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范文

时间:2023-11-20 09:51:00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1

[关键词]纳兰性德;纳兰词;金缕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79-01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星空暗淡了许多。”[1]康熙二十四年,纳兰性德在跟随皇帝南巡后回到北京,不想突染重疾,至此一病不起。1685年5月,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性德溘然长逝。在他身后留下的仅有三百四十二首“纳兰词”。也正是这“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三百四十二首词作,积郁了纳兰性德一生的苦乐情愁。

一、恰与花神供写照:以花喻人表心事

说起《金缕曲》便不得不提到中国词史上的一件盛事――秋水轩唱和。公元1671年,时值康熙十年,词人周在浚下榻京城孙承泽的别墅秋水轩。周在浚寓居秋水轩后,“一时名公贤士无日不来,相与饮酒啸咏为乐”,其间接连举行了多次唱和活动,并一直持续到年末,当时词坛名士纷纷加入唱和之中,“见壁间酬唱之诗,云霞蒸蔚,偶赋贺新凉一阕,厕名其旁”,而秋水轩唱和也波及全国,一时藻制如云。当时,年方十六的纳兰性德虽并未参与到秋水轩唱和之中,但也用“秋水轩韵”填过一首《金缕曲》:

疏影临书卷。带霜华、高高下下,粉脂都遣。别是幽情嫌妩媚,红烛啼痕休泫。趁皓月、光浮冰茧。恰与花神供写照,任泼来、澹墨无深浅。持素障,夜中展。

残G过看逾显。相对处、芙蓉玉绽,鹤翎银扁。但得白衣时慰藉,一任浮云苍犬。尘土隔、软红偷免。帘幕西风人不寐,恁清光、肯惜t裘典。休便把,落英翦。

参与秋水轩唱和的词人多为名流,身份复杂。有的持遗民立场,不与新朝合作;有的先仕明,后仕清,是贰臣;有的是朝中新贵;还有的有意于功名,却仕途坎坷。因此秋水轩的唱和之作多是悲凉惆怅的,容若此篇既用秋水轩旧韵,自然便少不了悲凄清丽,不无惆怅。

二、当时只道是寻常:长调悼亡最凄苦

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发妻卢氏的离去对容若而言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以至于此后,容若的词风也因此而转变,与原先的悲戚惆怅相比,卢氏离世后的纳兰词作中更多了一层孤独和悔恨在其中。最早流行于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便令多少读者潸然泪下,而堪称纳兰性德“悼亡”代表作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里那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轻声叹息又令多少人为之动容。此番情义,本已是凄苦满怀,倘若加上《金缕曲》本身就有的那份缠绵,如此歌来,便又是另一种心伤: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此恨何时已”,以问句开篇,不仅没有突兀的感觉反而在一开始就将读者的心情打入无限的沉痛当中。而这样一个叹出百般无奈的问句,也道出了自卢氏去后心中的那份思念从未停止。只这一句,问出了容若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继而道明时日:“葬花天气”。此处“葬花”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写眼前的时令,又暗喻卢氏之故如春花凋零,甚是感伤。擅用典故是纳兰词的一大特点,而此篇也毫无例外地多处借用典故。窃以为最妙的应是“钗钿约,竟抛弃”一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言:“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于是,容若此处借钗钿指代夫妻之间的盟誓。“竟抛弃”既是埋怨卢氏早于他逝去,更是表现出夫妻之间的深情所在,进一步理解,词人更待身后重续钗钿之约。词的最后以“再缘悭、剩月零风里”做结,“剩月零风”的说法更是使得全词的哀婉凄厉环绕不绝。

三、酒洒青衫卷:狂傲只因挚友生

纳兰词大都词情凄苦,充满抑郁哀伤之情,这与词人的家世出身看来确实并不相合。传说其父明珠罢相后,在家中读起《饮水词》忍不住老泪纵横,叹息道:“这孩子他什么都有了啊,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快活?”[2]而其挚友顾贞观便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中的情深意远。

