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教案范文

时间:2023-09-28 22:44:36

珍珠鸟教案

珍珠鸟教案篇1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那种和睦相处的境界,产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听鸟鸣引出课题,初识珍珠鸟

多媒体播放鸟儿的视频及声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学生齐读课题。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感受珍珠鸟的美丽、可爱。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笔下的珍珠鸟。

2.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长句多读几遍,再想想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3.读了课文,大家知道课文围绕珍珠鸟写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课文先写“我”为珍珠鸟创造了________的生活环境,接着写小珍珠鸟的及它由怕人到________的过程,最后揭示________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刚才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接下来老师想细细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读书识字的情况。

1.这里有一组词语,想考考大家。

出示:笼子、一卷干草、垂蔓蒙盖

⑴学生读词语,教师相机更正,特别要指导读好加点的字。

⑵重点让学生理解的“蔓”和“笼”字的意思。

(3)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词语。教师引导:

在课文中,这三个词都和珍珠鸟的巢有关。这是一个怎样的巢呢?谁来读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大家说说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巢。(舒适、温暖、安全)

(4)这舒适、温暖、安全的巢是“我”送给鸟儿的一份礼物。从中你看出作者对珍珠鸟怎样?让我们把作者这份深深的爱告诉给鸟儿。一起读读第一到第三自然段。

(5)课件出示: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引导学生学习“拨”字:“拨”是用手完成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右边特别要注意是个“发”字。“拨”和“拔”同学在书写时要区分(课件出示)。请学生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跟老师一起写(边板书边提示书写要点)。

2.拨开绿蔓之后,我们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⑴第三自然段中有两个词语比较难读:“雏儿”“蓬松的球儿”。谁来读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⑵这样读这两个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小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到课文中去看看它。齐读第三段,把我们对它的喜爱和它的可爱劲读出来。

3.过渡语:小家伙长得小巧可人,它的胆子也挺小的。在与作者相处的日子里,它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大家看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起先,这小家伙……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这段话中有一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你发现了吗?(“一会儿”“起先”“渐渐地”“后来”等)有了这些表示时间词,这段的层次就非常清晰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注意感受小珍珠鸟是怎样离“我”越来越近的。

(4)过渡语:有了小家伙的存在,小屋也变得充满生机了。

引读:白天――(学生读);傍晚——(学生读)

再后来,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出示课本插图)。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一幅画面的?谁来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1)多么和谐宁静的一幕啊!“案”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案”字的意思。

(2)让我们把这个词放到课文中去,一起给这一幅图片配音。(指导读到后面要轻一点,不要把小珍珠鸟惊醒了)一起来读一读。

(3)看着图,读了这一自然段,联系下文想一想: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呢。

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4)“信赖”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评。介绍逐字解词法:“信”是指信任,“赖”是指依赖。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对什么人最依赖?(父母)“信赖”就是信任并且就像对父母一样依赖。

指导学生写好“赖”字。

四、小结

课文是指谁信赖谁呢?“我”又是怎么做的让它这么信赖我的呢?下堂语文课我们将从这一角度进一步展开学习。

五、集中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读一读。开火车读、齐读。

2.这些红色的字是这一课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我把它们这样排列。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排列?(学生说,教师归纳)刚才我们一起认真观察字形、结构、笔画、笔顺等的特征,这就是读帖。照着范字写,就是临帖。读帖要看清楚,临帖要写准确。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珍珠鸟教案篇2

一、解读文本——基于儿童的童真童趣

对于文本解读,特级教师钱正权曾有过阐述:教师备课要经历三种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文本的一般阅读者,继而恢复为一个语文教师,最后设想自己是一名学生。在这三种角色的转换中,第三种角色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般来说,我们总习惯于“深挖洞”式地研读文本,比赛谁钻得深,谁想得透,以为自己想得多就能让学生学得快。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光来解读文本,找准教材中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点,则能激发他们潜心阅读文本的探究欲望。

《珍珠鸟》这篇课文上的人很多,解读得也纷繁复杂。在小学四年级孩子的眼里,这篇文章会有怎样的第一感受呢?我想既不会是成人读者眼中的人和动物突破了非同类界限的信赖,也不会是语文教师眼中作家语言的精美、写作手法的巧妙。孩子拿起书,第一喜欢的就是小鸟的可爱。虽然这是一个浅表的反应,但我们决计不能轻视它。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在教学这课时都以学生对珍珠鸟的兴趣作为落脚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文本对话,以下是窦桂梅、薛法根两位专家教学这课的节录。

窦桂梅:

师:(解题)从题目上看,你觉得这鸟怎样?

生:珍珠鸟长得一定很好看,很讨人喜欢。

师:想看看吗?(出示图画)你觉得这鸟怎样?我愿意听到同学们看到图画之后再读题目的感受。

生:珍珠鸟,好小啊。(学生读题目《珍珠鸟》读得很美、很轻)

师: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薛法根:

师:读了课文,在你的印象里,珍珠鸟是怎样一种鸟?结合课文中的描写,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印象中的珍珠鸟,真好!现在,谁能完整地描述一下珍珠鸟?可以描述一下它的外形、习性,以及给你的感受。能说一段话吗?

