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离骚》的艺术成就

时间:2022-10-30 11:46:25

论《离骚》的艺术成就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诗经》四言体为主的新诗体――楚辞。而作为楚辞代表作的《离骚》,更是集中体现了楚辞这种新诗体的种种特点。《离骚》在艺术上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在结构、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和发展,因此本文将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屈原 《离骚》 艺术成就

在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中国南方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代表了一种和《诗经》大不相同的诗歌样式,甚至可以说比《诗经》更成熟、更具有文学艺术性。作为楚辞奠基者、创始人的屈原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自己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卓异的个性品质和才情铸就了不朽的楚辞文学;他用自己的血泪写下了一篇篇震撼人心、光耀千古的伟大诗篇。正如刘勰所说:“不有屈原,岂见《离骚》?”[1]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可谓是一篇经典之作。屈原的政治理想、高洁品质、文学才能在《离骚》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特别是《离骚》的艺术成就,更是令人叹服不已!

1.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7年?)名平,字原。我们从《离骚》中可以看出,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同姓贵族,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没落了。屈原早年以贵族的身份进入仕途,可能因为才能出众、表现出色,得到怀王的赏识,被封为左徒。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是一位非常难得的、杰出的内政外交人才。

在当时“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2]的情况下,屈原对内主张进行政治改革,达到富国强兵、增强国力的目的。但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的利益,因此他遭到了谗毁、排挤,最终被流放。屈原对外主张联齐抗秦,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情况的。但这也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这真是一帮昏庸到极点的寄生虫。如果说他们反对屈原的对内主张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他们反对屈原的对外主张,甚至通敌卖国,这简直让人匪夷所思。难道他们不懂得“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的道理吗?后来六十多岁的屈原,看到自己深深热爱的祖国惨遭覆亡,十分悲愤,在写了《哀郢》和《怀沙》以后,便自投汨罗江而死。

2.《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是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更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崇高的政治理想、高洁的思想品德、顽强的斗争意志和炽热的爱国感情的结晶。它最能充分地显示出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

《离骚》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是一首表现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政治抒情诗。

2.1对中国诗体的贡献。《离骚》作为一首带有自叙平生性质的政治抒情诗,为了表达复杂的矛盾、丰富的思想感情,大大突破了《诗经》中基本定型的短章复沓的形式。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结构宏伟、想象丰富、铺采文、繁音逸响的新型骚体诗。

屈原的这种新创造――骚体,不但加长了句子,而且读起来错落有致,从根本上突破了《诗经》基本上以四言为主的旧形式,成为一种更富于表现力的新诗体。这种新诗体最早打破了诗歌的四言句式,是诗体的一次大解放,给诗国带来了新的契机。他的作品具有诗体生成的功能,在从四言诗演化成为五、七言的过程中楚辞功不可没;《离骚》功不可没。

2.2结构宏伟,回转深入,虚实相辅,波澜起伏。本诗在组织结构形式上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现实的叙述和幻想的驰骋相互交织,虚写和实写相辅相成。

对《离骚》结构的划分历来有多种说法,而我则比较倾向于以清代王邦采为代表的“三分法”。第一大段从开头到“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清•王邦采《离骚汇订》说:“文势至此,为第一段大结束,而全文已包举。后两大段,虽另辟神境,实即第一大段之意。而反复申言之,所谓言之不足,又嗟叹之也。”总的来说,这一部分基本上是叙写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

第二大段从“女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余”到“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清•王邦采《离骚汇订》云“自‘女’至此为第二大段大结束。以天帝喻楚王,以神女喻良辅,叩阍解佩,奄忽神游,延伫逍遥,终同梦幻,反复嗟叹之也。”从“索琼茅以兮,命灵氛为余占之”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第三大段,王邦采《离骚汇订》说:“此为第三段,‘彭咸所居’,乃通篇之结穴也。”这两部分则主要是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象,表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冲突;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

