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则新闻范文

时间:2023-10-21 05:30:51

写一则新闻

写一则新闻篇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多角度态势。作为新闻媒体,必然要为这一旺盛需求做各方面的努力,而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工作环节就是采写出深受读者和观众欢迎的各类文化娱乐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完成好这一工作呢?文化娱乐新闻的采写应遵循哪些原则呢?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的采编经历和感受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认识文化娱乐新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也算是一种商品,但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而是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舆论影响的特殊的信息商品。文化娱乐新闻的发展变化到今天这个地步,是有其必然性的。文化娱乐新闻俨然已成为目前一个大的新闻品种,也许我们从“严肃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文化娱乐新闻,发现了一种递进和衍变的关系。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文化娱乐新闻显然不同于过去我们所说的“严肃新闻”,即便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严肃新闻”自不必多说。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我们所看到的社会新闻很多都是政治性弱、人情味浓、趣味性强的新闻,甚至还有的已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所突出的仅是事物的反常性。如果说这种社会新闻还基本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那么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说它已远远脱离新闻本身也不算过分。

比如说某些名人明星,大家都想知道其私生活如何如何,那么就有一些新闻媒体和所谓的“娱记”千方百计来满足这部分受众。所以说,文化娱乐新闻已拥有越来越庞大的受众群体,文化娱乐新闻也就拥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即便如此,笔者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把文化娱乐新闻随意化,而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新闻为原则,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制造文化娱乐新闻的精品,满足广大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文化娱乐新闻的采写原则

除了正常的新闻采访要求之外,笔者认为文化娱乐新闻的采写原则还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面对各种文化娱乐现象要有丰富的知识。有人说,记者是杂家。这也就是说,记者要涉及各行各业,知道的要尽量比别人多一些,否则的话,就无法当一个合格的记者,也就无法采写到优秀的新闻作品。作为跑文化娱乐的记者,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就难能获得较好的新闻线索,就不能采写出受大众喜爱的新闻,也就不能产生较大的良好的社会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文化娱乐记者,一定要多看、多读、多写,要留心观察、注重学习、勤于思考,要学会在文化新闻这个娱乐休闲的领域积累知识、发现新闻、采写新闻。

二是要相当的新闻敏感性和灵活性。只有这种敏感性和灵活性才能激发你的大脑,才能使你在第一时间发现新闻、转化新闻、记录新闻、新闻,才能造出自己的甚至是“独家”的新闻商品。

三是学会尊重他人,以心换心,广交朋友,善交朋友。采访实际上也是一个与人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与采访者的关系,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没有一定的感彩在其中,那么是很难采访到有用内容的,做文化娱乐新闻尤其如此。笔者曾采写过一些文艺影视名家,大多都是以本人与对方的亲切对话或交流为主线,不仅有一定的现场感,而且突出了既把采访对象当做师友交往,又把文章构思成一种具有自我感受的文字,从而与那些所谓的“人物专访”、“人物小传”之类有所不同。

四是坚决摒弃那种窥视他人隐私、一味追求低俗媚俗和猎奇的思想,更要抛弃那种添油加醋、添枝加叶甚至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行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受众负责、对采访对象负责的“三责”记者,做一个遵守法律法规,忠于新闻事实,钟情新闻事业的合格记者。

三、让文化娱乐新闻真正制造快乐

文化娱乐新闻是最大众化、普遍性的新闻之一,也是最能让读者、观众获得精神享受、心理满足的一类新闻,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能给人们制造无限快乐的“新闻商品”。那么,如何才能让这个“新闻商品”制造出更多的快乐呢?

首先,文化娱乐新闻的关键还在于它的新闻性,如果没有这个共性,那么再稀奇古怪的事物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娱乐新闻,也就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其次,文化娱乐新闻务必遵循客观事实的原则,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做作、投机取巧和侥幸心理,否则,往往会弄巧成拙甚至会引火烧身。再次,文化娱乐新闻也要注意角度的选择、讲究适宜的形式,追求文学艺术的高雅、厚重和美感,给人以认识上的共鸣、思想上的和谐、精神上的愉悦,让人觉得可看、可听、可信、可感、可乐,又能回味无穷,有所收获。

文化娱乐新闻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以后新闻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它,认真把握它,还要进一步分析它研究它,让它不仅丰富着我们新闻事业这个大花园,而且还要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娱乐休闲的重要载体和源泉,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一则新闻篇2

[关键词]网络新闻 写作症状 写作原则

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挑战传统的印刷技术,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也因此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多层次性,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网络新闻就成了学校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营学校”就是“经营信息”;另外,广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充实自我,搜集信息,了解学校。所以,校园网络新闻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新闻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弊病,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一、高校校园网络新闻的写作存在的主要症状

目前的很多高校校园新闻没有专业的新闻写作队伍,写作者多是各个院系部门的政治辅导员或者是学生会秘书处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写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系统训练,仅是凭着周围人“XXX文笔不错”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热情去写作新闻,导致新闻作品弊病百出。

1.词句不通,不合语法

比如山东济南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的数则新闻稿件:“……此次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武传涛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本次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同什么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通篇稿件没有任何提示。又比如,“……经过这次干部选举,学生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稍懂语文语法知识的读者就能看出来,此句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改革从提出设想、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具体实践的基本过程……”此句则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字,同时把“科学论证”后面的顿号去掉。

2.时效性差,新鲜感弱

比如,山东省某高校一处室在一则新闻中把2007年3月上旬到2007年4月下旬的活动罗列报道,新闻时间跨度如此“漫长”,哪有什么新鲜性可言?据悉,这样的“新闻落后”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可谓屡见不鲜。

3.缺乏生动,政味十足

山东济南某高校2008年5月12日的网站新闻的标题是这样子的:

我校第一界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举行;

全省高校学分制改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全省教育系统审记人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不可否认,校园新闻涉及的多是常规性的活动,突发性的、批评性的新闻鲜有报道,于是就会出现活动罗列的新闻,而这些新闻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采用“XX(活动)在我校举行”或者“我校成功举办XX(活动)”。这样的标题,怎么会“跳起来”?这样的标题,怎么会引导读者点击链接继续阅读下去?

