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决定范文

时间:2023-09-22 06:55:02

最后的决定篇1

摘要: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由于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是企业中最难的决策。通过一个案例详细阐述了利用悲观法、乐观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和等可能法进行决策。

关键词:企业;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决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02102

决策是企业管理中最普遍最基础的工作,决策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企业管理的重心在经营,企业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企业的重多决策问题中,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又是企业最难的决策问题。

1企业决策简介

企业的决策是指对企业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比如,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亏损产品是否停产、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固定资产是否更新、新产品是否开发等等,都存在决策问题。正确的决策是企业正确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决策是否正确,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盛衰成败,因此,决策在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的决策问题成千上万,但在众多的决策问题中,按照决策问题所具备的条件不同分为三种。

(1)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要求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三是只存在着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四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确定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

(2)风险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型决策,要求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三是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四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五是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事先不能肯定,但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可以大致估算出来。

(3)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又称不确定型决策,要求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三是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四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五是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但不能事先肯定,并旦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

从定义看,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个数上,确定型决策只存着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概率上,风险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虽然事先不能肯定,但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可以大致估算出来;而非确定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但不能事先肯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三种决策中最难的是非确定型决策,那对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决策,采用什么方法决策呢,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详细阐述。

2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决策方法

益兴厂生产甲产品,现要确定2012年9月份的生产批量,该厂对甲产品2012年9月份的销售情况没法预测,现只预测出产品在采用大、中、小批量生产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详见下表所示,试问甲产品应选择何种批量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

分析资料可知,益兴厂是希望通过决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但其提供的资料只有三点:一是可行方案(3个)、二是自然状态(有4种)、三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但是4种自然状态中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事先确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生产批量的决策是一个标准的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对于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目前主要有悲观法、乐观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和等可能法五种。

(1)乐观法:乐观法决策者的主导思想是认为世间的很多事情只是想不到,若想到后通过努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因此决策者总是把客观情况看得很美好,对客观事物总是抱乐观态度,这是一种比较冒险的决策方法,一般只有在风险较小,损失不太大或把握较大的问题时采用。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按照乐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损益值80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2)悲观法:这种方法的决策思路刚好与乐观法相反,决策者对客观情况总是抱悲观态度,万事总觉得不会如意,决策者缺乏冒险精神,主导思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估计得相当不利,因此,也把这种方法叫做保守法。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小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立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按照悲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小批量生产(因最小损益值中的最大者-10万元对应的是小批量生产方案)。

(3)乐观系数法:按照唯物辩证法,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不足;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乐观,更没有绝对的悲观。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思路就是对客观情况估计既不那么乐观,也不那么悲观,主张在两者中平衡一下,用一个系数来表示乐观程度,该系数称为乐观系数,常用α表示,为方便起见,规定α的数字在0—1之间,即0≤α≤1。其决策方法是,首先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α,然后计算各方案的折中损益值,选择折中损益值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折中损益值=α×最大损益值+(1- α)×最小损益值

益兴厂若考虑α=0.7,则各方案折中损益值的计算如下所示:

大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80+(1-0.3)×(-50)=41(万元)

中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50+(1-0.3)×(-30)=26(万元)

小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20+(1-0.3)×(-10)=11(万元)

即按照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的折中损益值41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应该注意的是,采用乐观系数法其决策结果与乐观系数α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不同的α,决策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如何确定α的大小呢?α是根据乐观情况人为确定的,情况好,α可以取大些,情况最好(α=1)就变成了乐观法;反之,若情况差,α可以取小些,情况最差(α=0)就变成了悲观法。

(4)后悔值法:此方法的决策者是根据预计决策后产生的后悔值来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后悔值是指在某一自然状态下,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最优方案,所造成的损失值。某一方案在某一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就等于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与该方案的损益值之差(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的后悔值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后悔值法的决策方法是,首选找出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后悔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小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即按照后悔值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中批量生产(因最小后悔值30万元对应的是中批量生产方案)。

(5)等可能法:这种方法的决策者认为事先不能肯定哪一种自然状态容易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不容易出现,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应该是相等的,若有n种自然状态,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应为1/n,然后按风险型决策的期望值法决策即可,这个想法是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又称此方法为拉普拉斯法。其决策方法是,首选确定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若有n种自然状态,第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n),然后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选择期望值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期望值= 概率×相应损益值

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的销路有4种自然状态(即n=4), 则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1/4,据此计算每一个可行方案的期望值。

大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80+1/4×45+1/4×(-40)+1/4×(-50)=8.75(万元)

中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50+1/4×25+1/4×(-20)+1/4×(-30)=6.25(万元)

小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20+1/4×15+1/4×(-5)+1/4×(-10)=5.00=(万元)

即按照等可能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期望值8.75万元所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从决策结果看,采用不同的决策方法,对益兴厂生产甲产品9月份的决策结果并不完全相同。那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决策呢,由于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究竟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呢,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是要根据决策者对各种自然状态的看法而定。比如对自然状态持乐观态度可采用乐观法,持悲观态度者可以采用悲观法,持中间态度者可以采用乐观系数法,若重视决策错误可以采用后悔值法,对未来发展的自然状态持等可能者,可以采用等可能法,当然也可以将五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海晨.企业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4(2).

[2]邬适融.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

[3]杨军.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1).

最后的决定篇2

风险型决策又称随机型决策,要求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三是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四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五是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事先不能肯定,但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可以大致估算出来。

非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又称不确定型决策,要求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存在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目标;二是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三是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四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可以计算出来;五是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但不能事先肯定,并旦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

从定义看,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个数上,确定型决策只存着一种确定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都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以决策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状态。而风险型决策和非确定型决策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状态的概率上,风险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虽然事先不能肯定,但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可以大致估算出来;而非确定型决策,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但不能事先肯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三种决策中最难的是非确定型决策,那对非确定型决策问题企业应该如何决策,采用什么方法决策呢,下面通过一个案例详细阐述。

益兴厂生产甲产品,现要确定2012年9月份的生产批量,该厂对甲产品2012年9月份的销售情况没法预测,现只预测出产品在采用大、中、小批量生产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详见下表所示,试问甲产品应选择何种批量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分析资料可知,益兴厂是希望通过决策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但其提供的资料只有三点:一是可行方案(3个)、二是自然状态(有4种)、三是不同的可行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相应的损益值,但是4种自然状态中今后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决策者不能事先确定,并且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决策者事先也无法估算出来,显然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生产批量的决策是一个标准的非确定型决策问题。对于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目前主要有悲观法、乐观法、乐观系数法、后悔值法和等可能法五种。

