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8:28:42

离骚教案范文第1篇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导读全诗,了解基本内容

(一)教师先结合课文提示介绍一下《离骚》节选文字的基本内容。从提示文字中看,前七节,即从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叙述,而后六节则重于抒情。

(二)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可按“教材提示”分层情况,将全诗分为两步自读)。

可设计如下思考题,帮助学生尽快了解诗意: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五、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

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来。

板书设计:

《诗经》(春秋)——《离骚》(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遭遇忧患

《诗经》现实主义——《离骚》浪漫主义

课文内容: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

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并组织学生翻译原诗。

教学难点:

将原诗翻译成具有浪漫主义特点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

1.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

2.检查一下学生对所谓浪漫主义的理解是否正确(通过了解他们找出的诗句)。

二、教师对检查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1.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①思想内容可以用“导语”中提到那两句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远兮”恰恰表明诗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经历;“吾将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证明诗人不屈不挠献身理想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艺术特点我们重点分析诗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有关浪漫主义的含义:“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根据这一标准再来检测我们在作业中所找出的诗句是否正确。(教师提出自己找到的诗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即兰蕙,草本植物,开淡绿色花,气味很香;茝:古书上说是一种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那种联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和“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则体现出了夸张的手法和热情奔放的语言。这与《诗经》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诗句相比,在风格上的不同点是显而易见的。

三、组织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注意“课文提示”最后一段对朗读时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教案点评:

离骚教案范文第2篇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弈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

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从编辑意图看,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

[切入]

1.走近屈原,走进《离骚》

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人深、由陌生到熟悉,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进入《离骚》的美妙意境。

2.《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课文节选部分抒发了什么感情?

“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对《离骚》的最概括评价,可以抓住这最突出的特点切入。

3、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文中是如何体现他的爱国情感的?

[探究]

1.让学生把预习时准备好的关于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在课堂上复述。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他学识渊博,主张实行“美政”,但被当权者排挤,两次被流放,最后悲愤地自沉汨罗,民间用吃棕子、赛龙舟等风俗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2.《离骚》这首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①诗中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着装衣饰方面:用香蕙作佩带,有秀美的蛾眉,裁剪荷叶做上衣,缝缀荷花瓣做下装,加高那本已很高的帽子,加长那长的佩带,佩戴着缤纷多彩的服饰,菲菲芬香更加显著。

内在品格方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忧国忧民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坚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洁身自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一嫉恶如仇

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一忠贞不移

诗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坚定的,节操是清白的,才华是横溢的。

②为什么会“朝谇而夕替”?(或问:周围的环境如何?)

“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众女”“瑶琢”。(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小结: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振兴楚国的爱国感情和政治理想,反映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情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抒发对楚国黑暗势力和腐败政治的痛恨之情。(愿我们能从诗人的经历与文字中学会正直,学会坚韧,学会宁死不屈,学会无怨无悔!)

3.在探究、研讨中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形象及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阅读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片断。探究:①诗人创作《离骚》的背景和感情基调是什么?②《离骚》有什么风格特点?③表现了什么样的信念?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

②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申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巯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婷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皦然泥而不滓者也。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予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手?宁赴常流而葬手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点拨:①背景:君王昏庸,奸佞当道,贤巨受排挤。感情基调:忧愁。

②《离骚》的风格特点:文约辞微,称小旨大,类迩义远,文如其人。

③表现了屈原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节直行,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的信念。

4.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感情?

①“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②美丑对比的手法。

③夸张、想象、联想等浪漫主义手法。

[拓展]

阅读屈原的《涉江》(节选),在诵读、思考、品味中进一步感受骚体诗的特点,理解屈原的伟大品格。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早余将济乎江湘。

乘鄂渚而反顾兮,欺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船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褚今,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入溆浦余檀徊兮,连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yuán)狖(yòu)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接舆髡首兮,桑扈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诧傺,忽乎吾将行兮。

[实践要点]

