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范文

时间:2023-11-24 05:29:55

浣溪沙苏轼篇1

[关键词]辛弃疾;苏轼;农村词;继承;发展

[作者简介]康丽云(196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宜春学院人文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江西宜春336000)

在中国文学史上,由于文人自身所受的教育和自身的阶级局限性等诸多因素,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最早写农村词的是苏轼。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创作了清新明朗、朴素无华的农村词。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关注农村题材,他常常用通俗浅近、朴素清新的语言创作农村词。辛弃疾的农村词无论是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都直接承继了苏轼的农村词,并且有所发展。本文仅从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三方面探讨辛弃疾农村词与苏轼农村词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一、农村场景的描绘上

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作家,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他在任密州、徐州和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筑堤坝,修水利,灌溉农田,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等,并多次请奏朝庭减免农民的赋税。他还以“世农”自居,表示愿意世代务农。由于苏轼关注、热爱农民及农耕生活,因此他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农村词。其农村词虽然数量不多,大约只占其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却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和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著名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五首: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创作于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府。这一年竟然一春无雨,旱情严重。徐州城东20里有一石潭,与泗水相通。作为一州长官苏轼和老百姓一起来这里求雨,捉鱼放生于石潭。得雨后,苏轼又赶去参加石潭祭神“谢雨”的仪式,与民同庆,沿途所见所闻,写下了这组组词。词既描写了农村宁静质朴的自然风光,如“日照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麻叶层层苘叶光”;“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等词句。也描写了农民的生活图画,如“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等词句。表现了苏轼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怀。

继苏轼之后的辛弃疾,进一步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其词也描绘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及农民的生活场景,但题材更广泛,反映更全面。

辛弃疾把农村的一虫一鸟、一鱼一雁、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等自然景物都摄入了笔端。如“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满江红・山中即事》);“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春入平原荠菜花”(《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宿路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陌上柔桑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村点暮鸦”(《鹧鸪天・代人赋》)等词句,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农村朴素清新的自然风光。

辛弃疾还善于选择农村典型的生活场景,反映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青裙缟J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旱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劳动生活。

又如“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山居即事》);“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余。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等词句,描写了农民的热情好客。

再如:“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鹧鸪天・戏题村舍》);“寿酒同斟喜有馀,朱颜却对白髭R。两人百岁恰乘除。婚嫁剩添儿女拜,平安频拆外家书。年年堂上寿星图”(《浣溪沙・寿酒同斟喜有馀》);“东家娶妇,西家嫁女,灯火门前笑语”(《鹊桥仙・松冈避暑》)等词句,反映了农民的风俗习惯。

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反映农民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农村的各种自然风光,把农民的劳动、人情、风俗等生活场景写入词中,扩大了农村词的表现范围。

二、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由于苏轼能够深入到农村中去,对农民的劳动生活情况有着直接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与农民的关系友好亲密,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些农民形象。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一下片:“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描写一群在户外劳作的农民乍见官家求神队伍的心理动作的反映。农民们平时怕见官家,猛地见到官家队伍来了,个个吓得象胆小的麋鹿那样,纷纷跑开。但是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所以并未跑得太远。当他们看清这是一支为百姓谢神而来的队伍,并不会伤害他们时,他们又顺着谢神的鼓声自动跑回来围观。有些小伙子还赶紧跑回村里,把消息告诉那些年轻的村姑们。词人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农民的心理神态。

又如:“黄童白叟聚睢盱”;“道逢醉叟卧黄昏”;“隔篱娇语络丝娘”;“牛衣古柳卖黄瓜”(《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等词句,描绘的是勤劳、质朴的黄童、白叟、醉叟、缫丝姑、卖瓜者的农民形象。

辛弃疾曾在江西农村闲居近二十年,与农民有着长期的亲密无间的交往,并且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会因农民的痛苦而痛苦,因农民的欢乐而欢乐,因此,他在词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象白发的老农老妇,年轻的浣纱女子、采桑姑娘,活泼可爱的村野山童,还有渔夫、蚕妇、山民、瓜农等都被辛弃疾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词中。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描写了一老一少两个人物形象。秋风吹起,一位淘气顽皮的孩童在梨枣园中,手把长竿,偷打梨枣。这幅情景被一位老人看见,这位老人童心未泯,充满了好奇之心,因此他悄悄隐身一边,静静地闲看孩童偷打梨枣。孩童的专注神情,老人的闲适神态被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

又如:“一川明月疏星,浣沙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一位身段窈窕、体态轻盈、神情羞怯、勤劳质朴的浣沙女子形象;“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冒雨回家的卖瓜农形象;“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描写的是面对丰收在望,眉头舒展的老农形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头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舍》),描写的是一位农家五口人的生动形象。老人恬淡闲适,大儿、中儿质朴勤劳,小儿淘气顽皮的形象,被辛弃疾描绘的有声有色。