(生练习后描述)

师: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胆大起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悟,注意从字里行间体会言外之意,体会言中之情。

两位专家的课堂虽然具体的教学手段不同,但因为找准了小学生的兴趣所在,所以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只有从学生出发,找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有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解读,才会有语文能力的训练冲动。

二、有效提问——基于儿童的本位探究

陶行知先生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作为学生要会问,作为教师更要会提问。而目前语文课堂中还存在大量无效提问,如没有指向性的随口提问,缺乏探究性的明知故问,这些问题耗费了大量时间,使课堂成了老师问问问,学生猜猜猜的综艺节目,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怎样问才有效?我想,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问得巧”,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要以学生的本位之疑落脚,推动学生的探究冲动。教学《墨梅》一诗前,我发现新教材与原来的教材出入较大,而学生早在低年级就诵读过这首诗,一下就发现了版本问题。虽然我已了解到苏教版教材是根据王冕现存墨梅图上的真迹选用版本的,但我还是借学生的这个疑问来引导探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在“只流清气满乾坤”一句中,现在用的“流”与原来流传的“留”哪个好,说说理由。学生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留”好,体现了梅花要把高洁的品格永远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有的则认为“流”好,体现了梅花的清香是飘溢流动的,很有美感。这个看似早有答案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讨论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更加深入,同时也得到了语文能力的训练。

在为学生的感悟能力欣喜的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落脚于儿童探究兴趣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善教者,必善问”,语文教师应该做个善问的智者,设计的问题要出于学生的疑问,但又高于学生的疑问,让问题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三、情境创设——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

创设情境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尤其是在现代化课堂中,多媒体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在创设情境中又要注意什么呢?我在自己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有过这样的尝试。

(展示小鸟站在作者肩上的课文插图,观察图画,说说画面中的小鸟在做什么。)

师:回忆小时候,你曾经趴在谁的身上睡觉?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在亲人怀里感觉很舒服,能安然入睡毫不担心,这就是文中说的——(信赖)

(播放摇篮曲音乐)

师:小鸟儿,老师看着你趴在自己信赖的人的肩头,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生回答略)

师:这种感觉是谁带给你的?请你再次回过头来,到课文中找一找。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使用了一幅插图、一段音乐,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寻找其与文本中人文情感的共振点,强化这种情感的交融,从而引领学生靠近文本,靠近作家的情感和心灵。这样的情境创设避免了局限于表面趣味,突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更加生活化、真实化。

四、语言训练——基于儿童的内在需要

作为一门工具性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也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语言的生长基点,让学生愿意说,主动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天鹅的故事》一文中三次描写了天鹅的叫声,每次的叫声蕴含的意义不同。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三次叫声,以此为线索分别设置了三段不同的导语启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听,面对厚厚的冰层,饥饿的天鹅们焦急地叫唤着,那只瘦小的天鹅边哭边在说……

忙着破冰的天鹅们叫声多么响亮,他们在喊着劳动号子:老天鹅喊着……身强力壮的大天鹅喊着……年轻的小天鹅喊着……

吃着鱼儿的天鹅们愉快地叫着,他们在说

三次语言训练都紧扣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兴致高昂的交流中,天鹅们面对困难的焦虑、破冰时的团结勇敢、破冰后的欢快,生动地诠释了出来。对于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不反感,不害怕,都能积极参与。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巧妙捕捉语言的训练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儿童的发展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依据做的法子,儿童是怎么做的,他便怎么学,老师便要怎么教,这样就能做到真正的启发了。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从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儿童是怎么学的,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教师深入儿童的世界,和儿童打成一片,才能确定切合儿童实际的教学目标,找准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儿童的每一个反应作为生成资源准确把握,促使儿童活跃地参与学习,构建真正属于儿童的语文课堂。

珍珠鸟教案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境-体验策略;问-探究策略;盼-对话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教学的策划与谋略,即为实现某个教学目标而制定实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它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窦桂梅老师在把握主题文化教学的基本律动中娴熟地安排和使用了着眼于学生文化生命活动,着意于文化的体现和生命发展的教学策略,故本文就窦桂梅老师主题文化教学框架下运用的教学策略作一梳理。

一、“境-体验”策略

“境――体验”策略,即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从感性的认知逐步提升到理性的自主建构,促成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窦桂梅老师“境――体验”教学策略所采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动言语创设符合氛围的情境

教师通过或饱含激情、或慷慨激昂、或温婉细腻、或低沉深情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堂主题文化”的特定情境中。“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那嗷嗷待哺的鸟儿,呼唤人啊千万不要打鸟,他们在等待母亲赶紧回家。好在我们有爱心,不会再打鸟了,还经常把鸟带回家养着。真好!”古诗词的合理引用,低沉深情转而轻松的声音感染,听课的孩子们一下就能体验到鸟儿“母子连心”的生命真情,体会到倘若人类无情误打枝头鸟造成的残忍,知晓人类作为万物灵长也许尊重生命。为“人与鸟类的信赖”主题文化的探讨张本蓄势。

2.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创设声音、图像、动画一体化的多媒体情境

让不可能出现在学生眼前的实景真实搬移到课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真切感受。《珍珠鸟》――“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主题教学,“珍珠鸟又叫锦花鸟,应了成语‘锦上添花’,这花儿就是”,而后学生立即传来嘀咕“珍珠,珍珠鸟肯定很好看,讨人喜欢”,其审美期待已经出来,于是老师边说“想看看吗?”于是出示珍珠鸟的图片,让学生有了鸟儿的形象,带着真实的形象走进文章的阅读,对作者的描写和自己的理解形成参照。

3.组织丰富、生动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主动亲身体验

因为课堂随着一定的主题而深入,其语文活动也由浅之深,并不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被动体验,教师并不越俎代庖,而是关注学生的内部效应,将体验的目标定在引起学生内部心理情感的变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成为文化人的高度。

二、“问-探究”策略

“问――探究法”就是围绕其文化主题,组织具有探究性质的“戏”即活动,让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一种文化活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窦老师在运用“问――探究法”的主要策略有几下几类:

