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文范文

时间:2023-10-13 23:07:39

离骚课文篇1

近年来,新课改的春风带给我们清新扑面的感觉,正如崔永t教授所说“变革课堂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也就是保障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这也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此,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要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变教师灌输知识为引导学生自己省悟知识,二是变教师发问为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三是变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指导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变强制性教学管理为科学、民主的人本化管理。一句话,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教师“精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思案”这一载体走进了语文课堂。虽然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但关注学情是我们不变的坚持。总的理念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

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谈谈学思案的引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的漠视几乎从未改变,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学生要么浮光掠影地看一下,要么直接忽略,所以每一节课学生几乎都是以“零预习”的状态走进课堂的,这样的课堂有效性势必大打折扣。

“学思案”的引入将预习落到了实处,学思案分为五大板块,其中“我学我记”、“我学我问”和“我学我思”三个板块是课前预习内容,“我学我用”和“我思我疑”两个板块是课后巩固内容。

其中“我学我记”板块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我学我思”板块注重对课文内容的落实,“我学我问”板块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样三个板块的预习内容就使得学生预习真正有效起来。

这是教师要下功夫的地方,精编“学思案”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根据《离骚》这篇课文的特殊性,“我学我记”“我学我思”这两个板块设置如下内容:

我学我记:

(一)了解屈原和楚辞

1.简介屈原生平

2.简介楚辞

3.小结

我国诗歌传统――①《诗经》代表着现实主义;②《楚辞》代表着浪漫主义。合称“诗骚”,或者“”。

(二)解题

1.简介写作背景

《离骚》作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即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怀王16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失左徒之职,又因多次上疏,终被流放。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由于其中铺漫曲折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传诗。

2.解释“离骚”

离――通“罹”,遭遇;骚――忧愁。遭遇忧愁,抒发心中感慨。

(三)基础知识识记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苗裔 孟陬 揆 肇锡余 扈辟芷 汩搴 o骐骥驰骋

2.重点句子翻译

(1)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3)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3.背诵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我学我思

(1)你认为屈原追求的理想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2)诗人诉说自己美好的出身,是在炫耀自己吗?谈谈你的理解。

(3)《离骚》中写了很多香草树木,结合本文看,诗人有什么寄寓?

(4)作为现代中国的青年学生,你如何看待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以上内容学生要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完成。因为有了这个载体,改变了以往学生由于对语文的不重视而没有预习走进课堂的现象,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性

顾泠沅教授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三大因素之一就是“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有效的学习体会”,所以在课堂上鼓励教师少讲精讲,那么其内容源自哪里呢?主要源自教师批改“我学我记”和“我学我思”中学生仍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在“我学我问”中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有些简单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教师直接在“学思案”中给予回答或面授)。而且通过批改教师会发现哪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薄弱点,在课堂上要重点强调。

比如“我学我记”板块中重点句子的翻译中,第(2)、(5)小题学生普遍翻译不准确,“我学我思”板块的第1、3题学生的理解不到位,这就给课堂提供了最真实有效的信息,教师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这样选择教学内容就有详有略,学生不会的详讲,学生会的就略讲或者不讲,因为源自学情所以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三、教学流程安排的有效性

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既要考虑课堂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各种生成情况,所以个别环节会由学生来完成。

如这就是屈原一生执着追求的理想,你觉得能实现吗?屈原认为能实现吗?依据源于文本。这一环节比较简单,主要在前一个环节理解屈原的理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重点在对“内美”和自我修养自我价值两方面,从而引出内外兼修是屈原对自己的高度自信,这既是他实现美政理想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根源。

整堂课的流程就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既有像这个例子一样鼓励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的环节,又有教师重点参与点拨的环节,课堂最后还会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答疑,如果仍有问题则写在“我思我疑”板块中上交。

不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流程,都是从学情出发,而“学思案”的引入,使我们对学情有了更真实准确的把握,更有利于有效的课堂流程的安排。

美国功勋教师德・鲍拉曾经说过:教重要的在于听,学重要的在于听。

离骚课文篇2

关键词:《离骚》 “惟” “唯”

粤教版语文必修1节选了名篇《离骚》编进教材之中。本人通过对比发现,2004年版本此课原文中的“惟”字到了2010年的版本中均换为“唯”字。具体情况是:

1.“惟庚寅吾以降”改为“唯庚寅吾以降”。

2.“惟草木之零落兮”改为“唯草木之零落兮”。

3.“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改为“唯夫党人之偷乐兮”。

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可知,两个版本的选文皆来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的《楚辞集注》。由此可以推断,把“惟”改为“唯”的是教材的编写人员,跟课文选文的出处没有关系。

本人认为,上面三个句子中的1、3句可以更换,但第2句应该保留原样。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惟”、“唯”、“维”三字异同的情况。

根据《古代汉语》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惟”、“唯”、“维”三字的本义分别是:

惟:动词“想、思考”。如:《诗经·生民》:“载谋载惟。”《汉书·张良传》:“吾惟之,坚子固不足遣。”

唯:表示应答声(作此义时应念“wěi”)。如:《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今有成语“唯唯诺诺”。

