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乐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10-24 14:48:38

关于快乐的文章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1

[关键词]古诗文;关键词学习法;背诵;翻译;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1601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盲目地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可是在掌握并运用了关键词学习法后,才发现古诗文学习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学习古诗文有三大难:文言文的背诵、翻译和古诗的情感把握。关键词学习法是否能将这些困难解决呢?

一、关键词学习法强化记忆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背诵篇目占有很大比重,许多学生畏“背”如虎。怎样才能加强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背诵效果呢?关键词学习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提炼出文言文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架构成一幅幅树状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全文结构、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其实就是把握住整篇文章的关键词,背诵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醉翁亭记》,在整个初中阶段算是比较长的文言文了,如果我们把关键词提炼出来,背诵就变得简单了。文章首先可以提炼出四个关键词:“亭由来”“山水乐”“官民乐”“醉而归”。其中“山水乐”可分为“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官民乐”可分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又如八年级上册的《小石潭记》,可循“进石潭潭貌潭中鱼潭源坐潭上同游人”的线索,追溯行踪,顺藤摸瓜。九年级下册的《曹刿论战》是按战前、战场、战后的次序写的,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是曹刿和鲁庄公,敌军是齐师。记住这几点关键词,背诵难题就迎刃而解。七年级上册的《三峡》中按先后顺序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山”“夏水”“春冬景色”“秋”,背诵起来既容易记,又不容易遗忘。九年级下册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只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即可: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运用关键词学习法来背诵课文,背诵变得轻松简单,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二、关键词学习法帮助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本前提,无论是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还是对于考试而言,都显得非常重要。过往,很多学生选择的方式就是借助资料书对整篇文章的译文反复朗诵,通过反复记忆来掌握文章的翻译,其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其实,只要我们教会学生运用关键词学习法,它就会变得轻松简单,毫无压力。

如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于这个句子的翻译我们只要把握住三个关键词“狱”“虽”和 “情”即可,“狱”是案件的意思,“虽”是即使的意思,“情”是以实情(判断)的意思,从而可以轻易地得出结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情来判断。七年级下册《黔之驴》:“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对于这个句子,我们只要把握住四个关键词“因”“断”“尽”“乃”即可,“因”是于是的意思,“断”是咬断的意思,“尽”是吃完的意思,“乃”是才的意思,进而翻译成“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这个句子,我们只要抓住“先”和“后”两个关键词,“先”是“在……之前”的意思,“后”是“在……之后”的意思,这样这个句子就很容易地翻译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指导学生找出并把握句子关键词,学生将轻松快乐地跨越这一难关。

三、关键词学习法把握情感

初中教材包含近百首古诗词,如果单纯反复记忆,学生不仅容易遗忘,而且很难准确把握每首诗歌的感情,诗歌越多,越容易混淆,最后出现张冠李戴的局面。运用关键词法可以轻易解决这一困难。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每首古诗的关键词句,然后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来体会情感,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又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只要找到“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最爱”,就能轻易地感知到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要把握住小令中的“断肠人”即可;崔颢的《黄鹤楼》,只要找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就能理解全诗要表达的日暮怀归之情;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找到其中的“可怜”一词,即可以理解词中抒发的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运用此法,体会诗歌情感不再枯燥乏味,反而能在找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无尽的成就感与快乐。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2

关键词:快乐学习 师生关系 图说语文 情景表演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多采用“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灌输教学法,教学的成败仅单纯地看学生记住了教材上多少知识点,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以致于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降低了学习兴趣。而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快乐学习。为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活泼而开放的语文课堂,以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真正爱上语文学习。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浅谈如下几点。

一、改善师生关系,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学习态度。试想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惧怕教师,他们又怎么会对他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呢?他们会将这些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带到学科的学习中来,会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激情与动力,产生厌学情绪。鉴于此,要想让学生快乐学习,我们就要先重视师生关系的改善,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使学生对语文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一)尊重学生

学生不是成人的附属品,不是教学的被动参与者。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心理与情感,他们是与成人一样平等的个体。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因学生小而包办代替一切,而是要尊重学生,将学生视为与教师平等的个体,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便能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改善师生关系。

(二)理解学生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有着鲜明的个性,我们不能一刀切,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主观臆断,而要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理解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审视与解决一切问题。

