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为乐的谚语范文

时间:2023-09-18 06:12:41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1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语法教学 书面表达 英汉互译

一、融入词汇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词汇,对于学生词汇的习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可以借助词汇的教学,补充一些谚语,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 针对单词量大,记忆困难的问题,将谚语融人词汇教学中,为学生们复用单词创造机会。且读来琅琅上口,容易记住。如可以摘抄这些谚语到黑板上:Books 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but good.译为:读书如交友,应求少而精。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译为:一天一苹果,不用请医生。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译为:母爱永恒。这些谚语贴近生活,学生特别感兴趣。既充实了词汇,又学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学生乐此不疲。

二、融入语法教学

新教材出现了许多较复杂的语法现象,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省略句,动词不定式等。虽然老师频繁地讲述语法规则,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它们。有些谚语语言简练,通过谚语可让学生观察句子结构,句型变化。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通过这样的语法教学,来代替枯燥无味的语法讲解,学生兴趣大大提高,愿意背诵它们。这样,无须多讲,有些语法规则就铭记头脑中了。学生若能每天坚持熟记两三句谚语,长此以往,对于巩固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必然大有益处

三、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交际的两个主要方面是理解(他人)和表达(自己)。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语言信息的输入量和储存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就是这个道理。同样,熟读和记忆大量的英语学习材料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如果能够每天记忆三两句谚语,长期坚持,烂熟于胸,定能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会脱口而出,收到贴切、生动、幽默、风趣等意想不到的语言效果。英语谚语短小精悍、音韵和谐、琅琅上口,非常适合于背诵。坚持学习谚语还利于学生积累大量句型,供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模仿、套用和改写。有利于学生对于英语写作的恐惧,胆怯心理。“写”是听、说、读的提升,难度更大。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文章的句法、章法,语病较多。而谚语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吸收语法,帮助他们积累各种句型,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套用和改写。

四、汉语谚语英译

汉语谚语同样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内容极为丰富,在汉语民间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如果能够熟读中西方语言的谚语,了解其共同点和差异,更有利于英语的学习。例如:Add legs to the snake after you have finished drawing it.译为:画蛇添足;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译为:良药苦口; “He is not a true man who doesn't reach the Great Wall.译为:不到长城非好汉”。

五、巧借谚语,塑造心灵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渗透品德教育,才能有助于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我们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同时,要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很多英语谚语可以引申出更深刻、更普遍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它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语感

兼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的英语谚语,运用了头韵,谐音或半谐音结构紧凑匀称、韵律优美和谐,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阅读这样易诵易记的谚语,是一种艺术享受,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头韵:Forgive and forget 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 押韵: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Man proposes、Cod disposes;对仗: More haste、less speed;重复:Like attracts like。如果教师能适当地讲授一些英语谚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它就会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的哲理。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应该尝试着把谚语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坚持每日一则谚语,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善于去总结和发现,将千百年来经过大浪淘沙积淀下来的名言谚语或趣句活学活用,必将会使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盎然,深感其妙不可言,并能从优美的语言中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

英语中有很多谚语,它们是流传于英、美等国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一种较为定型的简练、生动的语句,总结了人民大众生活斗争的经验,具有传授经验教训以及诲人劝诫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谚语,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毫无疑问,巧借英文谚语,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难点;能帮助学生丰富词汇、培养语感;能使学生树立信心、不怕困难、乐于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只要运用恰当,英文谚语,必将成为英语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2

[关键词]西班牙语谚语 西班牙语教学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073-04

谚语具备“诗的活泼、文的凝重和熟语的简练”。因此,谚语从形式到内容不但音韵美、结构美而且寓意美。此外,还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运用谚语来进行语感的培养、词汇的讲解和例句的操练等,可以生动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目标语的文化素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而兴趣与动力则是学习掌握任何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通过谚语的引用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们从以下列举的几个途径,把西班牙语谚语运用到教学当中,作为教学手段的一种尝试以及教学素材的适宜补充。

一、运用于语音教学中,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谚语的语言结构对应,音韵和谐,富有音乐感,且读来如诗,朗朗上口。在语音阶段以适宜适量的谚语为实例,让学生感受对称优美的音律和活泼的音节发声,能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使初学阶段便可领略这门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提高学习效果,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押韵

La letra con sangre entra.(若要学好,功夫得到。)①

El hombre propone y Dios dispon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ada maestrillo tiene su librillo. (一个和尚一本经,指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和做法。)

Las noticias malas, traen alas, y las buenas, no se oyen apenas. (喜讯难听闻,坏事传千里。)

(二)对仗

Manda potros y da pocos. (许诺多,兑现少;口惠而实不至。)

A la noche, chichirimoche y a la manana, chichirinada. (朝三暮四;变化无常)

Casa renida ida, casa regida.(严才能管住家。)

(三)省略(动词)

A otro perro con ese hueso. (鬼才相信这一套。)

Nunca más el perro al molino. (不再干了。)

Palabras de santo, ni as de gato. (口蜜腹剑;两面三刀。)

Ni mesa sin pan ni ejército sin capitán.(饭桌不可无面包,军队不可无军官。)

以上谚语生动活泼地体现了西班牙语的音韵和语调特点,突出了该语言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西班牙语的独特魅力。通过此类韵律和谐、结构对偶的谚语进行课堂语音教学,既富有情趣,又快捷有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这样的谚语,学生可在文字游戏中体会语言之美,从而化苦学为乐学,实现情感化、美感化的学习,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运用于语法教学,以巩固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的传授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者掌握语法要点方可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在语法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谚语,不但可以增强语法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掌握语法内容,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法现象的记忆。因此,我们在讲解西班牙语的语法或者语言点时,可以向谚语求助,谚语有朗朗上口等诸多优点,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谚语,而且使学生对该语法点记得更加牢靠,不易忘记。作为一种辅教学手段,可以使用此类谚语进行以下几种语法内容的讲解:

(一)用于复合句的学习

1.时间复句

Cuando el gato no está, los ratones bailan.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Cuando el río suena, agua lleva. (河响必有水流;无风不起浪。)

2.让步复句

Aunque mucho sabe la zorra, más sabe el que la toma.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Aunque la mona se vista de seda, mona se queda. (沐猴而冠,难移猴性。)Aunque vestido de lana, no soy borrego. (别看我身披羊皮袄,我可不是羊羔;人不可貌相。)