维:名词,指系物的绳索。如:《淮南子·天文训》:“天柱折,地维绝。”

《说文解字》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惟,凡思也;从心佳声,以追切。”“唯,诺也;从口佳声,以水切。”“维,车盖维也;从系佳声,以追切。”可见许慎已经认为这三个字是形声字,并得出了它们的本义。

在本义上,王力的《古代汉语》认为“三字不相通”,《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认为:“在本义上三字不相通,但是在‘思’的意义上,‘惟’和‘维’通用。”后者的意见之所以与前者有出入,可能是后者考虑到“思惟”现在一般写成“思维”。但实际上除了“思惟”可写成“思维”外,“惟”和“维”通用的现象极为罕见,所以王力的《古代汉语》才干脆说“三字不相通”。

依据杨伯峻在《古汉语虚词》中的观点,“惟”、“唯”、“唯”三者在作虚词的情况下往往相通。比如下面各种情况:

一.副词:只,只有。

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唯善人能受尽言。(《国语·周语下》)

终鲜兄弟,维予与女。(《诗经·扬之风》)

二.表原因副词:正因为,只因为。

惟居深禁,不可不知而豫为计也。(陆次云《费宫人传》)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礼记·檀弓下》)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诗经·狡童》)

三.句首或句中语气词,一般无实义,有时表示“希望”。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孟子·滕文公上》)

惟君子察焉。(杨恽《报孙会宗书》)(表“希望”)

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表“希望”)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诗经·大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

由此可知,“惟”、“唯”、“维”三字在作为本义使用时不能通用,在作为虚词使用时往往相通。

前述教材中改动的三个句子,第1、3句属于句首语气词,“惟”跟“唯”甚至跟“维”可以互换。第2句是动词“想、思考”之意,用的是“惟”的本义,所以不能随意地用“唯”或“维”进行替换。

查阅有收入《离骚》的作品集,不论是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曹础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还是《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上述三个句子在作品中皆用了“惟”字。

粤教版2004年版本中“惟”、“唯”、“维”三字同时出现在《离骚(节选)》一课中。除本文前面列举三个包含“惟”的句子外,课文中包含“唯”、“维”的句子是:

1.岂维纫夫蕙茝!(副词“只、仅仅”)

2.夫唯捷径以窘步。(原因副词“只因为”)

3.夫唯灵修之故也。(副词“只、只是”)

包含“唯”、“维”的这些句子在2010年的版本中一字不动,保留了原貌。其实里面的“唯”、“惟”和“维”三者都可以通用。教材编写人员之所以只把“惟”改为“唯”,可能是认为现代汉语中“惟”已较少使用,用较常用的“唯”替换它符合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能使教材的课文显得通俗亲切;没料到“惟”与“唯”还有不能通用的情况。这可算是智者千虑之一失。

离骚课文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影视教学;深入研究

现代科技应用到教育中,实现教育形式多元化变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学法,可以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打破传统高中语文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高中语文教育资源的灵活应用。

1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

(一)“观”与“学”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首先体现在“观”与“学”结合上,高中教师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主体,引入影视教学内容。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1],教师应用《离骚》音频文件作为教学内容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课堂中音频、视频传达,提高学生对古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的额深入理解。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也能够增强学生对高中语文晦涩、复杂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点的掌握。

(二)影视教学与语文创作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提高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影视教学中经常会应用蒙太奇手段、倒叙,插叙等艺术表现形式,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丰富学生对语文作文创作中艺术手段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影视作品引入不仅使课堂教学内容形式丰富,将晦涩的语言知识拆分成简单表现形式,同时,影视作品中往往包含了深层次的含义,能够培养高中生深入研究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影视作品《边城》[2],学生可以从影视作品中获得对小说作品的深思,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创作时对主体的深入挖掘能力。

(三)影视教学成为加强学生记忆的措施

影视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中适当的应用影视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记忆。例如:高中语文教学《离骚》,为了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记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百家讲坛》中关于屈原部分的讲解[3],使学生对作者生平事迹,历史传说等都具有一定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应用影视教学中相关片段引导学生对古文内容记忆了解。

2 高中语文教学中影视教学法应用的作用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高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庞大,但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使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变得灵活、具有生气,活跃高中语文教学氛围。例如:教师进行《阿房宫赋》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影视作品中对“还原”的阿房宫展现,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对高中语文作品内容进行拓展现象,增添了高中语文课堂的活跃程度,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对《阿房宫赋》内容的记忆,促进学生高中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影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能促进高中生艺术欣赏能力,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影视教学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是语文课堂内容丰富,一方面,使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影视教学冲击下逐步提高自身语文知识的应用,丰富自身语言运用储备能力,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在课堂中进入《边城》,学生对“翠翠”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把握与理解;另一方面,影视教学中通常会有艺术欣赏、音乐欣赏等多种艺术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的艺术欣赏能力。例如:学生能够对影视作品中“蒙太奇”手法深入了解,同时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欣赏能力上也有所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突出教学目标

