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的意思范文

时间:2023-11-10 15:36:54

陈列的意思篇1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延伸;创新

一、理解展览内容设计,营造整体空间的氛围

目前,博物馆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化地参观展览,更需要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博物馆应结合展厅现状,更多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根据各部分内容设计的需要,突出每一部分的重点和亮点;应从众多的展品中选择重要性与代表性的展品置于浏览节点,构成整个陈列体系的焦点,产生高潮迭起的艺术效果,形成立体化、人性化、趣味化的设计效果,以及具有韵律感、节奏感的参观效果,避免平铺直叙。

此外,陈列展览必须为观众提供适宜的参观环境,使人们感到在博物馆参观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自觉参与到博物馆的文化活动中来。展厅空间序列的组织应有明确的开端和结尾,形成一定的节奏、韵律和高潮,实现展厅的分割合理、展线的布局流畅和展品的疏密有致,营造和谐变化的整体氛围。陈列展览和展厅环境设计中,越是细节部分越应体现人文思考,给观众提供符合心理需要的参观环境,帮助观众加深对陈列展览和文物展品的理解。

二、用先进的陈列理念作指导展览

早在2003年,国家对博物馆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贴近要求,为此,博物馆要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陈列展览要想达到向观众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目的,就必须科学、系统、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这就需要了解大多数观众的兴趣与喜好,对陈列内容能否突出特色,以及陈列空间布局设计、灯光及辅助展品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只有对博物馆陈列展示具备整体策划设计的能力,才能赢得观众,从而不断的前进与发展。体现时代精神,树立精品意识将是博物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精品陈列”是指一个完整成熟、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形式新颖,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达到一定高度水平的陈列展览。专家认为,一个受欢迎的陈列展览一是要选题恰当、立意鲜明,二是要定位准确、设计合理,三是要制作精细、力求新意,四是要强化服务、注重效益。精品陈列既不是纯粹的“明星文物”罗列铺陈,也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形式,而是能够给社会公众讲述一个耐人寻味、令人思索、使人留连的完整故事,给专业人士展示一个有所启迪、有所借鉴、有所收获的文化空间。 每一个展览的内容设计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主题和立意,按照一定的逻辑主线,有针对性地搭建框架、安排节奏、组织展品,将陈列内容和创作意图融合在陈列展览内容设计文本中,不论陈列内容的学术层次多高,文物展品的内容多丰富,其展示内容都与主题相吻合,这样才能被广大观众所接受, 并产生强烈的兴趣的共鸣,从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陈列展览内容要拓宽知识信息量,用新颖的艺术形式彰显展览

一座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观众数量和宣传报道数据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教育活动,把对历史的思考深度、对美的追求方向传递给社会公众,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众参观陈列展览是为了寻找一种文化体验,寻求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营造陈列展览特有的氛围至关重要。展览的思想和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只有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展览的内容才得以准确、生动和鲜明地表现。展览形式设计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即在对展览主题和内容、文物展品及展览特定空间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形象思维,对展品和材料进行取舍、补充、加工和组合,塑造出能鲜明、准确地表达主题思想和内容的陈列艺术形象系列。一个好的形式设计不仅能起到准确和完整表达展览思想和内容的作用,而且还能增强展览的趣味性、娱乐性,吸引更多的观众。

四、以崭新的展示手段更新辅助展品,以互动做好展览的延伸

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不仅仅是陈列艺术与陈列内容的完美结合,展柜内的灯光、展台、托架、标签以及多媒体等辅助设施的设计,更是在细节之处体现展陈设计的专业化水平。首先,展厅的灯光设计要着重利用照明光线最合理地突出展品,营造恰如其分的展示氛围。其次,结合陈列布局,将自然光与人工照明巧妙地结合,进一步拓展光与空间的感觉。 三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辅助展品的三维补充。在当代的博物馆陈列中,展板、展架、标签和抓件都是二维的空间概念,而运用高科技的多媒体或者投影等仪器是实现展陈空间设计三维立体的必要手段。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展陈中的运用是陈列手段的新发展,它虽然不能代表原状陈列的主体地位,但在客观上对博物馆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

五、结束语

陈列的意思篇2

关键词:文字说明;陈列语言

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人们开始注意到了分析的理论化和科学化。而就陈列语言最终的全面定位却尚未作出一个明晰而科学的论述。对于其中陈列文字说明的认识及理解则又是一度沉陷在窠臼故垒之中。本文仅就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的意义及特点发表一点个人的观点。

1 陈列语言与文字说明的关系、文字说明在陈列语言中的意义

陈列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将陈列作为语言来研究,也就是把陈列作为了一种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任何艺术都有其表现自身的特定语言。绘画是以线条、色彩为要素的造型艺术语言;音乐是以节奏、旋律为要素的韵律艺术语言。

“陈列语言”一词最早见诸于1962年8月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关于博物馆和文物工作几点意见》(草案)中:“……博物馆的陈列要以它特有的语言向观众说话”。这里对“特有的语言”作出一定的解释,它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形象化的展示,是按照一定的主题思想,运用多种形式生动地组合实物展品,这就是陈列语言。199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ICOFOM)瑞士年会的中心议题就是“陈列语言”。这次会议上,陈列语言被定义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博物馆观众之间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语言是博物馆传递信息的最富有特色的媒介。

概括来讲,“陈列语言”就是通过展品与观众交流思想的工具,兼有绘画、建筑、文学、音乐等的艺术特征,以造型艺术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实物作为材料,经过陈列创作者的逻辑思维、艺术创造组成能使观众产生与之适应的共鸣的形式。

陈列本身是内容和形式的综合体,陈列语言的构成自然也要从这两方面考虑。综合多家之言,笔者认为陈列语言应该主要包括实物展品、辅助陈列品、陈列措施以及文字说明四大要素。实物展品包括文物及非文物性陈列品,是陈列语言的核心,是陈列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表现陈列主题的实物例证。辅助陈列品是指模型、图画、照片、雕塑等正式展品以外的展示辅助用品,是构成陈列语言的纽带,用以弥补实物展品在反映陈列主题上的局限性。陈列措施包括陈列设备、方式、道具等的运用,是组合陈列语言的技术手段,对陈列起着烘托和渲染艺术效果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陈列语言的表现力。最后是我们要着重谈及的文字说明。凡是陈列中所运用的文字,都应属于文字说明的范畴,是陈列展览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陈列中,4个要素围绕同一个主题,分饰不同角色起着各自独特的作用,相互补充,相互说明,相辅相成,巧妙结合,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出巨大的感染力。

作为陈列语言中唯一的书面语言,与其他三要素相比,文字说明是无形象化、无感官化的要素,因而也是最容易被观众乃至设计者本身所不为重视的环节。有人曾一度认为:实物“说话”是博物馆所特有的、而且是唯一的陈列语言,陈列不需要文字说明,应该让文物自己“说话”;或者说文字说明会分散观众注意力,减弱展品本身的光彩。的确,文物是博物馆的根本,展品也是陈列的生命。正是如此,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晋魂》以几千件闺中珍品首次全方位亮相予世,揭开几千年晋史辉煌而悠久的神秘面纱,八方游客络绎不绝,多国要人慕名而至。有些文物本身,特别是一些精美之器,其艺术价值能够较为直观地展露出来,无需文字说明也能吸引千上万的游客,但是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却是以文字说明为唯一载体。而对于那些诸如史前打制石器、熔铁坩埚等外表粗糙却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文字说明便显得尤为重要。透过展窗我们细数一件件文物,如同阅读历史长河里的一朵朵浪花。它们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却担负着叙说千百年、百万年历史进程的重大任务。文物之于历史的阐释作用必然存在很多局限性,文字说明便凸显出链接的作用、媒介的作用,将孤立的文物有机地连成整体,弥补文物难以表达的思想内容,明确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 陈列文字说明的内容、运用及特点