3.形容词复句

Lo que has de dar al rato, dáselo al gato.(宁可拿去喂猫,也别让老鼠咬,表示钱要花在有意的地方,以免浪费或被盗。)

Más vale el que quiere que no el que puede. (能干比如肯干。)

El que no compone la gotera, compone la casa entera.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意指防微杜渐。)

4.地点复句

Donde menos se piensa salta la liebre. (意料不到的地方会蹿出一只野兔来,指料想不到的事却偏偏会发生。)

Donde fuego se hace, humo hace. (只要烧火,就会冒烟,意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Donde fuerza viene, derecho se pierde. (哪里有权贵高压,哪里就没有正义。)

(二)用于对否定形式的认识

No es tan fiero el león como lo pintan. (狮子并不像人们描绘的那样可怕,意指某人或者某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对付。)

Nunca más perro al molino.(不再干了;不再重复了。)

No por el asno, sino por la diosa.(不看僧面看佛面。)

(三)用于时态的变位练习

1.简单过去时

No se hizo la miel para la boca del asno.(驴嘴不知蜜甜。)

Habló el buey y dijo mu! (要么不开口,一开口就说蠢话!)

2.过去未完成时

Sonaba aba el ciego que veía, ysonabaaba lo que quería. (瞎子梦见复明,想得美。)

(四)用于讲解命令式和虚拟式

No te fies de mujer, ni de mula de alquiler.(不可轻信他人。)

Nunca ligues la trompa de una elefante.(永远不要搭讪母象的鼻子;别在太岁头上动土。)

No la hagas y no la temas.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五)用于解释部分特殊的句式

Quien con lobo anda, a aullar aprende.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buen hambre no hay pan duro. (饥不择食。)

Más vale malo conocido que bueno por conocer.(熟悉的人再糟也比不认识的人好;东西总是熟悉的好。)

在语法教学中以谚语作为添加剂,为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由于谚语自身的结构特点,从语法的角度上讲有些并不规范,所以,不是任何谚语都适用于语法教学,在借用之前必须经过筛选。另外,谚语的应用在语法教学中并非主导角色,而是起到一个点缀和辅助的功用,只宜画龙点睛,切不可喧宾夺主。

三、运用于扩大词汇量

笔者认为,要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必须有扎实和稳固词汇的基本功,让学生从语言的各种形式中增加语言材料的积累。谚语的句型结构比较特殊,加之语句生动活泼,运用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便于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记忆所接触的单词。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根据内容需要,采用相关引用法,增加一定量的谚语,让学生们慢慢累积和熟悉,正所谓Muchos pocos hace un mucho (积少成多),使他们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更加自信,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还可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对提高西班牙语的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一)用于固定短语的积累

1.前置词短语

De noche todos los gatos son pardos.(所有的猫仔夜间都是棕褐色的,指黑暗中好坏难分。)

Por todas partes hay una legua de mal camino. (无处不有艰难险阻。)

2.副词短语

Poco a poco se va lejos. (不积跬步,难至千里。)

(二)用于词性的学习

1.过去分词

Unos nacen con estrella, y otros nacen estrellados. (人各有命。)

Hecha la ley, hecha la trampa. (法律刚定好,空子便钻到,指一切法律均有可钻空子的地方。)

Obra comenzada, medio acabada. (着手一干,完事一半;万事开头难。)

A moro muerto gran lanzada. (死虎面前大逞英雄,用于讽刺对已经没有危险的事物表示勇敢。)

2.副动词

Hablando del rey de Roma, por la puerta asoma. (说曹操,曹操到。)

A Dios rogando, y con el mazo dando.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与此同时,教师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谚语只是词汇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词汇,不要喧宾夺主,偏离了词汇教学的目的。

四、运用于主题教学中

在主题单元教学中,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谚语,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比如,在有关动物和食品内容的教学中适当导介如下谚语,不仅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切入主题。

(一)动物

A perro flaco, todo son pulgas. (瘦狗身上跳蚤多。)

Gato con guantes no caza ratones. (戴上手套的猫逮不住老鼠,比喻不必要的高雅考究会使人不自在。)

Una golondrina no hace verano. (一只飞燕不成夏,指不可凭个别现象下结论。)

Cada oveja con su parej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A caballo nuevo, jinete viejo. (新马要老手骑。)

(二)食品

A falta de pan, buenas son tortas. (没有面包饼也好;饥不择食。)

Al pan, pan, y al vino, vino. (有啥说啥,直言不讳。)

五、运用于文化教学中

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921:186)”。谚语作为语言形式的一大分支,在体现民族文化的特征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根据学生在语言学习的不同阶段渗透相关文化知识是教学策略的一种选择,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见识,获得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语言中了解文化,又从文化中习得语言。谚语教学在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排除他们在缺乏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在理解上产生的困难,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借助于目标语的谚语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

(一)谚语背后的典故

1.典出名著

各个民族文学名著对谚语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出自《三国志》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演义》中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Hoist with one’t 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等。西班牙语谚语也不例外,西班牙语中最早的文字记载有关“狗(perro)”的谚语出自文学作品《塞莱斯蒂娜》第二幕中主人公卡里斯托的仆人帕尔梅诺的一段话:Destruya, rompa, quiebre, dane, dé a alcahuetas lo suyo, que mi parte me cabrá, pues dizen: a río buelto ganancia de pescadores. “i Nunca más perro a molino!” 。意指当一个人遇到不幸的事情后,告诫自己尽量避免类似的不幸再次发生。

2.典出民间故事

谚语是语言的精华部分,是浓缩了的文化,因此对目标语言的谚语学习是快速获取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课堂内容的需要,以讲故事的方式作为文化教学的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又有助于对目标语谚语的正确理解与使用。比如:Lo conocen hasta los perros. (连狗都认识他;表示被众人所知的人物。)

该谚语出自18世纪末的一个民间故事。话说当时马德里市的市长堂佛朗西斯科・德・勤奇亚经常带着警卫出门巡视,尤其喜爱到市场这种既热闹又有生活气息的地方维持秩序,在他的管理下社会生活比较安定。他为人不怒而威,性情和善,没有一点官架子,因此家喻户晓,留下芳名。

