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件范文

时间:2023-10-03 12:28:47

珍珠鸟课件

珍珠鸟课件篇1

今天,我读了《珍珠鸟》这篇课文,我觉得珍珠鸟非常可爱!珍珠鸟是一只害怕别人的鸟,但在作者照料和呵护下长大。从此以后,作者把窗户打开,它们也不会飞走。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把珍珠鸟抚养大,作者把窗户打开,珍珠鸟也不会飞走,到傍晚的时候,珍珠鸟的妈妈喊了几次,珍珠鸟依依不舍地离开作者。我觉得一只小动物和人类也成为好朋友。人们常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曾经对妈妈说养一只小鸟,和小鸟交朋友。可是妈妈总是说:“青炫,如果你期末考试如果你语、数、英三科都拿到90分以上,我就给你买一只小鸟。”当我看到别人养了小鸟,心里非常羡慕。

我的外公也曾经养了一只小鸟,那只小鸟不是珍珠鸟,但是也非常怕人。那时我还小,我还是不懂事。经常用手摸摸它的嘴,有时还用绳子绑着它的腿。有一天,我的外公去了市场。那只小鸟咬断了绳子,逃走了。这一件事,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当我长大的时候,我见到小鸟再也不敢欺负小鸟。

原来,人和动物之间也有深厚的感情。

珍珠鸟课件篇2

[片段一]

师:从题目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

生:珍珠鸟,好小啊。(生读题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是怎么写珍珠鸟的。(生自由读)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用你自己的话,让我们一起分享你读书的收获。

生:我发现珍珠鸟很小。

师:珍珠鸟怎样小巧,读给我们听听。(生读)

生:珍珠鸟长得的确很小。我发现课文写珍珠鸟“小”的词语很多,也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小红嘴儿”。(师引导读出“儿”化的“小”。)

师: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

生:小脑袋。(读得很轻快)

生:小红爪子。(读得很轻柔)

师:知道这珍珠鸟有多大吗?

生:估计就我手掌大小。

师:“估计”用得好,其实比手掌还小,从小嘴儿到小尾巴也就十分米。(师用手比量,有些学生情不自禁比量,还感叹“真小啊”)

师:咱们把你们发现的这几个词以及刚才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吧。

生:“跳动的小红爪子踏在纸上发出嚓嚓的响声。”(读得活泼)

生:“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好玩儿)

生:“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感觉珍珠鸟的可爱)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谁还有发现?

生:珍珠鸟啼叫的声音也很小,又细又亮,一定很清脆――“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声音显得格外轻松自在了。”

生:我发现了,珍珠鸟胆子小!课文说“它是一种怕人的鸟”。

师:这名同学读书真细心。好,你领着我们再读这句话。

[赏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离开了语感,一切说写都无法进行。”语感专家王尚文指出:“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窦老师用女性那特有的嗓音灵活驾驭着课堂,其实在她那富有魅力的嗓音背后有更富有韵味的东西――有适度的引导语言。同样是了解探知珍珠鸟,窦老师语言更能亲近儿童,调动他们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情趣,借“你真会体会这儿化音。听起来很舒服,感觉它小得好可爱”,让学生有了对“小脑袋”和“小红爪子”的不同解读和感受。她积极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本,品析出个性化的珍珠鸟,温暖了他们的心灵,启发了情智。

[片段二]

师:让我们先听听千百年来笼中鸟的呼唤吧。(提供关在笼中鸟的诗句,给画面配音)

生:“……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

师:从未听说笼中的鸟,飞出去的还肯飞回来。

生:“……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

师:我知道主人对小珍珠鸟特别爱,比那些捕杀我们的人不知道要强上几百倍,但即便如此,如果放飞我们,我也不会再回到这里来。

生:“……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师:即便是金子做的笼子,我的叫声也不如在林间那么自在欢畅。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唤,让我们把这几首诗连起来,再次呼唤。

生:“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未闻笼中鸟,飞去肯飞还。”(白居易《看嵩洛有叹》)

生:“野性思归久,笼樊今始开。虽知主恩重,何日肯重来。”(司马光《放鹦鹉》)

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师:这诗中的“笼中”“笼樊”,“金笼”,再精致华美、精心装扮的笼子,也挡不住鸟儿的呼唤。它们呼唤,离开这笼子回到哪里?

