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9 14:10:14

18年工作总结

18年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俄国;价格;工资

中图分类号:F815.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2-0074-0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俄国的价格和工资问题缺乏深入研究。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苏联时期,先验性公理——从公元10世纪到1917年,无论是封建时期还是资本主义时期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占统治地位,研究人员据此解释所有社会科学问题;第二,相关资料不完整,只涉及个别时段——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和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18世纪下半叶则完全空白,甚至研究得最为透彻的俄国城市彼得堡和莫斯科也只有部分并不系统的资料;第三,西方学者对帝俄时期的价格和工资兴趣寥寥。本文以彼得堡的资料为基础,首次尝试构建18-20世纪初俄国的价格和工资总指数。

一、1703-1913年圣彼得堡价格和工资的变化

价格和工资史料主要来自18-20世纪初彼得堡的收支簿、参考价格统计表和价格表。

关注劳动力价格时首先产生一个问题:应当研究哪类劳动者的工资?由于存在诸多职业,因此有必要选择一项工资取决于劳动力市场行情和价格变化的大众化职业,这一职业应该能够代表多数雇佣劳动者的典型工资,且其劳动性质及专业技能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满足跨时间、跨地区和跨民族比较的基本要求。综合以上因素并考虑史料的潜力,木工最合适。1825年,彼得堡的7126座房屋中木结构建筑达4763座,占66.8%;1900年,23988座房屋中木结构建筑为9639座,占40.2%,砖木结构房屋1249座,占5.2%。显然,所有木质建筑物都是木工的劳动成果。1900年的人口登记显示,圣彼得堡的建筑工人总数为33712人,其中木工6427人,占19%。

两项因素对构建消费价格指数具有关键意义:一是商品种类表,二是计算消费价格指数时确定的商品权重。我们以47种最重要商品(其中食品类20种,居住类19种,服装及鞋类8种)价格的动态数列为基础,构建1703-1853年彼得堡的消费价格指数,并与1920年代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B.几达尔马托夫计算的1853-1913年消费价格指数合并为统一数列。遵循达尔马托夫构建1853-1913年分类指数的方法计算1703-1853年的消费价格总指数:首先以月份或者季度价格为基础计算47种商品的年度基本指数(以1853年为基准年),然后计算三类商品的分类指数,最后根据1913年基期权重加权得出该年度综合基准价格指数。

以史料为基础,根据计算,我们确定了两个基期——1703-1710年和1913年——的价格总指数(见图1和表1)。

帝俄时期,彼得堡及全俄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在1703-1913年的210年里,价格上涨近5.3,经历了一场影响到生活各个方面的真正革命。200余年间,只有三个十年的价格总指数下降:1811-1830年和1891-1900年,尽管个别商品的价格下降:食品和住房价格有四个十年出现下降,服装和鞋类价格有六个十年走低。从时间上看,价格上涨的幅度很不均衡:1703-1810年,价格涨幅最大,达2.7倍;而在接下来的100年里价格只增长了0.7倍。价格革命到18世纪基本结束。引发这场革命的原因是俄国作为原料出口国和工业品进口国融入世界市场及参与国际劳动分工。

伴随着俄国价格革命的发端,欧洲市场和西欧文化进入俄国,并开始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俄国,这个进程一直持续到今天。在18世纪之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过程对俄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影响的程度不同。例如,俄国居民奴化的规模之大、程度之深无国可及;相反,城市化、工业化、普及教育及大众意识世俗化甚至到1917年也未能深入俄国社会。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反宗教改革和17-18世纪的科技革命或者与俄国擦肩而过,或者仅触及到表面。只是到18世纪俄国才真正融入欧洲,虽然存在一定的滞后和强度差异问题,但俄国开始与欧洲构成统一的文化、经济和信息空间。

俄国和西方的价格变化可以衡量双方接触的程度。18世纪初以前二者价格的变化不存在任何同步性。16-17世纪,价格革命自西向东逐渐遍及欧洲,包括波罗的海国家、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奥地利,但终止于俄国边境。由于价格异步变化,在17-18世纪,俄国以白银或者黄金克数表示的价格水平约为西欧国家的1/6。俄国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根本无法使国家融入世界市场,文化接触则更少。由此可见,18世纪前俄国与欧洲国家的经济及其他交流不多。但在接下来的100年间出现补偿性增长。18-19世纪初俄国的价格增幅高于西方过去数百年间的增幅,由此价格水平的差距缩小到1/2。俄国与其他欧洲国家的价格变化逐渐同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格水平差距减少到最低水平,只有20%~30%——与运输费用大致相当,俄国完全实现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这样,俄国和西欧价格的变化证明了双方联系的紧密程度:18世纪前接触不多,18世纪出现补偿性快速增长,19-20世纪初处于正常状态;从18世纪起俄国开始了与欧洲的一体化进程,19-20世纪初俄国融入世界市场和世界文化过程。俄国和西欧粮食价格的对比清楚地反映了这个过程(见表2)。

18-20世纪初,主要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一致,但异步程度逐渐降低,特别是从19世纪初起。同1801-1810年相比,到1913年,服装、鞋类、内衣的价格增长0.34倍,食品增长0.77倍,木材及其制品、蜂产品、手工业产品等增长1.9倍。价格增长的差异多半是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劳动生产率发展水平不同的结果。可以推测,19世纪以前的劳动生产率某种程度上基本相同。但随着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肇始,形势出现变化。到1913年,服装、鞋类和内衣等开始工厂化生产,并且使用蒸汽机车运输,这意味着,这些商品的价格比以前要便宜。俄国农业受技术革命的触动比工业小得多,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大。但依靠铁路和轮船等新兴交通工具,农产品的运输支出明显下降。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高于工业品,但低于林产品和手工业品。工业革命几乎没有波及到后者的生产,其运输受到的影响较小,尤其是以流放为主的木材。这样,某些商品价格的变化为国民经济不同领域劳动性质的显著变化增添了额外因素。

以生活水平为背景,价格对工资的影响最大。从表1数据看,210年间木工工资增长约8.4倍,而根据价格增幅进行修正后实际只增长了0.5倍。如果谈及其变化,那么从最普遍的意义上可以说,18世纪工资的购买力呈下降趋势,尽管个别时期出现增长,例如1721-1740年和1780-1790年代。1740年代达到最低点,比初期水平低31%。此后40年处于停滞状态,从1780年代起工资购买力开始提高,但1791-1800年未达到1703-1710年的水平。

从19世纪上半叶一直到克里米亚战争及大改革初期,实际工资处于增长势头,1850年代的实际工资水平比18世纪初高lI5倍;1861-1890年降低了29%,几乎接近18世纪初的水平。但此后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工资增长了0.4倍。如果以实际工资水平计算,那么18世纪该数字一直低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北方战争前夕)的水平,1801-1810年回归到18世纪初的水平,而且整个19世纪上半叶比18世纪高25%~54%。改革后的工资购买力低于19世纪中叶,只是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才实际上达到19世纪中叶(大改革前)的水平。

18-20世纪初工人的平均工资能买什么?表3和图2反映了部分主要商品的价格。从中可以发现,除牛奶外,1913年木工工资购买的所有商品都比18世纪多。同1853年相比,1913年工资购买的植物类食物(面粉、米、植物油、蜂蜜、白糖以及鸡蛋)多,动物类食物(牛肉、奶油以及鱼)和伏特加酒少。须注意的是,在18-19世纪上半叶白糖属于奢侈品(普通民众以蜂蜜代之),而干胡瓜鱼则是做汤最常用的食物。

