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剧本范文

时间:2023-10-11 13:40:59

童话故事剧本

童话故事剧本篇1

电视网:NBC导演:达内尔・马丁等

演员:塞拉斯・威尔・米切尔、

雷吉・李、萨沙・罗伊茨 、凯特・伯顿

类型: 悬疑剧、 罪案剧、 童话改编剧、 灵异剧、 故事剧

一直以来各家学派都试图从不同的

角度来剖析童话故事,对于《格林

童话》这部经历6次删减、修改才

最终定版的儿童读物,人们总在不

断尝试还原它最初版本或者揭示故

事中隐藏的寓意。最近十年,国内

就出版过《成人格林童话》、《真

实的格林童话》等书。在国外,这

类的图书也一直热销。无论是图书

还是剧集,看过之后,人们都不免

会想起这句歌词:“童话里都是骗

人的!”这一次美剧《格林》,又

给这个经典童话一个新的诠释――

原来那些根本不是童话,它们是智

者的警告,这个世界中存在大量的

超自然生物,它们试图侵占世界、

毁灭人类,而“格林”的任务就是

阻止它们的阴谋。

在介绍这部美剧之前,先来看看前人

是如何解读《格林童话》的,《成人格林童

话》的封面这样写道,这是一部“母亲念给

女儿听,会不由得羞愧脸红的故事集”,

《真实的格林童话》中标明这是“格林童话

原本再现”,并且写明“这是一本绝不能给

孩子看的书”,还有此书将带血的水晶鞋作

为封面……对于这部书的剖析从精神分析层

面到历史层面,众说纷纭,不过可以确定的

是原本的《格林童话》里面有不少凶杀、欺

骗、近亲、性暗示等情节,格林兄弟在

再版这部童话时,做了不少的删改,将那些

最引人争议的部分彻底删除。也许,这本应

是一部属于成人的童话,比起书中有些残酷

和沉重的解读,美剧《格林》带给观众的是

充满悬疑、惊悚的故事。

一位穿红衣服的大学女生晨跑时遭不

明来历的生物袭击,被撕成了碎片。刚刚

获得侦探资格的Nick Burkhardt与搭档Hank

Griffin赶到现场进行勘验,发现树林的泥地

里有一个清晰的大脚印,他们由此推断出凶

手所穿的鞋型和鞋码。在办案过程中,Nick

多次产生幻觉,看见一些他根本不认识的

人变成了“怪物”。Nick的姑姑Maureen

(剃着一个很诡异的光头,像是做放射性

治疗的病人,后来才知道是得了绝症快死

了)突然登门拜访,与Nick的同居女友相

谈甚欢。Nick回家后,Maureen拉他出去

“散步”。Maureen试图将家族秘密告诉

Nick,但一个长着恶魔嘴脸的人拿着一把

“死神镰刀”扑上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战

斗随即开始。看似弱不禁风的Maureen突

然变成一个身手不凡的绝世高手,最后Nick

开枪击毙了那个恶魔,但Maureen已经身

负重伤。Maureen在昏死过去前将一条项

链交给Nick,还道出了他父母被谋杀的真

相。原来Nick家族的祖先曾隶属于一个代号

“格林”的猎人集团,专门去消灭怪兽,保

护人类。Nick在姑姑的拖车里找到许多“格

林”用具(猎魔武器为主),还有一本厚厚

的《怪物指南》。他根据“指南”保护了

“小红帽”,和善良的“大灰狼”成为朋

友,开始了漫长的“打怪之旅”。

因为对小红帽的故事太熟悉了,所以

一看到穿红帽衫的女学生,我第一时间反应

出第一集故事的主题,在每一集故事的开

场,都会引用原著中的一句话,不过对于我

这种分不清“格林”和“安徒生”,对于

《格林童话》仅停留在漫画阶段,知道的

故事手指头加脚指头就能数清的中国观众来

说,这句话的作用仅限于在阴森的背景下增

添一点恐怖气氛……多数故事都是演到一

半,我才能猜到对应的原著,可以预想到的

是,随着剧集的展开,会有很多我们不熟悉

的“童话”故事上演。

《格林童话》有200多篇,对于观众,

特别是中国观众来说,看剧集《格林》会越

来越难找到童话的影子,但是对于编剧来

说,各种“怪物”编下来,弄个9、10季都

不带重样的,不过这个怪物界的关系网也必

然会复杂得可怕,编剧自己整明白恐怕都是

件难事。不过这是以后的事,现阶段,能将

目前摆在观众面前的几个疑问编得圆满了,

就足以吸引眼球了。Nick的女友到底是不是

怪物?又或者属于某种力量?蜜蜂目前看来

是“格林”一伙的,但是他们身后又有怎样

的故事?警察局长是皇室后裔,他到底想对

nick做什么?

《格林》和另一部美剧《传说》

(Once Upon A Time)一样打着童话牌,

但故事的基调更黑暗、题材更严肃。如果说

《传说》还有一点童话味道,那么《格林》

和童话就没有任何关系了,事实上《格林》

就是一部混有灵异元素的罪案调查剧。罪案

剧一直是美国人和本人的最爱,再加上童

话噱头,俨然“神话”版的《犯罪现场调

查》。敏感一些的观众已经察觉,该剧有这

很多熟悉剧集的影子,“不太妙的是有种

一集处理一件事的Supernatural(《邪恶力

量》)感体现在了这两集之中。在每一集的

末尾出现“job nicely done!”(任务漂

亮完成)的感觉实在是有点柯南。”也不能

太刁难编剧,实在是剧迷太见多识广,想编

出新花样可不容易。该剧每一集的流程可

以总结为:耸人听闻的凶杀――Nick发现是

非人类干的――Nick去翻书找资料or去找狼

人小兄弟――Nick知道具体是什么以及怎么

消灭他们――Nick和狼人小兄弟成功消灭他

们。中间隐约穿插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究

竟幕后大Boss想要做什么?这种“主线+支

线任务”的感觉让观众感觉更像是玩冒险游

戏而不是充满谜团的剧集。不过《格林》也

有它“抓人”的本领,你总想看看他会怎么

讲下一个童话故事,而这一切的背后又究竟

隐藏着什么。编剧也是抓住了观众的好奇

心,不过还是要借用剧迷的话泼点冷水:

“Supernatural我看得实在不多,可能是因

为对每一集末尾兄弟俩欢乐收鬼又过一劫

的公式式剧情实在不感冒了。相比较而言,

《美国恐怖故事》的谜样色彩浓厚许多。打

悬疑牌的东西最怕是被观众抓住确定性的线

索,因为那样会让剧情大大减色。”

烦恼还是留给编剧,话说回来,《格

林》算是一部不错的大杂烩,怪兽剧、恐

怖剧、罪案调查剧该有的东西都被囊括其

中,虽然成本不高,但特效还过得去,里

面的各种“怪物”多数用化妆弥补术而非

电脑特效来创造(《行尸走肉》造僵尸的

方法),老鼠、猪、熊、狼都能幻化成人

形,特别是里面还有蜘蛛精,不免让人联

想到国内近期热播的《新西游记》,从某

种意义上说两部剧还真有一些相似之处,

除了都是以打怪为主要内容,它们还都挺

会吓人的。只不过《格林》是有意通过各

种突发事件、冷不丁出现的恐怖画面达到

惊悚的效果。

不经意间《格林》成为了NBC的头

牌,开播就收视飘红,而且成功得到续订。

该剧的成功,与其被安排在星期五播出有一

定的关系,同时段的竞争对手《危机边缘》

和《邪恶力量》虽然都面向年轻的成年男

性,但是两者这一季表现都不算好,特别是

《危机边缘》,尽显颓势,这给了《格林》

很好的上位机会。需要说明的是,很多美剧

都有一个问题,往往第一季很不错,构思精

巧、新颖,可是到后面质量下降很快,要保

持每一集都有紧张的气氛和吸引人的剧情,

着实不太容易。不过,无论如何,第一季的

童话故事剧本篇2

一、阅读绘本――激发幼儿“想说”的内驱力

阅读绘本就是要与绘本的图画交流沟通,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判断图画故事,从中获得知识,体验愉快情感的过程。

(1)读前质疑,激发兴趣。要让幼儿对阅读活动感兴趣,首先要让孩子有想读书的欲望,我会让幼儿先看看绘本的封面,让他们猜猜绘本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会有哪些人物出现等,让孩子带着一定的目的性来阅读故事。

(2)读中释疑,回味情节。孩子是带着目的性去阅读故事的,所以,他们很快就能在绘本中寻找到答案,有些故事的情节与我们猜测的情节截然相反,孩子们在阅读中尝到了甜头,对他以后的阅读活动播下了探索的种子。

(3)读后存疑,发挥想象。到了中班,常常不能满足幼儿对故事中某一方面兴趣的需要,孩子们在创编着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情节,教师就将这些有意思的结尾加入到童话剧后期的表演中,让孩子做小导演,激发孩子创作的欲望,满足孩子情感发展的需要,让孩子将想说的话说出来。

二、学习对话――孕育幼儿“敢说”的沃土

教师要本着尊重孩子说话的原则,用蹲下来的方式,流露出真诚的表情,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真心,让孩子“想说、敢说、愿说、能说”。这样,孩子就有足够的勇气在与同伴的对话中,或与角色的互动中,表现自我,展现个性。

(1)角色对话,呵护语言表述的愿望。角色对话是童话剧中重要的环节,故事里的人物的情感表达都是在对话中得以体现和表达的。童话剧的表演都是从最原始的对话开始的,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教师都要精心呵护,尊重他们每一次的对话。

(2)情境表演,激发语言交流的乐趣。童话剧中如果创设丰富的环境创设,能较好地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幼儿自然而然就会把角色的语音语调都表现出来。

(3)自主创编,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很多故事的结尾都是可以创编的,所以,教师就要鼓励幼儿自己创编故事的结尾,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

三、制作道具――汇集幼儿“会说”的源泉

(1)亲子合作造环境。小班、中班的孩子年龄相对偏小,让他们独立完成海报的制作和各种角色的头饰是有一定难度的,充分、有效地发挥家长作用,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优势互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在亲子制作的过程提供了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机会,拉近了家园的距离。

(2)教师引导多鼓励。教师要面带微笑,以好奇、鼓励、肯定、赞赏的眼神注视着每个幼儿,让每个幼儿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而通过观看能力强的幼儿进行表演,不爱表现的幼儿也在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就要为幼儿创设合适的环境,激发幼儿表演表现的欲望。

(3)集体参与愿表达。中、大班的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自己学着制作海报,制作故事角色的头饰、服装、场景等道具,幼儿们进行交流的时候,适当的语言表达能帮助孩子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四、表演展示――提供幼儿“乐说”的舞台

“童话剧”实质上是一种“表演游戏”,表演游戏就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在童话剧中,许多场景都是我们生活中出现过的,进行童话剧表演,可以让孩子们把生活中的语言带入到童话剧中,也能通过童话剧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

(1)闻“声”――激发表演活力,体验表达乐趣。让幼儿学习用丰富的声音表达出人物角色内心的情感世界,首先要了解不同的声音所表达的不同的含义,初步了解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

(2)观“色”――丰富面部表情,提高表述技能。生动的面部表情能够为故事表演活动增添色彩。有了声音的表演,接下来就是要让幼儿学习用面部丰富的表情来诠释人物。

(3)睹“形” ――此时无声胜有声。仅仅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孩子充分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心声。例如,两手一摊,表示没有办法的样子;小手在太阳穴画圈,表示想办法;捶胸顿足,表示生气等等。

幼儿园的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怎样运用童话剧这样的载体,让孩子的语言充分发展,是我们现在乃至以后都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童话剧这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在童话剧中提供语言发展的技能,给幼儿语言插上高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表达,欢天喜地地表演,在交流、争辩、表演中满足孩子们“说”的愿望,使幼儿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童话故事剧本篇3