3.典出宗教节日

作为天主教国家的西班牙,宗教影响到社会活动的许多方面,其中包括语言。以含动物名称的谚语为例,在西班牙中世纪的动物志中,“猪”用于指那些不贞洁的人。有关“猪(cerdo或puerco)”的谚语最常见的是:A cada cerdo le llega su San Martín. 译为猪总有挨刀的时候,比喻在劫难逃,或喻指比较倒霉的人物。该谚语源自西班牙的传统节日圣马丁节(fiesta de San Martín),该庆祝活动中所准备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4.典出外来文化

例如:Me lo ha contado un pajarito. (一只小鸟告诉我的)。该谚语来自阿拉伯民间艺人加工创作的《一千零一夜》。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进入西班牙,用了7年的时间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在将近八个世纪的统治时期,西班牙处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并存的状态。

(二)中西文化的异同

由于民俗习惯、地理环境、价值观念、历史背景和的不同,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用的认识和诠释,导致谚语所传达的信息和涵义也有所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一门外语就是了解这一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过程。然而,谚语是一个民族对日常生活百态中酸甜苦辣的精辟总结,因此,虽然国别不同,但是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却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中西谚语的学习和总结,我们发现:

1.两者的表达形式与内容相同

El que no llora no mama. (不哭的孩子吃不上奶。)

Al que madruga Dios le ayuda.(老天不负起早人。)

A quien a buen árbol se arrima buena sombra le cobija.(大树底下好乘凉。)

2.两者的表达形式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相同

La manzana podrida pierde a su companía. (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

Para muestra, (basta) un botón.(窥一斑可见全豹。)

Quien siembra vientos recoge tempestades.(谁播风,谁就收获风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Más vale ser cabeza de ratón que cola de león.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Cada oveja con su pareja.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以上所述情况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讲解和注释,以解除学生在阅读及运用时出现的疑惑,并且可以弥补他们在背景知识上的缺乏。

可见,将西班牙语谚语运用到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西班牙语的文化内涵及个性,在对比中深入对这一目标语文化的认知和掌握。让学生了解这些异同,可以帮助他们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减少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交际障碍,增强他们在交际过程中的信心和优势,提高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提醒学生注重积累收集谚语,以便在写作时可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谚语是一种结构特别且内涵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和语言艺术。由于谚语具有准确、精炼和易记的特点,具有其他语料素材不具备的优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适当地运用谚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使目标语言适用于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加强对语法的理解和掌握,体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加强谚语的学习并且恰当地运用,必然会增强学生言语的表现力,有利于实用交际能力以及写作技能的改善和提高,使语言运用起来更加充实和生动。”

另外,由于谚语具备幽默诙谐且令人喜闻乐道的特色,适当地运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习得目标语语言知识,而不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在逐步积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们将谚语潜移默化地投入到实际运用中,学以致用,这样他们便会对西班牙语的学习产生一定的成就感。

本文通过对西班牙语谚语的分析以及将之融入教学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显地探讨,希望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出更多为西班牙语课堂教学服务的视点和策略。

【注释】

①文中出现的谚语均为西班牙Espasa Calpe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谚语词典》、西班牙Banco Bilbao Vizcaya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谚语词典》以及199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班牙语成语词典》收录的词条及注解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 屈丽芳.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将英语谚语运用于英语教学的一点尝试[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2,(Z1).

[2] 刘文嫔.英语谚语与大学英语教学[J].新西部,2010,(14).

[3] 王家全.简议谚语和习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 陈星.谈谚语在西班牙语基础阶段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4).

[5] De Rojas, Fernando. La Celestina: Tragicomedia de Calisto y Melibea (6a ED.)[M]. Tusquets Editores. Barcelona, 1999: 358.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3

关键词: 英汉谚语 文化差异 中西方风俗习惯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各有不同。英国人类学家泰勒(Taylor,Sir Edward Burnett)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明、散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谚语是语言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它是文化内涵的沉淀,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规范行为的准则和衡量事物的标准,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研究英汉谚语的异同,对了解中西方文化,提高正确理解、翻译和使用英语谚语的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笔者将从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承和等方面英汉谚语所表达的不同风俗习惯,剖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由众多岛屿构成的岛国,四面环海,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潮湿多雨,气候变化无常,人们大多以航运渔业为生,于是产生了许多关于船、海及水生物的谚语。如:The good seaman is known in bad weather.(须凭坏天气方识好海员);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汉民族大多栖息在辽阔的平原上,男耕女织,以地为生,靠天吃饭,产生的谚语许多都与天、地、节气有关。如:“天时地利人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虽然许多英汉谚语所要表述的含义相似,但表达的方式不同。如: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不要班门弄斧);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钱似流水/挥金如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一箭双雕);Fish begin to stink at the head.(鱼从头开始臭/上梁不正下梁歪);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后也发出臭味/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二、生活习惯的差异

由于长期的历史沿袭和沉淀,汉英两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很大不同,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思维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个人隐私,一般不干涉别人的私事,如: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搬弄是非的人比贼还坏);Who chatters to you,will chatter of you.(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未经允许不得进入)。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在西方社会里,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明显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更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窃贼)就明显表达了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士为知己者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歌颂勤劳、鼓励学习、提倡谦虚、赞美诚实等方面,英汉谚语又有异曲同工之处,如: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a stone.(经常不断的水滴能磨损石头/滴水穿石);Pride goes before,and shame follows after.(骄傲在前,耻辱随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诚移山/精诚所至,玉石为开)。

三、文化传承的差异

古罗马、希腊神话和《圣经》并称为欧洲文化的两大源泉,自罗马入据欧洲以后,拉丁语一直起着官方语的作用,在西欧通用一千余年。当时,英语还类似方言土语,毫无法律地位,又经过千余年的变化才逐渐取得官方语言地位,并随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走向全世界,缔造出“日不落”帝国神话。然而直到今天罗马仍是西方人心目中的圣地,不少英语谚语就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故事或神话: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s do.(在罗马就要像罗马人一样/入乡随俗),由此可见一斑。中华儒家文化几千年一脉相承,仁义治国,礼信安邦,“一人有事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大不同的语系,其文化渊源也大相径庭,谚语的形象比喻和表达形式异大于同,谚语:East is east,and west is west.(东方毕竟是东方,西方毕竟是西方)就强调了东方民族与西方民族在道德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差异,但其内涵寓意却有着丝丝的联系;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布丁好坏,一尝便知/百闻不如一见);Hungry dogs will eat dirty puddings.(饿狗不嫌布丁脏/饥不择食);Beard the lion in the den.(在狮窝里抓胡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四、的差异

