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03 21:27:08

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篇1

二十世纪人类过分开采地下资源,导致现在地下资源短缺。今天,我王博士发明了新型发酵技术将公布于世。首先,我请主持人把录像机对准这个超级高倍显微镜。只见在超级高倍显微镜下,出现了一个小巧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搭档“酵母菌先生”。

“请把纳米话筒交给酵母菌先生”,我一声令下,那个小巧的东西拿起话筒:“我是酵母菌,二十世纪时,人类把我用于制作面包和馒头,这使本领超强的我有一些不高兴,我真是有苦难言,前不久,王博士发现了我,并用知识传输器使我会说话,今天,是我和王博士显示成果的时候了。”

我拿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汽车模型,放在桌子上面,洒上一些M型特效药水,这种药水可以使真菌克隆100个,每一个同原来的真菌有一样的智慧。过了一会儿,汽车模型开始膨涨。一个小时后,汽车模型变成了真实汽车。我当起了第一个驾驶这种发酵汽车的人。这种汽车与平常汽车没有什么不同。

我非常得意这次实验的成功,在高速工路狂奔,开着开着突然遇到一个大卡车……“光,快起来吃面包,刚加热的,快来吃!”,我醒了。我想这种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功的。

发酵技术篇2

摘要发酵床养猪技术目前正被一些推广机构及商业机构广泛宣传,分析了发酵床养猪的优缺点,以期为开发地方特色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及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发酵床;养猪;优点;缺点

发酵床养殖技术是指综合利用微生物学、生态学、发酵工程学原理,以活性功能微生物作为物质能量“转换中枢”的一种生态养殖模式[1]。主要是在猪圈内铺上1层一定厚度的锯末与菌种的垫料,菌种利用动物排出的粪尿与锯末作为营养源进行分解和转化,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部分菌体蛋白能被猪只采食,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的效果,使功能微生物长期、持续、稳定地发挥功效[2]。发酵床养猪技术目前正被一些推广机构及商业机构广泛宣传,虽然发酵床养猪技术有许多优点,但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现将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缺点介绍如下,以供同行们参考。

1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点

1.1无排放、无臭气、无污染

发酵床养猪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养猪技术,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靠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转化;而猪舍独特的自由开闭式天窗设计,通风传热,使冷暖空气形成对流,底层热空气流动的同时使圈底的水分蒸发,圈底就会保持最佳状态,没有臭味,同时当粪、尿转化为饲料资源后被猪采食,不用清除,也会越来越少。www.133229.Com充分解决了传统养猪技术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3]。

1.2节省饲料、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由于猪粪、尿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可被猪食用的无机物和菌蛋白质,而且锯屑中的木质纤维和半纤维也可被降解转化成易发酵的糖类,猪通过翻拱食用,给猪提供了一定的蛋白质等营养,从而减少了精饲料的供应。据介绍,这种发酵床不光猪粪尿永远不用清理,就是发酵床的垫料,10~20年都不用换。另外,由于发酵床养猪中途无需人工清粪、冲洗猪床、打扫圈舍,一方面可减少饲养人员,节省人工支出,另一方面又节省了水费。

1.3菌体发酵的热量解决取暖的问题

采用生态养猪技术的猪场,在环境温度达到-20 ℃时,舍内发酵床仍可保持在10~l5 ℃。对于中型以上的猪,这个温度完全可以安全过冬,不需要任何能源的消耗,这样的发酵床就等于给猪铺了“电褥子”。

1.4抑制病原菌的繁殖,提高猪肉品质

垫料和猪粪尿等的混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迅速发酵分解,产生的热量可使温度达到40~50℃或更高,这大大抑制了病原菌的繁殖,有利于杀死寄生虫、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保证猪只的健康。另外,发酵床养猪模式要求全程不添加抗生素,不仅减轻了药费负担,还使所生产的猪肉品质明显改善,无药物残留。

2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缺点

2.1猪舍内不能使用化学消毒药品和抗生素类药物

猪舍内如果使用化学消毒药品和抗生素药物,将杀灭或抑制微生物,使得微生物的活性降低。虽然推广的商业机构强调使用发酵床养猪技术饲养的猪只疾病发生率较传统饲养发病率低,但不是不会发生。当猪场发生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常见病毒性疾病,或者发生口蹄疫、猪瘟等烈性传染病时,连化学消毒药都不能使用。而单纯靠隔离治疗,疫病是不可能被控制住的,但用药就不能再发酵了,若不用药则病毒将长期存在发酵床养猪猪舍的温床上,一旦发病将损失惨重。

2.2发酵床内的疾病控制问题

发酵床是靠木屑、米糠等粉状物吸收猪的排泄物,而猪有拱食的习惯,木屑、米糠等粉状物会因为猪拱食而进入呼吸道,造成其呼吸道疾病。另外,发酵床床面湿度必须控制在60%左右。湿度过低,不利于微生物繁殖,易于导致猪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而湿度过高,则猪寄生虫病危害严重。同时,由于发酵床床面长期不清理打扫,使得猪只易受皮肤病危害[4]。

2.3猪舍的建设成本高

100 m2的发酵床只能养50~70头猪,即每头猪占地面积只有1.4~2.0 m2,这种高密度使得发酵床养殖的建设成本很高。即使是对目前规模化养猪的猪舍进行改造,但发酵床养殖要垫10 cm厚的锯木,而且要杂木的,这也是需要一大笔费用的。

2.4猪舍内温度过高,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发酵床养猪猪舍内的垫料发酵会散热,虽然表层温度并不高,但猪舍的环境温度会上升,此时猪只生长速度缓慢、饲料报酬有所下降。因为日本是高层养猪,很多猪场猪舍内均装有空调,发酵床养猪的模式不会影响猪的生长。但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常年气温较高,尤其是夏天,这种模式很不利于猪只的健康生长。

2.5菌种效率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粪水

由于猪舍是半开放式的。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上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发酵床的发酵速度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现在全国有几百家销售发酵床菌种,菌种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有的发酵床做好后但并不能进行发酵,使发酵床的温度不稳定,甚至有用几个月后就出现死床现象。

3结语

总之,生态养猪是一种新的养殖方式,说它是养猪业的一大革命为时尚早,生态养猪既有利也有弊,如何进行此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兴利除弊仍是一个需要大家慎重考虑的问题。

尽管发酵床养猪技术目前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广大的养猪业者不断实践,将先进技术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发酵床养猪技术,共同促进养殖、环境、资源与人类的和谐,就能为我国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4参考文献

[1] 陈玉红,王荣祥,史家云,等.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与推广[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3):136-139.

