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08:18:55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范文第1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端午节是如何起源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而今年国务院将端午节首次作为国定假期,我们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六(3)中队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端午节”主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书店、走进机房、走进社区……通过课内学习、阅读交流让学生了解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使其从中体验端午文化的深厚意蕴。这是学校贯彻“两纲”,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怀重要途径。

正值端午佳节之际,却逢“5.12”汶川抗震救灾的重大事件,在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我们要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的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的节日,在此创设“龙腾端午 情系灾区”的活动,通过开展以“端午”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在引导学生尊重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激发其“关注灾区,关爱生命”的道德责任感,并以实际行动为灾区学生献上自己的一份节日爱心,渡过首个有意义的国定端午佳节。

二、指导思想:

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良传统文化,关爱地震灾区的孩子,创设以“龙腾端午 情系灾区”为主题的端午节系列活动,通过动员部署、布置展板,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和“爱心放送”等活动环节,充分挖掘端午节庆所蕴含着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端午习俗,初步掌握端午用品和食品的制作方法,增强其对传统节庆文化的认同感;引导学生缅怀先贤,学习其忧国忧民的人道情怀、忠诚故国的高尚品质,从中培育和激励学生形成对人民悲悯、对国家忠诚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活动目标:

围绕“龙腾端午 情系灾区”这个主题,从“国家为什么要将端午节作为国定假日?”“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今年,你想怎样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向,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切实增强学生对传统节庆文化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为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和他们共渡难关。

活动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知晓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节庆文化的认同感。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关注灾区,关爱生命”的责任心,并促使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为灾区小朋友奉献爱心。

四、时间:

2008年6月2日至6月6日

五、活动准备:

1、了解六(3)中队队员们对端午节的认识状况;

2、体育课教案与活动器材(两根长绳)准备;

3、劳技课教案及制作粽子(荷叶,用酱油腌制好的糯米及五花肉或者红豆、枣子等,绳子,剪刀)准备;

4、美术课教案及作画材料准备;

5、十分钟队会教案(需对学生前期活动环节中的表现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本中队学生特点的成果展示性主题队会);

六、具体要求:

1、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制作成小报,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体验传统节庆的深厚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创作一篇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结合抗震救灾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有意义的端午节”,并通过图画“情系灾区”为灾区民众送去祝福。

4、通过模拟“赛龙舟”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勇武、坚韧、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让学生在竞技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七、具体活动安排:

序号 项目 具体内容

系列一 制作小报 1、端午节的来历;

2、端午节的典故;

3、端午节的活动;

4、今年我想如何过端午节。

系列二 手工作品 制作粽子(选出最好的3个,并将烧好的自制粽子送至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手中)

系列三 诗歌创作 我笔下的端午节(每个中队选出5个较好的作品展示)

系列四 美术作品 我画下的端午节(每个中队选出5个较好的作品展示)

系列五 快乐游戏 在体煅课上,进行模拟赛龙舟比赛

系列六 十分钟队会 在十分钟队会中,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谈感想(形式不拘)

八、活动步骤:

1、分析学生阶段——召开学生座谈会

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六(3)中队学生对端午节的认识及对此次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的感想。

2、组织筹备阶段——召开组织筹备会议

1)分享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共同订立活动目的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2)活动分工——每位教师按照活动制定的计划,制定各自的活动教案,并通过交流反复审核,将“两纲”精神融入到课堂中去,使每一堂课都能以民族教育为核心。

3、活动实施阶段——活动计划落实

1)系列一:制作小报(认识阶段)

要求:每位学生要制作一张有关端午节的电子小报。

目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自学了端午节的来历,并了解了端午节相应的典故和庆祝节日会举行的传统活动、结合今年的特殊情况,提出“今年我想如何过端午节”的想法,这是本次活动的认识阶段,让学生自主学习,较深入地认识端午节。

2)系列二:手工作品

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包两个粽子和一个香囊,课后,将粽子与香囊送至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手上。

目的:通过学习如何包粽子,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粽子,感受端午节的气氛,感叹我国文化的璀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传承民族文化。

通过将制作好的粽子与香囊送到灾区小朋友手中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将“忧国忧民”、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落到实处。

