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小漫画范文

时间:2023-09-25 08:31:18

邪恶小漫画

邪恶小漫画篇1

看片、论影、写影评,动漫影评人的那些事儿……开场白不多说,俺影评人一族,现登堂入室,要言论大开了!

在荒野上,有一张破烂的木床,它的下面有一个深渊,深渊里住着邪恶梦魇。它带给人恐惧,让小孩子不再相信美好的童话。于是,童话中的人物就坐不住了,一定要打倒这个梦魇,并把它封印回深渊之中。这其实只是一场地盘之争,和你死我活、最后踏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的阶级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在我看来,表面善良的童话人物战胜了表面邪恶的梦魇,其实并非正义战胜了邪恶,而只是理想主义的帮派战胜了现实主义的帮派。理想不是正义的等价物,同样,现实也不是邪恶的同义词。或许,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会带来短暂的理想主义的快乐,但从长远看,理想终究是要回归现实的。

无独有偶,在西方现代儿童文学中也同样掀起了这样的潮流,作品中不光要展示真善美的东西,也要有恐惧和残酷的东西,两方面对孩子的成长都同样重要。一味编造理想主义的谎言,对孩子的成长是无益的。

如果说《守护者联盟》中的圣诞老人、复活节兔子、牙仙、梦神沙沙都是职能型的人物的话,那么拥有控制冰的力量的杰克冻人就是功能型的人物。前者是通过自己的职责完成功能,而后者是通过自己的功能完成职责。所以,杰克冻人与超人、蜘蛛侠这些美国漫画中的功能型超级英雄是没有本质差别的。这就决定了影片两个最重要的情节要素和超人影片是基本类似的:第一,超级英雄怎样用强大的能力保护弱小;第二,弱小的平民怎样用自己的精神支持超级英雄。前者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而后者则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影片有一个让人颇为感动的场景,就是当世界上只剩下一个小孩还拥有童话梦想的时候,冻人是怎样完成“守护”的职责,用自己的心续燃起小孩子心里的那盏明灯的。对小孩子来说,其梦想变成了现实;对于冻人来说,他也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守护小孩子的梦想,终究是守护了自己。

可问题在于,为什么当时只有冻人能完成这个任务?冻人的不可替代性其实并不是很明确。综观整部影片,杰克冻人这个主人公只不过是个有故事的人物,但却难称是个有性格的人物。他只不过像其他超级英雄那样,拥有超能力,乐于为大家解决困难。一直作为独行侠的他开始不愿融入团体,直到在故事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世才合了群,仅此而已。

和梦工厂动画其他影片相比,《守护者联盟》所有笑点几乎都来自于几个人物的耍宝,要么是沙沙的卖萌,要么是圣诞老人属下的逗趣小噱头,像《怪物史莱克》这种由于史莱克的性格魅力而产生的深度幽默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这或许也是一些外国影评评价本片“止于儿童观看”的一个原因吧。

邪恶小漫画篇2

《约会大作战》是一部十分不错的日本动漫,除了开场酷酷的十香以外,我觉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时崎狂三了。

她的出场,从衣着到作风,无一不预示着她的危险性,左眼中的时钟,更是让人觉得很帅。都让我忘了她开场是多么邪恶的一个精灵。动漫中,狂三为了发动“刻刻帝”第十二弹的力量,不惜屠戮上万人,最后却因五河士道的出现而动摇,并杀死了那个动摇的自己。

她有无数的分身,近乎不死,只有琴里最后放了大招才重创她,击破了不败的刻刻帝,令她元气大伤。否则,她就是无敌的存在。时间的操纵者,怎能不厉害,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动漫不更了,但小说和漫画还在更。狂三的冷漠是基于人类自身的邪恶,并且她发动十二弹的力量是为了回到过去,杀死第一精灵及其他精灵,也包括她自己。那样,她所杀死的所有生命都会复活,所以狂三是善良的,为了他人可以不惜性命,又怎能只因她的罪恶而一锤定音呢?

真正的王者,不需要解释,这才是真正的时崎狂三!

邪恶小漫画篇3

火影忍者12小强:漩涡鸣人,宇智波佐助, 春野樱,犬冢牙,油女志乃,日向雏田,日向宁次,奈良鹿丸,秋道丁次,山中井野,李洛克,天天。

火影忍者漫画是一个忍者的世界。一个从小身上封印着邪恶的九尾妖狐的孩子鸣人受尽了村人的冷落,只是拼命用各种恶作剧试图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好在还是有依鲁卡老师关心他,鸣人的性格才没有变得扭曲,他总是干劲十足,超级乐观。为了让更多的人认可自己,鸣人的目标是成为第六代火影。鸣人的同伴,是由老师确定的同班同学,随着共同的战斗,终于成了互相认可、信赖的好伙伴。由日本集英社授权,连环画出版社正式引进出版,北京中少动漫图书有限公司发行的正式简体中文版火影忍者截至2014年9月已发行第69卷。目前漫画已于2014年11月完结。

(来源:文章屋网 )

邪恶小漫画篇4

关键词:英雄主义;审羹接受;钦慕心理;暴力羹学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04-02

