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永恒范文

时间:2023-11-03 06:35:21

真情永恒篇1

奇奇得知小红去深山中学后,就和爸爸提出要去那个中学读。他海明答应了,上学那天,奇奇和爸爸仍就开着二号面包车去报名。路上,奇奇爸爸轮胎爆了,海明叫人来把车搬走时,一辆飞车跨越而来,把海明撞了个头着地,鲜血直流,最后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真情永恒篇2

2、玫瑰说:不是所有的花那都是代表爱情;钻石说:不是所有的钻石那都是代表永恒。

3、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而言,爱情绝对的永恒的话题!可是你知道吗?有些时候一个人的爱情命是天生注定的!

4、我会把你放在生命里,让永恒定格在我心间。我知道,爱情的明天难以预料,任何结局都要坦然面对,只要认真地走,就能演绎爱情的精彩。

5、婚戒是爱情的象征,每一对新人都渴望拥有一款经典的婚戒来象征自己永恒的爱情。

6、虽然我表现得好像我不在乎,其实在我心里比你想象的还要在乎。每个人的青春,终逃不过一场爱情。在这里,有爱,有情,有喜,有乐,却单单没有永恒。

7、爱情的结局是否美满,有时并不能从表面上去推测和衡量,表面上结局不美满的,也许正因此而留下了永恒的好感。

8、爱不曾停留,只是更希望爱的深切,爱的永恒,爱的坚决。爱情里,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人,患得患失。明明是依赖,却要表现出无足轻重的样子;明明是在意,却要表现出毫不在乎的样子。别说我冷漠,别说我无情,表面上的不在乎,无所谓,谁又知道我内心的真实感受。

9、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坍塌。没什么永恒,不论是名,利,还是爱情。

10、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渐渐地知道,最好的爱情,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一杯温水,不随外界变幻而更改,不因岁月迁徙而转移,给你的是永恒的温暖。

11、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真挚的感悟没有磨灭,生命是短暂的,而爱情是永恒的。有一个可以思念的人,就是幸福。

12、五月天《星空》。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烂的梦。至少回忆会永久,像不变星空,陪着我。回忆是具有永恒美感的,感谢星空,让我们找到了爱情最初的模样。

13、男女之间的爱情周期那都是不一样的。女人的爱情是可以通过陪伴、累积而越来越多,可是男人的爱情却是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减少。男女之间的相处,爱的浓其实是没用,爱的久才是好。所以说,爱到浓烈就是尽头,爱如亲人才是永恒。

14、一段爱情,分离了就散了。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也许下一秒,就不再属于你的。很多事、经历了、才明白、风一场。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成不了谁的谁。唯一成为永恒的真理是、照顾好自己、别渴望别人。

真情永恒篇3

[摘 要] 根据泰国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永恒》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生在缅甸木材富商帕博家中妻子玉帕蒂与侄子尚孟之间的爱情悲剧,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各自经历了爱情、背叛和解脱三个心理过程,由于三人的性格差异而使他们对爱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最终在背叛和解脱中走向不同的结局。这三种心理过程也是影片主题“永恒”所要表达的三个语义维度。影片通过这三个语义维度的阐释,启迪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爱情、认识永恒。

[关键词] 永恒;语义维度;爱情;背叛;解脱

由泰国著名导演西瓦罗·孔萨库执导的电影《永恒》,讲述的是一个因婶婶和侄子相爱而引发的悲剧,故事梗概如下:缅甸木材富商帕博迎娶了一位美艳的泰国女子玉帕蒂并带回他的森林之家,玉帕蒂与帕博的侄子尚孟一见钟情,最终越过婶婶和侄子的道德防线有了肌肤之亲。帕博发现后精神濒临崩溃,亲手用铁链将他们锁住,承诺让二人永世不分离。随着时间流逝,铁链两端的玉帕蒂与尚孟逐渐产生情感裂痕,从埋怨、谩骂、打架到最后玉帕蒂的自杀和尚孟的精神分裂,帕博用永恒之锁将二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影片在不同时点借助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从爱情、背叛和解脱三个心理的语义维度阐释了主题“永恒”。

维度一:永恒的爱情

爱情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爱情的描写和阐述,是电影的永恒主题。影片《永恒》描述的是一段叔叔与婶婶、婶婶与侄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影片中三位主人公都渴望获得永恒的爱情,这是永恒的第一个语义维度。

叔叔帕博对妻子玉帕蒂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型,因玉帕蒂的美艳和与其二十出头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独占的、依赖的爱,这种占有式的爱使帕博及其强调爱情的忠诚度,不愿相信也不能接受任何一方的背叛,导致他在察觉妻子玉帕蒂与侄子尚孟之间的暧昧关系后仍不及时制止,相反,他选择了对永恒爱情的相信,要求尚孟“像爱叔叔一样爱玉帕蒂”,这直接为二人的恋情发展制造了机会和借口。在一向具有强权家长意志的帕博眼中,永恒爱情是不容任何瑕疵的忠诚。

玉帕蒂对丈夫帕博的爱情则完全相反,显得现实而理性。玉帕蒂因为厌恶曼谷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渴望逃离而接受帕博的求婚,她把对丈夫帕博的爱当成一场自我追寻人身自由的游戏,爱情的成分和投入很少,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二十出头的玉帕蒂有着同龄人没有的老道与成熟,遇见尚孟之前,她对丈夫帕博的爱情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渴望自由与安定的现实式伙伴合作关系。而当她遇见了同龄人尚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尚孟略带羞涩和儒雅的谈吐让年轻的玉帕蒂内心重燃爱情火焰。她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尚孟,甚至向丈夫编造怀孕借口而如愿与尚孟单独相处。在玉帕蒂一次次诱导性言语的吸引下,年轻的尚孟终于抵制不住玉帕蒂的诱惑,两人承诺永恒相爱,直至天崩地裂。甚至当尚孟想用斧头砍断铁链获得自由时,她却强烈反抗并大声质问尚孟:“如果铁链断了,你是否会丢下我?”在玉帕蒂眼中,永恒的爱情是不顾一切地奔向所谓的自由。