1.教师向学生提供具有契合主题文化价值的内容和材料

让学生围绕确定的文化主题迅速展开阅读,并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思考深度,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挑战的问题。还是《珍珠鸟》――“品味人与小鸟的‘信赖’”主题教学中,老师补充了白居易的《看嵩洛有感》,司马光的《放鹦鹉》、欧阳修的《画眉鸟》,并让学生朗读。

2.创设乐于探究的问题情境

应承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教师向学生提供探究和发现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落叶》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看到落叶的掉落地点,而提问“这些落叶落到河里、沟里、地上、院子里”,她们还可以落到哪里去,她们怎么发现了?”学生立即读书并思考,还将“小虫子、蚂蚁、鱼、小燕子”的动作加入,并解析这些动词的意义。

3.提供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多种探究方法

努力促成学生多方发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乐于看到学生求异思想,乐于看到同学的“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甚至允许学生的错误的出现,因为错误也是学生获得正确认知的“反光板”。在《落叶》教学过程中后探究“落叶的作用”,可以使“伞,船,屋子,信笺”,充满了“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又渗透着学生的积极探究,各式各样的答案让课堂的学生显然成了主人。

三、“盼-对话”策略

教师通过有效对话诱发学生的文化审美欲望和需求,实现语文教学对于文化提升的唤醒功能、认知功能、陶冶功能、创造功能。窦老师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舍得放弃教师的霸权,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提供足够的空隙

课堂上舍弃自己的话语权,多跟学生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的多方“撞入”,还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与文本、作者、自己的心灵对话。允许学生跟同学展开讨论。在窦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总能听到许多“再读读”,“你领着我们再读读这些句子”“再想想”等等。

2.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注重营造以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对话氛围,实现真正的对话交流和沟通合作

教师容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也引导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文本、他人进行对话交流。在窦桂梅在执教《落叶》一课中,自己扮演成“落叶”亲切地问候扮演小动物的学生,还跟同学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去抓你……哈哈,听好了,藏”。老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童趣,对话亲切。老师融于学生中又带领同学真正体会到了各组动词运用的准确性。

3.教师在把握教学主题的基础上致力于挖掘多重、多方向的对话,活化、深化文化主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其中包含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话语霸权主义”,既与全班同学保持对话,有因材施教与个别学生进行交流,还能采取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开展深入的对话。

总之,语文教育是文化的载体,是陶冶人性、构建灵魂、促进生命总体生成的文化传递过程,正如窦桂梅老师自己所言,语文教学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其中的“超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用智慧、使策略才能达成的,作为窦桂梅老师教学智慧之一的教学策略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明海:《语文教学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2012级学科语文

珍珠鸟教案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读写结合;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41-01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不好全在于使用当与不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我谈三点:

1.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角色转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氛围关键所在,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非常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的“交互主体性”关系,以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特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语文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优秀的人格品位。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理智地同情、关怀、了解与辅导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查看档案、开家长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做相应的记录。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讨论、总结。同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有基本的了解,体谅教师,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或精心启发、悉心观察,或耐心等待、有心保留、导而有方,营造最佳的教学气氛,使学生都学有所得。

3.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如我在设计七年级语文课文《珍珠鸟》时,我到市场上买回两只珍珠鸟及鸟笼,上课前把它藏在教室里,上课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珍珠鸟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珍珠鸟可爱之后,我再把事先买来的珍珠鸟拿出来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了,同学们都纷纷要看,于是我趁机对学生说:“要看可以,但必须先读完课文了解有关珍珠鸟的知识后并且必须安静才行。”于是学生们都非常认真的去阅读课文,就连平时从不听讲的“双差生”都兴趣盎然去钻研课文去了,学生看完课文后,我又问:“你们知道怎样看珍珠鸟了吗?”学生们都小声说:“知道了,应该安安静静的看!”“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怕人的鸟!”事后学生都明白了本文的主题“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同时感悟到人必须与动物和睦相处才行。

4.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要营造个好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教学的整个时空,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等。除了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外,主要是如何让学生、老师、文本这三者之间互相的交流与对话在和谐、民主、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现在的教师都明白教育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然而,有许多学生不善于发言,不敢在众人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使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以“学生为中心”望而却步,最后只能丢掉以“学生为中心”变回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该怎么办呢?首先我想我们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氛围,这一点可能年青教师做起来比较容易,老教师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年青教师往往会有一种认同感、亲近感,而老教师就不一定。其次是要多和学生交心谈心,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感情,缩短同学之间的距离,另外就是多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比如课前5分钟说话,组织几次辩论赛,把口语交际落实到实处等。这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敢于发言,敢于质疑,敢于对不认同的观点说“不”。

5.联系实际,引起深思

珍珠鸟教案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39-02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品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品读就是精读、细读,通过品读读出作者的用心、文章的妙处和深厚的意蕴。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品读,通过让学生体验文本的内涵和魅力,自觉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实现高效的阅读课堂教学。

一、关键处切入

优秀的文本,其语言有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其语言的“厚度”。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品读活动,就是使学生在阅读中读出语言特有的“厚度”,感受文本之美,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指导孩子们进行品读,要以文中的关键点作为品读的抓手,将重要的词、句等作为切入点,开展有效的阅读。

例如,笔者在上《珍珠鸟》这课时,通过以下的方法指导孩子们品读文中的第五段。

师:文中对于娇小可爱的珍珠鸟,作者是又疼爱、又关心爱护。在这一段内容中,他使用了很多词句来体现这种感情,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读一读。

生1:尖细而娇嫩的声音。

生2: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

生3:小脑袋,雏儿,小家伙。

师:恩,很好,能不能把带小的词语读出儿化音,并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读)

