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19:52:25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一、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二、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一)加词法

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二)想象法

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

如“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题,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三)拟人法

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四)悬念法

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做题目。

三、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

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四、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2

话题作文文体选择自由、立意多向发散、选材范围宽广,给考生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自由。但是,令不少考生感到棘手的是:话题涵盖范围太宽泛了,怎样选取最利于自己的角度切入话题,拟出一个较新颖的题目呢?

这里谈几种尝试方法:

一是宽补题,以小见大

在宽泛的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以“语文课”为话题,可拟为《多味的语文课》、《语文课剪影》等。又如,以“手”为话题,《一双灵巧的手》、《一次难忘的握手》、《对手》、《精巧的手工艺品》等。

二是妙修辞,匠心独运

根据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地使用修辞手法,如,以“音乐”为话题,拟为《心灵的变奏》、《生活中的阳光》、《锅碗瓢盆交响曲》等。

三是巧点化,妙趣横生

如,以“我”为话题,可活用歌词《真我的风采》、《最近比较烦、比较烦》作题;以“同学”为话题,可用《长相忆》,取“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之意;写有关透视中小学生道德观念的文章,可沿用鲁迅的话《救救孩子》作题。用这种方法作题,通俗明了,妥帖自然。

话题作文所提供的写作范围相当宽泛,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要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善于“化大为小”,还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材时,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典型性”。当然,选材时应选择熟悉的素材。除了注意应具体现实性、典型性外,还应新鲜,能引人注目是选取材料的较高要求。要做到材料出新,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关心实事,指导学生观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人与自然”、“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把时代内容引进作文,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话题作文应大胆创新,才能表现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意

要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闪光点,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

如何才能确立富有启发意味的新的命题呢?

第一,运用求异思维,反向、侧向思考问题,提出与正面或常见观点完全不同的观点。从一种是事物想到和它相反的事物,从一种条件想到相反的条件,从结果想到原因。比如由“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反思良药裹糖衣,人们更爱吃,同样利于病,进而想到做思想工作关键在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一定要逆耳,推心置腹,促膝相谈,犹如春风化雨,更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第二,运用多向思维,从多个方面观察问题,努力寻找新的见解。如对“雪”这个话题:1.可以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赞美它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2.可鞭挞它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3、可鞭挞雪的冷漠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

(二)材料

不少学生写起作文来,内容大同小异,题材不新鲜,使作文效果大打折扣。要做到材料新,必须注意扩大阅读视野,多读书报,关心时事。根据话题,选那些尽可能新鲜的人或事。如科技新成果,街头新变化,家庭生活新内容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就有新鲜事可写。

(三)构思

写作时如果能在构思上努力求新,打破惯常的思路模式适应变通,便能使文章怡人耳目。如文章顺序,来个倒叙、插叙、补叙如何。

(四)语言

语言使用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有较强的表现力。要能达到“精彩明朗”的艺术效果。

一要准确。首先要在认识上对客观事物具有真知灼见。其次要进行仔细推敲。

二要具体。具体是指在用语时多从事物的数量、色彩、形态、性质等方面着眼,进行较细致的刻画,而不停留在空泛的概括上。

三要形象。比如“冬天”给人们的印象就无形象言。可如果写成“寒风呼啸的日子”或“朔风飘飘的冬天”,形象就鲜明了。又如“他死了”一语,若改成“他永远闭上了双眼”或“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等语言就形象了。

形象性的语言,能给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还能把复杂的场景有力地表现出来。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舆情演化;情感分析;微博;短文本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31-04

作者简介:何天翔(1988-),男,四川广安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情感分析、文本分类;张晖(1972-) ,男,安徽宿松人,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知识工程;李波(1977-),男,四川绵阳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过滤、信息安全;杨春明(1980-),男,云南华坪县人,硕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本挖掘、知识工程;赵旭剑(1984-),男 ,四川绵阳人 ,博士,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信息处理、web信息检索。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普及,网络逐渐实现了社会化,发挥着强大的舆情表达和传递功能。网民可在互联网上围绕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表达观点、态度、意见和情绪。对舆情信息进行情感分析,有助于把握网民舆论的态度,对商业智能、信息预测、舆情分析、政府决策均具有重要价值[1-3]。情感分析旨在研究人们针对实体、人物、事件、主题及其属性的主观意见和情感,是一个对带有情感色彩的主观性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1]。因此,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中可以很好地监控以及预测网络舆情,帮助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1 相关工作

