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范文

时间:2023-09-22 08:10:57

第一朵杏花篇1

“爷爷,您又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 孩子有些奇怪。

“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可是他不明白为什么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竺爷爷告诉他:“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这一天,正再书房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竺爷爷!竺爷爷!”

是谁喊的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什么事情啊?”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第一朵杏花篇2

1、远远望去,杏花林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它开的像阳光下的火团,真好比是九天的仙女把撕碎的锦缎洒向人间,瑰丽万状,灿烂无比。

2、当我走进杏花林时,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迎面扑来,使我精神一振。我就是因为杏花的颜色和味道而喜欢它的。因为白色代表纯洁无瑕,一尘不染。

3、天公真不作美,晚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我不由得为杏花担心起来,害怕她经不起那风吹雨淋。第二天,我胡乱吃几口饭冒着细雨早早地来到学校,小跑来到教室前,令我意想不到的是:风雨中的杏花显得更加精神抖擞,一朵朵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这些看起来微不足到的杏花,居然能够经受住风吹雨淋,她那种不屈不挠、不求索取、只求给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不令我们感动吗?

4、放眼望去,只见杏花一片一片的,春风浮荡,万枝摇曳,游蜂舞蝶,上下翻飞。红杏出林,粉红似霞,遥而可及,望而心动。看那含苞欲放的花蕾,白里透着粉,粉里透着红,吹弹可破,急不可耐的从树体的怀里钻出来,想一睹春天的芳容;再看那一簇簇刚冒出的花骨朵儿,像一个个刚睡醒的婴孩噘着粉嘟嘟的小嘴,等待春姑娘的亲吻。

5、你看,一株株杏花繁花满枝,一朵朵杏花洁白无瑕,一条条花蕊清香宜人。你走近看吧——那杏花,五个花瓣薄薄嫩嫩,花蕊亭亭玉立,一阵春风拂来,四个绿色的萼片衬托着雪白的花瓣,在那弯曲的枝条上,扭动着自己娇媚的身躯,那才是美上加美啊!我望着杏花,顿时恍然大悟:这面前的杏花不正在透露着一种纯洁吗?

6、走进林中,细细端详那花儿,花蕊金黄得如同麦田里的麦穗。瓣儿是粉白的,还有点泛红。杏花嫩嫩的,嫩的让人不敢去碰,惟恐碰碎了。

7、风吹来,杏花微微地笑了,跳起了动人的舞蹈。杏花中,采蜜的蜜蜂已忙不过来了,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撞到那……它应该也被杏花迷住了吧!

8、走进杏花林中,恍若置身于铺锦流霞的桃花源仙境一般,香风过处,杏花们呢喃细语,赏花人顾盼流连于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随手摘下一朵杏花,那杏花白里透红,像喝醉了酒似的,满枝绯红。

9、站在杏树下,让洁白柔顺的花瓣扑打面庞,是一件浪漫的事。当真正领悟到那中美,你会发现:圣洁的白色没有选错主人,让杏花来支配自己,只会显得更温柔、更妩媚。

10、二月期间,花儿盛开了,一团团,一簇簇。一阵清风吹来,花儿立刻飞开了,一片片花瓣如天女散花似的落下来,好象下了一场花瓣雨。()

11、清晨的时候,杏花就像一个小碗,盛着圆圆的露珠,碰一碰花瓣,露水就摇动几下。杏花苞是粉色的,它像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地看着美丽的世界。花慢慢地开了,由色渐渐转作了白色,但却比以前更美丽、妖娆。

12、每到阳春三月,杏树枝头上开满了花朵,一串串的,也有单个的,真是千姿百态,美妙极了。

13、越往山里走,看到的花儿越多了,开始时只是路边稀稀落落的,后来就有大片大片的杏花了。来到山里,哇!漫山遍野的杏花啊!我们不禁惊呼起来:“花海!”只见白色的杏花团团地绕在树枝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山朦朦胧胧的轮廓绵延起伏,真让人心情为之一振。远离城市的喧嚣,心都为之陶醉了。

14、仔细观看眼前的杏花,粉红的,白中透粉,粉中透红,像刚搽过胭脂一样漂亮,有的还是花骨都,像像幼儿园小朋友在哭,“春姐姐,为什么还不让我开放?”。有的花含苞欲放,像不高兴的娃娃,撅着小嘴,鼓着脸蛋,一副惹人疼的模样,有的已经绽开,像少女的脸,红扑扑的,亮晶晶的。一簇一簇的,粘在枝条上,像我们庆祝节日的花。一棵棵,一朵朵,仿佛来到了美猴王的故乡——花果山,