一、专业培训,推进园本课程的研究进程

我园邀请市、县教育科研专家、老师到幼儿园进行指导与工作交流。送教师到幼教经验理念先进的园所参观学习,与专家、名师直面对话交流,为具体实施园本课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园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成立了三个园本课程教研组,各组教师集思广益,研究幼儿,研究教材,查找资料,制定教学方案,确立了以“爱的教育”为活动主题。各年级组在主题下确立适宜的童话故事,小班组《小熊请客》《小猪变干净了》、中班组《小羊和狼》、大班组《丑小鸭》《爱爱美美历险记》等。年级组长制定方案,并把方案细化到每一个责任教师。教师进行个人备课、说课、讨论,再由园本课题领导小组审核,提出整改意见来修改、再提升,课程实施结束后,进行反思提炼再修改,形成稳定的园本课程资源。课程涵盖设计服装、道具、发出邀请、音乐游戏、亲子活动、表演……把五大领域融会贯通在一个主题下,逐渐形成具有“本园化”特点的园本课程体系。

在第一期的童话剧创意表演游戏课程实施中,我们统一设计了剧本,设计好了台词,幼儿只要按照剧本、背好台词表演就行了,由旁白牵引故事发展,旁白说到谁,谁就上场。表演、对话比较机械,没有孩子的思维,没有孩子的创意,违背了幼儿园开展童话剧创意表演的初衷。发现这一问题后,幼儿园立即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研讨,组织教师到有故事表演经验的园所学习,组织教师进行一课三研,反思交流等,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强调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的理念,将童话剧表演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我们强调同一个故事,不同的创意,创造性的语言、创造性的表现、游戏化的表演。在第二期的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园本课题领导小组、各教研组坚持每天到班级看课,了解园本课程实施的进程,了解实施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解决问题。

幼儿园设置童话剧游戏专项活动室,各班级轮流活动。在班级开设童话剧表演区,把服装道具、表演、化妆整合于区域活动中,在活动中,孩子们能够结合故事的角色需要,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服装道具、场景、化妆并表演。服装都是亲子制作的,小熊请客、小猪变干净了等这些短小的故事,我们班采用孩子们轮流表演的形式,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大班的孩子规则意识较强,在区域活动里,孩子跟老师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自己摆放道具。重新调整思路的童话剧表演活动充分体现了孩子的自由性、游戏性、创造性。

幼儿园走廊公共墙壁增添了童话剧主题墙,主题墙上所有的材料都是幼儿园老师手工缝制的,所有动物、花草等都是可以活动的。孩子们可以随时系纽扣、拉拉链、挪动场景,看图讲故事,完成与童话主题墙的互动。

三、实施园本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1.研究型团队的发展。

在园本课程月活动中,幼儿园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课程的研发,首次将语言组、美术组、小、中、大各年级组整合成一个大的课题组,全园人人参与,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在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方面的特长,促进教师向研究型、合作型的方向发展。

2.家长资源的整合。

家长一封信、组织家长“准备活动资料”“亲子手工制作”“童话剧展演活动”“创编故事”等,充分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帮助幼儿园共同创设为幼儿发展服务的良好环境,增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感情,同时也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幼儿园园本课程活动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感受孩子们在“童话剧园本课程游戏”活动中的进步和变化。

3.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活动,教师的变化。

在童话剧表演游戏教学中,教师从刚开始的注重自身示范指导,到现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不断地反思和梳理教学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引导幼儿主动地、大胆地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同时,在课程研发、制定课程计划、实施及课后反思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实施能力,反思与总结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4.孩子的变化。

童话剧表演游戏课程贯穿了幼儿园五大领域的内容,能够较好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童话剧表演游戏课程的开展,幼儿在表演活动中能够大胆地表达表现,并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各类表演活动,大多数变得性格开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并在其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力,拥有好的表现力。

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演、表现活动,能自主地进行剧本的创造与改编,同时他们变得更自信、更敢于表达。在省级一日评优活动中,在班级的童话剧表演游戏区中,参与表演的孩子们发现缺少一个角色,就现场邀请进修学校老师加入他们的游戏。他们不怯场、随机应变的能力获得在场领导的好评。

童话故事剧本篇4

一、小班阶段重点:激发表演活力,体验表演乐趣

小班幼儿对童话剧感到亲切而陌生,由于语言表达不够清晰,表演经验欠缺,大部分孩子会害怕这种表演活动。因此,我采用集体模仿表演的方式来开展,重在激发幼儿表演热情,使其体验表演的快乐。表演时,请幼儿一起念台词,一起表演故事中角色的动作,通过相互模仿、集体练习,帮助幼儿积累最初的舞台经验。

以童话剧《拔萝卜》为例,我运用了以下指导策略:

1.理解作品内涵。

《拔萝卜》是小班主题活动中一个古老而又经典的语言教材。这个故事情节有趣单一、语言重复简明而又口语化,出场的六个角色,又都是幼儿比较熟悉的,正适合小班幼儿喜欢熟悉而单一事物的心理特点。

在作品讲述两三遍之后,可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动作特征。如:老公公、老婆婆和小姑娘说话、走路是什么样的?小狗、小猫和小老鼠是如何出场的?他们是怎么合作把大萝卜的?通过分析作品内涵,让孩子们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2.挖掘自身经验,融入表演活动。

在表演游戏活动中,教师不能直接将角色特征灌输给幼儿,可以让他们自由模仿,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例如,让幼儿自由模仿老公公扛锄头慢慢走、刨地、撒种、浇水、施肥等动作,模仿老婆婆小步快走和小姑娘蹦蹦跳跳走路的样子,模仿可爱的小狗小猫和活泼机灵的小老鼠的动作、叫声,模仿大家齐心协力拔萝卜的动作。将幼儿自发的模仿动作,加上语言、节奏、音乐,融入表演过程,使幼儿感到自然、亲切。

3.大班幼儿引领和教师示范,提升幼儿表演技能。

为了提升幼儿表演技能,在自然模仿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在观看大班幼儿表演的基础上再次模仿,并通过教师示范(来源于小朋友的动作)促使幼儿表演的动作更规范。在大班幼儿引领和教师示范指导下,孩子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很快进入了角色,知道老公公要弯着腰,手背到后面,说话的语速慢、语调低;老婆婆是小步快走,说话语速慢、语调低、声音往下沉;小妹妹是蹦蹦跳跳走路,说话语调高,声音欢快、响亮;小狗的声音顽皮些;小猫的声音可爱些;小老鼠的声音尖细些。表演过程中,幼儿基本上都能把每一个角色通过动作语言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师幼互动表演 和哥哥姐姐表演