3)系列三:诗歌创作

要求:每位学生创造一首能表达自己心声的诗歌。

目的:通过“情系灾区 共庆端午”的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们的心灵受到震撼的时刻,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撰写出感人的诗歌来描绘自己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精神。

4)系列四:美术作品

要求:每位学生做一幅美术作品来阐述“我与灾区小朋友共度端午佳节”。

目的:美术作品是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虽然灾区的小朋友远在他乡,但是可以通过图画来讲同学们的小手紧紧拉在一起,“手拉手、心连心,我们永远在一起”,每一幅画都诉说着孩子们的心声,给学生以充分的想像和发挥空间。

5)系列五:快乐游戏

要求:将六(3)中队全体队员分成两个组,所有队员都能在滑板上模拟一次赛龙舟比赛。

目的:通过模拟赛龙舟比赛,让学生感受众志成城,共同完成目标的过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民族凝聚力的力量,最后引导学生联想抗震救灾中,全民上下一心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系列六:十分钟队会(总结阶段)

要求:学生优秀作品展示、部分同学发言、每位同学写一封短信给灾区小朋友,祝福他们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目的:通过学生的作品展示及学生发言,对“龙腾端午 情系灾区”系列活动进行总结,最后让每位学生写一份短信,让学生的认识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真正与灾区小朋友进行联谊活动。

附案例:

情系灾区,粽子飘香

——端午主题之一:制作小报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美丽的传说?

(2)我们现在过端午节还保存着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结合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迹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二、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一个中队的队员们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队进行交流: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端午节用品和食品的制作方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缝香囊等。

三、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怎样情系灾区,与灾区小朋友一同过端午?通过小报中的文章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四、反思

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作品的展示与评比,指导学生总结研究成果。在“爱国进取”中队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与价值,并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在展示中发扬自己的长处,评比中吸取别人的优点,不断的互相补充、学习。

情系灾区,粽子飘香

——端午主题之二:“包粽子”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2)掌握包粽子的材料及过程、初步学会包粽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端午节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划龙舟、配香囊等。

(2)通过粽子的制作,学会一般包粽子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包粽子,合作制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配香囊的寓意,表达对祖国、对四川灾区人民的爱。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端午节的习俗。

难点: 粽子的制作。

2、教具与学具

学具:箬叶、苇叶、菖蒲、艾草、香囊、各种粽子等。

教具:音乐、录像、实物投影、PowerPoint等

环境布置:门口悬挂菖蒲、艾草、香囊等桌上有各种形状的粽子。

3、课时安排2课时 80分钟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步骤:

一、导入PowerPoint(师生互动)5"

1、《我是中国人》,在接近尾声时教师讲“我是中国人,我是尚尚正正的中国人,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感到光荣。”

2、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祖国幅员辽阔你们知道我国的疆土面积吗?(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3、我们祖国的人口众多你们知道有多少人吗?(13亿人口)

4、我们祖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多少民族呢?(56个民族)

5、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家,生活着13亿人口且民族众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节日。各节的简介、习俗(略)

6、你知道中国有多少节日呢?

播放音乐

讨论:(激起民族自豪感)

(师生互动、用谈话方式跟据学生回答教师整里归纳PowerPoint)

通过对祖国介绍,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为下面民俗节日打下基础。

二、讲解新课5"+25"

1、出示课题(牢记民族节日、传承中华民化、端午节---教你包粽子)

2、你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吗?(法定假日)

(1.春节2.清明节3.端午节4.中秋节)

3、端午节简介(时间五月初五)

今天我们主要来了解端午节PowerPoint(图片):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4、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介绍普陀区龙舟赛

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每年我们普陀区都要进行龙舟竟赛地点苏州河昌化路至陕西路一段

2)吃粽子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3)佩香囊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 ,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

5、教你包粽子(每到佳节倍思亲、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1)材料:

箬叶 苇叶 (国外芭蕉叶、香蕉叶、玉米叶、布袋等)

糯米 (血糯米、西米、粗颗粒的玉米面、米粉等)

馅 (甜、咸、香蕉等)