(1)乐观法:乐观法决策者的主导思想是认为世间的很多事情只是想不到,若想到后通过努力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因此决策者总是把客观情况看得很美好,对客观事物总是抱乐观态度,这是一种比较冒险的决策方法,一般只有在风险较小,损失不太大或把握较大的问题时采用。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大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按照乐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损益值80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2)悲观法:这种方法的决策思路刚好与乐观法相反,决策者对客观情况总是抱悲观态度,万事总觉得不会如意,决策者缺乏冒险精神,主导思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总是把事情的结果估计得相当不利,因此,也把这种方法叫做保守法。其决策方法是,首先找出各方案的最小损益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大者所对立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按照悲观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小批量生产(因最小损益值中的最大者-10万元对应的是小批量生产方案)。

(3)乐观系数法:按照唯物辩证法,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也要看到事物的不足;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乐观,更没有绝对的悲观。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思路就是对客观情况估计既不那么乐观,也不那么悲观,主张在两者中平衡一下,用一个系数来表示乐观程度,该系数称为乐观系数,常用α表示,为方便起见,规定α的数字在0—1之间,即0≤α≤1。其决策方法是,首先确定一个乐观系数α,然后计算各方案的折中损益值,选择折中损益值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折中损益值=α×最大损益值+(1-α)×最小损益值益兴厂若考虑α=0.7,则各方案折中损益值的计算如下所示:大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80+(1-0.3)×(-50)=41(万元)中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50+(1-0.3)×(-30)=26(万元)小批量生产的折中损益值=0.7×20+(1-0.3)×(-10)=11(万元)即按照乐观系数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的折中损益值41万元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应该注意的是,采用乐观系数法其决策结果与乐观系数α的大小有很大关系,不同的α,决策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那如何确定α的大小呢?α是根据乐观情况人为确定的,情况好,α可以取大些,情况最好(α=1)就变成了乐观法;反之,若情况差,α可以取小些,情况最差(α=0)就变成了悲观法。

(4)后悔值法:此方法的决策者是根据预计决策后产生的后悔值来进行决策的一种方法。后悔值是指在某一自然状态下,应该采取而没有采取相应的最优方案,所造成的损失值。某一方案在某一自然状态下的后悔值,就等于该自然状态下的最大损益值与该方案的损益值之差(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的后悔值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后悔值法的决策方法是,首选找出各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最大后悔值,然后选择其中最小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即按照后悔值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中批量生产(因最小后悔值30万元对应的是中批量生产方案)。

(5)等可能法:这种方法的决策者认为事先不能肯定哪一种自然状态容易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不容易出现,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即概率)应该是相等的,若有n种自然状态,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应为1/n,然后按风险型决策的期望值法决策即可,这个想法是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又称此方法为拉普拉斯法。其决策方法是,首选确定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若有n种自然状态,第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n),然后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选择期望值最大者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期望值=概率×相应损益值益兴厂2012年9月份甲产品的销路有4种自然状态(即n=4),则每一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1/4,据此计算每一个可行方案的期望值。大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80+1/4×45+1/4×(-40)+1/4×(-50)=8.75(万元)中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50+1/4×25+1/4×(-20)+1/4×(-30)=6.25(万元)小批量生产的期望值=1/4×20+1/4×15+1/4×(-5)+1/4×(-10)=5.00=(万元)即按照等可能法的决策方法,益兴厂生产甲产品应选择大批量生产(因最大期望值8.75万元所对应的是大批量生产方案)。

最后的决定篇3

Philosophia(哲学)是距今2500年前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íα”(philo-sophia)转变而来,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指智慧。哲学是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形象的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时,告诉你左拐有左拐的好处和坏处,右拐有右拐的好处和坏处,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1]。

2临床医学决策分析

2.1概述

临床医学决策是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内、外医学科研的最新进展,进行诊疗方案的比较,并将自己认为最优者进行实践的过程。为什么要进行临床决策分析?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许多事件的发生是随机的,对个体患者来说诊疗措施的疗效、远期预后常常是不确定的和不可准确预测的,究竟采用何种方案最好,很难简单作出决定。例如文献报道某种新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疗效,但风险大,可能伴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或者价格昂贵,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稍低但风险小,如何选择治疗方案?这都需要正确的决策分析[2]。

2.2步骤

决策分析一般分四个步骤:①形成决策问题,包括提出方案和确定目标;②判断自然状态及其概率;③拟定多个可行方案;④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临床上最难的是风险型情况下的快速决策分析,这其中又以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为最难。风险型情况下,未来可能状态不只一种,究竟出现哪种状态,不能事先肯定,只知道各种状态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如概率、频率、比例或权数等)。常用的风险型决策分析技术有期望值法和决策树法。期望值法是根据各种可行方案在自然状态下收益值的概率平均值大小决定方案的取舍。决策树法有利于决策人员使决策问题形象化,可把各种可以更换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状态、可能性大小、产生的后果等简单地绘制在一张图上,以便计算、研究与分析,同时还可以随时补充和不确定型情况下的决策分析[3]。但都较复杂和不为医务人员所熟悉。

3医学决策中的哲学思考

3.1哲学思考

医学发展的历史,实质就是不断自我反思———哲学思考加科学验证的过程,临床医学尤其是外科决策中,如何认识并解决患者的疾病,做到最优化处理,往往涉及到哲学的思考即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本质,抓住主要问题,最直接以最小损害或损失获得最大利益的目的。

3.2利弊论

3.2.1利弊论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因内部矛盾引起发展[4]。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论着重辩证的统一,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利弊论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或立场来看与其利益相关联的矛盾即利弊,故利弊本质仍是矛盾,有矛盾的绝大部分特性,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针对同一对象从不同利益角度或立场会存在不同的利弊结论。患者的利益总是在科学及社会利益之上(赫尔辛基宣言),故医学决策从医患双方角度作出最主要的利弊分析结论,尤以后者为基准。概括起来,临床医学决策中的哲学思考就是分析矛盾、比较利弊、权衡得失,从而得出最优化、最大获益处理策略即利弊论,其正确决策必须遵循利大于弊且差值尽可能大的原则。它必须建立在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之上,且随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不断丰富其内容,从而使其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全面、准确。它相当于效用分析决策法,后者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利弊论主要针对决策分析最难的地方即评价方案并做出选择,它用最简单的内容做最直接的比较,得出最实质的结果,具有精简、直接、非传统性特点。

