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之乡”

时间:2022-09-13 07:59:01

“珍珠之乡”

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珍珠养殖大国,早在大约1000年前就有养殖珍珠的记录。宋代的庞元英曾在《文昌杂录》(1082年)中记载:“礼部侍郎谢景温云:有一养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择光莹圆润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伺其开口,急以珠投之,频换清水,夜置月中,蚌蛤采玩月华,此经两秋即成珠矣”。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对珍珠养殖技术有了最初步的认识,并且一直领先于世界。尤其近几十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的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之乡”。

“一统天下”的淡水珍珠

自1958年,由当时的湛江水产专科学校和上海水产学院试养淡水珍珠分别获得成功以来,我国的淡水珍珠养殖产业逐步形成,发展很快。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熊大仁教授进行人工养殖河蚌获得无核珍珠,并发表首篇研究论文《河蚌无核珍珠形成的初步研究》。从此,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淡水珍珠养殖,尤其是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发展较快。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淡水珍珠年产量达到2~3吨。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的河蚌人工繁殖技术发展迅速,解决了育珠蚌来源问题,加之小蚌、小片和小工具“三小”技术突破,提升了珍珠质量,促进了淡水珍珠养殖业、加工业和贸易的迅猛发展,珍珠产量迅速增长。不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这段时期,由于受到利益的趋势,珍珠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导致质量下降,同时不科学的管理和操作,导致河蚌病害暴发频繁,从而影响了珍珠的产量。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遭受质量下降和病害暴发双重打击的淡水珍珠养殖业,产量明显减少,库存货物逐渐售空,珠价开始回升。此时,育珠业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农业项目,又显现出其强大的后劲。同时,一些从业者开始意识到科技在淡水育珠中的重要性,从场地选择到幼体培育,从加工工艺到市场销售,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使得我国淡水珍珠养殖产业逐渐走上正轨。2005年中国珍珠产量高达1500吨,占全球珍珠产量的95%以上,其中淡水珍珠的产量占全世界淡水珍珠产量的99%。中国珍珠把昔日的“世界第一产珠大国”日本远远抛在身后,中国淡水珍珠正“一统天下”。

驰名中外的海水珍珠

我国南海沿海所产的海水珍珠在世界上被称为“南珠”,是一个具有宝贵商业价值的品牌。北海合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通过海上丝路,南珠扬名海内外,在国际市场赢得了“东珠(东洋珠,即日本产珍珠)不如西珠(西洋珠,即南洋群岛等地产珍珠)、西珠不如南珠(南珠泛指我国广东、广西、海南沿海所产珍珠)”的美誉。

我国是最早进行海水珍珠养殖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海水珍珠养殖得到快速发展。1958年北海培育出第一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1961年在北部湾畔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海水珍珠养殖场,此后又建立广西合浦、防城、北海三个海水珍珠养殖场。1962年马氏珍珠贝植核技术获得成功;1965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马氏珠母贝人工繁育获得成功。这些都为我国海水珍珠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海水珍珠养殖进入快速上升期。其中1984~1995年年产量从200公斤迅速上升到27232公斤,年平均增长速度54.5%。1995年以来,产量虽有波动,但增长势头不减,基本保持了年产30吨的产量。2003年全球海水珍珠产量约75.6吨,我国约30吨,所占比重约40%,与日本基本持平。近年来,由于日本海水珍珠养殖持续萎缩,我国海水珍珠产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海水珍珠生产国。

发展中的困难

我国珍珠养殖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从整体上看情况并不乐观。近年来沿海地区工业发展较快,而传统养殖产业得不到重视,缺乏政府的支持。此外,养殖珍珠投资小,收益高,又较易掌握基本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珍珠养殖业普遍存在只追求短期利益,而缺乏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的产业特征。

种质退化严重我国育珠蚌的种质退化问题十分严重。比如,用于淡水珍珠养殖的三角帆蚌都是野生种直接利用,没有经过选育,母蚌个体较小。同时,由于多代繁殖,造成性成熟提早,亲蚌个体偏小,品质退化,后代生长缓慢,抗病害能力差。 养殖密度大,污染严重目前,部分养殖水域放养量没有限制,放养密度过大。一些地区的超密度养殖,使插核的母贝越来越小,造成珍珠颗粒小,珠层薄,瑕疵多,产出的珍珠质量越来越差。同时,珍珠养殖在有限水域内过度开发,笼具密置,水流不畅,大量珠贝排泄物沉淀,造成水质和水文等因子不同程度的恶化,加上当地环境和水域污染,致使病害问题严重,珍珠质量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迄今一些地区收珠率已低于1%左右。如果环境得不到有效控制,珍珠养殖产业将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盲目生产,品质下降通常由于暂时生产供不应求,购销行情活跃,珍珠价格一时居高,于是珍珠养殖者急功近利,不重视技术进步,导致盲目追求产量,缩短育珠周期,珍珠产品质量下降。此外,高品质珍珠养殖对珍珠贝的品质和插核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养殖周期较长。由于各地的技术水平相差悬殊,造成珍珠单产相差很大、质量参差不齐,珍珠养殖产业整体发展不平衡。

