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名句范文

时间:2023-10-18 07:38:19

纳兰性德名句篇1

关键词: 纳兰词 王次回 性灵品格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有《侧帽词》、《饮水词》,刊有《通志堂集》二十卷,包括文赋、诗词、杂识等。另编有《通志堂经解》、《今词初集》等。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在词史取得“清词大家”的地位及深受后世词评家和读者青睐,与其吸收历代词家优长和着意创新的态度密不可分。后代评论家对纳兰词接受“花间”、李煜、晏几道等风格的影响已有诸多论述,然对于在纳兰词中多有显露且意义重大的明末诗人王次回却鲜有论及。以下将就纳兰性德对王诗的推重藉以探讨其“舒写性灵”的词作风格。

一、从引用方式看王次回《疑雨集》对纳兰词的影响

《疑雨集》的作者是明末词人王次回(1593―1642),名彦泓,以字行,明末江苏金坛人。一生落拓,流离多舛,博学好古,善作艳情诗,有《疑雨集》存世。其“以香奁体盛传吴下”,“见者沁入肝脾,其里习俗为之一变”,成为继李商隐、韩之后艳体诗的集大成者。

明代王氏是金坛望族。王次回祖上十分显赫,王臬、王樵、王肯堂祖孙三代进士皆为博学鸿儒,在仕途政绩方面也有显著成绩和名望。王次回的祖父王启疆,是王樵的长子,王肯堂的长兄,曾任平湖训导、漳州教授,后升涉县知县。其父王锟,字伯|,曾任福建南安知县。王次回娶妻贺氏,生有一女王朗,是明末清初著名女词人。王次回可谓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但到他这一代,家道已逐渐衰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父王锟在任时因秉公执法,触动权贵,“为科道纠拾,坐藏至万余金”,“遂摭他事”而“其家竟用是毁”。到王次回,已经要为偿还债务而四处奔波。

王次回诗作多存于《疑雨集》中,共4卷,包括诗861首,残诗2篇,词2首。就其诗歌创作的特色,概而言之有以下两点:重“情”和尚“狂”。

王次回在诗歌中对“情”不作遮拦,每每有大胆的坦露。这主要体现在他的艳体诗和悼亡诗中:《题赠陈元亮别业》诗曰“自是幽怀清比玉,《闲情》一赋不为瑕。”对文学史上关于陶潜《闲情赋》的争论给出自己的见解,进以反驳萧统“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的保守观点。在《残岁即事》、《即事》、《个人》等诗中屡有诸如“觅个柔乡寄此生”、“逢新偏忆旧缠绵”等坦露心扉的诗句。其中也有《效元相体》、《赠所欢》等诸多艳体篇目。同时,集中悼亡之作也颇多,其中有妻子长期卧病在床的痛苦写照,亦有妻子病逝后的追忆。如《悲遣十三章》、《死别》、《遗恨》等作,情感缠绵深挚,有悲亦有悔。在学习继承前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的基础上,又多有创新之处。

“狂”是王次回的生活常态,他曾与友人结集诗社名“未狂社”,其狂狷性格在诗作中有更为明显的反映。据统计,“狂”字在《疑雨集》中共出现74次,如“自笑猖狂浪得名,吟笺犹未破新正”(《试笔》)、“生成骨相多愁料,非为狂名故效颦”(《感咏》)、“狂歌烂醉更阑后,此意谁人识苦辛”(《独酌有怀》)、“几夜猖狂别恨侵,踏歌相送最情深”、“应恨狂朋漂泊去,明朝问谁拾钗游”(《丁卯首春,余辞家薄游。端己首唱骊歌,情词凄宕,征途吟讽,依韵和之,并寄呈|仲,以志同叹》)、“狂心难按是今年,花市湖堤早著鞭”(《未狂社诸君效剑南体》)、“更有一般同病在,狂名随处惹波澜”(《独居有怀端己|仲》)、“有才轻艳真为累,作计疏狂不近名”(《小试失意自遣》)等等。

其实王次回的“狂”并非一味无拘束的狂狷,而是更多地带有类似阮籍那种“佯狂”的成分。其《独酌有怀》有句云:“每夕杯觞求好梦,半生词赋属伤神。狂歌烂醉更阑后,此意谁人识苦辛”。此中便透露出“狂”的无奈与辛酸。若将此诗与李白的《对月独酌》相比,则能明显看出诗人都有一种寂寞的心情在里面,但李白尚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乐观情怀与浪漫气质,而他只能在狂歌烂醉后逐渐清醒的寂静深夜,感到知己难遇,无人能解隐藏在这狂放言行之中的苦辣酸辛。只得渴望醉酒后能有好梦,梦醒后藉作诗填词聊以,个中辛酸滋味唯有自知。

再如《半塘遇邑人庄敛之,同游虎丘山后,方舟抵锡山,获汲而归》,诗曰:“几拍歌声在半塘,感君同载不嫌狂。里中可语人偏少,世上无情事却忙。树石那知山后好,茶泉端爱雨前香。惠施欣与庄生对,不觉无言送日长。”此作表现出诗人对同行而不嫌他轻狂的庄敛之心怀感激,颔联后自注“予里中人百许,聚吴阊而登山者仅一二”。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大多数人眼中作者是很不合时宜的“异类”,志同道合者是何等少之又少!王次回疏于常人、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的作为以及他那狂狷不羁的个性,非常契合晚明的文人心态。而其诗歌与晚明尊崇自我、反对既定社会规则束缚的“童心”、“性灵”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王诗中也时有对“苦辛”之感的流露、对境遇窘困的慨叹。这与其家道中落、抑郁不得志而潦倒半生有直接关系。侯文灿《疑雨集序》说:“次回先生穷年力学,屡困场屋。断瑶琴,折玉兰。坎坷潦倒,实有屈子之哀,江淹之恨,步兵之失路无聊,与杜少陵无家垂老之忧伤憔悴。而特托之于儿女丁宁,闺门婉恋,以写其胸中之幽怨,不得概以红粉青楼、裁云镂月之句目之也。”故集中有不少题为《自悼》、《强欢》、《鳏绪三十二韵》的作品,这多是类似阮籍“穷途而哭”式的“佯狂”,既是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这种不满无能为力的逃避,也是诗人对人生悲剧性的体认。

在诗歌理论方面,王次回虽然没有专著论述,但在诗中间涉一二。如《试笔》诗云:“诗家窠臼宜翻洗,人日慵拈薛道衡。”可见他在诗歌创作时十分注重创新,要做到不落前人窠臼。《无题诗四首》其三云:“从来不作多情调,羞读关雎第四声。”强调不为煽情而写情,所有笔下文字都是心中真情之流露。

阅读纳兰词,我们会发现其对《疑雨集》有多次引用。《饮水词笺》(李勖笺)是纳兰词的第一个笺注本和校本,所收三百余首词中提及王诗的地方有72处之多,虽不免有牵强处,但亦能从中看出纳兰词受王次回影响之大。此后在较权威的纳兰词注本《纳兰词笺注》(张草纫笺注)和《饮水词笺校》(赵秀亭、冯统一合著)中提到纳兰词对王次回诗句引用之处都有30余次之多。

第一,纳兰词常引用《疑雨集》中的诗句,而反用其意。如《青衫湿・悼亡》(近来无限伤心事)是一首悼亡词,词中表现出作者对亡妻卢氏的深深怀念与痴情。其中“当时领略,而今断送,总负多情”句化自王次回《予怀》其二“也知此后风情减,只悔从前领略粗”句。王诗借明妃王昭君、魏文帝之甄妃的典故,叹息相会无年。两部作品中都透露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无奈与忧伤,但纳兰在词中反用其意,将王诗中情思渐消转为情意绵绵而不绝,更显真挚。

另外,《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化自王诗《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不辨花丛那辨香”化自王诗《和笑仪看灯》“不辨花丛却辨香”,都是反用诗意的显例。

第二,纳兰词在引用《疑雨集》诗句的同时,亦借用、移接其诗境。如《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词,抒写别后相思之情。上片追忆恋情,下片写今日之思,通过上下片情景的对比,突出相思之苦。其中“五字诗中目乍成”全句引用王次回《有赠》“矜严时已逗风情,五字诗中目乍成”句。王诗写诗人对女子一见钟情,并与其偷偷来往的情形。“尽教残福折书生”句化自王次回《梦游》诗其四“相对只消香共茗,半宵残福折书生”。王诗写主人公盼恋人连夜不来的相思苦闷。

