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4 16:35:2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1

【案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我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的语文课。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七八岁时的巴迪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巴迪非常高兴,觉得妈妈真是爱他,而爸爸则不屑地评价说“糟糕透了”,令巴迪很难过。后来,巴迪成长为了一个著名诗人。长大后的他才真正体会到爸爸和妈妈的评价都是对他的爱,“精彩极了”是对他的赞赏和鼓励,“糟糕透了”更是对他鞭策和深深的期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对他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小班化的教学环境使我可以关注到全体学生的情绪动态。初读课文时,我观察到全班有近二十个孩子对于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感到非常疑惑,对于爸爸的评价更是非常反感,觉得爸爸真是不懂孩子的心意,不懂得鼓励孩子,是个粗暴的爸爸。为此,我没有马上切入正题,而是提出几个问题:“巴迪的爸爸为什么要说‘糟糕透了’?巴迪听了爸爸的评价后心理和行动上有了什么变化?”让他们带着问题去细细地读课文:“巴迪真的很糟糕吗?”这一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他们异口同声回答:“不糟糕。”作为巴迪的同龄人,他们都觉得巴迪那么小就能写诗,很棒。原来爸爸的批评是想激励巴迪,让他更努力。

接着我又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来感悟和比较爸爸和妈妈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的爱。学生们很直观地发现,母亲对于这首诗的赞赏是扑面而来、热烈欢腾的,对巴迪起到了鼓励的作用。孩子们理解了这是一种感性的爱,一种最朴素的、出自母亲本能的母爱。而相反,从父亲“糟糕透了”“扔”等字眼当中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冷漠、粗暴的态度表象下是深沉的、厚重的父爱,是父亲对巴迪的激励和鞭策,更是父亲对巴迪的殷殷期望。这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更深厚的爱的表达。“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吗?爱你,不仅仅是表扬!批评更是一种爱护!你理解这种爱吗?”此时,我看到班上几乎所有孩子的眼睛都发亮了,原先不理解爸爸,认为爸爸是个粗暴的人的孩子逐渐认同了他的做法。

从这个课例中,学生们知道对巴迪的成长发挥作用的既有“精彩极了”,也有“槽糕透了”,既有热烈直接的母爱,又有冷漠表面下的深深父爱。两者的有机结合显示了爱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都要学会体会母爱和父爱的真正表达,认识到批评你的人不一定就是对你不好,不爱你,而表扬你的人更是在对你的赞美中投入了深深的爱。其实爱既需要慈,同样需要严,严格的爱和慈爱的统一、和谐才是真正的爱。我的这一番话,让这些平时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听得不由得动容起来,一脸的认真和感动。

在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找寻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小班化教学模式对于教育教学是一种优势。它可以使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表现,关注其思维动态,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此,我让学生们把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写一写,并在四人小组中发表见解,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这也激活了他们对生活的回忆。我把他们写的东西收上来查看,发现30多个孩子都有和巴迪类似的经历。为此,班上的一个孩子还侃侃而谈:

平时学习中,老师对我的教育是既有表扬又有批评。有时“表扬”这股风太强了点,我会变得有一点骄傲;有时“批评”这股风太大了,我也会觉得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很多人一定希望生活中只有表扬,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希望这两股风可以不断地向我吹来,可以时时提醒我“加油”“注意”“小心”,使我把握学习中这艘小船的风帆。

我很欣慰孩子们能从课文学习联系到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学习得到了升华。小班化环境下的师生交流不仅顺利地达成了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也为他们进行了一次人生的教育。