2.1 主要内容、基本运用及重要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包括展览的标题、前言、单元、组、要点的标题和说明、展品说明及结束语等。陈列的文字功能不同于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有其独特的内容要求和运用方式。各部分所承担的角色是明晰确定、无法互相取代的。

标题:陈列的名称,集中反映陈列的主题思想,是对陈列指导思想和内容的高度概括。标题包括主题、副题,作为观众的向导。它应该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凝练概括,用最少的文字涵盖凝聚最多的内容。例如山西博物院主体陈列的总标题“晋魂”,精确而凝练,不仅对主题“山西地方通史陈列”作了深度概括,而且充分表达了汲纳山西历史精华之意向。

前言:陈列的开场白、引言。向观众介绍陈列内容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背景,概括说明内容主题、特点及意义。其作用是让观众快速抓住展示中心。身临其境,切入主题。山西博物院2008年9月举办的临展《生命的印迹——古脊椎动物新成果展》在前言中这样开头:“生命的存在,成就了地球的生机无限。长达数十亿年的生物演化征程中,脊椎动物的出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开门见山说明了本次展览的目的和任务。

单元、章节、组、要点标题:是陈列展览的骨架,各个标题是各个单元或部分重点事件和主要内容的概括。其表述和文字格式要注意保持一致。相互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构建整个陈列内容的前后联系。山西博物院《晋魂》陈列的历史专题分别以“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为题,串联成线,一气呵成,分别撷取山西历史各个阶段的亮点编符成曲。7个标题在文字格式上,呈平行关系;在反映内容上,又是呈先后承接关系,作为一条主线引导观众循序渐进地观看。

单元、章节、组及要点说明:对单元、章节、组、要点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说明其与其他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展品说明:负责介绍展品的基本性质情况,对展品作科学性和知识性简要说明,或揭示展品内涵的社会属性,以及它与主题的联系。

单元说明、展品说明是陈列文字说明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关系整个陈列语言风格的重要表现环节。首先,它们应当帮助观众了解陈列的意义,启发观众学习的欲望。其次,既然作为简要说明,它们便不能像教科书一样滴水不漏,包罗万象,也不能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准确、鲜明、精炼、生动应作为其标准。科学性的保证、主题的鲜明、语言的生动精炼,全面打造一个成功的单元说明或展品说明。展品说明是直接吸引观众眼球的文字说明部分。

一个展览,前言、单元说明对于有些观众来讲也许是可一掠而过的部分,但展品说明却是每一位观众所直接关注的。因为展品本身是陈列的核心,所以观众会对它的性质、情况和社会意义抱有大于任何其他陈列语言的兴趣。传统陈列的展品说明一般只写名称和年代、类别、出土地点和出土时间。这种说明方式与库房文物登记牌基本一致,并未显示出任何陈列语言的特色。然而,不论怎样,展品说明与文物登记牌的作用是颇不相同的。库房文物登记牌记录的内容是为了便于查找、保存,而陈列展品说明则是面向观众介绍的一种讲解形式。展品说明在传统意义上都是采用说明性语言,对展品的类别、来源、时间、现状作一简单介绍。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认识的提高,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应该只是介绍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展品情况的渴知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例如,山西博物院“夏商踪迹”展厅中展示了一件国宝级的文物——龙形觥,在它的说明牌上,观众只能看到诸如酒器、长、宽、高尺寸及其纹饰情况等内容,其出土背景、相关历史背景、社会属性均无从可知,致使国宝性质无法明确体现。观众走出博物馆,有心人也许只能说“山西博物院有一件形制特异的青铜酒器”,仅此而已。从这点来讲,几乎所有博物馆中均有类似现象,有待陈列文字工作者的进一步研讨。

结束语:是对陈列内容的归纳、总结或延伸,帮助观众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2.2 语言表述方式及特点

陈列文字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起来是比较简单的,一般来讲,循循善诱的讲解式或者精准干练的说明式是陈列内容设计者最常用也是最善于运用的表述风格。前者似涓涓细流,引人渐入佳境;后者如一泓清泉,澄亮而明晰。在长期的陈列内容编写过程中,这两种文字表述方式饱受时间的考验,毫无疑问地成为陈列文字说明语言表述舞台上的领衔主演。随着陈列展示内容、种类的增多,观众对陈列文本叙述方式的要求逐渐提高,各式展览赋予其内容的语言表述方式也花样翻新。如近年来,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很多文字编写工作者在散文文体的基础上大胆运用了美文的笔法,使受众观赏展品的同时得到语言文字上的熏陶,品读优美雅致的说明,置身于精美的展示之中,从而得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例:在山西博物院基础陈列中的晋国霸业展厅第三单元“时代先锋”的开篇:春秋五霸晋为先,战国七雄有其三,晋和三晋引领了一个时代,泥土刻的范,带着活泼的律动,刀笔间刻录着大型铸铜业的盛状,青铜铸的器。凝聚着晋人的创造,播向四方,传递着变革的信息,称为布的钱,薄小的身躯,竟拔动了商品经济的车轮,最早吟唱了货币统一的序曲,……,这里充满创造和神奇。

编者饱含激情的笔触激活了晋国——个伟大雄奇的时代,感染着每一位心生萌动的游客。议论是应用范围最广的实用语体,在陈列文字中自然也不会缺席。每个展览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内容设计者的个性风格,所以代表其观点意见的议论以一种最为自然亲切的方式浸润着整个展览,寄期着受众的共鸣。山西博物院文明摇篮展厅展示了一件旧石器时代的石墨装饰品,其文字说明中有一句“人类全部美的历程,都从原始人类开始,其形式和内容都从原始社会萌芽。”再有明清晋商专题第三单元“庭院深几许”的说明:今天,仍坐落在中国各地的明清时期的晋商会馆和晋中大地上的晋商宅院,默默地诉说着那一段历史,它是想告诉人们:是晋商曾有的殷实岁月?还是“晋风多俭,积累易饶”的真谛?不得而知。庭院深深,锁住了游子浓浓的眷恋,锁住了晋商沉甸甸的岁月,也锁住了商途万里的进取精神。这些认识深刻而富有情感的词句无不渗透着编者思想的光芒。

陈列文字说明是对观众说话的一种形式,其文句表达很难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这并不表示陈列文字说明的行文可以天马行空,无章无法。作为陈列向受众宣传达意的主要方式,文字说明的语言表述应以客观说明为基础前提,以启发教育为根本目的。有了这一原则,编者在运用文句表述之时便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能柔美闲散过度,也不可自说自议牵强。理想的陈列文字说明首先要少而精,要将所陈列的知识精神准确表述;其次要生动活泼,切忌生涩干瘪,有骨而少肉,引导观众欣赏展品获取知识,从而启人心智,引发兴致。在此基础上,编者可任意发挥,不拘泥于一格。

陈列的意思篇3

[关键词]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甘肃省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91-04

一、博物馆陈列学方面的研究

博物馆陈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陈列内容、陈列形式、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陈列创新与物质的关系、陈列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陈列与展览的区别、基本陈列与辅助陈列的关系、博物馆陈列与博物馆诸部门工作的协调关系等问题。其中陈列形式与陈列内容方面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

