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分级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26 11:38:09

护理分级护理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分级护理;决策;形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24-0068-03

随着新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出台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并备受关注。通过临床验证及专家分析得出,“医生尚不能认为是分级护理决策的最佳主体,护理专家认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独立决策”。分级护理是根据病人病情轻、重、缓、急及病人的自理能力的评估,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通常是在病人入院后由医生下达、护士依据医嘱实施。但是在医疗专业课程中并没有设置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内容,临床医生对护理等级划分依据的认识、了解程度有限。因此,医生在确定患者护理级别时,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随意性较大,使得护理等级的划分缺乏统一客观的标准。如何下达级别护理以及分级护理决策的形式便成为护理同行思考的问题。

1 级别护理决策的现状调查

1.1 护理级别评定不准确 肖小文[1]调查发现,一级、二级护理所占比例高,达43.2%、50.4%,比相关资料高。护理级别实际评定符合率低,一级护理符合率仅27.8%,二级护理符合率仅36.2%,从入院到出院一直是一级护理者占38.5%,一直是二级护理者占40.0%,护理级别大多未能客观反映病情变化,医生下达的护理级别整体向一级护理偏移,即一级护理不符合者,实际评定为二级或三级护理,二级护理不符合者,实际评定为三级护理。毕慧敏[2]等将医嘱护理分级和标准护理分级作比较,发现两者有统计学意义。分级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造成护士在执行中带有随意性,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最终影响护理质量。

1.2 护理级别与病人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 由于医学教育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医师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适应证和具体要求,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或工作习惯确定护理级别,缺乏客观依据,使得下达的护理级别不规范,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不相适应。约90%的护理人员反映由于护理级别与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不一致,护士据此进行护理难以满足部分病人的真正需求,一些维权意识较高的病人,对照护理要求,认为没有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而据此收费更不合理,由此引发纠纷,分级护理制成了由护理行业自身制造的并刺向护理工作者自身的尖利的矛。

1.3 医护对护理级别的界定认识不一致 医护对分级护理认识的角度不同,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出发,而非全面整体地评估病人的实际需要,往往为了确保安全抬高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据调查皑州了解到多数医师认为“病情重的一级护理,较重的二级护理,不重的三级护理”。从护士对分级护理医嘱认同率看,有8/10的护士长不认同医生下达的分级护理医嘱,毕慧敏[1]等对274名护士调查结果显示有52.55%的护士认为医生确定的护理级别与病情不符,具有大专学历或中级职称的护士持这一观点的比例更高。

1.4 分级护理决策主体争议 针对医生决策分级护理存在的这些问题,一些专家提出分级护理应由护士来下达,即分级护理的决策主体应是护士。肖小文[1]提出护理级别作为一种护理性医嘱,处置决定权应属于护士而不是医生,建议对诸如护理级别等护理专业范畴内的事情,应由有一定资格的上级护士下达;韩淑芳[3]、王芳[4]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并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侯岩芳[5]认为分级护理中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以疾病来划分护理等级不符合临床实际,护士提供何种程度的护理,应由护士进行评估后做出决定;吴欣娟[6]、杨红叶[7]认为由护士确定护理级别具有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便于护理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充分实现护士自身价值、提高护理队伍素质、推动护理学科发展等优势。国内护理学者对分级护理所存在问题的热议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分级护理及明确护理服务内涵,满足护理事业发展形势的需要,卫生部呼应了社会的热点需求,于2009年5月22日新颁布了《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新制度》),与1982年制定的分级护理制度相比较,本原则仍然延续了将病人护理级别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级别,但在护理级别确定的决策主体、原则、依据、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了。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中规定规定护理级别可以由护士确定,这为护士决策分级护理提供一定的法规支持和依据。自《新制度》颁布以后,有学者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三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护对《新制度》的认同和落实情况,结果显示医护能共同参与决策分级护理的分别占56.12%和47.62%,表明近半的医护人员没有真正落实新的分级护理制度,可见医护共同决策分级护理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不强,因此由护士独立决策分级护理是护理学科发展所需、社会时展所需。

1.2 原因分析

1.2.1 医学教育要求与分级护理制度不相符 医疗与护理相辅相成,但在医学教育中很少涉及分级护理的相关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王淑琴[8]等调查发现: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的人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的人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由于临床医生对分级护理的知识了解有限,医生往往根据主观经验或以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造成分级护理制度执行中的不规范。

1.2.2 医生对护理级别重视不够 有些医生对护理级别从思想上未引起重视,下达的医嘱存在随意性;有些医生对新入院病人倾向于开出一级护理医嘱,以提醒护士注意;有些医生从经济考虑,认为把护理级别开高1个或2个等级可增加科室的收入;有些医生为自我保护,在病人病情变化时不及时更改护理级别。这些原因也导致分级护理制度执行的不规范。

1.2.3 护理人员严重缺编 国家卫生部曾调查了全国210所医院,结果显示,护士缺编的医院占被调查医院的93.3%.有些护士认为人员缺编是分级护理不能落实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观点在学历、职称高者比例更高。现有护士很难满足分级护理的需要。

