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老师的诗范文

时间:2023-11-08 05:45:33

送给老师的诗

送给老师的诗篇1

您就是大海,我就是小鱼。

您让我在智慧的海洋里畅游!

我希望能永远在老师的身边!

老师就象花园的园丁,我就是小花,

如果没有您!我不会懂得知识。

老师,老师您真好!

今天,我就要毕业了!

我心里有很多祝福想对您说:

谢谢您对我的培育,

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送给老师的诗篇2

关键词:品味;感受;想象;比较

诗言志,诗是诗人志趣的反映,是诗人灵魂的闪光。她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人带进美的境界,或石破天惊,或余音袅袅,她堪称语言艺术中的最高艺术,她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诗人的心血,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很多诗人不惜做到“吟安一个字”而“拈断数茎须”或者“一字未安”而“绕室终日。”

然而,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古诗的时候总爱把古诗当作古文一样,一字一词地去讲解,然后把她翻译成现代汉语,叫学生背诵。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按照这样的方法去讲就是:枯藤缠着老树,老树上有一只乌鸦,远处有小桥、流水和百姓家。在荒凉的古道上,有一个人骑着马在走。本来这首曲子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却被老师隔离得支离破碎,一幅美丽的图景顿时黯然失色。她圣洁的灵魂因此而玷污,她那博大精深的意境因此而变得平淡无奇,她的韵味已不复存在,她不再给人以美的遐想,不再给人以细嚼慢咽的满足。她已面目全非,失去了她夺目的光泽,失去了她的原汁原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古诗这一最高艺术以她原来的姿态去走进读者的心里呢?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就是要在读中去品尝诗的韵味,在读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古之学者读书大都摇头晃脑,而且颇为陶醉,其神情难以言表。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去写老师读书的神态:“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我想此时的这位先生肯定已完全融入了书中所描绘的那种意境之中,他此刻的心情恐怕比吃了任何一种美味佳肴还要舒爽。

当然,作为一名初中生,他们是不会在读中领会诗的深邃的内涵,也不会在心中勾画出蕴含在诗中的美丽图画。教师应以读带讲,讲中再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带入那神奇而优美的画面之中。如:初中语文第二册中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边读边作如下讲解:“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美妙绝伦,而西湖六月的风光更是无与伦比,美不胜收。红日当空,莲叶满湖,似与天相接。朵朵荷花姹紫嫣红,娇艳欲滴。莲叶上露珠晶莹,在阳光的映射下,闪闪发光,像一粒粒珍珠。微风吹来,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就像喝了一口陈年的老酒。那珍珠也一粒粒的滚动,显示出无穷的生机。此时,天空日丽,那红碧交辉的彩色画卷,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觉到:此时的我已并非凡夫俗子,而已飘飘欲仙了,似在天上走,何似在人间。在这如诗如画的场景中送别友人,心中是何等的惬意,没有丝毫的哀怨和忧伤。”

经过上述讲解,师生共同走进了天堂般美丽的西湖,共同去领略西湖那“淡抹浓妆总相宜”的胜景。这样,我们既走进了诗的意境,又带给了学生无穷的美的遐想。如此讲读结合,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成诵,培养了学生欣赏古诗的综合能力。

另外,我们在讲古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地只讲一首,而应联系其他与之内容相关的诗一起讲。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激发学生欣赏古诗的兴趣。如讲《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时,让学生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的是细雨如丝,繁花似锦的三月,表现了作者和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在古道西风,杨柳依人的初春送别友人,作者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凄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在奇寒无比,冰天雪地的隆冬送别友人,作者心中满怀惆怅。这样,一组送别的场面像放电影式的在眼前浮现,清晰而生动,这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还展示了古诗的无穷魅力与生机,带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古诗,是中华民族古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古诗时,要让学生看到的是一颗能发生耀眼光芒的珍珠,而不是一颗泥土裹身,失去真面目的泥丸。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宗旨。在教学中不能是单一的、教学式的,也不要把学生当做一台被动接受的机器,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空间。要知道:在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让这语言高度凝练的古诗真正亮丽起来,要让古诗的作者在九泉之下也能发出欣慰的笑容。那我们便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古诗。”

送给老师的诗篇3

大家晚上好!