1.把握屈原的美好形象与黑暗现实间的尖锐矛盾。

屈原的节操越清白、形象越崇高,就越显出其悲剧意义,一美一丑的强烈对比,有利于诗歌主题的彰显,有利于读者的理解把握。

2.对浪漫主义手法的分析

离骚教案范文第3篇

请听一位教师的真情告白

一位县教研室的领导,多次表扬一位备课认真的老师,这位老师无奈地这样对他感叹道:“你多次表扬我说我备课认真,格式规范,内容详细,书写工整。可那是抄来的呀!这样的备课对我的教学没有一点用处,到真正上课时,还得重新想,将真正有用的内容写在书上……”备课的无效,备课与上课成了“两张皮”。

分析传统与现代备课方式的利与弊

传统手抄备课:一位语文教师刚忙完上课,就拿出一本教案设计,抄呀抄呀,一节课时间下来,时而圈圈画画,也就只能备好一课时教案。耗时多,照搬照抄;闭门造车,教法单纯。一学期下来,抄了一本又一本,浪费了钱财。传统化备课,教师埋怨,但领导放心。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文本内容,“逼”着教师去熟悉教案,深思

熟虑。

现代电子化备课:一位教师或沉思片刻,或上网查阅资料,或打印分发,一份份新教案生成了。辛苦一个人,资源共分享,大家也有了一份让人赏心悦目的新教案,教师们甜滋滋的。快捷、方便、美观;信息新,教法多。但也会给教师带来贪图安逸,求现成;“孪生兄弟,同模样”。教案打印,需要很多的纸张等;不打印抱着电脑又不好操作。

请看在语文书上备课

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象,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成了课改进程中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那到底怎样备课才经济高效呢?根据我多年的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课备到了语文书上。下面以《司马迁发愤写

》为例,谈谈我是怎样把备课备到语文书上的。

1.备教学思路

叶老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凭借课文,抓住“发愤”一词,引导学生探求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结合对文本的拓展补充训练,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领会文章的中心。

2.备教学目标

围绕目标教学应是永远不变的宗旨。本课设定三个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三是重点研读第三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备文本困惑处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以一个普通阅读者的身份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获得自己的理解感悟,然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研读,去揣摩哪些地方学生读不懂,理解上存在困惑,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加以解决。如课文中“他不但被关,还受酷刑”,受得什么酷刑?应查阅资料:司马迁被处以极其残酷的刑罚――宫刑(古代一种酷刑,生殖器,也称腐刑)。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将断子绝孙,成了一个废人,生不如死。

4.备文本空白处

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激活学生课外储存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为深刻感悟司马迁坚强、不屈不挠,在备课时可利用课文插图想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景。夏天,烈日炎炎时();冬天,大雪纷飞时();天色微明时( );夜深人静时

()。让学生想象练说,道出对司马迁的深深敬佩之情。

5.备文本延伸处

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应是“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鲁迅先生曾这样高度评价司马迁的《史记》,称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因而,我找出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成语:“指鹿为马,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唇亡齿寒,毛遂自荐,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背水一战”,让学生课中读读成语,课后读读成语里的故事,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

当然,在语文书上备课远不止以上说的几点,应随课文内容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如备知识抽象处、备教学拓展处、备课后练习处。把备课备到语文书上,摒弃了备课形式的格式化、形式化,高效、经济,应是一种有效备课的有益尝试。不揣浅陋,愿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离骚教案范文第4篇

一、认真落实教学计划,狠抓教学常规管理。

一直以来我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本职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凡是要求老师们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不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从学期初开始,始终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教学教研常规。认真执行教学教研工作计划和工作记录,严格按照学校修订的规章制度去要求师生,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不定时跟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制定教师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同样教师今后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具有过硬的本领。清楚的认识到必须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学校要发展、要生存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也借助各种机遇,为教师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加大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师徒结对子”活动,通过随机听课,新教师展示课,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培训活动等形式,促进新教师的迅速成长。精心制定了以人为本的校本研修计划,每学期开展两至三次主题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做到人人有准备,人人有发言,人人有反思,老师们一同感悟,一起分享,探索和交流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准。