2 分级护理决策主体为护士的探讨

2.1 由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护理学基础》及全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材《护理理论》都对分级护理的标准和要求作了详细的阐述,护士对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的适用范围、护理内容极为熟悉,而且能熟练掌握操作规程,理论上说,护士是有能力下达分级护理的。

2.2 由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20余年来,已形成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高等护理教育的年招生量已经超过护理专业年招生总量的30%。据教育部统计,至2005年,我国已有4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博士教育,3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学硕士教育、133所学校开设了本科护理教育,近250所学校开设了护理高职教育,400余所学校开设了护理中职教育。除学校教育以外,成人自学考试专科和本科段均开设了护理专业,加上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系使护士掌握了大量护理专业知识,在理论上,护士具有分析病人病情、了解病人疾病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决策,对病人进行分级护理,组织安排护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2.3 由我国医院护士的发展现状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我国已经培养了大批护理人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队伍不断壮大。至2004年底,全国护士数量为130.78万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5.6%.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10年)”的要求:到2010年,护士中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高学历护士的加入是医院一笔宝贵的财富。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高低学历护士、不同等级护士同等使用的问题,这不仅大大挫伤高学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极易造成由于不能体现自身价值而流失的现象;而由护士下达分级护理就是体现自身价值、展示护理工作独立性的一个尝试。

2.4 由护理专业的自主性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专业自主性是指个人有权利自由的独立作业且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说明,负完全责任。目前,尽管护理专业在不断发展,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未被社会乃至被医院的管理者所认可,护理工作仍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甚至有人认为在医院是“以医养护”。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医生是医院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决策权,护士没有权利参与真正的决策和决定,护士的工作自主性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束缚,工作满意度也受到影响。有研究认为,对工作环境缺乏支配能力、参与机构决策机会过少是影响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

弗莱德森在他著名的《医疗职业:应用知识的社会学研究》(Freidson,1970)一书中认为:将职业与其他行业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在于"自主性的事实",即一种对工作具有合法性控制的状态,一个职业只有获得了对于决定从事其职业工作的正确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排他性权力的时候,才具有稳固的地位。但是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由医生确定病人护理级别,护士被动执行的现象,如此下去护理专业自主性将如何体现?护士的专业知识将如何综合应用?

2.5 从护理伦理角度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护理伦理是以医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范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控制和调整着护理人员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护理伦理学的基本概念:支持维护、行动负责、互助合作、关怀照顾。 分级护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常常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伦理困境",出现专业伦理与专业角色要求的冲突:一方面在护理专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伦理规范中,护士应该支持维护病人的利益和权利,给予其相应的护理;另一方面,在专业角色上,护士应配合医嘱的执行。护理伦理学指出,护士对自己所做的行动负有责任,即行动负责,指在护理领域内有关护理决策由护士做出,可见护理业务范围内如分级护理的问题应由护士自己决策并采取措施。

2.6 由学者观点看护士下达分级护理的可行性 胡斌春[9]等通过了解香港地区部分医院的分级护理情况发现:香港地区的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这样既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值得借鉴。肖小文等认为,分级护理是护士为病人提供不同程度护理服务的依据,应由护理人员在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这样既可避免跨专业指挥带来的问题,又可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级护士主观能动性,体现责权利和专业价值。

随着新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出台以及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实施,整体护理工作的如何有效开展,分级护理医嘱的准确性是前提。护士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参与级别护理医嘱的下达是护理级别医嘱准确性的有效保障。基于对护理学科的课程设置、高等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医院护士发展现状、护理专业的自主性、护理伦理角度等方面的研究,护士有能力参与此项工作,探索更加科学、标准的分级依据,寻找级别护理决策的最佳形式是解决护理难题的重点和紧要任务。使护理分级更加准确、科学、适用,满足病人的实际护理需求,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规范化,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实际化、人文化。

参考文献:

[1] 肖小文.基层医院护理级别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19-20.

[2] 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分级护理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3] 韩淑芳.谈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1994,9(4):184-185.

[4] 王芳,乔巨峰.护理专业自主性发展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00,15(6):417-419.

[5] 候岩芳,张艳峰,池金凤,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在分级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23(10):8.

[6] 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J].中国护理管理,2008,8(2):5-7.

[7] 杨红叶,那文艳,黎艳,等.分级护理执行现状中的难点分析及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3):198-199.

[8] 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病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研究, 2005,19(6A):1014-1015.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级管理;压疮监控;影响

【Abstrace】objective:Nursingmanagementtoexploretheuseofclassificationoftheimpactofpressuresores".MethodsMonitoringtheimplementationofthethreetier,theuseofformsandthedevelopmentofaseriesofmeasures.ResultsImprovementinpressuresore,significantlyimprovethecureratewillinevitablydeclineintheincidenceofpressuresoies.ConclusionLeveltoleveladjstrationcouldimprovethepressufeulcer.