另外,目前高校校园新闻“政味十足”,导语中按照职别高低罗列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教师;结尾处要不就是空洞地展望未来,要不就是一味地心生感慨,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不是先报道哪些学生参加,也不是报道哪些学生获奖,而是先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出席比赛的领导,报道领导的重要讲话。这样的报道,相信“掺水”不少,只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虚荣,根本没有遵循“坚持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原则。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报道“政治”,而是要怎么样把“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合在新闻事实当中。

二、对症下药,让校园网络新闻“活”起来

网络新闻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没有的优点,我国的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其运作空间是巨大的,宣传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遵循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新闻作品的写作规律。

1.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的标题在第一时间内引导读者进入深层信息。新闻标题的格式分为单行标题(主题式)和多行标题(主引式、主副式、完全式)。报纸由于版面空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在标题的制作上可以调用各种文字技巧,多数标题采用了多行标题的格式。比如:

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有潜在危害(引)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主)(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情况有所不同。为了在有限的页面可视区域内增大新闻信息容量,网络新闻多把新闻标题集中组合,形成引导式版面布局,每一个标题必须用最简单最精练的几个字高度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新闻中最新的变化,揭示新闻中最本质的意义。即使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也是作为一行排列的,中间用空格作为标记(比如上述的第一个标题在网络中这样子排列: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争取“跳出来”,以生动、精练、动态等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2.新闻实践进课堂,以全新的视角高度重视校园新闻写作

很多高等院校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校园新闻写作队伍,与没有重视校园新闻有关系。院校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网络内容的重要性。构架已经存在,如何填充?——这个问题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另外,现在正负责校园新闻宣传报道的教师或者学生应该放平心态,积极借鉴同类院校同类新闻的成功报道技巧,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的散文写得很棒,我的小说写的很好,我写新闻肯定也错不了。其实,新闻作品是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文笔好并不代表具有新闻意识,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放低姿态,重视新闻的学习。所以,新闻写作一定要进课堂。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跟笔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学校网站上的大部分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这位学生家长从事新闻业务几十年,他的批评和建议代表了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必须让新闻写作进课堂,采用理论讲授、讲座、实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驾驭技能。

3.校园网络负责人树立时间观念,及时更新网站

今天的新闻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的竞争,只有坚持时间性我们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才能及时地传达信息。西方有学者指出:今天的新闻报道由原来的“TNT(today news today )”模式转化为“NNN(now news now)”模式,也就是从“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的转变。新闻的竞争已经是每一秒时间的竞争。高校校园网站现在几乎都有专门的网络维护工作人员,他们有责任为新闻负责,需要每天及时更新网络信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工作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的学校要为这些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4.最后,一定要把握校园新闻写作具体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写一则新闻篇3

【关键词】新闻观 文体 新闻写作 价值

一、“武装的眼睛”:作者的新闻学立场

新闻报道和写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或方法问题,首先是新闻观念的问题,人们如何“理解”新闻将直接决定新闻工作者如何“报道”和“写作”新闻。作者的新闻学观建立在对新闻理解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批判了传统新闻定义,但他并没有否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是指出,色彩斑斓的新闻的定义只不过是单纯的技术论思想的反映,这是作者思考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

第一,他将新闻传播纳入社会学知识框架思考,“新闻传播是由‘框架’与‘表述’所决定的。”所谓“框架”,“考验的是传播者的人类认知、生命体验、社会期待”;所谓“表达”,是指“纯熟运用语言组织语境”。由此,他认为用“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来规范、引领新闻传播是片面的,新闻应是“供给一种自由竞争、讨论的机制。它呼告的是理性反馈。”从形式上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严肃的新闻定义,然而这是深刻的,呼唤出了新闻学的精神,从更广泛的视野揭示出了新闻传播是一种“文化生产”。这种创见,是源于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即他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他说:“新闻是人性、社会事件、传媒、文体形式的有机相乘。”

第二,书中的历史思维。首先,这是由新闻传播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存在价值体现在它的时间性和真实性。因此,传受双方在理解具体的新闻事件时必须结合社会情景作出适当的调整,且纵向考察事件的形态,谭嗣同有云,“报纸都是当代史”。这就是他所强调的“单元观念史”,这是新闻从业者的记忆官能,一种在历史的纬度里的“新闻眼”。作者的新闻史观,强调了历史的鲜活性,为新闻史学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反对简单地将一切抽象化、数字化、超然化,呼唤的是具体的历史记忆。他把这种新闻传播学的品质称为“感情记忆”。当然,这也是作者对目前新闻传播界的历史性反思,是知识分子良心的呐喊!他提出了新闻传播的两种危险倾向:一是新闻的娱乐化,由信息和娱乐合成的新概念的流行;二是将新闻传播错误地理解为简单搜索事实的观念以及行为。

第三,新闻学的“生态框架”的建构,通过作者的“采访论”、“写作论”、“文体论”而体现出来――努力将新闻传播导入社会学框架。

一是,对新闻传播文化的生产机制的考察。新闻传播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的构成方式,制约着社会语言、思维、公共空间的形成,而新闻是人类追寻精神的文化力量。传者与受者展开了互动的文化生产,新闻成为受众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

二是,新闻学“生态框架”的研究范围限定――“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将“公共空间”列入讨论,是作者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反思与建设。“议程设置”过分夸大了媒体人的客观效能,对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缺少信心。事实上,人类无论在何种情景下都离不开知识背景、生命背景,换句话说,作者承认每个生命个体的同时在场是以不牺牲个人立场为前提的,因为,无论人们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信息,都无异于盲人摸象。

三是,新闻传播是健全社会的利器。作者认为,新闻传播实质上就是搜集情报,将信息制作成信息包,并将它们传布四野。而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互动过程,是一种文化生产,而这种文化生产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决于一种良性的传播机制。

