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游戏范文

时间:2023-12-09 17:48:34

班会游戏

班会游戏篇1

所谓团体心理游戏,是指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即以封闭团体为对象,在预先设计好的游戏情境中,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和方法,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调适能力,以预防或解决心理问题并激发个体潜能 。从大德育的角度,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都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两者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成为一个趋势。

一、班会课中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趋势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理辅导活动课就试图以专业的姿态出现在课程体系中,当时划清“心育课”和“班会课”“思品课”的界限成为课程定位的一个关注点。但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和实践,这样的观点有了新的突破。

(一)心育课降低了“专业门槛”

心育课作为发展性心理辅导课程,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和级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实际困惑,在每个学年段都开设。但因为师资不足,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往往只能在一个年级开设心育活动课。钟志农老师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发展性的心育活动课是要靠广大班主任的参与来实施的,其可行性路径就是在每学期的班会课总量中,拿出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开设心育活动课。”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并集体讨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和班主任们密切合作,推出符合学生各阶段发展特点与任务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程体系。

(二)班会课开始转型

不少班主任认为,学生的许多过错行为应该归结为道德问题,于是班主任用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结果只能与初衷背道而驰。“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班级为核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模式”的理念正逐步被认同。 当班会课开始融合心育内容时,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呢?如果以成人化、说教化的方式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则忽视了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征。而团体心理游戏将主题思想贯穿在精心设计的大量趣味性团体活动中,让每个参与者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并进而将学习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团体心理游戏的这种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开始慢慢受到班会课的青睐。

二、班会课中运用团体心理游戏的案例分析

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看到心理辅导活动课和班会课的相互召唤,我们开始思考实践。根据团队的动力原理,我们将班会课视为由三个阶段构成:导入、过程和结束阶段,我们尝试在每个阶段加入相应的主题游戏。随着初中部“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程的实践,我们看到了团体心理游戏带来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一)导入阶段

课堂导入时开展热身游戏,其目的是让学生打消防卫心理,在感到轻松愉快的同时,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参与课堂的情绪,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此类游戏的时间不宜过长,尽量控制在1~3分钟,做到人人参与。

【案例1】奇妙的口香糖

初一新生入学初,班主任都会安排一些班会课以促进新同学之间相互熟悉。以往的形式是班主任让学生们轮流做自我介绍,但毕竟才相识不久,大多数学生仍显拘谨,课堂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来介绍,每位学生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够深刻,推动融洽的力度不够。为了更好地“破冰”,我们开展了“奇妙的口香糖”游戏。 玩法如下。

指导语:“同学们来到新环境,我们希望自己能像口香糖一样,可以吸引很多同学,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奇妙口香糖’的游戏,大家随着音乐沿着圆圈跑(需要一个空旷的场地,播放一段明快的音乐)。”游戏开始,所有人按要求绕着圈跑,并问教师“口香糖粘什么”,教师发不一样的口令,比如“三个左肩粘一起”,则所有人必须马上找到另外两个人,三个人的左肩粘在一起,没能凑成三个人的成员必须表演节目。然后大家继续快跑,继续问教师“口香糖粘什么”,教师继续发口令(数量可以是三个、四个、五个,部位可以是屁股、脑袋、肘关节等,次数3~4次)。

游戏效果:经过这样的暖场,大家打破了陌生感。接下来的自我介绍时,发言的学生声音变响了,介绍得更全面了,还不时有学生举手表示有和发言学生一样的兴趣或特长,为班会课目标的达成开了个好头。

【案例2】爱的选择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与父母的矛盾越来越多,通常班主任会开展改善亲子关系的感恩主题班会课,但大多数班主任会在一开始就苦口婆心地谈父母对孩子的爱,案例也往往催人泪下,却换不来学生们的感同身受。也许是因为案例没有普遍性、说教引来反感,总之,学生没有为之所动。为了使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我们开展了“爱的选择”游戏。

玩法:一共有两道选择题,根据自己的选择,举起手中的红牌或绿牌。题目:①他很爱她。她小小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肤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之后,脸上留下了几道丑陋的疤痕。你觉得,他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②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一如既往地爱他吗?学生自由选择,并简单说明原因。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第一道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你又会做什么样的选择?”学生做出选择,分享感受。教师点评:“通过两次不一样的选择,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有一种关系是普遍、稳定而久远的,那就是亲子关系!”

