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13 06:29:02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研讨课; 新生; 思维风暴; 教学组织

作者简介:莫俊生(1963.04- ),男,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张廷慎(1985.06- ),男,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事心理学与心理战;王 楠(1982.12- ),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1-02

新生研讨课是一种面向大一新生而开设的以小班化教学为特色的研讨课程,旨在通过交流研讨营造一种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思维风暴》作为我校唯一的一门文科类新生研讨课程,在选题上,与信息时代紧密相连,充分考虑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维;在内容设置上,与军校学员未来岗位任职需要融会贯通,充分满足学员的知识需求、心理需求和价值追求;在教授方法上,与学员个性特点相适应,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下面就具体谈谈《思维风暴》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与组织:

1“思维风暴”的科学内涵

1.1“思维风暴”的概念界定。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风暴”一词,源于精神病学上的“头脑风暴”。头脑风暴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出现的短时间思维紊乱、产生各样的胡思乱想的现象。创造学中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

思维风暴是指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问题牵引引起参与者的思维迸发和思维共振,在碰撞中产生或提出更多的想法,以实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风暴是一种既体现个体独立思考,又体现团体合作创造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它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1.2“思维风暴”的基本原则

1.2.1自由畅想,鼓励新奇。思维风暴作为创造学的一种手法,要求参与者自由的、无所约束的进行大胆的设想,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尤其鼓励奇特、怪异的想法或做法。如设计这样一道讨论题目,“假如人类有翅膀,……”题目本身比较荒诞、离奇,“人类怎么会有翅膀呢?”但是,正因为这样激起了学员展开想象,大胆思考,产生出了丰富多样、新奇独特的结论。

1.2.2谋求数量,以量求质。思维风暴作为一种大脑的核爆炸,要求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设想,目的是在风暴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结果,而暂时不去想这些结果如何,最终通过数量的累积,实现质的飞跃。

1.2.3可以补充,禁止评价。针对思维风暴的结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充,但在风暴过程中绝对禁止对别人的想法做出任何评价,特别是一些否定的、有异议的表达。针对回形针的用途,会有一些学生的想法很新颖但是实践操作性不强。对于这一点,在讨论过程中包括教员不允许任何人进行评价,后面回答的学员如有异议,只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1.2.4互相启发,综合改善。思维风暴过程中,学员可以把各自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通过分享交流每个人所想的、所说的,互相启发,相互启迪,找到解决问题、处理事情的更佳方案。在讨论设计“新式作战靴”这一问题上,小组通过汲取个人发言时的灵感和启发,对小组的方案进行整合优化,最终设计出了集作战、通讯、娱乐为一体的新型作战靴。这正是思维风暴的意义所在。

2《思维风暴》的开课意义与教学目的

2.1开课理念。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有所创造。然而,怎样完成创造呢?要会学习,学会思考,思考着去学,才能实现由学习者到思考者再到创造者的转变。可见,思维是关键。特别是现在,在学校里、家庭中、社会上,知识之学非常盛行,技艺之学甚是泛滥,而最为关键的思想之学却很低迷。这不仅与当前素质教育的大局极不相称,也与一个正在致力于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理论思维的民族也极不相称。鉴于此,本课程的开课理念定为“展开思维翅膀,创造无限想象”,以期通过体验思维风暴,激发创新火花,打造创新思维结晶。

2.2开课意义

2.2.1高等教育上的意义,思维在一个人的智力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发明家爱因斯坦说过,人们解决世界的问题,靠的是大脑思维和智慧。智力的核心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的思维。一个人智力的高低,90%取决于他思维技能的高低以及他以何种思维方式去思考,只有10%取决于他知识的拥有量。所以说,大学之大,并非在于校园之大,排场之大,而应当在于思维之大。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荡然无存,但在大学里培养出的思维能力却可以陪伴人的一生,是一个人终生受益的财富。

2.2.2军事教育上的意义,良好思维品质是军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支撑。军事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形态的变化,必然引起军事思维方式的变革。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军事变革的节拍,我们必须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要素思维为系统思维,变经验思维为创新思维。而我校又是培育我军军事信息英才的主要阵地,帮助学员打造良好的思维品质,将是主导信息化战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支撑。