生:回到密林深处,回到它们自己真正的家。

师:回到课文第一句。作者以为这笼子就是鸟儿的巢,在鸟的眼里,笼子和巢、家一样吗?它们的巢应该在哪里?(播放象形字“巢”的演变过程)

生:它们呼唤的是要离开这些笼子回到森林,到属于它们自己的树上的巢。那才是它们真正的家。

师:是啊,方寸之地,何谈信赖!这渴望获得生命尊重的鸟,即便死,也不愿被笼子囚禁,这笼子也许就像它们的牢笼,说不上就是自己的坟墓呢!(把“笼”字加框)

师:现在回过头来说说,这大珍珠鸟和小珍珠鸟理解的信赖究竟有什么不同?

生:小鸟眼里的信赖是屋子内的安全,大鸟呼唤的信赖是给它们真正的尊重和平等,而不只是在房间里,在人的肩头。小鸟它压根就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么蓝,树有多么绿。它一旦长大,像它爸爸妈妈一样,它就再也飞不出笼子了。大鸟永远不能忘记过去,那曾经拥有的自由。

师:大鸟对人不信赖,这就让我们对文中的“我”理解的信赖有了思考。

生:可不是吗?“我”一直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怕它们飞跑了。

生:“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我觉得作家冯骥才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信赖,如果做到了,就不会把大鸟关在笼子里。把窗户关上。注意:开始是关着窗的小鸟撞到玻璃不但飞不出去,反而会感到疼痛,所以后来即使打开窗户,小鸟条件反射,为避免疼痛,也不会飞出去了。它已经完全依赖人来生活。

师:这里还有一处,小鸟依人的时候,作者“笔尖端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生:是的,这“一时”不是“一生”。

师:对此,你有什么话要对文中的“我”说吗?

生:作家啊,小鸟们原来的家是在森林的树上的。这想必你也知道,你是个爱鸟的人,所以你才这么用心对待它们,不过,即便这样,最好的境界也不是你认为的这样。

生:作者,其实你的感受只是以你自己的标准判断的,可惜鸟儿们不会说话,不过大鸟的表现你也应该看出来,它们需要的信赖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

生:希望你把那些鸟儿放飞在蔚蓝的天空吧,如果你真正喜欢珍珠鸟那你就让它们自由飞翔。如果真正对它好的话,让父母带着小家伙翩翩起舞飞出窗外。当然,它们永远不会忘记你对它们的好。

生:大鸟们呼唤的是原本飞翔的生活,夜晚回到自己的巢中做着属于自己的梦。它们呼唤人类给予它们天然的生命尊重,呼唤人类必须用宽广的胸怀放飞它们,而不是如对家禽一般豢养戏弄。

[赏析]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我相信书本是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凭借,却不是唯一的工具、唯一的凭借。”同样是围绕“笼子”进行教学,教师不再以文讲文,而是有效引用了与笼中鸟相关的诗句。在这种不断穿插诗句的设计环节中,学生了解了千百年来鸟在笼子里的独特感受,与文中的小珍珠鸟惺惺相惜。前者把笼子当作“牢房”,后者把笼子虽然当作暂时的“家园”,那是因为自己父母还在里面,而非小珍珠鸟真正想要呆在笼子里。这里,窦老师运用古诗这种独特的文本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感受,从而感悟信赖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学生所言的让珍珠鸟回归“密林深处”,还它们回归自然,给它们以真正的自由。这样文本进行了深度的拓展,对文章主题有了“意外”升华。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也指出:“阅读教学总是要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这种同化并不完全是顺应,也应当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敢于给课文挑刺,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才得以创新,个性才得以彰显,主体得以真正体现和回归。(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珍珠鸟课件篇3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巢() 雏( )呷( ) 垂蔓()

眸子()眼jiǎn( )深yōu()细nì()

2.选词填空。

①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 (繁重繁茂繁多)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媚娇嫩娇气娇丽)的鸣叫。

②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______(露冒探)出来。

③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______(钻动摇动扭动蜷缩)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______(钻飞挤)进去。

④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______(看看望望瞅瞅瞧瞧)我。

3.感知文意。

①我主要为小鸟做了哪些事?

②珍珠鸟是怕人的鸟,但为什么不怕我?

③有一种写法叫“卒章显志”,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吗?