游戏效果:学生因为思维定势,假设“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当知道这是亲子关系时,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选择了“不会”。强烈的对比,比案例更有说服力。

(二)过程阶段

班会游戏篇2

    今天,我在班里搞了一个特殊的班会活动——通过虚拟情景进行德育体验。我事先从网上下载了一个名为“洗衣机里的猫”的游戏和电影《洗澡》中的一个片断,又在计算机教师的帮助下,设计了一个动画故事《先救谁》和一组连环漫画,在活动中播放并分别要求学生谈感想、作评论、进行选择、开展联想。以连环漫画的使用为例:我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漫画,第一幅是在一间房子里,一张桌子上摆着一个黑包,两个人正在握手;第二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前面跑,另一个人在后面追;第三幅是两个人相对而立,其中一个人正在开包;第四幅是一个人拿着黑包在跑。让学生对这四幅漫画进行重新排序,并配上说明词。有的学生以4-2-3-1排序,分别配以“有小偷”、“追”、“终于捉住了”、“多谢你挽回了我的损失”,最后总结为“见义勇为——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的学生以1-4-2-3排序,分别配以“朋友见面分外亲热”、“有人偷包”、“死死盯住”、“看你往哪儿跑”,最后总结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有学生以2-3-4-1排序,分别配以“抓小偷”、“让我瞧瞧都有些什么”、“这个包归我了”、“见者有份”,最后总结为“坐地分赃,可耻!”这次班会活动搞得特别成功,学生们事后评价是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感想丰富、记忆深刻。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选择能力及道德参与意识,这直接关系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传统的德育,采用诸如“两难法”、“团体法”、“讨论法”、“辩论法”等各种形式加以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制约,这些形式很难在学校教育中推广开来或坚持下去。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BBS和聊天室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训练目标

班会游戏篇3

一、创设班级特色游戏,创新串联环境

(1)游戏环境独具风格。在创设游戏环境时,首先就考虑从环境风格上有所区别,让幼儿一看上去就产生耳目一新的新奇感,由此产生游戏交往的愿望。如有的班级选择了时尚风,以宣传海报为主打形式,向幼儿宣传自己班级中的游戏内容,吸引幼儿前来参与;有的班级则以运动风为主要风格,将运动项目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满足了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幼儿非常喜欢;有的班级以地方风为特色,有的班级以江南民俗风为特点,以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布置整个环境,优雅恬静,将幼儿带入一个独特的游戏场所……因为各班创设了截然不同的游戏环境,激发了幼儿串联的兴趣与愿望。

(2)游戏内容各具特色。要在游戏的种类上有所区别,幼儿才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幼儿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有的班级以购物休闲为主,开设了“美乐琪自助餐厅”“大润发超级乐购”“天使宝贝影楼”等区域;有的开设了与健体游乐相关的小舞台、健身中心、智慧棋社等内容;有的班级开设了“宠物一条街”“美食一条龙”游戏活动;有的班级则以开设了“茶艺吧”“印染坊”“童学馆”“江南人家”等内容……风格迥异、内容独特的游戏环境,吸引着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常开常新,幼儿乐此不疲。

二、深入拓展游戏内涵,遵循基本原则

(1)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印。幼儿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内容只有与生活接轨,才可以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因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如幼儿都有定期体检的经验,因此,他们提出要开设看病的医院时,特别提出了要有一个进行“体检”的地方,有的班级中就特别开设了“儿童体检中心”游戏。

(2)与社会时尚元素相牵。现在幼儿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都可能在游戏中得到体现。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融入了时代性的元素。如某班的“茶艺吧”中,增加了品尝新茶的环节,则与春天时候新茶上市这一社会特征相吻合。

(3)与幼儿发展需要相融。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游戏设置的关键点所在。经过小中班的培养,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照顾他人的能力与需要,“宠物一条街”的开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与宠物亲密接触,表达自己对弱小动物的关爱情感,这对培养幼儿富有爱的品质非常重要。同时,许多幼儿都有在家圈养小宠物的经验,或者是渴望养一只小宠物的愿望,这一游戏的设立既可以满足幼儿对现实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延伸,也能够满足部分幼儿在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更能得到幼儿的喜爱。

(4)与主题教学活动相随。我园实施主题性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对某一类知识经验进行较为全面地学习,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进一步学习、模仿、探究的愿望。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与幼儿共同将这些内容纳入角色游戏中,既可以满足幼儿学习、表现的机会,又可以让角色游戏的内涵不断变化,常玩常新。如某班的“茶艺吧”中是主题“三月江南”中科学活动“认识茶叶”活动的延伸,根据茶叶制作的过程,在整个游戏中创设了从炒茶、制茶、灌茶到品茶等游戏环节,幼儿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深受他们的喜爱。

三、发挥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细化串联情节

串联式角色游戏与传统型的角色游戏的最大不同在于幼儿这一游戏主体的流动性,在开展串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在流动游戏中不断发现问题,商讨调整策略来解决问题,并逐渐使游戏串联更加可行。

问题列举:班级游戏材料流动到别的班级后怎么归还?