3.2.2利弊论分析

利弊论分析方法关键是:①确定期望达到的主要获益目标;②分析可能出现的主要严重后果;③掌握各自的发生概率;④了解医患双方对目标及后果出现的支持与满意度。医方:设备条件、技术水平包括同病种医疗组实践成功率、严重并发症的防治能力等;患方:各脏器功能状态、伴随病、活动能力、经济能力、家人亲属的配合、患者及家人亲属文化教育程度、对风险的理解和承受力等。利弊论的分析步骤是从决策问题的整体出发,充分运用决策者的主观认识能力、经验、直觉等,用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逻辑推理规律指导决策过程[3]。其要求首先明确决策问题的基本结构,抓住关键要素,将问题简化。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多轮分析,全面分析矛盾、比较利弊、权衡得失、得出决策。必要时运用决策树、效用函数、概率计算等简便的决策技术做出判断与推理,使决策分析快速见效。它强调对决策问题的整体思考和结构化,注重运用正确的分析过程。根据需要,利弊论循环运用思考(think)、分解(decom-pose)、简化(simplity)、具体论证(spceify)和反思(re-think)五个步骤,不断深入决策问题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①思考:决策者必须花费一定的时间,认真考虑决策问题的性质,明确问题的结构,才能着手处理问题。②分解:将问题分解为若干要素,对这些要素做逐一探究,然后再将这些要素重新组合起来,分析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弄清决策问题的来龙去脉。③简化:决策者的注意力应始终放在对最重要的决策要素的鉴别工作上。这些要素包括:主要的备选方案,可能达到的目的(获益———利)和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后果(损害———弊),掌握其发生概率,评估对医患双方的主观效用(支持和满意度)。④具体论证:对主要的备选方案及其可能结果(利与弊),医方和患方(患者及其家属)共同探讨、分析、确认和具体化,比较利弊、权衡得失,确定对医患双方的主观效用(支持和满意度),重视患方参与决策,必要时甚至让患方作出最后决策,既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又让其共担风险。⑤反思:决策者应认识到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获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并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而异。因为对同等收益,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决策可能不同;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故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包括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和预测,所以在各轮分析之间和决策终了之时,都要不断思考,找出分析过程中不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的环节,根据新掌握的信息来修正原来的预测结果,如系患方做最后决策时医方需要作适当解释、引导、提供相关信息以供参考,以利其做出最有利的决策。但必须尊重患方合情、合理、合法的决定,即使它不是最好的决策。

3.2.3利弊论原则

利弊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真实性,即制定及评价决策方案的依据必须是真实的,经过科学试验验证的;②先进性,即决策的全过程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必须是在尽可能收集并严格评价国内、外证据即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使决策摆脱个体经验的局限性;③效益性,即决策过程中应遵循“汰劣选优”的原则,选择的方案必须是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者为首选;④重要性,即对重要的临床问题进行决策分析,所选择的方案与其他备选方案相比,其差别应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利弊论的应用

医疗活动中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中已经使用了或正在使用利弊论来处理一些常见问题,如用药、补液、外科手术时机、术式的选择、术前签字谈话等。利弊论对于临床诊疗工作亦是一个很好的评估鉴定方法和手段。下面运用利弊论分析1例外伤后重度肝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患者[5]的临床诊治情况。首先明确早期处理的关键问题是控制失血,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血氧供应,维持生命;进一步再细分为出血与输血之间的比例,如何尽快控制出血以达到尽可能少的继续失血或不失血,分钟失血量与输血量之比将决定患者的生命。必须很好地作出手术决策包括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需明确以下几点:①患者创面大且可能已伤及肝门血管故不手术难以止血;②患者入院到输血估计要多少时间;③血量供应是否充足;④有无相应的肝外科人员、技术、设备等。传统观念是快速输液、输血,等生命体征稍平稳后再手术,其“利”为生命体征平稳后手术较安全,“弊”为可能在达生命体征稍平稳前患者即因失血过多而死亡。解剖上肝静脉直径为0.7~2.0cm,门静脉约1.0~1.2cm[6],普通输液管管径为0.3cm,输血管管径0.3~0.4cm,远小于肝内主要血管直径。如肝创面大而深且呈裂开状态,则创面出血血管总横截面积大,出血量多。

出血速度快者甚至3个通路输血仍比不上出血速度,故不能指望输血后待生命体征稍平稳再手术。何况输血前还有一段等待时间,且此时出血还在继续,快速输液后血压升高及凝血因子进一步稀释导致出血增加,故对传统处理方法来说弊大于利,不可取。现在提倡损伤控制性复苏[7-9](限制性补液、低压、延迟复苏、早期纠凝等)技术,用尽可能少的液体(即限制性液体复苏)将患者血压维持在能够勉强保持组织灌注的较低水平(即可允许性低血压),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只给予少量的平衡盐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从而达到延迟复苏、减少出血和水肿目的。弊端是生命体征不稳有损伤各脏器功能且手术有可能使其加剧。但可允许性低血压已将前者降到最低,术中尽快控制出血,加快输血输液,采用损伤控制性手术[10-14]可使后者影响降到最小,故利大于弊。损伤控制性手术包括:①早期简化手术,以简单快捷的临时措施控制出血和污染后快速关闭腹腔;②复苏———ICU继续复苏;③二期确定性手术又叫计划性再手术,待患者生理功能稍稳定后实施,包括确切止血、切除失活肝组织、恢复胃肠道连续性、污染重的结肠损伤行腹壁造瘘等)。

最后的决定篇4

【关键词】炮制;决明子;微波法;清炒法;蒽醌类含量

【中图分类号】R2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0-0005-02

决明子又叫草决明、马蹄决明,其性微寒,味苦、甘、咸,具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功效[1]。研究发现,决明子中含有大黄素、大黄酚等蒽醌类衍生物,具有降脂降压、保肝、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2]。蒽醌类在止血、泻下、抗菌、利尿等方面颇具优势,而决明子炮制法方法较多,如炒制、醋制、酒制、微波制等,每种炮制方法都会对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产生不同影响[3]。为进一步提高决明子炮制工艺,为其饮片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几种不同炮制品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现报告如下。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BSA623S-CW准微量天平(苏州金钻电子衡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奥析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微波炉(广东美的微波炉制造有限公司);烘箱(江苏高皓工业炉有限公司);SDHS21-210电磁炉(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

