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影评范文

时间:2023-12-08 14:33:27

最新影评篇1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 摄影 摄影思维 拍摄技巧

同题材竞争:独特思维是获奖的基础

新闻摄影是时代的影像记录。对部级的中国新闻摄影年赛而言,同样需要反映一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但在新闻传播大众化和新闻摄影平民化的时代,就重大新闻摄影题材而言,任何一家媒体或摄影者都很难做到独家。重大新闻事件往往会吸引众多媒体摄影记者和摄影爱好者。但谁的作品能在新闻摄影比赛中独占鳌头,就要看谁拍的图片出彩。

2012年发生的重大新闻比较多。从十的胜利召开、“神九”发射成功,到南海黄岩岛的中菲争端、东海的中日之争,一件件大事牵动国人的神经。部分参赛图片真实地记录这些重大事件,并在不同类别中获奖。但这并不是说,只要是重大题材的新闻照片都能获奖。参与拍摄重大新闻题材的作者多,选送的同类题材也多。但,不论某个题材的事件多重要,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获奖,并且常常只能有一件代表性作品获奖。因此,同题摄影作品的竞争显得格外激烈。

为确保重大新闻题材的作品在与同行竞争中胜出,除了拍摄者的设备、技巧、机遇等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拍摄者独特的思维。因此,越是重要的新闻题材,越是面临摄影者云集的情况,越需要开动脑筋打破旧思维定势,调动各种表现手法,勇于创新,以独特影像在同题竞争中独树一帜。这样的图片才有获奖希望。比如拍摄我国歼-15战机在“辽宁号”航母上起降的作品,共有来自不同媒体的3组照片,而且质量都不错。所有评委都认可这样的题材,觉得作品鼓舞人心,反映历代中国人的强国梦与强军梦,具有很强的新闻价值。但是,这3组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题材,只能有一组照片获年度新闻奖。于是,评委们反复观看这些图片。最后,那组拍摄视角略胜一筹的作品在评委们无记名投票中胜出,获得军事法制类组照金奖。还有“神九”成功发射升空的题材,共有6件作品参与组照与单幅类奖项的角逐,最后只有我国首位执行航天任务的“嫦娥”刘洋出舱的特写单幅图片获年度新闻奖。

拍摄主题:绕不开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新闻摄影作品绕不开的一道坎。这方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拍摄者的价值取向,即摄影者带着怎样的目的去拍摄,他想通过图片表达什么;另一方面是评委的价值取向,这关系到他们以何种价值标准去评选图片。

评委的价值取向很重要,一幅图片在不同评委的眼里可能有很大差别。在“荷赛”或“华赛”此类国际赛事上获奖的新闻摄影作品,可能在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落选;而在中国年度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的作品,在国际大赛上或许连门也进不了。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摄影作品既能在国际影赛上获大奖,也能在国内影赛上获奖。中外评委们彼此的价值观不同、选图标准也不一样,不过,在同一赛事上,组委会会给评委们一个基本统一的评判标准。遇有不同意见,评委会主席会组织评委们充分讨论,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投票结果来定夺。所以,影赛参评作品能否获奖的首要问题,还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凡是选送参评中国新闻摄影奖或年度新闻摄影奖的作品,必须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评判标准,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否则,在拍摄技巧上再用功的新闻摄影作品也与获奖无缘。

那些对受众思想、心理与情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摄影作品很难受到评委们青睐。但提倡以正面报道为主,并不是说不能有批评性内容的图片。富含揭露性和批评性的优秀新闻图片同样能获奖。其关键是看作者以何种态度拍摄?想表达怎样的主题?例如本次影赛中,反映我国沿海环境严重污染的组照《沉重的海岸线》就高票获奖(右图)。因为作者通过那一幅幅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告诉世人:我们的生存环境不能再这样恶化下去,人人都要提高环保意识。

就同类题材的负面图片报道而言,其中具有积极思想意义的图片能够获奖。在本次影赛中,有很多幅反映自杀的图片。自杀是社会性问题,令人关注。有这样一组参赛图片,反映某个男青年与对象吵架后,从楼顶跳下。拍摄者记录了男青年一连串“精彩”的下落镜头。评委们认为,虽然这样的图片抓到不容易,但没有任何积极的思想意义,因而被排除在获奖大门之外。另有反映女青年跳楼的图片《众干警“拔河”合力解救跳楼女》因主题正面而获奖。还有一位新闻摄影记者,将他多年来拍摄的自杀者各种自杀方法的图片汇集成组照参赛,虽然那些照片拍来不容易,但因其价值取向消极而被淘汰。

参赛类别选择:是组照还是单幅?

2012年度的中国新闻摄影年赛,其设有日常生活类新闻、非突发重大类新闻、新设立的国际传播类新闻等10个大类,每大类又分设组照与单幅两个分类,每个分类设金、银、铜奖各一件,另有两件为优秀奖。组照与单幅获奖的比例为1:1。而评选推荐参加2013年中国新闻奖的20幅作品,组照和单幅的比例也差不多。从总体情况来看,组照的总体质量比单幅好许多。由于优秀组照扎堆,使不少本应有机会获奖的摄影作品与奖项失之交臂。如果能够从组照中精选最出色的单幅照片送评,获奖希望更大些。虽然有时评委们为一些优秀组照因名额限制而不能获奖感到惋惜,会提议从中选择一幅放到单幅项里参评,但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目前,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承办的这两项重要新闻摄影比赛,在评奖分类上基本与国际摄影赛事接轨。组照和单幅成为摄影比赛一个大项中的两个类别。对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来说,组照代表完整性,单幅体现典型性。

最新影评篇2

3月20日,第九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杭州西湖畔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开评。来自世界各地的13位评委连续4天,面对投影,从早8点工作到晚8点。无数次锐利目光的扫射,无数轮激烈的头脑风暴和无数慎重决定后的轻轻一按,最终让70多组影像从通过初选的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

或许,比赛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委的知识结构、工作背景,并伴有偶然性;但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反复争论的一些关于新闻摄影的老问题,则有助于进一步梳理把脉国内新闻摄影的现状和趋势。

评委们在评判照片时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比赛过程中最激烈的几次争论是什么?参赛者最容易犯哪些“硬伤”?……本刊记者全程目击第九届“华赛”评选,力求呈现给读者全面、深度的剖析。

他们在看些什么

4秒就决定一张照片的命运,我们几乎询问了每位评委:“时间够吗?”

众口一词:“足够了。”

如果将之简单地归结为评委的职业素养或其对影像的敏感,实在是过于抽象。在采访中,评委们透露了他们的“观影秘笈”。

1.有硬伤的照片一定被淘汰

对这个问题,评委刘宇认为,不同评选阶段评委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轮,画面的冲击力、吸引力比较重要,影像不过关,表达的新闻事实再重要也无法晋级。但到第二轮和第三论评委就会兼顾内容的重要性及其表达效果,类似“抗日游行”之类太老套的主题难以引起评委关注。刘宇建议摄影师少用过于夸张的鱼眼镜头,而应该让画面尽量自然,“比如用大广角去放大被摄者的生理缺陷就是十分令人讨厌的”。

评委大卫说,在他眼里“是否足够吸引人”是评判照片最重要的因素,“足够吸引人”的照片最起码不会存在构图不够好,或者关键区域失焦的基本问题。

2.画面太直白难受青睐

在评选中,那些能够入围的照片大多比较耐看,画面元素在构图中的安排可圈可点,体现出摄影师不俗的视觉修养。评委贾国荣说:“日常生活和战争灾难这两个类别,多数情况下还是要用全景去展现战争残酷和破坏的一面,或者日常生活复杂、混乱的一面,画面可能确实简单不了;但在组照里或许要有一两张‘简单’的人物特写用以画龙点睛。而从镜头感来说,要尽量让各种元素和谐地体现出来。”

评委玛丽亚则认为直白与复杂的构图孰优孰劣取决于每个评委自己的喜好,“有些照片看上去一目了然,有些照片有更多内在的东西,我显然更喜欢后者。当摄影师的影像看上去有不同的层次时,那是很难得的。你像是在他展现出的这些层次中‘旅行’,每次观看都有新的收获。能拍到决定性瞬间是一种天赋。在这个瞬间,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排列成有意义的形态。尤其在战斗和体育比赛中,一切都在快速运动着,如果这时有人能捕捉到一幅复杂的好照片,我会很佩服他。”

3.组照整体要大于局部之和

什么样的组照才称得上是好的图片故事呢?评委常河说:“首先照片的基调应该是非常统一的,形式表达要在同一个范畴里,(一般)不能有的彩色有的黑白。另外,主题的价值和影像之间的关联性也是评选时的重要考虑因素。通常过于抽象和空泛的主题很难成为一个好主题。我还会关注摄影师所做的题材是不是没有人做过,视觉表达是不是比较特别,表达的细节是不是周全。然后是影像的关联性,如果整体性弱、关联性差就难以过关。图片故事特别强调一点,叫作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整体就是一个先行的主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局部有的照片稍弱有的稍强,问题不是很大。”

同时,评委贾国荣认为,一组照片要想做到“深入人心”,应该至少有80%是精品,“像日常生活类里,《苏联精神》这组之所以入选,就是因为它的摄影语言非常优秀,可以说是张张精彩,就连餐桌上的一盘食物都表现得非常完美。而在落选的照片中有一组小女孩去世后捐献眼角膜的照片,主题很好,但精品照片不够多,这其实也反映出摄影师感受得还不够深。”

评选中的四次争论

“华赛”评委的精力之充沛早已在圈内传开。现场常常是这位还没说完,那位已经举手表示异议。评委会执行秘书兼翻译黄文女士笑言,都快吃不消这么密集的翻译工作了。

哪些照片令评委不惜以一己之力捍卫,哪些问题在一轮轮的争吵中被反复提及?本刊记者将为您还原充满“硝烟”的华赛战场。

1.热门题材会更受重视吗?

