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辨”应“变”

时间:2022-02-11 10:59:39

高考作文命题近年来侧重于对“理性思维、人文关怀”的考查,取材当下,联系现象,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和时代,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关怀精神,关乎学生的道德判断、伦理抉择、价值取向等,把矛盾、问题交给考生,由考生自己抉择,然后阐述论证。

此类作文,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较高。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就在于“思辨”一词。“思”是指“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辨”则是指在“思”的基础上“辨别是非”“辨清真伪”“辨明优劣”直至“看透本质”。从本质上看,思辨是属于哲学范畴的,但一篇真正优秀的高考作文也应该具有“拨开纷繁的思想迷雾,洞见真理的灼灼光辉”的思辨魅力。

由于思辨性是一种较高的思维能力,宏大而又普遍,其多样的思维样式贯穿在我们日常的写作训练中,随处可见,却又似乎化为无形难以捉摸。下面笔者仅从三个“微角度”谈谈如何提升高考作文的思辨力。

“辨”清概念(理念),去伪存真

作文时,往往会涉及一些核心概念(理念),有的概念(理念)就是文章的“论题”“论点”所在,有的概念(理念)虽不是文章的“论题”“论点”,却也直接关系文章观点能否“立稳”“深耕”;而日常生活中人往往对这些概念(理念)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写作时,如果能对相关概念(理念)作个界定,对比探究,扶正矫错,澄清混乱的认识,既能够鲜明树起“论点的大旗”,又能厘清模糊认识,于对比中更见观点之清楚有力,论证之深刻透辟,增强文章说服力。推荐句式为“……不是……,……而是……”。

如张晓煜在《窝囊说》中首先对核心概念“窝囊”作出对比界定:“窝囊是无能、怯懦、胆小怕事。面对猖獗的恶势力,只知躲避、退缩而不敢挺身而出,这是窝囊;失败后,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这是窝囊;明明自己有理,可以力争,却畏畏缩缩,一味迎合他人,曲意奉承,这也是窝囊。然而,面对种种侮辱,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一触即起,而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这不是窝囊,而是大公无私;对非原则性小错采取不加理会、不计较的态度,这不是窝囊,而是宽宏大量;失败后,忍受暂时的屈辱,暗地里默默努力蓄势、等候转败为胜的时机,这也不是窝囊,而是韬光养晦之智慧和胆识。”如此对比呈现,将“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真窝囊”与“顾全大局的襟,宽宏大量的大气度,隐忍负重的大智慧”清楚区别开来,澄清了人们生活中对“窝囊”存在的认识误区,体现了文章出色的思辨性和思考力。

再比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女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一作文命题,如果仅从小陈讼亲角度来分析,“小陈举报父亲”的行为从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已有之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但从法律角度,又是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级关爱,为父亲的安全保驾护航。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下面是一篇考场满分作文(以“明华”的名义写给小陈的信)的节选:

不要被“亲亲相隐”之类的伪伦理讨论所误导,那是键盘侠牵强附会的胡乱阐释,这不是会让父亲受到严惩的告密,而是一种对父亲安全负责、对父亲实施终极关怀的警醒方式。也不要被“大义灭亲”之类的高调赞美所迷惑,这是把你和父亲对立起来的“高级黑”。这不是什么“大义”,就是纯粹而可爱的爱父之心,你“灭”掉的也不是亲情,而是父亲的陋习,能意识到开车打手机的交通陋习;能在一再劝说无效后坚持用其他方式去影响,是原则,是韧性;能在穷尽各种方式后想到报警,是可爱,是智慧;最终赢得了你父亲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话。

作者正是敏锐地抓住了人们对“小陈举报父亲”这一行为存在的“分歧点”(有人认为小陈的举动有损亲情,小陈是可耻的告密者;有人认为小陈“大义灭亲”的行为值得赞赏,“规则至上,亲情为下”),成功运用了“……不是……,……而是……”的句式对比思辨,辨清了认识上的误区,精准而深刻地为“小陈举报父亲”的行为“定性”――不是告密,并非伤害亲情,而是一种对父亲安全负责、对父亲实施终极关怀的智慧的警醒方式,是一种对规则、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智慧之“辨”,“辨”出了人情的冷暖真伪,“辨”出了思想的深浅之别,“辨”出了认知的高下格局。

“辨”明优劣,去粗取精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两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贵”,要想写好这类作文,考生就一定要在文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思辨力。例如下面一道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而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鲜明地提出考生要完成的任务: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所以考生作文时一定要追随任务指令,完成选择(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哪个最合理),并比较阐释见解和理由(比较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背后传递的教育理念、道德思考、价值判断以及对孩子成长的意义等),于比较中见高下优劣,于比较中见力度、深度和效度(说服力)。如一位考生就认为“平分苹果”的母亲的做法最合理,并于比较中阐释了自己的理由:

我认为三位母亲中,“平分苹果”的母亲最智慧,其“平分”的做法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两个孩子,一个苹果,母亲没有太多复杂的想法介入,仅是简单而美好的选择:将苹果一分为二。而这纯粹“一分为二”的背后传递的却是深深的平等意识、无声的尊重和兄弟手足的和谐之情,让两个孩子感受到“我被感知”“我受到重视”的美好,让手足情依旧。没有道德绑架,没有传统固化,没有偏见,没有过早剥去亲情温暖的护佑,没有过早介入成人世界里“成王败寇”的功利和残忍。而选择“孔融让梨”的母亲,虽然这一“让”也“让”出了中华传统儒家文明中的“礼让”美德,但容易滋生小儿子“倚小卖小”“我小我有”的优越感和不劳而获的懒人思想,养成大儿子委曲求全的性格或嫉妒不满的情绪。而选择规定任务、竞争获取苹果的母亲,虽培养了孩子一定的竞争意识,但却过早把孩子,尤其是手足兄弟拉入残忍无情的“厮杀博弈”中,失去童年的纯真,失去人性的温度。

任务驱动型作文中,经常会遇见“比较、权衡”后的选择取舍指令,如何“能辨”“善辨”,于“辨”中识高下优劣,于“辨”中见态度格局,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境界。

“辨”生转化,对立统一

辩证是一种哲学思维。辩证,意味着全面地、不静止地、注意对立转换地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或相互依存,或相生相克;事物看似对立的两端并非简单的矛盾冲突,更会在一定条件下生成转换。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就不会钻牛角尖和死胡同,而能让看似对立的“两端”关系生成转换,化“敌”为“友”,求得出路,开启思维的新空间和深层次,拓展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论证的缜密性。比如我们观照“得”与“失”这一对矛盾形式时,就可通过“对立转换”的思维方式深入思辨,探知二者深层的辩证关系:“一时的得到,可能意味着长久的失去。得到了名利,可能失去了自由与健康;失去了嬉游的娱乐,可能得到了学业的精进……”

下面,我们再以“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这道作文题为例来看看“对立转换法”的运用。

对于“小陈举报父亲”一事,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小陈举报父亲是伤害亲情的不孝之举,还是为了保障父亲生命安全的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可以先写出如下一段:小陈举报父亲一事,从表面上看,是置父亲于被处罚的尴尬境地,是对孝道的偏离;实则是将父亲拉回遵纪守法的正轨,让父亲的生命也让更多的生命在车流中得以保全,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恰好是对亲情、对父女之爱最好的成全。具体写作时,可“先找到争议双方”,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观点的利弊”,再进一步“将自己观点中的弊转化为利”,从而完成对立转换,体现文章严密的逻辑性,使其具有思辨美。

上一篇:7名小学生“跪地领奖”引争议 下一篇:QQ重估二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