《浣溪沙》(容易浓香近画屏)词,写与恋人初逢的场面。先是环境铺垫与渲染,进而写到初见之情景,下片主要写初逢后心绪慌乱的情绪,以明月作结,情形如画,生动传神。其中“风波狭路倍怜卿”句化自王次回《代所思别后》“风波狭路惊团扇,风月空庭泣浣衣”句。王诗以与作者交好的歌女阿姚的口吻写别后相思;“未接语言犹怅望”化自王诗《和端己韵》“未接语言当面笑,暂同行坐夙生缘”,抒写女子情愫的吐露。“才通商略已懵腾”化自王氏《赋得别梦依依到谢家》其一“今日眼波微动处,半通商略半矜持”,诗写曾让自己魂牵梦萦的女子终得相见时既欣喜又略带矜持的心态。

再如纳兰《采桑子》(白衣裳凭朱阑立)词写别后相思,上阕“白衣裳凭朱阑立,凉月t西。点鬓霜微,岁晏知君归不归?”①化自王诗《寒词》之一:“从来国色玉光寒,昼视常疑月下看。况复此宵兼雪月,白衣裳凭赤阑干。”此诗写男女冬季情事。其意境略似,虽几乎全句引用,但相比王次回眼中月色雪影中的“国色玉光”,纳兰此词整体更显平淡语浅、流美深婉。

另外,《浣溪沙》(抛却无端恨转长)“但是有情皆满愿”套用王诗《和于氏诸子秋词》“但是有情皆满愿,妙莲花说不荒唐”;《金缕曲》(未得长无谓)“但有玉人常照眼”套用王诗《梦游》“但有玉人常照眼”;《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一片幽情冷处浓”化自王诗《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日幽香冷处浓”;《浣溪沙》(消息谁传到拒霜)“玉钗敲竹信茫茫”化用王诗《即事》“玉钗敲竹立旁皇,孤负楼心几夜凉”;《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中“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化用王诗《骊歌二叠》“和暖和香上马鞍”;《百字令》(人生能几)中“刚是尊前同一笑”化自王诗《续游十二首》“又到尊前一笑同”;《浪淘沙》(红影湿幽窗)中“曾是向他里,瞥遇回廊”化自王诗《瞥见》“别来清减转多姿,花影长廊瞥见时”;《凤凰台上忆吹箫・守岁》中“如今但、一编消夜,冷暖谁知”化自王诗《灯夕悼感》“一编枯坐到三更”等等。

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遣词造句甚至词风方面,《疑雨集》对纳兰词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性德对《疑雨集》有很高的熟稔度,不论其套用、化用,还是正用、反用,都能做到不留痕迹、如同己出。这一方面体现出纳兰性德自身文学修养和写作手法之高,但更重要的是显露出纳兰对王次回诗歌写作倾向的认同以及二人在创作理念上的不谋而合――纯写内心、独抒性灵。从题材上看,纳兰性德的借鉴引用集中在《疑雨集》中的相思、爱情以及悼亡之作。

二、王次回《疑雨集》对纳兰词风的影响

考察《疑雨集》对纳兰词深层次的影响,则是两者在风格上的趋同性,即“性灵”风格的展现。这与其二人深受晚明以来文学风气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明前期,前后七子以程朱理学为本践行“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但从明嘉靖后期开始,王守仁的心学逐步突破礼教的藩篱,摆脱理学束缚,主张“心外无物”,强调心内求理,“致良知”。后李贽进一步将其发展为更具反叛色彩的“童心说”,猛烈抨击儒家说教、理学正统,鲜明地要求维护“人欲”,意在撕毁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面具,可谓振聋发聩。后焦f在诗歌上推崇“性灵”,在《雅娱阁集序》中提出“诗非他,人之性灵之所寄也。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与李贽所言之“童心”一脉相承。戏曲大家汤显祖,则以自己的戏曲创作实践提出“情真”说,他强调无论诗文还是戏曲小说的创作,都重在一“情”字。而明末公安派亦强调文学要抒写性灵,表现真情,反对一味模拟。袁宏道在《序小修诗》中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对明末及清代的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考察晚明的社会风气,也与这种“性灵”思想密不可分。明末程朱理学失去了其学术思想上的统治地位,文人更多地去追求自身个性的伸展与狂狷性情的外露。张翰在《松窗梦语》中总结当时社会风气说“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则都是对个性解放的肯定,人的本身欲求的展现:从世情小说《金瓶梅》、白话短篇“三言”、“二拍”到戏曲《牡丹亭》,再到颇具文人雅致、生活情趣以张岱等人为代表的晚明小品文,无不强烈地显示一种酷爱声色、尚“真情”崇“性灵”的趋向。纳兰性德接受了自晚明以来文学风气,并选取王次回的《疑雨集》作为学习对象,最终形成“性灵”之风格。

除此之外,纳兰性德不囿于学习一时一人。在《原诗》中他对当时诗坛盲目尊唐尊宋风气以及由此导致的“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的现象提出批评,而倡导杜甫“转益多师”的诗歌创作。纳兰词中小调最工,既有唐五代《花间词》的传统,又宗北宋晏氏词风;而长调则广泛学习周邦彦、秦观、辛弃疾诸家。

相比于王次回,纳兰性德有自己明确的词学主张。他选录《今词初集》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舒写性灵”。在《渌水亭宴集诗序》中,他提出“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情”的观点。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发乎情,止乎礼义,故谓之性。亦须有才,乃能挥拓;有学,乃不虚薄杜撰。才学之用于诗者,如是而已。”②对一味模仿、逞才逞学的作诗作文倾向一再提出批评。《填词》诗则针对词“往往欢娱工,不如忧患作”的说法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对韩、屈原、杜甫诗歌创作的对比得出词并非是只写欢娱,没有比兴的结论。他反复强调,文章是为抒发真情而作。

明确的理论主张,使得纳兰性德选择了王次回作为他的学习和借鉴对象。反过来,王次回的《疑雨集》又对纳兰词“性灵”风格的最终形成起到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而他词中自始至终所展现的灵动与真情,是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原因所在。

注释:

①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38.

②纳兰性德.通志堂集(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6.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李光摩编.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晚明文学思潮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崔海正主编,朱惠国、刘明玉著.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明清词研究史稿[M].山东:齐鲁书社,2007.

[3]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邱将宁著.明清江南消费文化与文体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5]严迪昌著.清词史[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耿传友.王次回:一个被文学史遗忘的重要诗人[J].中国韵文学刊,2006,3.

[7]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纳兰性德著,张草纫笺注.纳兰词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9]吕慧娟、刘波、卢达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0]纳兰性德撰,赵秀亭、冯统一笺校.饮水词笺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纳兰性德名句篇2

作为被人或是极爱或是极恨的对象,穆里尼奥即便已经离开不列颠近三年,但仍然是在某些群体中受到狂热崇拜的偶像人物,而霍洛韦则是英格兰足球圈里最令人忍俊不禁的主教练。

世界足坛范围内,妙语连珠的主教练层出不穷,而那些经典名句也值得我们一一回味……

No.50 约翰・拉奇

执教球队:维尔港

典句来由:关于他长期的执教

“我在维尔港16年了,即便是《火车大劫案》(The GreatTrainRobbers,1963年好莱坞根据1900年在美国发生的一次真实抢劫事件改编拍摄的经典电影)也没有被宣判那么久的刑期。”

No.49 弗格森爵士

执教球队:曼联

典句来由:关于2003年的英超冠军争夺

“现在是磨屁股时间。”

No.47乔・金尼尔

执教球队:温布尔登

典句来由:灵感四射的电话录音留言

“我现在不在家,但如果你是巴塞罗那、AC米兰或皇家马德里的主席,我会马上给你回电话。其他人可以再等等。”

No.46哈里・雷德克纳普

执教球队:西汉姆联

典句来由:谈到罗恩・阿特金森

“惟一放松的主教练是大罗恩,他让我喝了玫瑰香槟酒――在赛前。”

No.45约翰・麦克利兰

执教球队:圣约翰斯顿

典句来由:惟利是图的球员

“我当时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位球员来看望我,我还以为是来关心我的健康,但他根本没问我身体如何,所感兴趣的只有自己的合同会怎样,甚至连经纪人的那份都算上了。”

No.44霍华德・威尔金森

执教球队:利兹联

典句来由:关于在顶级联赛执教的工作

“世界上只有两类主教练,一种是已经被炒鱿鱼的,另一种是在未来会被炒鱿鱼的。”