在文学和电影的发展过程中,都在选材和风格形式上逐渐向几种形态集中,并出现“类型”之说。‘‘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时期,文学被划分为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由此之后,文学以大致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有了更宽泛的类型划分。电影的发展虽然远远晚于文学,但类型化却比文学有明显的倾向,有研究者声称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所有电影都是类型电影,可以把他们视为一种程式,而这种程式不是附着于某种类型,就是对抗着某种类型。“在具体某一类型电影中,其人物组成、叙事结构、主题对象、视觉图谱、社会观念是较定型的,各类型片的主题、情感、寻求的体验和反应效果是有分工的。”类型片寻求大范围内的观众认同,更注重票房或收视反应。目前而言,美国好莱坞许多高票房电影只被当作“公式化”的优秀范例,这些电影就被指责为商业上和艺术上的“模式化”,然而更能吸引大众,更能影响世界的影视作品就是这些“模式化”的类型片。这些类型片的成功也致使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和研究类型片。与非类型片(主要指探索性的实验电影)相比,类型影视作品可以较为准确的测知艺术元素的吸引人之处以及观众作为整体的观影反应。动画、漫画的诞生和发展与文学、电影有着紧密的关系,大众化的动漫作品(与实验动漫相区别)同样也有典型的“类型”之分。由于类型化的角色性格十分鲜明,使观众易于把握,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同类型动漫作品中主要角色的性格及人物关系一般都采用类型化的塑造手法。从类型片的角度对动漫作品进行分析,能得出大众对卡通角色的性格格塑造的接受许多共性。

从近几年动漫电影的改编风格来看,“英雄主义”仍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英雄题材漫画在变身电影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在英雄类的动画和漫画中,人物主要由英雄、需要英雄保护的人、大反派三类组成,英雄闪耀的光环使他们周围的角色都黯然失色。这与搞笑片中主要角色地位平等的状态不同,如搞笑片中,唐老鸭、米老鼠、加菲和欧迪、史努比和查理布朗,虽然他们彼此间会有处境优劣的区别,但却没有明显的好与坏、正与邪的对立之分,观众对于这些角色的欣赏是自由的。而在英雄类动漫作品中,表现的是人性光辉和丑恶的极端对立,正与邪的对立是永恒的,邪不胜正的结局也是注定的。在这些作品中,英雄是焦点,它在受众的心目中地位永远显赫于所有角色。这类影片表现方式不尽相同:有使用纯动漫的形式改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角色重新塑造;也有沿袭原漫画中人物的外形、性格特点、精神面貌,使用演员表演形式演绎英雄角色。

国产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9亿的票房奇迹,除了大众对国产动漫支持的情意结外,更多的还是英雄人物的塑造切合了大众心理。该影片以中华文化为背景,利用对经典文学著作《西游记》中的英雄人物“孙悟空“进行重新塑造。在影片中,孙悟空并非时时刻刻都无所不能,但英雄强者的地位依旧。在失去法力之后虽然不能穿云破雾、上天入海,但依旧能够心思敏捷、拳打八方,即使被敌人打得昏天黑地,依然奋力保护着弱小。孙悟空的英雄角色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共鸣,当孙悟空变身大圣的时候,仿佛那个能够奋起千钧,击败妖魔鬼怪等恶势力的大圣就是观众们自己。

好莱坞经典动漫电影《超人》沿袭动漫的经典英雄角色,利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展现超人的英雄主义,屡屡创造票房奇迹。超人来自于外星球,拥有强大的超能力,并且可以吸收利用太阳的能量。为了掩饰身份,平时在一家报社工作,一旦人们陷入危机,他就会还在装出现在人们面前,利用自己的超能力为人们化解危机灾难,为世界和平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超人每一次制服邪恶势力的情景都使得观众拍案叫好。

通过对不同英雄动漫影视作品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成人对英雄角色的性格塑造接受体现出以下两种审美接受心理:

一、钦慕式认同心理

钦慕式认同是指以榜样的完美来界定审美态度。“钦慕要求审美客体通过自身的完美来超越受众的期望,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激起一种‘新奇感消退后依然存在’的惊讶。”在英雄漫画和影片中,主角不仅在外型上健壮、完美,内心也要善良、正义,同时又要具备无可匹敌的超能力。这种被神化的漫画英雄之所以大行其道,缘于人类对于自身生活的社会秩序备受干扰而无能为力,转而求助于一种虚拟的超强外力。英雄生动地填充了人对完美的构想,凡人都想当英雄。

由于与审美对象的巨大差距,钦慕式审美会在人的心里制造出与英雄的距离。作者于是会将英雄平凡的一面也展现出来,这样能有效地将这种心理距离淡化。比如,孙悟空也有遇到挫折,法力尽失的时候,也会在失意时一蹶不振,再克服重重困难成为大家的大英雄。再比如,在一些好莱坞的影片里,漫画中的英雄人物大部分具有双重身份:在白天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守法公民,“超人”是报社记者,“蝙蝠侠”则是大企业家…英雄就是你身边生活某个人,英雄也会面对普通人要面对的问题工作、学习、爱情、亲情等。而在晚上他们却变身成为无所不能的救世主,每位英雄人物都总是能在民众危急之时挺身而出,―旦城市某个角落出现危机,他们都会马上感应到并且在几秒内全副武装出现解决危机,而且英雄们都不留姓名,让民众心目中燃起感恩正义之火,却从不知晓英雄的真正身份。

二、暴力审美需求

“暴力美学”最早是起源于美国,这个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由香港的影评人开始使用,主要是指一种电影暴力形式主义的艺术趣味形式与探索。这类作品是把血腥或者暴力的素材表现成一种纯粹的形式让观众能够间接或者直接的感知。很多影视工作者和观众都认为“暴力”是可以发展成一种美,“暴力美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也在于它与人的潜意识审美需求存在一致性。这些潜意识审美需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本能地对动作的喜好,这种喜好是无意识的,其深层的心理积淀源于人类的远古经验:在古时代,人类为获得生存必须快跑免于成为动物的猎物。

(二)人们对力量的崇尚拜和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也是人类在原始时代是赢得与异性机会和获得实物的基本因素,同时,在当今社会,力量与健壮仍然是健康美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有关打斗、枪击等暴力镜头组接。这类镜头主要结合人类的心理和动作的速度展现,巧妙地将人对力量的崇拜、对死亡恐惧和对正义的追求、对邪恶势力的憎恨等情感交织在一起,以此宣泄人类内心的冲动。