这种理想将外化为新闻实践,我们知道新闻学是由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与新闻史组成,而作者并不是将三者分割开来,而是将其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文体资源的开发

第一,如何理解新闻文体?作者对新闻文体的理解已超越传统意义,他不仅看到了多元化时代下的新闻文体的变化,并且将新闻文体作为一种社会背景。作者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新闻文体:其一,用历史的视野去诠释新闻文体,这主要体现在文体形态的单元史构成,这是记者的智慧资源。其二,“新新闻主义”的视野。他反对抽象统一的标准,重新诠释了新闻报道的本质特征――“客观主义”,即不仅是客观的事实,而且还有真实的情感,在多种样态的事实中产生它们的符号学意义。

第二,文体的分类。文体的分类是新闻写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因划分标准不同,使得研究成果大相径庭。作者认为文体的分类有两个特征:其一,文体分类的相对流变性。每种文体的运用背后总是离不开信息体系、论证、方法、风格的选择,这就使得在应对具体的新闻背景与不同的新闻事件之时,它的规则只能成为一个相对的参考体系。其二,文体之间的互相吸纳性。每一种文体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因为每种文体都是在努力揭示不同新闻事件中的信息,反映的差别只是微妙的。虽然如此,他也无法避免对文体的分类,把新闻文体分为印刷媒介文体写作和电子媒介写作。因此,这不仅超越了标准之间的差别,也将所有新闻文体纳入了自己的视野。

第三,新闻叙述的“修辞学”。作者将“新闻叙述自来就是一种修辞化叙述”引入了新闻文体理论,这是他新闻价值观的逻辑必然,是系统新闻观下在新闻文体理论方面的反映。他在探讨了各种叙事理论后,提出新闻写作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性的工具手段,“更应该是战胜人生的号音、交流心灵的使者”,是新闻价值观、结构与容量、文体与因素、气息与文体、修饰与篇幅、语言的运用的综合。

第四,新闻写作的意义。新闻写作是多种特征的综合体。新闻写作是一种传播,而其文本具备信息、符码和载体三元素,记者则是传播中的“守门人”,分为“新闻型记者”、“作家型记者”、“学者型记者”,他们风格不同的自由表达构成了新闻写作的主体。因此,新闻写作不是一种对新闻现象的摹写,而是一种创造。在此基础之上,他揭示出新闻写作的规律:一是事实是说话的语言;二是对事实的运作;三是社会人生的探寻。

三、新闻文体的展开: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

作者紧紧抓住新闻文体的精神,结合具体的形态,展示新闻写作的技巧,凸显新闻文体的品格。他在书的后记中直接述说了自己的“神圣伦理精神――对新闻精神的敬畏而操作的”。他将这种“神圣伦理精神”融进了各种新闻文体之中。

作者进一步解析每种文体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是每种文体区别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它是新闻写作的框架,但结构只能是历史的,新的生产方式总要出现,记者不能总是以形害意,分类的理论总是滞后的。因此,新闻文体的写作必然要求总结一些技巧与原则。事实上,所有的新闻写作专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写作技巧的研究上,然而,这种技巧与原则是抽象的,他将这些技巧予以展开,在文体的“工作台”、“形态”、“可能选择的空间”、“样态”、“形式”中去书写他们的灵魂。

第一,记者主体精神的确立。其一,需要社会学的眼光,在“社会学想象力”中,“人们会让想象的社会目标与当下的状况产生对比、抗衡,从而认知在一个网络之中的些小事物所深蕴的含义。”其二,记者思想的高度,这取决于记者生命空间的大小,以及他社会学眼光、灵活运思的能力。其三,让记者的认知、审美体验融于叙事中,结合人的命运、性格来书写,然而,记者主体精神的确立,是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理想和动力。而记者主体精神反映在新闻写作上就是记者新闻写作的思维和心理。作者认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首先,尊重现象与反缩减;其次,要有多向思维;最后,要在大的生命空间中纵横。如此,记者需要有深刻的人生体验或对文本存在的人类学感知,需要广阔的生命空间,走进新闻本体,充分地进行交流。这反映出记者的主体精神包括命运观、人性观和文本观,也包括对技巧的具体运用。

第二,紧紧把握文体的特点。在这个层面,他关注的已经是文体的外化――文本。文本已不是如文体那样抽象,但它表现文体。而文本就是写作的结晶,作者用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来展示写作的技巧。文体的特点表现在新闻写作上主要是新闻写作的结构和技巧,其目的也是让叙事清晰、完整、立体和符号化。他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新闻写作的结构:一是由其外部入手来观察新闻结构的外在形体和基本格局;二是讨论新闻写作的内部结构要素――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五个要素;三是对新闻写作结构的本质规定――主体、结尾和背景。技巧则包含新闻语言和新闻写作的笔法,如果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包括新闻写作的结构,如此,也不能穷尽其意义。总之,他的着眼点是交流,便要在展现理论图景这一写作策略外,完成进一步的具体沟通。

第三,突出经典新闻写作的特点。一是他所举范文之多,且尽可能关注统一的现代性原则而不分中外;二是突出时代主旋律,反映出新闻文体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注意历史性,文体的新旧构成了一个广阔的新闻场;三是善于分析技巧、认知和感悟,并互相充实。四是在这个新闻场中,扩大我们的“生命空间”,让所有的因素在具体的新闻样态中激荡。

参考文献

1、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自序》,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春泉,《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页

3、王春泉,《武装的眼睛――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4、关于王春泉的历史思维在新闻学的运用,请参考王春泉,《历史意识在新闻学研究中的意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5、指王春泉的《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和《武装的眼睛――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其写作》这三本专著