动物食品相对涨价使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体力劳动者认为买粮食比买肉类和奶类食物更划算,因此,改革后农民和市民口粮中粮食类食物有所增加,而肉和奶制品相应减少。如果将用工资购买的所有食物的重量作为工资购买力(针对粮食类商品),那么可以得出结论:1913年的实际工资比1713-1714年高1倍,比1801-1810年高1/3,实际上相当于1850年代的水平。

以木工为例得出的结论多大程度上可以推广到其他雇佣劳动者,换句话说,木工和其他职业者的工资存在何种关系?1853-1910年,中级木工的平均日工资为106戈比;建筑业最重要工种——瓦工、油工、钳工、家具工和粉刷工——工人为117戈比,比中级木工高10%;杂工71戈比,比中级木工低33%。工厂工人的平均工资一般按月计算,研究人员通常按年评估前者的平均工资。若折合成日工资,必须知道每月和一年的工作天数,这是不确定值。据计算,1885年的实际工作天数约为264天,1904年为268天,1913年为257天。根据年平均工资可以推测,1853-1913年,彼得堡工厂自由雇佣工人的日平均工资比建筑木工低18%-26%,工厂杂工比建筑杂工低15%。但根据每年特别是单独十年的情况看,建筑业和不同工业领域劳动报酬的变化非常一致,尽管工厂工人的工资比建筑人员增长缓慢:从1720-1729年到1911-1913年,工厂工人的工资增长了4.5倍,建筑人员则增长了5.4倍。这可能是计日工资能够迅速对价格波动和经济行情作出反应,而领取固定工资的长期工人对价格上涨反应滞后的结果。此外,整个帝俄时期彼得堡发展很快,建筑突飞猛进,对建筑工人的需求旺盛,所以他们的工资高一些。这样,18-19世纪初自由雇佣建筑木工的工资购买力比其他自由雇佣工人高15%~26%,但变化趋势相同。也就是说,在分析彼得堡木工工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原则上可以适用于所有雇佣工人。

至于国家工人,他们的状况通常比在私人企业工作的人好得多。尽管国家工人的工资常常落后于价格增长,但是他们享有一系列特权:退休金、医疗服务、口粮,按照优惠价格享有住房、土地、木柴和食物保障,可以从事副业和饲养牲畜。在劳动和生活条件恶化时,他们可以向政权机构发出呼吁,而其要求一般都会得到积极回应。

在1860年代大改革前的1857年,临时或者长期受雇佣的仆人、打扫院子者、锅炉工人、马车夫、建筑人员、工厂工人、杂工的人数达20万人,占首都居民总数的40%(49.5万人)。其中,建筑人员约5万人,工厂工人只有1.9万人。上述人员的工资与木工没有原则性差别。此外,从饮食、服装和居住条件角度看,当仆人的农民(5.65万人)、办公室小职员、神职人员、士兵、士官同熟练工人区别不大。小市民(4.83万人)和行业手工业者(1.08万人)的状况好一些,但不明显。只有占彼得堡居民总数10%~12%的有品级官员(约3万人)、商人(0.97万人)、外国人(1.18万人)、司祭、不服役的地主、军官等5万~6万人的生活标准较高。

改革后,首都居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根据收入水平,1900年前俄国的社会分层如下:工业、交通、贸易领域就业的工人及其家庭成员总数63.1万,古彼得堡人口(124.8万)的50.6%,其中工人44.2万(工厂工人26万),他们的工资与木工相当。资产阶级(7.8%)、管理人员(1.8%)、自由职业者(5.3%)、放贷者(3.2%)、官员(5.3%)、军官和司祭(0.6%)约占城市人口的24%,这部分人的收入不菲。

价格革命首先影响到彼得堡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整个19世纪上半叶——所谓的农奴制危机时期——工资持续增长,到1850年代——废除农奴制和实行其他资产阶级改革前夕——达到顶点。这一时期平均工资的购买力比18世纪初高67%。随着资本主义进入俄国,实际工资开始下降,到1880年代最大降幅超过30%。从1890年代起,即所谓的专制制度危机时期或者全面危机时期(至今大多数历史教科书如此评价这段时期),平均工资的购买力提高,到1913年再次达到整个帝俄时期的最高点——为18世纪初水平的167%。这样,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经过第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建设,彼得堡平均工资的购买力达到改革前水平,即农奴制时期的水平。这个结论似乎令人费解,但事实如此。

二、18-20世纪初俄国价格和工资的变化

可否将关于彼得堡实际工资变化的结论推广到全俄呢?尽管苏联历史文献普遍关注工人阶级状况,但并没有明确回答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乃至改革后俄国工人实际工资如何变化的问题。笔者尝试总结既有文献并作出解答。

按照c.г.斯特鲁米林的计算,从1726年到1860年,俄国黑色冶金业工人的名义工资持续增加,到1860年增长了1.81倍,相反,实际工资不断下降,到1860年仅相当于原来水平的67%。但是,名义工资同粮食和消费价格指数的对比显示,18世纪时工资实际下降30%左右,19世纪上半叶开始回升,到1860年达到18世纪头25年的水平(见表4)。

权威经济学家图甘·巴拉诺夫斯基经过认真分析发现,从19世纪初到废除农奴制,中部非黑土区纺织工业的实际工资大幅上涨,因此“尼古拉时代是工资较高的时期”。尽管承认俄国工人工资较高的事实,但是他不赞同A.哈克斯特豪森的观点,后者认为,“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没有一个国家的工资像俄国那样高”。据图甘·巴拉诺夫斯基计算,从1860年代到1880年代中期实际工资下降了20%~30%,1880年代后期和1890年代则大约增长了相同幅度。

B.и.谢梅夫斯基对18-19世纪劳动者的状况颇有研究。他认为,1880年代纺织厂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800年代他们属于领有农时高80%,这一时期自由雇佣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所提高,虽然幅度不大。他判断,1880年代西伯利亚采金场工人的实际工资比1840年代高。因此,改革前工人的实际工资出现增长,1860年到1880年代初期下降,此后再次开始增加。经济学家c.A.佩尔武申在评估改革后工资的变化时持相同观点。

科斯特罗马省、莫斯科省和弗拉基米尔省1913年的名义工资比1880年代初期高40%~56%,而实际工资只高10%~20%。自1880年代末起工资开始增长。从1897年到1913年,工人的年工资由187卢布增加到264卢布,提高了41%,而同期彼得堡的消费价格指数增长了27%,也就是说,实际工资增加了,但很有限:16年间仅增长了14%。各省所有行业的工人工资均有提高,彼得堡比其他省上涨快些(见表5)。

再分析一下农业工人的工资情况。制定废除农奴制的条件时,各省编撰委员会评估1850年代欧俄农业工人的平均日工资为30戈比。但实际上只有草原和波罗的海省份夏季时的工资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其他地区农业工人夏季的平均日工资要低一些:诺夫哥罗德省为16戈比,明斯克省和辛比尔斯克省为18戈比,萨马拉省为19戈比,维捷布斯克省为20戈比,弗拉基米尔省和格罗德诺省为23戈比,特维尔省为25戈比,科斯特罗马省为27戈比,库尔兰省为38戈比,赫尔松省为40戈比。废除农奴制后头十年工资迅速上涨。1870年代欧俄50个省的平均日工资为49.5戈比,这意味着,同1850年代相比,名义上提高了65%,而且增长主要集中在1860年代。下列数字说明了这一事实:目前保存有40个省1870年代末期至1880年代初期的工资资料,1870年代这40个省的年工资从50卢布增加到55卢布,增长了10%。由此可以得出结论,1860年代工人的平均工资约增长50%。1880年代农业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4%,1890年代则提高了6%,1901-1914年又提高了27%。这样,同1850年代相比,1860年代农业工人的实际工资提高了0.5倍,此后在1870-1890年代的30年里实际上处于短期停滞状态,只有1901-1914年提高了27%(见表6)。