生4:让我感觉到作者对鸟儿的怜爱之意。

师:对啊,说得很好,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文中还有好几个地方用“小家伙”来称呼,但是我们一般都是用来称呼人的,这里作者怎么拿来称呼珍珠鸟呢?大家试着把“小家伙”改为“珍珠鸟”,然后比较着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生比较阅读后,思考并回答)

生5:我觉得用“小家伙”,能让我读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怜惜,像是大人对孩子的疼爱一样。

生6:把“小家伙”改为“珍珠鸟”,就没有原来的那种感情了,让人读起来好像是作者写跟自己毫不相干的事物,反正就是少了那么点感情。

以上案例中,笔者从文中的几个关键词着手,特别是品读几个“小”、比较阅读“小家伙”,引导孩子们不断深入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孩子们领悟文章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品读,孩子们在细细品味词句的过程中增强语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模糊处切入

在小学语文品读课上,对于文本既要仔细品味,也要学会模糊的阅读法,领悟文本中许多非语言所能表达的美。在品读中,老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对文中的模糊之处阅读,品出文章特有的意境美。

例如,笔者在上《月光启蒙》这一课时,是这样指导孩子们品读第四段的。

先给同学们出示第四段课文:“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师:同学们,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并说说你读后的想法。

生1:文章的语言文字用得太好了。

生2:母亲的嗓音甜甜的,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生3:夏夜美丽的月光照进小庭院,景色很让人沉醉。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你们读出了很多的东西。那么,大家想想看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4:体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也体现了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师:是啊,月亮升起的夏夜,微风吹走了白天的酷热,忙完了活的母亲搂着自己的孩子,甜美的歌声环绕在整个小院子里,多么让人陶醉啊。接下来,大家一起再来读一遍,体会一下,好吗?

在这一案例中,笔者不再抓住句式、比喻、修辞等紧紧不放,而是指导孩子们从文章的模糊之处读出文章朦胧的意境美,体会这种超越语言的美感。

三、动情处切入

读者在阅读时,触发联想,给阅读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获得情感的体验,形成独特的见解。

例如,笔者在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课时,通过以下方法指导品读。

师:小朋友们,文章第六段不写樟树,第七段写樟树,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生:为了突出樟树。

师:这样的写法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对比法。

师:很好。这种手法是为了突出樟树的优秀品质:有一种拒虫的香气,并且――

生:还能永久保存。

师:就算是到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成为木料了以后,它的香气也能――

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

师:樟树这种永不消失的香气体现了樟树怎样的品质?

生:高贵的品质。

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就只是为了樟树的香气吗?

生:还有樟树具有拒虫的好处。

生:只要樟树这种木质还存在,虫类就一直怕它。

师:作者为了突出樟树的这一高贵品质,是怎样来描写的?

生:通过同石榴树的比较,石榴树容易招虫。

师:小朋友,你说得很好。那么文章写樟树的这种高贵品质,对石榴树和樟树的这种比较,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为了突出像樟树这样高贵品质的人。

通过这样的问题探究法,一步步带领孩子们品读出文本的奥妙,并从文章联想到现实生活,感受到宋庆龄是位像樟树一样有着高贵品质的伟人,让世人永远怀念。

珍珠鸟教案篇6

一、 利用学生的错误展开有效教学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天游峰的高、险。但读到“半途而返”这个词语时,许多同学反复出现错误,读成“半途而废”。起初我并不在意,强调了一遍,但效果并不明显,还是出错。这次我没有生硬地去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将“半途而废”与“半途而返”进行强调、比较。

师: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半途而废”,而用“半途而返”呢?两者能不能替换,为什么?

生1:不能,因为“半途而废”指中途停止,做事没有坚持到底。而“半途而返”指游客爬天游峰非常累,爬不动了,而中途返回山下去。

生2:我觉得也不能替换。“半途而废”一般用在学习、工作中,而对于爬山还是用“半途而返”比较合适。

生3:“半途而废”意思是做到中途就停止了,而爬山爬到一半总不能一直停在半山腰不下去,最终要返回山脚下,所以,还是用“半途而返”恰当,符合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那么让我们再一起准确地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果然这一次读书没有一个同学出错,比起一遍遍生硬的纠正来得生动、深刻、巧妙。学生所犯错误及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的错误也是课堂教学的资源,教师要能够准确及时的抓住这些资源,有效开展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利用自身“储存库”的素材架文本与生活的桥梁

教学《珍珠鸟》时,尽管学生已能读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可我总觉得有些平淡,他们的体验还不够深入。可是,怎样才能使他们的理解更深刻呢?灵机一动,我忽然想起习作七的一组照片和《感激珍珠鸟》这篇文章,文章写得感人肺腑。于是我将照片与文章结合起来讲给他们听。当我讲到珍珠鸟被货车轧过,血淋淋的,横尸于地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有几个小女孩流出了泪水;当我讲到失去伙伴的珍珠鸟来年春天依然来我家与我朝夕相处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

听完后,孩子们动了情,感受很多:“我的面前出现了有情有义的珍珠鸟,原来我只喜欢珍珠鸟,可现在我开始佩服它了。”“我敬仰珍珠鸟,敬仰珍珠鸟与作者的深厚情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和它们和睦相处。”“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是多一份信赖。”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善于发现文本与自身“储存库”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这一细节的处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而且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震撼。