(四)对血腥暴力的观赏需求。这也是与人类的原始意像存在联系的,通过血腥暴力来展现人类渴望超越死亡恐惧的心理因素。

(五)对武器装备的向往。制造武器是自古以来人们用以增强自己力量的主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理想中的武器有了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类影片中对武器的非凡想象与完美的表现与观众的期望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带来欣赏的。

邪恶小漫画篇5

文人的图像表现

文人的端午节图像比较单一,主要是纪念或辟邪的主题人物,如屈原或钟馗。屈原是文人们的化身,刻画屈原无不以自己为模特,以怀才不遇为核心,以孤傲清高为品格。塑造钟馗则在上述主题的同时,还着力将其描述成独往独来、自成体系,没有管辖系统,不受任何约束,可以随心所欲的乡野知识分子形象。

文人们表现的屈原,几乎所有的主题都是对屈原遭遇的不平的惋惜,这其中以表现屈原的江边苦吟为最多,图像模式是屈原独自漫步在江边,须发任凭江风吹荡,背景一片迷茫。明代的陈洪绶所做木刻屈原是一个人踟蹰徘徊在江边,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图1陈洪绶《屈子行吟图》)。陈洪绶的屈原,是明代文人们的普遍认识,也是中国文人们共同的图像模式。这种模式对後来的画家们影响深远,如傅抱石所作的《屈子行吟图》,在陈洪绶的基础上,增加了茫茫烟雨,增加了天低云暗的沉重背景。刘凌沧的《屈子行吟图》也同样以滔滔江水衬托屈原的孤独,展现一代文豪的寂寞和凄楚。描述屈原行吟,一是对屈原学问身份的图像诠释,二是表明屈原的怀才不遇,也是文人们的自况,三是对屈原遭遇的不平的心疼。一代才子,一位忠臣,却不遇明主,不被理解,除了自我了结,自行沉江,居然没有任何排解之路。将屈原只身一人置于江畔,在暗示了屈原结局的同时,也是想将屈原崇高起来,神化起来,让人们睹像思人,永远敬重、爱戴这位古圣先贤,重视文人,重视知识分子。

钟馗是神鬼辟邪类的主要形象,也是端午节人物图像中为数最多的表现。按照常规性的理解,钟馗图像的主题,是愤愤于科举制度,是愤愤于天下的不平。他的形象应该是嫉恶如仇、剑拔弩张的样子,是咄咄逼人的气势和打抱不平的形象。如画史所说,像吴道子画的钟馗形象,将恶鬼的眼珠都抠了出来,但实际所见的元代以来文人画中的钟馗,并没有这样残忍和凶恶。吴道子所创作的图像模式,实际上是受唐代佛教“地狱变”的影响,“地狱变”就是希望通过血淋淋的图像警戒观者,使之望而生畏,尽快皈依佛教。而元明清时期的钟馗图像,几乎没有直接和鬼怪们过不去的样子,更多的却是一些人情味和平民气息。可能在文人们的认识中,钟馗是一个不受任何约束的闲散高人,他没有上级,不受管制,独往独来,活的十分潇洒悠闲。有的时候甚至还做出鬼天子或鬼官的派头,享受着静街清道的待遇和前呼後拥的权威,享受着鬼族们的敬仰和膜拜。

在元明清文人们的笔下,钟馗出场的表现有群体和独身两种。群体题材是出游、搬家和嫁妹,独身表现则是神像或自我行乐图。如元代颜辉所画的《钟馗出游图》钟馗悠然自得地骑在毛驴上,虽然手提宝剑,但并没有要亲自出头的架势,倒是开道的鬼卒们,却斧钺钩叉摆出百般架势做出震慑的样子(图2颜辉《钟馗出游图》)。虽然,鬼卒们个个身手不凡,但是围绕在钟馗身边的小鬼们却架鹰拽虎般像是要去打猎一样,将钟馗的出巡演绎得轻松愉快。飞鹰走犬是自古以来权势者的享受,也是平民望尘莫及的娱乐,如今,一个落第秀才同样有此享受,何乐不为?固然,钟馗狩猎的对象是世上的恶鬼,但在狩猎的乐趣上,恶鬼和狐兔好像没有本质的区别。此外,舞枪弄棒的鬼卒们,怎么看怎么像市井上那些打拳卖艺之人,架势好看,却都是花拳绣腿,因此,钟馗的出游就更多了一些表演的成分,也许,在颜辉所画这幅画作之前,他真的看到过这样的行进式表演,或许,在民间有过这样的钟馗出游扮玩?如此,颜辉的这幅钟馗出游就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记录钟馗扮玩的图像,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文人们的不经意之间定格固化,这是颜辉所没有想到的历史贡献。明代钱谷的《钟馗搬家图》也是钟馗群体出行的内容,图中的钟馗及其夫人,悠然自得地乘坐着简陋的滑竿,漫无目的地在乡间闲游,其男女鬼仆们簇拥在钟馗夫妇身边,挑着酒食,夹着枕头夹着毡,俨然要去野游露营的样子(图3钱谷《钟馗移家图》)。图中冠冕齐整、满脸胡须的钟馗则像一个老实巴交、朴实厚道的七品芝麻官。也许,在钱谷的眼里,钟馗就是人间的一位良吏,一位为民请命的父母官。

