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3-12-03 17:55:08

地道战观后感篇1

《地道战》给我们的精神是永远不能磨灭的,让我们共同来铭记吧!”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当电影里传来坚定、雄壮的旋律,我心中不禁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1观看群众路线教育电影是我行组织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安排。为此,我行组织全行员工观看了《地道战》这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1942-1944年间,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的情形。冀中军民团结一心,利用结合了广大群众的智慧与力量的地道战来抵抗侵略者,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观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一直在想,在敌我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是什么能使我抗日军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我觉得依托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是胜利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真正英雄,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的伟大创造都是群众智慧的结晶。革命战争年代的“地道战”是这样,改革开放时期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是这样,我们组织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等也是如此。实践表明凡是成功的方面都是贯彻了群众路线,凡是失败的方面,都是背离了群众路线。

作为银行员工,如何在本职岗位上践行群众路线呢?

首先,必须全面认识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为银行员工,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满足客户的切实需求。

其次,要做一名务实员工,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把上级交予的任务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用工作成绩回报组织的关怀。

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2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历史上创造了无数惊人的奇迹,我们华北平原上就有一项不得不说的壮举,是什么呢?对了,它就是“地道战”!后来,这一历史被拍成了电影,就是家喻户晓的影片《地道战》。

说起“地道战”,我可以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42年到1944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日寇对我冀中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地道战》就是描写那个时期我们英勇抗日的故事。根据地人民为了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粉碎日寇“大扫荡”的阴谋,采用了不少巧妙的战法,地道战就是其中之一。抗日军民在广阔的大平原,挖了不计其数、各式各样的地道,就像影片歌中唱的“埋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虽然日寇装备精良、武器先进、给养充足,但是,我们抗日军民凭着小米加步枪仍能屡次打败敌人。这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顽强斗志,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把侵略者打得魂飞胆丧、落花流水。

冀中人民那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面对着日本鬼子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他们临危不惧,坚贞不屈,仍然英勇奋战,赶走了侵略者,保住了冀中平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

有人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而我说冀中平原的劳动人民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

我们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要始终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生活在和平时代,虽然不能面对面地去打击敌人,但我们要树立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加倍努力学习,汲取更广博的知识,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量。这,也是一种爱国!我们,也可以成为英雄!

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3记忆中,很久没看黑白电影了,似乎已经淡忘了,但在我们这些90后大学生的心中并不代表消失了,因为当那熟悉的革命奋斗旋律响起时,我们便找回了那些年学校里组织在国旗广场前看电影的那段欢乐的、难以忘怀的时光。黑白电影,它充满了浓郁年代感,不仅这样,其骨子里还流淌着革命的本质,传达出一种当时的人们朴实自然的品质却又隐藏着一种强大的张力给予你无限的力量。我想抗日战争片《地道战》就是这样一部好的黑白电影。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之中,但这样一部好的电影依然是我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用鲜血染红红领巾的时代。我想之所以有如此的感触,是因为“地道战”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片中人们对革命的无私奉献,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可敬,对高尚情节的追求,对那些勤劳而充满智慧的中华儿女的崇敬爱戴之情。

1942年,霸道的日本军侵入中华儿女的国土,在中国冀中平原上,有这样一群英勇奋战的男女士兵,凭着一颗爱国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集齐,准备战斗。为了能顺利的战胜日本军,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用智慧作战,展开了挖地道的行动,我方士兵运用野外地道站的战术围困敌人,打死民兵败类汤丙会,活捉日寇山田,终于胜利的钟声响遍冀中平原。

在影片中,有很多人物形象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有智谋的高传宝,令我无比的佩服;有忠诚至上的老钟叔,有让人臭骂的汉奸汤司令,还有那个令人恨之入骨、穷凶及恶的日本山田队长,这些老演员所刻画的深刻的人物形象仿佛如电影中那些经常响起的动听的音乐一样,时时萦绕在耳边,难以挥之。

电影结束了,我却还意犹未尽,脑海中还都是当地人们作战的画面。那么的铿锵有力,那么的富有感染力,使我看完之后内心热血沸腾,感触颇多。我想那是一份对高传宝同志的敬佩之情,一份对士兵们顽强斗争意志的佩服,一份对司令可笑举止的愤恨,一份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与其说地道战中的地道是奇迹,还不如说冀中平原上的那些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伟大人们才是奇迹,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地道,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家园,捍卫了中国的领土,是他们在名族抗日战争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而正是这一点,才会让我们每次在看这种红色电影时,内心会产生了一丝感动,一种莫名的冲动,一份对人性、对自由、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一份久违了的爱国情结。

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4我观看了《地道战》,它主要是讲:1942年到1944年那几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平原上“大扫荡”实施了三大策略:“杀光、抢光、烧光”。冀中人发由于军力不足,不能对抗敌人,就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创建地道战以后,敌人就往里面攻击,想方设法地破坏。但是聪明的冀中人民又想到了很多妙法来防备,敌人没有得逞,他们既怕又恨,但又对我们没办法。在地道里作战时,民兵队长高传宝利用人群来传播消息,使队长的意思能传播给人群。人们有了地道战,敌人的“扫荡”粉碎了,冀中人民取得了胜利。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好好学习,不要玩世不恭,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大家对你的期望,长大为国家做奉献。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自从看了《地道战》以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因为英雄的形象总是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地道战发生在冀中平原上的故事,一次,日本鬼子要侵略冀中的人民,人民为了赶日本鬼子出中国,在每户人家里挖了一条通道,这做了陷井,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冀中人民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但是,高老忠为敲钟报警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觉得冀中人民很聪明,会用各种手段去对付他们,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冀中人发会想到挖地道,家家户户连在一起,逃得容易,打仗也容易。