秋风送爽,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日子里,亲朋与好友同聚,恩师与儒生同欢,共同分享一份金榜题名的喜悦,品尝一份收获成功的甘甜,共同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

在这个温馨的夜晚,请允许我代表袁清梅女士向各位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各位亲朋好友多年来对爱子的关心、帮助与爱护。

师恩难忘,三尺讲台,留下您辛勤耕耘的身影。老师,你启迪我的心灵和智慧;老师,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今天我要把感谢送给您!

母子情深,时时刻刻不忘哺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我要把感恩送给你!

同学情谊,十二年陪我走过的点点滴滴,在我的眼前历历在目,在即将迈入新的学府之前,我把祝福送给你,期待着明天会更美好!

此时此刻,朱诗博同学想对你的老师、同学、亲人说什么呢?

下面,有请帅气、阳光的大男孩朱诗博同学闪亮登场。

做为袁清梅女士的多年好友,我鉴证了朱诗博同学的成长,今天的一番感言,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朱诗博同学的成熟和进步。朱诗博同学一定会靠着自己的努力,在新的学府增长知识、丰富阅历,闯出一片新天地!同时,我们也把祝福带给你,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我宣布朱诗博同学升学晚宴正式开始,请大家斟满酒杯,把所有美好的祝愿都浓缩在这杯美酒之中,共同分享这份金榜题名的喜悦!

送给老师的诗篇4

2006年2月24日凌晨,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作家、编辑家张中行先生平静的离去了。26日上午,我到他家在他的遗像前敬献了哀篮,27日,又陪同中央电视台一位新闻工作者前往致哀,3月2日,随香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同志又前往八宝山公墓向遗体告别,下午参加了县里举行的追思会。

我是1989年春拜识张老的。

那时张老出版的著作还不多,我就把张老的著作全部搜集齐了,其中绝大部分是先生送的,有些是我遇上当即购得的,不论来路如何,我都请先生签名题字。其中的两本书的题字值得一说。

一本是《负喧琐话》的再版本。张老以前赠送过我初版本,封面是红叶。这次再版,我还想要。先生就带我到他人教社的居室里,说:“就剩这一本了,是打算送给启功先生的,你要,就先送给你。”说完,打开书的封面在扉页上签字。我一看,扉页上确实已题好“再拜呈元白上人教正,沙弥弟子,中行、己巳中秋”的字样。先生又在这几行字旁写道:“改赠开平同志”几个字,并钤一朱文印章,“负喧野老”,盖上一小块宣纸,合上,递我。我把这本书当作非常珍贵的“版本”收藏了。先生那时称我为同志,后来了解了,就改称为“开平君”了。开平君的称呼也一直就在我的朋友圈中流传开来。

另一本是《禅外说禅》,这是我自己觅得的。这年中秋,张老来香河过节,次日到我的斗室。请求签名题字时,张老写道:壬申中秋来香河,知开平君购得拙作,正读此书,即乞教正,作者。张老就是这样,赠的就说明是赠的,你买的就说是你买的,你对他的敬意准给你表彰出来,绝不贪人之功,掠人之美,隐人之善。

我学习张老的学问,一向默默地研读他的著作,不好意思随便请教他。因为他老人家年事已高,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写作计划。但《禅外说禅》这部巨著我实在啃不动。因为当时我尚无半点佛学知识,不得不请教他老人家这部书应该怎么读?张老沉思着说:“这书不难呀,要沉下心来,进入妙境,体会那些幽微要渺之义中的大智慧……”