受文人们的影响,民国年间泥人张第二代传人张玉亭手中的彩塑《钟馗嫁妹》则更多了一些官场的派头。钟馗的妹妹乘坐着鬼卒们推的凤辇,钟馗则骑着一头桀骜不驯的毛驴,旁边还有华盖罩身,鬼卒们鸣锣静街,还扛着“回避”、“肃静”以及功名等全套执事,钟馗送嫁妹妹完全变成了炫耀权势和气派的游行。(图4张玉亭彩塑《钟馗嫁妹》),也许,民间艺人觉得不把钟馗纳入官场就不足以表现钟馗的威势。这是民间对于钟馗群体形象的认识。

单体的钟馗主要是打鬼的样式,最常见的是挥舞着宝剑做出降妖除邪的姿态,这是对钟馗辟邪职能的认识。但是,文人们也有变通的做法,就是继续将钟馗包装成一位文气十足的处士,而不仅仅是凶神恶煞的样子。

邪恶小漫画篇6

迈克尔·杰克逊 饰 Agent M

影片故事发生在第一部的四年之后,邪恶的外星魔女来到地球寻找统治宇宙万物的关键外星人,但是只有K才知道关键外星人的藏匿处,J必须让K赶紧恢复记忆,继而两人一起阻止邪恶的外星魔女进行统治地球的故事。

2、《伊奥船长》

迈克尔杰克逊 饰 伊奥船长

《伊奥船长》是由已故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主演的3D科幻短片。这部音乐短片长17分钟,由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科波拉两位大师分别担任制片和导演。影片1986年9月在美国上映后引起轰动。

3、《月球漫步者》

迈克尔·杰克逊 饰 Himself / Michael

《月球漫步者》是杰瑞·卡拉梅尔执导的音乐片,迈克尔·杰克逊、伊丽莎白·泰勒参加演出。影片讲述了迈克尔·杰克逊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如漫画名角迪克.崔西般的传奇人物。影片于1988年在美国上映。

4、《漂流女孩与荒岛姑娘》

迈克尔·杰克逊 饰 Agent M.J.

独立电影导演布莱恩·迈克尔·司铎勒的影片《漂流女孩》(Miss Cast Away)有好友迈克尔杰克逊在其中出镜表演。

该片是对《FBI麻辣女王》(Miss Congeniality)和《荒岛余生》(Cast Away)的滑稽戏仿,它描述了一飞机的选美小姐紧急迫降在一个荒岛上,在那里她们发现了诺亚方舟。

5、《新绿野仙踪》

迈克尔·杰克逊 饰 Scarecrow

桃乐丝是一名24岁的布鲁克林学校老师。一日,当她在暴风雨中走出家门,没想到竟走入了神秘的欧兹国,她沿着黄砖道寻找回家的路,一路上碰到了稻草人、锡铁人与胆小的狮子,四人一同往翡翠市前进,却遇上大巫师的百般阻挠。

邪恶小漫画篇7

把CULT的标记强行安在中国电影身上,就像跟洋人介绍肉夹馍是国产的山寨三明治一样不靠谱,一来对于国产电影来说,内地并不具备西方形成CULT电影土壤的B级片文化(——血腥暴力色情元素的直观呈现或者另类非主流叙事方法),那时候,阖家共赏“甜蜜的事业”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电影记忆;二来有些港台的华语片重新被定义CULT的时候,已经都是后知后觉了,比如1995年的《大话西游》被奉为中国CULT电影圣经的时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更多的是占了死忠粉丝膜拜这一条,CULT得纯不纯粹都不能较真了。不过,有网络高人把CULT片命名为与“经典”电影相对的“邪典”电影,诠释得相当到位,既与主流的佳作划清界限,又很能体现出这类电影的另类特质,由此望文生义,也会在脑子里蹦出许多另类的电影观感体验。

作为上世纪七零后的影迷,假如从脑袋里能搜寻出一部华语老片敢说有真正的CULT味,第一个出现的名字应该就是《红蝙蝠公寓》,这部电影在内地播放大概是八十年代初期,香港长城影业1962年出品,相信也是绝大多数与我同龄影迷心中最初的电影噩梦,问过一些同龄或者岁数比我大的老影迷,提到片名,都在当年有过被吓到的经历,但大多数人都只是看过一遍,许多场面已经在自己心里经过各种演绎,至于片子是否真的有没有那么恐怖惊悚已经不重要了。不过,这部影片确实是那个年代少数直接细致表现凶杀过程的电影,我至今还能记住片中受害人被绳子勒死前狰狞的脸;在那个惊悚镜头和镜头一暖场就挪开拍墙上年画的时代,这个镜头确实另类大胆;另外,片中案中案的设置和用雷雨之夜营造气氛的手法也是相当纯熟,比当时名气更大的《画皮》高竿很多。令人沮丧的是,这部电影目前已经很难找到,有人在网上倒是用手机拍下几十秒的视频传上去证明自己手上有全片,如果想看,则需要准备一千元现金与他联系!在此羡慕嫉妒的同时,小小鄙视一下。

另一部更早一点儿称得上CULT片的,当属1937年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毫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在影像和音乐的运用上,至今也很难找到一部华语电影与之相提并论,画画出身的马徐维邦将西方电影的表现主义美学进行借鉴,以人物印在墙上变形的光影和阴森的建筑来制造气氛,非常有茂瑙的感觉,而冼星海作曲田汉作词的主题歌,真的是绕梁三日不绝。影片故事改编自西方的《歌剧魅影》,但人物的命运却是绝对中国化的,只是在苦难悲情中,添加了浪漫主义。影片的故事讲述的是爱情,最后却偏偏加入了革命的豪情,一些台词今天听起来生硬可笑,但在观赏的过程中,就是能打动你。“我宋丹萍的身体,不只属于晓霞,还是你们大家的啊!”据说影片当年在欧洲上映非常受欢迎,除了影片的故事底子就是人家的之外,就是主人公最后革命者身份的设置令他们感觉匪夷所思。

