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名句范文

时间:2023-09-22 01:56:44

离骚名句篇1

摘 要:《离骚》(节选)这篇课文不好教,不好学,但是如果能让《离骚》走进现实生活,跳出繁多注释的困扰,以情感为主导来体验诗歌,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离骚》;生活;注释;象征

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节选的课文《离骚》,历来是高中古诗歌教学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从记忆的角度而言,不仅迥异于常见诗歌节奏与韵律的诗句而很难背诵,而且很多的生僻字导致背下了也默写不对。理解起来,博杂的意象,丰富的意蕴,深沉的情感也很容易使学生云山雾罩,更别说被情感动,被美陶冶了。

笔者从教9年,也曾为学生背不下,背了写不对而发愁;也曾为学生没被丰富的想象,浪漫的情怀,深远的爱与愁感染而唏嘘无奈。最近,才偶有所得,又通过教学实践,终于悟出了除传统教学法如了解屈原,多样诵读,影视助力,讲解补充等方法之外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拉近《离骚》与现实生活

(一)让学生喜欢上“兮”字和《离骚》的韵律。以洮岷花儿常见的句中语气词“者”和句末语气词“呢”“了”等等为例,说明语气词“兮”在古楚地歌曲中独特的魅力,这样一来既拉近了诗歌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不再觉得“兮”和《离骚》有多遥远。

(二)示范性地换用语气词来诵读。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句,可以改为“长太息者掩涕呢,哀民生的多艰呢。我虽好修者Z羁了,謇朝谇者夕替呢”;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四句,可以换为“屈心者抑志呢,忍尤者攘诟呢,伏清白者死直呢,固前圣呢所厚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花儿”联想、想象和感受《离骚》的韵律美。

(三)意象实物展示。比如:兰种类本就繁多,家乡山林随处可见,又是盆栽植物中常见的,找几种展示给学生并不困难;白芷家乡本有种植,它美丽婆娑的叶子的确别有风韵,虽然香味不是很浓,但幼叶的清香也很是令人陶醉,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有荷花荷叶,椒木墨斗,木工方尺,圆规……都可以展示给学生。

二、用好注释,化繁为简

《离骚》(节选)是典型的注释内容远远多于正文的课文,几乎每一句都有重难点字词的注释和全句的译文。这些注释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但这些注释庞大的信息也干扰了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品味。有些注释还是用的文言词汇,可以整合的更通俗,有些注释又过繁,可以整合的更简洁,又有些译文不够简练,本着直译为主的原则,注释里的译文也可以大胆整合。另外,所有指明象征意义的注释皆可舍弃,只需要整体上解释象征手法即可。

比如注释④:[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c,修洁而美好……”注释所用词语“修洁”仍然是文言词语,且据宋玉《招魂》“容修态”语可知,c意为美丽的容颜,虽然此处象征美德,可实在无需注明。而“Z羁”指约束,不放纵,“谇”的本意为责骂,“朝谇而夕替”可以作互文来理解,所以以上注释内容可以整合为:“我喜欢我美丽的容颜,也从不放纵,却从早到晚被责备、排斥……修,美丽的容颜……”

注释⑤[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的译文“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可整合为:“既排斥我用香蕙做佩带,又斥责我采集白芷。”不必理会注释中的“蕙v、揽比喻高尚的德行”等内容。

这样,就不必拘泥于比原文更多的注释,避免在解读注释中消解了诗歌的整体性,淡化了诗歌的情感。而且自始至终以一个“美人”而不是政客的形象倾诉,后面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也就不难理解,而下文用荷花荷叶做衣服,使长长的佩带更长,充满芳香与光泽的各种装饰也就顺理成章。

三、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楚辞》多数篇目中,抒情主人公都是一个“美人”,“美人”所苦苦追慕,深情缱绻的对象,是另一个“美人”“两美必合”是最终的理想,两美之间往往是恋人的关系。《离骚》也是这样,诗中的“余”出身名门,本质高洁,衣饰华美,香浓色艳,再三地表达对“灵修”的爱慕,讲述和“灵修”的般配,吐露对“灵修”的苦心,倾诉被“灵修”疏远的幽怨。

我们首先应该把《离骚》解读为一曲绵长深沉的情歌,让它浓郁真挚,为眷恋奔走先后,九死不悔、明知无望,却盘桓不离的伟大的爱感动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浪漫情怀。

郭沫若《炉中煤》有“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一句,这是多么深情的倾诉,“心爱的人儿”象征的是祖国,读者自然心领神会,难道要注释说明吗?《离骚》中美人形象,香草嘉华的象征意义,其实也是学生可以心领神会的,至多我们再整体解释一下象征手法,告诉学生“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美人,以媲於君”;告诉学生两个美人的象征意义,一个是忠心爱国的屈原自己,一个是楚王代表的国家,学生自然能理解这深重浓郁的爱国之情,并为屈原百折不回,上下求索,至死不渝的精神感动。

离骚名句篇2

一、楚辞传统注疏“崦嵫”语义之歧说

《离骚》“崦嵫”,不同版本有作奄兹、淹兹、嵫、兹,这正好体现外来音译词的不同汉字书写形式。洞悉这一文化现象,中国典籍中诸多类似问题或有柳暗花明之新境。

王逸谓:“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渊。”[1]王逸此说,与《淮南子・天文》所记极为相似:“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又参之《淮南子・天文》“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一语,可知《淮南子》所言日入之所在虞渊或蒙谷。看来,崦嵫、蒙水、蒙谷、虞渊似皆与日落相涉,《淮南子》所载与王逸所言当据同一材料而得,但崦嵫到底在哪里,我们却不得而知。

后世楚辞注家对“崦嵫”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考订。今人赵逵夫注崦嵫极有代表性,兹录于下:

崦嵫,神话中山名,日入之处……据典籍记载,即今冢山,亦曰兑山,在汉代西县(在今甘肃省西和县以北)。[2]

另外,赵逵夫注《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也有大致相同的看法:

洧盘,神话中地名,出崦嵫山……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南。[3]

赵逵夫谓兑山即为崦嵫山,这可能本之于徐文靖《管城硕记》所引《十道志》的记载:“昧谷在秦州西南,亦谓之兑山,亦曰崦嵫。”[4]赵逵夫不但划定《离骚》崦嵫在甘肃境内,而且还指实为冢山,但他所据何典却并没有交代清楚,故令人顿生疑惑。其实,赵逵夫注《离骚》崦嵫,与我们前面所讨论的他注《离骚》“西海”如出一辙,笔者认为值得商榷。首先,《离骚》崦嵫似不大可能在甘肃境内。此处崦嵫应为大地极西之山。如果《离骚》崦嵫在甘肃天水市或者西和县境内,就会与屈原的整体游踪相悖,因为屈原是从昆仑向更西方向行进,但“天水”或“西和”无论如何都在昆仑之东;即使我们将昆仑认定为今天中国境内的昆仑山脉,似也并不符合崦嵫当在昆仑之西的地理行踪逻辑。其次,《管城硕记》所引《十道志》为唐代地理总志(早已亡佚),赵逵夫将《离骚》崦嵫同唐代以后兴起的甘肃实际地名之崦嵫混为一谈,用后起的地名来注解先秦典籍,无疑有牵强之滞。所以,笔者认为《离骚》崦嵫当指大地极西之山,或为大西洋东岸某山,后有详论。甘肃天水市境内之崦嵫山当是根据典籍中有关崦嵫的记载而后起附加的现实地名,这种现象在中国地名文化中当不少见,屈辞昆仑、流沙、赤水、西海、黑水、三危等皆是,且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二、文献典籍所载崦嵫指称之淆乱

(一)《山海经》有2处言及崦嵫,但两处崦嵫所指却迥然有别。

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兹。(《大荒西经》)

鸟鼠同穴之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西山经》)

