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阅读答案范文

时间:2023-10-08 06:19:08

秋思阅读答案

秋思阅读答案篇1

秋霖

张维屏

秋霖十日失高秋,独眺江天起暮愁。

正寂寥时惟有雁,极空蒙处并无舟。

蒙蒙路滑征夫骑,漠漠寒生思妇楼。

已若阴霾害禾稼,更催霜雪上人头。

秋霖:秋天的淫雨

1、首联“独眺”起统领作用,扣“眺”字,作者在诗中具体描绘了几幅画面?

2、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点出“独眺”后,紧扣“眺”字写自己的所见,共有六幅画面:

① 秋雨秋空低沉,② 寂寥南飞大雁(仰视),③ 空蒙江面无舟(俯视),④ 路滑征夫远骑,

⑤ 闺房思妇落泪,⑥ 阴霾秋雨损害作物。六幅画面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愁苦之感。(答1点给1分,答对5点给6分。)

2.在尾联,作者用“害”、“更”、“霜雪”这一系列有表现力的词语,突显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内心的愁苦。诗人由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之景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运用联想(由实及虚或实虚结合)、比喻来表现的。(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分。)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的首联中“独眺”起到统领的作用,登楼远眺引发后面的所思所感。

B.诗歌的颔联则从仰视和俯视的两个观察角度进行描写:大雁南飞,江面无舟。

C.诗歌的颈联主要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其远在家乡的妻子。

D.诗歌的尾联运用比喻手法,写阴霾损害作物,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

E.诗歌的语言很富有表现力,如“苦”“害”就突显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2.诗人“独眺江天起暮愁”,那么,“秋霖十日”引发了诗人哪些“暮愁”?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 [解析] C项,“写征夫在湿滑的路上骑行,开始思念起远在家乡的妻子”错,应该是两幅画面。D项,“诗人感到伤心,因此头发开始变白了”错;应为诗人联想到岁月如流、韶华易逝的人生短暂之苦。

2.①空旷寂寥之感。秋雨绵绵,连日不晴,空中只有南飞的大雁,江面一片空濛没有船只。②担心征夫,同情思妇。天雨路滑,征夫远骑,闺房中思妇惦记、思念着征夫。③怜悯同情农人。秋天的淫雨损害了作物,让农人苦不堪言,诗人顿生怜悯之心。④人生短暂之苦。白发上头,岁月流逝,从而生出人生苦短之慨。(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秋思阅读答案篇2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象归类

二、典例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试题分析

题目是对诗歌形象鉴赏的考查,侧重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但浅题难答。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能“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而非仅是“表现其情感”的意象,也就是说所找的意象是有明确限定的。我们应看到题干指向与所供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审题精准的考生不要认为答了“日暮”和“月初白”即大功告成。当然,如果严格依照题意,符合条件的只有“日暮”和“月初白”两个意象,表明由暮而夜的变化。而“落叶”“流萤”“孤灯”等都不具夜渐深沉的变化之意。其中“清秋”虽是时间,但无法与“日暮”和“月初白”相连而显其变化的脉络。

参考答案: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

对于意象的分析,首先看物象的特征,其次看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最后看诗人使用意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如“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正向的比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对比的衬托。

本题中的“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里要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把“水”放入具体的诗句中,结合它的物象特征看它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水的物象特征是长流不尽,上一首诗就是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长流不尽而年光不长在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试题分析

该题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鉴赏内容。这里对元曲的前四句作了分析,说出某意象所包含的特征,要求考生从曲中选出它所对应的意象。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流水、白云。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什么意象,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故乡的,都写了重阳佳节的思乡之情。

秋思阅读答案篇3

书在人的生命中如,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亲的鞋子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亲的鞋子李汉荣

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片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文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想多了。

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心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包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来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来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来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来,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中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个百草园吗?地球生命起源于太阳系外?阅读答案质朴 阅读答案秋云无影树无声(节选)阅读答案二维条形码 阅读答案盲人与小偷 阅读答案底线 阅读答案舍身救列车 阅读答案我长大了 阅读答案登采石矶 阅读答案附赏析送魏万之京 阅读答案附赏析送何遁山人归蜀 阅读答案附赏析访隐者 阅读答案附赏析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阅读答案附赏析明史·徐达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宋史·谢灵运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答李生第一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新唐书·杜如晦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唐才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李材,字孟诚,丰城人(明史)阅读答案附翻译杜僧明,字弘照,广陵临泽人也(陈书) 阅读答案附翻译蜃说(林景熙)阅读答案附翻译梁书·韦粲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刘孝廉,能记前身事(聊斋志异) 阅读答案附翻译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阅读答案给抗生素“把把脉”阅读答案忆读书 阅读答案感谢贫穷 阅读答案斜塔上的实验 阅读答案我生命中的那簇野菊花 阅读答案光明的新曲 阅读答案