第一朵杏花篇3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寄情清明节,爱我杏花村》。

过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今天我们又重返校园。清明节前后,我们不少同学都在长辈和亲友的带领下,祭奠祖先、传承家风;追忆先人、行孝感恩。同时, 清明节也是我们祭奠革命先烈的传统节日。人们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缅怀先烈,继承传统,寄托哀思,不忘历史。这里,小家与大家,都有一个最朴素的思想,就是让我们这些当代中国人,能够永远地烙印着爱国爱家的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我们自然会想起晚唐诗人杜牧这首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清明》诗。诗以景明,景以诗传,这首诗使得“杏花村”名扬千古,同时也使“杏花村”归属何地成为争论的焦点。号称与杜牧诗中有联系的杏花村,全国各地共有20多个!虽然《辞海》、《江南通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都记载:“杏花村:在贵池西郊”,但知者甚少。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52》节目、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节目,先后将诗中所写的杏花村归属何地作为考题,所给答案有山西汾阳、安徽贵池等地。两位现场答题者均选“山西汾阳”,当节目主持人最后亮出正确答案“安徽贵池杏花村”时,不仅令我们欣喜和自豪,更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学们,你了解杏花村吗?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秀山门外,古时的杏花村有十二景,村内茅屋酒帘,亭台楼榭,十里杏花、灿若红霞,是历代仕宦文人赏花沽酒之地,也是全国唯一以村建志的村。杏花村1987年被列为安徽省首批省级风景区。XX年开始复建,黄公酒鲈、杏花村古井园已经建成,杏花村文化园将于今年国庆节前完工并对外开放。到那时,中外游人便再度领略“十里烟村一色红”、“村酒村花两共幽”的古村神韵。如今的杏花村是国家“三a”级旅游区,是我市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已成为我们魅力池州的一张靓丽名片。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村”,“天下第一诗村”。 池州,也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

同学们,你去过杏花村吗?清明节这天,我们一家冒着纷纷细雨来到了杏花村。看到杏树杏花,心中涌起惊喜感动。由于杏花的盛花期已过,加上风吹雨打,我看到只有少许杏花仍绽放枝头。我知道一棵杏树花朵无数,但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结果,只有在经历风雨后依然执著地留在枝头的花朵,才会在未来的岁月中结出一枚甜美的果子。能结果的花朵是幸运的,不能结果的杏花也一样在自己的世界中默默地努力,它们毕竟绽放过自己的美丽。也许,我们应该像杏花一样,无论自己的未来如何,都应该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

第一朵杏花篇4

本课的“读书指导”提出:“本课学习,应以读贯穿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我精心设计了品读型导学案,针对性地采用了“扣关键词”和“对比朗读”的学习方法。教学的实际情况证明,这样的预设(以实践为主,以学生为主)是非常高效的。

片段一:扣“习惯性”,彰显人物精神

师:(PPT出示2―5自然段)这段对话中的哪些字词跳入了你的眼中?

(生自读,圈画相关字词。找出了“又”字,并理解意思。)

生:我发现了“习惯地”这个词。

师:表明――

生:竺可桢爷爷经常这样问。

师:问什么呢?

生: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师:在不同的季节、月份,竺可桢爷爷会怎么习惯地问呢?

生:你知道荷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生:你知道是哪天开放的吗?

师:你还从哪儿发现竺可桢爷爷有必要向孩子询问这个问题的?请自读第一自然段。

生:(默读片刻后)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

师:这句话中竺可桢爷爷也有个“习惯”,是――

生: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

师:用上关联词“一……就……”说说看。

生:竺可桢一看到杏花开了,就走近杏树数了数。

师:这种习惯地数、习惯地问说明了竺可桢爷爷――

生:他养成了良好的观察方法。

生:他非常热爱科学,才会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生:他想要掌握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

师:而且是――

生: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

师:此时竺可桢爷爷的心情一定是非常――

生:非常着急,因为他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

师:请你模仿着读一读。(生着急地读)

生:非常的迫切,他想从孩子的口中知道。

师:也请你模仿着读读。(生急促地读)

【教后反思】

竺可桢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对于花开时间这一问题是非常敏感的。虽然前文中的“是啊,杏花开了”显得闲适、惊喜,紧接着就转为习惯性的、无意识的问,其实这种问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职业习惯。当他看到花开时,第一任务就是“数了数”(隐性的习惯性地动作)、“习惯性地问”(直接性描述)。这种“习惯性”正显示出他卓越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从“习惯性”入手,便可统领这段对话,层层剥茧,前后内容紧密相连,并可适时进行语言训练(平时怎么“习惯性地问”、关联词运用、朗读体会)。

片段二:比对形式,感受人物心情

师:(PPT显示9―14自然段)你发现这次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说的话很少,句子短。

生:都是直接的对话,没有……

(师讲解“提示语”。)

师:为什么没有使用提示语呢?请大家读读看,你能给这段话加上什么提示语?注意只能加关键的词语(用意是注意时效性,防止延误时间)。

(生自读,添写关键提示词语,然后交流。PPT显示加入提示语后的对话。)

师:请大家连起来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种好?