张老的《诗词读写丛话》至今仍是诗学著作中的经典。他老人家还有诗词集《说梦草》问世。先生的诗词,直追汉魏,高古朴厚,言简语淡,味终不薄。心性学养不够的人,即使是有所成就的当代名家,能够学得唐宋,就不错了。后来我在报上得知全国性的诗词组织中华诗词学会在京成立。学会请先生给讲过课。我心生一愿,要加入这个组织以便学习创作。入会须会员二人作为介绍人,1997年春夏之交,我帮廊坊电视台拍摄张老的专题片时,向老人家提出请他作我的入会介绍人。他愉快地答应了。说:“另一位我请刘征大师给你作介绍人!”我一听,刘征大师!惊喜不已呀!刘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国学家、杂文家、诗人、书法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当时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主编,德高望重。过去张老曾把我介绍给刘征先生,刘老还给我写过字。刘征先生也非常敬重张老先生,称张老为前辈、上人。改革开放后,就是刘征先生把张老又聘回人教社任特约编审的,也是第一个向全国宣传介绍张老先生为“杂家”的。能有这样两位大师作入会介绍人,小子何其有幸!我当即把手机递给张老,张老就半躺半卧在我的被窝垛旁,拨通了北京刘征先生的电话,张老笑口大开,露着仅存的两颗大牙,喊话:“大师啊……”不久,刘征先生就给我寄来了一封信和两份会员登记表。”就这样,我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成为一名正式会员。张老生前亲手栽培下了我和刘征大师的师生关系之根,使得我师承相续,代代不断。可谓小子福份不浅,先生恩重如山。

张老先生一生有两大痴迷。一是书法,一是藏砚。先生的书法,一如其为人,高古、洗炼、不急不火、筋骨内敛。先生却从来不以书法家自居,只是说为了提高鉴赏古书画的水平才练练字的。刚认识先生时,我为了编辑《香河文史资料集存》到人教社去请张老帮忙找位名人题字。人教社在沙滩,紧挨着文物出版社即老北大红楼。正巧这时,文物出版社的一位老者拿着将要出版的古代一种碑帖来请张先生审阅鉴定品评。老者说:“还请什么名人?张先生的字就很有名!你没看我们出字帖都请老先生给审吗?”老者就转过身来指着墙壁上正悬挂的一幅张先生写的条幅说:“你看看,这字多好!”条幅上写的是张老的一首旧诗,是题北京慈恩寺的。诗云:“慈恩废寺夕阳中,旧阁名存迹已空。金粉玉楼随梦去,只留华发对春风。”写于庚午三月,是写给同室语文专家张厚感先生的。从那以后我经常求先生写字。先生有求必应。十七年来,我自己以及代朋友求的墨宝不下百幅,先生没收取过任何润笔及礼物。更为可贵的是,先生所书,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的思想、情趣、诗词、隽语,如同他的日记书信一样,是研究他的思想品格的重要资料。如他给我写道“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此意甚深与开平君共参之”、“贫贱还故乡亦大丈夫之壮举也”、“饭后清茶一杯亦人生乐事也”“安苦为道即心是佛”等等。2002年,北京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展在京举行,展出了包括启功、欧阳中石、沈鹏、文怀沙、刘征、季羡林、乔石、吴阶平、任继愈、周汝昌等20余位大师之作,张中行先生的作品以其年事最高排在展厅首位。我愈发感觉到张老墨迹之珍贵。可惜我手里至今只有先生的两三幅墨宝了。我决定再把散落民间的张老墨迹征集起来,拍成照片,出版一册《张中行墨迹集》以作纪念,原作退还收藏者本人。2004年,我到先生家,先生已是中风卧床不起了。我不忍叫醒他老人家,便与他的大女儿张静谈,家人表示同意。我是想让张老在世时能够看到这个集子,以表寸心。但至今未能如愿作成……

一事当前,是先替别人着想还是先替自己打算,这恐怕就是一个人高尚与卑微的分水岭。在先生最后的有限生命里,我没有把先生的墨迹集征编出版,反而把自己的文集《孤棹斋随笔》急急忙忙出版了,先生给我题写了书名,包括计划未来出版的几本书的书名,而且其中的《舟舆记历》先生还请了美术家刘承汉先生给我设计好封面送来。我的随笔集是张老先生给作的序,这让我感到无尚光荣又受之有愧。那时他正抱病卧床,序文不长,但字字千钧。