(三)鼓励学生

某位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孩子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心理特征,那就是喜欢被称赞、嘉许和鼓励,而禁止、惩罚、抑阻等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用鼓励的话话、赏识的目光等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期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荣誉感,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二、图说语文,增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起枯燥的文字,那些富有色彩、直观而形象的图更加具有吸引力。为此,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文字讲解,将那些直观的图片与文字结合起来,图说语文,使教学更具活力与魅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文章,将抽象的知识讲解寓于直观的事物与形式中,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激起学生内心求知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图片

图片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学生从图片中也能获取文字阅读所不能获取的信息,这样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现行教材图文并茂,配套了许多插图,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利用好这些课本插图外,还要收集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运用图片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实现寓教于乐,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二)视频

视频并不只是图片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加富有意境与神韵。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历史题材类文章时,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学起来总是觉得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视频,就可以将学生带入那段特定的历史中,这样便能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让学生联系大环境来理解。

三、情景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演,擅于模仿,而文字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非常适合表演。通过表演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对语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快乐学习,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刻地体会文字的魅力,感受文章所蕴含的真挚情感,这比起教师单一的语言描述更具吸引力,更富有成效性。为此,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利用教学时间,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一)情景再现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许多对话性强、情节性强的文章,这些文章非常适合小学生表演。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真实地再现文章所描写的场景与故事,这样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创作表演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有着许多独特的想法与创意。而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极具内涵的学科。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是学习语文的重要资源,同时学习语文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与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要想让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语文学科特色,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富有活力的课堂,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宋建茹.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J].山西青年,2013(14).

[2]李艳.浅谈小学语文的快乐学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2).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3

关键词: 《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 曲式结构 调性布局

一、历史沿革

《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选自于《亨德尔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722―1724年间。作品结构清晰、旋律流畅、典雅,很好地体现了亨德尔成熟的创作思维和写作技巧,深刻反映了作曲家生活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最经典的音乐创作手法,成为巴洛克时期器乐作品的典范之作,和巴赫的作品一起,创造了巴洛克音乐的顶峰。

奏鸣曲一词源于意大利文“sonare”,意为“鸣响”,“自欧洲13世纪开始用于音乐”。①在15世纪后,奏鸣曲这一术语是指各种各样为独奏或重奏使用的纯器乐曲,以与作为声乐演唱作品的康塔塔相区别。从风格上奏鸣曲可以分成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种类型。《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属于教堂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起源于坎佐纳,大约1650年发展于意大利。音乐风格端庄严肃,在织体上采用对位手法。它是古典奏鸣曲的前身,多为四个乐章,以慢―快―慢―快的顺序组成。教堂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保留引子的性质;第二乐章则用厚实的模仿对位风格;第三乐章带有旋律性的倾诉;第四乐章则常采用节奏欢快的舞曲。

二、作品的曲式结构与发展手法

巴洛克时期在曲式方面还没有形成各种曲式的严格定位(除galliard、allemande、conrante等这些舞曲外)。但是在感觉和概念上比文艺复兴时期有了进步。作曲家开始尝试在乐曲中追求结构之间的对比、变化,以此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或组合关系,而奏鸣曲则很好地反映了这种现象。

《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按照教堂奏鸣曲速度对比原则处理的四个乐章,即第一和第三乐章是慢乐章,第二和第四乐章是快乐章。在曲式结构上,作品没有发展奏鸣曲式这种高级结构,而是退回了组曲的结构形式,几乎每个乐章都采用古二部曲式。通常,一、三两个慢乐章采用各部分无反复的二部曲式(这一点与典型的古二部曲式略有不同),D大调第四奏鸣曲的第二乐章,采用了赋格的复调写作形式,音乐发展延绵不绝、此起彼伏,没有清晰的段落划分,各部分不单独反复。

第一乐章,庄严慢板,古二部曲式。乐曲分为清晰的两部分,每一部分都从步步向上的旋律开始。

第一部分开头:

第二部分开头:

从上例可以看出,两部分运用的材料是比较单一的,类似平行结构,属于主题展开类型的曲式。这种古二部曲式的两个部分在音乐形象、主题材料等方面具有统一性,在音乐发展上强调两部分的延续性及互补性,它不像奏鸣曲式那样强调两个主题的对比与冲突。但在调性上有变化,第一部分结束时,调性转到属调A大调,第二部分从属调开始,并结束于属调,加强了一、二乐章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转调方式已经初步具备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思维,体现了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方向。