《大荒西经》所记兹不是山名,而是神名,且此神在西海之渚。《尔雅・释地》郭璞注曰:“水中小洲为渚。”西海之中的兹神居处于西海小洲之上。人们皆熟知崦嵫为太阳落山之地,为什么这里的兹却是人面鸟身之神呢?这个问题留待稍后作答。

《西山经》所记崦嵫,与鸟鼠同穴之山相牵连。郭璞注鸟鼠同穴之山谓:“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考《汉书・地理志下》载陇西郡下设首阳县。颜师古注谓:“《禹贡》‘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由此可知,颜师古和郭璞俱认为鸟鼠同穴之山在首阳县之西南。另据《甘肃通志》卷三上《建置沿革》记载:“渭源县,秦属陇西郡地,汉置首阳县,属陇西郡,后汉、晋、魏因之。后魏大统十七年改渭源县。”依《甘肃通志》可证,首阳大致相当于今天甘肃渭源县。那么,总括看来,如果承认郭璞的认识,此崦嵫就位于甘肃首阳(即渭源)西南鸟鼠同穴之山西南之三百六十里的地方。但问题是,《西山经》所记崦嵫确为郭璞所言崦嵫吗?于《西山经》此则记载,郭璞注崦嵫又谓:“日没所入山也,见《离骚》。”看来,郭璞认为《西山经》所记崦嵫即为《离骚》“望崦嵫而勿迫”之崦嵫,但问题可能并不如此。如果解《离骚》崦嵫为甘肃渭源县境之崦嵫山,我们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离骚》飞升游历的逻辑行踪,因为甘肃渭源之崦嵫始终位于昆仑之东。故郭璞之解当不足为信。

同一本书,《大荒西经》与《西山经》所述崦嵫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仔细寻思,似有两种可能:一为两处崦嵫没有歧义,所指相同。《大荒西经》所指为守护太阳落山的兹神,《西山经》所指为兹神所在之山被名之为崦嵫山。二为两处崦嵫所记有别。一在西海之中,一在甘肃境内。这似说明此两处文字当为不同时代不同人所记,这为我们探讨《山海经》的成书时地及作者等问题又提供有益启发。但是,如果我们将上引《西山经》一段材料节录为:“鸟鼠同穴之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问题又另起波澜。郭璞注云:“苕,或作若。”又云:“《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依据郭璞的几处注解,我们可知,洧盘之水即苕水,苕水即若水。郝懿行也谓:“若水疑即蒙水也。若、苕字形相近,上文陇首之山,苕水出焉,《初学记》亦引作若水。”看来,郭璞和郝懿行似乎又认为苕水出崦嵫山,苕水又即若水,也就是若水导源于崦嵫山。另,《水经》云:“若水出蜀郡牦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 综观之,似乎这里的崦嵫山又在四川境内了,这真是雾霭重重,让人不知所措。[5]

(二)《尚书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之山。”[6]这条材料来源于王逸《楚辞章句》的引述,附在《离骚》“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句后。《尚书大传》相传为汉人伏生所撰,但宋已失传。伏生去先秦不远,故笔者也援引于此。明人汪瑗《楚辞蒙引》谓:“洧盘者,亦东方之水也。”[7]按照汪瑗的说法,导源于崦嵫山的洧盘水在东方,那么,这个崦嵫似乎又位于东方了。

(三)清人徐文靖《管城硕记》注《离骚》“朝濯发乎洧盘”句谓:“洧盘,水名。《山海经》‘崦嵫之山,苕水出焉’,郭注曰:‘《禹大传》曰洧盘之水,出崦嵫山。’《十道志》:‘昧谷在秦州西南,亦谓之兑山,亦曰崦嵫。’”[8]郭璞所引《禹大传》一说,即(二)所引《尚书大传》所记。徐文靖所引《十道志》的说法,为赵逵夫所采纳,已见前论。《十道志》所言之昧谷在哪里呢?《尚书・尧典》曰:“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9]伪孔传曰:“昧,冥也。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10]在伪孔传这里,并没有指明昧谷的具体所在,但是,到了唐人《十道志》,却言之凿凿,说昧谷在秦州西南,直叫我们不知何从。仔细寻想,这又是一个历史地理词语在历代士人相传中不断弥合、不断坐实为具体地名的典型实例。如果《十道志》此言不差,秦州大致相当于今之甘肃天水,那么,甘肃天水西南有一山曰昧谷,又曰兑山,又曰崦嵫。崦嵫又分明位于甘肃天水西南了。

(四)《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曰:“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郦道元注谓:“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11]在郦道元的眼里,崦嵫却又位于居延泽之西、西海郡之北了。

由此可观,这个崦嵫从甘肃的渭源县鸟鼠山一路向西,现在又到了居延泽,那么,到底哪一座山才是真正的崦嵫呢?

三、屈辞“崦嵫”原义再探索

《离骚》所记“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之“崦嵫”到底是什么?又在哪里?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跳出中国地理中心观念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屈原所处时代背景,置崦嵫于屈辞本身,还原它在屈辞中的本来面目。

前引《山海经・大荒西经》之“兹”即“崦嵫”,已见前论。兹原本当为西海(此西海当指地中海或大西洋)之神名,此神人面鸟身。鸟高飞云天,初民认为鸟能通神。太阳自东至西,初民认为太阳亦由鸟载飞,因而掌管太阳落山的兹神就被描绘成了鸟身。此兹神珥青蛇、践赤蛇。操蛇形象常见于神话,凡具操蛇特征多为山神,故兹操蛇之文化意象亦可证兹神守居崦嵫,崦嵫山即为借用山神兹之名代指山神所居之山。太阳行至西极,越过崦嵫山,即滑入大海。《山海经・西山经・西次四经》记载:“鸟鼠同穴之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瘅,可以御火。其阳多龟,其阴多玉。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举人,名曰孰湖。有鸟焉,其状如而人面,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至此,我们已经非常清楚屈原“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句之“崦嵫”即为此引《西山经》之崦嵫山。太阳一旦行经崦嵫山,白天将要逝去,夜晚即将来临。屈原欲想留住时光以便自己做充分准备从悬圃上升天庭,所以屈原指令日御羲和停住日车,好让时光静止。这真是一个新奇而又大胆的想象,但又是怎样的一种痴迷与忧伤!

在屈原时代,“崦嵫”所指并无歧义,当为大地极西之山。王逸注解《离骚》崦嵫为“日所入山”,王注似乎也并无不妥,崦嵫山的确也是太阳落山之地。但是,自王逸以后,后世便有无数注家为此山的具体地望而不断追踪寻觅,追寻的思路便是在中国地理版图之内指定一个具体大山并用“崦嵫”来为其命名。这一现象,恰如笔者前面探讨过的“西海”[12],概由后世不解原义之人将原本指称欧亚大陆的地理方位指实为地理中国境内某一具体地名之缘故。“西海”在汉代就已经走向了这一本土化的演变,所不同的是,“崦嵫”的正式“本土汉化”恐怕要到南北朝以及唐代以后才正式完成,现考证如下。

前引郦道元注《水经・禹贡山水泽地所在》已知,北魏郦道元已经明确指出崦嵫山位于居延泽之西、西海郡之北。这当是崦嵫被具体本土化的第一实例。《新唐书・地理志》记有“条支都督府,领州九……崦嵫州”云云,但崦嵫州具体在哪里,我们还不得而知。依据郦道元所言崦嵫山的大置,《新唐书》所记崦嵫州似乎也当在居延泽以西一带。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明一统志》载有“崦嵫山”,注曰:“在秦州西五十里”[13],由此可察,明代的中国地理版图上已出现了具体的崦嵫山名。《大清一统志》的说法同《明一统志》。《甘肃通志・山川・秦州》的记载也极相似:“崦嵫山,在州南五十里。”那么,《明一统志》所载秦州在哪里呢?索之典籍可知,古秦州大致相当于今甘肃天水,秦州于1913年才改名为天水,这就是现今所有辞书解释崦嵫山皆为“甘肃天水境内之山”的历史由来。“崦嵫”从郦道元眼中的新疆一路东渐到甘肃天水。明白了这一线索,赵逵夫解《离骚》崦嵫为甘肃西和县北的冢山的失误也就不言而喻。