2)形状

三角、四角锥形、忱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火炬形—济南超市

迷你粽---上海50克米包4个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

巨无霸粽子—北京高超二米300斤米50斤枣几百片苇叶

台湾特大粽350公斤

水晶迷你粽

3)口味

碱粽、肉粽、豆粽、白米粽等

4)吃法

油炸 火锅粽

5)制作方法

6)学生动手实践(录像,学生分组操作)

(自由组合)

三、欣赏作品产生新的灵感——教师讲评——拓展与创新:回家自已尝试设计制作一个粽子献给自己的长辈10"

作品展示,谈自己操作中的探索的方法。

采用“尝试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尝试、发现、演示、纠错到再实践,学习粽子的制作技法,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制作。

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并提高鉴赏水平、质量意识。

教学反思

端午节前,我给本中队学生上了一堂综合实践公开课——“端午将至,粽子飘香”亲手包粽子活动。

全中队共分成九个小组,各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同学们非常踊跃,积极响应,包粽子原料准备十分充足:糯米、粽叶、绑绳,馅料丰富多样:五花肉、腊肠、红枣、板栗、花生、白砂糖。工具齐全:盆、碟、匙、筷子、剪刀、一次性手套等。

课堂上,同学们挽起袖子,折起粽叶,各自大显身手,纷纷包出各种不同造型、不同风味的各式美粽:菱角形、锥形(火炬粽)、长方形、三角形,肉粽、豆粽,甜的、咸的……

粽子还未煮,老师与同学们似乎闻到了粽香,品到了粽味。其他年级的同学十分好奇,也非常羡慕,争相观看,跃跃欲试。

第二天,同学们将烧好的热腾腾的粽子和同学们自制的香囊送到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手上,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灾区小朋友的那份牵挂,真正落实到“情系灾区,粽子飘香”这一主题。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情系灾区,粽子飘香”这一主题的其中一堂课,同学们包出来的粽子虽然不很专业,但通过此堂课,学生了解了粽子的来历及各种各样的粽子,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五月五端午节”这一主题的其中一堂课,同学们包出来的粽子虽然不很专业,但通过此堂课,学生了解了粽子的来历及各种各样的粽子,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龙腾端午 情系灾区

——端午主题之三:活动总结性主题队会

一、队会目的:

通过在“龙腾端午,情系灾区”主题队会,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到我国领导人以人民利益为重,重视人民生命的品质,并让学生认识到祖国赋予自己的使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承担起建设祖国大业的重任,就要立足现在,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科学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前期准备:

1、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我国领导人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在赈灾过程中,我国领导人以人民生命为重,不惜一切代价救助民众的义举(PPT);

2、同学们在赈灾中的照片(PPT);

3、主题小报、手工作品诗歌创作、美术作品、快乐游戏的照片及总结;

4、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

5、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情况介绍;

6、学生将端午节制的粽子和香囊送给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活动感言。

三、主要议程:

1、作品展示(主题小报、手工作品诗歌创作、美术作品——个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创作组品时的想法以及对端午节的认识):

2、快乐游戏活动照片及感受(两位同学发言——一位获胜队的代表,另一位失败队的代表)引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次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壮举;

3、PPT展示抗震救灾中的感人事迹,我国领导人在地震发生时第一时间所作出的反应以及在赈灾过程中,我国领导人以人民生命为重,不惜一切代价救助民众的壮举,最后,我们能得到国际的一致赞赏,并获得抗震初步胜利,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及堰塞湖决堤危机还存在,抗震官兵还在第一线,还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最后,随机请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的观后感;

4、同学们在赈灾中的照片(PPT),并请一位同学在展示照片的同时,讲述本中队在赈灾中的好人好事,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们应当力所能及地帮助灾区小朋友;

5、引出我校在民政局的安排下,也接纳了一位一年级灾区小朋友,并简单介绍她的情况;

6、学生将端午节制的粽子和香囊送给一年级灾区小朋友的活动照片展示,并请一位同学谈一谈赠送过程的感想;

7、辅导员总结、寄语:希望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使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承担起建设祖国大业的重任,就要立足现在,努力学习,用知识和科学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富强、昌盛而献出自己的力量。