2.3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调动学员积极思考问题,开发思维潜能,突破思维障碍,培养学员的良好思维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学员的思维水平和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创新实践能力。具体来讲:

2.3.1拓展学员思维空间,具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本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打开学员的思维闸门,拓展学员的思维空间,让学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想象、敢于想象,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

2.3.2培养学员发散思维,具有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军校学员是未来战争中的指战员,战场上的信息变化万端,真真假假,虚实相间,因此,对军人的思维方式有着特殊的要求。在研讨课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培养学员学会发散思维,发现和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思维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

2.3.3增强学员创新意识,具有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军事理论的创新,军事实践的改善,战役战术战法的具体运用,都需要我们敢于挑战权威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在教学中,教员通过实施研讨活动,如怎样提高军事训练效果展开讨论,切实加强学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思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3《思维风暴》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

3.1研讨内容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新生学员和军人职业特点,突出趣味性、通俗性、活动性、启迪性,拟设计十个专题:1.走进思维风暴,打造创新思维优势;2.学习是为了创新;3.创造思维的视角;4.改变心力,增强活力;5.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创意;6.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火花;7.解放思想,挑战权威;8.反弹琵琶,走进新境地;9.思考生命价值,炫亮军旅人生;10.把心放飞,未来不是梦。

3.2教学组织。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上,主要采取“问题牵引、教员引导、学员主体”的方式,具体教学过程可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简介。首先由任课教员简要的介绍专题研讨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主要采取提要式讲解,提醒学员课下查询资料加深学习。这部分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活动体验的破冰之旅。通过2-3个短小的思维训练活动,让学员参与中来,体验思维的巨大魅力。通过借助寓言故事、智力游戏以及神奇事件,开启学员思维之门,激活学员思维之水,打破学员思维之冰。时间约为20分钟。

第三阶段:问题研讨。要求学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谈看法谈想法,最后再分成若干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其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具体到职业生涯规划、部队新质战斗力生成、心理战攻防、武器装备设想及未来军事指战员必备素质等相关内容。时间约为30分钟。

第四阶段:分享总结。这部分包括学员的相互分享及教员的总结讲评两部分。学员的分享不仅有对所体验的思维模式的感受,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启发和指导,还有对自身成长的体会和感悟。教员总结方面,通过总结学员们的研讨活动,对相关问题加以引导,明确方向,并对学员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性、应变性和灵活性加以鼓励。最后布置课后思考题。时间约为20分钟,教员讲评一般控制在5分钟。

4《思维风暴》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根据学员平时作业、小组工作、课堂表现、书面报告、小论文等多种形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考核成绩。

4.1考核计分依据。 课程考核计分的依据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课堂表现,是指课堂上活动的参与情况,讨论时的发言状态,主要有到课率、发言积极性两个指标;二是课堂报告,是指分享心得、交流体会的发言报告,主要有思想性、新颖性、独特性三个指标;三是作业完成,是指课下布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主要有完成率、实用性两个指标;四是课程论文,是指结课时的课程论文情况,主要有思想性、新颖性、独特性、影响性四个指标。

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以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为主,重点看平时课堂的表现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由教员评定学员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避免了教条和刻板,有利于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

4.2考核计分形式。 课程结束后,教员依据课堂表现、课堂报告、作业完成及课程论文等评定学员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初始成绩,采取的是百分制。百分制成绩出来后,再换算成5分制,上交至教务部门。5分制是指将学员的成绩用“1、2、3、4、5”几个数字表示。其中,“1”代表“不合格”,“2”代表“及格”,“3”代表“一般”,“4”代表“良好”,“5”代表“优秀”。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头脑风暴, /view/30014.htm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2