4.师生互动,贯穿表演过程。

在进行表演过程中,由于幼儿受自身表达能力水平的限制,对整个故事的复述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表演时,可由幼儿念读一些简单、重复的台词,教师作为串联情节、掌握活动进程的重要人物领诵故事。主要通过加重语气、改变声调和语速等方法,帮助幼儿跟上故事情节的发展,进入想象的情景,使幼儿能根据故事的发展线索完成表演。

5.提供简单道具,增加表演乐趣。

小班童话剧演出时,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可操作性强的道具,来增强童话剧表演的乐趣。可以虚代实,只要能给幼儿一点进入角色的启示即可,不必用装饰性过强或过实的道具。在实践中发现,让扮演小动物的孩子选择头饰与面具,大部分幼儿要求戴头饰。因为头饰比买来的面具轻便、透气,戴上不影响幼儿的表现与动作;而罩住幼儿面孔,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动物面具,虽然给人更逼真的感觉,但不能给表演中的幼儿带来真正的快乐。

二、中班阶段重点:强化角色意识,完善表演技能

中班年龄的幼儿已经积累了部分表演经验,在语言表达、动作表现上也日趋成熟,我采用了分角色合作表演的方式,来开展童话剧表演。例如在中班进行的童话剧《七棵小果树》中,可以让一组幼儿演山雀弟弟、一组幼儿演山雀妹妹、一组幼儿演小果树,小男孩、小女孩等其他角色都可根据需要,让若干幼儿分别担任。表演时,不同场景轮到的角色相继上场表演相应的动作,当一段表演结束时,表演者摆出造型,然后下一段开始。

以童话剧《七棵小果树》为例,我运用了以下指导策略:

1.深入理解作品,体角色情感。

中班幼儿在欣赏故事之后,不仅需要让他们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动作特征,更要引导他们讨论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变化,从而帮助幼儿体验角色心理,把握角色性格发展的线索。故事第一段,是可爱的山雀弟弟和山雀妹妹在开心地歌唱、欢快地舞蹈,他们的情绪是非常快乐的。为了把家乡变成花果山,他们想到了栽树,可是他们既不会挖坑又不会浇水,这时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教师帮助幼儿分析山雀弟弟和山雀妹妹情感的变化,可为他们接下来的表演打下基础。

2.根据自身经验,选择合适角色。

中班幼儿对于自己的表演经验有一定的认知度,所以在童话剧表演前可由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水平,自由选择角色。同时,教师也为同一角色的幼儿提供互相交流和影响的机会:如一起商量并尝试创编角色动作,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意愿摆出自己认为最棒的造型动作。

3.运用多媒体演示、拍照、图谱等多种策略,提升幼儿表演技能。

从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看,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需要适当的刺激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而多媒体能以丰富有趣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效来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表演兴趣和求知欲望。如:童话剧《七棵小果树》场景一表演活动中,我先让幼儿欣赏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片尾小鸟飞视频。视频中各种小鸟优美的舞姿让孩子们眼前一亮,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我请配班教师随机用照相机将孩子们即兴创编的动作抓拍下来,接着一边带领幼儿观看大家创编的各种鸟飞动作,一边用图谱的方式画下来,并指导幼儿集体学习创编的动作,提升幼儿表演技能。

4.间接调控,师生合作。

与小班童话剧的全程参与不同,此时我们教师通过间接参与童话剧活动的演出,有节奏地控制表演过程。如:童话剧《七棵小果树》场景三表演活动前,我先和幼儿共同创设好果园的场景,表演中,幼儿扮演小山雀飞进果树林后,请三位教师分别扮演太阳公公、雨露阿姨和春风姑娘,师幼共同表演童话剧场景三片段,并拍下表演频。接着引导幼儿分段欣赏表演视频,师幼共同观看讨论,引导孩子找一找表演中出彩的亮点,孩子们参与积极,获得的印象直观深刻。

师幼互动表演 欣赏表演视频

三、大班阶段重点:自导自演,展示表演才华

有了两年童话剧表演经验的积累,大班孩子的童话剧将是最精彩的,他们有着较完善的表达能力、成熟的表演技巧和独特的表现思路。在这个阶段中,我采用了自主创作表演的方式,来创新童话剧表现的形式,充分体现出“孩子在前,教师在后”的特色,让幼儿成为童话剧真正的主人。

以童话剧《大闹天宫》和《龙宫取宝》为例,我运用了以下指导策略:

1.借助动画,联系文学作品,完善角色表演。

由于文学作品以间接经验的方式向幼儿展示了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在学习和理解文学作品时,我帮助幼儿联想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片断,在表演时,能体现出人物特色,表现出故事情节。《西游记》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幼儿对《大闹天宫》和《龙宫取宝》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印象。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对表演自己熟悉、喜欢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愿望,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表演起来也自然得心应手。

2.利用区域资源,设置表演小舞台。

自主创造表演突出的是幼儿自发的兴趣与创造,我在各个区域内为幼儿设置了创造的源泉。如故事中有龙宫、花果山、天宫等场景,我就引导幼儿用小桌子、小椅子、挂帘等,在区域中设置一些简易的场景,供幼儿想象、表演。在角色扮演方面,和幼儿共同收集一些简单的道具,如金箍棒、头饰、丝巾、自制兵器等,供幼儿扮演角色时使用。幼儿可以自由组合为若干小组,根据作品提供的人物和情节线索进行表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动作、发展情节。

3.自编自演,不断锤炼。

幼儿在自主表演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团队的组合,其表演实力或表演能力都参差不齐,于是我采用外部干预和内部干预两种方法分别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如童话剧“龙宫取宝”中,我扮演其中的老猴子,运用内部干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表演小猴子手拿各种兵器认真操练的场景片断,促使幼儿理解表演群猴操练动作要精神抖擞、整齐划一。童话剧“大闹天宫”中,我运用外部干预指导方法,引导幼儿根据剧情需要创编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观看仙女舞蹈和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前擂鼓呐喊的场景,使整个剧本变得更充实完善了。