[2] 洪华君,郑美娟,李金顺,等.瑞安市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09-310,312.

[3] 林卫平,邓星训,邓星云.南方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利与弊[j].中国畜禽种业,2010(5):57.

发酵技术篇3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49

发酵是指在适当的环境下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生产一定的微生物细胞或者代谢产物的一个过程,而发酵制药技术的出现是借助微生物的生长特性,经过代谢合成以后从中进行提纯,获得药物产品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利用微生物进行治病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祖先利用生长在豆腐上的霉菌治疗疮疥疾病等,微生物发酵技术已经成为制药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

1 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药物

1.1 常用于发酵的微生物种类

在发酵工艺中微生物的种类是非常多的,在生活中一些天然微生物都可以成为发酵工艺的原材料。在进行发酵时一般会选用一些自然物的突变株进行催化,主要原因是因为这种原材料比较容易获取,并且成本比较低。比如说细菌、藻类、酵母菌以及病毒等都是当前发酵行业中广泛使用的发酵微生物。

1.2 微生物药物分类

微生物药物是指在微生物的催化作用下并利用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制作而成的药物。微生物药物在临床上是可以用于多种疾病防治的,所以微生物发酵技术在制药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最常见的微生物药物可以说是青霉素,青霉素的出现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并且日常使用中治理疾病的抗生素大多是微生物药物,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抗生素产业的l展。

2 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

微生物发酵制药技术是比较多的,要想判断属于哪一类微生物制药技术,可以根据两个标准进行判断,一个是微生物的发酵环境,另一个是存放微生物发酵的设备。通过对微生物发酵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还可以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分成好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三种类别,对这三类发酵技术的判断依据是根据发酵环境是否需要氧气的参与决定的,兼性厌氧型发酵技术对氧气的要求并不高。

通过对存放微生物的设备进行分析,可以将微生物发酵技术进行区分,主要是敞口发酵、密闭发酵、浅盘发酵以及深层发酵四种类型。在应用敞口发酵技术时操作简单,并且对使用的设备没有较高要求。而深层发酵与敞口发酵技术相比就复杂多。在当前现有的发酵工艺中,应用于发酵技术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并且很多人工合成的因素或者非人工变异株也被应用到发酵技术中,对这些微生物的应用不仅更加快速获取需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大大降低投入成本,促进制药行业快速发展。

3 培养基和发酵工艺简单制作过程

3.1 培养基

培养基是完成发酵工艺的场所,能够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其提供需要的养料,制药过程中的培养基基本是以人工配置为主,所以其中会含有各种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等丰富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营养物质。在临床上培养基的种类是非常丰富的,一般大致分为四类,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脱水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是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的固态基质,在固体培养基中根据不同的性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液体培养基是液态形式,在液态培养中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就形成半固体培养基。脱水培养基是指培养基中没有水这一因素但是其他因素全部存在。在发酵工艺中经常被使用的培养基是牛肉膏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培养基,这两种培养基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同时更加适合微生物发酵。

3.2 发酵工艺简单操作流程

3.2.1 准备菌种

在进行发酵工艺之前,首先需要对菌种进行选择和纯化,保证菌种制备过程的顺利,在发酵过程中,还需要对菌种进行选育和优化,以保证菌种的发酵质量。

3.2.2 种子培育

种子培育是指对培养基正在休眠的种子进行激活,激活过程首先将放置菌种的设备打开,将其中的菌种放置到试管斜面上的培养基中。其次将试管斜面培养基中的菌种激活,并促使微生物进行繁殖,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对微生物的提纯。提纯后所得的种子就是由菌种而来,在进行种子培育过程中,菌种的能力、制备的方式以及提纯的纯度等都会影响发酵物的质量。在对种子进行培养过程中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进行培养,比如说菌丝进罐培养方法、孢子进罐培养方法,前者是利用摇瓶培养方式,将摇瓶中的液体放到种子罐子内,让菌种进行繁殖。后者是利用种子罐对孢子进行培养。在进行种子培养时应当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

3.2.3 发酵

发酵过程必须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纯种的微生物,所以在菌种培养之前应当对所需要的设备做好消毒处理。对培养基的消毒可以将其放在温度120摄氏度的饱和蒸汽中保持半小时即可。

3.2.4 游处理

在完成上述微生物发酵流程以后,进入到游处理阶段,这一阶段是发酵流程的最终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首先将发酵液中的微生物细胞进行提取,得到发酵的产物,其次利用发酵产物进行生物药物制作。

4 结束语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不只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对其综合利用可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非常重要的影响。当前,将微生物应用到制药行业中,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生产出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药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发酵技术也呈现多样化,在进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基本需要经过四个环节准备菌种、进行种子培育、发酵、游处理,通过这一简单的流程可以制作出不同的药物。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大作用,同时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宜晓.微生物发酵法生产3-羟基丁酮[D].齐鲁工业大学,2013.