假如把《红色娘子军》说成CULT电影,很多人一定认为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不过,围绕这部电影所衍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确实可以称为是一种行为艺术了。《红色娘子军》的电影版拍摄于1958年,由第三代电影大师谢晋执导,曾是我们父辈百看不厌的经典,主演祝希娟、王心刚和陈强是他们一生的偶像。而最接近CULT的,则是根据影片改编的芭蕾舞版,从1963年,就开始主抓指导排演芭蕾舞版的《红色娘子军》,穿着军装肥裤子绑腿用脚尖点地的娘子军跳着芭蕾冲锋杀敌,中国样板戏的想象力相信连科恩兄弟也无法相比。1972年2月24日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演出招待来华的尼克松夫妇观看,当时尼克松的评价是:“ 原来我并不特别想看这出芭蕾舞,但我看了几分钟后,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试图创造一出有意要使观众既感到乐趣又受到鼓舞的宣传戏方面无疑是成功的。结果是一个兼有歌剧、小歌剧、音乐喜剧、古典芭蕾舞、现代舞剧和体操等因素的大杂烩。舞剧的情节涉及一个中国年轻妇女如何在革命成功前领导乡亲们起来一个恶霸地主。在感情上和戏剧艺术上,这出戏比较肤浅和矫揉造作。”尼克松作为政治家和外国人的评价相当客观,但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影响显然更加深远,至今我们也能随时哼上一段“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就属于CULT文化现象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战争片和农村片是最大的主流电影,后来《少林寺》一出,武打片蜂拥而至,而其他最有类型片模样的,就是身着白警服头戴大盖帽的破案片,但纯是娱乐的侦破悬疑电影却并不多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拍摄于1982年《蓝盾保险箱》,影片根据南京日报上连载的小说改编,演员有陈述、王华英,故事中融合了盗宝、侦破、反特等诸多元素,甚至还有武侠的感觉,四大名山(四个名字最后一个字都是“山”的盗贼团伙),黑猫白狼(潜伏的两大特务)围绕一个保险箱的斗智斗力,电影里出现的奇门兵器“飞虎爪”在当年比后来的“血滴子”叫得更响,影片有一波三折的故事,并且那个时代影片的创作者就已经很会利用深入人心的演员形象来制造悬念,银幕上的大特务陈述从一出场就让观众以为他是幕后主谋,而到了最后一分钟,大家才知道他其实是英雄,一脸正气的王华英,竟然才是特务白狼!那种翻盘的刺激,一直到多年以后看《第六感》才再有过。

2006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令无数影迷热血沸腾——原来,我们也有自己的盖里奇和昆汀!影片的成功不必细说,只说当年影片上映的时候报纸上的一条趣闻:两个哥们无意中买票在影院看了这部电影,走出影院后居然跑到卖票处买了1080块钱的电影票,走到街上请陌生人到影院里观看,只是因为自己看爽了想与人分享!不过,在《疯狂的石头》诞生之前,另外一个华语导演也是因为一系列“疯狂”电影倍受瞩目,他就是第五代导演周晓文,1987年和1988年,周晓文拍摄的《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开始了第五代导演最先拍娱乐片的尝试,并且一炮打响。两部电影都有芦苇参与编剧,按照好莱坞警匪商业片规律本土化,观赏性极强,而《疯狂的代价》开场以罪犯偷窥视角呈现的数分钟洗澡戏,更是令当时素食惯了的影迷看掉了下巴,那可以说是第五代导演最初的纯商业类型片尝试,而等张艺谋拍摄《英雄》来巧取市场,已经是十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除了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在华语武侠类型中,还有两部最为特别的武侠作品,一是何平的《双旗镇刀客》,一部是徐克的《刀》。《双旗镇刀客》最初是以儿童片立项,借鉴了意大利西部片的特点和古龙小说的味道,干脆利落,既苍茫又野性;而徐克的《刀》更为极至,用纪实手法重新演绎张彻的阳刚味道,原始,暴烈,残酷,粗砺,呈现出真正原汁原味的江湖。对于武侠片,别人拍打戏最怕人看不清楚动作,都用很细致的分镜和动作设计来呈现,而这两部作品要么是一刀挥过,胜负已分,要么镜头摇晃不止,杂乱无章,让人眼花缭乱,分不清细节。两部电影最后的票房命运都不算理想,但都受到一批铁杆武侠片迷的狂热追捧。

何平的《双旗镇刀客》从儿童动作片变身另类武侠属于无心插柳,但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却是以儿童漫画题材改编了老少咸宜的后现代经典的典范。1992年,导演张建亚把张乐平的经典漫画《三毛从军记》搬上银幕,成为华语电影最为出色的漫画改编作品。影片以老黑白无声电影的基调开场,融合了真实历史背景与卡通狂想的拼接,极具后现代主义思维,与中国传统的战争片的严肃完全背道而驰。张建亚在大量翻阅了1937年、1938年的全部《申报》和《评传》等资料,看到了老蒋那段关于华盛顿和岳武穆的语录找到灵感,于是请出孙飞虎演,用黑白纪录片的方式重现三毛参加的淞沪战役,真纪录片与卡通段落拼接,电子游戏魂斗罗和坦克大作战的音效直接做背景音乐,三毛脑袋遭到撞击会闪着星星,人物造型不是方脑门就是水桶腰,简直就是一部真人主演的卡通片,而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群,可以说是从三岁到八十,全部通吃。

