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片段摘抄范文

时间:2023-03-22 16:15:41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1篇

这个普通的排字工人在描述这件事的时候,悲愤交加。“他的脸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 … 他的每一个字,都像灼热的铁水一样,一滴一滴地落在保尔的心头… …”的确,我们的同志达到了“工农的国家爱护它的红军,以它的红军为荣耀,并要求不要在它的旗帜上染上一个污点”——不杀害任何一个俘虏这个代表善良的要求,而敌人呢?他们用各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残酷手段来残害我们,就像日军毫无人性地残害中国人民一样——暴打、、绞死、枪毙… … 在被残害的同志中,有上至古稀的老工人,也有下至十七岁的几乎是个孩子的女孩儿。有挨打后立即昏过去,不醒人事的人;有被残害后乱说胡话,没过几天就发疯的人;有被叛徒出卖,掉进敌人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后被杀害的人;有死到临头却视死如归,高声歌唱的人;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同志活活被杀害,怒火满腔,却无法挽救他们的人;还有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在绞架上断了气,失声痛哭的人… … 但是,一种从内心迸溅出的火热激烈,永不褪色的声音并没有被摧毁,它在胆小如鼠的敌人头顶上疯狂地喊着:“同志们,别流泪!咱们决不叫那些吸血的恶鬼们开心。不管怎样,咱们是死定了。所以,咱们应该从从容容地死。咱们谁也不能跪下。同志们,别忘记,要死得光荣!”敌人的龇牙咧嘴决不可能将布尔什维主义的意志击倒,相反,在这种严峻、可怕、狂热的磨难中,它能更加坚定一个信念:“布尔什维克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在这一段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了大量对比的写法:来“欣赏”怎样绞死布尔什维克的波兰贵族们的贪生怕死和战士们的视死如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当时国家政府的腐败,那些花天酒地,不管国家死活的小贵族们的心理暴露无疑;严寒的天气和身体灼热,穿得极少的同志们的体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了热血沸腾的战士们死也不肯低头的革命精神,他们的心中已经全然失掉了自我,只有“我们”。这也表明布尔什维的精神可以由许许多多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敌人凶残的抽打和战士们感觉不到疼痛形成了对比,说明战士们对选择保卫祖国这条道路无怨无悔,他们已经把一生都献给了革命,他们固然知道生命的宝贵,但却决不能像狗一样在敌人的讥讽中爬出来,因为“我们要死得光荣。”……

最令我感动的是瓦莉亚在临死前那段激情的歌唱。作者巧妙地利用工人说的话,道出:“我从来没有听过那样的歌声——只有视死如归的人才能有那样的激情歌唱。”“从来没有”和“那样”突出了这歌声的特别,“只有”和“激情”又暗示了瓦莉亚身为一个女战士,她的勇敢和坚强。总之,作者在这一整段中,所用的笔墨都是十分有力的,让读者也不知不觉地溶入,也能够感受这个工人当时无法表达出的愤怒和悲哀。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畏惧作文 广泛阅读 积累作文素材

我校地处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底子很薄弱,写作材料几乎没有,大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对写作兴趣不高,写出来的作文题材狭隘,内容陈旧贫乏,立意不深远,因此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少之又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的学生,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题材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而且枯燥。”因此,我每接手一个新班级,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传授一种理念:要写好作文,必须“采百家之花”,才能酿出“一家之蜜”。于是我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文章读,找到许多“花粉”“酿蜜”。

新课程标准对“积累”教学进行了反复强调,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

积累的目的是运用,那么如何解决找“米”的问题呢?通过什么渠道使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丰富起来呢?笔者做了如下尝试:从广泛的课内课外阅读中寻找、积累写作素材。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从阅读开始,积累作文素材。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我指导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自习课和其他课外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读书,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读者》、《课堂内外》、《青年文摘》、《现代中学生》、《大阅读》、《小小说选刊》、《中学生博览》、《海外文摘》、《全国优秀作文选刊》、《奇趣故事创新作文》、《青少年科技博览》、《作文素材满分阅读》、《今日文摘》等。