可见,改革后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工资变化的一致程度不高:1860年代前者呈增长趋势,后者则呈下降趋势,1870年代同样如此,但从1890年代起变化趋于同步。二者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工业工人工资提高的幅度不大,在改革后的53年实际上没有变化,只是回到了1850年代中期水平。同时,与1850年代相比,农业工人的工资到1914年几乎增长了1倍。

工业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工资变化不一致,由此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农业的劳动报酬存在差异?图甘·巴拉诺夫斯基的回答令人信服。他认为,废除农奴制以后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这些人到工业领域寻求就业。但在1880年代前大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落后于供给,此后前者超过后者;相应地,初期实际工资下降,后来开始增加。据不同估计,由于人口增长,到1901年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2300万,1914年达到3200万,分别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和56%。因此,农民积极到农村以外地区寻找工作。下列数字便是证明:从1861-1870年到1906-1910年,每100名农民中男女打工的人数由1.4人增加至6人,增长了4.3倍。

劳动年龄人口中打工者的份额从2.8%增长到12%。如果工人数量的增加反映劳动力的需求,打工者数量的增加反映劳动力的供给,那么1799-1859年对工人的需求显著,农奴制和外出打工发展薄弱制约了劳动力需求的满足。相应地,实际工资迅速增长并且达到较高水平。1861-1870年对工厂工人的需求下降,此后开始缓慢增长,而且1870-1880年代人才的平均增长幅度低于19世纪上半叶任何一个十年。实际工资相应减少。从1880年代后半期开始劳动力需求回升,1890年代达到顶点。同期农民的劳动力供给充足,因此工资仅出现适度增长。1901-1913年的劳动力需求较大,尽管同1890年代相比有所降低,但由于劳动力供给大幅减少,这13年间的工资增幅最大,超过19世纪除1810年代以外的任何一个十年。1905—1907年革命同样是工资增长的重要原因。

农业工人工资的变化有其自身特点,尽管后者同样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为什么1860年代大多数省份的工资显著提高?由于废除私有农奴制,大部分农民(截至1863年1月1日止达68.6%)转为赎买,地主在失去劳动力以后被迫使用雇佣劳动,由此抬高了劳动力价格。各省工资的涨幅存在差异:没有大城市和工业企业的偏远地区涨幅不大;相反,靠近大城市和公路的地方上涨明显——那里工业劳动力需求旺盛或者容易找到其他额外挣钱的机会。需求和供给的缺口越大,工资涨幅越大。

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工资发生变化的原因相同:由于人口增长,农民的劳动力供给较大。但是如果工业工人的工资下降,那么农业工人的工资实际上应该没有变化。原因在于,改革后城乡、工农业以及各省的工资水平拉齐。由于人口自由流动、大规模移民、交通迅速发展、商业信息自由传播,以及各类职业介绍所的出现,农民非常了解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如果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工业、交通、服务业或者农业的工资,他们会拒绝干任何农活。改革前,由于农业劳动力需求不旺,农业的劳动报酬比工业,甚至比位于农村的企业的工资低很多。遗憾的是,缺乏全俄性资料,所以不得不局限于个别省份。1850年代,雅罗斯拉夫省和下诺夫哥罗德省的农业工人干六个半月活(4月23日到11月8日),雇主管饭,工钱约18银卢布;而在城市工作的建筑工人(粉刷工、油工、瓦工、砌炉匠)从5月到9月中旬干五个半月活,报酬为24卢布,折合成月工资是前者的1.58倍。莫斯科省工厂工人每年挣75卢布,农村的农业工人挣50卢布,相当于前者的67%。弗拉基米尔省建筑工人的年工资为55卢布,农业工人为30卢布,比前者低45%。萨马拉省相应为26和35卢布,相差26%。

1850年代工业企业男性工人的工资大约是农业工人的2.5倍,到19世纪末二者仅相差3%,1911-1914年为1.5%,前者居高。尽管原始资料具有概约性,但仍然可以判断,工农业劳动工资的分化程度显著下降。

三、结论

18年工作总结篇2

    200*年,***社区调委会在市,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司法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坚持及时有效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防止矛盾激化,有效的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一年来共调解各类纠纷15起,其中婚姻6起,邻里纠纷9起,调解率达100%,防止矛盾激化率达100%,达到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各族居民生活安定,和睦相处的目的,现将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健全组织机构,建立矛盾预防化解机制。

       ***社区辖区面积1355万平方米,有住宅楼29栋,常住居民1746人,总户数702户,其中少数民族647户,辖区国有企业8个,改制企业3个,商业网点16个,管理起来比较困难,为此调委会重视群体性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调处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方针,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的调解网络。组织社区专职工作者,建立一支过硬的人民调解队伍。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调节是基础,预防是重点,小纠纷不过夜,大纠纷及时处理,对已经处理的纠纷建立回访制度等防范措施,做到抓早抓小,堵塞漏洞,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及时有效的消除社区一切不安定隐患,使调解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二、普及法律知识,严格依法来进行调解工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宣传是做好调解工作的基础。调解委员会一直把普法知识的宣传当做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首先社区党支部制定党建工作计划,明确方向,其次利用开设学习班,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各种形式,增长居民的法律意识,使调委会真正做到了以法来进行调解工作,调委会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和小区片警深入到居民家中向他们讲解防范知识,使老百姓树立了为社区的安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愿望。

       三、深入细致的做好邻里调解工作XX年7月29日***新村23栋20号居民陈玉芳来我社区反映自家孙子在18栋门前玩耍时破18栋24号杜翠霞家小狗咬伤小腿,并不承认,找到居委会要求居委会出面解决,经过居委会了解情况属实,并找18栋24号居民协商,杜翠霞同意赔偿孩子的医药费事情圆满解决。XX年8月11日晚11;左右18栋24号家杜翠霞家小狗再次把25栋23号家齐雪蜂家11岁的男孩咬伤,经过居委会的多次调解,18栋23号杜翠霞同意再次赔偿孩子的医药费,第二天齐雪蜂的父亲来我社区感谢居委会工作人员,并表示非常满意。***社区调委会作为基层的人民调解组织,几年来坚持从维护大局出发,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在社区居民纠纷的调解工作中做了一定成绩对于美好的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创造一个治安良好,环境整洁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文明社区而努力奋斗。

18年工作总结篇3

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福建集聚项目、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平台,成为福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及对外开放和深化改革的载体,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到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找项目、“找机遇”,已形成许多企业、科研院所的共识。前三届“6・18”已推出国内外各种项目成果2万多个、企业技术难题2200多个,成功对接7000多个,总投资超过1100亿元。近日落幕的第四届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就像是政府主持的一场项目成果“盛宴”: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了6500多个精美“菜肴”,众多带着技术需求而来的企业家大快朵颐,对接成功3825个项目,总投资700多亿元。通过这一平台,全省累计有4500多家企业与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