第一部分的音乐是复调化的写法,其开头是简短的主题核心,接着是比较长大的发展,其特点是运用重复的节奏型,渐进式的、不间断性推动起伏的音流向前发展,最终转向属调的完全终止。由于音乐连续的发展,旋律延绵不绝、此起彼伏,因此,难以清晰地划分乐句。这也正是亨德尔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中较为普遍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和第一乐章的结束,以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为基础进行发展,但是调性很不稳定,从属调开始,中间经历了b小调、G大调、D大调,最后停留在属调A大调的完全终止。其结构规模超出第一部分一倍左右,这也是古二部曲式和近代二部曲式的一个重要区别。

第二乐章是一首生气蓬勃的赋格曲,呈示部1―12小节,中间部13―56小节,再现部57―78小节。

主题首先在高声部出现,采用顺分型节奏,由疏到密,逐渐紧凑,体现了音乐进行动力的加强,音调上首先采用D大调主和弦分解逐渐进行到级进的上下行音调,体现了一种充满力量、积极进取、生机勃勃的音乐形象。答题在钢琴的低声部以下方四度模仿的形式出现,调性转为A大调。对题与答题调性一致,但节奏宽松,与主题形成对比,音调以级进下行为主,体现了放松、舒适的感觉,与主题紧凑、积极、蓄满力量的形象形成对比。

当主题、答题、对题依次出现之后,在钢琴的低声部又出现了主调上的主题,这是呈示部的补充。

中间部是展开性的写法。首先,小提琴声部发展了动力性很强的连续十六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配合分解和弦的音调,体现了音乐的动态展开。钢琴采用主题第一种材料片段进行自由模仿。随后采用复对位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互换。接着,完整的主题和它的答题在小提琴和钢琴的各个声部,先后在A大调、G大调上出现。最后,中间部的结束调性停留在A大调主和弦,似乎是为主题的再现做好了准备。

再现部是富有动力性的变化再现。首先,主题出现之后,在钢琴的低声部省略了属调上出现的答题,代之以中间部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既强调了主调的重要地位,又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其次,紧接主题的小提琴声部省略了节奏舒缓、音调级进下行的对题,同样代之以中间部连续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增强了音乐的动态,总结了呈示部与中间部的发展。

第三乐章又是慢板,结构同第一乐章差不多,采用古二部曲式,但用了小调式。表现出一种悲壮的情绪。第一部分:1―16小节,间奏1小节,第二部分18―40小节。

第一部分采用较为典型的主调化写法:两个乐句为平行结构,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转调模进,第一句内部采用动机重复发展的1+1+2综合结构。

第一部分结束于主调的属和弦,加强了与第二部分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引申展开,旋律采用主题句的动机及其展开手法发展,伴奏继承第一部分后半段的写法,增加了对位声部,复调意味更浓。

第二部分结束于主调的属和弦,加强了与三、四两个乐章的内在联系。

第四乐章是典型的古二部曲式,分为两部分,各自进行反复。

第一部分1―28小节,从主调D大调开始,结束在从属调性(A大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展开型乐段。其开头是连续的附点节奏,跳跃分解和弦的音调,音乐充满活力,表现出一种昂奋的情绪。重复一小节后,出现新的材料:逆分的节奏,级进的音调,接着是比较长大的模进发展。10小节后,出现第三种材料: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类似无穷尽的密集音流。

整个第一部分的发展特点是渐进式的不断出现新材料、不断展开,音乐节奏越来越密集,动力性越来越强,不间断地导向属调(A大调)的完全终止。由于音乐连续不断的发展,结构内部不能划分乐句。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发展和全曲的结束,从属调A大调开始,结束于主调D大调,材料基本以第一部分的主题材料为基础:

与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的调性要复杂,很不稳定。通过转调模进,依次经历了A大调、b小调、e小调、#f小调最后回归主调D大调。并且其结构规模超出第一部分将近二倍,第一部分28小节,第二部分44小节,这也是古二部曲式和近代二部曲式的一个重要区别。第一部分的主题在第二部分后半段(52小节)出现,但因其不完整(只出现了材料1和材料3)故仅仅体现了再现意味。全曲的两个部分的末尾主题材料相同,但调性不同,第一部分为属调,第二部分为主调。这种调回归是奏鸣曲式调性布局的萌芽。