相比之下,侄子尚孟对玉帕蒂的爱情则显得被动和压抑。尚孟年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帕博抚养成人,膝下无子的帕博对尚孟视如己出,尚孟对叔叔非常尊敬,毕业后便在森林协助叔叔打理家族木材生意。尚孟生性随和、工作勤奋,人见人爱。与玉帕蒂的第一次见面,对他内心而言是一种震撼,正如玉帕蒂自杀后他才敢袒露内心:“其实我从第一次见面就爱上了你。”两人爱情的第一个转折是帕博为尚孟安排婚事,这桩婚事叩响了两个年轻人的心门;第二个转折是玉帕蒂因不愿离开尚孟而撒谎怀孕并在帕博离家期间主动引诱尚孟。尚孟内心非常清楚,对婶婶产生爱意危险且不伦,因而他对待真爱的态度一直犹豫不决,处于内心的挣扎和煎熬状态,即便在与玉帕蒂首次发生关系时他还强调:“记住,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是你一个人的需要,你可不能责备我。”这与孤儿尚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很大关联,他害怕孤独、被抛弃、做错事,他循规蹈矩,尊敬帕博,感激他的养育之恩,其内心对这段不伦恋情一直抱有强烈的愧疚,因而曾一度不顾玉帕蒂的感受主动向帕博承认错误,希望得到原谅。从尚孟的爱情观来看,他对玉帕蒂的爱是强烈而真实的,他奢望这段爱情能在帕博原谅和接纳的基础上永恒。

维度二:永恒的背叛

影片总时长2小时38分,导演巧妙地用玉帕蒂与尚孟第一次在池边偷欢及众人配枪寻虎两个不同空间的画面切换,并用特写枪口的一幕使影片从刻画爱情主题急转入悲剧性的背叛主题,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影片时长基本相同,这是永恒的第二个语义维度。

婶婶和侄子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性的命运。尚孟一改常态无心工作,整日沉浸在男欢女爱中,面对管家的善意提醒史无前例地大发雷霆,这种愤怒源于他内心对背叛的恐惧和慌乱。帕博返家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背叛一时无法接受,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对告密的女仆拳打脚踢以发泄内心的愤怒,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转移,靠片刻的宣泄获得暂时的冷静。直到他亲眼证实了女仆的说法,亲耳听到了两个年轻人的海誓山盟后,内心终于崩溃,跪倒在家族祖宗灵位前痛哭流涕。爱之深责之切,他完全无法接受和原谅深爱的妻子和侄子对自己的背叛,这种背叛在他心里永远无法抹去,将永恒折磨他的心灵。帕博受伤的心绝望无助,这促使他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锁链永恒锁住二人、锁住爱情、锁住自由、锁住背叛。于帕博内心而言,背叛的行为永远不可原谅,他只有对二人进行永恒惩罚和折磨才能获得某种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于玉帕蒂而言,背叛丈夫才能获得真爱,实现爱情理想,即便一辈子被锁,只要能和爱人锁在一起,一切都是美好。真爱面前,玉帕蒂能接受任何现实,再难都不是痛苦,痛苦的是失去真爱。因而,当尚孟无法忍受朝夕相处而跪求帕博原谅时,她紧紧抱住尚孟痛苦的身体安慰他;当尚孟疯狂地奔向河边想用斧头砍断锁链时,她反抗并大声质问尚孟是否链子断开就要分手;当尚孟对帕博完全绝望而要求她开枪射杀自己时,怀着小尚孟的她选择自杀而成全爱人希望解脱的心。因此,玉帕蒂的背叛,也是一种永恒的背叛,她从未打算回头哀求丈夫的原谅而在苟全的性命中度过一生。

于尚孟而言,他的恋情一开始就被动压抑,他的背叛一直犹豫不决,被锁住后两人朝夕相处,彼此的性格差异被扩大强化。尚孟性格安静喜欢独处,玉帕蒂性格外向崇尚自由,生活的摩擦越来越大,从拌嘴、争吵发展到打架,尚孟已经无法忍受,他梦见了儿时在父母葬礼上帕博“永不抛弃尚孟”的承诺,他渴望帕博能原谅自己的背叛,能念在情同父子的情分上解开锁链停止这种无边的惩罚。因而他强迫玉帕蒂和自己一道跪在帕博面前献花并承认错误祈求谅解。然而一切都非他所愿,帕博要尚孟和玉帕蒂知道,对他的背叛,是一种永恒的背叛,已然无法回头。

维度三:永恒的解脱

“永恒”的第三个语义维度是解脱。三位主人公在面临爱情和背叛时,从心理层面,都希望痛苦最终能放下,心灵最终能解脱,而不同的是他们各自寻求解脱的方式。

真情永恒篇4

“认识肤浅、内容单薄”。是考场作文的“常见病症”。“认识肤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只看到现象的浅表内涵或次要特征,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核心。文章见解庸常甚至低幼化,缺乏新颖独到的看法:不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不能揭示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根本区别。看问题片面孤立。

“内容单薄”主要表现在:(1)无话可说,没话找话,无病,或胡编乱造;(2)材料(论据)不丰富,行文角度单一;(3)内容无张力,无启发性,或无韵味。(4)描写不细致,记述很生硬,议论展不开。说理不充分。

