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谚语大全范文

时间:2023-12-01 14:37:52

小学生谚语大全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1

一、看云识天气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二、看风识天气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五、天气谚语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到。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

长虫过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头发响,风一场。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2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人来投主,鸟来投林

一鸟在手,胜于百鸟在林.

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深山出俊鸟

人来投主,鸟来投林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比喻作事积极或及早者,能获得利益。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比喻人很难改变他原始的身分。

【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鹰和鹞子的脚互相抓住,正好像铁环一样互相紧扣在一起。比喻两人十分亲密而不肯分离。

【偷鸡不著蚀把米】比喻想占便宜,结果反倒吃了亏。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人宁可在小场面中自主,也不要在大场面为人所支配。

【菱角磨作鸡头】有稜有角的菱角被磨成圆滑的鸡头。比喻人历经众多苦难挫折。

【公鸡给黄鼠狼拜年】凶多吉少。黄鼠狼喜欢吃鸡,公鸡向黄鼠狼拜年,必定大难临头。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喜食鸡,故比喻人不怀好意,别有居心。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鸡狗的叫声都能听到,但至老死都不相往来。

【鸡儿不吃无工之食】比喻人不能无缘无故接受优待或赠与。

【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比喻至亲虽受委屈、责难,但仍不肯离去。

【旗杆上绑鸡毛】好大掸子。比喻胆大包天。

【苍蝇不抱没缝的鸡蛋】比喻事生有因,唯有自己先做错,别人才会来欺侮。

【三更灯火五更鸡】比喻勤奋刻苦,晚睡早起。

【野鸡戴皮帽儿】充鹰。意指野鸡戴上皮帽子假装是老鹰。讥讽人冒充主人或自以为了不起。

【鸡蛋里挑骨头】比喻故意挑剔。

【拿鸡蛋往石头上碰】【鸡蛋碰石头】 比喻自不量力,自讨苦吃。

【拿著鸡毛当令箭】部属欺上瞒下,滥用职权,公然发号施令。比喻玩弄权术。

【不管讲鸡讲鸭,我只讲鹅】 全句指不管别人说什麼,我只一味胡说八道。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在世应该做些好事,留下好名声。

【燕雀安知鸿鹄志】比喻庸俗者无法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两相争持,第三者得利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鸟将死亡,其鸣声是十分悲伤凄凉的。比喻人若将死亡,则所说的话是良善而有价值的。

【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比喻群众失去首领,即不能有所行动。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3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十雾九晴。

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瓦块云,晒死人。

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小暑热得透,大暑凉溲溲。

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

夜星繁,大晴天。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云交云,雨淋淋。

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

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

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4

关键词:谚语群;谚语;蒙古族

中图分类号:H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80-02 “谚语群”是谚语的地方性、时代性、口语性的综合反映,它以各种关联为纽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本文以蒙古族谚语为例,在陶汇章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谚语群”的分类及其意义。

一、“谚语群”的概念

“谚语群”是陶汇章先生在他的论文集《谚语文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为谚语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首先列举了28条论述房屋朝向的谚语,然后分类解释,最后总结说:“像这样相互间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我们叫它为一个‘谚语群’。”他还进一步解释:“‘谚语群’是谚语与谚语之间等同物、类似物的汇聚。”谚语是广大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沉淀下来的语言智慧和经验的总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谚语与谚语也和人与人一样,也会有这样那样的联系,所以,谚语也可以按照它的内容、形式的关联的不同,分成一个一个的不同的“群”。陶汇章先生根据他几十年研究谚语的心得,认为,中国谚语的研究,“应当在总体研究、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的相互配合中,不断向前推进”。

二、“谚语群”的分类

“谚语群”是谚语中相互间或在内容上或在形式上有一定关联的一批谚语的集合,而每一个集合的内部,还可以因为各方面的差异分成不同的类别。也就是说,大的“谚语群”中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而且每一个小的“谚语群”中的谚语有些还有交叉的现象。所以,“谚语群”的分类是一个极其复杂、繁琐的事情。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内容关联而说法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叙述式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内容相关联,甚至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可以正说、反说,加字、减字,简说、繁说,韵文、散文,文言文、白话文,等等。例如:“青春不能挽回,衰老无法避免”;“年华莫虚度,青春不再来”;“日月莫虚度,青春不再来”;“别虚度年华,莫荒废青春”;“黄金丢了,可以找回来;时间过去了,就无法追回”;“青春挽不回,暮年难摆脱”。这六条蒙古族谚语在内容上完全相同,都是告诫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应该珍惜时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所以,它们是一个“谚语群”。