影视教学的应用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突出效果,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可以突出教学主体内容,有助于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掌握。例如:教师教授《离骚》时,在课堂中引入《离骚》朗读音频文件,课堂中应用音频教学手法能够提升学生在思想意识上的注意力,学生自然而然的将课程学习的重点放在课文内容学习中,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此外,现代教育中应用对媒体课件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将课件中重点内容与影视教学融合起来,也能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

(四)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影视教学手法在高中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影视教学形式多样化,音频、视频手法的应用能够与情景模拟教学融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知识储备量广,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可以转变学科教学中“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4],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放松,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古诗文内容剪辑成视频文件,在学生古诗文复习中播出,直观的视觉效果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同时灵活多变的课堂学习形式,能够暂时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逻辑思维的形成。

3 结论

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的课堂应用及作用入手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影视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对学生的自身素养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庆安.语义互补与语境互动――环境音乐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电影评介,2012,07:101-103.

[2]杨九俊.为有源头活水来――张德超同志的“活语文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4,20:4-6.

[3]林建照,林清琴,李立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J].教学研究,2002,01:52-68.

[4]曹锋.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现状的认识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65-67.

作者简介

离骚课文篇4

 

    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树立节日新风,丰富我院干警职工的文化内涵,XXX拟开展 “我们的节日·端午”暨“廉洁端午·严肃家风”道德讲堂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深入推进XXX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时间:2019年6月4日

二、活动地点:六楼会议室和食堂

三、参会人员:全院干警职工

四、活动内容

(一)迎端午,包粽子,弘扬民族精神

在食堂组织干警职工学习手工包粽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活动结束后,每名干警职工可将自己动手包的粽子带6—8个回家与家人分享。同时,干警职工在享受包粽过程中,传递传统节日气氛,坚守“文化自信”精神,坚持中国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助推全区精神文明建设。请大家前往食堂参与活动。 

(二)道德讲堂活动

活动议程:

1.唱歌曲

让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的第一个环节:唱歌曲,请全体起立,一起来唱《歌唱祖国》。

2.看短片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二个环节。请大家看视频短片《重拳拍蝇》《迷途人生》《忏悔实录》。

3.颂经典

接下来,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三个环节,诵经典,《楚辞》是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成为《楚辞》的主要部分,这些诗抒发了屈原追求光明,抗击黑暗,坚持真理,热爱祖国,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

请大家一起颂读《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4.讲一次党课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四个环节,请党组书记上台为我们讲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党课。(讲党课的时候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宣讲专题党课”会标)

5.讲一个家风家规故事 

下面,我们进入道德讲堂第五个环节,讲述一个廉洁家风家规的故事,家风家规是一个家庭良好风气的体现,在我们身边就有好多具有良好家风的家庭,下面有请XX为我们分享《XXXX》。

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百善孝为先,常存仁孝心。心存感恩,学会付出。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XX。

6.谈一番感悟

看了短片、听了党课、廉洁家风故事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感想、感悟,下面请大家谈一谈感受。(有请XXX)

五、活动要求

本次“我们的节日•端午”暨“廉洁端午•严肃家风”道德讲堂

离骚课文篇5

到了现代,文人教书的待遇大为改观,比如,熊十力应聘上海复旦大学之后,提出一个要求,只接触教授,不接触学生,每饭必备一鳖;林琴南在北京大学授课完毕,一定要到监督室喝牛奶解渴疗饥;至于黄侃,更是和校方约定,下雨不来,降雪不来,刮风不来,被称为“三不来教授”。

好在一些脾气怪的老师,知识水平和脾气成正比。夏尊虽说也抱怨过做老师苦,他曾撰联云:“不如早死,莫作先生”,尤嫌不够,又加以补充:“命苦不如趁早死,家贫无奈作先生。”然而牢骚归牢骚,他教书很认真,学生喜欢他。

现代文人同教鞭打交道的,还可以开出一长串名单:鲁迅、林语堂、郁达夫、胡适、梁实秋、冰心、徐志摩、刘半农、朱自清、俞平伯、闻一多、叶圣陶、沈从文……他们以自身的才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学生,各人性格不同,教法也不同,可谓异彩纷呈。

梁实秋回忆梁启超上课,说他开场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了!”接下来非常投入地讲古诗,“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有时又“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每当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闻一多曾写有诗歌《夜歌》,开头就是“癞蛤蟆抽了一个寒噤,黄土堆里钻出个妇人”,颇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味道,大概是由于对夜的偏爱,他喜欢在夜间上课。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经常要教务处将上午的课移到晚上。而晚上,他偏又穿一件黑色长袍进教室,虽是昂然而入,怕也会吓学生一跳。他还掏出烟盒笑着问学生:“哪位吸?”学生们也笑,哪敢接?他就自己点起一支,吞云吐雾之间,拖长声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然后才开始正式上课。

徐志摩的诗人风度不在闻一多之下,据卞之琳回忆:“他给我们在课堂上讲英国浪漫派诗和诗人,特别是讲雪莱,眼睛朝着窗外,或者对着天花板,实在是自己在作诗,天马行空,天花乱坠,大概雪莱就是化在这一片空气里了。”徐志摩有时干脆把课堂移到室外,让学生躺于草坪之上,看白云,听鸟鸣,和他一起在自然之中畅游诗国。