其实。“认识肤浅”与“内容单薄”,这两者有时是互为因果的。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看待事物片面简单。所以,行文思维不活跃。不能由此及彼地联想、类推甚至合理假想。并进行多角度地分析等等。反之亦然,“内容单薄”也是“认识肤浅”的“病灶”之一。

【写作技法】

要做到认识深刻而不肤浅,采取以下方法可以奏效。

(1)由表及里,不落窠臼。即透过繁杂粗糙的表象作深入思考,发掘出寓于事物中的本质。发现别人没有发现、没有写过或与别人截然不同的观点。例如当许多考生“不约而同”地批评材料中游客救海龟却害了海龟的做法时,作者却独辟蹊径,从“老鹰”这个角度。得出“等待是一种智慧”的结论,显得新颖独到。深入本质。

(2)见微知著,明确发展。小现象往往蕴含大道理、大趋势。若能“寻常中显本质,微尘中见大千”,笔下的文字自然蕴涵深意,卓尔不群。如一位考生从泥土变成器皿、陶罐的过程中“经过烈火的洗礼”的环节中。得到“经受磨难,便可有力量与高贵”的结论,说理深入浅出。

(3)求同存异,用好比较。即在相同相似的现象中发现其不同的本质,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其相同的本质。如有考生从不同年龄的人“哭”的原因人手。“同中有异。,异中求同”,较为深刻地挖掘出“会哭的人”的心是滚烫的,合理而深入人心。

(4)寻根溯源,善用转折。“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我们在写文章时,都要有意识对作文命题和文中的人、事、理进行三层追问,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然,我们也可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让思维“急转弯”。也会使认识深化。如有位考生在文中写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年轻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价值观上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难以评价”?不排除极少数调查者不太严肃或故意显酷。但这至少说明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及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的存在谬误甚至扭曲。

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考题中的材料敢于再三追问,同时用一“但”字。不仅对文章的审题立意的准确性与深刻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使行文渐次深刻、一针见血。

“内容充实”方面。以下方法颇有治疗“单薄”的奇效。

(1)围绕观点,发散思维,层现“同质”材料。排比句式,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气势夺人。如:以考生围绕“情感宣泄”是“人之常情”的观点,采用排比的句式,高度凝练而又极有气势地列举了鲍照、杜甫、陆游等人的富有“个性”的情感宣泄。辩证地说明要有“度”,以及其作用。

(2)多向论证,不同材料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如某位考生分别从乡村的山水美、文化美、人情美这三个角度,深情“感受”乡村之美,层次鲜明,内容全面而富有诗意。

(3)材料形式多样,分析切中肯綮。例如,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将名言警句、诗词、具体事例熔于一炉。点面结合,内容很充实,文质兼美:彰显底蕴,极具雄辩色彩。

(4)采用综合式立体描写与细致式逼真描写。可采用多种描法,来描摹物态,刻画人物。如有位考生对“乞丐”心理、语言、外貌、行动等进行多角度的正面直接的细致描写,并从侧面进行气氛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反衬等,让人有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下文又通过“我”的旁观与心理活动及饭店老板的介绍,老人的形象便渐趋丰满,愈加高大。

(5)“境”中寓“意”,或化“意”人“境”。就是在笔下的人、事、景蕴涵丰富的情或意,或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联想与想象,用形象的物境表达出来。如有位考生通过描写农民工辛劳的身影和为几元钱“大打出手”细节,活画了弱势群体艰难的生活状态,既体现作者诚挚的怜悯之心。也让读者对“他们”心生同情之感。也有位考生通过想象以田鼠的口吻。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田鼠世外桃源的生活画面,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环境和谐自然的向往,与下文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径进行对照,彰显对人类不理智的做法的谴责。

(6)艺术地表达,画面要有诗意美。如有位考生在文中写道:“在这里,有虫子的歌唱充溢耳际。/在这里,有浓郁的花香流淌在鼻尖。/在这里,还有那氤氲着水汽的雨雾如轻纱般飘荡……”上述文字。采用拟人、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乡村这个诗意栖居的地方的诗情画意。

【考场佳作】

永恒的价值

张晨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永恒,一如夸父逐日时那般挥汗如雨。

永恒的价值。也许是秦王梦想中的“长生不老、永享天下”。也许是康熙大帝希冀中的“国运兴盛、万里封疆”。也许是司马迁愿望中的“藏之名山,流传后世”,也许……

但这过往中的诸多“永恒”,有的竞如水中之月,有的恰如一现昙花,有的却坚如磐石。横豆千古。同样的执着,同样的付出,为何差别迥异?

汉文化从悠远的历史的尘土中一路走来,我们分明看见在麦穗未黄的田间,有两个少年奔跑的依稀身影;我们也分明听到他们代表着人类的声音,这声音质朴却响彻天地:“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他们追求的,是永恒。千年《汉乐府》走到了今天,那纵使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也永不褪色的爱情。演绎着炎黄子孙的绵绵不绝的生活。于是,我们就有了幸福,有了物质有了文化有了精神,有真善美。

时间之水汩汩流淌。以包容一切的温柔,沉淀了许多,更冲刷出许多,就像冲开泥土。露出石头一样。

夜已深,烟未灭。伫立窗前的鲁迅还在沉思,是国家前途未卜的忧愁。还是作品尚未得到麻醉中人们的认可,抑或是战友的不幸?他沉思着,对月倾吐,烟雾缭绕。但他并不会想到。在葬礼上。会有人吟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时间赋予鲁迅的,便是永恒。他清醒地知道什么是永恒的价值。因为战斗换来的将是国人的醒悟,民族的屹立。