三、作品的调性布局

在巴洛克时期,调式的运用已经从中世纪的教会调式转变到大、小调式,完成了由调式体系向调性体系的过渡。随着教会的调式音乐开始解体,在一首乐曲中,曲调回到一个主要的中心音高的手法,取代了过去调式前后统一的做法,向近关系调的离调取代了调式多声部一般的终止式。②在作曲家的创作中,乐曲的和声写作手法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和重视,使和弦进行的特点更加明显和突出,调性中心的需要获得加强。同时,作曲家们对和声概念的新的诠释和注解,也促使和声手法和调性布局思维进一步发展。

在调性布局上,《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为大调,作品的四个乐章中第一乐章调性简单,采用开放性的写法,结束于属调,就好像是第二乐章的引子一样。如作品第一乐章的结尾:

第二乐章和第四都是快板乐章,都采用典型的古二部曲式,每个部分都单独反复。因此,在调性布局上也相似,第一部分往往从主调开始,开放性的结束于属调;第二部分属调开始,收拢性的结束于主调。第三乐章是慢板乐章,也是大调奏鸣曲中唯一的调性对比乐章,即此乐章为小调乐章,在调性布局上,此乐章往往从主调的关系小调上开始,采用了开放性的写法,结束于关系小调的属方向调或属和弦。作品的整体调性布局如下:第一乐章,A段:D、B段:A;第二乐章,A段:D―A、B段:D;第三乐章,A段:b、B段:b;第四乐章,A段:D―A、B段:A―D。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亨德尔D大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的调性布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调式调性的对比在这套作品中都有体现,乐章内部往往表现为同调式不同调高的对比。乐章之间除了速度的对比,调性的对比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如一、二、四乐章为大调式,第三乐章为小调式。

第二,离调、转调的手法简单,调性转变的频率和关系也比较简单,一般没有脱离近关系的范畴。

第三,调性的变换往往与结构的划分密切相关,并置的转调手法运用极其普遍。

注释:

①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1,第一版:794.

②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12,第一版:149.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曲式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4

关键词:快乐教学原则;小学语文;作文;情绪;目标;成就感;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11-02

上个世纪,享誉全球的畅销书作者、语言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曾经讲过:"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快乐是世间最佳的良药,有了快乐的随时相伴,那些和辛苦疲惫有关的情绪都会被抛出脑后。"对于学生们来讲,能够在快乐的感觉中学习知识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作为教师,我们营造一些愉快美好的气氛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教学效率,也是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也是让很多学生闻之害怕的一个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践行快乐教学的原则和准绳就显得更加有必要了。那么我们教师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反思的。

1.帮助学生们设置合理的作文提升计划和目标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发现造成学生们普遍比较害怕写文章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

有的学生在学期初的时候设置了过高的不切实际的作文提升计划或者是目标,结果在学期末的时候并未实现,因此会体验到一种挫败感,比较沮丧,对自己的学习也越来越多没有信心了。因此在此后遇到要写文章或者学习写文章的时候,都采取一种比较消极逃避的态度和方式。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对自身的作文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进步之后,就止步不前、过分骄傲。不管是以上哪一类学生,他们多体现出来的都是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过高或者过低的写作水平目标,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会让学生们产生不开心的情绪,这与我们的快乐教学原则是不相符的,是背道而驰的。这样不好的负面作用是必须引起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的,因为小学时期是养成学生正确语文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的话,就很有可能贻害学生的终身学习。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成功发挥引导的角色作用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在学生接触写作的初期,我们就激发学生建立一些合理的提升计划和目标,这个计划尤其要注意因人而异,不能人云亦云。合理的目标定位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进步的喜悦和付出之后的收获,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们认识到找到自我、不盲目追随别人的生活真谛。为什么我们强调着一点呢,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好胜心是非常强的,他们喜欢在很多的方面都跟别人进行比较、甚至是一决高下。但是每一个孩子的作文基础和水平都是不一定的,因此,盲目地追赶和攀比,未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范围可能引起学生的挫败感。总而言之,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增加学生们的积极体会,因此给学生们设置合理的作文提升计划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是值得我们悉心研究和践行的,是我们践行快乐教学原则的最根本的一点。

2.适时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能够带一个人的快乐的事物有很多,譬如有趣的电视节目、譬如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譬如可口的食物、譬如健康的身体。其中有一个是我们必须在这里要提到的,那就是:成就感。成就感是一个人经过努力之后享受胜利果实的感受。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名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激发,因为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幸福感、快乐心理的最佳方式之一。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成功激发学生成就感的实例有很多。方法尽管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以下三点。

