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1-27 14:27:36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1

关键词:茶馆式教学法;语文阅读;读议练讲

茶馆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一系列阅读环节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有利于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做好保障工作。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茶馆式教学法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确保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议论和练习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与阅读教学结合在一起进行论述,以期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读读

读一读是茶馆式教学法的第一步,也是阅读的第一步。但是,读并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念”,而是要明确读的目的,思考文本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者是寄予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的“读”才有效果,才能促使学生在自主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大幅度提高语文阅读质量。而且,在茶馆式教学法中“读”也是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也是高效阅读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

例如:在阅读《再塑生命》时,我选择了茶馆式阅读方式,首先,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引导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活动,即文本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阅读,并自己总结文本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读一读的质量,确保茶馆式教学法价值的最大化实现,而且为阅读质量的提高及文本价值的体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议议

议一议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加强生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方面。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教师要给学生搭建议议的平台,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议一议的环境中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因此,在实际的议议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语文阅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还以教学《再塑生命》为例,在读一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在阅读时的感想以及产生的疑问,比如: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沙利文老师能够开启海伦的心智?

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说是“再塑生命”?是指沙利文老师给了海伦第二次生命吗?

更有学生提出: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具有存在的意义?

……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此外,还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练练

练练环节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理解练习,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解决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还以阅读《再塑生命》为例,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个练习题进行了思考,即:

(1)沙利文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2)试着对“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这一句话进行解读,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组织学生在读、议结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文本中心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对学生综合应用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讲讲

讲讲活动是茶馆式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点睛”的一部分,也是确保语文文本价值最大化实现的重要部分。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对文本的中心思想、人物的情感态度等进行点拨,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

还以阅读《再塑生命》为例,结束了上述三个环节的学习之后,我针对本节课的中心思想以及“再塑生命”的深刻含义等进行点拨,以确保学生本次阅读效果的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要确保学生在自主高效的课堂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2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编号

科      目

语文

课  题

《再塑生命的人》

授课地点

授课方式

阅读分析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通过课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品读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莎莉文老师对他人深切的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能力

目标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在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创造能力。

素养

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知识分析

目       标

解决方法

学习

重点

1、  整体感知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2、  分析讨论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3、  深刻领悟: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教学

引入

人类的奇迹——海伦

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

检查预习

分享预习收获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

任务

任务一:

指导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整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

勾画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完成筛选、整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阅读的步骤筛选课文内容,整理主要信息。

整体感知

通过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整理作者生命重塑的历程。

 

归纳:海伦在黑暗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教学

任务

 任务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筛选信息,归纳、整理,并能组织语言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文学作品,并能理解、分析。

阅读分析

结合课后练习二、四,深刻领会莎莉文老师爱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艺术地解释了爱,让我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教学

任务

任务三:

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后进行归纳,分享人生经历中与爱有关的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主旨。师生共同分享有关爱的故事。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爱,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归纳、拓展

主旨:热爱每一个生命,即使是身体残缺的生命,也必须得到尊重、热爱和赞美。

分享: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会有许多与爱有关的故事,师生都说出来,共同分享。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她深情地写道:“假如我能获得三天视力,在第一天,我将看看那些以他们的慈祥、温情和友谊使我的生命值得活下去的人。”

作业

回顾自己生命中与爱有关的故事,写下来,与同学交流分享。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3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着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的传承问题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快感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重塑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着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3.立足传播基础。注重语言分析针对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阅读、传播困难的情况,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应该把汉语语言学与文学鉴赏相结合,增加语言分析的力度。一方面扫清阅读障碍,另一方面又使文学风格、情感意蕴找到依托。例如,骈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过句式和语音来表现;《左传》描写战争前的游说所体现的礼乐思想;用典对诗文典雅、简约之风的作用;诗歌意象间的意脉逻辑与哲理及诗风的关联,等等。相对枯燥的语言与相对空泛的文学、文化互相补充,相长相生。另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训是万万不可废的,配合元典阅读,强化背诵名篇、名段,加强写作训练,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综合水平,促使当代中国文化重塑的良策。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4

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如何在中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呢?