那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很少存在战争,因为人们不想打仗,他们想有一个温馨的家,过着平平常常的日子。

如今,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民如此聪明,而现在的中国人却如此地脆弱无能呢?因此,我们小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所以全世界的人民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七年级地道战观后感范文5今天,老师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地道战》,它在我脑海里萦绕不散,使我热血沸腾,不由地产生了一种冲动,一份渴望,一丝感动,爱国情结在心中涌起。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日本侵略者企图在冀中进行“大扫荡”,聪明的中国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神奇的地道,通过地道战,粉碎了敌人阴谋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英勇的敲钟大叔为了保护高家庄的老百姓,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上空时,日本鬼子总司令的枪声也响了,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大叔拔出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看到这里,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声。这掌声,是给敲钟大叔的敬礼,也是赞扬了大叔这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看到了战争时期,老百姓的铮铮烈骨,也让我看到了老百姓不畏牺牲、坚强抗日的品质。”

这部电影,我不禁联想到现在幸福生活。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美好的,没有战争,没有纠纷,而许许多多的人却不懂得珍惜今天的好日子,去刻意破坏它,难道这些人不知道这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吗?这样做,先辈们在天之灵又怎能安息呢?我希望,人们应该爱护这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好好学习,才能报答革命先烈们,成为保护祖国、建设祖国的接班人。

地道战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五年纪四个班到电教室看地道战这部影片,内容是这样的:

1937年7月,在抗日战争中,由于日本鬼子的军力强大,把一对八路军包围了,这时八路军接到一本毛主席送来的书,叫(论持久战),将士们看完后勇气倍增,深受启发,创造了许多新的战法。有一次,日本鬼子夜里悄悄走进村庄,警卫员为了给人们报信,被鬼子打中了胸膛,可是最后他还是拉响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了。于是他们想出了在地下挖地道的方法,又一次鬼子扫荡,他们躲进地道,结果被鬼子挖出了两个地洞,然后拿烟熏,用水浇,正在为难时刻,一队八路军在外面看见情况危急,就引开敌人,地道里的人才死里逃生,经过大家的努力,他们挖出了一条既可以防毒、水,又可以攻击敌人的地道,最后他们取得了胜利。

看了这部电影,我被他惊险的情节深深吸引,里面八路军与敌人斗争的场面让我们哈哈大笑,我们的八路军是好样的,在敌人的猛烈攻击下,临危不惧,顽强的跟敌人搏斗,用自己的聪明,创造性的发明了许多新的战法。想想我们的现在,生活好了,更应该发奋读书,不枉牺牲的先烈们,把他们智勇双全的精神用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珍惜生活,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地道战观后感篇3

《地道战》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有一天,可恶、令人憎恶的小日本鬼子来到了一个村子里,无情地抓了居住在这里的所有村民,只有一位老师、麦包及麦包爷爷和其他几位孩子顺利逃脱。躲在了麦包家里的地道,在这种险恶的地方,鬼子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他们。但他们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营救生命难保的村民们,随后就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搞笑的地道战。

电影中的麦包可真是个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的小伙子呀!在一次次难关里以自己的聪明、勇敢战胜了他们。他们的老师也为这次战胜取得成功做了巨大的贡献,要想,那个跟日本鬼子到山顶的时候自己也是自身难保,却要完成一个非常艰巨,但必须完成的任务。

我们要做个爱祖国、爱人民的好学生。要像电影中的麦包学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退缩,要勇敢的面对一切。

花园二小高三:张瑾

地道战观后感篇4

在冀中平原上活跃着一支领导的敌后游击队,他们在根据地领导着广大农民群众,在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利用地下巷道巧妙地利用有限而又低劣的战斗武器??红缨枪、铁锹、锄头、火铳把用大炮、机抢武装着的日本鬼子打得屁滚尿流。

敌人发现了游击队们挖的地道,就往地道里弄火,但是这是没有用的。敌人又想办法往里弄水,可是还是没有打倒游击们。这种坚持持久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两个村连起地道来,齐心协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少年儿童,生活在这和平的时代,沐浴着美好的时光,但我们也同样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耻辱,我们要以光烈为榜样,增强知识,学好本领,才能真真正正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大梁,才能把我们的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勤劳的民族精神再次发扬光大,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昌盛强大。

回想起《地道战》中的一幕幕,再联想现在的国际风云,我觉得自己的担子好重好重……

地道战观后感篇5

在抗美援朝中长津湖之战对整个战争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志愿军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将美国人彻底轰出了朝鲜东部元山平原地区,在战略态势上的了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欢迎阅读!

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1观看时,我的双眼在顷刻间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这许多鲜活的生命与灵魂,为什么会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异国的灾难?这种高尚又伟大的情怀,到底从何而来?“是的,中国与朝鲜是朋友啊!唇亡齿寒——朝鲜没了,新中国能长久吗?”爸爸笑着答道,看着五岁的我的好奇的眼睛。现在一想,一定是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烈士们奋勇杀敌。他们是真的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啊!