一、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新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描述生动,并配有一套投影教材。包括地图、实物图等.它色彩鲜明,画面清晰,在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最大的缺点是这些图都是静止的.缺乏动感,层次不清楚。例:使用新航路的开辟图时,图示中有四种符号,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学生看了眼花缭乱。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将静态图形动态化,通过PowerPoint软件在地图上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等,并加上四位航海家的头像,这样就使整个地图“活”起来,层次感强,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让学生对航行路线、重要地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便于记忆。还有一些实物图,如生产工具,年代久远,城市的孩子不了解.教师讲起来很费劲,学生最后还是似懂非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动”起来,可一目了然,如曲辕犁、筒车等,从而解决了学生无法感知遥远历史事物的问题,对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经济发展的观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知识难点。如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为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历史,我设计了“重走长征路线”,屏幕上展示的是一幅《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江西瑞金的位置上出现一名老红军,在这名老红军的带领下,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路线行进着。这样就把过去难以讲清的路线,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解释清楚,有效突出教材的重点。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历史的讲述大多通过粉笔、黑板等进行,是一种单一化的活动,多媒体教学通过展示事物图片、文献资源、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记录片等多种信息,把历史场景或情境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平面的形象立体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图象文字,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语言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深深的印入头脑当中。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兴趣,从而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将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黄海海战的画面,将电影《开国大典》、《火烧圆明园》、《大决战》、《大宅门》、《乔家大院》等中的精彩镜头等制作到历史课件中去,仅仅一分钟或几分钟就能重现历史画面,行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教师在加以适当的引导,巧妙设问,学生为了寻求答案则会出现议论、看书、思考的活跃场面,这样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我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参与知识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的内涵。在课堂上能重现历史现景,激发学生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我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在一幅幅鲜活生动的图像刺激下,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集中精力,细致、全面地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并得出较为全面的结论,达到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讲《难忘九一八》一课时,首先给学生播放抗日歌曲《松花江上》,音乐声中,歌词的徐徐出现,再配以日本人侵占中国时的残酷场面,就像电视字幕一般,吸引了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遭受侵略时,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痛苦呼声;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节选“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片段,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本性及不容置疑的历史罪证,了解到日本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加强思想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并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历史熏陶。如:在教学《林则徐与虎门销烟》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个词比较熟悉,可是对于鸦片就不那么了解了,于是我就利用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鸦片制作过程的资料,学生很形象地了解了鸦片。再有学生对鸦片战争的过程不是那么清楚,于是我制作了一幅地图,地图上画了鸦片战争英军侵略的线路,也表明了我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地点,还链接了一些民族英雄,如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的有关故事,再配上动画。另外,我还找来《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资料中认识到鸦片给中国带来的极大危害和林则徐硝烟的伟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42-1

一、联系实际,激发兴趣――加足创新动力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是美术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更是学生创新动力大小的关键。《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所学知识能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运用到学生身边,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在教学《吸引人的招贴画》一课时,在让学生了解了招贴画及其吸引人的原因的基础上,让学生为学校的活动设计招贴画。能够把自己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并为学校服务,学生很是乐意,设计的形式各具特色,内容也遍及我校历来举办的各种活动:书法比赛、运动会、献爱心……这里的哪一张作业不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作品呢?

二、联系实际,提高想象力――插上创新的翅膀

想象,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重新铸成新的意向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术学科对想象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设计,不都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吗?但想象不等于幻想、胡思乱想。《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想象。”生活实际是想象的基础,是想象的源泉。因此,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充分想象,学生就能在想象的天空自由栩翔。

如:在教学《我的成长变化》一课,学习建议中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如何想象,从哪入手呢?课前,让学生通过镜子和一些照片认真观察体会;课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观察体会,再把他们的照片进行展示,互相观察别人的成长变化,这样,让他们认识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体形都会发生变化。此外,还从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加以启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自己今后的成长变化,学生有了刚才的“经验”,便有了现在的大胆想象,议论纷纷。“不久的将来我的个子会更高,身体会更健壮。”“将来我会结婚,还会生孩子。”……此时,教师再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画出来,试问,哪一个不是学生想象的新作品呢?