【Keywords】leveltoleveladministration,pressureulcermanage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100-02

压疮即压力性溃疡,是指压力、摩擦力、或剪切力所指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害。压疮一般发生骨突出、如骶尾处、足跟和髋部、在活动受限、脊髓损伤、急重症患者以及老年众人身上最为常见。压疮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大压疮常经久不愈,可出现雅中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各家医院以预防和减少皮肤破损及压疮发生为目的的质量管理,作为护理研究的重点,并将压疮发生率作为考核护理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从2001年到2008年实施压疮的全面监控分级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7年我院住院患者共22120例,其中上报难免压疮高危患者340例,院外带入压疮110例;2008年我院住院患者共30000例,上报难免压疮320例。院外带入压疮120例.2007年和2008年住院患者总体及上报难免压疮高危患者年龄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

建立三级监控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及评估标准及皮肤压伤登记报告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建立交接班制度及考核制度、皮肤压伤评估标准、皮肤压疮危险性评估表、皮肤压伤观察记录表、压疮报告表等。同时,明确各级职责及监控程序。

我院护理部建立了以护理部――科室护士长――责任护士组成三级监控网络体系,对护理活动的过程实施全程监控管理。

2.1严格上报流程。

责任护士对于入院的患者责任护士查看病情根据Norton压疮危险度评估量表(见表一)做定性定量分析,一旦发现褥疮―上报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护理部主任24小时内前来访视、提出指导性建议。

责任护士的监控。主要是从生活照顾方面做好褥疮预防[1],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报告护士长。

护士长的监控。主要是对已发生褥疮者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并密切观察进展、指导责任护士工作,努力使生活护理和疾病护理达到最佳状态。

护理部主任的监控。主要是对已发生褥疮者及时访视。核实上报情况是否与访视情况相符,提出建议。并跟踪检查。每月对所发生褥疮进行原因分析,研究措施是否实施有效,在每月列会上进行通报。

2.2持续学习。

每个科室对褥疮都高度重视,每个科室每年的学习计划中有两次为褥疮相关知识的学习,如压疮的分期、压疮的护理,组织了以小组为形式的褥疮实例讨论会,所有职员在讨论学习中丰富和更新相关理论知识,加深了对褥疮的认识和重视。

2.3严格的管理程序化

2.3.1首先由责任护士对入院时带入压疮的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后填写压疮报表,报告护士长进行核查,重点是评分结果、压疮面积、度数和部位,采取的护理措施情况,再由总护士长与护士长研究后提前健康意见。

2.3.2对于难免压疮的高危患者,应立即报告护士长[2],做好“六勤”,应用压疮气垫床、凉液垫,严格床头交接班,动态评估和记录压疮好发部位皮肤情况,针对高危因素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充分运用oren自理学说;通过自我护理训练后,病人能独立在床上放置、移除便器,避免由他人协助时的推脱等增加皮肤摩擦力与剪切力的运作,且满足病人自尊的需求,能独立地更换凉液垫与布套,这样更及时有效地保证了局部皮肤清洁、干燥,病人能随时自如的改变改变姿势,缓解受压部血供、氧供,减少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

2.3.3组织护理会诊:对于科内上报的难免压疮高危患者,院外带入压疮及疮面难度大、较深,长时间难以愈合的压疮,与24小时内进行护理会诊[3],护理部组织会诊小组到该科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2.3.4做好各项护理措施,落实环节质量控制。

护理部定期组织全院护士长召开压疮案例分析会,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实施维持质量控制。护士长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压疮相关知识的技能[4]。责任护士要求对压疮患者A.建立翻身卡,每2H翻身一次,应用气垫床及水袋、凉液垫,各班护士严格床头交接班,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及压疮治疗情况。B.饮食指导:指导患者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C.保持床位的干净及平整D.病人及家属教育:采用床边教育及处理的方式[5],提供一对一的床边指导,为病人制定人性化压疮预防治疗方案。

3体会

因压疮是全身局部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的病理过程,我们应该根据患者全身及局部情况实施三级监控,分级护理,从而有效降低难免压疮的发生率,提高压疮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红,付晓悦,于晓晨等,压疮因素评估及预防研究进展,中国护理管理,2007.7(2):501-51

[2]张连荣,池金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规范,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40―45

[3]袁德芳,陈海蒂,黄敏等,加强压疮预防管理的对策,中国护理管理,2006.6(5):50_52

[4]李小寒,高小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3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级护理制度;护理管理;临床应用

分级护理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和自理能力的高低,按照护理程序和内容的不同制定细致的护理分级[1],分级护理制度可以将护理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是保证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有着重要的意义[2]。本研究通过探讨分级护理质量和常规护理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并护理的患者68例,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56.37岁,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大于7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3.64天,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细化的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将护士的工作分为四个等级,等级不同护理的重点不同,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的患者,细化分级护理内容包括要一对一进行专业护理,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变化、神志状态,要时刻准备好急救的药品和器材,记录患者液体的输入输出量[3];一级患者:是患者脏器衰竭、昏迷的患者,细化分级护理时护士应一对一负责,间隔半小时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同时因为一级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患者翻身、肌肉按摩、洗头、擦浴等,同时要每天进行口腔清洁护理,要严格记录患者使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静脉输液量,导尿管、鼻饲管、吸氧管的畅通情况和清洁消毒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换,要将患者病情的知识和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和家属,使家属能更加配合护理;二级患者:该等级患者已经平安度过危险期,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患者大多生活自理能力低,因此在细化分级护理时可以每隔2h监测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可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适当帮助和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恢复运动,但不可急于求成,口腔及翻身护理可以适当减少次数[4];三级患者:该级患者病情相对较轻,疾病基本得到有效治疗,身体恢复情况较为良好,护理分级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重点指导患者适当的运动、机体功能锻炼、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供应和全面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全面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出院和可以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刺激因素导致病情反复[5]。

