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欧阳修范文

时间:2023-12-08 11:18:41

浣溪沙欧阳修篇1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浣溪沙欧阳修篇2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 (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 (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小草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芎《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莎莎课件站[*]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 (王观《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晏几道《南乡子》)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晏几道《生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枝上柳面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浣溪沙欧阳修篇3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浣溪沙欧阳修篇4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经典语句。

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邵瑞彭蝶恋花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浣溪沙欧阳修篇5

关键词:宋词;女性;美

女性美既是一种自然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文学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郑风·有女同车》)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1]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好写女性生活和女性之美而带来的审美新感受。”[2]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中国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3]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而这些局部的美,正是宋词中的女性美的构成因素。因此,可以从局部的美来了解宋词的女性美

一、容貌、体态之美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于是,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诸如此类的描写:

身材儿,早是妖晓,算风措,实难描。一个肌肤浑似玉,更都来,占了千娇。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柳永《合欢带》

琼枝玉树不湘饶。薄云衣、细柳腰。眉眼细、好如描。

——张先《醉红妆》

脸色朝霞红腻,眼色秋波明媚。云度小钗浓鬓,雪透轻绮香臂。

——(晃补之《斗百花》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残。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周邦彦《烛影摇红》

这些词作从脸、眉、发、眼、手、肌肤、腰肢等多样的视点着墨,对女性的容貌、体态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词中的那些女性被词人们写得妩媚动人、婀娜多姿、美仑美奂,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转贴于

二、服饰之美

如果说女性的容貌、体态之美是自然而成的美,那么,服装和饰物之美则是一种人工的美。俗话说:“三分人材,七分打扮”,华艳精美的服装和饰物,不仅能够衬托出人体之美,而且与美丽的人体相配,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然而.不管是词人意识到了服装和饰物对女性美的意义,还是出于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他们对女性服饰的描写,都比较多,并主要突出其浓艳、华贵、富丽。如:

宫锦袍熏水察香。越纱裙染郁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

——贺铸《减字院溪沙》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

——欧阳修《浣溪沙》

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绛唇

——柳永《南歌子》

淡黄衫子郁金裙,长忆个人人

——柳永《少年游》

约腕金条瘦,裙儿细裥如眉皱

——吕渭志《千秋岁》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场琳琅满目的服饰博览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些被绣衣金缕、罗裙缓带、翠锢宝钗装扮起来的“模特”,个个都是柔婉修美,风姿绰约。

三、情态之美

从女性美的形态来看,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美,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它比女性容貌、体态、服饰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培根说过:“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之美,又高于相貌之美,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4]因为女性的情态既有外在的美感,又指向女性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宋词中的女性,不但形体美丽,而且情态也是多姿多彩的。如:

叮含羞整翠类,得意频相顾

——欧阳修《生查子》

笑捻红梅彝翠翘。扬州十里最妖烧,夜来绮席亲曾见,撮得精神滴滴娇

——苏轼《鹤鸽天》

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这些词中所描写的只是女性的一刹那间的神情、动作,但却使人感受到她们那种可爱迷人的仪态和风情,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女性的娇羞、喜悦、依恋、忧愁等复杂的心绪,留给人们许多美感和回味。

四、技艺之美

宋词中的女性,除了容貌艳丽,体态轻盈,神情丰美之外,她们的歌舞技艺也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些青春美丽的歌妓。她们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词人在与她们的流连盘桓中,对她们的歌舞技艺赞叹不已。 “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 (晏殊《少年游》);“美人为我歌新曲,翻声调,韵超出宫商,犀筋细敲,花瓷清响,余韵绕江梁” (杨无咎《一丛花》);“笑捧玉觞频劝客,浣溪沙里转新声,花间侧听有流莺”(王灼《浣溪沙》);“爱把歌喉当筵逞,遏天边,乱云凝愁,言语似娇莺,一声声堪听” (柳永《昼夜乐》);“韵胜仙风缥缈,的皪娇波宜笑。串玉一声歌,占断多情风调。清妙,清妙,留住飞云多少” (辛弃疾《如梦令》)……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是念奴一般有姿色、善歌唱的女子。加上她们风情万种的仪态、轻盈美妙的舞姿,就更令人沉迷倾倒了。试看:

浣溪沙欧阳修篇6

端午节有关的诗:贺新郎·端午作者: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

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

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端午节有关的诗:作者: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端午节有关的诗:端午作者: 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端午节有关的诗:渔家傲作者: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端午节有关的诗:浣溪沙·端午作者: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浣溪沙欧阳修篇7

二、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七、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八、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十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十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十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四、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十五、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十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十七、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十八、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十九、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二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二十一、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二十二、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二十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十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二十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二十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十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

二十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十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

三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十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三十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三十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三十五、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牛殳《琵琶行》

三十六、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三十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十九、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四十、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四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四十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四十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四十五、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四十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四十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四十八、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四十九、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五十、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十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五十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五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五十四、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五十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

五十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五十七、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八、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五十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六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十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六十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十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六十四、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六十五、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六十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六十七、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六十八、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古柏行》

六十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七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浣溪沙欧阳修篇8

茶马文化价值非凡

来到剑川县沙溪古镇,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恍若时光倒流,回到遥远的茶马古道,徜徉在沙溪镇几百年岁月风雨洗涤的石板路上。古老的马店驿站接踵而至,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马鞍、马镫、马鞭、马铃、马灯,灶台与饭桌、板凳,就连那被油灯和灶火熏得黑油油的墙壁。都被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原本的模样。

犹如庞贝古城。被火山爆发凝固成永恒,沙溪古镇被岁月尘封。

因为她偏僻,所以被遗忘;因为她贫穷,所以免遭建设性破坏。没想到,偏僻与贫穷,竟然成为古镇的幸运。这也是茶马文化的幸运:完整保存了这唯一的茶马重镇。还因为剑川人对茶马文化那依依不舍的眷恋,自觉自愿的精心呵护。2005年,沙溪古镇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

见过了一些古城的过度商业开发。古街变成喧嚣的商业街。古色古香黯然失色。便越发被沙溪的宁静所震撼,踩着石板路,站在古戏楼下,置身兴教寺的大殿内。安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十分荣幸,有一位“特殊导游”为我们引路。他就是白族文化学者,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宗教艺术研究专家董增旭。他出版过多部专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8次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国学大讲坛”多次做学术专题演讲。他的满腹经纶和生动讲解让我们大开眼界,亲切地称他“董博士”。

为什么茶马古道对沙溪古镇情有独钟,慷慨地给予她昌盛繁荣、璀璨似锦的奢华?

董增旭说。这首先是由沙溪古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沙溪古镇坐落在黑漶江西岸鳌峰山北端,古镇的中心寺登街就在“鳌头”所在的缓坡上。是沙溪位置最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大气磅礴,是沙溪古镇茶马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沙溪成为“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集镇和交通要冲。从这里北上可达我国康藏地区并进入印度;南下经大理、楚雄连接“五尺道”进入中原腹地;向西连接“博南古道”、“永昌道”,进入东南亚、南亚、西亚各国。

现在的寺登街,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叫做“南坛”,意思是南面的佛坛。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建有寺院。明朝永乐十三年,寺院扩建后名为兴教寺。从那时开始,“南坛”的地名就改为“寺登”了。

为什么叫“寺登”呢?“寺”指的就是“兴教寺”,“登”是白族语“地方”的意思。“寺登”,就是“兴教寺所在的地方”。白族人将“集市”称为“街子”,以兴教寺为中心的茶马古道集市形成以后,这里就叫寺登街。意思就是“寺院所在地方的街子”。

沙溪古镇既不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不是茶马古道的终点。为什么唯此地一枝独秀,成为一串项链中体量最大、价值最高的那块宝石呢?