通过开展语、数集体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研讨这样的教研活动观摩,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来,增强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新教师展示课活动,“小荷才露尖尖角”,新教师在历练中成长;常态化的研讨课,“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师们取长补短,共同促进;骨干教师的精品课,“万绿丛中一点红”,起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了发挥中心校的辐射示范作用,每学期,我都精心策划,认真准备镇级的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共举办镇级以上的教学研讨活动四场,涉及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等,活动的成功举办,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一些年轻的老师也在锻炼中得到成长。

三、营造教育教学研究氛围,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教科研是教学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导,我十分重视课题研究、管理。抓好各类课题的实验过程管理,做好课题问卷调研、探索实践、阶段总结等环节,抓好实验过程的资料建设。10年春,确定县级小课题研究。通过理论学习、交流教学案例、反思,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活动,让老师在常态教学活动中进行卓有实效的校本教学研究,让每个老师个性化地发展,超越自己、提升自我。

四、抓实学校特色教育,提升育人品味

作为教导主任,我能正确定位,努力做好校长的助手,协调各种工作,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关心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安排好学科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好学生的竞赛活动。在镇组织的各种比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率很高。

2、创建“书香校园”,坚持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以比赛促落实。构建“书香校园”环境,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长廊”,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文化长廊的建设,激发了学生读书兴趣,一到课间,学生就自发来到长廊品读古诗词,了解各科知识,感受祖国文化底蕴,现在学生课前提集体诵读古诗词已成为一种习惯。

3、关注学生人格发展,抓实学生养成教育。借三月文明月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生活小事做起,要求学生遵规守纪,学会独立生活,学会求知。为促进此项工作,我们召开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动员会,各班主任坚持检查,规范了学生行为。

五、注重个人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教育名著及教育教学刊物,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建立个人博客,发表自己原创的教学感想、教案设计、学习心得、教育理念等文章。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来,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多次获奖,还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

离骚教案范文第5篇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课件的“课文解析”页

离骚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情感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不断涌出,这些都是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提出的更适合学科发展的新型理念,情感教学正是伴随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产生的,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情感教学是更符合小学语文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为了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由“低效”转向“高效”,教师应注重情感在课堂中的作用,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下面我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了解“情感”纽带

以情感为纽带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谓情感即态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们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直接性的态度体验,而道德感和价值感是其主要构成部分。具体来说,情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情感能够帮助人们适应生存;二是情感可以激发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三是在人们心理活动的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情感这四方面的作用决定了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同时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感教学的重要原因。教师合理地运用情感教学,在满足学生情感需要的同时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自主地学习语文。可以说,发挥情感作为小学语文课堂催化剂的作用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此外,以情感为纽带意味着教师要对情感有全面准确的把握,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合理渗透情感因素,从而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使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积极而主动,帮助小学生丰富精神生活,塑造健全人格。

二、教学策略

1.树立良好印象。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对教师是十分尊重的,但同时一些小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以情感为纽带,给小学生以亲切、友好、平易近人的印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学语言,多使用鼓励性、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给学生以肯定,这种语言的艺术正是语文的魅力所在。其次,教师要学会通过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等肢体动作,给学生以信赖感,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地与教师交流,在交流中使师生感情得以升温。同时通过交流教师能更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情况,并给予更具针对性的辅导。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争执或与自己意见不同时,教师要有耐心,正确地处理并调节这些问题。小学生在语文课上的紧张感,使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安其学而亲其师”的效果,促进情感与学习之间的良性循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个人修养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自身积极正面的情绪给学生以良好的感染,起到带动作用,实施情感教育。

2.重视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情况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明确课文的重难点内容,还要对文章创作的相关背景和历史做充分调查,深入研究分析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全面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人物性格。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达到“披文以入情”的效果,可以这样设计教案:(1)正确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2)把握文章中心,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3)寻求生命价值,积极与同学交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司马迁花费13年时间写成巨著《史记》的艰辛过程,由于司马迁是一个历史人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人物思想,感受司马迁屈辱绝望的心情,教师要采取迂回的策略。首先可以进行导读,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借助拓展补充材料了解司马迁受到的刑罚,通过一次次的引导让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提升个人感悟,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让学生可以通过朗读了解文字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实现感情上的升华,鼓励学生学习司马迁矢志不渝的精神。