非战争灾难类别中,表现洪都拉斯街头暴力的《一个暴力的国家》和描绘埃及转型的《过渡时期的埃及》在金银奖之间展开了角逐。评委保拉对两组照片评价都很高,但她认为拍摄洪都拉斯的摄影师选择了一个不常见的题材,并且看上去经历了很多困难,好不容易才获得了拍摄途径,“他工作的长期性和拍摄的难度,在我面前闪闪发亮”。

评委茹丝则强调了埃及主题的重要性。“对于整个中东地区的局势来说,埃及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埃及如果出问题,整个中东就会动荡”。而评委刘宇认为“可是我们已经有太多中东的照片了。”

就在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评委玛丽亚讲述了她的感受:“对洪都拉斯来说,它确实是现在地球上最血腥暴力的国家,但不同于埃及,他们国家的问题从未获得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报道。”一席话让评委们纷纷点头,最终这组照片问鼎本组金奖。可见,重大事件固然重要,但有时评委会认为冷门题材更需要关注。

2.战地摄影越近越好吗?

卡帕有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观看本届“华赛”战争类别的获奖照片—一张张泪水与鲜血交融着的面孔,一具具衣衫破损的尸体……令人感到一种密不透风的紧张。

而评委茹丝认为有时人们曲解了卡帕的那句话,“卡帕口中的‘近’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近,而是心理意义上的近。你可以站得很远,但必须和被摄物在心理上保持足够近,理解此时此刻的情形。”

本届“华赛”的年度奖授予了一张名为《在加沙告别》的照片,画面中一位男子握住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的手亲吻。评委玛利亚表示:“这幅作品一直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虽然从画面上看不到任何暴力的影子,却又是对暴力的深深控诉。”评委茹丝分析说:“那些近距离表现战场本身的照片是重要的,因为战地摄影师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拍摄这种照片的。但另一方面,更能深入人心的影像,只能在一切都平静下来之后拍到。这种影像是值得品味的,人们需要对它发生的背景有一定了解,然后那幅影像便会长久地贮存在你脑海中。”

而曾经当过战地记者的阿根廷评委里卡尔多则认为,身处战场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炮火和冷枪包围着的,因此不存在“近还是远”这个问题。况且,不是什么时候你都能冲在最前面,因为你很有可能霸占了战斗者的位置,而这是他们不允许的。

3.后期处理的底线在哪?

在体育类别的角逐中,一组表现乒乓球运动员击球瞬间的黑白照片让评委眼前一亮。不过随即这组照片纯黑的背景、干净的画面就让评委产生了质疑,记者的Photoshop处理是否过度了?而之后评比中出现的同一场景的张怡宁的照片,画面几乎一模一样,而背景却杂乱很多,这更加深了评委的怀疑:“这会不会才是那张照片的‘原型’?”

评委伍振荣认为:“理论上来讲我认为新闻照片是不能用Photoshop处理的,即使出现什么原因要使用后期处理,也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还原当时的拍摄现场。” 但也有评委提出,这次比赛的所有照片几乎都做过后期。评委刘宇说:“如果说这组照片过度Photoshop处理了,那么《健美运动在阿富汗》的那组也必然过度了。”而保拉则认为:“起码那组没有把任何人用Photoshop处理掉。”莎伦总结道:“问题的关键是看我们对Photoshop处理的容忍限度在哪里。”显然,许多评委认为这触犯了他们的底线:怎么能随意在照片中抹去元素呢?

不过,刘宇、常河等几位评委坚持认为,这组照片在技术手段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最终由于华赛并没有在照片真实性引发争论时联系作者的规定,这组照片遗憾出局了。

评选结束后,评委常河称这组照片的作者给他发了短信,陈述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方法:一是靠现场的大光比,二是利用挡板制造了前景发虚的效果,三是使用了400毫米镜头,用很浅的景深来拍摄。评委听闻后纷纷表示可惜,并提议“华赛”今后应当给被质疑的作者一个“自辩”的机会,或把核实真伪这件事交给技术鉴定委员会去做。对于参赛者,评委刘宇提供的建议是,如果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照片有可能会引发争议,就应主动提供相关的拍摄数据和方法。

4.是“偏题”还是“曲笔”,是“歧义”还是“多义”?

这届“华赛”评选中,一头“凭栏远眺”的黑熊引发了激烈争论。在自然环保类单幅的评比中,关于它的争辩贯穿全程。这张照片的新闻背景是,一家预谋上市却因“活熊取胆”而饱受质疑的公司为平息舆论,设置出黑熊“休闲”的场景供媒体拍摄,但却愈发陷入舆论的漩涡。乍一看照片,评委茹丝觉得“这熊看上去还挺开心的”。在事实原委被解释清楚后,评委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评委常河认为这位作者在表现主题上选择的形象有失偏颇,且传达的信息有歧义,“这张照片是经过设置的,取熊胆的过程中有很多残忍的画面,那些才是真相。作为一张新闻照片,它是不‘够’的,偏离了事件的核心,显得‘软’了一些。你甚至会认为这是某个人在逛动物园的时候拍的一张。这样的照片如果公布出去,恰恰是在为这个公司解脱。”

而大多数评委则认为,场景是否是人为设置并不要紧。评委莎伦说:“现实是这张照片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完成了它想做的事情。”评委玛丽亚也认为:“这个摄影师其实比其他在场的摄影师都要聪明,他绕到了这个‘场景’的后面拍了这张照片。”“熊身后是交错的电网,令人感到它仿佛在渴望自由。”评委刘宇补充,“在取胆真相并非确凿之时,这样的照片恰恰是客观的,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给人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况且它赢得这么多争论本身就证明了其价值所在。”最终,这幅影像因其“多义性”和“巧妙的象征手法”以12:1的票数获得了这个类别的银奖。

别让“硬伤”羁绊住作品的脚步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张好照片完全有可能被参赛者所犯的“硬伤”毁掉。在此我们为摄影师们归纳出几个典型问题,希望对大家提高职业素养有所帮助。

硬伤一:标题表意不明。

在争分夺秒的第一轮评选中,一些摄影师的照片标题上仅有令人费解的“China”、“America”等字样,所以不可避免地被刷掉了。如果说这种照片可能是机构,不能怪罪于摄影师本人的话,一些过于虚化或口语化的标题就只能说是摄影师“咎由自取”了。比如有一组表现昆明巫家坝机场搬迁的照片,作者取名为《再见巫家坝》,英文标题译为Good Bye Wujiaba,这样都市报化的标题让不知道新闻背景的评委很难理解。还有的照片起名《航母Style》、《中国门》(表现高考),同样让不了解个中原委的外国评委不知所云。可见,拟定参赛照片的标题时应仔细斟酌,有新闻性的,要把新闻点踩实了;没有新闻性的,起码也要表意明确;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应该想办法让外国人也明白。

硬伤二:图片说明残缺。

要知道,评委之所以想看图片说明,除了了解事实原委外,往往也在寻找作品的拍摄难度、时长、地点选取广度等信息。然而令评委头疼的是,有些照片要么没有图说,要么洋洋洒洒将图说写成了小说,要么缺失总说明,要么缺失英文说明。

什么样的图片说明才是恰当的呢?评委们的建议是,摄影师的图片说明必须包含5个“W”——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一般来说不要写太长,参赛的话5句话就可以。评委刘宇还补充:“图说的文字风格最好与影像相一致,如果是很明显的新闻事件,作者就不要太抒情,写清楚事实就行了。”

硬伤三:投错类别。

除了错得特别离谱之外,有时如果作品的表现力特别强,评委是可以容忍它投放类别的“轻微”不恰当的。例如对于投送自然环保类并获铜奖的组照《俄罗斯的单一制城市》,评委莎伦就说这其实是一组日常生活的照片,与环境 没什么关系,当然她也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组作品的喜爱。其他评委的意见也大致如此。评委玛丽亚认为,这组照片如果放到经济类别中,完全有可能拿金奖。可见,投错类别虽非致命,却可能在最后关头影响作品的名次。

曾担任8届比赛评委会执行秘书的黄文解释说:“‘华赛’初创时的收稿及评选流程大量吸取了‘荷赛’的既成经验,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规则设置,或对最初的规则做了后续修改。比如,根据评选规则,评委不负责对投错类的作品进行类别调整,组委会尊重摄影师个人的初始送赛选择——哪怕是完全错误的选择。”同时她也引述了一些评委的观点,这些评委认为,他们应该获得在评选现场为那些“站错队”的照片重新归类的权力。

硬伤四:组图中当年所拍影像太少

比赛中,有些组图中大部分照片都是在好几年前拍摄的,仅有一两张照片是当年作品。这种做法引发了很大争议。有一组表现老年人冬泳的照片,甚至就是第六届“华赛”体育类银奖组照《游泳运动员安东尼·菲格雷》的翻版,只在其中加了一张2012年拍的照片。获得日常生活类组照优秀奖的“地下食品作坊”亦有此问题,组照中只有两张是在2012年完成的,其他均摄于2005年之前。整组作品曾在2012年首次发表,所以符合“华赛”规则。