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

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

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全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来,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全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他清贫的生命,又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

1.这篇散文以父亲的鞋子为题,用意何在?(4分)

2.根据文章前三段文字,简析父亲的形象特征。

(3分)

3.画线的句子好在哪里?请赏析。

(4分)

4.作者在文末说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5.那么,我们这些自以为是地活着的人们,又能给世界留下什么呢?我们敢于践踏一切的鞋子里,除了欲望的钉子和冷酷的铁掌,还有别的可以发芽开花的种子吗?这段文字原是全文倒数第二节文字(省略号部分),有人认为可以删去,有人认为不可删去,你以为呢?请说明理由。

(5分)

阅读答案:

1.①父亲的鞋子既是文中的重要物象,又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全文的叙事、议论和抒情。

②以小见大,寻常的物象背后寄寓了深刻的人生意蕴。(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2.①深爱孩子,不管路途遥远和自己年迈,进城给儿子送大米和面条;

②朴实善良,为没给儿子买房出过力而感到内疚,连掸身上的尘土也要到楼下去。(言之成理即可,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3分)

3.运用对比、比喻(说粘连也行)的手法,赞美父亲的生命尽管清贫却意义丰盛,给我们留下丰厚的人生启示,语言精练,韵味悠长。

(手法2分,只要说出一种即可,内容2分,从句子含义和句子美感两方面评,择一即可)

4.①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却给我们留下了美德和深厚的感情;

②父亲虽然远去,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生缅怀不尽;③以草木作比,喻父亲美德永世芳香,形象生动;④呼应前文关于春天院子里长出花草的描写和议论,深化题旨。(一点2分,答对二点即可)

5.示例一:不可删去。

①以父亲的人生态度来反观我们自身,用对比的方式深化文章对于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②紧扣鞋子这个物象,用形象的笔触批判现代人正在丧失自己纯朴的本性,使得文章更具思想的力量。

示例二:可删去。①全文的叙述比较朴实,抒情和议论也倾向于内敛和含蓄,而这一段文字批判的锋芒过于显露,与总体风格不够协调;②含蓄的表达反而能够给予读者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涵咏之间,意味更加深远。(两种观点都可以,重在能够自圆其说,而且言之有理。)

秋思阅读答案篇4

一、给白菜

在故事中,老山羊以年迈之躯种了不少白菜,小兔们只是帮收。

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在扮演老山羊的角色,在窄窄的书地里,勤耕不辍,笔里春秋,纸里苦泪。为了备好一堂课,读原文,翻教参,点鼠标,抄答案,袭教案,然后确定这堂课要讲授的知识、重难点等,最后恭请学生在课堂中一同收获这所谓的劳动成果。对于试卷或练习中出现的一些课外美文的阅读,为了赶进度,经常只是讲题目,给答案,讲答题的技巧,连在读中进一步感受原文的环节也省去。

对于这一阅读教学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给”的教育,像老山羊“给”白菜,大公无私地一车一车地“给”――“给”阅读,“给”问题,“给”答案,最终以“给”分数终结。这里,分数成了阅读教学的终结者,基本上终结了对老师、学生阅读行为的评价。

这种只注重“给”、唯分数是瞻的教育,利少弊多,单从“快乐教学”这一角度说,不论于师于生,都苦多乐少。一是因为老师的阅读教学行为大多以参照抄袭为主(却美其名曰“资源共享”),难以体验到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二是学生只一味地吸收,缺少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复制”别人的思想,自然少有快乐可言。而小白兔,在种菜的过程中体验到比获得丰收成果本身更大的乐趣。

二、种白菜

当可爱的小白兔拒绝老山羊给的白菜,获得一包种子之后,它便开始劳动,从松土、播种到捉虫,终于收获一棵棵硕大漂亮营养价值丰富的白菜,成为自主劳动后快乐的收获者。小白兔用这些种子种成白菜的过程,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阅读教学应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种子。而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让学生在现实中应用知识,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三、送白菜