注释:

[1][6]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7页,第32页。

[2][3]赵逵夫:《屈骚探幽》,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7页,第241页。

[4][8]徐文靖:《管城硕记》,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57页,第257页。

[5][11]郦道元:《水经注》,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517页,第594页。

[7]汪瑗:《楚辞集解》,北京古籍出版社版,第386页。

[9][10]《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19页,第119页。

[12]汤洪:《 流沙・赤水・不周・西海――〈离骚〉地理再探索》,《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3期。

[13]李贤等:《大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72册第885页。

作者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副教授

离骚名句篇3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也想了很多的办法,督促落实学生的背诵,小组检查,单个检查,一个接一个,但是往往事倍功半,效果非常差。学生往往是费尽心思背不会,千辛万苦背会之后马上就忘记了。好不容易背会了一段时间,考试之中又想不起来,得不了分。

带着这些疑问,我与学生多次交流,了解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经过对比分析,我了解到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了解文章结构,不知道前后句之间的关联,只能是死记硬背,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客观上来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屈原作品表达比较含蓄,而大多的参考书、资料往往只是注重单个句子的解析或者是全文整体情感的把握,没有对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带着这个疑问,我深入阅读文本,查阅专家教授的分析,对于文本中句与句的内在联系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落实到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我结合文本谈一谈我对于《离骚》(节选)结构的一些看法,以供大方之家批评斧正。同时,也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关注,希望教育者能够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来反思教育的方法。

节选部分分为两段,首先我来分析第一段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轨迹。

这一段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话作为第一层次,概括写自己人生的不幸;第5句至第10句为第二层次,具体分析自己人生不幸的原因;第11句至第14句为第三层,具体分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三个层次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哀”“怨”“直”,表达的情感都是逐渐低沉然后猛然提升。

第一层以“哀”来总领,但是诗人“哀而不悔”。第1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在哀叹自己人生的不幸和人民生活的苦难,诗人叹息流泪是在为自己,也是在为人民。第2句“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是写自己人生不幸的具体表现,以美好来约束自己结果却被贬斥。第3句“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则是对自己不幸人生哀叹的总体概况,“蕙v”“揽”,成了自己被贬斥的缘由。到这时,诗人的情感发展到了第一个低谷,人生的不幸大概也就如此吧。但是他马上从这种对人生不幸的哀怨中挣脱,发出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为理想而虽死不悔的最强声音。

第二层以“怨”来总领,但是诗人“怨而不苟”,“苟”是苟且,随波逐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第5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是作者对君主发出的压抑的怨言,埋怨君王不体察自己的忠贞和诚信,君恩浩荡,可是却不能加之于自己身上。第6句转移了埋怨的对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喻朝中的大臣,埋怨他们因为嫉妒自己的美貌而进谗言,诽谤诋毁,离间自己与君王的关系。第7句和第8句,作者将自己埋怨的对象再次转移,从更深层面思考,“固时俗之工巧兮,凉婢囟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原来,是这个世道如此,社会的根源才是造成自己人生不幸的根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作者感受到的只能是这“浓黑的悲凉”。此时,他的情感也跌落到了第二个低谷之中,“饔粢赜髻奄猓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这样的社会中,忧愁烦闷深到了极致。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一吐为快,幽怨之情到了极致。但是,诗人并没有因为黑暗力量的强大而要苟且,没有因为自己的困厄而要随波逐流,他没有被这样的情绪缠绕而伤怀,而是以更大的勇力和决心,表达了自己“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的宁愿死也不愿意向社会黑暗屈服的决绝。

第三层一共4句,以“直”来收束,诗人是“曲中求直”。第11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以鸷鸟来比喻自己,以凡鸟来比喻社会众人,如同鸷鸟一样的人和社会不能相容不是今天才开始,多少年来,又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正直之士卓尔不群。第12句转换角度,表明自己与朝堂中的奸佞臣子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一起,“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如同方与圆无法贴合,不同追求的人,还有什么共同的道路?对于社会与朝堂的深深失望,让作者的情感第三次跌入到谷底,“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和他们在一起,只能让自己的心志受到压抑,只能让自己受到屈辱。最后,作者的情感再次昂扬,“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前代的圣贤君主们所看重的不就是我的这种为正道而死的精神吗?当然,作者暗中也在批评现在的君王背离了这样的追求,委婉地表达了对于君王的不满。同时,作者也借此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依傍。

附表1:《离骚》第一段结构分析

第二段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相对简单,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每一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第一层包括前三句,可以概括为“悔道”,是对自己选择道路的反思;第二层包括第4至第12句,共9句,可以概括为“退进”,是对自己进退选择的反思。

第一层概括为“悔道”,指的是自己对于道路问题的反思,对自己过去选择的反观,这一层同时也引领了第二层反思的具体内容。同时,这一层中的道路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第1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总领全段,是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追忆和反观。儒家思想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屈原而言,现在这一条兼济天下的道路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那么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犹豫彷徨,还是返回吧。第2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是对于第1句思考的结果,迷途知返,回车复路,回到自己的从前,趁着现在还有返回的机会。第3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作者已经由刚才的反思与结论而付诸行动,兰皋椒丘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眼前景致,但君王和社稷依然挂怀,诗人还是放不下心来,只能坐下继续思考自己的人生了。

第二层概括为“退进”,写出了诗人思考的具体过程。这一层中首句是总括,“忽反顾”句是照应第一层的犹豫彷徨的思考,其他的句子都是在表现自己进退思考的犹疑和痛苦。第4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进而遭遇忧愁,退可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这最初的华美服饰,正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第5句先写的是退,是修衣裳,“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华服做成,退而保全自我,可却无法忘怀自己的君王。然而,君王如何呢?第6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君王听信小人之言,从不真正了解我啊,算了吧,只要我品质高洁算了。然后诗人再次写退,第7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冠长佩,更显得我卓尔不群,第8句又从进的角度来分析,“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如果再入朝堂,芳草和污泽并存我真的难以忍受,好在我现在的美好品质没有因为他们而改变。此处,中间加上第9句“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是对第一层的照应,更加表现出诗人的犹疑、彷徨,以及对前路的思考。第10句“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诗人再次写退,修其初服,佩戴上缤纷的繁饰,我高尚的品格更加光彩照人。第11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又从进的角度来分析,社会黑暗腐朽,可它与我又有多大的关系呢?那些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爱好,我与他们不同是因为我坚持了正直的道路啊!最后,节选部分的最后一句,用“不变”来概括,经过灵魂的挣扎,诗人最终做出了心灵的选择,不改初心,“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了国家和君王,我不改变,哪怕是死我也毫无畏惧。

附表2:《离骚》第二段结构分析

以上是我对《离骚》节选部分的结构分析。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三点。第一,诗歌第一段的第二、第三层和第二段的第二层是节选部分的主体,但是这几层在结构安排上都有从君王、群小、社会、自身几个方面的表达,或者由前向后,或是由后向前,这种比较明显写法在相关资料的分析中并没有找到。掌握这种写法,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学生的背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对于诗歌结构的分层方法,从相关的资料中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分析。我在分析层次的时候注意诗人情感的变化层次,诗人往往是先表达一番自己的痛苦,在痛苦之中似乎压抑到了极致,但是马上就又表明一次自己宁死不屈的决绝之心。第三,诗歌中一共四次写到自己的决心,“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个句子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都是表达自己的为正义而死、绝不后悔的信念,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放在一起来看,表达的含义却有比较明显的分别。第一句主要表达为理想粉身碎骨也绝不后悔;第二句主要强调宁愿死也不同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第三句主要表达保持清白献身正道这种品格为前代圣贤君王看重推崇,是自己精神的依托;最后一句主要表达虽然受挫,哪怕是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本心。单独看这几个句子的区别,不如将它们放回到各自的层次中,这样的表达和该层次前面的内容密切相关。