在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准备摘抄本,抄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片段,摘抄时加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把书名、作者、文章体裁、重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感悟启发写在读书卡片上,写读书心得体会,鼓励学生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仿写又从摘抄经典句段和精彩片段开始,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笔记,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授予“读书标兵”、“读书进步奖”的光荣称号,从而树立了榜样,使学生有榜样可学;同时穿插利用早读、晚读和晚上新闻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阅读课外书和做摘抄笔记的精彩片段或者美文,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这样的活动能加深阅读印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生活有了越来越深的感悟,进行评比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学生积累素材的积极性,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懂得从初一开始,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课外阅读中,从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写作就不那么难了。让学生懂得语文知识范围很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历史、文学、建筑、音乐、美术、花草虫鱼、书籍刻绘等,都要广泛涉猎,只有采百家之“花”,才能酿一家之“蜜”。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二、充分利用校本资料,指导学生互相传阅,从而积累作文素材。

我校创办了作文期刊《浪花》,从创刊开始我就注意收集,到现在已经有35期了,我把每期《浪花》分给组长,让学生到组长那里借阅,轮流交换阅读,并要求做摘抄和读书笔记,浪花里的优秀作文均选是本校学生的作品,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心,使他们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投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收集的学生优秀作文,指导学生收集作文素材。

学生优秀作文内容比较丰富:有写人的、记事的、写景的、状物的、写诗的、游记散文的,等等。我把这些优秀的作文印成册子,让学生互相传阅,做摘抄笔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觉得作文就在自己身边,并不是很难写,从而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

四、充分开发教师自身的潜能。

在作文教学中,我尽自己的能力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传阅,做摘抄笔记,并写下心得体会,因为我深深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发动学生力量,建立小小图书角,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筹集图书的渠道有以下三个:

1.献书。我发动学生每人每月从家里拿来两本书,与全班学生资源共享,定期更换。

2.购书。发动同学们自愿捐献出自己的零用钱,筹集起来购买新书。

3.征订。用同学们平时卖废品的钱征订报纸和杂志。

这样,学生的书源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当然,在学生交来的课外读物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读物有所筛选:(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2)内容要健康;(3)类型多样化:名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科普知识,等等。

在图书角的读书活动中,评比好书推荐卡、阅读之星,给予学生奖励,激发学生阅读积累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量。

有了丰富的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学生通过积累,找到了“米”,有了“米”,这样“炊”就不会那么“难为”。换言之,学生就不会存在作文素材缺乏的问题了。作文素材丰富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实践表明:中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越是丰富、深厚,越容易诱发灵感活动,厚积而薄发,不仅提高欣赏能力,更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写作文。

参考文献: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3篇

一、听――在听赏优秀少儿节目中

积累语言

少儿广播、电视少儿节目中,有很多语言优美的优秀少儿作品,学生听后能将精彩片段记在脑海。少儿节目内容丰富,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卡通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其生动的语言描写加上播音员深情并茂的描述吸引着学生,学生百听不厌,这是丰富学生语言的一途径。

二、说――在说的实践中积累语言

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重视语言的积累。”说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组织课本剧活动、开故事会、进行朗读比赛等。课文是属于童话寓言类的,就让学生当一回演员,扮演其中的角色演一演;课文是叙事的,就开个故事会;课文是写人的,就开个人物事迹报告会;课文是写景的,就让学生当一回导游等。值得一提的是演课本剧,这可以训练学生作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还可以训练学生对不同的人物的不一样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绘。

三、读――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知文章的整体布局、间架结构,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并发展语言。学生读书时琅琅上口,熟读成诵,就可以把文章中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如果能对好词好句反复诵读并消化吸收,作文时就能随心所欲、出口成章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读”的训练要求做到步步深入且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每生每学期都分发了自读课本,其内容结合教材环环相扣并有所拓展,词汇丰富、语言生动,但学生不会自觉的去朗读、去品味、去积累,教师可以这样诱导、激发、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最近读了《自读课本》学到了有关描写动物的文章,那里有一些有关动物外貌的描写片段可吸引人了,把小花猫的外貌描写得栩栩如生。大家比一比,看谁先找到写动物外貌的片段,把它画出来读熟,明天再读给大家听听,让学生去读、去记。过一段时日,再让学生找不同类型的片段,如描写山水美景的片段,描写人物语言的片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佳句等。明确要求,层层推进,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积累语言,丰富作文词汇。