4.阅读下面的选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的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珍珠鸟)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①“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这句话单独成段,且放在文章开头,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②我为什么选窗前作为挂鸟笼的地方?

③“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文中小鸟对大鸟呼唤的反应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能力拓展

小麻雀(节选)

老舍

我没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可能死养着它吧家里没有笼子。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样才好。后来我把它捧到wò()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还是那样地lèng()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wāi()一wāi(),用它的黑眼睛piǎo( )了我一眼,又不动了。可是现在它身子长出来一些,头挂得更低,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

提示:文章记述的是雨后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又落猫口,险些丧生,后被“我”救起的事。

1.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标点。

2.根据拼音在括号内准确地填写汉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4.“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了”,这里你认为它好像明白了一点什么?

5.“我捧着它,好像世界上一切的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期参考答案

《〈珍珠鸟〉课文精练与能力拓展》

一、1.cháochúxiāmànmóu睑幽腻

2.①繁茂娇嫩②探③扭动钻④瞅瞅

3.①为珍珠鸟布置巢,添食加水。

②因为“我”不惊动它们,不伤害它们,喜爱它们。

③文章前部分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最初相识到亲密相处的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文章的最后一段用很精辟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揭示了事件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4.①“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作者把这一点放在前面说,既为下文作了铺垫,又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

②因为窗前不仅通风通光,而且“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那是一个舒适安全的家。

③流露出作者的极度惊喜之情。

④第一次呼唤马上回去,第二次再三呼唤才回去。说明了小鸟对我的信赖和留恋。

二、1.:,;,

2.卧愣歪歪瞟

3.描写

4.弱小者要以抗争求生存。

珍珠鸟课件篇4

一、多种形式,培养语感

充分利用录音机。为了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重视教育信息技术对学习语言的作用。学校首先配足录音机(对农村学校来说,录音机省钱易办到,效果也不错),教师在课堂上放课文录音给学生听,先让学生轻声跟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重视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时的腔调、语气,抑扬顿挫的声调高低变化、轻重缓急都能给学生以启迪与感染,进而通过教师的语感表达理解课文。要教会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必须先能读好课文。在备课时用普通话反复朗读课文,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朗读的水平。

教师有效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揣摩分析,细细体味,培养学生对语句的敏感性。 一位教师执教《我是什么》一课时,有一个片断: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老师让学生想一想,句中“落、打、飘”字之间可不可以调换,调换后是什么效果。老师趁机让学生读读调换词语前后的句子,体会一下,让学生明白动词“落、打、飘”与“雨、冰雹、雪”搭配的形象、准确性。最后,老师要求学生朗读句子,再来品品悟悟,仿佛“落雨、冰雹打下来、雪飘”的情景就在眼前。

多给学生机会。增加学生阅读时间是现在课堂最需要改进的。以读代讲的理念不应停留在思想和形式上,还应深入课堂。农村的小学生,朗读的最大缺点就是“唱读”。对于他们来说,似乎一字一停,拖声呀气地“唱”那才叫“读书”。如何让学生从“唱”读变为“悦读”呢?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读、个人读等;其次,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二、立足课堂,自读自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听录音读整体感知课文,以达到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理清文章思路,扫除了生字、新词的障碍。还可通过提纲挈领的提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

自悟质疑,讨论交流。整体感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默读是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采取自读自悟的方式,边读边想。学生禀赋因人而异,学习能力高低有别,学习的速度也快慢不一,正如有人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学生读书感悟就会有所不同。比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对于“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这一问题,学生悟的能力就有一定的差异:有的学生认为从“父亲看了看手表”可以看出“父亲”是让“我”遵守鲈鱼捕捞的禁令;有的学生则认为从“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它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但是父亲的话还是没有商量的余地”可以看出父亲是在教我自觉遵守规则;还有的学生谈到:联系文中“父亲对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及后面父亲告诫“我”的话,可以知道父亲对于鲈鱼是放与留,也曾犹豫过片刻,但为了教育“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出了让“我”放鱼的决定。自主读书中不但要自悟自究,还要会质疑问难。