当然,对于学生而言,仅仅记住以上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分析只不过是为那些愿意下工夫背诵的同学提供一点思路。应该说明的是,这种思路并不完全成熟,我也是在不断的修改之中。还有许多问题也是非常现实的,比如默写中的错别字等问题。

离骚名句篇4

近年来,新课改的春风带给我们清新扑面的感觉,正如崔永t教授所说“变革课堂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也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这也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此,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灌输知识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知识,二是变教师发问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人本化管理。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思案”这一载体走进了语文课堂。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关注学情是我们不变的坚持。总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学思案的引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的漠视几乎从未改变,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学生要么浮光掠影地看一下,要么直接忽略,所以每一节课学生几乎都是以“零预习”的状态走进课堂的,这样的课堂有效性势必大打折扣。

“学思案”的引入将预习落到了实处,学思案分为五大板块,其中“我学我记”、“我学我问”和“我学我思”三个板块是课前预习内容,“我学我用”和“我思我疑”两个板块是课后巩固内容。

其中“我学我记”板块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我学我思”板块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落实,“我学我问”板块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三个板块的预习内容就使得学生预习真正有效起来。

这是教师要下功夫的地方,精编“学思案”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根据《离骚》这篇课文的特殊性,“我学我记”“我学我思”这两个板块设置如下内容:

我学我记:

(一)了解屈原和楚辞

1.简介屈原生平

2.简介楚辞

3.小结

我国诗歌传统――①《诗经》代表着现实主义;②《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合称“诗骚”,或者“”。

(二)解题

1.简介写作背景

《离骚》作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怀王16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失左徒之职,又因多次上疏,终被流放。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由于其中铺漫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诗。

2.解释“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遭遇忧愁,抒发心中感慨。

(三)基础知识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苗裔 孟陬 揆 肇锡余 扈辟芷 汩搴 o骐骥驰骋

2.重点句子翻译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背诵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我学我思

(1)你认为屈原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2)诗人诉说自己美好的出身,是在炫耀自己吗?谈谈你的理解。

(3)《离骚》中写了很多香草树木,结合本文看,诗人有什么寄寓?

(4)作为现代中国的青年学生,你如何看待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以上内容学生要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完成。因为有了这个载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由于对语文的不重视而没有预习走进课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

顾泠沅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大因素之一就是“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体会”,所以在课堂上鼓励教师少讲精讲,那么其内容源自哪里呢?主要源自教师批改“我学我记”和“我学我思”中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我学我问”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直接在“学思案”中给予回答或面授)。而且通过批改教师会发现哪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薄弱点,在课堂上要重点强调。

比如“我学我记”板块中重点句子的翻译中,第(2)、(5)小题学生普遍翻译不准确,“我学我思”板块的第1、3题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这就给课堂提供了最真实有效的信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这样选择教学内容就有详有略,学生不会的详讲,学生会的就略讲或者不讲,因为源自学情所以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三、教学流程安排的有效性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既要考虑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各种生成情况,所以个别环节会由学生来完成。

如这就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你觉得能实现吗?屈原认为能实现吗?依据源于文本。这一环节比较简单,主要在前一个环节理解屈原的理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重点在对“内美”和自我修养自我价值两方面,从而引出内外兼修是屈原对自己的高度自信,这既是他实现美政理想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根源。

整堂课的流程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既有像这个例子一样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环节,又有教师重点参与点拨的环节,课堂最后还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答疑,如果仍有问题则写在“我思我疑”板块中上交。

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流程,都是从学情出发,而“学思案”的引入,使我们对学情有了更真实准确的把握,更有利于有效的课堂流程的安排。

美国功勋教师德・鲍拉曾经说过: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听。

离骚名句篇5

这两句诗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离骚》全文节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离骚名句篇6

1999年,我从幼师毕业,分到重庆市郊的某小学附属幼儿园工作。幼儿园一共有八名工作人员,其中专职教师四名,我是其中之一。那年,我刚刚20岁。我身高1.68米,不仅外表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因为正值妙龄,也因为有幸进入镇里最好的幼儿园,我胸中激荡着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

到学校报到后,古校长找我谈话。一进办公室,他便热情地握住我的双手,笑着说:“小文同志,你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见校长对新来的老师这么热情,我心里涌出一股暖流,心想:校长人真好,一点架子也没有。

但是,我只感动了一分钟,就觉得不舒服了,因为校长一直握着――确切地说是抓着我的手不放。还没有谈恋爱的我窘得满脸通红,只好用力挣脱他的手。

第一次见校长,我就被他动手动脚吓坏了。后来我转念想:会不会是自己太敏感了?校长可能只顾说话,根本没注意自己的动作。

2000年,我和男朋友结婚了,小家安在李家沱,离我工作的幼儿园有30多公里,我只能在周末和丈夫团聚。我曾想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学校,但古校长不肯放。有了孩子后,我只得在幼儿园附近租房子,把妈妈接过来帮着带孩子。

学校里的老师大多是女性,常在一起聊家务事。一次,和丈夫发生争吵后,我忍不住向校长的妻子方老师(也在我们的小学教书)等人诉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这次诉说很快就招来了一场大麻烦。

几天后,校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一进屋,他便立刻关上门,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然后搓着手说:“我一直没有机会像哥哥一样和你聊聊。听方老师说,你和丈夫吵架了。我真同情你。你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他怎么就不知道体谅呢?”这话恰恰触及我的伤心处,委屈的眼泪滚落下来。校长拿来纸巾,我伸手想接,他却说:“我来给你擦。”我连连说:“不,不!”他突然一把抓住我的手,猛地把我往怀里拉,呼吸急促地说:“让我保护你。你受的委屈我来补偿。我不会破坏你的家庭……这个学校我说了算,你要的我都给你……”我吓得哭都忘了,结结巴巴地说:“校长,你不要这样。我和方老师是同事,我们都是有家庭的人……”校长仍然不顾一切地要吻,任凭我扭着身子拼命挣扎,他就是不松手。我急了,厉声说:“你再这样,我要叫了!”校长愣了愣,放开我,讪讪地说:“你要是想当园长,就来找我吧。”“我没这个能力!”我疯了一般冲出去,屈辱的泪水大颗大颗地从脸上淌下来……

事后,校长来找我,叫我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我心想这种丑闻张扬出去,一则会影响自己的名声,二来会得罪校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还是打掉牙齿往肚里咽吧。

此后,校长再叫我去办公室,我总是借故推托。对他发来的肉麻短信,我根本不予理睬。平时也躲着他,远远地看见他走过来,就赶紧绕道溜走――因为校园的路虽然很宽阔,但他总会撞我的身体。

拒绝校长是要付出代价的。那时,我要给半岁的孩子喂奶,因不能离开岗位,妈妈经常抱着孩子到幼儿园找我。校长有一次看见我在喂奶,就说:“这让家长看见了像什么话!”他立刻制定一条校规:上班时间,家属一律不准进学校,如果有家属进来,那就扣值班老师的奖金。我明知道他在给我小鞋穿,却只能忍气吞声,被迫给孩子断奶……

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学校举行班级唱歌、跳舞比赛,我带的班永远也得不到奖,但如果是全校区比赛,我带的班就能得一等奖或二等奖。虽然学校有什么课题活动常要我策划,但大会小会,校长常常批评我没能力,说我这不行那不行。我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患了“开会恐惧症”,一进会场就低下头灰溜溜地等着挨批。校长每次批评我的借口都冠冕堂皇。他的借口越堂皇,就越让我觉得恶心,越使我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因为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拒绝了他!