从地理位置和物质准备上来说,她是“鬼门关”的进出口,也是即将走向雪域高原的马帮商旅最后的补给站和休养所。由这里走出寨门,踏上茶马古道,“山间铃响马帮来”,不是抒情诗,而是悲壮曲。马帮在“锅头”的带领下,穿行在高山峡谷、跋涉在激流险滩、挣扎在沼泽和原始森林的恐怖中,命悬一线。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

茶马古道旁。埋葬着多少马帮客累累的白骨?马帮客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视死如归的冒险精神。他们需要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支撑。寺登街上的兴教寺与古戏台就成为连接神圣天堂与世间繁华的不二选择。

佛教寺庙大都建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仙境,为什么在沙溪古镇上建有规模宏大的寺院?答案就是:精神需要。寺院里的佛祖神灵守护着古镇的百姓和在茶马古道上艰难跋涉的马帮商旅,马帮商旅供奉香火,虔诚跪拜,祈求佛祖神灵保佑,一路平安……对于那些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攀过雪山、涉过激流、走出峡谷,回到沙溪的马帮商旅来说,寺登街就是“人间天堂”,他们要尽情欢歌、享受生活。准备着再闯“鬼门关”。

“茶马互市”始于唐代兴于宋代。所谓“茶马互市”就是以物易物,用我国康藏地区的特产马匹、皮毛、麝香、藏红花、贝母、虫草等与云南、四川的茶叶、盐巴、布帛、糖等生活必需品,通过马帮驮运进行交易。《太平寰宇记》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无市肆,每汉人与之博易,不见使钱。汉用绸紬、茶、布,番部用椒、马之类。”因为藏民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最大。所以“以茶易马”的交易数额是最大的。

董增旭说,茶马古道及其茶马文化具有非凡的价值,是一部让我们常读常新的史书。比如,我们以往对茶马文化的认识,更多局限在茶马古道是一条经济贸易通道,这就未免忽视了它在国家政治文化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中的独特作用。

藏族人民居住在我国青藏高原,这是高海拔、寒的干旱地区,缺乏蔬菜、水果,饮食以乳肉、青稞、糌粑为主。在滇茶入藏之前,藏族先民只能采集一些树叶或一些植物的根茎,用土碱熬制代茶。不仅取之困难,而且难以人口。云南、四川盛产茶叶。沙溪古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盐井开采,使得这里成为茶叶和盐巴的最大集散地。

滇茶入藏最早应在唐(吐蕃)时期,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就带去了茶叶。茶叶最早是作为宫廷药用。继而成为高官、贵族的饮品,后来才渐渐传播到民间。

茶叶为何如此珍贵?因为茶叶可以分解油腻,帮助消化。解毒祛病,补充人体必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滴露漫录》记载说:“茶之为物,西域、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叶,而关国家大经。”

由“关国家大经”这5个字可知茶叶和盐巴的重要性已经同康藏地区的经济和政治联系起来。要知道,马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它的作用就相当于后来的坦克战车,吐蕃为什么肯用马匹换取茶叶和盐巴?史料中有许多藏人“嗜茶如命”、“如不得茶,则病且死”的记载。没有茶叶,消化不良,人就生病,没有盐巴,人就浑身无力。藏族地区的民谚:“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从这一角度讲,茶马古道进一步密切了藏族人民与祖国母亲的血肉联系。

兴教寺的文化内涵

董增旭介绍说,沙溪古镇以寺登街为中心展开四方街等布局,兴教寺是寺登街的核心。

兴教寺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内保存的明代壁画深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兴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高超的明代建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兴教寺大殿的建筑结构特点:南北顺深长18米,东西进深14.5米,高19米。梁柱肥硕,雄浑凝重,斗拱浑厚大方,12根立柱微微倾斜,中间用两架过梁、穿枋支撑屋顶,建筑物的重力被合理地分解到了斗拱和立柱墙体上,形成大殿如此巨大开阔的空间,而中间没有一根柱子。而且,这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极强。大家知道,云南是地震多发区,但是,历经600年间多次地震的破坏,它巍然屹立,丝毫不变形。

这些建筑的梁柱衔接手法精巧复杂,做工大气,既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古建筑大殿式样遗风,又深受白族建筑风格和藏密寺院建筑风范的影响,属国内罕见。

大殿的重檐九脊顶也是兴教寺的特色之一。北京故宫是中国封建社会遗留的最大皇家建筑。房屋建筑总共有9990多间。但是。重檐脊顶的只有太和殿、中和殿等几处宫殿。因为在古代建筑规范中。只有皇帝用于大典或规格较高的寺院才能使用重檐脊顶的建筑。这座大殿俗称万佛殿,但殿内原供的是五方佛。五方佛是佛教密宗最主要的本尊。其规格之高从大殿的重檐九脊顶就可以看出。