No.43罗恩・阿特金森

执教球队:考文垂

典句来由:关于引进在曼联时的高龄爱将戈登・斯特拉坎

“在他的年纪没人比他身体更棒―-或许除了拉奎尔・韦尔奇(RaquelWelch,美国著名女演员,超级模特,上世纪60年代曾被誉为好慕坞最美丽的女人)。”

No.42杰克・查尔顿

执教球队:爱尔兰国家队

典句来由:关于保罗・麦克格拉斯

“保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之一,足以和博比・穆尔相提并论,他一直是一位非常让人害怕的球员,我过去曾经对他说:‘只要瞪着你的对手,对他们微笑。你就能吓死他们。’”

No.41 凯文・基冈

执教球队:纽卡斯尔联队

典句来由:关于引进罗伯・李

“我对他说纽卡斯尔离伦敦比去米德尔斯堡还近,他就相信我了(米堡和纽卡斯尔同为英格兰东北近邻城市,而伦敦则远在英国南部)。”

No.40 弗兰克・克拉克

执教球队:诺丁汉森林

典句来由:关于简森・李的发型

“他的问题是脑袋上顶着那么大一班的头发(简森・李曾经留过一个驰名英超赛场的发型,酷似凤梨,因此甚至遭到了本队球迷的嘲笑),让我根本不知道他是否晓得头球之后皮球会从哪个角度掉下来,(在更衣室)他总要花那么长的时间打理头发,让我不得不等他弄好之后再训话。”

No.39 乔・金尼尔

执教球队:温布尔登

典句来由:关于维尼・琼斯

“如果从伊顿(伦敦附近白金汉郡泰晤士河畔的一个市镇)来的孩子有的雏尼一半好,这个世界会更美好。”(维尼・琼斯是英格兰足坛有名的恶汉。退役后登陆好莱坞,成了欧美电影界的性格演员。)

No.38 罗恩・阿特金森

执教球队:考文垂

典句来由:关于伊基塔

“我们对他完全没兴趣,我们的门将起码假动作做得更好――他是用手停球的(暗嘲伊基塔在1990年世界杯上玩火带球被喀麦隆的米拉大叔羞辱)。”

No.37 格伦・霍德尔

执教球队:切尔西

典句来由:关于新引进的世界级球星古力特

“这就好像看一位18岁的球员参加12岁级剐的比赛。”

No.36 哈里・雷德克纳普

执教球队:西汉姆联

典句来由:关于伊安・道伊

“从他的容貌来看,他一定顶进过很多头球。”

No.35 霍华德・肯达尔

执教球队:埃弗顿

典句来由:关于引进埃里克・坎通纳

“我跟很多人打听过,几乎大家说的都是一样:‘他完全不适合英格兰足球。’不用说,我接受了这种建议,拒绝了他。”

No.34奥西・阿迪勒斯

执教球队:托特纳姆热剌

典句来由:在与纽卡斯尔竞争菲利普・阿尔贝特失败之后

“我们已经尽了一切努力想要引进他,或许他们送了莎朗・斯通给他。”

No.33

吉安卢卡・维亚利

执教球队:切尔西

典句来由:关于亨利的超强能力

“阻止蒂埃里・亨利的惟一办法?用把枪!”

No.32 戈登・斯特拉坎

执教球队:考文垂

典句来由:对埃里克著名“海鸥论”的回应

“如果一个法国人喋喋不休的唠叨海鸥、渔船和沙丁鱼,他会被称为哲人;要是换了是我说这段话,只会被人说是苏格兰小个子流浪汉在发疯。”

No.31 布莱恩-克拉夫

执教球队:诺丁汉森林

典句来由:关于足球流氓

“足球流氓?那得先从92家俱乐部的主席开始算(英格兰四级职业联赛总计拥有92家球队)。”

No.30 伊安・霍洛韦

执教球队:女王公园巡游者

典句来由:关于率领他的球队战胜切斯特菲尔德

“按照绅士一点的说法,在你晚上出去玩的时候,你需要挑选一个年轻的姑娘,有时她们是美女,有些时候则不怎幺样。我们夸夭的表现可能就是长得不怎样那种,但至少我们已经把她带进了的士。她并非长得最漂亮的女士,但我们却将她带回了家,她很高兴,而且人很好,所以非常感谢,让我们喝杯咖啡吧。(霍洛韦这番话是否也警告了他的球员:别以为我不懂晚上出去鬼混的道理。)”

No.29 马克・麦克吉

执教球队:米尔沃尔

典句来由:关于他的球员和热刺传绯闻

“马克・博查姆回托特纳姆的惟一方法是去买TMD白鹿巷季票。”

No.28 比尔・香克利

执教球队:利物浦

典句来由:关于董事会高层

“一家足球俱乐部拥有神圣三位一体:球员、主教练和球迷。董事们不算,他们只负责签支票。”

No.27格拉汉姆・泰勒

执教球队:英格兰队

典句来由:在目睹了他率领的三狮军团在世界杯预选赛中因为输给荷兰队被淘汰之后……

“我不喜欢这样吗?(或许是因为当时的巨大打击已经让泰勒语无伦次了)”

No.26戈登・斯特拉坎

执教球队:南安普顿

典句来由: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俱乐部教练一职的合适人选时

“在被问及我是否认为自己是这项工作的合适人选时,我说,‘不,我想他们应该请乔治・格拉汉姆,因为我一无是处。’”

No.25 伊安・霍洛韦

执教球队:布莱克浦

典句来由:在他的布莱克浦被水晶宫4比1击败后

“如果你是小偷,披着麻袋在人家屋外干瞪着闲逛可不是什么好事,你只需要闯进去偷光好东西然后出来就行了。显然我不是提倡这样。只是类比而已。”

No.24 阿尔塞纳・温格

执教球队:阿森纳

典句来由:关于“”的北伦敦死敌

“昨天在酒店房间里我努力想看看托特纳姆比赛的电视转播来着,但看着看着却睡着了。”

No.23 马特・巴斯比

执教球队:曼联

典句来由:关于战术

“我们球队训话的内容非常简单,过去我所说的只有‘无论何时,只要可行,将球交给乔治・贝斯特就行了。”

No.22 比尔・香克利

执教球队:利物浦

典句来由:关于同城死敌埃弗顿队

“在我无聊的时候,习惯于从联赛积分榜上往下看埃弗顿混得怎么样了。”

No.21 布莱恩・克拉夫

执教球队:诺丁汉森林

典句来由:关于长传球

“如果上帝想让我们在天空中踢足球,那么他早就让草长在那儿了。”

No.20 贝尔蒂・福格茨

执教球队:苏格兰国家队

典句来由:关于平庸的战绩

“即便我在水上走,那些批评我的人也会说是因为我不会游泳。”

No.19 阿尔塞纳・温格

执教球队:阿森纳

典句来由:在被巴塞罗那的梅西击败后

“他就像是索尼游戏机里的人物,他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优秀的。”

No.18 比尔・香克利

执教球队:利物浦

典句来由:关于罗奇达尔队比赛的可观赏性

“我当然不会带我太太去看罗奇达尔(英格兰低级别联赛球队)的比赛当作生日礼物,那可是她的生日。”

No.17 特里・维纳布尔斯

执教球队:托特纳姆热刺

“我感觉很复杂,就好像看着丈母娘开着你的车去跳崖。”

No.16 克里斯・特纳

执教球队:彼得堡

典句来由:在一场联赛杯比赛前

“我告诉球员们,我们需要胜利,这样我才能有钱买新人替代他们。”

No.15 弗格森爵士

执教球队:曼联

典句来由:在1999年欧洲冠军杯决赛结束之后

“足球……的。”

No.14 布莱恩・克拉夫

执教球队:诺丁汉森林

典句来由:关于球队建设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我又不是干那项特别工作的。”

No.13 博比・罗布森爵士

执教球队:纽卡斯尔联

典句来由:关于蒂图斯・布兰布尔

“当蒂图斯在更衣室里脱衣服的时候看起来就像泰森,除了他不咬人而且铲球很棒之外。”

No.12

凯文・基冈

执教球队:纽卡斯尔联

典句来由:关于弗格森爵士

“你们现在就可以告诉他,我们会继续为英超冠军而战,我还要告诉你们,老实说,我就喜欢击败他们,就是喜欢。”