故事《小白兔与小灰兔》中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应该是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因为小白兔除了学会种菜,还懂得了感恩。这对阅读教学同样有重要的启示。

阅读教学除了学习文本的“技艺”之外,还有一点我认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它还承载着教化人的功能,而这一功能往往是通过“阅读对话”体现的。

从“微观”的角度,我“断章取义”,随举两则“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例子:

(1)他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出来了。(摘自朱自清《背影》)

(2)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摘自鲁迅《孔乙己》)

从读文章的事中情、景中情等方面,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第一段文字,父亲已送儿子上了车,又担心儿子路上渴着,非得亲自买几个橘子才放心;况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与儿子相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他心中也舍不得别离呀。

师:一个平凡不过的动作,我们通过与作品定情景下人物的对话,读出主人公内心的深情。

生:第二段文字,作者安排孔乙己在这么凄凉的环境下出场,写景真切,作者似乎对环境感同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孔乙己的悲悯。

师:一个特定的环境描写,我们与作者对话,读出作者内心作为正常之人最基本的情感――对弱者的同情心。

师:另外,读这些作品,还可以引发我们与自己对话。读着《背影》,想着自己的父亲,当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父亲高兴之余,却又为上学缺了一大笔钱而发愁,“天下父母同一心啊”。

读着《孔乙己》,不由得我想起一位初中同学,他成绩优异,是当年保送一中的骄子;中专毕业后,安排到供销社,不久单位就倒闭了,待业在家,思想观念一时转变不过来,承受不了打击,竟得了间歇性疯病。曾来学校找过我几次,后来我不搭理,见了就躲。现在想来,良心上确有些过不去。这几年也不见,不知怎样了……

事实上,一个真正的阅读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可以在关注、对话中实现: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关注他的思想情感与命运;与作者对话,关注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或自然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自己对话,观照、关注自己的内心,正如孔子所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通过这些对话,完成“利己”、“利他”的阅读任务,达到“人文性”的阅读教学目的(当然,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应该尽量统一的。)。

秋思阅读答案篇5

从考生考后反应看,也并不如考前想象的那样难。文言文阅读部分,第19题断句和第20题都较为简单,第21题的常识题考到“春秋笔法”的解释,这对学生的知识面是一个极大的考量。名著名篇阅读选择题注重对作品细节的考查,只要考生认真阅读原著,两个错项的错误不难找出;简答题涉及《红楼梦》和《雷雨》,较易入手;文本归纳分析则大多可从文中找到答案,体现了江苏卷阅读题的命题特点。

一、 文言阅读

1.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 班 固 不 讥 文 帝 之 远 贤 痛 贾 生 之 不 用 但 谓 其 天 年 早 终 且 谊 以 失 志 忧 伤 而 横 夭 岂 曰 天 年 乎 则 固 之 善 志 逮 与 《 春 秋 》 褒 贬 万 一矣。

(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参考答案】

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解析点评】

本题以断句形式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其实解答本题,考生只要重点抓住“但”“且”“岂”“则”“逮”等文言虚词,再结合“……文帝之远贤……贾生之不用……”的相似句式来断句,6处很易断出。

2. 说说文中班固与欧阳修对贾谊之死的不同论断。

【参考答案】

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只要抓住班固“谓其天年早终”和“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概括即可,相信本题考生也容易答出。

3. 何谓“春秋笔法”?

【参考答案】

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平时的阅读积累能力,虽说能力层级为A级,但可能是语文附加题中最让考生犯难的一道题,这道题对考生的知识面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要求考生平时涉猎要广,可以说,这是一道很有“文科味”的题目。

二、 名著阅读

4.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赤壁之战中,曹操中了反间计,杀掉水军都督蔡瑁、张允,这也因为曹操疑心重,而蔡、张两人原本不是自己的部下。

B. 《家》中觉民为了逃婚离家出走,一星期后,觉新给他写了一封“非常恳切的信”,劝他为了一家的安宁,就不要回家了。

C. 《边城》中老船夫说翠翠“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这个唱歌的人其实就是二老傩送。

D. 哈姆莱特组织戏班子演了一出《捕鼠机》,通过这场奇特的“戏中戏”,最终证实了克劳狄斯杀兄娶嫂、篡位夺权的罪行。

E. 老葛朗台一看到查理留给欧也妮的梳妆匣,就掏出刀子想撬下一块金板,直到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他才不得不停手。

【参考答案】

B E

【解析点评】

本题中的B项中“不要回家了”错误,原著中是觉新最后要求觉民看在亡故的父亲的面上,为了一家的安宁立刻回家来;E项“直到女儿拿出刀子以自杀护匣,他才不得不停手”错误,原著中应是葛朗台太太突然重重地倒在床上,吓昏过去,葛朗台才放弃动金匣子。