目前,关于网络舆情演化的研究主要基于LDA模型。单斌等[5]提出了话题演化的两个方面:内容演化和强度演化,总结了基于LDA话题模型的话题演化方法。林萍等[6]基于网络舆情事件时间性强、话题与时间关联度单一的特征,选择特定的新闻报道建立文本集,基于LDA模型抽取话题,使用后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热度变化,用先离散时间型话题模型思路分析话题内容迁移。此思路能够较全面体现话题演化路径,为网络舆情事件分析提供了有效途径。部分研究将情感分析应用在舆情演化方面。黄卫东等[2]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潜在语义分析(PLSA)的网络舆情话题情感分析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描述同一个子话题随时间的情感演化过程,还可以描述话题情感随子话题维度和内容的演变情况。为解决微博文本呈现的不完整性、稀疏性及碎片化等特性,李岩等[7]设计了基于短文本聚类及用户评论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系统。

将时间因素结合话题模型建模是话题演化分析的主要方法,已有方法主要包括:①先根据时间段离散化文档,再分别建立话题模的方法,例如动态话题模型(Dynamic Topic Model,DTM),将时间作为随机变量加入到模型中,从而得到关于时间变化的话题模型[8];②先整体建立话题模型,再分析话题在离散时间段上的变化方法。如Griffiths、Thomas L等忽略时间信息,对所有文档建模,然后根据话题在时间上的状态,描述话题在时间上的强度[9];③将时间作为隐含变量引入话题模型的方法,例如连续时间话题演化模型 ( Topic Over Time,TOT),将时间戳作为隐含话题的观测量,避免了对时间粒度的选择[10]。

在先离散后建模的方法中,有效地将文档按照时间段离散化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改进此类话题演化方法的分析效果。传统的舆情演化分析较少考虑情感在时间片分的影响,本文将文本的情感值作为特征对微博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使用DTM模型对分片后的数据进行话题演化分析,对照仅考虑文本相似度分片以及随机分片的话题演化结果,验证情感值在微博的话题演化分析中的作用。

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

2.1 短文本情感值计算

网络舆情与传统媒体不同,其演化和网民对舆情的关注、讨论相互影响,相互推进。对网络舆情中的短文本进行情感值计算需要考虑网络文本的特征:①文本较短且不规范;②时效性;③歧义性。本文利用同义词林等语料对分词后的词语在权重和特征上进行扩展,利用式(1)进行情感值计算:

S(f)=neg*degree*Wf(f)(1)

其中,S(f)表示特征f的情感值;Wf(f)是特征的权重;neg表示特征是否有修饰否定词,如果前面出现否定词,neg=-1,否则neg=1;degree表示修饰特征程度副词,如果特征没有程度副词修饰,degree=1,否则按照表1所示对dgree进行赋值。

2.2 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分析

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步骤:①文档按照离散时间段进行分片;②对分片后的文档采用DTM模型进行演化分析。

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考虑将情感值作为分片的特征。首先,计算两条数据情感值差的绝对值,然后降序排列时间点,以此类推找到满足需求的时间点,对于时间点较为靠近的,计算其平均值当作一个时间点;然后,继续在排序时间点中加入新的节点继续计算,直到满足条件为止。具体流程如下所示: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中“单独二胎”话题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得到50 721条“单独二胎”主题下的数据,详细数据由下表2所示。

实验过程中,过滤掉信息不全和雷同数据,最终得到29 807条数据。利用2.3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分片时间点,本文将数据按照5片和10片两种情况进行分片。为了验证基于情感分析来进行时间点划分的有效性,本文同时利用基于相似度和随机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划分。具体分片结果如表3、表4所示。

首先,统计出微博数据在时间序列上按照天为单位的热度变化,作为舆情演化整体趋势的基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单独二胎”的微博从2012年8月13日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数据不断增加,在2013年11月10日和11月15日有激增的趋势,在2013年11月16日和11月19日达到了峰值。图1展示了此舆情话题的整体发展趋势。