1950年,中国第九兵团初入朝鲜。当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正沉浸在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中时,需要再一次踏入硝烟弥漫的战场的消息又一次传入了他们的耳边。这些为我们挡风遮雨的烈士们,在当时,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步入异国他乡的呢?我想不明白。但是,任何人都清楚,他们如此奋勇、如此拼命地战斗,是为了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忍受着寒冷,端着步枪,在凛冽的寒风中,甘愿化为冰雕,也丝毫不愿退缩的。这种极其伟大和乐观的精神,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全部来自于烈士们对于新中国的热爱,和对于大家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爱国。是的,就是这两个伟大却又十分平凡的字眼,在这些战士们的心中扎了根。当那许多无名的烈士们,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那许多无名的英雄们在雪地里冻僵时,正是这两个简单的字在他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发扬壮大的时刻。爱国情怀支撑着他们已近奄奄一息的躯体,一次又一次地击败美国的王牌军团,一次又一次取得近乎无人可及的胜利。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同样应当好好学习,奋勇拼搏,才能够对得起七十年前逝去的烈士们的生命和鲜血。中华民族的崛起,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任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是的,我们一定要如饥似渴地学,吃苦耐劳地做,才会使自己强大,才会使我们祖国的未来强大。身为学生的我们,其实也可以做到“精忠报国”。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算是在为祖国分担。未来的中国,就一定会强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寄托在了我们的身上。你,准备好为它而奋斗了吗?

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2今年的国庆档,《长津湖》堪称是毫无悬念的“王炸”,是档期内观众期待的电影。

正值北京电影节期间,作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长津湖》在9月20日举办了一场特别放映,这场放映不是宣传方内部邀请嘉宾,而是通过公开渠道售票,前往影院的也都是普通观众。结果售票活动预约人数达到16000人,开票仅4秒就全部售罄,刷新了这届北京电影节抢票新纪录。

连主演朱亚文也晒图吐槽“又要站过道了!”

观众的抢票热情说明了这部电影太受期待,而首批观众走出影院后,也接受了媒体随机采访,这些观众一致表示电影很好看,有观众久久不能从电影中抽离,哭着接受采访。

面对“你看哭了吗?”这个问题,很多观众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有年长的男观众连续肯定回答了三个有,然后说“中间好多文戏部分我都挺感动的,一直止不住。”

另外一个男观众说:“因为我爷爷我爸爸都是当兵的,所以说看了这个真的特别感动。”

有女观众则说:“就是某某(防剧透)最后牺牲的时候,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就比较容易动容。”其他观众也都表示看到这个角色牺牲的时候很感动,周围的人都哭了。

还有观众走出影 院依然在痛哭,她说“就是哭的我很心痛。”

当然也有相对理性的观众,认为哭的地方其实还挺多的,她说“主要是有一些比较细节的部分吧,我觉得这部片子有一部分是做戏剧化处理,但也有一部分是极大程度地还原现实历史的事件,战士都像冰雕一样保持着前进的姿势,一直趴在雪地上的那个场景感动到了很多人。”

还有年轻观众说:“哪怕对战术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也能一下子看懂它的镜头意图还有战术意图,我觉得这点非常厉害。”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长津湖》片长达到176分钟,接近3个小时,很显然这样的片长并没有成为观众的观影门槛,反而无论是战争大场面还是文戏都得到了首批观众的认可,兄弟情和家国情怀的传递也很合理,让人感动的同时又不会被吐槽煽情,受采访的观众甚至一直哭的停不下来。总结来说,《长津湖》口碑爆了并不意外,因为电影至少在这三个方面太强悍。

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3这个国庆,我观看了电影《长津湖》。所述是以抗美援朝时期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无畏,取得战役成功的故事。

看完了这部影片后,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强大的祖国里,满是自豪。

影片里,始终有一处让我难忘。

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战士们艰难地吃着土豆,硬的土豆都能把牙磕掉,那是多疼啊!可战士们只是笑了笑,不管什么生的熟的,黑土豆都能当成宝贝。那时他们也只有这个可以吃了。画面一转,美军正在过着圣诞节,穿着风衣,吃着盛餐,谈笑欢喜。面对全副武装的美军,战士们不知道怎么赢,只知道,必须赢!

有个士兵问道:“我们为啥要打仗啊?”指导员梅生说:“我们把该打的仗打了,后代们就不用打了。”他说出这话时,手中不停地抚摸女儿的照片。我看到了他的无限眷恋。是一个父亲保护女儿的勇敢,也是一个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决。

我想梅生指导员再重新入伍时,应该很纠结吧!一边是家人女儿的担心,不舍;另一边是国家大局的安危。但他选择了以大局为重,因为他是一个爱国的军人。他也是一个好父亲,当看到自己女儿的照片快要被烧掉时,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火堆,翻出照片,使劲扑火。看到照片还剩一半时,他带着颤抖的声音说了一句让人潸然泪下的话:“是爸爸不好!”我想,当他的女儿看到这幕场景时,一定满是骄傲,满是开心。

当麦克阿瑟看到雪地里有三个中国战士为了等待开战而被冻成冰雕时,敬了个礼。这正好验证了那句话:战场上,对对手最大的尊重就是拼劲全力,殊死奋斗。即便是天寒地冻,却有着熊熊烈火般的斗志在燃烧着。谁不会看到这束光,谁不会为之震撼?为之敬佩?战士们那一刻没有死去,而是将自己载入了一个新的史册,向他们致敬!

这就是战士们换来的盛世,这应该他们所愿了吧!

感谢他们的付出,感谢祖国有他们!

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4雨纷纷,那透明如绣花针的细雨斜斜地交织着,给嫩绿的世界笼上一层薄薄的雨露。一切是那么的美丽,生机勃勃,让人燃起生的希望,我们的中国志愿军个个昂首,为友谊而战斗。

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志愿军们用那坚实身躯挡住了那如雨般的子弹。是朝鲜人民雪中送炭,为了志愿军们和敌人同归于尽……他们都是亲人啊!

