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传统风俗范文

时间:2023-09-26 08:21:03

端午传统风俗

端午传统风俗篇1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硎窍募镜囊桓銮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被大众所认可的说法是为纪念楚国诗人屈原。

回顾

端午节申遗成功一周年

今年是中国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一周年,然而回顾端午节的申遗过程却并不顺利:

1、2004年端午节之前,惊传韩国端午祭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内舆论一阵哗然。有人疾呼:别让屈原恸哭于地下;有官员表示:坚决捍卫我们的端午节。

2、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有评论指出,韩国申遗成功,不表示中国就不可以再申报端午节遗产保护。

3、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春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5、2009年5月,中国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汩罗市的“汩罗江畔端午习俗”。

6、2009年9月30日,中国端午节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端午节活动

湖北宜昌:屈原祠对外开放

6月16日(端午节)这一天,“201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活动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市棉归县开幕,因三峡蓄水搬迁重建的屈原祠也在这天正式对外开放。

此次文化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祭祀屈原大典、全国龙舟邀请赛、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两岸端午诗会、G楚风情文艺演出等7项。其间,穿插10项原汁原味端午民俗情景表演。

杭州西溪:龙舟盛会

“清波竞舟庆丰年,河渚破浪祈社安”。自古以来,每年农历端午节,西溪四邻八乡都要在西溪湿地的深潭口闹龙舟,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至今长盛不衰。2010年6月16日,“我们的节日・端午”――2010年西溪湿地龙舟文化节暨蒋村龙舟胜会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幕。西溪湿地深潭口成了全杭州人气最旺的地方,200多条龙舟在这里一较高下,65万余人在这里一睹精彩。

浙江嘉兴:举行2010年端午文化节活动

为加强端午节庆习俗的保护和传承,文化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一道,于6月13日至17日在嘉兴市举办2010年端午文化节庆活动。

文化节期间举办六项主体活动和十项群众性活动,并纳入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六项主体活动分别是: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端午民俗表演大巡游、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南湖竞渡、端午祭和南湖踏白船表演赛暨端午民俗文化节闭幕式。

十项群众性活动主要包括:“我们的节日・端午”宣教实践活动,端午民俗文化诗词创作、吟诵、书法大赛,端午习俗民间故事征集大赛,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摄影大赛,“过端午、到嘉兴”旅游活动,端午美食大赛,市民裹粽大赛,香囊制作大赛,端午农民画创作全国邀请赛以及“欢乐端午、健康嘉兴”全民大行动。

上海:世博园里过端午

端午期间去逛世博园,除了能吃到新鲜美味的粽子之外,端午节当日入园的游客,还能获得“端午节印章”的敲章服务。

端午传统风俗篇2

关键词:中国;日本;端午节;风俗;差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端午节至少在公元4世纪就已传到日本,经过千百年来日本文化的沉淀、改变,无论是意义还是风俗,已经与中国的端午节相差甚远。本文通过对中日两国端午节风俗的比较,总结出两国端午节风俗的异同,并简单分析其成因。

一、中国的端午节

1、端午节的起源

中国的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起源分为:“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几种。其中比较为中国百姓所接受的是“纪念屈原说”,现了人民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的缅怀之情。大家怀着对屈原的无限崇敬与追念,将端午节这个节日发扬光大。

2、端午节的风俗

据相关考证,中国的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南方,逐渐传到北方后,亦得到了北方人民的喜爱与重视。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端午节的习俗并不完全相同,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挂艾叶,驱毒辟邪。艾叶,又名艾草、艾蒿。由于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精油,所以能产生特殊的芳香,可以驱蚊驱蝇,净化空气。并且中医经常以艾蒿入药,可以理气血、暖子宫、祛湿寒。因此,每到端午,家家户户均在门上悬挂艾叶,用以驱毒辟邪,这一风俗至今仍然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

(2)吃粽子,祈愿安康。“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 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除此之外,在长江流域地区,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健康长大。

(3)赛龙舟,追思先哲。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现在,赛龙舟不单单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日本的端午节

1、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传入日本的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端午节是由遣唐使传回日本的。由于当时的遣唐使多是富家子弟,因此一开始端午节在日本是带有贵族气息的节日。进入江户时代后,才逐渐演变成了大众化的节日。由于明治维新,日本废除了旧历,改用公历,因此在日本,端午节也由原来的农历五月初五,变成了现在的公历5月5日。