一座兴教寺,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大殿正面门楣上的《南无降魔释迦如来会》壁画,整幅画面人物众多,蔚为壮观,人物比例精当,造型生动,神态栩栩如生,各呈异彩,绘画风格具有唐宋遗风,与现存博物院的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一脉相承,是兴教寺现存20多幅壁画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幅。我们花几十万元修复一幅古壁画,有的人看了觉得值吗?怎么感觉跟没修复的差不多?这是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修复理念和修复技术,最小干预,修旧如旧,能够使壁画得到最好保护,延年益寿,让后代子孙欣赏古典文化之美。

兴教寺作为著名的佛教寺院。关于它的宗教活动提及的人很少,而明代杨升庵和李元阳游兴教寺所题的《海棠诗》却是历代沙溪人最为津津乐道的文学美谈。杨升庵是明代状元,曾当过嘉靖皇帝讲经的老师,后来因为“议大礼”而触怒皇帝,被谪戍云南永昌郡,终身不赦。李元阳是明代进士,官至“翰林庶吉士”。因为看不惯官场黑暗。借故辞官赋闲。“杨李”同是官场失意的才子,经常结伴同游吟诗作赋,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赋。

明嘉靖九年。二人游览石宝山后到兴教寺住宿,恰逢寺内两株海棠盛放,艳而不妖,丽而不媚,不开在京师,博取显贵青睐。也不开在高官大户的花园中,却与世无争地独自开放在这乡村古寺之中,眼前的这一景象使落难当朝的状元郎杨升庵感慨万千。于是,挥毫题诗于寺院墙壁上:

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

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杨李”二人住宿山倌(兴教寺)时,刚从石宝山下来,累得大汗淋漓,满面灰尘,有几位教书先生在里面谈今说古,吟诗作赋,没搭理他们。此时,李元阳看到杨升庵的题诗,于是赋诗二首。这一首是写给山倌中那几位瞧不起人的教书先生,诗云:

意浓姿淡浣新红,山倌相逢二月中;

区别要君重着眼,野桃篱杏烂成丛。

意思是说。在春光明媚的二月中与你们在山倌中相逢。本来是很好的缘分,但是以衣冠取人实在不应该,并调侃这样的教书匠,就像路边随处可见的“野桃”和“篱杏”一样。

李元阳的另一首诗是回赋“京华一朵千金价”。愿把自己的才学向海棠一样奉献给边疆百姓的杨升庵,诗云:

国色名花委路旁,今年花比去年芳;

莫言空谷知音少,也有题词玉署郎。

第二天清晨。几位教书先生看到了寺壁上的题诗与落款,自觉有眼无珠,惭愧难当,仰慕很久的“国色名花”到了身边竟然不知道,而且还看不起他们,赶紧跑到街上到处找,但高人已一去不复返,只留下如此美诗美谈世代相传。

“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沙溪古镇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有无数的马店分布在以寺登街为中心。以四方街为辐射的各个巷道中。这些马店的特点大都是前铺后院,既可以经商,又可以住宿。马店有大小,等级有高低。董增旭把我们领进一个深宅大院。这就是被誉为寺登街上的“五星级”马店欧阳大院。

据欧阳家谱记载,其祖上欧阳子群是江西庐陵郡人,明代官宦,奉旨开垦西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沙溪的望族。清朝末年,马锅头出身的欧阳景成为沙溪首富。于是建造了这最为气派的欧阳大院。

欧阳大院在寺登街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它超越了单一的白族传统“三坊一照壁”的建筑形式,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很巧妙地把民居与马店的双重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它由相当紧凑的三座“三坊一照壁”连贯而成,整个建筑构思精巧。有分有合,气度不凡。南大院是家居,中院是供马帮商旅住宿的“上等客房”,北院为马厩。整座院落“耕读”文化气息浓厚,从雕刻、彩绘、装修、布局诸多方面充分体现了白族古建筑的精湛技艺,是茶马古道历史遗留在古镇上的珍贵文化遗产。

欧阳大院大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沙石雕砌而成,门墩、门面雕琢精细,处处充满变化,稳重中显出大气,门头上左右两边的题诗,表明了主人的追求与志向。右边题诗为:

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

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

表达了主人追求与崇尚汉文化的思想。左边题诗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道出了主人向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织布种桑,童孙帮耕”其乐融融的田园农耕生活。

大门上雕刻有“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的“嵌字联”。主人还把处事治家格言,在大门上用马、羊、虎、犬四种动物的雕刻给予形象体现,并分别旁题:处事忠为主、为人孝作先、节乃见志坚、心直义能全,以此对应儒家忠、孝、节、义四种传统美德。

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厚实高大的照壁突然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只有仰望才能看到照壁的顶部,照壁上绘有“务农为业”和“读书生涯”等众多人物山水画,还书写有“黎明即起、清扫庭院”的《朱子家训》。照壁中间“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则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置身庭院,犹如处于深宫。主人生活的起居场所,正中堂屋雕刻有“百福百寿”的六扇木雕格子门,雕梁画栋,高大气派,极其宽敞。

从大院进入作为厨房的右天井,这里古井依旧,古灶犹存,古厨具、壁柜里一应用品琳琅满目,古灶上遗留的松脂垢。诉说着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照明的方式。这间巨大的厨房并非主人一家单独使用,而是提供给往来的马帮商客共同使用,深井、巨灶……向人们无言地诉说着往昔人声鼎沸、旅客盈门的繁华。

如果不是“特殊导游”董增旭的指点。我们想不到在厨房过道顶上。还有一间设计巧妙的密室。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两个人站立,墙壁夹层是中空的,那是提供给马帮商旅储藏金银财宝的“保险柜”。

大院两边是厢房。推开右边厢房的过道格子门,绕过屏风,展现在面前的院落比大院稍小,但是更为精致。这里花草相间、苔痕处处,迎面精巧的照壁上题有“秀霭庐陵”四字行楷,寓意沙溪欧阳家与江西庐陵欧阳修家乡一脉相连。到了庭院中回头一望,屏风前的小天台就是欧阳家的戏台。庭院两边装饰有精美木雕门窗的厢房就是欧阳大院里的小包间。每个包间的床铺底下都设有专门供马帮商旅储藏金银盘缠等贵重物品的墙壁暗柜,那是供客人专用的“保险柜”。为了防御土匪打劫,保证住店旅客的生命安全。院内设有一个可以容纳20人藏身的秘密地下室。这个院落就是用来接待往来富商和地方名宦的“上等客房”。

在“上等客房”的北面是一座“三坊一照壁”的马厩。马厩的门头上绘画有“美猴王”孙悟空的故事,寓意“弼马温”在此看管马店。商客尽管放心睡觉……

在古镇繁华与土匪横行的年代。独具匠心的欧阳大院。既能为长途跋涉的马帮商旅提供舒适歇息的住所,又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还可以在洋溢着浓郁“耕读”文化气息的马店包间里边看戏、边饮酒、边品茶……哪一个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商旅。可以抵御得住这“五星级”马店的诱惑?

马帮文化与禁忌

马帮文化是茶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董增旭介绍说,由于马帮文化的特殊性。史书史料鲜有记载。多为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这就越发显得其珍贵,必须进行抢救性保护,遍访知情老人,记录下口述历史。

茶马文化的精髓。就是闪烁在茶马古道上的人文精神——冒险与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征服精神。

赶马帮就是冒险,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谋生活。只要走上马帮路,是死是活,是挣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就全靠马帮的运气和能耐了。

什么人能赶马帮?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哪个民族,那都是些勇敢无畏、能吃苦不怕死、意志坚韧、身体强健、生存能力极强的人。赶马帮必须冒险,但是,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孤注一掷,狂赌一回。还需要有非凡的胆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临危不惧巧于周旋精于算计的行程指挥、诚信为本的经商人脉,等等,而其中的佼佼者,才有可能成为马帮的首领——马锅头。

为什么叫马锅头呢?一支马帮从沙溪出发奔向拉萨等地。行程4000多公里。要走3个多月110多天。一路风餐露宿,就靠一顶帐篷、一口锅,架锅造饭,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也是保证行程的根本,马锅头就管这最根本的东西。何处露宿、何时造饭、何日赶到哪里交易?遇到土匪强盗怎么办?全靠马锅头丰富的经验、智慧和勇气来处置。