2.内容关联而比喻不同。这主要是针对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谚语而言。这类“谚语群”中的谚语说明的是同一个道理,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比喻形式。例如:“骏马能飞跃堑壕,意志能克服艰险”;“月套环要起风,人立志能成功”;“只要有根子,就会开放出花朵来;只要有志气,就会闯出路子来”。这三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不同的喻体,表达了有志者一定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道理。

3.内容关联而衬句不同。这主要是针对复句式谚语而言。复句式谚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的谚语,但一般以两个句子的为最多。在复句式谚语中,其中一个单句表达它的主旨,另一个单句只作为衬托使用,它从正面或反面来烘托主句的意思。衬句有的具有比喻的性质,但它与主句相对独立,起的作用不仅限于比喻而已。衬句在复句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但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类似于“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讲人心灵美的,别看衣着,要看心灵”;“名山不在高峻,而在于景色;人好不在相貌,而在于心灵”;“花美在外观,人美在内心”;“与其选择漂亮的脸蛋,不如物色善良的心灵”;“脸蛋好看不算俊,心底善良才算美”;“心地不善的人,学识再多也无用”;“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蛇美只在皮外,人美却在内心”。这八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它们以各种衬托来强调人心灵美的重要性。

4.比喻、内容相同而说法不同。有一些谚语,作比喻的事物基本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大体一致,只是在表达时采用了不同的说法。例如:“买马须瞧牙口,交友须摸底细”;“马要看牙口,人要看行动”;“马看牙口,人听说话”;“想买马瞧牙口,欲交友察心地”。这四条蒙古族谚语是一个“谚语群”,都是以马为喻,在内容上也完全相同,它们一方面告诉人们买马时,要观察马的牙齿,根据它的牙齿可以判断它的年龄;另一方面又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当然,主要是告诉人们交友的方法。

5.比喻或衬句相同而内容不同。在一些谚语中,比喻或衬句相同,长期沿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大体固定的句式,但主句却有变化,表达了不同的内容,说明了不同的道理。例如:“金钱如粪土,声誉值千斤”;“金钱如粪土,人格值千金”;“金钱如粪土,道德值千金”。这三条蒙古族谚语都以“金钱如粪土”为喻,但却分别说明了声誉、人格、道德的更可贵。“金钱如粪土”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句式,在它的后面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说法。所以,以“金钱如粪土”为比喻或衬句的一批谚语,可以是一个“谚语群”。

6.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在谚语中,还有一些谚语,在内容上不同,但在形式上却完全相同,它们也可以形成一个“谚语群”。例如:“宁可折骨头,不可败名声”;“宁可穷而存志,不可富而失节”;“宁可在家乡断骨,不可在他乡丢丑”;“宁可丧失生命,不可失去气节”;“宁可光明磊落地死去,不可卑鄙地生存”;“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宁可抛却头颅,不可失却名誉”;“宁可折腰,不可弯腰”。这八条蒙古族谚语虽然表达的内容不同,但都采用了“宁可……,不可……”的形式,也是一个“谚语群”。

三、“谚语群”的作用、意义

把一个个分散的谚语集中起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群体上把握谚语的本质特点,帮助我们更客观、更全面、更系统地认识、了解谚语。首先,研究“谚语群”有助化深化“谚语学”的研究。“谚语学”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它起步晚,发展慢,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谚语群”概念的提出,为我国“谚语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为全面了解谚语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相互印证的参照物。谚语产生于民间,在文字产生以前,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延续,而谚语传播者的知识、经历和生活体验又都不一样,所以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就产生了差异,例如:前面所列举的关于“买马”与“交友”的四条蒙古族谚语。内容和比喻格式完全相同,但在说法上却存在差异。在一个“谚语群”中,谚语之间有的是时共关系,有的是历时关系。通过对同一个“谚语群”中古今谚语的对照、比较,可以追溯到它的源头。其次,对“谚语群”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全面、系统地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正如陶汇章先生在《谚语文论》中所说的:“民间智慧是一个整体,要从宏观上去作整体把握;执着于一条、两条谚语,势必流于片面,断章取义而不得其真义。研究谚语群,就是要研究谚语的整体组合现象,积不完整为完整,不全面为全面,不周密为周密。”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表达形式,其中不仅蕴含着千百年来蒙古族人民语言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还反映了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比如禁忌、好恶等)、生产生活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如果把蒙古族的谚语集中起来,分成若干个小的“谚语群”来研究,那将会使我们对这个民族及其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谚语群比作历史的黑匣子”。