(生大声地读,有的摇头,有的咂嘴,然后师指名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原文和加提示语的对话。)

生:我觉得加了提示语以后反而嗦了,没有原来读起来干脆。

生:我觉得原来的好,原来的句子短,可以读得非常快。加了提示语以后,还要一句一句的读,太慢了。

师:原文为什么可以读快点呢?

生:因为孩子和竺可桢爷爷都很高兴,朗读时语速可以快些。

生:还很激动,特别是竺可桢爷爷。人一激动,说话就快了。

师: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顷刻间好像年轻了几十岁。

生:还有“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师:这就叫“人逢喜事精神爽”,竺可桢爷爷高兴的原因是――

生:他掌握到了第一朵杏花开花的确切时间。

师:如果描写类似的紧张、激动、兴奋的场景,我们就可以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短小,却很紧凑,也能吸引读者。

师:下面我们来练练,看看谁最能朗读出他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师生两次互换竺可桢、孩子角色,对比体验人物的激动心情。然后同桌分角色练读,最后指名朗读并进行评价。)

【教后反思】

第一朵杏花篇5

[摘 要]用不同的路径解决问题,是衡量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尺。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读、一题多用、一题多化、一题多编、一题多补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题策略 培养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45

数学是一门有着严密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的学科,知识之间纵横交错,蕴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数学课堂中,适时渗透一题多读、一题多用、一题多化、一题多编、一题多补、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解题策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一题多读

算式,是从具体的数学语言所表达的数量关系中抽象出的符号表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抽象出符号表达式,逆向还原为具体的数学语言。这样既有利于显露特定算式的内涵和外延的属性,又有利于学生沟通四则运算内在和外在的联系,架设连接符号算式与数学语言的桥梁。如算式35÷5,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基本的读法(顺读和逆读)、除法的意义(包含和等分)、乘除的互逆(倍数和因数)、除法的引申(连加和连减)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一题多读。如:(1)35除以5的商是多少?(2)5除35的商是多少?(3)把35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4)35里面包含有多少个5?(5)35是5的多少倍?(6)5的多少倍是35?(7)什么数的5倍是35?(8)5乘多少得35……

二、一题多用

用不同的路径解决问题,往往是衡量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解决课本的习题,这样既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展现数学的魅力,又拓展了学生求解的路径。例如,计算7+9,有以下方法:(1)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用“拆数凑十”解,即“把7拆成1和6,1和9凑成10,10加6等于16”“把9拆成3和6,3和7凑成10,10加6等于16”;(2)学习9的乘法口诀后,可“化异为同”,即“把7添2看作9,9乘2得18,18减去多加的2等于16”“把9减2看作7,7乘2得14,14加上多减的2等于16”;(3)学习平均数后,可用“移多补少”法解,即“从多的9中移出1补给少的7,得到7和9的平均数8,8乘2得16”;(4)认识算盘后,可拨珠盘算,即“七上七,九退一进一,结果得16”;(5)学习用“正”字统计数据后,可用“凑五加剩”算,即“7比5多2,9比5多4,5乘2得10,10加2再加4等于16”……这样一题多用,旧题新用,丰富了解题的路径。

三、一题多化

正确审题是问题解决的前提。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事理,用数学的思维转化事理。例如:“青山村修一条长800米的水渠,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剩下多少米没有修?”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化事理为数理,进行一题多化。

四、一题多编

算式是普遍规律的高度抽象。抽象的算式一旦赋予具体的生活内容,就生成为一道道鲜活的应用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依据抽象的算式,联想具体的实例,多方向编题。这样既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有利于显露知识的本质。例如,算式1÷(1/4+1/5),教师可引导学生给算式赋予一项工程、一件工作、一道水渠、一份稿件、一库存粮、一堆石子、一段隧道、一批零件、一架桥梁、一条公路等生活素材,进行一题多编。如:(1)一项工程,单独完成甲要4天,乙要5天,甲乙同时合做需要几天完成?(2)一件工作,单独完成甲要4分钟,乙要5分钟,甲乙同时合做需要几分钟完成?(3)一道水渠,单独修完甲要4周,乙要5周。甲乙同时合修需要几周完成?(4)一份稿件,单独抄完甲要4小时,乙要5小时,甲乙同时合抄需要几小时抄完?(5)一库存粮,单独运完甲要4天,乙要5天。甲乙同时合运需要几天运完?(6)一堆石子重700吨,单独运完甲要4小时,乙要5小时,甲乙同时合运需要几小时运完?(7)一段隧道长800米,单独打通甲要4个月,乙要5个月,甲乙同时合做需几个月完成……