说起纳兰词中与友情相关的词篇,顾贞观在《纳兰词・原序》这样说道:“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在这些赠友抒情的词作当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名篇《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词以凄婉缠绵著称,但这阙《金缕曲》中却绝无儿女情长之气,全词直抒胸臆,不假修饰地表达出真挚的友情。《饮水词》中,容若与顾贞观的交酬之作并不仅于此,现在收录的纳兰词当中,仅是赠与顾贞观的词作就有十三篇,数量之多情感之真切无不令人赞叹。在《金缕曲・简梁汾》中,容若直言道:“知我者,梁汾耳。”显然,在容若的内心,对于顾贞观的信任和依赖,早已不仅仅是朋友两字可以形容的了。

四、何事添凄咽:以史谏友表深情

纳兰论词推尊《花间》、《尊前》,而所自作亦以言情宛转的小令见称于世。但长调《金缕曲》中却屡见慷慨悲凉之作,这些词作除咏物词一阕、悼亡词一阕外,其余均为与友赠答之作。而这些赠答词中,在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及对朋友的劝慰之余,也借以抒发自身未能达成的志向。且看这曲《金缕曲・慰西溟》: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终古几人称屈。须知道、福因才折。独卧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听谯鼓,二更彻。

丈夫未肯因人热,且乘闲、五湖料理,扁舟一叶。泪似秋霖挥不尽,洒向野田黄蝶。须不羡、承明班列。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吹冷长安月。又萧寺,花如雪。

全词最精彩的部分在于词的下片,作者举出史上不愿在朝为官却过着潇洒不羁生活的古人来劝慰:一是列举范蠡协助勾践灭吴国后隐居太湖之事,二是借汉朝严助 “厌承明之庐 ,劳伺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其事。通过吟咏其事,词人发出感叹:“马迹车尘忙未了,任西风 、吹冷长安月”。“长安月”也就是古今之人对到京城人仕施展抱负的向往罢了,其实入京城祸福难料,他们也就是过眼云烟而已。如西风吹冷的“长安月”。由此词人劝慰朋友“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让他不必对小小的失意耿耿于怀。

参考文献

[1]刘东黎.北京的红尘旧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

[2]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2

2、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3、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4、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5、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6、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7、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性德《木兰花令》

8、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纳兰性德《采桑子》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3

关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当朝大学士,其母为英亲王之女爱新觉罗氏。这样显赫的身世,可谓是名门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荣华享不尽,一世恩荣常伴随。可他仍旧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词中可以大体窥见他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

关于他的爱情故事:

有的电视剧中展开想象,将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表妹作为主角,纳兰容若则充当配角,爱而不得,满腹才情且伤情。可我看,纳兰容若完全可以作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现过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错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也许正是有过这样丰富的感情史,才造就了满腹才情的他,才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4

>>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构建 道德行为的规范理由和驱动理由 好人也会做坏事: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道德同一性视角下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 论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的契合 当前我国研究生网络道德行为的缺失与对策 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思考 中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高职高专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调查及分析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网络道德行为研究 从个案中探讨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行为 基于不同视角的道德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小议加强会计道德行为的建设 伦理决策中对道德行为的奖赏 职高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美]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编:《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蔡曙山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吴满意:《试论网络伦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杨怀中:《“网络社会”的伦理分析及对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刘斌:《网络伦理:虚拟与现实的困境》,《实事求是》,2003年第5期。

陈翠荣:《论网络技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

徐玉陇:《银行卡消费行为浅析》,《青海金融》,2015年第7期。

李佩:《虚拟货币的消费刺激效应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第11期。

转引自:陈翠荣:《论网络技术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影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第85页。

Searle, John 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Free Press, 1997; Searle, John R.,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Basic Books, 1st edition, 1999.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20世纪初,银行卡由美国金融家弗兰克・麦克纳马拉(Frank McNamara)发明。

电子货币是指通过销售点终端执行支付职能、在两个设备间或者在诸如互联网的开放性计算机网络上直接传输的“储值式”或“预付式”的支付机制。虚拟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将其定义为“一种不受管制的、通常被制造者发行与控制,并在具体的虚拟社区中被接受与使用的数字货币。”