三、 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深入研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深入研读文字,在描写老人外貌、语言的句子上做上记号,并在旁边写出对老人的评语。交流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结合自己圈画的句子对老人的性格和特点进行了评议,他们读出来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会享受的老人。”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感到不可思议,更有甚者竟哈哈大笑。稍稍冷静,我认识到这一突如其来的旁逸斜出是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于是我请另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老人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说明他爱享受。扫路时还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也说明他爱享受。听了他的理由,我认为这是一个意外生成的细节,于是我让学生再一次深入阅读文本,找出能说明老人并不是为了享受才留在山上的理由。时间不长,同学们便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级扫上去,再一级级扫下来,一定非常累。这说明他不是为了享受才在山上,而是为了保护游览区的环境才留下来的,他是一位爱护环境、热爱工作的老人。

生2:扫一天两天也许还可以坚持,但每天都是这样却是多么难啊,这是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老人。

生3: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阶像一根银丝从空中飘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么危险的工作,如果不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可能没有人会长期冒着生命危险去享受武夷山优美的风光和清爽的空气。

生4:老人把繁重的工作看作是一种享受,因为爱工作,所以爱雪花泉的水,爱武夷山清爽的空气。老人那么慈善,那么朴素、热情,他一定不是个爱享受的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这是心灵完全沉浸在文字中才能感受到的。我趁势问最初发表看法的学生:“现在你还坚持自己的观点吗?”本以为他会摇摇头,没想到他还有自己的坚持:“这位老人既干好了自己的工作,又善于利用景区的优美环境改善自己的生活,他应该是个会生活、懂享受的老人。”看来,他还真的有个性,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是位爱享受的老人”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利用好这个资源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研读文本,深层次地重新审视文本,能形成新的阅读体验,提升阅读的深度。原本平静的课堂因为有了思维的碰撞而闪现火花,学生的热情被激起,智慧被点燃,整节课也因此而变得灵动、精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学会思考、学会感悟和体验,认识才会逐渐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在不断的探索中各方面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四、 利用学生有价值的提问激发积极思维

教学《二泉映月》第5小节时,我引导学生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为线索,联系上下文说说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有哪些?

正当同学们寻词引句,侃侃而谈时,一位学生提出:“阿炳为什么一定要把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呢?”这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学生也有同感。我顺势引导:“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就请你和大家一起思考吧。”学生愣了数秒后,便开始了读书,随后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的同学说:“因为阿炳生活困顿,又身患眼疾,他没有亲朋好友,只能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茫茫月夜。”有的说:“月亮是光明的象征,夜虽然是黑的,但因为有了月亮,夜亮起来了。阿炳向‘黑暗中的光明’倾吐对光明的向往,很合适。”更可喜的是提问的同学说:“课文中有一句话‘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可见阿炳很喜欢月亮,把月亮当成了一个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他就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它听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及时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集中全班学生的智慧攻破疑点,引导他们自己去反复研读,通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和细心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除了心中的疑问,把握住了课文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五、 利用课文内容的拓展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船长》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多年以后克莱芒长大了,他会在什么样的岗位上工作?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说说自己这样设计的理由。

生1:“克莱芒也会成为一名船长,他要继续走哈尔威船长没有走完的路。”

生2:“他也会做一名船长,像哈尔威一样出色的船长!”

生3:“他会像哈尔威一样,不管什么时候都坚守岗位,如果遇到危险,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生4:“克莱芒长大后也许没有成为一名船长,但是我相信,他不管做什么工作,他都会坚守岗位,忠于职守,履行哈尔威的做人之道。”

教师配乐朗诵克莱芒的一段内心独白:又是一年3月17日,我又来到了海上,哈尔威船长,您看到我了吗?多少年过去了,无数个夜晚,我会在梦中与您相遇,午夜梦回,我泣不成声。您知道吗,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已经成长为一名船长,走的就是从前走过的那条航线。每当轮船驶过这里,我总会鸣笛三声,作为对您的问候,哈尔威船长,您的孩子看您来了。透过这薄雾,我似乎又回到了1870年3月17日,又回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啊,我永远忘不了……

此时的学生眼含热泪,他们已经和克莱芒融为一体,与哈尔威进行了心灵对话,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文中关于克莱芒只有很少的描述,然而利用他对文本进行拓展,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受到震撼,很好地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敏锐发现、捕捉和利用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抓住教育时机,寓教育与无痕,课堂就能富有勃勃的生命气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珍珠鸟教案篇7

四川博物院藏有部分历代各式铜镜,此篇按时代先后,选择其中从汉到唐,十五面青铜镜进行粗略介绍。

1.西汉草叶连弧纹镜(也称四神镜)(图1)。草叶纹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纹饰,此镜纹饰神秘怪异,做工精致。直径18.1厘米,圆形,圆钮,草叶形钮座外以回凹四方形纹包括,四乳钉相间有篆字阳文铸造铭文,以两字为一词组,内容为:“心思、美人、毋忘、大王”八字。乳钉向外间饰四蟠螭纹和复花瓣纹,四蟠螭的造型纹饰基本相同,线条简洁,蟠螭均作回首吐舌状,长舌上卷,两脚前撑后蹬,雄壮有力,十六连弧纹收边。从制作工艺看,该镜为汉镜中难得的精品,虽然破损为十余块,但修补得相当完好,不影响鉴赏。

2.西汉四螭铜镜(图2)。此镜直径17.7厘米,高龟形钮,圆斜纹钮座,内区十六连弧纹环绕,外区四柿蒂纹环绕四乳钉,乳钉之间饰四蟠螭成弓形回首状,十六连弧形收边。镜通体黑漆古沁色,古意盎然,可作为西汉的标准器。

