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09 16:55:33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童心 本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72-02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告诉我们:“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个儿童。”小学语文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合适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小学语文应该是“童真语文”,就是充满儿童味的语文,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语文,是真实性的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下面以《画家和牧童》这篇课文为例,阐述对“童真语文”教学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顺应童心,构建“童乐”的课堂

1.“童心”教师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奠基。儿童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中尽情地让学生释放自己的本真,做到“真”学,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使自己“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走进儿童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是的,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自己必须做一个具有“童心”的教师。只有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与孩子的童心共鸣、共融才能真正地让孩子释放天性。

2.课堂巧设童趣是构建“童乐”课堂的关键。课堂中的“童趣”,就是指把“情趣”带进课堂,把“兴趣”带进课堂,把“乐趣”带进课堂。如在开课伊始,设计一个“听写大会游戏”,模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不但书写正确而且美观。采用儿童喜欢的竞争比赛形式开展,这样的设计既巩固了生字教学,又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在细读课文时,让学生在赏、读、想、说、演等趣味活动中感悟与理解文本。当理解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让学生模仿人物的动作把夸赞的语气表述出来,夸赞的语气读出来了,模仿出来的动作也不拘一格,把人物的形象也演“活”了。在理解文章重点,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这幅画到底错在哪时,巧设了一个让大家争执的疑问:堂堂大画家的画作难道还会画错?这画到底有没有画错呢?引导学生结合两个人物对比(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一个是天天与牛相伴的牧童)去争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欲望被激发了。此时,将课前收集到的一个斗牛视频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斗牛时牛的尾巴。看完学生顿然醒悟,紧接着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回读文本。这样的巧妙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让学生对小牧童的形象肃然起敬啦!

3.借用现代教学是优化“童乐”课堂的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以其鲜明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灵活多变的形式与呈现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孩子的视听等感官,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求知欲,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例如:借助视频突破难点。斗牛时牛的尾巴到底朝上还是夹住呢?现在的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斗牛的场景,通过观察斗牛的视频,学生恍然大悟。这样巧妙地突破这一难点,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也让小牧童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了。现代教学技术丰富的画面感,形象的视觉思维,顺应了儿童率真又充满幻想的个性,瞬间能把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让低年级的孩子有效地理解了语言文字。所以说,童乐的课堂犹如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二、回归“本真”的语文,扎实习得语言

首先,朗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要训练点进行朗读。围观人群中商人和教书先生的夸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绝妙之笔”“神笔”,加上动作声情并茂地读出他们对画作的赞叹,把人物的形象读活了。赞美的声音越美,就与后面牧童炸雷般地喊出“画错了”形成了更鲜明的对比,这样小牧童的勇敢形象就呼之欲出啦!在理解戴嵩的形象时,抓住理解“和蔼”“惭愧”等词品味人物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理,这样,朗读出来的情感就水到渠成啦,人物高尚的品质也了然于胸啦!

其次,想象中内化语言。语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文本中语言文字描绘的语境转换成生动的画面,并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悟情明理,进而培养自己的语感,内化语言。如,在教学理解围观中人夸赞时,设问围观中夸赞的人就只有商人和教书先生两个人吗?引导学生想象还会有谁也在夸赞呢?(朋友、大夫、书生……)如果此时,你就是是围观的人,看到这惟妙惟肖的画作,你会怎么夸赞呢?让学生打开思维,展开想象,带着夸赞的稚嫩而又清晰的儿童语言缓缓地从学生口中生成。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

最后,积累中运用语言。《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一、二年级是学生积累和初步正确运用词语的关键期。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围绕二年级学生特点,抓住词语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词语。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2

虽然他的名字很多人未必熟悉,但那些他曾参与创作的动画片的名字,却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甚至构成了几代人童年记忆的重要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他在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下)》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中担任动画制作,后来在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作品中担任首席或主要动画设计、美术设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他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的多部动画片,如《山水情》《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等,在国内外动画电影节上屡获重要奖项。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黄金时代的硕果仅存的亲历者,马克宣的离开,令“水墨动画”在新老媒体、业界内外一时成为社会热议的关键词。

诞生之初曾是“国家机密”

“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渠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这是1962年,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看完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后难抑兴奋之情,欣然而作的诗歌体“影评”。

与茅盾一样对水墨动画叹为观止的,还有外国同行和观众。

1980年,导演特伟去美国讲学时带《牧笛》去放映,美国观众报以阵阵掌声,他们的评价是“实在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真是完全中国式的动画片”。

1981年,日本动画协会举办中国美术电影展览,观众看完《牧笛》后,一位日本动画界人士在留言簿上写道:“当获悉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这样的作品,是用什么技术搞的呢?确实难以想象。能够把水墨画制成动画片,表明了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艺术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说是‘了不起’。”

从1956年到1986年,中国有31部动画作品在全世界各类电影节上获奖46次,由此在世界动画界形成了广受赞誉的“中国动画学派”,而水墨动画显然是其中最富中国特色的重要片种。

水墨动画之所以如此受到国际动画界的重视和追捧,无疑取决于两点:一是中国首创,二是中国特色。如果说有第三点,那就是他们当时还弄不清其中的奥秘,对于这项动画新技术格外好奇。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国对“水墨动画”的探索,缘起于1960年1月31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参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时,对美影厂工作人员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同年2月,上海美影厂成立了由阿达负责人物和背景设计,吕晋负责绘制动画,段孝萱负责拍摄和洗印技术的“水墨动画试验小组”。经过近三个月时间,拍了一部10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试验获得成功。

这项革新并非易事,它要突破动画片历来以单线平涂描绘形体结构的旧框框,必须创造出水墨形体的鲜明质感,使深浅、明暗的墨容,在动起来以后达到均衡统一而又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这就引起了绘画、摄影到特技等制作工序上的一系列的全新改革。