五、一题多补

复杂的生活素材造就了复杂的应用题。应用题结构复杂程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条件隐蔽程度的深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多途径由浅入深地补充缺少的条件。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探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又拓展了知识的应用范围。例如,“红花有8朵,_______。黄花有几朵?”题中只有红花的朵数,要求黄花的朵数,就缺少了黄花与红花之间的联系条件。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假设黄花的朵数(如5朵),再来寻找黄花与红花之间的可能条件,进行一题多补。如:(1)黄花比红花少3朵;(2)红花比黄花多3朵;(3)黄花比红花的一半多1朵;(4)红花比黄花的2倍少2朵;(5)黄花是红花的5/8;(6)红花是黄花的8/5;(7)黄花比红花少37.5%;(8)红花比黄花多60%;(9)红花与黄花朵数的比是8∶5……

六、一题多问

现实生活的多姿多彩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多变,数学应用的多变往往源自问题的多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依据同样的条件,多角度地提出具体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究根问底的意识,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执果溯因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形成触类旁通的数学思想。例如:“青山果园栽有两种果树,桃树有500棵,杏树有400棵。 ?”教师可启发学生紧扣桃树和杏树的具体数量,沿着“整数——倍数——分数——百分数——比”的路径,进行一题多问。如:(1)桃树比杏树多多少棵?(2)杏树比桃树少多少棵?(3)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多少倍?(4)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几分之几?(5)桃树的棵数比杏树多百分之几?(6)杏树比桃树少百分之几?(7)桃树占果树总数的百分之几?(8)杏树的棵数占果树总数的百分之几?(9)桃树的棵数与杏树棵数的比是多少?(10)杏树的棵数与果树总数的比是多少……

七、一题多解

解决问题途径的多与少,反映思维发散程度的宽与窄。多途径解决问题,需要搜索知识运用的链接点,提取思维发散的支撑点,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点。例如:“一根钢管截去全长的3/5,正好截去9米,还剩下多少米?”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数与份数的联系以及变换单位“1”的角度,进行一题多解。如,化分数为份数:(1)9÷3×2,(2)9÷3×5-9,(3)9×(2÷3),(4)9×(5÷3)-9;以总长为单位“1”:(5)9÷3/5-9,(6)9÷3/5×(1-3/5),(7)1÷(3/5÷9)-9,(8)1÷(3/5÷9)×(1-3/5);以剩下的长为单位“1”:(9)9÷3/2,(10)9÷3/2×5/2-9,(11)9×(1÷3/2),(12)9×(5/2÷3/2)-9;以截去的长为单位“1”:(13)9×3/2,(14)9×5/3-9……

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解题策略的培养,既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又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一朵杏花篇6

【关 键 词】 言语;实践;理解;运用

【作者简介】 黄桂林,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理解与运用的关系,在言语实践中往往颇难解决。对理解过分渲染,理解必然走向片面,抢占言语运用的时间;对理解简单从事,理解难免陷入肤浅,制约言语活动的效果。从教学现状看,上述偏向可谓比比皆是,或者单纯抓理解,让运用退避三舍;或者一味抓运用,使理解显得粗糙。可见,妥善处理好理解与运用的关系,是言语实践步入正轨的必要前提。我们知道,语言理解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是理解的深化和归宿。没有语言的深度解读,就谈不上语言的灵活运用;缺乏语言的自主运用,也就谈不上语言的真正理解。而言语活动中,语境直接决定着语言的使用,为此,可以语境为纽带,融理解与运用于一体,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实现理解与运用的平衡,让言语实践走向和谐。

一、语境联系:具体理解与清晰表达

对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语言,引导阅读感悟就行。而文本的诸多语言,仅靠意会还不够,需引导具体理解,清晰表达,让学生借助言语活动清楚地表达语言内涵。文章的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境,这是文本解读的基础,是语言理解的依附。理解重点句段,须引导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让语义和情感给自己具体的印象;还要借助语境,清晰表达,让语义和情感给他人具体的印象。唯如此,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学情,科学进行调控,把阅读教学引向深入。这样引导,就能充分而有效的凭借语境,让理解的具体与表达的清晰有效结合,达到理解与运用的统一。如:“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句子通过形象的描述,表现了竺可桢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后的激动和兴奋。阅读中,学生知道句子表现了竺可桢的兴奋,但难以联系全文言说兴奋。为此,教者便这样引导:

师: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啊!联系上文内容想一想,对竺可桢来说,这是一朵怎样的杏花?知道了这些,你想这朵杏花会对竺可桢说些什么?

生:这是来之不易的杏花,他整整等了一年呢!杏花可能会这样说:“竺可桢爷爷啊,我终于开放了!你还记得吧,去年春天你让邻家的小孩注意观察,弄清我开放的时间,经过一年的等待,我终于开放了,你一定很高兴吧!”

生:竺爷爷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我开放。我知道自己开放的时间对你很有用处,这下好了,你已经知道了,赶紧把这一时间记录下来吧!还得好好地谢谢您呢,感谢您对我的关注。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此时此刻,看到开放了的第一朵杏花,如果你是竺爷爷,可能会对杏花、对小孩说什么?

生:哎,终于知道了你开放的时间。谢谢你,杏花!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我得赶紧把这时间记下来!