当敌人狞笑着,一步一步逼近他们时,那浅浅的绿色却闻风不动,坚守阵地,宁可同归于尽,玉石俱碎也要背水一战!

夜幕降临,四处一片的寂静,志愿军们浑身充满了戒备的味道,“杀——!”响亮的喊声在夜色中远远地传开来,冲破云霄。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战争而吓得气势折了半截,领头军痛苦地呻吟一声,倒在地上滚来滚去,身子痛楚地缩成一团...愤怒的朝鲜士兵和志愿军们举着枪拼了命的拼杀,子弹没了,上刺刀,手都麻了眼也红了!有的赤手空拳也能迎战!敌军的叫声凄惨得哪怕老虎听了也掉眼泪!

大家定以为俘虏就是会被虐杀,可是啊,周总理却亲自批示:“要加强战俘的营养,采取急救措施!”于是,高级军医从中国的各地来到了碧潼,还在这里建设起了专门的战俘总医院,救活了数不清的人。

我军有一次俘获了一名美军飞行员,医生发现他受了重伤,急需输血,于是以最快速度把他送到战俘总医院。总医院赶紧从国内调运血浆,有一些中国志愿军还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并且救活了这名美军飞行员。

俘管处特别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宗教习惯,使战俘们能过圣诞节、感恩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开斋节等等。尤其是过圣诞节和春节的时候,一连几天战俘营都处在节日气氛之中,当俘虏的亲属知道后都不停地感谢着中国军人。看看,这就是中国人的肚量。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伟大又坚强!

雨越下越小,我静静地听着雨的结尾曲,坟前的嫩绿取代了荒凉,绿色的藤缠络着大理石,路上行人的表情有的庄严,有的看到了生机而微笑着。

是啊,我真骄傲我是个中国人!

最新观看长津湖观后感六百字5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了《长津湖》,令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它讲述的是抗美援朝中的中国志愿军血战长津湖的英雄故事。

1950年10月,回家探亲的伍千里,即将退伍的梅生,还有很多很多刚到家的战士听到祖国的召唤就马上回归队伍,看到年小的伍万里到军队的时候……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的率领下,马不停蹄、争分夺秒的坐火车集物资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因为我对历史的了解程度还不是很准确,心里有一个疑问:“他们为什么要去打仗?”可当看到美国飞机轰炸火车时,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前面还嬉笑的战士后一秒就带着粮食、装备跑到树林里,到处都是敌军飞机丢的炮弹,顿时炮火连天;战士走到一片石头池时,看到有飞机来了,马上就地卧倒躺在战士尸体上一动不动,美国飞机射击所谓的“尸体靶子”为乐,我们的志愿军哪怕血肉飞渐到他们的脸上也不动弹,志愿军太难了。

可后面七连两百多人分成一部分护送电台和电台译员,一部分去帮助另一组志愿军摧毁敌军的信号塔,又有一部分去阻挡美军的后援,这些惊心动魄部分已经让我担心吊胆、眼泪夺眶而出了。可后面那些在中国志愿军没有御寒棉衣的情况下隐蔽在雪地里却没有被发现;夹击凶猛的美国北极熊军团;夺坦克、打落飞机;雷公把记号弹搬到车上,要送回给美军时被炸得奄奄一息,直至壮烈牺牲……我已经悲痛欲绝、撕心裂肺。

美军吃着烤鸡、喝着咖啡、过着感恩节,笑着说这场战争会立刻结结束,我们的战士在没有防寒服的情况下只能啃咯牙的冰土豆;美军有先进的'武器和物资,开着侦察机和轰战机一路巡航,一路轰炸,中国志愿军穿着单薄顶着严寒,只能昼伏夜出一路躲避敌人的轰炸,扛着设备徒步前行……

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新兵伍万里、张小山、火力排排长余从戎、狙击手平河、炮排排长雷公……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人,用血肉相搏,就像美军撤退时,看到了被冻成冰雕的中国志愿军,都不由敬礼发出感叹:“有这样的决心的国家,是打不倒的。”我现在知道了“他们为什么要去打仗?”就是梅政委说的:“为什么我们要去打这场仗,因为我们不去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去代。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电影长达三个小时,剧情却十分紧凑,丝毫不觉漫长。

谢谢先辈!我们今天的安逸,全是你们以血肉铸成。所以,我们珍惜和平,努力学习,锻炼身体。从小事做起,从珍惜食物,从认真学习,从修身立德开始,好好做人,不辱先辈之忠烈!不负和平二字之珍重!

勿忘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

地道战观后感篇6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百团大战》这部爱国主义大片。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的第三天,八路军原计划出动二十二个团,可实际出动了一百零五个团,因此这场持久战被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打了大大小小上千场战役,影片中选取了三场最为典型的战役来表现,分别是娘子关战役、西营坞战役和关家垴战役。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画面,比如爱国将领张自忠将军死在日本人的炮火之下,比如许多老百姓积极参加八路军队伍,还比如许多八路军惨死在日本人的枪下……

接下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因为日本人的兵力打不过八路军,所以日军请来了机甲车——一辆无坚不摧的轨道车。机甲车来了,一名上将看见一辆火车头,问:"谁会开那个铁家伙?"一位士兵说:"我会。"另一位士兵说:"我跟着上!"第一个答话的士兵接着说:"扳道岔要板到左边来。"那位上将命令道:"死也要拿下扳道岔,你们快走,火力掩护。"话音刚落,只见两个士兵登上了火车头。第一个士兵说:"我开,你加煤。"随后,火车头向着机甲车的方向开去。