写一则新闻篇4

当赫尔墨斯担任了众神信使的职位时,他向宙斯许诺,决不说谎。赫尔墨斯并没有许诺要说出所有的真相,宙斯表示理解这一点。克拉潘扎诺将民族志的作者比作赫尔墨斯,其实作为采编新闻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工作性质更像是赫尔墨斯。他们作为一个“看门人”的角色,每天将所采访到的新闻事实通过自己的叙述方式告诉公众,他们力求公正、客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新闻的筛选、描述新闻的方式等都将影响到新闻的真实和客观性。这是赫尔墨斯的困境,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困境。

新闻专业主义指导下的新闻工作

专业主义的要旨是为了某一职业寻找一个立足点,从而规范这一职业的理想、道德、标准和行为守则等。新闻专业主义有各种表述,但其核心都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团体、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②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其突出特点是相信媒介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独立立场客观地报道事实、监督政府;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③新闻专业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和真理。这种新闻的独立性、客观性融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具体内容之中: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以客观公正的事实为追求,有意离开真理,就是破坏新闻业的最佳精神,也破坏了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

媒体是一种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因此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除考虑公共福利外,媒体不受其他限制,不受私人利益或局外人商业利益的影响。在报道争议性问题时,媒体应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媒体不能一方面标榜高尚的道德,另一方面又供给有害大众心理健康、刺激大众犯罪的东西;故意诱导人行恶的报道,将受到社会的严厉谴责;妨碍民主监督的报道,也将遭到公众的唾弃。

记者只能报道他心中信以为真的事,进行如实的报道是新闻从业者的最高准则。新闻报道者应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在报道新闻时,只须供给事实,述说真相,不可随自己的好恶来写作。事实和意见应当分开,事实的准则和报道方式的客观冷静是媒体报道的最高境界。忠实于读者,这是一切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

在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记者们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自身的价值追求;同时媒体市场化的要求,也迫使新闻专业主义成为媒体市场化之后必须去遵守的一个行业行为准则。

记者自身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梅尔文・门彻在新闻学经典著作《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对新闻的采写过程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当记者谈到客观性时,他们的意思是新闻报道不含有记者的观点或感情,它包含的是事实,报道是以一种不偏不倚的、独立自主的观察者的视角写的。如果报道可以经得起某些记录――演说原文、会议记录、购物凭证、薪水册、失业率数据或重要数字的核实,那么它就是客观的。如果材料有证据作为支撑,那么报道就是客观的。”④

梅尔文・门彻在对新闻采写的描述中,指出了这么几点:一、报道的内容应该有两种:看得见的东西和人们的言行;二、报道的视角:不偏不倚、独立自主;三、采写的新闻必须有证据作为支撑。

这些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要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认为应该以非党派、非团体、非个人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服务于全体公众,不为任何利益团体所左右,从而为公共利益奋斗,获得公众的信任。而记者自身对于新闻采写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必须客观,当它以一种不偏不倚的视角去报道新闻的时候,它才能够服务于全体大众,让大众获得最原始、最真实的新闻。

媒体市场化需求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媒介集团化、“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报纸的自负盈亏等都说明了媒体市场化的迫切性和不可逆转性。如何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提高自身的广告发行量,这些都是媒体市场化之后的必然需求。这时候,在所谓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媒介娱乐化开始盛行,为了扩大自身的受众量,各类媒体都开始大打娱乐牌。这也是近年来新闻学界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媒体市场化背景之下的新闻业,要赢利必须大量发行,而要大量发行,就要满足大部分人的信息需求,适应大部分人接受信息时的心理状态,新闻言论就必须超越党派,在保持中立的状态下赢得广泛的读者,因此必然要有客观报道的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对新闻和言论的严格区分,已经深入人心。然而,新闻界逐渐认识到,个人经历、知识背景、价值观念等主观偏见对新闻采集、加工、传送过程的影响不可避免――作为客观报道方式认识基础的“事实”与价值观相分离的观念开始受到冲击。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冲突与消解过程中,客观性原理由起源发展演变而最终作为一种职业准则,融入新闻职业化过程中,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核。⑤

总之,无论是新闻工作者采写工作的自身要求还是媒体市场化的需要,都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同时,新闻的价值内核也要求新闻的采写工作必须遵从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导,以新闻专业主义为终极的追求目标。

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虽然新闻采写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建构的作用,但新闻采写的具体运作过程、新闻的写作手法、新闻的角度选择等,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正如梅尔文・门彻所说的:“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东西及人们的言行进行的报道。”那么作为一种报道,新闻的写作载体落在了语言上,包括有声语言和语言文字。记者通过语言来记录事实,读者通过语言来获取新闻信息。但是语言无法成为事实的载体,自从索绪尔以来,这已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语言的观点。语言根本抓不住事物,无法与事物形成一对一的关系。数据出现的上下文可以使他们意味着不同的东西,支配这些数据、名称和词语成篇的是某种有意图的构造。⑥

新闻信息的和获取是一种言语的交流行为,新闻写作的语言载体因为自身在交流过程中,受到了发信人、收信人、语境、心理接触、信码等限制,并不能真实地去还原事实本身,通过这种载体表达出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扭曲事实的成分。而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的是一种真实、客观的事实,所以新闻的写作载体对新闻专业主义起着消解的作用。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与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近年来,新闻学学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叙事学这方面的内容,主张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新闻学的写作。其实关于新闻的叙事方式,罗兰・巴尔特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就提出:“叙事存在于神话里、传说里、寓言里、童话里、小说里、史诗里、历史里、悲剧里、正剧里、喜剧里、哑剧里、绘画里、彩绘玻璃上、电影里、连环画里、社会新闻里、会话里。”⑦巴尔特在对叙事的分析当中,特别指出了两种纪实性的叙事体:历史和社会新闻。

我们知道文学与新闻的共同点是对事件的描述,而最大的不同在于新闻是真实的叙事,而文学是虚构的叙事。很多新闻报道手法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都趋向于文学化。这与上文中提到的媒体市场化和消费主义的泛滥有着密切的联系,新闻娱乐化就是文学化的一种表现。人们更愿意去读一个有着侦探小说感觉的新闻报道,而不愿去了解什么是事情真正的原貌。