我本来性格刚烈、要强,屡屡受批评后自尊心大受挫伤。我打定主意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看校长如何再找借口来整我!此后,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休息日还是上班时间,我都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几个月后,我失望地发现,在会上受批评的是我是我还是我!我终于明白了:即使累死,我也得不了先进;就算有杰出的教学能力,我仍然会“不称职”;是不是好老师,由校长说了算!

2004年5月的一天,我和同事江老师一块儿到校外租影碟,两人聊到学校一些看不惯的事,谈到古校长时,两人都在刻意回避着什么。正是这种刻意回避,使我们彼此明白了:对方和自己一样,都受过校长的性骚扰!

好色校长,一句情话说给几个女人

我们痛痛快快地向对方倾诉了自己受到性骚扰的经历。此前,这种痛苦只能埋在心底,连对家人都不能说呀!

江老师离婚后住在学校,校长觉得有机可乘,常常破门而入,坐在她的床上不肯走。

一天深夜,校长给江老师打电话,江老师和同屋的黄老师一起听电话,黄老师也是受过校长骚扰的“难友”。校长讲了一些肉麻的话后问:“你知道我在哪里吗?”江老师冷冷地说:“不知道!”“就在你窗下!”“哇”的一声,两名女教师吓得抛掉听筒,尖叫着抱在一起。窗外漆黑一团,风吹树枝摇动,她们毛发倒竖,浑身发抖……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校长不仅对我们说的情话一样,连发给我们的黄色短信也一模一样。江老师才学着校长的声调说了上半句:“有我在就有阵地在――”我立刻对出下半句:“有我在你就不会受伤害!”我背校长另一则“语录”:“我喜欢你,我爱你,我想离了婚――”江老师接着说:“和你结婚,让我们一起打造学校这片天地!”

我们就这样,你说上半句,我对下半句,一边笑,一边骂。最后两人抱在一起哭了,为曾受到的侮辱,为渺茫的前途。我们都是幼师毕业,有能力,有知识,可在这样一个区区小镇,竟不能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受到校长的侮辱竟然敢怒不敢言!

最后,一种可怕的想法从我和江老师的心头冒出来:校长究竟对学校的多少女教师发了同样的色情信息?又对多少女教师说着相同的“情话”……

我们很快发现,女教师见面打招呼都笑着说一句“校长语录”:“来,亲一个!”老师们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校长一见年轻女教师,只要第三者不在场,便会说:“来,亲一个!”

有了“难友”,让我们觉得被骚扰的恐惧减轻了许多。我和江老师、黄老师常常在一块儿互相倾诉被骚扰的痛苦,商讨对策。三人达成了共识:反抗会遭到报复,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得罪他;要智斗,既不能让他占便宜,也不能让他有幻想;接到他的短信,如果不是很肉麻的就回信,能装傻的也回,实在下流的就不理睬他。

学校里开会,我们三个经常坐在一起看校长表演。他坐在主席台上,轮到其他副校长讲话时,就拿出手机。江老师轻声地对我们说:“他又在拼命地按键,注意收短信。”果然,就有一个人收到短信:“你娃真麻烦,需要打针找我帮忙噻。”三个人一起读,读完了抬头看着校长。他道貌岸然地坐在主席台上,不仅脸不变色,甚至又站起来接着讲师德师风。我们觉得十分荒诞。为了这荒诞,我们有时会恐惧得毛发倒竖!

学校的老师一块儿玩麻将时,校长坐在我对面也发短信:“今晚请你吃饭好不好?”我抬头看看他镇定自若的样子,忍住气,有意戏弄道:“好啊。”“就我们两人你怕不怕?”“领导不怕我怕啥?只是两人不好玩,还是多叫几个人吧。”“不好,两人才好耍。”“那就不去了。”

日子就在这种骚扰与反骚扰的提心吊胆中熬过,既不能得罪校长,也不能伤害自己的尊严,每一天都如履薄冰,都如同游走在悬崖边上,恐惧和压抑让我喘不过气来。我要求调工作,校长不放;而我不能辞职,每月1200元工资,在我们这个小镇算是高收入了,为了丈夫和孩子,我不能失去这份工作呀!

到了2005年春天,校长对我的骚扰开始升级。

5月初的一天,校长以谈工作的名义邀请我去吃火锅,他已经约过许多次,我不愿意把自己和他的关系闹得太僵,不愿老是在工作上挨批评,就硬着头皮去了。席间,我保持着高度警惕,任凭校长如何劝,坚决不肯多喝酒。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我去洗手间,他尾随在后,非要和我一起进卫生间不可!我窘得满脸发烧,说“你先去”,转身就走。校长一把捉住我的胳膊,用力地往洗手间拖。我双手紧紧抓住门框,拼死往后挣,因为用力过猛,挣脱时竟蹬蹬地连退了几步,险些摔倒在地……

屈辱噬咬着我的心,我恨不得立刻回家,可为了保住饭碗,还是长叹一声,重新在桌边坐下,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好苦好涩,泪水大滴大滴地从我的脸上滑落下来……

我的沉默和退让鼓励了校长。不久后的一天,学校的教师一起吃饭,饭后我要回学校时,校长把学校大门的钥匙递给我,趁机在我的屁股上摸了一把。那时,我们几个教师正一起走在楼梯上,校长的妻子甚至走在离我不远的地方!我吓呆了,瞠目结舌地站在那里……

第三天晚上9时左右,校长让我立刻把钥匙送到校门口。我以为他在校门外,就赶紧把钥匙送去,谁知他竟坐在校园里边的花坛上。这家伙没安好心!我递过钥匙转身便走。校长一把抓住我的胳膊,猛地往花坛里拖。我一边奋力挣扎一边哀求说,这是在学校,你不能这样……校长气喘吁吁地说:“这个时间,校园里没有人……”我厉声说:“放手,要不我喊人了。”校长放了手,嘴里咕囔道:“我实在控制不了自己。”

我跌跌撞撞地跑回宿舍,扑在床上,泪水湿透了床单。黑夜茫茫,我胸口堵得慌,控制不住想放声大叫……

连着受了几次刺激后,我神思恍惚,吃不下饭,夜夜失眠,好不容易睡着又做噩梦,一身是汗地惊醒。丈夫以为我是为工作调动的事发愁,不停地安慰我,还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说是神经衰弱。

我觉得自己快被逼疯了,觉得再也无力承受这一切。告诉不告诉丈夫呢?我犹豫着。如果他知道了,能相信我清白吗?这个家还有安定的日子吗?

还没来得及对丈夫讲,他竟意外地发现了这一秘密……

讨回尊严,状告校长性骚扰

那是6月26日夜,我洗澡时,有人发来短信,丈夫拿起我放在桌上的手机,顺便查看其他短信。很不幸,因为我要保留校长骚扰的证据,一些黄色短信没有删去。丈夫一条条翻看着,眉头皱了起来。

“我需要你。”

“好想好想把你视作红颜知己,你却总是拒之门外!”

“好想吻吻你!好吗?”

“不能让你动情,是我一生的悲哀。”

我从卫生间走出来,感觉丈夫用冷冷的、像箭一样的眼神射过来,看见他手里紧攥着手机,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

丈夫铁青着脸,连声音也颤抖了:“他是什么人?”

我站在那里,泪如雨下,五年来所受的无数委屈和侮辱一齐涌上心头,我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丈夫听了怒不可遏,立即拨通校长的电话,警告说:“你以后不要再骚扰我老婆!”

校长一句道歉话也没说:“怎么说到这种事了?”

“你怎么能做出这种事!”丈夫“啪”的一声扣下电话。

见校长连错都不肯认,我去找他的妻子方老师。方老师不肯相信。我冷笑道:“把校长的几条短信发给你,你自己看吧。”

漫漫五年来我一直做沉默的、任人宰割的羔羊,就是怕丈夫知道此事;现在没有顾忌了,准备到上级部门状告校长。丈夫表示全力支持。父亲却极力劝阻:“你能告倒他吗?告不倒他就毁了你自己呀!”