在欣赏《艰苦岁月》时,通过画面赏析,学生了解了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爬雪山,过草地,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使中国革命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幅作品表现的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中,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露营休息了,那位老红军尽情地吹着竹筒,翘起赤脚板打着节拍;伏在他膝头上的小红军战士,一手托着腮,一手抱着长枪,仰着头,听着悠扬的笛声,陷入了沉思,似乎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们虽然衣服槛楼,面容清瘦,但充满了乐观和自信。作品的真实感染力,把孩子们带到了艰苦的岁月里,水到渠成。我趁机请同学们谈谈你生活或学习中曾经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你有没有气馁过?同学们相互看了看,都不好意思地笑了,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那点困难和长征比起来实在不值一提。”“老师,我们懂你的意思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不能被一点小困难吓倒,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学生领悟了作品的深层创造力和影响力。

三、联系实际,提高创造力――闪烁创新的火花

在设计应用领域,《美国课程标准》强调了设计形式的创新。古今中外有杰出成就的发明家无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而他们的创新也离不开现实的启示:瓦特偶尔发现烧开水的水壶盖会向上跳,从中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发明了蒸汽机;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联系实际,大胆想象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学生充满智慧的创新火花才会不断闪烁。如在教学《街头标识物》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设计的标识物,让学生了解艺术家们怎样创造吸引力的,然后引导他们谈谈家乡标识物的不足,并为他们重新设计,鼓励他们大胆构思,创造性地表现形象,用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作品富有特色和新意。学生胆大了,加上刚才的启示,思维活跃了:有学生在蛋糕上加了一个“好吃”的嘴,有的在冰柜上加了“冰棍”,有的甚至把鞋子装饰在人头上……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创造的乐趣。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便是生活,它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正待我们去不断发掘。

[参考文献]

[1]迟洪燕.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

[2]蒋峥.让美术教育真正融入生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4

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可以好好比较一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主角是林冲,并非一介武夫,而是处于统治阶级的底层有着小心谨慎的性格和忍辱负重的心态的教头――教师!只不过是教习枪棒。他文武双全,“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的气”。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角是别里科夫,他是1898年沙皇统治下的俄国一小城中学的希腊文教师。

别里科夫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抑郁症,严重的心理疾病,还有沙皇专制统治的的白色恐怖。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因心灵僵化死亡。他的死让全城的人高兴!

陆虞候被杀死了,杀死他的是他的拜把子兄弟――他想要置于死地的林教头。作为高太尉府里的普通工作人员的陆虞候,奴性十足,患软骨病,挺不起胸,抬不起头,整天看“主子”脸色行事。为讨“主子”喜欢,可谓搜肠刮肚、费尽心机,什么下三滥的事都干得出来。花花太岁高衙内看上林冲的妻子得了相思病之后,陆虞候便千方百计为其出谋划策,企图逼良为娼。先是设调虎离山计,将林冲叫出来喝酒,骗林冲妻子到自家楼上,让高衙内调戏。然后设卖刀计,使林冲误闯白虎节堂,被发配沧州,并安排押解人员中途结果林冲性命。最后又设火攻计,趁大雪之夜,火烧草料场。林冲命大,虽然没被害死,但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最终走投无路,被逼上了梁山。他的死罪有应得!

别里科夫之死案发现场是中学男教师单身宿舍。

陆虞候之死案发现场是沧州城东15里的草料场的东三二里的市井与草料场中间的一座山神庙。

顺便我们再把“别里科夫之父”――契诃夫与本单元最后一课《边城》“翠翠之父”沈从个比较:

契诃夫让别里科夫总是歌颂过去,把自己与现实隔开,禁锢人们的思想生活。契诃夫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超现实又源自现实的形象――谨小慎微,心惊胆战,战战兢兢过日子;遵纪守法,诚惶诚恐,恐恐惧惧上西天。

沈从文也通过翠翠歌颂过去,歌颂湘西沅水,那里浓郁的地方色彩带给了他无穷的创作原动力。他歌颂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家乡人民非常崇敬他。人民也送给他一副对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教师节,祝林教头与别里科夫老师节日快乐!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5

一、当前广告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术、轻理论

广告设计强调技术的学习本无可厚非,但目前的形势是缺乏广告基础理论的指导,缺乏对广告流程的认识,孤立地强调艺术的表现而忽视了广告是科学的原则,因为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存在于广告策划的各个环节。认为学好技术就可以做好广告行业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广告的运作是协作式的,团体作战的,不是个人的创作,所有的广告设计都涉及到广告策略、广告创意以及最后所追求的广告效果。把广告理解为单一的技术不利于学生的广告设计意识发展。没有广告理论的指导使诸多学生在以后的广告实践中因缺乏良好的平台而难以有长足的发展。