不同于美国和日本,国产科幻电影从来就没形成过制作传统,即使是香港,也没有制作出真正意义上成功的科幻片,但在上个世纪,只要是有科幻题材的作品拍摄出来,都会在身边的孩子中引起一点反响(可悲就是只仅限于孩子),上世纪八零年代,有两部科幻题材的国产电影,令人念念不忘。1980年,诞生了中国内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自科幻作家家童恩正发表在1978年《人民文学》上的短篇小说,被改编的的电影和广播剧在国内曾掀起了一轮科普、科幻热潮。不过,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制作粗糙,剧情的逻辑也是相当混乱,但科幻题材、冷战背景,加上高科技武器和激光这些元素,足够当时大部分人兴奋不已了。多年以后,这部电影再次被影迷挖出来重温,则是因为对电影中扮演马莱歇斯的著名配音演员邱岳峰的怀念,这是邱岳峰唯一的一部幕前演出,所以,仅仅就是因为能看到他的形象,听听他的声音,这部电影也值得看上几遍。

相比内地,香港电影的CULT片文化就显得源远流长了,他们接受国外影片的熏陶也更直接。1976年,台湾导演陈洪民拍摄的《关公大战外星人》,被誉为香港的CULT片之王,其实这部影片是台湾电影,当年在台湾上映时片名叫《战神》,在香港则改名《香港大灾难》,影片背景放在香港,是因为当时的台湾电影审查不允许“外星人”摧毁台北的市容市貌,但成片出来之后,却受到香港观众的疯狂喜爱。多年以来,《关公大战外星人》一直作为传说中的神作在网上疯炒,主要原因是前些年这部影片一直只有相关剧照流传,而找不到全片甚至视频片段有关,这令影迷对这部传说中的神片趋之若鹜,甚至也令香港导演彭浩翔为之着迷。2010年,身为影片粉丝的彭浩翔联系上台湾制片人傅清华,飞赴台湾入片库苦心挖掘,幸运找到了影片孤版拷贝,之后决定投入重金运用数码修复画面重新上映,更有意找来《志明与春娇》的主角杨千嬅及余文乐重新配音,一时传为美谈。不过,不久前已经有网友将自己珍藏的录像带版传到了网上,虽然画质粗糙,但还是让人能先睹为快,这大概也会影响到彭浩翔修复版上映的商业价值。话说回来,这部电影除了片名里那个雷人的创意之外,整部电影真的没什么稀奇,甚至太中规中矩了,简单来说,就是用最一本正经的方式,拍了一个最扯淡的创意,影片高潮看点只不过是穿着戏服的关公在模型搭的楼群中间,力战三个长着大苍蝇脑袋的巨大天线宝宝而已——如果你是老版奥特曼的影迷,不妨一看。

彭浩翔能为一部传说中的CULT片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正是可以验证他骨子里的CULT精神,作为70年代生人,他在孩提时被家人认为患有轻度智障,差点被送入特殊小学,却在智力测验中证实智商达135分的神童。从他的第一部作品《买凶拍人》开始,就表现出电影顽童的特质和怪鸡口味,影片讲述在香港的经济不景气影响下,连杀手都面临失业;娱乐工业也惨淡得没戏可唱,心怀电影梦的新锐导演被迫往行业发展,最后索性和杀手搭档,帮杀手在杀完人时拍下过程娱乐那些买凶富婆;但干巴巴的记录又满足不了他们的理想,于是把对电影的所有热爱通过精心制作这些短片的过程得到满足。支撑他们扛过逆境的偶像,分别是《独行杀手》阿兰德龙,黑帮大导马田史高西斯(即马丁·斯科塞斯)及日本已故AV界的前辈饭岛爱,彭浩翔用最荒诞的想象力,对香港和香港影视文化进行了一次真情流露的顽皮调侃。

因为是作家出身,彭浩翔也是天生的说故事能手,从《买凶拍人》《大丈夫》《维多利亚一号》到近期的《低俗喜剧》,他的作品不但充满奇趣创意,更有作者意识,电影既毫不枯燥,又在类型框架内灵活地挥洒,透过片中种种符号与暗喻,来抒发他的香港情怀。他的视角极为独特,《买凶拍人》用杀手感叹江河日下的香港电影,《大丈夫》用无间道式的兵贼相斗讲述男女关系,用《AV》电影诉说年青一代无处发泄的青春,用《维多利亚一号》里的血腥杀戮来比喻房价上涨的离谱。不过,除了中期的《伊莎贝拉》之外,彭浩翔虽然每部作品都有看头,但水准却有逐年下滑的趋势,甚至2012年还拍摄出《低俗喜剧》这样票房大赚但内容无聊的作品,相比同样主题的处女作《买凶拍人》,纯粹是退步之作。

香港以怪鸡风格著称的导演当然不止彭浩翔,早在邵氏武侠片大行其道之时,导演桂治洪就曾以《香港奇案》系列将写实社会问题片杀出一条血路,让人体会到电影不只是娱乐眼睛慰藉心灵,也能揭露人性的阴暗与社会的罪恶,这种制作电影的取向,直接影响了后来香港新浪潮电影开始关注社会的大风潮。桂治洪拍摄电影的手法大刀阔斧,比较粗糙,以题材取胜,不求精细,他的CULT代表作《蛇杀手》曾引进美国先进摄影器材拍摄,但并没有体现出任何技术上的优势,但这部电影把暴力、血腥、等元素毫无负担直接呈现,特别是结尾的那场群蛇狂舞乱咬围堵大屋的戏,堪称香港电影里最具感官刺激的场面,令人心理生理都难以承受,而人蛇之间的情谊把社会冷漠的悲凉感觉表现得寒彻入骨,影片在香港上映后不久就被封杀,直到前几年重新发行DVD,才令这部CULT经典重见天日。