时间之水依旧汩汩流淌,将石头打磨成了鹅卵石,供人们瞻仰。

永恒的价值,是科学家郭永怀的付出。1968年,发现一个重要数据的他。急于从青海基地

赶回北京研究,但搭乘‘的飞机突然失去平衡……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寻找到郭永怀时,吃惊地发现他的遗体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遗体被吃力地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竞完好无损。是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郭永怀是永恒的,他的价值就是使科技进步,让祖国腾飞。

时间之水依旧流淌,冲刷着人世万象,沉淀出永恒的价值。载着永恒的真谛。

点评:该文“形散神聚”,素材丰富,内容充实。作者以时间为序,分别从《汉乐府》的爱情、鲁迅的战斗、郭永怀的献身等角度,来具体诠释“永恒的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素材涉及文化、思想、科学这三个方面,显得生动而不单调。更重要的是,整篇文章,文意跃进,不断向纵深发展,从生活之美,到民族屹立。再到祖国腾飞,认识渐次深刻。

【考场失误文】

永恒的价值

一考生

有些人追求永远恒久,而另外一些人只要曾经拥有即可。他们为永恒的价值争辩不休。而我认为,其永恒的价值就在于我们可以永远铭记它,而它也可以永远地指导着我们前进。

永恒的价值在于它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中国曾是个礼仪之邦。那博大精深的文化令多少人为之感叹!而这种文化也深深刻入我们的骨子中。并时刻提醒我们如何做人。古人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这一道义显然已成永恒。

前不久,荆江市曾有三名大学生为了救两名落水少年而永沉江底。在他们听见少年呼救时,是什么指引着他们义无反顾地踏入湍急而又涌满漩涡的江水呢?是什么让他们忽略了自己的生命安危呢?很显然。永恒的价值在此体现了,“舍生而取义”这一准则跨越了数千年的距离。提醒着他们。什么是做人的道德。正是因为这一永恒,于是一个壮举产生了。若不是江水太无情。那他们一定也能保全性命。

这种优良传统的永恒是有极大的社会价值的。使得世世代代的人们得到他们的滋润,懂得道义应该长存,懂得互相帮助。发现事上还有礼仪。还有好人,这当然也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永恒的价值使我们在浮躁的社会上可以保持一颗本真的心。拥有一颗永恒的本真的心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它可以防止背离了自己的本善之心。防止我们一心功利的危险边缘。

由此可见,一颗本真的心的永恒是多么珍贵,它的价值在于可以不断指导着我们,朝着心之所向前进。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永恒的价值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安全意识。如果有安全意识了。小孩就不会落水;如果有安全意识了,这三名大学生,也不可能舍生取义。生命虽不永恒。但很重要啊。因为只要有了生命,于事情做工作才会资本,才能创造价值,即使这个价值不永恒,我们也不可忽视啊。

这个事上多的平凡人,平凡人做平凡时。不要勉强追求永恒的价值。生命诚可贵,不可轻易抛啊。

但那些美好的精神文化一定要永恒,只是曾经拥有还远远不够。它们必须永恒,才能不断指引我们在诱人的花园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真情永恒篇5

爱似一杯佳酿,散发悠悠清香,飘入古朴的屋宇,化作亘古的意韵。

流行和永恒,是爱的两种表达方式,那跟风似的爱,如同潮起潮息,风平了,水也就静了!流行式的爱普遍存在于广大轻少年当中!因为心的萌动,春的荡漾,空的寂寞,妒的狂嚣,从而导致这场错误,而生命又是何其脆弱,恋人似走马灯的换了一个又一个!总以为手牵着手,花前月下共相守;肩并着肩,西阁望月人倚楼,便是时尚先锋,流行的主导,时代的弄潮儿,殊不知,这也只是镜中月,水中花,当体会到了路,但流行式的爱便会崩溃。有的人躲避,有的人悔恨,更有的甚至走上了绝路,但流行式的爱在某种程度上衬托了永恒,正是因为有了流行式的痛,才有了对永恒的探索。

爱传承千载,融于天地之间,是什么让它延续至今?是一颗颗至真的心!爱是心灵相通的产物,爱是生死不离的允诺,爱是白头偕老的系带,因为爱的真,才爱得深,爱得永久!

陆游的“春如旧,人空瘦”是对唐婉的爱情结晶,而唐婉爱的“晓风干,泪痕残”则是对陆游的无尽思恋,即使他们不能相守,但这份永恒的爱也胜却人间无数,永恒是双方相恋共创的的经典,而非溢于沿表的舞动。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泪千行,是苏轼对亡妻的哀思,人以消逝,事以成往,往事难忘,苏轼将自己的柔情化作了春水,涌动不息,即使他有着“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却也难逃爱的束缚,终究是泪千行,人们在体会到这份真爱时,那么爱字便化作永恒,插上历史的翅膀,飞向远方,但流行式的爱只是分手时哭得死去活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又依旧笑春风,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

真情永恒篇6

在天空中的另一角,有一颗很闪亮、很耀眼的星星。它没有像其他星星一样不停的眨,而是在逗留。它想把这种逗留带给我们,带给观赏过它的人。

也许是因为停留得太久,所以,风儿也来做伴。风儿永远是听话的,它今天好清、好柔。

有人曾经告诉我,恒星永远都会发光。可是,恒星真的永远都会发光吗?它真的能永远地停留在宇宙吗?

或者,这仅仅是瞬间。只是我们觉得长久罢了那么。

我们也可以是一颗恒星,一颗会发光的恒星,但不是永远。

我们都在寻找,在寻找我们身上的每一个发光点,但是这都不会持续太久。

如果我是一颗可以选择的恒星的话,我宁愿做一颗拥有瞬间快乐、拥有瞬间光芒的恒星。

就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就是这一瞬间,就足够我一辈子细细品味的了。

物以稀为贵,不要太贪婪,不要太执着。任何事情,只要快乐就好。

有很多事情,是我们都决定不了的。

有人说过:人生是很短暂的。

我也觉得人生很短暂,但是生命却是永恒的。生命绝对是永恒的。因为生命的本质是爱。

这颗星星,我是否曾经数过呢?也许,我曾经在它短暂而又漫长的人生中走过呢?也许,也曾经给它带来快乐雨忧愁呢?