总之,集中的“谚语群”和分散的谚语,是不一样的。“谚语群”是系统的、开阔的,便于人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语言现象,它像一个装满水果的篮子,你可以自由地从中挑选你喜爱的或需要的水果,而不是像随意扔在地上的分散的水果,需要你一个一个地拣,费时费力。

参考文献:

〔1〕陶汇章.谚语文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朱荣阿,材音博彦,苏利娅编.蒙古族格言俗语集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3〕邢莉.草原牧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5

关键词:藏语谚语 藏语文 教学 应用 作用

谚语是劳动人民世代智慧的结晶、思想的火花、语言的精粹。它将丰富的内容用浓缩、简介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还能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谚语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有声有色,诙谐有趣,说理有力,一般都富有启迪和教育意义。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谚语,谚语是藏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形式很简短的民间文学形式。将藏语谚语引入藏语文教学中,不但可以帮助解决课堂上的难题,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与写作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藏语文的兴趣。

一、藏语谚语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藏语谚语是藏族语言的精华,它不但在结构上紧凑匀称,而且韵律性相当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藏族谚语常常借助韵律、比兴、反复、对仗等多种手段喻事明理,表达人们的思想。例如:"下面若无人参果,上面不会长叶子。"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劳动是幸福的右手,勤俭是幸福的左手。"揭示了劳动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真挚淳朴。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典雅的藏族谚语,可以在培养学生朴素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藏语谚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藏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习藏语文的目的之一。而要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掌握大量的词汇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句子的结构。如果只掌握大量的词汇而不掌握句子的结构,或者只掌握句子的结构而不储备大量的词汇,都难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课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可以通过藏族谚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藏族谚语不但是一句句言简意赅的句子,而且内容通俗,含义深刻。例如:通过"英雄胆气豪,不惧怕死亡;贤者智慧高,不窘于学识。"、"好汉宽阔的胸膛,能容百匹骏马驰骋。"等谚语就可以将学生引入活生生的语言之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利用藏族谚语创设良好的场景

在藏语文教学过程中,良好场景的创设可以快速将学生引入课程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时,为了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我使用了

"杨柳吐叶如狗牙,赶种青稞莫迟延"以及"播种不用翻黄历,静观草木悄悄变"等藏族谚语将学生引入了广阔的大自然,并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大自然的规律,然后利用这些规律去从事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入《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探究晕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四、利用藏族谚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在藏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许多难以理解的段落或者句子,这些段落或者句子常常难以用一两句话进行解释,这是如果使用一两句生动而幽默的谚语去讲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伐檀》这篇课文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我引用了"穷人的汗,富人的饭。"这句具有高度概括精炼特点的谚语,通过这句谚语深刻地揭示了压迫与被压迫的本质,也让学生明白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进入了状态,再也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窘迫的状态了。

五、利用藏族谚语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为民族语言的精华,藏族谚语是藏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化的结晶。藏族谚语不但言简意赅节奏感美,而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通过学习并掌握谚语,可以不断锤炼学生的语言,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六、利用藏族谚语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藏族文化

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藏族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藏族谚语的学习,可以不断加深学生对藏族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不断了解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加藏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树立为藏族繁荣而学习的远大理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青稞长满平原,一盘石磨即可吞入磨完;星斗虽挂满天空,一轮朝阳使之黯然无光。"、"松树虽长百年,一把斧子可以砍倒;河面虽然宽阔,一叶扁舟可以渡过。"等谚语说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从对宗教顶礼膜拜、虔诚无比,到充满怀疑,并最终进行揭露的历史发展进程。