经过美术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反复实践,于1961年7月,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功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宣告了中国水墨动画片首创成功。该制作技术获得了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而关于水墨动画制作过程的相关技术信息,还曾一度被国家定为一级机密,可见水墨动画受到的重视程度。

水墨动画绕不过的四大名片

由于水墨动画其制作工序极其繁琐,光是在一部水墨动画片的摄影部分所花的时间,就足够拍成四五部相同片长的普通动画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不惜工本”造价昂贵的艺术品、实验品,即便在曾经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并且是水墨动画发源地的中国,严格来说,水墨动画片的产量也极为有限,真正意义上的水墨动画,只有上海美影厂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鹿铃》和《山水情》,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雁阵》和《雪鹿》。而区区六部水墨动画片之所以能产生广泛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显然并不取决于数量,而是质量。

而在这六部水墨动画片中,又属美影厂的这四部更具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谓绕不过的经典。

史上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把观众带进一个优美抒情的水墨画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它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这部只有14分钟的动画短片以它的新鲜和动人名满天下。“单线平涂”的动画片第一次使用中国特有的水墨画效果。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优秀的水墨画。同时也是科普启蒙、寓教于乐的好教材。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像是走进了艺术之宫。”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该片于1961年荣获第14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1962年获第1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第4届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片电影节儿童片奖,1964年获第1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1978年获第3届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1981年获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届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二等奖。

有着“最妙的电影音乐”的《牧笛》

影片片长20分钟,却拍了两年:1961年筹备,1963年完成。这是一部田园诗般的作品,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片尾牧童骑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着竹笛从柳树中穿出,走过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着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终与周围的景致融而一体,又暗藏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诗句。那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摇曳的竹枝始终传递着细腻、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国格调。

影片中的水牛是根据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李可染画的水牛,气宇轩昂,质朴无华,有独特风姿。为了这部影片,他特地画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画,给摄制组作参考。影片还聘请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背景设计。

《牧笛》背景采用了中国江南景色:小桥流水、杨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风光。并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现中国山水画中常见的高山峻岭和飞流千尺的气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个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幅清丽淡雅的放牧图,也是一首质朴隽永的田园诗,又是一曲娓娓动听的交响乐。画面优美,意境深远,节奏流畅,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该片的幕后阵容非常强。作曲吴应炬,也是《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乐作者。《牧笛》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并且,贯穿全片的笛声由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享有“魔笛”之美誉的陆春龄担纲,更是经典。

二十年后的“新作”《鹿铃》

这是部童话题材的影片,是根据庐山“白鹿书院”中一个有趣的传说编写的,并赋于新的内容:老药农和他的小孙女在深山采药时,救护了一只受伤的小鹿。小孙女把小鹿领回家,细心照料,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在小孙女为保护小鹿而腿部受伤时,小鹿还代小孙女上集市卖药和采购食物。后来在上山采药时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着小孙女赠送的铜铃,依依不舍地和祖孙俩告别。

这部水墨动画片制作于1982年,与上一部水墨动画片《牧笛》相隔近20年。摄制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加上电影胶片和洗印技术的发展,过去的技术条件和数据已不适用,很多东西都必须重新进行试验和确定标准。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摄制完成。女导演唐澄运用水墨画的艺术形式,使影片呈现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

该片1983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和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同年7月获第13届苏联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特别奖。

水墨动画巅峰之作《山水情》

影片完成于1988年,描述老琴师在回乡途中寻觅知音,找到一个渔家少年,结为师徒。老琴师循循善诱,少年聪颖好学,终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间,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少年,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师……

影片把人物作为主体,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相当和谐的结合,对于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水墨写意山水画有了突破和提高。摄影师打破前三部水墨动画片传统的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这部仅18分钟的影片,格调清新、洒脱、空灵、飘逸,将中国诗画的意境和笔墨情趣融进了每一个画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云气缭绕的山,那烟雾鞯乃,虚中有实,实中带虚,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深厚传统。同时,与之紧密揉合的各种现代动画手法,把中国水墨动画这朵艺术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被誉为“水墨动画”巅峰之作的《山水情》,在创作时就请了上世纪画坛劲旅“现代浙派”水墨画的开创性人物、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吴山明作画,编剧则是导演过《哪吒闹海》等名作的王树忱,充分考虑水墨动画的特点来做剧本,导演也都是上海美影厂重量级的人物:元老特伟、阎善春和马克宣。

该片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度优秀影片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少年儿童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19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1990年获第14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1年获1989~1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

取胜之道亦是尴尬之处

毋庸讳言,水墨动画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动画片种,它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就目前的动画市场而言,尚无法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电影厂可以不惜工本、不计回报地将大师扎堆为一部影片服务一两年,这样的“艺术追求”,是那些讲求高效率、大规模生产的商业动画片无法模仿和追随的。

在外国同行眼中,中国人天生好耐性,能在一根头发丝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镂满经文,再加上有那么多任劳任怨的描线女工、着色女工和百折不挠的动画摄影师,才使得水墨动画成为中国人的专利。

水墨动画的衰落与计划经济解体同步,由于水墨动画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复杂,一部短片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都很惊人。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原来仰仗巨大人力物力而产生的精品水墨动画就此销声匿迹。

在《山水情》时代已经进入上海美影厂工作的国家一级导演姚光华说,计划经济时代实报实销,且没有周期的说法,可以仔细打磨一部片子。随着自负盈亏时代的到来,制作团队自己要去找投资、做营销,那种不计成本地投入、可以让十几个人为一个镜头的处理讨论几天的场景,不可能再现。高成本的水墨动画电影就此搁置。

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脱离,使得水墨动画面临着无以为继的尴尬。

靠技术革新再次启程

或许“水墨动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需要“富养”,但市场“身价”又不高。而它的基本属性又是“电影”,并不是那种可以拿到拍卖行里拍个大价钱的“艺术品”,它根本生命力在于走向荧屏或银幕让更多观众观摩欣赏,所以它还是要靠市场来买单,除非它脱离或半脱离市场,变成国家供养或半供养的殿堂级艺术精品。