是的,我曾经拥有过它,也曾经爱过它。

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我们事先就知道结局是悲惨的。那么,我们就会珍惜我们所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子。

真情永恒篇7

爱一个人是要他幸福的。不管他和谁在一起,只要他觉得幸福就行了。

并不是要达到了怎样的目的,爱才成为爱。无论怎样的爱都是一份美好,一份结果。而刻在心底的爱,因为无私无欲,因为淡泊忧伤,才会是真正的永恒。

每个人的爱情都像是一只蝶蛹,在暮春睡去,初夏醒来时,渐渐生出美丽的双翼,或者再也无法醒来。在寻找爱情的路上化蝶为蛹,痛却美丽着...

每一次倾心,最初总是不经意的邂逅。电光石火,摩擦心痛。眼神交汇,深深浅浅,刹那心动,成永劫。蒲公英恋上树的落寞,树恋上浮云的自在,也许初相遇,已是场注定了的安排。

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吾爱永恒。

认识你真好,好的进一步是错误,退一步是遗憾。就在这一步之间,我真的希望时间永恒,空间永恒,一切永恒。

神对我说:你只能爱她七天,我说:星期一到星期天。神:只四天?我: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神:只三天?我:今天明天后天。神:只两天?我:白天和黑天。神:只一天?我:我活着的每一天。

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值不值得去追求;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去等候,但我知道我对你的爱会像烟花般绚丽,恒星般永恒,值得我用一生去维护。

真情永恒篇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下称《查》)体现了尼采哲学的一贯风格:对真理和生命的热爱。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与他对真理的热爱是分不开的——但他这种对真理的爱,或曰追求真理的意志,与《查》中批判的那种“求真的意志”有着根本的不同,两者延伸出来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尼采的思想中,真理永远是第一位的,他要求事物必须呈现绝对的真,不能有一丝虚假。由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宁要狄俄尼索斯醉的真实,而不要阿波罗美的梦境。他以孩子般的纯洁,竭尽全力走向真实,竭尽全力去揭示一个本真、原始的宇宙,不搀杂任何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的成分在内。 

而所谓“求真的意志”所求之“真”,仅为“逼真”而已。在心怀“求真的意志”的人眼中,“万事万物均能变成人的想象之物、可视之物和感觉之物”,“世界本身应当变成”他们的“理性”、“形象”、“意志”和“爱”[1]。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图,自己希望的样子来解释世界——或者说,他们就是在把世界的存在当成解释自己、满足自己的工具——这纯属一厢情愿:灾难在人类的历史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因此,他们把世界看成“不可理喻的”和“非理性的”[2],他们无法“忍受人生”。 

为了摆脱生之痛苦,他们设想出神、上帝,并意欲创造一个彼岸,一个“可以屈尊崇拜的世界”,作为“终极的希冀和陶醉”[3]——与此相对,现实的世界则是一个“永不完美的世界,一个永远矛盾的映象,缺憾的映象”,人是“受苦者”,“对于受苦者来说,无视自己的痛苦和失去自我乃是醉心的乐趣”[4],他们“蔑视肉体和尘世,他们杜撰天堂之事和对人的解救”,他们“逃避痛苦”,把“幻想投到人的彼岸”,妄图“摆脱肉体和尘世” [5]。 

——如此种种,都被尼采视为厌世、奴性、不诚实、忘恩负义和虚无主义,视为对尘世生命的毁谤。 

尼采与这种彼岸信仰者是誓不两立的,他的“永恒轮回”与此针锋相对。整个《查》都是“健康的肉体在更诚实更纯洁地说话,这个完美的端正的肉体在叙说着尘世的意义。”[6] 

尼采坚决否定“彼岸”的存在,他要把人的眼光拉回现实,拉回到真理上来。信仰彼岸的人渴望宇宙按自己的意图运转,而尼采则迫使自己理解并接受——“肯定”——宇宙的规则,他的永恒轮回思想正是这种“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7]。信仰彼岸的人是弱者,“在软弱灵感的影响下,弱者肯定要胆怯和逃避现实”[8],而“害怕现实,也就是害怕真理”[9]。尼采,作为向真理和现实敞开的人,则通过永恒轮回学说“肯定消逝和毁灭”,“肯定对立和战争,肯定生成,甚至坚决否定‘存在’”,肯定“万物的绝对和无限重复循环”[10],继而肯定尘世生存的意义——因为人只能在尘世生存,一切尘世之外的东西都是虚无的,都是主观臆想。如果存在一个意义的话,这意义只能产生于尘世,而不是某种捏造的世界,任何人若想使生存有意义,都只能在尘世寻找,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既然无可选择,那么一切在尘世之外寻找出路的思想,便都成了的无用的谎言;一切在尘世之外建造天堂或所谓理念的许诺,都是在“不存在”中寻找“存在”的意义——还有比这更虚妄的念头吗? 

是时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真理一旦被隐瞒就会变得有毒”,而真理已经被隐瞒了这么多个世纪!查拉图斯特拉,这永恒轮回的教师如是教导人类:“凡在我们的真理中能打碎的就打碎吧,有些房屋尚需建造!”[11] 

上帝死了,同上帝一道被假想出来的东西,也统统死了——它们原本就不曾存在过! 