高产低值2003、2004、2005年,中国珍珠年出口分别为771吨、1104吨和1200吨,与骄人的产量相比,2003年全世界珍珠及相关产品销售额约50亿美元,中国不到5亿美元,只占1/10。2003年中国出口珍珠771吨,销售额8719万美元,平均单价仅113美元/公斤,历史上曾经十分有名的南珠,收购价不过2000元/公斤人民币,而只出口8.12吨的法属波利尼西亚(俗称“大溪地”),销售额1亿多美元,超过1万美元/公斤,而黑珍珠12万美元/公斤。2006年3月,有着“全球珍珠第一拍”之称的国际珍珠展览投标会在苏州举行。面对大溪地珍珠的八百万美元成交额,日、法等国珍珠的高调展示,手握世界珍珠产量第一的中国珍珠卖家却整体缺席。而此次日本展出的高价珍珠大多是从中国进口的原珠,经过独特的加工处理后成为日本高档珍珠,而这种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无法做到。2005年,中国珍珠产量虽然古世界珍珠总产量的95%,但其产值仅占全球珍珠行业总产值的8%。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珍珠以5%的产量占据92%的销售价格。高产低值的中国珍珠业,如跛足的巨人,一高一低地前行。

对策与展望

中国珍珠养殖产业要改变有“名”无“利”的状况,必须尽快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在全国有限的养殖水域内实施科学的养殖方法,推进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优化珍珠贝类品种 近年来,我国珍珠养殖科研与生产单位通过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力度,使得珍珠贝类育珠率提高、成珠颗粒加大。例如,上海水产大学和浙江七大洲珠宝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我国五大湖三角帆蚌优异种质评价和筛选”、“三角帆蚌和池蝶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 “三角帆蚌分子标记辅助抗病育种与种质创新”等项目的合作,筛选出鄱阳湖品系三角帆蚌和池蝶蚌×三角帆蚌杂交种,淡水珍珠蚌养殖成活率、大规格珍珠产出率都有大幅度提高,带动了整个淡水珍珠产业的发展。

加强综合利用研究和开发珍珠取珠后的综合利用的方法,以及低档珍珠合理利用的方法。珍珠养殖在最终剖取珍珠后,将留下大量的蚌肉和蚌壳等下脚料。只有实现综合利用才能提高珍珠养殖的经济效益。比如,由于珠蚌长了多年,其肉老而不十分好吃,但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仍在,取珠后的蚌肉则可考虑制成肉粉,作为饲料。此外,还可以将低档珍珠加工成化妆品及保健品,利用蚌壳烧制石灰。这些举措都可以有效地增加珍珠养殖的产业价值。

保护养殖水域环境上世纪70年代,日本珍珠养殖产业进入低谷,从此一蹶不振,主要原因就是海水、湖水污染严重,导致品质和产量下降。我国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有效保护水域质量,改善养殖环境。必须控制养殖密度和数量,避免超出水域承受能力,避免水域污染,这样才能保证珍珠生产管护和治理到位,进一步提高养殖珍珠质量。

提高和控制珍珠质量应舍弃“薄利多销”的传统观念,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控制和提高原珠质量,提高优质珍珠的比例,避免大量劣质珠的出现。2004年3月,我国的《养殖珍珠分级国家标准》颁布施行,开始实行强制性的珍珠质量标准。坚持珍珠产品标准,将使得珍珠合理分级,避免以次充好、虚标价格等混乱现象。例如,海水珍珠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是珠层厚度,非行家不能用肉眼判断,很容易造成价格欺诈。针对各类珍珠品质鉴定的市场需求,必须制定和开发可操作的鉴定标准和检验方法。

目前,珍珠养殖业仍然是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作为珍珠养殖大国,我国并不缺乏养殖珍珠的技术和经验。如果我们能够在生产中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增加珍珠养殖中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我国的珍珠养殖业就一定会长盛不衰。

(责编 景铮)

上一篇:我国珍珠贝类主要品种介绍 下一篇:俯首拾珠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