本题考查考生了解名著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这道题目说到底就是考查考生有没有读过原著,只有“读”过才能得分,没有读或不认真读就不能得分。因此提醒考生要熟记名著内容,对一些典型的细节要做到准确无误。

5. 简答题

(1) 《红楼梦》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判词所指是谁?“优伶”和“公子”指小说中的哪两个人物?

【参考答案】

袭人(花袭人);蒋玉菡,宝玉(贾宝玉)。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人物判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枉自温柔和顺”是指花袭人空有温柔和顺的性格,始终与“公子”――宝玉无缘分。“堪羡优伶有福”是指袭人在宝玉出走后,第一个离开贾府,嫁给了曾是戏子的蒋玉函。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判词是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看到的,能暗示《红楼梦》中一些女性的人生遭际和命运,也是曹雪芹构思《红楼梦》、预示小说发展的一种艺术手法。考查人物虽说是副册中的人物袭人,却《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丫环之一,只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所了解,该题就不难得分。

(2) 《雷雨》中的侍萍经历了哪些人生悲苦?

【参考答案】

① 年轻时被周朴园遗弃,以致投河。 ② 嫁给鲁贵,遇人不淑。

③ 重逢周朴园时遭到误解和训斥。 ④ 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⑤ 无法对儿女诉说苦情。 ⑥ 接连面对儿女的突然死亡。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中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本题应抓住侍萍的“人生悲苦”来组织答案,如果没看完整部剧本,就无法勾绘出侍萍的一生。答案六点基本把侍萍的人生经历概括齐全了,但在具体组织答案时要点易遗漏,应该说,本题拿分不难,拿全分却又有相当难度。

三、 材料概括分析

为了改变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原创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原创文化是一个国家科学创造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它旨在追求卓越,激励人们既要焕发自己的创造力,也要努力吸纳前人的思想。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正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科学上的许多原创性成果都是在学者们的思想交流、观念碰撞中孕育产生的。萧伯纳说得好: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人就同时拥有了两种思想。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自由,这源于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特点,原创的东西一般在开始时不易被大家理解,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它们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扼杀了。当前,我国科学研究偏重于应用性研究,对基础性理论的探索重视不够;企业重技术手段的模仿应用,轻自主创新研发;科研机构追求论文论著的发表数量,轻问题本身的探究……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原创文化研究亟待加强。

6. 材料中提出的“原创文化”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① 追求卓越;② 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③ 维护学术自由。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着眼于语言应用,能力层级为C。答题时应抓住“它旨在追求卓越”“原创文化提倡广泛交流、全面开放”“原创文化的精髓在于维护学术自由”等标志性句子,再概括即可。本题句子很明显集中,提取概括的难度不大。

7.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所引费孝通的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每个人(每种文明)都应该焕发自己的创造力,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每个人(每种文明)都要善于和别人(别种文明)交流思想,吸纳别人(别种文明)的优点长处。

不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产生原创性成果,促进全人类科学大发展。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B。“各美其美”是强调每个人(每种文明)都应该焕发自己的创造力,“美人之美”是指以别人的优点长处为美,即吸纳别人的优点长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即指广泛交流能促进社会发展。理解句子含意必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解答本题可能把第二点和第三点混在一起谈,相信只要考生表述清楚,即使混在一起,也会得分的。本题难度也不算大。

8. 你认为我国科学研究原创能力薄弱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① 传统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

② 近代以来偏于模仿的思维惯性的影响。

③ 急功近利思想的广为传播。

④ 知识产权保护不够。

⑤ 原创文化研究严重不足。

【解析点评】

本题考查考生综合分析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考生先根据文本中相关的观点,进行分析概括,不难得出②③两点,再联系现实,向文本外拓展,也可分析出其余要点。当然本题答全5点很不容易。

秋思阅读答案篇6

一、化模糊为清晰

审题需要阅读题目,但严格地讲,把题目从头到尾看一遍并不能算作审题,因为这一遍所看,我们对题目考查的要求往往还是印象模糊的。此刻就开始答题,往往会回答偏题,甚至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我们需要逐字逐句琢磨题干,抓住关键字词提炼信息,确认题目考查的诗句范围、对象特点、命题形式等。

可以边读边问自己如下问题:“考查的是哪个字词哪几个句子,还是全诗?”“考查的是关于思想情感的还是什么方面的?”“是填空题还是问答题?”