七、利用藏族谚语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一些积极向上的谚语展示给学生。例如:经常带给学生"要像柱子一样端直,要像柱基一样坚实。"、"高峰不留江河,受益须得谦恭。""品行端正当似箭直,心地纯洁应如白螺。"等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谚语,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之间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必然消失,学生的情操也必然逐渐高尚,学生的行为习惯更加积极向上,学生的思想修养也必将越来越高。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藏语文教学成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读书,注意读谚语集,以便掌握更多的谚语,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将一些与书本知识贴切的谚语标注在书上,然后在课上充分运用;除此以外我还让我的学生每天学一句谚语,从班里选一名藏语文成绩较好、责任心强的学生,让他从我所提供的谚语集书本中选一句抄在移动式小黑板上,每天更新,让全班同学在早读时齐读一遍,然后记录在谚语小册子上每天翻看。不定期抽查谚语背诵情况,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久而久之,同学们学习谚语的兴趣不断提高,藏语文的成绩也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达娃.浅谈中学生学好藏语文的几点方法[J].科学导刊(中),2012,03

[2]鲁毛才让.残谈藏语文教营中网络资源的利用[J].新课程(上)2011,02,28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6

1、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3、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4、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5、少时所学至死不忘。

6、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

7、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8、路有千条,理只一条。

9、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10、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11、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2、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13、凡事都得从头学。

14、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15、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16、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8、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19、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

20、天才在于磨炼。

21、无生而知之。

22、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23、欲速则不达。

24、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25、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26、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27、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8、羽毛使孔雀千姿百态,知识使人聪明能干。

29、一分学问,百倍工夫。

3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3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32、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萧伯纳

33、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

34、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3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6、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37、知识贵于纯金。

38、久住坡,不嫌陡。

39、两脚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4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41、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2、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4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44、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45、十艺半懂,不如一艺精通。

46、麻雀落田要吃谷,狐狸进屋要偷鸡。

47、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48、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49、贪多学百艺,一事无成白费力。

50、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得自己亲自尝一尝

51、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52、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5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5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55、学习不日进则日退。

56、追逐双兔两落空。()

57、路不平,众人踩;事不平,大家管

5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59、不离家园,满脑偏见。

60、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7

沈奇,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52)

摘 要:英语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比喻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谚语,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对英语谚语的翻译研究,不仅是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剖析和探讨,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了解到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英语谚语的结构形式一般是句子,所表达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翻译英语谚语,不但要求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生动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英语谚语的译文不仅要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意义含蓄、耐人寻味,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鉴于此,就英语谚语的汉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 套用现成的汉语谚语

在浩瀚的汉语谚语中,可以找到一些在意义上、形象上、表意形式上都与英语谚语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汉语句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巧合,一是由于各民族之间通过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语被汉语吸收和消化,渐渐成为汉语的一部分。例如汉语成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语就出自《圣经•旧约全书》里的英语谚语的“eye for eye,tooth for tooth”;再如“血浓于水”出自“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条条大路通罗马”出自“All roads lead to Rome”等。英语谚语早已为汉民族所认识并接受。二是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某种共性,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触发的相同感受和理解,反映到谚语中,便出现了英汉谚语中的“巧合”现象,试举数例:

More Haste, 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闪闪发光物,未必尽黄金。

Everything is good when new, but friends when old. 物莫如新,友莫如旧。

If you confer a benefit, 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 remember it always.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既然在汉语中处在这种可与英语谚语相吻合的现成谚语句子,可以尽量套用。这样既可以忠实地表达原语内涵,又可使译文不失谚语的形式和特性,并且言简意赅,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和运用。不过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语种,再加上民族的千差万别,词类等同语自然不会很多。

二、 “客随主便”与“主随客便”