No.11

约翰・蓝比

执教球队:帕特里克

典句来由:关于科林・麦克格拉斯遭受脑震荡之后忘了自己是谁

“告诉他,他是贝利,让他马上回来。”

No.10伊安・霍洛韦

执教球队:女王公园巡游者

典句来由:在击败卡迪夫城之后

“如果我是刚开始季节的獾,那也不可能比现在更兴奋了。”

No.9 鲍勃・佩斯利

执教球队:利物浦

“提醒你们,我也经历过糟糕的时刻――有一年我们才得了亚军。”

No.8 格拉汉姆・泰勒

执教球队:英格兰队

典句来由:对一位边裁说

“我只是要跟你的同事说一声,主裁判让我解雇了,非常感谢他这么做,你别忘了。”

No.7 唐・利维

执教球队:利兹联

典句来由:关于边锋埃迪・格雷

“就算他在雪地上踢球,也不会留下任何的脚印。”

No.6 何塞・穆里尼奥

执教球队:切尔西

典句来由:关于他到切尔西就职

“请不要说我傲慢,但我是欧洲冠军,我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人。”

No.5 乔克・斯坦

执教球队:凯尔特人

典句来由:关于外界对凯尔特人的抨击

“凯尔特人的球表不适合那些不是最好的人,它们不会自降身价准备给那些劣等球员。”

No.4 比尔・尼科尔森、

执教球队:托特纳姆热刺

典句来由:关于热刺的负面新闻

“从巅峰堕落要比安于积弱更好,我们热刺惠存高远,志气高到重复荣耀也会被看成是失败。”

No.3 布莱恩・克拉夫

执教球队:诺丁汉森林

典句来由:自我评价

“我不会说我是这行里最好的主教练,但我是顶级的一个。”

No.2 弗格森爵士

执教球队:曼联

典句来由:面对记者回击2002年9月BBC评论员,也是利物浦名宿阿兰・汉森的批评

“我最伟大的挑战不是现在发生的,而是将刺物浦从他妈的高高在上的宝座上拽下来。你们可以把这印出来。”

No.1 比尔・香克利

执教球队:利物浦

典句来由:关于足球的重要性

纳兰性德名句篇3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他淡泊名利,好读书,擅长于词,为“清词三大家”之一。其词清新隽秀、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令人不忍卒读,王国维评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代表作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

什x海畔,渌水亭边,一壶清酒,一池荷花。少年面庞微红,似醉非醉,凭栏远眺,对着苍茫的暮色吟诵:“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扶醉起身而去,消逝在远方。

纳兰性德,以哀怨清丽的诗词行走于世间的男子。

人们常说,男人是理性动物,女人是感性动物。如此说来,多愁善感的纳兰性德绝对是独树一帜的。他究竟有多么不寻常?

时间凝固成句点,然后又延伸成一条线。长镜头轻轻旋转,把往事拉到你我的眼前。

他出生于天皇贵胄之家,父亲是康熙王朝的权相明珠。少年及第,22岁授进士,官至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他亦是通晓诗文的才子,为名重一时的江南名士们倾心结纳。他的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偏偏厌恶官场的争名夺利和尔虞我诈。他无心于功名利禄,只想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

难道这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淡泊宁静个性,注定了纳兰性德悲情的一生?

他在《忆秦娥》中直抒胸臆:“长漂泊,多愁多病心情恶,心情恶,模糊一片,强分哀乐。拟将欢笑排离索,镜中无奈颜非昨。颜非昨,才华尚浅,因何福薄。”悲伤成了他诗词中不变的基调。他只是想宁静安然地过着平淡的日子。可是,世家的出身,注定他要在官场中辗转。

心中的向往不能够轻易达成,也不能够被红尘俗世理解。内心深处总是被巨大的孤独感吞噬,只好在诗词中轻轻地诉说心底最纯最真的愿望。

那年纳兰性德的表妹,亦是他青梅竹马的红颜知己被选入宫。他一直倾心于表妹,少年时的绚烂多姿的梦,像易碎的气球,一触即破。一直处于哀伤之中的纳兰性德很少说话,常常一个人站在水塘旁边望着满池的荷花愣神,似乎只有在那一刻,他的心才会舒展一些。

纳兰性德的父亲见他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整日待在书房里,也不大说话,十分心疼。于是商量着给他成家,好让他尽快从悲伤中走出来。1674年,纳兰性德20岁,在家人的安排下成亲。妻子是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比纳兰性德小两岁,性格温婉,长相清秀。

卢氏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虽不善诗词,但也知书达理,美慧贤淑,不仅对丈夫温柔多情,对公婆也是百般孝顺,尊敬爱戴。纳兰性德初为人夫,沉浸在小日子的甜蜜中。琐碎的日子细水长流夹杂着落叶芬芳,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

接下来的日子过得甜美如戏。卢氏怀孕了,这让全家人乐开了花。婚姻生活的美满也激发了纳兰性德诗词创作的热情,他的诗词出现了少有的明丽色调。“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纳兰性德这样描绘她的美好。

就像小说里的情节,总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

婚后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过世。卢氏的死,成就了纳兰性德心中永不倒的丰碑,她是他生命中不能忘怀的女子。三年相知相许的日子沉淀在心底,化作生命、年华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曾经依靠在一起与你翻阅同一本书,在为每一个细枝末节感动的同时,你温热的呼吸包裹在周围。夕阳西下,我们共同沐浴这一片霞光。只是,这段姻缘,不过是命运的又一出折子戏,意料之外的开始,始料未及的结局。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那些相依相偎的日子,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只有梦中才能与你重逢。纵使情深似海,如今也是天人永隔。

在昏沉的夜色里,他独自站在萧瑟的秋风中,凝望着那幽暗的夜空,默默地回忆许多不相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幻化成一片模糊。凉风入骨,片片黄叶坠落,不知道,它的飘落,是在为她惋惜,还是为他悲伤。如果,可以再重来一次,愿用心去铭记那些相知相许的美好。

没有人会数着时间吧?纳兰公子却不是。

七月初四夜,卢氏的忌日前一天,他通宵未眠,写了《于中好》,提醒自己明日是亡妇的生辰―“尘满疏帘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犀奁见翠翘。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

忌日,他又写《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回忆的苦是用时间累积起来的,一岁一岁磨蚀掉的岂止是年华?他那样思念她,那些爱情的印记刻在心里,渗入骨髓。时光流转,他依旧记得他们之间的点滴,依旧能够清晰地忆起当自己站在她身边时,心是用怎么样悸动的旋律跳开的。

一片飘扬的纸灰里,他流不尽的是相思的泪。

人们都说诗人多情也滥情。很少有诗人自始至终只爱一个女人,纳兰性德显然是诗人中的异类。在往后的日子里,纳兰性德又续娶了关氏,还有颜氏为侧。但再也没有爱情可言了,只是为延续香火。尽管生命中的温暖一直都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而他却一直拒绝路过。

直到纳兰性德的好友在江南为他介绍了富有诗词才华的名妓沈宛。她的文字惊艳,他欣赏她的才华。

一个写作的男子,能懂得他的文字,更容易走进他的内心。也许是在沈宛的身上又重新找到了最干净的梦和最纯粹的梦想,他的内心开始融化在沈宛的一片柔情里。

他们在一起谈诗论赋,描摹梦想,满心的欢喜就像是沉迷于童话的孩子找到了故事中的彩色城堡。她爱他,她能让他不寂寞。如果这种关系能够持续下去,也许纳兰性德不会那么痛苦,不幸的是,命运不给他幸福的机会。

纳兰性德与沈宛之间有着太多的阻碍。他们的爱情受到了封建大家族的反对,在满汉不能通婚的律条面前,爱情两个字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沈宛回归了江南。

你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见。真是如此吗?