1 通过思想教育,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催人泪下;《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为红军大部队保存火种。《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热情……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家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作家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热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会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2 通过审美教育,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教师要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使命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客体融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

3 组织课外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感情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课标》也明确的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地人格实践机会。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趣,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出去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饱览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了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5

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 体会人性的美

优秀的文本需要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文本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例如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家散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应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而是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等人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传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感到震颤。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充分挖掘蕴藏于作品中的作者的感情,并善于将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做到传之以情,以情激情。例如在教授《再塑生命》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有关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学生对她较深的了解,海伦因为病魔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最终又影响了她的说话能力,但是海伦不仅聪明好学而且坚强勇敢,通过了解海伦后在阅读文本,学生深深地被海伦的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无论你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决心、有信心去克服。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爱,爱,一个陌生而又熟悉,平凡而又伟大的名词!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充满着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察觉到这种爱的,即使它就在你的身边。

二、品味感悟走进文本 点燃美的火花

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因此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激发,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品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是教师充沛的激情,教师要将隐含于作品深层的“真”、“善”意蕴,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不但靠钻研分析教材,而且要借助情感的发酵作用。常言“只有发诸真情,才能令人动容、感奋”。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一文时,学生开始读得很平淡,我抓住这一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给学生讲述了闻一多先生被特务暗杀前后的故事,当我讲到闻一多先生被暗杀后,闻夫人抱着满身是血的闻一多哭喊的情景,我已视线模糊,泪水顺着脸颊流下,学生再读课文时情感饱满,带着对闻一多先生的无比敬佩之情,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之情学完了课文,这样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而在教学散文或诗歌时,如《荷塘月色》,学生可以欣赏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走进作者,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

在语文这广阔的天地里,印下了一批批优秀人物的脚印。这里有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大义凛然、拍案而起的闻一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呐喊的鲁迅,身残志不残用地坛感悟生命的史铁生,为科学奋斗终身的竺可桢……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学生仿佛看到了他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崛起而作的努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发起强烈的道德感,从内心深处喷发出为人类、为祖国献身的崇高情感。

三、注重积累 积淀升华美

在语文学习中,不乏哲人圣贤的人格写照和警世言论,这些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沐春风、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的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此外,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傲气,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坦荡心境,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旷达、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综合性学习,例如“献给母亲的歌”、“寻觅春天的足迹”、“背起行囊走四方”等,这些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因此可以借此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让学生走出文本,再次走入生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学习的能力,而且很好地塑造学生人格,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返璞归真 人文精神 理想人格

随着语文高考模式的固定,从中考到高考语文试题的标准化,在许多人眼里,语文教学的目标变为追求分数最大化,功利性越来越强。与此同时,语文本身的魅力却被忽视了,在学生的眼里,只有考题,无所谓文章,更谈不上文学。这不禁令人担忧语文教学将走向何方,如何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语文更多体现的是文学鉴赏价值和人文内涵,它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学习语文也是一种精神的需要,审美与鉴赏的需要,基于这种前提,学语文才会有兴趣,才会有动力。若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拘囿语文教学,就必然会抽去语文的精神和审美,造成语文素质的滑坡。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激发学习兴趣,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切实履行扛负人文大旗的使命,削减功利色彩,避免陷入误区,以下将从这几方面做一些探讨和努力。

一、保留和突出语文教学的语言文学特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深入挖掘人文资源,塑造学生理想人格

文学特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言则是灵魂得以飞翔的翅膀。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人文内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语文以它动人情怀的文学性和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产生着巨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语言、文学、文化是语文的三大核心构成,其中又以文学为基础。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往往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这里的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语文教学就要通过语言来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塑造其美好的心灵。

从人文角度看,除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教学的更大意义在于哺育学生心灵,塑造健康人格。语文学习不能再被肢解,被试题“标准化”,不能一味强调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的训练,而忽视文学形象思维和情感、意志及审美情趣的培养。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语文课教学目标要树立全面关注人的发展的思想,体现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不单以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为任务,还要培养其良好的做人情感和素质。性格就是能力,未来的人才,将更注重道德理念和健康人格的构建。所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尊重并热爱生命,是语文重要的人文使命。这就需要培养他们出色的沟通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高尚的人生境界。