生:小朋友啊,为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你辛苦了,你帮了我的大忙,竺爷爷事情很多,没有专门的时间观察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下好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终于弄清楚了。

生:平时,我早出晚归,难有专门的时间来等待你的开放,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邻家的小孩子。这孩子还真的守信用!

(其他学生发言略)

上述案例中,教者引导联系语言背景,以“杏花”和“竺可桢”爷爷的口吻,显化语言的丰富内涵,展示竺可桢的激动和兴奋。联系语境,学生对这一特定时间的来之不易和重要意义就有了具体的了解,对这朵花开放后,竺可桢的激动就有了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理解下文的“郑重地记下”就有了充分铺垫。这样理解不仅正确,而且具体。这样引导既是具体理解,又是清晰表达,这就是理解与运用的和谐。

二、语境运用:深刻理解与准确表达

语言解读浅尝辄止,对小学生来说司空见惯,除了理解能力欠缺外,原因之一便是难以走进文本,进入语境;难以亲近人物,触摸语言。语言理解的浅层,必然导致言语表达的肤浅,学生的言语能力就难以得到训练和提升。为此,须想方设法地展示语境,活现场景,让学生借助语境的还原和场景的再现,走进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以对语境的深切感受促进语义的深刻理解,进而借助自己的语言对语言内涵进行准确的表达。这样,理解达到了一定深度,借语言显化内涵,就能由偏差走向准确。如:阅读《穷人》 (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桑娜抱回孩子,有学生认为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学生又不这么认为,因为抱回孩子后她那么慌张。为此,教者借用课文语境,创设了课堂争辩情境:

师:说“坚决”也好,说“不坚决”也好,总得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家口服心服。大家有什么看法?请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生:我觉得她不是十分愿意把孩子抱回家。要是我,既然抱回来了,就该坦然面对,高高兴兴。

生:我认为她的态度是坚决的。她点亮马灯去看丈夫时想到了生病的女邻居,便随即去看;当她发现西蒙死了,随时“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虽然她“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既然这样,她为什么要那么慌张呢?我看,你既然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就应该从容地面对一切,为什么还要这样惊慌呢?

生:我觉得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笑声)你想一想,这么恶劣的天气,竟然要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打鱼,他们的生计是多么艰难。自己家中是五个孩子,吃的只有菜和鱼,孩子不论冬夏都光着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生活怎么过,她难道不要考虑吗?因此,我觉得她态度是坚决的,只是生活所迫,不可能那样理直气壮。

生:我觉得不至于吧!(笑声)孩子已经抱了回来,你慌张有什么用呢?与其这样慌张,还不如镇静地面对。她这么慌张是担心自己挨打。

生:话不能这么说。(笑声)孩子抱回来了,虽然她担心丈夫可能会揍她,但她认为“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为什么桑娜神色慌张,心里害怕呢?这是因为她想到:家里有五个孩子时生活就很艰辛,再抱回两个孩子能养得活吗?她真是担心,况且,这么大的事儿,她事先没有征得丈夫的同意。

生:我认为,桑娜虽然是慌张的,但态度是坚决的;虽然生活艰难,但她把孩子抱回来了;而且宁可挨丈夫的打也要把孩子留下。课文这样描写,具体而真实地再现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突现了她“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可贵品质。

上述案例中,学生那流畅的语言,如同汩汩流水;那严密的说理,叫人深信不疑;那热烈的气氛,令人心情振奋……经过紧张激烈的争辩,学生不仅对语言的意思有了深刻的理解,对语言的情感有了深切的感受,而且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交际能力、问题阐述能力,都有了充分的发展。在这里,教者没有简单从事地进行“是”与“非”的判别,没有就事论事地进行正确答案的奉送,而是让学生联系桑娜的处境,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辩。有了这样的争辩,文本语言的情境,都化作了学生争辩的第一手材料,进而转化为他们对语境真切的感受,对语义的深刻理解,而这种感受和理解,都蕴含在他们的表述之中。

三、拓展语境:灵活理解与自由表达

面对学生文本解读的偏差,很多老师往往操之过急,或者简单从事地中断思路,奉送答案;或者直截了当地指出错误,予以纠正;或者旁敲侧击地暗示思路,指导纠错……其结果学生对语言理解是正确了,但他们的言语能力难以得到提高,他们的学习习惯难以得到培养。语言内涵丰富,答案并非是惟一的。很多答案,往往难用正与误、是与非来简单仲裁,也许这便是汉语言的魅力之一。教者的责任,就是要想法让学生走进语言空间,感受这样的神奇魅力。阅读中,语言解读出现偏向,往往是语境受限所致,须通过拓展,开阔背景,变通思路,让学生灵活理解,促学生自由表达。如:阅读《诚实和信任》 (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有学生质疑:“我觉得文中的‘我’不完全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如果信任,为什么要让他寄购货单据呢?”这一见解确有道理,如果信任对方,在电话里一问就行,无须对方寄购货单据。看着该生疑惑的神色,再看看其他不少同学露出同样的不解,教师灵机一动,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师:读得多么仔细。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不简单!这个原因能不能说明“我”对对方不信任呢?请大家联系课文背景、联系人物特定的环境来思考。

(学生有的静默沉思,有的窃窃私语,一会便有人举手)

生:我认为不是文中的“我”不信任小红车的主人,可能西方国家有这个习惯,以购货单据作为付款依据。

师:有道理,西方文化与我们国家许多地方就是不同,这可能就是其中的一点吧!