[2]王晓红.微生物制药菌渣处理处置技术风险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3].高效微生物处理抗生素废水工程化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

发酵技术篇4

关键词: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经济;环保;意义

近些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全面完成县(市、区)禁养区的地理标注和工作,并依法推进分区管理,制定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拆迁计划,落实养殖场关停拆迁补助,确保2018年底前禁养区内的所有养殖场全部关闭或拆除。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按照国家总量减排有关要求,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消纳能力,建设完善畜禽养殖场(小区)雨污分流、粪污收集系统和废弃物贮存设施,鼓励采取单独清除粪便的“干清粪”工艺和固液分离工艺。其中,对周边消纳土地充足的畜禽养殖场(小区),鼓励采取“种养结合、生态还田”模式,对周边消纳土地不足的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鼓励采取粪污加工制肥或深度处理工艺,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再行还田利用或达标排放。

1猪养殖过程中污染治理存在的污染问题

首先,养殖者主动治理的意识不强。除养殖者主观认识不到位外,客观上是因为养殖业门槛低、污染治理成本高、污染产生后监管依据不足,处罚不到位,养殖者管养不管治的观念没有改变;其次,生产工艺落后,历史欠账多。养殖场内部养殖和粪污处理设备、工艺、技术落后,防渗防溢、雨污混流等已远远达不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历史欠账非常大,改造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再次,种养循环结合差。由于化肥增产的效益比有机肥投入更有优势,加上耕地碎片化、农村劳动力缺乏等问题,致使养殖与种植无法有效衔接,生猪粪污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最后,资金、技术支撑弱。生猪养殖比较效益低,政府投入少,粪污处理的技术、方法等相对滞后且难以推广,粪污处理成本高,出栏生猪粪污处理成本需要30元/头。大多数场户无力对污染治理进行投入,而无害化处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建立。

2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经济与环保战略意义

2.1彻底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

传统猪养殖产业粪便对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如果养猪产业能够采用高度集约化的生态养殖模式,规模化养殖场每年能够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相当于1300hm2森林1年吸收二氧化碳的量。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头猪大概可以产生5.5L/d的排泄物,每年所排泄的氮元素在9.5kg左右,这些物质如果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土壤中,其中所包含的有毒有害物质会对空气、水源、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探索一种对环境零污染的技术,从目前情况来看,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2节省大量水资源

积极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粪便和废水污染环境的问题,对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发挥着积极作用。采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省去了水冲洗粪便这个流程,猪从出生到出栏,都不需要进行冲洗和洗浴,相对于传统猪饲养模式需要每天冲洗圈舍好几次,节省了95%的用水量,同时也能够节省大量劳动力,在节省水资源的同时,劳动力成本大大下降,提高猪养殖产业的生产能力。

2.3有利于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秸秆资源是放错位置的宝贝,在过去农作物收获后很多秸秆都被当场焚烧,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对提高生产能力,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积极作用。近些年,国家积极倡导秸秆综合利用,但是秸秆利用效率还是很低,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需要大量的木质垫料原料以及铺垫发酵床栏舍,这就为秸秆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垫料最为重要,垫料的厚度一般为60~80cm,一个规模化养猪场需要消耗的垫料可达数百吨,一般每10m2的发酵床就需要667m2左右的秸秆作为垫料。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巧妙的为秸秆综合利用找到了一条比较有实际效益和再利用价值的途径,也为减少秸秆燃烧,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尝试。

2.4将动物粪便制作成有机肥料

我国是畜牧大国,随着养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量呈现递增趋势,这些粪便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对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致病威胁。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能够实现动物粪便的充分发酵,然后制作成有机肥,供农业生产利用。采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垫料层能够形成一个堆肥发酵层,畜禽粪便被发酵菌消化之后形成垫料,这时粪便已经成为一种半腐熟的有机肥,只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加工,就可以作为一种优质有机肥在市场销售。从再生效益角度分析,这些经过有益菌发酵的肥料能够替代大量化肥,增肥土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省人工和省储粪房

传统生猪养殖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建设大量的储粪房,占用大量土地,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增加了饲养者的养殖成本。而推广应用猪发酵床养殖技术,粪便能够直接在猪舍垫料中发酵,省去了多次清理粪便人力成本,同时发酵过的粪便能够作为有机肥半成品,通过加工直接利用,省去了储粪房建设,大大提供了土地利用率。人工、设备和资源投入量减少也能够间接提高饲养者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深圳,李杰元,崔志浩,等.夏季和冬季肉牛棚舍发酵床饲养模式的研究[J].畜牧与兽医,2017(9):38-41.

[2]黄宗奕.优质土鸡发酵床养殖技术要点[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7(8):22-23.

发酵技术篇5

摘要阐述了土著菌发酵肥料的优点,从原料选择及配比、菌种采集、发酵制作、保管和施用等方面总结了土著菌发酵肥料的制作技术,以期促进其推广应用。

关键词 土著菌发酵肥料;优点;制作技术a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微生物专家岛本觉也先生开创研究的一门新型农业技术——酵素菌技术(又称岛本微生物农法),于80年代后期进入应用阶段,现已被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于种植业、养殖业、环保、人体保健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美国,酵素菌技术已普遍成为推动“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过渡的核心技术。我国酵素菌技术在农业应用研究方面起步较晚[1],90年代末期才开始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酵素菌技术是一项生物工程,其产品能产生多种催化分解酶的有益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群体不仅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公害、农药污染等问题,而且通过该技术生产出的肥料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最佳生物菌肥料,被国内外专家认为这将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化的一场重大革命[1-4]。利用当地土生土长的酵素菌将有机物发酵成高档生物有机肥,在给作物施肥的同时,也给土壤接种了大量有益菌种,不仅提高了有机肥的利用效率,也激活了土壤活力,既经济又环保。