新闻采写的叙事方式更加趋向于用文学中诗学的方式或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这些叙事方式无疑对新闻的公正、客观有着消极的影响。比如说诗学的方式,按照社会学家雅各布逊所说,就是“纯以话语为目的,为话语本身而集中注意力于话语”,⑧它是以“符号的明显性”为标志的。作为用诗学的方式来进行新闻采写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新闻事实的本身,它更加注重话语的审美需求,文章中的语言如何使用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更加注重在语言和用词方面的形式感。如今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新闻标题,它们采用了同音隐喻、对仗排列以及语词置换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语言的力量,而削弱了事实的描述。文学“虚构化”的特点在热奈特看来,已经深入到了某些纪实叙事形式,如通讯或新闻调查(新新闻主义)以及“非虚构小说”等衍生体裁当中。

记者们在采写新闻的过程当中,过于注重新闻叙事方式的把握,往往会忽略掉新闻所谓本源的真实,而这种情况与媒体市场化、消费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

结论

新闻专业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得到较大范围的认可,在中国是有着现实的土壤和内在需求的。新闻专业主义适应了当下媒体及其从业者构建专业权威的需要,有利于缓解媒体公信力的滑坡、增强媒体的独立性。而媒体市场化和新闻理念的更新也孕育着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和新闻专业主义长期扭结在一起,甚至互为标识,换用舒登声的话,客观性是新闻媒介作为一个专业组织的意识形态。⑨客观性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其作为道德规定上的专业的理念和守则。

回到上文来说,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会遇到两难的困境,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着建构,同时又进行着消解。就像赫尔墨斯一样,他告诉人们真相,但同时又不是全部真相。对于这一点宙斯表示理解,我相信广大的受众只能、也应该表示理解。

注释:

①温森特・克拉潘扎诺:《民族志描述中对颠覆因素的掩饰》,《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詹姆斯・克利福德[美]编,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1页。

②⑥徐亮:《新闻文本的文学性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对性》,《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2)。

③徐锋:《“新闻专业主义”对我国新闻业的参照意义》,《新闻记者》,2003(6)。

④梅尔文・门彻著,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⑤侯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当代传播》,2003(4),第56页。

⑦罗兰・巴尔特,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3页。

⑧罗曼・雅各布逊、波利亚科夫[俄]编,佟景韩译:《语言学与诗学》,《结构――符号学文艺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页。

⑨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参考文献:

1.罗伯特・C・艾伦编,麦永雄、柏敬泽译:《重组话语频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热拉尔・热奈特著,史忠义译:《热奈特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叶晓华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程群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写一则新闻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新闻阅评;项目合作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119-02

目前,我国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弊端重重,具体表现为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各自为阵、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延续性和承继性。而现代教育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的、系统的、连贯的,因此不能割裂系统的学习过程,任何零散的、截面的教学都无益于学生获得整体全面的认知。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教学内容构成了整个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的焦点。故笔者以为,《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整合当今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之趋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一根红线、一个有效载体。而以《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重点是要从体制内和体制外改革两方面下足工夫。

一、体制内的教学改革

(一)以课外阅评培养学生的新闻分析能力,做好实践教学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斯亦诚然。为全程优化《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写作能力,授课教师应未雨绸缪,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这个教学平台,督促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报活动来为本课程打好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推行“宽口径+厚基础”的新闻写作实践教学模式做好知识积累和前期准备。这要求《新闻写作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每届新生入校时期即编制新闻学专业本科生阅报指南,倡导新闻学生课外多阅读报纸,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全面铺开做好充分的素材准备和积累。该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务课程,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需要学生积累必要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素养,而课外阅报活动涉及到各大经典新闻作品以及广告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同时还可以广泛涉猎到国内国外各大主流媒体。一方面通过阅报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加深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阅评制度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以及丰厚的专业功底。为督促学生将课外阅报活动落到实处,可以在新闻学专业教师中挑选专门成员成立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在专业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几次读报阅报回顾总结活动,以此巩固阅评效果并夯实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前期基础。

(二)引入“项目合作”主导模式,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项目合作”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协作、概括等综合能力,并能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的深度、广度,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共同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巩固提高《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实训教学环节中除了要适当引入“项目合作”理念外,还应该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比如,在“项目合作”模式驱动下,《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穿插引用的方法有:

1.抛砖引玉: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真实情境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宏观背景,必须包含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真实的新闻事件或问题应与学生的经验相关,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新闻写作学》课程中所选取的案例一般是代表媒介前沿领域最新动向的新闻事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各大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不同标题、导语和体裁的比较,这样的案例,足够的新鲜和复杂,并能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2.他山之石:对比鉴赏法。诚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学生的实习实训作品,授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闻写作理论知识活学活用,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形式,进行互评互比。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再进行有机地穿插点评,加深学生对应用知识的巩固程度。授课教师一方面将初步探讨得出的理论原则作为《新闻写作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基本方法加以实践,并根据实训的效果对理论原则加以修正;另一方面加重示范性教学,将实训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施效果好,达到预期目标的教师树为榜样,认真总结其经验,并加以推广。另外,在实训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重点培养学生对于新闻写作学原理内在逻辑关联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参与整个知识体系建构的兴趣以及实际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

3.互动协作:行动研究法。以行动研究法为指导,一是要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主要任务。二是要求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工作中相互协作。学生是新闻写作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是行动的指导者,在实践过程中师生互动,相互协作;三是在真实的、特定的环境中进行探讨研究。在实践探讨的过程中,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为主要任务,让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相互协作。面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行动计划,解决出现的新问题。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最后达到探究的目的。这种方法适合指导教师在场的实训教学情境,比如在《新闻写作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协作,并不断地修正,共同完成一项项具体的实训任务。

(三)构建多层次实习架构,整合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全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把《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全面渗透到新闻学专业专业考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个不同层次的架构,全方位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新闻洞察能力、新闻策划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