分级护理在针对不同病情等级采取不同护理方式时,还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责任教育,使护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对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同时研究组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全面的基础护理。

观察指标:在实施不同护理方式后,统计两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医嘱执行完整率、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程度。

数据统计:所有数据通过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基础护理高质量率为88.24%、医嘱执行完成率为94.12%、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为91.18%,患者满意度为97.0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

3讨论

随着人们对护理水平的要求逐渐提高,医院也在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目前分级护理制度是提高护理工作、保证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分级护理制度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不同,从强化护理责任制度开始,对患者基础的细微照顾并结合相应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同时本着以病人为基础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护理效率[6]。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的护理方式和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中的效果,将患者病情不同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护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基础护理质量、医嘱执行完整率、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及患者满意程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降低了医院的投诉率,使患者掌握了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因此分级护理制度在护理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旭梅, 韩世范. 对护士参与分级护理决策认同情况调查分析[J]. 护理研究, 2008, 22(2): 5-7.

[2]林琦远, 杨家印. 医院流程化管理模式初探[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4(1): 26-28.

[3]陈新丽. 探索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实践[J]. 医学信息, 2011, 24(1): 199-200.

[4]蔡虻, 赵芹芹, 王霞, 等. 分级护理的现状及其展望[J]. 中国护理管理, 2008, 2(8): 7-10.

[5]成翼娟, 岳树锦, 谷波, 等. 护理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和趋势[J]. 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5): 18-22.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重症患者;分级管理;护理

重症病房患者病情危重,多为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及恶性肿瘤晚期、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但是病区护士人力、物力有限,如何将有效的医疗资源用于不同病情患者中成为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分级管理护理是一项基本的医院管理制度,目的为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1]。分级管理护理实行后有利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并做出及时地调整。因此本次研究拟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重症病房的患者,探讨分级管理护理方法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重症病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号码表法分为两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分级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两组基础疾病为高血压脑血管意外、脑外伤、外科手术、交通事故、感染性休克、重症感染。研究组平均年龄(52.8±22.9)岁,男性27例,女性23例;对照组平均年龄(53.6±26.5)岁,男性28例,女性22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入选标准:①年龄>18周岁。②自愿参加试验,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者。②精神病或不能正确表达自己主述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士配置方法 由护士将床位平均分配给每个护士,使每个护士包干一定数量患者。

1.2.2研究组护士配置方法 患者入院后,立即询问病史及查体,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初步分为重度、中度、轻度,分别给予特级护理(患者的护患比1∶1)、一级护理(患者的护患比1∶2~3)和二级护理(无需专人)。

1.2.3特级护理 ①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足量的进行液体复苏,输入液体要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比例。②对于昏迷的患者,要保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分泌物,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是否有瞳孔大小不对称、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记24 h尿量和每小时尿量。③对于气道阻塞、呼吸循环不稳定的患者,积极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实施机械通气。对于张力性气胸的患者,立即进行胸穿,使肺复张。④药物治疗以营养神经、肠内营养+静脉营养、抗生素抗感染。⑤怀疑内脏损伤时,立刻安排床旁B超、X线,准备腹穿包,进行诊断性穿刺,立刻进行血型、血交叉检查,做好手前准备。⑥对脊髓损伤者,搬运时注意避免脊椎旋移,防止发生医源性截瘫。

1.2.4一级护理 此类患者病情较轻,循环呼吸基本能自主维持。因此护理重点为:①在询问病史的同时,进行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为患者进行安排各项检查。②1~2 h进行生命体征监测,记24 h尿量,等各项检查完善后,送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或留观处理。

1.2.5二级护理 护理此类患者损伤轻,无活动性出血,生命体征平稳。①因此在医生开出检查单后,护士安排护工对患者护送,按急诊流程进行抽血、B超或影像学检查。②留观查看或转其他科室。

1.3评价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死亡率。

1.4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 t 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死亡率分别为(18.9±5.7 d、95.2±4.2分、14%)、(24.3±6.4 d、80.2±6.4分、26%),结果比较有差异(P

3 讨论

分级管理护理是一项基本的医院管理制度。重症患者病情程度不一,易造成护理资源不合理配置,如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的患者护理资源不足,极易造成造成护士疲劳和紧张,发生医疗事故[1-3]。因此对重症患者进行分级管理护理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采取分级管理护理能够明显降低ICU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我们认为使用常规护理时,医护人员主观判定性大,不能及时发现患者潜在的危险,可能导致头部创腔引流管、气管插管脱出,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4]。而分级管理护理可以通过团结协作,制定合适的救治方案,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而且在分级护理中,护士能落实各项救治方案,如发现气血胸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可以依照护理计划,立刻行胸腔闭式引流,避免了汇报病情、延误手术时间的弊端[5-6]。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实行分级管理护理能够明显缩短重症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宋彦芹.如何落实分级护理制度的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0):1965-1966.