(二)强制作、弱创意

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把重心放在广告的设计与制作上,而不是广告作品本身的创意上。学生学会的只是对广告设计作品的色彩等表面元素进行细微的修正,而忽视广告作品当中的创意。一个广告从形式上来讲,要通过形式赖引起注意,但内容与形式应该配合完美。没有学会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总在重复模仿和抄袭的过程中反复。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广告公司招聘设计人员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把创意转化表现的能力,而不是看制作的效果。

二、广告设计实战模式的思路探索

广告设计教学的目的是要用于“实战”,不能仅仅纸上谈兵。我们知道商场如战场,学生毕业后就要真刀真枪地干了,如何开阔思路勇于实践,让我们的“战士”能够在上战场之前受到“身临其境”的训练,这是对完善办学体系,提高思想意识和改进教学观念的新挑战。探索如何用广告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堂教学向商品市场过渡,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和研究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我们尝试把单元作业按几个基本战略走。

实战之一:锁定目标:教室——市场——社会

在以往的广告教学中,学生几乎不出校门就可以完成作业。教师讲解有关理论,学生画草图,修改,制作。可以说教学要求与市场要求完全脱节,学生几乎不用了解企业产品的相关情况,闭门造车就完成作业。在本次的实验中,一开始我们就将广告实战提到首位,告诉学生:你要为本地企业量身订做系列形式的商业或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走出以往的框架式学习状况,先步入社会了解企业产品相关信息,避免设计与生活的脱节,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广告设计的目的性。

第一步,成立合作小组。目的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采取自由组合的形式,分若干小组,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团体运作的必然性。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集体协作能力的体现,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设计目标,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与学生的协调、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第二步,确立设计目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任务明确后,许多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走出教室,投入到广告设计的前期工作中。他们有目的的上网查阅、下载所需文字图片资料;有针对性的到图书馆借阅相关文献;有的走上街头接受信息;有的深入企业索取更为详尽的商业信息。资料积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卡片法”,二是“剪贴法”,三是“记录法。”(当然,如何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本阶段搜集、查询、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许多小组经过论证确立了设计目标,不再是以往随意假设的企业,而是捕捉到身边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如“聚仙庄牌杨梅醋饮”“红黄蓝牌童装”“天明眼镜”“知音琴行”“双色棒冰”等。学生在选择目标对象上不再盲目,而是慎重经过小组的讨论,这样为以后的工作进一步争取了主动权。

第三步,引导。确切地说第二步和第三步是相互穿插,共同进行的。在构思阶段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听取每组的汇报,肯定每一小组的工作,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体部署,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问、多画,从多渠道获取对于设计有帮助的信息。

实战之二:确定战略:社会——市场——教室

学生通过前期资料的积累,对设计目标有了初步了解,这一阶段需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广告设计离不开大众的审美和时代的特点,更离不开消费者心理的需求,所以设计者不可能只按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应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结合市场状况等因素进行详细地考证与研究。这就要求设计者与企业沟通,对消费者的全面了解。都说商场如战场,试想不去了解对象的任何状况设计出的广告只是应付教学的作业,谈不上设计。

第一步,调研。每一组同学都很用心地设计出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认真作好回收统计、分析工作,调查对象包括市场、消费者、商品。如“恒洁餐具”广告策划小组对青年、中年、老年消费者进行分类调查,了解他们的购买动机、消费习惯、对产品的偏好、购买频率等,后来又进行产品颜色、结构、式样、性能的调查,价格特点、耐用程度的调查,竞争产品的情况调查等。

第二步,分析。广告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任务在于有效地传递商品和服务信息,树立良好的品牌和企业形象,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并能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我们要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提出切入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可供选择的建议、方案,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同学的质疑、点评,使最具说服力、最能打动人、最能引起反响的选题逐渐浮现出来。同学的质疑、点评会促使学生进一步琢磨、推敲自己的观点,完善思路。应该讲我们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

以往的广告设计教学认为学生只要将广告设计得精美,字体、版式设计得美观就可以,至于是否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与教学无关,缺乏系统调查分析研究,导致广告设计脱离现实。离开了市场,再完美的设计也只是温室中的花朵。教师中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面向市场、走向社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实战之三:捕捉创意:教室——机房——教室