1.初级实习梯队:专业考察。专业考察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的比较零散的社会调查和实践。为使新闻学子对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每期安排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到本地或生源地新闻单位去学习实践。对于《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来说,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去多多了解新闻稿件的写作流程,让学生对新闻作品的成稿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下一个阶段《新闻写作学》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浓厚兴趣,并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2.中级实习梯队: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在做好课堂实训教学、专业考察等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开展的一次相对集中的实践教学活动,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情、民情以及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新闻采写实践的了解,并通过身体力行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同时通过专业实习,促进学生对《新闻写作学》课程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新闻事实和新闻写作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式提升。

3.高级实习梯队: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毕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可以广泛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和新闻改革的实际情况,将在学校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效对接起来,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实践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并为撰写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作品以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设计做进一步的素材和阅历积累,也为学生毕业后奔赴新的工作或学习岗位奠定良好的认知和写作基础,这也是为了全面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新闻写作素养而进行实战打磨的最后一道工序。

二、体制外的教学改革

(一)引进和培养优秀实践教学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笔者认为,要大力革新高校用人制度,走跨界融合和引才、育才的道路。一方面,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业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实践教学要想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采取“引才”措施。目前我国高校新闻院系的教师,大都缺乏一线的媒体从业经历,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面向新闻单位,引入资深人才是丰富补充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举措,尤其是对于《新闻写作学》这类实务课程来说,更需要来自媒介鲜活的案例和一线新闻从业者的感性体验和实践指导。把业界的资深人士请进课堂,承担《新闻写作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并开展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行业的最新动态,让学生掌握与媒体同步的信息,并全程跟踪指导学生新闻作品的写作流程,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和写作想象力。另一方面,高校新闻院系教师应该加强与新闻业界的联系,双方开展多领域的合作。要加大在校专业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每年输送《新闻写作学》课程的专业教师到媒体一线去进行实践写作锻炼,特别是优先安排那些没有新闻学专业背景和新闻实践经历的授课教师,实习锻炼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弹性安排。同时改变以往的“一次性合作”模式为“日常性合作”模式,即《新闻写作学》课程授课教师每年安排一段时间全程参与媒体的写稿组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新闻写作技巧和新闻写作范式日新月异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最前沿最高效的新闻写作实践指导和实践服务。

(二)重视校园实践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媒体作用

写一则新闻篇6

[关键词]新闻报道;散文笔法;白描手法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92—02

在新闻写作中, 一般使用常规的新闻结构,语言表达多采用叙述方式,旨在直观快捷地反映新闻事实。新闻报道对社会的影响非同一般,在所有公开传播的语言作品中,没有一个像新闻报道这样拥有众多的听众读者,因此,新闻报道的语言关系到千百万民众的语言生活,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无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这是梁启超最早对新闻文体的概括总结。然而,这种“魔力”在信息时代的新闻写作中逐渐消失了。

一般来说,狭义的新闻即消息有自己特定的写作方法——“倒金字塔”结构。这种结构的新闻按重要性递减原则体现“5W—H”要素,便于记者以最短的时间提供最新的信息,读者则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新闻事实。因此,在追求速度的信息时代,这种写作方法以其快捷和高效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但这种写作方法并不是没有缺点。从文章的可读性而言,长此以往地采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写出的新闻不免显得单一、枯燥,读者获得的是大量的信息、数据、事实,无法体会新闻作品的美感。这样的新闻只能受到读者一时的喜爱。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让读者从新闻作品中获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作品的价值。即使是几十个字的短消息,也让读者看完后有回味的余地。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作品随处可见,但大多只是完成了报道正在或者刚刚发生的事实的任务,能让读者去仔细欣赏和品味的新闻作品少之又少。

为了在新闻作品的快捷与可读性之间找出一个切合点,有人提倡在文体的边缘上探索新闻文体和新闻的写作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在散文与新闻中寻找共同点。散文与新闻是分属于文学和新闻两个不同领域的体裁,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没有哪种文体存在一个不可改变的标准和规定,为了达到较好地写作效果,各种文体之间可以借鉴互补。那么,散文与新闻作品的写作方法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渗透的。况且报告文学既可称为新闻,又属于文学作品,两者本就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在写作方法上常常是两种方法并用,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一些优秀的报告文学常常被当作是文学作品选入课本供学生学习。

新闻是一门科学,它既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又会随着客观事实的变化而变化。散文的标题和形式比较自由灵活,与新闻很接近,散文式的写作方法在很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常有体现。虽然穆青曾提出用散文笔法写新闻,但新闻写作中老套、枯燥乏味的形式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人们追求速度与效率的当下,记者更加注重新闻传播的速度与内容而渐渐忽视了作品的可读性和美感。所以,许多新闻媒体中还是存在着“作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的“三不”现象。因此,在传媒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再次提倡应用散文笔法写新闻,无论对于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还是对于增强传播效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散文式新闻是指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借鉴丰富多彩的散文形式,实质上是借鉴散文笔法。这并不是把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变为散文,正像小说散文化不会把小说变为散文一样,只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散文笔法,就不会把新闻变为散文,更不会消减新闻的真实性和特点。而是在写新闻时像写散文那样讲究布局谋篇,讲究立意和意境,强化细节描写。这样才可以把新闻的真实性与散文的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自由、灵活、生动、多样、优美等特点,从形式上突破新闻文体的传统模式,从而使新闻在为读者提供信息的同时,更具可读性,让读者体会到新闻作品的美感,从而实现新闻传播效益的最优化。使新闻作品除了提供信息外,也像文学作品一样优美,甚至因为其独特优美的写作方法而具有保存、收藏价值。

这里所说的“散文笔法”是指狭义的散文写作方法。可以这样说,凡是运笔自由、语言优美、文情并茂的表现方法,都可以称为散文笔法。怎样才能使新闻,特别是报纸上的新闻变得生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描写无疑是有力的武器。