2.1 让学生们切实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一个人对自我的肯定在体验成就感的过程中非常关键。因此,我们在写作的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和感受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进步都是学生继续坚持和认真学习写作的最佳推动剂。但是小学时期的孩子们的自我认识能力毕竟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现阶段写作水平和可以发展的远大潜力。学生们的自我认知能力高了,就能够更加准确认清和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成功辨析出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快乐地享受整个写作的过程,最多地体会到自己的成就感。

2.2 不失时机的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在一份权威的调查问卷中,当学生们被问及最希望被哪一类人肯定和赞扬的时候,接近百分之八十的小学生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老师"一栏。是的,孩子们是非常在意我们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和看法的。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也应该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们更多创作的火花。当我们的学生们写出一段有进步的段落时,当我们的学生写出一个精彩的句子时,当我们的学生在文章中引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名人事迹时,我们都要给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扬,鼓励学生在此后的写作中发挥这方面的优势,继续努力。如果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学习情况完全不关注、甚至不理睬,那么学生不仅很难在写作的学习上打起精神来,而且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一些难以磨灭的阴影。

2.3 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和交流平台。快乐的感觉源自于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因此课堂气氛对于教师的快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授写作教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课堂气氛营造得过于凝重严肃,因为这样的气氛是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的。无数教师的教学实践也都证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一个轻松美好的环境中一般都能够更加快乐地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身心都处于一种最佳的状态中。此外,教师需要给学生们设置一定的交流平台,让学生们能够在自由的氛围中平等交流彼此之间的学习感受,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5

“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就是不作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思想,自由自在地写作。下面是我在“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教学案例。让我们从中领略“快乐体验 自主作文”带来的变化。

鸡蛋里的文章

“都是王老师出的馊主意!秋游时还带两个鸡蛋……”读着孩子们充满趣味的文章,我笑了,因为我的“阴谋”得逞了。

又是一年秋游,班主任真头疼!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好不容易出去一趟,怎么不“猴性大发”?往年实践活动时那拥挤不堪的场面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今年秋游地点是花山谜窟,妈呀!路程远,路难行,组织不好极有可能会出事故。怎么办?偶尔翻开《语文基础训练》,发现上面有道训练题“请将一个鸡蛋放在口袋里,小心保护一天,看谁能把鸡蛋侍候好,并记下你侍候鸡蛋的过程。”哈哈,有了,我何不略施小计,将这道练习题和秋游联系起来?一则可以增加侍候鸡蛋的难度;二则可以收收他们的猴性;三则为秋游增添点乐趣;四则可以为孩子们的习作提供体验的机会,此乃一箭四雕!说干就干,于是公布了今年秋游的最新规定:每人携带两个鸡蛋,小心保护,回来时鸡蛋是“完尸”的奖励:免除三天的家庭作业!

第二天,秋游出发了,学生的脸上除了兴奋,似乎多了一层忧郁,我知道那是鸡蛋惹的祸;上车了,居然没有了往日争先恐后的场面,个个温文尔雅,绅士风度,我知道那是鸡蛋的功劳;休憩时,找个平坦地方坐稳了,不是先吃东西,而是掏出鸡蛋,摸摸,看看,再摆个安全的地方,我这个班主任比往日清闲多了,我知道那是鸡蛋抢走了我的风头……也有些猴性不改的,一不小心,“啪”――鸡蛋破了,哈哈!引得同学一阵哄笑,我则拿着手中的相机不断地记载着孩子们快乐的瞬间。

第三天,我收到了孩子的习作草稿,篇篇精彩,妙语连珠:“瞧,潘孝雄一手捂着口袋,一手挡着四周的同学上车,嘴巴里大声嘟囔着:‘各位兄弟姐妹,千万别碰着我的宝贝!’”“休息了,胡峰放下书包,高兴地说:‘哈哈,这个位置是留给我的。’话刚说完,兴奋地一屁股坐下去,他又像弹簧似地跳了起来――我的鸡蛋,迟了,以他的重量下去,鸡蛋早就体无完肤了。”“身揣两鸡蛋,不敢把队插。个个变文明,老师乐开花。”以诗结尾,大大赞美老师的“创举”。

讲评课上,我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阅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点评,并自己修改。当晚的家庭作业就是把自己的文章上传到班级QQ群里,一周内要阅读同学的文章并回复点评。学习委员还编排了一本作文集《鸡蛋里的文章》,有整篇入选的,有精彩语段入选的,也有好词好句入选的,全班无一遗漏,让人人都享受到了成功作文的快乐。