与此同时,八路军与正在看护扳道岔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战。每当八路军将扳道岔板到左边之后,由于来不及躲闪,都会死在日军的枪下。即便是这样,八路军战士仍旧前赴后继,在扳道岔旁死了一批又一批战士。

最后,一个八路军营长冲了上去,当他被日本人打死之后,双手仍然紧紧地握在扳道岔上。就在这个时候,飞驰而来的火车头在最后一刻撞上了机甲车。机甲车瞬间被撞出了轨道,霎时,火光四起。看到这里,影院中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八路军战士英勇抗战、不畏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和我的同学们。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深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为此,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百团大战电影观后感600字(二)

在抗日战争胜利70年之际,公司组织了全体人员观看了电影《百团大战》,影片战争场景宏大,战火纷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从始至终感我受到了中国人民不当亡国奴的民族气节,可歌可泣不怕牺牲的精神。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晋察冀边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129师、第120师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在河北、山西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余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称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期间,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正太铁路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横越太行山,是连接山西至河北的重要通道,是平汉、同蒲两条铁路的纽带,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运输线之一。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拔掉了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严重挫伤了日军的狂妄气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这场战役在国际上也影响深远。

1940年底,华北群众热烈欢迎参加百团大战凯旋归来的英雄们

因我在河北、山西工作过,在电影中看到井陉、娘子关、阳泉、寿阳、太谷、平定、和顺、榆次、阳曲、武乡的地名时倍感亲切,当年的硝烟战火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不忘历史是为了警示现在,传承精神是为了激励后人,百团大战中战士们是我们保险人的好榜样,我们要始终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牢记历史,居安思危,齐心协力建设祖国,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来捍卫祖国,祖国一定会更加的繁荣昌盛,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伟大的中国梦也一定实现。

地道战观后感篇7

关键词:《浮云》;林芙美子;道德沦丧;反战

林芙美子(1903-1951)的长篇小说《浮云》以20世纪30-50年代的日本为背景,描写了日本对亚洲发动侵略战争中后期,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宛如浮云般捉摸不定的故事。如果说《放浪记》是林芙美子作家生涯的正式起点,那么《浮云》便可以看作她的终点。这部她耗时三年创作而成的长篇小说,在她突发心脏麻痹去世前两个月才完成,可谓是她呕心沥血的集大成之作。然而,目前学界对《浮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芙美子的女性观、恋爱观和战争观上,对该作品中的男性角色多数忽略。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本文拟从男性角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道德沦丧过程的分析,重新审视雪子恋爱悲剧的原因。并立足于战争这一时代背景,解析造成男性无奈命运的根源与林芙美子的态度。

一、富冈的道德沦丧

仅次于女主人公雪子,林芙美子花费了极大的笔墨刻画了富冈兼吾这个男性角色。在作品的后半部,富冈几乎超越了雪子,成为了后半部分的主人公。然而,初次登场时富冈帅气沉稳、富有才气的农林技官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一步步走向堕落,直至作品结尾几乎“换了一副面孔”,宛如丧家之犬,日日沉迷于酒色无可救药。从作品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富冈逐步抛弃仁义礼智信,走向道德沦丧的几个重要节点。

第一,对朋友不义。雪子初识富冈之时,富冈乃是众所周知的模范丈夫,每三天就要给老婆写一封信。然而,从后文可知,邦子原本是富冈的朋友小泉的妻子,是富冈“把有夫之妇邦子弄到手并娶了她”。这样的举动似乎是源于富冈对邦子的深情,但是,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让重新结合的两人都背负着重担。当战后富冈回国,对邦子的爱情逐日冷却时,邦子哭诉自己是“受了天罚”;而富冈听到邦子哭诉后的第一反应便是“你又想起小泉君的事儿?”这恰恰可以说明小泉的事儿一直在富冈心里,且会不时引发他的罪恶感。这一情节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夏目漱石的作品《门》和《心》。林芙美子笔下的富冈和夏目漱石笔下的宗助、先生一样,均是背叛朋友为代价获得了妻子,但都因此背负上内心的重担,始终无法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宗助和妻子阿米始终无法有孩子,于是认为自己受了天谴,只能向禅的世界寻求解脱。先生终生郁郁寡欢,认为自己是人品低下的人,最终选择自杀。而林芙美子笔下的富冈,也开始逐渐远离妻子邦子以逃避现实、逃避对自己利己主义的谴责。

第二,对妻子不忠。作为作品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先知者形象,富冈早早预测到这场战争注定失败,然而自己根本无力改变这一现实。为了逃避内心的重担,也为了发泄,富冈第一次出轨的对象是大叻的安南人女佣阿蓉。这段关系中,阿蓉首先对外表俊朗、身体强壮的富冈产生了好感,尽心尽力地照顾富冈的生活,甚至主动在夜里投入其怀抱,富冈便顺水推舟接受了阿蓉。但他清楚,自己与语言不通的阿蓉间并不存在爱情,而是源于单纯的肉体需求。虽然他一瞬间也曾“对自己的卑鄙感到愤懑”,但富冈最终没有抵抗的诱惑,开始纵容自己在女性关系上的放纵。