3.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情感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探寻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例如在背诵课文时,为了避免机械记忆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教师可以设置分组背诵、抽签背诵、接龙背诵等方式,为背诵增添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被转化为提高效率优点。小学生都十分希望得到教师的赞扬,可以说教师的鼓励是小学生前进的动力,为了帮助小学生在语文课中树立自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还可以巧妙地运用学生的错误回答,解除思维障碍,在设置一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自主探寻解决方法,而不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这都是语文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式。

情感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纽带,是构建高效课堂不可或缺的元素,为了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重视发挥情感对学习效果的作用,使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樊爱军.以情感为纽带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4(34):28-28.

[2]黄红英.情感交融 魅力语文――构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13):42-42.

离骚教案范文第7篇

这次共听了三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有12位老师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对文本做了解读,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可谓有得有失。印象最深刻的是绍兴某中学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中的一个片断:

师:悲凉的洞箫声因何而起?

生:望美人兮天一方。

师:苏轼是思念某个美女吗?

生:不是。

师:美人是什么意思?

生:……

师:最早的写美人的诗歌是哪篇?

生:曹植

师:不是,还要更早。

生:……

(有几个同学又小声地猜测了几个,被老师一一否决,看看学生实在答不出,于是就直接点拨,是屈原的《离骚》,运用了香草美人的写法,美人象征的是君主,对于美人的思念,体现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

在这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呈现出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教师在备课之前没有做到对于学情的了解,这节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新生,想让他们通过回顾自身的积累来解决“美人”的问题,确实有些强人所难。其次是问题的设计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只能进行猜测。再次是问题设计的价值,对“最早的写到美人的诗篇是哪篇”的猜测,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个问题以及连续的追问都是没有价值的。

那么,怎样的问题才算是好的问题呢?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我手头有一篇《祝福》的教学案例,这篇教学案例曾获宁波市一等奖。下面我就结合这篇案例与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课堂问题设计应具有的基本特征。

1.问题设计应该突出重点、难点

一般来讲,一堂课我们尽量能够做到解决一两个问题,而@一两个问题体现的就是我们对于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它构成我们一堂课的中心问题。所以,在备课之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这堂课我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这个中心问题其实就是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成功的课堂的主框架往往只有一两个中心问题构成,其它的子问题都围绕着这个中心问题展开。获奖的《祝福》教案的主体框架是这样的: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引出“解读冷漠”的话题,课堂讨论――解读《祝福》中的冷漠,总结提升――鲁迅在很多作品中表现这个能杀人的“冷漠”,他要传达给我们怎样的思想。紧紧围绕“冷漠”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当然,设计具有系统性的问题要求教师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

2.问题设计应简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问题设计的简洁与否,反映的不仅是一个老9币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更是逻辑思维能力。一个成功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应该保持一种连续性,教师罗嗦拖沓的语言,会打乱学生的思维链条,从而影响课堂的效果。而语言的拖沓,思维的混乱必然会导致问题缺乏明确的指向性。比如上文中关于“美人”的那个问题,虽然看似每一个小的问题的提得都比较简洁,事实上,有很多中间的环节是完全不必要的。细究起来,这位老师在设计这个问题之前肯定没有弄清楚自己提问的目的,没有给这个问题准确的定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偏差。

3.问题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与逻辑性

一堂课往往由几个,甚至是几十个问题组成,这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这个系统能不能在课堂上良性运转,其决定性因素就是问题的层次性与逻辑性。一般我们的思维方式是由易而难、由已知而未知,我们课堂问题的设计也要充分体现出这种规律,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次所听的一堂《赤壁赋》中,老师采用的方式是先找学生翻译一些重点字句(“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然后引用了《古文观止》中的一段评论,让学生思考“到底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出悲感”“为什么而悲?”最后老师点出是因为苏轼被贬。这样的设计就是典型的缺乏层次性与逻辑性的体现。