在陈列形式创新上,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既要主题鲜明突出,有特色,更要与参观者的现实生活有某些联系,如有利于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和乡土教育等。博物馆应该从提供社会历史知识、科技知识、文物、自然标本知识等方面着手,并经常更新,使观众从中获得新的比较丰富的知识,有利于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创造。为此,博物馆要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观众的爱好、要求。二是表现手法上,要借助电视电影手法,把高科技运用到布置展览和讲解中去,利用声、光、电等把文物、标本的制作、运转、原理、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生态环境的重大变迁等,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宣传教育寓于娱乐之中;并使观众能够参与操作、实践,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学习,这对学生和一般观众尤为重要;各种专业人员也不用从头到尾听讲解,而可以借助多媒体电视和录音设备,细细观赏、研究自己需要了解的。三是要不断探索展示文物、自然标本的新途径,不能因循守旧。如文物和标本方面的陈列通过互联网展览,使没有到博物馆参观的人也能看到,而且是坐在家里看更仔细、方便,所以,会大大增加宣传教育面。副作用是到博物馆参观的人可能会减少(当然也可能因此而增加),其利弊需进一步论证。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即只有文物、自然标本的陈列展览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才能创新陈展形式。

关于陈列内容的研究涉及地方历史陈列特点、陈列主题、陈列布局、陈列组合,陈列中如何揭示文物内在价值、突出陈列主题等。如1992年甘肃省博物馆承办的“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时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世界丝绸之路十年活动(1990~2000年)”,因此也被纳为其项目之一。这个陈列展览是在“丝绸之路热”的大氛围下举办的。笔者对这个陈列展览进行系统研究后认为,历史文物的陈列展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甘肃的文物精品种类繁多,要使内容各异的历史文物清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内容设计上必须有新意,敢于突破传统格调,“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内容设计上的的探索非常成功。主要体现为:强化了丝绸之路主题,展示了民族团结和发展的光辉历程,较全面地反映了甘肃古代文化。此次展览涵盖了新石器彩陶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书法艺术等,浓缩了甘肃上下五千年、纵横近万里的古代文化。

“丝绸之路甘肃文物精华展”在陈列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让观众耳目一新。文物的“聚集陈列”和“重点突出”相搭配,收到了良好效果。所谓“聚集陈列”就是将内容相关或类别相同的文物集中陈列,既密切了文物间的联系,又可使观众在参观时立刻进行对比,加深对文物的认识。所谓“重点突出”就是将造型独特的文物在独立柜中单独展出,如大地湾类型彩陶盆、武威磨嘴子汉墓木轺车、大型组合石造型塔等,突出陈展文物的气势。

20世纪90年代,关于陈列形式设计的研究中,学者们就陈列设计的整体感、系统特征、时代感、民族特性、从共性中创个性、设计的超前与创新、设计的地方特色、设计的敏感意识,关于美学、光学、节奏在设计中的运用等问题作了有关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在展示设计专业领域,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和标本收藏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历史资料、自然历史资料、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同时被当作文化交流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如今,全国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已达2000多个,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仓库,而是一个具有保护性,同时又能提供藏品和观众进行对话的地方。每个藏品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

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多以静态的方式将文物、藏品陈列在展示环境中,以视觉形象作为主要传播手段,使得观众在观看时通过实物、文字达到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有不少的博物馆在陈列设计方面增添了灯光音响、3D影视处理等手段来渲染文物、自然标本和环境的效果、气氛,增强了观众对文物、藏品的认识。所以,陈列设计构思就成为陈列内容的核心。它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物、藏品本身和观众的认识能力,它需要多部门、多专业、多工种的配合与协作。

由于观众有触摸或操作展品的参与心理,这样也促进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不断更新。电脑、电信系统、机械装置的使用,已成为当今展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展示中便于观众的电脑查询,可动装置、实验装置、解说复印等,均向标准易操作的方面发展。

陈列艺术设计者应使自己的审美感受与公共环境、公众的审美需求及相关历史背景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协调,把它们统一起来,在建筑、安全、保卫、照相、防紫外线、人流触线、防火、防震、防电、防尘等各种制约条件的限制下,尽快解决展品与展柜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

为了满足“展”和“览”两方面的功能,需要设计者在众多的文物、标本展品中间,从视觉角度运用设计手法,为观众做导引铺垫,使观众视线轻松地落在精美的展品上,尽量减少附加多余的成分,只给观众留下非看不可的东西,令其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甘肃省的博物馆是一个综合型大馆,其陈列展览涵盖历史、自然、民族等学科。笔者对综合性博物馆的自然陈列设计进行研究后认为,自然陈列只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个条件就是根据馆藏的自然标本、标本研究成果、翔实的资料。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以自然标本为主要内容,发挥标本本身的生态优势,达到作为一个博物馆陈列所具备的真实性、形象性、科学性。在陈列主题内容确定以后,还需在表现形式上下功夫,使陈列内容得到充分的表现,力求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陈列设计为主题思想服务,使主题内容更为突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帮助观众能正确理解陈列本质及全部内容,这是陈列设计的任务。

目前,综合性博物馆根据现有条件,只能在局部表现上做一些更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陈列将有更大的发展前途。在陈列设计中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借鉴国内外各博物馆先进经验,将声、光、影像结合并用,才能达到高层次的陈列效果。

笔者对陈列展览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应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普及科学知识和介绍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做出努力,不断提高陈列展览和科研水平,显然,在改革开放过程物馆的工作越社会化,它的社会效益也将越高。由于博物馆收藏并加以利用的文物、自然标本,从本质上说是属于整个人类的财产。它收藏和利用的职责,不只是为了过去和现今的社会,也是为了将来。所以,博物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属性。这种属性首先应反映在陈列展览中。通过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和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博物馆服务水平,创造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

除历史、自然等方面的基本陈列外,博物馆还有一种形式――临时展览,它是对博物馆基本陈列的补充。“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都要与本馆的性质和任务相适应。博物馆举办的陈列展览的特点在于不离开本馆的性质、任务和实物(文物和标本)基础。”现在看来这一原则并不全面。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上产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精神消费方面的追求日趋丰富,他们希望看到时代气息浓郁、社会信息丰富的展览。民众的这种心理需要,向传统的博物馆提出了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观众希望通过博物馆了解自己身旁新的科技世界,这是改革开放对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对它需要的程度,而且有赖于它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根据目前国家的财力和博物馆的人力状况,还无法全力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只能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一课题。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博物馆扩大了藏品的搜集范围。昔日博物馆将藏品的搜集局限在过去遗物上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要求,现代社会向博物馆提出了当代物质产品能否成为博物馆藏品的问题。

经常更新陈列展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新,只是在一定时期内,过一定时候又需要进一步改革更新,有很多困难。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有刻意求新的精神,适当时候推出一些新的内容以满足观众求新、求变的愿望。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

近几年,甘肃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研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纵深发展,既探讨了博物馆开放意识、教育职能,博物馆多种教育方式,社教队伍培训等问题,又研究了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博物馆社会教育对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引进与运用,观众参观意识和接受能力的调查、分析,博物馆群教工作的优化组合,以及博物馆群教工作如何适应深化改革形势、提高博物馆的社会效益等问题。

博物馆讲解员站在社会教育第一线,陈列展览的文物、标本资料要靠他们向观众介绍。因此,仪态是讲解员在观众心目中直观性最强的整体形象,它包括讲解员的仪容、风度、表情、姿势、举止、目光等。仪态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传达信息,感染观众的情绪。仪态作为讲解员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讲解员的综合性艺术形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喜欢与否,影响着讲解的成败。因此,重视仪态问题,探索仪态问题,不断完善自我仪态,对于每位讲解员责无旁贷。当然,除了仪态问题还应注意语言的表达。讲解语言一方面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是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手段。所以,讲解员高度的语言艺术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讲解艺术的水平。