1土著菌发酵肥料的优点

利用当地土生土长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作为有机肥制作的酵素菌,不仅适应性强,活性高,制作的肥料质量也好,且取材方便,菌种易于采集。以土著菌和农村、城市的废弃有机物制成高效有机肥,较有机物直接还田效率要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作物秸秆、锯木屑、枯枝落叶、稻壳、城市垃圾、畜禽粪便等都是生产生物有机肥的良好原料[1,3-4],只有大幅度提高这些废弃有机物的身价,才能有效克服秸秆焚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土著菌有机肥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多种氨基酸、脂肪酸、酶和生物激素类物质,这些物质在作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根据平衡施肥理论,按作物的需肥特点调整有机肥的原料配比,以确保农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内不出现脱肥和缺肥现象;土著菌有机肥的使用能克服由于大量使用化肥所导致的土壤结构严重破坏和恶性循环:有效菌群分泌的有机酸能够溶解土壤中的磷酸盐、硝酸盐,释放贮存在土壤中大量被固定的磷、钾及微量元素,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同时微生物在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产生的分泌物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消除板结;此外,土著菌有机肥施到土壤后能形成有益微生物群体优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土著菌有机肥具有无毒、无害、无残留、极大改善作物品质和对作物安全、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等特点,是名副其实的环保肥料、绿色肥料、生态肥料。

2制作技术

2.1发酵肥原料选择及配比

所有的微生物都必须要有糖分作为生命的第一能源,酵素菌自古以来在甜酒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就被广泛应用,就是因为它具有将碳水化合物转化成糖分的功能。米糠中含有容易被糖化的碳水化合物和丰富的氮、磷、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米糠的pH值在5左右呈弱酸性,对喜好弱酸性的酵素菌来说,米糠无疑是非常适合的发酵材料。

通常利用市场上普遍销售的有机物或从自然界容易获取的有机物作为发酵肥料的原料。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其需肥特点也不完全一致,导致肥料制作的原材料的种类及其配合比例也会有一定的差异。以草莓为例,草莓采果期需氮247.5 kg/hm2、磷322.5 kg/hm2、钾270 kg/hm2。折合需要用米糠2 250 kg/hm2、菜饼3 000 kg/hm2、骨粉600 kg/hm2作原料发酵成有机肥作基肥,每批花序开花坐果后,结合滴灌追施含钾22.5%的硫酸钾镁750 kg/hm2,就能保障草莓整个采果期的肥料需求。当然,不同地区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差异很大,还应根据土壤中养分含量的不同,科学合理地增减原料种类和配比。如句容丘陵地区,土壤中富含钾,本应补充含钾22.5%的硫酸钾镁750 kg/hm2,实际只需要补充375 kg/hm2即可。

2.2菌种采集

一是酵素菌。酵素菌(与霉菌相似)是一种好气性真菌,喜欢生活在空气清洁的山野中,以多年生竹园及阔叶林的枯枝落叶层下尤为多见。但在高温夏季生活力弱,在落叶下呈休眠状态;秋季开始恢复元气,活动旺盛。酵素菌喜欢生活在含水量50%左右的疏松通气的地方,因此虽然在浅土层中也能生活,但还是以生活在落叶层下为多;酵素菌对低温的抵抗力强,即使在严冬白雪皑皑的落叶层下也不休眠照样活动。针对酵素菌的这种生活习性,采集该菌种的最佳季节应该是在凉爽后的秋季直到温度逐渐回升的早春进行。采集菌种时只要将看到白色菌丝的落叶和土壤采集回来即可。二是纳豆菌。覆盖在肥料堆最外层的稻草上就有大量的纳豆菌。三是酵母菌。从自然界获得酵母菌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葡萄1 kg擦碎后加入砂糖200~300 g,使其发酵就能获得纯粹的酵母菌,或者用市售的制作面包的高活性干酵母代替亦可。四是乳酸菌。土著菌制作的过程中,造成肥料腐败的原因是乳酸菌不能增殖,由于乳酸菌能产生酸性很强的乳酸,从而具有防腐的功能。从自然界培养纯粹的乳酸菌的方法是,先把大豆磨成豆浆,豆浆煮沸腾后趁热倒入经过灭菌的广口瓶中密闭,放入冰箱中冷藏,经过一段时间后瓶中的固体就会沉淀下来,上面澄清的液体就是纯粹的乳酸菌。长期保存乳酸菌,可加入等量的砂糖后置于冰箱中即可。乳酸菌扩繁可用纯鲜牛奶,乳酸菌和牛奶的比例为1∶10。

2.3发酵制作

一是发酵时机与场所选择。任何季节都能进行发酵肥料的制作,但考虑到腐败和温度管理,特别是制作出来的肥料质量的好坏,最好选择在温度较低的11月至翌年的3月最为理想。为了有效控制肥料中的水分,防止水分过多造成肥料腐败,最好选择在室内或有避雨条件的场所。二是混合物调制。米糠、落叶为主的混合物称第一混合物。首先是把材料里面的米糠和酵素菌、落叶混合后用洒水壶或喷雾器一边洒水,一边搅拌,洒到用手握起成团、松开后即散的程度(含水量在35%~40%),水分过多杂菌大量繁殖往往造成发酵失败,还是水分控制得较少容易成功。落叶上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在活用自然有益微生物的同时,叶片疏松通气为好气性发酵的氧气进入也提供了保障。其次是第二混合物调制。菜子饼、鱼粉、骨粉、菜饼混合后一边洒水一边搅拌,水分含量控制在50%左右,和第一混合物相比水分含量要稍微多一点,水分的感官指标是,用手握起成团,松手后用手指一戳即散较为合适。三是堆置。堆肥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后,首先将第二混合物中的菜子饼,取出部分薄薄地铺在室内的水泥地面上作垫层;然后将米糠为主的第一混合物堆在菜子饼上呈尖尖的小“山”型;在第一混合物堆垛的基础上继续堆上混有菜子饼的第二混合物;形成一个似“饭团子中间包着1个话梅”的状态。再在堆肥的最外层撒上1层草木灰,草木灰外面再铺上1层稻草,堆积即结束。四是温度管理。堆积后2~3 d,堆肥的中心首先开始发热,7 d前后达到45 ℃左右。酵素菌菌丝体的活动温度在8~45 ℃(最适温度为33~38 ℃)范围内,发育的菌丝内能产生各种分解酶,并逐渐地向体外分泌。如果温度继续上升超过50 ℃,酵素菌的活动开始迟钝,纳豆菌(细菌的一种)则开始增殖。菌肥制作的情况下,一般在此时就应该搅拌翻堆,若是为了促进糖化作用,就必须要等到堆肥中心温度达到70 ℃以上才能进行翻堆。五是糖化分解。若原材料中加入了大量的纤维类物质,必须进行糖化分解。材料堆积约10 d,堆肥中心温度上升至70 ℃以上,经过24 h后应该立即进行翻堆。翻堆时注意把堆肥外侧温度低的换到中心,相反把肥料中心温度高的换到外侧,翻堆时若发现由于蒸发导致材料水分不足应适当喷水补充;翻堆后堆中心温度再次上升到70 ℃以上时,同样经过24 h后进行翻堆。经过几次翻堆堆肥高度由原来2 m下降至1 m左右。六是接种乳酸菌、放线菌、酵母菌。堆积到20 d前后温度开始下降,到25 d时堆肥中心温度下降至50 ℃左右。当温度下降至50 ℃以下时,为了防止发酵肥料的腐败,可结合翻堆喷洒1%体积比浓度的乳酸菌溶液。当温度继续下降到26~27 ℃时,用山黏土100 kg混合搅拌入肥料堆中;同时在100 kg水中溶解1 kg白砂糖和100 g酵母菌,将此混合溶液均匀喷洒到肥料堆中,促进酵母菌增殖并进行酒精发酵。经过2~3个月后,将肥料堆薄薄地摊开促进肥料干燥,此时生活在山黏土中的防线菌开始增殖并逐渐占领优势,这样土著菌肥料便制作完成。