4.问题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离骚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钟耘舫 人品 人生 天下第一长联

根据现有资料记载,重庆市江津区一幅长达1612字的对联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长的对联文学。本文拟对这一“天下第一长联”及其作者钟耘舫做简要地介绍分析,以期让此这国宝走出江津,走出重庆,走得更远,让更多的人知道这天下第一长联,知道这1612字的长联。

长联作者钟耘舫,字祖,自称铁汉,号铮铮居士。江津高牙乡青草碚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秀才第一名,同治十二年(1873年)补廪(补廪:明清科举制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谓之补廪),补廪后迁江津县城南门内居住,在附近的阙氏祠堂设馆授徒。他措意于西学,讲授数学、物理、化学及英语、法语等,开新学之先。后因侍奉卧病的祖母和父亲长达十七年之久,耽误了个人的科场进取。

从耘舫的自号可以看出他的品格个性,他为人“性情真挚,平生不作欺人语”,“性好侠”,“博于交”,“刚简而不能谀”,“与人直言不讳”。他嫉恶如仇,鄙视趋炎附势,这样的个性是不能为当时的社会所容的。因此,他怀才不遇,他潦倒一生。正如他60岁时自己所说:“我初不料我今日犹生也:仇我者不我生,官我者不我生,爱我者不我生,囚也万死无一生,我病也九死一生;而我竟得生……”这是和着血和着泪的个人陈述。

光绪初年,当时的县令朱锡藩贪财糊涂,生活品行不端,此人却还要在遗爱祠留所谓的“政绩”,耘舫愤愤不平,作《题莲塘》、《有见》诗予以讽刺。朱锡藩恼羞成怒,革去了耘舫的廪银,并下令关闭了他执教多年的塾馆。耘舫流落成都避祸,在此期间,作《锦江城楼联》,即《望江楼长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遭受“两秋三岁”大旱,人民生计十分艰难,而江津县令武文源却篡改粮章,加租加税,致使“六万户灾黎”怨声沸腾。县内举人张泰阶联络绅士上告,耘舫参与草拟诉状并签名其上,四川总督岑春煊受理,派人查实确有此事,武文源被革职。次年三月,岑春煊奉调至两广,乘船途经江津,耘舫与张泰阶等绅士登船致谢,赠《送岑大帅移督两广》诗。武文源得知此事后更加对钟、张二人恨之入骨,遂用重金贿赂重庆知府张铎,于五月将钟、张二人收质,断章取义摘录耘舫诗中的只语片言,加上“妖言惑众,播乱民心,结党为奸,意图不测”的罪名,解往成都,拘押于成都府巡检司待质所。一同被拘的张泰阶花银三百两暗通关节获释,耘舫一介寒儒,无力行贿,一押就是三年,不提不问,真是有理无处申,有冤无处诉,“蒙有倾淮,溢沪渎之泪;堆衡岳,压泰山之愁”。后经学生、璧山人钟长春四处奔走,始得释放。

悲愤出骚人,在那个灾难深重的黑暗时代,耘舫“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只好“就诗词歌赋,权谋站住千秋”,以楹联为武器,抒发他深广的忧愤。他一生大约写下了4000副联作,其中超长联三副,以其博大沉厚的思想内容,奇异丰溢的语言艺术为举世推崇,可谓“横览九洲,无出其右者”。人们称他为“长联圣手”,耘舫是当之无愧的。下面逐一简要分析他的三副长联:

一是《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1612字,为长联之冠。他在长联前的小序中写道:“飞来冤祸,理所不解,偶一触念,痛彻心肝。迟迟春日,籍以搜索枯肠,欲其不以情撄念耳。以泪和墨,以血染纸,计得一千六百余字……”可知此联写于狱中,也就是说长联在条件极其艰苦,没有任何参考材料下写成的,因而更显难能可贵。这副长联,从江津的风景形胜,说到蜀中的典章人物,从四川说到全国,从地狱说到天堂,从开天辟地说到十二万年后,心游万仞,神翱八极,发乎情而见诸字。述自性,则村晴莺转,汀晚欧哗,一片活泼生机;表心志,则握斧施斤,别式乾坤;诉冤情,则以泪和墨,为问滔滔汩汩,匪朝匪夕,要飘零萍梗何乡?耘舫在联中痛斥社会的黑暗,“这世界非初世界矣!”长联的一大特点是佶屈聱牙,晦涩难解,用典过多。或谓这是长联的缺点,其实也不全是,正是这种晦奥艰深的文字,纷繁奇崛的意象,绘出了一幅令人难解、奇奇怪怪的混浊世界。这图景的深刻之处,正表现了他对现实“没窍混沌”的深深憎恨,对“别式乾坤”的殷殷渴望!

耘舫的第二副长联为《六十自寿联》,全联890字。正文前有一段小序:“劳劳人事,数十年来不获一日安居,乃因系我南冠,反得清闲两载。日长无事,因念行年六十,不能不自作寿联。恐一出门,并无握笔之暇,因预拟如此。”可知此联也作于狱中,也可看出当时的心境。在这副长联中,作者叙述了自己也曾有过的雄心壮志,但因“文章贾祸,魑魅兴波”,结果“半生鲋辙”,“满腔忠肝义胆,都付于狼吞犬噬”。他既后悔自己过去只从书本出发没有看清社会,以致落入他人的“乾坤圈套”,又痛骂当朝者丧权误国,使我堂堂中华民族处于空前危难之中。他一方面表示自己已经“筋疲脑碎”,今后只好去“伴赤松子游”,一方面又还想“饶乞借斧柯,倾泻银河,湔锄肮脏”,“扫贪污庸懦,悉归斩绞徒流”。此联文字较《拟题江津临江城楼联》浅近明白,流畅自然。

耘舫的这两副作于狱中的特长联,忧国伤时,鸣冤诉屈,抨击黑暗社会,将神话与现实融为一体,给人以离奇惨怛之感。无论是篇幅还是创作背景,无论是艺术特色还是思想内容,均与《离骚》相类似,同属长歌当哭的悲愤之作。国学大师王利器曾评曰:“联作于狱中,借题发挥,拓开万古心胸,推倒一时豪杰,洋洋巨制,叹为观止矣!”

第三副长联为《题望江楼联》,写于成都。当时作者因撰联讽刺县令朱锡藩而遭迫害,远走成都避祸。此联上写蜀中风物,下叹自身遭遇,表达了满腔的激愤之情。此联语言更明白些,如下: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耘舫在长联创作上的艺术特色及主要贡献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极大地拉长了楹联的篇幅。楹联属格律文学,上下联要求对仗,写长不易,故通常楹联语都在五十字之内。孙髯的大观楼联开一代长联先河,在康熙年间被誉为“海内第一长联”。耘舫更以空前的勇气和才气,再一次大大拉长了楹联的篇幅,近十倍于大观楼联,堪称楹联创作的恢恢奇迹。如果说孙髯在长联创作上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话,那么耘舫在长联创作上的成就恐怕就要算“后无来者”了。二是极大地扩展了长联创作的思想内容。以前的长联,多为名胜联或挽联,内容主要是写景、述史、抒情之类,且行文多是粗犷的概括之笔。而耘舫的长联,题材空前阔大,内容无比丰富,写尽乾坤沉浮国势盛衰,道尽物态人情悲欢离合。前人曾评曰:“其气象蓬蓬勃勃,怪怪奇奇。百灵毕集,笔足以举,力足以扛,词足以远,识见之超,胸罗之丰,令人叹息不止。”三是极大丰富了长联的表现艺术。耘舫的长联在气势上有海浪天风之势,在文采上有泣鬼伤神之情。尽管如此长篇巨制,音韵既平仄合整,对仗又工稳之至。前人曾评曰:“通畅一气,曲折排戛,亦挺亦秀,亦豪放,亦诙谐,科诨并杂,美不胜收。悲懑之怀,直令千古英雄为之泪下,真大观也……此等语谁能造,又谁敢造!”这段话极好地概括了耘舫长联在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