苏轼在农村词中,更多的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塑造农民形象,所描写的农民形象数量也有限。辛弃疾在继承苏轼描写农民形象的基础上,极富感彩地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充满泥土气味、纯真朴实的农民形象,让农民在农村词中获得了主人公的地位,使得农民形象成为词坛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鲜活形象。

三、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苏轼在具体创作农村词时,主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二上片:“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罗裙”,描写一群村姑出门观看官家谢神队伍的心理神态。她们出门看热闹,总是要先打扮一下,但又害怕误了时间,词人用“旋抹红妆”的运作描绘了她们此时的心理状态。村姑们还不好意思一个人挤在人群中看热闹,只能“三三五五”地远远地站在家中的“棘篱门”前观看,即使如此,她们仍是感到很害羞,总是把同伴推到前面,自己站在后面,在相互推让之间,以至于“踏破倩罗裙”了。简洁的三句把村姑们的心理与神态勾画的淋漓尽致。

又如《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之四上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农村质朴的风光,通过“落枣花”、“响缫车”、“卖黄瓜”的特定景象,逼真地勾画出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真实地传达出了久旱逢甘雨之后农村出现的欢快情景。

辛弃疾在农村词中继承了苏轼的白描手法。如《鹧鸪天・戏题村舍》:“鸡鸭成群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余家即聘周。”上片勾画一派农家乐的景象。农民们满足于有成群的鸡鸭,有比房子还高的茂盛的桑麻的闲适生活。下片用柳树、沙州、溪水的自然景象,来表现农民生活的安稳、悠闲。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图象。

又如《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词人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位回娘家探亲的村妇形象。由于长年忙碌,村妇只有赶在寒食时节,趁着蚕生农闲之际回娘家。她着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了“青裙缟袂”,体态轻盈地走上了回娘家之路。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用精炼的笔墨勾勒形象,状写景物的白描手法,形成了和苏词一样通俗浅近、清新健康、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但辛词的语言特点在承继苏词的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他大胆地“以文入词”,并且能够娴熟地把农民的语言习惯,常用词汇运用到词中。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满江红・山居即事》);“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等词句,语言淳厚、质朴得直如农民。

浣溪沙苏轼篇2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1)暮雨子规(2)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3)? 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5)唱黄鸡(6)。

【注释】

(1)萧萧,形容雨声。

(2)子规,杜鹃鸟。

(3)再少,重又年轻。

(4)尚能西,指水的流向可以向西。

(5)白发,指人的头发。

(6)唱黄鸡,指年华易逝的感慨。

11.可惜的是,庞安常耳聋,苏轼只能与他笔谈。不过,他耳朵虽聋,人却绝顶聪明。苏轼与他笔谈时,往往才写了几个字,他就能很快地懂得苏轼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12.苏轼与庞安常在纸上聊的十分投机。有一次,苏轼在纸上写道:“我用手代口,你用眼代耳,我和你都是一代奇人啊!”庞安常看后,乐得前俯后仰。

13.苏轼不仅治好病,又遇上了这位通晓诗文的朋友,心里十分愉快。有一天,已值春风和煦、繁花似锦,二人兴致来了,相邀一同前去游览清宗寺。

14.清宗寺在城外不远,以寺内有“洗笔泉”而著名,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逗留并洗过笔。

15.泉水清澈甘洌,二人不约而同弯下腰,各自捧了一掬品尝,水味甘甜,两人相视会意,情不自禁地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16.二人沿松间山路踏阶而上,登高望远,乐而忘返。他们在山上盘桓终日,不觉天色已暗,又下起了蒙蒙细雨,这才想起往回走。

17.苏轼沿溪畔散步,他漠然地思索着:通常都说水向东流,可眼前这条淙淙溪水,却夜以继日地向西流。水可西流,人生为什么不能从白发返复到青春呢?

18.回到清宗寺,苏轼取来笔墨当即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词:“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9.这首词,一反因政治失意而感伤叹息的郁闷,唱出了呼唤青春的乐观豁达的心声。庞安常本已上床休息,见苏轼如此兴奋吟诗,便披衣而起,取过词稿细细品读。

浣溪沙苏轼篇3

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3、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6、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7、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10、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浣溪沙苏轼篇4

我和苏轼相约在八月中秋夜晚。此时的苏轼思念弟弟苏辙,而写下“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一个人望着那皎洁月光,独自饮着葡萄美酒,无尽孤独。不禁让我想起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约苏轼谈心,谈他那才华横溢,谈他那内心的凄凉,谈他心中对亲人的思念。我向他学习,学习他那豪放气派,学习他那雄浑文采,向他学习对人生态度。我听他倾诉政治上的不如意,勉励他振作起来。

我和苏轼相约在兰芽溪边。望着小溪西去,此时苍颜白发的苏轼写下了“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句,以表现自己的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绪。夕阳西下,我与苏轼在溪边散步,看他满脸笑容,已心有安慰。对他,无不敬佩。政治上的失利,人世间的不如意在他身上,身体与精神上的折磨使他日渐憔悴。而他又能以前人李白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笑对生活,令人肃然起敬。

我与苏轼相约在边塞。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时苏轼虽以烈士暮年,却壮心不已。仍左牵黄右擎苍。我与他骑在马上,听他倾诉自己的豪情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苏轼年老体衰,仍然为祖国作出贡献,就跟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一样,爱国之心,谁能不被感动呢?

