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张籍范文

时间:2023-12-08 08:29:40

秋思张籍篇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线,通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懂诗意、读出感情四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思乡情。

2、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3、以“思乡”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

以“读”为主线,读出层次,读出效果。

【教学难点】

以“思”为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句背后蕴藏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学习诗歌,体会张籍的思乡情

一、导入

(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背诵比赛)。

师:你们背诵的古诗让人感受到那浓浓的思乡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这样的诗:唐代诗人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诗题。)

师:同学们,在学诗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这样一句话。

(课件出示:真正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文字背后。――歌德)

师:你们想做会读书的人吗?

(通过学生对思乡古诗的背诵,唤起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回忆,营造适合本课教学的氛围,为课堂教学做好情感铺垫。借助歌德的话,目的在于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一是基本理解诗句意思:二是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

二、分层读诗,读通读懂

1.检查读诗,读准读通。

师:我们先来学习纸面上的文字。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把字读准确,把诗句一读通顺。①指名读诗,集体评价。②齐读。

2.检查读诗,读出节奏。

师:大家能读得准确、通顺,真让人高兴。下面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诗的节奏,注意诗里面字词间的停顿。

(课件呈现:《秋思》的节奏。)

师:请大家按照老师标出的节奏练习读诗。

(学生练习,师评价,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朗读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也是基本要求。但在朗读的时候要有梯度,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3.检查读诗,读懂大意。

师:读到这儿,哪个同学能告诉我,从诗题“秋思”中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个环节意在为全诗朗读定下基调,对学生渗透朗读方法的指导。)

4.以疑激趣,品读诗句。

师:你们看,诗题虽说写“思念”,但诗句里再也没有出现“思”字,作者把这个“思”字藏到哪儿了呢?现在请你们默读全诗,看哪些字词背后藏着作者的思念,把它们画下来,然后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5.组织交流,品味诗情。①品读“见秋风”“意万重”。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秋风没有形状。难道真的能看到吗?那么站在秋风中的张籍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师: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草,凋谢的百花,它们都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这叫叶落归根。而张籍的根在哪里呢?在洛阳吗?

出示课件:张籍,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人(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人)。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写这首诗时,他已离家将近十年,独自在洛阳生活。

(借助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处之境,引入作者简介,更深一步体会作者客居之苦、思乡之切。)

师:同学们,张籍的根在洛阳吗?在这些四处飘泊的日子里,张籍能见到父母慈爱的面容吗?他能得到妻子细心的照顾吗?他能听到儿女亲热的叫声吗?

师:他离家近十年,四处漂泊,就像秋风中飘落的树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花朵。都说“秋风惹愁思,落叶断人肠”,毫无疑问,张籍想家了。但他能回家吗?想家却不能回,张籍怎么办?

生:写家书。

师:可是,离家近十年的张籍,他该有多少话要在家书中说啊!同学们,你若是张籍,你在家书中会对谁说?

(指名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话要对亲人们说,这就是――意万重。

师:张籍在写下“意万重”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师:请你读第一、二句,读出张籍的悲伤、忧愁、思念、痛苦、无奈……

(诗歌教学应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重在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感受。这一环节,借助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张籍身居他乡的万般愁苦,思乡时刻的万语千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各自体会到的张籍的心情,或悲伤,或忧愁,或痛苦,或无奈……)

②品读“说不尽”“又开封”。

师:原来,无论是“见秋风”还是“意万重”,词语背后藏着的都是张籍的思乡情。张籍的思乡情还藏在哪儿呢?(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张籍为什么会担心“说不尽”呢?

师:“又开封”是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我就是捎信的人,可我怎么也不明白,张籍为什么要这样做?谁能告诉我?

师:(以“行人”的口吻)张籍啊张籍,我就要走了。我也急着要回家呀!你为什么还叫我停下,要把信打开呢?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看到,张籍把信开封之后,他做了什么?