第三,背信弃子。富冈离开越南之前,阿蓉怀孕了。富冈不曾考虑过为这对母子负责,只是给了阿蓉一笔钱,让她独自回老家默默生下受人轻视的混血私生子。日后富冈回忆起自己抛弃阿蓉和孩子的行为虽然仍有一丝内疚,但他已经在违背道德沦丧的路上越走越远。这里的情节让人不禁联想起森鸥外的《舞姬》,同是异国恋爱,同是“抛妻弃子”。然而相比《舞姬》中主人公对爱丽丝的爱恋和愧疚之情,富冈对阿蓉的感情可谓淡薄至极。

第四,致人丧命。在生意不顺、前途无望,甚至不得不变卖家产时,富冈想到了自杀。畏惧孤独死去的他用一封电报把雪子从东京叫到伊香保,想在那里的温泉旅馆里共同赴死。然而,数日之后富冈依然拿不出死的勇气,这时他遇到了当地有夫之妇阿清。阿清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野性与生机强烈地吸引了富冈,两人背地里结合在一起,让富冈收获了生存下去的勇气。随后,阿清撇下丈夫离家出走和富冈同居,最终被愤怒的丈夫杀死。可以说,阿清的死,有很大程度是富冈造成的。富冈自己也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甚至主动帮助阿清的丈夫找律师、请求减刑,从而缓解自己的负罪感。然而即使这样的大事件也无法使富冈改过自新了。

富冈的人生轨迹恰似坂口安吾在《堕落论》中描述的那样,只要活着就停止不了堕落。阿清死了,邦子死了,雪子也死了,只剩富冈还活着,继续沉湎于声色犬马,酗酒堕落。坂口氏认为,人只有堕落到底才能重获新生,然而《浮云》中富冈,乃至其他角色的未来里似乎都只有堕落,没有新生了。

二、雪子的恋爱悲剧

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恋爱里包含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三个方面。自然因素即人类繁衍生存所必需的。1955年制作的电影《浮云》的编剧水木洋子在回答富冈和雪子为什么一直不能彻底分手的问题时,曾直截了当地表示:“当然是因为两人在身体上相合”。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两人恋爱中唯一吸引彼此的因素。在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上,雪子和富冈间存在很大分歧。雪子曾指责富冈,把女人当做梯子,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这指出,富冈更看重恋爱的社会属性,即恋爱所带来的金钱、社会地位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而雪子更追求单纯的精神因素,即抛弃了现实思考的纯粹感情上的交融。

富冈在女性问题上的放纵与当时所处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脱离日本本土的人们从日本道德束缚中解放,雪子在知晓富冈已婚的前提下仍然开始主动诱惑富冈。富冈的上司牧田所长虽然知道富冈和阿蓉、雪子的事情,却完全不加以干涉。这样的客观条件,使得富冈在没有过多感情基础的条件下就轻易地与雪子在一起,与没有精神交流的阿蓉没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是雪子恋爱悲剧的客观基础。

而从主观因素上看,如果说对朋友的不义促成了富冈与邦子的结合,对邦子的不忠令他在女性问题上解放,未曾谋面的孩子让阿蓉留在了他的记忆中,阿世的死让他背负上永久的罪恶感,那雪子对他的意义又在何处呢?与雪子的结合让富冈背叛了朋友加野、妻子邦子,然而这两项道德上的壁垒在雪子之前就已经跨越。如果说第一次的经历总是让人印象深刻,那第二次就显得麻木且无力。不幸的是,雪子就是那个永远的第二次。这使得富冈与雪子的感情中,雪子永远处于主动追逐却爱而不得的地位。

如果说战争是造成恋爱悲剧客观环境的根源,那造成主观因素的罪魁祸首又是什么呢?仔细分析,富冈与邦子的异地分离、与安南女佣阿蓉的相识和相别、乃至阿世的死,都与战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对待新的环境,包括战争带来的新环境的态度总是由抵触到接受、融入、进而成为它的帮凶。富冈厌恶战争,却在无意识中把这种厌恶转化为对女性的伤害。雪子利用战争脱离了伊庭家,却又成为了战争下男人们的牺牲品。

三、战争背景下的男性命运

除了富冈,《浮云》中也用相当的笔墨刻画了伊庭、加野等其他男性角色。在战争背景下,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都被战争改变了。无论是传统日本提倡的武士道精神下,还是在明智时期提倡的良妻贤母主义中,女性的社会角色永远是属于家庭里的。正如雪子始终把爱情当做生活的全部重心那样,女性自身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乃至受到的影响,是小于男性的。正因为此,战争对于男性命运的改变,是远远大于女性的,也是值得研究的意义所在。

深爱夏目漱石的农林技师加野是战时传统日本男性的缩影。他纯粹地相信着战争必胜的谎言,也甘愿为战争牺牲自己。然而,战争失败了。失去信念的他回到日本,却再也没有开始新生活的心力。他自称“过去的加野已经死在那场战争中了”,终于在苦闷的心情和苦力劳动中损害了健康,英年早逝。

伊庭本是一个保险公司的普通职员,没有亲历战场的他不像富冈和加野有着直观的战争体会。然而,战败后,随着黑市的兴起,他开始倒卖地瓜干等物资、做起了小生意。他坚定地相信,只有钱可以主宰一切,有钱的人即可控制一切。有了钱便开始肆意妄为的伊庭也终将迎来落败。

随着日本战败,支撑日本民众熬过艰苦的战争岁月的信念崩塌了。同时,身材瘦小的天皇宣布战败并表明天皇不是神,打破了日本民众成千上万年信仰的伟岸形象,他们意识到天皇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可以信奉的。教徒们并不在意大日向教的神是不是真的存在,但是只有相信有神存在,才能支撑着自己活下去。信仰破灭失去支柱的加野死了,抛弃信仰抛弃道德的伊庭还活在世上。林芙美子通过对这些男性角色的刻画,无声地控诉着战争对人性的消极影响,表露出对日本社会的失望。

