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方队范文

时间:2023-09-20 06:29:56

运动会方队

运动会方队篇1

运动会方队口号

1、11班:顽强拼搏,拥抱胜利,十一,十一,勇争第一

2、3班:扬帆把舵,奋勇拼搏,看我三班,锐不可当

3、1班:励精图治,争创一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4、6班:团结拼搏,争创伟绩,飞跃梦想,自强不息

5、9班:九班九班,勇夺桂冠,齐心协力,共创辉煌

6、8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超越刘翔,从我做起

7、11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再接再厉,勇攀高峰

8、8班:八班一出,谁与争锋,横扫赛场,唯我称雄

9、4班:与时俱进,奋力拼搏,齐心协力,争创一流

10、9班:挥动激-情,放飞梦想,团结拼搏,树我雄风

11、2班:八年二班,猛虎出山,x年二班,锐不可当

12、1班:勇争第一,团结一心,共创佳绩

13、7班:励精图治,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永不言弃

14、3班:奋力拼搏,扬我班风,努力学习,勇争第一

15、2班:强身健体,立志成材,2班2班,非同一般

16、10班:十班,十班,锐不可当,超越自我,再创辉煌

17、12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18、12班:挥动激-情,挑战自我,突破极限,超越自我

19、7班:挑战自我,超越梦想,团结互助,共创佳绩

20、5班:青春如火,超越自我,x年五班,奋勇拼搏

21、5班:铁心拼搏,争创一流(。

22、4班:八(4)精英,敢闯敢拼,齐心协力,争创佳绩

23、10班:团结进取,开拓创新,顽强拼搏,争创一流

运动会方队篇2

历届奥运会,运动员都是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一支重要力量,今年同样也不例外。本届奥运会,共有31名来自总政治部八一体工大队、军兵种体工队和军区政治部体训中心的运动员,成功入选中国国家队。在伦敦,他们参加了12个大项目的比赛,夺得5枚金牌、2枚银牌,打破1项世界纪录和1项奥运会纪录,创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外,中国军队运动员的奥运会最好成绩。

“双计分”由来已久

庆功会上的主角,无疑是凯旋归来的奖牌得主――林丹、李雪芮、焦刘洋、王皓、周璐璐和吴景彪这6名选手。不过,他们的成绩不仅仅属于军队。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的一位不具名官员向《凤凰周刊》表示,上述6人分别是与福建省、重庆市、黑龙江省、吉林省、山东省、福建省的两次计分(又称双计分)运动员,这也就意味着,5金2银的奥运成绩与荣誉,也有上述省、直辖市一份。

所谓双计分,即军队从地方特招入伍的运动员在全运会上拿到的奖牌和积分,同时也计入运动员原输送地代表团。国家之所以出台这样的政策,主要是基于当时国内竞技体育的发展环境。

上述官员同时强调,对上述运动员注册单位――军队及地方运动员输送单位来讲,5金2银及周璐璐创奥运项目新世界纪录成绩的“双计分价值”主要体现在明年的全国运动会上。根据第十二届全运会《竞赛规程总则》有关军队双计分运动员本届伦敦夏奥会及第21届冬奥会成绩带入全运会的条款规定,不计女子链球张文秀等奥运前8名军队运动员的成绩,仅上述6位运动员的奥运成绩,就已经为明年全运会代表团带来10枚金牌(130分)和4枚银牌(44分),而运动员输送单位也已经有奖牌入账,其中:福建2金(26分)和2银(22分)、重庆2金(26分)、黑龙江2金(26分)、吉林1金(13分)和2银(22分)、山东3金(39分)。

将奥运会成绩带入全运会,旨在导引全运会服务于奥运的国家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同时协调地方和国家的利益,调动地方竞技体育工作围绕奥运战略进行的积极性。而从1993年第7届全运会开始执行的双计分制度,则完全是针对4年一届的全运会而制订,按上述官员的说法,双计分只有在全运会上有用。

从上世纪80年中期到1990年代初,即六运会(1997年)到七运会期间,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内竞技体育也开始走向市场。受其影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行业体协代表团在全运会上的竞争空前激烈。由于地方对全运会重视程度提高,开始对后备人才实行保护主义,有的地方宁可让人才“沤烂”在地方队,也不愿输送给此前全运会赛场上实力强大的队。这给不具备从小培养运动员条件、只能从地方获得经过一定培养的运动员苗子的军队体工部门带来后备人才短缺难题,从而导致军队整体竞技体育实力下降,在全运会上所获金牌和奖牌所占比例下降。为化解地方与军队的后备人才争夺矛盾,推动地方与军队交流,原国家体委班子推出了双计分制。

通过双计分鼓励地方向军队输送人才,既缓解了军队后备人才短缺的难题,发挥了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作用,也没有忽视地方对人才的初期培养所做的贡献,保护了地方利益。显而易见,实行双计分,能让军队和地方实现双赢。

对运动员来讲,能争取到“军地两用人才”的双重身份,则意味着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参赛机会:全运会对同一单位每一项目参赛人数的严格限制,由于部分单位优势项目的优秀运动员数量较多,使得部分优秀运动员得不到参赛机会。但倘若能穿上军装,就可代表参加比赛。除此之外,成为军队的双计分运动员,也意味着可享受军人和地方运动员的双重工资待遇:在部队拿战士津贴或干部工资,同时原输送单位也为其提供一份“训练补贴”。所谓“训练补贴”,实际上相当于输送地运动员的一份工资。

成名运动员进部队难

不难看出,双计分政策让军队、地方和运动员三方,形成了相互倚重并各求所需的“利益共同体”。从国家体育总局向《凤凰周刊》提供的两份总数为750人的第12届全运会军队双计分运动员审报名单看,双计分运动员来自全国各地,几乎涉及全运会所有比赛项目。

能成为上述名单中的运动员,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并非所有想入伍的运动员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比如来自天津体工队的举重运动员吕小军。

在今年伦敦奥运会男子77公斤级举重比赛中,28岁的吕小军以抓举175公斤、挺举204公斤、总成绩379公斤夺取金牌,并同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赛后在接受大陆《报》采访时,吕小军不无感激地说:“这枚金牌是送给教练的最好礼物。我从小就想当一名军人,从于导(教练于杰)身上,我能亲身体会到一名军人的气质!”

于杰目前是八一体工大队的副师级文职干部,也是吕小军在中国国家举重队的教练。据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成绩平平的吕小军曾一度心灰意冷,准备退役,是于杰收下了他这个徒弟,并安排他和69公斤级的北京奥运会冠军廖辉一起训练,帮他打牢体能基础,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廖辉和吕小军是湖北同乡,也是湖北省体校的校友。2002年,18岁的吕小军经教练介绍,从省体校被召入天津体工队。2年后,同样是经教练介绍,17岁的廖辉被特招进入八一体工大队,成为一名军队与湖北双计分的战士学员,后因国内外一系列赛事成绩出色,廖辉于2008年正式提干。

近10年过去,目前拥有天津户口、每月拿2000多元工资的吕小军,住在由天津体工队提供的公寓房。而在八一体工大队红山口院内住着部队公寓房的副营级文职干部廖辉,不仅工资要高出吕小军1倍多,还享受一份湖北运动员的训练补贴。

与其相熟的一位运动员私下向记并透露,运动员在有了成绩之后,一般都会开始考虑后路,即结束运动员生涯之后的工作问题。如果是享受双计分的军队干部运动员,退役后有可能作为军队干部留在部队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军队干部工资高、有住房,各种条件都要优于地方,即便不留在部队,作为转业军人退伍,按国家政策地方也要优先安排工作。“对运动员来讲,能当兵当然是件好事。”

于是,近年来,想入伍成为军地“双料人才”的运动员不在少数,但一个运动员想穿上军装受到多种条件制约。据总政文体局一位不具名的干部向《凤凰周刊》透露,一方面,军队体工部门要考虑地方意欲输送的运动员苗子的培养与发展潜质、运动寿命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对参加全运会的双计分运动员的资格有明确规定。

以即将召开的第12届全运会为例,2010年3月31日以前入伍且未列入国家体育总局审定的运动员两次计分名单的,要想在第12届全运会实行双计分,必须符合规定的两大条件。其中第一项要求为:运动员入伍前,从未获得过各项目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总决赛、全国运动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或总决赛(实行赛制改革,没有全国锦标赛或全国冠军赛名称的项目,可指定类似级别的两项赛事进行限制)前8名(含第8名)。

针对这项规定,据上述总政文体局干部介绍,在十运会之前,政策限制的是前6名,从十一运开始进一步扩大到前8名。现在能满足双计分条件的,往往都是三流以下的运动员。这也意味着,已经成名的运动员不大可能被特招入伍。“地方在运动员的平时训练、吃住及营养等方面已经投入不少,如果不能双计分,怎么会愿意把他送到部队呢?”