2.4保管和施用

土著菌肥料发酵结束后,可袋装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日光曝晒和雨淋。土著菌发酵肥料既可作基肥施用也可作追肥施用;可单独施用也可和其他有机肥混合施用;和其他有机肥混合施用可大幅度提高有机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即使有机肥减少1/2施用量,也会达到同样的施肥效果。施肥量可根据作物的需肥量和发酵肥料的养分含量以及肥料的利用率,经过换算后确定。

3参考文献

[1] 王维亮.微生物发酵肥的制作与使用[J].农村新技术,2008(16):79-80.

[2] 李先明,陈青奇,雷娜.绿洲酵素发酵肥在大白菜栽培上的应用效果试验[J].民营科技,2009(10):119.

[3] 朴林姬,姜学哲.施用有机发酵肥对土壤养分变化及水稻增产作用[J].延边农业科技,2001(55):37-41.

发酵技术篇6

随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发酵床养猪技术近年来也在逐渐推广,但是,普通发酵床玉米秸秆和锯末配比一般在50%以下,我们经过对发酵菌液菌种组成进行调整,将玉米秸秆的使用率增加到50%以上,增加了玉米秸秆使用率,进一步节约了成本,对发酵床养猪的流程进一步优化,节省了人力物力的投入。现将发酵床关键技术列出,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字:

养猪 发酵床 技术

一、 技术原理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根据微生态原理,利用发酵垫料分解猪粪便,同时,改善猪肠道微生态平衡,提高猪抗病能力。在猪舍内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米糠和复合微生物菌种等均匀混合发酵的垫料,猪生活在垫料上,所排出的粪尿经微生物降解、消化,从而达到猪栏免冲洗、无臭味、粪污零排放,从源头实现环保、健康养殖的目的。

二、 垫料选择

1. 原料选择

垫料原料的选择要保证一定的保水性和透气性,如,“锯末+稻壳”、 “锯末+玉米秸秆”、“锯末+花生壳”等。就焦作地区而言,“锯末+玉米秸秆”是比较理想的垫料原料,沿黄河地区也可适当加入花生壳。锯末和秸秆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性能稳定,抗分解能力强,使用时间长。

除主要垫料外,还需要添加部分营养辅料,辅料作为菌种前期营养源,可以为垫料中的菌种启动发酵提供充足的营养(在以后的垫料使用过程中,菌种所需营养则主要来自猪所产生的粪尿)。辅料可以是米糠、玉米面、麦麸等常规碳水化合物。

作为垫料的锯末必须是未经防腐剂处理过、无毒、无刺激性的,比如各种野杂树、杨树、槐树、桐树、简单粉碎的灌木等。作为营养源的米糠质量要好,酸败的米糠不得使用。

2. 用料测算

生物发酵舍的垫料运行一般不得少于40 m3,厚度不能少于60cm,宽度不得少于3.5m。具体情况可以参照下表,根据猪群不同而适当进行调整。

三、 菌种组成和菌液配置

1. 菌种组成

普通发酵剂一般含放线菌、乳酸菌 、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纳豆菌、地衣芽孢杆菌等、助剂、载体,日常维护频繁,需要不断补充稀释菌种方能使垫料正常发酵。此处发酵床养殖根据焦作市特点,增大秸秆用量,在普通发酵剂的基础上增加了10%的光合菌、醋酸菌以及加大酵母菌用量。发酵成功后有效活菌数一般应≥100亿cfu/g(%)。

2. 菌液配置

可购买市场销售的成品菌液,一般步骤为:以10千克菌液配置步骤为例,取发酵剂25克、红糖1千克、9千克清水。先把水加热至沸腾后加入红塘,待红糖充分溶解后冷却到40℃时加入菌种,搅拌均匀。然后放进发酵桶中,盖上塑料膜后用有弹性的橡皮带绑紧后,进行密封发酵,制作中会产生气体,第二天当塑料布鼓起时,就需要及时放气搅拌,并要及时密封好。2~5天(制作时间夏短冬长,冬天保持制作水温在12度以上)后打开容器口闻到有酸、酒味即酵素液制作成功。

四、 垫料制作

确定垫料厚度:育肥舍垫料层高度为80~100cm;保育舍垫料层高度为50~60cm。计算材料用量:根据猪舍面积大小,以及与所需的垫料厚度计算出所需要的稻壳、锯末、麸皮(米糠、玉米面等)以及菌种的使用数量。