蔡曙山:《自然与文化》,《学术界》,2016年第3期。

蔡曙山:《人类认知的五个层级和高阶认知》,《科学中国人》,2016年2月号。

《红楼梦》由和|发现并予以保护,后来和|将此书呈送给乾隆皇帝,乾隆看后感慨道:“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明珠即纳兰明珠,是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贾宝玉被认为是明珠的儿子,即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纳兰容若诗词斐然,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去世了。纳兰容若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关系特别好。曹寅生于1658年,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乾隆之所以说红楼梦是明珠家事,是因为在纳兰的大量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的暗合之处非常多。如“红楼”和“葬花”等词均出自于纳兰诗词。

蔡曙山:《一生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金岳霖先生的理智和情感》,《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鲁迅:《集外集拾遗》,作于1927年1月14日。

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及中国和外国关系时说:“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5

关键词:纳兰性德,词,特点

 

一、纳兰性德其人

纳兰性德(1654-1685)初名成德,因避太子讳,而改今名,字容若,别号楞枷山人。在其手简和所藏书画印文中有“长白山人”“松华江渔”等代称。

纳兰性德为太傅明珠之长子,然而他并未靠其父的官权而力求自官。免费论文。十八岁时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会试中因病“告殿”,二十三岁中进士,选授宫廷三等侍卫,后依次晋升为一等,一直在康熙帝身边宿卫扈从,执事当差。免费论文。

作为入主中原的满族人,纳兰性德喜写古诗文词,学习汉字,并与汉族文人常往来,如顾贞观、梁佩兰、陈其年都与之关系甚密。同时“他仍深留着开化不久民族的精神”[1]“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2],用一颗赤诚之心,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最真切的情感,这也是我认为他“情深”的最主要的原因。

“生于华阀,位居清要,但情思抑郁”[3]并常怀“惴惴有临履之忧”,加之爱妻卢氏的早逝,使得纳兰性德从早年的经世转向后来的出世,从热心于儒家转向于佛教,并开始恼悔青年时期那种追求功名利禄的孟浪行为,希望能从佛教的哲学中找到灵魂的安所和心灵的栖处。

他之所以涉猎佛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从现实的遭遇中发现,个人的力量无法使不合理的现实变为合理,却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尽量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调和的思想无法解脱他内心的苦恼烦忧。而恰巧佛教中把世界推向空无,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充满痛苦的,宣说世界万物为心所造,认识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的主张,使他暂时求得了精神的安慰和心理的平衡。“既然找不到人间的不幸的真正原因和可行之路,就只好承认世界的‘空无’和泯灭是非爱憎,把希望寄托在佛教的‘寂灭’一切烦恼求得来生好运上。”[4]

纳兰性德还为自己的词集《侧帽》改名为《饮水河》。而“饮水”一词来源于佛教道明禅师的一句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其后期的词作中“莲花”“杨枝”“暮云”等佛教词汇的运用,也表现了他对佛教思想的追崇。但这类词作在他的作品总量中还是很少的。

我们说人的思想是复杂多变的,纳兰性德虽然追崇佛教,道禅悟机,但总体上看,儒家思想才是其思想的主导,无论他如何追求、探寻佛学,他依然是个儒生,始终没有参透生活和人生,也没有达到佛教中“心如止水”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还被世俗、尘事所捆绑着无法自我挣脱,而这也是他痛苦的根源。他过惯了锦衣玉食、安心舒适的生活,留恋仕途却又对官场的黑暗深恶痛绝,他以诗人理想,浪漫的情怀看待这个世界,然而他失望了,这使他内心不能平衡,陷入到了激烈的矛盾和烦忧之中。儒家赋予他入世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多地使他深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伤感,所以才会发出“浮名总如水”“且随缘,去往无心”的感慨,其中几多辛酸,几多悲凉,谁人知,谁人解?