评委们担心的是这对其他参赛者可能不公平(一般来说较长的时间跨度对于组图在拍摄难度的考量上会有“加分”作用),同时也会让一些参赛者钻漏洞:如果加入一张当年拍摄的片子就能让整组照片变成“新作”。

评委常河认为,如果是一个长线题材,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如果是花的功夫不够,把很多年拍的一个小的东西拼凑成专题则是投机取巧,影像之间的联系也会显得很生硬。

担任过“荷赛”评委的里卡尔多提了一个建议:“‘华赛’在日常生活或科技类这种新闻性不强的类别,应当规定超过半数的照片是当年完成的。而对于新闻性很强的类别如战争类,所有的影像都必须是当年完成的。”

历经9年的发展,当初以“荷赛”为参照模版所建立的“华赛”,如今已经树立了自己的中国视角,并一步步完善着自身独立的影像评价平台,逐渐成为了世界新闻摄影舞台上的一个“东方参考”。本届“华赛”结束后,评选过程和获奖结果相关消息不仅得到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美洲、欧洲、亚太、非洲各国媒体也纷纷对华赛进行了大篇幅报道,这在华赛9年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在本届比赛中,很多评委都也在评选的过程中就华赛的规则提出了很多有益建议。有外国评委在评奖完毕后明确提出,为了维护“华赛”奖项的含金量,希望适当减少奖项设置,宁缺毋滥;有评委则建议在未来的“华赛”中引入多媒体影像作品比赛类别……评委会之执行秘书黄文表示:“即将10岁的‘华赛’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婴儿了,给获奖作品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在‘华赛’中获奖乃至参加‘华赛’评选都变成更高的荣誉,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摄影师投送更好的作品,吸引更多的业界高端评委参与评选,是‘华赛’今后的目标。”

第九届“华赛”的13位评委

于文国,中国《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主席。

巴拉特·乔达里(Bharat Choudhary),印度自由职业纪实摄影师。2011年获Alexia基金会“世界和平”以及“用摄影理解文化”奖。2013年3月入选美国PDN新锐30人。

常河,上海《东方早报》副主编,曾在国内多家媒体担任图片编辑。2007年,凭借作品《中国动物园》获“荷赛”自然环境类二等奖。

贾国荣,原中国新闻社摄影部主任。2001年凭借《中国小将夺冠赛》获“荷赛”体育类单幅铜奖。2004年出任中新社驻美国洛杉矶首席记者,为NPPA(美国新闻摄影记者协会)会员。

刘宇,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高级记者。2012年获得“华赛”体育类组照金奖。

伍振荣,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高级讲师。《摄影杂志》及《DC Photo数码摄影》总编辑。

玛丽亚·曼(Maria Mann),美国籍,欧新社通讯国际关系部主任,曾在Corbis图片库、法新社以及EPA等公司、媒体担任高级图片编辑。

保拉·布朗斯坦(Paula Bronstein),美国Getty图片社高级摄影师。曾任“荷赛”评委。2011年4月获普利策奖。2006年凭借《克什米尔地震的难民》获“华赛”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大卫·拉尔森(David Larsen),南非非洲媒体在线(Africa Media Online)记者、摄影师,并担任总经理一职。

茹丝·艾希虹(Ruth Eichhorn),德国GEO杂志摄影指导、图片编辑。

里卡尔多·马扎兰(Ricardo Mazalan),阿根廷籍,美联社摄影师,曾担任多项国际赛事的评委,包括两届“荷赛”评委。

莎伦·洛弗尔(Sharron Lovell),英国多媒体记者和教育者,作品发表在国家地理杂志、新闻周刊、卫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众多媒体。

萨维切·乔瓦塔纳(Thaweechai Jaowattana),泰国籍,曾在泰国“The Nation Multimedia Group”(全国多媒体小组)担任摄影指导;并多次参与国家电影、影像、文化推广工作。

初选

第一轮

评委约有5秒时间观看每幅照片。实行“4票准入”制度,即每幅(组)图片只要得到4位(包括以上)评委的认可就可以进入下一轮。

第二轮

评委将首先快速浏览一遍入围图片,待建立印象后再“慢速”观看一遍(每幅依然只有5秒),并使用表决器投票。这一轮投票实行“7票准入”制。

复议阶段

在这一环节,评委获得对第二轮被淘汰的照片进行“复议”的权利。任何一位评委提出“复议”请求,其他评委必须对此进行表决,依然是“7票准入”。

第三轮

评委在这一轮可向组委会索要图片说明。评委每人手中只有5票(即最多只能按5次表决器)。依然实行“7票准入”。最终决出不多于3幅(组),不少于5幅(组)的照 片。

等级奖

评委从第三轮选出的作品中评出金、银、铜及优秀奖。

年度照片

“华赛”数字

1.本届“华赛”共收到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3万多幅作品,其中国外参评作品占72%。

2.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3位新闻摄影方面的专家组成评委会,其中9位男士4位女士,老中青三代齐全。

3.评委在4天内进行了3轮投票,共评出8个类别16项的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共75幅(组)。

4.来自23个国家的摄影师获得本届华赛奖项,是历届华赛获奖摄影师所属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

5.参评照片得票数呈两极分化,3票以下和8票以上的较多。

6.参评照片中约有1/10标题不准确,被调阅图片说明的照片中约有1/5图说不完整。

7.大赛最长的一次复议经历了1个半小时。

8.最多的奖项空缺发生在体育类,共空缺3名优秀奖。

14 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金奖《农村来的年轻工人》

近年来,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农民子弟加入农民工队伍,估计有4000万人左右。较之前两代,“90后”农民工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较他们的父辈仍未得到明显改善。《浙江日报》 李震宇 摄

14-1 吴健,1990年出生,安徽安庆人,初中缀学后在杭州一家服装厂做熨烫工,月收入3000元左右。

14-2 袁方军,1993年出生,湖北恩施人,初中毕业,在义乌市一家制祙厂做翻祙工,月收入2000多元。

14-3 王阿飞,1994年出生,安徽豪州人,初中缀学后在杭州一家电器厂做装配工,月收入2000多元。

最新影评篇3

第21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暨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于9月26日在浙江绍兴开幕,9月29日落下帷幕。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百花奖逢偶数年评选。在本届百花奖颁奖典礼上,《唐山大地震》《辛亥革命》《失恋33天》成为最大赢家,瓜分了几乎所有奖项。

百花奖选票达830多万张

对百花奖的评选规则成为业界及媒体关注的焦点。据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介绍,今年达到百花奖评选资格的影片,须在2010年3月初至2012年2月底公映,票房达到500万元以上,电视播出观众达到3000万人次以上。有媒体质疑该规则门槛太低,本届电影节组委会主任康健民在新闻会上解释:如果抬高门槛,会将很大一部分中小成本影片拒之门外,致使电影节成为商业大片的舞台,“百花奖需要更多类型的影片。”

和上届百花奖一样,电影节此前启动的观众投票,共有纸质选票、网络投票、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选出影片提名,本届选票共计8327029张。之后,由电影节组委会根据不同职业、年龄、性别分三批抽取101位“大众评审”,最终决定奖项归属。他们在电影节期间观看入围影片并讨论,最后现场按表决器选出各个奖项。

“最佳编剧奖”恢复

本届百花奖共设有最佳影片、优秀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9个奖项,最大变化是“最佳编剧奖”的恢复。

对此,康健民表示,当前中国电影业突出的问题在于电影的创作力远远跟不上电影产业发展的步伐,电影编剧的支撑作用日益突显,恢复编剧奖项正逢其时。而“长期以来的电影创作中,编剧时常处于弱势,这个时候设立这个奖也正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对于大众评委是否有能力评选出真正的优秀编剧,康健民表示,恢复该奖项前他们已经做过前期调查,如今的观众鉴赏水平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同时,康健民还呼吁金鸡节和百花奖能够恢复一年办一届的传统,使奖项更具时效性和导向性。

“新片推介”中小成本影片唱主角

金鸡百花电影节近年来大力扶持中小成本电影,本届电影节的“国产新片推介展映”共汇集46部影片,其中中小成本制作占绝大多数,如《道口烧鸡铺》《雨中的树》《房车奇遇》《函谷关》等,涵盖了历史、爱情、惊悚、喜剧等多种题材。参展影片还包括本届电影节承办方——绍兴市选送的两部本土电影,抗日题材影片《兰亭》和戏曲影片《沈园情》。

康健民表示,国产中小型电影更需要展示平台:“《失恋33天》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多启示,电影市场上不应该只有商业大片。” 主办方也曾多次表示,电影节要给更多不太受关注的影片创造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若电影节一年办一届,这样的机会更多。”

影展多样化

和往年一样,电影展也是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重头戏,包括民族电影特展、金鸡国际影展、台湾电影回顾展、香港经典爱情电影专题展以及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韩国电影展,活动则涵盖了影片展映及相关开闭幕式、剧组见面会、推介会、开机仪式、电影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

民族电影特展共有8部参展影片,分别反映了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生活,如今年反响不错的《天边》《唐卡》《行歌坐月》《喀纳斯故事》等。

一年一度的金鸡国际影展上,来自18个国家的27部影片进行了展映并接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评委的评选。俄罗斯电影《同一场战争》、古巴电影《然而》共同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外国影片奖。韩国电影《断箭》导演郑智泳、新西兰电影《爱情鸟》导演保罗·莫菲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外国导演奖。