在散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相融合为一种新的语言呈现方式:叙述性描写和描写性叙述。这种描述方式可以用以下两种具体方法:一是实写性描述,就是用实词实句对散文意象的特征进行描述。它几乎不用修辞手段,只依靠一些具象化的质感,用可看、可听、可触、有色彩、有声响的实词来描述意象,突出散文意象的质感,这是散文平实描述的最重要的品质。二是感觉化描述,它强调采用修辞手段凸现、突出、强调、渲染某个被作者用内心独特感觉体验过的散文意象。在新闻中,描写侧重新闻人物、事件、场景的描绘与刻画。它可以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将场景的风光气象描写得栩栩如生,让读者如闻如见,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印象。

写一则新闻篇7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文体 差异 文化传统 内因

文体是可以用各种标准分类的写作样式,属于写作的形式范畴。在当今中西方新闻写作中,新闻文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按照姚里军在《中西新闻习作比较》中的分类,中国新闻文体有众多种类,各种种类之间虽然略有差异,但大体上是一致的。按照文体写作主要内容的主客观性质可将新闻文体分为两大种属:新闻报道和评论。两大种属分别包含若干类,其中,新闻报道可分为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评论分为社论、编辑部文章、按语等,而各类中仍包含更为具体的类别。各种文体在内容详略、结果安排、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上都有一定的规范。

而西方新闻文体分类是较为宽泛的,大体分为消息和特稿(专稿)两类。对新闻事实的简要报道被称为消息。在强调时效性的同时,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的有深度的报道被称为特稿。这样的分类使得西方新闻写作较少受到文体规范的限制,这与我国不同。

文体的不同导致了写作的差异。在对中西方新闻写作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中西方新闻写作存在着如下差异:西方在新闻事实描写方面更重视新闻的客观性,他们往往不在文字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倾向,而是用描写的手法表现事件,即使在表达观点的时候,他们也注意对客观原则的把握。西方记者在写作消息时,如果需要加入对事件的分析,他们也往往借用他人的话来进行表达,而非直接评述;在特稿写作中,他们则一改往日的“沉默”,根据逻辑和推理推演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此相比,中国新闻写作则更注重舆论引导,中国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经常出现直接对新闻进行评价的情况,评价时常带有强烈的道德感,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向。有时,甚至在没有完全了解事实真相的时候,就已经用社会道德标准对事件进行了衡量和评价。在材料选取方面,中国记者也十分注重对于舆论的引导,不仅注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同时注意与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

正如中国著名的新闻学者萧乾说过:“形式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意味着内容。”文体的不同划分不仅仅是写作方式的不同体现,更是新闻观念的差异体现。因此,我们对于文体差异的比较不能只停留于文体的优劣比较上,而要追本溯源,了解造成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在对比观念产生的原因的同时,寻求更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闻写作方式,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来探讨文体差异和这种差异下所体现出的观念差异及所产生的内在原因。

第一、政治文化传统差异造成了新闻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具有“社会政治和文化权威一元化”的特点。我国拥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封建社会时期君主专制形成社会强压,而文化权威也被效忠王权的儒家思想所占据,当权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社会文化与个人发展、政治仕途融为一体,由此使得文人士子只能接受单一文化,进而广泛影响社会风气,逐渐形成了“政教合一、圣王一体”的社会权威,从而导致了我国政治权利与文化权威一元化的传统。在这种文化传统和其它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之初就与政治宣传相联系。我国当代新闻也受到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出现了新闻宣传一体化现象。因此,在新闻写作中,我们会发现新闻具有为国家政治进行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倡导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党、国家、人民的耳目喉舌”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内在文化推动的结果。

与中国不同,西方文化推行的私有制度更为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在西方历史上,神学的强大地位有效的限制了文化与政治的一体化。而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西方形成了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资本主义文化传统。西方报业的出现,也正是在以反对专制,追求言论自由的美好愿景下发展起来并不断臻于完善的。因此,西方反对将新闻与宣传融为一体,在新闻报道方面也表现得更为客观。

第二、文化开放程度与科学理性程度的不同造成了思维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中西方不同的新闻观念

中国文化具有封建、保守性,这主要是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以及我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文化权威与社会政治的一体化为我国封建制度提供了超稳定的社会环境,西高东低的地势和特殊的边境地理格局无形中为我国文化提供了天然屏障,使我国文化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免受外来文化的侵扰,文化得以延续传递,同时,也使得我国文化形成了封建、保守的传统。封闭与保守使得我们乐于维持稳定,而维持稳定,最为重要的就是控制人民的思想,使社会整体的思想保持稳定。正是这种“求稳”的社会心理特点,使得我们在信息传播方面乐于进行一种维护国家稳定的舆论倡导,这就是我国新闻工作之所以进行舆论引导的又一文化内因。

与中国相比,西方更注重开放、创新精神。由多种文化衍生而来的西方文化,不同于以农耕文化为源头的中国文化,自然环境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性,以及民族之间的争斗,使得西方人更乐于冒险、开拓,他们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意欲向前的文化”形成了进化论的历史观――不墨守成规,主张改革创新。西方言论自由的传统也与这一文化传统有关,由于乐于创新,西方人注重不同意见的表达,倡导思想的多元化,因此强调争取言论的自由。

不仅如此,西方同样拥有重视科学理性,积极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传统。文艺复兴后,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不尚空谈,讲求实际。后又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科学理性传统。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认为真理在言论自由的背景下,经过人们的探讨能够自然得出。他在《论出版自由》中也说到:“上帝给了亚当理智,就是给了他选择的自由,因为理智就是选择,否则他就是一个完全虚假的亚当,就像一出木偶戏中的亚当。”西方新闻理论认为人们具有足够的理性得出正确的观点,所以,对于个人观点不会横加干涉。西方新闻也延续了这样的传统,不对客观事实进行直接的主观评价,在进行主观评价时重视逻辑推理,保持理性,由此确保在客观的信息环境下,公众拥有自己的意见。