全诗巧妙地将实写与虚写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察不到一点斧凿的痕迹,过渡是那样的自然巧妙!全诗意似尽而无穷,别有洞天福地。正如《屈原列传》所言:“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这种结构千回百转、步步深入、虚实相生、波澜起伏、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2.3创作方法的突破: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屈原通过《离骚》的创作,将他以前的浪漫主义由朴素自然的阶段,发展和提高到自觉的、积极的浪漫主义阶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的源头。

《离骚》的浪漫主义表现在诗中,首先是表达了崇高的理想以及对理想执着而热烈的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灵魂,也是浪漫主义作者的基本出发点。其次,《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还表现在诗中塑造了光彩夺目、超群拔俗,具有突出个性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浪漫主义的集中表现。他还具有深沉执着的爱国感情。“爱国”可以说是贯穿屈原一生的红线。诗人还具有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屈原显然接受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放言无惮这一时代精神的洗礼,《离骚》畅抒胸臆,“为前人所不敢言”。

然而更让人敬重他的,则是他那“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屈原志洁行廉,正道直行,既怀内美,又重修能。他在长期参政实践中屡经风波,养成了忠于理想、坚贞不屈、洁身自好的品格情操。在《离骚》中,诗人抒写了真、善、美及对它们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无情挞伐。王逸在《楚辞章句序》中赞道:“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最后,《离骚》的浪漫主义还表现在诗中丰富、飞腾的想象和幻想。这是浪漫主义的最主要特征之一。作者以丰富、飞腾的想象和幻想描绘出一个深邃的、超越现实的境界。让主人公神山灵水、上天下地、纵横驰骋,遨游探索以追寻理想,抒情写志。

总而言之,《离骚》中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描写,使得全诗境界开阔、气象恢弘,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

2.4比兴――象征、寄托的表现手法。在《离骚》中,象征是《诗经》比兴手法扩大化、高级化的运用;是比兴高级一步的重要发展。《诗经》比兴多是修辞手法,它们和内容不一定必有关联,基本上是独立于诗歌的内容、意义之外的,至少和内容不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往往可以离开或抽去比兴讲诗的思想内容。总的来说,《诗经》中的比兴是比较单纯、静止、孤立的。但在《离骚》中,诗人大大发展了比兴手法,把比兴手法和表达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扩大了比兴的范围和作用,使比兴具有了象征和寄托的性质和作用。有些甚至是合二而一,不再是简单的比兴,而是表现手法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的有机融合。《离骚》中的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诗中还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香草美人”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和经典手法。

2.5《离骚》的语言也是十分富有特色的。屈原在继承民间语言的基础上又对它进行了发展、改造,使《离骚》的语言与众不同,独具魅力。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评《离骚》的语言是“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3]《离骚》大量采用方言口语入诗,特别是“兮”字,已经成了“《楚辞》体裁上突出的形式之一”。[4]“兮”字虽然在《诗经》中已有使用,但《楚辞》里使用得最多。据周秉高先生的统计,“楚辞用‘兮’,在先秦首屈一指”[5]。《离骚》中使用了185个“兮”字,全用在单句末。还有其它一些方言土语,如“羌”、“謇”等,这些没有实义的词用在句首、句末或句中,并不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相反,使得语言音节和作者的情感更加活跃起来;而且还产生一种节奏感,增强了诗歌咏叹的抒情气氛和音乐美。

2.6《离骚》还具有浓郁鲜明的楚地特色。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6]王先生的这一段话有一点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不管是“汉赋”、“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是以时代标名,表示是时代的艺术成果,而惟独“楚辞”以地区标名,足见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所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离骚》之所以能流传不朽,与它浓郁的楚民族特色是分不开的。

屈原离我们而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将继续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作品的卓越艺术成就也将继续泽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辨骚[M].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第47页

[2]刘向.战国策[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107页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辨骚[M].北京:中华书局,1986版,第76页

[4]林庚.中国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第69页

[5]周秉高.“兮”字与楚辞的音乐性《职大学报》[J].1993年1期,第58页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1页

上一篇:优化农村中学数学作业设计研究 下一篇:浅谈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