[2]耿梦雅,谢海莉,利庆华,等.分级护理在ICU中的应用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9):90-91.

[3]陶玲,穆沙,叶舟,等.APACHE II评分系统对危重病人的监测意义[J].临床急诊杂志,2008,6(1):14-15.

[5]王鼎铁.APACHEò评分在内科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7,13(5):261,273.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妇科;分级层管理;效果

作为当前护理管理中新型管理模式,分级层管理强调结合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等分层次,各基层护理人员均有其相应的职责,确保护理操作中做到游刃有余。特别对于妇科患者护理工作中,本身面临患者基数大、疾病类型多等问题,一旦护理不当,便可能引起护理纠纷问题,此时便可考虑借助分级层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将就护理人员分阶层管理措施在妇科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妇科收治的患者42例,年龄24~45岁,平均(36.5±5.5)岁,均需住院治疗,排除恶性肿瘤、精神病史、意识障碍、不配合患者。同时,选取妇科科室护理人员15名,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为4名、5名、6名,均为专科以上学历。

1.2方法

所有护理人员均实施分级层管理方法,具体实施内容包括:①护理组长级层,主要以主管护师为主,工作年限均为5年以上,该级层主要负责每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以及护理人员安排,结合床位使用情况做人员调配。同时,对于科室危重患者,负责其护理与抢救工作,且适时做病房安全隐患排查,如病房相关设备设施等。另外,病案讨论、护理会诊、护理教学查房、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以及业务学习等,均由护理组长层参加[1];②高级责任护理,主要由护师带领护理人员,负责具体对护理操作,均为大专以上学历,且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协助做好患者抢救与护理工作,并参与病案讨论与护理查房活动;③初级责任护理,由一般护理人员做基础护理工作,如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患者健康教育、病区环境管理、物品消毒等[2]。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分级层管理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价内容涉及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护理文书书写等,评分各计25分,总分100分。另外,对所有患者利用问卷调查形式做护理满意率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护理人员基础操作、服务质量与态度等,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进行评价,取其中非常满意与满意患者纳入满意率计算范畴。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级层管理实施后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病区管理以及护理文书书写等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分级层管理实施后患者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29例、11例,护理满意率95.24%(40/42),实施前非常满意、满意例数分别为22例、8例,护理满意率75.00%(30/4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妇科护理工作面临一定的难题,主要表现为疾病类型多、护理工作量大等特点,若出现护理差错事件,易引起护理纠纷问题。此时便可考虑引入分级层管理措施,其主要强调结合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等情况,做分级层管理,以此使护理质量得到保障[3]。本次研究可发现,分级层管理实施后,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护理满意率分级层管理实施后高于十四号前,充分说明护理人员分级层管理措施应用于妇科护理管理中,可取得显著效果。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分级层管理措施应用下,对提高妇科护理质量可发挥重要作用,且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构建,应在护理管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闵丽华,温贤秀,曾婧.妇产科护士按岗位分层级管理实践[J].四川医学,2014,35(12):1522-1526.

[2]彭文俊.参与式分层管理在妇产科病区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08):35.

[3]戴丽娟.参与式分层管理在妇产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21):200.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6篇

目的研究探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负责两组患者手术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均水平相当,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手术室;护理质量

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各种器械繁多,临床任务繁重,稍微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手术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1]。研究表明,充分发挥每一个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层管理模式被引入到医院的护理当中,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特点和组织需要划分护士职责,用以提高工作效率[2-3]。鉴于此,我院特做了一次研究,对部分患者实施分级护理干预,与常规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进行对比,反响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入住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将上述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56例,女44例。年龄在26~77岁,平均年龄为(56.18±3.39)岁。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手术种类等其他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室护理,包括必要的知识宣教、术前随访核对患者情况、讲解手术注意事项、选择和护理、术后密切关注临床体征以及其他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分级护理管理模式,进行分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统计护理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结合专业素质、综合能力、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等将其分为护士长、组长以及组员;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由护士长与组长、组员进行沟通,按照组员的业务能力为其分配护理任务:护士长负责管理手术室的各项工作;组长主要负责监控本组的护理质量,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进行培训与考核,解决本组护理人员在手术中的紧急问题,组织、协调并指挥大型抢救;护师则负责完成重大手术的洗手、巡回等工作,独立并指导下级护士完成围术期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初级护士和实习护士则负责完成常见手术的洗手操作,并在上级护士的带领下完成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对手术器械进行妥善管理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损伤、是否消毒、无菌用品是否在有效期内等,要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及时调节手术室温度、空气质量以及湿度。环境管理、消毒隔离管理等手术室基础性工作;护士长制定合理的排班表。要求白班、晚班、大晚班等班次各层级护士均分配到位,各护理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满足所有手术间的正常运转。