这本书出版之后,我给先生送去。那是春节刚过,先生的精神气色忽然格外的好。身体也显得比前胖壮了一些。他在客厅老木椅上坐着,翻看着我的集子,笑得特别光灿!那天我们照了许多像,也是我们爷俩最后一次合影。后来我去老人的家里看望他,不忍叫醒他,保姆就说:“知道您!爷爷都看过您的书呢!”可见先生绝不是当面应酬别人一下,过后了事搁在一边,而是竭尽心力为他人作事的。这也就是许多人都当面对我说过“我对不起张先生!”的真正原因了。这也是我的心声!

送给老师的诗篇5

听他讲课,如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和煦的春风里,格外舒服。课堂上,或回忆童年的欢歌笑语,畅言少年的意气风发,追述青年的艰难探索;或畅想以后的美好生活,神游远古文明与未来太空……他带领我们浮想联翩,一切都是那般美好!他带给了我们诗意的语文。

一个个生僻的汉字造出优美的佳句,一句句话语连缀出脍炙人口的片段。语言,被他玩得灵巧生辉;语文,被他演绎得出神入化。许多时候,他的一个神态,一个举止,让我们捧腹,让我们回味。听他一节课,我们常常满载而归。

不时来上句诗词,不时来句名言,不时又自创佳语。有时一句妙语,学生问起谁说的,他便说是无名氏,其实我们都知道,那是老师临境自创的。

他的课堂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无不娓娓道来;迁客骚人、名士、豪杰,无不纷至沓来。金言玉词,连珠妙语,从他的巧嘴中鲜活迭出,如蜜汁一般,回味无穷;如香茗一般,芳馨益久;如美景一样,精彩纷呈。

“入脸三分”,是我送他的专用词语。“晏子”讲课,除了内容之丰富,言谈之精彩外,尚有体态语言之鲜活生动。一上课,他脸上就有着极其丰富的表情,或笑或怒,或欢或悲,让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只是一位语文老师,当个演员也绰绰有余了。

不过,他的笑容更是灿烂迷人,像是一朵常开不谢的花。一张笑脸,几分慈祥,几分和蔼;一双亮眼,几分睿智,几分坚毅。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虽然他的脸不够清秀,但他有一脸灿烂的笑容,常给人以信心与活力。

希望“晏子”和我们一起笑到最后,永远灿烂动人,让人永远感到亲切和蔼。

语文是一部包容万象的书,语文老师也是一部包容万象的书!

与“晏子”同行,我们倍感亲切,倍感荣幸!

如果我是诗人,我会写一首最精美的诗送给他;如果我是舞蹈家,我会跳一段优美的舞蹈送给他;如果我是歌唱家,我会谱一支最动听的乐曲送给他。

“晏子”,一个我最仰慕的语文老师。

送给老师的诗篇6

(黄诗敏)

今天,我们班和五(3)班联手一起搞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这个活动的名字是:把祝福送给灾区人民。

为了准备这个活动,我们每一组都要穿几串纸盒挂在窗子上,凝造气氛。我们还为了这个活动学了三首歌,分别是:《让世界充满爱》《祈祷》和《生死不离》。

下午第一节课,铃声响了,五(3)班的同学来了,活动正式开始了。在主持人讲完话后我们唱了一首《祈祷》,接着我们班的区老师和3班的谢老师一起朗诵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诗。紧接着,几个主持人也朗诵了一首名叫《妈妈,别哭,我去天堂了》的诗,触动了我们全部人的心。然后我们抽了一些同学的祝福语和愿望。最后在谢老师做完活动总结后,活动在歌声和音乐声中结束了。