耘舫一生穷困潦倒,人微言轻,致使其拔萃的才学未能得到显扬,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的几副长联巨作才得以从报刊问世,人们才逐渐认识了解这位铁骨铮铮的晚清秀才。从他的著作文章,从他的旷世奇联可知他是位学者、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无一书一册可撷拾”的狱中所作的长联,可见他学识、见闻与襟怀之广博。诸之百家之经、三教九流之言、西方科技之学、朝廷时事之策,皆了然于胸。从他的其他著作,更可见其学识涉猎之广,见识之富。凡举天文地理、洪范数算、六艺机械,以至西学东渐,皆见解不凡。耘舫的长联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民生疾苦,家愁国难,抨击时政积弊,笔伐“官仓鼠”、“乌纱帽下的瞌睡虫”,其犀利的笔锋,最后指向整个反动统治集团和维系其统治的思想体系和根本制度。

耘舫的创作是丰富的也是严肃的。千载以来,楹联在许多文人手中只当成一种“游戏笔墨”,或是“痛苦中的小玩意儿”,在他手中却成了与黑暗势力和悲惨命运抗争的武器。他那看起来佶屈聱牙的长联,实乃是深深植根于生活沃土的千古奇文,以其奇奇怪怪的形式刻画了那个颠三倒四的世界,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臻于完美的结合。二千年前“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历史走到二十世纪初叶,则是耘舫下狱,乃作长联。他们的遭遇,他们的精神世界何其相似也,正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离骚》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第一篇伟大作品,耘舫的狱中长联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绝唱。

当代学者常治国谈到耘舫时曾这样评价:“我国历史上书圣有王右军,画圣有吴道子,茶圣有陆羽,诗圣有杜甫,联之有圣,非钟耘舫夫子莫属!”又说他“老不忘民族兴亡,是陆放翁之气象;写百姓疾苦,是杜工部之心胸;忧国忧民,吐坎坷人生,有三闾大夫之旨趣;驰骋想象,精骛八极,有李青莲之韵致。傲骨刚肠,直言破立,千载文人笔调,至此为雄”。这个评价是很高的了,耘舫的确如此!

耘舫出狱后,在弟子和友人的帮助下,开始编辑他“大多佚失”而仅存的诗、文、联作,名为《振振堂集》,共八卷,其中的《楹联稿》编收楹联1856副。耘舫所作的《东西洋赋》是当时少有的世界地理著作,讲五洲形胜物产,述科学技术潮流,推崇西方诸国“以商贾为重,以技艺为宗”。在《足邑教案论》中,他剖析大足教案,认定不能因此断绝对外交往,“西人之来,万不可止”。另还作有铁路、兵政、商战、学堂、矿务、团操、开垦等方面的论著多篇。宣统三年正月初三(1911年2月1日),耘舫在贫病交加中与世长辞,葬于重庆江津油溪镇灯油坪,享年64岁。

用耘舫的一幅述己题联结束本文。

侠烈一层,刚傲一层,愚拙一层,懒惰一层,屈指人间谁似我;

功名相厄,银钱相厄,疾病相厄,患难相厄,伤心命运不如人。

参考文献:

[1]余德泉.中国长联三百三.云南人民出版社.

离骚教案范文第9篇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教案点评

离骚教案范文第10篇

教法展示

1.宣布训练重点①理清全文的层次,重点了解古今语汇的演变;②用本文阐述的道理解释古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

2.整体感知布置学生速读全文,概括文章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即完成练习一。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时,教师可作如下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以《邹忌讽齐正纳谏》为例,从总体上展示语言演变的概貌,说明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着的。第二部分以语汇变化为重点,阐述语汇变化的种种不同,说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的特点。第三部分用举例的形式简要说明了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3.点击“重点”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尽量用“原文”回答练。教师在讲析“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时,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分类、比较、举例、引用等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4.心领神会在梳理课文内容特别是研究课文第二部分的基础上,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自我感悟,达成以下共识:①古今语汇变化较大,阅读古文既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非今。②社会上出现的已经约定俗成的新的语汇和新的表达方法,要认真掌握和使用。③语言的演变具有阶段性、规律性,因而有些词义、有些说法、有些句式要区别对待。④学习语言是一辈子的事,要下真功夫才能学好。