香港经典爱情电影专题展包括《双城故事》《秋天的童话》《倾城之恋》等知名影片,台湾电影展则包括《海鸥飞处》《搭错车》等经典作品。而韩国电影展除了影展外,还特别策划了“中韩电影研讨会”,促进中韩两国电影人的交流与合作。

活动众多

除了常规项目以外,本届电影节还举办了不少新活动。微电影竞赛单元是今年新增的竞赛单元,也是电影节对市场新现象的关注与回应。2个月的微电影作品征集中,大赛组委会就收到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不同地区共计1000余部微电影作品。大赛分“职业组”和“大学生组”,入围职业组的有不少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青年影人,如张猛的《山上有棵圣诞树》,陈奕利的《离合》,黄渤的《特殊服务》等。大赛共评出9项大奖,在微电影大赛颁奖仪式上揭晓。

为了普及电影教育,电影节组委会和绍兴承办方一起开办“学生影评大赛”,征稿从今年6月份启动,到8月底结束,历时3个多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学生影评近700篇,共有117位同学获得特等奖和前三等奖,电影节组委会将对获奖作品进行结集出版。

“电影惠民月”是针对绍兴市民的一项电影文化普及活动。惠民活动从8月24日开始一直到9月28日,包括百场电影进社区、广场露天电影周、特定人群院线优惠电影周、全民优惠电影周、10元经典电影回顾展等系列惠民活动。放映总数达130余场,受益观众达到近30万人次。

最新影评篇4

对于娱乐产品,我们并不敢站在审判者的高度,也不敢滥用媒体的话语权,只是举目望去,影视界“交口”之风由微而至如今的横行,每每作品面世,总不免业界一番吹捧,大V名宿举双手赞成,只不过有时殷勤过度,双脚也举了上来,卖相未免难看。凡大片则陈述宏大理想,小片则痛陈各种心有余力不足制造同情,其实观众恨交口,一如读者恨腰封,但作品需要宣传,就像人要衣装修饰。

这种观点,我们自然认同,我们也认同中国尤是一个由人际关系网络构筑起来的社会,但作为新闻人,我们更赞成法拉奇与她所代表的新闻精神,勇敢、独立,微时的法拉奇曾收到雇主的告诫:“永远不要往吃饭的碗里吐口水。”她回应:“我就要吐,然后把它送给你吃饭。”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写道:“于是我们奋力向前,逆流向上,不停倒退,进入过去。”我们不求振聋发聩,却也试图做一些逆流而上的微末小事,我们知道,这个时代已经被网络侵入肌理,人人都能发声,但是往往去V才能存真。可是,杂志之所以不同于网络语言,也是因为这个V字所代表的责任感。纸张终归填补了比特的虚无,这更要求我们无愧于心。既然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发愿,若干年后,大浪淘沙,“金榕树”遴选出的,尤是这个时代的金子。

其实影视圈的纷扰,虽也不过争一时之短长,但它们却也构成了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褒贬也不免会令某些人情绪波动,于是我们将评奖名字寄托榕树,榕树生南国,独木而成林,既是不愿看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是勉励自身,虽大厦倾颓,亦独木而支,但我们更加冀望这一评奖发枝散叶,终至越秀成林。即便法拉奇的境界不可复得,也期待有同好能共同追随其实质而得一二。

评选标准附后,是为记。

电影篇入围名单

最佳电影入围名单

最佳电影的选择似乎没有太大的争议,五部入围作品以高票当选,综观这五部作品,恐怕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词就是品质,它们代表着2011年华语电影的最高水平。可以说,这五部电影几乎都不是大红大热的作品,唯一一部大片《赛德克・巴莱》也遭受了票房惨败的命运。

最佳男戏骨入围名单

刘青云的金像奖失利是个悲剧,而王千源拿了个东京影帝的头衔却依然继续着自己默默无闻的生活,至于王宝强,我相信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傻根的印象。濮存昕是个惊喜,卢海鹏的出现是个意外,而陈坤,走过了之后再对比这个角色,你会发现这个人有着太多的可能。

最佳女戏骨入围名单

唐群,我相信有太多人甚至连这部电影都错过,而本片的制片人秦海璐凭借演员的身份在《钢的琴》里面让人惊叹,一如“清楚明白姐”苏杏旋在《夺命金》里的光芒。最主流的是张艾嘉和范冰冰,她们在同一部电影里达到了她们最理想的状态,她们应该被赞美,而不是那些偶像。

最佳剧本入围名单

最佳剧本考究的是电影的剧作能力,在华语电影范围里,剧本普遍偏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也入围了这个奖项,这是九把刀第一部导演作品,不能否认,这里面有着太多电影所缺少的最原始的“情绪”,我们太多的电影都很工匠气,这是遗憾。

最有潜力新演员名单

新演员的素质往往决定了未来电影的素质,在2011年,我们收获了风靡全中国的柯震东,发现了酷似王珞丹的白百合,看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倪妮,这已足够让人欣慰,然而,不止这些,吕星辰、张书豪以及盛鉴的出现才真正让人对优质演员这个词产生了明确的定义。

最具突破精神导演奖

这个奖项我们命名为最具突破精神导演奖,评选的是2011年的最佳导演,但不同的是,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一种突破的精神,所谓不破不立,电影在发展,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以古老的眼光看电影,所以,突破精神,是衡量一个导演能力的重要指标。

最佳微电影入围名单

2011年是微电影相当红火的一年,再往前,我们都可以看作这是《老男孩》风靡的影响,事实上,如果严格划分,微电影并不能算新鲜事物,如果100年前有网络,那么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也可以算做第一部微电影,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不用担心投资,不用担心观众,不用担心风格,因此,这是最灵活自由的片种(如果能算作是片种的话)。

魏德圣:谢谢评审单位让我们入围这个有意义的奖,也让我们有更大的力量面对未来,谢谢。

倪妮:非常感谢《南都娱乐周刊》令我有机会入围金榕树大奖最有潜力新演员奖,非常开心!作为新人我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也有很多前辈值得我去学习。这次入围也是一种肯定,虽然会有压力,但我还是会努力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迎接未知的挑战。谢谢你们,我会努力的!也祝《南都娱乐周刊》越来越精彩!

评委名单

程青松

《青年电影手册》主编、作家、编剧。自1999年起,多次担任金鸡百花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长春电影节的策划,撰稿。现供职于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

大旗虎皮

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迷影文化史》,译有《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莱昂内往事》。

列孚

香港著名影评人,曾创办《中外影画》、《大影画》、《影艺》等杂志,著有《指点十年 ―― 七九至八九大陆电影综评》等书,被李翰祥称为“香港写影评最好的两位影评家之一”。

木卫二

独立影评人,2007年开始从事电影评论写作,迄今已在《南方都市报》等几十余家平媒发表文章数千篇,共计百余万字。参与编著:《华语电影2008-2009》。

赛人

著名影评人,曾任《看电影》杂志骨干编辑、《新电影》杂志主笔、《电影世界》杂志副主编等职,现为CCTV6电影频道策划,出版过《热春光》、《十导演批判》等书籍。

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华语电影历史与批评,曾在各类专业报刊发表文章数百篇,译有《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

宋子文

著名影评人,著名策划人,职业编剧,曾历任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娱乐频道的专职评论员与发展顾问,著有《台湾电影三十年》与《西部电影百年谈》等评论书籍。

桃桃林林

狂热影迷,从小痴迷电影至今。迷恋电影至今有计划观影几千部,日本、韩国、好莱坞、欧洲、内地、香港、台湾等各地电影都有涉及。如今为cinephilia迷影网国内院线影片影评人。

藤井树

资深媒体人,现为优家网娱乐总监。从2000年开始写影评,收录在影评集《独立精神》中,并且担任周播影评节目《光影空间》的栏目策划人。同时也是诸多电视节目特邀嘉宾。

电视篇入围名单

最佳剧集入围名单

在入围的这几部作品中,创新是一个重要的特征,《借枪》和《永不磨灭的番号》也为电视剧类型做出了贡献,而港剧《天与地》则在一开始拍出了美剧的悬疑,主题也一反电视剧追求温馨的常态。值得一提的是郑晓龙的《甄传》,恐怕在很多年后,都不会再有如此深刻的宫廷题材了。

最佳男戏骨入围名单

戏骨指的当然是一部戏的主心骨,可喜的是,这一词语如今不再被五六十岁的老演员所垄断,提名中的文章在几年的酝酿和积累后,如今已是年轻演员里的佼佼者,而张嘉译、黄海波也已经成为内地剧集的中坚力量,Laughing哥在香港自成一体,专门再为他拍电影的,也只有他一个。

最佳女戏骨入围名单

与电影中女主角往往沦为花瓶陪衬不同,电视剧的受众群体决定了女主角之于一部电视剧的重要性,提名的几位女演员大多已经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表演风格。在大多数时候,一个好角色能令演员大红大紫,而有的时候,一部戏因为有了特定的演员而拥有了自己的性格,这就是戏骨。

最佳剧本入围名单

剧本,一剧之本。不过与电影相比,中国电视剧的制播模式往往令中国的电视剧编剧必须学会注水,在这种大环境下,《永不磨灭的番号》的段子化的编剧似乎就不应该被过多地诟病,毕竟它好看、紧凑、不拖沓。而从网络小说形成的《甄传》和《步步惊心》,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气质。

最有潜力新演员名单

严格讲,提名中的刘诗诗和冯绍峰也不算圈里的新人了,好在刘诗诗年龄还小,冯绍峰作为男演员,也正迎来事业的黄金期。泼盆凉水:新人们仍处于因戏而红的阶段。再送上鼓励:衷心地祝愿他们在明年今日的评奖中,出现在上面“电影最有潜力演员”的栏目中。

最具突破精神导演奖

如前所述,2011年的好剧,创新是关键词。因此在此项评奖的提名中,大多与最佳剧集重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徐纪周,其他几位入围导演都已在圈中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成名已久,尤其是孔笙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一位体制内导演,而突破创新之心尤健,其情可佩。

林更新: 非常感谢《南都娱乐周刊》对我的提名,这对我来说已经是一种肯定了!