2、端午节的风俗

日本端午节的习俗由传入之初,经过千百年的文化浸染,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其风俗习惯与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在门口插艾叶和菖蒲,预防火灾。在中国,艾叶是用来驱毒驱虫被悬挂于门眉。而在日本,由于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因此插艾叶和菖蒲这一习俗就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预防火灾。

(2)喝菖蒲酒,洗菖蒲浴。由于日本在端午节时期进入了梅雨季节,气候异常闷热潮湿,易引发传染病。因此人们会在端午节时,用菖蒲的根和叶子泡酒喝,并用浸泡菖蒲的热水洗澡沐浴。日本民间认为菖蒲具有解毒、治胃病的功效。因此喝菖蒲酒,洗菖蒲浴能够祛病强身。

(3)供奉粽子和柏饼。在日本,人们用糯米粉制成面团,里面不添加任何东西,用竹叶包裹成长方形后,再以竹叶的细梢部分进行捆扎,蒸熟后使用,软糯香甜。柏饼是用柏树的叶子包的带馅的年糕。由于柏树的枯叶会在新叶长出之时掉落,因此被认为具有“去旧迎新”的美好寓意。端午节吃柏饼,目的是祈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4)悬挂“鲤鱼旗”。日本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是,挂鲤鱼旗,摆武士偶人。日语中,“菖蒲”与“尚武”的发音相同,因此被视为男孩的节日。所以,每到端午节,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出鲤鱼形状的旗子,有一个男孩挂一条。从鲤鱼旗的数量可以知道此户人家有多少个男孩子。家里还要摆出相应数量的武士偶人,表示孩子未来能成为武士。不过,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原始的武士偶人可能是用来转移污秽和灾难的,就是把它们扔到江河大海里。这和中国民间的“躲避灾星”、“扔灾”习俗是一致的。

三、风俗差异的成因

中国端午节的风俗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洗礼,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日本的端午节虽然时间教中国短很多,但是风俗的变化之大已经与中国的传统含义相距甚远。究其原因,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的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日本起初虽然全盘吸收了中国的仪式和习俗,但是思想上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延续。因此体现在风俗上才出现了前面所提到的若干差异。

2、的不同。中国的很多风俗都是来源于道教的民间信仰,例如挂纸葫芦、系五彩线等。而在日本却完全没有这样的信仰基础,因此这方面的风俗差异较大。

3、民族特性的不同。端午节在日本已经演变成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男孩节,这一演变充分体现了日本的民族性。也说明日本对于其他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的收容,而是具有选择性的学习和模仿,同时融入自身的民族特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参考文献:

[1] 小林茂美.日本民俗研究大系.国学院大学,1983.

[2] 林芬蓉.端午节供考[J].比较民俗研究,1990.

[3] 折口信夫.年中行事.折口信夫全集,1983.

端午传统风俗篇3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2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端午传统风俗篇4

1、端午节我们是要吃粽子的,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米中掺杂、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2、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3、岳阳汨罗市屈子祠镇屈子祠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4、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5、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屈原。这种说法流传的最广。楚王在宠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屡劝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听到秦国连败楚国,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于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现在的端午节。

6、我瞪着两只眼睛茫然地看着奶奶,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悠悠地给我讲述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是开端的意思。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即初五、十五、二十五。所谓“端午”就是头一个五的意思。

7、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8、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9、中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节日,如:元旦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其他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因为我端午节过得最快乐。

10、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12、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13、今天过得真快,让我明白了很多知识,也知道了许多民间风俗,让我感到很开心很快乐地过完这个端午节。

14、我们边吃边听老师给我们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据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我还知道端午节有包粽子、做香袋、插菖蒲、赛龙舟等习俗呢。

16、端午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17、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18、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源于古时候,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去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19、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许多的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熏苍术、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辟邪。至今,端午节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赛龙舟。

20、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

21、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

22、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23、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

24、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25、赛龙舟比赛真是有趣极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有了这些活动而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端午传统风俗篇5

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在端午节里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这节日的渊源,形成,民间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以及其中所承载的中国所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体验的意义;体会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人人都是班级大家庭的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同时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目的:

1. 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

2. 通过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通过对节日的了解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比较,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三、活动时间:端午节前两天

四、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为4组,分课题收集世界各地端午节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及端午的相关资料。

五、活动方案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等等。

二、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三、端午节故事演讲。

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入活动

一、情境导入

激情朗诵有关端午节诗歌

二、进入活动主题,交流感悟

第一主题:话说端午

1、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3、端午诗词佳句知多少

第二主题:端午实践活动

粽子、香袋

1、感受粽子的香甜和香袋的美。

2、学习用折纸做的五彩粽。

3、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4、设计别致、精美的粽子。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端午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端午的民俗活动)

引出——赛龙舟,端午食粽。

5、举办食粽宴

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粽子?往年你和谁一起吃?

师:你吃的粽子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是买的,也有送的;是妈妈送给奶奶的,也有小姨送姥姥的……)

师:为什么要送粽子?

A、师给队员送粽子并送上祝福的话;粽子该是投入大海的,因为你的胸怀像大海一样的宽广,别忘了给自己投一个粽子!祝端午节快乐!

B、队员相互送粽子;

C、鼓励那些不愿意把自己的粽子送给同学的队员,将自己的爱心和祝福送给队员。

吃粽子(大家一起吃粽子,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一边听辅导员讲故事)

师:端午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

三、讨论端午节活动方案

1、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谈谈今年打算怎么过端午节。

2、队员之间交流。

四、小结

队员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端午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快乐!

老师感到好开心!最后,我提前祝大家端午快乐!

第三阶段:拓展,延伸。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初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起源及节日风俗习惯,欣赏吟诵了有关端午的诗词。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你想研究些什么?

(分4个活动小组)

1、端午的风俗习惯。

2、端午的传说和故事。

3、关于端午的诗词。

4、关于端午的食品。

六、实施策略

这次活动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活动准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名称、由来、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调查访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活动的节目,端午故事演讲等等。第二阶段,以班会形式进行“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看龙舟。齐欢聚,贺佳节”的班会活动。第三阶段,拓展,延伸,进一步研究端午的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可研究关于,端午的诗词,端午的食品等,使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让节日真正给队员带来快乐与幸福。

七、评价方式。

端午传统风俗篇6

“五月初五粽飘香,君子正身锦囊香,五谷丰登幸福香,击鼓赛舟满江香……”,6月5日,记者收到一条端午节祝福短信,短短几句点出了端午节的几大主体元素:吃粽子、佩香囊、赛龙舟、祈福。端午节在我国又称“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

端午节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端午和清明、中秋一起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地处“吴根越角”的嘉兴,对这个节日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自2009年开始举办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至今连续举办三年。今年6月3日至7日,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嘉兴端午、中国味道”为主题,进一步巩固嘉兴端午民俗文化在中国端午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今年活动包括五大主体活动和八项群众性活动,由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文化厅、嘉兴市委、市政府承办。

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这些年通过对端午民俗的挖掘和弘扬,端午的嘉兴味越来越浓。今年突出民众性和参与性,子胥庙会、南湖竞渡、踏白船表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丰富了端午习俗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我们传统的、本土的、主体的精神情感和光荣感”(冯骥才)。“嘉兴端午、中国味道”,既体现了嘉兴的文化自信,也传递了嘉兴自觉担当传承中国习俗重任的历史使命。今年初,嘉兴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名片,也是对嘉兴着力打造全国传统文化习俗传承基地和全国地方节庆文化知名品牌的肯定。

传承创新,提升品牌内涵

端午节在其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独具地域色彩的节俗,从而呈现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节俗与观念的个性特征。作为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嘉兴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传承演绎,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嘉兴端午节俗在演化过程中,积极吸取异地的价值观念,来丰富本地节俗文化的内涵。例如,对苏州端午“伍相”纪念的吸纳,就显示了它的包容性。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兴是吴越交战之地,伍子胥曾在这里屯军练兵,留下了许多美丽哀婉的动人传说。嘉兴端午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吴国名相伍子胥,有别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纪念屈原。

在6月3日举行的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仪式上,嘉兴市委书记李卫宁在致辞中说,端午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长期以来都寄托了人们驱邪辟疫、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饱含着忠孝爱国、团结拼搏的精神气质,既是华夏文明“文化的结晶”,也是古往今来“百姓的节日”。