是的,迈出这一步,就意味着牺牲自己的名声,也牺牲家庭的尊严,甚至可能牺牲事业,甚至从此不能在这个小镇立足,被迫远走他乡!我不禁有些犹豫,这时,和几位女教师的一次聊天,促使我最后下决心。

那天是6月30日,学校开大会,散会后,女教师聚在一起议论学校里的种种不公正现象,不知是谁先开口,谈到了校长对女教师的性骚扰。这个敏感至极的话题,一下子使气氛热烈起来,大家七嘴八舌、滔滔不绝,讲了一个下午还意犹未尽,晚上干脆一块儿吃饭。饭桌上,大家更是敞开心肺。我惊讶地发现,竟有那么多女教师受过校长的性骚扰!我顿时满腔悲愤:校长简直把学校当成他的后宫了!我的家庭已受到损害,如果没有人制止校长的行为,还会有多少姐妹受侮辱?还会有多少家庭受害?我下决心告状,并且十分乐观地想,有这么多教师出来作证,不怕告不倒他!

当天深夜,我坐在灯下,奋笔疾书:

我感觉,这个学校几乎只要是年纪稍微年轻一点的女教师都成了校长的“猎物”,被他拉网式地捕获……

希望主管部门能彻底调查这件事情……我只想凭能力做优秀的幼儿教师,我不想再有人猛地推我进厕所,不想在下楼梯时有人突然从我背后拍我的屁股……我不能再沉默下去了!

我还讲述了其他女教师所受到的性骚扰,并列出她们的名字和电话,希望上级部门调查,然后郑重地在这封长长的检举信上署上真实姓名。

上级部门开始对此事调查。第一个接受调查的女教师还没有回到学校,全校老师都知道了这名女教师说了些什么。更让我悲愤的是,学校的一些教师主动上门向校长夫人表明自己的忠心,承诺一旦有人调查,自己绝对会替校长说话!

上级部门来学校召开调查会时,参加会议的人员竟由学校指派,结果,到场的大多是校长的亲信和对校长忠心耿耿的人,而与校长有过节的教师一律不准参加。这样的调查能有什么结果呢?

果然,上级部门一位官员给我的父亲打电话说,小文的检举缺乏证据,提供的短信息“很正常,不算什么”。父亲听了气得浑身发抖,说:“难道说‘好想吻吻你’这种短信也很正常?还有没有是非?”

眼看靠上级部门解决不了问题,我只得找报社。

一位记者照着我提供的电话,向一些女教师调查她们是否受到过性骚扰,但只有已经调走的江老师做了肯定的回答,其他女教师惊人一致地说,我们有家庭,不好乱说的。

我理解她们,她们虽然恨校长,但更怕丢了工作,怕丈夫失了尊严,怕家庭没了安定。我自己不也是一忍就忍了漫漫五年吗?

报纸披露校长性骚扰一事后,我成了小镇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我丢了学校的脸,也丢了全镇人的脸;有人说我和校长本来就有一腿;也有人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最初还有朋友悄悄地打电话表示支持我,到了后来,所有的朋友都躲着我,像躲瘟疫一样躲着……孤独地走在小镇的街上,背后总有人指指点点,窃窃议论。

别无选择,只能打官司打到底。我找到富国律师事务所的彭林律师。彭律师说,手机上的19条黄色短信,足以证实对方对你实施了性骚扰,我会全力帮你讨回尊严。更让我感动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徐维华也来到重庆,为我提供法律援助。

8月8日,我以“侵犯人格尊严权”为由状告校长,向巴南区法院递交了诉状,请求法院判令校长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费10000元。巴南区法院已立了案。

我坚信,法律会为我讨回做女人的尊严,也会为普通员工讨回在领导面前做人的尊严和权利!

笔者补记:

今年6月26日,性骚扰首次写入中国立法草案。在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中,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对妇女进行性骚扰”;“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对妇女进行性骚扰,受害人提出请求的,由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

正是在此背景下,小文状告校长性骚扰案,格外值得关注。

离骚名句篇7

“”一词来源于《诗经》和《楚辞》,也是《诗经》和《楚辞》的并称。因为《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所以人们就把“国风”中的“风”和《离骚》中的“骚”合在一起,敬称这两部书。

《宋书·谢灵运传论》:“原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 唐贾岛《喜李馀自蜀至》诗:“往来自此过,词体近《风》《骚》。”清姚莹《论诗绝句》之二:“辛苦十年摹汉魏,不知何故远《风》《骚》。”这里的“”都是指《诗经》和《楚辞》。

随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它的范围越来越大,不单单是指这两部书,所有的诗文都可以用“”一词代替了。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倒也十分有趣。”

后来,人们不但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诗文称作“”,连抽象的人的文学素养、文采、才情也都称为“”了。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沙门贯休,钟离人也,之外,精于笔札。”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一折:“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心不遂闲缀作,十分的卖,显秀丽,夸才调。我这里详句法,看挥毫。”清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到了明清,“”一词开始用于指代人的俏丽容貌,明无心子《金雀记·定婚》:“有貌有貌多俊俏。陈平说我最,新大褶,皂罗袍,方巾四角带儿飘。”《红楼梦》第三回:“身量苗条,体格。”

正是“”一词在女人中的运用,让它有了贬义,有了“色”味,并且一发而不可收。《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那老儿虽然,到底老人家,只好虚应故事,怎能勾满其所欲?”清李渔《怜香伴·女校》:“他出这等风致题目,一定是个老,做首肉麻的诗应付他。” 茅盾《动摇》:“金凤姐已经走到跟前,依旧脸上搽着雪白的铅粉,嘴唇涂得猩红,依旧乜着眼,扭着腰,十分。”

这个词很好地诠释了语言现象中本意、引申意、转意等概念。“”由《诗经》、《楚辞》引申为“文才”、“文采”等,线索是清楚的,而转意为“轻浮”、“轻佻”以至“放荡”等,其拐点恐怕与“卖弄”(显示文采)有关。未作详解,姑妄言之。

虽然不少人也知道“”一词的原本含义,但人们已经习惯它的贬义用法,又加上如今汉语言词汇的丰富,没有多少人再把它用到“文才”这个意思上来了。

离骚名句篇8

摘 要:《楚辞》众多优美典丽的词语、精巧而富有经典意义的意象,连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撼人心魄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时的重要资源,谢朓的创作挖掘、利用了这一资源。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粗浅探讨。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①。是南北朝时期极为重要的诗人。史载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清人方东树论谢朓:

玄晖别具一幅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盖前乎此,后乎此,未有若此者也。本传以“清丽”称之。休文以“奇响”推之,而详著之曰:“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太白称其为“清发”“惊人”。玄晖自云:“圆美流畅如弹丸。”以此数者求之,其于谢诗思过半矣。③

今人曹融南先生《谢宣城集校注》前言说:

谢朓能生动形象、深婉细致地表现人情物态之美,形成独特风格,和他优异的艺术表现才能密不可分。他远祖诗、骚,近承建安以来曹植、陆机、谢灵运、鲍照等的诗歌成就,又从乐府民歌中吸取营养,涵泳蕴蓄,终于取得如此卓越的造诣。④

古今两位学者都对谢朓的成就作了较高的、中肯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多对谢朓上承建安魏晋文学、中于诗律革新贡献、下开唐风的先驱作用进行了研究。笔者拟从谢朓诗文创作“远祖诗骚”之祖“骚”作一探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评论了屈原的《离骚》,也评论了《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此,可以把“远祖诗骚”之“骚”作三个层面的理解:一、屈原的辞作;二、《楚辞》这部书;三、“楚辞”这种文体。在此前提之下,分几个层次逐一展开讨论。

一、多处使用《楚辞》的词语

《楚辞》中众多优美典丽的词语营造了瑰丽意境、描绘了众多形象、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谢朓选择并使用了其中诸多的词语。