水墨动画的未来之路显然只有两条: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抬高身价。

对此,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说,水墨动画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在大动画产业成熟的背景下,我对找到水墨动画的商业模式很有信心。水墨动画在找到赢利模式前,或许不是靠动画片赢利,承接动画广告可能是个盈利点。

姚光华呼吁,既然老一辈对水墨动画的探索也是从无到有,如今年轻一辈利用技术革新一定也能有效地降低水墨动画的制作成本。数字化或许是水墨动画的发展方向,数字时代下的水墨动画要想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必须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上有大突破。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现任厂长钱建平的“解决方案”则更具体:如何在新技术时代探索中国动画语言的动画电影作品,是美影厂当前最大的艺术追求。水墨动画,以前是美影厂的创造,目前世界上也有一些人在试,包括国内一些动画公司,大多都在艺术短片上,我们想把它搬上大银幕。

他说,水墨是有表现力的,但光是以前手绘的水墨是不够的,因为水墨属于散点透视,它可能对电影表达故事存在一定障碍,我们可能要去试手绘水墨与电脑技术相结合解决电影语言的问题,怎么符合电影的表现,俯拍、仰拍、运动等。以前水墨是黑白为主,虽然说墨分五色,但这过于艺术,我们还是要用彩墨,如果这些技术实验完成的话,水墨动画大电影是可行的,实际上,我们已经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儿童文学新故事。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3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语句,认真地抄录在摘抄本上。

2.积累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它们说句子。

3.学会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同学们都积累到了哪些好句子呢?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师大屏幕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3.指名生读这两个句子,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4.生在小组内交流。

5.师指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6.师小结:阅读就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精彩的描写、深刻的道理、巧妙的用词……都可以是我们积累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

二、词句段运用

1.大屏幕出示:

摇头晃脑

披头散发

张牙舞爪

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

手忙脚乱

眼疾手快

口干舌燥

生自由读词语。

指名生读词语,师相机正音。

生开火车读词语。

2.观察划横线的字,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加横线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指生回答。

4.师小结:这八个词语中,每个词中划横线的两个字都是一组近义词。前面四个词是第一、三两字为一组,后面四个词是第二、四两字为一组。

5.你还能说出和这些词语特点一样的词语吗?

6.请你在这八个词语中选一两个各说一句话。

三、朗读有方

1.师: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还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怎样的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谁读得更好。

出示相关句子: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学生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意思?

3.指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师指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话中突出句子意思的词语。

“真的”“一点儿”“就是”……

这些词语都需要读得重一些,句子的意思也很快的就明白了。

5.师小结:

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zhòng)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6.出示另一组句子,生练习。

第二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给兴趣小组起名字

一、自主探究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那个名字里有家人的希望,浓缩着家人对我

们的爱。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名字,能让人赏心悦目,能让人激情澎湃,能让人回味悠长。今天我们要来为我班的兴趣小组取一个名字,你准备好了么?

2.生自学书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成如下自探提示:

同学们,看书上示例,给我们的兴趣小组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注意:1)抓住你所选

小组的活动特点;2)可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别来。

二、小组合作

1.师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

篮球侠

巧手剪纸组

鲲鹏航模队

探索者小队

弈秋棋社

2.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上小组名称的特点。

3.指名生说自己的体会,师小结。

4.出示常见的小组名称,启迪生的思考。

5.学生自己设计名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在班级中展示,让设计者说说自己的创意思路。

6.师择优给小组命名。

三、拓展延伸

1.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请你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古诗《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振”、“樾”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像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出示挂图,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

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牧、骑、振、蝉、樾

2.记忆字形,“牧”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让我们听听读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教学反思:

学习本组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好名,养成随处有积累、巧记活用的好习惯。在本单元学习园地的知识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积累:1.词句段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类型的观察与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2.给小组取名字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我告诉学生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只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4

一、建立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满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需求

我盟现有常住人口105万人,户籍人口103.7万人,妇女51.7万人,占总人口的50.1%;0--17岁儿童及少年17.1万人。作为盟府所在地的锡林浩特市现常住人口26.7万人,家庭总户数7.64万。近年来,为满足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需求,盟妇联拟建立盟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家庭教育基地,依托社会组织和公益组织,开展各类有益于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并发挥其家庭教育和服务指导功能。拟建立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面向全盟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公益性服务场所,以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的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各类有益于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培训、联谊、咨询、援助、公益等活动和服务,努力把中心建设成妇女儿童提升素质、愉悦身心、收获幸福的美好家园。

二、建设儿童中心,为儿童全面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目前,锡盟有46个城市社区建立了“儿童之家”,建设率为28.5%。其中:妇联组织牵头建立的“儿童之家”示范点11所(8所由自治区妇联投资建设,3所由盟妇联投资建设),其它由当地民政部门或社区自行建立。当前除2所自治区级“儿童之家”分别建立在蓝旗民办博爱福利院和锡林浩特市民办青年少年活动中心外,其它均建立在城市社区。

锡盟城市社区“儿童之家”由社区统一管理,通常指定一名社区工作人员为兼职管理员,面向社区儿童开放,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游戏、书法、绘画、阅读、心理疏导和救助等活动。目前发挥作用较好的基本为妇联组织牵头建立“儿童之家”,有较规范的工作制度,能够利用“儿童之家”的电子阅览室、儿童音乐室、儿童绘画室、亲子活动室,定期聘请老师在周末及寒暑假为辖区内儿童开办兴趣班和进行作业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社区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等,“儿童之家”活动实现了常态化,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三、举办多场亲子阅读活动,营造浓厚读书氛围

为提高锡盟广大家庭的文化素质,锡盟各级妇联组织先后开展了以“相伴同悦读·共抒家国情”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活动期间锡盟各级妇联组织不断创新形式、扩大影响力,通过开展多场亲子阅读活动,动员广大家庭参与到活动中,在社会和家庭中营造了“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