第三、群体本位与个人主义的本质差别使得中西方人对于言论的社会意义理解不同

中国文化推崇群体的概念,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农耕文化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合作,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个人的评价和定位需要依靠他人作为参照。中国人往往更易从众,也更乐于与大多数人意见趋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家庭与国家的价值超过了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必须依附于群体价值存在。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中还有着极强的道德传统。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没有宗教文化传统,我们的道德中心化倾向主要是由于受儒家文化长期影响形成的。由于我们更为重视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一系列的规则也受到我们极大的关注,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伴随着道德的制约,在违反道德时人们会有羞耻感,这就是中国的“耻文化”。

在此基础上,中国的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中乐于为社会提供一种主流思考方式,乐于用道德的准绳评判事实,以确保公众思想的群体一致性与道德规范性;而受众也易于接受一种主流的观点,以确保与他人思想的一致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融合度。这是造成我国新闻写作中主观性较强的一个内在原因。

与此相比,西方社会更重视个人价值,有个人主义的传统,他们更为重视个人意见的表达。在西方社会,人被认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具有社会身份的人,与家庭、社会具有联系。由于这样的传统,使得西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写作时,不仅注重保持客观理性,当进行新闻评析时也更乐于展现个人对于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在新闻写作中,也极少有文体的写作规范,更易于个人发挥,这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体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新闻文体之所以存在差异,除了现实的原因之外,中西文化传统形成了强大的内因。因此,我们在比较中西方新闻文体时,不能够简单的比较哪一种更符合新闻的原则,而是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结合具体国情进行分析评论。

众所周知,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情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随着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人民的个人意识有所增强,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就应适当借鉴、学习西方经验,在新闻写作中,争取更为客观的报道。

参考文献

①姚里军:《中西新闻习作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②李军、朱筱新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③顾孝华 译:《西方新闻传播学名著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均为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09级研究生)

写一则新闻篇8

电视新闻报道,就是通过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将新闻信息传播出去,甚至包括一些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以及评论的新闻节目在内。电视新闻报道包括三个部分,即文字语言、电视画面和现场效果,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是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能够把一个个没有次序的画面排列成一个有序且完整的情节,将真实的场景再次展现。【1】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视听相互结合的“阅读”形式,精美的文字语言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得到增强。它对电视画面起到了补充的作用,渲染了新闻报道现场的气氛,同时画面的内涵被进一步挖掘。

二、基于电视新闻报道特点的新闻写作基本规则

1.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规则是用事实说话。要体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以及客观性,就必须用事实来说话。电视新闻的报道最忌讳的就是说大话、说空话甚至说假话、假的新闻报道对社会将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用事实说话的新闻写作规则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第一,在新闻写作的时候,记者必须将新闻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原因以及概况等等准确地交代清楚,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报道的事实不得虚构、缩小或夸大,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第二,记者在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时候,不得扭曲或是掩盖客观事实的本质,必须与客观事实的真实面目相符合。对客观事实进行透彻的认识和判断,是反映事实本质的关键。

2.通俗易懂新闻报道所服务的对象是普通百姓,所以用他们熟悉的语言来讲述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将变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避开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选择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来描述新闻事实,让观众听得更加清晰明了。还应该注意在新闻报道中不要大量地堆砌数字,不光说明不了问题,甚至说了等于没有说,因为观众是记不下报道的数据的。

3.朴实自然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强调朴实自然,让观众听得入耳顺耳。如果新闻事实报道得拐弯抹角,观众理解新闻事实会变得困难,常常听完这句就会忘记上句。所以,在对新闻报道中的事实进行描述时,要用朴实的语言,尽量避免书本中的长篇大论,做到长话短说,复句简化。一句话最好只表达一层含义,方便观众理解和记忆。如果有较长的复句,也应尽量减少关联词的使用,最终的目的都是方便观众接受和理解。此外,每句话尽可能地使用陈述的语气,满足人生理的特殊需求。

4.语言口语化电视新闻报道有一个特点就是为听而写。所以要求新闻写作的语言必须口语化。所谓的口语化,并不等于完全照搬日常的用语,它仍然非常讲究语言表达的技巧及艺术。第一,为了便于观众接受,且带有亲切感,应该将书面语言的形式转化为口语的形式。例如,书面语“意即”,这个词就不适于出现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将其改为口语“意思是”才比较合适;第二,把新闻报道中可能出现的文言文文字转换为现在使用的白话文,例如“之”、“也”、“者”等这样的词尽量少出现在新闻写作中;第三,写作中多使用动词、实词,尽量少使用形容词以及虚词,可以选用一些双音节词,保证新闻报道的音韵效果。因为双音节词的音波比较长,听得更准确和清晰。例如,可以将“已”换成“已经”、“并”换成“并且”等。

三、基于电视新闻报道特点的谋篇布局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谋篇布局非常重要。精炼的谋篇布局能够使新闻事实在最短的时间里,传播出最准确、最丰富的甚至最有效的信息,实现点石成金的效应。在谋篇布局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悬念、深度和结构。【2】第一,悬念是新闻报道进行叙事的一个技巧,在进行情节处理和事件展现的时候,抓住观众对新闻事实发展以及结果的期待,将揭晓的时机进行巧妙地处理,达到吸引观众继续收视的效果的一种手段。对于悬念的设置,不得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故弄玄虚,必须是适时适度和实事求是地进行。第二,深度决定着新闻报道的力度。新闻报道,不仅需要用事实来说话,而且要深入新闻事实的背后分析事实的主题和思想,篇幅要足够,报道一定要深刻。还要适当地抓取新闻事实的细节,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第三,谋篇布局的关键是结构。在新闻事实写作时,叙事结构的选择需要依据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可以采用的结构主要有三种,平叙式、中心线索贯穿式和层层递进式。平叙式主要是将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情节清晰地表现出来,完成一个注意中心向另一注意中心的转换。中心线索贯穿式是把一个事实作为中心,其他资料贯穿起来。层层递进式,就是按照新闻事实的脉络,逐渐深入。

四、结语

上一篇:白雪公主国语范文 下一篇:中华圣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