解决策略:发现问题后,教师组织与幼儿一起来讨论解决问题。有的幼儿有在家帮爷爷奶奶卖废品的经验,就提出开个“废品收购站”,但这些物品并不是废品,还可以再利用,叫这个名字不太妥当。最后,大家为这个游戏起了个名字,叫作“货物中转站”,每个班级中都把几个牛奶盒子连在一起,分别标上班级的名称,制作成一个既轻巧又便于搬运的储物箱,放在“货物中转站”中,同时又增加了一个“送货员”的角色,幼儿在串联游戏中买了哪个班级的游戏材料,走到任何一个班级都可以放在“货物中转站”中相应班级的盒子中,当货物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时,“送货员”会摆出“送货中”的牌子,将物品送回相应的班级,极好地解决了各个班级游戏材料紊乱的现象。

随着串联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游戏情境更加深入,游戏内涵也更加丰富起来。

串联式角色游戏突破了传统班级游戏中环境内容单一、交往范围窄小等不足,满足了大班幼儿对深入游戏情境、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能力的发展需要,使他们个性中爱玩、会玩的天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班会游戏篇4

关键词: 幼儿园 双摩双研 自主性游戏 整体水平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在结合本园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双摩双研”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全园自主性游戏的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首摩:组织教师观摩各班自主性游戏的常态,观察各班游戏的原生态情况。

活动开始前,我们明确表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别班的游戏解析得越多,诊断得越准确,给予同事们的帮助就越多,同时同事对自己班的游戏也会提出更多的修改意见。如果瞻前顾后,那不仅不能帮助他人,对自己也是得不偿失。”

有了这样的“定心丸”,各位老师在展示自己班级的游戏时,都能按常态组织开展,有的老师在游戏开展的同时就急着把问题直接表达了出来,生怕观摩的老师一不小心给遗漏了。在观摩别班游戏时,老师们也能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找游戏中的不足和解决的方法。

首研:组织教师就第一次的观摩活动进行研讨,对各班的自主性游戏进行解析。

对于游戏角色的选择,中班的周老师说:“小班孩子角色意识淡薄,往往游戏没开展多久就已经忘记自己担当的是什么角色了。因此,建议小班的挂牌做得更细致一些,以帮助孩子确定游戏角色,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身份。”

大班的张老师对中二班游戏中幼儿的角色选择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中班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孩子早上插牌后到游戏时能明确自己所选择的角色,但也有个别孩子记不住自己早上选择的是什么游戏,还有的甚至会忘记插牌。对此,老师应注意加强观察和个别提醒。”

在谈到游戏主题的确立时,中一班朱老师说:“小一班的茶馆游戏不适合小班年龄的孩子进行,虽然游戏场景设置得很温馨,但既要知道茶叶是怎么采的,又要懂得怎么品茶,对于小班孩子实在是太难了。可以降低游戏要求。”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中二班王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班孩子的社会性进一步发展,现在网络购物很流行,快递公司发展很快,大班是否可以在邮递公司中增设一个快递公司?”

在我园,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强项。因此,从本次原生态的观摩活动中,大家发现各班的游戏材料都非常丰富,废旧材料、环保材料、成品和半成品的材料能满足孩子在游戏中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小二班的材料箱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李老师表示:“小二班的老师很有创意,把许多牛奶箱做成一节节火车箱,分门别类地放置各种不同的游戏材料,既能美化班级走廊的环境,又方便幼儿自主取用游戏中所需的材料,很不错!”

对于自主性游戏中教师的指导,大家都认为:教师以多重身份指导游戏,有利于对游戏的有效指导。当孩子需要游戏材料时,教师是材料的提供者;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教师是游戏的援助者;当孩子需要教师一同游戏时,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当孩子不需要教师介入时,教师是游戏的观察者;当孩子在分享游戏经验时,教师是倾听者和发问者。

再摩:各班将第一研中吸取到的意见和建议加以整理,及时地对自己班级的自主性游戏进行整改,一周后,再次组织教师观摩各班的自主性游戏。

这一次的游戏观摩活动,各位老师对自己班级的游戏情况都自信满满,大家信心十足地将自己班级的游戏展示在大家面前。

大二班的徐老师把小二班的火车材料箱“据为己有”,并对它进行改造,使小火车既是个多功能的材料箱,又是火车站游戏中的“和谐”号火车,最高效地发挥了那些废旧牛奶箱的作用。

中二班的王老师采纳大家的意见,将小菜场游戏和原来的商店游戏合二为一,改成了一个小超市,里面除了有许多自选的商品外,增设了一个净菜组小游戏,请小朋友当超市员工,进行净菜包装,避免了原本菜场游戏的单调。

中一班的周老师听了关于擦鞋吧的建议后,在自己班内调查了一下,发现孩子们对擦鞋吧很熟悉,而且幼儿园大门外就有一个擦鞋吧,不少孩子们都去过,马上就发动孩子们进行了擦鞋吧的自主性游戏,而且从游戏中也可看出孩子们很喜欢这个游戏,也很会玩,擦鞋、补鞋、给鞋子装饰,进行得不亦乐乎。