采用前述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分别基于情感值、相似度和随机时间划分,在时间划分点处进行主题相关的关键词热度值分析,如图2~图4所示。

对比图2、图3、图4可以看出,舆情随着时间推移,热度在不断增强,整体趋势一致,从图3、图4中可以看到基于相似度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5日,随机分片的第一时间点在11月12日,而图2中第一时间点在11月6日。从图1中可以看出,11月10日微博数量有明显增长的趋势,由此可以看出,在分片粒度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情感值的方法可以较早发现舆情。

最后,将数据划分为10片中的基于情感值、基于相似度和随机分片的关键词热度采用基于情感分析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如图5~图7所示。

图5、图6基本一致,在(2013年)11/18处,基于相似度分片的有两个点,而图1显示,此点处在11/17到11/19的上升中间阶段,这与图5基于情感值分片所展示的一致。从图7中可以看出,随机分片的后6个点都集中在11/19后,分片结果不能正确显示舆情发展。在11/20和在11/21处,基于情感值分片的热度没有下降,与舆情发展不符,基于相似度分片的与舆情趋势一致,此处可以理解为针对“单独二胎”话题,网民持有不同意见,于是情感波动较大,所以出现了热度上升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细粒度分片中,基于情感值分片和基于相似度分片的分片结果都与舆情演化趋势一致,随机分片则不能反映舆情演化趋势。

3 结语

本文将情感分析应用在网络舆情演化分析中,将文本情感值作为依据对数据进行时间分片。为了验证情感分析在舆情演化中的作用,以真实的微博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对比了基于文本相似度分片和随机分片。同时,本文分析了3种方法在粗粒度(5)分片和细粒度(10)分片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情感值分片的时间划分有助于更好地拟合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然而实验中基于情感值的时间分片方法仅仅考虑了情感因素,较为简单,因此对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舆情演化分析中时间分片阶段,可以将文本相似度与情感结合起来作为特征进行时间段划分,这样可以提高时间段划分的准确率。下一步研究将着眼于多维度数据时间段划分,为后续的舆情演化分析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妍妍,秦兵,刘挺.文本情感分析[J].Journal of Software,2010,Vol.21(No.8):1938-1848.

[2] 黄卫东,陈凌云.网络舆情话题情感演化研究[J].情报杂志,2014,(1):103-107.

[3] 顾明毅,周忍伟.网络舆情及社会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5):67-73,109.

[4] 崔斌.社会网络综述[J].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7(10):16-19.

[5] 单斌,李芳.基于LDA话题演化研究方法综述[J].中文信息学报,2010.43-49

[6] 林萍,黄卫东等.基于LDA模型的网络舆情事件话题演化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2

[7] 李岩,韩斌,赵剑.基于短文本及情感分析的微博舆情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3(12):240-243.

[8] DAVID M,BLEI JOHN D,LAFFERTY.Dynamic topic models[C].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2006:113-120.

[9] GRIFFITHS,THOMAS L,STEYVERS,MARK.Finding scientific topic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C].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2004:5228-5235.

[10] WANG XUERUI,ANDREW MCCALLUM.Topics over time:a non-markov continuous-time model of topical trends[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2006:424-433.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4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 “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数字公式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在作文中它也能一展身手,而且还不同凡响。借用数字公式,违反常理,如《99+1=0》,其中“99”代表合格产品率,“1”代表不合格率,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又如《勤奋+思考=成功》、《1+1=?》,用一系列的符号与公式简洁、直接地揭示了事物间的关系,可谓言简义丰,不仅吸引了读者,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生命力。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党报宣传思想工作 “8·19”重要讲话精神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精辟论述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把握好的七个方面重大关系,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光辉,彰显我们党关于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奋进的科学指南、行动纲领和基本遵循。

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中关于改文风的要求,为党报进一步改进创新广辟新空间,也提出新课题:腾出的版面干什么?朝什么方向改进创新?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变”与“不变”是一道永恒的哲学追问,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辩证方法,而特定阶段变化中质的规定性是不能变的。就党报改进创新而言,搞清楚哪些能变,哪些不能变,是党报改进创新的前提。同志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明晰了方向,充足了底气,提升了站位,增强了动力。

