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应“变”

时间:2022-05-07 05:58:08

形势在“变”

1.变:地位变

信息技术正式列入高考,成为选考科目7选3之一。在2015年公布的高校专业(类)符合1门即可报考的选考科目中,技术排名第三,有70.6%的专业可报考。学生、家长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课程,不时有学生、家长来询问信息技术科学什么,怎么考,难度怎么样,希望能从这里找到新的增长点。

2.变:考试变

考试形式将从上机考试过渡到采用纸笔测试。这也是目前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一点,有的学生可能会被这种考试形式吓到,需要得到及时的指导和调整。当然对教师而言,这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大多数的教师是有这类经验的。

3.变:经历变

作为高考科目后,学生将被分成学考、选考两种层次,不同的层次将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学习经历。走班教学将成为教学的新常态,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将面临从单纯的教师到“教师+班主任”的转变。

期待改“变”

面对如此多的改变,教师、学生、家长都将面对新的挑战,审视多年的课堂教学和上机考试,我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或弊病,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重操作,轻理论

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考试题型和分数的组成有关。上机考试操作70分,选择30分,操作自然而然被提升到了重要的高度,得操作者得天下。二是与学生的兴趣点有关。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课相对于上机操作课来说显得较枯燥、乏味,他们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想学,理论课堂教学因此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三是与考试试题特点有关。刚开始课改的几年,教师还是按照课本的框架在进行授课,但经过几年的考试锤炼、经验积累,大家逐渐发现了考什么、教什么是最快捷的,于是逐步开始进入“最低消费”,教学往往以应用软件操作展开,选择题有部分是与操作相关的,其他的最后讲讲,做点试卷,搞定。

2.重题海,轻思悟

实践操作较零散、碎片化,学生通过练习系统或者教师收集的题目M行题海战术,在大量的试题中积累考试经验,不成系统。学生只要在复习阶段花上大量的时间把历年的题目练熟,A等就能到手,但对为什么要学这些软件,如何运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缺少思考和领悟。学生在长期的题海训练下,变成了做题的机器,无需过多地考虑为什么,而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行了,信息素养的培养无从谈起。

3.重动手,轻动脑

学生往往认为上课就是来操作鼠标键盘的,没什么好记的,所以常是手里空空,不记录。任务驱动下按步骤操作,缺少动脑的机会。还记得多年以前多媒体Flash试题从步骤化的题目描述转变为脚本式的描述时,有很多学生倒在了题目面前……

以上的种种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中,学考毕竟是低层次的毕业考试,A等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感觉是无所谓的。但是,高考可不同,分分必争,再加上纸笔考的形式,对学生记忆能力、操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迎接蜕“变”

1.方案设计,宏观引“变”

2014年10月,我校成立了高考学科的规划方案研究小组。组内教师共同讨论制订方案,学校层面交流修改,后经省教研员和华东师范大学专家指导,形成纲领性文件,以指导学科发展和教学开展。这是我校应对高考改革的第一项重大举措,使得学校、教师、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和学考、选考安排等方面都有纲可依。

(1)学科课程群建设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体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必修课程,其中有“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二是限定性选修课程,其中有“算法与程序设计”。三是校本选修课程,其中有Ⅰ学科课程拓展类、Ⅱ专业能力发展类、Ⅲ学科视野拓展类三类。这一体系从宏观层面上对学科进行了规划,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能充分了解这门课程学什么、提供哪些知识的拓展。

(2)基于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处理模块内容

A类学生的必选模块和可选的选修课程如图1所示。

A类(不作为高考成绩)的具体授课安排如表1所示。

建议考试时间为高二的第二学期(4月),高三的第一学期(10月)。建议考试次数为2次。

B类学生的必选模块和可选的选修课程如下页图2所示。

B类(作为高考成绩)的具体授课安排如表2所示。

建议考试时间为高三的第一学期(10月),高三的第二学期(4月)。建议考试次数为2次。

上述安排一目了然,学生从中可了解高中三年的教学安排,什么时候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等,其他内容由于篇幅问题不再赘述。