四、背――在精彩片段的背记中积

累语言

背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积累语言的又一手段。学习语言必须记忆,必须背诵,才能达到习作时语言自如表达如行云流水、出口成章。为什么有的人写起作文来“神采飞扬”、引经据典,而有的人写起作文来如挤牙膏难、如白开水无味。究其原因,恐怕都与他们青少年时期语言的积累的多与少密切相关。新大纲规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背诵的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含课文)。这就体现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教材中,凡是精彩的段落或篇章,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文质兼美的佳作,一定要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将前面所讲的、读到的、听到的、说过的、记下的尽量背下来。同时在归类摘抄中积累语言。教科书、课外书中精彩的片段、新颖的句式、准确的措词、成语格言等可以作为摘抄的语言材料。我们可以让学生每人备一本读书笔记,随身携带,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按类别摘抄,如可分为写人、状物、叙事等,写人又可以分为写人的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写人的精神。

五、练――模仿例句、例段、例篇在模练中积累语言

以上的听、说、读、背、几个方面只是积累的方式,关键的一步还在于练习写。以上的几种积累方式都可结合“写”来进行,形成语言的再积累。也就是在“听、说、读、背”中合理穿插写作练习,模仿听到的、读到的、说过的、记下的例句、例段、例篇进行模写,让学生把所学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也正是语言积累在写作中所要达到的目的。

例如,前面提到的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方面,可以在明确学生熟读动物外貌的精彩片段之后提出要求:模仿这类片段的写作手法描写动物外貌,写一篇我家的某某动物。也可以在学生收看完一个少儿故事节目后,让学生写观后感或想象作文。把背下来的优秀词句经过自己加工运用于写话训练中。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4篇

关键词:畏惧作文;广泛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我们这里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学生的语文底子很薄弱,写作材料几乎没有,因此作文效果不佳,大部分学生畏惧作文,对写作兴趣不高,每到作文课,就一个脑袋两个大,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作文题材狭隘,内容陈旧贫乏,立意不高,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少之又少,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的学生,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题材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来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明的信》中对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酿出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而且枯燥。”因此,我每接一届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给学生传授一种理念:要想写好作文,必须“采百家之花”,才能酿出“一家之蜜”。于是我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保证学生有文章读,找到许多“花粉”来“酿蜜”。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之所以在写作时畏惧作文,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作文素材的积累。那么如何解决找“米”的问题?通过什么渠道使学生的作文素材丰富起来呢?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从广泛的课内课外阅读中寻找、积累写作素材。

一、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从阅读开始,积累作文素材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我指导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自习课和其他课外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去借书来阅读,带学生到学校的阅览室去读书,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目,如:《读者》《课堂内外》《青年文摘》《现代中学生》《大阅读》《小小说选刊》《中学生博览》等。

在阅读之前,我布置学生建立摘抄笔记本,抄好词好句、摘抄精彩的片段,摘抄时可以加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并熟读成诵,这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做读书卡片,把书名、作者、文章体裁、重要内容、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感悟启发写在读书卡片上,写读书心得体会,鼓励学生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鼓励学生写作文从仿写开始,仿写又从摘抄的经典句段和精彩片段开始,这样,就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让学生对写作逐渐产生兴趣。并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摘抄笔记的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在班上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授予“读书标兵”、“读书进步奖”的光荣称号,从而树立了榜样,使学生有榜样可学;还穿插利用早读、晚读和晚上新闻课的时间让学生上讲台交流阅读课外书和做摘抄笔记的精彩片段或者美文,以及读书的心得体会和收获,这样的活动既是欣赏,又能加深阅读的印象,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生活有着越来越深的感悟,同时给予评比进行奖励,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积极性,为作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充分利用校本资料,指导学生互相传阅,从而积累作文素材