4.舞台展示,提升表演技能。

将每个区域的表演向全班幼儿展示,既是一场舞台表演赛,也是每一段优秀文学作品的展示。每个区域的表演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其余幼儿可以向他们提出修改意见,使这组幼儿的表演技能有更大提升。通过各区域的展示,使每个孩子都汲取到了来自各个表演区域的经验,有道具制作的,有表演技巧的,还有故事情节创新的,通过舞台展示使孩子们的表演能力更加成熟。

5.将幼儿创编的游戏情节巧妙地进行贯穿。

将每个区域创编的游戏情节巧妙地贯穿起来,一台精彩的童话剧就此拉开帷幕。我在幼儿演出前,间接帮助孩子们准备一些道具、音乐,演出时,我就是一位欣赏者,一位观众,孩子们真正成为了童话剧的主人。

童话剧《大闹天宫》演出1 童话剧《大闹天宫》演出2

童话故事剧本篇5

关键词:儿童广播剧;趣味性;儿童化;真诚;视角;角色;节奏;大问题

广播剧是广播节目中一株鲜美艳丽的奇葩,其中的儿童广播剧更以其纯净、可爱的风姿而备受人们的喜爱与怜惜。儿童广播剧是写孩子和写给孩子的,这里的主角和受众都是孩子,可编剧却由我们成年人来做。我们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和捕捉孩子的思想和语言,这往往就会有偏差和错误。回顾这几年的创作经历,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儿童广播剧的创作首先要趣味至上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在兴趣的带领下,去探索和发现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从而完成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样,儿童广播剧要让孩子听得下去,首先要做到“有趣儿”。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寓教于乐”这句成语,“寓教于乐”似乎成为我们创作的最高境界。我们的作品要“寓教于乐”这很正确,但要做到“教”与“乐”的平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经常是“教”大于“乐”。这也许跟我们接受的教育有关。笔者以为“教”应藏于“乐”之中或隐于乐之后,若隐若现,如果能让孩子们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乐”中受“教”,而不曾感到“教”的厌恶,那便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二、儿童广播剧的创作要真诚,要有赤子之情

我们喜欢孩子,大部分原因是与孩子相处简单而轻松。这种单纯的相处会让我们放松下来,享受片刻的安详与宁静。孩子世界的美好与纯净是我们成人永久丢失而无法追回的。正因为无法追回才让我们倍加珍视。所以,为孩子创造更多真诚而宁静的环境是每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真诚”只能靠真诚来传递,虚伪再矫饰也会露出丑陋的尾巴。如果想让自己的作品打动人,唯有用最老实的方法――真诚的赤子之情。

三、儿童广播剧的创作要有儿童的视角

成人若要拥有儿童的视角,唯有采取双膝跪地的姿态。居高临下的写作永远也追逐不到孩子的心迹。我们要用与孩子等高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得出的观点才能被孩子们接受。这是创作态度的问题。在生活中,大人们常常以教育人、训导人的姿态与孩子沟通,也许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孩子会听从,可是这种正确的观点也许就是因为高高在上而被孩子们讨厌。用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往往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有时你会发现,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独特,很多大人们认为不值一提的事却是点亮他们心灵的火把。所以,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我们讲的故事才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做到独特、有趣,以点滴之水的光芒,映照出大海的深度与智慧。

四、儿童广播剧的人物塑造要鲜活有个性,要各有特色,各有作用,不浪费,不多余

儿童广播剧既然是剧,就要具备剧的特点,就要有事件的发展过程,人物命运的波澜起伏。

剧中人物塑造与事件的设置都是为剧情服务的。情节是否动人、有感染力,就要看人物的塑造。剧中人物如果鲜活,有个性、有特色,就会使整个剧作充满活力,富有立体感,增强可信度。为此,我们不妨为剧中的人物们增添些小小的缺点,让他变得更可爱,更接近真人,切忌高、大、全的形象。对此,笔者有深刻的体会。笔者创作的儿童广播剧《窜窜拣豆记》当中的窜窜,它贪玩儿、偷懒儿,爱耍小聪明,做事马马虎虎,可就是这样的窜窜却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原因就是它身上的缺点我们身上也有,它跟我们更接近。但有一点要注意,这个缺点绝不能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儿童广播剧限于受众的原因,角色的设置更不易过于复杂,所以,有限的几个角色的出现就更要做到有血有肉、特色鲜明。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当然,能够让人信服的故事中也不会有完美的人物,正是这不完美的人物成就了剧中完美的角色。

五、儿童广播剧中故事的讲述方法要合理,要有节奏感

儿童广播剧的创作,究其根本是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怎样讲才能更吸引人,是一定要事前设计周密的。故事从哪说起,角色们何时出场,怎样说话都是有讲究的。如一则科普常识我们通常要从经验教训讲起,而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往往要从结果讲起。这样的讲述方式孩子们听了印象才能更深刻,当然,这只是笔者的经验之谈,剧本的创作也要因人而异,如果你有更好的讲述方法也不必拘泥于形式,一切要靠剧作者的匠心独运。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故事的发展是有节奏、有规律的。所以,我们看戏时,常常慨叹于角色命运的坎坷多舛,其实是我们上了编剧的“当”了。

六、儿童广播剧中人物的语言要儿童化

儿童广播剧里面的人物的语言要儿童化,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让这些人物说人话。许多人物长篇累牍地讲大道理,而使人物干瘪无聊,了无生气,这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说话吗?如果没有,那就是我们错了。有人说艺术要高于生活,所以剧中人物当然要高于普通人,要与普通人有所不同。这是对“不同”两个字的曲解。儿童广播剧的主角往往是孩子,孩子的语言当然就要孩子化、儿童化,这就要求编剧要深入到孩子中去,体会、观察孩子语言的特点,从而提炼出人物语言的特色,做到人物的台词有人味儿,说起话来,自然、贴切,真实可信。