现在,只有尘世摆在眼前,尘世之后,尘世之前,仍然是尘世,万物的一切都只在这里发生,万物在永恒的时间内,演绎着相同的生存游戏,永远也无法从中拔身而出,“万物走了,万物又来,存在之轮永恒运转。万物死了,万物复生,存在之年永不停息”,“万物破碎了,万物又被重新组装起来;存在之同一屋宇永远自我构建。万物分离,万物复又相聚,存在之环永远忠于自己。”[12] 

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倒霉了,那些渴望奇迹的人倒霉了——永恒轮回的学说最先击碎的,就是他们因之才能“忍受”目前生活的那些幻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教导我们: 

“万物永恒轮回,我们也在其中,我们业已存在过无数次了。万物,我们,都是一个样。” 

“存在着一个伟大的发展变化之年,存在着伟大之年的怪兽:这个年必然像沙漏计时器一样,一再重新转动,以便重新出发:—— 

——所以这些年是年年相似的,无论在最伟大之处还是在最渺小之处都年年相似;所以我们在每一伟大之年也是相似的,无论是在最大还是在最渺小之处,我们都年年相似。” 

——并无天堂在等着那些希望摆脱现世痛苦的人,那么,或许他们会说:“现在我死,消逝得无影无踪,瞬间化为乌有”,然而如查拉图斯特拉所说,那伟大之年“将再造我!我是属于永恒轮回之因果律的。”“我将回来,与这个太阳、地球,与这只鹰和这条蛇一道回来——但不是进入一种新的人生或更美好的人生:——我永远回到这相似和同一个生活,无论是在最伟大之处和最渺小之处全都雷同……”[13] 

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尼采对真理和尘世的肯定,它要求肯定者必须有十二分的诚实和坚强——甚至是“冷酷无情”,因为这真理是“冷酷的真理”,人们只有“不惜精力”,“具备冷酷无情的习惯”,才能“在冷酷的真理中感到精神愉快,思想快乐。”[14] 

这真理被尼采作为一种“宿命论的观点”,毫无保留地接受:“把自身视为天命所归,无意‘改变’自身”。他的这种宿命论当然与宗教无关,也不是对命运的消极承受,他的“无意‘改变’”,指的是一种遵循自然规则的“伟大理性”,[15]这种“伟大理性”教导人们不可干超出能力之事:“别要求自己做不大可能的事”,因为“大凡干力不能及之事的人,莫不恶劣地虚伪。”[16] 

真相已经大白,上帝、天堂等谎言已被揭穿,因此,那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17],想跨入彼岸的想法,便无疑是在“要求自己做不大可能的事”了。它不但虚伪,而且会使沙堆中的头颅不自由,在虚幻的缠绕中虚度一生。为此,尼采教导人们:“不要再把头埋进天堂这类东西的沙堆里,而要使头自由,使这尘世头颅为尘世创造意义!”[18]如果我们想要使自己的生存有一个意义,我们只能热爱人世! 

尼采由此展开了他对尘世的肯定与赞美:“我要像热爱太阳一样热爱人生、热爱所有深邃的海洋。”[19]我们要成为那些人,“他们首先不是在星球的彼岸寻找一个毁灭和牺牲的理由,而是为尘世而牺牲,使尘世称为超人的尘世。”[20]我们要成为那种高尚者,“他的作为应当像牛一样;他的快乐应是嗅闻大地的气味,而不是对大地的蔑视……他的鸣叫当然是对人间万事的赞美”[21],“我们也根本不想进入天国:我们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们要的是人间天国。”[22]他恳请人们“把飞逝的道德引回人间”,“引回到肉体和生命处:让它赋予大地以意义,人的意义。”[23] 

然而,还存在这一种信念:持有它的人即便不把头埋进天堂这种沙堆,也要把头埋进另外一种沙堆,这些人虽无意于彼岸,但也同样虚妄,他们把一切意义都赋予了将来,“把过去的一切曲解为自己的桥梁”[24]。这里暗含一种把痛苦当作“生命的障碍”的想法:过去充满了痛苦,未来或许可以没有它——过去,还有即将成为过去的现在,就这样,在对未来“毫无痛苦”的向往中,在对痛苦的忍耐和克服中度过了…… 

尼采告诫他们:“痛苦不可当作生命的障碍”,因为“你还会有痛苦的”,[25]万物“如此紧密相连,以至于‘此刻’把一切未来也拉到自己身上”,“万物中凡能运行的事物从这条长路出去,也必定从这条路上回来!”[26]因此,你爱人世,便注定要爱每一刻,因为一切皆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个意思…… 

在此,相信读者也不难看出,永恒轮回作为一种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全新认识,让人类得见自己的真实处境:人活在世上是值得的,人生的每时每刻都是值得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人只有活在世上才是值得的,人只有意识到每时每刻的平等性,把握每时每刻,才能真正做到有价值地生存! 

不幸的是,仅仅作为一种认识,永恒轮回的学说就足以让人痛苦了。把一切幻想拉到地面上来,看似给了人可靠性,实际上却正是对人们久已习惯的可靠性之剥夺。那幻想的彼岸,寄托着人们对永恒存在的最高向往,人们希望能在那里免去一切生老病死、百般无常之苦,以安慰在世间多灾多难的心灵——但永恒轮回取消了这个彼岸,从而取消了从生之无常、生命之“消逝和毁灭”中摆脱出来的可能性。如果说生命像一场灾祸,那么人类注定永远在这灾祸中循环往复,永远无法置身其外。 