4月3日,锡盟妇联联合盟委宣传部、盟团委、盟教育局举行了锡林郭勒盟“书香草原·礼赞中国”全民阅读月活动启动仪式。同时,现场发起“阅读马拉松”爱心计划倡议, 鼓励更多人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阅读月期间参与活动人数达到5000人,锡林郭勒教育园丁书店及锡林郭勒新华书店将联合向儿童福利院及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捐赠600本读物,让知识与爱一同传递。4月13日,锡盟妇联联合锡市妇联、锡市教育局、锡林浩特教育园丁书店在锡林浩特市蒙古中学举办了“书香浸润草原·阅读伴随成长”亲子阅读知识讲座。活动通过邀请专家讲授绘本故事“小图书里的大世界”,进行互动、分享亲子阅读的技巧等方式,引导家长要培养孩子从小爱读书的好习惯,吸引更多的孩子爱上阅读,让更多的家庭逐渐养成读书习惯。4月20日,盟、市两级妇联联合锡林浩特市博苑儿童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书香润马都.悦读在锡林”亲子悦读讲座,通过邀请职业绘本作家橙子老师讲述绘本《我依然爱你》的创作经历和绘本对儿童成长的帮助,亲子共读帮助孩子怎样渡过叛逆期等内容,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们懂得一本书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图书是最好的伙伴,阅读是最好的礼物,书香四溢的童年是最幸福的童年。4月21日晚,盟、市两级妇联联合锡盟全民阅读促进会、樊登读书会锡盟分会、锡市博苑儿童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了“书香草原·德润万家”百人帐篷亲子阅读节活动。随着50盏阅读灯依次点亮亲子阅读正式启动,活动中以每个小帐篷就是一个独立的阅读空间,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挑战关掉手机一小时,在帐篷里享受亲子阅读时间,通过亲子共读的形式收获书籍智慧,让书香充溢每个家庭。截止目前,锡盟各级妇联组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100余场,2000多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参加活动,近万人参与了活动。

四、举办专题讲座,促进科学幼儿教育

为提升全盟家庭教育工作和广大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 5月18日锡盟妇联联合盟团委、锡林浩特市红黄蓝幼儿园,举办了“高情商让宝贝稳站人生C位”讲座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全国著名亲子教育专家王晶老师现场开展讲座。王晶专家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深入浅出、由表及里,时而与家长互动,时而与老师交流,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教育大家怎样科学教育儿童的理念与方法,让所有聆听人员学有所获、受益匪浅。本次活动由盟妇联精心谋划,周密组织,确保了整体活动秩序井然,效果突出。现场有近400余名家长和老师们聆听了讲座。家长们普遍认为,通过本次讲座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现有模式,找到了育儿常见问题背后的原因,掌握了科学先进的育儿方法。此次活动,必将为全盟家庭和谐、儿童成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儿童之家利用率不高,人员经费困难,较难维持

锡盟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现有“儿童之家”利用率不高。在城乡社区普遍建立“儿童之家”不符合我盟实际,尤其不适合在苏木乡镇社区建立“儿童之家”。

锡盟妇联牵头建设的“儿童之家”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治区妇联项目支持和盟妇联经费补助。“儿童之家”资金投入主要用于购买设施设备等,由于社区经费紧张,“儿童之家”日常活动经费、设施维护费、管理人员经费等得不效保障。

(二)部分转移儿童教育缺失严重

近几年随着牧区人口转移进城,苏木镇学校撤并,很多牧区孩子进城读书,都由老人看管陪读,家长对孩子在家中无法起到帮教、指导作用,导致这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缺失较为严重。

(三)对儿童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力

目前多数家长学校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开展活动水平需进一步提高。部分牧区因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牧民春季繁忙、冬季天气寒冷等因素,家长学校开展活动难以常态化进行。

(四)宣传力度不够,基层家庭对教育认知不够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5

一 、创设情景,培养兴趣

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学生很难理解歌词的意境,考虑到小学生见识少,很少有人去过草原牧区,可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放一段有关草原牧区的画面,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一望无边的大草原、成群的牛和羊等等。并配上音乐使同学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为歌曲编一些模仿牧民小骑手的骑马动作。这些画面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在音乐欣赏课《瑶族舞曲》中,有一个环节是请同学们为乐曲编排舞蹈。如果不给学生一点素材,我想象表演将会十分生硬,缺乏艺术感觉,甚至会有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于是,我剪辑一些各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情景,给同学们一定的素材、资料。同学们在表演时既有模仿,也有创新,表演十分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畏难情绪变成了喜欢。

二、直观形象,浅化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反复跳跃记号”时,就可通过“小白兔拔萝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去拔萝卜,萝卜拔掉后留下了一个坑,坑里出现反复跳跃记号1,小白兔去拔第二个萝卜时要跳过反复跳跃记号1才能去拔第二个萝卜,第二个萝卜拔掉后也留下个坑,坑里出现反复跳跃记号2 。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反复跳跃记号的演唱顺序。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乐知识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再如,歌曲《大鹿》中的后十六分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叫我唱歌我唱歌》的衬词;《小竹桥》中的前倚音及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这样即提高教学效率,又浅化了乐曲的难点,使学生直观、具体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内容,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如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时,首先,简介乐曲内容,然后播放制作好的电脑软件,顺序是出发—嬉戏—回家,在录音时,可分三次将三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哪个乐段。在悠扬的乐曲声中依次出现一幅副淡淡的画面:一个牧童在晨光中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去放牛;牧童在草地上、溪水边快乐嬉戏的情景、牧童在夕阳下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回家等等。这样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春节序曲》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新年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四、声像结合,增强素质

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声、形、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设备,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就能使德育方面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使学生能够喜闻乐见,并且在学生感受音乐,走在音乐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6