总之,以真诚的孩童之心来对待创作,才是儿童广播剧成功的核心与关键。以上是笔者在创作儿童广播剧的过程中曾经遇到的难点和自己的一点经验,当然一定会存在不足之处。要写好儿童广播剧需要我们注意的事情和积累的经验还很多,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寻找创作儿童广播剧的成功经验,为儿童广播剧的繁荣共同努力。

童话故事剧本篇6

童话剧是幼儿戏剧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适合儿童欣赏的易于表演的具有特殊幻想性质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是供幼儿演出和观赏的戏剧。我们运用童话剧这一载体让小班幼儿在欣赏、模仿和制作设计背景道具以及表演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和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促进小班幼儿语言智能的发展。我们童话剧主题的开展分四个阶段:倾听故事、学习对话、制作道具、表演游戏,具体开展如下:

一、在倾听故事中,引导小班幼儿想说。

童话剧《小猫钓鱼》主题的介入方式就是倾听故事,是通过我们老师制作的PPT以及flash,幼儿在老师点击鼠标的过程中倾听故事,阅读文本,观察图书画面,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剧中角色的特点。在集体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阅读前,我常常采用这样两种方法引起幼儿对即将讲述的故事产生兴趣:①出示PPT,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请幼儿猜想故事里有谁?会发生什么事情?等等,然后,让幼儿带着这些猜想走进故事。②由教师向幼儿“抛”出一个能引起关注的问题,当幼儿很想知道答案时,就请幼儿“看看书中是怎么说的”。有些故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的情节发展截然相反,对于这样的阅读文本,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看懂画面语言,而且,还应指导幼儿从两种不同的解决矛盾的方法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尝到阅读的甜头,从深层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供小班幼儿阅读的文本故事主题单一、鲜明突出,情节简单,信息的包容量较小,常常不能满足部分幼儿对故事中某一方面兴趣的需要。

二、在学习对话中,引导小班幼儿敢说。

学习对话的目的是分析角色,理解角色语言、表情、情绪变化等。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自控能力差的年龄特点来说,所以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总结以下形式:

1.“角色对话”进行对话教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体、直观、形象。完全是从幼儿的兴趣出发。

在《小猫钓鱼》童话剧活动中,个别幼儿戴上小猫头饰,其他幼儿立刻变成了花蝴蝶,小蜻蜓,经教师一引导,情绪马上高涨,进入角色,绘声绘色地学习故事中的对话,模仿角色的活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无一人去注意其它事物。

2.“情境游戏”中学习角色对话。

喜欢游戏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所以在童话剧《小猪变干净了》的对话学习中,教师就运用了“开火车”的游戏,引导不同的角色按序对话。教师:“谁是火车头?”幼儿:“小猪!”教师:“第一个是小猪,她说了什么呢?”……教师:“火车尾是谁?”幼儿:“小白鹅!”教师:“小白鹅对小猪说了什么呢?”让她们觉得好玩了,才能更好的在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对话。

3.借助手偶、头饰等,帮助幼儿明确角色意识。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手偶,教师手中拿着手偶,提醒幼儿说角色的语言,幼儿手拿手偶,可以明确自己的角色,最后还可以准备“小舞台”,幼儿分组合作进行手偶表演,幼儿通过跟着录音学习对话。

三、在学习表演中,引导小班幼儿会说。

小班幼儿对表演童话剧很陌生,幼儿的表演大部分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扮演角色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都需要夸张,让孩子们易模仿、易表演。声音是有表情的,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内涵,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所表达的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的区别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幼儿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首先要让他们理解故事的内涵,可以:

1、引导孩子根据不同的意思表达出不同的声音。

例如在《小兔乖乖》中说同样一句话:“快开门!”如果用细柔的声音较慢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能表达一种甜美、快乐、欣喜的情绪,可体现在兔妈妈的身上;用较粗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粗暴、野蛮、急燥的情绪,具体体现在大灰狼身上。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一把不同声音,所表达是不同意思。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幼儿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巧妙运用音乐、旁白、声音,启发幼儿进行表演。

童话剧表演中,声音的制作很重要。成功的音乐制作,会引导孩子主动的参与表演。如在童话剧表演《小猪盖房子》中的大灰狼时,则启发幼儿思考:大灰狼是什么样子的?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它?引导幼儿用较粗、较慢、凶猛的声音表现出大灰狼的形象。引导幼儿表现出大灰狼的凶残,教师则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录制。当然音乐中旁白的部分也很重要,它提示幼儿故事发展的线索或相关情节,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旁白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并进行对白。在分组表演中,场地限制、周围环境的干扰会导致他们常常不能把握好角色特点,出现表演不适当和游离游戏的情况。这一阶段老师应深入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和需要并给予适宜的指导。

幼儿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离开了幼儿发展的其他方面,语言学习的成功也是不可能的,同样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语言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幼儿语言教育便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密切结合,至少语言学习内容不再是与其他方面割裂开来的,而是将语言知识、认知知识和社会知识融合一体。

童话故事剧本篇7

【关键词】《牛背上的歌》;正能量;儿童文学;儿童戏剧;社会效益;精神食粮;未成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46-01

一、走进儿童音乐剧《牛背上的歌》

儿童音乐剧《牛背上的歌》是马鞍山市艺术剧院创作的大型励志剧。去年4月在马鞍山首次公演即受到少儿观众的欢迎,在苏州、南通等地先后演出50多场,也是演一场热一场,目前正在马鞍山地区进行校园巡回演出。

《牛背上的歌》讲述的是一个农村拾破烂的老爷爷,为了让捡来的孩子来果受到更好的教育,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以拾破烂为生。来果与爷爷相依为命,却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她和班里男生打架,不给贫困生捐款,还到网吧检塑料瓶,弄得一身的垃圾味,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她,只有班长蒋小萌主动帮助她。在一次次的误会和冲突中,来果那些离奇举动背后的秘密一一揭开,同学们发现,原来他们眼中的问题少年,其实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美德少年。《牛背上的歌》反映的是新时期的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和社会转型中典型人物面对生活困难的态度,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二、发展中思量

然而,剧团的用心,孩子们感动的泪水,似乎只能引起少数人的注意,多数人对儿童剧并不那么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期。但正如一些业内人士感叹的那样,儿童文学的繁荣并没有与儿童剧分享,儿童文学与儿童剧成了“脱节的火车”,既没有再现像宋庆龄这样的领导人关心儿童剧团的事例,也没有再现像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家为儿童写戏的景况。