端午粽教案范文第2篇

中国节日从新历的节日上看有:元旦、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从农历的节日上看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历的节日里有些是国际性节日,而农历的节日是中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有神话传奇故事、有民间风俗活动、有对历史人物赋予永恒的纪念。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有它的历史文化习俗,每一个文化习俗里也有与它相对应的民间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这些节日不仅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又有着浓厚的民俗特色,蕴涵着不少精华,值得孩子们去了解、去探究。我们发现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风俗都不一样。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这些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产物。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节日氛围,设计了乡土资源主题活动“传统节日与泉州风味小吃”。

二、主题活动目标

1.知道祖国一年中的传统节日,了解传统节日里蕴含的民间文化习俗及风味小吃。

2.感受家乡特有的民间风俗气氛和体验家乡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3.幼儿对闽南童谣感兴趣,体验闽南童谣特有的韵律和节奏。

三、家长工作

请家长帮孩子寻找有关泉州传统节日活动和民间风味小吃的的图片,给幼儿讲讲传统节日和泉州饮食文化的有关典故等,并在节日里带幼儿去参加活动和品尝小吃。

四、环境创设

有关传统节日的图片,幼儿和家人一起参加过的传统节日活动照片,家乡举行传统节日活动的图片,区角 “美食街”材料投放,请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泉州的风味小吃。

五、供选择的教育活动及目标

六、主题思考网络

七、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八、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主题活动之一: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亲子活动)

设计意图:其一,了解品赏泉州传统民间的风味小吃,感受泉州丰富多样传统节日和相对应的民间小吃,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其二,为主题活动之二语言:“节日歌”做好知识和经验准备。其三,体验品尝食物的开心和互相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活动目标:

1.了解品赏泉州传统民间的风味小吃。感知其味道、口感的不同,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受泉州丰富多样传统节日和相对应的民间小吃,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体验品尝食物的开心和互相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自带一道小吃,并和孩子说说这道小吃的名称,在什么传统节日里有吃这道小吃,讲讲有关典故,并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活动;

2.布置一个自助餐厅,每一道菜都标出菜名。

活动过程:

1.以“自助餐”的形式,开展泉州民间小吃品尝活动。请幼儿介绍自带的小吃名称,并给全班小朋友讲讲什么传统节日里有这道小吃,陈述与该小吃有关的典故。请亲长讲讲带来的小吃是在哪里买的或是怎样做的。

2.请幼儿品尝小吃。提出要求:和同伴们互享,品尝前要洗手,品尝时要借助餐具。

3.讨论:你吃了什么?什么特点(外形和味道)?用什么做的?自己认为最好吃的是什么?为什么?你在哪里也吃过?

4.收拾餐具。和同伴或家长谈谈刚才品尝美食的心情,以及分享食物和知识的快乐。

主题活动之二:节日歌(闽南童谣)

设计意图: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各民族和地区的民间风俗都不一样,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中的产物。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家乡传统饮食文化,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本地营造的乡土节日氛围,设计了乡土资源主题活动“传统节日与泉州风味小吃”。

我觉得需要有一个载体能把传统节日和泉州的民间小吃之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并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给幼儿,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和泉州民间小吃的关联和内涵,让幼儿知道一年中的传统节日,并感受到家乡独特的饮食文化,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那么,哪个领域最适合做这个载体呢?我思考着,最后选择了语言活动,而童谣作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幼儿喜欢的体裁,只可惜我一直找不到能表现这个主题的童谣教材,于是我便大胆创编了闽南童谣“节日歌”。

活动目标:

1.体验闽南童谣特有的韵律和节奏,能用泉州话有节奏地、大胆地朗诵。

2.知道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感受家乡传统节日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有关传统节日的课件和图片;图谱、节奏卡。

2.知识准备:初步了解各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了解泉州民间风味小吃,学会闽南童谣“果子歌”,懂得新历与农历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复习闽南语童谣:“果子歌”,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果子歌”是用什么话来朗读的?“果子歌”里提到月份是指新历还是农历?

2.一年中有哪些节日?引导幼儿用“几月几日什么节日”的句式完整回答。你们说的是新历,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农历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多少?

二、观看课件,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名称及与其对应的活动和小吃。

课件一:“庆春节”。

提问:你看到什么?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春节是农历的什么时间?要求全班幼儿完整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文字或图片)。

课件二:踩街游灯过元宵节。

提问: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农历的什么时间闹元宵?这一天吃什么?