我们学校创办有作文期刊《浪花》,从创刊开始我就注意收集,到现在已经有35期了。我把每期《浪花》分给四个组长,让学生到组长那里借阅,让他们轮流交换阅读,并且做摘抄和读书笔记,因为本校《浪花》里的优秀作文均选自本校学生的作品,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能使他们产生很多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学生收集作文素材的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写作投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充分利用长期以来收集的优秀学生作文

优秀作文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写人的、有记事的、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写诗歌的、有游记散文的,等等。我把这些优秀的作文印发订成册子,给学生互相传阅,做摘抄笔记,写心得体会。让学生觉得作文就在自己身边,并不是很难写,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充分开发教师自己本身的潜能

针对学生的每次作文,我都尽自己的能力写下同主题的作文,收集订成册子,让学生传阅,做摘抄笔记,并写下心得体会,因为我深深知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给学生有样板可以照,有模范可以学。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五、发动学生的力量,建立小小图书角,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筹集图书的渠道有以下三个:

1.献书。我发动学生每人每个月从家里拿来两本书来,放在班级图书柜子里,给全班同学资源共享,每人每个月换两本。

2.购书。发动同学们自愿捐献出自己的零用钱,筹集起来购买新书。

3.征订。通过同学们平时卖回收废品的钱,征订几份报纸和杂志。

这样,学生的书源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当然,在学生交来的课外读物中,我们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对读物有所筛选: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内容要健康。因为不好的读物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3)类型多样化:名著、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科普知识等。

有了丰富的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有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写起作文来就会顺手拈来,得心应手。学生通过积累,找到了“米”,把积累到的素材运用在写作上,有了“米”,那么“炊”就不那么“难为”了。换言之,学生就不会存在作文素材缺乏的问题了。作文素材丰富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两个学年的努力,我们班的大部分学生再也不会因为作文而叫苦连天,据统计,在期末考试中,我们班的作文平均分高出同类班级的2到3分,语文成绩平均分高出同类班级4到5分,优秀率高出同类班级25个百分点。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5篇

1.初中生要阅读经典名著

名著导读:顾名思义,是指对经典作品的阅读指导性的介绍的文字,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一些简单的介绍,可以使读者快速了解相关内容。名著导读虽然是一家之言,但一般采用的是公认的评论,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解读的工具。读者理论:认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三级关系中,读者不是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意义的积极生产者。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这充分肯定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阅读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参与行为,课外阅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参与性。新课改的语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多了解作品,并阅读原著。在阅读过程中,调动各种思维活动,展开想象和联想,扩大心灵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新课改的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采用的是“作家作品简介+精彩片段+点评”的呈现方式,编辑意图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希望学生在了解作品全貌的基础上阅读其中的精彩片段,读了精彩片段就更想读整部的作品。所以,名著导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增加知识、拓宽视野,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也可以说,名著导读把学生的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进一步理解课内所学的知识,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进而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2.采用浏览式、精读式结合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初中生,如果要求他们都采用精读法,那么是不切实际的,一是初中生学业繁重,没有很多富余的时间进行精读。二是初中生的阅读兴趣必将大大减弱。如果只采用略读法,那么初中生的阅读必将流于肤浅。因此,初中生良好的阅读方法就是浏览式、精读式相结合的阅读法。精读是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这就是说,精读要从部分到整体,由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领悟精义。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可以采用此法。这类名著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名著的内容、艺术特点和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精读重在质量,汲取知识的精髓。浏览是指对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指的就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速读一般包括下面几步:先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有关信息,知道这段文字讲的大概意思,并将重要信息如时间、地点、观点、证据等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再加以综合,概括出这段文字所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初中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外国名著,原因之一就是外国作品中常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及心理分析,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略读甚至是跳读的方式阅读。

3.激发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程内容多以概括名著故事梗概和分析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社会影响、写作手法、语言特点为主,兼以一些精彩的名著片段赏析,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生阅读的思想意识。对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并不以名著内容知识点的识记为课堂目标,而是着眼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应该是名著导读课堂永远的“魂”。例如,在《简・爱》名著导读课堂上,笔者播放了电影的相关片段,其中女主人公“你以为我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这段台词,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激发了他们阅读这篇名著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段话专门摘录出来,组织学生们深情朗诵,并逐一展示,有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了这篇名著的情感基调。