【分析】

1. 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通过对文本细节的关注,了解内在的心声

从心理认知角度来看,人最容易接受的是自己感受过的事物,其次才是自己理解的事物。爱是一种情感,情感是不能用说教、命令和收买来获得的。对于10多岁年龄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比较深层次的感情,而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去主动关注,进而乐意去理解较为内在的情感。小班化环境下,由于学生人数少,课堂上老师的关注面相对集中,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感知,便于教师引导和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体会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的理由。通过寻找父亲不经意的动作等细节描写后,我又让他们回忆畅谈,并提问:你生活中受到过类似的批评吗?一双双手刹时此起彼伏地举起来了。“当我取得成绩时,妈妈表扬我的时候,爸爸就会提醒我不要骄傲。”“是的,我妈妈对我比较严厉,但她很关心我。” 有了情感的融合,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父亲深沉的理性的爱。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疼爱和呵护,使得他们只知获取爱而不知付出爱,确切地说,他们不知道该怎样表现爱。小班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有针对性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有一次,班里一位学生摔了一跤,磕掉了半颗牙齿,我立即联系家长,并送孩子上医院。第二天,我对全班学生说,某某同学昨天受伤了,大家一起来关心他、帮助他。午饭时,我细心地帮这位学生挑出肉里的碎骨头,提醒他吃慢点。学生们受到感染,都主动来帮助他。慢慢地,班里形成了一股友爱之风。通过对本文中爸爸妈妈的爱的理解,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逐渐从感受到自己被长辈的宠爱,到感受、理解爱,再到主动付出爱。

2. 从现象到本质的变化,通过对人物言行的认识,理解背后的情感

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大多数人立马想到的是被爱。尤其是孩子们,总是要求大人随时关注、呵护自己。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让他们认识到不但接受爱是人的需要,付出爱也是人的需要。教学中,我把父母的评价抽离文本,集中呈现父母对巴迪的爱,这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思想感受,引发了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从自我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懂得这个世界是由集体促成的。每个人除了自己的需要,还要重视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感受。而小班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更能捕捉到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为教师的正确引导提供更直接的资源。

小班化环境下,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具体,学生更能通过对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媒介物——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思想感情,获得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我着重从作者一系列的动作与心理描写中关注到巴迪在父母不同形式的批评和表扬中发生的情感变化。在教学中,我利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抓住文本中的突出意义,提升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象是父母亲对待同一首诗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本质即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孩子的爱!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能看到文章中爱的不同层次的表达,爱的不同表现方式。本文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主人公及其父母的各种表情、言行,所以我在细读文本后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关注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情上,再结合学生平时长辈们的爱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3. 从个性到共性的统一,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迁移,发挥德育的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不容忽视。父母的评价实质上出自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再来看这两组截然相反的评价,不仅不觉得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反而会觉得它们是那样饱含深情,那样温暖和谐。小班化环境下的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更能够形成学生对某一问题达成共识,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涉及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而学生的成长背景、知识背景和智力差异,都会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产生不同的观点。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少,学生们更容易达成共识。教学中,通过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文本中不同角色的深度参与,孩子们学会了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对文本中所要宣扬的爱的主题理解得更充分,并一致认为,父爱的严厉和母亲的慈爱都是一种父母的亲情之爱,此时再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只要他们能理解并且正确看待,平衡好两者的关系,那就是有益的人生。通过这堂课,培养他们积极乐观,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能克服挫折向前的可贵品质。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并且是教学中用得最多而又很难用精、用巧的艺术。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艺术掌握不够,往往表现为:随意提问,率性而为,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问题呈现形式缺乏科学性,停留在浅层次上,为形式而设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浪费了课程时间,耗费了学生精力,起不到悬疑质问、激发思维、积极探究的效果。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我认为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出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使问题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搭建课堂教学活动的脚手架。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问题的设计要有概括性

《语文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所谓问题的概括性,就是指问题的设计是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具有概括性,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高水平的训练,能提高学生从整体角度去把握文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究。如在教学《詹天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呢?”这个问题可供思维的空间很大,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实质就是问题教学,不但教师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更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主动探索解决方案;是以问题为线索,而不是以“结论”为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思维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探索类问题,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差异性

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表明了差异性的普遍存在。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到教材内容,而且还应该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所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问题过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感到望而生畏,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问题太易,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学生无需思考即可唾手可得,又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所以教师提问应避免那些一“问”即“发”的浅问题和“问”而不“发”的难问题。