而要让语文课堂成为启迪心灵、升华情感的殿堂, 教师就必须博学多思,树立崇高的精神境界,精心编织交融情感的导火索,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语言文学的特色,充分体现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1.以课文作者、时代背景、历史典故的介绍为人文教育契机。介绍那些鲜活的生平资料,典型的时代特征,趣味横生的文学掌故,发掘宝贵的人文资源。通过“借助与教材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知识背景创设的教学情景”进行人文教育是很好的形式,如讲授《我的呼吁》一课时,具体介绍作者史怀哲在非洲自费创建丛林诊所,用整整半个世纪的时光为非洲人民义务治病的经历,讲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志愿者,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的道德水准推向了新的高度,学生则被他的崇高人格深深感动。联想汶川震后和北京奥运会上的广大志愿者们,同学们更是备受感染和教育,甘做志愿者的梦想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油然而生。有的学生还在周记中写下了“我很平凡,但我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的朴实话语。由此看出,许多课文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们铸就的伟大灵魂本身就是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财富资源,让学生喜闻乐见,终生受益。

2.在课文教材内容中努力发掘人文资源。语文教材里的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我们可以从道德教育、环保科学等角度,全方位挖掘,通过课文内容中的人文思想来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比如,《勾践灭吴》里有培养学生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坚忍不拔的精神,《我的呼吁》中就有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奉行良善”的文明理念,《我有一个梦》中就有培养学生以一颗理智和仁爱之心行事,运用非暴力方式做斗争的因素,《石钟山记》就有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实践考证的求是精神,《触龙说赵太后》教会学生与人沟通要讲究方法,明白“良言一语三冬暖”的道理……引导学生通过课文语言感受人文情怀,体会人文精神,深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完善个性品质,使语文课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感悟的生命历程。

3.为了保留和体现语文特色,要防止语文课的语言文学元素被各种因素所湮没。语文是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的综合。语文传承着文化,语言文学是他的外衣和载体。但很多语文课的语文元素常被多媒体、表演、小组讨论所湮没,被解题技巧、题海战术所湮没,过于借助形式或片面追求,往往喧宾夺主,削弱了语言文学特色,反而造成语文素养的下滑。

4.语文教师的人文气质、高尚的精神境界,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引导。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不断学习来练内功、强素质,完善自我,塑造理想人格,陶冶人文情操。互联网时代使知识变得多元和共享,此时教师最重要的就是人格优势,或者说是人格与知识相融合的优势,即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能够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信念和追求。没有人格魅力的语文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喜爱,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也就无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亲和力,弘扬爱心,展现高尚人文情操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浸透着教师人格情操的课堂活动中,才能再现出语文教育的力量。

二、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与交往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人文精神

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首先,要转变阅读教学中的短视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和培养,又要重视课堂阅读。但由于考试的压力和执著于对分数的追求,加上快餐式文化的渗透,造成学生课外广泛而高质量的阅读微乎其微,同时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又普遍严重不足,老师以讲解分析文章或做练习为主,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这是功利思想在作祟。学生不能从阅读中得到充分的文学滋养,人文精神自然缺失了,造成语文素养滑坡。应努力改善阅读现状,阅读教学更不容忽视,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负起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责任。

其次,语文教师要坚持学习与研究,扩大阅读,不断提高和丰富自己的学识素养,锤炼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时代要求我们要做一名学者型教师,知识更加多元化,知识结构实现跨学科转变。很多语文教师能把字词句章分析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却不能融进科学和人文,融进社会和人生,这也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然是最爱读书的老师,拥有博大深厚的人文素养。当教师自身对阅读和学习充满了激情,自然会激发感染学生的读书兴趣,使之体会到阅读的妙处,从而确立阅读教学的地位,有益于塑造学生的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

第三,培养诵读能力,提高表达质量。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特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能让这一优秀的学习传统缺失。

客观地说学生到了高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相当的文化积淀,有些课文不需老师多讲,只要学生潜下心来诵读,其文章旨趣和技巧便会有所体验和感悟,文章的精髓也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另外,通过大声诵读,让学生学会大胆开口,流利表达,并在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体态语言,使言谈举止体现出应有的教养和风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气质。