第一步,鉴赏作品。中国传媒大学丁俊杰教授这样定义广告:广告是付费的信息传播形式,其目的在于推广商品和服务,影响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博得广告主预期的效果。按照这个思路认识广告,广告并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简单,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因素众多。应该说,广告学是跨学科的学科,涉及到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的理论知识。而很多学生对于广告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设计广告的实践中,只注重画面的表现力,冲击性,而忽视广告设计中创意存在,元素组合以及是否与产品特征相符合。因此,在技术上化去很多时间,却没有很好的注意培养广告审美和创意所在。我们就要培养学生这样的广告意识:广告是艺术也是科学同时还是营销。不要过于简单地看待广告作品背后的复杂影响因素。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看待广告作品的内涵与表现,深入分析作品,为自己的广告设计提供经验。学会分析广告作品是设计好广告的前提条件。

为此,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应该考虑添加经典广告鉴赏与分析课程,通过对广告的鉴赏让学生感受经典平面广告的创意,同时通过具体作品结合实际市场背景来分析广告,并传达与广告相关的知识,如广告语设计、消费心理、产品营销等。学生在具体的分析中就会逐步培养一定的广告审美水平,知道什么是好广告,知道什么是大创意,就知道好广告的标准。在以后的设计中就会有意识地学习或模仿经典平面广告的方法去做有创意的广告。

第二步,制作草图。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广告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目标领域。设计的个性化特征也更具深度,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世界观,在设计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设计意识。教学中只要教师教法得当,给予学生适当的设计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张扬个性空间,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

第三步,定稿。要求学生完成三个以上的较满意草案提交集体讨论研究。通过陈述自己不同的设计思路,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推销能力,逐步完善小组整体设计的方向。教师在鼓励学生、独立创意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将自己的构想表述出来,进一步启发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如“长颈鹿童装”策划小组在方案讨论中根据前期广告战略,体现童装的重点要素——搭配明快,富有童趣,决定以亲和力较强的童话故事贴近消费者的心。该组一位同学提出给长颈鹿穿上衣服,特别要利用长脖子戴围巾的局部。另一位同学在草图中勾画长颈鹿与孩子一起上课的镜头。小组讨论后最后将两位同学的想法合二为一。再如,“鸿泰保险”的策划小组抓住保险重点要素——稳定、值得信赖,选取某一学生独特的创意:母鸡面对数只垂涎三尺的狐狸围攻仍能稳坐鸡窝。图中的动物呈倒三角排列,构图也很好的吸引观众注意,达到了广告主题表达强烈,引人注目的特点。

实战之四:制作成型:教室————机房

创新是观念,电脑和手绘是表现手段。如今,我们迈入数字化社会,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广告表现手段不必局限于手绘上,也可以结合电脑辅助设计。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软件代替其中的手绘技术,不仅速度快、质量好,且可反复修改,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构思和创意上。但是,虽然广告表现形式电脑化已成主流,也没必要非要全方位使用电脑不可,可以在构思阶段结合铅笔、钢笔草图,再用电脑加工完善并最终成图。因此,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作业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现手段,使手绘和电脑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广告设计教学的感悟

通过以上广告设计的教学与实践,深刻体会到广告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对广告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而我们的教学更应该不断的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创造出深得消费者喜爱的广告设计作品。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6

 ——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须讲究引导艺术,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为防止敌人的破坏,还有防毒、防水和通风的设施。原来仅限一家一户,后来家家相通、村村相连,有的长达几里。鬼子进村后,还没有摸清头脑,就遭到冷枪的袭击,深感头痛。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埋在公路上炸汽车的“飞雷”等。这大大小孝各种各样的地雷,炸得敌人滚的滚,爬的爬。在这场战斗中,人民群众不分男女老幼,一齐上阵,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通过这些内容,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只要抓住这两幅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诱导,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像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旧课本尽管用了大段文字来说明,但学生却不易消化,教学中费时费力。而新编课本用了两幅图(如后图)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西周宗法制示意图》用一棵主干———支干———树枝衍生的大树,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长子继承的特点。《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级向下缩小,人数逐级向下增多的阵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级制的概念,言简意赅,把抽象、空洞的材料具体形象化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易掌握、印象深,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难题。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7