1.2材料1,8-二羟基蒽醌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决明子药材采自浙江宁波,经鉴定为豆科植物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

2.1清炒炮制分别称取A、B、C3份决明子,每份300g。A份在150℃下加热清炒12min,B份在180℃下加热清炒6min,C份在200℃下加热清炒3min。炒后粉碎,过60目筛,备用。

2.2微波炉炮制选取加热程度Ⅰ、加热时间Ⅱ、决明子在微波炉内铺设厚度Ⅲ为因素(见表1),进行L9(34)正交实验。

表1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2.3总蒽醌的制备取3g筛过后的粉末和3g决明子生品放于索氏提取器,加100ml80%乙醇进行回流,直至提取到无色将提取液合并,定容100ml;然后从中吸取1ml滴入烧瓶,并添加20ml1mol/L盐酸溶液进行回流水解3h;以氯仿分为20、20、10、10ml依次进行回流萃取,合并氯仿萃取液,再用混合碱溶液萃取,直至蒽醌反应结束,合并碱液定容至100ml,以混合碱液为空白,测定样品中蒽醌的含量。

2.4游离蒽醌的制备从样品溶液制备项下提取液中取1ml,并将之置于蒸馏水20ml中,从“氯仿回流萃取”起即采用“2.3”中相同的方法,对各样品中游离蒽醌的含量进行检测。结合蒽醌含量=总蒽醌含量-游离蒽醌含量。

2.5测定波长取适量的样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蒸干后加0.5%醋酸镁-甲醇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ml量瓶中,以相应试剂作空白,在400nm-800nm范围内进行波长扫描,结果最大吸收波长为493.5nm。

3结果

3.1清炒决明子对蒽醌含量的影响由表2可知,清炒品浸出物得率高于生品;清炒后总蒽醌含量无较大差异,游离蒽醌呈上升趋势,结合蒽醌下降。综合考虑下,清炒最佳方案为温度180℃,时间为6min。

表2决明子清炒后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

3.2微波炮制法正交试验结果分别称取300g决明子放于微波炉中加热,最终得到9个编号的样品,粉碎后同样过60目筛留以备用,经对比,实验号6组浸出物、游离蒽醌测出量最高,结合蒽醌测出量最低,可见正交实验中,采用中火、加热时间6min、决明子在微炉内铺设厚度Ⅲ为0.5cm测得的浸出物及游离蒽醌在微波炮制中检出量最高。见表3。

表3微波炮制后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

3.3炒制法和微波法对比清炒决明子最佳方案的浸出物得率为5.346%,低于最佳微波炮制品中最佳值5.580%;结合蒽醌含量为0.319%,高于最佳微波炮制品的0.192%;游离蒽醌含量为0.076%,低于微波炮制品的0.082%。浸出物及游离蒽醌增加意味着疗效更佳,所以微波法整体效果要高于炒制法。结合3.2的结果可知,利用微波炮制法,并将其条件设定为:中火、加热时间6min、决明子在微波炉内铺设厚度Ⅲ为0.5cm测得的浸出物及游离蒽醌检出量最高。

3.4方法学考察①线性关系考察:分别吸取2μl、4μl、6μl、8μl、10μl对照品溶液进样,对色谱图加以记录,纵坐标为峰面积,横坐标为进样量进行标准曲线绘制。②精密度试验: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进样,连续进样6次,对对照品峰面积进行测定。③稳定性试验:吸取对照品溶液在0h、4h、6h、8h及12h进样10μl,对对照品峰面积进行测定。④重现性试验:取6份决明子样品(每份量为0.5g)并精密成定,跟游离蒽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进行样品制备,展开测定。经检测,采用中火、加热时间6min、决明子在微波炉内铺设厚度Ⅲ为0.5cm的工艺条件,方法学考察相关系数高于0.9998,精密度试验、稳定性试验、重现性试验结果均良好。

4讨论

决明子生品较硬难以粉碎,导致有效成分的溶出有限,直接影响到药效。炒制后变得酥脆,粉碎后也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能够缓和其寒泻之性。研究[4]表明,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应用效果有着不同影响。研究对决明子生品、传统炒制品、微波炉炮制品三种样品进行比较,考察不同因素,如加热时间、温度等,对浸出物得率和蒽醌含量的影响[5]。研究结果发现,在浸出物得率方面,微波炮制品>清炒品>决明子生品;在结合蒽醌含量方面,决明子生品最高,其次是清炒品,微波炮制品最低;在游离蒽醌含量方面,微波炮制品最高,清炒品次之,决明子生品再次之。因决明子生品效果有限,炮制时可选择清炒法或微波法,清炒最佳工艺是在180℃下炒制6min,微波炮制法最佳工艺则是在中火条件下微波炉张加热6min,而且微波法效果要优于炒制法。实际操作中微波炮制法虽然决明子铺设厚度影响较小,但也要适中[6],如果太厚或太薄都会影响到均匀性;而炒制过程中需勤加翻动,以防局部过热。参考文献

[1]曹群.炮制方法对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2,25(6):21-22.

[2]蒋亚莉,舒志明,王建.不同炮制方法对决明子中蒽醌含量的影响[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10,34(4):389-391.

[3]方艳夕,毛斌斌,时维静,等.炮制方法对决明子中蒽醌和多糖含量的影响[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4):102-105.

[4]王莹.决明子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D].陕西中医学院,2013.

[5]沈云士.中药决明子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探析[J].医药前沿,2014,2(5):379-380.

[6]刘斌,巩鸿霞,肖学凤,等.决明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4):312-315.