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组委会主任刘德章在接受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举办项目成果交易会旨在借智成势、借势登高、借力兴业,为省内广大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起一个信息交流、项目成果转化的公共平台,集聚生产要素,促进产学研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合作,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项目支撑。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指出,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能够把技术、资本、人才共同融合在主题当中,并付诸于实践,对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重点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公益科研力量薄弱,以及科技宏观协调不够等突出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以“6・18”为平台 加强“院省合怍”

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说,福建省依托“6・18”平台,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举措,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和途径。

白春礼指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必须有效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推动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形成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区域创新、科技中介服务等相互促进、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中科院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的合作与联合,包括与大学合作,推进科技教育发展;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与地方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公共资源和技术支持等。

自春礼介绍说,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福建省通过构建“省院人才合作”平台,以“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为载体,成功地建立起了科技资源的共享机制。5年中,两院院士113人次到福建开展交流指导,承接了87家企业技术难题73项。有62人次院士、专家受聘为高校客座教授,有18人次院士、专家受聘为各级政府科技顾问。福建方面则引进先进技术304项,正式签约13项,企业预计投资51.9亿元。在开展“院士八闽行”活动的同时,中科院从2002年起以“科技团队”形式向福建省选派高级人才担任地市科技副职。福建选派高层次人才到院士专家身边学习,或到院地合作局、所任职,优先转化了多项科研成果。此外,有205家企业代表和382名专家进行了双向考察,企业技术采购需求280项,实际签约43项。莆田光机电、水产、农业、化工、食品、环保、纳米等七大产业10大项目渐成规模,年产值超过5亿元,农民年增收约1.5亿元。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青岛海洋所、大连生化所与福建LNG项目、海洋渔业6个基地、太空育种基地签订合作协议,缔结合作联盟。今后,中科院将根据福建重点科技、工程项目对领军人才的需求,双方每年通过供需见面,筛选商定合作项目,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强省院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实现中央与地方人才、科技、项目、资本、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

“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以项目为载体,集聚科技、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通过项目对接,实现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在福建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的支撑,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进一步表明福建省委、省政府更加理性和务实地致力于科学的发展。中科院加盟成为本届“6・18”的主办单位之一,将全力支持、组织更多更好的符合福建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科技项目,及高科技人才,为完善“6・18”功能,提高“6・18”的效益和水平,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积极推动引智项目的对接

“‘6・18’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张建国深有感触地说。今年,是国家外专局首次与福建省政府共同主办“6・18”。作为主办方之一,外专局对“6・18”给予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张建国认为,“海峡西岸”写进“十一五”规划纲要,说明党中央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高度重视。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6・18”起到了沟通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办好“6・18”,积极推动引智项目的对接和实施,将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智力引进工作概括起来是六个字,就是“请进来,派出去”。“请进来”,就是聘请海外专家来华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派出去”,就是派人出国(境)培训,学习先进的实用技术(高新技术)和管理经验。

张建国说,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化,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项目,对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18”就为中外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企业和专家们找到感兴趣的项目和合作伙伴。

多年来,福建省的引智工作很有特色,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目前,福建省共有4个引智成果示范推广部级基地、3个示范单位和9个省级基地和示范单位,它们对福建省的引智工作起了很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积极推动引智项目的对接和实施,办好“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为海峡西岸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要载体,“6・18”项目成果交易会起到了沟通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作为“6・18”会议主办方之一的国家外国专家局,将给予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

展开多层次合作 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通过“6・18”这个平台接触更多的企业,收集更多的技术需求,展开多层次合作,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者”陈祖亮教授说,“6・18”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对接平台,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是底子还很薄,目前国内真正能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而海外学者群在解决这一瓶颈问题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

陈祖亮说,许多华人专家学者,在国外工作的时间长,熟悉海外资源,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而且不少人手中积累了一些科研技术成果。如果海外专家学者对“6・18”这个优秀的产学研对接平台能够有充分了解,很多人都会很愿意带着在海外积累的良好工作经验、先进的科研成果回到国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在澳大利亚两澳大学、澳大利亚科学院任过高级研究员,兼任全澳华人教授学者联合会副会长、澳大利亚科学院土壤与水资源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的陈祖亮介绍说,澳大利亚有一个很重要的华人团体――全澳华人教授学者联合会,这是得到中国大使馆唯一支持的一个组织,成员中有500人以上是博士毕业,我是这个协会的副会长。有一点我可以保证,就是回到澳大利亚后,我会积极地向全澳华人教授学者联合会宣传“6・18”,希望有更多的海外华人学者在“6・18”这个平台上层现自己的风采,更加深入地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6・18”是高新技术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广阔平台

“6・18”不但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快捷的通道,也为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它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书斋里的智慧、实验室中的成果直接与企业、与生产的实际需求引领到一起,同时把相关的信息、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经济生产要素囊括其中。

“6・18”是高新技术与现实生产力对接的广阔平台,也是以张扬自主创新精神为灵魂的卓有成效的成功实践。福建锦溪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志斌介绍说,在首届“6・18”上,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对接溪蜜柚粒化、裂瓣及采后酸化症矫治技术产业化项目。2005年公司开始向全县推广使用该技术20万亩。据统计,这20万亩蜜柚可增收1亿元。眼下平和溪蜜柚花期刚过,就不断接到国内外客户的订货电话。溪蜜柚粒化、裂瓣及采后酸化症矫治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后,不但使馆溪蜜柚改善了外观,而且提高了品质和产量,倍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已成功打入欧盟市场。最近又有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客商前来订货。

漳州科华通信电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平认为,“6・18”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易平台。通过“6・18”,为企业开辟了快速解决技术难题的通道,开创了国内企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天地,使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给很多研究人员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一般来说,企业的长处是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而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优势在于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因此,如何将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十分关键,而政府主办的“6・18”正是完成了牵线、促进产学研整合的角色,所以,“6・18”平台的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公司是国内专业研制、生产、销售不间断电源产品(UPS)的主要厂家之一,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历届“6・18”会上,公司与福州大学等成功对接网络UPS多机监控技术等多项技术,同时也联系上了国内很多著名学校的科研人员,“6・18”平台有效地丰富了公司的研发资源。

武夷通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清金说,“6・18”是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参加这种成果交易会,我们能更加及时了解到国家最新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同时,能够找到许多合作项目、合作伙伴,我们企业急需的一些高新技术能够在这里顺利对接,能够在我们当地产业化,最终推向市场。年产3兆瓦高效率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是我集团子公司漳州国绿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在首届“6・18”会上对接成功的项目。项目现已经实现转化,正组织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漳州健源堂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顺光说,是“6・18”给我们这个小企业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公司对接汕头市科富达保健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红衣女人清润胶囊”,近日开始正式投产并上市。现在产品刚刚投产,就接到来自东北、广州等地价值50多万元的订单,该项目两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增加200个就业岗位,公司产值可超亿元,比原来提高了5倍。

福鼎市郑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郑传源介绍说,“6・18”解决了我们公司的技术难题,为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公司在第三届“6・18”与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进行了项目对接。现项目已开工建设,初期投入一千多万元。目前厂房已建成,即将投入生产,主要是对有福鼎特色的蘑菇、芋头以及从德国引进的香葱三种产品进行加工并出口。近期,不少外商看到我们公司试验基地生产的产品后表示满意,与公司签了不少订单。

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

85岁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沃伦科夫是世界级科学家,是硅、硫化合物有机化学领域领先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国的老朋友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和中国打交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又几次来到中国的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谈起这次前来参加“6・18”,他兴奋地说:“我很高兴来到这个有海的城市,这里非常美丽。我相信一定能在‘6・18’上取得成果!”