生:“我”驾驶的可能不是私家车,赔偿是要报销的,口说无凭,因此,要向对方索要单据。

生:我想汽车肯定投了保险,虽然问题不大,但保险公司要按规矩赔付,所以要对方寄单据。

生:我觉得不是课文中“我”不信任对方,从与对方的通话中,“我”分明感受到对方的通情达理。“我”担心的不是对方会多说,而是担心他不肯把真实的价钱告诉“我”,随便说一个比实际价钱少的数字,如果这样,“我”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因此,要对方把单据寄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想得周到,这些理由都令人信服!

从上述案例看,到底为什么要寄单据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解决了问题。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把问题灵活地接过来,又巧妙地抛出去,从而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学生解决问题都致力于有根有据,而他们的根据就是通过语言背景的适度拓展,虽然这种拓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但其假设却颇有道理,令人可信。可见,面对阅读理解中的偏向,也许偏差的解决并不十分重要,倒是这种问题解读的途径和过程给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动力源。

第一朵杏花篇7

门被轻轻推开,我的主治医生进来了。他与别的医生没有什么两样,也只会对我说:别着急,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他们不知道,每一次转院,我的勇气都会下降一格,希望也会熄灭一块,转到这家医院时,我的心几乎黑屏。医生靠着窗,翻看我这一周所做的各种化验报告。点滴瓶渐渐空掉,小护士在为我拔针头时,忽然问了一句:“您知道什么是花信风吗?”小护士仰着头,边摘药瓶边说:“我小侄女今早问我,我答不出来,想到您是老师,也许会知道的。”

我沉默了会儿,轻声回答:“花与风之间有个约定,每年从一月到五月,共有二十四番风。一番风来,一种花开:一番吹开梅花,二番吹开山茶,三番吹开水仙……直到天暖,直到所有的花都开好。风有信,花不误,岁岁如此,永不相负,这样的风叫花信风。”小护士呆住了,她孩子般喃喃着:“多美的约定,多美的风,简直像是童话……”连我的主治医生,也放下那叠化验单,侧耳谛听着窗外的风声。

“现在吹的是第十一番,叫杏花风……”我的喉头哽住了。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风,我领着一群孩子,小鸟般飞出校园。杏花开成了海,风吹动头发,阳光如金粉流布。孩子们簇拥着我,用花开般柔软的童音唱着:“一番梅花,二番山茶,三番水仙……”那样的好时光,竟然也会过去,也会成为轻易不敢碰触的伤。我的泪,再也无法遏制,大颗大颗地进出来,好在黄昏的暗影里,没人看得到。

又到周一,主治医生为我做完例行检查后,温和地问我,愿不愿意为他的学生上节课。我知道这所医院附属于医学院,他还兼着学生们的课。看着无语的我,他微微一笑:“上课的事不急,外面的风很暖,我推你出去走走。”

轮椅缓缓前行,外面的一切,熟悉又陌生。草绿得逼人眼,杏花如雪。正值课间休息,一群学生过来向老师问好,我看着他们自如地行走、轻松地挥手,心中有无限羡慕。忽然,几片花瓣被小鸟踏落,恰恰飘到我的脸上。有个女生。对我微微一笑,俯下身子,一片一片,为我拂去脸上的花瓣。纤细而灵活的手指,挨着我的脸,有种善意的暖。我的心一动:就算是当教具,在这样的花开时节,为这样的学生,也值得吧。我决定,配合他们上一节课。

第二天早晨,天气晴好,主治医生推着我出了病房。想到就要以这般狼狈的模样面对几十双好奇的眼睛,我的心仿佛迸开了万千条裂缝,凉风没完没了地灌进来。可是,他竟把我推到那片花树下。学生们早已排队等候;他们鞠躬向我问好。其中,竟然还有位气质温婉的老太太,主治医生介绍说她是他的老师,我不禁愕然。主治医生蹲下身子,调整着轮椅的靠背,一位男生替我将枕头垫好,有个短发女生细心地用毛巾被盖住我的腿。我越发惊诧:把教具盖得这样严实,怎样给大家展示病变的特征呢?主治医生含笑对我说:“那天,我向同学们提起了花信风,大家都很感兴趣。现在,请你给我们讲讲吧!”我怔住了,……那些水晶般清澈的眼睛告诉我。他们想了解的只是花信风。这一瞬,所有不安与悲凉,都潮水般退去。我心中一片温润。