笔者在借鉴国外的许多经验后认为,对观众的研究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最初它只是对观众的一种考察,目的是帮助管理者证实其经费支出的合理性,预测观众人数和改善工作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后来有学者发表有关博物馆观众疲劳的文章,并通过拍摄的观众观展照片,证实了疲劳是由于展览柜、架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为了减少观众疲劳、提高观众注意力,设计人员应对观众心理和生理有所了解。学者们通过各种研究,获得了有关展览设计对观众参观诸方面的影响方式的信息。如观众举止、流速,标牌的使用方法,故事连贯性在提高观众兴趣方面的作用,现场演示、灯光、色彩的作用和普通观众与专家对展览评价的对比差等。

陈列展览偏重于学术和决策程序的本末倒置,很可能是所谓教育性展览长期以来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对观众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它要求部分责任从馆员、专家和展览或图表设计人员向教育和评估等人员转移。也就是说,展览计划、设计要从确认教育意图入手,然后来决定最可能表现意图的展品、陈列形式、陈列媒介和构成。专题研究人员(馆员)应主要负责对展览内容的确定,而教育人员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展览和对形成吸引观众的陈列构成负责。应以问卷、采访和确定针对性观众等方式使观众能真正参与各计划阶段的“编辑”过程。展览设计、布展后的总体效果评估以及开放一段后的修正等阶段,都必须有观众参与。

观众研究中的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因其目的是收集有关观众的人数、知识水平、观展前认识、兴趣和态度等多方面有助于增强展览教育功能的信息,所以,评估可使我们得知展览能否成功,设想与构思能不能吸引观众,它有助于我们预测将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观众研究中评估的使用不同于正式研究,它仅提供有助于改善决策的基本信息。目前一些博物馆进行的评估主要是着眼于成本效益,寻求在计划与设计过程中出现临时性问题的解决办法。

教育功能在现代博物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人们说博物馆是人类“终身教育的课堂”、“立体的教科书”、“艺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科学的长城”、“激发思维和创造才能的场所”。笔者认为,强化服务意识是群教工作的关键。群众教育工作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博物馆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博物馆必须十分重视群教工作。博物馆工作人员须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美学、文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语言学等边缘相关学科的知识。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兴趣要求、时间限度及语言类别等,分别讲解、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与沟通,全心全意为观众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

观众对博物馆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的对象,而且观众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是代表社会舆论促进博物馆工作不断改进和提高的动力。当观众参观博物馆陈列或参加博物馆组织的其他活动时,都是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从亲身感受中理解、评价其价值。尽管观众的意见和反映不尽相同,但比较普遍的反映总是代表着公众的要求,真诚的批评与建议也是改进博物馆的重要依据。因此,观众不只是接受某种知识的对象,而且还是博物馆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客观的评价和检验博物馆各项工作及其效果的主人。笔者认为对观众进行分类研究,对博物馆确定教育目的和判断教育效果具有实际的价值,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观众的社会分析和博物馆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地位的研究、探讨,可以对政府的文化政策产生影响,对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其次,对观众类型、观众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加科学地制定工作计划,布置陈列和开展各种活动。第三,对观众反映与评价的反馈信息和收集,可以帮助博物馆改善工作中的不足,以便使今后的工作更加完善。这里所说的信息有两层意思:一是总体反应,是指陈列的内容和形式留给观众的整体印象,包括陈列内容的适应性,易接受性;陈列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陈列的感染力等。二是观众对各个陈列要素与技术的反映,包括展品、文字、辅助材料等的设计和安排。对展品的意见反馈,有时是设计人员无法预料的,它与展品质量、展出效果以及观众理解息息相关。对反馈信息的处理,除了调整和改善外,还要保证陈列在更大程度上符合观众要求,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大效益。

笔者还研究了对观众参与意识理解的问题。博物馆观众的参与概念表现在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和博物馆参与社会两个方面。博物馆参与社会是指博物馆站在合适的角度参与社会活动,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而观众对博物馆的参与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建立类似“博物馆之友”这样的机构,组织观众中对博物馆事业有贡献或者热爱博物馆事业的人士,关心、支持、爱护博物馆建设,为博物馆的发展献计献策;二是观众对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参与”。观众通过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以及参与某些模拟、实验活动来实现参与目的。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观众的参与行为,有如下几点:观众的参观动机、参观的兴趣、参观的思维过程。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观众的心理,不仅可以克服博物馆陈列工作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改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作风,密切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同时,对陈列展览内容编排、陈列形式的处理以及活动方式等方面迅速做出适应性的改变。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有三种功能:直观功能、引导功能和感化功能。当代的博物馆教育已经不再以传递已趋稳定的传统文化为其惟一功能,而应当把观众引向文化科学发展的前沿,以适应文化信息迅速发展的现状,并使之具有吸取各种不同物质文化之精华,并善于将之融为一体的能力。这种文化选择性的变化也说明博物馆已从一元选择转向多元选择、从封闭式的选择转向开放式选择。当代博物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已不再是一种单一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同类型和特质的文化不再因被视为异端而排斥于博物馆教育之外,而是为观众提供较大的选择范围和多向选择的可能。它不再以封闭的方式保证教育者所期望的某种单项选择,而是以开放的方式,通过不同文化的不断传播与交流,优化选择环境,以达到合理的选择。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具有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当代博物馆教育的这种功能更大。当代博物馆教育集中文化的精英,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重视以新的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武装观众,并向他们介绍各种新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博物馆还通过馆际之间、地区之间、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交流,扩大观众的视野,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文化样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格局。博物馆教育还通过文化的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变异,生产出多样化的文化。应该看到,任何文化传播并不是一种“输入过程输出”的简单模式,而是一个极为复杂,由无数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个人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功能学过程。文化传播不仅受社会集团共同意识的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三、结语

博物馆教育的这种扩大文化选择区的功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选择区越大则文化选择越可能趋于优化。博物馆教育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各种不同文化做出比较,从而增强选择的自由度。同时,文化进入选择区的程度越高,文化选择区的元素越丰富,意味着文化发展的速度越快。博物馆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提高观众选择能力的活动。博物馆教育赋予观众丰富的科学知识、正确的行动能力、合理的价值观念。这一切归结到一点都使观众的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使观众在选择中能够具有正确的取向,遵循客观规律优化选择的过程。博物馆教育在普及科学文化的基础上,又向观众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样式,并逐步增强了他们的文化民主意识。这一切都促使观众不再盲目地按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行事,而善于从科学上做出反思,按社会和自己的需要与利益做出取舍,并通过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观众的选择自由度,使他们越来越可以充分独立地进行文化选择。而人的文化选择能力是完善博物馆文化选择机制、使博物馆文化选择具有合理取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行.博物馆学研究[A].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行.新时期甘肃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与科学研究综述[J].丝绸之路,2010,(20).

[3]脱少华.智能博物馆[J].丝绸之路,2000,(4).