这次沃伦科夫先生带来了一批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专家们研发的重要项目成果,涉及化学、通信电子、采矿、能源等领域,这些项目技术成熟、科技含量高,其中不少项目已经引起了福建省企业的关注。沃伦科夫告诉记者,“6・18”之所以吸引他来,是因为这个展会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他可以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同时与中国的专家学者交流讨论,接受中国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他来说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参展‘6・18’不虚此行”

“来‘6・18’参展的效果很好,我们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台湾的发明人邓锡雄一边展示他的发明项目“防伪易开瓶永不断裂酒用瓶塞”,一边高兴地说。

此次来参加“6・18”活动之一――海峡两岸职工创新成果展的台湾发明人全部来自高雄市发明人协会,一行共37人,他们带来41个发明项目,许多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台湾发明人表示“来祖国大陆推介发明项目,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事实证明参加这个展会对推广我们的发明确实很有效果”。

高雄市发明人协会理事长刘镇宇介绍,此次参展的台湾职工发明大到造船、造舰、盖楼技术,小到日常用品,都非常实用。比如说,一种可以填充墨水的墨盒,用于打印机可以大大节省耗材支出;一种饮水机,不需加热或用电,通过生化陶瓷科技的处理,自来水在瞬间就能变成可直接饮用的水了;还有可以防止小孩坠楼的安全窗、可以保证船舶视窗清晰避免发生海难的“旋回窗”等。

18年工作总结篇4

新的《纲要》以切实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保障科学发展为主线,对规划期内我国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作出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部署。

源起:修编势在必行

近两年来是我国土地管理事业极不平凡的一段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声势浩大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让全中国人民认识到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其间,中央果断提出,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作为这场整顿的直接成果,《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出台,我国的土地管理事业由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启动。现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对于切实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资源基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土地利用供需形势、规模、结构和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纲要》已不适应当前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形势,有效实施现行规划的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原《纲要》确定的建设用地规划总量控制指标已经突破,不少省(区、市)已经用完分解下达的指标,无法按现行规划安排用地,亟需修编规划。

二是,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规划陆续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正在推进,客观上需要尽快修编原《纲要》,对各类基础设施的2020年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进行调控和引导。

三是,“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亟需通过修编原《纲要》加以分解落实,明确各地方政府土地利用调控的目标和责任。

四是,《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整体控制作用的有关要求,亟需通过修编原《纲要》,统筹安排各业各类用地。

因此,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序幕:开展前期工作

开展前期工作,是这一轮规划修编的一个显著特点。

经过两年多的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规划修编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各地普遍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不少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经费、人员上全力给予保障,有的还定下了时间表。从上一轮规划修编时的“要我做”,到这一轮规划修编“我要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显著提高。

2005年7月12日,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曾培炎副总理到会听取意见并作重要讲话。国务院20多个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部分省(区、市)的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层次之高,令人瞩目。

前期工作的提出,无疑是给某些急切期待规划修编的地方上了一副清醒剂。一些地方表示,现行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执行了8年,部分地区的规划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地方的规划用地指标已经或接近用完,急于着手修编。

不可否认,一开始,不少地方规划修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扩大用地规模、降低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上,不少地方希望这一轮规划能多分配一些建设用地指标,有的甚至希望成倍增加。有关行业、部门提出的用地需求也普遍过大,远远超出了实际供给的可能。

规划本质上是以理性的预测和筹谋,克服市场的不足和人类行为的盲目性。一些地方在盲目膨胀之后已经尝到了结构混乱、生态恶化、后续发展乏力的痛苦。深刻的教训提醒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再走经济粗放增长的老路。现实的压力逼着我们只有一个选择: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这正是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最为根本的目的。这一轮规划修编,不仅要从国土资源管理层面,更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立足加强和改进宏观经济调控,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能就土地谈土地,就规划讲规划,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真正突破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既保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又保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用地供给,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

同时,做好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思想认识不统一,主要矛盾不理清,新一轮规划修编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面对业已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调整修编步伐,集中一段时间开展前期工作,为规划修编做好思想和技术上的准备。其核心内容就是深入研究诸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等有关土地利用重大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研究透了,思路和对策对头了,规划修编才能顺利进行。

规划前期工作明确要求各地严格执行规划修编条件和程序,在前期工作报告经规划审批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定后,方可开展规划修编工作。同时明确,各地要通过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的系统评价,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的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的处理要求对照检查)。“四查清、四对照”与重大问题研究同时开展,互为支撑,共同组成前期工作报告的主体内容。

经过认真梳理,各地归纳出这一轮规划修编面临的几大问题:一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二是建设用地呈全面扩张之势,无序和粗放利用加剧;三是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四是区域土地利用协调不力,用地布局不够合理;五是土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增大;六是局部地区土地破坏、退化严重,生态环境总体呈恶化趋势。

许多地方通过深入开展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研究和以“四查清、四对照”为主线的规划实施评价,进一步摸清了土地的现状和潜力,理清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土地问题,并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由依靠外延扩张转到重视内涵挖潜上来,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途径、机制和保障措施进行了积极探索。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进一步加强。浙江省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继续建设标准化基本农田。按照新的规划,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该省将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利用低

丘缓坡林地、滩涂等非耕地。同时,加快推行农村宅基地整理复垦,在全省积极推进“宅基地革命”。

四川省开始实施“金土地”工程,计划10年整理土地1000万亩,新增耕地100万亩,形成高质量的基本农田600万亩。

辽宁省沈阳市在规划修编中将合理利用盘活老工业基地土地资源,在建设用地布局上尽量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蔚然成风。浙江省嘉善县提出了“村庄竞争力”的概念。其专题研究成果,给农村居民点的搬迁归并指明了方向。他们还对已供地工业企业的用地情况进行了调查评价。

成都市提出走集中发展、集约用地的道路,将全市333个乡镇撤并1/3,重点规划发展14个镇,每个区、县只设置一个工业集中区,同时在一些地方进行城乡综合土地整理、拆院并院等试点,挖掘土地潜力。

――用地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广东省东莞市提出“四整四聚”的工作思路,即整合城镇用地,城镇建设向中心城镇集聚;整合工业用地,工业用地向园区集聚;整合农村住宅,民宅建设向中心区集聚;整合零散耕地,耕地保护向规模经营集聚。

湖北省武汉市在规划大纲编制中,采纳了专题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发展区两大层次的空间格局。其中,都市发展区作为城市空间集聚发展、集约布局的重点区域。将重点建设中心城和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北部六大新城组群;农业生态发展区作为远郊农业和乡村建设用地的主导区域,规划构建“城关镇一中心镇一一般镇”的三级城镇体系。

各地在前期工作中,引入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法。例如创新耕地保护理念,耕地保护的重点逐步从数量保护转向保持数量平衡与保护耕地质量并重;创新限制城镇规模理念,重点建设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区,建立结构功能合理完善、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创新指标控制理念,促进规划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创新规划目标理念,由单目标规划转向多目标规划。

通过扎实的前期工作,各地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改进了工作方式,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和要求,从思想、组织和技术等方面为全面开展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折:从深入推进到暂缓批复

2006年,紧锣密鼓开展的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因为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的决定而变得不同寻常。

在各地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纲要》编制工作深入推进。经国务院同意,成立了由国土资源部牵头、国家发改委等16个部门组成土地规划部际联席会议,加强部门协调和相关规划的衔接。国土资源部成立了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统筹领导和具体负责规划修编工作。突出专家领衔。成立了规划修编顾问组和专家组,请相关领域的5位院士和42位知名专家分别担任顾问和咨询专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咨询、论证。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牵头,开展了8个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研究。