3.汉尚方镜(图3)。“尚方”是秦时的“少府”所属机构,汉时沿用。“尚方作镜”系由少府管辖下的尚方工官制作的铜镜。此镜直径13.7厘米,圆形,圆钮,重圈纹钮座。内区六乳相间为圆浮雕禽兽纹,其中似一人作下跪状,两手前伸成掬捧之式,背有羽翅,应为仙人。“仙人”即羽人,指神话传说中身上长有羽毛翅膀的仙人,也有把道士称为羽人或羽士的。这反映了秦汉时期,道教思想兴起,升仙之说盛行,铜镜中的仙人(羽人)是这一时期铭文和纹饰的主题内容。

跪坐的羽人前方即左面,为一奔跑的青龙;羽人后方即右面,饰一白虎相对应,另三个禽兽应是朱雀等瑞兽禽鸟,五禽兽张弛有力,与羽人组成一周圆弧。外区为一圈铭文,其中有几字因锈蚀较难辨认,经查阅文献和汉尚方制镜铸铭习惯,结合已辨认的其他文字内容,考证此镜所铸铭文应为“尚方作镜真大好,青龙白虎居左右,昌(长)年益(宜)子孙”十九个字。镜边缘为一周栉齿纹和两周锯齿纹。铜镜做工精细,纹饰神秘古朴。

4.汉四乳规矩纹禽兽镜(图4)。直径13.6厘米,圆形,圆钮,四柿蒂纹钮座。回凹框四方形纹将钮座环绕。内区四乳间为八个线条纹铸饰的珍禽异兽,有传说中的朱雀玄武等“四神”,也有仙猴等灵兽。“四神”也称“四灵”,图案源于古代天文上的四象,是古代占星术士,以春分前后初昏的天象作为依据,把黄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划分为四个星座,并想象成四种动物形象,古人将它铸造在铜镜上,有镇宅辟邪之意。

铜镜钮座方框的四角尖相对应四个凹纹V形角,两角之间为乳钉。外区为栉齿纹,边缘是一周凸锯齿纹和一周双线条锯齿纹。铜镜纹饰线条流畅,瑞禽灵兽造型各异,生动活泼,体现了汉镜纹饰的神秘特点和对称排列的风格。

上述三款铜镜,制作精致,纹饰内容反映了汉镜的神秘怪异的一面,纹饰严格讲求对称排列,以镜的圆面中心的“心对称”或镜的圆面直径“轴对称”式布局。不似以后的唐镜纹饰内容及表现手法生动灵活,纹饰题材丰富,更接近于人性化、生活化和世俗化,对称于中心或左右对称,在唐以后也不再是严格遵循的标准了。

隋唐铜镜的类型和分期,有部分专家将隋唐铜镜分为十六种类型,四个时期的进化演变,此处笔者根据铜镜的纹饰、花色和造型等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隋至初唐时期

这一时期以四神十二生肖镜、团花镜、瑞兽镜较流行,以圆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灵异瑞兽为主,再配以吉祥祝福等铭文,纹饰布局拘束谨严,但形象生动活泼,丰腴柔健,圆润的雕刻铸造技法逐渐显现。

1.隋照胆(四神)镜(图5)。直径15.6厘米,厚0.7厘米,圆形,圆钮,连珠纹钮座。内区为四个形态不同的瑞兽同向流云纹,瑞兽外是一圈锯齿纹及一圈栉齿纹。外区铭文以一乳钉为界,内容为:“同心照胆,知幽察微,珠惭朗润,月谢光晖,媛兵既弭,福庆斯归”24字。铭文外为一圈锯齿纹和一圈卷云纹缘。该铜镜无论是铭文、花纹,还是沁色或制作工艺,无一不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不可多见的精品。

2.唐初菱花镜(图6),直径15.5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铜镜背面只竖书“贞观元年”四字铭文。该铜镜存有争议,主要出在铭文中的“贞”字上,贞字少了一捺,认为可能是后世所仿造,为了避讳。古时有避讳的习俗,应不足为奇。贞字少一捺有可能是制铸时疏忽所至,试想,仿造这么一面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实用型“素镜”,而不去仿造纹饰精美、经济价值高的铜镜,不知仿造者目的何在?笔者认为该铜镜反映了唐初百废待兴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生活尚处在一个调整时期,与唐初的社会经济状况比较吻合,不似以后大唐盛世时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

3.唐仙山镜(图7,也有称四神镜)。直径19.2厘米,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内区凹形方框和V形纹将四神分割开,四神为走动状,V形纹接内圈锯齿纹并内嵌一兽头。两周锯齿纹与一周锯齿纹夹一圈铭文,上书“仙山并照,智水齐名,花朝艳采,月夜流明,龙盘五瑞,鸾舞双情,传闻仁寿,始验销兵”32字铭文,变形卷云纹缘。从该镜的纹饰风格来看,尚有汉镜怪异纹饰遗风,神兽雕艺技法有“曹衣出水”之韵。铜镜中两神兽身上有未揭取的粘贴纸,但难掩精湛的制镜工艺。该铜镜的铜钮因摩挲缘故透出本色,即呈白色,其余未摩挲处因氧化而透出红晕。判断铜镜的呈色,应以铜镜中透露出的本色为准,一般观察经常磨擦或未锈蚀之处。铜质呈色的不同,可以成为判断铜镜时代和鉴别其真伪的重要参考,这是由于铜镜中金属含量的不同,其呈色反映出色彩的差别,大致上战国时期铜镜的研磨面呈白色或淡黄色;汉代铜镜多呈白色,少量呈微黄色;唐式镜几乎全呈白色;宋以后的铜镜呈黄色或黄赤色。