1. 制作流程

以在育肥舍内制作10垫料为例。先在垫料槽内铺设40cm~50cm的秸秆,再在秸秆上铺设相同厚度的锯末,然后将2kg菌液与30kg麸皮混合均匀,并均匀洒在锯末表面混匀。整体水分达到40%为宜,即手握不滴水,松开不成团。在垫料表面加草帘或编织袋等覆盖发酵,在发酵过程中注意表面水分的保持。发酵过程约持续7~10天, 40cm处温度在40℃左右,以后温度便逐渐上升,7天可达70℃,温度应每天测量。随着微生物的自我调控,垫料的温度会逐渐下降,当垫料表面温度出现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后即可铺平垫料,间隔24小时后等待进猪(使用前在垫料表面加上5~10cm不加菌种的鲜锯末)。

2. 入舍猪只要求

准备进入发酵猪舍的猪必须是提前做好相关免疫工作和全面驱虫,保证健康状况良好、大小均匀,进入发酵舍后要大小分栏饲养,饲养密度要以垫料能完全处理粪尿为准,一般7kg~30kg的苗猪0.8~1.2/头,30kg~100kg的猪1.2~1.5/头。

3. 垫料的日常维护

进猪一周内为观察期,主要观察猪排粪拉尿区分布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一周后,每周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调整垫料。若垫料太干,有灰尘出现,应向垫料表面喷洒适量水分;在特别湿的地方按垫料制作比例加入适量锯末、秸秆等新垫料原料;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把集中的猪粪分散开或将堆积的猪粪适当清理;若垫料不仅太湿,氨味还较浓,则需加入新的锯末、秸秆,全面上下翻动一遍,看情况补充菌种。从进猪之日起每10~15天,整体翻垫料一次。可在猪舍内搬入小型挖掘机或铲车,在粪便较为集中的地方,把粪尿分散开来,并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水分很多的地方添加一些锯末、秸秆等垫料原料;看垫料的水分决定是否全面翻动。

正常使用中的垫料,其中心部位应是无氨味,湿度在30%(手握成团,松手即散,手上不沾水)左右,温度在45℃左右、PH值7~8,否则为不正常。当因其他原因造成垫料过湿而显氨味时,要等该批猪出栏后,再加稻壳、秸秆,进行再堆积、再发酵,调整水分和PH值。夏季垫料深度可适当调低一些,但应保持60cm以上高度,同时可采取喷雾降温、强化通风、遮荫及设置水泥地面的喂料台(为猪只提供了选择垫料或水泥地面的权利)等方法,解决越夏问题。

猪出栏后,将垫料翻动后再适当补充原料、菌种及水分,重新由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使其发酵至成熟,杀死病源微生物;在发酵后垫料上覆盖新鲜锯末约10cm,间隔24小时后即可再次进下一批苗猪进行饲养。

4. 垫料的更新轮换

当发酵垫料使用达到一定期限后,其消化分解能力会逐渐下降。当垫料出现下列现象时,说明垫料已不能继续使用,需将垫料全部清出,重新更换新垫料:在养护措施得当、管理正常情况下,氨臭味浓烈;用手指轻轻揉搓垫料便全部变成粉末;当垫料遇水后呈泥浆状,干垫料部分已全部成灰泥土色。

旧垫料全部清出后,可以就地堆积,再补充水分和少量玉米粉(每吨使用玉米粉20千克),使含水量在60%左右,用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发酵腐熟处理十天以上,即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农作物、蔬菜、果树等生产。但是,如果垫料已使用到期或不能再继续使用,所养猪只还没有到转栏或出栏时间时,可清出部分垫料后再加新鲜木屑,待转栏或出栏后再清除和更换垫料。

发酵技术篇7

阳曲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省级贫困县。近年来,阳曲县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取得了可喜成就。为解决长期以来沼气依赖人畜粪便为原料的现状,我县积极探索利用农作物秸秆取代或部分取代禽畜粪便的沼气原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的新途径。

1 当前农村户用沼气使用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

近年来,阳曲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农村沼气推广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不断显现。截至2009年底,全县已建成沼气池8884座,年产沼气约355万m3,节约燃料支出约1333万元,利用沼渣沼液替代肥料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约178万元,年减少CQ排放约14303t,减少SO2排放约120t。农村沼气建设已成为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用能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受肉类价格市场的影响,引起养殖业的波动,导致部分沼气用户因缺少畜禽粪便而产气不足或停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以人畜禽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受到一定制约。单纯依靠异地采购粪便成本又过高,农户觉得不合算。为解决沼气原料不足或部分不足以及采购成本过高的问题,我县积极探索使用农作物秸秆取代或部分取代禽畜粪便生产沼气,降低生产成本,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为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2 阳曲县农作物秸秆生产量、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

阳曲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3.333hm2。以玉米种植为主,年生产作物秸秆总量约17.000t。秸秆主要利用途径为秸秆还田、牲畜饲料、烧火做饭和冬季烧炕取暖,总利用量约93,000t,利用率为54 7%,其中,用作秸秆还田约39,000t,利用率为22.9%:用作牲畜饲料约29,00Qt.利用率17.1%;烧火做饭约10,000t,利用率为5.9%;冬季烧炕取暖约15,000t,利用率为8 8%。剩余的77.000t,占总量的45.3%的秸秆,大量的在田间地头焚烧,有的随意堆放,而用于烧火做饭和冬季烧炕取暖直接燃烧的秸秆能量热效率也仅为10N30%。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又污染了环境。剩余秸秆若全部用于沼气发酵利用,可产生沼气约2695万m3,替代3.8万t标煤和减少4.6万t;CO2的能力。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不仅解决了沼气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还开辟了秸秆利用新途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 秸秆沼气发酵技术的几种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秸秆木质纤维素含量较高、不易厌氧消化、发酵产气量低以及密度小、体积大、易漂浮结壳、不具有流动性等理化性质,秸秆一直都未能大规模用于沼气生产,农村户用沼气一直以人畜粪便为主。为开发秸杆沼气发酵新途径,我们在我县黄寨镇录古咀村、侯村乡赵庄村、泥屯镇的中兵村和高村乡的西南洼村做了一些积极的试验探索。