双计分政策实施近20年,该政策对军地体育人才资源供需关系的长期导向作用效果明显。不过,如果说国家制订双计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军队在获得地方后备体育人才的方面困难,出台前是“军队求地方”,那么政策开始实施后往往是“地方求军队”。谈及该政策的未来走向,竞技体育司的受访官员表示:“国家合理调配体育发展经费及军、地物力和人力资源的决策方向不会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对军队申请两次记分运动员而设置的门槛,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降低。”由此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运动员想穿上军装,也并非易事。

得奖运动员一览

林丹:险胜马来西亚海军志愿军名誉少校李宗伟,蝉联羽毛球男单冠军,从而创造了将所有世界大赛冠军都拿过两遍以上的“双圈大满贯”纪录。这位来自体训中心羽毛球队的副团级文职干部,曾经是一个12岁被特招入伍的福建籍“娃娃兵”。此次伦敦奥运金牌为他带来新的一枚一等功军功章。这也注定,无论是继续待在军队,还是脱军装走向地方,“超级丹”未来的道路都会―片光明。

李雪芮:羽毛球女单冠军。1991年生于重庆大渡口,15岁被特招进入老大哥林丹所在的部队,成为战士学员,当时她已经是连续3年的全国少儿羽毛球单打冠军。2009年,因国内外一系列赛事成绩出色且已达到18岁法定最低提千年龄,川妹子由战士学员提拔为副连级文职干部。凭借伦敦奥运会金牌有望提前晋级。

焦刘洋: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并创造2分4秒06的新奥运会纪录。今年21岁。13岁(2004年)从哈尔滨体校被特招进入体训中心游泳队,成为一名战士学员。凭借入伍后在十运会、世界杯、亚锦赛、世锦赛、北京奥运会及国内外重大赛事上的出色表现,被正式提干。根据军队纪律条令奥运冠军的一等功奖励规定,这位冰城姑娘在部队有望再次提前晋级。

王皓:乒乓球男团双打冠军,男单银牌。来自总政八一体工大队的副团级文职干部,今年29岁。1996年,年仅13岁的王皓凭借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第三名的成绩,从长春体校特招入伍,成为八一体工大队一名战士学员。之后,因一系列国内外重大赛事战绩辉煌,从正营到副团曾提前晋级一次。今年底,王皓副团军衔将满三年,按《军官服役条令》规定,正常情况下他将在明年12月晋级为正团。虽然此次伦敦奥运拿金牌荣立一等功,但按条令规定他这次晋级不能再提前。

周璐璐:女子75公斤以上级举重冠军,并创造总成绩333公斤的新世界纪录。今年24岁,来自八一体工大队。据大队权威人士透露,周几年前就要被提干,但因最近几年总政治部机关及直属单位招生和战士提干工作暂停,暂时冻结运动员提干审批工作,―直到今年7月份才经总政治部特批以干部身份入伍,级别待定。

运动会方队篇3

[关键词]课程化设计 运动会 儿童生命融合

2016年4月29日,春风和煦,阳光灿烂,西平小学校园内一场盛况空前的运动会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容。创意无限、别开生面的运动会,注定将深深铭刻在每个学生的心田,成为小学学习经历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一、运动会模拟奥运会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研究运动会,参与运动会的热情,大会组委会经充分酝酿后,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有创意的设想――运动会模拟奥运会。

镜头1:掀起奥运知识学习热潮

为了打破运动会单纯体育比赛的观念,学校将此次运动会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在运动会前一个月,全校各班围绕“运动与生命”主题,开始了奥运知识的学习。学生们搜集、整理、交流、分享,掌握了^多奥运知识,并以黑板报的形式加以呈现。奥运知识的学习,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了运动会的内涵。

镜头2:征集运动会会徽、吉祥物

为了让运动会变得更有意思,更有趣味,更有挑战,学校借鉴奥运会做法,于4月初,向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发出了征集春季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与拥护,截至4月15日,共收到大小作品155幅。经组委会初选,确定了会徽、吉祥物作品各20幅进入复选。4月15日下午,学校在阶梯教室召开了“西平小学2016春季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入围作品”会,小小设计师们依次走上席,介绍了作品的设计名称、构思与设计意图。经评委综合评定,确定了会徽、吉祥物入围作品各15幅,并综合评定,确定了最终的入选作品。

4月18日上午,西平小学2000余名师生齐聚北操场,隆重举行了“2016春季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入围作品”颁奖典礼,共同见证了西平小学历史上首次运动会会徽、吉祥物的诞生,一起分享了由此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镜头3:隆重颁奖,助添自信、荣光

在上千双热切的眼光中,学生们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登上领奖台,从校领导手中接过奖品与奖状,那是一种怎样的荣耀?在老师与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手捧限量版的本届运动会特有的吉祥物――西西,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看到,这些获奖的学生们一个个神采飞扬,脸上写满了自信与自豪。隆重的颁奖仪式是对运动员的最好奖赏,也是对所有学生的热情鼓舞。

二、运动会神似博览会

为了提升运动会的品质,让每个学生都深度参与运动会,组委会决定对运动会的开幕式加以创新,让每个学生在运动会上既做“观众”又做“演员”。

看,随着雄壮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响起,国旗队、校旗队、会旗队、吉祥物队、彩旗队、鲜花队、气球队、裁判员队,以及个性鲜明的各班方队依次入场。每个学生都意气风发,每一支队伍都是一道风景。

“向日葵方队”“小宝贝方队”“喜羊羊方队”“小苹果方队”……低年级的14个方队一个个都充满了童话色彩;“悬梁刺股方队”“闻鸡起舞方队”“我爱科比方队”“嘻哈街舞方队”……中年级的14个方队一个个都彰显着生命活力;“圆梦方队”“雄鹰方队”“英雄联盟方队”“汉唐风采方队”……高年级的14个方队一个个都展示了飒爽英姿。这42个方队每一个都精心打造,富有个性,闪烁着智慧光芒。每个方队都是粉墨盛装,每个方队都有鲜明主题,每个方队都有才艺展示,每个方队都是经典与惊喜。开幕式神似博览会,成了班级主题文化的特色展示会,也让每个学生着实“秀”了一把。

三、运动会更像运动会

本届运动会既有开幕式,又有闭幕式。有激烈的体育比赛,也有隆重的颁奖仪式。2000余名学生“全员”“全天”“全程”参与了这一体育盛事。

运动会的比赛内容做到了比赛项目与大课间活动项目相结合,常规项目与趣味项目相结合,进而使得本届运动会的看点大为增强。低年级学生参加的掷沙包、袋鼠跳项目比赛紧张、激烈,妙趣横生;中高年级学生参加的多足板与跳长绳比赛,虽然增强了对抗性,依然不失趣味性。这些深受学生们喜欢的项目列入比赛,使得赛场上的气氛更热烈了。

很多教师都有感觉:今年的运动员仿佛个个铆足了劲,比赛中的拼搏尤为激烈,原因很简单,一旦获奖,除了能获得奖品与奖状,还可以得到珍贵的吉祥物――西西。获奖运动员个个像明星一般,身后簇拥着一群人,大家都想要近距离一睹吉祥物风采,最好是与吉祥物来个亲密接触,热情拥抱。

精彩无限的春季运动会虽然结束了,成为每个人永恒的美好记忆。学生们相互交流,每个经历者都是眉飞色舞,道不尽的喜悦。六年级学生刘纾言在活动过后欣然写了一段文字,很是耐人寻味:

时光清浅,岁月温柔。懵懂的六年同窗生涯,语数英,音体美,大抵不过如此。倘若有什么值得深念,给回忆增添一抹色彩的话,运动会该是其中之一。会徽征集,吉祥物设计,均出自学生之手;班级口号,方阵表演,群策群力;运动员挥洒汗水,啦啦队不甘落后。虽稚嫩,却蓬勃旺盛,自有一番儿童的情趣。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张张生动的笑脸,共襄盛举,点亮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我想若干年后,忆及今日点点滴滴,心底仍有一丝暖流,也不枉西平六载青葱岁月,师生情谊一场。