随后,《纲要》进入研究起草阶段。在规划思路上,明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土地利用全局,以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为主线,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为重点,以强化规划实施为落脚点,提出未来15年土地利用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在广泛收集各相关部门、行业基础资料,充分论证各业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围绕规划期间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重大问题,确定了加强农用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等重点任务,提出耕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主要调控指标。

如果说《纲要》的研究起草工作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工程,那么,更为艰难的工作是指标的分解和对接。《纲要》的形成,经历了大量的对接和协调工作。一是与主要用地行业和部门进行了多次协商。二是与各省(区、市)就规划主要指标进行了三轮上下对接和协调。三是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和论证会,听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四是通过网络和报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规划修编建言献策活动。

2006年7月,经过反复协商沟通以及多次审议,国土资源部按时完成《纲要》编制工作,正式上报国务院。

9月6日,备受关注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因为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的决定,而变得更加引人瞩目。就在这次会上,国务院作出了暂缓批准《纲要》的决定,要求从长计议、加强研究、继续推进,编制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当前又面临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人口继续增长的压力,发展不可能不用地,但吃饭问题必须靠自己解决。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是一个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规划,必须走资源节约型道路。这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根本大计。18亿亩耕地保护面积要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坚决守住。基本农田“红线”不能动,建设用地规模要压缩,城市发展以内涵为主,不要扩外延……常务会上,一系列指示精神凸显出一个词――忧患意识。

国务院领导高屋建瓴,从全局出发,本着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子孙后代极端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分析判断了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进一步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任务,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目标是――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守住。

然而,对于许多地方来说,也许更为迫切的愿望是加快修编步伐。拓展用地空间。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更加严格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到了一个更为关键的时期。

10月12日,在雾都重庆召开的全国土地规划工作座谈会,被人称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转折点。会议规模不大,却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这是在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作出暂缓批准《纲要》之后,国土资源部组织召开的第一个全国规划工作会议。会议主题是传达和学习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精神,部署推进规划修编下一阶段工作。其主要目的是尽快将地方同志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中央领导的高瞻远瞩,对规划修编的殷切期望,是大家事先没有想到的。人们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切切实实意识到了先前在认识上的差距,掂量出了身上肩负的压力和责任。

落实国务院的决定,规划修编工作没有停顿,而是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加快了步伐。一是严格核定规划修编基础数据;二是做实现行土地规划实施评价;三是深化省级规划修编前期工作;四是分解落实“十一五”规划目标;五是稳步推进市、县规划修编试点。

思想弯子要转过来。大家意识到,再走外延扩张的道路行不通了,必须积极想办法,寻找新的出路。

18亿亩耕地要坚决保住,基本农田不能动。而我们又处于一个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用地量很大。怎么解开这个结?到底有没有好的办法,既能保住这18亿亩耕地,同时又能保障合理的用地需求?

可以说,转变原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模式,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机制和办法。这些工作都真正落实了,保住18亿亩耕地才能实现。

――要结合耕地保护省长负责制的实行,加快落实耕地保护目标,明确保护责任,尽快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18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及指标分解到31个省(区、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地方执行。

――要抓住中央正在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的时机,从制度和考核上督促地方转变用地观念,进一步挖潜盘活存量土地,精打细算用地,切实从根本上转变落后的用地方式。

――要在停止审核城市规划和行业规划用地规模的同时,抓紧协调和制定控制城市规划和行业规划用地规模的具体实施方案意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从源头上控制用地总量的首要环节加以落实。

――要认真研究存量土地利用效率问题,结合区域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存量土地的利用潜力,并将新增建设用地与存量土地利用程度相挂钩。

――要加快制定各行各业的建设标准。有关人士指出,各行各业都有一些设计标准、技术参数。这些标准、参数对用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这项工作做好了,估算能节约30%左右的用地量。

各地在实践中,也被“倒逼”机制逼迫着,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

浙江省将节约集约用地与用地指标分配、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制定出台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考核评价标准,对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相挂钩。

广东将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城市等别由国土资源部规定的五等细化为十等,还适当提高了投资强度。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提出,项目投资强度在250~500美元/平方米以上,投资总额在500万美元以上。

陕西省西安市对凡上一年度供地率不到50%的区、县,原则上暂停新的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申报手续。

甘肃省兰州市在工业项目制定具体控制指标的同时,对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建设用地制定了控制指标。

江苏省丹阳市,通过规划将散、小、乱的自然村和废弃的零散工矿用地进行空间布局调整,计划将3047个自然村规划成753个。

“倒逼”机制,不仅促进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控制了建设用地的增量,而且进一步优化了经济结构,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就全国而言,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只有这项工作抓好了,保障发展才有出路,保住18亿亩耕地才有希望。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为新一年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共识:坚守1 8亿亩耕地红线

2007年,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来说,可以用“拨云见月”来形容。自2006年9月6日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以来,围绕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的落实,全国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思路逐渐清晰。

18亿亩耕地为什么要守住、如何守住,有了明确的方向。

在2007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面对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提出的总要求。

守住18亿亩耕地,首先是为了粮食安全。对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农业生物技术没有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只有保住一定数量的耕地,粮食安全才有基本的资源基础,才能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云风变化,不会受制于人。

保护耕地也是为了社会稳定。目前我国还有8亿多农民。对他们来说,耕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基本的社会保障。

守住18亿亩耕地,同样关系经济安全。因为土地,既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生产单位获得银行信贷的重要筹码。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可避免还要占用大量土地。面对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和人增地减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土地资源的危机将突出表现在耕地上。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们应对土地资源危机的基本态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底线,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体现了中央遏制乱占滥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决心。”2007年春天,国土资源部连续召开了几次务虚会,与会专家围绕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了新见地、新思路。

大家深刻体会到,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本着对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编制出体现危机意识、体现国家战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土地利用规划。

18亿亩耕地到底能不能保住、怎么保住,不算账就说不清楚。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1997~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总共减少1.54亿亩,同时补充了3414万亩。全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1亿亩,净减约1.20亿亩,年均1326万亩。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是生态退耕、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损毁四项因素,补充耕地的主要是开发、整理和复垦三项因素。

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最大因素。据统计,1997年~2005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1.03亿亩,占耕地净减少总量的85.83%。如何安排退耕还林计划,将是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一个关键。

非农建设占用,是造成耕地减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占用耕地要“占一补一”。这一点做到了,耕地总量不会因为建设占用而减少。但是占补平衡的基础是要有一定量的耕地后备资源。而我国适宜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已经不多,在建设占用趋势不减的情况下,一旦后备资源不继,非农建设占用必然会造成耕地的净减少。况且,占优补劣、占多补少,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保住18亿亩耕地,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严格控制。

其次是农业结构调整。1997~2005年,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3531万亩,同时也增加耕地2209万亩,两者相抵,净减少1322万亩,占净减少量的11.02%,年均减少147万亩。

最后是灾毁耕地。1997~2005年灾害损毁耕地986万亩,占减少总量的6.4%,年均减少110万亩。

增加耕地则以土地开发为主。

1997~2005年,土地整理复垦补充耕地1192万亩,占补充耕地数量的35%,土地开发补充耕地2222万亩,占补充耕地数量的65%。

因此,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应当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压缩生态退耕规模,严格禁止擅自实施生态退耕;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将灾毁耕地数量降到最低。