3.观察指标[4]: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操作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的一般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2.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3.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讨论手术室是医院最重要的一个场所,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影响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术后的恢复也极为重要[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科学已经被各个领域所采用,分级护理管理模式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引入管理科学,将岗位需求与个人护理技术、经验以及专业和职称的相结合,最大程度的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最大的护理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为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0%。这是因为在分级护理干预下,每一位护理人员对自身能力大小和责任范围都很明确,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有序开展,充分调动了临床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责任心,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此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00%。这是因为分级管理模式下的分级是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为依据,每一项护理均是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实施,在协调、沟通等方面也较擅长,使患者得到舒适的护理[7]。除去对患者的调查研究,进行手术的医生对分级护理管理模式的评价较高,因为该种模式下不仅让学历高、经验足的护理人员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得低层次或实习护理人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确自己的目标,得到更好的发展[8]。

综上所述,分层护理管理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降低手术室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团队凝聚力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美好 单位:广东阳江市人民医院手术室

参考文献

[1]龚美芳,季秀娟,朱晓萍,等.分级护理管理模式改进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4):4242-4244.

[2]陈玉兰.分层管理模式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8):91-92.

[3]邓灵.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5):190-191.

[4]薛冬梅.操作分级护理模式在改善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状态及护理质量中的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8):1846-1848.

[5]何红.探讨手术室护士分级管理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794-795.

[6]索改霞.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2(19):3956-3957.

[7]马玲萍,沈惠青.护士专业化管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87-88.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化内科;护理质量;分级护理制度

我院在2010年实施了分级护理管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文章对消化内科护理中实施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消化内科病人共44例,在岗护士18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8名,助理护士4名。工作年限小于3年的6例,工作年限在3-5年的有8例,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的有4例。其中年龄最大的41岁,最小的20岁。

1.2方法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将在岗护士分成两组,每组9名护理人员共同负责22张床位,每个小组配备1名护士长,2名护理组长,6名护士,1名护理组长和3名护士共同负责11例患者,每个护士护理3-4例患者。护理组长带领护士开展护理工作,按照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为护理框架展开护理工作。实施连续排班的方法,按照三班的形式,时间分别是第一班8:00-16:00,第二班16:00-24:00,第三班24:00-8:00,每班各组留2名护士,4名护理组长可以互相轮流上班,在8:00-16:00期间要保证病区有2名护理组长,6名护士。

1.2.1护士长的工作护士长主要负责统筹安排本病区的护理工作[1]。制定阶段性的护理计划,控制护理质量,安排护士有效开展护理工作,传达医院的相关指示,负责指导护士业务训练,安排临床的教学工作。对各个病床的日常护理工作进行检查。

1.1.2护理组长工作护理组长主要负责对本组组员工作技能的指导,参加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抢救。做好技术指导工作,组织组员进行业务培训,协助护士长对日常护理质量进行监督。

1.2.3责任护士工作对本组病人的情况进行了解,评估患者病情后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实施具体的护理工作,同时负责向主治医生反映病人的情况。指导助理护士开展护理工作,带教助理护士[2]。

1.2.4助理护士助理护士按照责任护士的指导实施对病人的部分护理工作,主要是一些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等。

1.3评价标准对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前后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采取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满意度。

2结果

2.1护理质量对比在实施分层护理制度之前入院评估准确率为90.42%,实施之后为97.93%;在实施分级护理制度之前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为92.45%,实施之后为97.24%;在实施分级护理制度之前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0.11%,实施之后为98.99%;在实施分级护理制度之前护理记录合格率为89.92%,实施之后为96.99%;在实施护理分级制度之前护理缺陷发生率为6.95%,实施之后为1.52%。由此看出实施分级护理制度之后,入院评估准确率、护理措施落实良好率、健康教育知晓率、护理记录合格率均大幅度提高,而护理缺陷发生率则显著降低,差异较大(p

2.2患者满意度实施分级护理之前,患者满意度为91.23%,实施分级护理制度之后患者满意度为98.76%,p

3讨论

分级护理制度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护理模式,分级护理制度就是按照护理人员水平的高低实施护理,层层落实,明确每一个护理层级的责任[3]。开展分级护理制度具有很大的优势:①增强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在以往护士无论职称、学历存在何种差异,均要承担同样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实施分级护理制度后,明确分工,每个护士的工作内容更加明确,不同能力和资质的护士担任的角色不同,有效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②提高了护理质量。分级护理制度的实施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的系统化,护士长、护理组长层层监督,对存在的护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而护士长能从繁重的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专门研究提高护理质量的方法。③增强了团队意识。在分级护理中,各层级之间相互联系和沟通,护理工作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成员加强了交流,团队合作意识增强。

参考文献

[1]吴莉君,唐裕芳.分组责任制层级管理在消化病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89-90.