一般而言,问题的设计应以班里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础,这样既有利于激发、维持优良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中下等水平学生向优良水平靠拢,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四、问题的设计要有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的特点是“可以自由补充的条件”和“非唯一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能拓宽学生思路,引起丰富想象,不求标准答案,但求多方面答案的提问。例如我教学《“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时,设计如下问题:(1)“我”写的第一首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2)“精彩”也好,“糟糕”也罢,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你赞成吗?“我”儿时真的是多么幸运吗?(3)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将怎样?举例说。(4)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荣誉和挫折?联系生活实际谈。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开放性,能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内容比起以前的孩子丰富多了,接收信息的渠道很多,与人交流时基本上“言之有物”,但缺乏“言之有序”,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1.创设交往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

1.1 示范引路,模仿“说”。教师用规范的语言、优美的语言教学,让学生从教师准确的遣词造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条理、得体的体态等方面得到熏陶与启发。

1.2 讲读课文,多种“说”。讲读课文时,针对文本特点训练多种“说”,以培养表达能力。说的形式主要有:①概说──提纲挈领,概括总述;②简说──抓住要点,简要叙述;③变说──变换人称,灵活叙述;④扩说──展开场面,生动扩述;⑤补说──填补省略,完整表述;⑥续说──延伸情节,想象描述。比如教学《新型玻璃》一课可以让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介绍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衷心地希望能为你效劳。愿你把我买回去,我会大大地为你效劳。”可见,学生在变换角度的口语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是很有效的。

3、设计议题,争辩“说”。设计议题,分正方、反方让学生开口争辩,以调动积极性,开动大脑,善于抓对方发言的漏洞,利用有利时机摆事实,讲道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比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者可以这样引导:“巴迪的一首诗,妈妈说它精彩极了,爸爸又说它糟糕透了,你们看法如何?请大家细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细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体会。结果,有的说精彩,一个孩子能写诗不容易;有的说糟糕,因为是孩子写的第一首诗,肯定不行。据此,教者马上以“‘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为辩题,让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各抒己见,据理力争。

2.精心选择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兴趣。

小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材料的来源大致有二:一是语文课本中提供的说话凭借;二是教师选取的课外说话材料。一、二年级新教材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规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和具体情境,所以要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两种材料来源相比较而言,后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教材中提供的说话内容,虽然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但对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学生来说,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后者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亲切可感,令学生有话可说。选择课外说话内容应该坚持“六性”,即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口语交际中,谈话内容直接影响双方的谈话情趣,因此,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他们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孩子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会被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直接兴趣。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要时时留心观察学生,当学生受到外来影响而兴奋或产生感情共鸣时,教师应趁热打铁,抓住时机进行交际训练。由于捕捉了时机,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是他们会把话毫不费劲地说得既完整又通顺,从老师“要我说,要我听”变成“我要说,我要听”。

3.优化口语交际的训练过程,教给方法

3.1 教给说的方法。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往往能使讲述的内容言之有物,但要做到言之有序,还有待于教师具体指导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教他们从说一句句完整话开始,逐步过渡到说几句连贯的话或一小段话。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按记叙文的六要素,围绕一个意思有头有尾地说一段话。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口语交际才不会感到困难。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口语交际具有即使性的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到“心到口到”,“想得快说得好”,这就要求学生针对交际对象,交际场合及时做出调整。有学生在口语交际《打电话》一课中把“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句祝福语送给过生日的同学就是不恰当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口语交际中的姿势、态度自然,礼貌,大方也十分重要,低年级孩子有多动的特点,这就要靠教师适时的提醒和恰当到位的指导,变幻多样的形式,提供一次又一次的锻炼机会,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纠正,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3.2 教给倾听的方法。口语交际强调双向互动,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还要适时接话,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低年级孩子大多敢说,爱说,可如果叫他们静下心来先听别人说,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听不完整的就断章取义,连意思都没听明白怎么与人交际呢?更有甚者,根本就没听。所以就很需要教师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注意力集中,能复述别人的原话或主要意思,能接着别人的意思说下去,能正确适时地回答别人的提问。

3.3 教给评价的方法。低年级孩子同样有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的需求。教师要注意开展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但不管学生说得如何,教师总是说好是不能调动其积极性的,必须根据学生说话的程度和水平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好的固然要肯定,不足的更要指出,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这一过程,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应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师评生、生评生、生自评的局面,引导学生评语言、评仪态。教师可带着学生评所说内容的有序性和思路。