运动会方队篇4

中图分类号:G8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151-02

1 赛艇运动

水上运动项目之一。是由坐在艇上的一个或几个桨手运用其肌肉力量,以桨和桨架作为简单和械杆划水,使小艇背向桨手前进的一项划船运动。赛艇运动的起源被认为是18世界欧洲的简易划船赛,而正规比赛是1829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之间的校际赛艇比赛开始的。这项传统的划船比赛,每年都在天然的泰晤士河上举行,迄今已延续了将近170年。

世界赛艇锦标赛男女共24项,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男女共14项,奥运会赛艇比赛男女14项。正规比赛均在2000米标准航道上进行。比赛开始时,各艇排在起点线后取齐。发令后,各艇尽快划向终点,以艇首到达终点的先后判艇比赛胜负。在天然水域比赛,往往受天气影响,甚至前后两组比赛时气候不同。因此赛艇比赛的成绩仅作参考,至今没有世界纪录。

赛艇竞赛运动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比赛分轻量级和公开级;运动员有男子和女子之分;赛艇从人数上一般又可以分为单人、双人、四人、八人;从桨数上可以分为一人划一只桨的单桨和一人划两只桨的双桨,还可以分为有舵手和无舵手。其桨柄固定在船艇上,运动员坐在舟艇上背向艇的前进方向,通过桨的简单杠杆作用来推动舟艇前进的运动,划桨时运动员同时坐在带有滑轨的坐凳上运动。男、女单人艇轻量级运动员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2.5kg和59kg。多人艇运动员的平均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0kg和57kg(其中每个运动员的最大体重分别不得超过72.5kg和59kg)。男女舵手的最轻体重分别不得少于55kg和50kg;体重不足时,应增加相应的加重物(最多不得超过10kg)。

赛艇是一项很有锻炼价值的全身运动。经常从事赛艇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内脏器官机能,发展全身肌肉和各种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过程的节奏感和平衡能力。

赛艇和皮划艇一起约在1930年前后传入亚洲和中国。1959年全国第一届全运会,就有了8个项目的赛艇比赛。80年代开始,我国赛艇运动水平迅速地提高,特别是女子项目在世上已有一定竞争力。1984年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获第八名。在1988年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上,我国女子四人单桨有舵手艇挫败欧美诸强,夺取奥运银牌;女子八人艇获铜牌。同年,我国女子轻量级四人单桨无舵手艇,在世界锦标赛上,为中国为亚洲摘取第一枚世界金牌。国际赛艇界为中国赛艇的飞跃式提高而震惊,这说明亚洲人已开始冲破欧美对赛艇运动的垄断。1990年我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亚运会赛艇比赛中,我国健儿再展雄风囊括14个项目的全部金牌。此后在世界锦标赛上又多次获得金牌和在奥运会上夺得银牌。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国家赛艇运动的实际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真正能与世界水平相抗衡的项目只有几项,又集中在女子项目,而男子项目仅能算赛艇运动的第三世界。

2 团体凝聚力概述

2.1 卡伦的凝聚力理论简述

卡伦(Canon, 1982)等人将凝聚力定义为:“在追求群体目标的过程中,反映一个群体团结在一起,保持整体倾向的动力过程。”将凝聚力描述为一个动态过程,而不认为凝聚力是静态过程。

团体凝聚力又可以分为2个方面:

a.任务凝聚力,它是指团体成员为达到特定的任务而在一起工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它是与完成团体目标和成绩目标相联系的。

b.社交凝聚力,它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彼此喜欢喝彼此愉悦地交往的程度,它涉及友谊、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

该理论构成了分析赛艇多人艇运动团队凝聚力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2.2 赛艇多人艇团体凝聚力测量方法

用于测量赛艇多人艇运动团体凝聚力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社会测量法。

2.2.1 问卷法

问卷法分为直接和间接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是通过问卷调查队员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团队承担责任和义务,团体凝聚力指数对运动员的吸引力程度,以此来评估该团体的凝聚力水平。间接测量法是指试图通过问卷要求运动员回答一些关于对同伴看法的一类问题,譬如对队友的欣赏程度,喜好程度等等。在直接测量法中,研究者编制了一些用于测量体育运动中团体凝聚力的工具:体育运动凝聚力问卷(SCQ)、团队凝聚力问卷(TCQ)、体育运动凝聚力问卷(SCI)、团体环境问卷(GEQ)和团队心理问卷(TPQ)。

2.2.2 社会测量法

社会测量法主要是通过面谈等方式获得有关“谁对你有吸引力或者你拒绝接收谁”之类问题的答案,然后描述出社会关系图,以此来揭示群体成员之间的情感及吸引力程度。它可以测评社会凝聚力的水平,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在赛艇八人艇团队中,张某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人,而郑某又被团队孤立,好几个人不喜欢他。这样团队凝聚力水平就变低,作为教练员就必须注意到这个问题,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水平,使得团队凝聚力水平成为运动成绩的提高的有效因素。

3 赛艇多人艇运动团体凝聚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赛艇运动队的任务和目标。有关运动团队凝聚力的研究说明,团体任务与目标对群体凝聚力的强度和方向都有重要影响。对团队凝聚力来说,团体规模和合约责任对运动员本身产生对团队的吸引力,与队友形成好的凝聚力有重要作用。团体规模大,人数多,就使得团队成员之间接触的机会变少,任务目标不一致,意见产生分歧,导致团体凝聚力下降。研究表明,在多人艇团体凝聚力水平测量上,结果发现,在任务凝聚力方面,2人组最强,八人组最差;在社会凝聚力方便,4人组最强,其次是8人组,2人组最差。合约责任则是要求运动员按照合约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促使运动员明确自己在运动队中担负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使得队员之间产生信任感和默契感,并且对团体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样就可以提高团体凝聚力的水平。

赛艇多人艇运动一般都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该目标和任务有来自领导以及教练员所下达的任务,另外是团队给自己所树立的目标,以及运动员个人目标。如果这几类目标能够很好的结合统一在一起,同时赛艇队员对团体目标的认同程度高,运动员个人目标和团体目标的一致性程度高,整个赛艇运动队伍团队凝聚力就强。

3.2 个人因素

3.2.1 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

当团体成员在个性、社会背景、奋斗目标,人格和兴趣等方而相似时,团队凝聚力将提高。如果队员们最大的兴趣和奋斗目标都集中如果提高运动队成绩和增强运动队团队效应,运动队的凝聚力也越高。如果队员之间个性和背景因素差别很大,就会促成小团体的形成,这样团体凝聚力水平就会降低,这样就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

目前就我国一些专业多人艇队伍的成员情况来看,队员都有着比较相似的运动背景,文化水平也基本接近,奋斗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是队员的态度、观念和动机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同时结合赛艇运动本身的特点,运动员的性格和情绪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直接影响团队凝聚力的水平,从而影响运动员训练比赛成绩。

3.2.2 团体成员角色认同感

每一个成员对自己所在运动群体中的作用角色的明确程度会影响群体凝聚力。个体承担一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即为角色行为。如果成员对其角色的作用认识明确,发挥作用的效果就好。实践表明,运动队的凝聚力越大,角色行为越明确,各成员就越能接受角色,就能更好地执行角色任务。如果队员不认同自己所担任的角色,那么在训练和比赛中就会出现整体团队凝聚力受影响,从而影响训练比赛成绩的取得。

多人艇团队要发挥功能,获得更高的团队凝聚力水平,就必须使得其中运动员明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接纳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充分了解自己在训练比赛中所担任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以此来提高团队凝聚力水平,提高训练比赛成绩。

3.2.3 满意感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许多研究都表明满意感有助于运动队凝聚力的发展。运动队凝聚力、成绩和满意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循环关系。个人对团体活动人物和团体成员间人际关系的满意感增强了运动队的凝聚力,凝聚力增强可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成绩的获得又增强了满意感。LeUnes&Nation认为成绩、满意感与运动队凝聚力关系存在以下两种模式:

在多人艇的训练比赛中,教练员应该关注那些能够影响队员满意感的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队员的满意度,增强队员的团体凝聚力,以此来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