在英国,人们普遍信奉基督教,奉上帝为救世主,每逢星期日大家都会脱去平时的工作服,盛装打扮涌向家庭附近的教堂做礼拜。基督教的上帝救世论、天堂地狱论等无不在英语谚语中得到充分反映: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神助之);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sends mad.(上帝欲毁灭之,必先使其疯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中国,多年来人们一直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近代新中国的成立,一直受到国家的保护,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自由政策的落实,基督教在许多城市农村也广为流传,《圣经》中的许多故事和语句为很多中国人所熟知,体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圣经》中讲到:犹太人的始祖阿伯拉罕的脖子上本来挂着一块宝石,病人只要看它一眼,便立即痊愈。阿伯拉罕死后,上帝便把这块宝石放到了太阳上。谚语:When the sun rises,the disease will abate.(太阳东升,疾病减轻)就出自于此;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ammon是财神,财神是贪财、吝啬的化身,寓意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作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

当然,在英汉谚语中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存在着形象思维上的空缺现象,它们要么出自历史典故,要么与生活息息相关,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要想准确理解谚语的文化意义,必须深入解读英汉谚语的文化内涵,弄清谚语的出典,才能正确理解谚语中从字面到形象至隐含的多重语义。

总之,英汉语言是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产物,不论是从形、音或修辞的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谚语作为特殊的社会符号要比一般的语言符号承载更多的文化信息,联想和喻示的文化意义更深刻、更含蓄。因此,中英谚语不管在表达方式或表现内容上都迥然不同,但由于人心向善,在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上又存在着极多的相似之处和相通之意。从中英谚语中体会不同的文化氛围,历练不同的生活环境,感悟不同的人生旅程无常不是一件津津乐道的快事。

参考文献:

[1]王德春等.汉语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郭建民.英语谚语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

[3]郑易里,徐式谷等编.英华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4

关键词:谚语 词汇 句型 情感 心理 习惯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七至九年级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有着明确的要求。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课题上老师大量讲解,归纳句子结构和语法,学生大量做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忽略掌握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寓意,更缺乏语言的幽默诙谐。学生往往能机械地完成回家作业,但缺乏灵活思考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另外由于平时缺乏一定经典句子的阅读理解和思考的训练,这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普遍英语综合能力较差。然而学语言最重要的是能理解别人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往往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语言综合能力。因此英语谚语教学在课题上的运用,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古老的谚语,是文化的沉淀和结晶。英语谚语是英语国家的人们长期生活和实践的总结以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细心阅读不难发现,这些谚语含有丰富的词汇,句型及较为规范的语法和修辞等现象,而且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幽默灰谐,蕴藏着高度的智慧和哲理(袁懋梓,2008)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词汇教学中运用谚语

初中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是兴趣和词汇,课堂上怎样导入和指导学生学习英语谚语,选择内容和方法是很重要的。如,在教学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experience, wisdom 是关键词,而experience 是名词“经验”wisdom也是名词“智慧”然后让学生把这两个关键词放在句子中多理解,多思考,才能翻译成中文的中心思想。

二、在句型教学中运用谚语

句型是英语知识大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在句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英语谚语作例句,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例如,讲解句型“too…to…”时可引入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讲解句型 “not…until…”时可引入:We don’t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unti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珍贵。) 讲解句型“祈使句+and +陈述句”时可引入: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ir wings.(说曹操曹操就到。) 讲解句型“The +比较级+…, the + 比较级+…”时可引入:The more haste, th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可见,运用含有所学句型的英语谚语作例句,比普通的例句更具有趣味性,典型性和说服力,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句型。掌握大量的句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还会增强形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使他们说出,写出较为规范,地道与得体的英语。

三、在情感教学中运用英语

积极的情感态度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人格培养。“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教育部,2003)。

英语谚语是人们长期的经验总结,是人们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不少都教人守德,惜时,为善和求真,劝人淡薄名利,志存高远和勇于进取等,因此是情感教学的好教材。学生熟知一些思想健康,勉励性强的谚语,可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矫正不良心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策。)该谚语会使学生领悟到诚信的重要。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该谚语会使学生意识到志向在人生进取过程中的重要性。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 该谚语会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No pains , no gains.(不劳无获。) 该谚语会使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省一分等于挣一分。) 该谚语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众人拾柴火焰高。) 该谚语可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团结协作,从而达到共赢。该谚语教育学生为实现目标而与困难抗争。学生大量熟记这类谚语,通过反复地体味和内省,可以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在心理和行为习惯教学中运用谚语

当今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较孤独,随着学习负担加重,来自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压力,有时候他们的心理很脆弱,不时有行为偏差之事出现,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现在的学业,乃至今后的生活都有很大益处。如,课堂上可多选用这些谚语:1.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2.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3..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稳扎稳打无往不胜。)4.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5.Beauty without virtue is a rose without fragrance.(无德之美犹如没有香味的玫瑰,徒有其表。) 6.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5

关键词: 英语 汉语 谚语 社会功用

一、谚语的科学认识功用

汉、英语中很多谚语反映人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其中有关气象、农业等自然现象的谚语,都有相当的科学认识功用。

1.有关气象的谚语

如汉语谚语:

近山多雨,沿海多风。

早上红云雨不停,傍晚红云会天晴。

重阳无雨一冬晴。

早晨有雾,晌午晒布。

一日春霜十日晴。

这些气象谚语总结了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象的科学知识。英语中也有有关气象的谚语,举例如下:

Winter thunder summer hunger.

冬天打雷,夏天挨饿。

A blustering night,a fair day.