二、纳兰其词

关于词,纳兰性德推崇南唐后主李煜。他曾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效。”而他自己的个性,才气也与李煜很相近,所以在词风上,纳兰词作也有李后主凄怨的特点。陈维崧曾评《饮水河》“得南唐后主之遗”。

纳兰性德一生短暂,社会接触面不广,爱情、友情、扈驾出行的所见所感构成了他三百四十首余词的主要内容。

(一)爱情词

纳兰性德的爱情词写得凄然而真挚自然,而其中悼亡词堪称为其爱情词中的代表。

中国的悼亡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中的《绿衣篇》,但“我思古人,实获我心”不过只是表现出了睹物思人的淡淡伤感与愁绪。之后有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五首》,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李商隐的《房中曲》,但读来总是没有那么感人。而词中苏轼悼念亡妻的《江城子》,通过“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他深切的思念之情。而纳兰性德却又与他们不同。在纳兰性德二十三岁,正当他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爱妻离世。两人阴阳相隔,但他仍痴情幻想着“尘缘未了”,似乎两人还有团圆日。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亡。半月前头扶病看,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如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阳路,一般消受,蔓草斜阳,到把去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优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愁肠。”(《青衫湿遍》)

上片睹物思人,泪湿青衫,从旧忆中缓缓地写出自己的深情。“凭伊慰我”说明逝者生前的殷殷情意,如幽谷之水,发出潺潺之音。“半月前头扶病看”则道出爱妻离世不久,而现在的“我”则处于最为想念伊人的境地,正如在他的《梦江南》(昏鸦尽)中说的“心字已成灰”。下片写悼亡之情,用“蔓草斜阳”等易生愁思忧怀的景物来衬托此刻的心情。“和清泪,搅入椒浆”后笔锋一转,三番假想亡妇对自己殷勤嘱咐、叮咛。写对方深情的同时也反衬自己的深情,愈显出两情的深沉真挚,更反映出了如今阴阳两隔的无尽忧伤和思念。

有人统计,现存《饮水河》中题目标明“悼亡”二字的有七阙,此外,虽未标题而词情实写追思亡妇、忆念旧情的有三四十篇。这类悼亡词作数量较多,大多情意真挚,幽怨哀伤,发自哀肠,感人至深。

(二)友情词

伉俪情深的纳兰性德,对待朋友也是坚贞不渝,以诚相示。

他不以富贵骄人,而所结交者以道德学问为重,不媚世悦俗,且多为仕途坎坷,遭逢不幸以至家境贫困无以为生的人。同时,这些人大都比他年长。其中与纳兰性德交谊最深的当属长他十八岁的顾贞观。两人相识时,顾贞观近不惑之年,而两人均有相见恨晚之意。在《金缕曲·赠梁汾》的题序中“岁丙辰,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5]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竟逢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试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一首对友人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免费论文。出生于锦衣玉食的高门的纳兰性德,称自己是不拘小节的人;身为皇帝身边的近臣,竟然说“缁尘京国”。对平原君礼贤下士、阮籍以青白眼待不同人,持赞赏的态度。对有才华而不得见用反遭诽谤的人,发出不平之鸣。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尽出肺腑之情,不假雕饰、真切自然地表达了质朴的友谊。严迪昌云:“此词书均情辞兼备,超迈有神。”[6]

伯牙善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间,只有钟子期解琴意,子期死后,伯牙谓世无知音者,乃绝弦破琴,不复鼓琴。可以说,纳兰性德没有让古人专美于前。“轸念贫交”是纳兰性德一以贯之的态度,他结交的多是不得志的朋友,但他真诚相待,真心相助,推心置腹。这些都可以从他的词作中看出。

(三)塞山、江南

纳兰性德以侍卫一职终其一生,跟随康熙帝近则京畿,远则长白山、江南等地,其间的所见所闻构成其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因此留下了不少动人篇章。

如《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随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之句。此词是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出山海关所作。严迪昌《清词史》云:“夜深千帐灯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的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7]当世人都以能扈驾随行为荣时,纳兰性德却表现出了异于世人的倦态,此种情调更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伤感和痛苦。所以我们不得不说他是真性情使然。

又如《一络索》:

过尽遥山如画,短衣匹马。萧萧落木不胜秋,莫回首,斜阳下。别是柔肠萦挂,待归才罢,却愁拥髻向灯前,说不尽、离人话。

通过塞外征途的所见写离愁别绪,但却是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角度来写塞外秋景的悲凉,也正因为此才会觉得“萧萧落木不胜秋”。又假设闺中场景,从闺中灯絮前“她”的角度来写两人的无限深情,反衬自己身为侍卫、扈驾出行不能与“她”相依相聚的无奈伤感。

又有写江南风光的《梦江南》十首。其中“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深夜歌。”被视为佳作。

通过所见景物,抒发了南行之观感。看到明故都的情景产生了朝代兴替的感叹。前代的遗踪,当日繁华胜景而今何在?