总之,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自主性游戏主题更丰富、内容更生动、环境更形象、指导更到位了。

再研:经过第二次游戏观摩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第二次的研讨,进一步挖掘游戏中还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谈谈本人对此次“双摩双研”的看法。

第二次的研讨活动气氛比第一次的更宽松,因为大家都觉得经过两次观摩和一次研讨后,教师对幼儿自主性游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班级幼儿也有了更多的收获,游戏的水平明显提高了。

周老师谈到了这次活动中收获之一是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与利用方面,她说:“像牛奶盒、方便面碗、冰淇淋盒这些资源对我们来说是极为普通的,都是作为垃圾扔掉的,但只要善于加以利用,它们就会发挥无穷的力量。不但可以引导孩子制作艺术品美化游戏环境,同时也丰富了自主性游戏的材料,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小赵老师是个青年教师,她通过这次游戏观摩和研讨活动,觉得自己获益匪浅:“不管是从游戏主题的确立、游戏材料的提供,还是游戏规则的建立、教师的指导等方面,我都仿佛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谢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希望活动结束后大家还能像在活动时一样无私地帮助自己!”

朱老师坦言:“在整个观摩、研讨活动过程中,我感到每个老师都在用心地创新、组织自己班级的游戏,只不过第一次观摩活动时老师们都‘闭门造车’,经过大家研讨后,仿佛抛砖引玉般地使各个班级都有了很多新颖的设计,其实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许多时候只要自己多反思就能解决问题。”……

班会游戏篇5

一、空间的开放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班级空间较小,导致游戏区域也相应“缩水”,有的游戏区不得不设在教室的某个角落、走廊、午睡室等地方。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积极的游戏体验,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已经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和相应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班级为单位的游戏方式已不再满足孩子们在社会交往能力上的需要,且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幼儿接触交往的伙伴较少,幼儿之间的游戏交往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领域。正如《纲要》提出:幼儿园应充分重视环境创设的要求,使环境更适合幼儿游戏水平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让大班的孩子走出班级,和中班的孩子一起进行跨班游戏。

1.游戏串联,创设“公共区域”

我们利用两班之间的相邻空间设置的游戏区域,创设了“公共区域”。由于相邻与合作,班与班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便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两个班的老师把游戏公共区域定位于幼儿对本班角色游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原本大班设置有“娃娃家”、“银行”、“幼儿园”、“创意坊”、“服装设计中心”等主题游戏,中班有“娃娃家”、“理发店”、“走秀台”等游戏。规划后,把两班的“银行”放在左右两边的走廊上,为领钱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将“服装设计中心”和“走秀台”串联起来,变成比较有规模的“常熟服装城”主题;将整条长长的走廊布置成“公共区域”――“点心店”。在设置“公共区域”游戏的时候,正值我们幼儿园开展有关“地域文化”课题研究,所以,我们将地域文化资源的人文背景融入到“公共区域”中,将“点心店”变成“常熟小吃一条街”,里面有蓝印花布制作的小围裙、小头巾,惟妙惟肖的常熟特产“叫花鸡”、“桂花雪片糕”等等。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

当我发现班级仍有个转角没加以应用时,组织幼儿讨论,共同想出了当前最热门和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主题:旅行社。因此,在转角开设了“虞城旅行社”,还在走廊上张贴了一系列常熟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让旅游团的成员可以穿梭在两班的户外进行观光。这样,两班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环境、游戏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打破了班级的界线,互相交往起来。游戏的主题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游戏也热闹了起来。“公共区域”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新的游戏材料刺激和引发了幼儿游戏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以及设计、制作、安排材料上的重复劳动。

二、交往的拓展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社会的培养和游戏的作用有诸多的论述。他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机会是游戏。正如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而我们设想打破年龄班级界限能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理念,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交往对象的拓展

刚开始,我会鼓励大班孩子们:“今天,老师要看看哥哥姐姐们,有什么好办法吸引弟弟妹妹和你们一起玩。”孩子们商量起来,有的说:“我们和弟弟妹妹说我们带你们玩。”有的说:“我们用好玩的玩具和开心的游戏来吸引他们。”活动开始了,有的哥哥姐姐在邀请弟弟妹妹和自己一起游戏;有的则干脆在超市、理发店等游戏区大声地吆喝:“快来看,超市新鲜上市的桃子啊!又大又甜喽!”“今天理发打半折!”……大班孩子热闹的嬉戏声吸引着中班小朋友的目光,他们陆陆续续放下手中的玩具,来到超市等活动区外用好奇的目光观望哥哥姐姐的活动。看到这个情景,我暗示超市的经理小怡:“经理,妹妹在门口看着你呢!”小怡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拉起妹妹的手:“我是超市的经理,你当超市管理员吧!你只要把货架上的东西摆整齐就好了!”当妹妹一脸自豪地带上挂牌,认真地分类整理起各种物品时,我欣慰地笑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开始了。