课件三:端午节扒龙船。

提问:他们在比赛划龙船和包粽子。这是在庆祝什么节日?

课件四:清明节。

提问:他们在做什么?每年的这一天你和家人是怎样祭祖的?

课件五:中秋节。

提问:中秋节是什么时间,全家团圆在一起吃什么吗?

三、多种形式学习“节日歌”。

1.完整欣赏一遍“节日歌”,感受童谣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问题:这首童谣的名字叫什么?里面说到了哪些传统节日?哪些节日是你曾度过的?

2.观看“节日歌”的幻灯片,理解童谣的内容。

提问:每个节日里有什么活动?有什么小吃?

借助幻灯片,逐一引导幼儿用童谣的句式来完整回答。

3.借助图谱,分句学念“节日歌”,感受童谣的句式结构。重点理解和发音:节、煎嗲、赏月、重阳节、辞年。

(1)教师用图谱表示出句式一。

(2)问题:正月初一是什么节?这一天里大家都吃什么?

(3)看图完整念出句式一“正月初一是春节,面线鸡蛋过新年”。

(4)逐一出示每一句的图谱,以问题“这句里讲到什么活动?有什么小吃?”引导幼儿念出童谣的每一句。

(5)利用节奏卡感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幼儿边拍节奏边完整地念一遍“节日歌”。

X X X X X X XO X X X X X X XO

正月 初一 是春 节, 面线 鸡蛋 过新 年

4.师小结:这首“节日歌”里一句一个节日活动,有节日的时间、名称以及小吃。闽南语是我们的家乡话,你觉得咱们的家乡话好听吗?我们家乡有着自己的童谣、板书、闽南歌,可好听了。还有家乡人特别是老年人最爱看的歌仔戏、梨园戏等。

5.借助幻灯片有节奏地朗诵“节日歌”,感受闽南童谣的节奏和韵律美。

四、歌表演“天黑黑”,在歌表演中自然结束。

附1:

闽南童谣“节日歌”(自编)

正月初一是春节,面线鸡蛋过新年;

正月十五元宵节,游灯踩街上元圆;

四月五号清明节,祭祖扫墓包润饼;

五月初五端午节,煎嗲绑粽扒龙船;

七月初七娘妈生,牛郎织女糖丸;

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家赏月月饼圆;

九月初九重阳节,尊长敬老九层;

廿九另晚年叨到,造龟炊来辞年

附2:

果子歌

正月甘蔗节节长,二月青果两头黄,

三月梅子酸兰兰,四月枇杷满街黄,

五月杨梅红贡贡,六月莲蓬水中央,

七月红菱人人爱,八月龙眼送上门,

九月香蕉双头翘,十月金橘满山园,

十一月柑仔用笼装,十二月红柿甜又软。

主题活动之三:龟果糕点元宵丸(泥工)

设计意图:

首先,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家乡风味小吃,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家长风味小吃的各种制作手艺。感悟家乡人民心灵手巧,勤劳智慧的精神,增进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其次,巩固和感受前面语言活动:“节日歌”的节日民间风味小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再次,为后面的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创设提供游戏材料。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团圆、压扁等技能塑泥,并用辅助材料装饰。

2.体验制作和成功的乐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前一个活动已看过吃过的泉州民间小吃;

物质准备:橡皮泥、泥工板盘子、湿毛巾、牙签等。

活动过程:

1.回忆前个活动看过、吃过的小吃,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

2.出示龟果糕点元宵丸,请幼儿说出小吃的品种和外形特征。

提问:你还吃过什么民间糕点?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做的?

3.幼儿塑泥交代的注意事项:

(1)应在泥工板上塑泥,不要把橡皮泥掉到地上。

(2)注意按比例分泥。

4.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鼓励幼儿作品做大点,花样多点。

5.作品展示和分享交流:

(1)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谈哪些做得很成功,哪些要怎样改正才会更好?

(2)参观大家的作品,边和同伴讨论,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喜欢这件作品?