珍珠鸟课件篇5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教学要突出语言的应用、基本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这样的课堂才能凸显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语文课要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本体性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独有的,反映课程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不是语文课程本质独有,而是由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教育、多元文化等。吴忠豪教授认为,本体性、非本体性教学内容都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其最本质的内涵是让学生学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长期无法摆脱教学效率不高的怪圈,原因就在于本体性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可知,很多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设置是围绕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定,一般分为初读、精读、总结,所教的知识、技能、方法是碎片化的,不是依据这些知识进行规律化教学,教学内容零散、无序、经验化。而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根据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学习为主,重视学生识记、认知、实践、迁移等能力的训练,而将价值观、情感、审美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渗透于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

二、从“非本体”转变为“本体”、从“教课文”转变为“教语文”的具体策略

(一)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

“教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设计全面、具体、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做起。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表述要得当,可操作、可检测强,教师根据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区分什么是本体性教学目标,什么是非本体性教学目标。以下是南宁市五象小学莫莎莎校长教学《北京》一课的片段。

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

(2)会写“坛、城、国、团”等生字。能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四字词语,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说话。

(3)在朗读中感受北京的美丽,培养热爱祖国首都的情感。

教学目标(1)(2)体现了本体性教学目标,目标(3)既体现了本体性目标,又体现了非本体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依据本体性教学目标来确定。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摆正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本体性

明白了什么是本体性目标,教师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把握就更加清晰,即“教什么”“怎么去教”“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掌握到什么程度”就会心中有数。2013年,笔者在苏州参加国培时有幸聆听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珍珠B》一课。课堂上,于永正老师紧紧围绕这篇课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以下是课堂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教师抓住“骥”(一匹好马)字引出文章作者,然后让学生读一读作者冯骥才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喜爱之情。

2.整体感知,预习展示。

(1)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重点指导‘雏儿”的读音及“雏”字的书写)

(2)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机纠正、示范,指导朗读。

(3)学生概括说说珍珠鸟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写法,学习语言,学习表达。

(1)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思考:珍珠鸟究竟好在哪里?

(2)珍珠鸟究竟好在哪里?(生学习、交流展示如下)

①外形好。(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片段,生读一示范读一生读,学生通过朗读记住小动物外形描写方法,记住文中精彩的语言。师指导学生默读,渗透打比方的写法指导)

②淘气、可爱。(师指导生有感情地朗读。生读,示范读,指导:要读出变化,一会儿……一会儿……―会儿,要有细、粗、高、低音,生练读)

③通人性。(有感情地朗读:生读,示范读:抓住动词简单渗透写法,师生比较读,师点评)

④珍珠鸟还好在哪里呢?通过和珍珠鸟相处,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没有多余的分析、提问或感悟,于永正老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和珍珠鸟相处,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就足够了)

(3)练习表达。

①如果你是那只珍珠鸟,你觉得主人对你怎么样?

②现在你们就是小珍珠鸟,你们来写一写冯骥才,你们知道他的什么事情,会对你怎么样,要有具体事例。如想象让你喝了什么、吃了什么等。

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性,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先读,教师渗透指导让学生再读,在读中学习语言和表达方法;学生从珍珠鸟的角度写冯骥才,这样的练习是方法的迁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理念。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对于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感情的部分,则渗透在文本内容的教学中。

(三)教学方式要突出本体性

吴忠豪教授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指的是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而教材内容是不稳定的,是可以替代的。”关注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就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转变教学的方式,教师要勇于打破一遍遍讲解课文、一段一段分析课文内容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要由“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要由“内容分析”转向品味、运用语言,要用“课文”来教“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典型的语言材料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在训练中思考、辨析,领悟其中的规律,从而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学会迁移运用,这是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发展”。同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对整篇课文进行整合构建,提炼更有价值的、具有辐射作用的训练点进行教学。如我县教育局教研室卢小奎老师在指导教师进行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左公柳》第二课的教学时,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提炼了三个有代表性的训练点。

1.朗读第5至第7自然段。

(1)品读左宗棠出力排众议的句子,体会左宗棠铮铮铁骨、一身正獾挠⑿燮概。

(2)概括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三点理由。

2.品读左宗棠建设新疆的句子。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如运用了生动的修辞手法、关联词等,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好在哪里?