陈列的意思篇4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空间;展示艺术

中图分类号:TU242.5文献标识码:A

一、展示设计架构展览和物件的空间

博物馆的陈列空间,从结构意识上讲,是界限局限的空间,它以占据空间的物的存在关系来确定,是可触及和可度量的,如流动与扩张、张扬与虚拟、透漏与围护等次序和审美关系。展览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计不能仅仅限于有限空间的追求,博物馆空间并非是巨大的“容器”,而让我们去干填充的活,它应有广袤性、内涵性的认识与觉悟,展示设计是有目的地去架构物件陈列的空间,排斥豪华、累赘和炫耀的修饰,同时切勿把展示设计的实用功能(从物理的概念讲,陈列空间是3D+时空的空间)视为唯一的功能,而淡化展示设计对诠释和传达物件所起的效果,无视展示设计表达的气氛、人文观念、审美以及物件与展示手段之间的联系。我以为博物馆陈列,不能过分地强调陈列的单元化,着重线性的因果关系去进行构想和设计,特别是自然、科技类展馆,我们根本无法限制观众按照特定的展览顺序参观。黑格尔提出了“自由个性”和“自由主体个性”概念,并说:“内容和完全适合内容的形式达到独立完整的统一,因而形成一种自由的整体…。”在无规则中得到规则,变僵硬为生气,通过展示的视觉秩序变得含蕴。博物馆展示设计所体现的价值,从而使展览,物件和内容以感染力,形成博物馆独有的陈列形象语言。展示设计是根据展览主题和物件构思陈列空间,并策划展示环境。博物馆的陈列空间是由人的视觉去感受物件的时间、视觉、触觉、听觉、心理和社会空间,全方位地反映视觉系统的表现范畴,将有限的实体空间创造以无限的空间,使空间予人以优美,带来丰富无比的情感联想,超越感性的精神。

在诠释物件及文本内容和物件展示所带来的空间性,展示设计在构思时,基于对博物馆特性陈列空间的考虑:必须有适合特定物件或内容及观众需要的空间结构,注重人类工程学在室内空间环境中的运用,使展览参与者准确地了解空间,帮助设备装置、灯光等了解空间的结构。其次在封闭与一线洞穿的或或隐或现交错置换中,从时空、视觉和心理方面架构一个展区到另一个展区的彼此联系,并形成物件展示的和谐、节奏和韵律,从静态到动态支持陈列物件和内容向高度和纵深展开。与此关联,在展览中,物件本身并不具有见证的性质,而是伴随着诠释活动时,物件才能赋予“证物”的功能,这往往涉及到空间再现的概念,给物件一个超越时空的景象,在运用手法上,要吸取写意,避免极端。日本琵琶湖博物馆的展区组合讲究节奏、韵律,动静结合,制作细腻,对展示物和内容的展开面广,使物与特定的事实、主题或事件相联系,有中心、有主干,多角度、多层次,局部生态造型、装置构架优美。再者,博物馆的展览是一个社会活动的代名词,这种社会活动的策划和进行,形成了人与物、人与人的交流关系,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是人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是有机的空间,是人文的空间。

博物馆陈列空间有着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不变因素基于我们展示设计对审美的把握决定展示的艺术风格,可变因素在诠释物件和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体现。可以说,展示设计是陈列的空间创造者,展示设计架构展览和物件的空间,而且,展示设计是探索空间,寻求设计与物件及内容的联系、观众的认知。

二、展示设计创造传递展览的内涵及信息

在展示设计中,心象的表现,让我们看到更为抽象的“虚无”,物件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空间。在陈列预置区域,通过对区域空间的利用和创造,“虚构”出展览与环境,视觉与诠释的联系,使物件产生新的表现价值,这种信息的产生,置展览于更强的生命力。展示设计谨慎地通过各种手段,从而把陈列的内在信息传递给观众,达到“神与物游”的境地,使观众“虚壹而静”,这是抽象有机的整体,展示设计信息思维的本质,以至使展览达到超越观众直觉的外壳,成为传递陈列及物件的信息和内涵,产生诗情洋溢的境界。而观者势必能做出对物的意义的不同诠释。博物馆的展示形式是多样的,具象的手法吸取单纯、暗示、象征、隐喻和时空变幻等系列技巧,能使展示设计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自由;同时对陈列的形式、对物件的表现体现得更为深刻,充分展现物的特点,并创造出新奇、生动的展示效果,特别是社会历史类陈列,对陈列及物件的诠释、信息的传递更加挥洒自如,罗丹刻的《沉思者》,表现的主题是沉思,是思想,然而我们欣赏的时候,看到他那宽阔的肩膀,奋张的筋肉,以及欲开还闭的眼睛…。在对陈列信息的传播上,形状、色彩、音乐和灯光相互作用和联系促进陈列信息传播的发展。因此,无论“抽象”和“具象”的展示形式,表现陈列物件的信息及内涵,并不排斥陈列及物件的现实,“具象”的手法也同样可以表达内涵和意义。展示设计的目的是寻求表现陈列最有效的方法,把最有利的形式,赋予物质对象。

在展示设计中,灯光对传递展览的内涵和信息上有一定的作用,由于空间的限制,人们通常看到灯光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它担当补充的功能,在博物馆的现代展示中,光只限于看清物件及文字的功能已被更新,可塑的光源造就了时空距离效果。灯光是诗意的,灯光可以隐喻,灯光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展示设计中灯光的运用成为把物件现实转化为心理观念的手段,光束的造型渲染了展览色调和气氛,让观众产生想象和联系,使物件的形状和色彩产生极大的震撼力。展示设计要善于运用形式、功能、物质、光学、机械学、电子信息技术以及人类工程学,不断地创新,启动展览的意义。

三、展示设计增强人一物互动、凸现社会活动空间

博物馆主要分为历史、艺术和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对“物”的利用,其中就是以展示手法,为社会教育和有关学科研究服务。“博物馆学研究博物馆的观众,根本说来就是要解决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吸引观众,感染观众的问题。”,博物馆展示设计作为高效传播信息的媒介,实现以视觉传达为基础的信息接受和反馈,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展览活动的主体,信息的流程不是单向的,而是在交流中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展览与观众的空间关系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随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加强,展示设计不可避免地要去思考展览与观众的互动和关系,实现物与人肢体的互动,物与人心理的互动。博物馆的陈列内容与社会和观众的关系是展览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展览毫无疑问是给观众看的,这是一切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标。

当人们参观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的时候,它提供给观众的,是以“物”引发观众的历史意识,对周边生活产生关注的兴趣,从历史中找出与自己生活的联结。而自然史博物馆以其标本或考古实物做为教示的特性,引导观众对自然产生兴趣之余,进一步激起人们到真正的自然界中,去寻访、探索,进一步做调查、研究的动机。我们可以认为,陈列的区域空间是展览和观众的空间,是传递信息和人们交流的场所。博物馆的陈列通过内容和形式,内容如文字、图片、实物,形式如形态、空间、色彩、声光,直接影响展览与观众的关系。

在传统的展示理念中,展示往往强调的是展品陈列、展线处理、通道和观众停留空间的因素,观众往往被当作受教育者,灌输的对象,忽略了“审美主体”和观众的能动性,弱化观众与展览相互渗透和信息交流。如在:1.展示物件层面;2.文字语言层面;3.多媒体、影视、网络层面;4.直观空间造型层面;5.社会教育层面;6.学术科研层面的渗透和交流。如今,传统的展览与观众的关系逐渐更新或被替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博物馆已不限于一般的陈列,更向其它领域扩延,形成多元化、多层面的信息体系。展厅作为信息交流的场所,通过对展示空间层面的不断思索,拉近展览和观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结束观众在展览中的消极被动状态。博物馆的展览是不能分离与观众的关系,通过各种传媒和科技手段的传播,博物馆信息逐渐成为社会公共交流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观众在观看、接受过程中,变为“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变为欣赏者,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转换。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和审美欣赏一样,“审美欣赏可以说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审美对象,然后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动。”在此,展示设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针对青少年、儿童观众,互动的展示设计模式,在展示空间下,人与展示物件的可变距离,人与陈列展示的空间接触、心理接触、动作接触,必将使观众分享展览的信息,分享参与的愉悦。

结语

展示设计是展览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它本身又是上一个系统,展示设计在架构空间、传递信息、增强互动等之间是彼此联系的,形成了展览和观众多种多样的关系,创造与观众心理精神关系相联系的互动的、独特的展览。展览和观众的联系互动导致对陈列空间的划分不局限在一般的意义上,区域之间有着混合、联系和渗透,形成了多方面的交流关系,同时对陈列的内容进行了碎片和组合,促进、深化博物馆展览的意义。

总之,展示设计在处理展览上,更要有面向观众的创造,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强调空间、动态陈列,深化物件的内容,注重高新科技技术的运用,特别是科技类博物馆和自然类博物馆,体现更为多元的展示手段;

2.在传递展览的信息中,消除展览和观众之间的界限,使展览具有亲和力、人文情怀和平民化;

3.展示设计在创造气氛和煽动观众情绪的同时,能让观众对事物作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8.