刚刚准备好奔赴新的生活,却被现实狠狠打碎,心中所有关于美好的期盼犹如雨后的大片花朵,一夜之间盛开,然后匆匆凋落。纳兰性德再一次体会到了与挚爱的人分开的痛苦。那些日子,他把自己封闭起来,整日不说一句话。他所写的诗词中,却色彩斑斓,每一字每一句中,都有梦中的那个人。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别又西。”一直没有对你说出对你的爱恋,因为觉得我们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一起度过,谁知自此后只能是两地相思,魂牵梦萦,一切都归寄于无声。是谁说,放开双手,全世界都是我的?我放开了双手,换来的是,失去了全世界。

本来以为,再爱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有什么不同。纵然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又能如何?只是突然觉得,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真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一年后,纳兰性德归去。

史书记载:“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终年三十一岁。”

曾经,有人在网上为他建了一座灵堂,写下这样的字句:“是不是 总是逝去的比较美丽 譬如往事 譬如―你 是不是 总是女子比较痴迷 譬如她们 譬如―我 于是 落一滴不知是悲是喜的泪 哼一曲不知是爱是恨的歌 我来了 来建一座灵堂 绵延于你我之间的 那无尽的岁月 那永不绽放的爱情。”

再回首,斯人已去,只留下一个满怀伤悲的背影。

纳兰性德名句篇4

关键词:纳兰性德;豪情与柔情;凄婉;用典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2-019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2.126

有清一代,是词的中兴时代,出现了词的许多流派,也出现了许多词作大家和词作鉴赏家。“清词三大家”陈维崧p朱彝尊和纳兰性德三人中纳兰成就最高,鉴赏者队伍最众。《人间词话》云:“主观之词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纳兰词的风格最近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其词自然p真切,以最平常的语言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中学课本选有他的一首词《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的词,却与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迥异。以王昌龄p高适p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意境雄浑p悲壮,主导特征是壮美,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这与唐帝国雄浑的民族精神一脉相连。纳兰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描写疏远p荒寒的塞外,描写皇帝出行队伍的壮阔,意境壮美,和自唐以来的边塞诗词风格类似,表现在语言上更显朴素。下片一改传统的表达建功立业的豪迈,“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寄寓了思乡的情怀。对于多情的纳兰p谨慎的纳兰p厌倦军旅的纳兰来说,由描写塞外军旅转写思乡之情最自然不过了,用语自然而真切。

相同题材的词作还有《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上下片前三句皆写壮志豪迈,“今古河山无定据”有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感慨,“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p充满动感的边塞图景。词的下片抒情,“以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化用南唐词人冯延巳“庭院深深深几许”词句,回顾历史,面对塞外古战场,词人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这深情如夕阳余晖下深山老林中的绵绵秋雨,用语婉约,意境凄伤。全词把豪情与柔情无缝契合,再一次彰显了纳兰边塞词的独特风格。

由于词人特殊的人生经历――爱妻卢氏的早逝,再加上他柔软而多情的性情,词人纳兰为卢氏写下了大量的悼亡词,抒写他无以缓解的哀伤,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宋词里词人的爱情多表现在歌女身上,绵绵爱情都是写给歌女的。而纳兰真正以纯粹的爱情爱着他的妻子卢氏,这份爱真诚、真挚、浓烈,如《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纳兰对卢氏有着深沉的爱,也有着深沉的痛。上片前三句以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恨多乐少。如果爱情能像月光那般皎洁,付出多大也在所不辞,即“不辞冰雪为卿热”,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依依不舍之情。下片写伤逝中的悲痛,把永恒的爱寄托于化蝶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这是化蝶的故事。史书记载,宋康王夺走了韩朋的妻子,并害死了韩朋,妻子自尽身亡,衣服化作片片蝴蝶,后来夫妻分葬,坟墓上长出来两棵大树,枝条缠绕一起,即为连理枝。词人幻想着与爱妻卢氏成为故事里的韩朋夫妇,幻想着化蝶式的重逢。深情人作深情语,《蝶恋花》语言清丽,风格凄婉,是纳兰悼亡词代表作之一。

更凄楚的表述体现在他的《菩萨蛮》里: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欹枕数秋天,蟾蜍下早弦。夜寒惊被薄,泪与灯花落。无处不伤心,轻尘在玉琴。

这首词选取几片孤零的荷叶、一轮残缺的月亮、一朵燃尽的灯花三个意象,这个无眠之夜漫长、凄冷,我的爱妻,我的卢氏,你在哪里呀?你曾为我抚过的玉琴已蒙上了尘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生与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我怜惜这玉琴,又有谁怜惜我这个断肠人呢?

纳兰的悼亡词还常常用平淡的语言道出深切的真理,比如《浣溪沙》:

谁家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常说宋诗富有理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纳兰的这首词明白如话,往事已矣,于秋风里独自品尝孤独,回想与爱妻卢氏生活的点点滴滴曾是那般快乐,那样值得珍惜,纳兰却道“当时只道是寻常”,读来让人潸然而泪下。纳兰正是以傲人的天资将最寻常不过的语言点化为感人至深的艺术。

纳兰词也常常恰如其分地用典。纳兰词用典不多,却每一首都有用典的印迹,这和南渡词人辛弃疾的大量用典不同,辛词甚至句句用典,因而落下“掉书袋”的讥讽。纳兰也用典,只是他的每首词里或用一处,或用两处,用以委婉地表情达意,如前面的《蝶恋花》,上片末句“不辞冰雪为卿热”就是用典。《世说新语 惑溺》记载,荀粲的妻子一个冬天高烧不退,全身高热难耐,荀粲为了给妻子降温,衣服站立雪中,等身体冰冷时回屋给妻子降温。这里词人写他日夜思念的爱妻,化用该典故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沉痛。结语“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化用“双栖蝶”的典故,表达了他与亡妻的爱情生死不渝,把无尽的爱寄托于化蝶的理想中。《浣溪沙》里“赌书消得泼茶香”借用了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金石录后序》记载,赵李二人每每饭后煮茶,指着堆积的书卷,对考卷目p页码p行数,以胜负确定饮茶次序,答中的人常常举杯大笑,把茶倒于怀中。这当然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意趣盎然。纳兰以赵明诚p李清照夫妇作比自己与卢氏,表达了对亡妻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对失去爱妻的幽幽哀伤。

纳兰的词作用典与他的文化教育有很大关系,其父亲是康熙权臣纳兰明珠,这使纳兰可以在当世顶尖学者的门下读书,可以研读大量的珍本p秘本,可以编辑大部头的儒家经典,自然是博学广闻了。另一个原因是,纳兰广交文坛名流,在他的渌水亭饮酒纵论诗词,文坛名流有忘年交朱彝尊p陈维崧,有莫逆之交顾贞观,诗词环境好,文化环境也好。

纳兰性德名句篇5

关键词:纳兰性德 以词为生 词风清丽 英年早逝 天妒其才 满清最杰出词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1685年5月30日,纳兰性德去世,年仅31岁。他是满清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从他的名字来看吸引人们眼球的便是其中的两个字,一为兰,让人感觉到一丛丛兰花幽幽沁香,即使无人赏,仍静静开;二为德,德即得,兰吐香,颇有吐故纳新之意,德为邻,德为上;看他的词作,能从其词作中见微言大义。

乍一看,他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饮酒是种有为而作,他的词作是一种心理依托,是一种对人生选择的反省和思考:有伤感,由内到外,由物及人,情景交融;由心及物,形象与情意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梁启超认为他应当坐上清代词坛的头把交椅;近二三十年来纳兰词的影响越来越大,相关的著述越来越丰富。当年纳兰性德的词集问世时,曹寅说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现如今,几乎是“人人争说《饮水词》”了。

词是要押韵的,韵是构成诗歌节奏和谐的重要因素。就像词要押韵一样,他的人生道路竟然也是有直道有弯路,其中滋味五味杂陈,令人回味。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多情而又多舛:“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有人曾评述道,17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才大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天妒其才,英年早逝。

纳兰性德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就是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一度是康熙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功高盖主,与以后的和不相上下。可谓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富二代”,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18岁中举人,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谓是少年得志。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 曹雪芹熟悉 “红楼”词,这对《红楼梦》的无声影响是很大的。在曹寅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理解纳兰的人生遭遇,对纳兰性德深表理解。《饮水词》中数次咏竹,林黛玉亦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她的居处潇湘馆设计了一片翠竹环绕的场景。关键在于纳兰性德曾有一段碎人心魄的爱情经历,同后来曹雪芹写就的《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尤其相似。似有几分贾宝玉的影子。据说纳兰性德正式娶妻成家前,有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心上人,即是他的玩伴――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孤零零地寄居在纳兰家。他的表妹相貌可人,富有才华。纳兰性德和雪梅知根知底,心意相通,永结同心,只因纳兰母亲说她是“丧门星”,为了长子的将来,纳兰的母亲自作主张,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林黛玉一样,采用了一个调包计,生生地被他的家人拆散,雪梅被送入宫中。为此他们就断了彼此的联系,未曾相见。纳兰性德得知雪梅为了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宫中吞金自尽后,觉得所有的一切精神寄托都失去了,沉疴一场。在他20岁时,他奉父母之命,和两广总督兼兵部尚书史兴祖之女、时年18岁的卢氏成婚。婚后纳兰和正妻卢氏的感情倒也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可是美好的时光过得飞快,因为侍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纳兰于是把相思抒发在词作中。他们至真至爱的爱情只维持了仅仅短暂的三年,卢氏就因产后受寒去世。接连的打击,让饱尝离别之苦的纳兰性德过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辛酸,作为性情中人,重情重义的他,多情而命运多舛。