总之,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必须拓宽训练渠道──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训练听说能力,创设多种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并注意优化训练方法,着力训练学生在交谈时神态自若、落落大方,动作表情切合谈话内容,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恰当的言辞,随机应变,以礼待人,以理服人。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师生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提问得当,不仅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学习语文、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启发心灵,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提高教师课堂提问的艺术十分重要。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无论是在哪一门学科的教学中,提问都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助于教师把脉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助于教师厘清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助于清除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困惑等。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上看,课堂提问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师提问过于随意且问题目标指向不明,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教师简单的用“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这样带着浓重口头禅意味的词语进行提问,教师随意地提问,学生敷衍地回答,课堂提问就流于形式了;教师对问题设置的难度掌握不当,没有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提问的问题要么过难,学生难以回答,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提问的必要性;提问缺乏有效的互动,这部分教师通常在“甩出”一个或几个问题不久,就自己公布答案,未能提供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讨论;问题的重点不够突出,导致提问的效率不高……总的归纳起来,就是“多、散、乱、急”。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之所以会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提问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把握不准,未能根据学生真实的情况进行设问,提问缺乏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上述提出的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诸多问题,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且有能力去解决。对此,作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谈一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明确所提问题的目的,使提问具有针对性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所提的问题多,但是缺乏明确的目的,没有针对性。这种“满堂式”的提问方式,表面上看起来一节课非常热闹,但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基本上没有什么内容,且效率低下。真正行之有效的提问,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课堂学习、讨论的氛围,更要富有效率,要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之前,要精心地设计问题,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和教学的根本目的,设计出具有明确目的而又准确的问题,避免提问落入“随意性”套路。

2.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增强提问的可行性

提问的难易把控十分重要。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对答如流,这样就丧失了提问的意义;但是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过于困难,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根本无从下手,最终只会白白耗费时间,提问也没有意义。课堂提问要把握好所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既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又具有启发、探索意义的问题。通常,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导入,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针对提问中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转化,让它变成一些列小问题、浅显的问题,然后逐层深入,或以旧换新,或触类旁通,或铺路搭桥,通过这些方式将难的问题转化为容易的问题,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完成了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一举多得。比如,作者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先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段,同时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来并读一读。再学生熟悉了整篇课文之后,再针对重点段落提出问题,如“第五自然段告诉我们蝙蝠是如何凭借嘴巴和耳朵进行探路飞行的?”当学生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再进一步对下面内容乃至全文提出更加深入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方式,既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递进,提问的效率自然而然得到有效提升。

3.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抓好提问时机十分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提问的最好时机应当是学生处于求知欲放大的时候,如学生对学习内容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时候,如在揭示课题前的质疑的时候,如在学生不吐不快的时候……这些时机都显示提问的急切性和必要性。比如,作者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先让学生认真品味文章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做题目呢?学生在听到教师的问题之后,也带着浓厚的好奇性,迫不及待地展开对课文的阅读,有效地激发起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这也就是提问时机有效把握重要性的体现。值得注意地是,在此期间,教师要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不能操之过急,因为相对而言,这两个问题是全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涵盖了全文的宗旨,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探索。

4.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当然,课堂提问也并非越多越好,上面我们也提到过多的问题提问,容易使得整节课显得杂乱无章而又零碎松散,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坚持“少而精”的提问原则,提问贵精不贵多,找准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出重点突出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才是课堂提问的真正精髓所在。如作者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先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然后提出问题,问学生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之后,得出长城不仅工程雄伟浩大,而且建筑难度十分大,是用人工修筑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意志,因此是世界历史的伟大奇迹。通过这样看似简单,却又饱含深义的问题,成功地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了长城,而且也激发起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教师努力用心去经营、去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将提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真正做到“风生水起”。

参考文献:

[1]杨清.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65-66.3

[2]姚丽霞.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71-7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5