2.课堂教学,中观渐“变”

(1)理论学习不再鸡肋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信息技术实践课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延伸,没有理论知识支持的实践,注定是无本之木。如何让学生对理论课提起兴趣,产生共鸣,关键还在于理论课的有效设计。利用生动的情境、游戏、竞赛等形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兴趣,保持和激发其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进制问题时,教师引入了偷菜的游戏情境。学生先想一个菜,然后教师通过四张PPT问学生偷的菜这里有没有,最后教师说出学生偷的到底是哪个菜。经过2~3轮的游戏,学生的兴趣明显提升,通过揭秘得知,原来这就是二进制的秘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要玩游戏,必须要掌握1~15内的十进制转二进制的互换,当然,还可升级为32种菜,甚至将猜姓氏也引入其中,让学生设计游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

(2)操作实践系统成形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中涉及多款应用软件,考试要求基本达到理解和应用,即“对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能用自己的语言或相应的操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运用”和“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处理,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每节课几项任务,几节课学习一款软件的基本操作,然后配上题海的练习,显然不符合考试的要求,也不符合培养学生的目的。采用纸笔考试,更需要学生能对一个完整的实例制作进行分析和操作的复述。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操作实践的系统化,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系列。我校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PBL问题教学等形式,使学生亲历一个完整项目或作品的制作过程,这样知识前后连接性强,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3)学历案催生自主学习

“学历案”是华东师范大学全国课程专家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案,是指教师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围绕某一主题而设计的学习过程的专业方案,是教师预设的、学生学习用的方案。在课堂学习中,按目标达成逆向设计学习过程的进度,按不同的目标设计匹配学习方式,按“学―教―评”一致性设计以学定教的过程,让学生留下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痕迹,真正实现基于班级教学的异学习。同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提供支架、释疑解难、监测学习信息、提供针对性支持等途径引领、促进学生学习。我校今年高一的教学中已经开始试用学历案辅助教学,争取用一到两年时间,不断完善,逐步推进“学历案”教学,形成信息技术学科高中阶段新课学习的“学历案”体系。

3.试题研究,微观研“变”

(1)研究标准,方向明晰

认真研读考试标准,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做到了然于胸。学考内容(必考题)平稳过渡,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各占50%,与以往学考内容基本相同。选考(加试题)以算法与程序设计为主,占80%,基础部分的信息的管理部分列入加试,主要是与算法部分的VB访问Access数据库有关。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作品规划设计、脚本编写列入加试,信息编码部分内容偏向原理和核心概念,对学生有较高要求,也印证了作品教学系统化问题和重视理论课教学的问题。

(2)试题积累,有效使用

研究考试标准中的题型示例,对客观题和主观题进行收集整理和编制,形成成套练习。纸笔考试在以前的三项考试中已经出现过,有一定的积累和编制经验。通过订购嘉兴市编制的试卷、改编高考试题或者原创试题的形式进行试题的积累。同时,可以将作品或项目教学中的实例编制成主观题,以填空或问题分析等形式进行考查。

逐步改变学生信息技术课只需操作无需记忆和做作业的错误思想。通过以下手段可逐步进行过渡:一是通过学历案教学中的作业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定期进行内容的检测,如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项目或作品完成后,及时组织学生对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三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月考,期中、期末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答题能力。

(3)网络助力,课外延伸

我校率先引进e板会网络课堂,在寒暑假进行作业的网上校对,教师将作业分析录成微课,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伸到课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同时,学校要求教研组在三年内完成学考、选考所有模块重难点知识的微课录制,相信这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化的发展。

改变已经悄然开始,我们不能改变改革的进程,只有自己主动寻求改变来适应它,相信C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合理规划,积极应对,我们终将成为改革的赢家。

上一篇:统整项目课程的教学形态 下一篇:高中信息科技课堂中云平台应用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