[3]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8.

陈列的意思篇5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艺术设计 创新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从博物馆的角度来讲,要想持续吸引参观者,不断迎合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陈列艺术设计直接影响着博物馆的整体视觉效果,因此,对于陈列艺术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主要特点

1.陈列艺术设计是展现博物馆文化的直接载体

在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其直观感受就是博物馆的陈列方式,所以博物馆陈列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观众的第一印象,可以说,陈列艺术设计是博物馆展示历史文化和自身研究水平的直接载体[1]。在陈列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陈列馆的主要展品、基本的场地条件、陈列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还要对陈列所要表现的历史主题、运用的艺术形式等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完善的陈列艺术设计方案。陈列艺术设计要以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特性为基础,在考虑观众的艺术需求和审美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展现文物的风格、个性、特色,以陈列艺术设计为方式深度解读文物,从而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的独特艺术审美和艺术风格特点,在满足精神需求的同时,享受历史文化带来的精神洗礼。

2.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没有规范的模式

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统一规范的设计模式,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设计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博物馆展品陈列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展现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方面,每个博物馆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针对性地设计出符合博物馆特色的方案[2]。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情况和社会情况,陈列艺术设计都应该因地制宜,在了解当地观众审美水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博物馆展品等多方面因素,设计出迎合观众需求的陈列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在设计风格和形式方面很难出现相同的风格特点。

3.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是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如今的发展趋势之下,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风格方面都应该有其各自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迎合观众需求[3]。而高于一般水平的审美情趣和对博物馆藏品文物的精准释读,就是设计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想象力、控制力和表现力的有机融合。在此过程中,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应该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方面进行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对展品的静态展示,使观众在领略历史风貌的同时,能够联想到时代更迭,从而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方面表现出源源不断的动力,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不断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主要对策

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过程中,博物馆应该首先立足实际水平,积极提升创新意识,吸收先进的艺术设计创新经验,集各家所长,最大限度吸引当地观众的观看兴趣。总体来说,博物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艺术设计创新:

1.创新过程中牢固树立形象意识

对于绝大多数的观众来说,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文化活动,其间不仅能够增长文化知识,欣赏古代艺术,而且还能有效的陶冶艺术情操,从而达到愉悦身心,提高审美水平的目的[4]。因此,针对观众的这些需求,博物馆应该在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以基本展品为设计起点,展现出鲜明的思想主题,用精湛的陈列艺术、先进的陈列方式,体现出高水平的展览艺术。同时,博物馆也应该意识到,陈列艺术设计是展示博物馆自身形象的重要平台,要想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水平的展品陈列设计和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独特的艺术品牌,是博物馆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陈列艺术设计创新以精准解读文物藏品为基础

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创新形式,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吸引观众,提升博物馆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因此,博物馆应该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创新服务理念,以提升观众满意度为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原生动力。在此过程中,精准解读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应该以藏品为基础,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文物藏品的文化特质,设计出创新形式的陈列艺术。所以,精准把握文物藏品的文化特性,对于陈列艺术设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设计者应该全面把握和理解博物馆的文化藏品特征,深刻理解文物藏品背后的历史发展,然后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尽量突出文物藏品的艺术性和历史性,采用创新的设计形式,让观众在观看文物藏品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藏品背后的历史内涵,给观众以精神洗礼。

3.陈列艺术设计创新不能脱离地域文化特征

在进行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应该重点关注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陈列设计的表现手法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将其融入到艺术设计之中,结合当地文化特征,通过陈列艺术设计对文物的诠释,表达出当地历史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陈列艺术。如果设计师在此过程中忽视地域文化这一因素,博物馆在陈列方式上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可能博物馆已经认为进行了有效的艺术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形式并不符合地域特点,人们在走进博物馆以后,不会感受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6]。所以,在陈列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不同感觉,从而达到预期设计目的。 三、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创新的具体体现

1.树立精品意识,实现设计创新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博物馆的内部装饰设施十分陈旧,根本无法满足陈列设计创新的基本要求,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审美需求的急剧提升与不够先进的陈列设计思想之间产生了矛盾,在陈列展品的过程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陈列方式,缺乏创新性和艺术性,观众很难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体验,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观众不愿意去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的这一困境,树立良好的陈列设计特色是非常重要的,而陈列艺术风格的创新,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文化意蕴是创新的基础,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从博物馆的建筑环境,到陈列方案的设计和选择,都应该体现出陈列设计特色,文物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运用先进的陈列表现形式,将博物馆陈列形式打造成具有特色的形式,从而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可,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2.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一直以来,博物馆不能吸引观众,除了设施陈旧,理念落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陈列艺术设计观念陈旧,缺乏创新能力[7]。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首先是由于落后的管理机制,博物馆在管理过程中一直固守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主动去了解观众的实际诉求,因此在服务提供过程中缺乏针对性,难以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陈列艺术设计机制创新,博物馆首先应该积极与观众进行沟通,然后结合博物馆实际条件水平,根据观众的实际需要进行陈列艺术设计,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采用多种表现形式,精准解读,生动诠释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是陈列艺术设计手段创新的体现之一。同时,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从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特点,然后结合博物馆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实现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升级。

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不断发展给博物馆提供了创新机遇,博物馆应该以此为契机,在深刻了解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陈列艺术设计,以精准解读文物藏品为基础,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深入挖掘文物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将创新贯穿到陈列艺术设计的全过程中,促进博物馆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飞,周媛.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新理念和新体系[J].美术大观,2016(4):130-131.

[2]乐圆.地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J].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3]王振,王文藜.基于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馆校合作机制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6(12):22-26.

[4]石鹤Q.古生物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探析――以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例[J].山西青年,2017(2):267.

[5]解俊.基于文化创新的博物馆陈列展览艺术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2):65-66.

[6]吴中,王晓松.叙情与叙理?异识与共识:博物馆艺术设计中的叙事特性研究[J].现代传播,2016,38(11):96-98.