还有《浣溪沙》: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般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全白描的手法,表达了意欲回归大自然的情趣,读来清新淡雅,静穆闲适。

三、余论

纳兰性德的朋友曹寅曾有诗云:“家家争唱《饮水河》,纳兰心事几曾知?”

的确,纳兰性德以其凄丽、短暂的一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谜团。但其词作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始终那么令人叹服。如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样,所有往事都化为红尘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倾情,忘却也许有过的背叛、伤怀、无奈和痛苦,这又是何等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774页

[2]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217页.

[3]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04页.

[4]刘德鸿.《清初学人第一 ——纳兰性德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259页-260页.

[5]艾治平.《清词论说》[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127页.

[6] 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13页.

[7]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310页.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6

1、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

2、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农历五月,纳兰性德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7

梁启超曾说过,“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即李煜)”,这一观点,绝大多数人是赞同的,大抵是因为李后主之词多忧愁,后主“忧”是对故国的叹惋,是对“朱颜改”的叹惋,而容若的叹是对其妻的叹。不仅如此,两人在风节上也十分相似,李后主虽遭国灭,却不曾对北宋新君奴颜婢膝,没有唱过一句对新朝的称赞之词,而《虞美人》则是对故国思念的最佳体现;而容若则是以雄伟气势,写出边塞生活,如《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支小令不仅写出了边塞风光,也写出了将士们的男儿之风,更是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叹。

纳兰词风一惯以“愁”灌溉,而愁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其妻卢氏以及与他一同“分享”成长中喜与乐的女子谢娘。谢娘是他的“初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初见时的美好,定格在心中,只可惜这份感情不被上天眷顾,后因谢娘受命被召入宫做嫔妃而夭折。之后,其父纳兰明珠则令容若奉父母之命完成了与卢氏这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起初容若对这个陌生女子,不闻不问,但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卢氏不仅端庄淑德、善解人意,而且十分乐于与人沟通。于是日久生情,两人就这样真正的相爱了。但无人想到的结局却是卢氏在替他生下长子之后,便离开人世,这就给容若带来了莫大的打击。第一次青梅竹马的离开已令他伤心不已,当他从悲伤与失落中走出来时,其妻的离世,又使他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当时领略,自尽断送,总负多情,忽疑君到,漆灯风?,痴数春星。”(《青衫湿》)此词正是他对亡妻的无尽思念的至真体现。“近来无限伤心事”是因卢氏的离去而令他伤心不已,而“忽疑君到”,可见他内心尚不能接受卢氏离世的现实,以至于出现幻觉,幻想着卢氏依旧与自己生活在一起,而这也只有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思念至深时,才可能出现的情景,大有苏轼之遗风,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感跃然纸上。这就是纳兰词无处不在的散发着“愁”的原因。

读纳兰之词,品人生五味,品纳兰之风,读人生百态。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篇8

子菲才华横溢,不仅歌声清澈、空灵,犹如天籁,她也颇具诗词和美术天赋,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如今,她已经发行了两张全创作专辑,分别是《乱红》和《意。境。界》,以及个人精选集《子菲》,惊艳乐坛。今年,她又创立了“天生就”服饰品牌,开启了以原创音乐为设计理念的高品质棉麻原创设计手作服饰。

如此一来,写这样一位集诗、词、歌、画、设计等于一身的才女,倒成了一个大难题――实在不知从何下笔!而子菲给记者提供了她人生轨迹的一条明确的主线,即纳兰性德。

可能多数人不明白,纳兰性德与刘子菲这两位相隔三百余年的断代人之间有何联系?其实,是一个特殊的缘分让他们“相遇”,子菲不仅因此走入了纳兰的世界,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进那个真我的世界。