从上面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我在作文教学中,在实践课程标准中,着力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让学生乐于作文。文章反映的是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作文必须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加强习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生活融为一体,是必要也是完全可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传统的作文忙于为他人代言,而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感受,没有个性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孩子重视自己的实践活动中的体验,有了新鲜的收获和真切的感受,运用实践活动中的资料,选择自己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有价值的资料,运用自己喜欢的文章样式,孩子自然而然产生倾吐的需要和创作的欲望,以我手写我心,因此学生能写出异彩纷呈、个性张扬的作文。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6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古典 浪漫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

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

(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破了奏鸣套曲的方整性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章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章构成。如第19、20、22、24、27以及第32首作品均由两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

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239个小节。

三、曲式结构

(一)曲式结构的灵活安排

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严格而简洁地遵循了古典原则:第一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一般多用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曲式多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最多。

贝多芬在中后期不断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奏鸣曲式的运用非常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了第一乐章必用奏鸣曲式的常规。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是从变奏曲结构开始的,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的快板;《#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二,将进行曲引入了奏鸣曲。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

以往作曲家创作的引子篇幅很小,动机发展也不复杂,但是贝多芬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将引子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缓慢长大的引子为呈示部积蓄了力量。

再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前期作品的尾声都较为简单。随着自我风格的逐渐成熟,贝多芬将尾声大大扩展,使之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几乎相当于第二展开部。例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尾声长达53个小节,具有极强的动力性和紧张度,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忠实地记录了他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和创作生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作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古典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其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哲思和非凡的技巧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家。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是全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孔庆浩.以乐为本 以变求新—有感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艺术.1999(2).

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2004(8).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7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古典 浪漫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上达到了巅峰,从中不但可以体现出他个人风格的演变历程,同时也显示了整个钢琴音乐领域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过程。本文将通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和曲式结构的分析,论述其风格是如何从古典主义过渡到浪漫主义的。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分期

早期为古典传统时期(约1792-1800),贝多芬在这个时期共创作了11首钢琴奏鸣曲。他此时的作品带有古典主义风格的痕迹,在各个奏鸣曲中均不同程度地保留着传统奏鸣曲的表达方式。

中期为创新探索时期(1801-1815),这个阶段贝多芬共创作了16首钢琴奏鸣曲。曲中的旋律充满激情,情感和内容极为丰富,创作力大大加深,体现了贝多芬在技法上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

晚期为内省理性时期(1816-1822),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此时贝多芬形成了他晚期钢琴奏鸣曲独有的特殊风格,曲式结构复杂庞大,演奏技巧极为艰深,体现了他炉火纯青的艺术创作境界。

二、套曲结构

(一)对乐章安排的突破

古典传统的钢琴奏鸣曲大多以最为常见的三个乐章或四个乐章的对比性曲式结构为主。贝多芬早期创作的11首钢琴奏鸣曲遵循了这一原则:第一乐章通常为快板;第二乐章以柔板为多见;第三乐章要么是近似小步舞曲的小快板,要么是快板;第四乐章一般是全曲中速度最快,情绪最高的乐章。

但是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作品中,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中“快——慢——快”的乐章排列顺序。例如《# 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用柔板代替了奏鸣曲式的快板;第二乐章以一种活泼诙谐的小步舞曲速度进行;第三乐章为激动的急板。

此外,贝多芬突破了奏鸣套曲的方整性结构,不再墨守乐章的篇章数目,奏鸣曲套曲乐章由三、四个乐章减少到两个乐章构成。如第19、20、22、24、27以及第32首作品均由两个乐章构成。

(二)对创作重点的转移

自海顿以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是把重点放在第一乐章,在贝多芬创作的早期阶段,许多作品沿袭了这一古典模式,第一乐章的结构均明显大于末乐章结构。

然而在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中,许多作品打破了第一乐章为重点的规则,将创作的重点转向乐曲的末乐章。如《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末乐章比首乐章长了足有239个小节。

三、曲式结构

(一)曲式结构的灵活安排

贝多芬创作初期的作品在曲式上严格而简洁地遵循了古典原则:第一乐章均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曲式一般多用复三部曲式或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曲式多用复三部曲式;第四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最多。

贝多芬在中后期不断探索扩展奏鸣曲的表现力和套曲的结构功能,奏鸣曲式的运用非常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打破了第一乐章必用奏鸣曲式的常规。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是从变奏曲结构开始的,而完全没有奏鸣曲式的快板;《# c小调第十四奏鸣曲》的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二,将进行曲引入了奏鸣曲。例如《bA大调第十二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极富魅力的《葬礼进行曲》,这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奏鸣曲各部分的容量扩大