2006年,贝天牧和妻子潘姆拉在距离北京70多公里的天津武清区,自筹资金为中国孤残儿童建立了一个家园。由于这里曾是当地人放羊的地方,夫妇俩为它取名为“牧羊地儿童村”。

如今,儿童村里住着80多个孤残孩子,年龄从几个月到十几岁不等。他们分别住在“村”里的5栋小楼中,里面有一个个温暖的“家”和慈爱的“妈妈”。在这些独栋别墅里,孩子们除了有卧室,还有足够大的客厅用于室内活动。

潘姆拉负责管理儿童村里的“妈妈”们,她还负责把收到的捐助物品分配到各个小家庭。潘姆拉希望孩子们穿得漂漂亮亮的,不喜欢看到他们穿破旧的、有污点的衣服。而一些阿姨们的心态是希望节俭一些,为此她时常为孩子们该穿什么同阿姨们发生“战争”。

儿童村有着自己的“小羊羔”学校,供4岁以上行动方便且能够自理的孩子学习,还有着自己的医院,由3名全职医生和一名护士照顾患有严重心脏病、脑瘫、皮肤病的婴幼儿。王老师负责给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大班孩子上语文、数学、电脑、音乐、美术等课程。每天上午,有外国志愿者给孩子们上英语课,由于其中很多孩子将来会被国外家庭收养,他们需要掌握一些日常英语。

今年儿童节当天,“村长”贝天牧格外忙碌。他带着来访的人们参观一间间教室、宿合,无论走到哪里,那些伤残孩子们都会一拥而上,缠着让他抱抱,大声叫他“Tim爸爸”。如今在中国慈善界,很多人都知道贝天牧是位令人尊敬的慈善家,却不知道他在年轻时曾经历过怎样的忏悔与救赎。

1957年,贝天牧出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因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也许正因如此,贝天牧从小特别淘气、贪玩,不爱读书。他10岁那年,做了一辈子汽车推销员的父亲因病去世,临终前父亲交待——要让孩子们上大学。为了给家中6个孩子支付高昂的学费,母亲四处打工。

高中毕业,贝天牧被母亲送进商学院,但他总是让老人失望。每到夜晚,他就骑着摩托,和一群年轻人喝酒、跳舞、打群架……。大学第一年,贝天牧多门功课不及格,他逃离学校,报名参了军。进了军营他才发现,那里日子也不好过。艰苦的训练诱发了贝天牧的哮喘病,好几次差点憋死在床上,后来他被劝离了部队。

此后,贝天牧仍旧混在“摩托党”里,但接二连三的遭遇开始撞击他的人生信念。一次飙车中,一名同伴发生车祸,当场死亡。眼睁睁地看着朋友在短短几分钟离开人世,那一惨状在贝天牧脑海中挥之不去。又因闹事,他被关进拘留所,尝到失去自由的滋味。21岁那年,他带着自己酷酷的摩托队去参加哥哥的婚礼,亲友和乡亲们却用看怪物一般的眼神看他……经历了这些事,贝天牧开始审视自己,并开始为之前的生活懊悔。

1982年,贝天牧与漂亮贤惠的潘姆拉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两年后,已成为超市部门经理的他,决定和妻子一起重回校园,实现父亲的遗愿。大学毕业前,老师的一句话“许多国家急需英语教师”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贝天牧决定到向往已久的中国支教一年。

1988年,夫妇俩带着女儿来到辽宁抚顺。中国学生对老师的尊重,让初为人师的贝天牧很有成就感。“过去,我驾驶摩托车从街头呼啸而过,投来的全是白眼儿;如今我是一名教师,走到哪里头都抬得高高的。”

爱心捧起牧羊地儿童村

一年的支教生活结束后,人们都认为贝天牧回国后不会再来中国了。然而,1991年,在美国读完教育硕士的他,又带着全家人回到了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外教。

当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贝天牧被邀请参观天津儿童福利院,“没想到那里有那么多被亲生父母遗弃的残疾孤儿,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他每年都会买来一批批尿不湿、奶粉、食品、童话故事书等赠送给北京、天津等地的儿童福利院。

1992年冬天,贝天牧在贵阳孤儿院遇见了一个5个月大的残疾女孩。或许是缘份使然,她躺在小床上,一见到贝天牧竟含笑扬起了小手。这令贝天牧感到心头一紧:“孩子很可爱,但也可怜,她就是想让我抱抱她,她渴望被爱。”此后的一年中,那名女婴的容貌,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让妻子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再次赶到贵阳,把女孩接回家,当作自己的女儿养,起名埃瑟。

1993年出国度假时,贝天牧将埃瑟委托给一位在中国支教的美国小伙菲利浦·海德。相处近3个月,女儿与菲利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开口管他叫爸爸。贝天牧非常欣慰,他终于在中国找到了一个知己。两人商量着一起投身公益事业,全职救助那些孤残儿童。不料两个月后,28岁的菲利浦却因心脏病发作,猝然离开了人世。

又一次直面年轻生命逝去,贝天牧更感生命短暂和时间紧迫。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放开手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1994年初,他毅然辞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高薪工作,创立了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以纪念友人。从此,夫妇俩全身心投入对中国孤儿的救助事业中。

为了节省开支,贝天牧全家离开北京,迁往廊坊,成为廊坊开发区的第一户外国人。至1999年,他已从福利院领养了9名孤儿。这时,贝天牧夫妻俩最大的愿望是“有一栋可以照顾孤残儿童的大房子,建设一个充满家庭氛围的儿童村。”

2000年1月一天,贝天牧偶然和当地一名房地产开发商赵广才吃饭,对方被他的公益之心所感动,豪爽地说:“你看我能做点什么,尽管提。”贝天牧张口就说:“我想要一栋大房子。”这本可以看作饭桌上的一句玩笑,可是第二天一早,贝天牧真的跑到赵老板家里说:“我已经挑好了房子,咱俩签订一份借用协议吧。”赵广才很是惊讶,但最终他还是答应了。