离骚课文篇6

然而,科学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的一面也就有弊的一面。人们在享受拇指文化的同时,也在吞食着它的苦果。

最时髦的沟通方式

根据一项调查,时下马来西亚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体,依序是手机、互联网、电视及报纸。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青少年认为,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度最高,其次才是互联网、电视及报纸。

手机出现的初期,它依然还是人们一般的对话工具。可如今,马来西亚的青年人却把它当交友、娱乐的工具,已经到了手上不能片刻没有它的上瘾状态。尤其是新型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有传递文字的功能,收发电邮的方便,这就可以使马来西亚的年轻人能够在“严肃的”场所,包括在学校埋头打手机,手机当然成了年轻人的新宠。上课时,学生们常常利用手机打几个字问候对方,开一个小玩笑,甚至传一封情书,既可打发时间,也可消除孤独。

不仅如此,马来西亚的手机短信甚至成了现代“丘比特”!

据西门子在马来西亚调查3000名人士后发现,有17%的该国公民把手机短信当成现代月老,藉此结识对象。这意味,每五个马来西亚公民当中就有一人使用手机短信期盼可结交新的朋友。

可以说,新型手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使得信息交流和沟通变得快捷且趋向多元化,并且因此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拇指文化。而所谓的拇指文化是指用手机编写的短信息并保存下来的内容。

这些短信息具有即时性、简洁性、经济性、保密性、随意性等诸多特点。它的出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没有什么能比这更快捷更方便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了。由于短信比较含蓄,有些在电话里不便表达、当面又开不了口的话,通过短信就能传达。而且大小节日期间朋友相互间的祝福都可以通过短信得以真诚地传递。更有种类多多的幽默短信,搞笑图片可以在短信迷之间频繁交换;短信作为一种沟通的介质,早已融入马来西亚年轻人生活中了。

可以说,在今天的马来西亚,短信的功能优势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互通消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马来西亚的一家法庭甚至作出判决,用手机短信离婚也属合法行为。

然而,什么事情有其利就有其弊,在人们充分享受短信带来的方便的同时,也被它大量的不良信息所干扰。尤其是短信一旦被一些坏人用,那么“拇指文化”就将会危害到社会的安宁,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短信恶作剧惊动卫生部

“请问你是否知道谁是O型血?紧急!有人在医院急需,若找到捐输者,请联络012-627xxxx,也请你把短讯传给他人!”

以上是不少人频频接到的电话短信的内容,内容中指有某病人目前迫切需要O型血来救命。

这个电话短信在短短几天内,已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很多人都频频接获此短信。

更有甚者,也有部分电台也在空中广播这项事件,呼吁群众发挥救人的精神。

一位市议员表示,他接获有关需要O型血的求助讯号后,即联络卫生部长办事处,要求为该病人提供相关的血型。他说,国家血液中心已作好准备,为有关病人提供O型血,此外,他也成功找到3名拥有O型血的热心公众,答应捐血给相关人士。

大家都说,如有这样的病人需要协助,他们随时会施予援助。

此短信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不少人的手机短信信箱中,虽然有不少人本着一片善心,协助发短信者四处寻O型血的同时,却始终苦于无法联络短信上的手机机主。为此,人们怀疑可能是个别人的恶作剧。

尽管如此,征血短信仍旧闹得沸沸扬扬。对此,有关部门不得不站出来呼吁:若此事属实,望当事人站出来接受大家的帮助;倘若这只是无聊人士的恶作剧,也敬请公众停止再传送此电话短信,以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及玩弄热心人士的诚意。

拇指文化导致学生成绩下降

近几年来,马来西亚大、中、小学的英语考试成绩几乎是一路下滑。有的学校的及格率仅为30%,还有的甚至更低。2003年,马来西亚全国初中评估考试英语及格率为68.1%,与2002年69.9%的及格率相比,下滑了1.8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引起马来西亚社会各界的担忧。毕竟,英语是该国仅次于母语的主要语言。

究其原因,马来西亚教育总长阿卜杜勒・拉菲・马哈特认为,学生在平时过多地发送手机短信和网络消息是导致学生英语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他向新闻媒体介绍时说:“英语答卷清楚地表明有些学生忽视了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答卷时,不少学生用了不规范的缩略形式。”

马来西亚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英语答卷进行了研究后发现,不少学生丢分的原因是他们在考试中“偷工减料”,频频使用不规范的词语缩写和句子缩写,如英文单词“you”就常被缩写成“u”,本来应以完整的句子回答的题目常被学生用一两个单词“搪塞”。很明显,学生把“手机英语”(人们在用手机短信联系时,为了能比较快地传递信息,经常使用英文单词的缩写和句子的缩写,有人称之为“手机英语”)搬上了试卷,单词变得“面目全非”,语法规则也被“破坏殆尽”。

拇指文化带来性骚扰和诽谤事件

一些人专门利用短信的办法骚扰女性,使其人身心受到侮辱,终日活在恐惧的阴影下!