以往作曲家创作的引子篇幅很小,动机发展也不复杂,但是贝多芬在《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中,将引子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缓慢长大的引子为呈示部积蓄了力量。

再如海顿、莫扎特以及贝多芬前期作品的尾声都较为简单。随着自我风格的逐渐成熟,贝多芬将尾声大大扩展,使之在发展手法及情绪上几乎相当于第二展开部。例如在《C大调第二十一(黎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尾声长达53个小节,具有极强的动力性和紧张度,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贝多芬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忠实地记录了他三十多年的思想历程和创作生涯,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作品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古典时期的海顿和莫扎特,其崇高的思想、宏大的气魄、深刻的哲思和非凡的技巧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音乐家。这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是全人类宝贵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孔庆浩.以乐为本 以变求新—有感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钢琴艺术.1999(2).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福州: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智.“论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音乐天地.2004(8).

关于快乐的文章篇8

关注2011年和2012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可以发现一种“同域近义”现象——那些被广泛传播的热点词语已越来越多地在题目中“亮相”,给人的感觉用“目不暇接”形容并不为过。例如“乐”“爱”“美(丽)”这三个词入题的就有:《欢乐一家亲》(丽水),《收获快乐》(绵阳),《我的快乐来自___________》(无锡),《快乐生活》(十堰),《聊一聊快乐的往事》(安顺),《享受快乐》(娄底);《爱最美》(惠州),《因为有爱》(荆门),《被爱的感觉》(衢州),《爱在___________》(南充),《爱,还要会爱》(福州),《爱与时间同行》(沈阳),《点点滴滴都是爱》(哈尔滨);《心里美滋滋的》(上海),《这也是一种美》(铜仁),《最美的___________》(孝感),“自拟包含‘最美’一词的题目作文”(东莞),《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巴中),《一片美丽的风景》(泸州)……以上列举还不包括含“爱”、“乐”或“美”字的新材料作文命题。此外,含“歌”“笑”“话”“身边”“成长(长大)”等词的命题也屡见不鲜。这些“同域近义”命题虽下笔不难,但很容易“撞车”,导致失分很多。

 

那么,面对“同域近义”的命题,考生应该掌握哪些应对策略和方法呢?

一、析出同中之异,理清题向之变。

命题虽然“同域近义”,但命题者的命题理念的内涵与指向往往不尽相同。相同用词之中有何异点?看似雷同的题向有何变化?这些都需要仔细考虑。

(一)找准热点词的“接点”

“同域近义”命题中的热点词往往连接着时、空、人、事,大、小、多、寡,内、外、主、次等等,一个命题一般只有一个主要连接点,找准了它,审题才可能准确入轨。例如《聊一聊快乐的往事》一文,“乐”的连接点就是“往”,“往”属于时间连接,哪怕是幼儿园的“乐事”都可“聊”,但是你如果“聊”中考前夜之“乐事”那就偏了。而《欢乐一家亲》中,“乐”的连接点就是“家”,“家”属于空间连接点,将“家”理解为家庭固然可以,但容易写得“你有我有大家有”,实际上可以将“家”的外延拓展,理解为“集体”,甚至“国家”,将个体融于群体之中,文章内容就可能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弃“家”字于不顾,把考前背好的“自得其乐”之文一抄,那就不行了。

 

(二)辨析近义词的“微殊”

遇到此类命题,运用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作一番细究,很有必要。例如作文《收获快乐》与《享受快乐》,命题者设置的“陷阱”就在动词“收获”与“享受”的区别,考生必须琢磨一番:自己“收获”了“快乐”当然是一种“享受”,但那“快乐”并不一定是自己“收获”的;而“快乐”的“收获”必定历经努力,所以文章应以记叙此种过程为主;而写《享受快乐》则应重在写内心之愉悦,展示快乐对自身心理的调适和优化作用。

 

(三)重视虚义语的“特义”

由连词、副词等虚词组成的虚义语容易被考生忽略,例如作文《点点滴滴都是爱》中的“都是”就是一虚义语,副词“都”暗中照应“点点滴滴”,其“特义”是:所写之“爱”并非大场面,而是滴水见爱意的“小动作”,数量至少两个,所以叙事散文是较好的文体选择。再比如作文《爱最美》中的副词“最”、《因为有爱》中的连词“因为”、《被爱的感觉》中的介词“被”,都应该审出其“特义”。有的考生重实词而轻虚词,审题时置虚义语于不顾,结果当然写成“虽有爱意却无题意”。