最后的决定篇5

【关键词】神经动态规划 最优路径 子问题 Matlab仿真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人们越来越关心交通系统的智能化进程。智能交通系统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动态路径诱导系统,它可根据外出的人们的需求,为驾驶员提供最新的路况信息和最佳路径选择,以此避免交通拥堵现象的发生,从而优化交通状况,最终使交通时时地保持一个合理的动态分配。目前,最优路径选择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真正需要解决大型问题时,计算机需要搜索的选择范围太大,传统的动态算法基本上无法处理。1995年,神经动态规划算法被提出,该算法把复杂的问题分成若干子问题,这些子问题被拆分后更容易解决,使计算过程大幅简化,且更容易被计算机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可准确、快速、实时、稳定地选择出最优路径,值得推广。

1 神经动态规划概述与核心思想

在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时,动态规划大致思想为:将非常繁琐的原始问题分解为若干个阶段,这些阶段看似不相关,却是相互联系的子阶段,在找到上一阶段的解决方法以后才能处理下一个阶段,依次求出每个阶段的解,最后得到全局最佳的解。多阶段决策问题具备很强的顺序性,同时每个阶段所使用的解决方法也是随着阶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动态”意义就得以体现。其中交通网中最佳路径的求解就是典型的多阶段决策问题。

在路径优化中,动态规划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计算方法,但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我们肯定会遇到缺少一个完整信息或者维数灾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引进神经网络对动态规划具有较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神经动态规划如图1所示。

2 基于神经动态规划算法的最优路径实现

(1)将原来的问题分解成很多个小问题,即子阶段,并且找到每个子阶段的最优解决办法。求解多级问题的步骤为:根据每个问题的特点,划分子阶段。在划分子阶段时,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比如根据执行决策的时间、空间的顺序等。本文用x来表示子阶段变量。

(2)求解状态和状态变量。每个子阶段具体的起始位置可以依靠自然状态来指导,其中客观条件阶段性数目的状态是自然状态中的一种,它传达每个子阶段的关键信息,此外,一组或者无后效性的变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变量。本文用Hx来表示第x级的状态变量。

(3)求解原问题决策变量和集合。从目前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状态选择时,决策者需要做出恰当的决策,决策变量的范围称为集合。本文用Dx表示决策集合,用Ux表示决策变量。

(4)研究状态转移的方程。假设状态转移方程是:Hx+1=Tx(Hx,Ux)。次方程式中Tx不定,根据具体问题才能确定,如果Hx确定,一旦变量Ux确定,那么第x+1阶段状态变量(Hx+1)也将确定。

(5)研究指标函数。因为n和vi的递进性和可分离性,所以很容易找到指标函数n和vi之间的关系,显然,指标函数的求解也相对简单化。

(6)动态规划函数的基本方程。边界条件为;

,第x-m阶的最优动态规划函数是。

3 仿真结果

将上述模型,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仿真,分解原始问题并确定各个子阶段的最佳方案,将这个问题用网格的形式如图2进行表示:A为起始地点,E为目标地点,从起始地点到目标终点有很多路径,假设经过每个节点需要一定的运输成本,在Matlab仿真软件上进行仿真后依据动态规则算法的要求,设定好相应的算法模型以及相应的计算公式,这样便可以找到最优路径。

由图2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出,成本最低的路线为:或者或者,成本都是110。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神经动态规划算法具有较多优点:得到清晰运算结果;很容易找到全局的最优路径;可以找到一组完善的解,有利进一步的分析。

4 结语

我们在使用神经动态规划算法来探索最优路径的时候,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其具有稳定、可靠的步骤,过程并不复杂,但是给予我们的结果十分清晰明确,且适用于现实生活。使用这种动态规划算法解决复杂的问题时,可以非常容易找到解决方案,而且效率很高。当然,该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但只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完善,日后继续研究神经动态规划算法,相信一定可以攻克更多的局限,能够使其更好地被应用。

参考文献

[1]谬慧芬,邵小兵.动态规划算法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32.

[2]杨琰,廖伟志,李文敬,杨文,李杰.基于Petri网的顾及转向延误的最优路径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10).

作者简介

杨超(1994-),男,广东省吴川市人。现在就读于长沙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作者单位

最后的决定篇6

摘 要:在对某些事情进行考虑后确定具体的目标就是决策,其一般是使用了相应的科学方法。而在对空中交通进行管制的过程也是决策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在掌握了正确的信息之下而进行的。本文就空中交通管制的决策过程进行阐述,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相关的要素。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决策过程;特点

引言

在飞机起飞之后到落地过程中,这其中都需要对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应的管制,而在掌握相关的信息后进行决策是结合了各方面的情况后进行的,在这其中管制员有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整个决策过程则是从管制员专业和经验方面,然后结合天气以及航班时刻的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思维活动,选用最好的管制方案,调节飞行产生的冲突,以此保证航空安全高效的运转的过程。

1交通管制员进行决策的过程和特点

进行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斗争的过程,而空中交通管制员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其一般是在掌握了相关的信息后,具有一种概括性的固有思维方式。

1.1时间性

所有的决策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中完成,空中交通管制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相关的管制人员在获得信息过后,就要在短时间内思考各个方面的因素,然后做出正确的管制决策。这就表示,信息得到的越早,管制人员思考的时间就会更加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就会更加的健全。这种需要在短时间中做的决策必须要求管制员有一定的果断性,不能在多种决策方案中游走不定。若是错失了决策的最佳时间点,这样会给管制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1.2动态性和连续性

航空航班在运行的时候是动态的,这样就让整个管制决策决策的过程也形成了动态性。其决策一旦付诸于行动,就要依据决策执行后的结果反映相关的信息,还有对决策的环境信息的变化进行新的决策,直到实现规定的目的为止。管制的过程都是经由一系列的决策构成的,后一个决策方案一定是在前一个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前一个决策方案的延续、调节或者改变。如果管制员可以了解和掌握整个决策的过程,就可以有效预见决策后的效果,从而实现需要达到的目标。

在这其中,管制人员的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外界感知航空器和环境的相关信息。然后自行感知掌握,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记忆,然后进行选择,之后再对这个结果进行分析之后就是决策,最后就是付诸于实践中。

2对管制产生影响的几个因素

在进行管制的思维过程中可以知道,对最终的结果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航空器信息和环境因素