送给老师的诗篇7

诗词用最凝练的语言再现了最丰富的世界。诗中有旖旎的风光,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而这一切最后都指向一点———诗人的情感。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和意?在翻阅学生的课前“阐述性写作”的时候,我发现有不少同学对诗词进行了“情景再现”,而这样写的同学对诗词的解读往往更接近于作者。于是,“附录”里的诗词也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学生在再现情景、再现人物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读诗词的有效途径读,而且再也不把诗词背诵看做一件枯燥的事了。[学生“诗词情景再现”示例]《黄鹤楼》情景再现邱冰心俯瞰长江,阳光照耀着江汉平原,隔江的树木葱茏郁茂,远处白帆点点。面对气宇轩昂的黄鹤楼,我默默伫立。那向天际斜飞的檐角,那在风中发出悦耳铃声的风铃,那古色古香的落地长窗,那古典雍容的气象,无一不在我心里引起阵阵激荡。令我怦然心动。品一杯香茗,以一种虔诚,方能与之神遇!细数物换星移,惯看秋月春风,黄鹤楼默默屹立,仿佛是民族不屈的傲骨。如今人去楼空,世事苍茫,人世的繁忙与嘈杂,使我们不停地奔走,而最后,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呢?夕日欲颓,只留白云千载,想起故乡,不禁有些感慨,而我还能够做些什么呢?罢了,只能在烟波浩渺的江上孤独神伤。黄鹤楼,有多少人因为你慨然落泪,有多少人因为你精神振奋,又有多少人为你留下千古名篇?《送友人》情景再现乌悦伦青青的山峦拦在城郭的北面,碧波荡漾的河水缠绕着东城。此时此刻,诗人正和朋友依依不舍地告别。青山绿水似乎也明白诗人的心,挡着城门,绕着城墙,不想让朋友离开。因为这一别,朋友就要像飘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漂泊不定的浮云能懂得朋友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的心情。落日缓缓落下,定能明白我留恋的深情。我们挥手告别,从此各奔前程,还不忘回首相望。马儿也不忍与同伴相别,萧萧长鸣。

二、散文激荡心灵,借评点沉潜到语言中去

课前批注放手让学生去做固然是好,但一些“沉潜”特别深的文章,老师也可以有所指导的让学生去做批注。比如《老王》一文,如果让学生自由批注,一般只停留在“我”的善良、老王的知恩图报上。不如直接将文中留有意义空白的句子划出来,让学生有目的批注点评。本人在教学的时候就划出了12个句子让学生重点点评。比如“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一句,不仅划出来要求批注,还给了批注提示:从传递信息的角度看,这句话中哪些是多余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说?学生批注:“他蹬,我坐”是多余的内容,它更详细地介绍了老王的身份,表现出老王是一个卑微的人。教学时经过讨论再将解读“沉潜”一层:师追问:为什么“他蹬,我坐”能显出老王的卑微呢?生:他是蹬三轮的,我是坐三轮的,这里有个对比。师再追问:是什么的对比?生:身份的对比。说明两个人的身份差距很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沉潜到”这些留有意义空白的句子中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就深刻得多。课后的“阐述写作”也有板有眼了。[学生评点示例]转角处的老王姚铭钰老王虽然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但他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他会因为“我”的女儿送他一瓶鱼肝油而冰块减半收费,送默存去看病不要钱,送给我们连他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和香油。他把我们当作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他孤独,他寂寥,他需要的是家的温暖,是对亲情和温暖的渴望。而“我”,却用钱去衡量他的渴望。他送默存去看病,“我”给他钱;他送“我”鸡蛋和香油,“我”依旧给他钱。失群落魄的背影在楼梯口转身的那一瞬间,他的心里是否还等着“我”那一声关怀,等着“我”把他当作亲人。本文来自于《语文学刊》杂志。语文学刊杂志简介详见

转角处的老王,你注定是个不幸者。叶圣陶先生一再告诫我们教材只是个例子,为体现语文的最大价值,如何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要教学实践中我还有以下反思:如何将“读写结合”的功效最大化?除了解读文本、模仿写作,是不是还有更多的读写融通的途径?比如能否变批注别人的文章为批注自己的文章?能否尝试批注病文,将“批注式阅读”引入到作文修改的范畴中来?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读写结合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能够“自说自话”,让他们敢于聆听自己的心跳,让他们进入“有我”的境界。但如何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宽的舞台来保证、推进、展示他们的个性阅读?老师的角色应该如何变换?当面对偏激的言辞或一己之见的时候是尊重、放任还是纠正?这个度该怎么把握?如何从“法乎”课文转变为“法乎自然”?课文再好都是有一定的框子框好的。模仿的过程中怎么让学生入得框子又出得框子,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也应该是“法乎其上”的最终命题。