一位马来西亚的心理学家指出,性骚扰是性歧视的一种形式,通过滥用权力,在工作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欺凌、威胁、恐吓、控制、压抑或腐蚀其他人。这种包括语言、身体接触以及暴露性器官。性骚扰会给受害人造成生理、心理和感情上的伤害,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接受采访的一些女性说,最近她们的手机上频频收到黄色短信,有时一天收到几则,是由一些她们不认识的号码发来的。当她们把电话打过去时,对方总是不接,偶然接了一次,说是别人用他的手机发的,虽然她们再三警告机主,但黄色短信仍然源源不断,令她们非常懊恼。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议会大选期间,很多市民都收到了涉及攻击一位参选议员的诽谤短信,内容大概是讽刺这位议员的,这则短信讽刺这位议员不仅私生活放荡,而且当自己的私生活事情遭揭发后,自己不但没有反省,反而还怪责他人。

在大选期间,这些真真假假的短信,为大选添加了不少硝烟的味道。

积极应对拇指文化的骚扰

科学在它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面对拇指文化诸多的弊端,马来西亚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民众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最近,马来西亚教育部已经颁布有关指示,全面禁止将手机带入校园,要求校方进一步采取相关的纪律行动杜绝这种不良的风气。

不少中学的校长表示,学生如果在校园内被老师发现带手机上学,校方将没收其手机,并联络其家长前来谈话,家长须担保孩子不会再重犯后,才将手机交还他们。

个别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在上课时间使用手机,但是允许学生带手机来学校,并在上课前将手机交给训导老师收存,直至放学后才可领回。

一名银行职员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曾接获类似性骚扰的短信。起初并不以为然,但是连续几天都接获该短信时,她就开始觉得骚扰者就在她的周围,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令她很没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精神。无奈之下,她回了一则短信予骚扰者,告诉对方已报警,而且将对方手机号码已通知警方。从此,性骚扰的短信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认为,女性在接获性骚扰的短信时,不可胆怯,要挺身而出,那么,骚扰者才不会得寸进尺。

一位大学生透露,每当她受到短信的性骚扰时,甚至想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换掉,但又担心朋友联络不上她,所以面对这种苦恼,她只有大胆地回电警告骚扰者,若再次发黄色短信,将会报警并将骚扰她的电话号码登报。她认为任何一名女性在接获类似短信时,不要感到害怕或惊慌。相反地,她们应该“反击”。

离骚课文篇7

翻译一直以来被喻为“戴着枷锁的舞蹈”,但往往强调的是原文本对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却忽略了意识形态在译者身上打下的烙印。翻译文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运动期间方始兴起,本文正是以其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视角来重新解读译者风格,把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结合起来,立足于杨宪益、戴乃迭的《离骚》、《红楼梦》译本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通过对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作及不同译者同一时期的译作分析,来探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风格———即翻译策略的选择———之影响,从而提倡以更客观的态度来研讨翻译文学研究。

二勒菲弗尔的理论核心

勒菲弗尔认为,“即使是对具体翻译技巧和策略问题、翻译中的对等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从社会文化的范围去考虑”。翻译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翻译过程中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及其对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度的理解并非完全取决于译者本人的主观意愿,而受到译者身处的文化体系中种种因素的牵制。勒菲弗尔译学思想核心就是重点考察在一定历史社会条件下,翻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赞助人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本文所指的社会意识形态包含勒菲弗尔所指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赞助人两个因素。勒菲弗尔曾指出控制文学创作和翻译有内外两个因素:内因是评论家、教师、翻译家等组成的所谓“专业人士”;外因则是拥有“促进或阻止”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权力”的“人、机构”,即所谓的赞助人。“赞助人感兴趣的通常是文学的意识形态”,而“文学家们关心的则是诗学”,而内因是在外因所制定的参数范围内起作用。可见,影响翻译的两大要素———赞助人和意识形态———是融为一体的,赞助人考虑到译本的接受度往往代表了社会主流意识,只有在社会转折期、意识革命兴起时,会出现革新派赞助人站在社会主流意识的对立面。由于本文以《红楼梦》、《离骚》翻译为研究案例,不存在赞助人与社会主流意识的对立状态,故此处将意识形态与赞助人两大因素结合起来讨论。笔者认为,代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赞助人确立了一套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价值参数,而文学家和翻译家则在这一套参数范围内完成他们的诗学追求。可见,意识形态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故本文着重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译者的影响。