从花叶间望出去,天空蓝得像童话,阳光穿过繁花,在每个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我以为这是个梦。我为他们讲“花信风”的由来,讲与花信风有关的诗词“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清明烟火尚阑珊,花信风来第几番?”学生们边听边记,老人眼里有默默的赞叹,主治医生则微笑着,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情不自禁地讲起我的那些孩子:他们有的安静,有的活泼,每个人都是我心头的一朵花,朵朵都叫人爱不够,朵朵都叫人想念。

那位老人笑了:“姑娘,你是个懂得爱的好老师,是孩子们生命里的花信风。”老人慈和的目光,仿佛能看到我的心里去,她说:“姑娘,我三十岁时也患过格林巴利综合征,跟你现在的情况一模一样。”我蓦地睁大眼睛呆呆地看着她。“可是,你看现在的我。不但照常上课,还能登山、拉小提琴、跳探戈……你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老人握住我无力的手指说。主治医生站在她的背后。默默微笑。

又是春天,我终于痊愈,站在久违的讲台上,给新一级的孩子们讲“花信风”:它懂得所有植物的梦想,它坚守着与每朵花之间的约定,它带着二十四番耐心、二十四番热诚,一遍遍叫醒沉睡的花朵。

蓦地,我想起一个人:当我一病不起,心如败絮时,我的主治医生,苦心孤诣地为我设计了一堂课,并成功地唤醒了梦魇中的我。他懂得劫难骤临时,绝望是更深的劫难。他懂得年轻的我,在这段困顿的旅途中,丢掉的是什么。因为深深地懂得,所以才会有那些温柔的慈悲,才会有那番用心良苦的成全。

第一朵杏花篇8

【关键词】园林;观赏性树木;应用;园林艺术

从园林学的角度来看,园林树木作为三水、建筑和植物的园林三要素之一,不仅构成园林与大自然交互的主要连接点,同时也是园林景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将园林树木合理的用之于园林之中,能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园林。

1 观赏性树木与园林植物配置

所谓观赏性树木,就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木,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赏亮点,例如,花期的花色,果期果实不同的发育阶段所呈现出的色相变化,树叶随着季节的更替所呈现出的颜色的改变等等。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对观赏性植物加以充分利用,将其季相变化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可以达到美化环境的效果,观赏性树木不同时期对于园林植物配置具有不同的指导性价值。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充分利用观赏性树木在各个时期的表现,达到不同观赏期及观赏价值之间的有效互补,充分展示观赏性树木的观赏价值。

本地园林中常见的观赏类树木有:枫杨、雀舌松、毛竹、香椿、女贞、白杨、梧桐、桑树、榆树、雪松、马尾松、银杏等;灌木有扶桑、三角梅(叶子花/勒杜鹃)、洋金凤、米兰、九里香、龙船花、洋绣球、咖啡、栀子花、丁香、茉莉、非洲茉莉、狗牙花、马缨丹、软枝黄蝉、黄花夹竹桃、夹竹桃、鸡蛋花、桂花、小叶女贞、倒挂金钟、红千层、小叶紫薇、茶花、木芙蓉、吊灯花、一品红(圣诞花,乳汁有毒)、美蕊花(红绒球)、鸡冠花、金苞花、蔷薇、月季、含笑等。

在一定意义上讲,观赏性植物的季相变化对园林景观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的园林植物配置中,一大突出特点就是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季相交替以及各自花期所具有的特点,打造园林时空变化景观。在园林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依据观赏性植物在各个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以及树木颜色,科学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可以将观赏性树木季相美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

2 几种常见树木的园林应用分析

2.1 银杏

银杏为落叶乔木,5月开花,10月成熟,果实为橙黄色的种实核果。银杏是一种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

银杏在园林中的应用主要优势在于其养殖难度不大,只要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水源又排水良好的地方作育苗地。银杏播种可采用条播、撒播、粒播、以条播效果好。在苗圃地按20~39cm行距开沟,沟深2-3cm,播幅5一8cm,下种时种子应南北放置、方向一致、胚根向下,种子缝合线与地面垂直或平行,种尖横向,这样出苗率高、根系正常,幼苗生长粗壮。株距按8一10c m。所以在长成以后,对于园林小径两旁的设计有着浑然天成的作用,春夏季绿色,可以遮挡阳光,行人漫步,也较为畅快。到了秋天,变成金黄,其他的树种可能会枯萎落叶,银杏要到晚秋才会落叶,而且其落叶的景观非常之绚烂。落叶以后,其树形优美,还是可以为景观的建设形成独特的风景线。