师:担心说不尽,所以又开封,这就是――

师:心中想,手中做,放不下,因思乡。这正是一

师:千言万语说不尽,字字句句都是情。这正是―一

(借助想象,让学生体会张籍所说所做,读懂张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间蕴含的思乡情。)

第二部分:体会古人的思乡情

(出示课件:古人思乡名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3.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

①学生默读。

②教师导读。(教师注意指导读法,参照《秋思》的朗读方法)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明白古人思乡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群体现象。以前面《秋思》学习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导读,背景音乐《思乡曲》的渲染。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思乡名句中融入一种思乡悲愁的诗境中。

第三部分:感受今人的思乡情

师:同学们,古人思念家乡,今天的人们远离家乡又何尝不思念?你们听――(配乐欣赏:余光中《乡愁》)

(引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教师配乐范读。使全课意境统一,让学生感悟张籍的思乡情、古人的思乡情、今人的思乡情。)

第四部分:家,永远的向往

1.(小结)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总让游子牵肠挂肚。也许今天的你们还不能完全体会这种感觉。但是同学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2.就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家思亲的美好情感珍藏在心中吧!请背诵《秋思》。

秋思张籍篇2

——根据《秋思》编的故事

秋天到了,意味着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快临近了。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也是一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季节,常言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时候,对于远离家乡独自一个在外边奔波漂泊的张籍来说,更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一天晚上,出身微寒,客居洛阳城里的诗人张籍吃完晚饭,独自一人到外面去散步,一阵略带寒意的秋风吹过,使得张籍直打冷颤,身体稍感不适。过了一阵,天下起了小雨,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时,他不禁想起家在远隔千里外的年迈的老母亲,不知她的腰还痛不痛?也不知道经常有头痛病的父亲身体怎么样?

带着对亲人的思念,张籍回到家里,怎么也睡不着。他忽然想起从家乡过来做贩卖水果生意的老王,听说他明天就要回家去了。张籍便想写一封家书,让老王捎带回去,他拿起笔和纸,构思如何写好这封家书,但他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真是千言万语涌心头,不知道从何说起才好。他想了一整晚才算勉强写好。

第二天早上,张籍老早就起了床,他千叮咛万嘱咐,托老王一定要把信送到识字的大哥手里。在老王临走前,他还是一万个不放心,便又拿回已封好的信拆开来左看右看了几番,最后,他又加了一句:“你们不用担心我,我生活得很好。”然后又把信封好,交给了老王,心里忐忑不安地望着他骑着马向家乡的远方奔去。

秋思张籍篇3

过几天就是八月十五了,望着那凄凉的景物,张籍想起了去年在家中与亲人一起过节的情景:去年的中秋节,我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乐此不彼.老母还在家中帮我缝制衣服,孩子还与我一起嬉戏,妻子帮我煮粥,现在不知老母身体可好,哮喘病可曾在犯,孩子长高了吗?妻子身体可好?老父健康吗?

当年我临走时母亲嘱咐我要多加衣服;妻子给我备好了一袋干粮,老父嘱咐我一个人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张籍太思念自己的家乡,他就急匆匆的想写一封信给家中的亲人,一言难尽,他不知从何说起,手中的笔犹如一块巨石有千斤重,他沉思了一会儿

才落笔.到了第二天,送信人来了,当送信人要出发时,张籍叫到:"等等.于是,张籍又补充了一些内容,这次送信人出发了,张籍望着送信人的背影,心想:要是我能回家那该多好,张籍不禁流下了眼泪.

秋思张籍篇4

他虽然才华出众,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没有金钱来买通当时的监考官,而榜上无名,现在又正值秋天,思念之情一浪又一浪打在张籍的心里,但又因为名落孙山没有颜面面对乡亲父老们、朋友,甚至是——自己的亲人。

张籍的心情用语言无法表达,只好用自己的笛子吹了一首曲子,乡亲们围着张籍,似乎眼睛里已经有不忍的泪水。一曲罢,张籍看了一看周围:树叶枯黄,大树像一个憔悴的老人,旁边池子里面的水,冰冷刺骨,而自己的故乡正是鸟语花香。这个时候,张籍的朋友让他再回去看一看,张籍却谢罢,回到了自己的住处,说让他托一封家书给亲人。

张籍微微斟了一些酒,一饮而尽,手握毛笔但却无从下笔,因为他想说的太多了,身体也开始微微颤抖,又想起了自己的考试结果,又想起了自己的亲人……于是张籍自己借酒浇愁,又喝了一杯酒,脸稍稍泛红,趁着醉意才勉强写完家书。

第二天,张籍又认真看了一遍,把信交给了朋友,这封信正是家喻户晓的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是秋天的代言人,这一切全部寄托在诗句中了。

秋思张籍篇5

秋天来了,洛阳城里,诗人张籍像往常一样正坐在家中的书房里看书。这时,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张籍不禁打了个冷战,他站起来,慢慢走到窗前,轻轻掀开窗帘,望了望窗外,桔黄的树叶随着风纷纷落下来,院子里的那几株花早已经露出了光秃秃的枝丫,那小草正在风中瑟瑟发抖,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

此时此刻,张籍的情绪似乎很低落,因为那样的情景构起了他对家乡的回忆。他低下头,一边摸着妻子给他绣的荷包,一边想:已经好多年没回去了,不知道父母的身体怎么样了,孩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忽然,一个想法油然而生:他想要写一封家书给自己的亲人。想罢,便铺开信纸,一边磨着墨,一边自言自语:“这里的事情那么多,要先写哪一件呢?”