深刻领会党管媒体政治家办媒体的重要论述,坚持党报性质不动摇、定位不偏离、品位不降低。

同志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新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的格局下,党报新一轮改进创新需要借鉴市场化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的做法,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把党报办成都市报,更不能跟着网络媒体随波逐流、做网络舆论的“传声筒”“放大器”。

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就是要全面深入落实党对媒体运作各环节的坚强领导。对于报业集团来说,就是党报及各子报、子刊、网络的负责人,新闻采编各环节负责人、重要岗位,都必须由有思想政治素质、大局意识、判断能力、业务水平较高的业务骨干担任,确保新闻采制、编排、把关、管理等各重要环节牢牢掌控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纪律的同志手中。

坚持政治家办媒体,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政治家办媒体,根本在于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增强政治定力和政治辨别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强化和壮大主流舆论,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发挥积极作用。

品位决定着一张报纸的价值追求、题材选择和采编思路。在追求报道新鲜、贴近、生动、活泼的同时,党报须始终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政治思想品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品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粹与世界先进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品位,决不为一时“吸引眼球”迎合低俗需求,决不为一事“轰动效应”炒作负面信息。围绕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应是党报引领社会价值观、思想和文化品位的不二选择。

深刻领会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论述。坚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化作党报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同志重要讲话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统一的。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转作风改文风廓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文风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文本问题。文风体现的是作风,作风反映的是党风与政风。长期以来,在党报新闻宣传中,一直存在如何将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的课题。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在办报理念上,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向遵循新闻规律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转变,从“以领导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在内容设置上,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话语体系和形式设计上,彻底改变宫话、套话、空话的话语体系和以领导为中心的编排方式,用群众的生动实践,用群众鲜明活泼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百姓身边事、心头事、关注事;在队伍建设上,把报道文本的改进与采编人员、媒体自身转型升级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传播理念的创新与革命,引导采编人员从“以领导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从“以工作为中心”向“国计与民生并重”转变,从“跑会议拿材料等通稿”向“找选题跑基层挖深度”转变,切实将“走转改”精神转化为党报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深刻领会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的重要论述,坚持改进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遵循规律、顺应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经验和成果,善于将普遍规律与实际现实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胜法宝。

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打口需要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路径在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同志的重要论述,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对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引导规律的认识。

党报既是党的观点、政策和主张的宣传阵地,同时也是一张“新闻纸”,必须注重宣传规律和新闻规律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就是准确把握党报与其他媒体的差异化定位,让市场化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视角、写作技巧、编排手法和话语风格为我所用。从主题设置上讲,就是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从内容选择上讲,就是在党委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上做文章,把宣传主题和受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所系结合起来,把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落点放在国计民生要点上;从采编方法上讲,就是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客观具体的事实和数据、用群众生动鲜活的话语、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承载宣传功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党报核心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党报新闻传播、思想传递、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影响力。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话题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102-02

1 认真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

审题,就是详细弄清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许多学生认为话题作文不存在审题,认为只要围绕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话题作文需要认真审题,我们不可等闲视之。

“先看话题,后看材料”这是因为“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语。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出现偏差,就是这个原因。如:以“共享生命”为话题,许多同学在审题时发生了错误,写偏了题。他们围绕“提示语”中“生命”做文章,写成了:珍惜生命、讴歌生命、生命的意义等,没有看到话题中“共享”一词的“题眼”作用,没在“共享”上做文章。

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是一个词或短语,话题的字越少,说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话题,观点比较明确,容易下笔。字少的话题,可在话题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语,来缩小其外延。故审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明确选材范围。如话题“初三生活的烦恼”,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在“烦恼”前冠以“初三生活”,不仅是为了缩小“烦恼”的外延,更是为了丰富和深化“烦恼”的内涵。如写“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烦恼”,等,就不符合题意了。

2 “拟好题目”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基础

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内容丰富多彩,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话题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题作文一样,一定要拟好题目,那么如何拟好题目呢?现在,以“书”为话题,介绍几种常见的拟题方法:

(1)加词法。所谓“加词法”,即在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尽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饰、限制、补充性词或短语,将宽泛、抽象的话题具体化、形象化,再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确定写作范围和作文题目。如:《谈读书》、《书是我的挚友》等等,这种方法可使话题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重点。