在当天晚上举行的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开节晚会上,配乐音画诗《端阳,缅怀子胥贤相》、昆曲《游园惊梦》以及舞蹈《胥相练兵》、《出水莲》、《西施浣沙》等节目展示了绚丽灿烂的吴越文化。《天路》、《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让观众们如痴如醉,在著名歌唱家韩延文《相约在端午时节》歌声中,这台古朴庄重、喜庆欢腾的晚会落下帷幕。这台视觉盛宴演绎了浓郁的“中国味道”。重量级的民俗文化研论一直是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2009年以“民俗文化传承”为主题;2010年走向国际化,举行端午习俗国际研讨会高层论坛。今年邀请海内外专家,以端午节俗为中心来探讨传统节日的流变和形态,更好地挖掘内涵,构建民俗文化研究和传承的高端平台。

重量级的今年端午习俗国际学术研讨会(嘉兴)于6月5日至6日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及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17个省(市、区)的50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出席了会议。嘉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武亮靓在致辞中说,嘉兴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虚心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遵循保护传承理念,彰显嘉兴端午文化独特魅力,进一步把嘉兴打造成为全国端午习俗的重要传承基地,把嘉兴端午打造成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作为一次面向国际的民俗文化理论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90篇,美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寄来7篇论文。90篇论文中有35%以上出自青年学者之手。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海内外专家围绕“国际视野下的端午文化研究”、“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与非遗视野下的节日研究”等四个主题进行探讨。本次研讨会还特别开设了青年学生专场研讨会,众多民俗研究的新生力量也首次参与交流。来自新疆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的大学生认为,以往人们认为端午的来历,总以为只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这几年嘉兴发掘端午文化底蕴,举办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使人们对端午习俗的地域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国际视野下,端午这个东方传统节日在不同的国家有怎样不同的习俗?日本学者前村佳幸介绍,对现代的日本人来说,端午节是被人们当做儿童节一样的国民节日,大家准备了鲤鱼旗等玩具,鼓励男孩子开展游戏。马来西亚欧亚大学副校长王琛发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端午节来源于中国,当地1879年出版的英国殖民地官员撰写的书中记载,“农历五月初五是祭祀一个成神的官员的日子。在过去,槟城经常是以船只来庆祝的。”可见,数百年前,马来西亚华人极力将祖先文化在新开拓土地上落地生根,已有“赛龙舟”等端午习俗。越南学者阮玉诗说,在面积大、人口多且民族丰富的中国,端午节的理论化和正统化,有助于提高全民认同意识和团结精神。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顾希佳已连续三年来到嘉兴参加端午研讨会,他希望嘉兴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推进传统节日向健康、理想、完美的方向发展。专家学者们认为,深入挖掘嘉兴端午民俗文化,有利于旅游资源开发,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有利于激活短途旅游人流。

三年来,嘉兴通过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更好地传承吴越文化背景下的传统端午节俗,扩大吴越端午的影响力。嘉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许晴介绍,嘉兴不断提升办节理念,在继承、延续、发展、升华传统习俗的过程中,让外界了解吴越端午习俗,扩大嘉兴端午的知名度。

2009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过端午,到嘉兴”为主题,试图引起人们关注有着浓郁端午习俗的嘉兴;2010年,以“欢乐端午,健康嘉兴”为主题,欢迎游客来嘉兴过端午,同时倡导市民欢欢喜喜过端午,挖掘了包括健身、养身以及健康生

活的习俗元素,强调健康的导向,把一座快乐健康的城市呈现给大家。今年,嘉兴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出“嘉兴端午、中国味道”的主题,更多地体现嘉兴市对于传统习俗的一种责任和承担,以及对自身发展民俗文化活动,在中国范围内影响的一种考虑。这也是基于嘉兴多年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的经验积累和思考探索。

从2001年起,嘉兴开始举办南湖船文化节、江南文化节活动,都把龙舟赛和群众性的裹粽大赛作为必不可少的经典项目。2009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将城市节日与国家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延续民俗文化,融入新元素,构建幸福和谐城市。