三意识形态下的翻译策略

下文从杨译《红楼梦》及《离骚》、霍译《红楼梦》中选取典型来比较其翻译策略的差异,从而分析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1翻译策略《离骚》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杨译:《离骚》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抒情诗,诗中充分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采用大量比、兴手法,以及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词。屈原在《离骚》开篇第一句就自述自己出身高贵“,我是古帝高阳的子孙。”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巴族的祖先为太昊、少昊;与楚王、楚人、楚国贵族的祖先颛顼相比,少昊曾做过颛顼的老师。屈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楚国的贵族,不要瞧不起我,我的出身比你们更高贵。”此处,杨译仅用“prince”一词传递主要信息,忽略历史背景。同样,后两行诗句的“丰隆”,指神话中的云师;宓妃,相传是伏羲的女儿,后成为洛水女神。译文中以“thelordofclouds”、“nymph”简而代之,在翻译手法的处理上都是取其神而略其形,吻合彼得?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的特点———更流畅、简洁、清晰,也更直接,更符合译入语的用语习惯和该语言中某一特定的语体,故可归属为提出的交际翻译的范畴。然而,同样是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手法。《红楼梦》中第五回对秦可卿卧室的描写可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笔浓墨重彩,此处仅截取一句为例:“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杨译:与《离骚》译文相比,此处杨译恪守原文,保留了所有的历史人名,其中的文化要素都采用尾注的形式加以注解(由于篇幅原因,无法一一摘录),如对“ZhaoFeiyan”的注解为:“AHanemperor’sfavorit,alightdance,hencehername‘Feiyan,’meaning‘Flyingswallow.’”细腻而详尽。这种手法既保留了原文简洁的排比结构,又有足够的空间来解释其中的文化万象,以凸显其摆设的珍贵。此处的翻译手法恰恰吻合了纽马克对于语义翻译的定义:“语义翻译力图在译入语的语义及句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留源文本的文体。”(笔者译)霍译:文中的黑体字或增补隐含信息,或简化文化信息,把原文的不透明式文体(opaquestyle)转换成透明式文体(trans-parentstyle),但求读者理解通畅,不求文化甚解。此处采用的翻译手法与杨宪益在处理《离骚》时,用prince,nymph等身份象征词来替换原文的历史人物的手法极其相似,都采用了简化的交际翻译。以上两个杨译本缘何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而杨译《离骚》却为何又和霍译《红楼梦》手法如此相似?笔者以为这是由意识形态引起的。

2意识形态根据勒菲弗尔的阐述,意识形态对译者的影响可以主要划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译者个人的意识形态,是其生活环境熏陶下自然生成的;另一方面是赞助人、出版机构等权力机关强加给译者的社会主流意识。杨宪益的生平对其个人意识形态有着莫大的影响。他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惟一的公子。虽后来家道中落,但足够维持他衣食无忧的生活及良好的教育。1934年,他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毕业后便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良好的家庭背景及西化的教育赋予了他豁达的性格和追求自由、享受生活的人生姿态。“从幼年起,杨宪益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牛津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他把精力全部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和社会活动之中。……这位出手阔绰的中国少爷正好利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洲大陆,见识了、妓院、夜总会、沙漠……喝遍了各种各样的小酒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生性不羁,以违规为荣,在学校里干尽调皮捣蛋的事情。”这样豁达不羁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意识形态也反映在他的翻译创作上。杨宪益于1936年赴牛津大学留学,1938年他和戴乃迭首次合作开始翻译《离骚》。此次翻译纯属兴趣所致,用杨宪益的话来说就是“好玩”,由于这一翻译活动既非功课任务,也非校方科研项目,因此从选材到翻译目的的确立到翻译手法的选择,即无校方的干涉又无赞助人等权力关系的制约。同时,彼时两人身处英国牛津大学,学术自由氛围浓厚,没有强加的社会意识形态。可见,在《离骚》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享有完全的自由度,在翻译方式的处理上体现了译者本人的意识形态。霍克斯对杨宪益的这首译作曾幽默地评价道:“这部《离骚》的诗体译文,在精神上与原作的相似程度,正如一只巧克力制成的复活节彩蛋和一只鸡蛋卷之间的相似程度一样。”至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曾提到:“我翻译我喜欢的东西,但是,翻译《红楼梦》纯属偶然。1964年,外文局领导要我翻译《红楼梦》。我小的时候,《红楼梦》一遍也没看完,我对《三国》兴趣大,对《水浒》兴趣也大一点,但是工作不是凭自己的兴趣。于是,我和戴乃迭着手翻译《红楼梦》。”可见,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是在赞助人的要求下发起的行为。当时中国建国不过十几年,国力尚弱,与欧美国家相比处于绝对的文化弱势,因此,当时中国外文出版社致力于系统地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其出版目的在于传递中国文化理念,如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特色。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红楼梦》,历时近20年,期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运动,以阶级斗争为纲,“反资、反修、反封建”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有绝对主导,因此对于代表了党和政府主流意识的出版社的委托,译者毫无选择的余地;而翻译《红楼梦》期间的牢狱之灾、丧子之痛更促使译者小心翼翼、亦步亦趋。因此,虽然杨宪益在翻译《离骚》时,天马行空,充满了讽刺与夸张,但在处理《红楼梦》时,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翻译策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动荡社会背景、重视原文本文化传递的赞助人这双重因素都决定了杨译《红楼梦》的目的是再现原著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价值,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文化交流。相应的,在确定翻译策略时,以原文本而非译文读者为首要考虑,选择了以语义翻译为主的翻译手法,对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处往往采用直译加注或直译加释义的方法来处理。反观霍克斯,一位地道的英国人在英国翻译《红楼梦》。虽然翻译时期与杨译《红楼梦》相同,但英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性思想的国家,以责任、教养和自由为核心元素的绅士文化塑造了追求“平等”、“自由”、“人权”的社会环境,包括思想和言论自由,赋予了霍克斯自由驰骋的空间。加上霍克斯自幼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而英语文化是当今最强势的文化,所以他首先会受英语文化中的翻译规范的制约。同时,从霍克斯的序言中可见他的翻译目的在于传递阅读此书的乐趣,他的预设读者为普通英语读者,与英国企鹅出版社的标的读者一致,他们或出于好奇想了解外国文化,但往往浅尝辄止;或根本不在乎外国文化。因此,中国文化并非翻译重点。此处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个人翻译目的与赞助人的目标受众达到完全一致,通顺、透明成为重要的翻译规范,交际翻译理所当然地成为翻译策略的首选。