这样提炼训练点真正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既突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关注了学习方法、技能的拾得及能力的培养,使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扎实、高效。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根据本体性内容组织教学,聚焦于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要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经典的字词、句段、篇章等,从中提炼出训练点,并凭借这些训练点进行迁移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珍珠鸟课件篇6

一、营造积极氛围,激发倾听兴趣

只有让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他们才能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但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兴趣的程度不太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认真倾听,养成爱听好问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搜集一些珍珠鸟的美丽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珍珠鸟的美丽和灵动很快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在播放一段珍珠鸟飞行的视频后提问:文章是如何描述珍珠鸟慢慢与“我”接近的?由于问题的设置和提问的时间恰到好处,学生正在兴趣之巅,如果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出示字幕,学生一定会认真倾听课文,并从字幕中或课文里快速地找到慢慢与我接近的词句。为了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思考,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哪些词句描写了珍珠鸟的可爱呢?学生一定会再次走进课本,积极主动地深入思考。正是因为氛围创设合理,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下来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非常令人满意。

二、寻找科学方法,教导学生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能盲目地胡乱设问,一定要有目的性。问题的设置要和将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联。问题要有启发性,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要触及学生的兴趣点。在学生去听去思考的基础上能引导学生朝向教师所预设的方向发展,保证课堂的高效性。例如: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出示黄山的优美景色,与此同时教师进行提问:都说黄山有“四绝”,那么究竟是哪“四绝”呢?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个个心驰神往,加上老师的提问,更激起了学生寻找景点的动力。看图的同时还结合文本上的介绍,边看边想边议论,一阵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正确的答案很快出来了。激情被点燃,学生的兴趣高涨之后,便会产生游览黄山,一览美景的愿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继续深入到新一个知识点的传输,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介绍景点。此时教师接着提问:学完这节课后,黄山的景色美轮美奂,如果你是导游,将如何给游客介绍黄山的美景呢?学生潜在的巨大的表现欲望立刻被激发了,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

三、寻找聆听话题,全面提升能力

有的学生虽然认真听讲,但效果不是太好。究其原因,不是倾听能力差,而是在信息接受能力上有偏差,影响了倾听的效果。因此,寻找话题来推动课堂的互动生成,进而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了我们教师的首选。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鼓励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明白对方话语的含义,理清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倾听中发现自己思维上的不足,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倾听效果,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后,学生的兴致很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家乡的环境特征进行一场讨论。可以设置这样的话题:学了本课之后,你们还能说出哪些关于大自然的文字呢?凡是想这样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展开的讨论都会很热烈。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的范围有宽有窄,各有千秋,所领略过的奇观异景也各不相同,课堂上往往会看到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的盛况。因为都是真情实感,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如果已准备的问题被其他同学抢先回答,还会迅速地调整自己的思绪,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

四、利用激励语言,培养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应该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只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调动起来,才能发动学生心中那台动力机器,让他们主动学习,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认真倾听,收获并品尝成功的快乐。老师应抓住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他们的记忆短暂,应抓住时效性,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听记训练能力方面入手,鼓励学生边听边想边记忆,不放过思维的闪光点,不住点燃学生倾听火苗。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适当的表扬。适当的赞扬对学生的主动倾听行之有效,可以激励他们更有动力去思考,会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讲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眼神,眼神的鼓励会让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倾听更认真,肯定回答更给力。另外温暖有爱的话语,适当的赞赏手势,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将学生的思绪轻松地引入到认真倾听之中。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红花或者荣誉称号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效果也特别好。

总之,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教师针对他们的特点,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倾听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不同的学生,不一样的文本,要采取不一样的情景设置,以不急不躁的心态让学生的倾听意识发至内在的动力,思维能力在螺旋状态中稳步上升。

珍珠鸟课件篇7

学习平平,成天喜欢幻想,老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我喜欢支着胳膊肘,歪着脑袋,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说不定会有一次奇遇,或许会改变我的人生。

这一天,天气格外好。

我的头伏在课桌上,梦里是我正在吃着一顿超级美味的大餐,正当我准备享受一只烤得油光光的鸡时,突然我的头被打了一下,手上的刀叉顿时插进我的眼睛里,我立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哦,天啊,好恐怖的梦!

我坐不住了,“腾”的一下从座位上坐起来,旁若无人地大叫:“救命,我看不见了!”这时,我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在我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时,数学老师已经暴跳如雷,如同一匹凶神恶煞的饿狼,在对我怒吼:“你看看你是怎么回事?上课睡觉还像个学生吗?去,站外边去,好好给我想想!”