经过3个月的装修,“廊坊儿童村”挂牌成立。赵广才是第一个登门拜访者,当孩子们见到这位好人时,都跑上去七嘴八舌地喊:“谢谢叔叔!”赵老板感动不已,当即又找到贝天牧说:“你们做的事情太有意义了,我再给你们一栋。”就这样,赵广才先后借给了贝天牧4栋房子。

到2003年,“廊坊儿童村”已经有了80多个孩子。可是,由于空间所限,他们面对更多的被遗弃、需要救助的孤残儿童,却爱莫能助。于是,贝天牧开始筹划建立一个更大面积的儿童村。正在这时,天津大王古庄的负责人找到他,说他们村有一大块闲置土地要卖。贝天牧想先听听对方的要价,没想到对方开口竟说:“每亩地我们只象征性地收1块钱。”中文不太好的贝天牧以为那是1万或者100万元的简称,翻译告诉他说,就是l块钱,快答应吧!

就这样,儿童村33亩土地中有30亩被他以“一元一亩”的价格买下,即便加上另外低价买的3亩地,也不过两W元,儿童村拥有这些土地50年的使用权。贝天牧没想到当地政府会给他们这样的待遇,在此之前,他们甚至彼此没有见过面。他说,后来我才渐渐理解,原来当地人都以在此建儿童村为荣。看到政府和百姓对慈善事业的热心,我更有信心了!

2003年六一节,牧羊地儿童村奠基。由于基金会的善款有限,为了筹建新儿童村,贝天牧不仅花光了家中30万元积蓄,还卖掉了他和妻子在中国买下的一套房。贝天牧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为建造这座“孤儿乐园”添砖加瓦:北京一家顶尖设计公司免费为儿童村做建筑设计,法国拉法基集团捐助水泥,美国舒布洛克公司提供成本价建材,立邦公司捐助涂料,施耐德电气公司提供变压器,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送来柴油发电机,廊坊热力供应中心免费给儿童村供暖……,到了2006年8月,孩子们终于从原址迁到了宽敞、漂亮的牧羊地儿童村。

成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

尽管得到了许多好心人帮助,新的儿童村建成后,贝天牧夫妇还是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这时,一名遭严重烧伤后被家人遗弃街头的男婴,被辗转送到了牧羊地儿童村。一名工作人员问贝天牧:“还要不要救?这样的重伤即使救活,孩子也基本废了。”

贝天牧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倾尽所有救这个孩子,将来我要看着他踢球、上学,做我这样的工作,甚至还能接我的班。”他费尽周折为孩子筹集到手术费后,当晚就带着男婴前往北京儿童医院救治,后又转到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这位“当代白求恩”也因此引起美国媒体关注,此后不断有人向他们的基金会捐款。

这些年,贝天牧夫妇的工作大致分两部分,一是每天睁开眼就到儿童村来哄孩子,另一工作是回美国募捐,将得来的钱用来给那些重病孩子做手术。募捐的同时,他还会劝有爱心的美国人收养这些孤儿,给他们以家庭的温暖。每年,都会有一些孩子被美国的家庭收养。这样,儿童村腾出的床位,又能用来收留新的孩子。

行走在牧羊地儿童村,树木成荫,花草遍地,10余栋大大小小的别墅式建筑都有个家的名字,如平安之家、祝福之家、爱心之家等等。保育室、学校、医院、餐厅、食堂、客房,都是两层中式仿古建筑,青砖红顶琉璃瓦。

进入任何一个“家”的一层,发亮的实木地板,天蓝色或浅黄色的温馨内墙,柔软的沙发,美丽的墙饰,还有满屋爬来爬去依然身上干干净净的孩子,都让人眼前一亮。二层则是孩子们的卧室,每个卧室都配有暖气和空调,每天都有阿姨记录孩子们的睡眠情况。儿童村的86个孩子,由70名阿姨分别看管。年纪小或完全不能动弹的孩子,则由护工阿姨全天候照顾。

美国夫妇Moody和Anna负责给生病的孩子看病。8年前,他们关掉自己在美国的医疗工作室,来到牧羊地当志愿者。像Moody夫妇一样的全职志愿者,儿童村里有10多位,他们无偿地对孤儿们奉献着时间和爱心。

初次来到儿童村的人,都会被这里的一面墙震撼,那是儿童村花园里一面印满手印的墙,它被称作“希望之手”。每一个孤儿离开儿童村时,都会在墙上留下一个手印和自己的名字,墙上还记载着每个收养人的真实资料。如今,这里已留下了超过3500个孩子的手印。“我觉得这个创意很棒,它就像_座孤儿纪念碑,非常特别,这些手印,每年都在增加。”贝天牧激动地说。

在儿童村80多个孩子里面,有大量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智障、脑瘫患儿。送到这里的孩子,有超过95%是因身体缺陷或残疾被父母丢弃的。贝天牧清晰地记得,曾有一个来自河北保定的孩子小丽,送到福利院时医生说她只能活3个月。但在儿童村阿姨精心照料下,小丽居然活了三年多,可孩子还是在过完4岁生日后不幸去世,全村的人都哭了。儿童村创办至今,一共失去了10个孩子,而活下来的孩子,都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20年来,贝天牧夫妇共为3600多个伤残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为近千名孤儿找到了永久的收养家庭。他们还在中国偏远地区发起了一场消灭“唇腭裂”运动,出资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组织医疗队先后到陕西、青海、贵州、广西、新疆等地,为唇腭裂的孤儿做手术。到2012年7月,牧羊地儿童村已经与国内35家福利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多因为特殊健康问题而不能被一般福利院照顾的孩子,都被转送到这里。

儿童村食堂西南角,一架钢琴侧对着大门,苏赢小心翼翼地翻开琴盖,十指跳跃,一首悦耳的《致爱丽丝》飘了出来。每晚,她都会在此练琴。“她钢琴弹得很好,也许可以称得上大师,她还会电脑和十字绣。”贝天牧夸奖着这个姑娘,同时也皱起了眉头,苏赢下半身瘫痪,她已经21岁了,而根据中国法律,超过14岁便不能再被爱心家庭收养,如何教会她自食其力,如何能帮她找到工作,难倒了贝天牧。