二、化陌生为熟悉

试题中碰到的诗歌是陌生的,题目是陌生的,我们要通过审题环节沟通课内课外,透过现象看本质,判断题目考查的是我们复习时重点训练的哪些题型或哪些要点,继而找准方向,从容思考解题。当然,这要求我们对课堂古诗鉴赏涉及的知识要点与题型较为熟悉。

一般而言,我们需要通过“化陌生为熟悉”的思维过程,确认题目考查的是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形象意境、语言语句、表达技巧五方面中的哪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或确认题目考查的是复习训练题型中的“炼字题”、“图画题”、“表现手法题”、“语言特色题”、“作用题”等题型中的哪种,或哪几种的综合。之后就可以针对性地联系课堂复习所学所练等进一步展开解题思路。

三、化片面为全面

审题不能漏过“审分值”。从命题角度来看,命题者必然是对该古诗深有感触或十分欣赏该古诗的哪些点,从而有意从那些方面命题;且命题者命题时,自己心中肯定有答案的,这样他才方便在总分值要求下设置小题的量,和决定每一小题设置为几问。我们审题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猜测命题者的意图。从阅卷角度来看,虽是主观表达题但也得有个评分的标准,不能随便给分,阅卷者会遵守按点计分原则。命题者想考我们的究竟有多少点?阅卷者希望看到我们分几条陈述答案?……我们应尽量通过分析分值的分布,推断出这些问题的大致答案。一般情况下,填空题一个空最多可能占两分;但主观表达题每个点最多占一分,分条陈述的话,每条可能是两分也可能是三分,这由所含点数与字数决定。

审题不能忽略题干中看似无用的语句。命题者不可能仅为了装饰题目语言,或显示自己表达能力而在题干中说些没实际用处的语句的。若把看似无用之语当无用,定会招致遗憾。我们要认真分析这些看似无用之语的隐含信息。

四、化浮泛为精准

古诗鉴赏的审题是需要借用解答语病题的耐心细心精神与梳理主干枝叶技巧的,否则有时会审题不准。譬如这种题:题干的前部分是名人评价,后部分就一句话――请简析本诗歌,或请结合全诗简析。对此,我们不宜仅抓住后面的那句就任选角度去简析诗歌。题干前部分的评价内容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思考与回答的方向和范围。审题时,我们要找出“简析”的具体“宾语”,即“本诗歌的A方面”。审题精准,答题才能切中答案要点。

解答古诗鉴赏题,完整的答案模式一般为“点-析-评”三部分。但由于古诗鉴赏题大多分两道小题,甚至一道小题分两问,所以在审题时,我们还需注意统筹兼顾,注意另一道小题,或另一问所考的内容,合理选择“点-析-评”三部分中的一两个部分解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写太多无分值的答案文字。审题精准,答题才能保证高效率。

这四个方面的技巧,在具体审题过程中相辅相成,是必须灵活综合运用的。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3分)

(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审题点拨】

第(1)小题题干中的“体现”暗示这些意象往往是秋天典型的意象,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意象常识,结合生活常识判定。题干中的“哪些”“3分”表明体现“晚秋”的意象应该是三个或六个,根据诗歌实际,不难确定命题者想要的答案就是三个意象,每个意象占1分。

第(2)小题题干可看成三部分,梳理三部分语法关系,最后一句中的“结合诗句”对应的诗句应是前部分中的“颔联”,可确认考查范围为颔联两句诗。“简要分析”的具体“宾语”应该是前部分所说的“景物描写的特色”,注意不是“景物特色”。而中间部分的作用实际上是强调了颔联景物描写确实有特色,写景写得妙,而非写出的景很妙。“化陌生为熟悉”,不难得出,这道题考查的实际上是表达技巧方面的景物描法。分值4分,一般暗示答案要分两条陈述。题干问“特色”,要求“简析”,这些暗示我们在每条答案中最好点明一种写景手法,并结合颔联诗句简析,两者各占1分。即使要答每条的“评”部分,也不需要多准确具体的文字,因为没有分值在其上。感觉答案字数差不多值4分,完全可以不“评”。