这种教训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慢悠悠的,在老师鄙夷的眼光,同学们冷冷的目光中走出了教室。

外面真清新啊!蓝蓝的天空,雪一般的白云。一股新鲜的暖风抚摸着我的脸颊,我舒服极了,一切的不快都烟消云散了。这时,远方飘来了一缕淡淡的细烟,是那种轻柔的粉色。它很快飘到我的面前,竟然放下了一个红木盒子,然后渐渐散去。我大吃一惊,我的幻想竟然会实现?我带着疑虑缓缓弯下身,捡起了那个小小的盒子,啊!真漂亮!盒子上雕着细细的花纹,栩栩如生。“连盒子都那么精美,里面肯定不会差。”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想,里面是一个闪闪发光的珍珠!

我高兴地抚摸这个珍珠,它的手感真好,有一种滑滑的感觉。我仿佛如获珍宝,小心翼翼地把它装进盒子里,轻轻的塞进口袋,走进了教室。

“怎么,想通了?”老师不屑地问我。“嗯!”我低着头,红着脸说。“以后一定要专心听讲,快回你座位上去吧!”老师的脸上带着笑容。

我慢慢地走向我的座位,坐了下去。开始摆弄我的珍珠。

同桌见了,觉得很新奇,向我要来,我有些不情愿,但是,他是我们班的”大哥大”,谁敢不从,拳头就会“热情的”招呼你。

“砰”的一声,小巧可爱的珍珠滚落到地上,惊起了全班同学,同桌忙向我赔不是:“对不起哈,我去捡!”说着,他爬到了地上,目光搜寻着珍珠。

这时,全班同学都乱成了一团,老师气得大叫:“都给我停下!”

可是没有人理她。

我在熙熙攘攘的身影中,看见了一只手捡起了珍珠,尽管我很想央求那只手的主人把珍珠还给我,但是,我无能为力。

下课,我站在讲台前宣布,谁能把珍珠还给我,我就奖谁10元钱。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比蚊子还小的声音响起:“这么价值连城的宝贝才值10元钱么,傻子才还给他!”我急忙闻声而去,是我们班的雯靖说的。

我走过去,说:“是你捡了我的珍珠么?”

“你在胡说什么,谁爱要你那宝贝啊!”她傲慢地说。

“你承认你刚才说了一句话吗?”我问。

“我承认,但我并没有捡。”她有点心虚的说。

我看出了她的心虚,我更大声地说道:“请把珍珠还给我!”

“没捡就是没捡!你不要欺人太甚!”她有些气急败坏。

我想了想,痛心地说:“现在世道怎么那么凄凉啊,人心难测啊!我没有想到我昔日的好同学品质那么败坏,还当三好学生呢!如果你不介意,请允许我检查你的书包!”

全班同学都在注视着我们俩,并一齐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你把你的书包翻开,让他搜!”

她的心理防线终于被我攻破,她交出了我的珍珠。

“哦,好唉,你真聪明!”大家都向我祝贺。

我也快乐的如同小鸟一样,这是我有生以来处理的最漂亮的一件事。

雯靖也友好的向我伸出手:“谢谢你让我少做了一件错事,我现在为我刚才的所作所为向你道歉。”

“没事没事,承认错误,我们还是好朋友!”说完,我开心地笑了起来。

珍珠鸟课件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 理答 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2

课堂理答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所做的言语反馈与评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状况,及时做出积极而又有效的理答,必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把握正确的阅读导向,达到提升阅读效果的目的。

理答的表现形式多样。崔允t教授曾把它分为积极反应、消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这几种。其中的积极反应、探问和转问、再组织是行之有效的理答方式,需要我们加以锤炼与运用;而消极反应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在家常课上,消极反应司空见惯。比如,对学生过慢的回答,教师显得不耐烦,随意打断;对学生的回答不满意,教师就直接批评学生,并直接公布答案,结束探究过程。笔者认为,理答应该尽可能实现以下几点,才是有效的。