3.1 人畜粪便加秸秆(青草)混合发酵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以人畜粪便为主的沼气池正常启动后,使用过程中原料不足时补充使用,一般在5月份以后。将15-25kg青草铡成约5-10cm小段,投入沼气池中,一般每20天投入一次,使用效果很好。

优点:操作简单易行,持续产气时间较长。适合因牲畜饲养量减少,正为沼气“断气”而发愁的农户。

3.2 秸秆(干)处理加绿秸灵复合菌剂全秸秆散装发酵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无人畜粪便时全秸秆做为原料使用,8m。沼气池用秸秆400kg。玉米秆需用具有揉碎功能的秸秆揉搓机粉碎,将秸秆铡成3~6cm小段。将铡好的秸秆加水进行湿润(最好用沼液或粪水),操作时边加水边翻料,润湿要均匀,润湿时间为一天。400kg秸秆用1 kg/袋的绿秸灵和5kg碳铵,分层均匀撒到已润湿的秸秆上。边翻边撒边补充水分,将秸秆、绿秸灵和碳铵进行拌和.一般需拌和两次,使之混合均匀。补充加水量320~400kq.以地面无积水,用手捏紧时有少量水滴下,保证秸秆含水率在65~70%。将拌均的秸秆收堆,堆宽1~1.5m,热天宜矮,冬天宜高。用塑料布覆盖,防止水分蒸发和下雨淋湿,塑料布在草堆边上要留有空隙,以便透气、透风。堆沤时间3~6h以上,冬天宜在料堆上加盖草帘进行保温。最适宜的接种物量为料容的20-30%,8m3沼气池的接种物为2000kg,必须保持接种物pH值为6.5-8.0。一般情况下秸秆上长有白色菌丝,秸秆变成黑褐色,即可入池。加水混合,补加水至零压力水位处。

优点:绿秸灵复合菌剂使秸秆中纤维素结构发生改变,半纤维和木质素对纤维素降解所起的阻碍和屏障作用受到破坏,加快产沼气速度、提高产气量,且不结壳。缺点:秸秆由于散装,导致出料难。适合无养殖条件或停养的沼气用户。

3.3 秸秆(干)处理加编织袋全秸秆集装发酵模式

3.3.1 该模式是我县科技人员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一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无人畜粪便时全秸秆做为发酵原料使用。秸秆用量、铡切揉搓及润湿方式、接种物量及堆沤方法同上。在原料配备上,可以省去绿秸灵复合菌剂,碳铵一次性加入,同时还可加入活性碳2kg、麸皮5~10kg,用5~8kg生石灰调节成石灰水加入池内以调节pH值,待秸秆预发酵结束后装入编织袋扎紧袋口,然后分层交错装入沼气池,再加入接种物和30℃左右的温水至沼气池容量,封池盖,启动。

优点:持续产气时间更长,产气量高,连续产气5-7个月,不结壳,易出料。适合无养殖条件或停养的沼气用户。

4 注意事项:

4.1 不是所有的植物秸秆都可作为沼气发酵原料,例如,桃叶、大蒜、辣椒和木本枝条等。刚打过农药的农作物秸秆、青草和树叶也不能投入沼气池内。

4.2 酸金属化合物、盐类和刚消过毒的禽畜粪便、洗衣粉水、废农药、废电池等,都不能进入沼气池。它们对沼气发酵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故不能作为沼气发酵原料.

4.3 无论冬夏,水温必须达到30℃以上方可入池,最好35℃以上。夏天可将水注入塑料膜袋封闭,在太阳下直晒后测温入池,其余季节可用水蒸汽锅炉打压,使水温达到35℃以上。

5 几点思考

秸秆沼气发酵技术具有适用于多种发酵工艺、多种秸秆原料(如玉米秆、蔬菜秸杆)等优点,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沼气发酵原料不足问题。可以做到不养猪也能建沼气 池,拓展了沼气发酵原料的来源,又从源头上解决了焚烧农作物秸秆和污染农村环境的问题,厌氧消化后的沼渣还是优质有机肥,成功解决了农村沼气池利用秸秆产沼气所造成的沼气启动慢、分解率较低、结壳严重和出料困难等难题。但要把秸秆沼气发酵技术做大做强,笔者认为还需要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5.1 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对秸秆沼气的认识.在全社会宣传秸秆沼气和重要性和紧迫性。建议各级政府要把秸秆沼气作为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结合各地中心村建设、畜禽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结合起来。尽快营造党政高度重视、部门积极配合、农民主动参与的工作氛围。

5.2 典型示范,整村推进

为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要选择2~3个核心示范村。做出来让农民看,以实实在在的效果让老百姓接受,各地围绕在核心示范村组织周边村民参观、召开现场会。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辐射推广,逐步推开。

5.3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秸秆沼气作为新生事物,属于新技术,操作方法较复杂,且要用专门的机具,不适用于一家一户操作,必须配套专门服务站,为农户提供进出料和日常维护服务。建设政府在秸秆沼气推广阶段,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配套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沼气服务网,吸引民间资本,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

5.4 强化督查,目标考核

为保证秸秆沼气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必须强化目标考核,细化任务,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奖罚兑现。通过督查,针对不足,迅速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热潮,工作进度快速推进,确保沼气工作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6 结论

6.1 秸秆可以替代禽畜粪便作为纯发酵原料产生沼气,用秸秆产生沼气不但可以解决沼气池原料投入缺乏的问题,还可以获得优质有机肥;而且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焚烧秸秆带来的众多环境问题。

6.2 秸秆除了全部替代禽畜粪便产沼气外,也可以采用粪草相结合的全混式工艺产生沼气,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解决了原料不足或部分原料不足的问题。