陈列的意思篇6

关键词:陈独秀民主思想,考辨

中国历史跨入近现代以来,任何先进理论的形成无不含有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并且必须实现在结合自我民族或国家现实基础上的一种超越。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形成便是这鲜明体现。陈独秀民主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这样三个阶段,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以及其后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晚年民主见解。分析陈独秀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对于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民主思想内容,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来源

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陈独秀几渡日本,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有接触和了解,但这期间,陈独秀作为一个革命分子则把他的主要精力放置于激进的革命活动中。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失败,使陈独秀深深认识到:中国落后软弱不振的根源是因为国民自孔教和宗法制度及其观念毒害下的愚昧落后,中国革命新的出路在于发起一场如同法兰西启蒙运动为蓝本的思想变革运动,陈独秀发起启蒙运动的宗旨,在于以思想革命唤起大众的觉悟,而卢梭式的“人民主权”思想,无疑是这场启蒙运动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1915年陈独秀提倡的人权观,“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 [1] 这里面的人权思想来源于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即含有卢梭式的重平等、尚法律的人权观念,同时也包含着源于洛克的英国自由主义式的崇尚自由,宪政和个人主义的思想。正如高力克所说的那样:“陈独秀的启蒙思想资源十分复杂,其民义观念是以卢棱式法国民主主义为基调,但亦杂糅了英美自由宪政思想。” [2]

陈独秀追求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思想,倾向于建立法国式的民主国家,这种国家是受过民主思想启蒙的广大民众在与封建势力斗争胜利后建立起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所提倡的国民政治还是与近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党政治有区别的,陈独秀所提倡的国民政治,既是唤醒人民参与政治,而不是当时少数人把握控制的国会中的党派政治。在陈独秀看来,中国需要有一种新的民主政治。“宪政实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诸舆论,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则虽由优秀政党掌握政权,号称政党政治则可,则号称立宪政治则犹未可,以其与多数国民无交涉也。论文格式。” [3] 这段话中含有国民政治,必须要有广大人民真正参与政治,而不是单纯的通过由代言人的政党来安排的意思.

陈独秀民治思想产生的一个直接理论基础,是杜威的新自由主义。1919年6月,杜威先后在北京作题为《美国之民治的发展》和《社会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演讲,宣扬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思想,杜威超越了立宪自由主义观念,将民主的涵义由政治层面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杜威的Democracy被译为“民治”,在杜威那里,民治主义的三要素,包括:政治的民治主义或民权的民治主义;社会的民治主义;经济的民治主义。应该说陈独秀在杜威民治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批判论述了他的民治思想的,这种批判性表现在杜威提倡的政治民治主义,是指用宪法保障权限,用代义制表现民意,而陈独秀却抓住了“代议制”这点儿,反驳杜威的政治民治主义,他说:“单靠,‘宪法保障权限’,‘用代议制表现民意’,恐怕我们生活必须的几种自由权,还是握在人家手里,我们对政治民治主义的解释是:由人民直接议定宪法,用宪法规定权限,用代表制照宪法的规定执行民意。换一句话说:就是打破治者与被治者的阶级,人民自身同时是治者又是被治者。 [3] 他提倡直接的自治与联合。陈独秀所提倡的“直接的自治与联合”,怎样理解?陈独秀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随着中国革命迅速发展,激进的陈独秀来不及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而是随着革命的浪潮涌动,由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投向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之中,寻求更大众的民主去了。

无产阶级民主理论基础

陈独秀早在20世纪初,日本留学期间就已经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但他自己完全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的,陈独秀无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来源则主要是从俄国传播并发展了的马列主义之中的无产阶级民主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时,往往是自觉地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联合起来,从而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的本质及其虚伪性。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力量全部取决于金钱,所以他们要取得民权就只有使用金钱成为人民立法上的行为能力的惟一标准。……他们通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财产资格的限制使选举原则成为本阶级宣布的财产。平等原则了由于被限制为仅仅有‘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销了……” [4] 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平等、自由,是以金钱基础上的平等而形成的特权来取代了封建社会自由身份而形成的特权,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论文格式。1848年2月,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了。他们首先提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阶级斗争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强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无产阶级变为统治阶级,拿得民主。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可能突现的,而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彻底自由和平等。“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以各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5] 在如何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已经明自提出了通过无产阶暴力革命,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

科学社会主义的民主理论,到了列宁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列宁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更直接,对无产阶级民主的阐述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建议实践也更加丰富和完善了起来。

列宁揭露资本主义民主宪政时说道:“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会的,贪婪的和虚伪的民主,是只供福人,只供少数人享受的民主”。 [6] 资产阶级民主,“始终是而且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不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虚伪的,骗人的民主,对富人是天堂,对被剥削者,对穷人是陷阱和骗局”。 [7] 列宁还专门就资产阶级民主中的普选权和代议制作了分析批判,列宁说:只要财产还在资产家手里,任何民主都不过是披着美丽的外衣的资产阶级专政。一切关于普选,全民意志,选民平等的宣传安全是骗局,因为在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在资本、财产阶级者和现代雇佣奴隶之间,不可能有什么平等。此处列宁对无产阶级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以及无产阶级民主实现的经历方面都经行了论述。

应该说马克思、列宁有关无产阶级民主的思想,直接成为为陈独秀无产阶的民主思想理论源渊,并且作为批判的武器被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运到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

晚年陈独秀民主思想的批判升华

陈独秀晚年对民主思想的思考,是在世界自由主义和民主宪政的暂时溃败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大历史背景下,主要是在批判苏联体制弊端的过程中形成的。

1929年—1933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经济恐慌动摇了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人的自由主义信念。西方国家普遍的出现了政治危机,据有人计算,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末,世界上实行民主宪政的国家由三十五个锐减到十七个,与此同时则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猖狂抬头,自由主义,民主宪政受着专制逆流不断的冲击。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蒋介石完成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世界经济危机加剧的同时,30年代的中国经济却有了一个相对的好转,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利用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各界人士对统一高效中央政府的期待,大行一党专制的“训政”,一帮政治文人大肆鼓吹“法西斯专制独裁”。

而此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苏联,在1934年—1938年,展开了血腥的“大清洗年代”,最为引起世人注意的当属“莫斯科审判案”。

此时,身陷狱中的陈独秀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之事,仍旧与中国的托派组织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其中中国托派翻译介绍的一些揭露和批判斯大林极权主义和“大清洗”内幕的书籍资料,如托洛茨基的《背叛的革命》、《真理在前进》以及一些其他反对派的书籍,这些都为陈独秀反思社会主义民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更主要的是站在人类民主史发展的长河中,俯眼于世界形势,对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验的结果,这就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念演变、形成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契机。

十月革命后,罗莎·卢森堡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在热情支持俄国革命的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了她的忠告,要克服无产阶级政府的官僚主义,但在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她的意见是得不到重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苏联以辉煌的建设成就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军事胜利而为世界瞩目,耀眼的光辉掩着盖了被官方小心保护起来的阴暗面,在这种情况下,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批评,只能出自国外的少数左派人物和托派当中。陈独秀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较早地从民主主义立场来批判苏联专制体制的少数人之一。论文格式。

我们认为托洛茨基的观点、态度还是停留在无产阶级内部斗争立场上,对苏联官僚体制的鞭笞,而且把其责任归结于斯大林个人身上。20世纪40年代初真正从民主主义立场上,从制度层面来分析和批判苏联的独裁政治的,当属陈独秀一人。当然我们必须肯定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形成中,托派思想的积极作用,我们所要肯定的是: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更多的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来源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而非其前两个阶段民主思想的那种移植借鉴。

注 释:

[1] 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2] 高力克著:《五四的思想史》,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207页。

[3]《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第4册,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647—648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页。

[6]《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86页。

[7]《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版,第244页。

陈列的意思篇7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创新

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是一门保存文化、研究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空间艺术。优秀的设计是一种科学与艺术、历史与现在完美结合的统一体。随着我国对于传统文化抢救和展示工作的日益重视,及在社会中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如何在新时代下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成为了我们博物馆陈列工作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针对当前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应的策略思考和研究,以期利用实际的实践方法进行解决,发挥其重要的工作意义。