[2]杜兆辉,凡芸,孟仲盈,丁燕.老年护理院分级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医药,2013,15(4):21-23.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分级护理;ICU重症;护理效果;研究分析;推广应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随之得以大幅度改善,因此对更好的医疗服务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常规的医疗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医院也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进行有效的升级优化[1]。现如今,分级护理管理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是在ICU中应用最为突出。因医院ICU是危重患者的集中病房,所以必须从医疗技术、人力以及物力等方面保证ICU的高效运行。在对ICU重症患者采取分级护理的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临床护理管理的质量,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3]。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分级护理对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我院选取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0例ICU重症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0例ICU重症患者,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别为65例。将我院30名护士分为A组与B组,每组分别为15名,A组护士负责护理研究组患者,B组护士则负责实验组患者。30名护士年龄为18~45岁,平均年龄(26.5±3.6)岁,其中包括18名本科,大专10名,2名中专。A组与B组护士在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称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研究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则采取护士分层护理管理,具体护理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是对参与分级管理的护士近5年的护理资料进行查阅,并根据其年龄、职称、工作态度以及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初级、中级以及高级,其中初级护士主要执行上级护理安排的护理工作;中级护士则需要对初级护士的具体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内容主要包含;病历填写、重症患者护理以及医嘱处理等;高级护士主要负责对中级和初级护士的工作管理,同时负责检查以及指导工作;其次是优化原有工作制度和管理结构。为防止ICU重症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意外事故,必须加强护理力度,尤其是在夜晚的护理工作中需要特别重视;最后是由主管护士负责具体护理安排,可安排一组领取所需物品、急救药品以及相关仪器的准备工作。同时在安排一组遵从高级护士嘱咐采取护理措施,如准备常用药品以及处理收费等事宜。通过以上分层护理管理,极大整合了有限医疗资源,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以及质量。

1.3观察指标 两组护理临床护理管理质量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护理文件、消毒隔离以及护理管理等质量评分。定期对两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为ICU专业技术操作流程。满分为100分,良好为85~100分,及格为60~84分,差为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采用计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研究组与实验组护理管理质量对比 实验组患者在教学、文件护理、消毒隔离以及护理管理等质量上,明显优于研究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与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通过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满意人数为63例,总满意率为96.93%,研究组满意人数为57例,总满意率87.69%,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ICU病房中,通常是重症患者,因此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不能满足ICU重症患者的护理需求,常常会增加患者以及家属的心理负担,产生不放心的心理压力[4]。针对此种现象,各级医院应针对ICU重症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临床护理措施,保证ICU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5]。本文通过对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有效改善后,形成一种全新的护理管理模式,即分层护理管理模式,采用该模式对ICU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以及家属的担心程度。分层护理管理模式,核心主要是由护士组成,根据护士的年龄、职称、学历以及以往的工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分级,在上级安排和指导下级进行临床护理,从而对有限的护理资源进行整合调用,有力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提高[6,7]。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在教学、文件护理、消毒隔离以及护理管理等质量上,明显优于研究组,且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研究组。进一步说明,对ICU重症患者采取分层护理管理,不但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而且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工作潜能,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莫崇爱,左凤华.分级护理管理对 ICU 重症患者护理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2(9):1233-1234.

[2]陈巧玲,林惠珠,林秀霞,等.分组交接班模式在ICU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6):3186-3188.

[3]曹燕,黄云娟,曹晓东,等."三定"管理方案在ICU护理实践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0):80-83.

[4]詹炜丽.分级护理在 ICU 躁动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5,13(8):257-258.

[5]谢海莉,黄德斌,韦艳,等.使用TISS评分系统对ICU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183-185.

[6]卢婉娴,陶胜茹,廖秋英,等.ICU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18-219.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护理分级标准; 护理级别;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080-03

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3年11月14日了《护理分级》卫生行业标准,标准中界定了护理分级的定义:患者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护理级别[1]。并规定了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明确临床护士应根据患者的护理分级和医师共同制订诊疗计划,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并应根据患者护理分级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由此可见,护理分级的正确性与患者的护理需求、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等密切相关。笔者所在医院从2014年7月开始实施新的护理分级标准,并对标准护理分级和实际医嘱护理级别的准确性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抽取全院某天所有住院患者中Barthel指数评分≤40分的患者115例(综合ICU和专科ICU除外),其中男68例,女47例,年龄14~97岁,平均61.64岁。

1.2 方法

对上述患者重新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间接了解病区护士对Barthel评分的掌握情况,并将评分得出的护理级别与医嘱护理级别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护理分级的相符性。

1.3 评定标准

(1)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方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逐项打分,然后将总分相加,100分为无需依赖;61~99分为轻度依赖;41~60分为中度依赖;≤40分为重度依赖[2]。(2)新护理分级标准中的分级依据,标准中明确指出: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一级护理;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中度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二级护理;病情稳定或处于康复期、且自理能力轻度或无需依赖的患者,可确定为三级护理[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三种护理分级评估情况

医嘱分级、病区护士分级与标准分级存在明显差异。实际医嘱为一级护理人数是病区护士分级一级人数的36.52%,是标准护理分级一级护理人数的38.89%;病区护士依据自理能力分级中Barthel指数小于40分的一级护理者为100%;调查人员按新标准护理分级对115例患者评分,Barthel指数≤40分的占93.91%。医护对住院患者护理级别的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医嘱护理级别与护理分级标准评定符合情况