四、结语

王向远等国内学者在研究日本战后文坛的战争观时,认为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然而,林芙美子在《浮云》中表现的主题,应该不属于这一范畴。虽然战败这一结果击垮了以加野为代表的,全心全意相信日本会胜利的少数男性,但民众的命运,是被战争本身影响的。战胜或是战败,都改变不了雪子注定的恋爱悲剧,也不会影响富冈和伊庭的道德沦丧。她在《浮云》中成功展现了战争中和战后的日本风貌,刻画了战争造成的男性道德沦丧。她表达的与其说是对男性的失望,不如说是对战后全体日本社会的悲观与失望。林芙美子在后记中表示,希望能“在所有幻想全部破灭之后,会有新的希望产生出来”,然而她始终无法找出脱离这一现状、实现救赎的途径,最终成就了《浮云》这部没有希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林芙美子.浮云[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1990.

[3]王向远.战后日本文坛对侵华战争及战争责任的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46-55.

地道战观后感篇8

【摘要】2003年3月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曾经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媒体对战争进行了跟进报道,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第一次在这场战争中相遇。本文着重比较了中美港三地媒体对这场战争的新闻报道,总结三地媒体报道的特点和不同处及其原因。文中还摘取了战地记者关于这场战争以及对战争进行报道的切身感悟,从记者本身的角度来看不同国家或地区媒体的不同报道。

关键词 中西新闻比较 伊拉克战争 战争报道

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除美国以外,参战的国家还有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三国。自2003 年3 月至2011 年12 月,战争耗时7 年多。美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当地的经济滞缓,民不聊生;美国本身也深陷战争的泥潭不可自拔。据统计,美国18 万占领军介入伊拉克战争,阵亡人数于2008 年已突破4000 人大关,另有3000 多人死于事故,大大超过了9.11 恐怖袭击的死亡人数。①

这场世界性战争在进行的同时,世界各国的媒体工作者同样深处前线,亲临战争,试图将战争的实况第一时间播报给关注战争的各国人民,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争抢战也悄然展开。可以说,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第一次正式相遇,面对发展成熟、独具各种资源优势的美国媒体,中国媒体表现不俗。新华通讯社第一时间发送出美伊战争爆发的新闻消息,早于美联社、法新社等世界通讯社。中国香港地区媒体更是派出战地记者,深入战场跟踪采访报道。这些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线新闻报道呈现给各国人民,他们的敬业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关于战争的新闻报道,尤其是这类世界性重大战争的报道,西方媒体与中国媒体呈现出来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一、中国内地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1、立场上宣传“和平反战”方针

中国一贯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在美伊战争上,自始至终中国政府的立场都是主张在联合国决议框架内,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反对使用武力攻打一个主权国家,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在这一立场下,中国国内的媒体在报道美伊战争时,着重宣扬反战的基调,时刻呈现其鲜明的立场。

中央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关于美伊战争的播报也遵循着这样的宣传基调。央视制作了一个关于美伊战争现场直播的片头,片头选用的是一个在空袭中因受到惊吓而哭泣的小男孩,这幅画面下方配的字幕是:“这一刻,他们告别亲人;这一刻,他们远离家乡;这一刻,他们走上街头;这一刻,他们举起刀枪。这一刻,战争开始了!停止吧,放下手中刀枪;停止吧,还它和平景象;停止吧,回到自己家乡,停止吧,回到亲人身旁。”②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立场再明显不过。

2、内容上反美舆论与评论占主流

纵观中国国内的媒体,关于美伊战争,内容以反美的评论和舆论为主。人民日报是中国最主要的权威媒体,其评论员文章以权威深刻见长。人民日报2013 年4 月7日的头条评论是:“美国媒体大肆鼓吹的独立、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经不起伊拉克战争的考验”。2013 年中国国内的另一件大事便是SARS(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蔓延,4月29日的人民日报网络中文版,十条要闻中前九条是关于SARS 病情的报道,第十条是“美军在贾士拉朝人群开枪,打死十五名伊拉克人”。从这些评论和新闻报道的标题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的立场。

由于各国的立场不同,即使是同一天、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也呈现出来差别。美伊战争进行过程中,关于战争进展的报道,中国日报在4 月7 日刊登的新闻报道的标题是“在巴格达附近的钳形攻势中,美国遭遇零星抵抗”,给人们的感觉是美军进攻的强势和霸道,不禁让人们产生对伊拉克的怜悯之情。而纽约时报当天的头条新闻标题是“部队进展神速,几乎没有遭遇抵抗,现已逼近巴格达”,这样写主要是为了鼓舞美军的士气,避免美国国内反战的情绪。中国日报香港版的标题则是“更多美军逼近,而巴格达仍昂然屹立”。

二、西方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1、媒体开展现场直播全程报道

西方一些媒体派出摄像记者随军采访,进行大规模跟进式的连续报道。CNN、BBC等电视媒体将摄像记者及时传回的现场画面,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直观地呈现战况。西方国家的报纸、广播、互联网、通讯社等其他媒体也对战争进行了全程式跟踪的连续报道。不间断的连续报道,可以使人们了解伊拉克战争的全过程。

纵观西方媒体关于美伊战争的新闻报道,囊括了消息、评论、访谈等多种体裁,新闻报道呈现有影像、图片、地图、文字、动画等多种方式。西方媒体使用的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和报道方式,持续不间断的直播报道,这些报道形式是值得我们国家媒体学习和借鉴的。