一、侧面择时地反映他的情感生活之一的词作《南歌子》(暖护樱桃蕊)

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东风吹绿渐冥冥,不信一生憔悴、伴啼莺。

素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百花迢递玉钗声,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

词为悼念卢氏而作,作期当作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春,又是一年春来到,春来人去,翻飞的蛱蝶犹带着丝丝寒意,而和暖的春风已经开始呵护绽放的花蕊了。就在春风吹绿的时候,伴随着莺啼燕唤,浸入词人心田的却是阵阵凄凉。更令他悲怆的是,佳人已去,他的余生将这样在每年一度的折磨中度过了。夜晚时分,朦胧的月色里柳丝飘逸,词人似乎看见妻子的身影飘然而至,耳畔还有玉钗撞击的声响,但这终究只是他的梦而已。而这梦,则是他的唯一寄托了。

二、由于情愫导致的仕途不顺,写下的反映内心郁闷的词作《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泠泠彻夜里,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词或作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词人途经弹琴峡,听水声潺潺,响若弹琴,恍然有所感。千百年来,这声音一直没有停息过,它究竟为谁而鸣?谁又懂得它的寂寞呢?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多少英雄,极目远塞,泪洒西风。他们的惆怅与辛酸,似乎都包容在这琴声中了。

他身上有众多的矛盾之处:皮囊虽为满人,但却钟情于中原文化;骨子中却是文人,从事的却是武将这个行当;身为宰相公子、康熙钦点御前侍卫,置身于姹紫嫣红、朱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喧闹之外,“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他虽是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是一些年长的汉族落拓文人,“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他虽然人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终不负所累,过早地倒下了……直到他31岁去世的时候,九年的仕宦生涯,做了九年的侍卫,而他的一生也只是个侍卫,这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尤其是出身豪门而又才华横溢、能文能武的一个杰出词人,终其一生居然只是一个侍卫,这怎是“痛惜”两字所能了得?于是在他的赠别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愤激的情绪,也发现了一些消沉的情怀。所谓“诸公衮衮皆虚掷”(《摸鱼儿》),所谓“衮衮门前题风客,竟居然、润色朝家典”(《金缕曲》),这些愤世嫉俗的话,本不应当出自于钟鸣鼎食之家,现在竟然出现了,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所以让我们感到了几分真切与亲切。

三、“真”,凸显纳兰词艺术魅力之所在:《侧帽集》和《饮水词》

纳兰性德留下的是两本词集:,“待人真,作词真,写景真,抒情真,虽力量未充,然以其真,故感人甚深。”(唐圭璋《纳兰性德评传》)在其抒写爱情与友情的作品之外,依然能够拨动人们心弦的,还是他的真诚。没有虚情假意,没有做作,只是实实在在吐露自己的感受。他的这些感受,大多为哀伤与忧愁,似乎与具体的现实无所关联,甚至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是无病,因为他的生活是如此优裕。然而精神上的苦痛,与生俱来的忧郁,时时影响着他的处世行为,时时潜藏在他的心底,它们与物质追求是否满足了无关涉,这也正是愁苦之词总能穿越时空,激发我们产生共鸣的重要原因。“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纳兰性德《拟古》之十三),也是人之常情。他二十多岁时就已经名满天下了,靠的不是家世的威风,而是他的词作。纳兰词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以及“最是繁丝摇落后,转叫人忆春山”等许多名句,(《如梦令》),这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生活,虽曾被近代学者称之为“千古奇观”。

容若“以口写心,清新秀俊,自然超逸,情词共胜,无懈可击”(罗慕华《纳兰性德》),他的词将与他的性情一样,“天公隔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从他的词作中,他心中所思所想,后人似乎可以触摸得到,一些都成为历史时,他的行为只当是一种遁词,一种活法,天妒其才,寿夭多因诽谤生,“自古青绳白璧,天已早、安排就”。这也不失是一种解脱。只是有些词但过伤感,其中滋味叫人一时真难体会。再若增添些刚性的成分,挺一挺,也许自会是另外一种境况,这更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纳兰性德名句篇6

事后发现,凶手虽然很年轻,刚刚20岁,却深受极端思想的影响。当电视台到监狱采访,问他是否了解纳吉布·马哈福兹,是否读过马哈福兹的作品时,这位年轻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至于行刺的动机,他说是因为清真寺的伊玛目认定马哈福兹是个反叛伊斯兰的作家,凡是反叛伊斯兰的人都该杀,所以他对马哈福兹下了手。 

对马哈福兹的刺杀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恐怖主义行为,因为它对作家的生命造成了威胁,其目的就是要终结作家的生命,从而对其他的世俗主义作家,或在他们看来是亵渎了伊斯兰教的作家,给予严厉的警告,取得杀一儆百的效果。尽管刺杀行动没有夺走马哈福兹的生命,但这一行动本身的确已取得惊人的效果,使许多作家既震惊、愤怒,又担心、害怕。 

实际上,他们有必要考虑自己的安全,因为他们早就跟马哈福兹一起上了黑名单。记者们顺着凶手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隐藏在这一谋杀事件后面的背景。他们极为惊讶地发现马哈福兹早已上了极端分子的黑名单,且名列榜首。在多座被极端势力控制的清真寺里,墙上都贴有一份被认为是叛教的世俗主义作家和学者的名单。在名单上专门有一段话说到马哈福兹:“此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他写了一些书和小说,在里面嘲讽宗教,拒不遵守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信仰。” 

思想极端的保守人士把马哈福兹描绘成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萨特的追随者,认为马哈福兹所秉承的是错误的思想观念,它将摧毁宗教的所有意义。他们的黑名单的最前面这样写道:“这些人是世俗主义的学者。当疏远他们。不阅读他们的作品,更不要仿效他们。”这些被打上标记的作家,除了马哈福兹以外,还有法尔吉·法奥德、艾尼斯·曼苏尔、尤素福·伊德里斯(1927-1991)、伊哈桑·阿卜杜·库杜斯(1919-1990)等30位埃及文学家、思想家,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学者和作家60名(其中包括大约15名沙特人)。 

一些宣传极端思想的磁带被发现,更加清楚地揭示了马哈福兹遇刺事件的背景。1987年以后,这些非正式出版的录音带在沙特阿拉伯境内秘密流传开来,其中有一部分是通过邮寄的方式散发的。在这些磁带中,录音发言人的宣传与黑名单的做法如出一辙,抱着同样的目的,指控一批阿拉伯作家“和外国的走狗一起叛教”,号召虔诚的穆斯林用所有的武器与之作战。 

录音谈话首先指控的仍然是以马哈福兹为首的“存在主义作家”。埃及哲学家扎基·纳吉布·迈哈穆德、黎巴嫩作家苏海勒·伊德里斯(1922-)、女作家哈黛·萨曼(1942-)和莱伊拉·芭阿莱贝姬(1936-)在他们看来都是深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影响的渎神者。 

另有三类作家、学者亦在被指控之列。第一类是倾向于东方集团,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铸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作家,如《创作》杂志主编、诗人艾哈迈德·阿卜杜·穆阿忒·希贾齐(1935-),《思想问题》杂志主编、学者兼作家迈哈穆德·艾敏,开罗大学的阿拉伯文学教授阿卜杜·蒙伊姆·泰利麦博士等。第二类是倾向于西方集团和鼓吹物质文明的代表人物,如文学评论家拉贾乌·纳卡什和加利·舒克里等。这些被指控者中,有的是西方世俗主义的拥护者,有的则倾向于共产主义。第三类则是犹太人不仇视或恨得不够的作家,如摩洛哥作家穆罕默德·阿比德·贾比里、巴勒斯坦诗人陶菲格·齐亚德、埃及作家阿卜杜·拉哈曼·舍尔卡维(1920-1987)和也门诗人阿卜杜·阿齐兹·麦卡利哈(1939-)等。录音带上的讲话明显地体现了被西方学者称为“伊斯兰教旨主义”的各种团体的基本信条:“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为关注的巴勒斯坦问题在录音谈话中亦有所涉及:“如果一位作家提到犹太复国主义分子贝京,尊敬他、称赞他,谈他的生平,谈他如何生活,那么你们有权说:‘这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走狗。’”强烈地突现了他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阿拉伯立场。 