6.3 闲时收割嫩绿荒草或种植青草,夏季、秋季蔬菜废叶,秋季秸秆青贮发酵等均可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降解率和产气率。

6.4 采用三种不同的模式不仅扩宽了沼气发酵原料,使农户的可选择性增加,而且降低了成本,使沼气物业工有了用武之地。

发酵技术篇8

一、发酵床养肉鸭的优点

1.增强肉鸭的抗病力。利用肉鸭采食垫料的习性,使得有益微生物进入其消化道,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增强了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了肉鸭的抗病、抗逆和抗应激能力。

2.改善养殖环境。垫料发酵生物床解决了鸭粪处理的难题,显著降低了鸭舍的腥臭味,避免了蝇虫的滋扰。

3.提高养肉鸭综合效益。节省了兽药和消毒剂,提高了肉鸭养殖效益。同时,由于垫料经堆积发酵成为良好的有机肥料,可广泛用于蔬菜和花卉种植业。

二、发酵床的制备方法

1.选择发酵剂。一般发酵剂主要成分为乳酸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于100亿/克。

2.生物床垫料准备。垫料成分一般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为:稻壳(或玉米秸秆、花生壳和树叶)40%~50%,锯末40%~50%,新鲜畜禽粪便10%,米糠1%。

3.添加发酵剂。每立方米垫料加0.1~0.2公斤的发酵剂。添加前用5公斤水搅匀发酵剂,如有条件,可添加适量红糖,效果更好。

4.制备生物床。将垫料和发酵剂按比例混合均匀,调节物料水分为35%~40%(以用手握物料成团不滴水,置于地面能散开为宜),再将物料堆积,铺上草苫或麻布袋。2~3天后,在物料快速升温时翻堆,以使物料发酵完全。在4~5天后,即可将物料在鸭舍内铺开使用,要求铺垫的厚度不低于40厘米。一般7~10天翻动一次。一批主料制备后,中途需视垫料质地,根据相应配比添加部分配料和发酵剂,可连续使用3年。

三、适宜的育雏条件

1.温度。雏鸭的适宜温度为:1~3日龄31~29℃,4~7日龄29~27℃,8~11日龄27~25℃,12~16日龄25~23℃,16~21日龄23~19℃,21~25日龄19~16℃。

2.湿度。鸭虽是水禽,但环境湿度不能过大。如果雏鸭长期卧在阴冷潮湿的地面上,不但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而且会造成烂毛。舍内空气湿度第一周在60%以上,利于雏鸭吸收卵黄;第二周以后要求湿度低一些,此时湿度过大,霉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会大量繁殖,雏鸭易发病。

3.光照。肉鸭的整个育雏期可采用23~24小时的连续光照,头几天光照强度宜大些,一般每平方米2~3瓦,1周后的光照可弱一些,每平方米以1瓦为宜,只要能保证雏鸭看见采食和饮水即可。

4.饲养密度。一般育雏期(前2周)每平方米20~30只,中大鸭每平方米7~10只。密度大小与季节、鸭舍类型、通风能力有关。

四、育雏期的日常管理工作

1.做好保温工作。育雏室的温度是否合适,只要观察雏鸭的动态就可知道。如雏鸭散开,没有怪叫声,说明温度适宜;如雏鸭缩颈耸翅,互相堆挤靠近热源处,发出“吱吱”的尖叫声,说明温度太低;如雏鸭远离热源,张嘴喘气,张开翅膀,饮水量增加,则说明温度太高。

2.及时分群、严防扎堆。育雏时要按大小、强弱、年龄等分为若干个小群,每群300~500只,以便于喂食和管理。以后每隔一周调整一次。要防止雏鸭互相堆挤,10日龄以内尤为重要,稍不注意,轻则全身“湿毛”,重则窒息而亡。若出现扎堆,要及时分开,分堆与保温工作可结合进行。

3.饲喂次数。10日龄以内每昼夜喂5~6次,白天4次,夜晚1~2次;11~20日龄白天3次,夜晚1~2次;20日龄以后,白天3次,夜晚1次。

五、育肥过渡期的饲养管理

1.脱温转群。转群前3~5天打开门窗,使雏鸭逐步适应外界气温,若遇外界气温较低或气温变化不定时,应推迟脱温日龄。从转群前一天起,最好在饲料中增加多种维生素或抗应激电解质,以防转群时的应激影响,直到鸭群转群后采食正常为止。转群必须空腹进行。

2.及时分群。在脱温转群时,应按强弱、大小分

群饲养,每群的数量以控制在200~250只为宜。对体质较差、体重偏轻的鸭,应单独给予补充营养,使它们在后期迅速生长发育,保证出栏时的体重要求。

3.更换饲粮。从4周龄起换用肉鸭育肥期的饲粮,即适当降低粗蛋白质水平,提高能量水平。但要注意,饲粮更换要有一个过渡阶段。颗粒饲料的直径提高到3~4毫米,自由采食。

六、育肥期的饲养管理

育肥鸭舍要求光线不能过强,空气流通,周围环境安静。适当限制肉鸭的活动。育肥料最好喂给全价颗粒饲料,把饲料倒入料槽内,一次加足,任其自由采食,供水不断,这样经过10~15天育肥饲养,可增重0.25~0.5公斤。

七、做好疫病预防工作

1.接种疫苗。肉鸭常见的传染病是鸭瘟、鸭病毒性肝炎、鸭霍乱等。可对雏鸭接种鸭瘟弱毒疫苗,发生鸭瘟时,在发病初期每只肌肉注射抗鸭瘟高免血清0.5毫升,有一定疗效。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对雏鸭免疫,对于无母源抗体的雏鸭,1日龄皮下注射20倍稀释的dhv-81疫苗0.5毫升,有母源抗体的雏鸭,7~10日龄皮下注射dhv-81疫苗1毫升,当雏鸭发病时,可使用康复鸭的血清、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被动免疫,每只鸭皮下注射0.5~1毫升。

上一篇:游泳吧范文 下一篇:描写日出日落的成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