4.整体感知,局部品读

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他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知觉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而后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多成分的。教学实践证明: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阅读教学是符合学生把握事物的思维规律。很多老师都意识到名著导读中的节选相对于整本书而言,其实正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节选的片段无论怎样精彩,毕竟只是冰山一角,如果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的话,那么名著导选中的精彩片段充其量只是个引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好奇心,在认真阅读整本书后,再勾连教材中的选文,深入领会作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和纯熟的表达技巧,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5.让学生写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学生读书智慧的积累,写好读书笔记的同学,其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知识积累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教师可以利用名著导读课对读书笔记进行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摘抄的形式:①语录式摘抄: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这些句子在阅读、批注的同时应养成及时勾画的习惯。最后,集中整理摘抄,并力求背诵。可以在阅读课前3分钟交流时,让学生展示积累背诵的情况。②内容提要式摘抄: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情节性很强的名著,可以分片段概括情节,既整理了思路,又锻炼了学生的提炼概括能力:知识性或观点性的名著,可以列提纲锻炼学生更精练的概括能力,也便于整理思路。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评论;模仿;连词成段;题材日记

有的学生不喜欢作文,原因是他们觉得能写的东西太少。摘抄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摘抄上,对写作起不到任何应有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摘抄,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而且能广开习作思路,提高写作水平。

一、引导学生评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也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就兴趣方面来说,一个小孩子如能对别人甚至是作家的文章品头论足,就会倍感自豪。

如:春天,小草悄悄地探出头来,欣赏着这个神奇的、未知的世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通过“悄悄地”“探出头来”和“欣赏”这三个词语给小草赋予了人的特征。这样的训练,既能利用阅读反思和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又巩固了语言的积累。这种评论虽还略显稚嫩,但却是孩子们童心的流露、智慧的闪光、个性的彰显、人性的展现!

二、指导学生模仿

让学生按照所摘抄的精彩片段进行仿写,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而这种特征主要有三方面:(1)用词特征包括动词的集中运用、色彩词的绚丽多姿、成语的绝妙概括和不同形式的叠词的呈现。(2)造句特征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的运用。(3)结构特征是总分、分总、并列、递进、总分总等关系特征。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成功的模仿也有创新的成分。

三、引导学生连词成段

词语的摘抄也是积累词汇的好方法。但因为词是比较孤立的,学生如果不动脑筋,很难把这些摘抄的词语直接用于习作。只有把这些词语恰到好处地用起来,才有可能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我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把几个词语连缀成段,就像几个相同的桥墩共同撑起一座大桥。这样,既让学生弄懂了词语的真正含义,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指导学生写“题材日记”

学生平时用简单的几句话记下生活中可以用来写作的材料,在写作时它将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会发现可以写的事情太多了。这样的“题材日记”简单方便,且十分有效。

1.让你驻足的一个瞬间

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背着书包,站在街边认真地看着什么:也许是小蚂蚁在搬家,也许是一只折翼的小鸟等。这就是一篇篇精彩的题材日记。

2.让你注意的一种声音

《小音乐家扬科》给我们描绘了奇妙的大森林里的音乐。其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声音也让我们着迷或者厌烦。例如,朗朗书声,下课的铃声,老师的讲课声……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是题材日记的材料。

3.让你得意的一件作品

孩子们喜欢涂涂改改,喜欢刻刻画画,喜欢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得意的时候,一篇篇富有情趣的作文就诞生了。这样的点点滴滴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让学生们准备一个本子,及时把它们写下来。慢慢的,对于他们,写作会变成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是广开习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要善于运用朗读、办报、展览、交流等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摘抄,培养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采撷、去挖掘生活素材,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运用,做生活的有心人。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7篇

一、从兴趣入手,使学生爱读书

树立榜样。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以身作则。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

随机指导。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或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重视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书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会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选读、精读、速读三种读法。(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选读或速读,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植物的文章时,可引导学生为各种植物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像力的训练。