具体措施包括:与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及国家林业局协商,“十一五”期间安排生态退耕2000万亩,“十二五”以后不再安排生态退耕新规模;和农业部联合发文将农业结构调整限制在种植业内部;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尽力实行对灾毁耕地的补充,力争在规划期内将因灾害损毁等因素减少的耕地面积控制在1100万亩以内等。

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对水田等优质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另外,也要开辟建设用地新空间。我国未利用地数量很大,特别是沿海地区有大片的未利用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有步骤地开发来搞建设。农村广阔的空心村、宅基地也能腾出一些空间。另外,在用地普遍粗放浪费的前提下,各地都有不少存量用地,可望采取有效措施“逼”出来……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不仅到2010年保住18亿亩耕地是切实可行的,经过努力,到2020年,这一目标也是可以实现的。

2007~-6月召开的一次包括国土资源部党组在内的高层内部会议,再次对修改后的土地规划修编思路进行审议。这次会上,一个重要的成果是,对于如何保住18亿亩耕地形成了一个共识。守住红线,需要中央的决心,全民的共识,部门的配合,地方的责任,社会的行动。

坚守耕地红线,这个压力不仅在中央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地方政府本身就有这个责任。《土地管理法》规定,各省(区、市)要保证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保住18亿亩耕地,必须想办法将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守住红线,也需要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交通、铁道、水利等部门或行业规划,不管是什么名称,最后都要落到土地上。如果没有这些部门的通力配合,保住18亿亩耕地。几乎是一句空话。

保护耕地,还要激发起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落实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基于以上认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完善了规划修编思路,提出一系列实现规划目标的政策和建议。

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对土地利用的统筹意识、大局意识和长远意识。

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土地国情、国策、国法教育,树立全民人多地少的危机意识,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

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并纳入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的考核内容。

18亿亩耕地红线是一个倒逼机制,各地各行各业都要从全局出发,同心协力坚守信念。城市不能过度扩展,广场不能越建越大,马路不能越修越宽,住房要求也要控制在国情许可的范围内,更不能搞花园式工厂。建设部门要从总量上控制城镇规模,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林业部门要在耕地总量不减少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生态退耕规模;农业部门要规范和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增加耕地数量方向发展;能源、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科学预测未来用地需求,在时序上作出合理安排,抑制过度超前建设和盲目重复建设,严格项目用地核算,遏制粗放浪费用地。

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全国规划纲要修编思路围绕“以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为前提规划农用地”、“以节约集约利用为重点规划建设用地”、“以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为导向规划用地布局”、“以保障实施规划目标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实施管理”等四方面内容,分别提出了规划目标和措施。对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目标作出了整体安排,包括严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补充耕地力度、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等。同时,对规划期间的建设用地增量进行了压缩。

出台: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新蓝图

2007年下半年,根据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和国务院领导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再次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这次修改完善,围绕落实18亿亩耕地红线目标,《纲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压缩了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提出坚持开源节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合理利用未利用地和非耕地,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重视和发挥耕地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进行生态建设,保持农用地基本稳定;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和质量,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强化省级土地利用调控责任。

围绕保障科学发展的用地需求,要求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调控,各地不得突破。各项建设都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方针,通过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需用地。主要通过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来解决用地不足。对基础设施用地的安排,要区分轻重缓急,坚持用规划引导项目,项目按序安排。对新增建设用地缺口较大的地区,要运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机制,解决合理发展用地的不足。

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统筹和控制,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严格划定城乡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从严制定用地标准和供地政策,完善能源、交通和公共设施等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标准,严格审核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和城乡居民点用地;交通、厂矿、城镇等各类建设,都要把规划节地放在首位,以土地供应的硬约束,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落实共同责任,要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强化经济激励约束措施;建立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问责制,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负总责;把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完善相关评价和考核办法。

2007年年底再次召开的土地规划部际联席会议上,各部门的反应让这轮规划修编的承担者们倍感欣慰。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修改后的《纲要》目标更加清晰,指导性更强,既落实了中央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要求,也兼顾了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8年4月2日,徐绍史部长主持召开第5次部务会,对《纲要》送审稿进行了审议。会议强调,全国土地利用规划是各项相关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6年国务院第149次常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编制出历史性、危机性、战略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纲要》更加贴近党的十七大之后的形势,更加贴近当前对土地利用管理重大问题的思考。要立足保障发展,在发展中做到保护。要讲清特殊的资源国情,树立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8月1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纲要》。会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系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18年工作总结篇5

摘要: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喀什地区城乡男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其中,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本研究为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培养单位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维吾尔族中学生心理健康

1 概述

1 概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当下,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概括而言,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具体的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我国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对学生学业成绩、信心、情绪、抑郁等。揭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普遍问题,表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和教育具有相当迫切的需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一中、四中中学生体质监测。

2.2 研究方法

2.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样本数按城乡男女四类共24个年龄组,每类每个年龄组40人,保证获得有效问卷960份。其中男生480人(城男240人、乡男240),女生480人(城女240人、乡女240人)。将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就各项因子分行比较。

3 结果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9个因子中任1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SCL-90各因子单项得分如果达到3分,说明该因子自觉症状已达中度,提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3.1 男、女心理健康状况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新疆维吾尔族中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由于,其家庭与,家庭、学习、社会交际等方面的压力,表现出的恐怖、焦虑、忧郁等心理症状。最容易遭受挫折的也就在女生的学习发展及社会交际上,而且遭受挫折后的女生更容易自卑而放弃社会交往,变得孤独、抑郁、焦虑。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男女中学生的SCL-90各维度得分进行分析发现(表1),13-18岁男生的各维度心理健康平均分均低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男生的心理问题状况好于女生。城市中学生的得分较乡村低,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学生,他们已经基本上适应当前的生活状况,他们的生活经历变化小。而乡村的中学生的经历变化比较大,他们经历乡村的发展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习惯以前的生活,他们对现代生活还有不适应。而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接受了现代生活,因此心理压力较小,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3.2 新疆维吾尔族城、乡中学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中学13-18岁城乡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调查分析(下表)。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从上表分析得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城镇学生明显低,两个因素的影响:其原因是(1)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对孩子教养方式不一样,文化水平高者则重视用“心理学”辅导的方式来启发儿童,而文化水平低者则倾向于体罚儿童。这两种方式分别称为现代的方式和传统的方式,而传统方式则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城镇人口低,采用传统方式教育子女的占大部分,许多农村家长仍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点。(2)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不成问题的,并希望子女工作后能够帮助家庭承担部分负担。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 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通过9项因子分项统计,发现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4位的依次为躯体化、焦虑和忧郁、强迫症状(表3),且这4个因子分值相对较高,说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学生在这4个因子上的问题较严重。

4 结论与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 结论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的SCL-90各项因子得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等因子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表明,新疆维吾尔族13-18岁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集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焦虑、抑郁等方面;城乡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乡村;从性别上看,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

4.2 建议

4.2 建议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建立和谐的心理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中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中学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把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通过教师全员参与,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学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张厚集.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 1999,(1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郑日昌等.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振东(1983-)、男,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作者简介:郭振东(1983-)、男,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18年工作总结篇6

一、招新 本学年的招新,同样采取海报、宣传片花相结合的形式对本部门进行宣传,同时开辟专题栏目为学生会的其他部门的招新宣传提供平台。广播站的招新情况如下:

1、播音部 采取面试形式公开招聘,选拔几名播音水平较高和应变能力较强的成员(5名左右)。

2、编辑部 采取面试形式公开招聘,选拔几名文字能力较好和编辑能力较强的成员(5名左右)。招聘编辑人员在广播站尚属首次。因考虑到音柱的增加、播音质量要求的提高、减轻播音员收集整理编辑资料的压力,故做此改动。

二、工作职责

1、继续采取值班站长制,加强对节目的监督与引导。站长主管广播站全面工作,协调各部门工作运行,调整有关人员配置,定期召开例会,及时总结广播站的经验和教训,搜集各方面意见,起总策划作用,做好广播站日常工作。

2、播音部:负责全天的播音工作、各节目组可以发挥组员的聪明才智,在学校允许、健康的范围内,灵活设计具体内容,注重自身播音素养的全面提高。

3、编辑部:审阅和编辑播出的新闻稿件,编辑和收集广播站节目稿件,保障每天能够提供好的稿件。监督节目内容,避免短期内重复主题的出现。

三、日常工作

1、播音时间。由于学校7、8节下课时间为18:00,考虑到播音员时间调度、广播的收听率的问题,将下午的播音时间由原来的17:30-18:10改为18:00-18:30。故新学年的播音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2:00-12:30、18:00-18:30。虽然下午的播音时间有所缩减,但有助于节目的精致度与播音质量的提高。

2、栏目设置。本学年我们决定将广播节目进行调整,每天设立一个固定的大板块,播音员在打的板块之下发挥自己的长处,调整节目的具体内容。目前,广播站的具体板块为周一“资讯风暴”,内容涉及同学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娱乐资讯。周二为“音乐之旅”,内容涉及各类音乐与音乐家。周三为“体坛风云”,内容涉及体育界重大赛事、体坛人物介绍以及体坛快讯等。周四为“生活广角”,从不同角度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周五为“自由风度”,内容由编辑和播音员自主调配,作为总结和综合性的节目,灵活性较大。另外,特殊情况下的节目调整在学工部(处)、团委的指导下进行。

18年工作总结篇7

1、对XX年公司发展成绩总结,以及制定XX年公司总体规划,包括新年度计划、方向、目标等;

2、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3、表彰优秀,通过奖励方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工作都有出色的表现;

4、丰富员工生活,答谢全体员工一年以来付出的辛勤努力。

5、让员工充分的展现自我,在年会的过程中认知自我及对企业大家庭的认同感。

6、加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互动,让我们在同一舞台共同交流、联欢。

二、年会主题:

江苏xx达车业有限公司XX年度总结大会----起亚扬帆远航迎新春团拜会

三、年会时间

1、XX年1月16日下午5点00分至21点30分

2、时间安排:

(1)17:00--17:40总经理讲话,宣布优秀工名单,董事长、总经理、朱智星总监、杨毅总监、王颖经理给优秀员工颁奖。优秀员工代表发表获奖感言。

(2)17:40--18:00董事长讲话并宣布演出开始文艺时间:18:00--20:00

四、年会地点江陵国际大酒店2楼

五、年会参会人员公司全体员工(55人)

六、年会流程与安排本次年会的流程与安排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年终大会议程安排17:00--17:40大会进行第一项,总经理讲话并宣读XX年度优秀员工获得者名单;优秀员工上台领奖,总经理为优秀员工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优秀员工与总经理合影留念;优秀员工代表发表获奖感言。

17:40-18:00大会进行第二项,董事长讲话。

18:00大会结束,文艺表演开始;(二)文艺表演安排文艺表演正式开始,晚会主持人引导大家共同欢呼,祝福大家新年快乐,祝愿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背景音乐)晚会正式开始18:00-20:00娱乐时段:

文艺节目(2-3个节目)游戏1:(游戏人员现场调动)坐气球比赛,用具:3把椅子、各装20支气球的3个箱子;游戏规则:2人一组,共3组,一个人递球,一个人坐球,限定时间为3分钟,3分钟后,箱子内剩的球最少的胜出;文艺节目(2-3个节目);游戏2:抢凳子;用具:5把椅子,围成一圈;游戏规则:将椅子围成一圈,响音乐,6个人转圈围着椅子走音乐停,6个人抢坐,没有抢着的输;文艺节目(2-3个节目)游戏3:筷子运钥匙链;用具:12支筷子、2个钥匙链;游戏规则:6个人一组,分为两组,每个人嘴里叼一只筷子,将钥匙链挂在第一个人的筷子上,第一个人将钥匙链传给第二个人,必须用筷子传,不能用手,哪个组最先将筷子传到最后一个人的筷上,为赢。

文艺节目(2-3个节目)游戏4:踩气球;用具:100个气球游戏规则:分为两组,一组5个人,每个人腿上绑10个气球,主持人限定时间3分钟,互相踩对方队员腿上的气球,3分钟后,看哪个组队员总署气球省的多,就胜出。

幸运抽奖活动:用具:抽奖箱、卡片55张、每个人的打卡工号对应一张卡片,放进抽奖箱,指派专人分别来抽一至三等奖。

最后主持人邀请全体员工上台合影留念

六、年会准备及相关注意事项(一)年会的通知与宣传:公司综合部于今天向各部门发出书面的《关于XX年度年终总结会的通知》,对本次年会活动进行公示和宣传,达到全员知悉。

(二)公司背景具体市场负责,具体文字内容:"江苏xx达车业有限公司起亚扬帆远航迎新春团拜会"(三)物品的采购:抽奖礼品、生肖礼品、游戏奖品、大会席位人名牌(会议用)、笔、纸、员工席位卡、会场布置所需气球、拉花、花篮;抽奖箱;晚宴所需酒水、各类干果小食品。

(四)现场拍照:提前安排好相关人员携带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做好大会及晚宴活动现场的拍照、摄像工作。

七、年会筹办任务任务与分工责任人会务前期、中期协调工作刘效钦文艺阶段主持人朱智星杨毅物品购置(抽奖礼品、生肖礼品、游戏奖品、席位卡片、笔、纸、气球、打气筒、拉花、花篮、抽奖箱、酒水、各类干果小食品)刘效钦李珍会场布置王颖刘效钦刘会成音响等设备安装、调试、音控刘会成条幅、证书、鲜花预定王颖贾琼现场拍照、摄像王颖、王伟各部门节目分工数量要求销售部4

1、不拘一格降人才

18年工作总结篇8

一、德:

一名教师需要拥有高尚的师德,而在扬州中瑞的每一个老师都有着自己的师德追求,我被熏陶着,被感染着,更是学习着。我端正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工作态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用心向老教师请教,从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留心周围老师们好的教育方法,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状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展开,使学生高效地学习。

二、能:

本学年度我担任酒管18级学生和会计18级学生的酒店信息系统课程,以及两门实训课程。我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院的工作目标和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做到精心准备,努力钻研教材,力求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教学中力求创新。

三、勤:

本人坚持做到爱岗敬业,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院下达的有关文件。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我能认真参加每一次的业务学习、教研学习,并做详尽的记录;平时参考成功教学案例结合本课程特点进行备课,认真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参加校内活动。

四、绩:

本人工作思路清晰,能较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效率较高,教学思想端正,工作态度好;我坚持去要听别的老师上课。构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修改教案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各班级学生的状况。在教学中我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个性关注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鼓起他们学习的劲头,更好地融入班级群众中。

五、廉:

本人坚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操行负责,时时刻刻从严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四大纪律八项要求,自觉做到遵守党的纪律不动摇,执行党的纪律不走样。

上一篇:精品课程汇报范文 下一篇:免费销售月度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