一、春风化雨,激励学生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期待。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积极的语言与表情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可以对学生的乐学行为进行正强化,助推他后期的行为,保持并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鲸》一课时,笔者就文中“鲸隔一定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中的“必须”一词展开讨论。这时,有个学生举手表示想试一试,我让他回答。他却又支支吾吾说不上来。我进行引导:“还没有想好吗?你再想一想,我看你有这个能力。”过了一会儿,在别的学生回答完后,这个学生又举手了。我再次让他回答。他说,如果去掉“必须”这个词,就不能体现鲸呼吸的经常性,因为动物是必须要吸氧气才能存活的。于是,我这样点评:“你品味得非常细致,让我们感觉到鲸需要有不断的氧气供应才能存活的道理。大家还有吗?”这时又有学生说:“我们在介绍说明事物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力求准确,来不得半点马虎。”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更加深刻了。同时,一个问题学生两次回答,让他在课堂上原本留下的遗憾得以圆满解决。可见,教师要善于通过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积极思考,焕发出学习的热情,这样才能把问题回答得更加完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投石问路,助推阅读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方式,也可作为课堂理答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较浅或者不知所以然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理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向深层学习目标迈进。

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笔者问学生:“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母爱很伟大!”有的学生说:“母亲对‘我’很好,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还愿意支持‘我’买书看。”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评价对错,而是追问:“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母亲仍然支持‘我’买书看,表现了什么?”这样,一位深明大义,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仍然供“我”读书的母亲形象逐渐为学生所熟知。可见,当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比较肤浅的时候,教师要善于通过追问理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使他们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认识。需要注意的是,追问理答必须围绕学习目标与教学重点进行,必须体现一定的逻辑梯度,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否则就会偏离教学的轨道,违反认知的规律,那将徒劳而无益。

三、转抛绣球,关注学生主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而是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以充分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称为“转问理答”。转问能激活学生的再次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体现阅读教学的主体性。

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老班长的理解,教师提问:“文中对老班长的外貌是如何描写的?”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出:“老班长快四十岁了……额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听了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评价,而是转问:“你身边不到四十岁的人大致是怎样的?老班长不到四十岁为什么就满脸皱纹,两鬓斑白?”在教师的转问下,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老班长太操劳了。”有的学生说:“这说明了老班长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就这样,教师通过转问理答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对人物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这比教师直接进行阐述更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

四、适时留白,深刻挖掘主题

时效性并非说明理答越及时就越好。教学中,除了上述在学生回答后即时理答外,还有一种延时性理答。所谓延时性理答,就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没有马上进行总结性理答,而是把问题重新抛给学生,给学生留足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从而使学生的思考更有广度。

如,在教学《穷人》时,教师问学生:“当桑娜看到邻居西蒙死去以后,她做了一个怎样的决定?”学生回答:“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教师反问道:“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已经够困难了,她这样做难道不怕丈夫责骂吗?”经过思考,学生认为,桑娜已经把照顾邻居西蒙的孩子作为自己应该做的一部分,即使面对丈夫的责骂也要担当,这充分表现桑娜善良的精神品质。可见,一开始学生的理解只局限于文本中的“是什么”“怎么样”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在文中直接得到,缺乏的是对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究。教师的反问式理答,可以使学生在更深层次的思考过程中获得对文本主旨的最佳理解。这种理解需要有时间上的保证,教师切忌操之过急,或者越俎代庖,让教学过程草草结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有深度,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度。

五、 随时关注,注意理答内容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理答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习惯、方法、感受与效果等各个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不同的时间段、在文本的不同部分,理答关注点是不同的。关注点应聚焦于某一细节,通过细节散发出文本独有的芬芳与教师独特教学的魅力。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珍珠鸟》时,有一个学生说:我印象中的珍珠鸟也是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它好肥,好肥,好肥……老师理答:我们知道了,它好肥。(众人大笑)于是,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这时,有一个学生说:“珍珠鸟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也有的说:“它一天到晚都坐立不定……”薛老师紧接着回应:“淘气、调皮这是小鸟的天性,就像你们一样!” 这里教师首先关注到了学生的一个“肥”字,于是借此发挥,使课堂活力四射。“就像你们一样”更是把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教师对这些活泼可爱的学生的欣赏结合在一起,可谓一箭双雕。

总之,理答作为课堂教学中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应引起教师的重视。理答折射的是教师长期教学磨练体现出来的理念与修养,显现的是教师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能力,整合的是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内心体验等多重目标。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掌握名家的课堂教学技巧,更要谙熟他们的先进理念,追随他们的教学理想。上文所述的只是笔者理解的有效理答的几个因素,所举理答方式难免挂一漏万。期待同仁进一步探索,让阅读课堂因为科学理答而充满智慧之光,使阅读课堂教学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上一篇:温柔女生范文 下一篇:幸福的样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