《杜若赋》《酬德赋》两文均用到了“延伫”一词:“凭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怅分手于东津,望徂舟而延伫”。王逸注《离骚》“延伫乎吾将反”,“延,长也。伫,立貌。《诗》曰:伫立以泣。言己自悔恨,相视事君之道不明审,当若比干伏节死义,故长立而望,将欲还反,终己之志也。”“结幽兰而延伫”又注:“言时世昏昧,无有明君,周行罢极,不遇贤士,故结芳草,长立而有还意也。”“延伫”在《离骚》中是由“立”和“泣”两个动作构成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饱含着屈原对楚国的强烈不舍,去与还的痛苦抉择,凸显了屈原高洁的品格。谢朓在此借《离骚》曲折地表达了时局动荡时艰难的选择:还京城还是还山泽?这是越来越强烈地困扰着诗人的苦恼,表现了谢朓仕与隐行与藏的犹豫。

《奉和隋王殿下》其一,是谢朓在随王萧子隆西府时所作。“玄冬寂修夜,天围静且开”,《哀时命》“愁修夜而宛转兮”,王逸注:“心忧婉转而不能卧,愁夜之长”,冬日昼短夜长是客观现象,但特定条件下时间的长短又会融入人的主观体验,《诗经·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便是。“修”是诗人的情感体验,“愁修夜而宛转兮”为“修夜”提供了一个涂染着感伤色彩的背景。

谢诗中还有一些重叠词,如“涂涂”、“嫋嫋”、“阳阳”、“冥冥”、“杳杳”、“衍衍”,均能在《楚辞》中找到阅读理解的背景,这些叠词嵌在诗中,读起来确实“圆美流转如弹丸”,体现了谢朓的创作思想。如《雩祭歌·白帝歌》“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凤方嫋嫋”“嫋嫋”一词:《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逸注“嫋嫋,秋风摇木貌”;洪兴祖补注:“嫋,长弱貌”,除指木摇貌外,还包括秋风吹拂的音响,又指秋风的特定状态;《文选》左思《吴都赋》说:“霭霭翠幄,嫋嫋素女”,“嫋嫋”指女子的轻盈柔美;北宋《前赤壁赋》“余音嫋嫋,不绝如缕”,“嫋嫋”又指音乐的悠扬声。由此看来,“金凤方嫋嫋”,既有秋风吹送如缕的状态,又有轻风吹动树叶发出音乐般悠扬的声音,还指金秋时节的微风给人柔美的感受。“嫋嫋”一词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特别清丽的意境。这些词语的使用,可说是谢朓创作过程中“字字苦吟”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谢文“清丽”的构成部分。

二、沿用并拓展了《楚辞》的意象

《诗经》比兴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屈原在《离骚》中又用香草美人意象创造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兴系统——“香草美人”意象,这种象征在后世的赋体文学、诗歌乃至所有抒情文学中得到极为普遍的运用,是对我国古代文学表现领域的重大贡献。谢朓的创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

《同咏坐上所见一物·席》“幽渚夺江蓠”之“江蓠”便是《离骚》中与“芷”与“兰”与“菊”等并列出现的香草意象,这些香草是屈原高洁人格的追求与象征。谢朓的作品中,多处使用了这一系列意象: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时菊委严霜”,以严霜之下的时菊写秋冬肃杀的景象,既自比菊花,又状所处的严酷环境,还包含了诗人精神层面的追求,是“香草意象”比兴意义的沿用。

《咏落梅》“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作于永明九年(491)。永明八年(490),谢朓由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转为随王文学,次年谢朓又跟随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在荆州他介入皇室内部的矛盾斗争,被卷入政治旋涡,忧心忡忡,惶惑不安。这首咏物(梅)诗,当是表现这种不安的心情。咏物诗至六朝自成一格,宫体诗中咏物极尽图貌写形之能事,其追求在于形似。谢朓咏物诗既有与时代相通的善于写物图形,又汲取了《诗》、《骚》以来比兴的传统,在客观的物象中寄托了主观的旨意,这首《咏梅诗》便是如此:诗中既以“落梅”(香草)自拟,又以“南威”(美人)自拟,沿用了传统的“香草”“美人”意象。

《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王逸注:“芳洲,香草丛生水中之处。”《杜若赋》之“杜若”本已幽香,作者又把她放在“瑶圃”“汀洲”这些芳洁之地,使洁者更洁,香者更香。

《怀故人》有“芳洲有杜若”之“杜若”;《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之“荃荑”;《临楚江赋》之“宿莽”等等,这些香草意象,为我们深入阅读谢朓的诗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应该是谢诗极省净而又内涵丰富的原因之一。

在《楚辞》中,荷花是最常见的香草(花)之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君》);“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九歌·湘夫人》);“乘小车兮荷盖”(《九歌·河伯》);“被荷裯之晏晏兮”(《九辩》);“芙蓉始发,杂芰荷些”(《招魂》),其质地较前面的花草更为清纯、雅致。荷花进入屈原的诗中,被赋予了情感因素,成为“香草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主人公的人格与荷花的形貌交相映照,清洁之质凸现。谢诗中的荷花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这种比兴传统的延续,再则成为独立描摹的对象。

《移病还园示亲属》“折荷葺寒袂”,很显然是“制芰荷以为衣”的沿用,是比兴。“荷”出自清水,以荷为衣,象征着诗人雅洁、幽香、清寒。时临深秋,折荷制衣,以示隐逸之志洁而且坚。“烟衡时未歇,芝涧去相从”进一步写“敛性”。“衡”,闻人倓《古诗笺》作“杜衡”,是一种形似葵的香草,这里暗喻情操高洁的隐士。“芝兰”也是香草,诗人暗喻自己。这二句意思是说:情操高尚的人时时都存在,我要追随他们而去。

《冬日晚郡事隙》“案牍时闲暇,偶坐观卉木,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云谁美笙簧,孰是厌薖轴?顾言追逸驾,临潭饵秋菊”,整首诗写到四种卉木:荷、竹、蕙、菊。蕙、菊保留了比兴的手法,荷、竹是眼前所见,成为独立描摹对象,鲜荷与翠竹互相辉映,构成了山水的近景。

《后宅回望》“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荷从比兴中剥离出来,时令虽已推移,但秋荷依然生机盎然,如盖的荷叶写出了“绿肥”的质感。《曲池之水》“芙蕖舞轻带,苞笋出芳丛”,荷花摇曳多姿,细细的荷茎像轻柔的丝带一样,在风中飘舞,生动形象。《游东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诗颇具巧思,观察细致,笔触轻灵。鱼与荷同生于水中,共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们与生俱来的组合,审美凸现。

从这些多次出现的荷意象中可以推知:作为高门士族的后代,谢朓有着与屈原同样高洁的追求,只是谢朓的时代使他的悲剧结局缺失了屈原的崇高与悲壮,更多的是卑微与无奈的成分。

谢朓在诗中还多次沿用了《楚辞》的美人意象,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诼谓余以善淫”。王逸注:“蛾眉,好貌。”《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招魂》:“姱容修态,縆洞房些。”姱,好貌。修,长也。

《夜听伎二首》其二“蛾眉已共笑,清香复入衿”。此处“蛾眉”专指好貌女子,已无修道德、尚高洁之意;《秋夜讲解》“琴瑟徒烂漫,姱容空满堂”的“琴瑟”“姱容”应是佛家语,指尘世间一切声色而言。

《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是说屈原忧思而念怀王,伫立悲哀,涕泪交横。《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屈原的美人,或喻君,或自谓,或指神。

《拜中军记室辞随王笺》“揽涕告辞,悲来横集”化用了“思美人”句。萧子显《齐书》记载:谢朓为随王子隆府文学,世祖敕朓还都,谢朓作笺辞子隆。使谢朓“揽涕”的“美人”是随王萧子隆;《鼓吹曲·送远曲》“南浦送佳人”,指佳美之士。谢朓的美人,或谓王,或谓知音。用意象源于《楚辞》又不囿于《楚辞》。