3.3 运动队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3.3.1 运动项目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可以划分为共动和互动项目。共动项目很少需要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归属感不强。互动项目需要成员间的交互作用,归属感高。多人艇运动是队员彼此以来程度适中,这就决定了其凝聚力的水平。队员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队员对队伍的归属感决定了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3.3.2 运动队的稳定性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运动队的团体目标和团体状况是影响运动队团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团体目标明确有利于提高运动运动员对角色的接纳程度。明确的团体目标包括两个因素:1、目标的挑战性 2、目标的现实性和可测量性。

运动队的团体状况直接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发展,多人艇运动要求有比较稳定的配艇状况,这样获胜的几率就比成员不稳定的艇高。这样运动队的凝聚力越强,队员也不愿意离开运动队。

运动队的稳定性影响因素包括上面两个方面,稳定性越强的队伍,其团体凝聚力就越强,这样队伍获胜的几率就越大。

3.4 领导行为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

运动队中的教练对团队凝聚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常教练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管理方式对队员起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团队的凝聚力。

教练要注意自身素质提高,同时也要合理利用自己的管理行为来塑造。教练员可以较为容易的深入了解每位队员的基木情况,同时利用自己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影响队员,设置目标(团体目标、个人目标),以获得更高水平的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的提高直接影响运动成绩。

4 结论与建议

赛艇多人艇运动是体能型为主导的项目,既要求运动员具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同时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又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有较高的团体凝聚力水平,增强团队凝聚力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制定明确的团队目标和任务

明确、具体、针对性、可执行的目标和任务是形成赛艇多人艇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把团队目标和队员个人目标之间关系很好结合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使得每位运动员都熟悉和了解自己在队伍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培养运动员的“主人翁”意识。

4.2 改善团队的人际关系

采用各种方法来建立教练与队员、与其他人员之间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来提高团队凝聚力.要围绕核心队员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教练员要及时阻止和更正队员之间的小团体的产生,使其不影响团队任务目标的实现。

4.3 提高领导和教练员的管理团队水平

教练员应该努力提高各个方而的水平,以民主、平等的态度管理队伍。对队员的表现要进行积极的评价,从而提高任务凝聚力的实现水平。另外,领导者和教练员要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容性。

4.4 保持相对稳定的阵容

教练员应该熟悉掌握每个队员的情况,根据队员的个性、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来配艇;一旦配艇完成,就必须保持队员在一定的时间里相对稳定,增加他们的默契感,使团队更有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张忠秋.运动群体凝聚力主要表现特征与培养力式探讨[J].体育科学,1996,16,(3): 68- 72.

[2]马红宇,王二平.凝聚力与运动成绩关系: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5,(6).

运动会方队篇5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高水平射击运动队;清华大学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112-04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 performance shooting team in Tsinghua University

LU Chun1,WANG Pei-yong1,GAO Jing2,LI Guang-hui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Shooting Team,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3.School of Minning Industry and Coa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collated and analyzed main links establish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for cultivating high performance shooter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following education patterns, exerting university advantages, adopting an all-in-one learning mode and training management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shooters;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system with competition system not only provides good conditions for middl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shooter preliminary selection, coach selection, basic training, mid-term training, as well as fund and research assurance, but also provides powerful assurance for high performance shooters to have game participating opportunities and maintain high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also plays a positive and effective promoting role in changing shooter’s cultur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in maintaining and continuing to improve shoot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high performance shooting sports team;Tsinghua University

普通高等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国家级学生运动员,是新形势下体育举国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现有竞技体育体制的补充与完善。198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提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招生对象、招生办法、人员录取、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中提出,努力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以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目标。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体育运动的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和国内其它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也开始进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探索。鉴于此,本研究以清华大学射击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清华大学培养高水平射击运动员的主要环节进行梳理与分析。

1 清华大学射击队现状

清华大学射击队于1999年10月复建。复建伊始,就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签署《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管理中心与清华大学合作协议书》,由清华大学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共建。清华大学射击队被纳入中国国家射击集训队管理体系之中,是中国国家射击集训队的组成部分即国家射击队清华班。清华大学射击队的办队宗旨和目标是为我国射击事业培养出能在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上夺取奖牌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实践体教结合这一崭新的运动员培养模式。清华大学射击队队员由清华大学学生、清华附中学生、国家集训队队员3个部分组成,学校对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进行统一管理,运动员代表注册省市参加国内高水平比赛,通过选拔也可以代表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清华射击队最初设有男女气手枪、男女气步枪和男子10 m移动靶5个奥运会项目,最初聘请国家射击队前任总教练张恒为总教练,聘请在清华大学学习的著名射击运动员王义夫、张秋萍、肖俊分别担任手枪、步枪和移动靶教练。现聘请高静、黄文红、刘天佑为清华射击队步枪和手枪教练。截至2014年,清华大学射击队已培养国际健将13名、国家级健将20名、研究生12名、党员15名,5人入选国家队参加奥运会比赛,在奥运会、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夺得金牌238枚、银牌158枚、铜牌91枚,其中包括奥运会金牌2枚。

2 清华大学射击队的管理制度

2.1 组织模式

清华大学射击队采用的是行政指令式的非独立管理模式,由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和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直接领导,领队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副领队由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部长担任。运动员在学校期间的文化课学习,大学生运动员由教务处和体育部负责,中学生运动员由清华附中负责,训练比赛由教练组负责,后勤工作主要由武装部、校团委负责。

2.2 管理模式

清华射击训练馆是国家射击训练基地之一。国家在场地建设、教练聘任、运动员选拔、队伍管理、竞赛参与、器材购置以及政策协调等方面给予清华大学射击队指导和帮助。国家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每年给清华射击队6名国家集训队员指标,参加集训的6名学生运动员与国家队的其他运动员一起同场竞争,通过选拔竞争代表国家队出征世界大赛的资格。经过16年的发展,从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管理环境和管理者本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清华大学射击队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清华射击队管理模式。教练员选拔由国家射击队聘任产生,列入国家队的管理与考核之中,核心队员每周的训练和考核内容与国家集训队同步。

2.3 国家竞赛注册制度保障

普通高校的学生运动员之所以运动水平上不去,除了招生、训练条件、教练员水平等原因外,没有机会参加国内乃至国际重大比赛和经费欠缺是两个主要原因。清华大学射击队通过与部分省市体育局联合培养以获得运动员竞赛注册资格,从而保证这些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参加国内乃至国际重大比赛,这种高校与省市体育局联合培养方式也减轻了学校方面的经费投入,形成双赢局面[1-2]。清华射击队学生运动员获得正常注册后可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能够与真正的高手同场竞技,提高自身运动水平,体现学生运动员的自身价值,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和运动员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2.4 运动员和教练员的遴选

1)运动员的遴选。

清华大学射击队运动员的来源主要是我国具有射击特长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他们须具备1级以上(含1级)运动水平,符合清华大学体育特长生报考条件,并参加清华大学组织的体育冬令营测试。其中,专项测试内容包括专项测试和稳定性测试。参加体育冬令营的学生被清华大学认定后,当其高考实际分数达到当地同类科目第2批次最低控制线的65%时予以录取。

2)教练员的遴选。

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培养出能够夺得世界大赛奖牌的学生运动员,教练员要对事业有追求,对清华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并愿意到清华来执教,且在思想上、专项技术上过硬[3]。总教练是通过参加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国家队教练岗位竞聘产生的,采用聘任制的办法,总教练对教练员的选拔有否决权。教练员也采用聘任制,按照国家队教练的要求,个人与国家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签订协议,列入国家射击队教练员编制计划,与国家射击队教练员一样参加国家队教练定期或不定期会议,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组织的国家队教练述职和年终考核。此外,还要接受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的考核和管理。

2.5 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文化课学习制度。

对中学生运动员,初中学生没有单独编班,而是分散在清华附中相应年级、班级学习,而高中学生进入清华附中马约翰班。不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是下午3:30到清华射击馆训练,晚上回到附中和其他同学一起上晚自习。寒暑假期间由射击队统一组织晚自习,同时安排清华大学学生讲解、答疑,或在做完作业后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尽可能提高学习成绩。对大学生运动员,采用单独编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制为5年,实行累计学分制。经管学院教务科统一负责学生运动员的学业,制定专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内跨院系选课,规定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学分。体育部教务办公室负责协调排课、引导学生选课,对相关运动训练课程学分进行专门管理并最终汇总到学校教务处。训练以外时间及能够参与的活动由学生自行安排,而且在文化课学习、课外活动等方面鼓励多与普通学生一起沟通、交流。这样既不同于专业队完全集中式的管理,也不是相对分散式的管理,而是针对学生运动员的特点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一定程度的集中管理方式。