苏轼呀苏轼,你的文采让我沉醉,你的乐观让我敬佩,你的爱国让我感动,不枉我与你相约。你是后人的榜样,而我以与你相约为荣,会以爱国之心、乐观心态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浣溪沙苏轼篇5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七夕 (唐)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七夕 (唐)徐凝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东 (明)汤显祖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木兰桨子藕花乡,小草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顾芎《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莎莎课件站[*]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 (王观《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晏几道《南乡子》)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晏几道《生查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轼《江城子》)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轼《江城子》)

枝上柳面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浣溪沙苏轼篇6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诗“谤讥”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任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惠州、儋州,北归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从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地居住从未超过三年,你仿佛看到,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但是,尽管一生多舛 ,他几乎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因为执著于美的追求和生命的体验,所以他表现出超然于物外的“豁达”,“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的一生是执著与豁达的一生。

㈡粗读其词

1、《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八年(1075)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早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此词。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狂者,豪情也,本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狂”字贯穿全篇。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从问月开始到结束,从缺憾开始到圆满结束,从疑惑开始,到清醒结束,得到大彻大悟的结束,苏轼要自己、弟弟以及天下读他的诗的人,不必硬性追求实际生活中的完美之憾,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自然选择,寻找自我的快乐所在,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灵魂。

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这是一首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4、《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起笔一声吼,由赤壁之景联想到赤壁之战,进而想到其中的英雄 人物。当时苏子空有一腔报国之情,政治上屡屡受挫,所以发出“人生如梦”的慨叹也属情理之中,但整首词仍然掩盖不了他热爱生活、想有所作为的乐观态度。

5、《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词人远谪黄州,托病游清泉寺所作,上片写请泉寺风光,下片融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奋发向上的议论。

6、《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有人说苏轼是第一个为海南之春写赞词的人。当时,词人再次遇贬,面对荒凉之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对人生、对美好的事物仍然追求不止,所以,偏僻荒凉的海南“不似天涯”,表达他旷达的胸怀。

㈢品评和鉴赏

在了解词人,粗读作品之后,同学们经过比较阅读,归纳了鉴赏古诗词的几点要义。

⑴品语言语言是诗词最直接的外衣,聚焦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古人云:着一字而境界大开,说的是语言锤炼的重要性。在《定风波》里一个“狂”字境界大开,大守出猎而倾城出动,此一狂,猎必射虎此二狂,自比孙郎此三狂,“狂”字勾勒出一个屡次遭贬,却仍然赤胆忠心的英雄形象。

⑵领会意境的创造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境界,在《水调歌头》中,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这的意境美,把自己遗世独立和往昔神话融为一体,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极富浪漫之美。

⑶理解典故的使用,苏轼是个“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他的词好用经、子、史等,有时颇费力,只有理解典故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在《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看似无典,实则化用唐人小说里的事,《浣溪沙》中“休将白发唱黄鸡”化用白居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并反其意借慰庞安常。

⑷理趣之美苏轼的词好发议论,凡人议论不好则语言乏味,苏轼的议论让人难以忘怀,《定风波》里“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 浣溪沙》里“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写出坦荡君子的豁达胸怀。“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日遭遇还存记忆中,但生活还在继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发掘,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写出词人对生活无限深情。

浣溪沙苏轼篇7

1、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

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

5、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临江仙》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游金山寺》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晁错论》

10、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1、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12、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江城子》

1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

15、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陌上花》

16、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

17、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

18、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

19、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2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1、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苏轼、曹辅、刘季孙、鲍朝懋、郑嘉会、苏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2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23、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2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2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6、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27、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28、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江月》

29、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3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31、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

3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晓景》

3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

35、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烟雨》

36、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3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39、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

40、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

41、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42、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4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45、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澄迈驿通潮阁》

4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春夜》

47、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48、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

49、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5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八声甘州》

浣溪沙苏轼篇8

2、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汪藻《点绛唇》

3、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苏轼《行香子》

4、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南乡子》

5、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韦庄《菩萨蛮》

6、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7、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8、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好事近》

9、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10、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

11、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吴文英《浣溪沙》

12、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谢逸《江神子》

上一篇:紫藤萝瀑布范文 下一篇:四则运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