刘诗诗:谢谢《南都娱乐周刊》的肯定。我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作品获得大家的认可。

王雷:新人奖意味着希望和创造,享受新人的心态,珍惜难得的荣誉。

徐纪周: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但影视的发展被资本绑架了,这导致影视创新不足,《番号》成功之后市场上一下子出现大量模仿的,更有许多是在走几十年前的老路。但我已经开了新剧《战雷》,继续突破。

评委名单

柏小莲

腾讯娱乐记者,八卦爱好者,职业吐槽人,粉丝眼中钉。热爱丑闻,享受雷人与被雷,最烦明星谈人生理想和学佛。

高璇

编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剧作专业,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理事,创作了《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婚姻保卫战》等多部电视剧以及《赵氏孤儿》等多部电影作品。

慢三

80后,电视策划人,剧评人,曾策划过《东方夜谭》、《唱游中国》、《壹周立波秀》等电视节目,现居北京。

梅子笑

剧评人 资深媒体人,曾供职于国内多家大型传媒集团,发表小说、散文、评论十余万字,报道作品多次获得湖北省新闻奖,现供职于国内门户网站,从事电视剧评论、策划、研究工作。

石俊

文学硕士、副教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创作沪剧《太太万岁》、广播剧《第一眼看你》、电视连续剧《嘉靖风云》、音乐剧《西游趣经》等多部作品,著有《戏剧导演的视觉思维》等。

谭飞

电视剧《隐婚日记》《麻辣女友的幸福时光》总制作人。微电影《微博有鬼》系列总监制。电影《巨额交易》监制。著有《非典型性娱乐》《娱乐江湖》《影视界的知道分子》等书五种。

云飞扬

1978年生于山东日照,知名娱乐评论人,现居北京。

音乐篇入围名单

年度最佳唱片

独立音乐不是姿态而是中国音乐人活着的证明,最佳唱片入围名单再次证实了这一说法。左小成为中国唱片界一个特立独行的案例,而汪峰的叙事野心和创作爆发力令人振聋发聩。蒋明像一个隐于市井的田园诗人唱着回不去的美好时代;陈升和林一峰则代表了民谣在台湾和香港的自然生态。

年度最佳单曲

爱情的枪 陈升、左小

下流 耀明

那些年 胡夏

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再只是希望 杨嘉松 (并列)

追梦赤子心

GALA (并列)

因为爱情

王菲、陈奕迅(并列)

恭喜左小、升哥、明哥,还有菲姐姐、吹神的单曲毫无悬念地入围。杨嘉松《我希望我的希望不再只是希望》单曲和同名专辑,是迟来的精心之作,是一个制作人耐住寂寞之后,和自己的一次赛跑,就像这个有些像绕口令似的歌名一样,我们对很多事物的态度是希望不再只是希望,对音乐亦然。

年度国民金曲

那些年

胡夏

因为爱情

陈奕迅、王菲

爱情的枪

左小祖咒、陈升

苦瓜

陈奕迅

my love

田馥甄

五首入围金曲,三首是情歌,另外一首打的是励志牌,却也是分久必合的疑似情歌,所谓国民金曲约等于情歌的定律,就是爱得想吐,还得继续爱。《那些年》因为热门电影而得名,HEBE田馥甄的冷艳精致倒是令人刮目。《爱情的枪》带着爱情的字样,骨子里说的却是比爱情深刻的东西。

最佳新人

张智

蒋明

以莉・高露

范世琪

19乐团 (并列)

也许有人第一次发声就是新人了,也许另一些人在地下、边缘沉潜多年,无意间浮出水面才成为新人。张智、蒋明是有备而来,范世琪是国产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音乐人,19乐团是陈珊妮、陈建骐两个王牌制作人的“二陈”天团,以莉・高露保持了台湾原住民音乐自然质朴的光合作用。

最佳编曲

谭伊哲 《夜之缪斯》

梁基爵 《下流》

左小祖咒

《在公园里行走》

陈伟伦 《恋无忌》 (并列)

TIZZY BAC

《俄罗斯》(并列)

陈珊妮

《I Love You,John》 (并列)

入围的六支单曲,均和电子乐亲密接触。《夜之缪斯》民乐混搭电子自由穿梭变幻,如坐春风;《下流》欧陆电音加上周耀辉的歌词,继续把明哥的妖娆衬托得咄咄逼人;左小的《在公园里行走》、陈伟伦《恋无忌》TIZZY BAC《俄罗斯》陈珊妮《I Love You,John》各具奇妙的趣味。

最佳摇滚唱片

如果左小和汪峰代表了摇滚老炮们硬朗的批判现实、反省自我的硬摇良心,那么黄贯中的硬,就是在岁月沉淀后对音乐热爱的执著,技术扎实情怀动人。GALA和IZ乐队的专辑,形式感很强,一张是80后的怀旧和自赏,一张是少数民族音乐结合工业噪音的佳酿,神奇得真气乱窜。

最佳民谣专辑

张智、蒋明甚至钟立风都有“西北风”色彩,当然此西北风非彼西北风,他们的故乡远在西北,或者曾在那里生活,以此为创作源头。陈明章、陈升、罗思容三个地道的南派音乐人,就像南方亚热带天气清亮,绿意盎然。

最佳方言唱片

方言是每个故乡存在的鲜明表征,是创作者回到衣胞之地的血缘关系接入点,本次入围的五张专辑,分别包括了五种语言,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老马识途,都在说着各自的故乡,我们愿意用最诚挚的敬意献给这些接地气、有灵气的创作者。

音乐公民奖

左小祖咒

黄耀明

陈升

胡德夫

邵夷贝 (并列)

汪峰 (并列)

音乐除了娱乐属性,是不是还有社会学作用?这是肯定的,光虽微,仍在亮。左小的黑色批判天生幽默感;黄耀明港乐风味、时尚气色的传承;陈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胡德夫老骥伏枥感动常在⋯⋯他们在音乐人光环之下更具音乐公民的韧性坚持与社会责任感。

卓越音乐组织奖

民谣在路上

北京草莓音乐节

迷笛音乐节

西湖音乐节 (并列)

成都热波音乐节 (并列)

美丽南方音乐节 (并列)

近五六年来,神州大地各种名目的音乐节层出不穷,但是算得上有一定规模、层次,组织精良,有人气魅力,社会影响力,能持续运作的音乐节,数来数去就几个。入围的六个音乐节(音乐活动),具有榜样作用。

最佳词作

周耀辉 《下流》

陈升 《爱情的枪》

左小祖咒

《我的儿子是钱云会》

林夕 《六月飞霜》

邵夷贝 《正确死亡指南》

歌词是歌曲的灵魂。一首经典曲目谱曲、配乐、演唱方式可以随时按需要改变,但一旦擅自改变歌词,就是煮鹤焚琴的事。本次入围的五首歌,周耀辉和黄耀明继续无间合作;陈升、左小祖咒的亦庄亦谐,别有心机;林夕为陈奕迅的定制,延续天马行空意象。而邵夷贝的跳脱逆向思维,让人惊艳。

现场魅力奖

滚石30年群星演唱会

“信仰2011”汪峰演唱会 “上流社(交舞)会”

黄耀明广州演唱会 (并列)

王菲2011巡唱 (并列)

“各站停靠” 苏打绿

巡回演唱会 (并列)

这个奖几乎是对卓越音乐组织奖的有效补充,两者都为音乐的现场力量做了最合理的注解。25月1日滚石30年北上开演,而台湾流行音乐界泰斗李泰祥无钱治病的消息,正在通过微博传向四面八方。滚石唱片30年的暮气和李泰祥先生晚景,就是今天华语乐坛的侧面写照。

左小祖咒:我认为音乐公民奖必须是好的,并且我认为音乐公民奖可以不一定要发给歌手,乐手,和词曲作者,可以给音乐策划人,音乐批评家和评论家,甚至音乐慈善家。这是我的一点建议。

GALA乐队:能够入围三项提名真的非常开心!尤其是看到一起入围的还有黄耀明、王菲、陈奕迅、左小祖咒等前辈,这其实已经是对我们一个莫大的肯定了。

评委名单

爱地人

“京华时报”、“腾讯音乐频道”等媒体专栏,乐评批发商。一个没有单曲传世的歌手,一个半途知难而退的DJ,一个酷爱实体书碟的藏家,一个写了十年还是乐评人的乐评人。

大地

从事音乐评论十多年,对中文流行音乐有深入研究。担任华语传媒大奖评委多年。

李皖

职业报人, 业余写作。著有《回到歌唱》、《听者有心》、《民谣流域》等书。在《读书》杂志开有专栏。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第二至第四届评审团主席。

卢世伟

70后生人,记者,音乐及娱乐文化策划人。历任《中国电影报娱乐周刊》主笔,《音乐周刊》编辑部主任、主笔,并先后在《新闻晨报》、《成都商报》等主流媒体撰写专栏性娱乐评论。

内陆飞鱼

云之南,80后彝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在《通俗歌曲》、《音乐时空》等媒体发表音乐文字数万余字,在《生活新报》等媒体有乐评专栏。