2)学习与训练阶段的科学划分。

作为学生,他们的时间安排应严格服从学校的管理周期和规律,但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必须遵循体育运动规律和竞技周期的要求。由于教育的规律和体育的规律是不同的,因此学习和竞赛两者间难免发生冲突。清华射击队解决学训矛盾的原则是采用分阶段、有区别的做法,即把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分两个阶段:一个是没有比赛阶段,这时充分遵循学训结合要求,保证系统的文化学习和训练。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训练,一周安排6天训练,训练时间是下午14:00-18:00,其中附中学生为15:30-16:30;另一个是参加重大比赛和赛前训练阶段,此时暂时停止文化课学习,由教练、体育代表队工作组和体育部3方签字同意后出具一张请假条给任课老师,启动请假或缓考手续使学生运动员集中全部精力投入到赛前训练和比赛中去。比赛结束后,学生运动员联系老师或同学把所缺课程、作业、考试都补上,恢复到学训结合模式中。

2.6 经费来源与科研后勤保障

1)经费来源。

清华大学射击队在建队初期就明确队伍经费通过自筹的方式获取,主要通过社会、企业及与部分省市体育局共建这3种渠道解决,学校负责场地使用与维护、学生运动员住宿等部分费用的保障。

2)科研后勤保障。

清华射击队借助清华大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优势,将射击项目中的若干关键问题组织联合科研攻关,为射击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科研后勤保障[4]。例如,王培勇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实弹射击电子报靶系统[5],满足当前国际比赛新规则的要求,使日常训练与国际比赛接轨。该系统能够实时反馈运动员射击成绩,还可以打印、统计分析运动员每一枪的成绩,分析其打出每一枪成绩数据的离散情况,准确、快速地帮助教练员和运动员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

3 清华大学射击队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3.1 优势

1)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很好解决了学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期间能同时接受同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使运动员具有同龄人的教育水平,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学训结合的培养模式,运动员的智能水平得以提高,运动员把握运动训练和参与比赛的稳定性得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得以延长。

2)符合学校规律的训练。

清华射击队在教练组的带领下不断开拓思路,借助清华的科研优势,按照学校规律开展训练,对传统训练方式实施科学化改造,使运动训练系统化、规范化,摆脱了长期以主观经验为主的训练模式,对运动员的技术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更加符合学校的规律[6]。实践证明,这一培养模式是可行的。

3)优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清华大学具有重视体育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前就培养出多名运动健将,改革开放后又继续坚持学生业余竞技体育训练,在射击、跳水、田径、篮球等项目上先后培养出一批国家水平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如伏明霞、劳丽诗、王义夫、易思玲、刘天佑等。国家的政策保障、清华大学领导对体育的重视、清华大学几十年体育文化的沉淀,共同造就了优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4)拥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清华大学射击队通过体育冬令营选拔和招收具有一定射击基础和高素质文化的高中生进入清华大学。采取与国家体育总局射击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共建、与部分省市体育局联合培养的模式,清华大学射击队被纳入国家射击集训队管理体系,清华的学生运动员注册不同省市体育局,既能保证学生运动员有机会参加国内乃至国际上的一系列重大比赛,获得经常与国内外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的机会,不仅提高了自信心、找出了努力方向、缩短了成长周期,又能减轻学校方面的经费投入,形成双赢局面。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除要求完成规定课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内跨院系选课,通过自身努力缩短与同龄学生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差距,这些举措很好地化解了学生运动员毕业后就业难的矛盾,提升了社会竞争力。

清华大学射击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学校重视、遵循教育规律与发挥大学优势以及将学校体制与竞技体制有机结合等,这些举措都是针对学生运动员入口、培养过程、出口3个关键环节,有效地调动学生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在维持和继续提高运动成绩方面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3.2 不足

1)经费缺口大,学习压力大,队员呈现出梯队式结构,相互间技术水平差异大,使得训练计划难以兼顾所有人。

2)射击队队员没有专属食堂,他们与普通学生一样在清华多个学生食堂中自由选择吃饭的地方,周末偶与同学一起到校外的餐馆聚会。在校期间和普通同学一起合住学生宿舍,生活与社会紧密相连,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难以保证对运动员专业监控。

3)因要兼顾学习,运动员训练时间和训练强度与国家队队员存在差距,参加国内比赛的机会和次数也少于国家队队员。

4)缺乏训练后的放松、营养与康复手段。

参考文献:

[1] 冯建中. 开阔视野 拓展空间 完善体制 创新机制实现射击射箭项目可持续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2009(9):1-6.

[2] 张冰. 清华大学培养优秀学生运动员研究过程理论架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577-580.

[3] 仇军,陈伟强.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36-39.

[4] 于芬. 对高水平学生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探讨――清华大学跳水队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08,28(2):73-83.

[5] 王培勇,邢瑜,冯锋,等. 奥运射击子弹的无损检测:Ⅱ.子弹实射检测与评价[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5):1-6.

运动会方队篇6

摘 要 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中职院校体育俱乐部开展情况、啦啦队运动开展的现状、俱乐部体育优势等各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职院校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解决中职院校啦啦操运动开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我校啦啦队运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两个主要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啦啦操 俱乐部 模式

一、引言

随着校园体育俱乐部的开展日渐成熟,其在学校体育中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学校体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了一种相对成熟的体育运动发展模式。啦啦队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喜爱。但是我国校园啦啦队运动开展中遇到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中职院校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受经济条件限制,不同地区开展欠平衡;啦啦队运动专业人才欠缺;啦啦队组织竞赛体系不够完善;经费不足成为限制啦啦队运动开展最主要的原因。在此背景下,本问对以俱乐部模式开展校园啦啦队运动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中职院校啦啦操的发展寻找一个良好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逻辑分析法。

三、以俱乐部形式推广运动项目的优越性

(一)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健康的需求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忽视了学生对于健康的需求,使学生被动的参加学习,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与传统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组织的体育活动相比较。俱乐部模式教学提供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项目参加练习。从而更好的取得锻炼效果,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行的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对于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多的是教师进行选择,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体验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对于运动技术的渴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未能得到发挥。俱乐部模式教学从一开始就打破常规,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俱乐部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筹集资金,缓解项目活动运行经费的不足

体育经费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体育活动的开展所需的经费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和校外赞助。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体育运动项目除了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健康的需求,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之外,还能够筹集一部分资金,缓解体育经费的不足。通过俱乐部课程的开设,招收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来筹集资金。这是传统体育发展模式所不具备的。

四、啦啦队运动在学校开展中的现状与困难

对啦啦队运动的认识欠缺。啦啦队运动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开展势头良好,广大学生对啦啦队运动抱有浓厚的兴趣爱好,从事啦啦队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但是广大学生对于啦啦队这项新兴运动的认识比较欠缺。认识的片面性。很多人对于啦啦队运动项目的认识尽停留在直观的表现,更多的认识是给各种比赛助威呐喊。对啦啦队运动所包含的子项目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经费制约。经济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啦啦队运动在中职院校的开展。学校啦啦队训练的维持,组织外出比赛的费用等都不同程度上需要经费的支持,而一支啦啦队队伍人数一般都在十几人以上,其经费开销相对其他项目更加巨大。所以受经济条件制约,是啦啦队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的困难之一。

啦啦队需求的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的啦啦队队员绝大多数是健美操专业的学生,曾受过专门、正规的竞技健美操或艺术体操项目的专业训练。同时,对于教练员来讲,多数啦啦队的教练员仍以教授健美操专业的老师为主,专业人才的欠缺,使得啦啦队运动在高校中开展缺少推动力量,也制约了高校啦啦队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缺少良好的发展模式。啦啦队运动在学校体育中以何种形式进行开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的探索,都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啦啦队运动在高校的开展,从而也反映出啦啦队运动在高校开展所遇到的困难。

五、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一)筹集资金

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通过收取会员一定的会费,满足啦啦队运动开展中所需经费的不足,同时啦啦队与健美操相比较,啦啦队无论是从竞技体育,还是从健身角度都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空间。首先是舞台区域,没有表演面积的限制。其次,动作编排没有底线,无论难易,最主要是综合能力,动作设计鼓励创新,并且要结合主题,配合音乐进行。第三,人数没有严格限制,背景音乐和服装设计都比较自由。通过商业演出赚取一定的表演经费,避免过份依赖学校财政拨款,使啦啦队运动开展所需的经费来源多样化。