 

二、利用“同中之异”,亮出立意之新。

对考生而言,“同域近义”命题既有难免混淆、易受迷惑的负面影响,但也提供了在“异”字上做文章的好机会。

(一)补题化大为小,凸显“同中之异”

在考题《最美的___________》中,有的考生补入“回忆”“花朵”“心地”,所补词语范围很大,容易雷同。有位考生在比较含“美”字的“同域近义”命题后抓准副词“最”,机智地补上“一次冲刺”,记叙校运动会上小李同学1500米比赛中跌倒后坚持跑完全程并冲刺的故事,补题化大为小,能一下子引起读者兴趣,文章以“最美不仅在名次更在精神”点题,充满新意,胜人一筹。

 

(二)善于“多向应变”,接通“同中之异”

如《当小鸟飞进教室》一文,文章大体内容是:数学自习课上,“我”做数学难题不得其解,烦恼郁闷,无法排遣,此时一只小鸟误闯教室,一番热闹之后,小精灵凭着自信沉着飞出半开的窗户,“我”被感动,受到启迪,谢绝好友“帮忙”,终于做出难题,于是“我”的快乐心曲与窗外小鸟齐鸣。根据这一素材,就可以运用“一‘材’多向,随‘题’应变,二次立意”策略。

 

(三)注重定向行文,强化“同中之异”

写作时必须在遣词造句、辞格运用等手段上注重定向行文,让文章体现的“同中之异”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方法是:

1. “题记”定向。请欣赏一考生《因为有爱》的“题记”:“世界,因为爱,而多了感动;世界,因为感动,而多了感恩;谁能说没有被爱过,没有被感动过?那感恩,这束美丽的火花,也会在你的心中悄然燃起……”作者用“世界,因为爱”一句领出连锁因果关系,思路瞬间被打开。

 

2. 首尾定向。《生活因爱而精彩》属于典型的“同域近义”命题,考生容易进入“只要写到爱就行”的误区。一位考生写此题时设计了这样的开头:“黑的夜晚因璀璨的繁星而精彩,光秃秃的大山因翠绿的树林而精彩,凄凉的沙漠因甘甜的雨水而精彩,棕色的大树因嫩绿的树叶而精彩,那么生活因什么而精彩呢?”小作者运用排比、设问辞格,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我不是写“点点滴滴都是爱”“爱与时间同行”,而是要揭示“爱”与“生活精彩”之间的因果关系,写的是“定向之文”。此文的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再次定向:“……有人说生活因有花不尽的钱而精彩,还有人说生活因至高无上的权力而精彩……我要大声地说——生活因爱而精彩!”首问尾答,对比见意,产生了很强的定向感。

 

3. 主体定向。主体部分行文时,要善于定向推敲词语,尽量用能凸显“同中之异”的表述语。南通题《就这样慢慢长大》与日照题《我长大了》、荆州题《那一刻,我长大了》、随州题《成长的记忆》、兰州题《我是这样长大的》属于“同域近义”命题。怎样写才能凸显“同中之异”?南通有位小作者机智地在主体部分用了三个小标题——“物件一:一岁穿的衣服”“物件二:以前跳芭蕾时穿的舞鞋”“物件三:装满玩玩闹闹东西的小包”,每段结句均指向命题的“同中之异”——“……拿起那件连衣裤在身上比画,哈哈,昔日的连衣裤现在做上衣还嫌短呢!一岁穿的衣服见证了我身体慢慢成长的过程”“无数次后仰,无数次跌倒,无数次汗水浸透衣衫……跳芭蕾时穿的舞鞋见证了我持之以恒的点滴进步”“……这个装满玩玩闹闹东西的小包见证了我虽不情愿但终于与幼稚挥别的经历”。其中,“持之以恒”“点滴”“虽不情愿但终于”等词语都与题目中的“这样”“慢慢”接通,从特有角度演绎“长大”,从而使命题者要求的“同中之异”得到充分体现。

 

依据目前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来看,“同域近义”的命题现象仍会延续。所以,掌握“同中析异,据异求新”的策略和方法,能很好地帮助你写出佳作。

上一篇: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范文 下一篇:琦瑶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