他们重视的是对真主的崇拜和绝对信仰。他们正是据此来批判以马哈福兹为代表的众多奉行世俗主义思想的作家。在谈到埃及诗人萨拉哈·阿卜杜·沙布尔(salah abdas-sabur 1931-1981)时,录音谈话者批判诗人的作品中尽是“对命运、天定的嘲弄,和对上天的蔑视。”而这在他们看来完全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的。 

毫无疑问,世俗主义思想是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建立伊斯兰国家的目标截然相反的。普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接受不了世俗主义,极端分子更不能容忍世俗主义思想。他们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文学家同伙扎基·纳吉·迈哈穆德,和此二人之前的陶菲格·哈基姆(tawfigal-hakim 1898-1987)、伊赫桑·阿卜杜·库杜斯、尤素福·伊德里斯以及其他的侏儒们,拒绝真主,表现出他们对伊斯兰教潜在的仇恨。”纳吉布·马哈福兹则被判定“已越出伊斯兰的界线”,因为他和其他的作家一样背叛了宗教:“这些文学家以自己的现世出卖他们的宗教。” 

对马哈福兹的批判是由他的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开始的。小说的发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引起了宗教界的注意。在看到这部小说中的思想对宗教的潜在威胁后,爱资哈尔权威的宗教人士了禁令: 

“伊斯兰研究会秘书长、教授衔博士、大德阿卜杜·法塔赫·巴拉卡尔声明:圣爱资哈尔伊斯兰研究会已1968年的裁决:禁止传阅或出版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写作的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无论读、听,抑或议谈,均在受禁之列。伊斯兰研究会秘书处将追视禁令,请穆斯林务必遵行。” 

在60年代,埃及还处在纳赛尔时代。当时政治形势和社会生活中,宗教的影响还很有限,同时鉴于马哈福兹本人的身分和地位,除了禁止出版以外,并不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但是,就连爱资哈尔的长老们也没想到的是,他们当初所的禁令在后来竟在客观上助长了极端分子对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仇恨情绪,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马哈福兹没有受到过分冲击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88—198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哈福兹,以及伊玛目霍梅尼针对萨尔曼·拉什迪的书《撒旦诗篇》而的死亡令,再一次使《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引人注目。 

对于马哈福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阿拉伯世界带来的巨大荣誉,一些极端分子不仅不感到骄傲,反而因为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对马哈福兹作品中所体现的世俗主义思想和理性思考的重视,以及评审委员会本身成员构成迥然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对马哈福兹获奖一事大加挞伐:“纳吉尔·马哈福兹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只授予评审委员会所中意的人。而评审委员会的成员都是犹太人,他们只把文学奖授予评委会认为已放弃自己的宗教甚至专与伊斯兰教作对的人。在纳吉布·马哈福兹写作了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之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中了他的文学作品。纳吉布·马哈福兹在这部粗鄙俗陋的小说中嘲讽尊严的真主和所有的先知,还有在其中声称那该死的魔鬼伊布里斯是正确的”。 

马哈福兹获奖后,上埃及的伊斯兰教组织在其印制散发的宣传品中声称爱兹哈尔的权威人士已发出法特瓦(伊斯兰的教法阐释官对新出现的宗教问题的正式解释)“给《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定了罪”。他们进而呼吁把纳吉布·马哈福兹移交给宗教法庭,“因为他是叛教者,而对叛教者的惩罚只有在公共大广场上处死。” 

而马哈福兹本人亦不慎陷入了拉什迪事件的漩涡。当有人问他对拉什迪的作品《撒旦诗篇》以及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为此而发出的追杀令有何看法时,马哈福兹肯定了作家创作的自由,从而引起极端分子对他更进一步的仇视心理,进而有人认为马哈福兹才是始作俑者,认为要不是马哈福兹写了亵渎神灵的小说《我们街区的孩子们》,也不会有萨尔曼·拉什迪《撒旦诗篇》的面世。 

于是,在一些思想极端的信徒脑子里,对于马哈福兹作为一种“反宗教英雄”的形象加深了,对他的敌意逐渐升温,终于在刺杀马哈福兹的事件中达到了高潮。 

针对马哈福兹的恐怖主义行为并不是孤立的。实际上,上个世纪70、80年代随着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有些伊斯兰组织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极端的道路,极端的思想甚嚣尘上。正是在极端思想的支持下,发生了马哈福兹遇刺的恐怖行为,和一系列的文化恐怖主义事件:1985年5月埃及道德法庭宣布《一千零一夜》为淫书,勒令对其禁售、查收、销毁,并对出版该书的书商课以罚款;1998年,科威特女诗人兼画家、科威特大学哲学系教授阿莉娅·舒爱(aliyeh shuaib)因为在她的诗歌中以苹果隐喻性,而被告上法庭;1999年,科威特女作家莱伊拉·欧斯曼(lailauthman)因为作品中女主人公说出“来强暴我吧!”这样的话,也被告上了法庭;2000年,叙利亚作家黑德尔·黑德尔(haidar haidr)17年前的作品《海草的盛宴》被翻出来,说是含有亵渎伊斯兰教的内容,引起示威游行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查禁该书,并对作家进行处罚…… 

最近的一桩文化恐怖主义事件则是针对阿拉伯当代文坛最富盛名的女作家奈娃勒·赛阿达薇(nawal as-sa‘aadawi 1930-)。她曾有3部作品因为触犯了性禁忌被查禁。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因为这位女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些触犯宗教的话,而被告上了法庭。据阿联酋报纸《报道》消息,埃及律师纳比赫·沃赫什因无法接受赛阿达薇接受《广场》记者采访时所发表的言论,向开罗个案法庭提起公诉,要求法庭判定赛阿达薇犯有蔑视宗教和侵犯宗教的罪行。但是总检察官驳回了他的诉求。该律师深感不满,再次起诉,并在6月9日的第2次庭审时传唤了采访女作家的两名记者出庭作证。一名记者出示了埃及穆夫提(最权威的伊斯兰教典阐释官)的书面法特瓦(教典阐释官根据伊斯兰教法对具体的事情做出的解释或裁定)。该法特瓦认定赛阿达薇的言论是有罪的。另一名记者则出示了一盘录音磁带,上面记录了赛阿达薇的访谈内容。律师还要求穆夫提和赛阿达薇一起出庭,当面审听磁带录音,但赛阿达薇没有出庭。其实,真正导致这场官司的只是《广场》刊载赛阿达薇接受采访时说的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亲吻玄石是偶像崇拜的残余”;第二句话是,“面纱跟伊斯兰教没有关系”;第三句话是,孩子的血统应由母亲而不是父亲来确定”。 

由于这几句话,那位提起公诉的律师不仅要求法庭判其有罪,还要判处其丈夫谢里夫·哈台泰博士跟她离婚。该律师之所以要求法庭如此审判,其理由是:赛阿达薇的言论亵渎了伊斯兰教,而一位亵渎了伊斯兰教的女人不能和穆斯林男人拥有合法的婚姻,两人必须分开。在这位律师看来,这几句话严重触犯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社会的传统。玄石又称黑石,是麦加克尔白天房东南壁上放置的一块带微红的褐色方石,直径约30厘米,离地面约1.5米。据古阿拉伯宗教传说,这块玄石是先知易卜拉欣(即《圣经》中的亚伯拉罕)遗留的“圣物”,多神教徒奉为“圣石”,不时吻拜,以示虔诚。伊斯兰教建立以后,仍保留这一传统,视其为圣石,吻拜圣石的传统也沿袭下来,成为朝觐仪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凡进克尔白天房朝觐者,须绕殿七周,口赞不绝,心不外驰,每过玄石必吻之拜之,如人群拥挤,可以手抚代替吻拜。所以,亲吻玄石已经成为伊斯兰教根深蒂固的一个传统,否定它便等于否定了这一宗教仪式的神圣性,从而否定了所有的朝觐者和所有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因而必然遭到很多穆斯林的怨恨。 