无论是在俱乐部课程开展中,还是在各种商业性的表演,啦啦队运动都能很好的开展。在俱乐部中得到会员的喜爱,吸取大家的参与,为啦啦队运动开展提供更多的经费。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为中职啦啦队运动发展筹集资金。

(二)满足大众对啦啦队运动的兴趣爱好需求

啦啦队运动在中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在中职院校中也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欢迎。满足广大学生对于从事啦啦队运动的渴望。啦啦队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啦啦队练习中,除了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外,还能够让学员在啦啦队运动中感受到啦啦队运动带来的的欢乐,到达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目的。广大学生正是认识到啦啦队运动的益处,表现出从事啦啦队运动的浓厚兴趣。现在高校啦啦队运动的开展更多的以训练队形式,主要目的在于参加比赛,取得较好的名次。广大学生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对于啦啦队运动只能望而却步。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能够使学生对于啦啦队运动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通过参加啦啦队运动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三)啦啦队运动在中职院校发展的现实要求

啦啦操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在很多程度是因为没有很好的发展模式来解决啦啦队运动开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以俱乐部模式在高校中开展啦啦队运动能够很好的解决其遇到的困难。

首先,以俱乐部形式在中职院校开展啦啦队运动,解决啦啦队运动开展中遇到的经费不足。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通过招收会员,收取会员一定的会费,能够为各个啦啦队队伍外出比赛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完善啦啦队运动开展所需的器材设备提供经费,解决啦啦队运动开展中的经费困难问题。

其次,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可以培养业务骨干,促进各个高校啦啦队运动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全国一部分啦啦队培养了一些从事啦啦队运动的人员,由于一些原因的影响使得业务骨干不能得到锻炼。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能够很好的,使高校啦啦队的中业务精英的才能得以发挥,让他们走进俱乐部的课堂,不断提高啦啦队骨干才能。

六、啦啦队俱乐部运行的可行性分析

(一)啦啦队俱乐部运行的基本条件

首先,良好的群众基础。中职院校对啦啦队运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对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200名学生的调查得知学生对啦啦队运动类项目中的舞蹈类和有氧操类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分别是:23.69%、24.43%,而球类为27.86%,田径类为7.29%,其他为10.95%。详细见表1。

表1表明,学生对健身运动的选择大多集中在舞蹈类和有氧操中。反映出学生队员此类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为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其次,良好的场地设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中职院校以及具备了相对良好的场地设备,而对于啦啦操这样的运动项目来说自身对于场地设备的要求也较低,因此开展起来更加方便。这是我校已经有的硬件设备条件。

最后,良好的师资。随便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开展,各级培训活动的开展,为中职学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啦啦操教练员和运动员。且啦啦队运动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培养出了一批专业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突出的啦啦队员。这些都为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

(二)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的前景分析

可筹措资金、缓解啦啦队运动开展的经费之不足。目前我国啦啦队多年来在国家甚至国际大赛中所取得的成绩这都得益于学校财政支持。而啦啦队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这种困境。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通过招收会员,收取会费,可作为队伍筹集一定的活动经费。可以解决队伍外出比赛所需的经费,还可以满足啦啦队日常开销所需要的费用。锻炼队员能力,保持并发展技术水平。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可以让他们发挥其专业优势,而且还可以扩展其业务能力,锻炼其他后备队员的专业能力,为队伍建设打下好的基础。

七、小结

以俱乐部形式在我国中职院校开展啦啦队运动是可行的。中职院校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广大学生愿意参加啦啦队运动。良好的场地器材设备可供课程开展使用。高校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这些条件使得啦啦队运动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可行。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于健康的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啦啦队运动开展筹集资金,缓解体育经费的不足。总的来说以俱乐部形式开展啦啦队运动对于运动项目本身可持续发展;项目爱好者;啦啦队运动队来说都是具有极大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李鸿.我国啦啦队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2):12.

[2] 孙铁民.我国啦啦操运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5(04):23.

[3] 黄荔生.我国啦啦队运动现状与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2):33.

[4] 杨斌.四川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管理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03):25.

[5] 秦纪强.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若干问题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1):22.

[6] 杨勤.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3):18.

[7] 王凯.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管理现状分析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17.

运动会方队篇7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6-0096-04

Ponder of Difficulty on Establishing High Level Sports Team in U niversity

ZHANG YongLong1,CHEN GuoRui2,ZhAO XianQin3, ZHENG GuoXiang4

(1. Dept. of P.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Anhui China; 2. Dept.of P.E., Fu Jian Teachers University,Fuzhou 35000 7, Fujian China;3. Dept. of P.E.,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Huaibe i 235000, Anhui China;4. Dept. of P.E., Hefei Industrial university, He fei 230009,Anhui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utilizes methods and so on literature material, questionn aire survey, in the perspective difficulty u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 tohigh level Sports Team's present situation, the existence question conducts theanalytical study, finally indicated that affects the subject matter which the u 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 develops to include: The ideological recognitio n, the athlete, the trainer and educate the Depart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workand the school authorities management, the project establishment, the safeguardand so on, and according to these questions proposed that the unification unders tanding, increases the competition opportunity, to raise the trainer level, thefunds support, to expand manages the team pattern, the expanded recruitment of s tudents channel and so on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can developtake the time as our country difficulty in university high level Sports Team pro vides the theory basis and the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High level Sports Team; Difficulty; Countermeasure

国家教委要求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是逐步实现由国家教委独立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 动会的目标。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快速增长与高校办学模式多元化、体育传媒的快速发 展、竞技体育的无限吸引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及高校寻求多渠道提高 知名度 等因素有关。从1986年最初的59所至2006年已235所试办高校,项目也由十余个发展到目前 的30多项。“体教结合”一时间成了体育界最常使用的名词之一,高水平运动队也成了“雨 后春笋”。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需要,是实现 训教一体化制度,解决好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体育先进国家发展竞技体育 的共同经验和鲜明特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意义有促进我国竞技体育队伍的体制改革、 将运动训练与高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提高运动员的整 体素质及与国际接轨等,优势在招生上、科研上、理论上、教练员成长上等[1]。 但从发展 的结果来看高水平运动队并没有给竞技体育提供大量优质的生力军,而通过此途径提高了学 校知名度的也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下高水平运动队在高校中的命运就不得不令人担忧。虽然 各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对促进大学生群众体育、竞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人才、丰富校园 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水平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与国家试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的初衷相去甚远。全国众多高水平运动队(包括安徽省)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基于此,希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对安徽乃至全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提供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全国36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研究对象,其中部属重点高校6所、省属重点高校和普通 高 校各15所,考虑本课题研究的区域性,将安徽省7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作为重点 调查和访谈对象。36所高校涉及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江西等省市。随机调查了教练员60 名、运动员250名、运动队领导20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安徽省体育局 资料室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进 行文献资料检索和资料的收集工作。同时参阅了《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等多本专 著,获得了较为详尽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1) 问卷的设计:制作问卷前,查阅了有关教练员、运动员和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方面的书籍 、论文等,为设计问卷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遵循社会学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了 《教练员调查问卷》、《运动员调查问卷》、《运动队领导》问卷。

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向全国36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运动队领导 发放问卷调查。问卷通过邮递和亲自递送的方式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问卷回收后,对问卷 进行检验性剔除(表1)。

3) 问卷的信度:选取福建师大、南京师大、合肥工大、安徽师大部分运动员、教练员和运 动队领导52人进行了两次测量,测量间隔时间为四周,三份问卷的重测的相关系数为R1=0 .812;R2=0.821;R3=0.823;证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 问卷的效度检验:该调查问卷向在安徽省高校工作多年的专家教授及安徽省体育局领导1 0人进行咨询,其中认为能反映出研究问题的9人,基本能反映研究问题的1人,认定率为100 %。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 统计和分析。

1.2.4 逻辑推理法综合运用演绎、归纳、综合、类比等逻辑分析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 面分析与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结果与分析

2.1 透视困境中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 高校办体育,在我国曾经 风靡一时。近年来我国高校办体育已不再火热,清华跳水队的兴衰就是范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后,体育总局解散了国家跳水队,1997年失去了队员的国家跳水队副 总教练于芬与酝酿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清华大学一拍即合,成立了清华跳水队。刚组队时队 里只有3名队员和于芬,没人觉得他们能成气候。直到伏明霞在清华复出并在悉尼拿到奥运 冠军,情况发生了改变。