2.交往形式的拓展

为了引导幼儿多接触、多交流,我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交往,如:邀请客人、角色轮班、串门、消费等,把各种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加强幼儿与同伴间语言的交流,同时也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适当引导幼儿在活动时能更大方地与其他主题的幼儿合作、交往,并生成其他新的活动情节,如:当美食街没生意时,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帮忙制作广告单;请旅游团的旅客到餐厅用餐;请幼儿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春游,参观家乡的各个景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幼儿间的交往更大方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社会情景也更加丰富了。

三、“大、小”的互动

游戏时能再现现实生活,而年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大班孩子的游戏经验对中班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因此要真正发挥大班幼儿的优势,增加其与中班幼儿交往与互助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大班孩子带动中班幼儿。

1.“大带小”,建立游戏规则,培养良好习惯

游戏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人员的分配、物品的摆放,游戏结束后要整理游戏的玩具物品……因此刚开始时,我们可以请大班幼儿与一名中班幼儿结对共同游戏,熟悉游戏规则。几次游戏下来,中班孩子在大班孩子的带领下,对游戏的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在大班孩子的带领下学着摆放和整理,然后逐渐过渡到独自游戏。例如,一名中班孩子担任“点心店”里的“点心师”,看到顾客来,他急忙迎上去,问:“你要买什么?”这时,旁边的大班孩子就说了:“你是负责做点心的,招呼顾客应该由服务员来!”再如,中班“娃娃家”的“姐姐”兴奋地跑来买东西,大班的“服务员”也会对她说:“娃娃家的姐姐是不能一个人来买东西的,要由妈妈带着一起来!”在这些游戏的交往中,中班孩子习得了游戏的规则,同时大班孩子也对游戏的规则进一步巩固了。

2.“大带小”,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去“美美发屋”,但是地方太小,只有两个位子,不能满足很多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共同讨论,怎么让那些顾客们减少等待。于是,孩子们讨论起来:“可以搬一些椅子来,让大家坐着看看书、杂志,还可以喝喝茶”,“如果等饿了,我们还可以打电话叫外卖,让小吃店的服务员送好吃的。”讨论后,我们马上在理发店的旁边放了几张椅子,放了几个杯子,这样一个小型休息室便初具雏形了。同时,中班孩子根据哥哥姐姐的想法一起发展游戏,游戏兴致大大提高了。

在这些混合游戏中,处处充满了互动,有的是自发的、有的顺从师意;互动方式也是多类型的,有帮助型的、模仿型的、指挥型的,而且这些互动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但无论是哪种互动,幼儿都将获益匪浅,因为不同年龄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

“跨”一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跨班联合游戏,使得游戏的种类增多了,游戏空间扩大了范围,游戏互动增多了,大大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师幼间的互动与合作。

相信孩子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有序的环境中活动、发展,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快乐、美好的回忆!

班会游戏篇6

一、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适用性

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的教学活动中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既提高了小班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使幼儿得到了健康发展,因此音乐游戏对小班幼儿的音乐教学有着很强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音乐游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爱玩特性,小班幼儿一般为3岁左右,他们正处于爱玩的阶段,游戏对他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们能够感知音乐游戏带来的愉悦感,教师通过不同音乐游戏的举办能够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音乐游戏能够让小班幼儿感知与人交流的快乐。小班幼儿刚刚从家庭环境进入集体环境,他们很不适应环境的突然改变,但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渐渐熟悉周围的人和物,通过游戏中与教师、小伙伴的交流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再次,音乐游戏中的音乐能够带给幼儿愉悦感。在对小班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一般会选择简单、轻快的乐曲,通过这些节奏感的感知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为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最后,音乐游戏符合对小班幼儿培养的目标,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通过音乐与游戏间接地提高对节奏感的把握,进而提升了音乐素养。

二、如何利用音乐游戏进行小班幼儿音乐教学

教师作为小班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利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呢?