一、微课演绎,将晦涩的知识生动化,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讲述细致生动、短小精悍的微课,围绕重难点设计,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乏味为生动。长期以来,中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始终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在《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象征》一课中,由于书上没有地图,学生对于故宫的布局难以形成直观而清晰的认识,就无从体会故宫设计布局中体现的大一统气派。于是,我制作了微课———故宫游览。微课中,主要针对故宫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和后三宫进行介绍,通过教师的头像带领学生逐步游览。首先展示故宫全局图,从午门进入,镜头拉近,教师的头像沿着中轴线经太和门进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继续走,进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最后通过神武门离开故宫。进入每一个宫殿后都由地图切换成相应的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看故宫内部设计的细节,讲述每一个宫殿的用处和建筑的风格等情况。通过游览,学生们发现故宫布局“匀称而明朗”,每一个建筑细节都体现皇帝九五之尊的威严。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们好像身临其境的来到了故宫参观,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看后,教师让学生们谈谈游览后的体会。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注意到了故宫设计的细节,感受到故宫布局中处处彰显的大一统气派,本课的难点就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顺利的突破。

二、微课演绎,将教学内容情境化,推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利用主题突出的微课,将学生的参与与知识点串联,创设完整的历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推动学生合作学习。如《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一课中推恩令这一内容,我展示了一段微课程。首先出示汉初诸侯王实力膨胀的视频资料,这段视频是学生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材料编成简单的剧本后录制的。视频中,吴王刘濞势力庞大想要篡夺皇位,汉景帝削藩招致七国之乱。教师询问,为什么汉初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要先从当时实行的社会制度开始讲起。展示不同时期的地图,带领学生回忆西周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初的分封加郡县,让学生理解诸侯权力膨胀的根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汉初地图中诸侯王的土地和郡县用不同的色块标注,经过推恩令,诸侯王的领土由整化零,后又通过酎金夺爵,诸侯王土地色块颜色逐步向郡县色块的颜色转变。通过颜色的转变,学生们形象直观的了解了推恩令的内容。看后设问:接下来请你想象:如果你是下列人物,你会对这项新的制度作何评论呢?展示问题:“如果你是汉武帝,你想说……如果你是被削的诸侯王你想说……如果你是新封的诸侯子弟,你想说……”课上通过体验历史角色深入理解推恩令带来的影响,得出结论,推恩令不费一兵一卒一卒,就将诸侯国势力削弱,并让新得到分封的诸侯对皇帝感恩戴德,汉武帝的大一统地位得到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并不断交汇与完善,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微课演绎,将专题复习形象化,唤醒学生中断的记忆

历史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多,时空跨越大,学生在复习时记忆起来相对困难。而微课,通过图片、文字、解说等整合出单元或专题的历史知识,就将空洞的历史知识变成得声有色、有血有肉。学生则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更为直观的记忆了相应的内容。如初三日本史专题复习中,我根据中考的考点要求,设计了日本史三个展厅的参观。第一展厅摆脱民族危机篇,展示“明治维新”相关内容和图片,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第二展厅中日关系篇,从明朝戚继光抗倭,到近代的甲午中日战争;从日本等八国发动了侵华战争到全面侵华战争,从抗日名将讲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最后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学生们在音乐背景的烘托和图片资料的演绎中,为中国近代的遭遇悲愤,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开心。第三展厅日美关系篇,两国既有合作也有矛盾,都曾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中先后加入协约国中。矛盾则从美国侵日引发日本明治维新开始,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不符合美国在亚太的利益。九国公约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二战中,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将美日之间的关系按合作与矛盾两条线索归纳,学生对两国举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由此通过“闻其声、临其境”的方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个专题的把握,从而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观。