2.2 紫藤

紫藤在我国大多数区域都有分布,广东省也有栽培。紫藤属于藤本类,茎具有一定的扭曲性特点,叶片呈现椭圆形,花序长并且下垂,花色为紫色。每年的初春时节,紫藤小小的叶片与刚刚开始发育的花序相互呼应,互相映衬。紫藤花期约为十八天,花序呈现出下垂松散状,好似蓝色的花瀑,将其配置在园林水边,花与其在水中的倒影之间相互映衬和呼应,向观赏者展示出“水似晨霞照,林疑彩风来”的优美意境,这样将树木自身的自然美充分展示出来。以紫藤的花色为依据,配置观花性植物,通过色彩的对比吸引观赏者眼球;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其缠绕性予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对固定物进行装饰,例如搭建棚架、对假山枯树进行装饰等,都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园林景观效果。紫藤的果实呈绿色,这是一种不很常见的植物果实颜色,其果实是倒垂的,极具特色。每年的六月至十一月是最佳观赏期,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加以有效应用,即使已经进入初冬季节,仍可以为观赏者带来收获的视觉享受;此外,还可以与金银木以及天目琼花等观果植物进行配置,打造出硕果累累的视觉效果。

2.3 合欢

合欢原产自亚非,我国从黄河流域直至珠江流域都有所分布。合欢属于落叶乔木,树冠平且直,小叶片,白天开放夜晚合闭,极具特色。花朵颜色为粉红色,花蕊丝状,因其外形与马缨十分相似,因此又被称作是马缨花。

合欢花夏季开放,花期较长,粉红色的花朵进一步凸显了夏季的热情。合欢花最佳观赏期为每年的六月中旬至七月初期,花朵盛开之时,呈现出一树千花的壮丽景观,花朵含有合家欢乐之意。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将合欢与花期近似的珍珠梅相配搭,不但二者花色可以形成对比,而且在空间上呈现出灌乔融合的构造。在水边布置合欢,当花朵盛开之时与水中倒影相互呼应,静动对比,自然中带有动感,十分惹眼。在房前、林缘或者是草坪当中布置合欢,可以打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使得大自然的氛围更加凸显。在路边布置合欢,一方面可以对道路以及周边建筑物硬朗的线条起到一定的柔化效果,另一方面,行人可以观赏到其美丽的花朵,在夏季还可以带给路人死死清爽。

2.4 贴梗海棠

贴梗海棠最初分布在我国的甘肃、陕西以及四川等地,后渐渐遍及全国各地,我国的华北地区最适宜贴梗海棠的生长。贴梗海棠属于落叶灌木,又被称作是铁角海棠、皱皮木瓜等。贴梗海棠树体呈现出卵圆形,枝密,树叶有形状奇特的托叶衬托。花色呈现朱红色,在两年生枝条上成簇生长,向观赏者展现老茎生花的自然景致。

贴梗海棠的花期从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初期,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将其与白玉兰相配搭,可以展现出春季不断花的优美景观,并且,贴梗海棠与白玉兰在树体上可以形成灌乔对比的效果,展示立体绿色景观。贴梗海棠的花朵有五瓣构成,具有优美的外形,并且成簇盛开,极具观赏性。每年初春,贴梗海棠枝条顶端开始萌生幼嫩呈棕红色的新叶,渐渐加深,直至变为紫红色,不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都极具观赏价值。

3 结语

植物在景观构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从古代已经达成共识,古代流传下来不少专门描述植物景观的文学作品,例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就曾作诗一首专门阐述观赏性树木在各个时期所具有的意境,诗文如下:平生诗句统领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愈好看,梅花未动意先香。在园林植物配置过程中,需要对观赏性树木的观赏期予以全面考虑,随着季节的变更,观赏性树木所表现出的特征有有所差异,最佳观赏期也不尽相同,有些观赏性树木的最佳观赏其就是其花期,有些则是果期;处于最佳观赏期的树木颜色艳丽,极具观赏性,随着季节的变更,显示出丰富的色彩,并呈现出不同的配置效果;冬季相比其他三个季节,植物色彩较为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园林植物配置的难度,但是,充分利用观赏性树木冬季所独有的美感,则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一缺憾。我们需要对观赏性树木在不同的物候期所表现出的美学价值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加以有效配置,以便实现四季皆有景的园林植物配置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包志毅.我国柃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林业科学,2007年 第08期

[2]王爱萍.树丛景观设计及其园林应用的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发表时间:2008-06-10

[3]张玉泉,周克强.观果树木在东北园林上的应用.北方园艺,2009年 第08期

[4]王鹏飞,刘艺平,杨秋生.河南野生木本植物多样性保护及园林应用.中国园林,2008年 第07期

[5]许丽颖,安文和,王立凤,韩同凯.黑龙江省四所高校校园绿化树种的调查及应用.中国林副特产,2009年 第06期

[6]何凤珍,郑芳,孙冬玲.几种常见观赏树木的园林应用.现代园艺,2011年 第10期

上一篇:负荆请罪主人公范文 下一篇:范仲淹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