送给老师的诗篇8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教学伊始,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四周的景色如何?然后配乐师用声情并茂、甜润有磁性的朗诵将学生引进新课。有这样一处风景优美景区,潭面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十里桃花开得正艳,似火如霞,在桃潭烟波使人陶醉,桃林春色让人留恋的美景中,李白就要乘坐小船离开这里,猛然间听到悦耳的歌声,原来是好朋友汪伦边走边歌前来送行。此情此景,诗人李白特别感动,他握着汪伦的手深情地说,纵使桃花潭水深及千尺,也赶不上你送我的这份情。

二、借助诗的语言,想象画面

很多时候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放飞自己的想象,构成一幅完美画面。现以《送春》为例,教师通过范读,先让学生构成一幅画面,然后通过大屏幕将诗中的画面呈现出来:春风习习,花谢花开,燕子在屋檐下欢快地飞进飞出,杜鹃鸟为了留住春天在深情地呼唤。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和大屏幕中呈现的画面进行对照,看自己想象的和大屏幕的画面有哪些区别,顺势将学生引入诗的意境中,图文对照,领略古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语文教学关键在于教法和学法,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上课时出示阅读提示:(1)借助拼音或字典认读学习本课生字。(2)反复读诗,试着用/和标出停顿和重音。(3)借助书上注释或工具书,了解所学古诗大意。(4)读诗,借助文字构成一幅或多幅画面,试着动手画一画你想象出来的画面。(5)你能用你的语言将古诗的大意描述出来吗?可以直译,最好意译,用最动听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古诗的理解,同桌之间相互补充。(6)这类题材的古诗你知道多少……教师在课前要努力做到:如果借曲引情要选哪首歌;如果为了渲染古诗的氛围,该制作哪些课件,如果课后需要拓展延伸,你要了解哪些相关的古诗或诗句。在课上,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启发想象、语言文字体会古诗的美。

四、浅吟低唱,感受诗的韵律和语言美

语文有显性的一面,亦有隐性的一面,学生会识写生字,会读课文是显性的,其隐性的一面需要教师用心去考虑、去理解。如语感的培养、兴趣的激发、知识的拓展等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和引领,是教师责任心、文化底蕴、教学智慧及教学能力的体现。本课是一首诗歌,浅显易懂却又朗朗上口。教师要做示范,通过语音语调的轻重长短,展现古诗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积极性受到激发才能主动学习和探索。对于朗读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树立标杆,树立超越意识。

五、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美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一定不要忘记品词析句,因为品词析句能增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感受古诗的美,进而升华情感。如,在《示儿》中通过“同”来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游园不值》中的“怜”,通过品“怜”,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精炼;通过品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品析来告诫自己:要趁念书的时候,珍惜每寸光阴,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不要到老的时候因一事无成留下悲伤后悔。

六、拓展延伸,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了《赠汪伦》,教师要问一问学生,你还学习了李白的哪些诗歌?教师顺势背诵一些李白的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秋浦歌》《望庐山瀑布》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把几首著名的送别诗朗诵给学生听,如《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为学生学习古诗铺设道路。

七、需要课前预设,确保教学质量

一年级的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一,教师要利用工具书,提前研究生字的音形义,掌握本课生字依据哪些造字法来向学生讲解指导字形和字义;其二,字的笔顺、间架结构、书写规则、在虚宫格里的位置需要提前了解;其三,关于课文里的一些人物、名胜、典故等要了解清楚,本课就需要查看了解李白、汪伦,踏歌、桃花潭等资料;其四,对于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提前预设,比如“闻名”学生理解成文明怎么办?“及”组词为“着急”,该怎么处理等。

上一篇:公交车疯狂范文 下一篇:鼓励人的语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