2、关于西方媒体的假新闻

西方媒体出于战争宣传和国家利益的因素,在美伊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虚假新闻。例如美国媒体在战争刚刚爆发时,就曾报道说萨达姆已被炸死,而就在后几日,又出现萨达姆本人在伊拉克高层领导人会议上的电视画面,以及他到当地街头会见群众的画面,美国媒体的虚假新闻不攻自破。

西方媒体在这场战争的报道中出现的一些虚假新闻无非是出于西方媒体自身立场的原因,或是交战双方采取的一场心理战术,应当客观地看待。在这场战争的新闻报道中,大多数国家的新闻媒体采用了客观的报道,实事求是地提供了战争的真实情况。

3、西方媒体巧设话题引导舆论

西方媒体在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有利于本国立场时,大多数时候是通过筛选事实、巧妙设置话题来实现的,这次美伊战争的报道也不例外。这样操作也能够有效地传播和引导符合自身立场和利益的舆论。

为了尽量避讳世界各国的反战情绪,美国媒体在报道世界各国反战游行时,处理的方式是采用少报道、或只进行简单报道,不反映游行规模大、导致严重冲突这类实况。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福克斯新闻台新闻频道Fox News 在报道伦敦70 万人的反战游行时,电视画面中仅仅出现了几个图像模糊的镜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在播放完萨达姆的演讲后,立即请记者出来比较前后两次萨达姆演讲的图像,暗指演讲者可能只是替身,或者是伊方事前录制的讲话,有意识地引导观众认为萨达姆可能已死。这些做法都是西方媒体在避讳世界各国的反战情绪,试图营造有利于美国的社会舆论。

三、香港媒体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

1、中立的话语平台

香港媒体在报道立场和报道风格上不同于中国内地媒体和西方媒体,在对伊拉克战争报道中,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对伊拉克战争进行了24小时滚动直播报道,在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的取向上倾向于中立。香港凤凰卫视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新闻理念,观众可以在这里感悟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香港凝聚了一种多元化、相互包容的文化观念,而凤凰正要力图体现香港文化的这种包容品格。③。

2、专家评论员答疑解惑

伊拉克战争涉及到军事、政治、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涉及到外交和国际关系方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只看媒体的现场报道是实现不了较理想的传播效果的。因此,许多媒体会聘请军事分析专家、国际问题专家、资深学者、教授、记者等来参与报道评论,这样能够使观众对战争形势和国际局势的发展有更加准确、全面、深刻的把握和理解。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直播现场,邀请了香港著名时事评论员阮次山,他和节目主持人陈晓楠一起坐在演播室,根据电视画面播放的战争现场情况作出评析和解释。评论员、专家通过与节目主持人交流,以及回答观众的提问,来为观众答疑解惑。

3、“战地玫瑰”的感悟

美伊战爆发后,香港凤凰卫视派出战地记者在战场的各个重要新闻点进行现场报道,凤凰卫视著名战地女记者闾丘露薇正是他们中的一员。当巴格达遭遇几轮大规模空袭时,身在巴格达的闾丘露薇与凤凰卫视进行着断断续续的连线。闾丘露薇后来在其《我已出发》一书中写道,“我特别想传达出人对战争真实的态度……我尽可能的把我所能了解的表达出来,把我看到的伊拉克真实的声音表达出来。”“伊拉克人不怕战争。”

关于这场战争,人们能够看到的很多电视画面都来自于西方媒体,这无疑只是一个侧面的报道。而西方媒体对这场战争的见解跟中国是不一样的。闾丘露薇通过跟当地民众接触,采访巴格达民众如何看待这场战争。一名巴格达的年轻人这样回答她:“其实我们不希望有这场战争,我们不知道美国人为什么要打我们。但是有一点,如果美国人真的打到巴格达,我就会拿起枪来和他们抗争。”④记者的采访报道反应出了民众真实的心声,这样也呈现出更加客观全面的新闻报道。

结语

关于中国媒体与西方媒体的比较已有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这一出发点,对中国媒体、西方媒体和香港媒体三者进行了一些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中国媒体注重宣传和舆论引导,习惯直接鲜明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西方媒体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娴熟的报道方式和多样化的报道内容值得中国媒体借鉴学习,通过巧设话题和舆论引导,有时甚至编造一些假新闻,来尽量避讳世界各地的反战情绪;香港媒体以中立客观见长,24 小时的直播报道和深入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报道的战地记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闾丘露薇的那句“我特别想传达出人对战争真实的态度”,体现着一个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当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枪林弹雨的电视画面中时,我们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

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可谓是中西新闻媒体的第一次真正相遇,这场引发全世界人民关注的战争,让我们对于各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有了一次直观而深刻的感悟。除去记者们自身因素的一些限制,中西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都各不相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主要各国媒体都会代表自己国家政府的声音,都站在本国的国家利益上。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在同一个事件的报道中,中国与西方媒体报道的不同,进而发现产生不同的原因。然而,在众多的不同中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撇开立场、利益之争,全世界人民都不愿意战争的发生,这也是最真实的声音。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伊拉克战争,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zFI6M9pgaUxdg-Dh-twJI9ahb0F59Rffa-oCtqZks1dSkCGYMwK9tX5EYdlVPNLT

②郑保卫,《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新闻战》,人民网,2004-3-5

③李赢,《凤凰卫视的新闻理念》[D].河北大学,2005

④闾丘露薇:《我已出发》[M].北京出版社,2003:134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日落范文 下一篇:后出师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