走进传统文化世界

子菲从高中时候就开始迷上纳兰词,也许那时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若干年后,自己竟然成为纳兰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人。

在父亲的影响下,子菲从3岁开始就开始背唐诗,《幼读古诗100首》就是她的启蒙读物。其实子菲最初背诗,并不是喜欢诗本身,而是她不喜欢上幼儿园。没办法,父亲就每天给她留“作业”,让她每天背一首诗,晚上回家检查。因为是幼儿读物,所以图文并茂。书中最吸引子菲的,是每首诗的插图。贪玩儿的子菲并不会认真背诗,天生就喜欢画画的她喜欢拿着纸和笔照着插图画小人儿。好在,插图都非常切合诗的意思和意境,这样在画画之余,诗也就背下来了。

也就这100首古诗垫底,年幼的子菲也就认识了较之于同龄人更多的字,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同时,更练出了一手好画。

后来子菲渐渐长大,因父亲是京剧票友,所以他经常带她来往于京津各大戏院,长安戏院、吉祥戏院和天津中国大戏院是子菲童年中印象最深的地方。虽然子菲那时并不懂京剧,但她还是很喜欢和父亲一起看戏。因为每看一场戏,父亲都会给自己讲每出戏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子菲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在看戏的过程中,子菲还被演员不同的脸谱造型和漂亮精美的服饰所深深吸引,“因为我特别喜欢画小人儿,所以和父亲看完戏之后,戏曲人物就成了我画画的对象了,还挺有趣的。”

除了京剧外,子菲的父亲还喜欢听评书,他甚至能把隋唐演义背下来。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子菲就听了很多评书,单田芳几乎所有的评书她都听过,田连元的《杨家将》她也非常熟悉。

从小子菲就被父亲带入了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初中时期,子菲开始读《红楼梦》,她因此而喜欢曹雪芹;高中时期,她又开始读纳兰词,“‘人生只若如初见’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纳兰性德竟然能用这样自然通俗的语言写出如此优美的词句,道出我们的心声。”子菲开始为之着迷,“‘当时只道是寻常’‘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句句都很抓心,而且非常有画面感。这就是纳兰词的魅力所在,也是纳兰性德真性情的魅力所在!”

用艺术的方式诉说情怀

在与子菲的接触过程中,她身上最打动人的,并非是她的才华,而是她所崇尚的“真我”人生观。“之所以喜欢纳兰性德,是因为我们是一类人。”子菲说。所谓的“一类人”,其实是指他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高度一致。

纳兰性德出身名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形容,纳兰性德是历史上典型的“高富帅”形象,他父亲是清朝名相纳兰明珠,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纳兰性德则文武双全,他被誉为“清初第一词人”,又是康熙身边一等带刀侍卫。但纳兰性德并不以之为豪,反而向往普通人的生活,并与诸多江南布衣结为好友,他择友的标准单纯是人品和才华。他甚至在相府里建造了花间草堂供友人们居住。他作词也从不迎合市场和任何人,只写自己喜欢之词,抒发真性情。

其实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当今社会,想真正让自己摆脱束缚,做最喜欢的自己,都是极难的。生活在当下,无论是家庭因素,还是社会因素,都会让人生活在“无奈”之中。很多人从事着自己并不热爱的职业,为生活所累。与之相比,子菲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大学毕业后,子菲曾工作了几年,她在23岁就成为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并且有很好的收入。但是她依然不喜欢那样的生活,她所向往的生活更加自由。

命运的转折点随时都可能到来,只是看你能否抓住,或者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去抓住。

就在一个普通的早上,子菲在坐地铁上班的路上随意地哼着歌儿,可能是一时灵感喷涌,这哼着的曲调并非是现有的歌曲,而是一种即兴的创造。子菲觉得这个调子非常好听,于是她就记了下来,到中午午休的时候,她为这个曲子填上了词,就这样,她的第一首歌诞生了,并取名为《乱红》。这原本是一种自娱自乐,但当她把这首歌唱给同事听的时候,同事都感觉非常好,这给子菲莫大的自信。从此以后,子菲开始了音乐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当子菲写出二十几首歌的时候,她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毅然辞去了工作,开始了她自己主宰命运的生涯。