主题活动之四: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

设计意图: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一个节日一个风俗,一个风俗一道民间小吃。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团圆之日,月饼更是具有团圆意义的赏月食品。月饼作为传统的佳节美食,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吃的意义,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不仅让幼儿了解中秋节,更是为了让幼儿了解月饼的深远意义,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运用肢体和乐器表现歌曲的节奏感。

2.正确运用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来演奏歌曲。

3.了解歌曲的年代,感受歌曲中对红军爷爷的敬爱之情。

活动准备:

1.铃鼓、小铃、圆舞板等打击乐器。

2.参观面包房的师博制作月饼的过程,尝试“打月饼”。

3.动画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活动,了解月饼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教师:中秋节一家人会围在一起边赏月边吃什么?为什么吃月饼?月饼怎么做出来的?

2.介绍歌曲的由来,理解熟悉歌词。(让幼儿了解歌曲的年代,知道歌曲中的爷爷指的是谁)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这个爷爷是谁呢?爷爷为什么要打月饼呢?歌曲中的小朋友喜欢这个爷爷吗?为什么喜欢?爷爷为小朋友打了月饼,小朋友是怎么感谢爷爷的呢?

3.欣赏歌曲动画,熟悉歌曲的旋律。(幼儿通过欣赏动画歌曲,熟悉旋律并跟唱歌曲)

4.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的节奏。

(1)幼儿在每一句的最后一拍“呀”字的地方拍一下肩膀。

(2)练习“月饼圆圆甜又香呀”这一句中拍肩膀和拍腿。

(3)练习最后跺脚的两小节。

(4)身体和音乐结合整体练习。

5.打击乐:爷爷为我打月饼。

(1)按乐器的分类来分组练习拍打节奏。

(2)根据歌曲节奏进行打击乐器演奏。

主题活动之五:龙船赛(体育)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再现端午节划龙舟的热闹场面,体验传统节日“赛龙舟”激动、令人振奋的心情。通过游戏让幼儿懂得只要团结起来,动作整齐、齐心协力,就能战胜困难,再次感受板书“节日歌”里五月初五端午节“扒龙舟”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感情。

指导要点: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请一组幼儿做示范。

幼儿自由结伴五人一组,后面的幼儿依次抱住前面幼儿的腰或者拉住衣服,蹲着向前走。哪一组先划过终点就是冠军。

2.播放背景音乐,幼儿边朗读童谣边游戏。

提醒幼儿步调一致,有节奏地蹲着向前走。

3.组织幼儿讨论:小朋友要怎样才能得冠军?

师小结:这个比赛就是要大家团结起来,动作整齐、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困难,夺得冠军。

主题活动之六:美食一条街(角色游戏)

设计意图:

游戏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游戏的素材。通过角色游戏体验生活,展现生活缩影;创设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环境,使幼儿的创新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感受、体验家乡美食,爱乡之情得到升华。孩子在前面的泥工活动中的作品,得到了进一步地展示,孩子的作品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孩子再次体验成功的喜悦。

主题活动之七:踩街游灯闹元宵(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再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面,把平时学过的歌曲、舞蹈、表演等表现出来,体验泉州元宵节的传统节日气氛和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通过表演游戏进一步体验“正月十五元宵节,踩街游灯闹元宵”的含义。

附:主题活动剪影

九、主题活动反思

当今,洋节日正逐步进入我们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针对当代青少年有热衷西方节日而淡漠中国传统节日的倾向,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使下一代秉承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有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我们发现要挖掘民间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一)寓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于主题活动中

在整个主题活动中,我尝试以“传统节日文化”与“泉州民俗和风味小吃”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将传统文化教育融于情感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融入主题活动和课程生成之中。围绕中国一年中的传统节日,我班先后开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主题教育活动。每个主题中的每个活动内容都围绕节日展开。如:在“端午节”主题活动中,通过“包棕子品棕子、看龙船赛龙船、听屈原故事”来了解历史人物和典故、进行爱国教育;在“元宵节”主题活动中,通过“画灯做灯逛灯会、做元宵吃元宵其乐融融、唱歌跳舞游灯踩街”来体验热闹喜庆的民俗活动气氛;在“重阳节”的主题活动中,通过“请爷爷奶奶到幼儿园参与活动,忆苦思甜、展示夕阳红才能、一起品尝重阳糕”来引导幼儿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学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与主题活动的整合