比喻是谚语很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通过比喻,可把抽象的事物表现得具体、形象,把深奥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浅显。英语谚语如此,汉语谚语同样如此。但是,由于两种文化传统,环境习俗不同,往往是要表达的意思一样,而选择的比喻形象或比喻手法不一样。例如:英语谚语“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兔)和汉语谚语“胆小如鼠”都表示胆子很小的意思,但两种语言用作比喻的东西却大不相同,在讲英语的人看来,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而汉民族则视兔子为敏捷,快速的象征。如古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所以一般应译为“胆小如鼠”。词类情况为数不少,在翻译时如何处理好主客关系呢?对此,很难一概而论。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为例,倘若“客随主便”直接译成“不要鱼儿游水”,保留了原语的比喻形象,但中国读者不易吃透这句话的含义;相反“主随客便”,选用同义的汉语谚语“不要班们弄斧”作为译文,含义不点自明,只是改变了原语的比喻形象,失去了英语味。由此可见,不管是“客随主便”还是“主随客便”,的翻译方法都各有利弊。究竟哪种利多弊少,应根据翻译时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加以抉择,不可失之偏颇。试举几例比较:

Love me, Love my dog.

爱我及犬(爱屋及乌)

He that lies down with dogs must rise up with fleas.

与狗同眠的人身上必然有跳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The cat shuts its eyes when stealing cream.

猫偷吃乳酪时总是闭着眼睛(掩耳盗铃)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

乌云也有银衬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蠢人一下子就把箭射完。(黔驴技穷)

The mountain has brought forth a mouse.

大山出生只小老鼠(雷声大,雨点小)

以上几例,都是喻体的英语谚语,即这些谚语经常使用的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义,而是他们的喻义,他们仅作为喻体被人们运用,其喻说的对象(被比喻的主体)在说话语本身中没有出现,要在具体的运用场合中才能明确。如人们在运用“The mountai has brought froth a mouse” 这条谚语时,一般不是取其本义,“山”和“鼠”在此仅作为两个比喻形象,用来说明“声势大,效果小”的意思,至于究竟是指某项措施、工程、还是指某个人的行为结果,只有在一定的上下文中才可以确定。这类谚语是一种很形象的语言材料,可以用来构成多边的比喻,喻说我方面的事物和形象,常常意在言外。因而在翻译此类谚语时,据原语直译无法点明含义,不如借用同义的中国谚语作译文更简洁贴切。这就是“主随客便”的特殊翻译方法。

还有另一类运用比喻手法的英语谚语,其被喻说的主体和用来比喻主体的客体在说话语本身中已经确定,比喻义已经挑明,如: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一人不及众人计。

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Loftiest trees most dread the thunder.

最高大的树也怕雷击。

因此,即便是有同义的汉语谚语可以借用,也不必“反客为主”,尽管依据原语直译,以便保持原语的比喻形象的神韵。

三、“直译”与“意译”

大部分英语谚语在汉语中是很难找到现成的对等或相似语,因此必须直译。所谓“直译”是指在符合疑问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和误解的前提下,保留英语谚语的比喻、形象以及民族特色的方法。另外,译出的汉语句子好要有说话语味,尽可能使之具备形似汉语谚语的句型结构:精巧洗练、琅琅上口、易于记忆。而要作到这些,拘泥原文,逐字“死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所谓英语谚语的直译,即根据原语译成汉语。与套用现成的汉语句子相对而言,其中实际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意译”成分,在忠实于原意的前提下,精心磨练词语,推敲句意,酌情变动增删,使译文成为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的外来谚语。鲁迅曾强调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要保留原作的风姿”。直译是最能保留原语的“异国情调”和“丰姿”的方法。像下面这些直译过来的英语谚语,早已起到了丰富汉语语言的作用,并且已成为日常所使用。如:

Quality is better than quantity.质胜于量。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行动胜于空言。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ope for best,but prepare for the worst. 怀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In water you may see your won face,. In wine the heart of another.

水中可见己面,酒中可见人心。

It is better to be closed in rags than to be clothed with shame.

宁可穿上破衣,不可蒙上耻辱。

四、“近似语”与“巧译”

有些英语谚语用直译法翻译,不是句子不顺,就是表意不清,而借用汉语中的近似语“巧”译,则简练达意,恰到好处,这种巧译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套用现成句子”方法的一种补充和扩大,使人们在选用现成的汉语句子时,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列举几例如下:

You can’t make an Omelete withou breaking eggs.

你不打破鸡蛋,又怎能制成煎蛋――有失才有得。

Draw not your bow till your arrow is fixed.

箭没搭好先别拉弓――三思而后行。

Bind the sack before it is full.