儿童剧的发展确实到了一个需要总结反思的时候。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儿童剧的选材、编写、导演、表演、音乐、推广、文化需求与满足需求,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儿童剧工作者的一种锻炼。儿童剧表演经常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同时儿童剧还可以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而孩子之间的交往更是直接的情感流露。现在的家庭多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有许多大人的宠溺,要什么有什么。这些因素往往使孩子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同伴交往,产生了一定的陌生感。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快乐自主的实践活动,而儿童剧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及夸张编写和演绎出的适合孩子欣赏的剧目,通过儿童话剧的表演活动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找到交往的机会。童话故事与孩子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契合的,童话故事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类生活中某些宝贵的价值告诉给孩子,当孩子在听童话故事时,会在无意识层面上获得这些教益,这些教益将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灵深处。

三、前进中回望

儿童剧在上个世纪初刚诞生时,马克・吐温就作出“儿童戏剧是20世纪最最重大的创造之一”的预言。宋庆龄也很早看到了儿童剧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最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抗战时期实施战灾儿童救助时,就想到用戏剧抚平战灾儿童所受的心灵创伤。她说:“对于贫苦儿童,不能只给他们吃饭穿衣,还要给孩子们精神食粮,要让他们看到未来。”她不仅身体力行,发动戏剧家筹建儿童剧团,还建议把鲁迅翻译的小说改编成儿童剧。新中国成立后,她组建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并亲自带领剧团到北京演出,成就当代文化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儿童剧虽然不能解决儿童发展中的一切问题,但儿童发展一定不能离开儿童剧。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今天的中国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积贫积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在未成年人教育中,能够拨动孩子心弦、触动孩子心灵的方式并不是很多。而儿童剧是世人公认的最契合儿童认知特点,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教育方式。这也正是:看到未来的人,就重视儿童;心中装着儿童的人,才会想到孩子特殊的精神食粮。儿童剧事业历来被看成是为“未来的生命输送血液”。看儿童剧其本身是一种亲子活动,也是儿童成长媒介。简单来说,儿童戏剧就是把书中静态的故事,藉舞台、道具、灯光、音乐、场景布置等,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给小朋友欣赏、观看。因此儿童剧是一种模仿的行为,可以是童话亦可是幻想中的角色,从而促进孩子们想象思维空间的开拓,例如一个害羞的孩子因角色的需要而表现出与生活中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姿态,从而找到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并且通过别人的反应重新寻找到自己的位置,那么儿童剧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就是无可估量的。

四、总结

童话故事剧本篇8

1955年9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论《大量创作、出版、发行少年儿童读物》号召:“作家们在一定时间之内为少年儿童写一定数量的东西。”老舍饱含着对儿童的一片深情,从民间童话故事里选取素材进行改编,先后创作了《宝船》和《青蛙骑手》两部儿童剧。在保留原童话奇异的幻想色彩、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浓郁的民族地方风情的基础上,他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内涵,在冲突的设置与处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展现了精湛的戏剧创作技巧和难能可贵的童心,同时体现了乐观、幽默、讽刺等多元共生的美学意蕴。然而,“十七年”特有的文化政治环境以及老舍自觉的拥政热情,又让作品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一、丰富的情感内涵

民间故事往往在有趣的情节、奇异的幻想中表达惩恶扬善的朴素主题,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大多存在情感单薄的特点。作家改编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则试图超越这一局限性,力求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对儿童进行爱的教育、情的熏陶。写戏“应该首先想到,我的剧本要用来感动人。”[1]43老舍将这两则民间故事改编成儿童剧时,有意识地在情节中加强了感情的分量,热情讴歌友情、亲情与爱情的伟大,作品的感人力量大大增强。《宝船》原故事里,王小二救上三种动物,把它们放到山上,让它们自寻食物去了,后来王小二在追讨宝船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三种动物分别现身报恩。改编后的剧本里,老舍赋予三种动物新的品质———勤劳,让它们与王小二一起劳动,参与重建家园的工作,并借蚂蚁之口表达“有福大家享,有难一起受”的朴素的友情观。后来王小二有难时它们真诚的关切之情、同仇敌忾的态度、共同对敌的行为,更是形象地阐释了友情的温馨。母慈子孝是中国人亲情观的一个重要表现。两部剧中的主人公王小二、蛙郎都是孝子的典范。他们小小年纪便上山打柴,为穷苦的家庭分忧,以自己的勤劳诠释“孝”的含义。张不三甚至就是利用王小二的孝心骗到了宝船。蛙郎的母亲则通过自己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无私的母爱:她不嫌蛙郎貌丑,得知头人要杀蛙郎时,“情愿一死救娃娃”;她真切地关心蛙郎,“你已够辛苦,操劳勿过度”;被头人派来的人抢去蛙皮后,她悲痛欲绝,宁死也要去找头人要回来,“希望我的血泪、哀求与母爱,“”能感动豺狼放弃杀机!”三姐与蛙郎的爱情在《青蛙骑手》的民间故事里已有所渲染,但老舍在改编时注入了新的内涵:真正的爱是无私的付出,真爱能产生神奇的力量。蛙郎“为酬三姐的恩爱”,不惜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脱下蛙皮去参加赛马会;三姐抱着濒死的蛙郎痛苦万分以致滴泪成血,在发觉她的热血能救活蛙郎时,“割破左臂,将血涂在蛙郎身上”,蛙郎起死回生而她自己却昏倒过去。这种传承自民间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不仅展现出瑰丽的幻想色彩,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也显示出老舍作为艺术大师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二、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老舍说过:“人是故事的主人。”[2]77他特别重视笔下人物形象的刻划,在两部儿童剧中塑造了许多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如善良怯懦的蛙郎父亲、阴险狡猾的头人、童心未泯的李八十爷爷、贪吃却可爱的大白猫等。“刻划人物要注意从多方面来写人物性格。”[2]13《宝船》里的张不三就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老舍首先从名字上做文章,“不三不四,听着不大顺耳呀”,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方式让这个反面人物出场。接着,让张不三露出言行不一的嘴脸:说自己“一不馋,二不懒,三不偷东西”,却偷吃王妈妈的鱼还赖大白猫,在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干活时,“独坐在磨盘上”算计王小二的宝船。这种前后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让小观众立刻认识到这个丑角虚伪的本质。“作者的眼睛要老盯住书中人物,不因事而忘了人……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2]35在张不三快要将宝船骗到手时,老舍安排了这样一处细节:张不三:行了!行了!张不三,三不张,真真是个百宝箱!心眼快,嘴又强,神仙见我也遭殃!王小二:(跑回来,拿着小盒)给你,好好拿着!张不三:小二哥,你放心我呀?王小二:什么话呢?咱们是大水冲不散的朋友啊!你快去,快回来!张不三:一定快回来!一天不见,我就想你想得吃不下饭去呀!唉,我真舍不得你!(抹泪)王小二:快走吧!反正你回来得快,何必伤心呢?张不三:对!你们好好地盖房,我快快地回来!再见!(匆下)这段对话将他得意忘形又做贼心虚的模样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舍不得你”、“抹泪”与“匆下”的前后反差继续揭示着张不三虚伪狡猾的性格。老舍就是这样在情节的一步步发展中,生动地塑造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形象。在塑造性格相似的人物群像时,老舍不仅注意这组人物的共性,还努力在情节发展和内部冲突中展现他们的个性,体现出丰富而不重复的特点。拟人形象仙鹤、蜂王和蚂蚁都具有知恩图报、勤劳善良的特点,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物性和个性上的差异:仙鹤会捕鱼,能给人治病,聪明有耐心;蜂王能嗅出花香,“有心眼”;蚂蚁身量小但觉得自己“浑身是力量”,因而有点急躁。《青蛙骑手》里,老舍在大姐二姐这两个形象上花了较多的笔墨,在与勤劳、善良、忍让的三姐的对比冲突中,讽刺性地刻划了她们空虚恨嫁、刁蛮懒惰、虚伪恶毒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在她们的内部冲突中展现她们个性上的差异:大姐较为老成,二姐冒失爱争。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往往依据丑角化的时代惯性心理去塑造反面人物形象。为了让儿童读者和观众迅速认清恶人的本质,成年的儿童文学作家从名字、穿着、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各方面,不遗余力地丑化笔下的反面形象,留下了或恶毒狡猾或懒惰无赖或愚蠢可笑的“群恶谱”,但未能展示出人性复杂的一面。老舍也未能例外,两剧中的反面形象都留下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时代特征。