从2008年起,儿童村就开始建造一座3000平方米的康复和技能中心,由于资金因素至今仍未竣工。贝天牧原本想把这座中心用于培训年满14周岁的青少年,使他们在康复之余掌握一技之长。他希望有人能帮自己去建好它,还希望未来能有志愿者来教孩子们画画、唱歌或者做工艺品,“这样他们至少能养活自己。”

尽管每天都在为资金短缺而发愁,为救治一个个身患重症的孩子而奔波劳累,但贝天牧夫妇却感觉生活得很快乐。尤其当村里的孩子们亲切地喊他们“爸爸”、“妈妈”时,夫妻俩就会油然生出一种自豪和幸福感。

在这对心怀大爱的美国夫妇看来,成功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能够给予这个世界什么。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国产动画中小学生广电总局

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已有一百年历史,它是一种活动的、被赋予生命的图画,又称美术片和“卡通”。按制作方式,可分为传统动画和计算机动画;按题材设定,可分为艺术动画和科教动画;按表现风格,可分为写实动画、写意动画和抽象动画;按播放渠道和传播媒体,可分为影院动画、电视动画和网络动画等。电视动画是更接近大众的文化传播形式,本文主要以广电总局推荐播出百部优秀国产动画片为讨论对象,研究中国电视动画的文献品质与未成年人群体接受之关系。

一、国家广电总局推荐播出的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目

20世纪80代后期,电视文化就已成普及之势,五十集乃至百余集的外国电视动画片涌入我国。平心而论,这些国外动画片对启蒙和引导少年儿童的心智和情操,有积极作用的一面。但其唯乐至上的搞笑倾向以及暴力等某些不健康情节,同时会给缺乏判断力的少年儿童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的创作和播出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根据广电总局全国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核况通告统计,15年来摄制了520部共超过30万分钟的电视动画片,见表1。

表11993至2007年国产电视动画片数量统计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官方网站的相关公告整理(1994年无)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尤其是动漫业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我国电视动画片产量猛增,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粮。2004年12月,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中央电视台,总政治部艺术局,中直有关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的通知》。从2005年第一季度起,至2008年第一季度止,分13批推荐了117部电视动画片。

国产动画片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如三辰卡通集团制作的《蓝猫淘气三千问》五个系列节目的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和图书出版版权、衍生产品授权已分别输出到科威特、韩国、以色列、美国、英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36个国家与地区,成交额为1136万美元,仅2006年成交额就突破660万美元。

二、百部优秀国产电视系列动画片举要

电视动画往往以系列片的形式分集播出,系列动画片一般以分集的形式叙述一个长长的故事,或由情节连贯又分别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限于篇幅,这里仅举18部电视系列动画剧本提要如下。

《小小律师》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宣传法律、寓教于乐;《围棋少年》以明末围棋神童江流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弘扬了中华围棋的文化精神和中国棋手的爱国情结;《东东》通过26个小故事讲述了初二男孩东东的成长经历,内容健康向上、语言幽默时尚;《小虎还乡》展现了人与动物、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种种变化和冲突,是一部兼具感彩和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梦里人》是国内少有的一部面对青少年观众、表现高中生现实生活题材的动画系列片;《环保剑》则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讲述了一系列人类与污染恶魔作斗争的故事;《精灵世纪》在带领小朋友走进神奇的魔幻世界的同时,又将诚信的重要、亲情的温暖、友谊的可贵、团结的力量等成长的道理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小观众。

《蓝猫淘气3000问—平安出行》以宣传安全行车为主题,讲述了大明星蓝猫、喜欢飚车的兔耳狼和向往城市生活的QQ熊、安安一家等人物在搬家前往太阳城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消防大本营》讲述了活跃在城市中的消防官兵和一支以蓝猫为首的少年“119小分队”,积极宣传和普及消防知识、助人为乐的故事;《福娃奥运漫游记》是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精心策划推出的大型系列动画片,通过讲述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理念,弘扬奥运精神;《戏曲动画集粹》将动画艺术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用动画的形式再现了《白蛇》、《贵妃醉酒》、《武松打虎》、《智取威虎山》、《对花》、《惊梦》等精彩戏曲唱段,画面精致唯美,能够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星际飚车王》成功塑造了拥有天才潜质、正直善良的赛车手阿雷的形象,并通过阿雷和他的朋友们参加赛车的故事,体现出正义、勇敢和团队的强大力量;《三毛从军记》既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充分展现了三毛乐观、豁达、幽默、机智的品格;《乌兰其其格》以我国内蒙古草原牧民秋冬季游牧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乌兰、其其格姐妹俩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一连串探险与猎奇、迷失与拯救的故事,作品画面优美,节奏流畅,富有浓厚的草原风情,展现了纯朴豪放的民族个性;《吉娃娃和他的伙伴们》以中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为主题,讲述了小狗吉娃娃和其他十一个好朋友的有趣故事,适合低幼儿童欣赏。

《少年狄仁杰》通过少年狄仁杰成长路程的刻画和描写,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主人公热切追求公平和正义的优秀品格,有益于培养观众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大梦王小书包》以精心设计的故事内容、生动活泼的动画形象、风趣幽默的人物对话再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草船借箭》、《狼牙山五壮士》、《丑小鸭》等优秀小学课文内容;《中国古代科学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精致优美的场景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示古代科学家们虚心学习、勇于实践、不畏困难、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喜爱不同的节目内容并呈现不同的收视规律,科特勒将人群分为儿童(6岁以下)、少儿(6-11岁)、青少年(12-19岁)、青年(20-34岁)、中年(35-49岁)、中老年(50-64岁)、老人(65岁以上),对本文的研究颇有启发,前三类即属于“未成年人”范畴。