夜晚刮大风,白天好天气。

下面的三条谚语都是说明英国的天气情况:

An English summer,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

英国的夏天有三天大热,还有一场暴风雨。

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四月的天气,晴雨共存。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来如猛狮,去如羔羊。(这条谚语意思是三月初风雨交加,三月底风和日丽。)

2.有关农业的谚语

农谚比气象谚更多,汉语中的农谚尤其多。中国以农立国,农谚反映农民的生产经验,其中相当一部分符合科学原理。例如,汉语中关于冬耕的谚语有:

冬耕耕的深,庄家可生根。

田要冬耕,儿要亲生。

冬耕深一寸,害虫无处存。

这些谚语积农民多年的耕作经验,有科学道理。冬耕好处甚多,所以第二条谚语把冬耕和亲儿子相提并论,可见农民是多么重视冬耕。

汉语农谚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涉及耕作、土壤、病虫害、肥料等,面广意深。下面举一部分例子:

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条线。

紧拉鱼,慢拉虾。

英语中的农谚比汉语中的要少一些,但也反映了农民的经验,并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如:

April showers bring forth May flowers.

四月的阵雨带来五月盛开的花。

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Dry August and warm does harvest no harm.

八月干燥温暖不影响丰收。

从这些谚语看出,农业和时间、气候关系密切。汉谚多以节气与农业挂钩,每个节气是半个月,英语农谚中则以月份与农业联系。不管是时间还是气候都与地理因素有关,所以农谚反映的是经验,两地不能套用。当然,也有一些谚语反映的是共同的一般的经验,两种语言谚语可相对应。

汉:瑞雪兆丰年

英: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丰收的一年。)

汉: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

英:He that sows good seed,shall reap good corn.

(播良种的人收好谷。)

谚语中所反映的科学认识只是经验的结晶。所以不能当做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认识。但它们有一定的科学认识功用,可供学习和参考。

二、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

谚语是反映集体经验且流传很广的固定语句,引用谚语往往比一般说理具有教育效果。汉语谚语中蕴含着很多积极内容,对人有教育警策作用。现举例比较如下: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条谚语前后两部分分别于两条英语谚语相对应: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好的药味道苦。

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

好的建议没有坏处。

中国人鼓励青少年从小奋发向上时,往往引用谚语: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英语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谚语:

Good boys who to their books apply,will all be great men by and by.

用功读书的好孩子,长大会成为大人物。

当劝导人要虚心,不要骄傲时,中国人常引用谚语:

(4)满招损,谦受益。

(5)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表达这一意思的英语谚语有:

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谦逊常常比骄傲得意收获的更多。

两种语言中有一些劝导别人爱惜时间努力工作的谚语。这些谚语简洁、明确,让人乐用不疲,反映了时间的宝贵及潜在价值。汉语中有名谚: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英语谚语也有: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Life is a shuttle.人身如梭。

劝人努力的谚语有: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英谚则说: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

这一系列谚语都有很大的教育警策作用,指导人们爱惜时间,珍惜生命,努力工作,取得成绩。谚语的教育警策功用无处不在,学校、家庭、社会,凡有人类交际的地方,谚语都发挥着它的功能。

三、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

谚语经过人民群众的耳口相传和文学巨匠的加工提炼,不仅内容充实,而且语言形式优美,许多谚语还源自文学名著或民间口头文学,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学描绘功用。英语谚语: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此谚出自雪莱的《西风颂》。这个设问句蕴含深刻、寓意巧妙,已被汉语借用。巴金就曾在其作品中引用此谚,展示人类的希望。

谚语能唱能吟,常见于诗词之中。宋朝强幼安《唐子西风录》中写到:“诗疏不可不阅,诗材最多,其载谚语,如:‘络纬鸣,懒妇惊’之类,尤宜入诗。”谚语本身就有诗意,又能引起诗人灵感,而且是现成的语句,所以很宜入诗。另外,诗中的佳言妙语被经常引用,也会转化为谚语。汉语中有一条常用的谚语: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就出自唐代罗泌的《路史记》,此句在宋代诗词中就常被引用。

且同千里送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苏轼《以土物寄少游诗》)

千里鹅毛意不轻。(黄庭坚《谢陈适用惠纸诗》

来自诗词的谚语很多,这些谚语又会被诗人和作家引用,可见谚语的文学描绘功能是很强的。现举来自诗词的谚语:

读破万卷书,下笔如有神。(杜甫)

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李后主)

这些谚语都来自诗词,但使用时以作为群体的经验结晶。由于有诗词的背景,更易广泛流传,为人喜闻乐见。

诗和谚语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英国,从中世纪起就有诗人围绕谚语来写诗。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下面的诗:

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nay,nay

We see many heads and no wits,some day.

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显然这位诗人对英语谚语: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有多少脑袋,就有多少智慧。)

所含的意思持否定态度。这种情况,中国也有,鲁迅对汉语谚语“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提出过质疑。他认为“这乃是压迫者们的格言,教人要奉公,安分,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而被压迫者是不算数的”(《鲁迅全集》4卷,414页)。

从这些例子可以进一步看出,诗歌和谚语是互通的。使用谚语时,有时可以改而用之。使用谚语在考虑语言规范性的前提下,为了交际和表达思想的需要,可以创造性地使用。

四、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

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很广泛,从个人的座右铭到社会群体的交往,无不使用谚语,发挥其社会实践功用。现代社会商业经济发达,广告成为应用语言的媒介。广告语言不仅要求简短上口、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还要寓意深刻。因此谚语在这一领域有用武之地。其它领域谚语使用的功用大同小异,可以举一反三。另外,从司空见惯的谚语中引发新意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广告效果。例如一家日本航空公司为了强调头等舱膳食丰富,把谚语: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对一个人来说是肉,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毒药。

改为: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

对一个人来说是寿司,对另一个人来说是牛排。

如果广告词中包含产品的名称,又借助谚语的韵律和知名度,那么一条谚语就会是一则给人深刻印象的广告,让人们记住其产品。我们来看看可口可乐公司设计的广告:

All roads lead by Coca-cola signs.(1929)

条条道路通到可口可乐招牌前。

这则广告显然是以谚语: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为基础的。

汉语谚语应用于广告时,也可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法与英语不尽相同。例如活用谚语:

百闻不如一见。

于是产生的各种广告词:

百闻不如一尝。(健力宝饮料广告)

百闻不如一件。(羊绒衫广告)

百闻不如一键。(计算机广告)

在发挥谚语的社会实践功用时,可以适当改变谚语形式,灵活使用谚语。但谚语毕竟是约定成俗的固定句子,滥改会影响语言的规范性,所以应用谚语时一定要慎重。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新惯用语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2]王勤.谚语邂逅语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6