泉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泉州风味小吃以其品种繁多、美味可口享誉海内外。每一个传统节日里都蕴含着泉州风味小吃特殊的意义,如:润饼、糖果丸、粽子、九层果等风味小吃正是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物。我结合泉州传统节日,利用社区营造的乡土节日活动氛围,开展主题系列活动。

从主题活动目标来看,每个活动既是单一的,又是相关联的,前一个活动为后一个活动做知识和经验上的准备,后一个活动进一步巩固和体验前面的活动。每个活动的目标也是循序渐进,相辅相成的,使民间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得以有机整合。

(三)民间传统文化与生成课程的方案

在民间传统文化与主题活动整合的探索中,形成了一套“生成课程”的方案。如:在语言活动“节日歌”里生成了泥工活动“龟果糕点元宵丸”,体育活动“龙船赛”。因为有了“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做知识准备,又有了泥工“龟果糕点元宵丸”的作品做材料,角色游戏“美食一条街”应运而生。从闽南语童谣“节日歌”里这句“踩街游灯闹元宵”和“煎嗲绑粽扒龙船”,生成了表演游戏“踩街游灯闹元宵”和体育活动“龙船赛”,而幼儿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又进一步感受和体验了“节日歌”的内容。

就这样,从中国传统节日的主题里生成了闽南语童谣“节日歌”,又从“节日歌”里生成以上每个领域的课程和创造性游戏,形成了一套“生成课程”的完整方案。

(四)将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各领域教学活动中

在“节日歌”里,以童谣形式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民俗活动、风味小吃,感受童谣的韵律和语感、节奏感;在社会领域里我们向幼儿进行“节日歌”里的传统节日的教育(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等);通过手工制作“节日歌”提到的风味小吃,了解和体验家乡风味小吃的各种制作手艺,感悟家乡人民心灵手巧;亲子活动“泉州风味小吃自助餐”分享传统食品,让幼儿感受浓浓的节日气氛;音乐活动“敲锣打鼓放鞭炮”向幼儿进行民间音乐节奏的学习,体验过春节的热闹非凡的气氛;美术活动中,我们通过剪纸、欣赏作品和画节日等,让幼儿领略民间艺术的绚丽多彩;在健康活动中,结合民间体育游戏“龙船赛”让幼儿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通过角色游戏体验生活,展现生活缩影;表演游戏“踩街游灯闹元宵”借助学过的歌曲、舞蹈、表演等再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就这样,通过民间节日在各领域教学中的渗透,让传统文化和各领域活动有机的融合起来。

(五)不足之处

端午粽教案范文第3篇

新课改以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师都非常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但所发掘的资源往往不加筛选,不切合实际,课程资源的利用盲目、随意,加之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使得丰富的课程资源无法有效地为品德n程的教学服务,无法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筛选、整合课程资源。

一、精选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不是所有的资源都能成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要对应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失去了意义。

1. 切合教学主题。教材是范例,为课程资源的选用进行资源提示。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之前,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筛选那些切合教学主题,利于目标达成的课程资源,由此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合理购物ABC》时,把课堂当成大超市,让学生带了许多的物品到课堂上来。为了方便顾客购物,教师让每组的小组长扮演主管,组织组员给组内的物品进行分类,有蔬菜、食品、调味料、水果等类。店长(班长)把大超市分成各个区域,有食品区、生活用品区等。之后,小主管再把分类好的物品按要求上架到大超市的各个区域。很显然,本课课程资源的选用偏离了主题。《合理购物ABC》的教学意图旨在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三无产品”等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学会了解商品,懂得合理选购商品的方法,而不是了解商品类别,学会给商品分类,更不是从商家的角度,学会怎样合理摆放物品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开发这样的资源,对教学毫无意义。