张籍准备好一切,慢慢坐下,右手握着毛笔,左手提着袖子,闭起眼睛,陷入了沉思当中。许久,他睁开眼睛,快速地写了一句话,觉得不满意,就将纸揉成一团,扔向一边,然后喘了一口气,摸着额头,摇起头来。但他还是冷静地想了想,继续写起来。

不知不觉的,已经到了夜晚,信也终于写好了,张籍又不放心地看了一遍,修改了几个字,就小心翼翼地把信装进信封,然后才吹灭了油灯,开始休息。躺在床上的时候,张籍还在回忆着,想想哪里还漏写了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捎信人便敲开了张籍家的门。张籍突然想起了什么,赶忙拆开已经封好的信封,把信取出来,又添上了一句话后,才慢慢叠起,装入信封,递给捎信人时,还要千叮咛,万嘱咐,说一定要把信成功送到,捎信人连连答应。

秋思张籍篇6

话说有一天张籍在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匆。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张籍吃完了晚饭,坐在小院里欣赏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给暗暗的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张籍临走前他母亲对他说:“儿啊,你要早去早回啊,妈等你回来”!张籍说:“好我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回来”。

几年后,张籍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他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

爸爸,妈妈我找到了工作了,你们等着我,到中秋节后,我回家看你们。我会带很多东西送给你们的……

捎信人即将出发了,张籍他又把信拆开看了一遍又一遍。

秋思张籍篇7

天空格外晴朗,张籍漫步来到街头,叩开了好友的家门,却得知好友已经回家乡与亲人团聚去了。看见南飞的大雁横空而过,街上空无一人,白杨沙沙地发出声响,张籍看着这凄凉的景象,看着回家人的身影,不由得对天长叹,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转念一想,虽然见不到家人,却可以给家人写信呀。张籍慢慢向住所走去。

回到家中,铺开纸墨,提笔写家信,可是对家人想说的话实在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眼前涌现出当时离别家乡时的情景,后悔之情涌上心头,自己不听家人的劝告,独居他乡,不禁热泪盈眶,泪水浸湿了信纸,想着老母亲在家中盼望儿子回家的情景,不由号啕大哭,心中悲伤不已。信写好了,信纸却被泪水打湿了一大片。张籍害怕匆忙写好的信无法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于是将信读了一遍又一遍。

捎信的人骑马而来,张籍把信交给了他,就在捎信人即将离开之时,张籍又将信拿回,再一次拆开信封查看后才交给捎信人,抱拳相送。

秋风吹乱了张籍的头发,他望着捎信人远去的背影,心想,一定要把信送到啊!

秋思张籍篇8

中秋前夜,张籍独自走在大街上,凉风习习,一片片树叶落下,张籍看着,泪落衣襟。他披着母亲临行时为他缝的棉衣,望着空中皎洁的明月,禁不住勾起一阵思乡之情。

他想给亲人捎封信,可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他想:自己离家已然数载,不知父母身体可好,妻子挑着家里的重担,上要孝敬公婆,下要照顾儿女,又要进行劳作,可太辛苦了。儿子淘气,在学堂可听先生教诲……他研好墨,提起笔写了几张后,觉得难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又写了好几张,感觉不够,又写......几个时辰过去了,张籍总算写了一封十几页的家书。他仔细看了两三遍,才小心翼翼地把信封好。

第二天,他找到了一个去他家乡的人,把信郑重地交给那个人,并嘱咐道:“一定要把信交给我的父母,并替我问好,我家门前有一口古井,切记,切记……”说罢,又与那人作揖。那人说:“我记下了,告辞。”说罢,把信塞在怀里,正欲策马扬鞭,又被张籍叫住:“且慢。”“何事?”“我再看看书信是否有何不妥,删改一番。”说罢,拆开信,又仔细看了一番,又封回去,交与那人,千叮咛万嘱咐。那人早不耐烦,接了书信,策马扬鞭走远了。

张籍泪眼相送。真是“洛阳城里见秋风,预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请同学们记住的网址

上一篇:初出茅庐范文 下一篇:感统训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