4.唐四灵镜(图8),直径13.4厘米,圆形,圆钮,阳线条纹方框将圆钮包围,通体水绿色,内区饰以线条纹饰四灵,即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外区所饰32字铭文内容与仙山镜完全相同。素缘,全镜因锈蚀有沙眼。该铜镜纹饰虽简洁拙劣,但锈蚀的铜色,俗称“绿漆古”,透出浓浓古意,非常漂亮。

从纹饰和铭文内容看,该镜复古意味浓郁,遗有汉镜的长生不老升仙思想。此镜纹饰做工较为粗糙,呈色虽古,但与唐镜的精雕细刻相去甚远,且金属含量配比不似唐镜,有可能是后世所仿,值得商酌。

5.唐瑞兽满月镜(图9),直径24.3厘米,厚1.5厘米,圆形,圆钮。钮座为十瓣莲花及断断续续的连珠纹,内区八瑞兽,两两相对,成环行状;瑞兽外是一圈珠连纹及一圈倾斜面的栉齿纹。再往外是一圈铸铭,以星形纹隔断开头,铭文的内容为“明逾满月,玉润珠圆,鸾惊钿后,舞前,生死上辞,倒井澄莲,精灵应态,影逐桩妍,清神鉴物,代代流传”40字。外区十四珍禽瑞兽同向环绕,外缘为一圈栉齿纹。该铜镜较大,且厚重,内容丰富,珍禽瑞兽形态各异,纹饰圆润且层次分明富有体积感。

二、唐中期

大致为武则天至德宗以前,这一时期又以玄宗开元、天宝为界分作前后两段。前段流行瑞兽葡萄镜、瑞兽鸾鸟镜、雀绕花枝镜等,以圆形、菱花形镜为多,主题纹饰由瑞兽向花鸟过渡。后段流行对鸟镜、瑞花镜、人物镜,以葵花形镜最多,主题纹饰以鸾鸟、花卉、人物为主。

1.唐双鹊衔绶镜(图10),有部分书将此纹饰造型的铜镜称作鸾鸟镜。从该镜的鸟纹造型看,尾翅直短,不似鸾鸟尾翅长而卷曲飘逸,且头顶也没有凤冠一类的纹饰,因此,笔者认为称双鹊镜较为符合。铜镜直径15.2厘米,八出葵花形,圆钮,素缘。钮上为一圆形月宫,月宫中一株树叶硕大的桂树,桂树左边为站立的玉兔在捣药,右边为向上跳跃的蟾蜍;钮的左右各有一只喜鹊,口衔长绶,昂首展翅飞向月宫;钮下为一盘龙从波涛汹涌的水面跃出,呈奔腾状,龙的左右两边各有一朵祥云飘荡。整个铜镜的画面构图简练,且动感十足。

2.唐瑞兽鸾鸟镜(图11)。该铜镜直径15.6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主纹为四枝卷曲的折枝花将两个鸾鸟和两个瑞兽有机地分割开,形态各异呈同向环绕追逐状。两鸾鸟昂头回首顾盼,鸟尾上翘,尾部区别较大,一个表现的是正面,一个刻画的是侧面。两瑞兽似艺术化了的狮子,起跳匍匐,狮尾高悬,活泼可爱。边缘八瓣为四朵云纹和四蜂蝶采花纹相间环列。菱花形镜式为唐常用镜式之一。该镜保存完好,制作精美,纹饰清晰流畅,赏心悦目。

3.唐鸾兽葡萄纹镜(图12),直径16.2厘米,圆形,伏兽钮。宋《博古图录》称“海马葡萄镜”,清《西清古鉴》称“海兽葡萄镜”,此外还有称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等,因纹饰的神秘,耐人寻味,故有“多谜之镜”的称谓。该镜内区兽钮周围为四瑞兽同向环绕,其中两个瑞兽似传说中的“飞马”形象,瑞兽相间有四串葡萄枝蔓,外区三只珍禽与三个瑞兽穿插于葡萄枝蔓叶实之间,禽鸟一站一腾一飞,三异兽与禽鸟相间为奔跑状,花云纹缘。此镜构思精巧,浑然一体,鸾兽丰腴柔健。鸾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的图案纹饰由瑞兽向花鸟和植物纹饰转变的产物,即由隋和唐初以瑞兽作为主题纹饰的铜镜增加枝蔓葡萄和飞禽走兽而来。早期先是在内区出现瑞兽与葡萄纹的组合,瑞兽仍呈绕钮奔跑状,然后才发展成外区也出现瑞兽、禽鸟和葡萄纹的组合纹饰。

4.唐鸳鸯双鸟荷花镜(图13),直径11.7厘米,八瓣菱花形,圆钮。钮左右两边各有一鸳鸯站在荷花上,荷叶下垂,钮下为一家雀振翅向上飞行状,钮上是一戴胜昂首向上振翅飞升,戴胜的冠成半开合状,两朵祥云陪伴戴胜左右两旁。边缘处为蜂蝶与折枝花相间环绕,折枝花二叶一苞,蜂蝶表现的是侧面。该铜镜纹饰刻画精美,制作精巧,图案布置和谐大方,花鸟纹饰造型圆润丰腴,内容寓意深刻,应是盛唐之作。