 

关键词:英语谚语 文化背景 探究学习 文化交际 

 

笔者曾经帮助学生直接翻译过一些英语谚语,在过后不久的一次英语考试中,有一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中的谚语又与同学们重逢了,本以为他们会得心应手,但结果却是正确率勉强过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未曾了解谚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囫囵吞枣”地接受知识,只能肤浅地记忆“理解”。同时,笔者也发现高中英语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读写教学及训练,而忽略作为语言精华的谚语的探究学习。英语谚语涉及丰富的文化,不但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而且音韵铿锵, 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不应对其“一带而过”。 

一、英语谚语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英语谚语言简意丰,富有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概而言之, 英语谚语大致有以下特征: 

1.丰厚的文化内涵,一语中的 

英语谚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能反映出英语民族发展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价值。透过谚语“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比喻:伟业非一日之功。)可见昔日历史上辉煌的罗马文化与风俗渗入大不列颠。西方国家古时的酒店常在店门前悬挂一束长青藤作为招徕顾客的标志。那些酒醇肴佳、遐迩闻名的酒店毋需悬挂藤条, 仍是终日顾客盈门。由此人们创造了“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无需挂幌。)这则谚语,反映出人们从业经商的习俗。英国不仅经常下雨,而且雨下得很大,因此产生谚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雨则已,一雨倾盆。)。这条谚语的比喻意义是“倒霉的事情总是一起发生的”,相当于汉语成语“祸不单行”的意思。 

英语谚语是我们英语学习者研究英语文化的重要材料,只有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2.丰富的修辞句法,生动优美 

英语谚语具有音美、形美、意美的特征。从语言形式上看,往往措辞简练、对仗工整、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方式。从音韵角度来看,英语谚语又富有乐感、音韵和谐、便于记诵,请看以下数例谚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美妙的韵味。 

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趁热打铁。)它借用比喻手法暗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时光获得成功。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运用拟人手法。 

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虽是反语,却无讽刺意味,只是善意的幽默。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对照鲜明、音、形、义俱佳。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押韵使音调和谐有美感。 

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3.深邃的哲理思想,催人奋发 

英语谚语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英语谚语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与思索。以含fish的一些谚语为例,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哲理。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原意为:决不要教鱼游泳。)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意为:捉鱼不要怕鞋湿。) 

Give a man a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time.(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身之用。)中英文表达方式及内涵都非常接近。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7

论文摘要: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活动与思想息息相关。从英语谚语中人们可以洞悉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生活实践、思想观点等一些列的人文知识。作者从人类情感、道德思想、宗教思想、民生思想等角度挖掘、分析英语谚语中的西方人文思想内涵,捕捉英语谚语的人文色彩。

    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是有规律的;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是后天习得而来的川,。因此任何语言都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谚语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句子,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熟语。谚语往往反映 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蕴涵着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智慧的积淀与结晶,有着较强的群众 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以语言文化的内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他所具有的音美、形美、意美使人们容易记忆、便于传诵,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思想道 德规范。谚语文化以其思想性、艺术性、哲理性折射出丰富的人文思想。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代希腊产生的智者学派,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humanism)的最初体现。与智者 学派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从广义上说,凡是关心人的问题,注重人本身的发展的学说都属于人本主义。人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人文思想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人心中,成为超越时空的心底呼声。人的问题包括人的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等一些列的受到很多思想家的关注,这种关注同样反映在英语语言的谚语之中。

一、英语谚语与人类情感

    有许多谚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Love begets love(爱产生爱),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爱是爱的母亲)等多反映了一种博爱的人文思想。古希腊先哲至近代西方哲学家 对爱情的思考主要集中在人与爱情、爱情的本质与特征、爱情的价值与意义、爱情的形式与艺术、爱情与婚姻、爱情中的嫉妒等六个方面。这些思考为正确认识爱情 与婚姻的关系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其中一些思想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和深刻的。这些观点常反映到英语谚语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非常的人性化, 如Love is blind(爱是盲目的),意思是相爱的人往往看不到多方的缺点。这条谚语来自人们非常熟悉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在神话中裸体男孩丘比特 身长双翅,手持弓箭,却被蒙住了双眼,只能在空中飞翔的过程中盲目地发射“爱情之箭”,凡是被他金箭射中的人就可以得到他的爱情。他不关心也不知道谁会被 射中。这种爱情神话既表达了人们对爱的迷茫,又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渴望与神秘向往,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特点。Lovers live场 love, as larks live场leeks(情侣靠爱情生活,正像云雀靠韭葱生活一样),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不可忽缺性。 In the very smallest cot there is room enough for a loving pair(哪怕是最小的茅 舍,对一对恋人来说都有足够的空间),刻画出人类情感的美好画卷。某些时候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会使人走向极端,有人因爱而拘情,有人因爱而决斗,西方人为美 丽的海伦进行长达十年的战争,这些行为都是以生命为代价。All’s fair in love and war(爱情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正反映出人们 对爱情的追求有时会白热化。 As the best wine makes the sharpest vinegar, so the deepest love turns to the deadliest hatred,  意 思是美酒可制成烈醋,热爱能变为深仇,反映了人的情感的可变性;Love asks faith, and faith asks firmness(爱 情要求忠诚,而忠诚要求坚贞)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对人在情感处理上作出忠告。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是人身心休憩的港湾。人类的家庭亲情是 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谚语中有大量的谚语反映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重要性。A mother’s love never changes(母爱永 恒)体现了母爱的伟大与永恒。夫妻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在英语谚语里多有反映,如 Man’s best possession is a loving wife(男人最可贵的是有一个贤淑的妻子)、 One father is more than a hundred schoolmasters(一个父亲胜于一百个教 师),Rear sons for help in old age; and store up grains against famine(养儿防 老)、The wife is the key of the house(妻子是一家的钥匙)等。

    人类社会在探索自然与 自然作斗争的同时也关注人自身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友情。人为了生存,为了在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获胜,组成了暂时的联合,正是在这 种联合中人们建立起了超脱自然的情感。A house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not stand(家庭内让难维 系),A friend is easier lost than found(得朋友难,失朋友易)、 A father is a treasure , a brother is a comfort, but a friend is both(父亲 是财富,兄弟是安慰,朋友兼而有之)都反映了人与人建立情感的重要性。Love thy neighbours as thyself(爱邻如爱己)还反 映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视。当然在西方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影响,西方的友情观在功利主义的冲击下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功利主 义色彩。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有反映,Hunger knows no friend,意思是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 友;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告诉人们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这些谚语反映了 西方扭曲的友情观。