这道题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与评分建议如下:

(1)归雁、篱菊、渚莲。(评分建议:一个景物1分,共3分。答到其他景物不给分也不扣分。)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评分建议:特色各1分,诗句分析各1分,共4分。)

对照我们先前的审题所得与命题者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发现,“答案就在题目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古诗鉴赏题的。只要我们重审题,善审题,是可以猜到“参考答案”的要点的。四个方面的技巧,归根结底,即善于化题干为信息。善化者,审题“拿手”,就能为拿高分甚至拿满分打好基础。

【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4分)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唐多令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1)词的上片中,作者说“怕登楼”,是因为

。(2分)

(2)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审题点拨】

第1题(1)小题:考查范围为诗歌第五、六句,把这两句读一遍,易知其为写景句,且写得“精妙传神”。“化陌生为熟悉”,确认这题考的就是诗句赏析题。回忆这种题型的答题要点,无外乎景物意象名词、概述景物特点的形容词或动宾短语、写景表现手法术语及手法运用分析、写景效果等。“化片面为全面”、“化浮泛为精准”,分析分值分布,不难筛选出“4分”要求回答的四点应分别是手法术语比喻、比喻运用分析、景物特色、景物意境或其中情感。它们各占1分。

第1题(2)小题:这首诗层次特点鲜明,前三联写眺望所见之景,尾联抒由景所生之情,且均发生在傍晚时分(夕)。“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两种说法都有人说,意味着各有各的理,意味着我们在确定观点时,不必担心自己会选错,关键在于要言之有理。说某字统领全篇,实际上考查的就是表现手法中的布局谋篇手法的理解或分析。审题时,要找准“你的看法”中的“看”与“简要分析”的具体宾语,即“夕”或“望”与各联诗句的关系。分值为4分,意味答案必须四点,根据常情答案不难构思出,就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次对一联诗句进行简要分析,点明该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前者和后者可交换顺序。表明观点不一定计分,但不表明观点必会失分。

第2题(1)小题:原因以填空题形式考查,暗示答案不必太详细,言简意赅为佳。仔细阅读题干,“化模糊为清晰”,抓住关键字词提炼信息,不难发现所寻原因和“明月”这个传统意象有关,本小题考查的其实就是对“明月”这个传统意象的理解。

第2题(2)小题:考查范围为词的下片,考查对象为手法与思想情感。“多样”、“丰富”两词很重要,一般来说,只有两种手法还是称不上多样,两种情感算不上丰富,必须三种或三种以上;再结合分值“6分”来看,本题最好分三条陈述,最好每条答案都恰巧各点明一种手法和一种情感。

参考答案

1.(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1)登高易怀远,望月添思愁(2分,意思到即可)

秋思阅读答案篇7

那么需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意识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树立现代文阅读的结构意识

从总体上来看,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及线索组成了现代散文结构上的四部分,每一部分的作用分析都是考试的重点,因此对这一部分理论的掌握就成为学生阅读时所具备的首要意识。各部分的作用分别为:

开头,总领下文、奠定基调、烘托环境、介绍背景、妙设悬念、巧埋伏笔。

中间,呼应上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结尾,呼应上文、突出中心、深化意境。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烘托环境(景物线索)、突出形象(情感线索)。

在高考或高考仿真题中经常出现关于结构类的试题,而用结构意识来指导阅读往往理解的更准确、更全面。例如关于对柯灵的《雨街小景》最后一段"夜半,梦醒时又听到了奔腾的雨"如何理解一题,答案不仅涉及思想(人民面临的新苦难及作者的同情),还涉及到结构作用,呼应开篇,突出中心,深化意境,耐人寻味。

再如试题王钢《包公脸上的指痕》一文中,问在揭示"开封府题名记碑"上"空白"形成的真实原因之前,文章作了许多铺垫,其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悬念作用,即运用悬念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跌宕有致,避免平铺直叙。

又如李祥林《高原上的村庄》中开头、中间、结尾关于对"秋深了""秋深了""秋意还在继续加深"的作用的理解。该题考查的是线索的作用,答案是:作为全文线索,渲染了旷远的环境气氛,推动了文意逐层加深,使结构紧凑。