嘉兴办节理念步步升华,并且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百姓过节”的办节方式。在政府的倡导下,让老百姓在时代的变迁中重新发现习俗元素,过好自己的生活。五月初五,古称“毒日”,嘉兴通过有序安排端午民俗文化节的各项活动,让老百姓追寻过去生活的回忆,让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同时,嘉兴在办节中张扬特色,其地处吴越交界的地域特色,以龙为图腾,以伍子胥为吴越精神代表的端午精神之魂,有别于楚地纪念屈原,彰显吴越端午的嘉兴特色。

相对于国内许多城市的“造节运动”,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古老的传统节日为载体,彰显民族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质,即勤劳勇敢、爱国爱乡、温良恭俭、崇文尚智等核心价值标准,并以广泛的参与性,来营造节日狂欢的氛围,满足人们的期待。端午习俗已延续千年,这也说明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的持续举办将有着蓬勃持久的生命力。

品味民俗,亲手参与体验

民俗文化,是过去和现在热爱生活的人们所留下的足迹,也是人生代代相传的记忆。2011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参与性强,6月4日至6日举行的2011中国嘉兴子胥庙会,通过举办端午祭、诗词吟诵会、戏曲票友会、晒宝鉴宝会、童玩会、美食会等民间庙会活动,让端午民俗回归传统、回归百姓生活。

35岁的苗族女子杨秀芳来自贵州黔东南布衣族自治州,她在两年前来到嘉兴,在南湖会景园开了一个特色小卖部,不仅出售嘉兴特产,还提供苗族服饰摄影服务。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节假日来拍照的人很多,经常遇到贵州老乡,老乡们喜欢穿上鲜艳的苗族服饰在南湖的背景中留影,别有一番风味。对杨秀芳而言,嘉兴也是一个民族风味浓郁的城市,这里的包粽子、赛龙舟也令她倍感新鲜。

漫步月河街区,街道古色古香,香囊特有的药香在空中弥漫。有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穿上古朴的中式服装,招徕游客。游人熙熙攘攘,不仅有全国各地的游客,嘉兴本地市民也不愿错过与家人朋友品味民俗的好时光。

来自上海的4岁女孩沈嘉颖看到粽子博物馆的陶坛陶罐很好奇;她母亲告诉她这是远古时代的东西,用来装粮食。她惊奇地问:“我爷爷老家会不会有这样的坛坛?”这些陈列用品,唤起了孩子们的遐想。虽然农耕时代许多生活方式已经远去,我们依稀从中看到历史的背影。

“过端午,到嘉兴。”去年开业的嘉禾端午民俗体验馆,让游客品味嘉兴独特的端午文化。一进门,一艘金光闪闪的木雕龙舟映入眼帘,游客可坐船中“划桨”,感受一下龙舟竞渡。“踩瘟神”游戏别具特色,踩上发亮的瘟神或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等“五毒”画板,就可得分,这让许多孩子大声欢呼。

南湖观竞渡,自古就是嘉兴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信仰习俗和民间赛事活动之一。《秀水县志》、《烟雨楼史话》、《古禾杂识》中记载了当时南湖龙舟竞渡的盛况。1765年,乾隆弘历第四次南巡,重游南湖烟雨楼,龙舟竞渡赛事在民间掀起高潮。

祭龙是赛龙舟前的一项神圣仪式。6月4日一大早,南湖之畔祭龙坛举行神龙祭。幡旗招展、鼓乐齐鸣,点燃香炉,男、女两支舞龙队呈八字形排列……每年神龙祭与伍相祭是端午民俗文化节两大重要祭祀活动,神圣而庄严。

6月4日上午,江南烟雨中的南湖别有韵味,南湖“烟雨楼”与这样的天气真是相得益彰。2011中国嘉兴南湖竞渡――“五芳斋杯”浙江省首届体育社团运动会龙舟赛、嘉兴市第七届运动会龙舟赛开幕式在南湖会景园热闹举行。26支来自温州、台州等地的代表队与嘉兴本市的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瑞安市健身跑协会动感龙舟队发挥出色,喜摘公开组标准龙舟400米直道竞速赛和公开组标准龙舟7000米环河拉力赛桂冠,并获得团体总分第一。

嘉兴端午子胥庙会于6月4日上午拉开帷幕,虽然大雨如注,但雨中来品尝新鲜小吃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直喊“早餐吃得太饱了,应该到这里来吃早餐啊。”台湾铜锣烧、泰国榴莲酥、重庆酸辣粉、温州小馄饨、武汉三鲜脆皮、苏州苏阿姨点心以及嘉兴的海宁宴球王、四角粽等天南海北的名吃在这里汇聚。