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讲。我班坚持每天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农村新貌、校园生活、环保教育、国家大事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前,学生就办出了《新北京、新奥运》《奥运连着你我他》《百年奥运梦》等。

赛。结合学生好胜心强、勇于进取的特点,可开展“比一比”、“赛一赛”、“争上游”、“插红花”、 “夺红旗”、“当医生”、“看谁先到知识宫”等课堂学习竞赛,诱发学生的情趣,让他们感受攀登之乐、成功之乐。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8篇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它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思维,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成长。

近年来,很多语文教师都希望通过课外阅读这一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兴趣: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需要老师用点拨的方法去引导、去感染,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1.用故事悬念激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老师的声情并茂、娓娓道来,孩子们被带入一个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悬念百出的故事中。正当孩子们期待结局时,老师戛然而止:“孩子们,后面的更精彩了,想知道吗?那就自己读吧!”此时还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读物,让他们产生“我要读”的欲望。

2.借榜样激趣

学生不乏好读书者,他们在课堂中发言积极,语言优美、流畅,既给其他同学带来享受,又引起他们的羡慕。我班的梁文昊、王茁成、张宇琦等同学,由于平时特别爱读书,多次获得“读书之星”的称号,他们的作文语言流畅、优美,洋洋洒洒。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梁文昊真是个小书迷,课堂上他精彩的发言离不开他课外的积累。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借机为全班同学树立身边的榜样,让他们产生“我想读”的欲望。

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书有了无限的向往,学生就一定会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二、渠道: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途径

说到容易做到难,让孩子持之以恒地爱读课外书更是难上加难。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落到实处,真正得到收获呢?

1.利用手中的阅读材料

学生手中都有《七彩语文》、《成长阅读》、《精品阅读》、《美文诵读》等,这些材料,我从不轻易放弃,而是利用地方课及午读时间指导孩子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像预习课文那样,圈圈画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联系文章说出喜欢的原因。遇到一些语言精美、结构鲜明的文章或片断,我分层设计一些阅读作业供学生选择练习。阅读后,我重在批阅,充分了解学生阅读的基本情况,进行点评。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对批阅不放松,对于懒散或不及时完成的学生,情愿把时间挪后,也绝不放弃。渐渐的,学生开始乐于阅读,把每天的午间读当作自己的需要。

2.重视身边的阅读材料

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仅靠图书馆做工作是不够的,班级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主阵地。很多孩子不满足于手中已有的阅读材料,家长还为他们购置了一些他们喜爱的书籍。每学期开学不久,我总会抓紧设立班级图书角,开展“献出一两本,阅读上百本”的活动,发动孩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书放到班级图书角里,以达到资源共享。平时,多多关注他们借阅情况,适时表扬,及时鼓励,每周评出三名“小书迷”,每月评出三名“读书之星”。班级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洋溢着浓烈的书香气息。

3.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

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走进课外阅读。我们应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让他们与文学作品之间产生心灵与心灵的呼唤,感情与感情的激发,智慧对智慧的启迪,从而获得对真、善、美的把握与领悟。例如学完了的《七律・长征》后,我布置孩子去搜集的诗词读一读,并背诵其中一首自己所喜欢的,让他们领略伟人磅礴的文学气势;学完了《海伦・凯勒》后,让他们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受主人公海伦用炽热的爱拥抱世界的美好心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学完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让他们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认识到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在教学《只捡儿童多处行》前,让他们先认识冰心,了解冰心,有了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后,再鼓励他们去寻找冰心的《繁星》、《再寄小读者》等作品阅读。这样,学生就会读有兴趣、读有目标、读有所获。

三、交流: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享受

为了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持续下去,让班级充满书香之气,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学生喜爱的读书交流活动,让他们享受亲近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

1.好书推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等,我定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刊,意在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有时请本班同学对课外书籍进行推荐。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朗诵部分段落;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摘要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故事性强的作品,则可以介绍一些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去读。

2.阅读交流

对所阅读的书目,学生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可说说读书后的感受,交流印象深刻的书中人物及评价,谈谈阅读过程中的发现或困惑……阅读交流使学生视野开阔,兴趣浓厚。