不久后,“子菲文化seedflymusic”音乐品牌诞生了。“子菲式生活”从此开始了,她也变得更加快乐。可能正因如此,子菲迎来了自己创作的高发期。当年9月,她的第一首单曲《越女》数字发行,并入选华语原创歌曲排行榜TOP10及A8、一听等知名音乐网络排行周榜冠军,月榜前三。2012年1月,子菲精选了两年多所发行的单曲,数字发行了首张个人创作专辑《乱红》;当年8月继而推出了第二张个人专辑《意。境。界》之第一章《意》,其中《蝶恋花》就是以纳兰性德的名篇《蝶恋花》中的意境而谱曲创作而成,其主歌部分的散拍子加上副歌部分唯美的旋律,搭配出了别具味道的音乐感觉;2013年4月相继推出了第二章《境》,这一章里同样收录了一首与纳兰词有关的《若只如初见》。这些唯美、梦幻的歌曲贯穿古今,充满了浓浓的东方韵味,远离世俗,不追潮流,“我绝不做市场的奴隶,只做我喜欢的自己。”这就是子菲的高贵之处。她用音乐、写诗、作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感悟和情绪,实在让人欣赏,因为她的世界,一尘不染。

在过去的几年里,子菲的生命发生了一种蜕变。仿佛她脱离了束缚所带来的引力,终于可以自由翱翔了。

其实每个人都能活得更自在,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子菲和纳兰性德都崇尚思想和心灵的自由快乐,他们代表了一类人。当然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以物质享受为快乐。他们都没有错,能活得更像自己,才是最好的。也许,在当今社会中,子菲和纳兰性德这一类人才应该成为我们的心灵偶像。

做纳兰文化的传承人

2014年,子菲迎来了自己生命的又一个转折点。

在此前的5年里,她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实现了她的音乐梦和服装设计师梦,但这些梦想还不是她所追求的全部。她还喜欢画画,喜欢诗词,怎样能把这些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呢?没想到,纳兰性德无意间成了为子菲梦想穿针引线的贵人。

今年9月29日,子菲到位于北京市上庄镇永泰庄的纳兰性德家庙参加了海淀区文联组织的一次纳兰词演唱会。在去之前,子菲非常激动――终于能亲眼见到纳兰性德封地的面貌了!然而到了那里之后,子菲所见到的只是一座荒凉中孤立的纳兰性德家庙,“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当年盛极一时的明府荡然无存,就连纳兰墓也没能留下。“当时我心里很酸,在当时社会里,除了皇族之外,纳兰家族算是最上层的人物了,没想到,就连这样显赫的家族最后什么都没能留下,只有纳兰词传世。可想而知,那些所谓的财富和权利都是过眼云烟,最后只有思想和文化才留得住。”子菲一席话颇具哲理,值得我们今人反思。

从纳兰性德家庙回来之后,子菲开始思考,如何让这里重新绽放光彩,让世界的“兰迷”有根可寻,并且不再失望?

从此之后,子菲就决定投身于纳兰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之中,她的所作所为也得到了海淀区宣传部和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的大力支持。目前,子菲正在筹建纳兰文化研究中心,未来,她会以这个中心为执行核心,为传播纳兰文化做一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子菲还会在后期纳兰文化的传播当中,将自己的音乐、绘画、服饰设计等与纳兰文化相结合,以此来推动纳兰文化的传播。

2015年1月19号是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届时子菲将以纪念纳兰性德诞辰360周年为名,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每一首歌都有一个与纳兰相关的故事,她将实现一次与纳兰性德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此外,子菲还准备以中国画的表现方式为纳兰造像,从而抛砖引玉,倡导兰迷们画出自己心中的纳兰。 2015年,纳兰性德官网和APP新媒体平台也将随之诞生。

上一篇:整蛊短信范文 下一篇:荷兰的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