内外科医生医嘱开具的护理级别与调查人员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并依据新护理分级标准制定的护理分级两者符合情况:内科医嘱一级护理符合率10.00%、外科医嘱一级护理符合率55.88%%,一级护理医嘱内外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分级护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控制护理质量、制定护理服务收费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护士实施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3]。如何科学评估确定护理级别,由医生还是护士评定护理级别,如何确定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自理能力的评估依据、标准,许多护理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布了《护理分级》行业标准并要求于2014年5月正式施行。标准明确指出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级别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以及根据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自理能力等级。但目前临床上实施过程中,实际医嘱开具的护理级别与新护理分级标准不相符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

3.1 医护对护理分级认知界定存在差异

存在培训不到位现象,新《护理分级》标准颁布后,医疗条线没有进行相应培训,以医疗为职业的医生,对护理分级的方法、依据和实施要求不了解或了解较含糊,做出护理级别的医嘱较随意。建议医院不仅要对护理人员加强护理分级知识的培训,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考核,提高医生对护理分级制度的认识,使其在下达护理级别医嘱时,能与护理人员共同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来确定并及时进行动态调整,减少随意性。

3.2 对病情等级分级的尺度掌握不到位或仅依据病情等级确定护理级别

不同年资、不同个体的医生对病情等级区分不准确,掌握护理分级的尺度不尽相同。有的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不相适应。这就容易发生医嘱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有的医生甚至从为了提高护士重视度、少书写病历、经济利益或人际关系等出发而随意提高或降低护理级别,造成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仅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本组调查还有占总调查数的57.39%的患者应该对其实施一级护理,而医生为了少书写病历、考虑人情减少费用而开具二级或三级护理。调查资料显示外科有30例依据新护理分级制度应为一级护理,而医嘱为二级或三级护理。另外从本组资料看出医嘱二级和三级护理患者的实际自理能力评定为重度依赖的有66例,其中神经内科有21例Barthel指数评定总分≤40分,依据新护理分级依据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应确定为一级护理,而医生仅仅依据病情尚稳定而开具二级护理。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使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的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护理,或护理人员根据自理能力评分给予了相应的护理而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不能体现护士的专业特征和价值。建议依据新护理分级标准因病情确定为一级护理和因自理能力重度依赖确定为一级护理患者的病程记录频次有所区分,减轻医生为减少书写病历人为降低护理级别;另外科室层面加强管理,医疗主管部门制度上加强监督考核,以保障护理分级的正确性、规范性。

3.3 护理人员没有真正加入到护理分级的决策队伍中

有研究表明中国内地的大多数医院护理分级的决策主体则为医生,在实际工作中,护理分级由医生开具医嘱,护士来执行[5]。张译文等[6]通过对临床护理人员的访谈研究,尽管大部分被访谈者认为护理人员有能力胜任新标准护理分级的决策,但基于现阶段护理人员医学理论基础较差、医疗安全隐患等问题,建议现阶段护理分级的决策主体由医生、护士共同承担。从本组资料的调查中显示,患者自理能力评定属于重度依赖的占93.91%,根据新护理分级标准应确定为一级护理,而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只占38.89%,说明医生仍是开具护理级别医嘱的主导者。虽然护士根据Barthel指数总分确定了患者的自理能力等级,但在护理分级决策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医护合作。从本次调查看出护理人员对自理能力评定的准确率为93.91%,但实际参与护理级别的确定、修改者则不足3%。应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加入到决策的队伍中来,准确及时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参与患者护理级别的确定与修改。建议决策时加强医护沟通,由医生判断病情,护士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后,医护共同商讨,最后确定护理级别。有条件的医院可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护理分级的准确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护理级别输入电脑,护士根据自理能力等级确定护理级别并输入电脑,信息系统根据医生确定的病情等级和/或护士确定的自理能力等级自动生成或修改护理级别。

3.4 护理人员对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偏差

如小便控制项目失禁或留置导尿得分为0分,而实际工作中有的患者虽留置尿管,但他有能力自行护理。评定进食能力有的患者因疾病原因需禁食,在评定时护理人员也存在困惑。应结合临床实际进一步研究细化改进ADL评分标准,提高可操作性。各年资护士在评分时相关知识掌握不到位,对各级别患者实施的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护理部应明确规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内容及考核标准。加强相关业务培训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对ADL评定及护理分级的准确性、实施要求等通过下病房结合病例给予指导、平时督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本研究结果显示,评定依据一样,由于评估者不同,同一组资料出现不同的评定结果。各病区护理人员与护理部调查人员对有的患者Barthel指数评定得分存在不一致现象。建议加强对医生进行新护理分级标准的培训,加强护理分级医嘱管理,医护共同决策,以保证护理分级制度执行的正确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保障护理质量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护理分级[J].中国护理管理,2014,15(1):4-5.

[2]经升琴,梅思娟,邹玺,等.不同Barthel指数分级肠癌病人的护理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2,26(9A):2333-2335.

[3]徐建萍,石贞仙,谢仙萍.从护理工作量分析评价级别护理的适用性[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35-37.

[4]毕慧敏,蒋兰芬,来桂英.住院病人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1394-1395.

[5]尚少梅,李晓翠,邓述华,等.国内外护理分级的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7-10.

[6]张译文,陈湘玉.不同护理分级标准的临床应用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4,28(11): 4028-4030.

上一篇:物资管理工作范文 下一篇:绿化施工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