清华跳水队最辉煌时,有30多名队员,并培养出伏明霞、肖海亮、郭晶晶等一批名将。清华 跳水队当年的做法是: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在国内的知名度招生,与各地方体育局联手实行“ 双注册制",即到清华跳水队训练的队员,可在各地方队和清华队同时注册,队员平时在清 华训练,国内有比赛时可代表各地方队参赛,同时这些队员从小就进入清华附小清华附中 清华大学,文化学习没有放松。像九运会上获得男子双人跳水金牌的李成伟,从清华附中 考入清华大学,后来凭借优异的文化成绩考取了清华的法律研究生,所以清华跳水队在一段 时间内被认为是“体教结合”的典范。但如今,清华跳水队仅剩下于芬和4名队员,这一切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双注册制"被取消。200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专为清 华 跳水队而设的“双注册制"被取消,要求清华队的队员只能单项注册――或清华队或地方队 注册 ,由此引发了当时运动员集体逃离的现象。劳丽诗、林跃、王鑫、周吕鑫、何姿、杨礼光等 好苗子纷纷放弃此前与清华签订的15 a培训合同和在清华的学业,成为专业运动员,而最终 的去向都是国家队。

“体教结合”的探索,由于体育与教育两大块之间存在利益纠葛和矛盾冲突,在得不到体制 支持的前提下,道路越走越窄,全国最著名的清华大学尚且如此,地方一般高校运动队处境 就不言而喻了。

2.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状况及问题分析

2.2.1 建队目标国家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改变单一的、旧的体育系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旧体制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上的缺陷。目标是培育有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体育运动水平 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步使我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真 正来自在校大学生。

在对36所高校管理人员的调查得出,多数高校主管部门和领导认为试办高水平运动队,一是 为在世界和全国比赛中夺标,二是通过运动队的良好比赛成绩为学校做宣传。但管理层的工 作方式和方法却停留在业余训练的低级水平,只看重眼前利益,以短期的运动成绩作为衡量 队员和教练员的主要标准,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由于对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认识不清 、定位不明确、对大量而又持续的资金投入思想上准备不足,致使运动队缺乏资金保障而难 以维系,造成“高水平”水平不高。

2.2.2 运动员来源及参赛情况

2.2.2.1 运动员来源对36所高校2008年招生情况进行调查,250人中,具有运动健将级别 的只有 25人,占10%;一级的44人,占17.6%,绝大多数都是一级以下。25人(占10%)来自退役 运动员,37人(占14.8%)来自体工队,53人(占21.2%)来自重点体育学校,而135人(占54 %)来自普通高中,一半以上的队员未经过系统性的专业训练。健将或优秀的一级队员入学 是圆大学梦、提高知识储备,为更好的适应社会做准备。健将级队员一般选择有名气、地理 位置佳的重点高校,优秀的一级队员也会选择学校条件好的地方高校;体校或普通高中学生 入学目的是上大学的同时,能通过良好的训练、参加更多全国及世界性的比赛,提高运动成 绩并在该项目上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为以后能进入职业队或理想的工作单位作铺垫。

招生形式依据不同省份略有区别,其中较为灵活的是广东、山东等省份,相对死板的是安徽 省,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单招,即获得一级、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精英级(或以上) 证书者,可免于高考由各院校组织文化课考试,合格者直接录取为应届本科生。二是特招, 分两批,第一批是少数体育测试成绩突出者,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并获得二级运动员证书 者,参加高考,成绩在所在地本科第二批次控制分数线60%的,由学校择优录取为应届本科 毕业生。第二批是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者,经学校考核合格后,参加高考,成绩达到本 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时,由院校择优录取为应届本科生。走访得知,安徽的这种做法 既阻碍了优质生源的招收,也为成绩造假、受贿等腐败问题提供了生存土壤。

2.2.2.2 参赛情况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和考察运动训练效果的主要途 径和直接手段。运动竞赛也是调控运动训练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竞赛的杠杆作用,可以 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有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参赛资格问题直接影响到 学校及队员参赛次数,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运动员参加全国比赛有明文规定 ,运动员必须以各省体工队或各俱乐部代表队的名义进行注册,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同 其他省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一样不能以学校代表队的名义进行注册参赛,使得高校高水平队 员无法参加全国大赛,这对安徽省乃至全国其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存在极大的制约。如 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参赛情况是:篮球项目,安徽省每年只有一个赛事,每个队能打 三至五场比赛;手球项目是每年一次全国比赛机会,每个队三至四场比赛;田径运动员大学 4年期间,只有一两次比赛机会,别的运动项目很难保证一年一次参赛机会。高水平运动员 长期处于只练不赛或少赛的状态,没有相对稳定的、较高层次的竞赛,造成队员竞技水平停 滞不前,甚至下降。

2.2.3 教练员队伍现状在所调查的36所高校60名教练员中,45人(占75%)来自于体育院系,这45人中有40人从事“ 双肩挑”工作。虽整体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但执教经历的缺乏、或是有执教经历 但自身的运动经历不足。教练员业务水平及专职化程度偏低,制约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整体 竞技水平的提高。

教练员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当运动训练的基本条件具备之后,教练员将是竞 技运动中极其重要的能动因素[2],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对运动员成绩的提 高和思 想品质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清华大学男子篮球队聘用原国家队的黄云龙为主教练,征 战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取得亚军;CUBA东南赛区的劲旅中国矿业大学聘请前国手白江为男 篮主教练,而在此之前白江率领华中科技大学男篮获得了2004年CUBA总冠军[3]等 ,这些都 是很好的佐证。韩愈《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没有优秀的教练员 ,即使有更多的“千里马”,没有“伯乐”来发现和挖掘他,也会被埋没,或偶被选中,可 没有优秀的教练员,而“骈死于槽枥之间”。因此,亲身经历多年的系统专业训练,有丰富 的比赛实践经验的教练员比高校“科班”出身来说更具优势。

2.2.4 项目设置现状科学合理的项目设置和布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前提,关系到运动队人材选拔、比赛成 绩、市场化经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项目的设置应考虑与世界大运会和全国大运会项目接轨 ,并结合地方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经济水平、该项目的群众基础(氛围)、教练员水平 等,同时也要重视项目的市场化运行资质。目前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尚未形成世界大运 会规定设置的优势项群(表2)。游泳作为现代竞技体育两大基础项目之一,世界大运会金 牌数为53枚,占全部185枚金牌的29%,全国大运会金牌数为32枚,占全部115枚金牌的28% ,但36所高校建立游泳项目高水平队的只占5.6%。

安徽省目前7所高校试办7个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表3),但安徽省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是摔 跤、跆拳道、拳击、柔道、武术、体操(含蹦床)、击剑、举重(女)、手球、射击、游泳 (含跳水)等[4]。从高水平项目设置看,项目设置偏少,可市场化运作资质低 ,且未能围绕本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大运会的金牌分布而设置。

2.2.5 社会经济环境、体制、物质保障等现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资源(包括学校资源)配置要遵循市场要求。高水平运动 队在高校的生存、发展也得服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体育与教育能否“共赢”才是“命根 子”。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加之学校知名度不高,这样就造成 对外地优秀人材吸引力不够。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体制是举国体制,这一体制是以全国体育 系统为核心,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教育系统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这样形成体育与教育系统 在人材上争夺之势,清华跳水队的式微就是范例。当前社会环境下――旧竞技体育体制束缚 、地区经济环境局限、高校资源紧缺、传统文化对体育及体育意识上的误区等,都是对高校 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挑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命运和前途系于这个环境下的各种矛盾体中 。

对36所学校管理人员、教练员及运动员的调查得出,运动队训练、比赛经费不足是高校高水 平运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高校都认为办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场馆设施跟不上,运动 员及教练员的后勤保障无法正常配套实施,科研团队形同虚设,运动损伤的监督与防护及营 养措施跟不上。课题组走访安徽省七所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了解到,运动员的训练补助少 或没有,无专门的运动员食堂,没有专门的队医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监督与防护。

2.3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对策1) 高校管理层需正视既定的建队目标,摆正思想,重视实践中的每个关键环节,加大人 力和经费投入,才能使高水平运动队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真正达到“双赢”目标。