(2)想象法。引导学生由所给的话题想象开去,让学生的思维在虚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从而拟出新颖独到的题目。如 《假如世界没有书》、《22世纪的书》等等。指导学生用想象法拟提,既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使写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3)拟人法。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书与笔的对话》、《书的自白》等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4)悬念法。即指导学生巧设悬念,拟出能充分激起读者兴趣的题目来。如将以上话题拟为:《书中这样说》、《你同意书中的观点吗?》,这样的题目颇具悬念,能使人产生不读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还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拟题,即分析话题的引申义,由引申义来确定作文的题目。或引用与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等加以变更作题目。

3 选好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话题作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便是“文体不限”,打破了命题作文规定体裁的单一要求,让学生有广阔的选择余地。但 “文体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体”。因此,在话题作文的文体选择上,变随意为理性,变无序为有序,变不自觉为自觉,准确地选择好能整合自己智能优势,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能的文体,是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基础。

3.1 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文章是写作主体与客体互动的产物,面对同一话题的作文,作者主体素养的高低对文章的成败往往起决定作用,但主体素养千差万别,体现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气质、学养专长、生活阅历等许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顺性为文。性格与文体的对应选择也是相对的,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长多种文体。

3.2 正确理解题意,因题选体:这一点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审题准确,切合题意,而不仅仅是“符合题意”或“基本符合题意”,更不能偏题;二是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确定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作者主体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文体。如果想直陈观点,发表见解,宜采用议论文;如果要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宜采用杂文;如果要抒发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写叙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记叙文体。总之,以最能表现主题为选择文体的基本原则。

4 构思上以小见大,立意上创新是写好话题作文的核心

话题作文的话题,范围一般是非常宽泛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构思、选材上下功夫,尽量做到以小见大,于“一点水中见世界,一粒沙里说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须新奇。

首先,要从多角度联想,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多种答案,从中选择最佳的角度来立意。其次,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题材,写别人所未写,立别人所未立。如以“流水”为话题的作文,如选取“滴水石穿”思路写凡事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就难免老生常谈;但如能选取“流水不腐”的思路谈死水一潭易于腐败,而大浪淘沙才富有生命力,进而联系社会谈改革开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谈竞争机制对陈规陋习和“铁饭碗”的冲击,则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7

论文摘要: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文艺学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么,树立问题意识、间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等学术意识,对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马克思主义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

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马克思主义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文艺学要发展,就应该坚持走自己的路,要在“立足于我国现当代已形成的文论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怀,一手向国外,一手向古代,努力吸收人类文化和文论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创造陛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元、丰富的适合于说明中国和世界文学艺术发展新现实的、既具有当代性又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开放体系”。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西方文论资源无疑成为了我们重要的理论参照。对于西方文论资源,我们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自己的问题意识出发,认真分析在引进、选择中的得失,通过积极地对话交锋,使西方文论中真正有用的东西能为我所用,以起到推动我国文论发展的作用。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不可能撇开我国的文论传统。对于古代文论和“五四”以来的文论传统,我们应该把它作为建设新的文艺理论的重要资源,对于那些揭示了文学艺术的某些普遍规律,能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东西,我们应当继承吸纳,使之成为文艺学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篇8

洪涛,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顾惠民,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申芳芳,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出现了面对现实稍显不足的情形。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开创了一代文风,形成了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写作风格,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文风,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创新传播与接收的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高校;文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4)04-0085-05

党的十报告指出,“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1〕可见文风问题与党风问题、学风问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风问题不仅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内容问题和思想方法问题,小到代表了个人的立场、观点和作风,大到代表了一个政党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所以必须将文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联系起来考虑,形成共识常抓不懈。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2〕而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撰写的大量文稿、报告和各类讲话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产生的,具有代表性,也具有现实指导性,为今天我们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文风的形成与话语榜样作用

马克思主义及其经典作家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总是强调写文章、作演讲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如马克思本人曾提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3〕列宁也提倡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并善于把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不脱离实际,把理论问题同当前形势和活生生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理论成为对读者亲切易接受的东西。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文章大家。在文风方面,为我们树立的一个良好的文风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他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是一个时代的楷模。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撰写了大量光辉著作,形成了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文风。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文风,是和他的战友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撰写各类文章、讲话、报告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教育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为革命、建设和共产主义奋斗时所表现出来的文风,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中国的具体实践及民族形式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4〕