四结语

离骚课文篇8

摘 要:新时期的骚体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进行了辨析;二是对骚体赋流变及各时期主要作家、作品作了梳理;三是对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进行了归纳总结;四是对骚体赋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以上研究对辞赋研究的整体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骚体赋;概念界定;流变;题材内容;艺术品质;展望

骚体赋是承继楚骚抒情传统,以“兮”字句为作品主体形态的一种文学样式。骚体赋的创作先驱是汉初的贾谊,其《吊屈原赋》是骚体赋开篇之作。新时期骚体赋研究不断深入。无论是概念的辨析,还是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总结,都取得可喜成果。现对新时期骚体赋研究综述如下,敬请专家学者教正。

一、骚体赋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骚体赋?一种观点认为,骚体赋是用骚体“兮”字句写成的作品,战国屈原、宋玉的辞作,以及汉代人的拟作,如东方朔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等,都应属于骚体赋。如曲德来认为:“所谓骚体赋,是指那些在形式上极力模仿屈原的汉赋 。……此外还应包括虽不以赋名篇却是纯粹模仿屈原赋的作品。”①袁济喜、赵敏俐及孙晶在论及骚体赋时也将这些拟骚之作归属其列。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以后乘楚辞而来的赋作品(《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等汉以后的骚体赋)都共同体现了直抒胸臆的主体性原则,惯用比兴手法,篇章结构上重点突出,故完全称得上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即诗歌。同楚辞一样,理应属于诗的范畴。笔者认为,骚体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采用楚骚的文体形式,也就是以“兮”字句作为其基本的句型;其二是明确地用“赋”作为作品的称名。褚斌杰亦指出:“骚体赋是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二、骚体赋的流变及各时期代表作家、作品

(一)汉代骚体赋继承了原始骚体(屈、宋之作)的抒情功能,主要是抒发苦闷、幽愤

等压抑之情。同时,汉代骚体赋受散文式思维方式影响,表现出与说理散文、描写散文或叙事散文相类似的某些功能。②康金声认为,汉代骚体赋在风格情调上流注着悲与怨的感情,在形式上用带“兮”字的骚句加强咏叹色彩,增强抒情效果;句子自由长短错落。孙晶、梁葆莉等亦持相同看法。此外,赵敏俐、苏萍、宁宇、吴贤哲、王双等对此也有独到见解。汉代骚体赋有贾谊《吊屈原赋》,司马相如《大人赋》、《长门赋》,董仲舒《士不遇赋》,汉武帝《李夫人赋》,王褒《洞箫赋》,扬雄《甘泉赋》等26篇,在整个汉赋中占有很大比例,多为学者研究重点。

(二)建安魏晋时期,随着汉代大赋向抒情小赋的转变,骚体赋大批涌现。建安时期骚体赋受到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即兴性、抒情性影响,显示出个性化与抒情化的倾向。③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的内因外缘》统计显示,此期骚体赋多达80 余篇。如王粲的27篇赋中,骚体赋有6篇。魏晋时期骚体赋一方面逐渐与楚辞分开,独立性特征凸现,“兮”字渐为“而”、“以”、“乎”等虚词代替,楚辞的地域性特征大为减弱;另一方面与骈文、诗歌之间的渗透交叉有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呈现出骈偶化和诗化的痕迹。王双、孙宝、曹胜高等对这一时期骚体赋的发展都有深入探讨。

建安时期重要骚体赋作品有王粲的《槐树赋》、《登楼赋》,曹丕的《感物赋》、《登城赋》,曹植的《幽思赋》、《归思赋》等。晋代作品有傅玄《正都赋》、《潜通赋》,陆云《登台赋》、《南征赋》、潘岳《闲居赋》、《怀旧赋》等,大多篇制完整,文辞清丽,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

(三)南朝是骚体与赋体真正水融的时期。骚体以“乱曰”、“歌曰”、“系曰”、“辞曰”等形式融入赋体变得更为普遍灵活,且骚体与赋体互相渗透,艺术上产生新变。郭建勋认为,南朝骚体赋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撞击的结果。此期骚体赋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南朝骚体赋作中有代表性的是江淹《去故乡赋》,鲍照《芜城赋》,颜延之《赭白马赋》,谢庄《月赋》,谢惠连《雪赋》等。北朝骚体赋数量较少,只有李显《大乘赋》,王通《东征赋》等。