桂治洪的另一CULT电影经典,就是在邵氏拍摄的《邪》、《邪斗邪》、《邪完再邪》三部曲。这套作品从片名到镜头都弥漫着邪气,第一部《邪》是一部在片尾瞬间翻盘的精巧恐怖悬疑剧,以古宅复仇案为主线,当中融入了恐怖、悬疑和超自然等元素,当电影中撒出的无数谜团将剧情推至高潮,利用一张阴森的老照片就全盘揭底,令人拍案叫绝。而之后的《邪斗邪》和《邪完再邪》同样创意大胆,出奇制胜,玩起了喜剧、鬼怪和科幻的混搭,奔放癫狂,一套系列剧风格各异,但又精神相承,很有山姆·雷米《鬼玩人》的味道,是绝对不容错过的CULT佳作。

牟敦芾这个名字听起来拗口而陌生,不过,要是提到他导演的《黑太阳731》,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其中一场日本人把剁下来的人手冷冻后再泡到热水中扒皮露骨的画面,会令中国人立即产生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这种对历史或者社会现实最触目惊心的直接呈现,成为牟敦芾的个人电影风格和拍摄方式,也令他成为当年与桂治洪齐名的邪派高手。这种重口味倾向虽说加大了影片的说服力,但刻意放大感官刺激也多少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还有《打蛇》,一部讲述偷渡人蛇遭受暴虐的悲剧故事,虽然影片以揭露社会现实为题,但其中对血腥场面的铺张展现,已经令人有产生生理厌恶的感觉。据说当年拍戏时,片中需要大批的偷渡“人蛇”三点尽漏出镜,但因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群众演员,于是他便找来了一群真人蛇拍戏,结果那帮真人蛇虽知是演戏,还是因为剧情的真实感和拍摄手法的残忍而吓到崩溃痛哭!影片当年上映的时候经过大量删减才定成限制级上映,后来拷贝都差点被销毁。

上世纪90年代,接棒牟敦芾和桂治洪的邪派新贵,当属拍摄了《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的香港导演邱礼涛,此人貌不惊人但多才多艺,除了做导演,他还是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学会(HKSC)成员(徐克的凌厉枪战片《顺流逆流》就是由他掌镜),亦是一位作家、杂志撰稿人和摇滚贝斯手。他执导过70部以上的各类型的电影,多是较低成本的制作。他在1990年以拍摄三级奇案片《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而名声大振,带起当时争拍变态杀人狂类型的潮流。影片根据发生在澳门的真实奇案改编,邱礼涛细致地呈现了变态杀人凶手的整个作案过程与极度暴力的心理描写,在当时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致使香港的叉烧包很长时间再无人问津。黄秋生凭借这部电影成为香港第一个以斩获影帝的演员,其恶魔附体般的表演导致他未来几年形象都被固定,直到《无间道》才得以翻身。

当年泡过录像厅的影迷,很少有人没看过风靡一时的的血腥暴力神作《力王》,影片改编自日本同名漫画,讲述的是樊少皇扮演的天生异能的力王脱狱的故事,这部影片最为人静静乐道的,就是原封不动地对原著中血腥场面的影像复制:人被开膛破肚后掏出自己的肠子把对手勒死,绞肉机里的人被搅了一半还能反抗,力王被挑断的手筋打个结系上后接着开打,脑浆涂地的血腥场面也比比皆是,如此极端的影像在当时的华语影坛前所未见,因此这部电影成了香港施行分级制以后第一部因为过于暴力被定级“Ⅲ级”的电影。影片导演蓝乃才是港片界一个神秘人物,他师从日本,是摄影出身,自己导过为数不多的几部所谓B级片,代表作就是《力王》,但1992年拍完之后就再也没在电影圈出现,去向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西方影评人眼里,公认最具香港CULT电影基因的,就是霍耀良导演的《羔羊》。霍耀良是电视剧导演出身,早期作品有经典的《上海滩》(导演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期加入王晶创作室,作品以描写题材著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这部因为在国外备受推崇而重新被港片迷定位为异色经典的《羔羊》。这部电影的突出之处,在于人物关系设置的高明和弥漫始终的味道,因为影片的内核,讲的就是任达华扮演的角色从性无能到再度雄起的过程,这听起来几乎像是蔡明亮或者阿莫多瓦电影的深刻主题,却是以浓重的大广告色彩下,以现代都市武侠、暗杀集团和女同性恋与男性争夺恋人等等匪夷所思的情节包装下呈现,影片在香港上映时虽然默默无闻,但在北美等地的录像带市场上引起轰动,西方影评人甚至毫不介意影片对《本能》和邵氏老片《爱奴》的抄袭挪用,反而高度激赏导演对上述作品极富趣味的戏仿和解构,另外,电影中把古装武侠片里才会出现的轻功暗器在都市时装片中自然的运用,也是征服老外的重要原因。

最后,我们必须要提到刘镇伟了。如果想从香港导演中找出一位最具“香港特色”的导演,不是西化浪漫的吴宇森和精巧灵动剑走偏锋的杜琪峰、韦家辉,也不是低俗市侩的王晶和文艺范的王家卫、关锦鹏,甚至许鞍华都太过于严肃深沉;只有刘镇伟的电影——既深谙中西文化合璧之道,又具备对传统古典名著毫无包袱地后现代解读,甚至还有对粤语经典老片角色的怀旧式致敬——这种无处寻根,自成一派的风格,无疑最为贴近香港自由杂交出来的本土文化特色。刘镇伟从来不受电影任何框框的束缚,天马行空,来去自由,类型、背景甚至是时空,完全都不是他电影里需要较真的问题,娱乐观众是他前期代表作的最大特质(请忘记《天下无双》之后的那些作品吧),同时,他也差不多是香港导演中创作出最多流行语台词的导演,当我们一遍遍在生活中用他电影里的台词聊天扯淡的时候——例如:我靠,I服了YOU——我们CULT得总是非常自然。