一、课堂教学中表面自主

这是某教师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的一个片段。师:读完课文,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生:为什么以两种相反的意思为题?生:为什么一会儿精彩极了,一会儿又糟糕透了?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生:好!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自由质疑,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问题是,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也没有提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学生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思维的空间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显然受到了限制。

从现在部分课堂实际情况来看,在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只赋予权力而不增强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导向和有效引领,自主学习就会蜕变为一种随意性学习、散漫性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自主学习的误区。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二、小组合作研讨中的无效合作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下面是教师执教《窃读记》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师:这篇课文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生:渴望读书,热爱读书,嗜书如命。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特征?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组织合作学习,要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充分地讨论、交流、整合,必须全盘考虑学习的目的、时机、机制、指导方式等因素,不能只追求形式。

三、解决问题中随意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师:刚才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生:有!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几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这个片断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我们必须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过自主学习,凸显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凸显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通过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其次,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全面的认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作为一种方式(方法),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选用时必须根据学科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作为一种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地系统进行培养。在实践中,既要注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功能和价值,又要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这是必须坚持的辩证态度。惟其如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在实践中扎根、发扬光大。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6

[摘 要]课堂提问效能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适时、适度、有重点、有吸引力的课堂提问,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问题,运用高效的提问,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提问 效能 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62

提问是师生课堂沟通的主要纽带。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可见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能呢?

一、提问要激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就会学得轻松而有效。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求知欲。所以在导语中巧设悬念,把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出来,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兴趣。如教《日月潭》一文,我就根据课文意境巧设悬念:“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我接着说:“你们知道去哪里吗?”说完板书课题《日月潭》。“哦!”学生恍然大悟,但随之产生疑虑:日月潭?在哪里呀?那里有怎样的景象呢?这时,我顺势引上一语:“同学们,宝鸟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里地灵人杰,风景如画。日月潭就在台湾省境内,要想领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就让我们随作者去日月潭旅游观光吧!让我们一起读全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想,日月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这样以提问引入课文,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起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从而使他们在愉快而热烈的情绪中投入了学习活动。

二、提问要及时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的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定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上下求索。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习作的不同评价。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又有什么反应?

生1: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我听了既腼腆又得意洋洋。

生2:父亲的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听了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从而得出:因为母亲对待子女比较重感情,为了鼓励子女,常会说些感情色彩强烈却与事实并不十分相符的话。而父亲比较理性,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所以给孩子一些警告,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提问:“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投入到了激烈的讨论中。有的说:“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有的说:“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歧途;有的说:“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幸运的。学到这,水到渠成,学生已能正确地理解巴迪父母的评价。最后,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以及那些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提问贯穿其中,适时而又巧妙,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说,课堂提问一定要适时,它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掌握不好,一节课就很难顺利完成,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适当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如果问得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假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那就等于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起不到任何作用。那么,如何正确地掌握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后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才会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自然之道》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道”之后,提出问题:“课文告诉了我们关于自然的规律是什么?”学生围绕问题自读勾画后,同桌交流,教师点拨:“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教师接着问:“我们自作聪明做了什么事?”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出文中难以体会的句子:“可导游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教师发问:“导游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教师抓住这一时机,让学生读下面的内容,体会导游这样说的真正原因。学生读后,再鼓励他们结合这部分内容大胆质疑,积极发问,然后讨论解答。有的学生说,本来小海龟有自己生存的本领,可人们偏偏要用自己所谓的好心去干涉,结果好心办坏事;有的学生说,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如果横加干涉,只会适得其反;有的学生说,我们人类不能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否则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在这读、问、议的过程中,学生顺理成章体会了本文的主旨。这时,教师概括全篇:“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上述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提的核心问题难度适中,把握住了“量”,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思考获得了答案,达到了提问的预期目的。

四、提问要抓重点

教师对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严选,应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围绕中心,有的放矢,要根据教学的目的、重点和学生的难点提出问题,削枝强干。问题选得恰当,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重点突出,需要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来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的。在教学时,我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更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数量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都有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问题情境 策略

问题教学理论认为,问题与情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理想的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必须带有“问题性”,即设计的“问题”要真正成为一个问题。真正的问题能够引起争论,凡不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即为“假问题”。要设置理想的问题情境,教师设计并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成为使学生持续地讨论和不断探究的原动力。只有这样的问题设计,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能激起学生有效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那么,课堂教学中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和采取什么策略呢?