二、英语谚语与道德思想

    道德价值与理想作为经验现实的人质或人格,终究要与人的主体存在根基相联系, 因此道德思想是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在德不在衣” ( It i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是对人的一种内在要求。 Kindness is the language that the deaf can hear and the dumb understand, 意思是善良是语言,聋子能听见,哑巴懂心间,告诉人们美好的品德能给人带来温暖。人类社会的道德思想对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约束作用,特别是在法制不健全或 法制意识单薄的社会,这种作用犹为突出。谚语措辞简练、音韵和谐、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概念不尽相同,对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 不尽相同,但不同的社会都有许多共同的道德思想。英语谚语中有许多谚语赞颂不同社会都认同的道德思想如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诚实可信、谦虚热情、待人以善 等。这些道德思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Virtue is bold , and goodness never fearful这一 谚语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说美德是勇敢的,善良从来无所畏惧。Paddle your own canoe(自食其 力),Penny and penny laid up will be many(积少成多)鼓励人们热爱劳动,勤俭节 约;Bare words,no bar-gain(空言不能成交易)、Be honest rather clever(诚实比聪明更要紧)、 Good for good every man can do , good forbad only a noble man can do(以德报 德,人人都能做到;以德报怨,只有高尚的人能办到)要人们真诚待人、学会做 人;Fortune smiles upon the brave and frowns upon the coward(幸运喜欢勇敢的人,而不喜欢 怯懦的人)要人们勇敢想上,追求进 步;It is impossible that a man who is false to his friends should be true to his country(对 朋友不义,不可能对国家效忠)还要求人们热爱忠于自己的祖国。

    在19世纪的西方,一些人对传统的人文主义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是随着自然科学的 发展而出现的科学主义,另一种是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认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实在。尼采认为人是万物的根源,“自我”对人们来说最为重要。 Look after number one(照顾自己)中的number one就是“自我‘’。另一则谚语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 一)与其相比可谓是异曲同工。这种个人为上的思想形成了西方独特的道德思想。如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问题上,西方文化受到唯意志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影 响,将个人情感与作用无限扩大,反映这种思想的谚语如: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每个人都把自己想象 为天鹅).Self – preserval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护是自然第一法则)等。有一则谚语 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elting friend,意思是说不要千万不要帮助一个落难的人,否则 会殃及自身;Lend and lose ,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反映了同样的待人理念。这些谚语体现了个人为上的 社会道德思想。当然,这些只反映了西方道德思想的一个侧面,在分析研究英语谚语时要考虑到道德观念是随着历史时期不同而不同的,从谚语中反映出的思想道德 内涵具有相对性,因此不能绝对化。

三、谚语与宗教思想

    科学、艺术、宗教都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宗教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 的religion(宗教)一词来自拉丁语religareo Liga二的意思是“to bind(捆绑)" , religion就是说 “bind tightly(紧紧地联为一体)”。英国和其他英语国家主要信仰基督教,耶稣被认为是上帝允许赐给人的拯救者。上帝高于一切 (God is above all),信仰耶稣督教的人将得到永恒的生命。《马可福音》中记载“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权威可从他的教导、制服神灵的能力 和赦罪看出。”可见上帝是万能的。凭借对基督的信仰,人才有自由。这些宗教思想反映在英语谚语里 有: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上帝的惩罚是缓慢但确实的)、 God never shut one door but he opens another(天无绝人之路)。尽管如此,在西方以基督教为统治地位的宗 教信仰中仍然宣扬人人平等,条件是人人服从上帝,即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亚当的子孙(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从现实 主义角度来看,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宗教思想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地位。 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说的是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 人;一只猫也可以盯上皇帝。从这些谚语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宗教思想中倡导的“平等、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

    与 西方宗教思想相关的英语谚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基督教的宽容思想建立于上帝对人的创造上,人是按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因此人人都是平等且自由 的,基督教的宽容精神具体表现在效法基督,提倡平等,拒绝报复,爱人如己,施舍饶恕等方面,这些也是基督教道德实践的具体内容。在基督教义中,任何人都有 罪,正如谚语所说:" Our sins and our debts are often more than we think(我们的罪和债远比我 们想象的要多)”。但任何人都可以赎罪,都能得到宽恕,都能得到永生。从这样的谚语所透露出的宗教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人会因为自己犯了错或罪而受苦受难, 但不一定会下地狱,信仰基督的人可以得到重生。另一方面,西方宗教思想尽管给“有罪”的人以机会,但也鼓励他们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体现在下面的两条谚 语里: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 人);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 God,help us(我们不要躺着叫喊:上帝啊,帮助我们吧!)。

四、谚语与民生思想

    谚 语来源于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也反映在各民族语言的谚语之中。英语中有谚语Experience is themother of wisdom(经验 是智慧之母),反映了人民对劳动实践的重视。有许多的谚语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存的法 则:Labour is often the father of pleasure(勤劳常为快乐之 源),Labour is the capital of our working men(劳动是劳动人民的资 本),Lazy folks take the most pains(徽汉多吃苦)。英语谚语涉及鱼、渔民、航海、水手等词汇的特别多,这是因为英国等 许多西方国家不象我国是农业大过,许多人以航海探险、出海捕鱼为生。如:Never勿a fish till it’s caugh“捉到鱼,才煎 鱼),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无风险的海上,任何人都是好水手)、 Life is compared to voyage(人生好比是航海)等。这反映出人们为了生存和自然作 斗争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英语谚语中看到一个民族通过劳动实践形成的对事物的朴素的观点、看法,如二Saving is getting(节 约等于收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种什么树,结什么果)、Still water runs deep(静水流深)、 Every rose has its thorn.(每朵玫瑰都有刺)。这些谚语蕴涵丰富的哲理,而这些哲理又是来自于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劳动实践。