所有的决策行槎家在一定的条件和正确的信息下进行,只要掌握了足够可靠的信息才能够让决定更加客观化,并且符合一定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管制决策的时候,航空器的信息包含了机型、位置报告、航空器的数量以及雷达显示的速度以及高度等,还有就是在进度单中的各种信息。环境信息则包含了天气、空间复杂性,跑道的路面情况等这类的问题,在不同的信息条件之下,管制人员作出的决策就各有不同,同时也就导致了航空器的飞行路径上的不同,管制人员的调节方案是跟随者天气条件进行的。在整个工作中,管制人员获得信息的途径包含了周边的协调通报、航空通报、雷达以及类似气象单位的协调通报,还有就是管制人员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自行获得的信息。这类信息的准确、及时获取,能够对决策的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想要保障最后的决策最为有效,就要管制的人员具有自行掌握相关信息的认知,同时相关的单位部门间也要对有关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交流传递。其还用对相关的设备,比如通讯设备以及雷达这些的进行质量上的保障,这样可以得知的是,管制人员若是依据一条错误的信息进行决策的话,其产生的后果必定是极其严重的。所以,想要保障其车决策的可靠和安全,就要确保相关信息的及时和准确后才能够传递。

2.2决策人员的素质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就是人。决策者的意志和相关的行动都对决策的结果由有很重要的作用,决策员所具备的经验、气质以及知识结构等等方面也会对决策的结果产生影响。管制员在决策时的思维是由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感知的开始,在经历过对航空器和环境之间产生的冲突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在脑内形成记忆,选择有效的信息,再使用思维进行思考和推理,最终得到有效的决策方案,然后赋予实际的行动。这个过程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在实际中,需要要考虑的时候其具备的时效性,管制人员不但要对每一个航空器的状况进行监管,同时还要对多个航空器之间的情况进行把握,并且还要依据实际的情况改变相关的决策。因此对决策员方面就有了很高的要求,决策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信息的获得和讯用方面的能力;具备独立的看法,不能够犹豫;富有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复杂的信息中抓住主要的关键;具备极强的反应能力,在遇到意外情况的时候要临危不乱。

2.3实施过程

所有的决策只有付诸于才有作用。在进行空中交通管制的过程中,管制员要把其思维活动的结果用具体的指令表现出来,这就是决策的实施过程。管制员要使用清晰明确的通话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就是管制过程中的动态性,其要求管制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航空器进行监控,看其运转的情况和与结果是不是一致的,然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改整。有些航空的管制部门还制定了一定的制度,在表达决策的时候必须使用规范的用语,在指挥席上还设置了指挥席、协调席以及监控席,这样“三位一体”的方法对决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的保障。

结语

在空中交通管制决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在管制员方面,在整个决策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时间性、动态性以及连续性。这些都需要管制员在其中把外界的实时信息和自身具备的经验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然后选择一个最为安全、有效的决策方案,以此保障飞机的正常飞行和降落,减少航班的延误情况。

参考文献:

[1]方敏. 我国空中交通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同济大学,2006.

[2]王晓帆. 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5,(13):256.

[3]李海峰,李文权,武喜萍. 基于全决策树的空管人因可靠性研究[J]. 人类工效学,2010,(02):34-39.

最后的决定篇7

近年来,风险http://投资在全球应用于创业企业尤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成功,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起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也取得了初步发展,面临的较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风险投资成功率不高,影响了风险投资产业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投资前缺乏科学准确的投资决策是导致风险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决策者依据先验概率分布及期望值准则进行最优方案的选择。由于先验概率不能完全反映客观规律,所以就必须要补充新信息,修正先验概率,得到后验概率。后验概率是根据概率论中贝叶斯公式进行计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贝叶斯决策模型。

一、贝叶斯风险决策模型

(一)基本理论

贝叶斯决策模型是决策者在考虑成本或收益等经济指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贝叶斯方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系统工程,金融和保险等各个领域的投资决策方法,是一种现代风险型决策法,是统计决策理论的重要分支,贝叶斯决策的理论基础是贝叶斯概率公式。它被运用在对信息掌握不完备或者存在主观判断下的风险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是根据预测各种事件可能发生的先验概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获得较为准确的情报信息,以修正先验概率,然后再采用期望值标准或最大可能性标准等来选择最佳决策方案。这样使决策逐渐完善,越来越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协助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由贝叶斯定理可以推出通过抽样增加信息量能够使概率更加准确,概率准确则意味着决策风险的降低,所以贝叶斯定理保证了该决策模型的科学性。

(二)决策模型的建立

风险决策贝叶斯模型的建立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风险投资者在进行企业项目决策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而每一个项目方案的收益都取决于诸多风险变量未来的状态,因而风险资本投资决策是一个风险型多指标决策问题。

第二步,构造判断矩阵。决策者以本层次上的因素为准则,两两比较因素yi、yj的相对重要程度,给出标度aij,构造一系列判断矩阵a=(aij),其中,aij>0,aij=1/aij,aii=1。

第三步,建立投资决策模型。

二、风险收益函数的贝叶斯决策

决策者面临着几种可能的状态和相应的后果,依据过去的信息或经验去预测每种状态和后果可能出现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根据确定的决策函数计算出项目在不同状态下的函数值,然后再结合概率求出相应的期望值,然后依此期望值做出决策行为。贝叶斯决策法是最常见的以期望为标准的分析方法。

贝叶斯决策模型是决策者在考虑收益指标时经常使用的方法,以收益型问题为例,其基本思想是在已知不确定性状态变量 的概率密度函数f( )的情况下,按照收益的期望值大小对决策方案排序,则最优方案为使期望收益最大的方案。

接下来看一个具体决策实例。某百货商场过去200天关于商品b的日销售量纪录,商品b的进价为200元/件, 售价为600元/件,如果当天销售不完,余下全部报废,求该商品的最佳日订货量a*,及相应的期望收益金额emv*和evpi。该商场商品b的销售状态空间为 ,这些状态发生的概率也可以推测出来。根据此状态空间,决策者的决策空间为 。当商场的销售量为 ,而进货量为 时,商场的条件收益为:而相应的期望收益为 。

从经济角度看当日订货量等于日销售量时,商场没有因为多定货或少定货而造成的机会损失,因此获得的收益最大,所以此例理论上的最大利润为epc=2720元。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值很难得到,除非商场能够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进货量,因此商场的经营者往往追求的是期望收益的最大值,在此例中当订货量为7时期望收益最大,emv*和evpi分别为2460元和260元。

evpi的含义为由于情报不准确而造成的商场的赢利损失。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决策者总是希望获取一些准确信高的信息,只要费用小于预期收入,决策者就可以考虑购买由信息公司提供的情报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是通过抽样调查或其他途径得到的概率,与凭借经验预测出来的概率不同它们的可靠性更高,这种概率称为后验概率。一般的用后验概率代替先验概率进行贝叶斯决策, 往往可以得到更准确的方案,这