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师,其优良文风是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后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文风建设不断地向前推进,文风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我们既需要树立优良文风方面的典范楷模,又需要探索优良文风建设的新的路子。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学习借鉴文风就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心声,翻开《选集》,朴实无华、深入浅出的文风扑面而来。应当说,在倡导和树立马克思主义文风方面,同志身体力行,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风,不仅是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思想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建设,在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就包括“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这些规定句句是实在话、贴心话、大实话,句句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儿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良好的话语,构建何种话语为主体的秩序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的政治话语试图结束过去那种统治者以统治的姿态自居的历史,构建全新秩序图景。

十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的一条就是“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在十报告中出现一百多次,这是对人民主体论的发展,体现了党的高度理论自觉。主体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古今中外各种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的异同,归根到底都在于对此回答上。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占据统治地位,没有客观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其终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作为一个信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政党,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历史观确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它要求党在一切工作中,必须代表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他的文风,在表达政治立场上具有历史主体的颠覆性。即不是以领导者对于另一部分人的被领导者的立场,而是一种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立场。体现出领导群体不应当是一个特定的特殊阶层,而是劳动者自身的转化,是劳动者群体中的那些从事了管理事务的一部分人而已。这些人被定位为对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好,被服务的人民大众是有权指责的;换言之,如果出现了大众对服务者的指责,便意味着服务者的质量是否发生了问题,首先需要检查的是服务主体是否存在服务质量问题。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其话语当中来,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动力,是话语的主体。

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特点与接受效果分析

随着网络对人类社会影响的日益深化,网络对大学生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信息社会的网络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网络信息传播方式的新特点尤其是多元化信息的爆炸式传播,网络是信息时代的新生事物,已成为一种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特点就是海量信息,图文声像并茂,交互性强,操作方便快捷,使大学成为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和信息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人类“地球村”可以据此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和资源。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给大学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并带来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这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为师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平台,信息的交互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全球语境下的话语权呈现出“西强我弱”的局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受到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其重要内容,当前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这样就面临多元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各种复杂舆论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主义论调对大学生危害甚大。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不良流行娱乐文化和不容小觑的宗教文化渗透等方面的挑战。

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渠道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从接收效果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对教育受众特征及变化把握不准

说过,“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调研分析是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的重要前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交流方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个虚拟世界进行,如果方法不当,激发不起网络受众的兴趣,内容形式再丰富,再精彩,也是无法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者与受众是面对面直接的交流活动,可以通过各种非智力因素来调动受众的兴趣。

当前大学生是在网络等新兴技术熏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的特征是个性鲜明,理性务实,自我、家庭、社会、国家的多重使命和责任交织在一起。比起以往大学生,他们善于思考和选择,深沉和务实,具有明显的精神特质,对于新的现象和思想潮流勇于接纳,对传统的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表现很强的新鲜取向价值取向多样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导致行为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他们都表现出行为选择的多元化特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从80后到90后,不同时代大学生有着不同议题,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而当前对网络在何种程度和具体怎样影响大学生、大学生对网络使用和依赖到了何种地步等这些具体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发挥。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的特性不对接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者只有顺势而行并因地制宜,才能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才能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育者要善于进行科学的调研,提高教育受众掌握水平,才能更好同大学生寓于共同的语境当中。

(二)教育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往往采取强势话语方式,教育信息传播是单向性的,教育者的教育信息是可控制的。其特点是偏重于以命令式的口气,以上对下的高姿态为主,居高临下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工作,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都是按照其自身意志,并由主观控制。这就必然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求话语要具有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等特性。

在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学生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日益消减,教育者还是学生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动性增强,他们主动寻求自己认为正确或有利的信息,在某些方面反过来变成了前者的知识传授者和信息传播者,并主动发表观点进而引导其他网民,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不对称性特点,信息传播的主体不仅是老师还包括学生,使得传统的强势教育“灌输”的权威受到一定冲击。

(三)话语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有的大学网站内容形式陈旧单一,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难以起到吸引思想活跃接受力强的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更无法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这样也就难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作用。网络话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差异,在具体实践上必须充分考虑网络传播特点和受众的心理特点,简单的单向灌输说教方式亟待向互动模式转变。无论是在议程设置上,还是语言表达和视觉上如果不创新的话,就难以让受教育者接受,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垄断就会被打破。