邱大立

1996年开始给国内各地音乐媒体写稿,2000年开始担任“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委至今,2002年开设“第一印象”唱片店。

王硕

2001年开始撰写乐评至今,在《新京报》、《南都周刊》、《Time Out》和《汽车生活》等杂志建有专栏。除了做那些和音乐有关的事之外,还写写剧本、拍拍小电影。

邮差

乐评人、媒体人、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评审召集人、天涯音评会创始人。

游威

华语金曲奖总策划/国际华语音乐联盟秘书长、资深乐评人,娱乐营销人。自1992年起在报章杂志上发表音乐评论100多篇,超过30万字。

张铁志

最新影评篇5

内容摘要: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本文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灰色关联投影评价模型,该模型能综合反映整个评价指标集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同时可以避免某个因素单方向的偏差。另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影响很大,为了尽量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集对分析来确定各参评指标的权重。

关键词:区域创新 评价指标 灰色关联 集对

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对于一个区域在一定范围内科学地定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地区创新资源配置、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陶化冶、张鑫,2010)。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过程,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选择上都有一定难度。鉴于此,本文将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尝试给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用灰色关联投影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设计的原则

科学性与适用性原则,评价指标必须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基础上,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运行效率以及发展潜力等多方面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在较准确反映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下,尽量选取一些综合性指标,力求数据采集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比性越强,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就越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评价指标应尽量选取定量指标,但是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涉及社会、产业、政府政策等方面,有些指标难以量化,又非常重要,因此对这部分指标选用定性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对定性指标进行量化(马力、王燕燕,2007);引导性原则,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除了评价功能外,还应发挥引导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的政策引导作用。

(二)评价的指标选择

从本质上讲,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是建立在对区域创新能力概念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因此,由于研究者对区域创新能力含义的理解不同,所给的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笔者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经济效益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具体见表1所示。

评价模型构建

(一)灰色关联投影原理

灰色关联投影法是从矢量投影的角度探讨多目标决策与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以各方案在理想方案上的投影值大小作为评判决策方案优劣的标准,并通过特定的算法,使重要指标的加权系数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各决策方案和理想方案之间的接近程度(张晶晶等,2010)。

1.确定评价对象集A,属性指标集V,同时确定最佳评价对象A0以及A0的因素集。

假设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对象集合A:A={对象1,对象2,…,对象m}={A1,A2,…Am},各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合V:V={指标1,指标2,…,指标n}={V1,V2,…Vn}。记评价对象Ai对评价指标Vj属性值Rij(i=1,2,…m;j =1,2,…n)。一般来说,指标分为“效益型指标”、“成本型指标”和“适中型”三类,其中效益型指标是指属性值愈大愈好的指标,成本型指标是指属性值愈小愈好的指标,适中型指标是指属性值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的指标。记最佳评价对象A0的因素指标为R′0j,通常认为最佳值是指待评价对象某一属性的最佳值,如效益型指标,则取该指标的最大值作为最佳值,如为成本型指标,则取该指标的最小值作为最佳值,如为适中型指标,则取该指标的平均值作为最佳值。

2.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物理意义和量纲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故必须对决策矩阵进行规范化处理。

(1)

适中型指标采用以上任意一公式均可。

3.计算灰色关联系数。以评价方案R′0j为比较序列,以R′ij(i=1,2,…,m;j =1,2,…,n)为子序列,记(S,Γ)灰色关联空间,ξ为特定关联映射,γij为子因素R′ij(i=1,2,…,m;j =1,2,…,n)关于母因素R′0j(j =1,2,…,n)的关联系数γij=ξ(R′0j,R′ij),则有:

(2)

其中ρ为变异系数,允许ρ在0与1之间适当调整,当ρ=1表示有最大上届参考系;ρ=0表示无上届参考系。分辨系数ρ应充分体现系统各子因素对关联度的间接影响,同时其应具有抗干扰作用,这里采用如下方法确定(张启义、王文涛,2007)。

(3)

其中,这样,就可得到由(m+1)×n个γ组成的灰色关联度矩阵F。

4.计算各决策评价对象在理想的最佳评价对象上的投影值D。

(4)

其中wj为评价对象的权重向量。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很大,而评价指标的权重往往由参评专家凭经验给出,由于专家来自不同行业或部门,每位专家难免会对一些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有所侧重,会得出不同的意见。由此可见,参评专家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会遇到对同一关系有不同看法的情况,即存在着主观认识的差异性。而集对分析理论恰恰可以处理这种主观认识的差异性,通过构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利用集对分析理论中的联系度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这样做可以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更客观,更接近实际情况,从而减小甚至消除主观随意性带来的影响。

(二)集对分析法确定权重方法

集对分析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一个集对所具有的特性展开分析,从而找出两个集合所共有的特性、对立的特性以及既不共有也不对立的差异特性,并由此建立起这两个集合在所论问题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郝耀军等,2007):

(5)

其中μ为研究问题的联系度,N=S+F+P为集对所具有的特性总数,S/N,F/N,P/N分别称为所论集合在特定问题背景下的同一度、差异度和对立度,η为差异度系数,η的取值规定在[-1,1]范围内取值,δ为对立度系数。令a=S/N,b=F/N,c=P/N,则式(6)可简写为:

(6)

显而易见,a,b,c满足归一化条件即a+b+c=1,在具体的问题中,联系度μ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时,可以利用简化的联系度μ=a +bη形式,其中a表示专家对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认识的同一性,b则表示专家对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差异性。

针对各专家所给的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利用简化的联系度公式构造矩阵形式下的联系度模型 :

(7)

式中:;

则A为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同一性矩阵,也即专家对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共同认识,这是相对肯定的,而B为专家对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认识差异性矩阵,也即专家对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认识存在分歧的程度(叶义成等,2006)。对联系度模型μ的同一性矩阵A采取相容性处理,便可以得到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向量的基础矩阵:

(8)

,评价指标权重wk为:

(9)

其中,则wi即为某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

实证研究

为了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本文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中采集到相关数据,通过建模求解,得出如下的我国31个省市区域创新能力排名:江苏>广东>上海> 北京>浙江>天津> 山东>四川>辽宁>安徽> 湖北>福建>重庆>陕西>湖南>河南>黑龙江>江西>河北>山西>吉林>云南>贵州>新疆>海南>内蒙古> 广西>甘肃>宁夏>青海>。此评价结果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评价次序大致一致。可以根据此评价结果将我国31个省市区分成三个梯度,第一梯队包括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和山东;第二梯队包括四川、辽宁、安徽、 湖北、福建、重庆、陕西、湖南、河南、黑龙江、江西、河北、山西和吉林;第三梯队包括云南、贵州、新疆、海南、内蒙古、广西、甘肃、宁夏、青海和。

从评价的结果不难看出,由于第一梯队处于较好的地理位置,是我国经济最发达、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产业、城市、财富相对比较密集的精粹之地,而且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云集,科教文卫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水平高,拥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雄厚的智力资本,因此,区域创新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尤其是江苏省近年来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基础雄厚,吸引外资相对较多,创新环境好,创新绩效日渐显现,总体排名第一,值得其它省市借鉴和学习;第二梯度的区域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地理位置虽然不如第一梯队,但大部分地区处于中部或东北部,产业基础较雄厚,近年来这些地区不断地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制定了各种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并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优势,整合资源,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大力开展了区域合作,未来这些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而第三梯队由于地理位置处于明显劣势,为了逐渐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国家必须对偏远地区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沿海和内地的科技合作,在人才引进与培养上给予政策扶持,并根据地方特有的资源禀赋,建立特色产业链,加强区域创新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陶化冶,张鑫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

2.马力,王燕燕.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

3.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M].科学出版社,2010

4.张晶晶,赵忠,宋西德等.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2010

5.张启义,王文涛.改进的灰色关联投影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工程,2007

6.郝耀军,程国忠等.网络课程模糊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07

最新影评篇6

影评,是文艺评论的一种,是对各种电影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主要是对蕴藏在电影艺术中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及其思想意义的揭示、开掘,是对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的探索,并从中找出成功的经验、失贩的教训。所以,好的影评,一方面可为电影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反馈信息,一方面又能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电影,培养和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写影评,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

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片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关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最新影评篇7

【摘 要 题】观点与流派

【关 键 词】电影评价系统/评价主体/评价导向/评价环节

【正 文】

本文尝试探究我国电影评价体系的基本架构,所涉及的范畴如影片审查、发行宣传、电影批评、媒体舆论、票房上座、电影评奖等等,此前都受到业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将所有这些因素纳入电影评价体系展开全方位、整合性的考察与研究,尚未成为普遍的共识。值得强调的是,引发笔者进行探究的初衷,很大程度上受到近年来我国影坛诸多现象的触动,仅举以下三个现象为例:

现象之一,张艺谋导演的两部大片《英雄》与《十面埋伏》,在海内外赢得巨额票房的同时,却遭致国内媒体舆论一片骂声与苛求,对其评价明显存在偏颇,不利于国产片在入世的严峻挑战下理直气壮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现象之二,全国性文艺评奖活动(包括电影)出现较大幅度的整改,中央主管部门最近颁布了《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着手纠正设奖、评奖过多过滥带来的负效应,借以提高评奖活动的公平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现象之三,面临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以及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新格局,曾经数度辉煌的中国影评界陷入“集体失语”的困境,现已引起有关人士的诘问:“在电影产业化链条上,电影批评这个重要环节为何失落?”