1.乐曲选择要便于旋律记忆

音乐游戏的过程中,音乐与游戏是两大元素,教师在音乐游戏中对游戏的选择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选择便于幼儿记忆的音乐旋律。一般对小班幼儿而言,他们能够很好地记忆节奏欢快、歌词简单的乐曲,这种乐曲能够让小班幼儿在教师引导几次后就能独立完成。

2.游戏设置要激发幼儿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好的游戏设置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小班幼儿的特征设置一些具有角色扮演的情境性游戏,通过有效材料的投放使用,让小班幼儿能够在集体游戏的过程中真实感受。例如,在小蜜蜂扮演中,可以投放蜜蜂翅膀、花朵模型等材料,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感到真实性,进而发挥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3.音乐游戏引导要适时合理

教师是音乐游戏的设置者,因此教师的引导对音乐游戏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模仿、表演等方式,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平衡好游戏与音乐,进而达到音乐游戏的统一,使小班幼儿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音乐,使音乐引导能够从引情、激情、解情、动情到抒情,让小班幼儿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与音乐素养。

三、案例分析

笔者将通过“小鸟和大象”这一音乐游戏的实施描述,对音乐游戏在小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呈现。

1.选曲与游戏设置

音乐游戏的实施首先是对音乐的选择,《小鸟和大象》这个曲子比较欢快轻柔,在乐曲中呈现出了小鸟与大象的特征,能够吸引小班幼儿。在游戏的设置过程中,我选择了亲子合作的游戏方式,通过对小鸟与大象的不同扮演,让幼儿对这个乐曲表达的内容进行深层感知,并通过舞蹈体现出小鸟与大象的外在特征。

2.游戏准备阶段

在游戏开始之前,对游戏进行准备。首先通过音乐的播放让小班幼儿熟悉音乐,并对其中呈现的小鸟与大象形象进行分辨;其次,给幼儿讲解有关小鸟与大象的不同特性,让幼儿通过图片想象小鸟与大象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再次,通过森林、小鸟翅膀、大象鼻子等游戏素材的制作投放创设出一个游戏情景;最后,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带领孩子进行具体游戏动作的设计。

3.以引导为主的实施过程

在音乐游戏的实施中,首先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带领他们进入布置好的游戏情境,在进入情境后,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倾听乐曲;之后根据AB段的音乐节奏让小朋友和家长一起表演,通过个体示范、两两表演、集体表演的形式不断感知音乐;最后通过家长与幼儿的合作表演呈现音乐过程,通过转圈、飞行等动作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必要时也可以加入语言模仿。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此次音乐游戏的过程,让小班幼儿在表演中提高音乐的感知力。

班会游戏篇7

关键词:集创游戏;合作意识;合作规则;内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29-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模式还存在单一化现象,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途径多依赖于主题性教学活动。幼儿园应重视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利用幼儿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领域课程元素,将其改革为集体性的创作游戏,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尝试、练习合作,丰富幼儿积极的合作体验,从而逐步萌发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一、艺术创作游戏集体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愉快的合作玩艺术游戏”

(1)教学设计策略接入点。游戏是合作的开始,游戏是艺术的引领。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想象和规则,规则能促进儿童自我规范的发展与道德萌芽。艺术为游戏创设了想象的情境,情境自然产生了规则。情境规则为幼儿游戏预设了合作的可能与技能。而这种预设是儿童乐于接受的。在活动中协商产生的规则是自发自律的规则。小班年龄段幼儿的合作意识特点多以简行合作为主,在合作中肢体语言的使用占很大比重。如在找身体节奏游戏中幼儿主动倾听并互相击打身体部位,以及在歌唱游戏中的呼应,律动接龙游戏中的轮替等。这些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艺术合作游戏,简单而明确,直接而具体,将合作的最基本要素渗透于趣味性的艺术游戏中。幼儿为了参与游戏明晰了规则,为了快乐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在一次次的肢体互动中,一次次的集体游戏中体验着合作的乐趣。在中班年龄段的幼儿中主要开展以小组分工合作为主的艺术游戏。如音乐情境游戏的角色分配,长音的大象走,短音的小兔跳,休止音时灰狼出现……在音乐的感染与分辨中,中班的幼儿可以投入自己的角色分工中并自我控制角色的出场与退场。另外,在美工塑形游戏中的组合创作,综合艺术集体游戏中的互通影响等,能让中班幼儿在游戏需求的本能引领下,在艺术趣味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轮流、等待、交换等合作要素,逐步培养合作意识,逐步遵守合作规则。而在大班则主要开展以集体协商合作为主的艺术游戏,游戏中多元呈现主次强弱合作、难度递进的层次合作以及更高程度的互相促进合作,游戏中的规则设计也更加复杂和高层次。大班可以设计既有个人创作,又有小组合作和集体互动的综合艺术游戏。如在大班艺术游戏“披萨”中,幼儿可自行设计单块披萨,与小组同伴组成完整的披萨玩的节奏游戏,最后集体传递所有的披萨,练习他人设计的节奏型游戏。多重渐进的游戏玩法设计,不但让大班幼儿有多层次的合作机会,而且引领幼儿体验个人与集体艺术交流汇聚的效果。