一、加强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的对策探讨

在博物馆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我们结合设计的实际内容和创新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实际的设计中进行了设计的应对策略研究,其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包括了以下的几点。

(一)采用新型技术设计,提高陈列中的技术含量

在现阶段我们进行陈列内容设计的实际过程中,如何利用新型的陈列技术,提高陈列的技术含量一直是设计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这些新型的陈列技术包括了用于陈列展示的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等大量的新型影像、声音、光学技术的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应做好以下的两点工作。第一是充分的利用新技术做好陈列展示的内容的创新思考。新型展示技术应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做好展示陈列创新思考,所以将新型陈列技术与展示陈列创新内容结合起来就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如传统的展示的解说内容需要几万字的解说词,但是利用新型的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视频图像技术只需要不到一分钟就可以使观众清楚的了解解说的内容。其次是利用新型展示技术做好展示陈列渠道拓宽设计。新型陈列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拓宽陈列展示的渠道,继而使陈列展示过程更加高质量的完成。如全息影像的展示、多媒体视频展示等新型展示的使用都属于这一研究范畴。

(二)利用趣味性展示调动观众参与互动活动

在实际的博物馆展示实际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到展示互动过程中,将解说内容与互动活动结合起来,提高观众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兴趣。在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利用空间设计内容增加展示中的趣味性,很好调动观众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实际的设计内容中,设计者可以在博物馆空间内设置出单独的互动空间,同时设置符合博物馆特点的活动开展互动活动的进行。如在博物馆内设置出模拟考古实际环境的活动空间,将部分仿制的文物埋入地下。在进行文物展示的过程中,由博物馆专业人员引导观众参与到文物挖掘的模拟活动中,教导观众应如何进行文物的挖掘和保护过程。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参观博物馆的观众利用互动活动提高参观兴趣,同时加强了对于展示内容的理解。

(三)合理设置陈列环境,做好露陈设计

在进行展示陈列空间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安排好露陈的设计过程,是进行陈列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陈列的环境进行合理的设置是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保障。所谓的露陈展示就是指博物馆展示过程中,利用环境设置的过程实现可以接触的展示物在展示陈列中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的开放开放式的陈列方式。这种陈列方式的采用,有利于观众对陈列物的近距离观察,同时增加了观众对于博物馆参观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露陈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有的博物馆进行露陈展示时出现展示文物与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脱节的情况,没有整体的时代背景及主题的设计环境内容融为一体,使观众造成赝品的感觉。所以在实际露陈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在设计过程中做好环境的整体布置,将露陈的展品设置在陈列空间的突出位置,有时甚至可以围绕露陈的展品进行展示陈列整体设计。同时对于露陈的展品,博物馆应利用合理的手段,比如:文字说明、多媒体介绍等,将展品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说明介绍。

(四)利用灯光元素营造良好的陈列氛围

对于展示陈列设计而言,如何更好的实现博物馆整体陈列氛围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利用灯管元素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陈列氛围的实现。所以做好博物馆空间灯光设施的布置和使用设计是博物馆整体空间设计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实际的灯光安排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的两点问题。第一是对于文物的保护措施。对于文物保护而言,一些具有很好的气氛营造性质的灯光会对文物造成破坏。如紫外线过强的光源就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灯光设计时必须确保所选用的灯光因素是否对文物的安全造成影响,这是做好设计的第一要素。第二是确保灯光与整体陈列氛围的一致性。在进行陈列灯光设计中,其灯光的分布、设置必须与整体陈列的氛围和主题保持一致性。如营造战争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比较热烈,而营造文化气氛的灯光设计就会相对的优雅。

二、结束语

在开展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教育中,博物馆的实际作用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设计研究者应结合博物馆的实际工作情况,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做好陈列空间设计的研究,寻求最佳的陈列设计方案,设计出符合时代精神的、富有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传统的,能够为不同的参观者提供不同审美情趣的陈列空间。

参考文献:

[1]杨晓.空间与光影的塑造――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初探[J].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4(00)

[2]吴晓雯.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4(03):42.

陈列的意思篇8

作为吸引目标受众的第一视觉印象,陈列承担着展示品牌魅力、吸引客户驻足的面子工程,那些个h生新颖、巧思构造的陈列总能秒杀无数消费者的目光,所以,在店铺陈列的“给力”越大,目标业绩就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大服装品牌为了拥有更好的商业回报,也不惜耗费重金,加大对终端管理、陈列的投资,通过学习、培训、指导、参观等方式,提升品牌在陈列艺术上的水平,不断缔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商品的价值

服饰的陈列可以展示品牌文化和表达当季的设计内涵和主题,烘托品牌的整体形象,当前服装市场的竞争都是以实际销售来论英雄,所以,营销战略的功效性与效果,最终衡量的标准还是销售额。

对于从事终端经营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要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营销,领悟到服饰陈列不仅仅是简单的排列和色彩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品牌文化的展现和销售利益,终端管理应该把陈列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看,不要忽视了商品的本质在于渠道的销售,商品的畅销最终是让消费者在市场中来检验,服饰陈列的过程本身就是营销过程中对商品价值的提升,因此陈列中的道具、灯光、环境、氛围、背景等若干细节都要以满足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让顾客得到最大的满足。

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个时尚品牌专卖店,如果每周单店销售在10万元左右,其中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占业绩总额为30%,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占50%,顾客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占20%。

很多时候,顾客与品牌的接触,均是从感性层面来认同的,如果将顾客与品牌的情感关系也兑换成业绩的话,其陈列、服务等品牌形象要素就占据了总业绩的38%以上。

再来看看终端店铺销售工作的一般流程:品牌商供货――物流配送――经销商验货――店铺陈列铺货――销售于服务。

可见,陈列作为销售环节的前期工作,有其特殊的影响力。陈列是利用环境氛围、空间感、店铺、橱窗、广告等直接吸引顾客,而顾客的反应是对商品视觉的刺激,商品陈列直接关系着顾客人数及顾客消费欲望。一般而言,陈列不直接决定销售,但若忽视此环节,很可能就与目标业绩失之交臂。

品牌最好的代言人

伴随着市场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品牌的分工也越来越细,陈列和色彩将更加丰富和完善品牌的主题,流行时尚、潮流元素都是依托陈列与顾客沟通来实现。

陈列是艺术与商业的行为,也是对服装商品的再创意和设计,它将品牌服的文化、态度、故事、情绪,通过巧思的系列主题、时令的色彩方案、妥善的搭配,以及代表当前时尚流行性、季节连贯性等元素,给消费者传达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渴望,将品牌独有个性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时候陈列更多的是起到给店铺代言的作用,你可以通过橱窗陈列来完美演绎主题及概念,也可以呼应当前国际趋势,随意性的灵感而发,将本季服饰搭配得活色生香,使自身品牌能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

对于引领流行趋势的服饰行业来说,“变”就是这个行业的特色,流行在变,观念在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变,那么作为驾驭潮流风向、引领时尚消费的服装行业,有没有原则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执行陈列时,需紧贴当季的流行元素、主题、概念等。此外,诸多因素也都值得我们注意,如品牌文化、设计理念、营销战略、经营模式等,只有做到了遵循原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陈列对于店铺的功能性,收获更好的销售业绩。

面对偌大的服装市场如男装、女装、童装、内衣等,我们必须一切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这样也就不用担心陈列将出现被模仿或者同质化的问题,因为陈列本身是一种原创性,根据服饰领域不同,表达形式和沟通方式也不同,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给顾客的第一美好印象。

上一篇:三生石三生路范文 下一篇:腊月二十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