一、注意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促使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

既然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的,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必须注重诱发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直接地、整个儿地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去。这首先设计的是教师提问下的学生阅读空间。阅读也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的感情体验才会像蚕吐出的丝、蜂酿出的蜜。倘若学生没能深入自主地进行阅读,没能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就很难产生自己感悟体验的东西。因此,我们的提问必须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

当然,对于阅读空间的大小,我们还必须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提出发展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空间要逐步加大,高年级学生要尤其注意对整篇文章的把握,如《再见了,亲人》,教师首先围绕“什么是亲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自己获得一个概念: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接着,教师又围绕“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过程中去,学生阅读空间就是整篇课文,学生的认识从“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逐步深化。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产生的作用绝不同于平铺直叙和琐碎呆板的问答,能促使学生自始至终读书思考。

二、注意问题指向的感悟空间――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

阅读是层层推进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应该抓住一些重点进行深入感悟。但提问时我们往往满足于学生对课文中情节的理解,因而“讲了什么”“为什么”“从哪里看出来”是我们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不是不应该提,而是不应该只提这样一些问题,我们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投入阅读过程的引领。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即充满智慧的挑战和情感的参与。在这种问题指向下,学生的阅读应该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如《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片段: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问题:A.你知道我们的地球是怎样的吗?B.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地球?C.读了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

A问题指向的思考空间最小,它只需要学生到课文中去找有关语句。学生回答一般就事论事,满足于现成的答案。B问题相对A问题来说思考空间要大一些,需要找有关语句分析,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分析。A、B两个问题学生不学此文也有所了解,而且一看课文就应该明白。正因为如此,特级教师支玉恒设计了C问题。这个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是全文,而思考感悟空间更大,在全文之内,又在全文之外。它需要深入地读书,要求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积极思维,要求学生自身情感的投入。我们来听听学生自己的感受:“当我读到地球是如此美丽壮观,我很高兴自豪。我就生活在地球上,我喜欢地球。”“当我读到人类没有节制地开采资源,破坏地球,我心里既着急又气愤。”“我的心里很复杂,甜酸苦辣都有。”……学生关心地球的命运,关心人类的命运,描述了文中印象最深的地方,讲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为什么能说出这么多?因为老师设计的问题给了他们广阔的思考空间。“跳一跳,让学生摘到果子”,这句话我们常说,可是我们往往忽略了摘果子也需要想办法,摘果子时也有感情的参与。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处于激活状态并富有生长性。

三、注意问题指向的答案空间――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

如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学生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赞成父亲‘糟糕透了’的教育方式,还是赞成母亲‘精彩极了’的教育方式?为什么?”并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但必须言之有理。顿时,学生兴趣盎然,纷纷研读课文,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学生辩得难分难解,谁也说服不了谁时,教师引入了课文最后一节的学习……本案例中,教师正是关注了学生的多元解读,设置了给学生广阔阅读空间的问题,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潮,也表现出了阅读的智慧。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品质必然得到提高,语文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滋长。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作业设计;小中考改革

自2014年开始,地理小中考进行了改革,地理不计成绩,仅用及格与不及格进行评判,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将使地理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分量越来越轻。在这种改革前提下,增加地理学科的趣味性,让地理课更加富有魅力,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地理学科地位和增加地理学科新引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变,作业设计自然更要变。初中地理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作为地理老师,好好研究教学、研究学生,让学生爱上地理,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恰当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巩固知识,更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奥秘,有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关于如何进行地理作业设计浅谈如下:

一、兴趣使然,这样很有意思

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孩子喜欢一门学科也许仅仅就是因为这门学科有意思,或是授课教师很有趣。地理作业如果能做到有趣,那么学生自然是不会抵触的并且十分乐意参与的。在《地球的阅读》一课中,为了巩固学生地图绘制的技巧以及读图能力培养,作业布置为:带大家去参观你的房间吧,请绘制出你的卧室简图并且根据简图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卧室。(请不要遗忘掉地图三要素哦!比例尺选择要合适)。笔者为学生安排了半节课的展示。展示课上,学生将自己的图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并指图进行讲解。讲解的学生像个好客的小主人在向客人介绍自己的房间,听的学生也很认真。有个别学生忘掉方向标,在他向大家介绍自己卧室的时候,很快被别人指出,通过这次实际动手,孩子们都很清楚如何绘图、读图。抓住学生的心思,布置他们感兴趣的作业,或者将作业向他们感兴趣的方向去靠近,这样便是成功的高效的作业。

二、变书本为实践,我要去做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地理作业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变书本作业为实践作业。笔者学校位于长江之畔,离长江步行仅十分钟,基于此,在讲授《河流》一课,长江一节的课前作业是这样布置的:和父母一起度过一个不一样的周末吧!请邀请你的父母和你一起到长江边游玩,并且每人准备5个关于长江的问题,并试着去收集答案。请注意安全,并感谢父母的陪伴哦!在上长江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对关于长江的问题进行问答。整个过程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问题面也很广:长江的源头、长度、上中下游界点、沿江城市、污染问题……都有涉及。回答也很精彩,很多学生拿出了自己搜集的材料。课堂异常活跃,内容之广已非老师所能涉及。学生们多数对长江的水质问题比较关心,标明他们已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情感,如对此加以引导,会让学生们更加热爱家乡,富有社会责任感。

三、生活中来,生活中用

生活性是地理课程学科的课程性质之一,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地理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2015年下半年,南京的空气质量很糟糕,pm2.5被推到了风头浪尖上。有一天,学生问了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明天的空气质量好不好呢?”,以此为作业如何:请提示你的家长明天空气质量如何,该做怎样的防御措施(提示利用已学知识,要有理有据)。作业的效果很理想,学生终于又想到了“空气污染指数”这个词语,并能够根据污染指数,判断空气的质量状况,而且还会跟别的同学讨论现在的空气很糟糕,车子真的应该少开了!生活中来,生活中用,让记忆和理解知识变的自觉了!留心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地理学科便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问,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正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必然会促进地理学科的学习。

四、地理很重要,学习很有必要

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一节,布置一个实践性的利用地图工具顺利找到某地的作业、在学生春、秋游时加一节地图阅读课,帮助学生活学活用,比背会地图三要素要重要的多。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学会看天气预报,并用天气预报指导生活是重要的。在学习《河流》一节的长江部分时因地制宜的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是重要的。地理的很多章节的内容设置都很有实用性,能够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涵养,让生活更美好,这样的重要性,学生如果能够通过有趣的作业获得,那么他们是不会拒绝的。

五、我很棒,可以做的更好

地理作业的布置要难易适中,要既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又能通过适当的努力成功的做出来,不能一下子难倒学生,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学生讨厌这门学科。七年级地理一开始便是《地球和地图》,这是地理中较为难懂的一部分,特别是地球运动和经纬线判读,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笔者在上“利用经纬网定位”一部分时作业布置为:请画出班级的座位简图,并为你们班座位的排和列命名,原则为能够根据列和排的迅速定位班里的每个学生。作业反馈回来五花八门,但也精彩纷呈,因为作业有“能够根据列和排的迅速定位班里的每个学生”一项要求,很多学生能够模仿电影院的座位号用数字为班里的排和列命名,当笔者用经纬网分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划分依据的时候,学生们也都表示赞同,并没有觉得这种有多难,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经纬网定位的理解较为透彻,也很感兴趣。地理作业如何布置,还需要更多探究和实践,但一份好的作业一定是让学生不排斥,乐于参与,并有实用性质的作业。把地理作业的无限空间让给学生们去发挥,那么教师也将得到无限的精彩反馈。研究地理学科性质,研究学生心理,把作业布置的机动、有趣、可行,这样才能发挥地理学科的魅力,让地理学科即使“没有成绩”也很精彩,很受学生欢迎。

上一篇:元宵节花灯范文 下一篇:寻找快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