转贴于 http://

种用后验概率代替先验概率再进行贝叶斯决策,就成为后验分析法。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情况下并非用后验分析法就一定比先验分析好,如果两者选择的方案相同,则意味着后者在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收益并没有增加,显然此时先验比后验更加有效率。

三、结论

由于在生活中许多http://自然现象和生产问题难以完全准确预测,因此决策者在采取相应的决策时总会带一定的风险。贝叶斯决策法是将各因素发生某种变动引起结果变动的概率凭统计资料或凭经验主观地假设,再进一步对期望值进行分析,由于此概率并不能证实其客观性,故往往是主观的和人为的概率,本身带一定的风险性和不肯定性。

最后的决定篇8

刑事判决的历史演化中,我国明代“秋审”制度中有关于“缓决”的做法,即对某些罪行不甚严重且具有宽恕条件的犯罪者,可以实行暂缓判决,至清代则进一步规定,妇女犯罪除奸及死罪外,可以缓决,责付其夫收管,其无夫者,责付其近亲属或邻居保护管教。早期的英国,对于应处刑的初犯少年,实行暂不判处徒刑,以誓约代替徒刑的执行川。暂缓判决在我国古代有所实践。

现行德国刑法典第59条规定:“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如果某人被判处低于180日额的罚金刑,法院宣告他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并替告他,同时确定一个罚金数额并保留对该刑罚的宣判”。法国刑法典第132一60条规定:“如表明罪犯正获重返社会,所造成的损害正在赔偿之中,由犯罪所造成之危害即将停止,法院得推迟刑罚宣告。在此场合,法院在其决定中确定将作出判刑决定的日期”。从上面看来,“暂不作出判刑决定”,我国古代和现在西方国家早有立法和司法实践。

二、暂缓判决的内容和特征

至今为止,司法机关还没有给暂缓判决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基于对现实案例的分析研究,笔者给暂缓判决定义为:暂缓判决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已构成犯罪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未成年被告人,经开庭审理后,根据其所犯罪行和悔罪表现,暂不判处刑罚,而是作出延期判决的“决定”,让其在法院设置的考察期内,回到社会上继续就业或者就学,或者司法机关指定社会福利机构对其进行考察帮教,考察期满后,再根据原犯罪事实和情节,结合被告人在考察期间的表现予以判决。

暂缓判决具有以下特征:(一)暂缓判决是一种暂缓判决“决定”,而不是字面上所表达出来的“判决”;(二)条件成就判决。暂缓判决是以最后刑罚的不确定性来从心理上给未成年人以及其家人造成压力,促使其努力改造,接受考察教育,其刑罚方式带有不确定性特征;(三)适用的对象为未成年被告人;(四)定罪和量刑暂时分离;(五)对缓判对象有一定的考察期,考察期内被告人回到社会继续生活工作;(六)由法官及其社会上其他部门的人员共同对缓判对象进行考察。

三、暂缓判决合法性和合理性之评价

首先我们很容易看出,地方法院这种暂缓判决的判决改革措施明显违反了《立法法》和《刑法》规定。就拿(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少年庭暂缓判决操作程序》和《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法院关于未成年人实行“暂缓判决”制度的暂行规定》两项规定为例,无论该规定是由重庆市哪一级、哪一个部门制定的,它们都与现行《立法法》和《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相抵触。首先,制定该规定的主体没有制定修改变动刑法中关于对犯罪人处罚方式为内容的立法权限,主体没有制定权限.因而该两项规定应当是无效的。暂缓判决对经过考察期而表现符合决定要求的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缓刑、减刑、免刑的做法不符合《刑法》关于定罪量刑情节的规定,《刑法》中规定的量刑情节都是在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宣告有罪之前适用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的,量刑情节的适用是有时间界限的,如果被告人一经人民法院宣判有罪之后,其宣判之后的表现不能再作为缓刑、减刑、免刑的量刑情节了。当然,这种表现也许对今后在监狱中获得减刑、假释有所作用,但其适用的程序和我们定罪量刑的审判程序是完全不同的。

再次,《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定罪和量刑分开裁判的相关规定。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缓刑制度中,只有判决宣告后暂缓执行刑罚的缓刑,而没有暂缓判决的缓刑,也没有任何其他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对犯罪人暂缓判决。另外,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法院可以作出单独宣告被告人有罪但不承担刑罚的裁判,所以如果在对被告人进行考察的期限结束后作出免除被告的刑罚的最终判决将是违反刑事法律规定的。

最后,暂缓判决违反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审判期限的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Ei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在受理后1个月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月。即使存在该法第12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交通十分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或者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经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批准或者决定,也只能再延长1个月。上述规定表明,一审公诉案件的审理期限正常情况下最长是1个半月,最长也只有2个半月。显然暂缓判决违反了这条规定。

暂缓判决的内容是先判未成年人有罪,同时决定考察期,期满后法官根据考察期的表现下达判决对其适用某种刑罚(减刑、缓刑或者免刑),在这里,有学者认为它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他们认为,法官在给未成年人定考察期限这个做法是已经认为未成年嫌疑人是有罪的了,但是,在法院的最终判决没有下达之前,嫌疑人应当是推定无罪的。这样一来,判决考察期是一种明显的有罪推定的做法,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规定。

对于认为暂缓判决没有违反无罪推定的学者,他们认为,暂缓判决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在适用刑法上处于犹豫不决的情况下,先判定被告人有罪,但暂不作出刑罚决定,确定一个考验期,然后视其在考验期内的表现好坏,再作出刑罚判决与否以及如何适用刑罚决定的一种审判方法。作出暂缓判决之前,法官仍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庭审理,并且只有对符合暂缓判决条件的未成年人才在审理结束后对其宣布暂缓判决的决定。由此可见,从暂缓判决的表面程序来看,似乎没有任何一点是“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的。

对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里最为关键的其实是暂缓判决的性质问题。暂缓判决的性质本身是一种司法程序中法官所作出的“决定”,而不是“判决”,决定是人民法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某些,程序性问题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决定的特点是相当于一种司法命令,而判决则是对刑事案件实体问题所作的终局性的处理,也就是说,对被告人判处有罪或无罪都必须要用判决的形式来宣告。所以,这里的“暂缓判决决定”是不符合(刑事诉讼法》关于裁判形式的规定的。法院这里是为了避免违反无罪推定原则而不得以才以决定的方式宣告被告人有罪并且作出暂缓判决的决定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法院的这种做法是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的。