2) 从四种生源来源途径上看,应主要以体育学校为重点选拔途径,因为重点体育学校的 队员具有发展潜力并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吸收体工队 的队员,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搞“借鸡生蛋”的做法,应把体工队的运动员招收进来,组建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使他们努力朝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方向发展。以重点体育学校为选拔 龙头,突显精英选拔机制。应把重点体育学校(含少体校)、普通高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 平运动员吸收进来,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科学选拔,实施“精英工程”和“金字塔工程” [6]。在招生过程和招生政策上给予倾斜与保证,国家应加强“体教结合”方面的 体制改革 与创新,鼓励“双注册制”、“联合培养”及多形式建队等,防止来自于体育系统方面的短 视行为,在体制层面上保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存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须将高校高水平 运动队与专业队、俱乐部队同等对待,允许以学校名义参加各种高水平的比赛。

3) 高校高水平教练员来源既要重视高校系统具有教练潜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又 要注意系统外教练人才的选拔聘用。教练员的选拔应面向全体教师和社会公开招聘,在全面 考核的基础上择优录取,同时要吸收体委系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队员加盟。有目的、有计 划、有步骤地引进德才兼备、业务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的教练员。也可采取合同制的形式 聘用高级教练员全面负责训练工作,要注重选派本校在此项目上有潜质的教练员搭配教练班 子进行学习培训,力争在短期内抓好本校教练员的梯队建设。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在举办高级 别教练员培训班时,考虑让高校教练员参加培训,以帮助高校教练员提高训练水平。同时高 校高水平运动队应与专业队或俱乐部队进行交流,使其双方教练员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 高校必须对建立高水平运动队重新统一认识、明确定位、对大量而又持续的资金投入 在思想上要有准备,项目选择要与世界大运会和全国大运会项目接轨,兼顾地方优势项目布 局、校园体育文化、潜在的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因素。要认识到只有先办好高水平运动队,才 能通过此举提高学校知名度,这是相辅相成关系。

5) 国家体育总局及省、市地方财政应拨出适当经费扶持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对于在全国 大学生比赛或单项比赛中获得较好名次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国家体育总局可以拨出适当经 费给予扶持。各省市地方财政也应提供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同时制定相应监督、考评制 度。另外鼓励高校与地方专业体育、职业俱乐部、大型企业联合办队或办学。“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1) 当前我国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建队目标上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高校管理层需正视既定的建队目标,走良性循环道路,方可实现“双赢”。

2) 高校高水平生源来源难、招生形式僵化,队员没有相对稳定的、较高层次的竞赛,限制 其竞技水平的提高。各高校必须改革招生政策,国家体育总局也抛弃敌视行为,平等对待高 校高水平运动队,增加他们参赛机会。

3)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多数来源于“科班”出身 的教师,执教经验匮乏。高校应面向全体教师和社会公开招聘教练员,重视对本校有潜质教 师培养,鼓励参加国家高级教练员培训班,加强教练员队伍的梯队建设。

4) 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项目设置少且布局不合理,低层次重复严重,未能与世界大运会和 全国大运会项目接轨。高校必须统一思想、明确定位,项目设置要兼顾本地区优势项目布局 和市场化运作资质。

5) 当前我国各高水平运动队高校受旧竞技体育体制束缚、地区经济环境局限、资源紧缺等 因素影响,办队经费紧张、物质保障跟不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体 育总局及省、市地方财政应拨出适当经费扶持高校水平运动队建设,鼓励多形式办队。

3.2 建议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加强“体教结合”方面的体制创新与完善,体育主管部门及地方省市应全 盘考虑项目的设置,防止低水平的重复,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特别是本地区的竞技体 育优势或潜优势项目,兼顾易于市场化运作资质高、有影响力的项目。

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重新评估,要认 识到办好高水平运动队与提高校知名度、多元化学校的办学模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对高 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有持续奋斗的思想准备。人材选拔上重培养而轻引进,生源上重体校轻退 役队员。决策部门也要把好关决不允许高校赶潮流一哄而上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而出现省内 院校相互争夺生源现象,应鼓励地方高校与当地体育局协调配合,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校方 要端正思想抵制招生上的腐败,把注意力放在为国家的初衷而努力上来,坚持“体教结合” 使体育和教育系统双方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卢黎东.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8 7-89.

[2] 仇军,等.普通高校高水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4):36-39.

[3] 王厚民,秦文明.安徽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3):170-173.

[4] 张永龙.安徽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 论文,2006,7.

[5] 唐智明.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系统运行机制及改革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 学报,2007,30(1):87-89.

[6] 王志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8(7):79-82.

[7] 李红军,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 (9):85-87.

[8] 徐持忍.上海市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4 ):31-35.

运动会方队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高水平运动队;普通高校;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89-03

1987年4月,原国家教委确定首批51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学校,期间曾多次对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评估。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中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1]在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和奖牌第一的辉煌成绩,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按照教育规律和竞技人才培养规律,普通高校在培养“在校”、“在读”、“在训”的高水平运动员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分析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障碍

1.1 条件保障不够

条件保障的一个方面是经费投入。根据2010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细则中的要求:高水平运动队年度经费预算要稳定且数额充足,人均经费每年达1.5万元,必须满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需要。而实际情况很不乐观,据调查,目前部分高校尚未设立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经费,其投入是从体育部门专项经费中支出,投入数额是按照运动队竞赛成绩以及有无参赛机会来进行分配,这种方式易造成经费投入不稳定。

条件保障的另一方面是供训练的场馆设备。调查显示: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训练场馆设备与训练辅助设施数量充足,但质量有待提高。许多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普通高校设施老化、落后,需要更新和添置现代化训练设备[2]。

1.2 生源匮乏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来源有4种:一是在役专业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二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三是体育传统学校的学生;四是有运动潜质的体育尖子考生[3]。

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是: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指标是高校当年招生人数的1%,其专业运动员或者退役运动员属于单考单招,招生人数不得超过当年招生的高水平运动员的10%。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具有专业运动员身份,曾参加过体育局举办的比赛,入校后代表学校参加国内、国际比赛受到竞赛资格的限制。因此,在役专业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不会成为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学校的学生是高水平运动队重点培养的对象。但是,他们都面临学习与训练的矛盾,大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训练中,文化课学习成绩却未能跟上,文化课学习成绩制约了这部分生源进入高校继续学习和训练。有运动潜质的体育尖子生毕竟少,截至2011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总共确定了268所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其中大部分高校布点项目超过3个。在现行招生制度下,高校招生有较大自,学生报考也具有选择权,但可能造成某些高校用不正当手段抢生源的局面。

1.3 竞赛制度不完善

竞赛制度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发展的指挥棒。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训练、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按照竞赛制度来开展的。

现行的高校竞赛制度极不完善。首先表现在竞赛秩序混乱、竞赛队伍出现垄断现象。竞赛过程中运动员参赛资格以及审查程序存在漏洞,某些高校完全实行“拿来主义”,即利用国家允许普通高等院校试办某重点项目高水平运动队的政策,把现役省队或者国家队队员招收进来。其次是运动员参赛资格变化无常。高校按照当年竞赛的参赛资格进行招生,经过2~3年的训练后,新的参赛资格会将这批运动员拒之门外。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挫伤了绝大部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积极性,造成了高校竞技体育比赛的不公平。再次是竞赛制度中设置的项目不具普遍性。在奥运会、亚运会、省运会项目“瘦身”改革的背景下,大运会比赛项目设置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未从满足学生需求出发,从而造成影响力和号召力明显不足。

1.4 教练员整体水平不高

教练员的整体水平一直是制约高水平运动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当前我国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中未设立高水平教练员岗位,所以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全是兼职教练。部分学校外聘省内国家级教练员作为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或者客座教授。总体来讲,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教练员队伍构建不适应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直接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成绩的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4]。

1.5 文化学习与训练的矛盾

高校在认识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未能提高学生运动员文化知识水平的不足时,也充分认识到培养全面发展体育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利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积极探索大学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途径和方法,探索“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方式方法,使我国高校真正成为培养体育竞技人才的基地[3]。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有巨大差异,各高校的学籍管理采用不同形式:一是运动员学生获得优异成绩可以获得加分确保考试及格;二是运动员比赛中的成绩可以换算学分进行奖励;三是混合型学籍管理办法,学生运动成绩既能得到学分,又能获得学习成绩的加分;四是延长学制的办法,运动员由于训练或者参赛而未能修满足够毕业学分,可以将学制延长至7年。这些方法,只是解决了运动员毕业的问题,而没真正解决运动员的学业问题。

2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对策

上一篇:今后咱是一家人范文 下一篇:国庆板报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