(四)唐代以律赋著称,但出现一个骚体赋创作小高潮。如李白共作8篇赋,有5篇为骚体赋。柳宗元12篇赋作中骚体赋有5篇。韩愈写过《复志赋》、《闵己赋》等。唐代骚体赋研究成果较少。

(五)宋明清时期的骚体赋。宋代骚体赋日益散文化。有些骚体赋还保持唐代以来盎然的生气。如晏殊《雪赋》采用《九歌》句式,风格清丽活泼。苏轼《滟堆赋》、《屈原庙赋》尤惹人注目。明清时期骚体赋创作更多,刘基、方孝孺、李梦阳、王守仁、黄道周、尤侗等作家,都创作过骚体赋。

三、骚体赋的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

新时期对骚体赋题材内容及艺术品质的研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其抒情品质;二是在研究思路上多与楚骚相对照。

关于骚体赋的题材内容,郭建勋将汉代骚体赋分为四类,即纪行类、玄思类、悲士不遇类、悼骚类。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简论屈骚影响下的汉代独创骚体赋》,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等亦持此见。曲德来按照时代进程,展现了西汉至曹魏时期骚体赋题材内容的变化趋势: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复杂化,促使骚体赋表现题材有所扩大,由全部抒情转向说理、叙志、咏物。

在骚体赋的句式、用韵、语言节律等艺术品质的研究中,也呈现出与楚骚的联系。曲德来认为:“就句式上说,骚体赋所用的主要是六言二节拍句型,显然这是学习《离骚》句式的结果,也是所以叫做骚体赋的原因。”郭建勋《辞赋文体研究》总结了骚体赋对楚辞体“兮”,“”等代表性句型的承袭情况,并剖析了广泛采纳第一种句型的原因。曹明纲则归纳出“兮”等十二种骚体赋句式,使人能清晰地了解骚体赋的句式特点。此外,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问题演进》,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等亦有相应研究。

四、骚体赋研究的展望

可见,骚体赋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随着地下文献的出土发表,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的引介与不断本土化,对骚体赋研究也提出一些新课题。如:(1)地下文献能否改变人们对骚体赋概念的界定?如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已对出土文献与楚辞的关系进行详密论证。但出土文献与骚体赋关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到。(2)在西方文艺理论指导下,如何认识骚体赋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评判?如萧兵有《楚辞的文化破译》问世,但尚未见以西方人类学、文化学等理论研究骚体赋的论著。(3)骚体赋与楚辞作品、大赋及抒情小赋等形式赋作的渊源关系究竟如何?学界已有相关成果,但多停留在浅层次的界定或概述上,似未深入加以探讨辨析。以上诸多问题都需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曲德来.汉赋综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②康金声.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③郭建勋.骚体赋的界定及其在赋体文学中的地位[J].求索,2000

参考文献:

[1]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7.

[2]郭建勋.骚体文学:当代楚辞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J].中国韵文学刊,2003,(2):1~5.

[3]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体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J].求索,1996,(2).

[4]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胡大雷.屈原赋、荀卿赋、宋玉赋异同论及其影响[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2):5~31.

[6]赵敏俐.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J].中国文化研究,2010.

[7]苏萍.班氏家族骚体赋的楚祖意识及其价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2).

[8]曹胜.高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J].古代文明,2008,(1):34~40.

[9]高华平.论骚体的中国东西部文学交融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3):74~80.

[10]孙晶.阴阳五行学说与汉代骚体赋的空间建构[J].齐鲁学刊,2004,(3):110~114

[11]冯小禄.不遇·玄思·宫怨·述行[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99~105.

[12]孙晶.汉代骚体赋的发展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2006,(3).

[13]康金生.论汉代的骚体赋[J].山西大学学报,1988,(2):18~27.

[14]于浴贤.从骚体赋看汉人对屈骚的接受与传播[J].北方论丛,2006,(5):6~9.

[15]周禾.骚体赋应为骚体诗[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1):88~91.

[16]宁宇.骚体赋与汉代文人精神的流变[J].社科纵横,2008,(9):74~77.

[17]蒋文燕.类别流变:汉赋研究的另一种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4.

[18]孙宝.儒运迁转与汉晋骚体赋体式演进[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9]王双.新时期骚体赋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9,(3):149~153.

[20]吴贤哲.楚辞文体在汉代的流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

[21]李慧芳.汉代骚体赋创作动因管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4).

[22]粱葆莉.骚体赋的产生及在汉展轨迹的文化解析[J].邵阳学院学报,2003,(4):94~97.

[23]王双.生命的欢娱与悲忧—曹植骚体赋简论[J].名作欣赏,2010.

[24]王双.论两汉时期骚体赋的特征[J].名作欣赏,2011,(35).

[25]郭建勋.论骚体文学研究在当代楚辞学中的地位[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

[26]黄灵庚.楚辞与简帛文献[M].人民出版社,2011.

[27]林庚.林庚楚辞研究两种[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8]熊良智.辞赋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上一篇:乡情浓范文 下一篇:祝福语国庆中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