(2)教学组织合作化策略。合作是游戏的形式,合作是艺术的表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之间如果不能合作顺利,游戏则无法顺利进行,艺术作品也无法顺利完成。小班幼儿合作特点:自我为中心,交往的被动性。在小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合作的快乐。如增加合作游戏的时间和次数,引导幼儿初步明确游戏规则意识,丰富幼儿的合作游戏情绪体验等。研究中发现,教师与全体幼儿同样是花朵主题的绘画,以大花园的集体合作画展示,比起单独展示小班幼儿个人的绘画作品要好得多。两者对比,前者带给幼儿更多的自信心和审美愉悦。中班幼儿合作特点:开始愿意主动合作,但仍然缺乏合作技能。如产生分工不明确、合作矛盾等。在中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学习合作,强化游戏中合作的规则,启发幼儿根据艺术游戏需要主动提出合作需求,并丰富幼儿合作游戏的技能。例如,在中班音乐游戏“锯木头”中,两两合作的“伐木工”和“木头”必须彼此配合音乐做出有节奏的“抚摸”和“生长”,“锯木头”和“木头断了”等互相配合的动作。大班幼儿合作特点:已能体验合作的快乐,能主动发起沟通互动或合作游戏,能自主协商解决。在大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大班幼儿能沟通创意,共同设计,相互支持与帮助。在大班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中,孩子们为了变成不被猫发现的石头老鼠,小组间能够共同设计造型,并合作抱团坚持造型控制不动,团队荣誉感和游戏求胜精神,成了大班幼儿艺术创作表现的内在驱动力。

(3)教学整合艺术化策略。艺术是合作的需要,艺术是游戏的成果。在小班以情景化艺术游戏为主,整合艺术游戏时,注意提取相同艺术形象元素,创设相符的艺术情境,使之转化为同一合作命题(即任务感)。在小班综合艺术活动“七彩下雨天”中,下雨的情境音乐让幼儿乐此不疲地选择喷画材料在各种自然及生活物品上表现雨点及雨天的朦胧。简单重复的艺术教学原则引导小班幼儿逐步深入地围绕同一目标游戏与合作,更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单一的艺术元素在与他人的合作游戏中会形成多重放大的效果,更有趣味性。在中班以合作化艺术游戏为主,则要注意提取相同艺术特征元素,触发相通的艺术灵感,使之转化为同一合作行为(即趋势习惯)。在中班综合艺术“快乐鱼儿游”活动中,幼儿分组听音作画,在同一张画纸上一起用画笔带着小鱼游泳、吹泡泡等,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任何引导,绘画作品上表现出奇妙的和谐感,点线面绘画的艺术特征呈现高度艺术匹配感。在大班以综合表现性的艺术游戏为主。在大班音乐游戏“饺子”中,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旋律变化,结合生活经验自己分组讨论包饺子的程序性动作,并选择图片,小组设计合作饺子造型,直至最后的集体煮饺子玩法,都来自于师生的合作讨论,如没有锅怎么办,谁来搅拌,何时下锅等。幼儿能自发提出几人牵手团圆做锅,选出厨师,配合音乐休止点――滑音作出信号。

二、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集创游戏让幼儿体验“随时可以合作玩游戏”

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合作游戏的机会,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将艺术游戏合作化的改革改进与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课程紧密联系和进一步拓展呢?幼儿园应在户外、早操、欣赏练习、区域、自由活动等各种一日生活环节进行渗透。户外活动时开辟“合作游戏自由区域”,幼儿可以和同伴自由组合玩各种合作游戏,如歌谣式的双人游戏“炒豆子”,三人游戏“套圈”,小组游戏“丢手绢”等,以及与美术结合的“画格子追捉游戏”“叠叠组合塑形钻爬游戏”等,让幼儿练习巩固,突破和创新合作游戏玩法。早操活动中融入集体艺术合作游戏元素,让幼儿将早操锻炼与集体舞游戏相结合,节奏、律动、序列游戏的变化,同伴、小组、班级、年段间进行合作交流。

三、家园合作的集创游戏让幼儿体验“家人也是合作游戏伙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家庭,不但肩负孩子的养育教育使命,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和家长游戏沙龙的形式,从教育专业的角度让家长明确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尝试以“集体艺术合作游戏体验”为主题开展新颖的家长游戏沙龙。一群成年人在“搭肩蹲蹲坐的集体舞游戏”中乐得东倒西歪,在“贴面具抢朋友的艺术游戏”中激动得手舞足蹈。作为集创游戏的园本特色文化,现场的团体游戏带给家长的感受是无可比拟的。从2012年至今,幼儿园以班级游戏、年段游戏、全园游戏等多种集体组合形式,组织家长们走到户外开展亲子集体艺术游戏活动。如听音泡泡吹画、亲子背靠背配乐线描画等活动,让家长耳目一新的同时,体验到亲子游戏的创意。幼儿园还组织开展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邀请家长们观看全体幼儿的音乐美术艺术游戏。从“2012年,舞动节拍、快乐同行”文化节到“2015, 游戏艺术,创作美好”集创游戏校园文化节发挥了独特的家园合作宣传效应,家长们的教育参与度不断提高,合作教育的效应不断加强。