那统领生之大军的上帝,那流变的万物之外的永恒存在,已经死了!尘世正如人们害怕的那样,“不可理喻”和“非理性”。人们知道万物循环,永恒轮回,每一个过程都永远是一样的。但同时,自己的下一刻具体来说会是什么样子,又因失去了目标,失去了上帝的指引和天堂的参照,而无法预料与解释,一切都充满了偶然性,难以掌握——“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失落了自我。而最终,他们还厌倦地发问:‘我们当初为何要走路呢?什么都一样!’”[27]“‘什么都不值得!你们不当有意愿!’有人在他们耳畔这样唠叨,他们就会觉得中听。”[28]“为什么活着?万事皆空!生活——这是徒耗精力;生活——这是燃烧自己而得不到温暖。”[29]——在对人世的厌倦和绝望中,他们开始走向新的信仰,甚至把驴子当成上帝重新祈祷,也有人开始纵情享乐,宁愿这么“白白活着”[30]…… 

但这一切,查拉图斯特拉都斥之为“古代的胡诌”和“奴性的说教”,它们全出自弱者的心胸,出自那“厌倦制造的招牌和懒惰制造的招牌”[31]——对于沉重的真理,这些人的精神还没能成为一只骆驼,他们的精神还不够强大,尚缺少足够的负载能力。面对真理,面对现实,他们“软弱、躲避和让步”,心中“有这么多的否定”,眼神中“只有这么少的命运在闪光”[32]。 

可是,即便强大如查拉图斯特拉,也难以抑制对轮回的厌倦:“为什么?为何目的?向何处?在何地?怎样活?仍旧活着,这岂不愚蠢?”[33]只不过,他的厌倦蕴含着骄傲在内:“人与人是不同的,凡我要的,他们则不能要!”[34]这厌倦来自于崇高之不可得,来自于伟大与渺小之恶劣的相似性:“我曾见过赤裸裸的最伟大之人和最渺小之人:他们二者极为相似——最伟大的人甚至过于人性化了!”“最伟大的也是最渺小的!——这是我对人的厌恶!最渺小的也要永恒轮回!——这是我对一切存在的厌恶!”“你所厌倦的人,亦即小人也是永远轮回的。”“人永远轮回!小人也永远轮回!”“啊,人的极恶是渺小的!啊,人的至善也是渺小的!”“一切都一样,什么都不值得,知识使人窒息。”[35] 

——存在着两种病痛:一曰“偶然”,一曰“雷同”,实则为同一个——轮回之命运对人的摆布! 

生而没有自主的权利(有的人甚至连自主的愿望也没有),只在命运的手掌下生生死死。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它们的名字叫做“过去如此”和“既已如此”,它们的名字叫做“偶然”,叫做“谜”。 

“一切价值均已被创造出来,而一切被创造的价值——便是我。千真万确,不再存在‘我要’!”名叫“你应该”的巨龙如是说,“事物的一切价值——全在我身上闪光。”[36]一切事情都是如此偶然,但其全部意义,其全部价值,又全都是“你应该”的——“你们不当有意愿”。啊,在万物的轮回中,万物的价值都是“应该”如此的,万物皆同,谁也不能越过这种铁的规则! 

痛苦由此而生,解救——也应为此而来:“解救人的过往,改造一切‘既已如此’,直到意志说:‘我想要的就是这样!以后还要这样!——’”[37]这里包含着“意志是创造者”的思想,查拉图斯特拉教导人们:“所有的‘过去如此’都是破烂货、谜、残酷的偶然——直到创造意志说:‘我要它如此!’——直到创造意志说:‘我要它如此!我一定要它如此!’”[38]“我要它如此”,这便是创造的意志,我要它如此它才如此,我要它如此它便如此——多么诱人的自由!它压倒一切不含意愿的“过去如此”和“你应该如此”,那软绵绵的半死之物。这创造的意志把人从“过去如此”这个“破烂货、谜、残酷的偶然”中解救出来,得到解放的人们将如行船一般,他们在人生的海洋中是自由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驶向何方,而“只有知道驶向何方的人才知道什么风好,是他的行船之风。”[39]他们和命运同一个风向,命运的一切“如此”都是他们心中的必然!而那些不知驶向何方的人,就“只有过时的‘意欲’,就受一切波浪的戏弄”。[40] 

“意志有解放作用:因为意志便是创造:我如是教导。你们应当只为创造而学习!”[41]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创造——这是摆脱痛苦的伟大解救,它使生活变得轻松。”[42]为了整个人类的解救,他告诫人们:“你应创造一个更高级的肉体,创造初始运动和自动旋转的轮子——你应创造出一个创造者。”[43] 

而为了那创造,人们首先需要狮子,固然狮子尚无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可是,为着新创造,必须为自己创造自由”,必须“对义务说个神圣的‘不’字”,必须“获得创造新价值的权利”——“这对于一个有负载能力、令人敬畏的精神而言是最可畏的举措。真的,这对它来说是一种掠夺,是掠夺性猛兽的事业”,“它曾把‘你应该’当成它的至圣而喜爱,现在它必须在至圣中找出癫狂和放任,以便从它的爱中掠夺自由,为了掠夺便需要雄狮”。[44]“对于具有雄狮般意志的人来说求知便是快乐!”[45] 

然而,“意志成为自身的解救者了吗?成为快乐之施主了吗?” 