四、微课演绎,将学习时间个性化,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微课短小,观看方便,学生可以在课后时间自己学习,跟上课程进度的步伐,将上课没有听懂的内容学会,也对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如历史公元纪年法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础理论知识,自成系统,而部分同学学习起来稍有难度。于是,我便将公元纪年问题整理成专题形式,分别从公元纪年的基本概念、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时间差的计算三部分,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在基本概念里,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公元纪年,并展示年代尺。引导学生观察年代尺和数学的数轴,询问学生,你知道二者的区别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进而讲述,年代尺比数轴少了0到1这一段,为接下来的计算埋下伏笔。在世纪年代与年份的转换问题中,以公元1990年如何转换成20世纪90年代为例,教会大家转换的简便方法并引导学生总结出转换的公式。在时间差的计算中,再次利用年代尺,分清计算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计算公元前和公元,将两数绝对值相减即可。另一种是跨公元前后的计算,将两数绝对值相加再减1。讲解后展示相应的习题,给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上,出示计算过程及答案。课后我将此视频放在班级电脑中,大家纷纷拷贝回家,充分满足了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深化等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现代媒体 教学中的优势 发挥媒体优势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计算机不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应成为一种认知工具,计算机教育将成为当今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教学改革出现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堂教 学融为一体”的大趋势。

一、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现代媒体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开发、选择、组织多种媒体并发展为集动画效果、音像声音于一体、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多媒体教学可打破时空界限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由此可见,作为教学媒体,计算机能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延伸教师教育功能,因此是促进教改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计算机之所以能在教学中起到这样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由于计算机本身具有的功能,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事先编好的具有各种功能的课件,计算机只是执行这些功能。而当前中学历史学科知识点高度浓缩、头绪繁多、过程复杂、时空交错。历史课堂教学面目焕然一新将开端于现代媒体教学。本人初涉多媒体教学领域,课件制作经验不足,但感受颇深。下面就结合自制的反映战争题材的多媒体课件《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二、发挥媒体优势,培养思维素质

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因此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要掌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充分利用直观的外部刺激,如生动鲜艳、声像一体的画面,动静结合、色彩变换的文字图像,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从冷冰冰的书本中栩栩如生。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接受信息,对历史的认识也由看书或听教师讲述后去理解想象转为更加直观、如身临其境。这种直观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程度地唤起学习的“内驱力”,从而主动学、乐于学,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分层成功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所长,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原则,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个别差异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既重视优等生超前发展,又鼓励达标生拾级而上,这是素质教育全面性原则的要求。

交互性是多媒体课件的生命所在,利用交互性,可以使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选择恰当的设置,灵活的安排教学进度、广度和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维、各得其所,取得成功。

在本课能力训练环节中,为了方便不同学情的同学,我设计了由易到难、不同难度的问题并设置不同类型的按钮,可以随课堂要求任意进入某一个问题并返回。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等各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在自己原有的能力基础上通过思维获得成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的目的。、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在电脑动画演示的同时伴有背景拟音、字幕滚动的效果。学生从多媒体的动态中得出“首战东北体现了党中央决策的英明”的结论。实践证明这一设计起到了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作用。

3、利用高效性,深化层次、构建结构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运动过程,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严谨性、科学性。如果教师仍进行那种“复制型”教学、“拷贝型”教学,不仅无法还历史学科一个动态的各要素互相作用的有机系统,而且不利于学生发展其独特性和对知识的创造性。怎样在学习过程中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使学生去发现规律、初步学会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这一历史使命的最佳使者。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在于军事思想的正确”,这节课在小结部分设计了一个知识框架结构,随着学生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回忆,一层层展示剖析国共双方的态势和结局。正是借助于多媒体的高效性,帮助了学生建立新旧交替知识之间的联系,组建新的认知结构,实现线性思维到平面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的飞跃。从而逐渐养成从感性到理性上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4、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鼓励参与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课的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全面考虑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学生参与的讲述、演示、阅读、回答、问题探讨,做到每个学生不仅能参与而且积极参与。训练时,让学生走上讲台,或者自己用绘图笔连接知识点,对照答案检查;或者在选择题的训练中获得掌声的鼓励;或者在失败后不气馁继续努力。课程临近尾声屏幕上不规则出现了“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新政协的召开”、“歼敌双堆集”等画片,而后安排学生用鼠标拖移排列顺序并口头阐述战略决战的过程。

上一篇:假如我是市长范文 下一篇:关于五一的英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