课程资源的筛选不仅要切合主题,而且要与时俱进,与现今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当下的生活、当今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联系。教育只能存在于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这种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可联系当前“一带一路”的构想、建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 贴近儿童生活。在实际教学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为了教学的开展,是为了促进儿童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用儿童的视野甄选资源,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筛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课程资源,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乡风乡俗》时,让学生结合课前调查,说说莆田有哪些乡风乡俗,以及这些乡风乡俗的利与弊。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滔滔不绝,漫无边际。无话可说是因为对现实生活中的风俗利弊不知从何说起;滔滔不绝多数是在转述成人的话,或是拿着一大张下载资料照本宣科地读,并且明显带有成人既定的利弊观。经过反思,教师对调查做了调整。教师把学生调查的范围限定在他们自己成长经历中体验过的风俗,并分析这些风俗的利弊,结果成效明显不同于前。如:有的学生说,在仙游,第一次去亲戚家,长辈们会用红绳子捆数百元钱挂在他们的脖子上(现在有些人用红包),那叫“挂老”,寓意孩子会健康平安,快乐成长;有的学生拿出手上戴的手镯说,每个孩子满月时,外婆都要给备手镯、脚镯、长命锁;还有的学生说,端午节,家长们会在他们的头上画“王”字,并用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叶、菲子草等“午时草”烧成的“午时水”给他们洗澡,还在脖子上或衣扣上挂着用五色线编织成网形的长香袋;有的学生还会用莆仙方言唱顺口溜“初一糕,初二桃,初三螺,初四粽,初五划龙船”。教师相机引导辨析这些习俗的利弊。

儿童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只有在亲身参与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且对其生命有促动的学习。这个“有意义”就是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有相关性,与学习者的目的、需要有相关性。教学中,将资源的调查范围限定在“自己成长中经历的风俗”,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容易使他们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最真切的体悟,利弊辨析不用多费口舌,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课程资源的筛选不但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儿童的地域差异、生活背景差异。不同地区和学校,不同社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呈现给学生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二、精心策划,优化整合策略

课程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拿来就用的过程,需要教师用教育学理论对课程素材进行加工,转化为课程资源后进入课程与教学。教师的眼光决定了采用课程资源的质量,教师的教学技能决定了课程资源的整合水平。

1. 关注差异,因材施教。课堂上该选哪些资源、该用到哪一环节、该采用怎样的手段整合资源,这些都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

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心理品质和道德行为教育课,可选择小品欣赏、表演、榜样学习等方法;法律常识教育课,可选择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方法;历史地理类教育课,可选择阅读、访谈、观察、观看视频、音乐渲染等方法。

此外,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整合策略。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学校生活有规则》《我要守规则》,核心内容是规则。认识规则对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没有质的区别,区别在不同区域环境中的儿童,其对规则的认知角度和视野不同,因此,所采用的资源、整合的策略也应当有所不同。针对“班生留守儿童多”“家长不配合”“学生没有学习习惯”“无论老师怎样教,学生都学不进去”等诸多情况,农村教师要考虑的教学程序,首先不应该是游戏导入、活动体验、深化理解、内化规则一类的策略,而应该是选择能够触动所有学生的问题或案例,即选择问题解决或案例分析的方法、策略,或许更有效。

2. 关注生成,因势利导。课程资源的整合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明确每一种课程资源利用的目的,随着教学的开展,及时关注生成,不断调整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荧屏前后》这课,教师播放视频后,就请学生说说看了视频后的感想。

生:区区一台晚会需要这么多人。

师:你的看法很独特。

接着,教师再请其他学生说说看法,然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此案例中,教师未能抓住“区区一台晚会”这一关键生成点因势利导,而是按照预定的教案,走过场地让学生谈感受。而且不管是什么感受,完成这个环节后马上就进入下一个环节,课堂只注重教学环节的落实。如果教师能及时调整策略,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你认为春节联欢晚会只是区区的一台晚会,听听这位学生的回答,然后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由此纠正学生错误的看法,提高认识。这样,既实现了资源利用的目的,又有效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

三、价值引导,提升育人功能

选择、整合、建设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使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提倡回归生活理念的一种体现,而回归生活意味着要始终以“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课程资源的应用只是一个凭借,一种手段,目的是要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等等。

如《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一课学习主题的教学,有的教师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列举一些案例让学生知道网络的利弊,由此制定一些网络的规则。这些远远不够,因为没有进行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如果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这种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就会影响学生今后对待周围事物、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这种价值观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品德教育。

上一篇:将进酒教案范文 下一篇:短歌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