看几眼。可是李诗竹没那个兴趣,一味打发严汪走。严汪不舍地看了几眼,就往华佗仙人家飞去了。

李诗竹终于又看见了久别多时的茅屋,看见了那总是乐呵呵的华佗仙人。他正躺在那把破旧的摇椅上,悠闲地哼着小调。一看见李诗竹,华佗仙人立刻站起来,张开嘴,露出残缺的牙齿。

“李诗竹,你可算回来了!我等了你好久呢!”华佗仙人一蹦就蹦进了李诗竹怀里,李诗竹招架不住,后脑勺和大地作了亲密接触。

“是啊是啊,我回来了!而且我还带来了个好消息哦!”李诗竹从严汪那要来药瓶,放到华佗仙人手中。

“哇!这不是李鬼吗!怎么啦?嚣张不起来了吧?哈哈!”华佗仙人像孩子一样拍着巴掌大笑。

而瓶中的李鬼却无法作出反抗,只好瞪了一眼,像是在说:“臭老头儿!等我出来了第一个收拾你!”

“哎呀,还生气了!好玩,好玩!”华佗仙人还想逗逗李鬼,却被李诗竹打断:“华佗仙人,我们现在可以继续制作药物了吗?”

显然,华佗仙人被李诗竹打断后有些扫兴,但他还是很快进入状态。咳嗽了两声,华佗仙人看着李诗竹:“好吧,我们继续开始制作药物。”

“上次你的突然离开让第二阶段的炼药失败了。现在我要重新开始第二阶段的炼药。严汪负责我们的安全,而李鬼和一阶段药瓶你都要收好,特别是李鬼,一旦封印他的瓶子打破,就不可能再封印他了。”华佗仙人在正式炼药之前吩咐了李诗竹这些,就走进了炼药房,再也没出来。

而李诗竹的任务,仍然是帮着华佗仙人拿各种东西。一次次地跑动,不仅让李诗竹熟悉了一些东西的用途和房间的地形,还锻炼出了跑步的速度。李诗竹自己总有一种感觉:要是把中国的跑步队员放在这训练一年,世界比赛的冠军那非他莫属。第二阶段的炼药顺利完成了,剩下的就是最艰难而且最漫长的第三阶段。华佗仙人说,这一阶段如果没有差错,少说也得一个月。

为了使这个月过得有意义,李诗竹除了白天帮华佗仙人送点东西,晚上就和严汪一起学习技能。毕竟,现在没了李鬼全部的能量,想要强大就得靠自己学了。

通过两个星期的学习,李诗竹的功力竟然已经能和严汪并驾齐驱,除了李诗竹自身的努力外,李鬼残留在李诗竹身体里的能量也有不少功劳。

这天晚上,忙完了华佗仙人这边后,李诗竹又在华佗仙人的茅屋外找到了严汪。

“李诗竹,该教的我都教了,你怎么又来了?”严汪本打算今晚早点休息,被李诗竹打扰显然有些不高兴。

李诗竹可看不出来这点:“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聊聊天也行啊。”

“好吧,聊天。那个,聊聊十八层地狱的事咋样?或者十七层?还是牛头马面?黑白无常?”严汪侧着头问李诗竹。

“严汪,咱聊点人间的事行吗?”李诗竹对严汪实在无话可说。

“好吧,人间的,人间……等等!”严汪话未说完,眉头突然一锁,双眼望向华佗仙人的茅屋,“我感到一股邪气进入屋中了。”

听严汪这么一说,李诗竹猛然大叫:“糟糕,封印李鬼的药瓶还在屋里呢,而华佗仙人又睡着了——这老头睡着了就从来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严汪一听,当即拉起李诗竹的手:“糟糕,快走!”

两人迅速跑进屋内,等跑进实验室,那本来关着李鬼的药瓶已经不见了。

“该死,还是让他抢先了一步!”严汪大叫不妙。

“可是,他是谁?”李诗竹问。

“如果没有猜错,应该是鬼十将的人。”严汪分析。

“那他们是要放出李鬼了?”

“应该是这样。”

“他们疯了吗?李鬼会把他们杀掉的。”

严汪点点头,仔细想了想,突然不由分说拉起李诗竹飞了起来。

“严汪,你要干什么?”李诗竹看见严汪这么紧张有些不安。

“去找鬼十将。”严汪回答。

“我们不知道他们在哪。”李诗竹提醒严汪。

上一篇: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 下一篇:活动网络推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