因此用结构意识来判断解答结构类的试题 ,既全面准确又轻松简便。

二、树立现代文阅读中意境分析的意识

意境分析就是牢牢把握现代散文借景(或场景)抒情的特点,从景物的意境入手来分析、感悟画面,总结、提炼中心,因为景物意境之中渗透着人物形象的思想灵魂。

李笙清的《故乡的芦花》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在描写水乡女子时,表现了她们怎样性格特点?要完成此题就必须先打开画面意境,分析意境特点,然后才能准确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织网图、采菱图、摘莲图、编织图的展现,通过对在这一过程中水乡女子音容笑貌的分析,来揭示水乡女子勤劳、纯朴、柔美、灵巧、恣意而快乐的性格特点。

又如席星荃《拾穗的少年》中有一段关于田野被收获之后场景描写,其意境特点是坦荡、宁静、辽阔,而这一特点正是解答"该景与少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意境特点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坦荡、宁静、辽阔的田野塑造了少年宽容、博大的胸怀。

由此可见人物形象的分析离不开意境分析,景色之中含情感,意境之中有形象。

三、树立现代文阅读中分析写作手法的意识

文学鉴赏离不开写作手法的分析,现代文写作手法的分析可概括为以下公式:

公式:描写角度+修辞+作用+思想

1、描写角度:环境、外貌、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细节、动静、具体、抽象、句式、人称等。

2、修辞及其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具体抽象互换,拟人-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排比-加强语气,对比-突出强调,衬托-突出强调或反衬突出,夸张-夸大强调某一特点、形象生动,引用-加强说明或证明某一特点,增加文学氛围,对偶-工整、有节奏感、韵律感等。

3、思想:从意境或议论抒情的句子中分析。

例如对李祥林《高原上的村庄》中"他们就只希望炊烟一个劲地往上长,炊烟歪歪斜斜、毫无顾忌地游走在瓦蓝瓦蓝的天上,他们的心才会感到踏实和温暖。"一段的描写进行鉴赏。

答案公式:从动态描写的角度(+)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炊烟毫无顾忌的、自由的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农人生活的简单、纯朴、自足无忧的特点。

四、树立现代文阅读中文章因素的构成意识

托物言志类散文是高考重点,文章构成因素大致可分为:景物、托物、他物、"我"等四大因素,其中托物是作者所借托或讴歌之物;景物与托物之间的关系是烘托关系,有时景物本身就是所托之物;他物与托物是正衬或反衬关系;"我"是托物的抒情者、情感的代言人。在充分理解因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感悟文章,往往是现代文阅读的捷径。

例如《故乡的芦花》中关于芦花的描写不仅展示了主人公生活的环境,而且烘托了水乡女子的性格特征;陈富强《宋朝的雨》中岳飞的出现是为衬托苏轼用智慧治理山水的忧民情怀及为后人留下的精神财富,而"我"在这两篇文章中始终作为一个抒情者贯穿其中,表达爱憎,突出中心。

五、树立现代文阅读中全面分析的思路意识

现代文阅读中无论对句子还是对段落的分析都要具备全面的分析思路,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解才能全面、细致、准确、得分点多。全面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句子、段落修辞及作用的分析。

公式:修辞+修辞作用

2、对句子、段落思想及作者心情的分析。

公式:表面含义+内在含义+作者心情

3、对句子、段落结构作用的分析。

思维角度:对上文的作用,对本段的作用,对下文的作用。

例如舒婷的《到石码去》有这样一段,"让那新建的公寓大楼代替我那秘藏无数鬼魅传闻的老房子吧;让渔民综合企业公司孵出一批一批羽毛斑斓的青年和姑娘吧;让所有的孩子都出生在那样一个热烈、明朗、高速度的现代化都市吧!"试分析该段的作用?

本题的答案涉及以上三个方面:修辞上有排比、对比(和后文形成的)及其作用;思想上不但要答出作者对石码热情(作者心情)的祝福(表面含义),而且要答出对石码往昔的依恋(和下文作比较得出的深层含义);结构上要答出和前文的呼应,和后文的对比。

秋思阅读答案篇8

一、诗句理解型。这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诗句的意义、作用及表达技巧等的理解。答题的一般步骤是: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联系上下文扩展诠释,品味诗句的写作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等。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宁夏卷)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提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中诗人借琴棋二物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参考答案]第三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福建卷)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提问:“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作于诗人隐居闽中时期,诗中寂寥的天地是诗人亡国后的寂寥心境的真实写照,梅花高洁的品格也表明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参考答案]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3.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杂草。