第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精神的盛宴,舞动蓬勃的灵魂,提高生命的境界。不能只是花大量时间来做题,这是应试教育的极端表现,特别在浮躁功利的世风下,教师更要通过一些好书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好的书籍是浇灌精神荒漠的股股甘泉,是温总理笔下灿烂而深邃的星空。通过指导阅读,学生产生了兴趣,自然沉下心来,专心享受阅读,最终真正领会作品的内涵。通过加强阅读教学,不仅保留和彰显了语文的特色,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升华了灵魂,塑造了理想人格。

三、转变观念与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今天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和谐、开放、合作的,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体验,共同感悟、成长的生命历程。把课堂上的主动地位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一讲独大”的局面,真正变讲堂为学堂。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阅读、思考这一方面,“教师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绝不越俎代庖”,从而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逐渐谈化,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需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抛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把知识的传授、道德的教化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和平等的对话,让课堂成为学生心灵交融的平台,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对话与沟通,让课堂上时常闪现出思想碰撞的火花。所以,语文教学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为其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让互动与交流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惟有这样,语文课才能鲜活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想象力,促进学生智力、能力、人格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德]卡尔•威特著.卡尔•威特的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葛烨.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现实的反思[J].语文学刊,2005,(2).

[4]鞠昌云.改善语义课堂教学中的交往[J].江苏教育,1999,(6).

[5]总理诗作《仰望星空》.人民日报,2007-09-04(09).

[6]叶运生.西方素质教育精华.重庆出版社,2000.

[7]谢晨.新理念影响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J].语文教学研究,2004,(3).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7

生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世界万物皆有生命。可是上帝的创造总不是那么完美,甚至有些残酷,如果在这些有缺陷的人濒临绝境时拉他们一把,那么生命将会延续,生命将会走向光明。

读完《再塑生命》这篇课文时,我深深被震撼了。莎莉文老师无私的爱心和凯伦那坚强的性格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要以乐观面对生活,以微笑面对生命,以爱面对世界。

凯伦的遭遇很悲惨,她必须要比正常人承受更多的痛苦,于是,她慢慢走向自卑,愤怒……她渴望被爱,渴望光明,而这个光明的使者就是莎莉文老师,她用无私的爱拯救了凯伦,让她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生命的幸福,让他的生命获得新生,莎莉文老师帮凯伦再塑生命。

读后,我深思:如果人人都像莎莉文老师一样,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啊!可是,梦想与现实总有差距,现实中的弱肉强食现象十分明显,弱者注定要被强者淘汰,欺凌。这是竞争也就无可厚非了,但是,对于一些没有竞争能力,但又很无助甚至不能自顾的弱者,我们是否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也许我们奉献的爱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些弱者来说,却能带给他们温暖,甚至能挽救他们,这就是生命的本质。有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可见,爱的力量有多强大!

朋友,如果你已经沉浸在爱的海洋中,被爱所包围,那么恭喜你,你是幸福的。那么将你的爱心奉献出去,让别人也能感受到爱的美丽,把爱的种子撒遍大江南北,让爱充满人间!

再塑生命读后感篇8

关键词:情感;语文;生命;亲情

在教学中,教师教学的重点是语文这门学科,还是我们的学生?教书育人是作为教师的我们走近教师的最初梦想,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成为知识的灌输器,我们将过多的目光都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这就使得我们教师开始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单一的语文知识传授,还是教书育人。其实,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只是,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作用。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格、情感等方面都处于塑造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情感教育的渗透进行简单介绍。

例如,借助《我的母亲》《背影》等教学,让学生感受作者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人间至情,所以,在教授《我的母亲》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九香》的片段,这是一部经典的老电影,但其中包含的母爱永远不不过时,再配上《懂你》这首歌,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感人至深的歌词中,体会自己母亲为自己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使学生真正懂得理解亲情的含义,让学生真正学会爱父母。

又如,在学习《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热爱生命,并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命,在授课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叙述文章中讲述的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和简述的过程中,理解海伦・凯勒一位聋哑作家是如何战胜挫折和困难的。之后,引导学生以“我眼中的生命”为题进行一场演讲活动,让学生去感悟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使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除上述之外,教师还可借助《芦花荡》《亲爱的爸爸妈妈》等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使学生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既要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也要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情感方面的培养和发展,最终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胡杰清.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31).

上一篇:龙舌兰乐队范文 下一篇:探险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