三、中国电视动画文献品质与中小学生群体接受论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对中国少年儿童电影的范围是这样限定的:第一,少年儿童应该是影片中的主角(当然也包括动物以及神话中的牛郎织女、童话中的王子公主或者灰姑娘这样的人物);第二,影片的内容应该是少年儿童参与的生活或者是以儿童视角观察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一条,成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标准就会强加给少年儿童);第三,影片的内容必须是少年儿童适合观看的。这虽然界定的是少儿电影的基本品质,但对电视动画尤其优秀国产动画推荐片目来说,也是比较适合的。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主体。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中小学在读学生达2.32亿人(包括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其中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348.83万人,在校残疾儿童41.93万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0564万人,初中阶段在校生5736.19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4527.49万人。这个规模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也对中国电视动画创作的数量与品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成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不断扩大,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文化的普及,少儿越来越成人化,个体差异也愈发明显,这些都是中国电视动画创作者应考虑的因素。为繁荣国产动画片艺术创作,切实推进国产动画片精品工程,自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实行优秀国产动画片推荐播出办法,各级少儿频道、动画频道与日俱增。另外,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挑战,促使有识之士站在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研究电视动画片的选题、创意和管理。2008年2月14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动画频道、少儿频道、青少频道、儿童频道和其它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要继续扩大国产动画片的播出规模,上星频道要着力创新思路,积极创造条件,切实开办国产动画栏目,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国产动画片,为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自2008年5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不得播出的境外动画片、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以及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的时段(17:00-21:00)再延长1小时。中外合拍动画片在这一时段播出,需报广电总局批准。各少儿频道、青少频道、儿童频道和其它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频道在这一时段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自制的少儿节目,不得播出境内外影视剧。各动画频道在每天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严格执行每天国产动画片与引进动画片播出比例不低于7比3的规定。各级电视台引进境外动画木偶剧、动画人偶剧需报广电总局批准。所有国产动画片必须获得国产动画片发行许可证方可播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关心未成年人、发展民族品牌和倡导民族文化。

毋庸讳言,尽管国产电视动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世界一流电视动画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诚如著名儿童文学家张之路评价中国儿童电影时所言:“在表现生活上,国外儿童片的本质力度更大、艺术表现力更强;在还原少年儿童的生存环境上,国外儿童片更加深刻、似乎从来不回避什么,忌讳什么;在成人与孩子们的关系上,外国儿童片侧重于“成长”下的磨练,中国侧重于在“爱”的名义下的呵护;同时,国外儿童片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诗性与情趣也别开生面、非常清新,常常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给人以较大的想象空间。”为使少年儿童更喜欢国产动画片,应在动画思维、动画稿本、动画造型、动画场景、动画色彩、动画声音以及电视播出、音像制品、图书出版和衍生产品等方面,精心塑造中国电视动画的优秀品质: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展示中华文化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1]刘小林,钱博宏.动画概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任频捷.动画片对中国儿童暴力性倾向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4).

[3]孙永超.人口细分在电视节目策划中的应用[C].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艺术学》编委会.艺术:视像与后现代思潮.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教育部.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8-05-05.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垦牧文化;美术;校本课程;开发

一、挖掘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在将垦牧文化引入美术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垦牧元素,用图片、文字等将其记录下来,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生动展现通州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涌现出的杰出人物,让学生在触摸垦牧文化的同时产生地域文化自豪感,真正激发他们对垦牧文化的兴趣。经过调查,我们决定开发“灶花”系列课程。

1.了解灶花

过去,本地区乡下人家为了避免柴火燃烧时产生的烟灰溅到锅中,往往会在前面砌上一堵墙,能工巧匠们在上面现场创作,描摹出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装饰图案,就是我们常说的“灶花”。

2.欣赏灶花

在对灶花有基本了解后,让学生回家观察民居里土灶台上的灶花,上网搜索灶花图片,在课堂上集中欣赏,讨论灶花的艺术特色,体会其独特的美,感受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区域文化。

3.创作灶花

随后在课上讲解灶花的创作流程:工匠们在创作时主要以黑线勾勒为主,一般是“现粉现画”。掌握首先墨线打底稿、随后上色的基本流程后,学生试着自己在纸上创作灶花。有了前面的积累,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一幅幅特色鲜明的作品展示出优异的学习成果。在“灶花”系列课程的成功开发后,我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充分挖掘资源,先后开发出“芦扉花布”“芦花靴”“蓝印花开”等系列课程,为孩子们的美术学习创设了广泛的垦牧文化情景,从中学习美术知识、绘画技能,成功加深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对垦牧文化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审美素养,树立了新一代通州湾孩子的家国情怀。

二、学科融合,拓宽实施途径

融探究性与综合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是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实施途径,为此,在美术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深入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各方面素养都能得到发展,成为垦牧文化传承的生力军。课题组统筹规划,利用校园内的部分场地,开辟了实践基地———“垦牧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挖掘实践基地中的美术元素:活动伊始,孩子们参与班级垦牧园的命名、美化,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设计园徽,童趣盎然、匠心独具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美术才能。在垦牧园开辟过程中有的孩子自己设计、制作的稻草人,每个班级都制作了植物名片,孩子们抓住自己班级所种植的植物的主要特征,以水彩画、水墨画、素描等不同方式呈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靓丽的风景。孩子们观察垦牧园里的昆虫、植物的生长、劳作的方式真实的体验、有趣的实践活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冲动,在美术课堂上、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我们的学生以泥塑、绘画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精彩呈现垦牧文化的独特魅力,赢得了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的垦牧园既是实践基地,也成了学生艺术创作基地。在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发挥本学科优势的同时,博采众长,注重与其他学科充分整合,让学生在综合性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多维度的情境体验,这样,在有效加深他们对美术知识的理解的同时,促进他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全新的平台。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上一篇:最新中秋祝福短信范文 下一篇:迷失的亲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