刘镇伟与王家卫真是一对儿有趣的搭档,两人都以CULT著称,王家卫的《重庆森林》是享誉世界的CULT经典之作,这是一种具有欧陆现代风格的电影,王家卫从法国的存在主义、新浪潮电影中汲取了营养,拍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香港电影的唯美、散漫和具有小资产阶级叛逆趣味的作品。不过,王家卫的其他作品往往会在追求唯美主义路线上失去节制——如《2046》,以至他的“欧范儿”和让人看不懂成了他的个人标签。

邪恶小漫画篇8

本文从职高美术教育教学出发,立足漫画欣赏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

关键词 漫画 职高美术 欣赏教学

一、职高漫画教学的背景

职高学生大多数是中考的淘汰者,文化科成绩差,专业从零开始。结合本校的综合美术班、制版班的美术教学经验,我发现开展漫画欣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美术班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同时让他们从阅读中受到一定的教育意义。由于职高学生文化基础差,不太喜欢美术理论方面的学习,而对于漫画却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动漫节目、漫画书籍几乎是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学生的兴趣,开展漫画欣赏教学也是对美术教学的一个补充。漫画已经在慢慢的深入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各类商品,如服装上的图案、发饰、小挂件等日用品都留下漫画造型,其可爱而令人难忘的踪影,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更是学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漫画欣赏教学的尝试

(一)辩论漫画美提高认识能力美对我们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情感。[1]而辩论能强化这种情感,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和能力。何谓辩论?辩论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1. 问卷调查

上课之前先做前期准备,对美术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喜欢日本、香港的漫画,而出自“台湾”、欧美和中国大陆的漫画被阅读的不多。至于喜欢的理由,汇总起来有许多项,但男女生在选择上有兴趣差异点,男生明显地偏爱看打斗、运动性的漫画,比如香港的《古惑仔》系列、日本的《足球小将》、《灌篮高手》等。

女生则喜欢看校园、浪漫、可爱的美少女漫画,比如日本的《水果篮》、《圣少女》、《百变小樱》、《名侦探柯南》等等。

2. 分组辩论漫画美

首先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喜欢的漫画并讲述情节及喜欢的原因,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通过激烈的讨论,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不仅谈到漫画的情节美,同时升华到漫画的教育意义。

比如学生谈到《胜斗士星矢》,讲述的是五个正义战士与邪恶势力的战斗,让学生体会到了正义永胜邪恶,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名侦探柯南》则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对职高学生非常重要;《水果篮》讲述的是十二生肖的坎坷命运,学生从中感受颇多,有的同学谈到了母爱的重要性,有的则谈到大家应该珍惜朋友,有的谈到了生活当中与同学应该团结合作。学生在辩论的过程讨论了很多自己喜欢的漫画,并且都谈到了各自喜欢的理由,升华了对漫画的一般理解,通过这个过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责任感和优良的意志品质。

(二)解析漫画美提高欣赏能力

1. 解读漫画表现上的形式美漫画在画面上具有它独特的形式美,同其他绘画方法相同的是,漫画的美感同样是通过画面的形式美来表现的,无论它的内容、情节多美,形式美不够就表现不出来。而形式美包括点线面、色彩、空间、构图、质材等形式因素,在时间、空间上的搭配、排列、组合构成的形式之美。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发现漫画作者是怎样融合了其它的绘画形式表达漫画的形式美,通过交流从中达成共识,在讲解的过程大多采用中国的漫画,让学生学会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漫画。例如:《山水情》、《牧笛》、《小蝌蚪找妈妈》是如何结合了国画的形式来表现画面的形式美?《葫芦兄弟》、《海螺姑娘》是如何与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形式美结合?《发明家乔正飞》如何利用素描的明暗来表达画面的形式美?《洪流》如何结合版画的表现手法,使漫画具有独特的美感?这一阶段由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探讨。

2. 现代漫画中采用影视手法,漫画与传统连环画在构图上的不同漫画在表现构图上与传统中国连环画相比有哪些突破?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说出看到的直觉印象,还有对画面的感受阐述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完美的艺术作品不可能是整合划一,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引导,逐步丰富欣赏语言及表述能力。传统连环画构图表现是眼睛与画中景物之间的距离类似舞台戏剧,基本上是不变的,而漫画采用影视手法,随着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断产生变化,出现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多重距离,从而产生了多距离的概念。比如在日本早期影响最大的漫画家手冢,他把电影、电视中的变焦、俯视等手法引入漫画,以电影分镜头形式安排画面。

3. 漫画的纸张规格有限,纸上的画并不能真正动起来,而采用摄影多重暴光营造动感动感的营造有多种形式:画是静止的图象,要让图象动起来,结合了摄影的技巧,增添了独特的气流线,增加行进感、多重暴光,如:矢口高雄《神钓手三平》、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等都采用漫画摄影艺术方法,让读者感到漫画在动,而这正是现代漫画独有的特点。

4. 漫画感情的心理描写,使用文字语言进行心理描写同样的,使用绘画语言进行心理描写也是漫画的一大进步。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是无形的,而漫画则是把无形的心态做成有形的可视图象。现代漫画是怎样表现的? 让学生课前准备漫画书,翻一翻、看一看、谈一谈。

漫画在滑稽、逗笑愉悦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受教育,且具有辅助教科书的功能。

好的漫画作品在达到趣味丛生,赏心悦目又有寓教其中,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大家一起讨论,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自己讨论出来的结论、规则记得特别清晰也对漫画有一个完整科学的认识,更是提高学生科学对待传媒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席勒. 美育书简[M]. 第103 页.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

[2] 韦勒力克. 近代文学批评史[M]. 第一卷51 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上一篇:流经存在的邂逅范文 下一篇:五年级上册单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