三、晚唐时期

这一时期流行八卦镜、万字镜和瑞花镜,以亚字形和圆形镜盛行,主题纹饰多含宗教旨趣。此期流行的镜形和纹饰,标志着唐代铜镜从造型到主题花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唐十二生肖八卦镜(图14),直径28.3厘米,圆形,龟钮,八角形钮座。钮座向外辐射四圈,第一圈内为八卦文字,从干字开始倒读为干、兑、坤、离、巽、震、艮、坎;第二圈为对应八卦文的八卦图;第三圈为概念化的十二生肖纹饰;最外圈为20字篆书铭文,内容为“水银呈,百炼(炼)得为镜,八卦寿象备,卫神永保命”,素缘边。该铜镜纹饰简单粗放,布局层层密密,一圈又一圈分割配置,十分单调乏味,以道教的八卦图符等作为主题纹饰,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旨趣,显示了晚唐铜镜鲜明的时代特征。八卦图的排列似乎与现在的八卦图排列不一样,比如干与坤、震与巽等都不是相互对称排列。

2.唐八卦镜(图15),直径23.1厘米,圆形,圆钮,钮座为八瓣莲花纹饰,用三环分隔成三圈图案纹饰,八卦及铭文为最里层一圈,八卦图纹间隔铸有“武德军作院罗真造”八个字的铭文。第二圈图案为十二生肖同向追逐,十二生肖纹饰简单粗糙。第三圈为如意连枝卷草纹,素缘。该铜镜纹饰反映出晚唐社会动荡,铸镜业衰落,纹饰趋向简单粗放的风格。八卦纹饰排列顺序与上面介绍的八卦铜镜纹饰排列一样。

此篇介绍的铜镜主要着重纹饰、内容、风格等方面,时代分区是按照纹饰、风格大致划分的。如果作为铜镜的真伪鉴别,还应从铜镜的金属成分比例、沁色、形制、工艺等方面加以研究考证。熠熠古幽的铜镜不仅留给我们“自知之明”的理性思考,“破镜重圆”的哀怨缠绵,更留下“以正衣冠”的是非鉴别和“照人心境”的感人诗篇。锈迹斑斑的铜镜如今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着中国人对美的追求。

珍珠鸟教案篇8

关键词:语文;表演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50-01

小学生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同样也非常热衷于表演,让学生在课堂中参与表演,是他们十分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表演中,他们的自主性很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表演中来,恰当地运用表演,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还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觉得学习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怎样的表演才能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在表演中品味课文中重点词语,提高深刻理解词语能力

小学语文的低年级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小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发散的思维能力和超强的表现欲望,对于将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是非常乐于参与的。课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教师一本正级的讲解,让他们理解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课堂上时间一长,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被其它有趣的事情吸引,就会走神。让学生在课文情景的表演中理解词语,就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会让学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如,教学《落叶》中关于“爬、游、坐、藏、躲、飞”等动作的词语理解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教学进行,以下为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呀?他们也你们一样,非常高兴呢!他们是怎么做的,能够读出来吗?(这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具体用到哪些动作的词呀?(生根据内容回答,师在黑板上板书“爬、游、坐、藏、躲、飞”等词语)

师:今天我们来做个扮演小动物的游戏。这些小动物中,你们喜欢哪种动物,就扮演什么动物。(点名让学生表演不同动物的动作,并指导学生一些不太规范的动作)

师:刚才几个同学都做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全班都来扮演小动物吧。教师说一个词,大家都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观察,看哪个同学的动作最有创造性,哪个同学的动作最美!(教师说不同的动物的动作,学生表演)

通过这样的表演,让学生轻松理解了词语,学生学习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而然就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当中,学生也在游戏中,设身处地体验到了小动物游戏时的欢快心情,为后面教学中的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表演中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提高深刻感悟内涵能力

儿童年龄小,认识世界大都是通过感性认识,通过具体、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教学中,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带着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感悟。对课文内容的表演,可以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通过参与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感悟。

以《数星星的孩子》为例,提供以下教学片断,供大家参考。(出示CAI课件:漆黑的夜晚,满天的星空)

师:(边出示课件边描述)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法的眼睛一眨一眨的,夜空下,一个叫做张衡的孩子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抬着头认真地数着天空中的星星。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一起数一数吧。(学生抬着头,看到屏幕中一闪一闪的星星,用手指认真地数着)

(一两分钟后,很多同学都停了下来,不再数星星)

师:怎么了?为什么停下来了?数完了吗?

生1:(摇摇头)星星太多了,根本数不清。

生2:星星的位置不固定,总是乱动,数着数着,眼睛都花了。

师:你们才数了几十颗星星,都这么累,可是小张衡却数了几百颗星星,你们会怎么想?

生1:张衡太厉害了。

生2:他好了不起哟!

生3:他好有恒心哟,真能坚持。

(CAI课件中出示关于张衡数星星的文字)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段写张衡数星星的话吧。

先让学生参与与课文中情境相似的表演,让学生成为数星星的孩子,让学生自觉地扮演了张衡的角色,实现了角色的互换,让学生在“数星星”感悟到了张衡数星星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多么大的耐心和努力。

三、在表演中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高个性解读文章能力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

师:(课件出示:“珍珠鸟”)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空格填上哪个词语最适合?你们填上这个词语的理由是什么?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1:(独立阅读课文,在回答“活泼的”“可爱的”“撒娇的”等观点后)我的答案是“听话的珍珠鸟”。理由在课文的8自然段“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生2:我有不同意见,刚才那句话是能体现“听话”,可是13自然段“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回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是讲的要父母的再三呼唤,才肯飞回去,看来它是“不听话”的!

生1:(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这是因为它跟作者关系好了,不想与作者分开了。

生2: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

师:看来争执不下呀,我们还是来表演表演这两段吧!(教师演大鸟,学生演小鸟,分别表演两个段落中的两个场景,表演中让学生体验到8自然段中由于小鸟“怕人”所以“听话”,13自然段中由于小鸟“不怕人”所以“不听话”)

通过不同场景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珍珠鸟从“怕人”到“不怕人”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理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边城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