而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大学生之间还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活动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理”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话语的正确表达是关键因素。但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一些说理语言、说理角度、说理口吻、说理方式和说理立场与大学生的特点不对接,甚至会产生隔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媒介素养也存有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得信息的技术和水平往往落后于大学生。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缺失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领域,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话语往往是对流行文化的关心与追随,而流行文化必然催生流行话语,流行话语的表现是语言文字的新颖、幽默和多姿多彩,其特点是自由活力、生动随意、年轻化和现代化与大学生一拍即合。反观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一定程度上过于生、冷、硬,在理论讲解中过度使用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使人难以接受,造成大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类说教的拒之千里,更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立。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实现了话语体系的主体性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根基和力量之源就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并接受,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做教育工作为了什么?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愿不愿意去听去看,他们能不能看懂,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很多教育者,特别是一些居高临下的老师,十分容易忽略这点。认为自己理论高深知识面宽广,因此传播出去的话语很高深,也很莫测,导致许多大学生看不明白,甚至不愿意接受。这就失去了我们教育的初衷。的文章通俗易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心中装着群众。思想理论话语权的力量源泉所在,就在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要为人民群众接受,就必须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思想理论的真实性,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所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最根本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要树立“学生主体思想”,一切从大学生从发,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讲听得懂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切实扎根校园这片现实土壤。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者应转变旧观念并树立新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识和大局思维。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是多方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最前沿,而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敌对势力的重要争取对象。网络这个新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增强“寸土必争”的阵地意识,占领阵地制高点,进行积极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同时,在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姿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对话式等工作方式开展工作,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启发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和说服力。

此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差异性很大,性别差异、民族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差异,只能做到因材施教。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是现实社会各方面尤其是民生的晴雨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反映的问题总结原因,并到现实中到学生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根源。并利用网络建立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全通畅高效的网络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和完善的反馈机制,加强良性互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与创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在各个时期写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讲话、题词等,讲的都是大道理,但群众喜欢听、喜欢看。这是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讲群众关心的事,以他特有的为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心坎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借鉴的文风,要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学生的思想和实际,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就业等切身问题,做到以情感人。要从大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遇到的新问题。适时把握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充分发挥网络高效平台,帮助大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议题的设置与传播

议题设置是指主动提出有意义、有影响,经过着意构思、精心策划的重大话题,不仅制造社会热点,吸引大众眼球,主要是牵动大众的思想,引导大众行为,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根据设置的特定议题来思考与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社会的发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播,但绝对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就能使之深入掌握、深刻理解、主动践行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和设置议题的能力,将议题设置与中国的现实、民生紧密相连,努力贴近世情、国情、民情,将思想政治的话语转化为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驾驭新技术媒体的传播手段,积极进入网络生活世界,分享大学生网路世界的意识与价值。网络话语的平等方式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感受,在新技术传播手段流行的大形势下,教育者如果囿于传统的话语方式,很难与大学生开展沟通。教育者只有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很好地掌握网络这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适应大学生在网上的交流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个语境下进行交流与传播。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就使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面貌焕然一新。打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必须以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为基础。我们之所以强调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因为在这两大理论成果的指引下,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正是这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面貌发生了惊天覆地的变化。两大思想理论成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根本前提。对此应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具有中国特色,这包括多方面的工作,其别要求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进行总结,不断概括出科学的、能反映时展规律的、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完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然话语权的效能,不仅取决于其背后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取决于文风的好坏。马克思主义这看似论述得高深莫测而又晦涩难懂的学问,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在的笔下,却让人感觉浅显易懂,言之有物且不空洞泛泛,读起来如沐春风。这些除了源于的渊博学识外,还和他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有关。当前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导优良文风,优良的文风会使得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充满生命力,所以增强话语权必须以切实增强和改良文风为重要任务,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风十分必要。只有以优良的文风所形成的话语体系,才会具有说服力,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2〕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

〔3〕弗・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

〔4〕韩振峰. 对党风、学风和文风概念的科学界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12).

上一篇:儿童安全故事范文 下一篇:特殊名字符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