三、儿童性与时代性兼具的戏剧冲突

老舍的大部分剧作都没有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而是在人物群像的描绘中展示世态人情的变迁。但是,这两部儿童剧却是例外。《宝船》围绕宝船设计了善良勤劳的王小二等人与懒惰狡诈的张不三、贪吃愚笨的皇上之间的冲突,《青蛙骑手》则围绕蛙郎一家与头人一家的冲突展开情节。老舍深谙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水平,努力形象性地展示对立角色的性格和行为冲突,而且尽量延宕冲突的解决,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发展态势,召唤观众的情感参与:王小二追讨宝船未成反遭毒打,一行人来到皇宫再次追讨却面临对手的多次无理刁难;蛙郎打败头人成功娶回三姐,却因为大姐二姐的挑衅不得不脱下蛙皮参加赛马会,蛙皮被头人派人夺去,蛙郎面临生死大劫。与此同时,老舍尽量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处理剧中的冲突,以适应儿童观众的审美水平:王小二等人与张不三、皇帝的冲突较量竟然是以三次猜谜语的方式展开的;最后,张不三被变成了大灰狼,皇帝被变成了大肥猪,蛙郎则是用他的笑声和哭声让人天旋地转,从而战胜头人的。两剧均传承了民间故事惩恶扬善的主题,但民间故事里朴素的善恶观在改编后的儿童剧里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为了“使故事更集中,人物更鲜明”[3]589,老舍在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做了很多改动,比如将献宝船改成张不三骗走宝船,将原故事中的中性角色皇帝刻画成反面形象;将三姐由头人的女儿改为其义女,设置其在头人家饱受奴役的情节;将三姐烧毁蛙皮的情节改为头人抢去蛙皮并烧毁,“好多些冲突”。但是这样一来,恶人与统治阶级就简单地画上等号了。民间故事里朴素的善恶冲突在剧本里上升到了阶级的高度,作品的人文价值也明显受到影响。

四、多元的美学意蕴

同样取材于民间童话故事,但《宝船》和《青蛙骑手》展现了同中有异的多元美学风格。从王小二、蛙郎等正面人物身上可以看出来,两剧都洋溢着乐观的主题美:相信勤劳的双手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面对困难依然抱有乐观的心态和迎难而上的勇气。打败恶势力、取得胜利的大结局,更是乐观情绪的终极体现。这一方面传承自民间故事,同时也受到时代昂扬情绪的影响,当然更与儿童观众的审美期待及作家对他们的教育期望有关。两剧都体现了老舍长于讽刺的个人创作风格,这可以从他塑造的反面人物上看出来。他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令人可笑的皇帝形象:要吃鸡蛋了就在脑门上一砸,一天吃二十四顿饭,动不动就要砍别人的头……更为可贵的是,老舍以宝贵的艺术家的真正的勇气不断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儿童话剧和儿童歌剧的创作上进行探索,并营造出或轻俏幽默或庄严隽永的美学意境。儿童话剧《宝船》里,李八十一个接一个的神奇咒语,王小二等欢快热烈的劳动场面,对大白猫善意嘲弄的细节,给公主治病的方法等等,无不体现出轻俏幽默的儿童情趣和喜剧色彩。而《青蛙骑手》展现的则更多是庄严隽永的悲剧品格:蛙郎让善良的父母愁苦不已的形体和丑貌,与头人抗争时的悬殊的力量,三姐和母亲舍身救蛙郎的行为,等等。蛙郎以哭和笑的方式战胜头人,在某种意义上带有控诉和蔑视的哲理意味。

结语

上一篇:小猫咪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观察叶片的结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