    许多谚语关注人的地位、生活和发展。 Eat, drink and be merry, for tomorrow will die(及时行乐,因为明天说不定就会死亡),这一谚语尽管反 映了人们对待生活的消极态度,但也表现出“生活及为存在的”人文思想。英语谚语中表达出这种思想的很多,如 Fear not the future; weep not for the past(不要为未来担优,不要为未来悲 切);Goods are theirs that enjoy them(能享受自己财产的人是财产的真正主 人);Gather roses while you may(当你能摘玫瑰是就把他摘下)。

    在西方封建统治时期,人们的自由受到限 制,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人们的生存权利受到了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自由,渴望获得认可和尊重,追求“人”的发现。所谓人的发现即发现人的 尊严、人的才能和人的价值`b}i39o A king without learning is but。crowned ass(无知的皇帝只不过是 头上戴着皇冠的驴子)以诙谐戏褥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封建统治的反抗和对生存自由的追求。英语语言中有许多反映人类生产劳动、生活实践和生存方式的谚语。人 类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反映在谚语中,又通过使用谚语来学习经验、传播经验。人们正是在生活中积累了知识并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 Knowledge without practice makes but half an artist(只有知识而无实践,只能造就半瓢水的艺术 家),Knowledge is the antidote to fear(知识可以解除恐惧)、 Knowledge is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 of all things,because it can never be given away,nor stolen nor consumed(知 识是万物中最珍贵的财宝,丢不掉,偷不走,也不会损耗)。

助人为乐的谚语篇8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概括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体验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谚语结构固定、语义完整、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感染力强。本文简述了学习谚语的重要性;分析了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大量的例子重点介绍了英汉谚语内涵差异的表现形式。分析、学习和使用英语谚语不仅能使我们学习到地道的英语知识,还能帮助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交际能力。

关键词: 语言;谚语;文化;差异

一、简介

谚语是用简单通俗的话语概括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体验与观察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谚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千锤百炼,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形成精炼、意味深长、铭刻人心、脍炙人口的习语。它们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谚语既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学习英语谚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还能使我们丰富知识、扩大视野、洞悉中西文化差异。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地理历史、制度观念和风俗习惯。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的民族,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崇尚农耕生产的民族会有许多该方面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及丰富多彩的谚语。在几乎所有的古籍和文学作品中、在一些著作和报刊杂志上,经常出现谚语。

总之,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培根说过:“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因此,学习和研究汉英谚语,对跨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产生英汉谚语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念大相径庭,导致其文化和谚语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1、地理环境因素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求稳定好安逸;而空间意识较弱,对新鲜和未知事物缺乏好奇心和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注重研究、探索自然奥秘。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世界的个性。

2、经济制度因素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安分保守地生活。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这种文明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追寻“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发源于爱琴海沿岸的西方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就使得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3、意识形态因素

中国人崇尚儒家和道家思想,尊崇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论资排辈和尊卑有别,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集体主义的团结精神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主义精神深入人心。西方国家大多以基督教为其教义,许多人相信上帝的无处不在和巨大神力,同时他们推崇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和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精神。

三、英汉谚语内涵差异的表现形式

1、

是人们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许多英语谚语来源于西方人推崇的《圣经》。“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等说法都于基督教有关。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也有不少与宗教文化有联系谚语,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如“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

2、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思想观念和语言行为取向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强调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而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汉语谚语也就有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士为知己者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3、道德观念

道德和法律一起对社会行为加以约束,在法制不健全或法律意识淡薄的社会,道德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它通过家喻户晓的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人的社会行为。在法制健全或法律意识较强的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受法律约束的同时,道德约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的也反映在了各自的谚语中。汉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相似的英语谚语有:“A lazy youth,a lousy age”;“No bees, no honey; no work ,no money”等,鼓励年轻人要勤劳而不要偷懒。汉语有“骄字不倒,前进不了”;“自夸没人爱,残花没人戴”;“火要空心,人要虚心”;“满招损,谦收益”等;相似的英语谚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When the well is full, it will run over”;“Self-praise is no recommendation”;“Pride goes before and shame follows after”。汉英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大致相同的交友观念和态度。英语“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 as lost”类似于汉语的“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类似于汉语“朋友易得,知己难求”。

但是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的利益总是超过其他利益,朋友相对自己是次要的,甚至会带来不利,有这样的英语谚语:“Love your friend,but look after yourself”;“Friend are thieves of time”。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甚至提倡为了国家、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因此有:“士为知己者死”;“与其有十两黄金,不如有一个知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谚语。

4、历史文化

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了解相应的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语“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语“说曹操,曹操到”。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语谚语“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语“要贩槟榔到广东”,二者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

此外,英语和汉语之间虽具有相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有些来源于生活,有些来源于历史,不能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语谚语“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源自生活,后者源自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语谚语“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寓言故事,后者来源于实际生活;英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类似于汉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源自历史传说。

5、审美习惯

受不同民族个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英汉谚语中,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来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彩和认识却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尤其是Dog一词。英美国家的人们喜欢狗并常以Dog来自称或互称,却不含卑劣之意,有“Every dog has its day”;“you are a lucky dog”等说法;而狗往往使中国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如“的”,“狗急跳墙”,“狗改不了吃屎”等说法。

汉英人对待年龄的态度大相径庭。英美国家的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而中国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意味着老资格、老经验,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莫到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佳句。

英汉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与汉语“抓到篮子里便是菜”;“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语“挂羊头,卖狗肉”;“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语“爱屋及乌”;“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语“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6、生产生活经验

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和生产斗争经验,这些经验反映在各个民族语言的谚语中。从生产经验来说,中国人民积累了许多关于农、林、牧、渔的丰富经验,相当一部分成为众所周知的谚语。如“立春之日,百草发芽”;“清明谷雨两相逢,浸种耕田莫迟延”;“要想豌豆肥,多施草木灰”;“选好一粒种,增产千粒粮”;“芝麻是个怪,又怕雨来又怕晒”;“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英语中这样的谚语相对少些,如“A snow year ,a rich year”;“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四、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汉英谚语记载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大量生产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民族既有相同的经验,又有不同的经验;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汉英两种语言的谚语在各个方面均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在学习和使用谚语时既要知其同,发挥共同的优势,又要辨其异,做到相互补充。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谚语内容有些正确,有些错误;有些新鲜,有些陈旧。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多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及幽默,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锡卿:英汉谚语词典[M],北京出版社,1984。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Scollon, R.and S. 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上一篇:关于老师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放浪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