凡此种种,均表明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亟待建构与完善。

一、评价因素分解

美国学者帕姆·库克指出,电影“不仅仅通过生产、发行和放映系统而存在,同样通过为它提供文化语境而使其从中汲取营养的评论圈而存在”;评论圈已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亚工业”。(注: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受此启发,笔者进一步将“评论圈”扩展为电影评价体系,结合我国电影评价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探究电影评价体系多元性制约与互动的深层关系。

电影是一种高成本高投入的大众化艺术,投资方、制片方追求功利性可谓天经地义。业内人士曾概括出“叫好又叫座”、“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不叫座不叫好”的说法,任何一部影片面世以后,必然会从上述四种结局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广义地说,“叫好”与“叫座”构成电影评价系统的两大基准。但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实际上并不存在评价影片的划一的、静态的标准,而是非常庞杂的互动系统,包含了意识形态、艺术审美、市场运作、媒体导向、受众趣味、评奖激励等错综复杂的合力因素。

观赏电影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审美体验,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又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事实上,观众在观看某一部影片之前会受到外界各种讯息的干扰影响,难免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其个人的价值判断。正如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指出的:“评价不创造价值,但是价值必定要通过评价才能被掌握。价值之所以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引导人们的价值定向。同时,评价当然不是价值的消极的派生物。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评价活动的‘机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注: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41页。)为此,笔者将我国电影评价机制分解为下述构成因素:

(一)基于评价主体,划分为领导部门、新闻媒体、影评人、普通观众四类。其中前三类主体手中掌握着话语权,能通过各种手段去影响受众。但受众不全然是被动的,最终以是否进电影院消费的实际行动,以及诉诸口碑或文字的褒贬意见反馈给电影业。

(二)基于评价导向,划分为舆论导向、观影消费导向、专业学术导向三类。它们构成不同意义的“叫好”或“不叫好”,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某部影片是否“叫座”。但此中存在着变数,取决于受众的逆反心理。

(三)基于评价载体,划分为印刷媒体、视听媒体、网络媒体等三种。当今值得关注的是迅速崛起的网络媒体,使网民观众拥有了畅所欲言的渠道。网上影评数量多,质量参差不齐,具有参与随意性、匿名性、褒贬极端性等特征。

(四)基于评价环节,划分为预评价、映期评价、后续评价三个阶段。预评价主要指电影审查、发行准入和媒体炒作,意味着一部新片在公映之前,即已获得某种价值评定,无形中能诱导受众的期待视野;映期评价包括媒体评价、票房上座率和影评舆论,贯穿整个上映时段,后续评价的时效性不强,而以学术深度取胜,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评奖等等。

二、强势话语

根据笔者观察,将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有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出现了某一种强势话语,在电影评价实践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一个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影评最辉煌的时期,其特征是“影评人说了算”,在电影创作者及广大观众中形成令人信服的权威性。韦彧(夏衍)在《电影批评的机能》一文中提出左翼影评追求的目标:“电影批评不仅对观众以一个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启蒙人的姿态而完成帮助电影作家创造理解艺术的观众的任务;同时还要以一个进步的世界观的所有者和实际制作过程理解者的姿态,来成为一个电影作家的有益的诤友和向导。”郑正秋当年由衷地感叹:“靠着前进批评家的努力,便造成了新的环境的需要,它这种力量,好比是新思潮里伸出一只时代的大手掌,把向后转的中国电影抓回头,再推向前去。”张石川亦坦陈:“当我导演的影片出映后,第二天我就得细心的读一遍人家给予我的批评。在这些批评中,我可以得到不少的益处。”左翼影评的力量于此可见一斑,这一宝贵传统值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发扬。

第二个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国家极度重视电影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功能,强势话语转到了政权机关,其特征演变为“领导人说了算”。建国初期,席卷全国的第一场政治运动是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入手的,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出自毛泽东主席手笔,由此造成了非常深远的影响。用钟惦棐的话来说:“在中国,能够真正对电影发表评论的不是电影评论家,而是政治家和行政长官。”(注:钟惦棐《论社会观念与电影观念的更新》,载《电影艺术》1985年第2期。)有心人曾翻阅1949—1976年的报刊杂志,结果发现当时95%以上的影评都是纯粹谈论政治问题的,评价结果通常只有两个:或作政治上的肯定,或作政治上的否定。到了“文革”后期,“四人帮”一伙蓄意围攻《创业》,在仗义之士富有政治智慧的策动下,《创业》编剧张天民斗胆给毛主席写申诉信。1975年7月25日,毛主席对《创业》作了亲笔批示:“此片无大错,建议通过发行。不要求全责备。而且罪名有十条之多,太过分了,不利调整党内的文艺政策。”最高领导人一锤定音,这一震动全国的政治事件方得以暂时平息。电影界老领导陈荒煤晚年反思道:“长期以来,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不具体分析作品的主题、题材、风格、样式的多样化,简单片面地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造成了创作人员的心态: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大家都怕犯政治错误,结果都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忽视或否定艺术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注:转引自马德波、戴光晰《导演创作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第三个时期是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抓住历史机遇重新起飞,老片复映、新片献映、外片开映,全国人民踊跃进电影院观赏,也迎来了电影评论又一个黄金时期。在普及层面,群众性影评生机勃勃,据统计全国约有两万多个影评学会或社团常年开展活动,在专业层面,专家学者压抑已久的学术激情空前焕发,加上吸收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精华,一批理论含量很高的电影评论应运而生,其特征是“学术说了算”。例如白景晟的《丢掉戏剧的拐杖》、张暖忻与李陀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钟惦棐的《谢晋电影十思》等文章,均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前期,在评论界推崇纪实美学及巴赞“长镜头”理论的促动下,韩小磊、丁荫楠、郭宝昌等几位中青年导演活学活用“打擂台”,结果郭宝昌导演的《雾界》(1984)后发制人,硬是超过《他在特区》和《见习律师》,以全片168个镜头数创出中国影坛长镜头新纪录。

第四个时期即当今所处的媒体时代,特征是“媒体说了算”。信息社会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中国报刊业近年一再扩版娱乐影视版面,迅速集结起一个“娱乐记者”职业群。众所周知,市场营销素来是中国电影的软肋,既缺营销意识也缺营销手段,可一旦明白“酒香只怕巷子深”的道理之后,也开始使劲吆喝。投资方计入营销成本的宣传费首先投向娱乐媒体,配合着新片首映式、观众见面会、新闻会等商业性活动,“炒作一把”的做法在业内盛行开来。然而,炒作的出发点毕竟是谋求商业利益和小团体名利、个人名利的最大化,在电影评价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乃是具有排他性的“观影消费导向”。有识之士指出,娱记们现在并不满足于传播信息,而热衷于“生产信息”,他们拥有进行炒作的版面优势,凭借自己掌握的话语权,“能吸引无数不明真相的观众轻易相信媒体所作出的结论”。(注:陆绍阳《媒体炒作时代的电影批评建设》,载《电视·电影·文学》2001年第3期。)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来媒体对国产电影的报道总量不能算少,竭力满足人们对影片拍摄幕后花絮、明星名导花边新闻的阅读需求。应该说,只要趣味不低俗不出格,娱乐新闻自有存在的价值。然而,有个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如果媒体停留于浅层次“热炒”,媒体持论不能受到公众的信赖,将导致公众仅仅从纸媒了解电影的“讯息”,可就是缺乏走进电影院观赏的欲望,那岂不成为“纸上看片”了吗?近年备受媒体“围剿”的张艺谋为此大声呼吁:“中国电影发展需要健康的电影评论,需要有一支有力量的、有权威性的影评队伍。到今天中国哪里有影评队伍?主要是媒体一些记者们自己的观点。”语虽偏激,不啻是一帖清醒剂,透出电影艺术家对健康舆论导向的热切期待。

三、评价环节

(一)预评价

“预评价”意指一部新片正式公映之前获得的相关评价,未必诉诸于公众,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影片的命运。

1. 来自领导部门的评价

中国电影业目前纵向或横向的管理层涉及、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近十个中央部委。况且,国产片送审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出品单位习惯于将制作完成的样片按题材归属(尤其现实题材),对口送达有关领导部门审查,如体育题材送体委、教育题材送教育部、警匪片送公安部审查等等。电影人潜意识中有着浓重的“红头文件”情结,指望在新片发行放映时获得中央部委的认可与支持。因而,领导部门对具体影片作评价在所难免。其实这种做法利弊互见,有利之处在于某些影片(尤其主旋律影片)确实符合当下形势需要,能获得“红头文件”撑腰组织公费包场;弊处在于电影毕竟是艺术品而非宣传品,部门或行业痕迹太重反而不利于吸引更多的观众。再则,“婆婆”多了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时让人无所适从。汤晓丹导演曾回忆当年执导《红日》犹如“走钢丝”,为的是在军委与文化部相左的审查意见中寻找平衡点。(注:参阅蓝为洁《〈红日〉拍摄内幕》,载《上海滩》2005年第6期。)有必要强调,周恩来总理是尊重艺术规律的典范,他的忠告是:“艺术是要人民批准的。只要人民爱好,就有价值;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就许可存在,没有权力去禁演。艺术家要面对人民,而不是只面对领导。”(注:转引自《周恩来与电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488页。)

2. 来自发行部门的评价

影片发行属于发行部门的一项常规业务,其决策者客观上处于市场“把门人”的特殊地位,这道“准入”门槛实质上也起到预评价的作用,因为发行公司的取舍标准直接影响到影片能否同观众见面。在“一夫当关”式的态势下,即便获得审查通过甚至已经在电影节捧奖的片子,照样会吃闭门羹或者仅开一丝门缝。例如,《三毛从军记》的导演张建亚就抱怨在发行上遭遇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发行公司经理们承认这片子老少咸宜,但只因片名听上去是‘儿童片’,就不敢多订拷贝!”又如,今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奖而归的《青红》在本土备受冷遇,四川成都院线便对该片“婉言谢绝”,因顾忌艺术片没有票房。可见,这种一叶障目的草率判断,事实上已介入评价体系,其后果立竿见影。期待发行部门不单纯以票房预测作为评价准绳,因为电影毕竟是文化产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剥夺了偏爱欣赏艺术电影的那部分观众的权利。

(二)映期评价

顾名思义,映期评价是最直接的评价。“叫好叫座”,此时不叫,更待何时?