三、使用楚物名、地名,虚实相间

战国时的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虽和中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但仍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谢朓或实或虚使用了这些楚国特有的物名地名,构成了作品风格的一部分。

《夏始和刘孱陵》“白蘋望已骋,缃荷纷可袭”,《九歌·湘夫人》有“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蘋草,秋生,今南方湖泽皆有之,或作蘋。”

《雩祭歌·迎神歌》第七章“冻雨飞,祥云靡”,王逸注:“暴雨为冻雨。”

《和别沈右率诸君》“春夜别清樽,江谭复为客”;《临楚江赋》“爰自山南,薄暮江谭”。《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江谭,指水侧。《九章·抽思》“长濑湍流,溯江谭兮”。王逸注:“谭,渊也”,楚人名渊为谭,此处借指楚地。

《鼓吹曲·出藩曲》:“飞艎遡极浦”;《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浦,水涯也。

《春思》:“阰山起朝日”,阰山在楚南,山上有木兰,香草所生之地。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池,潇湘帝子游”,新亭,亭名。零陵,古地名,齐属湘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北。相传舜帝葬于此。范云于永明十一年秋,迁零陵郡内史,谢朓作诗送别范云。“潇湘帝子游”语出《九歌·湘夫人》:“弟子降兮北渚”,王逸注:“帝,谓尧也。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于湘水,因为湘夫人。”“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又化用了《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的词意与诗境,全诗十句,两句化用楚辞,一拓展诗境,二抒写离别之情,借神情为人情,惆怅怀抱尽显。何义门评价:“全诗以楚辞点缀而成,自然风韵潇洒,既有兴象,兼之故实。”

《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化用《九怀·陶壅》“绝北梁兮永辞”和《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曲折委婉却很明晰。袁行霈先生说:“南浦无非是南边的浦口,本是很普通的一个词。一经屈原用过也产生了诗意,后代的诗人一写到浦口便非是南浦不可,似乎东浦、西浦、北浦都别扭了。”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王勃《滕王阁序》:“画栋照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宋人范成大的《横塘》:“南浦雨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希画船。”而“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也成为诗中佳句而广为传诵。

此外,还有“江皋”“鄂渚”“龙门”“长薄”等楚地名,为谢诗增加了南国色彩。

另外,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在《九歌》中体现最突出。楚文化的这类余绪在谢朓诗中也可找到明显的痕迹。

《赛敬亭山庙喜雨》作于建武二年宣城太守任上。赛是祭祀时酬谢神灵的活动,再现了神仙降临的场面:“夕账怀椒糈”,因迎神而临夕设帐,因降神而用椒,因享神而用糈,回放了《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这种祀神的方式,楚文化的韵味极浓。

《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到了《将游湘水寻句溪》中变为“挂鳞骖赤螭”,螭的颜色虽不一样,其浓郁的楚风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像“玄圃”“瑶席”“天津”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均在谢诗中出现过,为他的作品染上了明显的“楚色”。

四、化用《楚辞》情事典故,抒情曲折

《怀故人》“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离居方岁月,古人不在兹。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诗写身在远地思念朋友,由芳洲杜若起兴,“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杜若”作为香草,古人常采集来赠送亲爱者以表达感情。作者看到芳洲上的杜若,对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想到要采集一束在会面的时候送给他。采的是香草,面对的是芳洲,想的是佳期,把思念之情衬托得十分美好。诗从新春佳景写起,,款款道出怀念之情。后面以清风月夜作结,美好的怀想在清丽的夜色映衬下,格外动人。诗的前幅多次化用《楚辞》语句:“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湘夫人》)、“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着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用典如同己出,不落痕迹。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系永明十年或十一年秋、冬之时,于荆州遥和武昌太守伏曼容《登孙权故城》诗而作。原诗为登临怀古之作,此诗亦遥想构思,从武昌城的历史、形胜、风物等方面,一一叙来。在铺陈往事之中,慨叹古今之变。诗末八句“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幸藉芳音多,乘风采馀绚。于役倘有期,鄂渚同游衍”有三句源于楚辞:《九歌·湘夫人》“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自伤驱驰不出湘、潭之间。《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王逸注:“想听真人之徽美也。”洪兴祖补注,《列仙传》载,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服水玉,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暗含了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事。两个典故用得曲折,作者的心曲亦曲折。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安知幕归客,讵忆山中情。”《九歌·山鬼》:“山中人兮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王逸注:山中人是屈原自谓,谢朓此处用此事,曲折表达了向往隐逸的情绪。

《鼓吹曲·登山曲》:“王孙尚游衍,春草生萋萋”出自《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逸注:“隐士避世,在山阳也。”《奉和随王殿下》其三:“徒籍小山文,空揖章华台”,小山,指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酬王晋安》“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又一次用了《招隐士》;《王孙游》索性直接用作诗题,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创作,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这种从“母题”寻找创作灵感,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

还有“早翫华池阴,复鼓沧州枻”、“既怀欢禄情,复协沧州趣”这样的诗句,均出自《渔父》,可看出谢朓在离开鸡笼山西邸之后,常被出入之虑所困扰,尤其在建武年间,仕与隐的矛盾越来越强烈。从这些诗作中可以了解到谢朓思想的脉络,也可以对谢朓的悲剧结局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五、接受《楚辞》文体的影响

《橘颂》“咏物抒怀”手法对文体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咏物赋上。从汉代开始,咏物赋便层出不穷,至魏晋南北朝而臻极盛,此后也一直绵绵不绝,成为赋体文学中一个重要的题类。后世的咏物赋绝大多数都多少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理致。魏晋南北朝是咏物赋勃兴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赋,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怀现实,歌颂友情,阐明道理,谢朓的辞赋也采用了这一题类。

谢朓的辞赋往往就生平活动而作,其赋作今存九篇。其中《七夕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五篇咏物抒情赋,多为奉教而作,是其前期文学活动的产物。这些作品有时通过咏物抒写一种进取之志。如《高松赋》描绘松树的高姿:“修干垂荫,乔柯飞颖,望肃肃而既闲,即微微而方静。怀风阴而送声,当月露而留影,既芊眠于广隰,亦迢递于孤岭”,其中颇寄寓高洁之志。篇末云:“孤陋之无取,幸闻道于结徽;理羽弱于九万,愧不能兮奋飞”,自思“奋飞”的愿望就表现得更为明确。《杜若赋》起句直承《楚辞》而来:“凭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中间铺叙“景奕奕以四照,枝靡靡而叶倾;冒霜蹊以独蒨,当春郊而迳平。搴汀洲以企予,怀石泉于幽情”又从《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生发开来,对杜若从多角度多层次作了细致描绘,寄寓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没有流于一般的咏物。

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韵文体式,对谢朓的其他韵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哀吊类韵文,它表达的是对亡者的怀念与痛惜,往往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齐敬皇后哀策文》,序文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正文除四言、六言的骈对外,大量沿用了“兮”字句,“怀丰沛之绸缪兮,背神京之弘敞;陋苍梧之不从兮,遵鲋隅以同壤”,“慕方缠于赐衣兮,哀日隆于抚镜;思寒泉之罔极兮,托彤管于遗咏”,文辞整缛,抒情深婉。《南齐书》本传中称“齐世莫有及者”。

综上所述,谢朓的创作能够“独步齐梁”、开一代唐风的原因之一,当是汲取了楚辞丰厚的营养。认识到这一点,对理解谢朓在中国诗歌绵长历史中所起的承继传递作用,将有更大的帮助。

①② 《南齐书·本传》。

③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

④ 《谢宣城集校注》(前言第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出版社。

[2]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3月北京第1版。

[3]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许逸民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

[6] 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注》,齐鲁书社。

上一篇:教学故事范文 下一篇:五一七天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