面纱的问题是阿拉妇女解放运动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把妇女摆脱面纱当作阿拉伯妇女获得解放的一个重要标志。赛阿达薇作为埃及妇女解放运动的一位领袖人物,显然是支持妇女摆脱面纱的。但妇女不戴面纱恰恰也是宗教人士最为反对的,因为他们认为妇女戴面纱是纯洁、贞节的标志。特别是那些传统观念比较强的宗教界人士,认为妇女因该尽量呆在家里,没有社么特殊的事情,最好不要出门,以免让其他的男人看到。如果女人实在需要出门,那么,她就得穿上斗篷、黑长袍,再蒙上面纱,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的,以免让她诱惑了外面的男人。尽管《古兰经》中明没有明文规定妇女出门非要带面纱不可,但是妇女戴面纱已经成为阿拉伯传统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和伊斯兰的价值观念与宗教传统紧紧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把它和伊斯兰教截然分开,这对于一些传统观念较深的穆斯林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血统归属问题跟伊斯兰教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抛开男权和神权的关系,我们看到,血统归属涉及到伊斯兰教建立初期的圣裔家族,和其它追随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传播伊斯兰教家族,以及他们的后裔的荣誉感和宗教神圣感。所以,血统问题在阿拉伯也不是可以随便碰得的。 

这种文化恐怖主义事件不仅发生在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而且波及到了西方世界。很多中国读者对拉什迪事件应该记忆犹新。这位英籍印度裔作家于1988年9月发表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长篇小说《撒旦诗篇》。该小说被一些穆斯林认为是以象征手法影射、攻击先知穆罕默德和圣城麦加,严重亵渎伊斯兰教的一部作品,从而在伊斯兰世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引起世界各地穆斯林的极大愤怒和声讨。小说很快就被40多个国家禁止发行。而对拉什迪来说,最为严重的是伊朗的宗教领袖霍梅尼于1989年2月14日悬赏520万美元捉拿拉什迪,并号召全世界的穆斯林处死拉什迪和该书的出版商。拉什迪意识到自己闯下弥天大祸,赶紧做出公开道歉,但为时已晚。他的道歉遭到霍梅尼的拒绝。从此以后,拉什迪在英国警方的严密保护下,开始东躲西藏,过着紧张不安的“逃命”生涯,据说他曾在90天的时间里56次转移住处。1993年,《撒旦诗篇》的挪威版出版商遇刺受重伤,更是使拉什迪心惊肉跳。事过10年之后,又发生了一起西方作家被伊斯兰教组织宣判死刑事件。在美国居住的剧作家麦克纳利,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创作了话剧《基督圣体节》(c orpuschristi)。在这一改编的话剧中,麦克纳利将西方国家和 

伊斯兰世界人们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情节添油加醋,把耶稣描绘为同性恋者。在他的笔下,耶稣与犹大成了一对情人。该剧在纽约首演之后,当即遭到美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强烈抗议。随后,该剧又在英国上演,同样引起许多宗教人士的同声谴责。但反应最为激烈的却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他们对麦克纳利口诛笔伐,对其亵渎基督——真主(上帝)的使者这种行为表示极大的愤慨。 

伊斯兰教虽然跟犹太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宗教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又和它们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为伊斯兰教也是一神教,完全认同犹太教的经典《旧约》和基督教的经典《新约》。伊斯兰教徒同样认为伊萨(即耶稣)是真主的使者,而且崇拜他的母亲圣母麦尔彦(即玛丽亚)。在当今世界的所有宗教中,伊斯兰教教徒的原教旨主义情结是最为突出的,因而他们也最重视和捍卫宗教的神圣性,不容许自己的信仰受到丝毫的玷污。因此,麦克纳利将耶稣描绘成同性恋者,当然不能为穆斯林所接受。这种事情是他们最为深恶痛绝的。他们不仅对该话剧的公开演出发出最强烈的抗议,还对基督教会没有采取激烈行动表示不满。 

在英国号称有800名成员的“捍卫使者耶稣”组织1999年10月发表声明,以伊斯兰教沙里亚(伊斯兰教法的专称)法庭的名义,宣判亵渎真主的使者耶稣的剧作家麦克纳利应受到死刑的惩罚,但法庭同时警告教徒不要擅自行刑,强调判决必须由伊斯兰教国家执行,如果麦克纳利来到这些国家,将会被拘捕并处死。

 

纳兰性德名句篇7

罗密・施耐德出生在维也纳一个艺术世家,她的祖母是皇家歌剧院的名伶,她的父母也都是当时维也纳很有名气的演员,良好的遗传基因让这个小姑娘天生就貌美如花,招人怜爱。从小受艺术熏陶,继承了父母祖辈的艺术天分,气质美好,艺术领悟力高于其他普通儿童,再加上艺术世家的家族背景,这些让她进入演艺界不费吹灰之力。14岁的时候,在母亲的推荐下,她出演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电影;因《茜茜公主》走红的时候,她才16岁,全世界都迷恋她的美貌;21岁时,她和阿兰・德龙相恋,当时的阿兰・德龙24岁,两个人都正值各自美貌的巅峰时刻,这对世界上最漂亮的年轻人,秒杀了当年的欧洲各大媒体。虽然大家都担心阿兰・德龙放荡不羁的性格以及两个人悬殊的出身会让他们走不到头,但是谁在乎呢?

果不其然,这段六年的爱情,最终以阿兰・德龙的一张字条结束――他说他要跟别的女人去度假,收拾了东西就走了。在他走后的日子里,直至罗密逝世时,即便她结了两次婚,有了一对子女,成为母亲,也终身都没有走出这个阴影。很多人会说是阿兰・德龙造成了这样的结果,但其实罗密的厄运,从她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候她父母的婚姻已经岌岌可危,她被送往教会寄宿学校。母亲虽然很爱她,但是由于一年到头在拍电影,因此每年也只能来看她三次;父亲对她很冷漠,甚至连信都不肯回复,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罗密长得像极了她母亲的缘故,她的父亲把对她母亲的恨也转移到了她的身上。后来她遇到阿兰・德龙,便不顾一切地和他私奔到法国,这固然有年轻人为爱奋不顾身的一面,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逃避她身边那些如狼似虎的大人,母亲想控制她和她的钱,继父则不仅觊觎她的钱,还觊觎她的美貌,甚至明确对她提出性要求。在离开阿兰之后,她结过两次婚,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婚姻是嫁给完全不能与自己匹配的秘书,然而这样降低条件,只求有个男人好好对待自己、能够平静生活的愿望还是没能实现。

说到情路坎坷,事业不振,其实这还只是普通的运气不好。但是命运显然并不打算善罢甘休,它在罗密42岁的时候,又给了她最后的致命一击,夺走了她最爱的儿子的生命――病逝,或者哪怕是车祸去世的也好,偏偏是好好儿的人忘记了带家门钥匙去爬铁门掉下来被篱笆扎死的。哪个母亲能够承受这样的消息呢?罗密被命运彻底击垮,靠烟酒和药物勉强支撑了十年,最后在她53岁生日时精疲力竭地死去。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总是默默无闻的。我猜如果罗密・施耐德可以选择,也许她更想用她的绝世容颜,换取一份岁月静好的人生吧。

纳兰性德名句篇8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初识纳兰,是因为这首词。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念了,便再也忘不了,寻寻常常,平平淡淡的七个字,不华贵,亦不做作,却不禁让人哑然。如此温柔婉转的词句,却像那钱塘苏小小一样,说不清的惆怅。

写这首词的人,叫纳兰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如南唐后主李煜一样,他的词风,直抒胸臆,独发灵性,又让人荡气回肠,与众不同。

容若,这位翩翩公子,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效力于金戈铁马的军营,出现在波诡云谲的官场,却始终寂寞地不沾半点世俗气。于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如此感叹,竟是这般无奈,他虽心羡闲云野鹤的生活,可是天意弄人,让他降在一个权相之家,天意就天意吧,可是世事沧桑轮转,“人到多情转薄情,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纵使有月鉴深盟,纵使他们两情相悦,纵使他们有陆游与唐婉的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绝配,却怎么也逃脱不了陆游与唐婉的结局。他亦不知,他的痴情,却使她更早地离世。

她恹恹地离开了,他只能默念“风絮飘残已花萍,泥连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沾花一瓣,记前生。”

表妹的离开,纳兰更是寂寞。于是,卢氏来了。她亦是出身名门,她亦能吟诗作对……他们恩爱着,可是好景不长,她才陪在他身边几年,就带病而亡了。少年时炫美如蝶的梦,翩然而落……

康熙二十四年春,容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终年31岁。

上一篇:童年的最后一个夏天范文 下一篇:中国狼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