袋子要在装满前扎着――见好就收。

While the grass grows the horse starves.

等到草长出来时,马早已饿死―― 远水救不了近火。

One must howl with the wolves.

跟狼在一起就得学狼嚎――入乡随俗。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巧译的灵活性很大,近似语与原语之间存在住或多或少的差异。并且有的原语含比喻,而近似语没有;有的近似语含有比喻,而原语没有。在修辞手法及语言风格上往往也不吻合。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全面地、透彻地理解原语的含义、语言色彩及褒贬程度,恰如其分地选择近似语。如果望文生义,胡乱套用,结果会弄巧成拙。例如:“Fine weather makes fine birds.”真正的含义是“好衣装,仅能扮出好外表。”含有讥讽的意思。另外,翻译时还要尽量考虑谚语的民族性,不宜选用含有汉语民族所特有的专有名词或典故的近似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以免使读者产生“似西非西,似中非中”的感觉来。例如: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 如果译为“不要杞人忧天”,总有点洋人穿长衫的感觉,不如译成“船到桥头自然直”更为贴切。

总上所述,英语谚语是英语文化中的奇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及民族特点和许多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在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翻译英语谚语,要根据中西文化的特点,采用更为贴切的方法翻译,这样才能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谢元花,魏辉良.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比较与翻译[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2]徐超墀. 英谚译介[M] .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巍成.英汉翻译中的修辞格的处理[J].辽宁师专学报,2003 (1) :92 - 94.

小学生谚语大全篇8

茶谚,是我国茶叶文化发展过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现象,所谓“谚语”。用许慎《说文解字》的话说,“谚:传言也”,也即是指群众中交口相传的一种易讲、易记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话。

茶叶谚语,就其内容或性质来分。大致属于茶叶饮用和茶叶生产两类。是一种关于茶叶饮用和生产经验的概括或表述,并通过谚语的形式,采取口传心记的办法来保存和流传。所以茶谚不只是我国茶学或茶文化的一宗宝贵遗产,它又是我国民间文学中一枝娟秀的小花。茶谚不是与茶俱有,而是茶叶生产、饮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我国饮茶和种茶的历史十分久远,但是。关于茶谚的记述,直至唐代末年,苏广的《十六汤品》才见。

在我国整个古代茶书和其他有关文献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谚语。就是制茶和茶叶收葳方面的谚语,也直到明清期间,才有“茶是草。箬是宝”,以及《月令广义》引录的“谚日:善蒸不若扇炒,善晒不如善焙”这样两条记载。在古代条件下,茶叶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于茶中较埋储“烧灰”或存放焙笼等办法,要省事得多。其后一条谚日,所谓“善蒸不若扇炒”,就是说蒸青不如炒青;“善晒不如善焙”,是指晒青不如烘青,其实这条谚语仅仅反映一些地区或一部分人对各种绿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过,这两条茶谚,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当时,对茶类生产和茶叶保存,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其他,我国关于茶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谚语,特别是浙江、湖南、江西,还是较多的。这里不妨以浙江的茶谚为例来剖析―下。

如提倡和劝种茶树方面的谚语。有“千茶万桑,万事兴旺”。浙西开化一带,有“千杉万松,一生不空,千茶万桐。一世不穷”等等。这些茶谚,都较古朴,虽然搜集于本世纪中期,但是,与种橘植果的一些谚语对照,就其风格来说,很像是明清间或更古的茶谚。浙江全省采摘茶叶的谚语面广量大,单以杭州一地这方面的谚语为例,最具代表性的谚语,如“清明时节近,采茶忙又勤”;“谷雨茶,满地抓”。“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满过后茶变草”。以及“头茶不采。二茶不发”。“春茶留一丫,夏茶发一把”。“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体现了这一采摘指导思想。必须指出,在唐代以前,从史籍记载来看,似乎是不采制秋茶的,唐代特别是唐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茶业的蓬勃发展,秋茶的采制才逐渐盛行起来。所以。“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露白”的谚语。是一条流传较早的古谚,其主要的含义,是提倡和鼓励人们采摘秋茶,并不真正说秋茶的质量就比春茶为好。

上一篇:孟浩然过故人庄范文 下一篇:证件办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