1. 来自媒体的评价

媒体对影片的公开评价往往引人注目,其功利目标是引导“讯息受众”接受媒体记者做出的褒贬。目前,媒体评价多以新闻报道“本报讯”形式出现,娱记行文则采用“夹叙夹议”的文体,随意性较强,个人观点亦很鲜明,时常呈现“捧杀”或“封杀”某人某片的倾向。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去年众多媒体肆意“伏击”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惹得制片人张伟平怒斥:“给那些心态不健康的媒体记者提个醒!应该有职业道德,不能通过媒体去哗众取宠、误导观众!”后来还惊动国家电影局局长召集媒体见面会,“呼吁大家以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国产电影,给国产电影提供一个好的舆论环境”。(注:参阅新华社2004年8月14日北京电讯《给国产电影好的舆论环境》。)这里不妨摘抄媒体记者两段文字体味一下,其一属主观武断型:“在《英雄》概念化主题遭到几乎众口一词的痛批之后,张艺谋看来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十面埋伏》里你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思想内涵。”其二貌似客观报道:“双休日看过影片的观众大多以‘恶俗’、‘老土’、‘弱智’、‘无厘头’等字眼,对影片给出了直感式的点评。”须知这些文字均见诸于首映当日的报纸,对《十面埋伏》显然起了负面宣传作用。不过,由于受众存在逆反心理,最终《十面埋伏》仍拔得票房头筹。

2. 来自票房的评价

票房不足以全面承担对影片的价值做出公正的、终极的评价,但至少能从市场角度去验证一部影片是否受到观众的欢迎。票房营收及上座率可视作观众通过消费方式对影片的选择性评价,通过全国影院计算机售票终端系统每周公布的“票房排行榜”,能即时反馈给影片的投资方、制作方与发行方。叫座是硬指标,叫好有弹性。不同的观众群体常因不同民族文化、地域背景以及年龄、性别、学历等等形成审美趣味的差异,也可因上映档期是否“天时地利人和”而造成截然不同的反响,有不少必然或偶然因素制约观众进电影院。例如2004年引进的好莱坞大片《烈火雄心》在美国十分叫座,不料在中国票房表现不佳,令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原因是美国观众基于“9·11”情结踊跃观看此片,而中国观众的感应度相对不那么强烈,仅视作一般的消防行业故事。再如山西电影制片厂近年推出的“暖”系列通俗煽情三部曲,在内地的票房表现远远高过沿海城市。

3. 口碑

长期以来,我们对依靠人际传播的口碑评价缺乏跟踪研究。事实上,正如海外学者戴安娜·克兰所言:“一部影片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一座城市公映之后马上出现的口耳相传的荐举。”观众的口碑好像看不见、摸不着,但最终结果是会体现出来的,而且力度大、底气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最新案例是2004年6月发行的好莱坞大片《后天》,上映之时恰逢举办第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档期并不理想,媒体也没留出多少版面给这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灾难片。岂料此匹黑马后劲十足,倚仗观众的口碑成为2004年度最卖座的好莱坞大片。在电视剧领域,由于电视深入千家万户的收视特点,观众的口碑效应比起电影更容易辐射放大。例如近期在央视8套创出上半年收视率第一的家庭伦理剧《错爱一生》,在首播前几乎没经过什么炒作,完全依靠观众自发的欣赏热情,收视率节节攀升,促使央视8套破例在新剧播出后仅一个月便安排重播,可见老百姓口碑的威力!

(三)后续评价

电影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影片短命夭折,舆论来不及反应;有些影片昙花一现,舆论任其自生自灭;也有些影片生命力顽强,即便过了上映档期许久,依旧招来舆论说长道短,构成了后续评价。

1. 总结式

这种类型的评价绝非急就章,一般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具备学术性和深度感,对电影文化的积累大有裨益。试举《主旋律与新时期广东的影视创作》为例,该文作者从宏观上着眼,评价广东影视作品弘扬主旋律持续达20余年的特色,归纳为“广东立场”的文化态度,即“广东影视文本是出于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衷心拥护和切身体验而讴歌主旋律的,是为自己所认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价值辩护”;概括出“一个是宽容,一个是进取,构成了广东影视剧人物的普遍性格;对财富和都市时尚的表现,构成了广东影视剧的美学特色”;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主旋律创作在对人民选择的尊重下构建起对人民的引导。”(注:罗宏《主旋律与新时期广东的影视创作》,载2005年7月12日《文艺报》。)

这种总结式评价超越了就事论事、就片论片的局限性,给人以启迪。

2. 秋后算账式

目前我国影坛流行此风。2004年岁末,有一家《艺术评论》杂志召开“张艺谋和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会议名称将张艺谋个人姓氏与整个国家的电影艺术尊列一起,会议传出的信息却似瞄准张艺谋的一次“集体开火”,替他开列了“六宗罪”。针对在美国赚得盆满钵满的《英雄》与《十面埋伏》,有位知名作家以不屑一顾的口气发难:“不要认为张艺谋在美国成功就怎么怎么样,美国那些观众是什么观众?一个大胖子坐在那里嚼着爆米花,你飞来飞去,打来打去,他觉得挺好看。我们不要为这些东西过分的感到骄傲,我们应该有自尊,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光凭一句发挥形象思维的推论,就轻轻抹煞了国产片首次走向世界的成功之举。在中美两国电影交往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美国片大批量地在华倾销(解放前有两个年头分别达到350部左右,几乎每天有一部好莱坞新片登陆上海)。而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特别是通过市场渠道一举占领美国主流院线2000多块银幕,《英雄》堪称先锋,更难能可贵的是连续两周夺得北美地区票房周冠军。长久以来,国人期待中国影片早日走向世界,但当这一天不期而至时,部分人士却显出叶公好龙的模样,故作惊人之语,对《英雄》、《十面埋伏》这样成功运作的商业大片冷讽热嘲。

传播界认同这样的规律,即10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等于零,90%正面报道的宣传效果约为10%,而批判性写作(负面报道)的接受效果倒反强烈。曾几何时,坊间冒出黑色肃杀封面的《10导演批判书》,在著者笔下,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王家卫、吴宇森、李安等华语电影一线导演被刻薄地称作“一把辛酸泪,一堆烂拷贝,再丑的媳妇因其‘无辜’,终将能熬成婆。他们把无数的垃圾真诚地献给了我们,而自己却也终究逃不过两手空空。”另有一书取名《野调无腔:中国当代影视文化另类批评》,扉页内推介本书“更像是一块为专门打碎中国当代影视文化梦境而造的‘砖头’”;作者在《自序》中用的动词是“我决定开始‘抡’了”,摆开了“愤青”对“失宠的贵妇”(指中国电影)和“乱妆的娇娘”(指中国电视)大动干戈的架势。在当今以酷评为时髦的舆论生态环境下,看来导演们要练就经得起恶骂的心理承受力。

3. 评奖式

电影评奖是具有权威性、荣誉性、商机性的评价方式,对获奖影片能带来“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的效应,对影人的激励亦非同小可。例如查理兹·塞隆荣获第76届奥斯卡影后,南非总统姆贝基特致电祝贺:“继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后,南非又诞生了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塞隆的胜利证明了南非是一个可以培育出最佳人才的国家。”总统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电影评奖历来喜欢“多多益善”,评出的最佳影片通常不是“唯一”而是多部并列,激励作用随之大打折扣。按理说,凡评奖必有一套游戏规则,但前些年曾发生过这样的怪事:某些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的影片,实际上是观众很少、票房很低的片子,更有甚者系尚未公映的“样片”,完全背离了“百花奖”奖励广大观众最喜爱影片的初衷。难怪有人拍案而起,批评影坛上上下下一年四季都在忙评奖,结果“离评委近了,离观众远了;离奖杯近了,离市场远了”。

鉴于“入世”后中国影片参与国际电影节赛事的机会日渐增多,有必要辩证看待国际电影节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效果。不少第六代导演频繁接触海外电影节,他们的创作走向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西方评委的口味牵着走,忽视了本土观众的欣赏口味与评价反馈,结果造成“墙外开花墙里不香”的尴尬结局。

4. 传承式

在高科技时代,电影爱好者用dvd等新载体保存、收录经典电影已成家常便饭。面对汗牛充栋的影片,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影工具书《里奥纳德·马尔廷电影指南》独创“电影打星”评价系统,自1986年之后每年更新一版,迄今已出版26版,总共收录了2万多部影片资料。“马尔廷给过几颗星?”成为一代代影迷选看经典名片的重要参照。

最新影评篇8

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每年的美国奥斯卡电影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电影最直观可感的,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幕上的共产党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

上一篇:惊蛰养生范文 下一篇:今天是父亲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