马帮每一次踏上征程。都是鬼门关上走一遭。生死之间,命悬一线。当今有些职业探险家重走茶马古道,他们对先辈马帮的冒险精神和超凡生存能力叹为观止、深深折服。因为马帮是在没有任何现代保障措施、通讯手段、供给后援的情况下孤独前行的。茶马古道,高山峡谷、悬崖峭壁、激流险滩、原始森林、沼泽泥潭、风霜雨雪、毒蛇猛兽、瘟疫疾病……大自然的冷酷和异常危险。随时随地都能置人于死地,更有十分猖獗的土匪强盗劫财害命。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令现今的我们无法想象,一路惊险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这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体现。

茶马古道上流传着许多苍凉凄美的故事。董增旭讲述了一个“女马锅头”的真实故事:一位年轻英俊的马锅头爱上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结婚后不久,马锅头就出去赶马帮,临行前他许下诺言。这次赶马帮回来,就再也不去冒险了,和她在家中过安安稳稳的生活。因为赶马就是生死冒险,在当地就有“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不嫁赶马人;你要娶我莫出去,你要赶马莫娶我”的歌谣,所以当地姑娘都不愿嫁给赶马人。男人出去赶马以后,新娘日日翘首以盼,马帮终于回来,却不见了马锅头的身影。马帮们说,锅头变心了,看上另一个女人,在当地结婚,不要她了。其实,是马帮遭遇土匪,为保全马帮,马锅头绝命荒野……新娘不信,非要随马帮出征,来到丈夫的殉难处,竟连白骨也找不到一根。新娘痛哭之后,发誓替他走没有走完的路。在生下了马锅头的遗腹子后,削发做了一个女马锅头,一辈子把自己当男人。这个著名的女马锅头就是寺登街上欧阳家的老祖母,她一直活到2005年,去世时94岁,终生未再嫁。

马帮多以家族、民族、宗教、乡邻、伙伴等关系为纽带组成。赶马人与马锅头之间关系密切,大家同吃一锅饭。同睡一顶帐篷,一天到晚形影不离,马帮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往往亲如一家。马帮经常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遇人遇事,大家最好是宽让容忍,和气为上,否则就将处处碰壁,时时遇麻烦。所以马帮就有了难能可贵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遇到别的马帮的人或骡马病了,要给予帮助。路断了,就一起合力去修。缺了粮食、草料,也会相互接济。争抢道路,争抢草场,争抢客户货物,只会两败俱伤,对谁都没好处。这是马帮最忌讳的。

马帮是一个相信神灵的群体,路上逢庙就拜,祈求顺利。在路上,马帮禁忌很多。比如“开亮(露宿)”时,饭勺不能放在锅里,否则过河时马会“放鸭子(马匹掉入水中)”,饭勺不能敲锅边,否则途中会有吵架、马匹摔坏等不祥事件发生。他们还崇拜山神,替身是草果。在野外露宿,要先用菜饭撒祭山神,然后丢几粒草果在火塘中。马帮还崇敬路神,标志物是草鞋,草鞋穿烂不能乱扔,要带到宿营地火化。如果遇到中途迷路、大雪封山,只需为马蹄绑上草鞋,就可以上路行走。

赶马人有许多语言禁忌,比如:打尖是途中稍歇,开稍是吃晌午饭,开亮是野外宿营……有些数字谐音不吉,就借用它字代替,比如“三”谐“丧”,以“神”字代替。有些含凶义的词语,则采取回避或替代的方式,比如,老虎叫高鹰、大猫子,蛇叫老梭。狼叫山兵,如果遇洪水断路就叫开顺,送葬叫送财神、进财,其含义就是讨个口彩的意思。

马帮还有衣食禁忌,衣服款式以宽大为宜,忌错扣和敞胸露怀,裹腿不得松散,忌跨越草帽,忌乱抛草鞋。饭前忌敲空碗空筷,忌筷子直插饭食上,忌吃饭串门。吃饭不得坐门槛或马鞍,忌吃途中捡到的食物。马帮在开饭时,不管什么人路过,一定要邀请同食,即使是飞禽走兽经过,也要抛丢食物喂它。

上一篇:捡拾幸福范文 下一篇:李广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