虽然暂缓判决有以上种种合法性的问题,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其最为合理之处。暂缓判决改革的动机是为了能让未成年被告人不受到第二次伤害,尽量以社会化的矫正方式来纠正未成年被告人的危害行为,对未成年被告人能用其他的方式进行改造和教育,尽量不用刑罚的方式来惩罚未成年被告人,其合理性毋庸置疑。

当然,从暂缓判决制度的设计上,我们也会发现有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各个基层法院在暂缓期间的考察方法的设计上不系统,随意性较大,不具有制度性的特征。有的法院考察方法只是让未成年人回到社会,回到自己的学习岗位,以学生的成绩好坏来作为其考察期间的主要内容。有的法院做法比较正规,在规定考察期的同时向有关社会福利、教育机构、当地派出所、街道和居委会等地方法送达《监督令》、《社会服务令》,责令未成年人按照令悔改自新,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判处对一名犯抢劫罪的巧岁少年刘某所作出的考察内容就包含了这些措施。而在一起北京市丰台法院对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未成年人作出的暂缓判决决定中,考察则主要以被告人是否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内容,此种考察方式和内容随意性可想而知。另外,暂缓判决的条件不是十分清楚,也就是说,适用暂缓判决的案件类型以及适用什么范围内的法定刑,有没有犯罪情节轻重的要求,司法实践中都没有明确地规定这些条件,各个地方法院在审判实践中都没有很好的统一起来。

此外,此项改革最大的不理性之处就是其对司法的统一性和和立法权威性的严重性破坏。从上文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基层法院所实践的暂缓判决是没有任何立法依据的,只是通过地方法院自己制定的一些严重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来实施这项改革。在很多地方法院,院内出台的一些所谓的暂行规定早已替代了现行法律的适用,这种现象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这种做法严重地破坏了司法的统一性,使得法律的适用成为可有可无的活动,扰乱了法律所追求的法秩序,法律的尊严无从谈起。另外,这项改革挑战了立法权威,使立法活动不能有序地合理性地进行,这种在朴素的经验的基础上得来的所谓“暂缓判决”改革是感性的盲动行为,是朴素的,违反了一般的立法规律,它对法律的发展只有害而无一利。眼下,类似暂缓判决这样的所谓的司法改革在基层法院屡见不鲜,至于这样做的原因,最探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国立法机关立法技术和能力的欠缺,立法工作相当疲软,尤其是在部门立法关于规则的制定上缺乏一贯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下面,笔者欲就暂缓判决改革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四、暂缓判决改革方案之我见

首先,我们在未成年人犯罪立法和司法工作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这样的意识:即对于青少年犯罪处罚,应当向轻刑化、社会化和个别化方向发展,为我国将来实行恢复性司法模式打下坚实的观念基础。理念的正确是保证改革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第一步,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建立一套全新的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特别程序,不仅仅使“暂缓判决”法律化,而且还应当加强“社会服务令”、“未成年被告人前科消灭制度”等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设。

其次,加强立法工作,解决暂缓判决无法律依据的尴尬局面,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暂缓判决的内容、性质和适用条件。上文中已经分析到,对于被告人是否有罪进行裁判时应当用判决的方式,而不能用“决定”,所以首先,在刑法中,我们必须要规定“对未成年被告人单独宣判有罪”的制度,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未成年被告人暂缓判决制度:犯罪认定判决和刑罚裁量判决分开。暂缓判决书由这几部分组成:(一)判决被告人犯有何罪,这和普通判决内容相同;(二)根据犯罪的情节轻重决定拟判处的刑罚,注意,这里只是拟判决的刑罚,而不是最终判决的刑罚。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三)规定考察期限,期限为1一2年,期限由犯罪情节轻重决定;之后一并决定“社区服务令”内容。这里,考察内容是“社区服务”,具有制度性特征,下文详述;(四)最后,写明如果被告人在考察期间如果其表现符合“社区服务令”内容的要求,将免刑、减刑或者缓刑判决,具体刑罚种类和刑期待考察期结束后最终判决上再决定。

另外,暂缓判决的适用条件,笔者认为应当具备以下因素:(一)适用对象定位于“已犯罪的未成年被告人”,这是由上面我们谈到的暂缓判决的性质决定的;(二)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是故意犯罪并且基于犯罪情节应当判处刑罚5年以下,或者过失犯罪者。规定5年是为了能更好的区别于现有的缓刑制度中刑罚年限,从而在实质上给予未成年被告人更好的适用暂缓判决的空间;(三)共同犯罪中,未成年被告人是从犯、胁从犯或被教唆犯;(四)未成年被告人不是累犯;(五)犯罪情节轻微,平时表现良好,而且认罪态度好,人身危险性不大;(六)未成年被告人愿意接受考察期间的社区服务考察方式;(七)未成年被告人具有家庭监管条件。

其实,暂缓判决本身的实行并不困难,这项审判制度实施的好坏在于其配套制度社区服务制度能否能很好地贯彻实施,青少年犯罪社区矫正的关键也在于此。我们知道,社区服务是对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的方法之一,社区矫正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总称。社区矫正也可以适用于普通犯罪人,它包括缓刑、假释、社区服务、暂时释放、中途回家、工作释放、学习释放等等。但是,我们这里暂缓判决中的社区服务并不是实体法意义上的刑罚措施,只能是考察方式,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把社区矫正作为替代刑罚手段的制度。这种将社区矫正作为替代刑罚手段做法是刑事立法和司法的发展方向,现阶段还不具有将其实体化的本土资源环境。

法律应当规定在乡镇街道内的一些专门福利、教育机构为未成年被告人进行社区服务的专门场所,如福利院、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初高中学校等等。还有,法律应当强制规定考察基地必须履行社区服务令的义务,这样可以加强社区服务令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对于有家庭监管条件的外地未成年犯,我们完全可以让其将“社区服务令”带回其原监护人住所地执行。

论文关健词:暂缓判决无罪推定社区矫正社区服务

上一篇:悼念亲人范文 下一篇:俄罗斯海豚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