提问:“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简析】本诗一、二句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三、四句想象新奇。[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提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简析】本词是一首送别词,但在伤感之余更多地体现了作者一腔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参考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表现手法:抒情或寓情于景。

二、诗眼解读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有着凝炼、简洁、含蓄、蕴藉的特点。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把个人的情感、思想隐含在某些词语中,注重炼字。关于“诗眼”的试题,在2007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I)

新晴野望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提问: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本诗描写了初夏的乡村,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广东卷)

溪 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提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两字的艺术效果。

【简析】本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参考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奈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蝉鸣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提问: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简析】本诗通过描写夜宿驿站时的索寞凄凉,抒发了诗人对家国之事的感怀。[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宣泄到极致。

三、技巧赏析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诗词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技巧)等的理解。答题基本程序:解说句子的基本含义,品味诗句的表达技巧,揣摩诗人的情感倾向。鉴赏表达技巧,注意必须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要根据题干要求,选取具体技巧作答。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提问:⑴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⑵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迸发之愤慨。[参考答案]⑴主要运用衬托(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⑵“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I)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提问:⑴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⑵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简析】本词豪迈与婉约相兼,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参考答案]⑴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醉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⑵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上“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湖南卷)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郡。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提问: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简析】本诗言浅情深,让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真挚的感情。[参考答案]颔联:①“供笑语”表现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两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待别的伤痛。颈联:① “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痛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四、综合评点型。这类试题今年出现了两种题型,一种是版本分析题,一种是诗论拓展题。先说版本分析题。古诗词出现不同版本,一是作者初稿与定稿不一样,一是古代人们传抄过程中个别字句变换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虽然存在不同版本,但不会影响理解和鉴赏。对诗词版本的评点,没有定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回答这类题目,类似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反复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为什么正确的做法。例如: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出 关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翻飞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关:指居庸关。旆(pèi):旌旗。

提问:诗的前二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本诗写于诗人随军出塞时,诗中描写了出关所见景色,抒写了出征士卒怀土恋乡的感情。[参考答案]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回答喜欢“将军”两句,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另一种是诗论拓展题。这类试题通常在设题时引用前贤时俊对诗词内容、技巧等方面的评述,考查时则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对此作出分析。例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京卷)

①采采,薄言②采之。采采,薄言有③之。采采,薄言掇④之。采采,薄言捋⑤之。采采,薄言⑥之。采采,薄言⑦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的握取。⑥(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物。

提问: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简析】本诗是劳动妇女采车前时所唱的歌曲。[参考答案]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五、对比阐释型。这类试题往往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相近或相近)的诗词放在一起,要求考生对比解题。对比阐释型的诗词鉴赏题通常从以下方面设置:意象相同,感情相近;意象相同,感情不同;景物相同,境界不同;景物相同,感情不同;感情相同,风格不同等。另外,与去年相比,这类试题今年只有一种考法,即列出两首诗,要求考生对比分析。例如: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华清宫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提问:⑴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⑵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这两首诗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诗境新颖,讽意含蓄。[参考答案]⑴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⑵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溺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辽宁卷)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提问:⑴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⑵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简析】王诗从情入理,以情证理,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周诗以哀景衬乐情,写出了诗人的闲适安静。[参考答案]⑴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⑵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提问: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简析】两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忧,在艺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参考答案]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应考攻略]

鉴于以上规律,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古诗鉴赏的复习指导。

一、立足课内,提高素养。要指导学生掌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为文学鉴赏打牢基础。为此,要认真教好课本、读本中选录的诗词佳作,分析、讲解要透彻。要努力拓展知识面,精选名家的诗词曲名篇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背诵,充实他们的头脑,提高他们的素养。

二、局部品味,抓住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说,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字。抓住了这个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三、整体把握,注重尾联。鉴赏古诗,切忌孤立分析,片面臆断。如不从整体把握其意境,是很难深刻理解诗的含义的。尾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鉴赏古诗时要特别注意尾联,仔细体会诗人蕴涵其中的情绪。

四、通过比较,认清本质。2007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多要求考生作比较分析。如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仔细阅读,认真比较,三篇作品是不同的: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五、突出重点,强化训练。古诗的主要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议论、抒情和描写,针对高考所选古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的倾向,应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描写的方式有:正面与侧面、虚与实、白描与工笔、动与静等;抒情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有这样几种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等。

上一篇:元宵节灯谜大全范文 下一篇:我家的春夏秋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