“意志——解救者和带来快乐的人是意志的别名”,但“意志本身仍是个囚徒”,“意志对于一切完成之事无能为力——对于过往之物,意志只能怒目而视”,“时光不能倒流”,“事既如此”是“意志推不动的石头”。 

“愿被解放:但意志本身应思考什么,以便摆脱忧伤并嘲笑自己被禁锢呢?”愚妄者开始说教,他从这“不能倒退”的痛苦,推论出“意志本身和一切生命都成了惩罚”,“逝者如斯,一切也该过去”,“时间必将吞噬它的孩子们”,并因“过去是这样”这块石头是撼不动的,推论出“一切惩罚是永恒的”——“除非意志最后自我解救、意欲变成非意欲”——而由此,意志便与时间“和解”了。[46] 

这无疑是厌世者的谬论,一个沉重的谬论。它和那些信仰彼岸的思想一样,让人的精神变得懒惰和逃避现实,怀有这种思想的人,是“还不能飞翔的人”,他们虽然“比飞快的骏马奔跑还要快”,“但它又把头沉重地埋进沉重的沙土里”。[47]这无异于承认:永恒轮回思想和它所批判的彼岸思想是殊途同归! 

“意志必须要求高于一切和解的东西:此即为强力意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继续高举意志大旗,对人们的沉重思想,对人们的厌倦与懒惰宣讲了对策。他要让人们知道:“凡是不带来欢笑的真理我们都称之为虚伪”[48],永恒轮回绝对不属于这样的真理,他让人看清人生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意欲把人吓倒,而是教人们如何真实而快乐地生活,因为查拉图斯特拉是爱人类的! 

“人的大忧愁,时下叫做厌恶”[49]自愿行乞者如是说——我们也的确看到,那些受煎熬的人,那些离目标近在咫尺的勇敢的人,“因为倦怠而躺在灰尘里,可谓固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教导:“任他躺着,直至他自动醒来——直至他自动弃绝一切厌倦并领受厌倦的教训!”[50]查拉图斯特拉命人们砸碎那“厌倦和懒惰的招牌”,并如是行事: 

“人必须跳舞——超越你们自己而跳舞!你们的失败,这又算得什么呢!” 

“可能会成功的事多着呢!因此你们要学会自嘲!高举你们的心,优秀的舞蹈家啊,高些,再高些!也别忘记大声朗笑!”[51] 

“真有很多事情已经成功!人间小的、好的、完美的事情真不知凡几!” 

“把一些小的、好的、完美之事置于自己周围吧!它们金色的成熟能医治人心。完美的东西教授人们如何希望。”[52] 

“世间存在沼泽和浓浓的悲愁,但谁的双脚轻捷,谁就能奔过泥沼,而且像在清扫过的冰面上跳舞。”[53] 

要学会跳舞,学会自嘲,学会朗笑,学会希望和超越!用轻捷的双足,以健康而快乐的心灵,向上,再向上,直至登上最高峰——因为“攀登最高峰的人取笑一切悲剧和悲伤、严肃的态度”[54]——此即意志的胜利,真理之上强力意志的胜利。这胜利者身上具备的,正是一个孩子的特征:“清白无辜、健忘”,而精神成为了孩子,也便完成了第三次变形,得以成为“一个新的开始、一种游戏、一个自转的轮子、一种初始运动、一种神圣的肯定”[55]。 

这种超越的境界,或曰超人的境界,也就是尼采永恒轮回学说许诺的最高境界。天空在绝对真理的映照下纯洁无比,心灵在一切灾难之上欢笑,灵魂“超越一切‘此地’和‘彼地’”。[56]此刻,人的生命得以成为“伟大”,它正符合尼采“衡量伟大的公式”,即“热爱命运”:“不要想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爱它……”[57]生命中洋溢的,全都是对永恒的热爱,“凡痛苦的都说:‘我要继承,我要孩子,我不要我。’”但是,“快乐不要继承,不要孩子——快乐要自己,要永恒,要轮回,要一切永远相同。”“痛苦深切,/快乐比心中的痛苦更深切:/痛苦说:去吧!/但一切快乐希求永恒——/希求深远、深远的永恒!” 

痛苦没有消逝,而且,痛苦还作为永恒之万物的一部分,被快乐爱着——“快乐如此丰富,以至于渴盼痛苦、地狱、仇恨、耻辱,残废和世界”,“快乐要自己,故而也要心上的痛苦”——“一切快乐希求万物永恒”! 

“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亲相爱的。”你对快乐说“是”,也应对一切痛苦说“是”[58]——痛苦都被爱着,都被希求赐予永恒,还有什么是在那神圣的肯定之外的呢? 

查拉图斯特拉在这神圣的肯定中,因深切的快乐而激动着,他已经看到了那最高处,看到了最高处的永恒,他把“深处翻到光明处了”[59],此刻,一切都沐浴在永恒的光中,一切都沐浴在真理的光中,“海岸消失了——现在,最后的锁链从我身上抖落了”,“无边无际的大海在我周围咆哮,时间和空间在远处向我闪光,好啊,妙啊古老的心!”[60]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歌唱那至高无上的自由与永恒! 

注: 

[1]尼采著,黄明嘉译,《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88,89页,漓江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出处下同。 

[2]第89页。[3]第122页。[4]第24页。[5]第26页。[6]第27页。[11]第125页。[12]第236页。[13]第239页。[16]第314,316页。[17]第25页。[18]第25页。[19]第135页。[20]第8页。[21]第127页。[22]第346页。[23]第79页。[24]第220页。[26]第172页。[27]第224页。[28]第224页。[29]第221页。[30]第216页。[31]第225页。[32]第232页。[33]第117页。[34]第138页。[35]第237,238页。[36]第19页。[37]第215页。[38]第153页。[39]第297页。[40]第224页。[41]第224页。[42]第89页。[43]第71页。[44]第19,20页。[45]第224页。[46]第153页。[47]第210页。[48]第229页。[49]第292页。[50]第225页。[51]第321页。[52]第318页。[53]第319页。[54]第38页。[55]第20页。[56]第241页。[58]第353~355页。[59]第235页。[60]第252页。 

[7] 尼采著,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看哪这人!》,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91年5月第一版。出处下同。 

上一篇:路上小心范文 下一篇:旬阳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