海宁宴球王总经理居民热情地请记者品尝,他介绍,海宁长安宴球王有着“飞鸟闻香化凤,游鱼得味成龙”之美称,拥有二百多年历史,已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去年还亮相世博会民企馆。为了让这道家乡名菜走向全国,居民先生毅然放弃了经营的广告公司,全身心投入到做大“宴球王”的事业中,如今这一名菜已进入大润发、欧尚、华联、沃尔玛等知名超市。

扔沙包、踢毽子、跳房子、抽陀螺、游戏棒、滚铁环……这些民俗童玩,勾起人们儿时记忆。在皮影戏剧园里,海宁江南皮影艺术团正在表演《闹龙宫》,观众兴致盎然,剧园虽是临时搭起的大篷,大雨哗哗浇在篷顶上,却有恍如在龙宫的效果。在剪纸区,6岁女孩陈钰玲正在剪着一只开屏孔雀,她从小就喜欢画画剪剪。当记者问她话时,她仍然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只得由爸爸替她回答。工作人员说,她剪的作品难度很高,是十二、三岁的难度,她在勇敢地接受挑战呢。

在嘉兴,端午节又被称为“粽子节”。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嘉兴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粽子,有白米粽、红枣粽、赤豆粽、碱水粽等等。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规定为端午节的食品。如今响誉全国的嘉兴粽子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粽子大王”。

每年“五芳斋杯”裹粽大赛是端午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6月6日,在子胥庙会现场,“五芳斋”杯市民裹粽大赛决赛和海峡两岸同胞裹粽决赛掀起了庆祝端午佳节的高潮。今年“五芳斋”杯市民裹粽比赛分别在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区的10个乡镇(街道)和学校,分三个板块进行预算,即10场市民裹粽预赛、4场少儿裹粽比赛、2场台胞裹粽友谊赛,角逐非常激烈。6月6日的决赛可谓高手如云。今年裹粽比赛规则也提高了,在短短5分钟内,既要比数量,又要比美观度和均匀度;合格的粽子每个要在100克以上,必须扎七道线。一位名叫苏金秀的选手以5分钟29个的好成绩,成为裹粽决赛第一名。

戏曲票友会让戏迷过足戏瘾,《吕布与貂蝉》等好戏,吸引来不少戏曲迷。来自嘉兴学院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的20多位大学生越剧迷大饱耳福。戏曲票友会在端午期间上演40多出戏,剧种涵盖了京剧、沪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其中包括端午民俗、伍子胥故事为主的各类戏曲选段,如《伍子胥》、《白蛇传》等传统戏曲。

端午传统风俗篇7

一、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幼儿园会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包。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图片和资料。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主题活动:

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分别设计开展与节日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参考方案如下:

小班活动:我们一起过端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

2、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3、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玩、尝尝,共享节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准备粽子、艾蒿等实物及端午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三)、活动过程:

1、学习童谣《五月五》

“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挂香囊;

五彩线,手腕绑;

吃粽子,沾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2、通过区角环境创设的端午主题给幼儿讲端午习俗

(1)挂艾叶(2)赛龙舟(3)吃粽子(4)佩香包(5)五彩绳……等,可配合图片和动画讲解。

3.吃粽子

(1)出示粽子实物让幼儿观察粽子的外形和颜色。

(2)老师拨开粽子让幼儿了解粽子的组成并让幼儿认识粽叶。

(3)将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总结端午节活动,让幼儿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在幼儿园的端午活动内容。

中班活动:快乐端午

(一)、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用彩纸、软陶和绳子等自制"粽子",让幼儿在动手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注意保持桌面的干净,培养良好的活动习惯。

(二)、活动准备:

彩纸、绳子、软陶、装制作完手工粽子的塑料盒或展示的纸盘、各种制作工具等辅助材料,准备粽子实物。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让幼儿观察外形,激发兴趣。

2、在老师引导下让幼儿讨论制作粽子的方法及要求。

3、通过示范操作后,分组制作。

4、完成的作品展示。

5、将实物粽子分给幼儿品尝,大家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四)、活动总结:

展示结束,老师对端午节进行概括总结,让幼儿将手工作品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分享节日的快乐。

大班活动:我知道的端午节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有关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

2、引导幼儿用流畅的语言将自己知道的端午节的内容表述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3、明确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体验集体吃粽子的快乐,感受节日的氛围。

(二)、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家长与幼儿一起了解端午节。

2、赛龙舟的录像。

3、几个不同大小的香包;几个粽子。

4、有关《屈原的故事》的书籍或视频及图片资料。

(三)、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出示图片,播放视频《屈原的故事》。

2、了解相关风俗活动

(1)出示香包,欣赏和了解民俗文化。

(2)观看录像,感受赛龙舟紧张、欢快的气氛。

3、带领幼儿做赛龙舟的游戏。

将幼儿分成四组,后面小朋友手搭在前面小朋友的肩上,听到口令后,大家一起蹲着向前走,龙舟不能断开,几个小组还可以比赛。

4、大家分享品尝粽子,体验快乐。

(四)、活动总结:

端午传统风俗篇8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延传至今已愈千年。不仅东亚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有过端午的习俗,且各国业已融入本民族元素,即便在华夏故土,各地对端午起源也各执一词。荆楚百姓过端午意在祭奠屈原;三晋人民过端午实则纪念介子推;吴越民众则认为端午与伍子胥有着深厚的渊源。闻一多先生曾撰写《端午考》一文,认为“端午节并非为祭祀屈原或介子推云云而沿袭,它源于远古时代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那么,吴越地区是否真是端午节的源头?伍子胥与端午起源又存在何种关联?

吴越传说与端午节的起源

吴越之地指的是今天的江浙一带,是古代农业最为兴盛的地域。当地百姓饭稻羹鱼,世代以种植水稻为生,因而对时令节气十分关注。阴历五月初五,是夏季中最重要的农忙时节。“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可见,“端午”的起源最早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另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战国策》中就载有吴越百姓多“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遗俗,可见龙是吴越百姓尊奉的图腾。端午节中最重要的节日项目――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相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据此,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应当是吴越百姓祭祀图腾的节庆。

上述两种起源说,虽不乏科学考证,但从民俗学的角度上看,民间似乎更愿意给端午节附上情感色彩。在江南众多的端午起源说中,以祭奠伍子胥的说法流传甚广。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因遭猜忌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避祸株连,连夜逃至吴国。因伍子胥才华出众,很快便受到吴王阖闾的赏识。他帮助吴王伐楚攻越,成就宏图大业。吴王在伐越中负伤而亡,其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佑下为父报仇,大败越国。越王勾践一面栖兵会稽山,一面用重金贿赂吴国丞相请求议和。伍子胥深知越国必兴兵再起,遂力谏不可养痈遗患,理应乘势灭越。夫差偏信丞相谗言,同意议和,此后遂逐渐疏远伍子胥。越王深知伍子胥不除,复国必遇险阻。勾践在重贿吴王近臣后,夫差猜忌伍子胥,并赐剑令其自刎。伍子胥临终前断言吴国必亡于越。夫差闻言大怒,于五月五日将伍子胥的尸首投于胥江。吴国百姓十分敬重和缅怀伍子胥,遂将其尸首打捞上来,埋在吴县胥口。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记载,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百姓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此君便是伍子胥。

伍子胥虽为楚国人,但他忠肝义胆、有勇有谋,出将入相辅佐吴王阖闾灭越;而且他还“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按照天象风水筑造了苏州城,以致千年以来,苏州古城城址几乎没有发生变更。这样一位忠君爱民的臣子怎能不受吴地百姓的敬爱?此后,吴越人民奉伍子胥为江神、波神,还专门供奉有伍相祠。

独具意蕴的江南端午习俗

龙舟竞渡。据《荆楚岁时记》一书所载,荆楚地区的划龙舟习俗,“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可见,楚国百姓端午竞渡的风俗,追溯源头也与纪念伍子胥有关。吴越百姓自古有龙舟竞渡的遗俗。越王勾践灭吴后,十分敬重伍子胥的忠烈,对伍子胥的被杀表示深深的怜悯。他不仅立坛杀白马祭子胥、筑庙于江上,还在越国倡导竞渡,“盖悯子胥之仲而作”,以致原属越的地方都有祭伍之举。浙江上虞在汉代时已有端午祭“江神”伍子胥的风俗。杭州民间立伍子胥祠于吴山(俗称胥山),端午时年年祭祀,一些行业在民国时还专门放假1天,参与端午祭祀。战国时越国被楚国所灭,吴越竞渡的风俗随着楚国疆域的拓展,遂遍布南方。而荆楚人民借竞渡纪念屈原已是200年以后之事:

吃粽子。据三国东吴周处所著的《风土记》所载,江南“俗以菰叶裹黍禾,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这是迄今为止有关粽子的最早的记录,这比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中楚人哀屈原“每贮米竹筒报祭”的记载要早200多年。加之江南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之一,糯米的栽培也甚早,因而江南有煮粽的传统也就不足为奇。至今浙江嘉兴的粽子仍是本地特色小吃,风靡海内外。

斗百草。所谓斗草,就是两人用草筋互相拉扯,被断的一端作输。《诗经》“国风・周南”篇中就有“菖”一诗,讲述了江南妇孺嬉戏斗草的风俗。在《中吴纪闻》一书中,则记载了“吴王与西施尝斗百草”的趣事。江南斗草常用“车前子”,吴方言称之为“打官司草”。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诗中诵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子孙斗草来”的诗句。遍阅江南地方志,不乏斗草习俗的记载。

采草药、挂艾叶。江南百姓认为农历五月是恶月,要采集草药,攘除晦气,所以江南有端午挂艾草驱邪、祈愿身体健康的说法。吴国的太伯与仲雍两兄弟,为了治愈父亲古公父的疾病,前往湖州衡山寻觅草药。后太王父立王季为君,太伯遂入深山采药,以避王季。今浙江临安县百丈山上还存有“玉仙洞”、“太公潭”等遗迹,相传是太伯采药的地方。江南民间传说,制艾叶、制艾煎是太伯采药的遗风,艾叶能灸治百病,故端午挂于门前,可以驱散家中晦气,保家人身体安康。

百索。百索是用五色丝线缠于臂上以避邪。江南以盛产丝绸享誉古今,吴地很早就养蚕纺丝,五色丝线是一种材质较高的丝绸,端午节时百姓们将五彩丝系于臂,名日辟兵,祈祷人们不被病瘟纠缠。明代江南百姓在过端午时,儿女辈用五色彩索缠臂,长辈则簪艾叶、石榴花以驱邪。清康熙时,苏州百姓过端午,小儿髻簪五毒,将五色丝缠于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乾隆时,民间还用丝绸加蒜粽之类以辟邪。

喝雄黄酒。端午时,江南百姓喝雄黄酒或用雄黄酒涂于小儿额头与耳鼻间。雄黄也称为鸡冠石,有光泽,呈橘黄色,中医常用此作解毒杀虫药,尤其可以驱逐蜈蚣、毒蛇之类的毒物。晋朝江南道人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讲述黄帝在炼丹成仙前,“圆丘出多大蛇,又生好药,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此后“雄黄祛毒”已渐成江南百姓的土药方。江南民间传说《白蛇传》,就有许仙在端午节与白娘子共饮雄黄酒,使白素贞现出蛇形的故事。明崇祯帝时,常熟、昆山县志中亦有“饮雄黄酒,遍洒室中,点小儿臂额,以去毒”的记载。

多姿多彩的端午风俗奇葩

除江南有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外,华夏各地均有别具一格的端午风俗。譬如唐代长安市民在端午时多互相馈赠坠扇,端午节期间东市竟成扇市。明代端午节时,北京人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家家打扮小闺女,戴石榴花,被戏称为“女儿节”;新嫁女子端午节前,还要回娘家,称为“躲端午”。

东亚各国受中华文明影响,也十分盛行过端午节。除保有中国传统的端午风俗外,还遗存有本民族特色的端午节庆仪式。古代日本在端午节时就有“打石战”的游戏,这是一种由几十或几百名相邻村落的男儿在野外分阵对垒、投掷石块以决胜负的打仗游戏。此外端午节那天,武士阶层的家中多陈兵器、竖军旗与摆设“武士偶人”。韩国江陵端午祭中则有跳神、假面舞、巫俗祭仪等带有萨满色彩的风俗表演。

上一篇:过新年日记范文 下一篇:金色的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