3.师生共读

书香校园,一定是教师热爱读书的校园。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孩子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其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治理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不读书,就永远无法掌握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语言密码。因此,我经常利用阅读时间和学生一起读书,甚至读同一本书,和学生共享阅读的快乐,互相交流阅读感悟和收获。

四、内化:学生亲近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不仅要组织学生读各种各样的书,而且要注意学生读书内化的指导。

1.摘抄重点词句

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一边读书一边摘抄描写生动的语句。同学间相互交流,品读各自摘抄的内容,习作时,鼓励学生翻开摘抄本,把一些好词好句用在自己的作文里。通过看、读、记、用,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词句的印象,时间久了,这些好词好句也就成了自己的东西。

2.背诵精彩片段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而扎实的基础少不了多读多记。我经常要求学生读完一本书后,至少有100字左右的精彩片断的摘抄。摘抄后,要多记多背,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进行精彩片断的背诵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进行擂台赛。

3.讲述生动情节

把读过的内容讲出来,这也是一种有效阅读的好方法。我要求学生读一本书后,至少能讲出一处或推荐一个篇章。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更专注了,也逐步学会对情节揣摩。这样,学生将文本语言结合自己的语言讲得生动精彩,很富有创造性。

4.仿写片段

为了培养学生读书内化迁移的意识和能力,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后,都能写出一个模仿片段,可直接引用文中的语句,可模仿文中的写法、结构等。

指导阅读的方法很多,归根结底是要促使学生快乐地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质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课文分析课、结构剖析课。知识是讲不完、教不尽的,关键是要学生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让其自己“觅食”。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主要对学生展开了以下几种习惯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需要平时持之以恒的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

1.能读阶段。这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可适当用诗歌、散文、对联进行引导,让其博闻强记,积累语言素材,逐步培养其对语言的兴趣。也可组织诸如文学兴趣小组、文学沙龙之类的文学小团体开展活动,办手抄报、剪报、黑板报等。

2.善读阶段。这是阅读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感知语言材料后,就要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理解语言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和深刻含义,使引阅读进一步深入。现在书籍浩如烟海,已没有阅读尽天下书的可能了,这个阶段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3.喜读阶段。此阶段即兴趣阅读阶段,在这个阶段,读书已成为一种欲望,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对作品的仔细咀嚼、品味、评价、鉴赏,是对作品有更深层次认识的阶段。

二、培养善于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典故和专门术语等,就需要查字典、词典,翻阅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帮助我们阅读。“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就等于有了一种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

三、培养乐于背诵、识记的习惯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遇到名篇佳作、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以及经典型的作品,要想记住,就得下功夫背诵。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经典型的总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这里的所谓“破”“见”“烂”,就是要熟读于心,做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义若出吾之心”,这样写起文章、讲起话来也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觉了。

四、培养自觉摘抄、积累的习惯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时读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段,不能一下记住或不必当时记住就想办法摘抄,并且将摘抄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制成卡片,经常翻阅,加强识记,为表达积累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曾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做文摘是能使读书专心的一个有效手段。好词妙句如星如玉般散布于各处,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必然会大有收获。

五、培养勤于动笔的习惯

有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有道理的。广义上的勤动笔包括阅读过程中的勤动手作圈点、批注,勤动笔摘抄、写读书心得体会等,这里主要指勤动笔写作,采百花而酿香蜜。看多了,记多了,写多了,手自然就顺、思维也就活了,不是“思如泉涌”,就是“下笔如有神”。

六、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古人之冠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王安石的这句话道出了古人对观察的重视。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并加以思考,阐述自己的看法即古人的“有得”,观察越细、思维越深,其“得”也就越丰。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无不是观察思考的结晶。

精彩片段摘抄范文第10篇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短篇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悲惨命运唤起了我们深深的同情。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板书: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用较快的速度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从趣味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来进行交流。)

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一目十行地阅读,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贝琪、哈克、道格拉斯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印江·乔埃及镇上的人们。)

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4.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5.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拓展延伸

1.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2.要求: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教研室韩中凌)

B案

一、猜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皮)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从哪知道的?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上一篇:美段摘抄范文 下一篇:好词好句好段摘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