5.迁移训练围绕练习三,先由教师提供一些实例给学生分析;再分小组编辑手抄报,手抄报的内容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示语言在演变这一现象。

示例(注意加横线的词语):

①语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i,今读shuai)。(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语汇——小大之狱(诉讼案件;今多指监狱、官司或罪案),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语法——不吾知(即“不知吾”,宾语前置;今很少有这种用法)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

④现代汉语中保存古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a.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于是;今很少单用)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何其芳《黄昏》)b.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名词直接作状语,一天一天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名词不直接作状语)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鲁迅《灯下漫笔》)

⑤社会上出现的新词语——作秀(意思是炫耀,做作,故弄玄虚,含着诙谐调侃的味道,带有轻微讽刺的倾向)、酷(形容一切有个性、有特点、与众不同的事和物)。

教案点评

《语言的演咬》尽管属于节选,但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知识点也多,适宜长文短教。即根据本单元的教学总要求确定该文的训练重点,力争在两课时内攻其“重点”,不及其余。

(设计B)

教法展示

1.用导语激发学习兴趣导语:常听说,高考卷中出现的似曾相识的作文,被评卷教师说成是由考生“克隆”出来的;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也往往被人们戏称为是如何如何“克隆”的。由此可见,“克隆”这个新词已不单指无性繁殖了,它的使用范围在扩大,它的涵义在发生变化。对于这种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如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却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

2.由《邹忌讽齐王纳谏》引文切入要求学生齐读或背诵引文之后,阅读分析文字,并作标记、思考、归纳,总体上了解语言演变的概貌。

3.引导学生完成统所设计的结构提纲可以逐段朗读,逐空填写,适当补充和解释古汉语中的类似的语言现象。

4.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大致了解语法和语音的变化情况。

5.比较阅读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将《语言的演变》和《语言与文学》作一比较,列出发言提纲,谈谈两文的异同。通过比较阅读,希望一石三鸟:加深对两文的理解,培养鉴赏能力,训练口头表达。如果课业负担不重,可以让学生课外将“发言提纲”整理成文。

教案点评

《语言与文学》和《语言的演变》,共同的话题是“语言学”,且都是从语言的三个要素——语音、语(词)汇和语法——切入的。有所不同的是,前者侧重论证“语言与文学”的关系,后者着重阐述“语言的演变”。基于此,教学时既要注意两者的共性,又要突出它们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一读课文,弄清“大小分类”,完成练。朗读时要求全面仔细,逐字逐句。

小结:课文第一部分从总体上举例说明古今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并分“三种情形”进行说明。第二、三部分把语言的演变分为三大类:语汇、语法和语音。大类之中分小类,如将语汇的消长分为旧词消失、新词出现、外来词渗透等,将古今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缩小、扩大、转移、弱化等,将事物名称的改变分为词语替换和忌讳引起词语的变化等。:

2.二读课文,了解三种举例类型。重点朗读课文一、三部分,以默读为主。

小结:课文中出现了三种举例类型:一是假设举例,如第一部分假设孔子与颜回、子路谈话,朱熹闯进去完全听不懂说什么。二是典型举例,如为说明古今汉语差别大而举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例。三是列举举例,如用形声法说明汉字无论声母、韵母、声调都已有很大变化时,就列举了“江、潘、泣、提、通、路、庞、移、谅、悔”等例字。

3.三读课文,领悟比较和引用说明方法的妙处。为节省时间,可单以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朗读,渐渐领悟。

小结:没有古与今的比较,就无法说明语言在不断变化;不引用文献资料,就只好空对空地发一番议论而已。课文很好地运用了这两种方法,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4.课外完成练习三,方法参见设计A。

教案点评

上一篇:乡愁教案范文 下一篇:作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