四、结束语

近几年,幼儿园“集体艺术创作游戏”在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教育领域,进行一些原创性的探索和建设,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和拓展。艺术领域的合作化游戏活动课程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环节更加自由、充实和愉悦。隐性活动课程推动了幼儿园家园工作的改进。幼儿游戏化的合作教学方式对幼儿园各领域课程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幼儿园的“集体艺术创作游戏”园本特色课程将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加以整合、紧密联系,打造最大的教育合力,彰显了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张婕.角色游戏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班会游戏篇8

【关键词】幼儿园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2-7岁的儿童来说,角色游戏是一种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游戏,在幼儿园中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想象与模仿等形式,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充分发挥出了儿童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儿童个性化发展。但是,在幼儿园小班中,因为幼儿都比较小,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再加上其年龄特点――随意性大,所以在刚接触角色游戏的时候,幼儿的游戏水平比较低,更没有足够的扮演角色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能力,对小班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角色游戏概念与小班角色游戏特点

所谓角色游戏指的是幼儿对各种角色进行扮演,并通过想象与模仿等形式创造性地将现实生活反映出来,因此,角色游戏又被称之为象征性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幼儿自己的意愿,不强迫也不过多的干涉。通过角色游戏,幼儿的想象力与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有效地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其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已经将角色都在幼儿中明确分配好了,但是很多幼儿根本就不理会教师的安排,常常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想法对成人的各种动作进行模仿。而且,小班幼儿没有足够的交往能力,动作比语言更多。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大多小班幼儿仍是以自我作为中心点,所以在实际的游玩过程中大多幼儿只顾自己玩耍娱乐,而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此外,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其小手肌肉还没有得到较为完善的发育,在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重复性动作。

二、小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一)角色游戏要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不同的年龄阶段,角色游戏的发展层次水平也应该是不相同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角色游戏中主要还是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对小班幼儿进行观察,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小班幼儿数量多、种类少而且在形状上比较相似的成型玩具,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争抢玩具而在儿童内部之间发生各种纠纷。在指导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平行游戏法对幼儿进行指导,还可以以角色的形式加入到角色游戏之中。教师应该及时的对现实关系和角色关系进行协调,尽可能地减少现实关系的冲突对情节发展以及角色游戏扮演的干扰。此外,为了帮助小班幼儿可以积累到更多的游戏经验,教师可以以情感式的讲评带领幼儿一起收拾材料、整理场地,而后渐渐地让幼儿可以养成较好的游戏习惯。

(二)角色游戏要能与幼儿的现实活动相符合。教师应该充分注重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角色游戏开展给予足够的支持。角色游戏可以让小班幼儿以角色扮演的形式,通过假象的情景、动作以及交往,将他们眼中的世界反映出来。教师必须将角色游戏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充分地结合起来,启发小班幼儿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周围的世界与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在现实的生活中有很多都可以进行日常观察,在每一次观察中,对于不同的职业小班幼儿都会有一个初步感性的经验。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有意识的对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丰富。比如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多与各种事物进行接触、多带孩子外出等,使得幼儿的生活经验可以丰富起来。

(三)活动的材料要能与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有效地互动。在小班幼儿中开展角色游戏,教师应该提供出充足的材料,并告诉幼儿材料的名称与使用的方法,让活动的材料可以在角色游戏中与幼儿实现有效地互动。

(四)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游戏的主题提出来。当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把游戏的主题提出来,幼儿活动的有意性便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以及玩具将幼儿玩游戏的愿望启发出来,从而帮助幼儿将主题确定下来,并和幼儿一起实现它。比如教师看到幼儿在玩医生与病人的角色游戏时,可以启发式地去问:“你检查出了他得了什么病吗?”“这个病严重吗?”“需要打针吗?”等等。因为幼儿对大病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幼儿的回答可能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比较严重的病,必须打针才能好。这样教师便可以通过幼儿的回答把主题游戏体现出来。

(五)角色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游戏进行评价与总结。在角色游戏中,讲评是非常重要的缓解,适当的讲评可以让幼儿对角色的具有一定的意识,从而让游戏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使得游戏可以得到较为深入的发展。教师可以试着让幼儿讲述一下他在游戏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各种感受。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早期儿童教育中,角色游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且可以让幼儿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一种游戏方式。在角色游戏中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出角色游戏的作用,提高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个性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敏.小议小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J].新课程学习, 2013(08):102.

[2] 彭玉霞.略谈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成才, 2008(04):39-40.

[3] 金锦秀.角色游戏中教师有效介入指导的策略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2(02):37-38.

[4] 柳惠英.浅谈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7):197.

[5] 阎平,曹爽英.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2007(09):47-50.

上一篇:问明月范文 下一篇:白露诗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